《肖像艺术》的教案

2024-07-24

《肖像艺术》的教案(共9篇)

篇1:《肖像艺术》的教案

肖像艺术

一欣赏

1、出示肖像作品(国画、雕塑、油画、版画、线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工具和画法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出示图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一幅世界上最伟大,最著名的肖像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画家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注重刻画,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微笑。

3、小结: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形”我们都知道是指的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在优秀的肖像作品中,形神是皆备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学生讨论

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很好的结合起来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物外貌的基础上再去想象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猜一猜

拿出自己的照片,让你的同桌根据你的神态猜一猜你当时的心情。并想一想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四、画一画

选择自己喜欢的肖像图片,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改画。并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背景。

五、课后拓展

从课外书上,网上,杂志上去观察更多的人物肖像,并向同学描述人物的外表和神态。提问:1.你看到的都是些什么地方?你最喜欢那一个设计,它有什么特点?

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卧室,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谁能告诉大家你的那片小天地是怎样的?

3.你对你的小天地满意吗?

4.你理想中的小天地是怎样的?它的布置应当具有什么功能和特点?

5.你准备怎样去改进你的那片小天地呢?

(学生讨论)

想一想,在你动手的时候你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内容、比例、层次等)

三.学生作业:

要求:可凭记忆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自己的居室。

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交流讨论

1.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有什么值得我们学的地方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拓展:

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试着设计我们的教室、校园等。

札记:没想到一本进口儿童房家具的宣传图册竟成了这节课最好的教具,学生们看到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设计,对自己的儿童房感到很不满。又有学生谈起了热播的《家有儿女》中的儿童家具是多么的让人羡慕。于是我鼓励学生们“为自己设计一套家具”,并提出实用性和装饰性要并重。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作品还真的不错。

篇2:《肖像艺术》的教案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美术》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第01课

题:肖像艺术

时:共1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额感受与理解。

2.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教材中选取的作品,虽然描绘方法不同,创作媒才不同,年代不同,但都具备形神兼备的特征,都是能够打动观众的优秀作品。本课中涉及的肖像艺术以中国艺术家为主,西方艺术家的为辅,以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为欣赏目标。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参与了许多欣赏、评述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欣赏和评述经验,能够从作品内容、变现形式、人物神态、作品内涵等方面进行评述。但是,本课是以单个人物出现在画面中,与有一定情节的作品相比,评述起来还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欣赏方法和评述技巧上给予学生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风格的肖像作品,了解优秀的肖像作品要具备形神兼备的特点,知道肖像作品的评述方法。

2.通过欣赏作品,体验画家的创作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方法,认识、了解肖像艺术。

3.通过对比欣赏,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艺术中的真善美,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

评价任务

1.感受肖像作品中体现出的形与神,学会用文字对作品进行评述。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2.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方法,认识、了解肖像艺术。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3.通过对比肖像作品,理解作品内涵,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表述出来,发现艺术中的真善美。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谈话导入

激趣导学

2分钟

教师通过语言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环节二

学习肖像

相关知识

10分钟

活动一

(3分钟)

1.通过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初步根据眼睛判断人物身份。

2.观察教师展示的美术作品,根据眼睛部分的特写分析肖像作品所表现的人物身份。

(完成目标一)

1.能正确识别不同身份人的眼睛。

2.能通过观察找出人物特点,感受肖像艺术不同的美。

(评价任务一)

活动二

(5分钟)

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作品,探究作品艺术内涵;根据你观察到的四幅作品内容,判断作品中人物的年龄、生活年代、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性格是怎样的,猜想一下他们的经历。

(完成目标一)

通过大胆猜想、仔细观察画面,表述直观感受。

(评价任务一)

活动三(2分钟)

分析、归纳欣赏方法。

提问:为什么同学们能从一幅不会说话的肖像作品中对人物有这么多了解?说说你是怎样的。

(完成目标一)

分享自己的欣赏方法。

(评价任务一)

环节三

感悟肖像

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6分钟

活动一(1分钟)

请学生模仿肖像作品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体会肖像作品中人物神态与动作的联系。

(完成目标二)

能模仿并体会人物动作与表情。

(评价任务二)

活动二(4分钟)

说一说,在模仿人物动作和表情时有什么心理感受。

(完成目标二)

1.能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

2.能总结作品中人物情绪。

(评价任务二)

活动三

(1分钟)

了解中外艺术家。(完成目标二)

能感悟艺术家的生平及艺术特色。

(评价任务二)

环节四

学习评述方法

尝试评述作品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述。

《张卿子像》

(完成目标三)

能分析艺术作品,学习欣赏方法。

(完成目标三)

