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2024-07-12

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共14篇)

篇1: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中国医药工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发展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医药工业迅速增长使医药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批有实力的国有或民营医药企业大力发展医药物流和电子商务。此外,第三方医药物流在中国的市场渗透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但随着大量资金开始活跃在医药物流领域里,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必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医药工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发展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

医药工业迅速增长使医药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批有实力的国有或民营医药企业大力发展医药物流和电子商务。此外,第三方医药物流在中国的市场渗透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但随着大量资金开始活跃在医药物流领域里,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必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前瞻产业研究院医药物流行业研究小组分析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以及药品分类管理的推行,人们对医药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医药零售业和医药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有医药物流企业13000 家,行业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国药、上药、九州通这三家医药物流企业目前行业排名前三,但在整个行业的份额不到20%。

在医改的背景下,自2009 年年底以来,医药物流行业的整合不断提速。国内的医药物流巨头们纷纷在各地新建医药物流中心,或实施大手笔的兼并收购。国内的医药物流行业目前还处于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只有尽快进入到以技术和管理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医药物流行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分析指出,中国医药市场前景光明,中国的药价虚高根本原因在于中间环节过多,引入现代物流将会快速、高效、价廉地打造出丰厚的“第三方利润”。因此,中国医药物流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虽然医药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看好,相关政策也给予了扶持,但企业在进行或投资医药物流建设时,仍需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充分考虑进入时机、市场需求、投资回报等方方面面,防止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冒进行为。

随着医药物流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医药物流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环境和投资机会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药物流企业正逐渐成为行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医药物流行业研究范围与市场环境;国际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经验;国内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医药物流商业模式;医药物流行业集成化发展分析;医药物流行业需求状况;医药物流行业领先企业的经营情况;医药物流中心规划与建设情况。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 中国医药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篇2: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精细化工已经成为全球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精细化学品商业化品种已超过10万种,其中,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在精细化工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据统计,2009年世界化工产品年总销售额约为3.2万亿美元,全球精细化学品的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

我国精细化工中间体行业已经崛起并将保持高速增长。我国投资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环保成本均具有显著的国际比较优势,这使得全球中间体行业向我国集中,目前我国医药、农药和染料中间体的合计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随着精细化工产业外包比例的进一步上升,我国中间体行业在5年内维持至少15%的年均复合增速。2010-2015年全球将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专利药到期,从而为仿制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仿制药的进一步发展将显著拉动对医药中间体的需求。

伴随着行业的发展,医药中间体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越来越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行业发展环境和产品消费者的深入研究。也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医药中间体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医药中间体行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医药中间体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地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从当前医药中间体行业的宏观景气状况出发,以医药中间体行业的产销状况和行业需求走向为依托,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当前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和竞争态势。

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当前的市场环境与企业竞争力;医药中间体行业的进出口市场;医药中间体行业的竞争力分析;医药中间体主要细分产品市场发展状况;医药中间体行业下游需求状况;医药中间体市场的领先企业经营状况;医药中间体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医药中间体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前瞻性分析,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中国当前医药中间体行业的总体市场容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市场需求特征,并根据医药中间体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医药中间体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医药中间体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篇3: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对于各种废弃物的开发利用, 将其作为资源开发, 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发掘资源潜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促进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是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有效措施。社会各界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行业地位日益凸显。近几年来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模明显扩大, 回收总量和回收率逐步攀升, 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2012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企业数量为1, 136家, 实现销售收入288, 542, 560千元, 比上年增加3.53%;完成利润总额13, 644, 239千元, 比上年减少了1.67%。2013年前三季度, 我国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投资额达712.81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52.8%, 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3.29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废弃物资源化水平, 推进废弃电子电器、废旧轮胎 (橡胶) 、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旧零部件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将明显受益于当前的节能环保政策。废旧物资回收、再生资源利用, 既可以维护城市环境, 又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经济总能耗与碳排放, 正好迎合了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与倡议, 必将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 包括法律、资金上的支持, 可以预计, 未来行业将高速发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废旧物资回收加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四章。首先介绍了废旧物资及废旧物资加工的相关定义、分类、特点等, 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废弃资源回收加工行业的状况, 并对中国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的财务数据进行了详实的分析, 然后具体介绍了废金属、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废家电及其他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利用情况。最后报告还对废旧物资回收加工行业投资前景及发展趋势做了科学的预测。

篇4:社保基金投资医药行业的前景分析

关键词:社保基金;投资股市;医药行业

一、 社保基金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社保基金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省级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以及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中国证券报独家披露的年报显示,2010年,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为321.22亿元。其中,已实现收益额为426.41亿元,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为-105.19亿元。当年投资收益率为4.23%。全国社保基金成立10年以来,累计投资收益额为2772.60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为9.17%。

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社保基金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达8566.90亿元。其中,社保基金直接投资资产为4977.56亿元,占比58.10%;委托投资资产为3589.34亿元,占比41.90%。

自2009年6月执行《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以来,全国社保基金累计转持境内国有股为917.64亿元。其中,股票为695.22亿元,现金为222.42亿元。2010年,全国社保基金收到境内转持国有股为319.80亿元。其中,股票为196.63亿元,现金为123.17亿元。

2010年,全国社保基金收到境外转持国有股为67.54亿元。自2005年执行境外国有股减持改转持政策以来,累计转持境外国有股为500.36亿元。

二、 社保基金的投资股市的现状分析

2001 年,社保基金试点入市,独获中石化3 亿股,成为其第一大战略投资者。半年后,中石化跌破发行价30%,即使委托基金管理,仍于2003 年9 月每股跌至3.35 元,社保基金被深度套牢,浮亏2.61 亿元。2003 年6 月,社保基金采取适度集中的投资模式正式入市。社保基金理事会委托给南方、博时等6 家基金管理公司每家约20 亿-30 亿元的资金额度进入证券市场投资。通过分析公开披露的信息,人们不难了解社保基金入市后的投资组合选择的基本思路:

(1)综合来看,社保基金在二级市场的投资相当谨慎,尤其注重资金的安全性。

(2)社保基金在股票市场投资组合的选择上以低价大盘蓝筹为主,注重中长线理念,适量参与一级市场的增发和配股。

(3)社保基金坚持分散投资的理念,对单只股票投资的规模一般不大,最少的不足200 万元,最多的也不过3300 多万元,并且投资对象涉及电力、钢铁、化工、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物流、汽配、房地产、纺织等众多国民经济的景气行业。

(4)社保基金也注意挖掘那些被市场低估,而其基本面预料不久会有根本改变的所谓“冷门股票”。

最近的有关分析表明,社保基金入市除获得二级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外,还分享到逾600万元的红利收益。这至少表明,那些正式入市的社保基金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同时产生了较好的盈利预期。对此,人们很容易发现,通过证券市场操作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必须至少坚持安全性和分散化的原则。

