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7-16

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用6篇)

篇1: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世界性税改政策及国内的宏观 经济 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目前 我国 企业 所得税的税收征管制度,在体现税收公平与效率、发挥税收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税收的征管模式与手段、税源监控及税收服务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 问题,已不完全适应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必须认真 分析 企业所得税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企业所得税征管改革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改革对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指出了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作为此次税制改革 内容 之一的企业所得税改革,在体现税收公平与效率,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发挥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协调税收政策与 会计 政策差异性等方面,更具有积极意义。

现行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1994年确立的企业所得税体系,由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构成,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 的经济基础、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内、外资)组织机构、规模、类型、性质发生了改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目前企业所得税制及征收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适应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税收功能性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企业 发展,不利于发挥税收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企业所得税征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1)现行企业所得税征管制度不规范,无法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存在弊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税法不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不平等性,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所得税政策具有多变性,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规定复杂,纳税调整繁杂,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界定不清晰,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比较大,无法真正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 科学 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

(2)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多,不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太多,既有产业政策方面的,也有区域政策方面的;既有内资企业方面的,也有外资企业方面的;既有鼓励投资优惠政策,也有抑制投资优惠政策,这种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进行必要的清理、调整、减并、取消。“税收优惠政策不宜过多,其作用范围应当加以明确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优惠政策永远是一种辅助性的调节手段,其功能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和残缺”[1].否则,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无法对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性,加大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的难度,不利于企业所得税的 计算 和征收。由于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必须把会计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 方法 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 影响 会计法(递延法、负债法)。这就要求税收征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或者会计人员要熟悉纳税申报业务,然而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税务征收机关,具备这种复合型知识人才数量太少。事实上,会计政策与税法政策差异性影响着征纳双方的主体利益。一方面“表现在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与稽查上,现在的税务工作人员,不太熟悉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和政策,面对大量的政策差异项目,时常出现征管错误或稽查失误,或者错征、多征税款,损害纳税人的利益”[2],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上,大多数的企业财会人员,或者能做到规范会计核算,但不能做到准确申报纳税,因而招致各种税收处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损失,或者为做到准确申报纳税而不在规范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4)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法单

一、手段落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程度不高,综合管理基础薄弱,漏征漏管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企业所得税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所以要想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效能,确保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的质量和科学规范,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专业素质的所得税管理人员及先进的征收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充分运用 网络 技术、信息技术等税收征管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全面加强综合征管基础性建设工作,要加强税收征管信息资源优化和配置,及时保持国税、地税、工商、金融、企业等部门的协调,以保持税收征管的信息畅通。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法、手段落后,专业人员数量少,知识陈旧,征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薄弱,原有的制度、规章、办法等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求,税收征管 应用 型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

(5)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税收资源结构的配置有待优化。现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由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业务不精、管理的方法手段落后、税务机关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税务工作效率低下、税务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税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所得税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必须切实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合理配置税收资源结构。

(6)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不同程度存在税收流失。由于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不规范,不同类型企业规模、性质、组织结构、信誉等级存在差异性,企业同国税、地税、工商、金融等部门的协调不畅,税务资源信息不共享,税收征收方式的核定不科学,国税、地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不力,税源信息不真实、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税收流失现象,必须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监控手段,对纳税人的开业、变更、停业歇业及生产经营的各种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以确保纳税人信息可靠、真实及纳税人户籍管理规范化。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改革对策

(1)合并“两税”,构建新型的法人所得税体系,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由于两套所得税制度在税收政策的优惠、税前扣除范围标准及有关实务的具体处理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同,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要高于外资企业,使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必须合并“两税”,建立一种新型法人所得税制度,这是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核心所在。“这不是名称的简单改变,而是科学界定纳税人的需要,这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企业所得税以‘企业’界定纳税人,法律 依据不足,难以划分清楚的问题,法人所得税确定,以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界定清晰,对法人征收所得税,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纳税人,则用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这就便于建立法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两税协调配合的所得税税制结构”[3].(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的内外资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存着较大的差异。国家为吸引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在全面优惠的基础上,又在区域性方面给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给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优惠方面,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性较大。这种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平等性,直接导致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的不平等性,违背税收的公平原则。随着法人所得税的构建,要对现有的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取消、减并、倾斜、公平”的原则进行调整。首先取消、减并一些优惠政策,其次,为了鼓励对国家基础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及重点区域进行投资,国家要制定倾斜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篇2: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所得税进行了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新企业所得税法框架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保增长、促发展的经济目标,如何加强所得税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税收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

一、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

(一)征纳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税收征管的普遍和核心问题,相对于增值税征收管理,企业所得税在这方面更为明显。在增值税管理上,金税工程建设和专用发票、税控装置和技术等使得以票控税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偷、逃税成本较高。企业所得税基于税种本身管理的较大难度,涉及企业财务核算的方方面面和生产、经营全过程,税务机关缺乏较为有效的征管手段。基于纳税人经济理性考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隐瞒纳税情况,纳税人纳税能力的信息是私有信息,税务机关难以获得,造成征纳信息不对称。

(二)征管范围划分不尽合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国税发[2002]8号)第二条第一款:“自2002年1月1日起,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有关规定,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由于对新办企业认定标准有争议,国家税务总局陆续又出台了几个关于明确征管范围的文件。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都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机关,两者在管理范围认定上各持所见,“误管户”、“漏管户”时有发生,有的企业甚至同时向国地税申报,损害了税法的严肃性,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征管对象划分不按企业性质、类别,而是按工商注册登记时间,这就意味着相同性质、类型的企业,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理,客观上违背了税收平等。

