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2024-08-02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共8篇)

篇1: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关于城乡卫生一体化实施意见制定

情况的汇报

阜宁县卫生局

2010年11月26日

全县加速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局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引导系统内干部职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以会议精神为指引,认真研究卫生工作现状,仔细查找分析问题,结合新医改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城乡卫生一体化各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1、及时传达学习。先后召开了局务会、各单位负责人会议,认真传达和学习全县加速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将有关文件转发给各单位,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文件,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各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认真落实一体化工作各项要求,促进我县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2、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城乡卫生一体化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了由周春华局长牵头、局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由一名副局长兼任主任,具体负责全县城乡卫生一体化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规划和实施,着力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惠及城乡广大居民。

3、分解落实任务。按照加快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发展的统一部署,认真调查深入调研,按照推进均衡配置卫生资源、深化惠民医疗措施、创新特色卫生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4项主要任务的要求,制订了卫生系统《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目标任务分解表》,明确具体任务、完 1

成时间和分管领导、责任科室与具体责任人。

4、组织制定规划。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我局结合工作实际,从七月份开始,组织专门力量,认真学习、调研新医改、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工作,并在县新农村建设指挥部的精心指导下,几易其稿,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审稿)。整个《实施意见》分为3个主要部分,即: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的保障措施。在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中明确了“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纵向整合、优化结构,整体推进、综合配套”的基本原则,提出了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5年阶段性工作目标,以最终实现“十五分钟看得到病、最低成本看得了病、就近医疗看得好病、预防为主防得住病”的发展目标;在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的主要任务中重点提出了均衡配置卫生资源、着力消除“看病难”,深化惠民医疗措施、大力破解“看病贵”,创新特色卫生服务、切实保障“看好病”等工作;在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的保障措施上,采取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多元投入保障、加快队伍建设、强化行风建设、加强督查考核等五项措施。

5、明确推进措施。在均衡配置卫生资源方面,将采取:统筹优化卫生布局、巩固完善服务网络、健全应急救治体系、建立卫生信息平台、探索纵向合作机制、建立捆绑帮扶机制等六项措施;在深化惠民利民医疗方面,将采取:推进医疗保障全覆盖、探索惠民利民新模式、构建医疗救助信息平台等三项主要措施;在创新特色卫生服务方面,将采取:发挥

名特专科优势、不断深化特色服务、畅通抢救绿色通道等三项措施;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将采取: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等三项主要措施。

6、建立考评制度。局党委明确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把实施城乡卫生一体化列入重点工作目标,作为各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结合新医改工作,认真制定城乡卫生一体化目标考核体系,完善项目考核评估,建立县、镇、村三级考核评价机制。对各单位实施跟踪调研、督查和评估,及时了解和掌握城乡卫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适时进行优化调整。明确局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各单位城乡卫生一体化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将考核结果与单位绩效工资挂钩,充分发挥考核表彰在激励率先、科学推动、统筹发展、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篇2: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

新民居和城镇化建设为载体,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有新提升,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人均gdp达到5万元以上,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达60%左右,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社会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实现同质化。全市选择抚宁、北戴河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区,并分两个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三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到2020年,四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构建城镇体系框架。按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秦皇岛的目标,着眼于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城镇群区域发展,科学编制《秦皇岛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秦皇岛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布局,实施中心城区“西移北进”主体战略,带动西部滨海地区和内陆地带卫星城镇发展。以新民居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建设向中心村集中。按照 “一次整体规划、分期推进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及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一建四改”的要求,确保到2015年有25%以上的村完成新民居建设任务,逐步实现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与城市接轨。到2015年,全市建成20个中心镇,300个中心村,30个产业园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10个,超50亿元的20个)、100个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点。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聚集。从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入手,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乡经济要素有序流动和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按照 “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产业定位,充分依托中心城区对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

按照旅游立市战略,以休闲旅游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构建融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城乡旅游产业体系。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按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原则,加快城镇水、电、路、气、讯和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聚集区和小城镇建设相协调、相配套,不断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推进津秦客运专线、承秦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县域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国省干线与乡村道路相互交织的四通八达、布局合理、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我市半小时经济圈。加快四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适时谋划中水回用和垃圾处理项目。加紧谋划建设向各县工业园区输油、输气管道项目,为用油、用气企业落户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抚宁360万千瓦、卢龙240万千瓦电厂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昌黎风力发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对市域内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安全、“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和农民健康水平,构筑市域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到2015年,实现市、县区高速公路联网和城乡客运一体化或公交化,实现所有乡镇通柏油路,宽带网覆盖率、电话普及率达100%,城市水网、气网延伸到三区所有行政村,四县有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自来水或实现集中供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98%,其中,50%的城镇及村庄绿化率达30%以上。加强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垃圾场(站)建设,形成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

篇3: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一、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1、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宜昌城镇化率由41%提高到48%,年均提高1.4 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及推进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能力明显提高,五年转移农村人口近30 万人,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00 万人,2010 年市域人口变为净流入。

2、城镇体系不断优化

初步形成了以宜昌主城区为龙头,县(市)城和中心镇为支点,沿江城镇为纽带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主城区加快做大做强,常住人口由74 万增加到123 万,步入特大城市行列;宜都、当阳、枝江3 个小城市发展加快,外出人口呈现回流趋势;远安等5 个县城和枝城等60 个建制镇综合功能进一步提高,农村新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加快。