三、 社保基金投资医药行业的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人们的医药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不断加大,给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1、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机遇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地区60 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或者是65 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这个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2009 年,我国40 岁~60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76%,总人口超过2.1亿人,这意味着未来20 年,我国平均每年将有1000 万人成为60 岁以上老人,人口老化速度远超前20年。人口老化程度的加剧,使得老年人的患病率大大提高,而与此同时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也逐渐提升而储蓄意愿明显下降,这些都使得医疗保健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健康产业的加速发展。

2、慢性病发病率增长较快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和致死率逐年降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骨质疏松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上升较快。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15 年,中国慢性病造成的直接医疗费用将达到5000 多亿美元。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6 亿人,血脂异常患者1.6 亿人,糖尿病患者9000 多万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000 万人,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 万人,新增冠心病75 万人,新增脑卒中患者150 万人。

如果不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我国40 岁以上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的人数在未来20 年可能增加到现在的2~3倍。据卫生部报告,目前慢性病已经导致45.9%的全球疾病负担,而中国已经达到60%以上。根据卫生部2010 年卫生统计年鉴,2009 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居前的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另外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近20 年上升较快,由1990 年的4.99/10 万上升到2009 年的6.89/10 万。

3、政府和社会的投入持续增加

从政府投入上看,我国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0 年的4.47%提高到2009 年的6.18%,投入金额也由2000年的709.52 亿元增长到2009 年的4685.6 亿元,10 年增长了5.6 倍。

除了国家财政投入外,社会和居民个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资金也在持续增加。我国卫生费用支出由1990 年的747.4 亿元增加到2009 年的17204.8 亿元,20 年间增加了22 倍。但从卫生费用占GDP 比重这个指标看,20 年间仅由4%提高到5.13%。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发达国家的卫生费用占GDP 的比重超过10%,其中美国达到16%,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达到6%-8%。我国人均GDP 已经达到4000 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我国目前的卫生费用占GDP 的比重刚到5%,发展潜力巨大。

4、医改激发民众释放保健需求

国家在2009 年启动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医疗保健需求的释放。从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来看,从去年底以来,全国医疗机构的月度诊疗人数的同比增速在快速提高,今年前8 个月,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数达到13.9 亿人次,同比增长了8.8%。从出院人数来看,今年前8 个月的出院人数为9332.9 万人,同比增长4.2%。

四、 社保基金投资医药行业的投资建议。

结合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看出医药行业在未来将稳健上行。考虑到未来整体经济形式的不确定性和医药行业明确的增长趋势,以及社保基金收益性安全性的特点对于医药行业的介入有以下几个建议:

(1)基于前面的分析发现医药行业未来几年的成长性是有保障的,可以选择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白马股和长远发展潜力较大的公司。同时选择各子行业中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白马公司将会最大程度分享行业的高速增长。

(2)顺应医药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建议布局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3)创新是医药行业的生命力,拥有潜力产品的创新型企业也可以作为投资的选择。

(4)医药行业的长期推动力首先是老龄化,老龄化会带来三大疾病的增长,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类疾病,因此对于生产这类药品的企业将长期受益。

(5)顺应医改政策,我们认为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投资基本药物目录,尤其是其中具有的独家品种的上市公司将重点受益;另一个方向是选择低政策风险的区域。

参考文献:

[1]郑军,《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6年8月,第243-244页.

[2]杨爱玲,《浅析我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运行状况》[J],特区经济,2007年3月第78-79页.

[3]王宏,《对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探讨》[J],经济师,2005年9月,第283页。

[4]汇川,林义著,《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年。

[5]万解秋,贝政新著,《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社,2003年.

[6]李琼,《疏通社保基金投资渠道———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社会保险理事会副会长郑功成教授》[N],中国财经报, 2002年11月5日,第3页.

篇5: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部、国家信息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多部门的联合调查显示:中药材、中成药业、化学药制造业景气持平。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分析如下: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

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年大致与××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年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年持续。

第三;××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年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

第四;××年,中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子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增长前景。相对而言,国内化学制剂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在全球竞争市场竞争,仍然需要努力。

第五;××年,由于我国医药产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期,各子行业间的盈利能力差异性较为突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中药处于新发展阶段,凸现长期稳定投资价值,具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公司能够分享行业成长;化学药整体增长趋缓,抢仿及创新将给公司带来发展机遇;生物制药从仿制向研发转变,技术成熟的公司将领先成长(引自长城证券)。

篇6:物流园区投资分析及前景趋势预测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物流园区开发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物流园区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进行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和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的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

物流园区行业发展现状:

物流园区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产生的新型业态,近10年来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十一五”以来,我国物流园区快速发展,出现了货运服务、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多种类型,形成了不同物流需求与多种服务方式有机对接的平台。

2012年我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各类物流园区754家。对比2006年的207家,增长264%;与2008年的475家相比,增长58.7%。物流园区作为联系产业链上下游的纽带,是各项物流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资源的有效整合、业务的流程优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减轻道路、环境和能源的压力,加强物流市场管理,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流园区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未来中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步伐和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将推动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速,而物流行业的发展必然催生物流园区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未来一段时间内,物流园区在中国的发展将不断从广度和深度延伸,在中国投资物流园区的潜力巨大,值得期待。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物流园区开发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四章。首先介绍了物流园区的定义、类型、功能、作用等,接着分析了中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环境和国外物流园区的发展概况,然后重点分析了国内物流园区的现状和保税物流园区、港口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铁路物流园区、钢铁物流园区、石化物流园区及逆向物流园区的发展,并详细介绍了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海西经济区及中西部地区物流园区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物流园区做了信息化发展分析、问题及对策分析和投资分析,最后预测了中国物流园区的未来前景与趋势。

篇7: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为实现“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同时配合钢铁行业淘汰落后和结构调整,9月各个钢铁大省都纷纷出台了限电限产的调控措施。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出人意料,“十一五”GDP的单位能耗下降指标完成基本无忧;粗钢产量连续回落的同时也推动了二次去库存顺利进行,年底钢材社会库存的总量回落到了1300万吨的水平,全年笼罩在钢铁行业上空的高库存压力得以缓解。当然,这次调控的行政色彩略显严重,怎样更多的用市场手段来引导钢铁行业发展,也是我们在2011年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限电限产仅仅是2010年钢铁政策调控的一个侧面,针对钢铁行业效率低、能耗高的落后产能,国家也出台了密集的政策进行调控。3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和20万吨及以下的转炉、电炉都将在2010年9月30日以前遭到淘汰,而2011年这一指标将提升到400立方米和30万吨。同时,《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和《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也相继出台,过去五年国家没有审批的钢铁项目和2009年粗钢产量100万吨以下的普钢企业以及产量30万吨以下的特钢企业都将面临调整。尽管,本年淘汰落后产能的效果曾遭到质疑,但是,从执行力度、名单式管理制度和问责制考核方式上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二五”期间的淘汰落后将不会再是雷声大雨点小。