环节五

艺术实践

14分钟

1.学生分小组深入欣赏教材中的美术作品,每组一幅。

2.组织学生小组汇报欣赏结果。

(完成目标三)

能根据填写的欣赏卡汇报欣赏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评价任务三)

环节六

展示评价

拓展升华

8分钟

1.评选班级最佳鉴赏师,作品互评、自评、师评。

2.拓展升华,补充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品背后的故事,丰富欣赏活动。

(完成目标三)

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能对不同表现形式的肖像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评价任务三)

附:板书设计

肖像艺术

篇3:素描肖像艺术浅谈

人乃万物之灵, 从猿进化到人已有数万年的历史, 而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完全一模一样, 丝毫不差, 是不存在的, 有的人给人感到容貌姣美, 相对来说而另一些人则长相平平, 这是造物主不公的赐予, 这里我们无须多论。

早在人类的童年, 人们就在岩石在刻画自己的形象。尔后的帝王、权贵们企图借艺术的不朽, 使自己的英姿美貌永驻人间, 让后人瞻仰、缅怀、肖像艺术由此产生了。

素描作为简洁、明快的绘画艺术语言, 以最单纯、凝练、本质的方式吸引了数世纪的艺术家们为之终身追求, 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一颗颗耀眼的星星, 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 肖像艺术家们的造型理念和表现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而不断的演化。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是欧洲艺术的摇篮。希腊人的造型观念“模仿自然”。借用真实形象塑造他们崇拜的自然神, 初期的古希腊素描重视轮廓线的表现力, 用线准确, 简练而流畅。之后, 具备明暗因素色调变化丰富的技法便取而代之。

中世纪是一个禁锢封闭的时代。绘画成为为宗教服务的工具, 素描在造型上又回到早期几何图形化时代, 强调形体平面化装饰, 造成冷漠的定型模式。

文艺复兴运动犹如一股春风给欧洲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艺术大师们借助科学方法发展了“艺术模仿自然”的造型观, 他们把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运用到素描肖像的艺术中, 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 血肉饱满的艺术形象。素描肖像艺术被推向了一个高峰。

历史迈进十七世纪, 欧洲的素描风格由严谨的线造型转向为自由奔放的多样化追求。画家们不断地完善着在二维平面上去反映三维结构的立体画法。伦勃朗把明暗光影画法推向了一个极致, 达到了至美之境。

十八至十九世纪绘画在趣味上今是昨非, 并影响着肖像艺术的发展。“洛可可”风格的画家们追求唯美成为时尚, 而十八世纪华托, 布歇的画法影响了一大批艺术家, 直至达维特, 安格尔从古典艺术中吸取营养, 才从浮华的风尚中挣脱出来, 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画风。

一八九三年照相机产生了。由此无论是线性素描, 还是注重以色调为主的明暗造型法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因为他们的造型观是“模仿自然”为主, 受到照相机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二十世纪的肖像艺术可谓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多元共存, 各个流派的画家们都在画坛上各自显示着自己的存在价值。超现实主义画家运用的“心里自动化”, 无意识的创作思想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二、画素描肖像的几点看法与体会

1. 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艺术来源于生活, 并反映生活和表现生活, 但艺术高于生活, 不能照搬生活。艺术的真实不能与生活中的真实画等号, 艺术中所要追求的“真实, 准确”是画家注入了情感, 经过艺术家的高度提炼和概括的了的“真实、准确”, 与照相式的准确是有所区别的, 只要是画画, 你的笔一接触纸面, 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所要描绘的对象作了概括, 就是那些追求“自然主义”的艺术作品, 也都对生活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也不可能穷尽自然中的一切, 百分之百的客观真实是不可能的, 也不是艺术追求的目的。照抄生活即使你画得多么的“肖似”, 也只能是平庸之作。

2. 建立整体意识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写其形必须传其神, 传奇神必须写其心。作为一个肖像画家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去把握对象的内心世界, 敏锐的观察力是作画的前提, 而观察的焦点集于一处即容貌, 表情变幻莫测的容貌是灵魂的住所。

3. 心与心的交融

作为一个肖像画家要学会用心与他人之心沟通, 要有一颗了解人、理解人和同情人的仁爱之心———这是一个成功的肖像画家所必备的素质。人靠爱心的纽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肖像画家应用自己宽厚赤诚之心去理解和接触形形色色的人, 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苦衷, 贴近每一颗心,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画好对象。要挖掘出人的内心世界, 要以心换心, 以诚相待。在一个优秀肖像艺术家的身上你会看到他对生活, 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 对人总是满腔热情, 炽热而丰富的情感会使你的灵感如潮, 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尽之美, 才能使自己的肖像素描作品富有生命力。