(三)所得税日常管理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1、分类管理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在所得税管理规划中,对企业纳税人尽管按其经营规模、财务核算水平、经营行业、信誉等级、纳税方式、存续年限等不同标准进行了分类,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户与非重点税源户、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与就地纳税企业等,但实际管理却并未按各类别相应的管理要求管理到位。

2、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日常管理等工作不衔接,表现为所得税评估分析审核不到位。评估时基本是就(财务报)表到(纳税申报)表,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水平的要求较高,而税收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二是税务人员财务会计知识欠缺,对企业财务信息掌握不清,评估工作不够深入;三是纳税评估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立专职的纳税评估岗位。

3、汇算清缴质量难以保证。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所得税征管工作的核心。汇缴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和国家税款的安全、完整。但是由于汇缴时间紧,企业户数多,业务复杂,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税务人员业务不精的现状,汇缴的质量难以保证。

4、对季度预缴申报不够重视。长期以来,税务部门一直对企业的汇缴申报比较重视,而对企业的季度预缴申报却关注不够,审核环节弱化,而企业的亏损在季度预缴申报时就已经形成,如果等到汇缴时再加强管理为时已晚。

(四)监控措施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1、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法、手段落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原有的制度、规章、办法等已不适应新企业所得税法征管的客观需求,新法下的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亟待出台。税收征管应用型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相对滞后,纳税人及税收管理员对新的申报系统使用不熟悉,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

2、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所得税信息化程度不高。与地税、工商、统计、房管等部门信息沟通不够,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没有

建立。第三方信息获取和利用严重不足,数据信息不共享,税收征收方式的核定不科学,国税、地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不力,税源信息不真实、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

(五)所得税管理队伍有待加强。突出表现在工作量激增与管理力量不足两者间的矛盾。企业所得税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要想全面提高征管效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所得税管理人员及先进的征收管理理念和方法。基层管理人员素质亟待加强,高水平所得税管理员队伍缺乏。

二、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上述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按照“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总体要求,结合日常征管和调研过程中大家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所得税管理:

(一)核实税基是基础,包含户籍管理和税源监控两个方面

加强纳税户登记管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强本固基,建立国、地税税户管理协调机制,积极主动地做好所得税管户的划分认定工作,防止税户减少。建立与工商部门的登记信息共享互馈、与地税部门联合税务登记制度,将管户和管事结合起来,杜绝侵蚀税基的违法行为,有效防止税款流失。对存在税源转移倾向的重点税源企业,应事前做好宣传服务,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税源流失。加强所得税信息化建设,建立优化整合机制,实现技术支撑,提高税源管理效能。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依托各种税收征管系统和基层管理平台,加强对所得税征管全环节的解读和剖析,强化所得税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征管数据的深度利用,建立所得税风险监控机制,实现所得税分类分层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所得税信息化需求的完整性、适时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纳税评估,有效管理税源

推行行业税负纳税评估,以行业评估为切入口,将所得税与增值税评估相结合,两税联动风险管理评估,做到一次评估,各税兼顾。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把握

税源增量,准确掌握税源存量。结合所得税税源特点,优先选择重点行业、特色行业、行业税负离散度较大的企业、注册资本在一定额度以上的连续亏损的企业、纳税异常企业等作为评估重点,达到有效管理税源的目的。

(1)建立行业评估模型结合重点税源行业生产经营规律、财务会计核算以及企业所得税征管特点,探索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充分运用企业所得税行业评估模型开展纳税评估。建立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按行业逐步建立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数据库。逐步积累分行业、分企业的历年税负率、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等历史基础数据。

(2)充分获取外部信息,全面、完整、准确采集企业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信息,重视企业用电、用水、用工等第三方的涉税信息。加强与科技、民政、劳动、电力等部门联系,获取高新技术企业、非营利性组织、风险投资企业等资格认定相关指标以及企业用工、用电相关生产成本数据,逐步建立与外部门的信息联动平台。充分运用第三方信息与企业申报数据的比对分析工作,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纳税评估。

(三)实施所得税风险管理,搭建分层分类管理机制,提升所得税管理效能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所得税征管运行机制,创新税源税基监控管理。建立所得税风险特征指标,构建税收风险特征指标库,完善风险对象识别和应对机制。进行风险指标的按户归集、风险分值的排序和风险对象的识别,开展风险应对工作。对企业按行业和规模科学分类,合理配置征管力量,在“分行业管理、分规模管理、特殊企业和事项管理、风险管理”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突出管理重点,加强薄弱环节监控,强化专业化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形成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管理机制和体制,实现企业所得税分层分类管理,全面提升所得税管理水平。以事项分类基础上的分层管理为主线,重点解决不同层级间的权责划分问题,将分类管理与分层管理紧密结合。按照“对象分类,事项分层,形式分段”的管理要求,优化征管职能配置,加强分类与分层的结合,形成横向分类与纵向分层结合、纵横交错的立体关系。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事项的综合管理。

(四)改进汇缴方式,提高汇算清缴质量

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规范预缴申报、加强汇缴宣传辅导及申报审核、引入中介机构审计等工作,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质量。