2010年钢材的需求总体比较旺盛,虽然房地产的调控曾带来建材需求回落的预期,但持续高位的房地产投资和新开工面积,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力推进,部分消化了2010年建材需求减弱的预期,下半年钢材市场还在建材的带动下走出了一波缓慢攀升的行情。2011年国家提出了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指标,倘若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无疑将会很大带动明年的钢材消费。其他行业需求的增长同样需要政策的积极配合,家电下乡效果的持续强化以及对节能汽车的补贴,都将带动这些行业对钢材的需求。

预计2011年粗钢产量在6.6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将达到6.4亿吨,钢材出口较今年略有减少在3600万吨左右,进口稳定在1600万吨的水平;国产矿的产量将达到11.5亿吨左右,进口矿约6.6亿吨,进口矿的价位将运行在120-190美元/吨之间。

2011年钢铁业运行存在着以下不确定性。一是国际经济的复苏是曲折的,国际钢铁市场的需求映射到中国市场也会是不确定的;二是国内“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政策可能使钢铁的需求呈现出增长中有波动;三是节能减排持续性和再度发力的时间点不确定。

目前的钢铁行业谈不上痛定思痛,但靠产量高速增长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也已经无法延续。行业利润流失和经济发展对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让耗能大户的钢铁必须认真思考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2011年的钢铁行业将面临全面的转型。

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共识,钢铁行业不仅需要在淘汰落后上继续加大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强生产环节能耗的降低和资源的回收利用,低碳技术将会成为钢铁企业未来一项重要的竞争力。

行业利润流失也使钢企向上下游行业的延伸和在非钢产业上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内来看,宝钢已经在全国建立了约40个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不但增加了新的盈利点,也进一步巩固了客户关系,对其钢铁主业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国外来看,蒂森克虏伯在非钢产业取得的成功,也使其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分散了行业风险。2011年钢铁企业在主业之外的业务拓展,也将会成为行业利润改善的一个突破点。

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的一些高端产品逐渐开始出现过剩的迹象,这也要求钢企在产品结构上进行扩展和升级,能够结合7个新兴战略产业对原料的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篇8: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医药生物行业属刚性需求行业, 有相对的稳定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因此, 对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也有利于医药生物行业公司自身的价值判断, 从而利于其发展。

目前大量针对西方资本市场的研究表明, 经济增加值系统价值评价方法 (又称为EVA法) 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力远远强于其他指标。EVA法是建立在对公司综合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和债权起本成本) 基础上的比剩余收益理论更加可靠的业绩计量价值评价方法, 它可以减少公司管理层对公司会计利润的操纵, 并首次在公司价值评价中引入了人力资源和绩效激励等因素, 使人们对公司价值的认识上推进了一大步。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上市公司是否值得投资, 根本上要看它是否在创造价值, 或者说价值是否在增加。其评价标准是:如果一个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大于资本成本, 公司价值在增加, 反之在减少。

本文采用EVA分析方法对2006—2010年间我国A股市场主板上市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的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进行了实证分析, 判断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相信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能够给投资者提供一些积极、有益的参考。

二、数据选取和变量设置

(一) 数据选取

本文将研究年限定为5年, 研究区间为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截至2010年12月31日, 我国A股市场共有主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99家, 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43家, 创业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34家。由于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最早可获取的数据从2009年开始, 至2010年底, 最多可获两年的数据, 时间区间过短, 因此本文不对创业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进行分析。在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 由于摘牌等原因而导致部分数据空白或缺失的, 本文也不予分析。综上所述, 本文的研究区间为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 研究对象为主板上市的86家医药生物行业公司和8家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

本文选取的数据为企业总资本、息税前利润、所得税税率、权益乘数、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短期贷款 (六个月至一年) 利率、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以及企业股票的收益率, 其中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和企业股票的收益率均采用普通收益率计算方法, 计算周期为周。本文的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 本文使用Excel和Eview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 变量设置

1. 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企业投入资本后获得的税后净营业利润的公式为:

其中, 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 t表示所得税税率。

2. 加权资本成本 (WACC)

加权资本成本的公式为:

其中, D为债务资本, E为股权资本, KD为债务资本成本率, KE对企业而言是股权资本成本率, 对投资者而言是股东要求的回报率。

股东要求的回报率的公式为:

β系数通常根据CAPM模型建立回归方程, 利用基金的历史数据得出β的估计值。

3. 经济增加值 (EVA)

经济增加值的公式为:

其中, TC代表企业总资本。

经济增加值 (EVA) 衡量的是企业创造价值的绝对量, 该值可能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 因此, 本文在EVA值的基础上对该指标进行修正, 引入一个新的指标, 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 消除企业规模的影响, 其公式为: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样本分为两类, 为主板上市的86家医药生物行业公司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的8家医药生物行业公司, 对这两个类别分别计算出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 然后对每个类别进行纵向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对每个类别, 计算2006—2010年每年的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的样本均值、样本标准差以及经济增加值 (EVA) 小于0的企业数目占当期企业总数目的百分比。

(二) 假设检验

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假设, 以判断每个类别企业的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的变化情况, 从而判断其投资价值的变化情况。

首先, 对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均值的变化情况进行假设, 并采用成对样本的t检验进行假设检验。

假设1:2006年REVA值的均值小于等于2007年REVA值的均值, 即H0:μ2006≤μ2007。

假设2:2007年REVA值的均值小于等于2008年REVA值的均值, 即H0:μ2007≤μ2008。

假设3:2008年REVA值的均值小于等于2009年REVA值的均值, 即H0:μ2008≤μ2009。

假设4:2009年REVA值的均值小于等于2010年REVA值的均值, 即H0:μ2009≤μ2010。

其次, 对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方差的变化情况进行假设, 并采用F检验进行假设检验。

假设5:2006年REVA值的方差小于等于2007年REVA值的方差, 即H0:σ22006≤σ22007。

假设6:2007年REVA值的方差小于等于2008年REVA值的方差, 即H0:σ22007≤σ22008。

假设7:2008年REVA值的方差小于等于2009年REVA值的方差, 即H0:σ22008≤σ22009。

假设8:2009年REVA值的方差小于等于2010年REVA值的方差, 即H0:σ22009≤σ22010。

(三) 个股排名

上述两步的分析均是对两类企业整体的分析, 没有涉及到具体的个股, 本文根据个股的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的排名挑选出一只或几只在2006—2010年表现出具有投资价值的个股, 供股票的投资者参考和借鉴。