4. 画面的构成

人类生活在四维的空间状态, 二维平面的绘画也是空间, 画家的笔一旦触着这块空间, 就是在进行着空间的创造, 画家所表现的任何形态在此平面上都按一定的比例, 不同的动势与力安排并占据位置, 这就是构成。

图形主体形成画面中最重要的基础内容。作为肖像画的图形主体就是所要画的人物。空间在肖像画中主要是指背景而言;在肖像画中, 主体与空间的关系即构成。它在艺术史中经历了大约三个阶段:一是透视学出现前的文艺复兴前期, 画家根据主题和意图把人排列在与空间毫无关系的纯粹平面之中。二是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这一时期, 画家们在二维的平面上创造了一个具有三维空间感觉的画面。三是塞尚出现之后的画面构成, 以绘画画面的独立为目标, 由此产生了平面化的新现象。

平淡、袭旧、程式化的构图往往使观者熟视无睹, 以致兴味索然, 不能引人入胜, 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肖像画家要灵活地运用构图规律及法则, 并使之与自己的创造意识有机地融合起来。

5. 风格·格调

在素描肖像艺术作品中, 应有“他”又有“我”, 这幅画既能告诉你被描绘对象许多“传记式”的东西, 同时它必然也是画家本人个性的表现。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在长期实践中忠实于自己心灵和独特的感受的必然结果, 每个人的心灵都积存各种感受。

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考虑、寻找、思索自己风格的形成时, 首先应该明白:风格不能是你发现的, 往往也不是你喜欢的东西, 更不是你追求出来的, 风格就是你这个人。因此, 风格的追求, 关键在于认识自己, 把握自己, 并进行长期的艺术实践, 客观的实现这一点, 那么你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篇4:在线肖像画的艺术

如今,人们使用社会性媒介已成家常便饭。还有人没在用微博、社交网站或者像LinkedIn这样的商业客户导向的人脉维持网站吗?如果你在这些网站上只是玩玩而已,你对自己公布的个人资料可能也不必太精心;但假如你希望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加强自身的职业生计,那么如何打造自己在线上的职业身份就大有讲究了。可以将此称为“在线个人肖像画的艺术”。

许多人对照片的选择或许漫不经心,但它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照片需要有一种合适的“语调”。首先必须强调,有照片比没照片好。LinkedIn的人脉主管(connection director)尼科尔·威廉姆斯说,LinkedIn的调查发现,有个人照片的主页的浏览率是没有照片的主页的7倍。

过去,有钱的欧美房产主常常会专门请画家给自己画油画,把画好的肖像悬挂在自家的客厅里。为了显示自己的投入,画家会事无巨细地展示主人生活的细节,以至于失去最重要的东西——个人的神韵。社交网站上的个人照片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展示一个人的宠物,或者在自己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他人,而没有直接展示自身。除非这种展示构成了你职业的一部分——比方说,你是一位婚姻问题专家,因此你可以张贴你和丈夫的亲密照;你是一位宠物医生,贴上宠物的照片,这会拉近你和客户的距离——否则,最好的方式永远是展示你自己。

接下来是穿戴问题。你所处的行业,或者你希望加入的行业,都有某些关于穿着打扮的行规,你最好符合这些行规。如果你寻找时尚业或者媒体业的职位,可以穿得更五颜六色一些,也可以戴上五花八门的饰物,否则最好还是小心一些。你最不希望遇到的一种局面就是,当你和某位客户见面,或者到某个公司去应试时,对方说:“我都认不出你了,你看上去完全变了。”

还有一点,你以什么状态出现在照片中也很重要。处于行动中,会给人增添分数。比如,你正在书桌上伏案工作;或者,你在大街上行走,一手拿着公文包,一手拿着报纸。请一位摄影师捕捉你充满能量的那个瞬间,把这个瞬间定格在你的个人资料中。

照片中的姿势能够传递大量信息。如果你坐得腰板挺直,肩膀向后,满脸笑容,目光开放,你就在传递一种自信、有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形象。最关键的是要自然。好的照片所洋溢的那种氛围,能让人感觉到个人人格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为了自然,你的照片最好是朋友或者是那些能够让你放松的人拍的。很多时候职业摄影师会把气氛弄得僵硬,而如果你熟悉为你拍照的人,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舒适感,这样拍出的照片也会让看到的人感觉舒适。与黑白照片相比,人们对彩色照片的反应更强烈,后者能更好地传递生活中的质感。

除了个人肖像,你也要仔细选择你在社会性媒介中分享的其他照片。养成定期清理以前放入的照片的习惯是必要的。在选择放入哪些新照片时,想象一下你在房间里给许多人放映你拍摄的幻灯片的场景。你绝对需要那些能打动人、能传达你自己的照片,否则观众很快就会厌倦。

