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兴亡史

2024-07-08

太平天国兴亡史(精选8篇)

篇1:太平天国兴亡史

《太平天国兴亡史》读书笔记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和整个封建经济制度都已经十分腐朽。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结合体。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前,外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廉价商品虽然向中国渗透,开始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却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进行疯狂的掠夺,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转为社会主要矛盾。因此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肩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鸦片战争中,两广、湖南等地区受骚扰和危害最深,从这三省征调兵力和粮饷最多,战后又就地裁遣兵勇,遂使这些地区的无业游民和散兵游勇急剧增多,社会严重动荡不安,这种情况恰好成为洪秀全等人开展反清武装起义的有利条件。

金田起义前洪秀全的革命活动

洪秀全走上革命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摸索前进;洪秀全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广大贫苦农民的疾苦有着较深的了解,其生活的两广地区又是天地会武装抗清的活跃地区,这些情况对洪秀全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从《劝世良言》中找到思想武器;洪秀全接受了《劝世良言》所宣传的基督教的“独一真神唯上帝”的观点,作为向一切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和强大的封建势力做斗争的武器。

三、与冯云山去广西宣传拜上帝,发动群众,制造革命舆论。国家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的困苦,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使洪秀全的革命思想逐步形成和发展;日益广泛的群众性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蓬勃发展的武装起义,又把他推向革命领导者的地位。洪秀全政治和经济上平等的思想,是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的继承和发展。

从金田起义到建都天京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后,冯云山、洪秀全先后来到桂平紫荆山区,建立拜上帝会。不久,拜上帝会组织遍及浔州、林州各县和广东信宜、高州等地。武装起义条件逐渐成熟。道光三十年六月(1850年7月),洪秀全发布团营令,各地拜上帝会众一万多人云集金田,准备起义,并于平南思旺和金田附近的彩村江两次大败清军,声势大振。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庄严宣告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先锋队占领了起义以来的第一座城市——永安,并在永安做了五项工作:

一、政权建设方面,洪秀全发布封王诏令,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永安封王标志着太平天国的革命政权得到加强。

二、在革命队伍内部进行肃奸工作,初步纯洁了队伍。

三、颁行天历,其重大意义在于它在政治上宣告与反动统治彻底决裂。

四、在经济上沉重打击地主阶级。

五、刻印书籍,加强对革命队伍的教育。太平军在永安驻扎了六个月零六天后,因火药、粮草耗尽而弃城突围。在进攻两湖的过程中,太平军进行了一场怎样进一步前进的争论,这场争论有两点重

要性:

1、把革命引向大发展的道路;

2、确定了进军南京的路线。到达南京时,南京城内革命群众积极展开斗争,配合太平军攻城。天王洪秀全于1853年3月29日进入南京城,并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在此建都。

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实现推翻清政府的斗争目标,于1853年5月8日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和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率军2万余人,挺进华北,出师北伐。北伐军由浦口出发,经皖北入河南、五月底从豫西汜水口渡过黄河,八月底挺进直隶境内。九月底迫近天津城郊,攻城受挫,扎营于静海独流镇一带坚守待援。清军四面围剿,北伐军节节败退。1855年3月连镇失守,林凤祥被俘,后在北京慷慨就义。5月,李开芳被杀,至此,太平军历时2年多的北伐失败。

太平天国在北伐的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西征,战略目标是夺取武汉、九江、安庆等军事重镇,以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1853年5月19日,即北伐军出发几天之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又派出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和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率领战船千余艘、步军二三万人,由天京溯长江西征。西征军首先占领安徽和州,继经太平、池州,于6月10日占领长江北岸重镇安庆。8月西征军分为进攻皖北和进攻湖北两路。之后太平军与曾国藩建立的湘军进行多次战役,及至1856年占领江西7府1州50余县,取得了辉煌成绩。1856年4月,太平军击溃了清军江北大营,5月攻破江南大营,至此解除了两大阵营对天京的威胁,形成了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1853年冬,洪秀全颁布了太平天国革命的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洪秀全根据《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著作中所阐述的平等思想而提出来的,它不仅是一个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纲领,而且牵涉到政治、思想、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此之前,在中国农民革命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系统的纲领文件,它的诞生标志着太平天国把中国农民革命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政治上,全国人民都按照军事体系组织起来,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发展生产。《天朝田亩制度》把“杀敌”和“耕田”结合起来,体现了洪秀全思想的高度,他始终没有忘记杀敌,没有忘记农业的生产发展,农民革命的斗争目标在这个纲领里是十分明确的。他们实行推举乡官的选官制度,军帅以下各级官员叫做乡官,都是由下面保举的,被保举之人在前期多是出身贫困,忠诚于革命的积极分子,他们掌握基层政权,对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经济上,《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重新平均分配土地的具体办法,但是他们又宣传“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损害了平分土地后的农民所有制。实际上《天朝田亩制度》通过在分配制度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否定了按人口平分土地和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制度,它主张消灭一切私有。