3、城镇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宜昌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 平方公里,年均增长5 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等主要城建指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进入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73 位。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秭归、兴山新县城和宜都市相继荣获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和国家级园林城市(县城),安福寺镇等6 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枝城等9 个镇成为全省重点镇,夷陵区龙泉镇等10 个镇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涌现出了龙泉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明星镇,问安关庙山村等一批环境优美的中心村。

二、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按照世界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 美元时,城镇化率会超过50%,达到55%左右。2010 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500 美元,城镇化率为50%;宜昌市人均GDP接近6000 美元,而城镇化率仅为48%,可见宜昌的城镇化落后于平均经济发展水平。

2、城镇结构规模不够协调

现在宜昌主城区常住人口虽然达到123 万人,但低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规模(2008 年为130 万人),与省域副中心的定位要求差距巨大(2015 年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要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 万人)。主城区规模较小,制约了集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导致对资本、人口等要素的吸引有限,对宜荆荆及鄂西南地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与“宜荆荆”中心城市、鄂西南核心增长极的定位要求差距较大。

3、制约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的各类因素客观存在

一方面,宜昌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对建设用地、资金等核心要素的需求急剧扩大。与此同时,核心要素的供给量总体偏紧、使用成本急剧增加,导致城镇化推进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现行体制机制制约了城镇化加快推进。一是城镇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受限;二是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土地管理、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加快转移;三是乡镇一级建设管理机构缺失,村镇建设管理乏力。

三、加快推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1、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强工兴城、城乡互动”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城镇扩容提质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优化城镇结构和空间布局,增强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力,促进城乡互动共进,推动宜昌跨越式发展。

(2)总体目标。城镇化水平全面提升,到2015 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显著增强,五年共新增35 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一主一带两圈五级”的城镇体系基本构建;城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主要城建指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2、聚集产业,增强城镇经济实力

(1)做大做强产业园区。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产业集聚带动农村人口转移的发展思路,发挥沿江综合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园区。以长江为轴线,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深入推进沿江突破、跨江发展,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打造要素集聚、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沿江百里经济走廊。以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统筹推进“一区六园”建设,打造宜昌高新区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磁电子高科技产业园等四大千亿级园区,宜都、夷陵、当阳、枝江等四大五百亿园区,支持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加快发展。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食用油等六大百亿产业,支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发展精品名牌;加快农产品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依托和放大长江三峡旅游品牌优势,加快平湖半岛旅游新区、龙盘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央视动画宜昌动漫体验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清江民俗生态文化旅游板块,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挥综合区位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把宜昌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3、优化布局,科学构建城镇体系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集约发展、布局协调、结构合理”的总体要求,实施“1125”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主一带两圈五级”的新型城镇体系。“一主”即宜昌主城区;“一带”即沿江城镇带;“两圈”即以主城区为核心、以江南翻坝高速公路和三峡专用公路等为外环,以沪渝高速公路、荆宜高速公路等为纽带,带动周边县市的“一小时经济圈”;“五级”即1 个主城区、3 个副中心城市、5 个县城和若干个重点镇、一般镇。

(2)大力培育中心镇和特色镇。优先支持县域中心镇发展,集中打造特色资源镇,使其成为接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节点。遵循城镇自我发展内在规律,根据经济基础、历史延续和辐射功能,每个县(市)域要建成1 至3 个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中心镇或特色镇。“十二五”期间,选择20 个重点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按小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使其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

(3)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编制和实施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充分利用土地整理、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以中心村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搞好村庄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4、强化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1)加强城乡规划调控和引导。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制定宜昌城镇发展战略规划,修编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村庄发展布局规划,加快形成宜昌城区—县城—建制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全覆盖。

(2)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为抓手,统筹城镇功能设施布局和建设。主城区坚持新区拓展和旧城改造并重原则,以骨干道路类、配套设施类项目建设引领新区骨架拓展、功能完善,以民生改善类项目建设推进旧城提档升级,到“十二五”末,主城区全部主干道和90%以上的次干道全面实现黑色化,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 平方米,县(市)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建制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 平方米。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由主城区向周边城镇及农村延伸,深入推进城际快速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高效连接市域中心城市、县城、重点中心镇的运输走廊;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供水、燃气等市政设施项目建设。

(3)强力推进城镇住房建设。积极优化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加快城镇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住房750 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190 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末,建成2.8 万套以上各类保障性住房,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城镇人口的20%以上。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各类城镇企业中的全覆盖。

5、创新举措,切实保障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

(1)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实行重点镇、特色镇城市维护建设税全额留存制度,用于支持重点镇、特色镇建设。市本级财政补助资金向重点镇、特色镇倾斜,保持每年投入与GDP增速基本一致,各县(市)应制定相应财政扶持政策,支持重点镇、特色镇建设。

(2)完善城乡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立市级统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储备中心,实行城镇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监管”制度。

摘要:“十一五”期间,宜昌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本文就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推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4: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1.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推进农村工业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基础。龙潭区是工业大区,农业总量小,要加长农业这块“短板”,只有依托城市资源,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走工业反哺农业之路,不断提高以工促农的能力。