四、实证检验

根据本文REVA值的定义, 计算出2006—2010年主板上市的86家医药生物行业企业的REVA值, 共得到865组数据。

(一) 描述性统计

利用Excel对REVA值进行描述性统计, 统计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主板上市企业的REVA值的均值从2006—2010年是呈递增趋势的, 并且EVA值小于0的公司数占比是呈下降趋势的, 说明该行业创造价值的平均能力在不断提高, 并且没有投资价值的企业越来越少了。另外, REVA值的标准差较为平稳, 这说明主板上市的各企业间的差距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

(二) 假设检验

首先, 对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均值的变化情况进行假设, 然后采用成对样本的t检验进行假设检验。由于描述性统计显示, 2006—2010年间REVA值的标准差差异不大, 但并不相同, 故而本文假设各年份的REVA值服从同分布但方差不等的正太分布。本文的假设为:

假设1:2006年REVA值的均值小于等于2007年REVA值的均值, 即H0:μ2006≤μ2007。

假设2:2007年REVA值的均值小于等于2008年REVA值的均值, 即H0:μ2007≤μ2008。

假设3:2008年REVA值的均值小于等于2009年REVA值的均值, 即H0:μ2008≤μ2009。

假设4:2009年REVA值的均值小于等于2010年REVA值的均值, 即H0:μ2009≤μ2010。

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发现, 所有的t值在95%的置信水平下均显著, 也就是说均接受原假设, 即μ2006≤μ2007≤μ2008≤μ2009≤μ2010。由此可以判断, 主板上市公司的REVA值逐年增加, 且这种递增的趋势是显著的。

其次, 本文还要分析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方差的变化情况, 采用F检验进行假设检验, 判断各公司REVA值差异情况的变化。本文的假设有:

假设5:2006年REVA值的方差小于等于2007年REVA值的方差, 即

假设6:2007年REVA值的方差小于等于2008年REVA值的方差, 即

假设7:2008年REVA值的方差小于等于2009年REVA值的方差, 即

假设8:2009年REVA值的方差小于等于2010年REVA值的方差, 即

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发现, 前三个t值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最后两个t值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说明, 由此可以判断, 主板上市公司的REVA值差异度的逐年递减, 且这种递减的趋势是显著的。

综上所述, 通过对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均值变化情况和各公司REVA值差异情况变化的分析发现, 主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逐年增强, 并且各公司间创造价值能力的差异逐年较小。

(三) 个股排名

本文根据个股的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的排名挑选出一只或几只在2006—2010年表现出具有投资价值的个股, 供股票的投资者参考和借鉴。排名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发现, 在2006—2010年REVA值前10名的榜单上, 恒瑞医药5次榜上有名, 仁和药业和天坛生物出现4次, 说明这三家公司在2006—2010年间均表现出较高的投资价值, 投资者可以给予关注和考虑。

(二)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纵向研究

与主板上市公司的纵向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相同, 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进行纵向研究, 具体本文不再赘述, 研究结果见图2以及表4—表6。

注:*表示在5%的置信度下显著。

通过对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均值变化情况和各公司REVA值差异情况变化的分析发现, 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逐年增强, 并且各公司间创造价值能力的差异逐年较小。通过对REVA值排名情况的分析发现, 科华生物、华兰生物和新和成这三家公司在2006—2010年间均表现出较高的投资价值, 投资者可以给予关注和考虑。

五、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通过对相对经济增加值 (REVA) 均值变化情况和各公司REVA值差异情况变化的分析发现, 无论是主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还是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 他们创造价值的能力均逐年增强, 并且各公司间创造价值能力的差异逐年较小。

通过对REVA值排名情况的分析发现, 在主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中, 恒瑞医药、仁和药业和天坛生物这三家公司在2006—2010年间均表现出较高的投资价值;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医药生物行业公司中, 科华生物、华兰生物和新和成这三家公司在2006—2010年间均表现出较高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对以上公司的股票给予关注和考虑。另外, 通过主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市场的截面分析发现,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创造价值的平均能力高于主板上市的公司, 但是中小板上市公司创造价值能力的差异性很大, 不如主板市场来的稳健。

(二) 启示

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内部采用的业绩评价方法还是以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为主, 这将不能准确地度量与评价企业的业绩, 产生盲目追求会计利润的短期经营行为。上市公司是否值得投资, 根本上要看它是否在创造价值, 或者说价值是否在增加。EVA方法作为一种新型业绩评价方法可以在资本投资、战略选择、项目决策等方面为股东提供参考依据。EVA价值管理体系在西方发展成熟的市场上已经显示出显著的优越性。首先, EVA相对于的传统会计指标, 它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让股东直观地了解权益资本的运作状态。其次, EVA是从公司股东的角度评价公司业绩, 能将股东利益与经营管理者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 促使管理者站在股东的立场进行经营决策, 可以减少管理者道德风险, 避免信息不对称给股东带来的损失。最后, EVA同时也可以作为财务预警指标, 它不仅考虑了公司使用的全部资本, 而且考虑了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 将企业的风险纳入考察范围。所以, 本文建议推行以创造价值为宗旨的经营理念, 实行以EVA为决策的考量前提, 以更好地评估公司的投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继之, 吕一凡.EVA在中国证券市场实践中的应用[R].深证深研字第001号, 2002 (03) :134-152.

[2]李洪, 张德明, 曹秀英, 等.EVA绩效评价指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454家沪市上市公司2004年度的数据[J].中国软科学, 2006 (10) .

[3]胡静.EVA业绩评价方法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

[4]孙宋芝.EVA业绩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 2010 (03) .

[5]廖桂莲.EVA指标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基于新会计则视角的比较分析[J].商场现的代化, 2008 (21) .

[6]张家伦.企业价值评估与创造[M].北京: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篇9:基于行业分析的医药板块投资建议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复合产业,涵盖中成药、生化药、医疗器械和医药商业等数十个门类。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医药行业具有显著的行业特征,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低迷中表现出独特的投资价值。

一、行业基本特征

(1)从行业一般特征来看,医药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在生命周期上并无严格的成熟期。医药行业的发展轨迹侧重表现在因技术和理念创新而带来的行业突破,而非传统的因资源枯竭或需求萎缩导致的行业消亡再生,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2)医药行业与宏观经济的相关度较小。它是典型的弱经济周期行业,在衰退时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速,可以防御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数据显示:石油加工、有色金属、纺织、钢铁等行业在前一时期的萧条相比,医药行业明显保持了高景气度。

(3)医药行业市场准入标准较高。在测试生产、销售推广以及临床应用等环节均设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和操作约束。医药行业日益显现出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特征,研发费用在行业成本中具有较高占比,研发能力正成为行业内核心竞争力的要件。

(4)药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小。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具有刚性特征,稳定的市场需求成为行业持续发展和稳定盈利的基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近年来产能稳步扩大,市场销售和利润实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表现出稳中有升的市场需求。