在中国的微博上,我们常见到的一种情形是,大家喜欢晒自己午餐或者晚餐吃了什么——很多情况下,大家在餐馆里吃饭时,菜端上来,很多人不是忙着吃,而是先拿出手机狂拍一通,然后发上微博。我曾戏称这是Dinner 2.0: 没在微博上晒过的晚餐就不叫晚餐。其实这是一种生活记趣,但多了会招人厌烦。没人真的关心你早上喝了什么咖啡,不管这咖啡对你而言多么有味道。所以需要控制把自己的生活细节发上微博的欲望。

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常见:有人发微博,喜欢贴上跟微博内容并不十分相关的照片,企图吸引注意力,最普遍的招数就是贴美女图。这种把戏玩多了也毫无益处。在贴照片的时候,不妨三思:这张照片跟我要表达的内容切题吗?它有内涵和故事吗?它传达了我想强调的意思吗?

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是,该不该贴孩子的照片?偶尔张贴一下,其实未尝不可,因为人们喜欢真实的、触手可摸的东西:一个可爱的小baby,让人联想到他/她父母的生活。但也不能做得过分:重复太多,人们马上就会丧失兴趣。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永远不要想象他人会像亲生父母一样对孩子的一切都视若珍宝。

还有,社交网站因其社交性太强,尽管你可能对自己贴什么东西十分精心,但“躺着也中枪”的可能性也不小:某人毫无头脑地贴上一张有关你的照片,毁坏了你自己悉心设计的形象。如今,可拍照手机人手一部,传递照片的途径十分便捷,你完全不清楚自己在哪一次社交场合会被拍下来,又被人放到网上。所以,如果有人在照片中把你“圈”出来了,或者用你的名字做了照片的标签,你都要保持警觉。

篇5:《肖像艺术》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欣赏评述课,通过欣赏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认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教学中,我一直在强调以形写神,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方法,但自己的引导方式只是一味的提问,看似自己在强调关键,实质上思维很乱。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以形写神只是知道有这个词,而形指什么?神指什么?根本没有概念,更不用谈是否掌握欣赏的方法了。

反思这节课,自己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想出好的教学方法,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这节课内容比较多,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以点带面,关键是让学生知道形和神指什么,在具体操作时如何做;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程序和方法就可以了,不需要自己大谈特谈。

篇6:第1课 肖像艺术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欣赏图片、绘画材料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肖像艺术的特点,认识肖像艺术形神统一的艺术表现力。

2、通过欣赏不同表现方法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方法,在教师的传授、引导下,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从不同的美术观察角度去欣赏评述。教学难点:对作品内涵(即传神)的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的爸爸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

2、如果让你画一幅你爸爸的肖像画,你会怎么画?你想表现他怎样的神态呢?

二、深入教学

(一)、欣赏油画《父亲》

1、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一幅油画肖像画《父亲》,这幅作品是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先生在80年代初创作的。画中的“父亲”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呢?

2、从这幅肖像画中,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表情?

3、脸的哪一部分最能表达情感呢?艺术家是怎样表现的呢?

4、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5、同学们从欣赏《父亲》这幅肖像画中能感受概括出一幅优秀的肖像画应具备哪几方面的要素吗?

(二)、欣赏版画《藏族少女》

1、同学们肯定发现了这幅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与《父亲》不同,谁知道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来创作的吗?

2、你觉得版画和油画相比较,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

写实风格油画:造型严谨,色彩丰富、细腻、凝重

写实风格版画:注重刀味、水味、版味,色彩简练、概括

3、仔细欣赏这幅作品,你觉得哪些地方体现了刀味?哪些地方又体现了水味和版味的特点?

4、你认为这幅作品画的好吗?为什么?

(三)、欣赏雕塑《白求恩》

1、你们认识这尊雕像塑造的是哪位人物吗?你们了解他的事迹吗?

2、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呢?

3、你觉得这尊雕像成功在哪里?

三、练习实践

1、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欣赏肖像艺术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油画《维吾尔族姑娘》,说一说你的欣赏感受?

2、欣赏线描肖像画《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这幅画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和前两幅又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画中人物的神态怎么样?