1.1以“一地四园”建设为重点,全力抓好化工园区建设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特色工业园区,与区政府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园区未来发展,将紧紧依托吉化,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业发展延伸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为基础,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特色的化工产业体系,推进化工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链式化方向发展,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增强园区集聚和孵化产业的能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夯实基础。重点是建设“一地四园”。“一地”,即国家级碳纤维基地。以吉化碳纤维为核心,主要发展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重点实施千吨级碳纤维、千吨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等项目。“四园”即精细化工园、生物化工园、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和冶金工业园。现已开工建设了创业大厦、总部基地和展览馆,总部基地大厦现已入住企业11户。

1.2积极实施“一线三点”发展战略,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重点是实施“一线三点”战略,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配置。“一线三点”,即沿松花江一线向北发展,在长珲高速公路以南,依托中油吉化和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做大做强化工产业,发展“围化”经济;在金珠乡和大口钦镇、缸窑镇一带,依托建龙钢铁,建设棋盘钢铁产业配套、大口钦耐火材料、缸窑炭素制品等工业园,发展“围钢”经济;在江北乡山湾子一带,依托吉林—深圳精密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江北机械制造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已达到112户。2009年全区农村工业总收入730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400元。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实现350亿元,增长36.3%;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73亿元,增长49.1%。

2.以“两镇两村”建设为龙头,推进农村城镇化

要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市民或镇民,使农民能够集中居住,把村屯变成社区,使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与城市一致。

2.1立足区情,超前谋划 由于龙潭区的特殊区位,使它成为吉林市工业重心北移的主战场和省级开发区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所在地,随着进区项目日益增多,钢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涉及江北乡、金珠乡的征占地拆迁日益增多,失地农民日益增多,这给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实行土地整理,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创造了条件。乌拉街和阿拉底独特的历史和民俗资源,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入选,也为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龙潭区委、区政府从龙潭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适时启动了以乌拉街强镇、金珠小城镇和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江北农民新村的“两镇两村”建设,推进全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2突破瓶颈,强力推进 无论是进行新农村建设,还是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首先必须突破的瓶颈和攻克的难关。龙潭区委、区政府凭着“在职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敢想敢试、大手笔迎得大发展的开拓精神,以及政府在资源宏观调控的独特优势,终于打动了投资者,“两镇两村”建设都是先由承建单位全额垫资建设。金珠小城镇由吉林市鸿博建安公司承建,仅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项目,就需要资金3.5亿元。江北农民新村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一期工程需要资金3500万元。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项目也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包括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在内的一期工程,需要资金近1000万元。乌拉街强镇建设,现在已与吉林市隆鑫建筑公司达成协议,隆鑫公司先行垫资2亿元进行建设。

目前,龙潭区“两镇两村”建设正在按规划顺利展开。

金珠小城镇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建设工程,已正式命名为“金珠豫园”,已接近主体完工。小区总占地18公顷,建楼61栋,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户数2851户,可解决6个村13个自然屯近万人的居住问题,可以整理出土地5600亩。项目将于今年8月末全部竣工,10月份農民开始正式入住。按设计,金珠豫园将会成为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吉林市一流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所有回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都可以达到吉林市一流水准。

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各项规划都已进入论证阶段,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都已上报省发改委,而且,参加了中国首届小城镇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按规划,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乌拉街将逐步成为吉林市北部中心镇,吉林省民俗旅游基地,吉林省最大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计划容纳人口7万。届时乌拉街现有人口除去从事特色产业的以外,全部搬进新镇区,实现由农民向镇民的转变,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

江北农民新村坐落于城区,规划总用地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建多层住宅楼24栋,可安置回迁户1780户,人口6240人。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安置回迁的农户179户,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所有的回迁户可以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飞跃式转变。

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现在一期工程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已投资近1000万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今年年底将投入运营,民俗村初具规模。当地农民通过转产转业,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和劳务经济,足不出户,不离家园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3.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其中农业既是基础,又是薄弱环节。坚持以产业化为方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3.1积极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09年,益海嘉里(吉林)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建设的年加工40万吨优质水稻项目、吉林省金乌拉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绿色水稻加工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先后落户,并建成达产。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2009年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8.7亿元,年销售收入实现了15.2亿元,利税4109万元,带动了11000余农户共同致富,企业用工人数达到了3451人,农户增加收入2575万元,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市场为导向,优势产业和产品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经纪人、专业大户等,采取农民自办、农村能人领办与农业龙头企业合办等多种形式,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全区共有各类农民合作社57个,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正在显现:吉林市乾益种植合作社依托永昌米业,带动1000与户农户种植600公顷绿色水稻;乌拉街镇和兴毛葱专业合作社带动420农户种植1120亩毛葱;江密峰镇南沙村食用菌合作社,带动农户260余户种植黑木耳300万袋,年产销黑木耳30万公斤。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逐渐成为龙潭区农业产业化的新动力。

3.3做强规模农业,做优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4大特色生产基地:一是以金乌拉公司、普康农业等公司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牤牛河水系2000公顷绿色水稻基地,精心打造了吉海、江密峰贡米等绿色有机大米品牌。二是充分发挥红阳饲料、乌拉食品等企业带动作用,建设和发展了10000公顷专特用玉米基地。三是发挥吉热酱菜、乌拉北方等蔬菜加工企业的辐射作用,建设和发展了乌拉街3000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四是以永福公司和九江潮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种鸡、蛋鸡和肉鸡养殖基地。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近3万公顷,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10444公顷,优质专用玉米播种面积13198公顷;棚膜蔬菜生产计划达到3万亩。