1、规范预缴申报,加强预缴收入分析,根据纳税人财务会计核算质量及税款交纳情况,确定企业所得税预缴期限和方式,对年应纳税额超过1000万元的,可实行按月预缴申报。加强对预缴申报率的监控,确保预缴申报的正常进行,做好预缴申报的催报催缴工作,依法处理逾期申报和逾期未申报行为。进一步提高预缴的入库率,加强对预缴申报收入的分析,及时了解并掌握企业所得税收入结构变化情况、收入进度情况及收入增减变动情况。

2、加强汇算清缴全过程管理,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宣传辅导总结分析工作。在具体实施中要体现分类管理理念,按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纳税方式等不同管理对象,分行业、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及申报辅导等工作,督促企业有序、及时、准确进行纳税申报。认真做好汇算清缴统计分析和总结工作,提高汇算清缴总结分析质量。及时汇总和认真分析汇算清缴数据,发现管理漏洞,研究改进措施,巩固汇算清缴成果。充分运用汇算清缴数据进行税源结构基础分析和风险分析,分行业、分项目进行指标的对比分析,找出行业或项目的预警值,并将与预警值偏差较大的数据及时推送给基层,引导基层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做好日常管理、税源管理等工作。

3、充分发挥税务代理中介作用。依托税务代理,发挥其征纳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实务中可以借助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加强纳税辅导,完善汇算清缴工作。加大中介鉴证业务质量的监管力度,通过完善行业立法,加强对代理人监管来规范税务代理,引导中介机构在提高汇算清缴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相关事项审计鉴证工作。

4、建立季度预缴申报的预警机制。从企业的季度预缴入手对其进行日常监控,定期采集企业季度预缴申报数据,根据企业经营规律进行分析比对,防止企业在季度预缴申报时调节所得税的税负,保证所得税均衡入库,促使企业规范核算,控制“明亏暗盈”,提高预缴申报质量。细化考核指标,将企业所得税申报的亏损面、微利面、零申报面、预缴率等指标进行排序,加强税务干部的责任心。

(五)加强所得税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充实培养机制,实现人才支撑,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1、培养人才,形成所得税管理人才梯队。加强对现有人力资源整合,按照分层分级多渠道培养思路,加强对所得税人才的培养,在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中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和专家型等不同实用型人才。组织相关专门人才培训,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强化企业所得税岗位人员业务知识培训,重点是提高一线税收管理人员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业务、报表填报、所得税评估和风险应对水平。

篇3: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企业所得税征管的现状

(一) 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决定企业所得税的征管

对外商企业而言, 1980年和1981年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后于1991年4月合并为一个统一的税种,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与我国企业所得税法》。1994年税制改革时, 将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两税并存是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最大特点, 即对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分别适用不同的税收制度。当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征管制度。外资企业所得税当属法律范畴, 透明度和权威性比内资企业高, 而内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为行政法规, 立法层次低。

(二) 两种企业所得税决定了不同的征管方式

1.两税并存制度形成的基本动因就是吸引外国资本。改革开放初期, 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引进外资以及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 因此, 促进对外开放是我国制定涉外企业所得税的主要宏观背景。税收立法原则集中体现了对这一背景的积极回应, 即为贯彻对外开放方针, 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 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实行税率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政策, 并参照国际惯例, 确定合理的税基, 这主要体现在计算所得税时对扣除项目的规定, 从而产生诸多的征管方式。

2.内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限制是企业改革中的制度选择。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是内部控制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所得税税前扣除限制制度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背景下的制度选择。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 占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对内资企业征收所得税时, 在税基的确认方面也体现了当时国民收入分配的指导思想。控制国企的工资发放, 抑制庞大的业务招待费等在税前扣除方面的多种限制和按比率扣除的规定是其中的具体体现。因此, 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比外资企业的征管要复杂得多, 同时, 形成了内外资企业不同的征管方式。

(三) 企业所得税征管中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

我国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 出于稳定和吸引外资的考虑只对外资企业的流转税制进行了合并, 但对所得税仍实行内外有别的两套税制。这种政策对当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 国务院决定从2002年1月1日起, 把国税一定时期不再管理的税种又纳入管理范围。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后, 国家在税制上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这次调整不仅是对原来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一次调整, 而且也给国税征管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两种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标准不同, 从税收优惠政策、扣除项目、比率、法律依据等很多地方不统一, 使得企业所得税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差异大、导致企业所得税征管难。

二、现行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1994年确立的企业所得税体系, 由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构成。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企业 (内、外资) 组织机构、规模、类型、性质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企业所得税制及征收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市场经济不适应诸多问题, 严重制约着税收功能性作用的发挥, 不利于企业发展, 不利于税收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的发挥。

(一) 企业所得税征管制度问题

现行企业所得税征管制度不规范, 无法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 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税法不统一, 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非平等性, 内资企业税负高于外资企业, 所得税政策具有多变性, 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规定复杂, 纳税调整繁杂, 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界定不清晰, 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 税负差异比较大, 无法真正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 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 必须进行改革, 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

(二) 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多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太多, 即有产业政策方面的, 也有区域政策方面的;即有内资企业方面的, 也有外资企业方面的;即有鼓励投资优惠政策, 也有抑制投资优惠政策, 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 应进行必要的清理、调整、减并、取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税收优惠政策永远是一种辅助性的调节手段, 其功能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和残缺。否则, 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 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 无法对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三) 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性大