3、请你按照自己的理解添加背景,并说一说你对作品的理解。课后反思:

篇7:肖像艺术说课稿

学生从四年级升到五年级后的第一堂美术课,状态还没完全到位。表现为课前准备不足,课堂纪律有点涣散,心思还没回到课堂等。写生基本功较弱亦需进一步引导练习,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

指导思想:

本课是一节集中欣赏人物肖像的“欣赏评述”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肖像艺术的特征,认识肖像艺术形神统一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欣赏不同表现方法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与作品的和谐统一,认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从而了解美术语言与作品表现力的关系。

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两个页面,共展现艺术家作品5幅,学生作品3幅。艺术家作品中涉及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速写,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欣赏的方法,了解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欣赏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它们的不同。

2、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把“形”和“神”结合起来。

3、结合人物的外表和神态向同学描述自己喜欢的肖像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在欣赏的过程中注重“形”、“神”互相结合。

教学准备:

图片、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出示肖像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工具和画法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出示图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一幅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画家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注重刻画,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微笑。

3、小结: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形”我们都知道是指的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在优秀的肖像作品中,形神是皆备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学生讨论

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很好的结合起来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物外貌的基础上再去想象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猜一猜

让你的同桌根据你的神态猜一猜你当时的心情。并想一想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四、画一画

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画一幅半身肖像。并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背景。

五、课后拓展

从课外书上,网上,杂志上去观察更多的人物肖像,并向同学描述人物的外表和神态。

教学反思:

人物肖像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人物画教学中学生,常常存在“不敢画”和“观察不仔细”的毛病,针对此,本节课教学以趣激学、以情促学,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原则。

本课以“寻找打开肖像画大门的两把钥匙”为线索,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悬念引入课题,通过角色游戏吸引学生去观察、分析、寻找画人物的第一把钥匙:人物写生要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存在问题:学生在绘画时线条不流畅,不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特点。这部分应是今后训练的重点。

学生特别对作业要求、作业时间性这个基本要求还不大明白。第一轮作业明显达不到要求,作业也交不齐。

篇8:艺术的入殓师:一座肖像画廊

“艺术还能做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隐含了对艺术的必要性的质疑。关于艺术或文化正在走向衰亡的观点并不新鲜,一些最负盛名的理论家曾宣称:艺术已悲惨地逝去。然而,此类死亡声明的反复出现,恰恰证明了争论的毫无意义。不过,此次老调重弹,说明我们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用同样给艺术判过死刑的托尔斯泰的话来说,难道艺术已经变成了一具“活尸”?

有报道称,黑格尔在1828年跟弟子们提到过艺术的死亡,说当时的环境不利于艺术的生存。确实,当时贝多芬刚刚过世。但是,歌德仍在创作《浮士德》第二部,德拉克鲁瓦才画完《萨尔丹那帕勒斯之死》(The Death DrSardanapale)。同一年,托尔斯泰诞生,威尔第和瓦格纳分别在阿尔卑斯山的南北两端度过了自己的15岁生日。黑格尔无从知晓,那一年与其说是艺术陷入了穷途,倒不如说是浪漫主义崭露了头角。

数百年来,关于艺术死亡的声明从没间断过,20世纪亦如此。1909年,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finetti)等未来派艺术家公开阐明了这一观点,之后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纷纷跟进。不过,现代艺术还是从这片废墟中冒出来了。经历过一战的血腥屠杀之后,保罗·瓦莱里(PaulVal6ry)意识到“如今,我们的文明社会懂得了文化终有一死”(瓦莱里,1919年)。最糟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而艺术的创作从未停止过自我更新。1933年,诗人林肯·柯尔斯坦(Lincoln Kirstein)高呼“芭蕾已死”,但这并未阻止他协助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主持纽约市立芭蕾舞团,推动这一艺术的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直是说不出的残酷,所以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Adomo)在战后曾经预言:再也不可能有诗歌创作。

在较为温和的20世纪80年代,阿瑟·丹托(ArthurDanto)宣告艺术的终结,而导演彼得·格里纳维(PeterGreenaway)也宣布了电影艺术的死亡,他称今后自己将专注于颂扬早期艺术——伦勃朗的《夜巡》(Night Watch)、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Last Supper)与韦罗内塞的《迦南的婚礼》(Wedding at Cana)。戏剧界的论断也不容乐观,人们认为戏剧艺术自古希腊以后便陷入了长期危机,纵使其间诞生过戏剧大家,如莎士比亚、莫里哀和后来的路伊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彼得·布鲁克(PeterBrook)、彼得·斯坦(Peter Stein)和博托·斯特劳斯(Botho Strauss)。无论是著名的思想家还是平庸的后继者,为艺术入殓的人名可以列出一张长长的单子。在经历过“上帝之死”及“历史的终结”之后,艺术的死亡似乎也并不是很重要了。

“艺术还有什么力量?”问题中“力量”与“还”这两个词值得我们思考。艺术有力量吗?如果有,是什么?艺术的必要性源于何处?哪些方面需要艺术?保罗·瓦莱里在1936年的书中给出了一些答案:

艺术与科学,用各自的方式,往往将“无用”创造成某种“有用”、将“任意”创造成“必需”。于是,艺术创作与其说是创作艺术作品,还不如说是创造对艺术作品的需求,因为艺术作品是以“需求”或需要为先决条件的产品或“供应品”。

但是为什么今天会问起这个问题?有什么迹象表明艺术已没有力量?如果我们回答说艺术没力量了,它从来就没有过力量,或者反过来说,艺术无所不能,发展得十分健全,又或者有第三种说法,这种说法更普遍,即我们无法取得一致的答案,那么,像UNESCO这样的组织应该做些什么呢?