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三项改革:

一、废除了私塾和书院制度,实行政教合一,由两司马兼任老师;

二、教学内容废除了四书、五经等孔孟经书,改为太平天国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

三、二十五家的童子都去读书(包括女童在内),做到了幼童教育的普及。以孔孟为代表的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是封建统治者奴役、压迫农民的精神枷锁,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对以孔孟为主的,包括诸子百家佛教等思想文化进一步作了冲击。《天朝田亩制度》从内容上讲,就包含了对封建“政权”、“族权”、“神权”的批判,也就是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旧思想的批判和否定。批判封建思想文化中的糟粕是有必要的,但采取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显然是不明智的,这也反映了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同时也没有达到批判旧思想文化的目的。从客观评价历史的角度出发,太平天国反对传统的思想文化虽然有严重的错误和局限性,但在当时对打破人民群众的精神枷锁,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太平天国还改革科举制度,广开才路,这种招贤政策使他们自身吸收了各方面的有真才学识之士,这些人才在以后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与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相适应,太平天国在文风上也发动了一场改革,文风的改革是把文化知识从地主阶级的垄断中解放出来的一场改革,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深刻性。

内部斗争的激化——天京事变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和清王朝对于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风暴极端仇视,他们除了进行疯狂的军事围剿之外,总是千方百计地妄图从内部瓦解革命运动。天京事变,在客观上适应了敌人从内部瓦解革命的需要;在主观上是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封建思想的大暴露,是农民政权受封建思想腐蚀的恶果。

天王洪秀全在“永安封王”时,命其他四王归东王杨秀清节制。自从南王冯云山及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权力更加集中在东王杨秀清一人身上。在太平天国前期,实权由军师掌握,天王虽然地位在各王之上,然而在制度上是一个虚君,实际权力在正军师东王杨秀清手上。另外重要的是,洪秀全在承认“天父下凡”附身杨秀清后,杨秀清不时假托“天父下凡”发令,连洪秀全也要听从他的命令。在定都天京后,东王与其他诸王的关系越来越差,然而由于东王权大,众人往往敢怒而不敢言。1856年,杨秀清利用“天父下凡”之名,逼迫天王洪秀全准他“万岁”的称号,洪秀全表面答应,却暗自筹划对付杨秀清的计策,北王韦昌辉闻讯后从江西前线赶回,在燕王秦日纲的配合下击杀杨秀清及其全家老少,并持续搜杀一个多月,死者约有2万多人。在湖北前线的石达开闻变后赶回天京劝阻韦昌辉,韦昌辉不但不听,反要杀死石达开,石达开逃走之后,韦昌辉将其留在天京的家人全部杀死,此举逼得石达开在安庆起兵。之后洪秀全在天京军民的支持下捕杀韦昌辉及其同伙200多人,平息了长达两个多月的**。

韦昌辉被镇压之后,石达开回到天京,一段时间内掌握了军政大权,但是由于洪秀全对其的猜忌,导致石达开率部出走,从此走上了流寇主义的道路。1863年6月,石达开率军抢渡大渡河失败被俘,后在成都被凌迟处死。

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败亡,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洪仁玕来到天京和《资政新篇》的提出

洪仁玕到天京不久后就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资政新篇》、《立法制喧谕》等一系列文件,力求改革内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之后《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文件颁布。政治上,洪仁玕特别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散主义。在加强中央政权的集中和统一时,还应加强地方政权的建设。还有,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把太平天国建设成一个“兵强国富”的资本主义式的新国家,是《资政新篇》的另一主要内容。在思想文化方面,其坚持太平天国反对封建旧文化的同时,又提倡向西方学习。经济上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工业,而且还提出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等公共设