(5)结合国情来看,国内医药行业的市场结构整体呈现垄断竞争特点,且竞争因素大于垄断因素,个别子域形成寡头垄断市场(李野,2002)。与数量占近九成的中小企业相比,国内龙头医药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国内医药行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弱,呈现内需拉动型特征:一是由于医药出口门槛高,本土医药企业多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二是中国医药市场被认为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反而吸引了众多跨国医药巨头战略性进入。

二、行业成长驱动因素

(1)从内部驱动因素看,医药行业的发展活力源于科技进步和服务领域拓展,以及国民健康意识的加强和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要求。医药技术创新能够降低成本、实现效率,甚至带来新一轮行业革命。加入WTO以来,国内医药行业加大了模仿创新和自主研发的力度,推动了医药行业向纵深发展。

我国国民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优质生活的追求,优化了医药行业消费者偏好,促进了社会关注点、舆论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日益影响着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向。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药品和医疗服务具有持续而旺盛的需求,全社会医疗开支在未来势必有大幅增长,进而带动医药行业发展。

(2)从外部驱动因素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当局的影响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医改、新农村建设和保增长举措均为医药行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医改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长远政策目标,中央和地方均将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医疗保障在农村、城镇低收入人群的覆盖,促进农村医疗和社区医疗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推动制药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具有国家基本药物生产优势的大型医药企业将受益。

新农村建设将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医疗服务以及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建设,药品市场第三终端特别是郊区、乡村市场的规模也将得到加速拓展。国务院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保增长措施也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当提高部分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势必带动整个国内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

政府监管部门严格了医药行业的准入,部分中小企业单纯依靠廉价和仿制来获取市场份额的状况将得到扭转。而退出机制的建立完善也将促使缺乏竞争力的中小药企逐步退出市场。相应地,行业准入壁垒的提高使得具备规模经济、品牌效应和研发能力的药企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板块投资建议

国内宏观经济在今年一季度触底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基于医药行业基本特征和成长驱动因素,投资医药板块同时具备防御性和成长性。医药板块在金融危机中成为资金的避风港,并在2008年获得了较高的相对溢价,板块一度表现活跃,位于一季度升幅榜前列。尽管医药板块在2009年上半年的增幅落后于大盘,但行业自身的显著特征和高成长驱动使得板块中长期增长看好。

需要注意医药板块规模较小、流动性不足,部分ST个股的业绩难以支撑其持续发展,大小非解禁压力大。相比之下,医药工业龙头企业产品种类多样、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高,拥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部分专利产品市场具备定价影响能力。医药商业龙头企业批发、零售规模大,销售网络覆盖面广,具有较明显的渠道优势和地域优势,医药板块投资首选行业子域中的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篇10: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电影院线简称“院线”,是以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和若干电影院组合形成,是电影放映行业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经营体制。它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拍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随着近年电影票房的迅猛增长,电影院线无疑是当前文化产业最为热门的领域之一。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年来,在国家主管部门政策推动的刺激下,中国院线的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注册院线40条,正式挂牌运营的39条院线中有23条院线票房过亿元,占院线份额60.5%,其中4条院线票房超过10亿元,万达院线以17.85亿元票房领军全国院线。截至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城市影院数量达到2803家,银幕总数9266块,其中90%的银幕已经实现数字化。

2012年,影视公司迎来上市潮。不仅万达电影院线、广州金逸影视传媒等民营资本等待上市融资,如今,电影国家队“中影”“上影”也出现在拟IPO队伍中。资本市场是行业的晴雨表。在影视集团争相上市的背后,折射了我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对资金的“渴望”,中国电影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文化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电影行业的政策利好也是源源不断。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财政金融税收等各个方面,对影视产业的重大领域重点项目都给予了支持;201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最大一波利好拉动。万达集团、中影星美、广东大地等民营资本纷纷进入电影产业市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也正在抓紧考察推进中。而在广播电视这个大的领域里面,电影将是国家从法律层面进行扶助的首个产业。

中国电影产业已然呈现出飞跃式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我国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冲击400亿,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电影院线和电影院运营管理及投资风险分析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国际国内电影院线行业的发展,接着细致剖析了中国的电影产业,然后重点分析了中国电影院线的市场发展状况。随后,报告对电影消费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详细分析了电影院线行业重点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竞争格局、企业管理和营销战略,最后重点分析了电影院线行业的投资状况,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做出了科学的预测。

篇11: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能源资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国外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来看,依法节能早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惯例。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特别重视依靠制定法律法规推进工业领域节能。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制定了以促进工业节能为主的《节约能源法》,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一整套以促进工业节能为主法律体系,为日本工业节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美国、欧盟也都拥有各自的一系列促进工业节能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都拥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工业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2008-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0%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累计提高约9.2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节能的政策推力逐渐加大,工业节能市场迅速发展,国内外大企业纷纷涌入该领域抢占不断释放的市场空间。海外企业利用自身完善的产品体系与技术优势试图挤压本土企业的市场规模,而本土企业也凭借已有规模以及技术的持续提升与海外企业展开成本竞争。并购重组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工业节能产业做大做强、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二五”仍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对工业品的需求也将继续增加,我国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由于工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在70%以上,下降的空间很大,发展工业节能将成为重中之重。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工业节能市场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工业节能市场将高速发展。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工业节能行业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路线分析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国际工业节能行业的发展经验,接着对中国工业节能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解析,然后具体分析了钢铁工业节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石化行业节能、建材工业节能、电力工业节能、煤炭工业节能、机械行业节能以及其他工业领域节能的发展状况。随后,报告对我国主要地区工业节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分别介绍了合同能源管理、工业余热利用、工业设备节能的运行现状。最后,报告对工业节能重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还科学分析了工业节能行业的投融资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

篇12: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平衡。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水资源的需求缺口也日益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污水处理行业成为新兴产业,目前与自来水生产、供水、排水、中水回用行业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突飞猛进,整体发展处于快速成长期,主要表现在污水处理能力迅速扩张、污水处理率稳步提高、污水处理量快速增长等方面。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年累计处理污水393.13亿立方米,同比增加45.72亿立方米,增长13.12%。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243座,处理能力达到

1.39亿立方米/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对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污泥处理、再生水利用等提出具体规划指标,总投资规模近4300亿元。从建设规模上看,国家污水处理政策体现了两大趋势:一是“重点仍在东南,重心移向中部”,二是“重点仍在城市,重心移向县镇”。这两个趋势将带来市场格局的转变,对相关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动了环保产业发展,到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将不低于90%,我国污水处理业务市场空间广阔。此外,国家鼓励利用再生水的政策,也将对污水深度处理业务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污水处理建设的严峻形势,县城和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较低的现状,为污水处理市场的建设、运营投资均带来巨大投资空间。

前瞻网《2013-2017年 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水资源环境、水务行业的发展概况,接着分析了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对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行业财务状况进行了详实的分析。然后具体阐述了工业污水处理发展概况、污水处理行业与政府纠纷案例。随后,报告对污水处理行业进行了投融资模式分析、投资机会与前景趋势分析、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详细列明了与污水处理行业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