1952年,即二战后的第七年,UNESCO在威尼斯召开会议探讨“当代礼会中的艺术家”。与会者包括列·柯尔比两耶(LeCorbusier)、亨利·摩尔(HenryMoore)、阿瑟·霍尼格(Arthur Honegger)、朱塞佩·温加雷蒂(Giuseppe Ungaretti)、维尼修斯·德·莫赖斯(Vinicius de Moraes)、桑顿·瓦尔德(ThorntonWilder)、汉斯·哈通(Hans Hartung)、罗伯托·罗塞利尼(Robeerto Rossellini)、斯蒂芬·斯彭德(stephenSpender)、伊沃·安德里克(Ivo Andric)、加芙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Mistral)以及其他来自约40个国家的当代艺术家和思想家。东欧长期以来都推行一元文化制。尽管这样,威尼斯会议仍努力寻求途径,重建自二战以来完全处于混乱当中的艺术。毫无疑问,艺术的力量是存在的,它只不过是被限定了。

就我个人而言,提出这一问题的原因似乎已不重要。当然,目前的经济危机影响到了文化可以获得的资金支持。但自2007年爆发危机起,艺术却繁荣了,来自中国、印度、非洲、阿拉伯国家、俄罗斯与其他前苏联国家的新买家给国际艺术市场带来了重要的转机。

今天,在众多艺术赞助人的支持下,文化事业似乎拥有了丰富的发展资金。博物馆、剧院、音乐厅越建越多,而且上座率也节节攀升。艺术市场上的交易量颇为可观。大量的艺术家致力于传统或全新的领域,各大洲的同行之间艺术交流活跃,而艺校的招生情况也十分乐观。

不过,上述情况虽然令人鼓舞,其中却不乏存在阴影与利益冲突。这些是艺术的力量及价值观的消极产物。新的艺术狂潮凸显出,全世界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对这场运动感到无所适从。对他们而言,问题不是“艺术还有什么力量?”他们的创造力与艺术潜能已被灾难性的经济环境或者沉重的教条主义碾得粉碎。或许我们应该问一声:“我们能为其他人的艺术做些什么?”

尽管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离最终目标还有一大段距离,但UNESCO已做好相关部署以支持艺术创作。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2005年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该《公约》关注当代口头艺术创作的传承和保护,尤其偏重发展中国家,几乎获得了所有UNESCO会员国(其数量是1952

年的四倍)的批准。那么,UNESCO还有什么力量呢?如果我们成功证明了艺术的力量,或恰好相反,证明了它纯属无稽之谈,那么这个组织及其展开的工作会受到影响吗?

最近,UNESCO刚召开过第二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2010年,首尔)的预备会议。第一届大会于2006年的里斯本召开,来自97个国家的1,200名专家到会。读完会议报告及建议,并对照1952年威尼斯会议的建议,我们发现区别是明显的。近60年前,艺术教育已被视为一种基本需要,但也只是一种必要的培养艺术新受众的方式——这些新受众对于艺术而言不可或缺。在2006年的大会上,文化艺术的贡献得到认可,它被认为能够以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方式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心智发育,帮助其融人社会、提高学习能力和发挥创造力。在这里,我想要对文化艺术教育与艺术教学做一下区分。文化艺术教育,不管课内还是课外,均用到源自不同文化艺术实践的技巧和方法,但其重点不在于培养新艺术家。而培养艺术专业人才是艺术教学的任务。有一点可以肯定,接受过一定的艺术教育的年轻人更向往从事文化事业,他们对过去和当下的艺术更富有激情。不过,如果你问这些人,是否艺术还有能力去实现什么——如果必须这么做——他们的回答会跟我的一样,听上去就像让·科克托(Jean Cocteau)的那句名言:“诗是不可少的——要是我知道为什么就好了。”

神经学的发展往往源自于对具体症状的研究,因为机能失常能揭示出正常大脑的运作方式。艺术教育也是一样。艺术的力量得以凸显,是因为我们看到了那些基于艺术的疗法,如音乐疗法、舞蹈疗法、艺术疗法或者心理剧。它们可以帮助存在行为问题的人恢复心理平衡、建立新的社会框架。因此,我们必然会思考,艺术教育对每个人的心理平衡与健康幸福是有益的。