施。外交上主张与外国自由通商、文化交流和平等往来,但不允许干涉本国内政。《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政治纲领,它与《天朝田亩制度》不同的是,它要求建立的国家已经不是农民的平等的理想王国,而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蓝图的新国家,它集中反映了洪仁玕等农民革命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向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的要求。

但是《资政新篇》中没有明确提到如何解决土地问题,没有提到如何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没有明确提出土地政策,严重脱离了革命斗争的实际。还有一点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问题。不解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想要建立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新国家是不可能的。

太平天国革命推动历史前进

太平天国革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农民的革命传统,高举反封建反侵略的旗帜,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新的高峰,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其推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场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削弱了地址阶级的统治;一是太平天国革命为我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打下了一块重要的奠基石。太平天国十余年的革命风暴给清王朝以沉重地打击,革命失败后人民群众继续坚持斗争,结果使战后清王朝的统治一直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条件。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兴亡史》 茅家琦 方之光 童光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8月

篇2:太平天国兴亡史

青島新聞網 2003-01-22 10:40:26青島日報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91年蘇聯解體的42年,中蘇關系經歷了一個由“蜜月”到降溫、破裂以至于對立的過程,恰像詩人艾青在《關于愛情》里所說的,“牢不可破的友誼∕變成勢不兩立的敵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而這一時期的蘇聯正處于輝煌的頂峰,成為和美國抗衡爭霸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為什么會不攻自破地突然崩解?所有這一切,在《蘇聯興亡史》里都可以找到答案,或者不如說思考題,因為蘇聯的消亡不僅是十多年來中國以及世界史學界的熱門話題,也是整個文化界的焦點之一,誰也不能說已經找到了“黑匣子”。因此本書末尾一章是“蘇聯興亡的歷史思考”,而不是結論。

《蘇聯興亡史》修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作者周尚文、葉書德和王斯德三位教授都是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研究和講授蘇聯歷史的專家,目睹身經了中蘇關系的演變,深感過去人們據以了解蘇聯的由斯大林親自審定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對史實的歪曲和立論的謬誤,給人們造成認識上的嚴重混亂,萌發了重新編寫一本蘇聯史的強烈意願。”這是一部970多頁71萬多字的大書,不可能哪怕是極其粗略地介紹一下它的內容,因而我在這里只能談一點“讀后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聯的崩解是從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這兩個當政最久的領導人統治時期積累和掩蓋起來的多種內部矛盾的總爆發。照嚴秀先生的說法,“政酷民貧”一直是蘇聯的痼疾。蘇聯時期糧食產量和牲畜頭數始終沒有達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沙俄時代的水平,說起來實在令人難以置信。15個加盟共和國里的烏克蘭號稱蘇聯的糧倉,幅員僅次于俄羅斯的哈薩克一直是棉花供給地,但兩國的農民并未得到真正的溫飽。二戰期間,斯大林怕歐俄的少數民族不可靠,把日爾曼、韃靼、卡爾梅克、車臣———印古什等自治共和國和卡拉恰耶夫自治州一概撤銷,把那里上百萬的居民全都流放到中亞、烏拉爾和西伯利亞,難怪時機一到,他們都要求重返家園。烏克蘭、哈薩克二馬當先宣布獨立,甚至斯大林的故鄉格魯吉亞,獨立后也廢除了俄文字母代之以拉丁字母,至于在二戰初起時慘遭亡國之痛的波羅的海三國就更不必說了。同一個祖宗的大家庭還會鬧分家,何況是這么一個“民族的牢獄”呢?《蘇聯興亡史》也有不足之處。例如斯大林之死有很多疑點,并非善終,本書也許是為了避免“存疑”,只簡單地說了句“1953年3月1日警衛人員發現斯大林因腦溢血躺倒在地上,經搶救無效,于3月5日逝世”。又如斯大林逝世前后的“醫生間諜”案件,本書說是女醫生季馬舒克告發并獲獎,還挖苦地寫道:“給告密者發列寧勛章,這在蘇聯還是第一次”!斯大林逝世后一個月,此案得到平反,勛章被追回,本書又寫道:“追回列寧勛章,這在蘇聯還是第一次”。其實,這件事藍英年先生已在2001年9月出版的《利季亞被開除作協》中《真假告密者》一文里作了辯正。事實是,季馬舒克給蘇聯二號人物日丹諾夫作心電圖,說他是心肌梗塞,衛生局長和保健醫生卻診斷為高血壓和肝硬化,并按他們的方案治療,不久日丹諾夫就逝世了。病理解剖證明季馬舒克的診斷是正確的。有關的人為了怕她揭露,干脆嫁禍于她,誣陷她是“可疑人物”,后來又由于權力斗爭的“政治需要”,由馬林科夫親自召見,祝賀她榮獲勛章,她感到驚訝,說自己不過盡了醫生的責任。獲得又交出勛章使她成了“里外不是人”的最大“告密者”。蘇聯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和對人民疾苦的漠不關心是盡人皆知的,因而季馬舒克只好在人們的蔑視中度過后半生,心情極為痛苦,直到1983年逝世前仍在為摘掉“告密者”的帽子而奔走。藍英年先生在辨明真相時還提到嚴秀先生《關于斯大林二三事》一文中的敘述,并說“1999年中國學者仍把她視為告密者,這太冤枉季馬舒克了。”《蘇聯興亡史》修訂版出版于2002年6月,竟然還以訛傳訛地冤枉一位正直的“假告密者”,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