由于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存在着差异性, 使得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 必须把会计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性, 加大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难度, 影响着征纳双方的主体利益。一方面表现在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与稽查上, 面对大量的政策差异项目, 由于税务工作人员不熟悉新会计准则、制度和政策, 时常出现征管错误或稽查失误, 或者错征、多征税款, 损害纳税人的利益;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上, 大多数的企业财会人员, 或者能做到规范会计核算, 但不能做到准确申报纳税, 招致各种税收处罚, 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损失, 而为做到准确申报纳税而不再规范会计核算,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四) 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不够科学

企业所得税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 所以要想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效能, 确保所得税的征管质量和科学规范。但目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法单一, 手段落后, 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 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程度不高, 综合管理基础薄弱, 漏征漏管现象依然存在。

(五) 税收管理成本较高而征管效率较低

现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存在税收成本较高, 税收征管效率较低, 税收资源结构的配置有待优化等问题。由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业务不精、管理的方法手段落后、税务机关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税务工作效率低下、税务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税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

(六) 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 税源信息不完整, 不同程度存在税收流失

由于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不规范, 不同类型企业规模、性质、组织结构、信誉等级存在差异性, 企业同国税、地税、工商、金融等部门的协调不畅, 税务资源信息共享难, 税收征收方式的核定不科学。国税、地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等原因, 造成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不力, 税源信息不真实、不完善, 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税收流失现象。

三、加强企业所得税征管的改革对策

(一) 统一“两税”, 构建新型的法人所得税体系

合并“两税”, 构建新型的法人所得税体系, 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由于两套所得税制度使得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同, 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 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 必须合并“两税”, 建立一种新型法人所得税制度, 这是企业所得税的核心所在。这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企业所得税以企业界定纳税人, 法律依据不足, 难以划分清楚的问题。法人所得税确定, 以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 界定清晰, 对法人征收所得税, 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纳税人, 则用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 这就便于建立法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协调配合的所得税制结构。

(二) 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现行的内外资企业, 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平等性, 直接导致内外企业税收负担的非平等性, 违背税收的公平原则。随着法人所得税的构建, 要对现有的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取消、减并、倾斜、公平”的原则进行调整。首先, 取消、减并一些优惠政策;其次, 为了鼓励对国家基础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及重点区域进行投资, 国家要制定倾斜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 国家应实行产业政策为主, 区域政策为辅, 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优惠原则, 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基本相同的优惠待遇。

(三) 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

由于内外资企业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方面存在着税前扣除标准及范围、资产的税务处理方法、税法与会计制度的规定等方面的差异性, 所以现行的内外资企业所得额的计算既不规范, 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必将引起内外资企业在税收负担上的不公平性, 使内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纳税信息方面不具有可比性, 无法真实考核内外资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运营绩效, 也给国家税收征管带来了一定难度。内外资企业“两税”合并后, 构建了统一的法人所得税体系, 必须按照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及世界所得税改革的发展趋势, 及时调整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构成及计算有关规定。

(四) 改进税收征管的方法和手段

改进税收征管的方法和手段, 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建设, 降低税收征管成本, 优化税收资源结构,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1.构建税收征管信息化平台。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含量的征管手段和方法, 构建税收征管信息化平台, 提高税收征管效能。

2.切实做好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统一、规范税收征管工作的程序、办法、职责、工作流程、完善工作绩效的考评体系及考评量化指标内涵, 合理界定税收征收方式范围, 以规范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

3.优化税收资源配置, 降低税收征管成本。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要根据税收征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科学设置税务征收机构, 重新界定职责范围, 合理分流人员, 使税务机关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最优化的配置, 建立和健全税收征管的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约束机制, 对税务机关征管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 促使税务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降低税收征管成本,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五) 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和纳税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和纳税服务体系, 提高征管水平, 减少税收流失。

1.健全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规范纳税服务工作, 使税收征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我国现行税收服务体系不完善, 纳税服务水平低, 内容单一, 信息化程度弱, 纳税服务意识淡薄, 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质量和效能, 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税收征管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 面对税收征管新的信息环境和条件, 必须重新健全和完善税收服务体系, 规范税收服务工作行为。

2.完善税源监控体系, 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 减少税收流失。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基础性工作的薄弱环节, 明确税源监控的职责范围、办法、规程、内涵等基础性规范问题, 加强同工商、金融、外贸、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 使税源信息具有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 保证税源信息真实可靠, 做到信息畅通, 信息共享,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 搭建税源监控信息化平台, 不断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 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现象, 减少税收流失。

摘要:企业所得税是现行税制中重要的税种, 如何做好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 长期以来是企业和税务部门探讨、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企业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和纳税服务体系, 是改革企业所得税征管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征管,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1]翟志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改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4 (2) .

[2]柴秀英.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比较[J].内蒙古统计, 2003 (3) .

[3]中国税务学会.关于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具体建议[J].税务研究, 2004 (3) .