在里斯本会议上,神经学专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笛卡儿的错误》(Descartes’Error)一书的作者——在开幕致辞的结尾部分有力地捍卫了艺术教育:

实际上,艺术与人文教育培养了创新所必需的想象力。倘若没有丰富的传统叙事以及传统的艺术与人文实践经验,人类或许将无法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拓展可以带来创新的直觉思维。忘记在新课表中设置艺术与人文课程,无异于社会文化上的自杀。

作为首尔大会的合作方,UNESCO赞同上述观点。它再次选择全力支持文化艺术教育,以确保其会员国将之视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也正是里斯本大会所建议的。我敢肯定,对于UNESCO来说,艺术仍拥有巨大的力量。

篇9:肖像描写教案

《人物的肖像描写》作文教案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白居易《长恨歌》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白居易《卖炭翁》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一、肖像描写包括哪些

(1)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杨二嫂)

(2)头发花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祥林嫂》

(3)一头金发、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伟大而坚强的女性》(居里夫人)同学们为何能够如此迅速地找到相对应的图片呢?(归纳人物外貌描写所包含的内容)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一头金发、高额头,蓝眼睛——容貌

两手搭在脾间,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姿态。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神情 身材修长————体型

穿着一袭黑色长裙————衣着

归纳: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

二、描写的顺序

既然外貌描写包括了这么多的内容,同学们在尝试描写人物外貌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描写顺序呢?而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否要面面俱到呢?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这是《芦花荡》中老头子的形象,作者是如何介绍他的? 明确: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进入芦花荡,看到了一个人撑着船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我们还看不清他的五官和表情,所以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是他的整体形象——一个老头,以及他的穿着蓝色破旧短裤,而且是站着的。

当他由远及近,老头子的形象鲜明起来,他身体是干瘦的,然后我们的焦点落在了他的脸上——干黑的脸,花白的胡子深陷却很尖利明亮的眼睛。从这双锐利的双眼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精明干练,精神矍铄的老革命者。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先对老头子的整体形象进行描述,然后着重对他的脸部进行特写,从描写的顺序上是——从整体到局部。对于局部的描写从胡子到眼睛——从下到上,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

三、描写人物的眼睛

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童年》外婆

两弯似蹙(cù)非蹙罥(juàn)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红楼梦》林黛玉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祝福》祥林嫂

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

——钱钟书《围城》中的孙太太

写人物的眼睛不仅从外表写,形状、颜色、大小,还要写好眼神。

四、还可用哪些手法来写人物外貌?

过路人看到罗敷,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青年人看到罗敷,脱下帽子戴上纱巾,想引起罗敷的注意;耕地的人竟然忘了身边的犁,锄地的人忘记了手中的锄,回到家里还因贪看罗敷耽误了活计而相互埋怨。用旁人反应来烘托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用人物对比来表现

走下楼梯,远远看见外婆正孤孤单单地站在萧瑟的秋风中,白发和落叶一起飞扬。在空旷的操场上,她瘦弱的身影显得那么的无助与苍老。在具体环境中点染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复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在动静变化中展示

中学生在写作时,也有很多同学善于运用肖像描写,但也有一些同学的肖像描写不是很恰当,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肖像描写没有必要

一个同学的《游泰山》中有这么一段:我们来到山脚下,眼前出现了三条上山的路。哪条通向山的最高峰呢?正在我们犹豫的时候,从山上下来一位老大爷,领着一个小姑娘。那老大爷,两鬓如霜,古铜色的打皱的脸,活像核桃皮,一双向里凹陷的眼睛闪着有神的光;那小姑娘,红扑扑的脸蛋,就像一只大苹果,用红绸扎起来的小辫,向上翘着,怯生生地躲在老大爷的身后,两颗乌亮的眼珠看着我们,滴溜溜地转。我们向老大爷打听通往山峰的路,他用手一指,说:“喏,右边那条。”我们谢过老大爷,又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2、2、肖像描写过细

在《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中这样写老师的肖像: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将我一向认为枯燥的语文课上得生动有味。上课铃刚响,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女教师走进教室,她穿着一套浅蓝色的职业套装,脚上是一双乳白色的皮凉鞋,显得既朴素又端庄大方,体现出职业女性特有的韵致;乌黑的短发微微烫过,显得又时尚又干练利索;刘海下是一双充满笑意的、富有神采的眼睛,让你有一种又亲切又敬畏的感觉;嘴角微微上翘,仿佛时时准备对你微笑;再加上她白皙的皮肤,高高的鼻梁,让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位老师。我一边观察着老师,一边暗自想,老师会给我们上一堂怎样的语文课呢?