盡管如此,《蘇聯興亡史》總的來說不失為一部嚴謹和翔實的著作。十多年來國內已有不少關于蘇聯解體的文章,但作為系統的蘇聯通史,這還是第一部。全書寫得酣暢淋漓,不像一般歷史著作那樣枯燥乏味,因此雖然卷帙浩繁,我卻是一氣讀完的。中蘇“蜜月”期間,我曾在中蘇友好協會工作過6年之久,中蘇友好的宣傳和俄文教學成了我的業務和生活,難免由此產生了一種“蘇聯情結”,我相信許多同一年齡段的老同志也是一樣,因此蘇聯解體時確實有不少人為之扼腕痛惜。現在12年過去了,我讀《蘇聯興亡史》時仍然有王羲之《蘭亭集序》中那種“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的感情,同時不由得想起陸游《沈園》一詩中的“猶吊遺蹤一泫然”那句,可見要消除一種“情結”也不是像解開領帶那么容易的。

《苏联兴亡史》读后

花了62元买了一本国人的著作《苏联兴亡史》。读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这是一本严肃的著作,叙述平实,议论得当,厌倦沉思,让不无感慨。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空前的大实验,苏联的兴亡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这一次实验既然成为历史,就得说它是人类的命定——无所谓应不应该、对与错。有人在苏东解体后说,十月革命是一个错误,如果当年不搞这个革命,历史会如何如何。这是非常可笑的说法。历史不能假定,存在过的,就一定是合理的。

这种合理性,是由历史的合力造成的,而并非由哪一个伟人或哪一派实力单独努力的结果。其以后的发展,也并非沿着哪位思想家革命家的预言前进。思想家革命家凭着自己的想象去行动,而结果肯定与他们元初的设想大相径庭。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思想家革命家最终都是一场悲剧。列宁也好,斯大林也好,毛泽东也好,莫不如此。

然而这并不是说,历史是独一无二的,绝无规律可循的。事实上,人们倾向于相信历史有规律,《资治通鉴》等等所有的历史著作都在寻找这些规律。

历史的教训不少被写在书上,企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历史学家的作用是有限的。别说历史书,就是刚刚发生在眼前的事情,人们都不会去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时间上早于中国,中国是把它当老大哥来学习的。但是我们从中学习了什么?