篇4: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长亏不倒” 企业税收征管 税法制定

1 “长亏不倒”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采用少列、不列收入的方法,私设“小金库”。许多“长亏不倒”企业设置两套账,对正常的业务收入,需开具正规发票的记入甲账,对不需开具正规发票的收入通常都使用现金交易,记入乙账,脱离税务机关的监控;将销售次品收入、副产收入、边角废料收入、固定资产变价收入等收入存入“小金库”。

1.2 采用虚列、多列成本的方法

1.2.1 采用虚列、多列人工成本,虚列人工成本,就是企业老板把不在企业上班的家人、亲戚、朋友等统计在企业的员工当中,虚列人工成本,虚列三项费用;多列人工成本,就是企业工资采用两套账,实际支付工人工资计入乙账,不对外公开, 而计入生产成本的工人工资计入甲账,对外公开,应付税务检查,而且,乙账上的实发工资少,甲账上的计入生产成本的工资多,这样就可以达到多列人工成本,多提三项费用。

1.2.2 采用虚列、多列材料成本,虚列材料成本,把不属于本单位采购的材料的成本计入本单位的材料成本之中,如代其他单位购买的材料,其他单位购买的材料开本单位的台头,拿到本单位入账;

1.2.3 采用虚列、多列费用成本,虚列费用成本,就是把本不属于企业制造费用的费用计入制造费用之中,如把企业职工生活用电、用水费用计入企业的制造费用之中,把不属于本单位的设备计提折旧费用等;多列费用成本,如高报建筑物、设备的价格,多提折旧费用。

1.3 采用虚列、多列间接费用成本,将应该资本化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私人生活费用,如列支私人汽车的保险费、燃油费、停车费、维护费等。虚列、多列管理人员的工资,虚列、多列利息支出等等。

2 造成“长亏不倒”企业所得税征管漏洞的主要原因

2.1 税法制定方面的原因,由于税法本身的不完善给“长亏不倒”企业偷逃所得税提供了可能,主要体现在:①一些企业,它们的客户可能是直接消费者或个体户,而直接消费者或个体户他们是不需要发票的。②一些企业被税务机关定为小规模纳税人,购进材料等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进项税额不能用于抵扣,加之这类企业的所得税又被核定为核定征收方式,一般都是核定收入利润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征收企业所得税,同企业的成本、费用无关,造成这类企业在购进材料等的过程中不要求供应商一定要开具正规发票,这就为一些“长亏不倒”企业不开发票提供了可能。③一些建筑安装企业本身交纳的是营业税,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而且这类企业的所得税又被核定为核定征收方式,一般都是核定收入利润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征收企业所得税,同企业的成本、费用无关,造成这类企业在购进建筑材料等的过程中不要求供应商一定要开具正规发票,这就也为一些“长亏不倒”企业不开发票提供了可能。以上三类交易一般都用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税务检查很难发现。

2.2 税务机关管理方面的原因。①重增值税管理.轻所得税管理,因为企业所得税的业务要比增值税复杂得多,而基层税务机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又不高,加上基层税务机关人员认为企业所得税税源小。这种重增值税管理,轻所得税管理,本身就不利于企业所得税的征管。②税务机关征管信息流不畅,征管效率低,效果差。由于受目前我国管理体制的局限,税务机关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税务机关无法准确掌握企业的各种信息和企业主的现金流动信息,给税务机关准确判断税源及时组织征管带来很大难度。③来自外部的干扰。在一些地方,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短期利益的考虑,往往会违背国家政策,对一些企业单位实行所谓的重点保护,用行政命令方式干预对这些单位税收违法行为的查处。

2.3 纳税人方面的原因。①“偷逃税”违法行为带来的收益与“偷逃税”违法行为被检查出来承担的损失不相匹配,即“偷逃税”违法行为带来的收益较高,而“偷逃税”违法行为带来的损失较小,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漏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5倍以下0.5倍以上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②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相对淡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主观上依然存在着隐瞒收入,故意偷逃税的意识。③企业会计严格守法的社会环境较差,一些会计虽然也想严格守法,依法纳税,但往往受制于企业主,为了保住饭碗,只好听命于企业主,严格守法、依法纳税的会计的正当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2.4 社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社会评价体系被人为扭曲。偷逃企业所得税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当前人为扭曲的社会评价体系不无关系。有人一方面为社会捐款捐物,另一方面又在大肆偷逃国家税款,因为社会和个人似乎都认为捐赠比纳税更有价值和意义;其二是没有形成“偷税可耻、人人喊打”的社会舆论氛围。其三是银行结算制度改革的滞后是当前企业所得税征管中最大的黑洞:主要是现行制度为纳税人大量的购销业务提供了体外循环的渠道。

3 加强对“长亏不倒”企业所得税征管的建议

3.1 完善企业税收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征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是首要任务,如果税收法律、法规本身完善了,使企业没有“漏洞”可钻,自然就不会出现“长亏不倒”企业这种现象了,这类企业都是账面亏损、实则盈利的企业,其实质就是偷逃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如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交纳营业税的建筑安装企业的所得税征收方式一律核定为查账征收方式,就不会出现这两类企业在购进材料等时不要发票的现象,如不允许“一厂挂两牌或多牌”,就不可能出现一个业主在其所属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转多成本费用和转移收入的现象,如对普通发票进行抽奖,适当增加中奖面,这样就会促使普通消费者和个体户在购买商品时也会索取发票,从而减少企业不开票现象的发生。

3.2 提高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税收征管方面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计算机网络操作水平,各级税务机关应注重对企业所得税有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及时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辅导工作,举办企业所得税业务培训班,多渠道发放纳税辅导资料,切实提高企业办税员的业务素质。使纳税人做到财务核算资料健全、纳税申报全面、真实、准确。