4.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1创新领导机制 2008年末,抽调精兵强将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职能相对独立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而且为确保新农办在新农村建设中总调度职能的发挥,由主管农业工作的副区长任主任,并且拨付专款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备了车辆和电脑等办公设备。今年在农村工作考核指标中,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权重,在农口工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一家独占40%,其他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等占60%,从而从机制上确保了各乡镇街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事实证明,新农办职能的充分发挥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坚强保障。

4.2创新工作机制 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积极将职能向农村延伸,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橫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初步建立起了长效机制。在全区6个乡镇都建立起了综合执法大队,配备专门执法车辆,负责镇容镇貌管理和村容村貌监督工作;组建了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所,配备人员、车辆和工具,负责本区域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环卫设施设备维护和垃圾转运等工作。同时,在各行政村设立环境卫生管理站,由村民委员会成员负责全村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初步建立起了 “户集、村收、镇运”的三级保洁管理体系和动态保洁机制。

4.3创新投入机制 在坚持新农村建设投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起了企业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进行了拓宽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的尝试。缸窑镇蛤什蚂村的新农村建设,永福集团先后投入600余万元,九座农民新村、阿拉底民俗村、乌拉街强镇建设等工程,都得到了企业大力支持。

2006年以来,全区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74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投入375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区改造农村泥草房2580户,新建农村水泥路1049公里,建排水管线3400延长米,修建边沟34.6万延长米;硬覆盖213万平方米;改水14541户,建沼气池716户,生态卫生厕所990座, 安装路灯609盏。全区农村基本实现了房屋砖瓦化、道路水泥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环境净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还实现了路灯亮话、主街围栏一体化。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 0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建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166个,建农民书屋97个,建文化广场8个,安装健身器材130套件。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了97%,五保老人供养率达到了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做到了应保尽保。无论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都能已接近或达到城里人的标准。

龙潭区的城乡一体化还刚刚起步,与其他市州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统筹城乡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加快龙潭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篇5: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一、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涉及到思想观念的更新,也包括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把握精神实质。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新的概念,专家学者的观点也很多,但至今没有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定~释。在市的读书会上,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内涵,主要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权利、平等的义务和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城市和农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要领会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老课题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马克思早就指出,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标志。在发达国家中,许多现代学者都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理论观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都证明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单是城市的,而且是城乡共同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和农村实现有机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常规的发展过程更是城市化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因素、摒弃落后因素,逐步形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努力改革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既是全方位的,但其核心是统筹发展。要坚决摒弃先城市后农村的传统发展理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扭转了重工业轻农业偏向的发展战略,但是政府的财政偏向依旧没有改变;体制转轨为城市工业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农村经济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弱势产业,没有得到国家财政的足够支持,城乡差别发展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扭转。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彻底纠正城市和工业偏向的发展观念,才能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4、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手段既是方方面面的,但关键是创新制度。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制度创新作为前提和基础。城乡的制度分割导致了城乡社会成员权力和利益上的差异,也严重阻碍了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影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如果不能消除城乡制度差异,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为城乡统筹提供保障,城乡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城乡一体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就是要通过大力实施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改革,努力消除城乡有别的制度分割,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推进城乡一体化既要抓第一产业,更要突出产业融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个重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最终是以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为基本途径的。因此,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必须把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基本途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最终实现转移农民、保障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根本目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我们一定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决策的重大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迫切任务。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从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全局出发,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具体要求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居“五个统筹”之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要贯彻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目标上,要从过去主要追求经济增长,转到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全面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环境等多方面需求;在发展任务上,要从过去主要通过一部分地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动生产力加快发展,转到更加关注弱质产业、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推动生产力平衡发展;在发展动力上,要从过去主要依靠资金、劳动的投入,实现经济的粗放型增长,转到更加重视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开发,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把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与加快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增长与加快社会发展、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把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新区组建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喜人局面。去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5.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2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地区加快向中上收入地区迈进的时期,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特别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技术创新活跃,教育和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加剧变化,出现了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不断扩大,各种利益矛盾日趋复杂的情况。在这个时期,发展有两种前景,一是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可能出现经济停滞、社会动荡,陷入“拉美陷阱”。所谓“拉美陷阱”就是拉美一些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偏面追求GDp,忽视协调发展,以致出现债务沉重、通货膨胀、贫富两极分化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出现“经济有增长,社会无发展,大多数人不能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现象。要避免“拉美陷阱”,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当前条件下,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正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我们一定要从xx发展的历史阶段出发,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统筹谋划、统筹改革、统筹建设,并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打造“五个xx”的必然要求。根据专家的分析判断,我省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浙江城市化水平达到50.9%),城市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越来越密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紧迫,也更有条件。xx区是湖州中心城市的核心区,是中心城区东扩的主要建设者,是市区乃至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市委市政府也对我们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市四套班子领导来xx调研时,市委书记杨仁争同志更是对我们提出了争做“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的明确要求。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区委一届四次全会重新梳理了我区今后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打造五个xx、建好六个区的目标定位。要实现这些新目标,建设好实力xx、开放xx、信用xx、生态xx、平安xx,关键是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xx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个大战略,把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城市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区等各项战略举措整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城市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4、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农村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突破,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农业增效难、农民就业难、农民增收难、农民维权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社区、农民是弱势群体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春桃讲的“中国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并非危言耸听,并非杞人忧天。有一句话更令人难以忘记,“当我们拿出了今天的作家已经少有的热情与冷静,走向中国的农村时,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憾和隐痛”。我区成立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以说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提高,农村的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从根本上来讲,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经济社会发展、投资消费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人口资源环境四大失衡现象未根本扭转;增收、发展、建设、就业、就医、求学、进步、养老、减负、维权10个方面“难”的难度还在加大。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发展战略、发展机制、发展体制、发展目标和手段四大偏差仍然存在,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镇化滞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强,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农村小康成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用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当前以及我区实际来看,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突破传统格局,实现新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具体体现为五个“双重制约”:一是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观念、体制上的城市偏向和实际工作中抓“三农”的人不多,抓的力度不够的双重制约;二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面临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的压力以及保护建设投入不足的双重制约;三是建设现代农村,改善生活质量,面临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和政策二元对待的双重制约;四是西部山区乡镇面临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和东西部乡镇联动发展不够的双重制约;五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面临农民就业能力不强和就业岗位结构性、观念性短缺的双重制约。要切实解决好这五个“双重制约”,我们既要借鉴历史经验和学习他人之长,又要顺应时代潮流,结合我区实际,更加自觉、更加全面、更大力度地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总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科学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从xx实际出发,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协调推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促进湖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6: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具体措施:

一、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二、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三、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四、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开劳动就业门路。

五、农村改造应符合长期经济发展和拉动农村消费的需要。

六、农村改造应结合地区实际、有利于能源资源整合。

七、农村改造应有良好的融资渠道和政策保障。

第一阶段我们要首先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

第二阶段在拆迁前应对所有拆迁户进行“补贴”,以利益化

导向从而使拆迁公平合理顺利地进行。

第三阶段新区建设的融资。

篇7: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为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程,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整体面貌,结合市政府工作安排和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实现城镇、村居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为目标,以健全完善城镇、村居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落实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垃圾处置措施为手段,从根本上改善城镇、村居环境面貌,优化人居环境,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加强城镇、村环卫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置模式,将环境卫生工作纳入“规范化、专业化、日常化”发展轨道,彻底改变城乡环境“脏、乱、差”现象,力争年底全面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

三、工作要求

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按照“村庄设保洁员、城镇建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达标配套、管理机制健全完善”的总体标准和要求,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目标。

(一)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镇政府、党总支、村“三级”管理体制,承担全镇辖区范围内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清运责任。

1.镇政府:城管环卫办具体负责辖区内的环境卫生管理、考核及镇村容貌整治达标工作。配备管理人员,根据驻地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责任实际,足量配置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人员。

2.党总支:设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辖区范围内各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督导落实。

3.村:指定一名村两委成员负责本村的卫生清扫和垃圾收集,按每200人设置一名清扫保洁人员的原则组建本村保洁队伍,具体负责本村的卫生清扫和垃圾收集工作。

(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

1.保洁作业工具: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人员统一着装,保洁员配备密闭垃圾收集车及扫帚、铁锨等工具。

2.生活垃圾收集容器:镇政府在三条主干线路(104国道、富源路、木曲路)两侧设置15个大型垃圾斗;村级按照每10-15户设置一个分类垃圾桶(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标准,完成配套设施建设。

3.生活垃圾中转站:根据科学规划的原则,在镇驻地夏楼社区建设垃圾中转站一处,并配备专业工作人员。

(三)职责分工

1.清扫保洁:各村负责村庄范围内道路、沟渠、河道、居住区等场所的卫生保洁和垃圾收集。村负责范围之外的其他党总支辖区内道路、广场、交通干道等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和垃圾收集由党总支负责。

2.垃圾清运:镇政府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生活垃圾清运工作,统一清运到市生活垃圾处理厂。按照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工作原则,镇驻地和1000人以上村的垃圾每日清运一次。

3.垃圾处理:统一由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卫生填埋处置。

四、实施步骤 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全镇83个行政村全面展开。具体实施时间安排如下:

(一)准备发动阶段(3月初)

成立由镇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和各党总支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镇城乡环卫一体化领导小组,召开城乡环卫一体化动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上旬)

1.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城管环卫办组织招聘保洁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与保洁人员签订保洁合同。完善环卫基础设施,配备保洁车辆和保洁工具。

2.由城管环卫办组织镇聘保洁员,各党总支、村负责配合监督,开展一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对镇驻地、主干线路、各村庄进行全面大扫除,彻底改善全镇卫生面貌。镇政府在主干线路两侧设置15个大型垃圾斗,进行集中拖运处理。

3.集中整治活动结束后,每个党总支至少选择一个试点村(靠近主干线路、经济实力较强),按照每10-15户设置一个分类垃圾桶(可回收/不可回收)、每村配置一个大型垃圾斗的标准,配备基础环卫设施。对于验收合格的村,镇财政将对垃圾桶、大型垃圾斗给予50%的补贴。