苏联在二、三十年代之交强迫实行农业集体化,沉重地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饿死了人。我们就像没看见一样,照样实行集体化,照样减产,照样饿死人。苏联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搞得民穷财尽,民怨沸腾,我们一样没躲过。斯大林搞个人崇拜、大清洗,我们则有红太阳、文化大革命„„

这就是规律,所有实行所谓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规律。这些规律反映了,一个统治集团在其统治的过程中,绝不是像他们所宣称的那样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处处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比之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谎言撒到极致,控制达到极致。但是他们的统治也证明了另一个规律:谎言终究是谎言,只能蒙骗于一时,不能蒙骗永远;只能蒙骗一部分人,不能蒙骗所有的人。一个建立在暴力、谎言基础上的制度,不论初看有多么强大,其必然在一定时刻轰然倒塌。

篇3:太平天国兴亡史

《桃花扇》是以明朝末年东林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 展示了南明弘光王朝兴亡的历史。孔尚任以历史剧的形式, 总结了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 揭示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自缢身亡后, 明朝只剩半壁江山, 谁继任南朝皇帝就成为南都各势力的斗争焦点, 这不仅涉及到南明的大统由谁继承, 而且关系到晚明的党争问题。史可法没有明确的态度, 只是寄希望于崇祯尚未驾崩或太子南渡。当马士英提出欲立福王时, 史可法说:“又说圣上确确缢死煤山, 太子奔逃无踪。果若如此, 俺纵不依, 他也竟自举行了。况且昭穆伦次, 立福王亦无大差。” (《阻奸》) 侯方域提出福王的三大罪、五不立, 其中最重要的大罪是:“福邸藩王, 神宗骄子, 母妃郑氏淫邪。当日谋害太子, 欲行自立, 若无调护良臣, 几将神器夺窃。” (《阻奸》) 因此, 不能继承大统。但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为了满足个人私欲, 把谋害太子、骄奢淫欲, 父死未葬、远避他乡, 离乱之时、纳民妻女的福王推上皇帝的宝座。福王登基后, 马、阮等人并没有辅佐福王励精图治, 收复失土。而是怂恿福王采选歌女, 歌舞升平, 过着声色犬马, 荒淫浮华的生活。马、阮借拥戴之功, 大肆卖官鬻爵, 铲除异己。阮大铖由于曾受到侯方域、吴应箕、杨维斗等人的羞辱, 得势后大肆报复东林党人和复社文人。由于侯方域的特殊身份:“先祖太常, 家父司徒, 久树东林之帜;选诗云间, 征文白下, 新登复社之坛。” (《听稗》) 因此, 在侯方域和李香君婚后不久就开始缉拿侯方域, 侯方域被迫离开新婚不久的爱人, 逃离南京投奔史可法。正如马士英所说:“大丈夫轰轰烈烈, 宁可叩北兵之马, 不可试南贼之刀。” (《拜坛》) 马、阮悍然调动黄、刘三镇的兵去截防左良玉的部队, 以致江、淮一带兵力空虚, 清兵长驱直入、势如破竹, 攻占江北大部。而死守扬州的史可法力尽粮绝、外援不至, 扬州失陷, 史可法投身江中, 含恨殉国。成立仅一年的南明王朝就此覆亡。

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动机是“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正如《桃花扇小引》所说:“场上歌舞, 局外指点, 知三百年之基业, 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 亦可惩创人心, 为末世之一救。”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的的写作手法在我国戏剧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桃花扇》采用的是通过情事来表现国事。自古以来, 借男女爱情演绎历史兴衰的作品很多, 如白朴的《梧桐雨》, 马致远的《汉宫秋》, 洪昇的《长生殿》。这三部历史剧的都是借帝妃之情抒写一代帝国的兴亡。抒写的大都是爱情的破灭, 男女主人公以生离死别为结局。而《桃花扇》突破以往生离死别或以大团圆为结局的创作模式, 以大彻大悟的心态坦然面对江流云转的世事。正如《桃花扇》四十出尾评所说:“离合之情, 兴亡之感, 融洽一处, 细细归结, 最散最整, 最幻最实, 最曲迂, 最直截, 此灵山一会, 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以使生、旦同堂拜舞, 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孔尚任不惜改变历史事实的方式打破传统的结局方式, 主要表现了作者面对历史事见, 流露出的一种无奈与悲凉。面对各地的义军和满清势力的步步紧逼。腐朽不堪的朱明王朝覆灭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从情节的发展看, 正是有了复社文人与阮大铖的斗争, 阮大铖为拉拢侯方域送给李香君妆奁, 遭到李香君拒绝的阮大铖恼羞成怒, 诬陷侯方域, 侯方域与李香君被迫分隔两地, 正是这分隔两地的状态, 才使二人得以见证南明王朝的社会巨变, 二人经历了这种巨变后, 又经道士点拨, 选择了入道和避世。《桃花扇》中的南明社会的各阶层注定要以自我毁灭来顺应历史的潮流。