3.3 加强对严格守法、依法纳税的企业会计人员的保护力度,不使会计人员因依法纳税而导致会计人员的利益受损,加大对那些因会计人员严格守法、依法纳税而打击报复、辞退会计人员的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奖励那些严格守法、依法纳税的会计人员。

3.4 强化对企业所得税的稽查,加大对偷逃税的惩处力度。要敢于破除“人情税”、“关系税”,坚持依法纳税,坚持依照《征管法》有关规定.对查处的偷税款及罚款久拖不交的企业.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坚决催缴入库;对大案要案,按照法律程序移送司法机关并对偷税者予以重罚,对法人代表和财务人员追究法律责任,让其付出高额“偷税成本”。

3.5 尽快建立并积极推行个人信用制度。首先,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通过建立健全个人账户体制,将工资、薪金、福利、社会保障、纳税等内容都纳入个人实名账户,并借助税务、银行、司法部门密切配合和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支持。其次,实行居民身份证号码与纳税号码固定终身化制度,做到“全国统一、一人一号”。再次,建议尽快颁布实施《个人信用制度法》及配套法规,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账户体系、个人信用记录与移交、个人信用档案管理、个人信用级别的评定、披露和使用,个人信用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做出明确的规定,用法律制度保证个人信用制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立娥.对“长亏不倒”企业所得税征管的问题剖析及其对策.经济师2008(6).

[2]徐经军,刘建平.我国现行增值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特区经济.2004(9).

篇5: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个人所得税在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赚大钱的不交税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缴纳个人所得税人群也不断增加,但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方面仍存在偷逃税现象。从我县年收入12万元以上申报情况看只有213户,项目大多都是工资薪金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其他项目没有人主动到我局进行申报。而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私营老板生意越做越红火、钱越挣越多,而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方面人数却寥寥无几。在个人所得税项目偷逃税严重的主要在承包承租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等方面,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我们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纳税人的收入信息。

(二)企业协助个人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

从以往的检查中发现企业经常会协助个人逃避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劳务报酬分开计算,有的单位在与个人签订合同时,将本来应一次支付给纳税人的劳务报酬分多次支付,使本应按高税率纳税的项目变成按低税率纳税;

2、有些企业“个

人开支,企业报销”,通过在企业报销发票抵充薪金所得的方式减少个人所得税的缴纳;

3、有些企业通过发放实物或购物券的方式逃避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以上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个人所得税的流失。

(三)征收方式的不同容易造成企业税负不均

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企业,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我们通常会采用核率征收的方式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由于采用核率征收,没有细化征收行业,套用固定表式,造成有些企业税负增大,特别像粮食加工企业等这些毛利率特别低的企业,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体现不出个人所得税合理负担的征税原则。

二、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税法宣传

加强税法宣传,将个人所得税的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政策及时宣传给纳税人,使纳税人及时了解税法,提高纳税意识,积极配合税收征管。

(二)加强部门协调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从源头上及时掌握纳税人取得相关收入的第一手资料,作为确定纳税人“个人所得税___项目”的准确参数。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及时了解各纳税人取得相关收入的准确信息,建立内容详实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档案,要按“项

目”进行分类,对纳税人随时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三)建立个人诚信制度

通过纳税人编码化管理,根据纳税人档案设置个人纳税信用等级,建立个人纳税信用监控体系,最好能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评定体系联合起来,对纳税记录不良者,除按税法规定处罚外,按其偷逃税款情节的轻重在金融信贷、投资等方面加以一定限制,加大偷逃税款的成本,让其饱尝不依法纳税的恶果。

(四)纳税服务与税务行政管理并举

对于核率征收的企业,一方面作为税务机关我们要尽可能细化核率征收企业的行业应税所得率,把行业分得越细,采用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越可能接近企业的真实税负;另一方面我们应大力推进核率征收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通过培训和纳税辅导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财会业务素质,提高核率征收纳税人的依法纳税自觉性,督促、引导企业向依法申报、税务部门查账征收的方式过渡,逐年减少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户数,达到税负公平。

东海县地税局政策法规科

篇6: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而我国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2];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3]。[!--empirenews.page--]

2、全社会依法纳税的意识依然淡薄

与过去社会公众不知税法、不懂税法相反,通过近年来税务部门持续、广泛的宣传和培训,现在大部分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已经了解或主动了解税法,但却主观存在隐瞒收入,故意偷逃税的意识。一位有海外生活经验的创业者在接受《青年时讯》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我现在愿意回来投资做公司,因为我发现这里是商人的天堂。我想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做富人成本最低的国家了,大家都不会问你缴税了吗?好象你只要有钱成功,理所当然地接受公众的尊敬,而且富人总是最有话语权,大家都着急和你做朋友,甚至还有人给你献计献策帮助你逃税,以此获得你的好感”。

3、对隐形收入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收入分配渠道不规范,金融系统发展滞后,导致现实生活中个人收入的货币化程度较低,现金交易频繁,并产生大量的隐形收入、灰色收入。目前,在中国要想搞清楚谁是真正的“富人”很不容易。一个常识是,现在浮在表面的有钱人,比如正被税务部门重点监控的私营企业主和演艺明星,充其量只是有钱人的冰山一角。2000年7月,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全国10个省市进行高收入群体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占的比例最高。而过去人们对演艺界人士高收入的想象,并没有在调查中得到确认。很多自称有钱的人实际上并不是很有钱;很多实际很有钱的人却从来不敢说自己有钱。这使得税务部门重点监控的纳税人监控的不在重点上。