(三)完善提高阶段(3月中旬至下旬)

各党总支和有关部门要对工作中出现的好经验、好举措认真总结交流,巩固完善成果;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落实措施,限期整改。

(四)长效管理运作阶段(3月份以后)

各党总支以试点村为典型,在辖区内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常规化管理。镇政府将组织不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五、资金来源 1.镇政府承担费用

城管环卫办所需的办公场所、水电费、日常办公经费及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垃圾中转站的土建配套及人员配置费用,镇聘保洁员的工资,清扫车辆、运输车辆购置费用,重点整治部位的环境卫生清理费用等。

2.村承担费用

各村筹集的环卫资金由经管站代管,并根据履行情况拨付,主要用于支付村环卫设施费用、村保洁员工资、保洁员工具等。

3.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及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承担生活垃圾清运处理费。

4.镇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对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验收合格的村,给予一定补助。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城乡环卫一体化领导小组,由镇长孔娜同志任组长,党委委员秦延勇同志任副组长,财政所、地材站、规划建房办、国土所、环保所、城管环卫办等部门负责人及各党总支书记为成员,具体负责全镇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二)严格考核奖惩

建立镇政府、党总支、村居三级监督考核体系。由党政办、督查科、城乡环卫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各党总支的环卫保洁工作进行考核;各党总支也要制定操作性强的管理细则,组织落实各村的环卫保洁工作,并对各村环境卫生进行日常检查、考核奖惩;村两委负责保洁人员的日常管理,监督协助清扫清运人员做好保洁管理工作。为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在环卫体制正常运行的前三个月,镇政府对各党总支每周督查1次,党总支每周对各村至少考核2次;三个月之后,镇政府对各党总支每月督查2次,党总支每周对各村考核1次。镇政府每月对各党总支考核一次,通报考核结果,并将考核排名与奖补资金和年底综合考核加分相挂钩。乡镇(街道)对村居保洁员的考核与工资相挂钩。

(三)强化舆论宣传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镇城管环卫办要围绕此项工作制定专门方案,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各党总支也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增强社会公德和卫生意识,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篇8: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联合国原助理秘书长沃利·恩道在为《城市化世界》一书作序时指出: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 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所以, 未来会怎样就取决于我们当今的所作所为。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现阶段发展实际,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翻一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进行总体布局, 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统筹城乡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这就提出了推进我国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建设美丽乡村意义重大

1.1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让广大老百姓得到实惠, 增加收入, 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小康社会。

1.2 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建设,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城乡一体化是基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也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目标。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加快缩小城乡差别, 促使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要求我们切实加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 加快建立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要求我们着力形成政府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 让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辐射与覆盖, 从而促进农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约,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生活质量水平, 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3 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 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低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等生态文明要素。只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人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等各方面, 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1.4 建设美丽乡村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

建设美丽的休闲旅游度假天堂、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和风情小镇、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海南人民的美丽幸福家园, 是海南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绿色崛起的内在要求, 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

2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1) 规划滞后、水平不高, 投入不足、管理缺位、无序发展。

长期以来, 由于乡村规划编制滞后、投入不足、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缺位等原因, 绝大多数村镇建设处于自发状态, 建设随意性大, 浪费土地, 农民建房处于自发状态, 没有更多的考虑村庄的整体布局、道路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活动空间等需要, 造成村庄建设品质不高, 功能配置不全, 环境质量不佳等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 海南省2012年全面启动村镇规划编制, 各市县乡镇陆续成立规划建设管理所, 招聘了专业管理人员,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正逐步从无到有, 但面对我省农村混乱的建设现状、复杂的土地权属以及农民的落后意识等诸多问题,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2) 部分地区农村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村庄空巢化、空心化现象严重。

由于长期缺乏投入导致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后, 加上农村文化活动娱乐单调, 农业劳动回报不高, 尤其是对农村年轻人, 农村生活吸引力远没有城市生活吸引力大。这直接导致了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 追求城市生活体验和生活方式, 农村外出年轻人即便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也更愿意在城市居住生活而不愿回村庄发展, 造成留守村庄的多是老、幼、病、残, 村庄空心化日益严重, 农村活力严重不足。

(3) 住房安全性、舒适性差, 建造方式落后, 缺乏特色。

由于受经济条件、技术和材料所限, 一些地方农村建房依然非常简陋, 没有防风抗震能力, 还有相当部分房屋沿用旧式布局, 房屋功能不齐全, 使用不方便。房屋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逐渐淡化, 在少数民族地区, 房屋建设“汉化”比较严重, 缺乏民族特色元素, 而汉族地区农村建房则是同质化严重, 新建房屋多数是钢筋混凝土平顶房, 没有地方特色。

(4) 农业生产粗放, 生产力水平低, 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 规模小、效益差, 农民收入低。

现阶段, 农业标准化建设还相当薄弱, 农业产业价值链短, 农户分散生产和销售, 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 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较低, 品牌建设薄弱, 农产品企业品牌数量虽多, 知名度小, 档次偏低, 价值含量却不高。同时,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低, 没有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农业生产率低, 大部分农民还停留在小农生产的阶段, 收入较低。