篇13: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核心作用。2006年2月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 2020) 》 明确提出: 到2020年,全社会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 5% 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以上。生物医药行业是全球高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领域,生物医药类企业创新能力事关国计民生,受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 本文选择单一行业进行研究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有效控制不同行业特征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企业R&D投资决策不仅受企业内部财务状况约束,亦受外部市场环境的综合影响。融资约束是指当企业现金持有量有限而外部筹资成本较高时,企业会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持、 企业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R&D投资活动具有高度信息不对称性和结果不确定性,许多学者认为企业R&D投资比一般项目投资面临更大的融资约束[1,2,3]。大多数企业只能选择在现金持有量充足的情况下开展R&D项目投资。不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法律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企业R&D投资决策和融资约束程度。

国内现有文献针对R&D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包括企业内部融资约束、公司治理特征、 管理层特征、高管激励、企业规模、产权性质等, 以及企业外部政府补助、金融发展、企业政治联系等。笔者认为企业R&D投资决策同时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企业R&D投资决策所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在外部市场环境因素作用下将呈现出怎样的结果? 国内研究学者鲜有将内外因素同时考虑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将外部因素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研究R&D投资决策影响因素。

2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 1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R&D投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

( 1) R&D投资影响因素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规模、高管特征、资本结构、 国家政策、前期R&D支出对当期R&D投资的影响。 刑丽丽[4]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负债水平、总资产投资、 资金流动性和盈利水平、行业特征和地区差异等都会影响研发投资水平。另外,不同性质的产权结构影响企业R&D投资。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研发强度显著高于国有控股公司,高负债水平对研发强度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5]。企业规模与研发投资规模呈显著的正相关。安杰等[6]发现前一期的R&D支出对当期R&D支出的影响最为显著且二者正相关,其次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企业员工素质均对R&D支出影响显著,资本结构影响不显著。吕民乐、王晓虎[7]发现在国有企业占主导的汽车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与R&D支出正相关。方红星[8]、胡杰等[9]发现地区金融发展积极地推动我国上市公司的R&D投入。杜兴强等[10]发现政治联系的公司投资于R&D的概率显著更小,即政治联系对R&D投资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由于选取的样本研究背景、变量选择的差异,最终有一些实证结果尚未得到一致结论。

( 2) R&D投资的经济后果研究,即R&D投资对公司价值、财务政策、经营业绩的影响。R&D投入与企业价值是相关的[11]。周亚虹和许玲丽[12]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R&D投入存在滞后效应,并且呈现倒U型关系。王燕妮、张书菊[13]研究结论为: 资本化R&D投入与股票价格负相关,与股票收益正相关,资本化R&D投入对股票收益具有增量解释能力。费用化R&D投入与股票价格和收益负相关。龚志文、陈金龙[14]发现R&D投入与公司本年主营业务利润正相关,与同期股价和未来一年的股价变动正相关但不显著。

2.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MM理论指出,在均衡、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公司的资本结构不会影响公司价值。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问题和交易费用等因素,完全资本市场是不存在的,内部与外部资本并不是完全可替代的[15]。Myers和Mailuf[16]指出,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处于信息劣势的外部投资者会更谨慎地进行选择, 这样就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成本的增加,内部资金相对外部融资更具成本优势,致使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过度依赖公司内部资金。企业研究开发具有持续时间长、未来不确定性高、资金投入大等显著特征,导致企业R&D投资很难从外部获得资金支持。 李建明[17]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R&D投资存在一定的融资约束问题,在非国有控股公司和小规模公司表现尤为明显,进而制约了企业R&D投资。股东只有拥有足够资金时才会进行R&D投入,而很少依靠累积的利润和银行借款。贺勇、刘冬荣[18]发现民营集团控制型上市公司在资金短缺时会选择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提出假设1。

H1: 企业R&D投资存在融资约束即R&D投入与现金持有量正相关。

从债权人角度来看,由于R&D投资未来结果具有极不确定性。在资本市场中高风险对应高收益, 而银行贷款利率、发行债券利率收益与R&D投资项目风险不匹配,导致债权人不愿在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下为企业研发项目提供资金。从企业自身来看, 企业选择负债融资,未来将会面临项目失败风险和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财务违约风险,双重风险加剧了企业破产风险。随着资本市场发展日趋完善,增发新股或配股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渠道。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我国企业进行R&D投资首选内源融资,进行外源融资具有股权融资偏好。因此提出假设2。

H2: 企业R&D投资与负债融资负相关,与股票融资正相关。

市场环境是企业R&D投资的外部土壤。在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和外部融资的各种因素中,企业所在地市场化水平、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LLSV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法律制度是投资者权利的最重要来源,金融发展差异关键在于不同的法律制度安排,从而开辟了法与金融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Johnson,Mc- Millan,Woodruff[19]研究发现,在经济转轨的初期, 产权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是企业进行投资的充分必要条件。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地区金融发展对我国上市公司R&D投入具有积极推动作用[20]。 吴超鹏[21]通过研究认为,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全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同时他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知识产权环境可以正向调节高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与研发能力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 企业所在地市场环境与R&D投资正相关。

H3a: 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与R&D投资正相关。

H3b: 企业所在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公司R&D投资正相关。

H3c: 企业所在地金融市场化水平与公司R&D投资正相关。

H4: 企业所在地市场环境较差,融资约束对公司R&D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3研究设计

3.1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CSRC) 的行业分类标准,本文选取2010 - 2012年在沪深两市生物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在获得初始样本后,剔除R&D资料和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以及2010年以后首次发行上市的公司,最终筛选出披露研发费用的生物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305家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巨潮咨询网下载的公司年报和国泰安数据库。研发支出是手工收集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所得,本文使用Excel和SPSS17. 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 2变量设定

以往研究R&D投资的衡量指标有两个: 一个反映R&D投资支出规模,即当年研发支出与年末总资产之比; 另一个反映R&D投资强度,即当年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营业收入” 数据易受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操纵的影响,降低了数据的可靠性。因此,本文选择第一个衡量指标。

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筹资收到的现金。本文以现金流量表中的 “吸收权益性投资收到的现金”的金额表示。上市公司的研发投资通常作为一项企业长期投资,因此本文债务融资选取本期非流动负债变动额作为新增债务融资。

樊纲、王小鲁在 《中国市场化指数》[22]中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化发展水平,通过调研各省级行政区的数据,从政府与市场关系、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要素市场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环境等5个方面去评价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市场化水平现状,其成果成为衡量国内市场化水平、 金融市场环境和知识产权环境的重要参考。

3. 3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以上变量设计,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其中,β0截距项,ε 为残差项,β1至 β5为回归系数。如果解释变量cash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则说明假设1R&D投入与现金持有量正相关成立。