4、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

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形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出现了大量的漏洞。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5、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质量不高

虽然国家税务总局早在1995年就制定并下发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办法》,对扣缴义务人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但实际生活中,部分扣缴义务人或迫于领导的压力,或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故意纵容、协助纳税人共同偷逃税,将该扣缴个人所得税的收入不计或少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还有的干脆将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超额累进税率改为5%的比例税率。

6、个人所得税的处罚远远不能到位

个人所得税的处罚是和其违章违法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而其违章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偷逃税问题上,我国个人所得税偷逃税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个人收入调节税执行期间就曝露出来,当时对各种“名人”、“权贵”的偷逃税案件处罚不力,其负面的示范效应非常大。同时,90年代初开始暴力抗税事件也在全国范围内屡屡发生,加之法律对其的制裁也没有及时到位,使违法犯罪者更加气焰嚣张。虽然近几年执法环境对个人所得税征管有了一定改善,但整体个人所得税征管还是“富人争相偷逃税、工资薪金万万税”。再加之能够缴得起较高个人所得税的,一般都是有一定地位和名望的,税务部门对他们偷逃税被查住的最多也是补税罚款,有的甚至任其发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empirenews.page--]

二、个人所得税难以征管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缺乏缴税的传统和文化

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的财政主要来源不是税收,而是国营企业上交的利润,它占财政总收入的80%~90%。税收在财政中所占的比重仅在10%左右,个税所占比重则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公民的纳税意识比较淡薄。而在国外,“纳税与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两件事”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税制规范及要求人人皆知。无论贫贱,只要够上条件,均需纳税。

2、自然原因:没有人愿意把已经进入自己口袋里的钱再掏出来

人天然具有经济人本性,作为理性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要纳税成本大于逃税成本,其理性行为必然促使其在交易活动中钻空子,投机取巧,以竭力[1][2][3]下一页 偷逃税款。就像有人说的:人有破坏制度而为自身牟利的天然冲动。世界上没有谁能想出更好的法子让政府不征税,同时也没有谁愿意主动缴税。只要有操作的空间,经济人本性就决定了纳税人有逃税的可能。

3、社会原因:社会评价体系不重视依法纳税

现在个税偷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评价体系有问题。有人一方面为社会捐款捐物,另一方面又在大肆偷逃税。因为社会和个人似乎都认为捐赠比纳税更有价值和意义;另外社会不觉得偷税可耻,别人也并不因此视你的诚信记录不好,不与你交往,或与你断绝交易。而在国外偷税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只要你有偷逃税行为,不但你在经营上会因此受阻,而且你的行为会受到公众的鄙视。这就是我们评价体系的偏差。

4、制度原因:逃税几乎不需要承担任何的风险

在一些发达国家,到每年的报税季节,不管你是蓝领还是白领,也不管你是球星歌星还是政治人物,都得把自己上一年的收入和该交的税额算清楚,如实报给税务部门。税务部门则随机抽查,一旦查出有故意偷漏的行为,不管是谁,轻则罚款补税,重则入狱,身败名裂。而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要富贵,去偷税”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致富秘诀。

5、直接原因: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一是在纳税人中的工薪层与高收入阶层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现象。虽然在理论上,税法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事实上,以工薪为惟一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所得的个税边际税率高达45%,且在发放工薪时即通过本单位财务部门直接代扣代缴,税款“无处可逃”;而高收入阶层及富人却可以通过税前列支收入、股息、红利和股份的再分配、公款负担个人高消费和买保险、现金交易等多种手段“合理避税”。高收入者和富人占有的社会资源多,纳税反而更少,这种反差在社会上会形成一种不好的导向。二是在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上,同样存在着权力与义务的不对等。经济学把税收理解成“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交易”,意思是说,政府收了税,就必须为纳税人提供各种服务。如果交完税之后,对怎么花这些税款毫无发言权,甚至被贪官污吏们挥霍浪费时,纳税人也无权置喙,那么,不要说人们纳税的自觉性无法提高,连政府向民众收税的合法性都有问题。公民有交税的义务,同时也有监督政府如何使用这些钱的权力;国家有收税的特权,但也有为纳税人服务并接受监督的义务。只有当这两方面都“依法办事”的时候,社会机制才能正常运转。[!--empirenews.page--]

6、关键原因:税法界定模糊和有欠合理

税法界定模糊导致的避税。就民营企业家而言,目前中国的税法漏洞并不足以说明他们在逃税。中国税法规定有11项所得应缴个税[4],而民营企业家的收入在个税的11项所得中哪种都不是。另外,就民营企业家而言,法律没有规定民营企业家必须在自己的企业中为自己开工资。在这种情况下,谁有权来谴责他们为什么不缴工资税目的个人所得税?因为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可能就没有法律意义上的个人所得税。另外,我国个税实行代扣代缴和个人申报相结合,但并没有规定个人收入有申报的义务,这就必然导致税基削减式避税。