2.2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1)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中央在新历史时期、新的起点,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2) 乡村具有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广大农村腹地几乎是未开发的处女之地, 植被覆盖率高, 生态环境良好;村庄散落在原始丛林、山川、绿野、沿海的椰林、沙滩以及岛屿之间, 至今完好保存, 拥有绿色文化、蓝色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黎苗文化等多元特色文化元素。

(3) 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村村通工程”的推进, 为乡村路通财通奠定了基础。海南东线高铁的通车以及西线高铁和田字型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都将极大改善海南省交通基础条件, 为海南省广大农村腹地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交通改善带来信息、物流和人员的往来, 将极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4)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推进。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断推进, 更多优惠政策的落地生根, 以及开发建设热点由沿海、城市向山区、广大农村腹地转移的趋势, 使乡村旅游业发展空间广阔, 为海南乡村建设迎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发展必需的生产要素大量投入机遇。

3 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3.1 海南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

3.1.1 白沙县“美丽乡村”计划

规划建设目标:白沙县把文明生态村建设、民房改造、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把整个县域当作一个大乡村旅游度假区来规划, 把每一个乡镇 (包括县城) 当作一个个旅游节点来建设, 把每一个村庄当作一个个旅游景点来设计, 把每一户人家当作一个个旅游小品来改造, 整村推进建设, 形成具有白沙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推进措施和方法:2012采取政府+企业+农民+金融机构的模式, 建设“美丽村庄”40个。罗帅村是白沙大力实施“美丽乡村”计划的一个模式, 他把农村发展与旅游开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实现农村与旅游双赢。

3.1.2 文昌潭牛风情小镇建设

规划建设目标:以建设文昌中部中心城镇为目标, 通过规划引进一批大项目进行开发建设。目前, 碧桂园、白灵顿华侨星城、龙海绿景等重大房地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工业项目海南饮料公司的饮料厂也投入生产。

推进措施与办法:为突出潭牛镇热带风情小镇的特色, 提升潭牛镇的整体形象, 潭牛镇对过境道路临街建筑物立面及人行道、路灯、绿化等方面进行改造, 计划改造长度为1200米, 改造立面总面积为14774.25平方米, 项目计划投资1367.44万元, 目前已完成30%房屋建筑立面改造和20%人行道改造, 改造效果明显,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好评。

3.1.3 定安龙门风情小镇建设

规划建设目标:定安龙门镇以建设休闲度假旅游风情小镇为目标, 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模式, 计划用十年时间,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以久温塘冷泉为依托, 在龙门镇建设多个旅游景点构成的系列景区群, 按“景区中的农村、农村中的景区”这一要求, 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 实现绿色旅游与蓝色旅游的互补式发展, 打造成世界级的热带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

推进措施和办法:通过旅游产业化带动龙门农村城镇化建设, 将项目范围内的农民统一安置在风情小镇内, 农民既是城镇居民, 又是景区工作人员, 将当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与项目的长远利益相结合, 做到农民“天天有收入、月月有工资、季季有收成、年年有分红”, 打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全国示范基地。

3.1.4 保亭什进旅游风情村建设

什进村地处保亭黎苗族自治县三道镇, 全村土地面积767.65亩, 全村农户数48户, 183人。

改造前, 村民住在低矮的茅草屋, 从事传统农业, 生活不富裕。2010年, 海南三道湾大区小镇旅业有限公司提出了大景区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大区小镇新村”发展新模式, 并将三道镇什进村作为首个试点示范村, 公司将旅游产业项目与什进村新农村建设捆绑开拓, 项目总投资40657万元, 目前已经完成投资11927.98万元, 什进新村一期农民住房已经投入使用, 二期农民房正在抓紧建设, 争取2013年6月投入使用。经过近两年的建设, 什进村目前的变化连什进村村民自己都不敢相信, 往日低矮昏暗的茅草房变成漂亮美观的小楼。

3.2 国内美丽乡村改造建设的经验

3.2.1 贵州美丽农村民居改造建设经验

(1) 要坚持城乡规划全覆盖,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要求实施村庄整治, 确保整治、改造同步推进, 坚决杜绝千村一面, 千篇一律。

(2) 坚持突出重点, 抓好路、水、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3) 坚持抓好点、线、面的结合, 从最需要、最紧迫、最能让老百姓享受整治成果的地方做起, 以点带面, 线块结合。

(4) 坚持统筹协调, 把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在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

(5) 坚持整合资源,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原则, 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6) 坚持依靠群众, 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共同建设新家园。

(7) 坚持强化组织领导, 把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作为最急迫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 加强协调服务, 着力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中的实际困难。

3.2.2 重庆市危房改造经验

一是形成了抓农村危旧房改造风貌建设是经营农村危旧房改造的新理念。通过创新认识和开拓思路, 抓村镇风貌建设就是抓村镇经营, 抓风貌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理念已成为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的共识。

二是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貌建设管理办法。首先是强化组织保障。市县成立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同时, 设立风貌建设办公室统筹协调风貌建设实施工作。根据区域和实施范围划分工作小组, 各小组各自具体指挥一个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层层负责、落实到人、具体到片、有序分明的组织保障体系。其次是推行目标管理。各市县把风貌建设纳入各部门和镇 (街) 政府年度专项目标管理, 并严格考核逗硬。其次, 政府出台专项的评先创优奖励办法, 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第三是健全各项制度。就风貌建设的招投标、设计、报建、技术要求、质量安全监督、现场管理、资金拨付管理等各个环节制订了专项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控制、质量控制、资金控制、现场控制体系。