《桃花扇》全剧共四十出, 可分为四部分, 从第一出《听稗》到十二出《辞院》为第一部分, 不仅叙写了侯李的相识、别离, 还写到复社文人与阮大铖的斗争和左良玉要移城就粮, 而专写侯李的只有四出, 仅占三分之一。从十三出《哭主》到二十出《移防》为第二部分, 主要叙写拥立福王登基, 马阮奸臣当权, 忠臣史可法遭到排挤, 四镇将领内讧等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有的有侯李参与, 有的压根没有写到侯李。从二十一出《媚座》到二十五出《选优》为第三部分, 主要叙写李香君为守住贞洁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得事迹和南明王朝君王腐败堕落的生活, 从二十六出《赚将》到结尾的《余韵》为第四部分, 主要叙写南明王朝的覆灭和南明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最终命运, 侯李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两人而已。虽然《桃花扇》的事件和侯李密切相关, 但他们的情感故事并不能构成《桃花扇》内容的全部。在整部剧作中, 描写侯李感情的内容不到四分之一, 有十三出二人并未出场, 从出场的次数看, 侯方域二十出, 杨龙友十五出, 李香君十四出, 阮大铖十四出, 作为女主人公的李香君的出场次数比杨龙友的还少, 如果仅仅把它看作是一部情感剧是不妥当的。孔尚任突破了以往的帝妃为悲剧的主人公, 孔尚任则以南明各社会阶层为悲剧命运的承担者, 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市井小民, 既有有文弱书生, 还有勾栏艺人。他们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努力与抗争。侯方域为人正直, 敢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 当他初见到阉党魏忠贤的走狗阮大铖对阮大铖大加羞辱;当马士英、阮大铖欲立福王时, 他提出了“三大罪”、“五不立”的反对意见。身为风尘女子的李香君在国难当头之际, 却能做到视钱财如粪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如《却奁》一出, 阉党余孽阮大铖想收买复社中极具影响力的侯方域, 托杨龙友送给李香君一些妆奁。李香君得知真情后, 毅然拔下簪子脱下衣衫, 说道:“脱裙衫, 穷不防;布荆人, 名自香。”还有不顾个人安危, 力尽殉国的史可法, 为挽救国家危亡四处奔波, 具有民族气节不做顺民的民间艺人苏坤生、柳敬亭,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想拯救自己, 拯救南明王朝。但无论他们进行怎样的抗争, 都无逃脱朱明王朝覆灭的厄运。

传统的古典戏剧中基本冲突或是善与恶的冲突, 或是未满足个人的需求而遭受情感上的创伤, 悲剧中的人物一般都是被动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缺少反抗意识。而《桃花扇》中的人物对命运的选择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并不服从于某种道德力量和情感意志。传统的古典悲剧以悲苦为主, 大都苦尽甘来, 而《桃花扇》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它所描绘的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亡国之痛, 而是一种能够直面伤痛, 并在痛苦中努力、挣扎的大苦大悲。由此看出, 《桃花扇》独特的表现手法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很多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讲, 《桃花扇》在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孔尚任著, 唐松波校注:《桃花扇》 (清) 金盾出版社, 2008年。

[2]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

[3]姜胜利:《清人明史探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篇4:《日本武士兴亡史》书评

8世纪中后期,被新渡户稻造赞美为“不仅是国民之花,而且还是其根”的武士,因土地纷争武力化的需要而产生,与同时期的西欧封建骑士不同的是,西欧骑士是强化国家力量的产物,日本武士作为庄园主保卫和扩大土地的私人武装而产生,是作为中央权力的反叛者、作为非法者登上历史舞台。平安时代,对抗中央、制造祸端和平息祸端的欧式武士,正是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武士阶层迅速崛起。12世纪末,武士阶级从贵族手中夺取国家政权,将日本引向了以武为本的发展方向。