其中,β0截距项,ε 为残差项,β1至 β6为回归系数。如果 β1为正,β2为负证明原假设成立。

其中,β0截距项,ε 为残差项,β1至 β7为回归系数。如果 β1、β2和 β3为正,证明原假设成立。

其中,β0截距项,ε 为残差项,β1至 β11为回归系数。如果 β5、β6和 β7为正证明原假设成立。

4实证结果

4.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中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2该统计描述可以发现: ( 1) 上市公司R&D投入整体偏低,平均值仅为总资产的1. 2% ,最小值约等于0,而最大值为20. 2% ,说明不同上市公司对R&D投入重视程度和投入水平差异很大。生物医药行业研发支出平均值达到1. 28% ,高于柴斌锋计算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比重0. 98% ,说明生物医药行业属于高研发支出行业。 ( 2) 上市公司所在不同省份的市场化水平、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有助于研究地区差异对企业R&D投资和融资约束的影响。( 3) 上市公司的成长速度均值是20% ,从营业收入来看, 该行业整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整体较低,均值为26. 5% ,各样本公司之间分布不平衡。

4. 2多元回归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前,本文对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做初步了解。绝大多数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在1% 、5% 、10% 置信度上显著相关。 企业R&D投资与现金流量、股权融资、市场化水平在10% 置信度上正相关,与债权融资负相关。 企业R&D投资与地区金融发达程度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水平分别在5% 和1% 置信度上显著正相关。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一些解释变量( 包括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某些相关系数绝对值超过了0. 3,因此本文在回归分析时进行了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 各个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VIF值全部都在2以下,明显小于VIF判别法多重共线性的临界点10。而且各个模型的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判定多重共线性的临界点0. 1。由此作者认为本文中的多元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3是模型1、2、3回归分析结果。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现金持有量与R&D投资在1% 置信度上显著正相关,与假设1符合,这说明企业进行研发投资决策时面临融资约束,普遍选择在自身现金持有量充足时进行研发活动。R&D投资与股权融资正相关,与债权融资负相关,但不显著。企业在研发投资时倾向于使用权益资本进行投资,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R&D投资越少。本研究分别考察了市场化水平、 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水平对R&D投资的影响,市场化水平、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与R&D投资在10% 置信度上显著正相关,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水平与R&D投资在1% 置信度上显著正相关,与假设3相符。

通过引入市场化水平、金融发达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交互项,我们发现市场化水平、金融发达程度对企业R&D投资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具有抑制作用,但回归结果不显著。当企业所处地区环境市场化水平、金融发达程度较高,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R&D投资的负面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交互项在5% 置信度上显著为正。由于企业所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对企业R&D投资具有正向激励作用,进而导致该地区企业R&D投资资金需求量增加,可能进一步加剧企业R&D投资所面临的融资约束。

本文对上市公司所在省份按照东、中、西部划分为3组,考察不同地区市场环境对企业R&D投资和融资约束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与R&D投资分别在10% 和5% 置信度上正相关,东中西部地区回归系数分别为1. 007、 1. 275、2. 021,呈依次增加趋势,说明在市场化程度高的东部地区,公司现金持有量对R&D投资的抑制作用要小于市场化程度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更高。企业R&D项目进行外部融资更加容易、成本更低,受到融资约束影响更小。

5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0 - 2012年期间沪深两市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中披露研发费用支出的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融资约束、市场环境对公司R&D投资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 1) 上市公司进行R&D投资面临融资约束问题,即公司现金持有量较多时,R&D投资规模较大。( 2) 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时,倾向于股权融资而非债权融资。当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时,R&D投资会减少。我国上市公司R&D项目融资顺序是: 内部现金流、发行股票权益融资、银行贷款债务融资。( 3) 企业所在地市场化水平、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企业R&D投资具有积极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化水平和金融发达程度越高,有利于缓解企业R&D投资融资约束; 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会一定程度上加剧企业R&D投资融资约束。

篇14: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1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7%;负债规模达78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2%。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提升,中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6-8%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银行业将实施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

1、国内外经营环境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的态势,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受欧美债务危机及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逐季放缓。

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美国经济可能趋于好转但明显回暖的可能性不大,日本受灾后重建短期提振经济增速可能稍微加快,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和通胀压力可能继续下行。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放缓。

2、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三次加息和数量型工具的收紧操作引致银行信贷增速下降、净息差扩大,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加大了流动性压力,人民币汇率及其预期变化对外汇存贷款业务影响显著。

2012年,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调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稳中趋降,信贷增量适度扩大,人民币升值放缓,并呈现双向波动的运行格局。

3、银行业监管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监管机构推动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服务实体经济,搭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银行监管新框架,规范银行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也对银行业的监管达标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在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以后,预计将对推动现有政策的完善和执行,同时监管政策将会适度灵活 。监管部门将推动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做好风险防范,并统筹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完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2012年,银行业将不断加强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并继续通过战略转型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转型

1、银行业机构概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呈现可喜变化。

2012年,银行业将继续本着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宗旨,严格遵循监管指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规范有序开展竞争,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力争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格局。

2、战略转型综述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稳步推进。信贷结构更趋合理,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综合化稳步发展,经营布局不断优化。国际综合竞争力增强,品牌声誉继续提升。未来不同类型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和趋势也有所差异。一是政策性银行将继续探索、深化专业化或商业化改革。二是大型商业银行将深入优化调整经营结构,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三是中小商业银行将加强在专业市场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或区域优势。

3、综合经营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试点持续稳步推进。在综合经营平台功能不断健全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探索和完善集团管理体制机制,与非银行控股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提升,并对国际化战略推进及整体战略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积极审慎地探索综合经营新领域、不断完善综合经营机制。监管机构也将持续加强监管,审慎稳妥推进综合化经营。

4、国际化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新的成绩,服务网络向纵深拓展,本地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挑战。未来中国银行业将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努力打造全球金融服务能力,继续坚持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举原则选择国际化目标市场,以物理网点、电子渠道、业务拓展的有机结合来拓展服务网络,通过股权并购和战略合作探索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5、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

在监管机构的规划和指引下,中国银行业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正在谋求从“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转变,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逐步从业务生产向经营分析、风险控制、战略决策、深入的客户信息挖掘等管理环节渗透。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业务

2011年,资产业务平稳增长,贷款增速明显回落。资产同比增长18.90%,增速继续回归常态,中小银行市场份额继续稳步上升,贷款增速继续回落,不良贷款保持“双降”态势。从结构看,公司贷款比重略有回升,贷款长期化趋势有所减弱,行业投放有所分化,区域投放日渐均衡。个人贷款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消费贷款短期化明显,经营性贷款期限延长。

2012年资产业务增速可能继续有所放缓,结构调整压力相应有所加大。中国银行业将紧随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优化资产业务结构、夯实业务发展基础、拓展优质特色业务、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确保资产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负债业务