三是基本形成了风貌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农村危房改造风貌建设上走的是“大规划、大手笔、大投入”路子, 在村镇风貌建设上都保持了相当的投入强度。风貌建设总体上是按“政府主导、社会分担、市场运作”的模式进行。

4 海南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与措施

近年来, 海南省牢牢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 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政治活力的体制机制, 对加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当前, 我们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海南省六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 以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 做大做强海南三大产业规模, 壮大经济总量, 提升经济实力和行政区劳动力的集聚能力, 加快建设具有海南特色建设的行政化。同时, 有规划地统筹城乡建设发展, 积极发挥行政的辐射带动作用, 努力兴建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集约化的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4.1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行政村为单位;以自然村为依托;以群众为创建为主体;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立足点;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为抓手, 努力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和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

(1) 建设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态环境。通过编制乡村规划, 合理组织农民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使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 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经济。立足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 引导农民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行专业化、现代化生产和经营。

(3) 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主要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推广乡村特色民居建设, 努力实现每个文明生态村都拥有配套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 塑造讲文明、学科学、守法纪、求发展的新型农民。因此,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

4.2 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村镇建设发展工作, 2011年下发了海南岛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中的工作意见, 计划用三年时间编制全省204个乡镇、89个农散散户, 18000个村庄的规划。其中, 2012年完成全省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和60%的行政村、自然村建设规划;2013年完成40%的行政村、自然村建设规划编制。村镇规划着重研究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

2012—2015年将白沙县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工程建设试点, 并完成全县60%以上的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每年每个市县抓一个乡镇、每个乡镇抓一个村庄的美丽乡村工程建设试点, 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覆盖。

到2015年, 完成对高铁, 环岛高速, 海榆东、中、西线以及各条省道沿线两侧, 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沿线等“五沿”地区村庄的建筑与环境无师自通“四清四治四改”工作, 彻底改善“五沿”地区的乡村环境风貌。

到2020年, 结合乡村旅游业发展, 推进“千村万旅”计划, 对现有1000个特色景观名村进行旅游化改造建设, 打造乡村旅游度假村庄。全面完成文明生态镇建设, 打造10个绿色低碳小城镇和10000万花园村庄。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截止目前, 已经有80%的乡镇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有近60%的村庄完成了规划方案编制工作, 为农村产业经济、科学发展和村庄科学建设提供了保障。

4.3 建设美丽乡村的措施

(1)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有组织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 是一项新的实践。各级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提高国际旅游岛建设水平的高度, 充分认识抓好美丽乡村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市县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切实加强领导, 以更多的精力推进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将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列入议事日程和财政预算;要以村庄规划为统领, 不断强化规划管理意识, 自觉遵守规划,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同时, 要注意做好群众工作, 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尊重村民意愿, 引导群众移风易俗, 共同搞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2) 规划引领, 规范管理, 科学实施。

在全面编制乡村规划的基础上, 市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要有专门机构、人员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各乡镇应设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 暂时不具备单独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所的乡镇, 可在国土所加挂“规划建设管理所”牌子, 并至少配备2名财政预算管理事业编制的专业人员, 业务上接受市县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指导, 负责本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要设立专职或兼职的规划建设协管员, 负责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12海南农村民居竞赛获奖作品

海南省人民政府2012年下发了《海南省农村居民建房审批办法》, 对农村居民建房审批办法进行了规定, 为保证乡村建设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条件。

(3) 加大财政对乡村建设投入。

各级政府要将村镇规划编制和实施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视财力逐年增加。村镇规划编制经费以市县财政投入为主, 市县财政确有困难的, 省财政予以适当补助。从小城镇范围内建设项目征收的村镇基础设施配套费, 应部分用于村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鼓励社会各界捐助村镇规划建设经费, 也可以创新融资渠道, 吸引企业资金, 支持村镇建设发展。

(4) 密切配合, 形成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合力。

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不仅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有关, 而且与规划、国土、测绘、发改、交通、水利、卫生、旅游、文体、工商、财政、公安、司法、农垦、电力、爱卫会、精神文明办等部门的工作有关, 这些部门要加强协作, 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共同解决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促进全省村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5) 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农民自觉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市县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 加强土地、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宣传。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国土所等部门利用节假日和其他村民相对集中的时间,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规划公示、现场讲解、标语进村等形式, 让农村居民了解本地规划内容和有关法律法规, 自觉依法开展建设活动, 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

(6) 改革创新, 建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事关当前, 影响长远, 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抓紧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 加大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 才能有效地促进发展。

要有计划的推进林地产权、土地产权、房屋产权制度改革, 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乡村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

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 以打造特色乡镇风貌为载体,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发展壮大乡镇特色产业经济, 提高行政化质量和水平。

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建设, 努力实现公路、饮水、供电、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播电视、宽带网到农村, 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改善农村条件, 加快打造一流的乡村人居环境, 努力把农村建设的比城市更生态、更美丽。

上一篇:小学毕业班成语、词语拓展复习下一篇:mba学员入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