3、肖像描写千篇一律

凡是农民就都是黝黑的皮肤,朴实的面庞;凡是老师就都是端庄大方,衣着得体;凡是老人就都是饱经沧桑,两鬓如霜;凡是小孩就都是苹果似的脸蛋、葡萄似的眼珠;凡是姑娘就都是长发飘飘,肌肤雪白,宛如仙子;凡是小伙就都是脸庞帅气,身材挺拔,俨然白马王子。

六、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名人传》中的贝多芬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按梅杜萨系神话中三女妖之一,以生有美发著名.后以得罪火神,美发尽变毒蛇.)一八○一年,车尔尼尚在幼年,看到贝多芬蓄着长发和多日不剃的胡子,穿着羊皮衣裤,以为遇到了小说中的鲁滨逊。描写了贝多芬的身材、外貌,着重描写了他的头发,像乱蛇,体现了艺术家桀骜不驯的刚毅性格

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

着重描写了贝多芬的眼睛,用时而......时而......表现他眼睛的多种神态,牙床的结实用磕破核桃来形容。莫泊桑《羊脂球》 女人呢,所谓尤物之一,她是以妙年发胖著名的,得了个和实际相符的诨名叫做羊脂球,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全是滚圆的,胖得像是肥膘,手指头儿全是丰满之至的,丰满得在每一节小骨和另一节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个圈,简直像是一串短短儿的香肠似的: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然而她始终被人垂涎又被人追逐,她的鲜润气色教人看了多么顺眼。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脸蛋儿上半段,睁着一双活溜溜的黑眼睛,四周深而密的睫毛向内部映出一圈-阴-影;下半段,一张妩媚的嘴,窄窄儿的和润泽得使人想去亲吻,内部露出一排闪光而且非常纤细的牙齿。

钱钟书《围城》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渴又觉得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话的大话,大而无当。

上面两段都是描写女性的美,但是侧重点不同,体现的人物特征也不同。《羊脂球》中用比喻手法突出羊脂球的丰腴之美,第二段突出人物的皮肤白净和眼睛的漂亮,用了对比的手法。

现在我们用里面的话语也来形容人物的特点

1、形容丰满

2、形容眼睛美丽

3、形容皮肤白净,4、形容冷峻刚毅的脸庞,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

描写人物外貌时,截取人物的具有特征的某一部分集中渲染,以便读者通过特写镜头更好的了解人物性格。

素材积累:

觉民在前面走,刚刚走上左边厢房的一级石阶,正要跨过门槛进去,一个少女的声音在左上房窗下叫起来:“二少爷,二少爷,你们回来得正好。刚刚在吃饭。请你们快点去,里头还有客人。”说话的婢女鸣凤,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的苗条的身子。瓜子形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脸颊上现出两个酒窝。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他们。觉慧在后面对她笑了一笑。——巴金《家》

七、描写视角

有三种:一是作者观察的角度,二是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三是作品中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究竟选择哪个角度写,这要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来确定。

1、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写。这个角度便于作者抒发爱憎感情,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

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对三仙姑一肖像描写:“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腿裤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像驴粪蛋上下了霜。

作者对她那种老来俏打扮,是厌恶的,并给以辛辣讽刺。

2、从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

这个角度便于将肖像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鲁迅的《高老夫子》是这样写的:“这一天,从早晨到午后,他的功夫全费在照镜,看《中国历史教科书》和查《袁了凡纲鉴》里„„首先就想到往常的父母实在太不将儿女放在心里。他还在孩子的时候,最喜欢爬上桑树枝偷桑椹吃,但他们全不管,有一回竟跌下树来,磕破了头,又不给好好地医治,至今左边的眉棱上还带着一个永不消灭的尖劈形的瘢痕。他现在虽然格外留长头发,左右分开,又斜梳下来,可以勉强遮住了,但究竟还看见尖劈的尖,也算得一个缺点,万一给女学生发见,大概是免不了要看不起的。他放下镜子,怨愤地吁一口气。”作者通过高老夫子顾影自怜的描写,将其假道学的面目与自我怨愤的情绪巧妙地融合起来了。

3、从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写。这个角度易于收到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描写林黛玉初见到贾宝玉时,她以少女的敏感与细心,观察了贾宝玉全身的打扮以及容貌、神情:“却是位年轻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真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是通过黛玉的视觉给宝玉绘制的一幅肖像画。这幅肖像画自然溶进了黛玉的感情色彩,真可谓一箭双雕。

八、漫画式描写

契诃夫在《套中人》中对别里科夫外貌的描绘就是漫画式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

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

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

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

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

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

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

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

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捕捉人物的外形特征神”

上一篇: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下一篇:优秀员工评选标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