2011年中国银行业负债同比增长18.6%,比2010年下降1.8个百分点。定期存款比重有所提高,负债成本明显上升,外币存款总额快速增长。为破解存款增长难题,银行业积极探索主动负债业务,同业存放大幅增加,发行次级债规模创新高,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规模明显增加。

2012年,预计银行业负债业务和存款规模仍将适度增长,增速继续呈回落趋势。储蓄存款占比保持稳定,增长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定期存款占比趋于上升,但增速可能回落。主动负债业务将稳中有升,同业存款、拆入资金占比进一步提高,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等业务的规模将明显扩大。

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

2011年除了与股市相关的代理类中间业务增速相对较慢外,银行业其他各类中间业务快速发展,增速均在3成以上。中间业务还呈现出发展策略差异化、产品创新高频化、经营发展国际化等特征,发展水平及层次持续提升。

2012年,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推进、直接融资市场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等将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新的空间,银行转型发展积极性的持续提高也将为中间业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中间业务发展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经济增速放缓、监管趋严等等。预计2012年银行中间业务整体上仍将呈平稳发展态势,但收入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并将更加注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业务竞争将更加依靠服务、创新和管理驱动。

中国银行业的服务改进与履行社会责任

1、金融服务改进情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分别从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服务、展示服务亮点、组织专题活动、正视差距问题等七个方面持续推进服务改进工作。

2、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加快推动社会责任管理:一是发挥金融核心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引导信贷资源配置,深入推进金融普惠;三是践行绿色金融,全面促进环保建设;四是提升专业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金融需求;五是强化人本管理,推动行业幸福成长;六是致力和谐社会发展,积极增加公众福祉。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与资本管理

1、信用风险管理

2011年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信贷资产结构持续优化,组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2012年银行业将积极应对经济增速趋缓、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上升带来的挑战,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的信用风险,持续提升精细化管控水平。

2、市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管理

2011年,中国银行业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国内外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环境下,中国银行业持续优化、提升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风险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仍面临一定挑战。

2012年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努力提高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持续优化市场风险管理工具、技术和流程,强化市场风险量化管理能力,加强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增强流动性风险监控和预警能力。

3、合规及操作风险管理

2011年中国银行业不断加强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操作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不断完善,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但在合规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和能力等方面仍有待加强。2012年,中国银行业将持续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树立全面合规理念,完善合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深入推进操作风险高级法实施和应用,通过持续加强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整体案件防控能力。

4、新资本协议实施与资本管理

2011年,新资本协议分类、分层实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银行业深入贯彻落实新监管标准,全面加强资本管理,不断拓展经济资本管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不断提高。但银行业仍面临着新资本协议实施的数据基础不够扎实、资本管理体系仍不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2012年,中国银行业将继续依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工作,持续夯实数据基础,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积极提升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和水平,并结合银行发展战略,动态制定中长期资本规划,积极推进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建设。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业绩

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生息资产增速有所下降,净息差持续反弹,成本收入比继续下降,手续费收入增速提升,部分银行的信用成本小幅提高,拨备力度微幅上升。从驱动盈利增长的各个因素来看,2011年的情况与2010年基本类似:第一,生息资产增速虽然继续有所下降,但仍是驱动银行净利润增长的最稳定、最主要因素;第二,受贷款供求关系和上一轮加息的影响,净息差持续反弹,对银行利润的贡献作用继续回升,是驱动2011年盈利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三,银行业成本收入比继续下降,对净利润的正向贡献有所提升;第四,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显著上涨和信贷投放额度被有效管控等因素客观上推升了手续费收入的增速,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第五,为了逐步达到“拨贷比”(拨备率)的监管规定,一些银行的信用成本小幅提高,拨备力度微幅上升,对净利润增长的贡献也由正转负。

预计2012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将明显下滑。各驱动因素的具体影响是:第一,受银行信贷总体需求放缓、贷款新规继续深入实施、境外资金流入放缓、存款增长形势依然严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银行业生息资产增速可能略有放缓,但仍是拉动盈利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第二,经济增速下行使得信贷需求有所放缓,稳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微调预调,信贷供给的绝对规模可能略有扩大,信贷供需矛盾有所缓解,银行贷款议价能力有所下降,净息差逐步见顶回落,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贡献度有所降低。但我们判断,由于2011年净息差呈现单边上行走势,翘尾因素仍然会使得2012年净息差产生正贡献。第三,由于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和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回落,以及信贷供求环境和中间业务收费环境的变化,传统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增速可能平稳回落,信贷替代型等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可能显著放缓,手续费收入对银行业盈利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第四,由于银行业收入增长放缓而管理费用增长稳定,前期持续下降的成本收入比已经达到历史新低,未来一个时期将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对银行业盈利增长产生明显贡献。第五,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可能出现反弹,“拨贷比”的监管要求为信用成本率设置了“底限”(即当期拨备至少应达到增量贷款的2.5%),银行进一步降低信用成本率来释放盈利的空间将受到一定限制。

总之,中国银行业盈利增长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适应,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也是良好外部环境下银行积极参与竞争、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结果,不存在所谓“暴利”之说。前瞻地看,受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发展、金融改革加速、监管更趋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银行业可能出现资产增速适度下降、息差逐步收窄、不良资产有所反弹的态势,利润增长将明显减速、较为温和。

中国银行业的现今问题

1、影子银行和社会融资规模

2011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有所下降,银行表外融资波动剧烈,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发展较快。部分“影子银行”机构出现非规范经营行为,民间借贷在局部地区迅猛发展并出现风潮。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的显著变化、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问题的出现,是金融结构、法律环境、信用体系等制度性因素,以及经济金融走势等周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2年,受经济金融走势变化、金融监管加强、金融改革深化等因素的影响,预计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表外融资占比下降。非银行融资仍将维持较快增速。影子银行问题将逐步得以规范,民间借贷增速放缓。

2、利率市场化及其影响

利率市场化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诸多重大挑战,但也将提供一些业务机遇。银行需要提高定价能力,资产需要重新配置,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问题将更加突出,价格竞争加剧导致利差收窄,短期内银行业盈利能力将受到影响。同时利率市场化为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有利于银行提升客户服务能力;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将更加活跃,有利于增加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债券市场发展壮大给银行开展相关中间业务带来机遇。中国银行业将从提升定价能力、强化金融创新、推动业务转型、改进风险管理和加强同业协调等方面入手,确保在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的环境下持续健康发展。

3、银行理财业务发展

2011年银行理财业务呈爆发性增长的态势,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引发了少数银行违规高息揽存、资金池类理财产品黑箱运作、表外资金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变化,既有来自市场需求和银行供给层面的因素,也有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等因素。

上一篇:关于春节风俗习惯的作文春节的风俗习惯中考材料作文下一篇:花开,那个盛夏的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