法律欠缺导致的逃税。例如由于个人所得税采用分项纳税,由于大多计税项目都存在费用扣除,故实行分项计税就必然发生多次、重复的费用扣除,致使个人收入难以综合计量及有效监督,最终导致税收不完全。又如个税的费用扣除没有充分考虑医疗、教育、住房、赡养等实际支出及下岗、失业等现实情况,因此,有可能造成部分低收入家庭税负过重而使个税难以如实征收。再如费用扣除标准过低,致使工薪阶层成为纳税主体,造成与调节贫富差距的愿望相背,这从客观上促使逃税情绪的产生。

三、加强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对策及建议

1、完善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1)正确选择税制模式,实行混合税制[5]。突破分类税制对收入项目划定的局限性,选择实行混合税制,覆盖个人全部或大部收入。将性质相同的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经营收入等劳动性所得进行归并,避免了因收入性质界定不准而造成的征纳分歧,对易于控管的收入实行代扣代缴等,既能充分发挥分类税制的长处,又能弥补分类税制的不足。(2)调整税率级距,提高边际税率。就税率水平而言,应避免过高的税率对生产、经营、投资产生抑制、扭曲作用和诱发纳税人的偷税动机。按照混合所得税制模式,我国目前仍可实现累进制和比例制两种税率。对综合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应当尽量采用具有一定累进程度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档次以不超过六级为好。(3)减少免税项目,扩大税基。现行税法中关于津补贴、奖金、中奖等方面的免税优惠应予取消,对残疾人和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损失等的减免优惠可通过特别扣除来解决,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4)适当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建议调整为1000-1500元。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项目,多数国家分为五大类:所得的生产成本、个人基本扣除、受抚养扣除、个人特别扣除、鼓励性或再分配扣除。税前扣除要确保纳税人本人和所扶养对象的基本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行扣除标准宜由800元提高到1000-1500元。另外,对一些纳税人经济困难的特殊情况可予以照顾,给予特别扣除;对从事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人员,费用扣除标准也可适当增加20%-50%左右。

2、建立严密有效的征管机制[6]。一是研究制定有效的征管措施,进一步堵塞个人投资者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漏洞;二是加快建立个人所得税重点纳税人的监控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针对高收入重点纳税人的档案管理系统,对其实施重点追踪管理,将真正的高收入者纳入到税收重点监控的对象中来;三是强化重点所得项目和重点行业的征管,进一步加强对演出、广告市场演职人员和投资参股企业的个人征收管理力度,对影视、演出等文艺团体的个人所得税和利股红所得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四是在强化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同时,也要对其投资企业的流转税、企业所得税和其他各税严加管理,形成各税对高收入者加强征管的合力;五是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检查工作,在部署每年的税收专项检查时,要始终把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作为检查重点;六是加大打击偷逃个人所得税的力度,严厉查处逃税者,增大逃税者的预期风险和机会成本,以儆效尤,形成强大的威慑。制定惩罚的实施细则,对逃税者的惩处制度化、规范化,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意性。其中简便易行而卓有成效的惩罚手段是建立记录并予以公告。加大税务检查概率,尤其要重点检查那些纳税不良记录者。对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偷逃税案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移送司法机关立案审查;七是完善代扣代缴制度。代扣代缴便于实现从源头上对税款的计征,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有效方法。在我国要明确规定扣缴义务人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若扣缴义务人不履行义务,应给予严厉处罚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八是奖励诚信纳税。对依法诚信纳税的公民,根据建立的信用记录,确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借鉴税收法制较为健全的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将公民纳税与个人利益相联系,比如依法纳税的公民,在养老和医疗等方面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待遇。[!--empirenews.page--]

3、实现数据资料一定范围内的共享。充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协税护税作用,形成治税合力,才能收到调节收入分配的良好效果。地税部门一方面要和工商、银行、海关、司法、房地产、证券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建立经常联系制度,互通信息,以全面掌握个人有关收入、财产的资料信息。如向金融部门了解个人储蓄存款及利息收入和资金往来情况;向工商部门了解工商登记和变更登记有关资料;向证券部门了解各类有价证券的转让及股息、红利支付情况等。另一方面地税部门内部也要在制度上确定协调与沟通的具体办法,真正实现信息共享,避免各自为战的不良倾向。

4、尽快建立并积极推行个人信用制度。首先,切实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建立个人帐户体制,这项举措在2000年实行,但只是初步,还很不完善。每个人建立一个实名帐户,将个人工资、薪金、福利、社会保障、纳税等内容都纳入该帐户,这需要税务、银行、司法部门密切配合和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支持。其次,实行居民身份证号码与纳税号码固定终身化制度,做到“全国统一、一人一号”。第三,国家要尽快颁布实施《个人信用制度法》及配套法规,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帐户体系、个人信用记录与移交、个人信用档案管理、个人信用级别的评定、披露和使用,个人信用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做出明确的规定,用法律制度保证个人信用制度的健康发展。

5、规范发展税务代理中介机构。税务代理以中介的立场,按照税法规定,客观公正地计算应纳税所得,确保纳税人诚实纳税,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同时还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帮助纳税人尽可能少纳税款。因此作为独立的社会服务机构,税务代理受到征纳双方的欢迎,能够发挥沟通信息和协调双方关系的作用。今后要规范税务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真正实现税务中介机构社会化,成为独立的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双方的信息交流。

上一篇:应急预案征求意见表下一篇:秋季开学小学致家长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