明治维新后,武士不再作为一个阶级而存在。但实际上,以“维新三杰”为代表的中下级武士及武家出身者,实际上掌握着国家大权。直到20世纪30年代、甚至是50年代,仍有相当一部分上层人物出身于武士阶级。近代以来,日本社会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变革都是在武士的指导下完成的。即便在今天,日本人所作所为仍可清晰的看到日本武士的影子。因此想要了解日本的过去,认识日本的现在,预测日本的未来,武士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价值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说到日本,人们不仅仅会联想起樱花,也会联想到武士道。以致有人认为武士道与樱花同属于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新渡户稻造认为:“知识的以及道德的日本,直接间接地都是武士道的产物。”武士道随着其物质载体武士的产生而形成,大约形成于8世纪前后。在12至19世纪的幕府时代,武士在战争实践中创造的武家文化,牢牢的占据着主流文化的位置,并且构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治维新后至二战前,日本社会的一切重大历史变革都是在武士主导下进行和完成的,指导武士进行这一切重大历史变革的思想正是武士道。

目前,对日本武士、武家政权的产生、兴起、发展演变及走向衰落、灭亡这一长达数百年历史的具体研究,虽然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但多数是论文,并且多数集中于德川幕府时期,而本书《日本武士兴亡史》正是一本专门研究日本武士历史的著作。

在阅读娄贵书教授的《日本武士兴亡史》对于以下几个方面颇有感触:

1.本书写作时在注意了普遍性的同时,又从对特殊性角度的具体考察入手,着重深入的研究了日本尚武,尚武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将目光聚焦于阐述武士、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及其危害的关联,阐明了日本民族传统中伦理文化遗产的两面性。长久以来日本学术界对于此的研究成果极多,但纠结于部分细节和历史观问题,所以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本书是对这一领域的有益补充,对我们极具参考价值。

2.本书在结构上共分为“武士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武士的军事统治——以武士道为指导思想的军事统治”和“武士道——武士的伦理道德、理想价值和统治思想”三编。阐述了日本武士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武士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可以说在大方向上进行了分开论述,但在各编内部作者又采用了以时间为主轴的方式,各编均采用了平安、镰仓、室町、江户及维新后的时间段落来划分。给人以清晰的层次感,有助于读者阅读。

3.在本书诸多研究方法上,应当首先说的是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相结合。如前所述,本书运用历史方法以时间为主轴纵向考察了武士、武家政治和武士道的历史。写出了武士、武家政治和武士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容,并阐述了战争对武士、武家政治和武士道产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逻辑方法,沿着武士、武家政治和武士道的发展进程,表现出其发展上的前后关系,阐明了武士、武家政治和武士道的发展变化,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本书在论述武士、武家政治和武士道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时,在总体上进行了宏观上整体把握的同时,对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以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方面对武士进行了分析。

在阐述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时代的武士、武家政治和武士道的特点时,作者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和分析,在其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了不同时代的个性特征。

4.本书在运用的历史资料上多运用的是日文资料,包括武家法令。如镰仓幕府《贞永式目》、室町幕府《建武式目》、江户幕府《武家诸法度》等法令,这些法令不仅可以体现武士的行为准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士阶级的思想和价值观。

本书是娄贵书教授集多年努力著成,在武士及武士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仅能指出两处不是缺点的缺点。

5.本书名为《日本武士兴亡史》,但从书中的具体内容来看,仅第一编就可以基本介绍了“日本武士兴衰的历史”。继续向下阅读第二编和第三编,则可知道本书并非完全是一本叙述性的史书。而是以武士发展的历史为时间主线,运用了专业的历史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横向的扩展研究。这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名实不符”,应当是娄贵书教授定题是谨慎之缘故。

6.本书在引用的资料中,运用了部分的《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和《平家物语》等军记物语和合战绘卷等。此类资料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多为文学艺术加工过,很难为我们提供准确的历史依据,应当谨慎对待。

总之,本书作为国内研究日本武士和武士道为数不多的专门史书,具有重要地位。本书的结构合理可以很好的了解日本武士阶级兴衰的历史,不仅可以对大众进行知识的普及,也对后来之人有极好的启示作用。

篇5:太平天国兴亡史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那么,什么是责任?美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的确,责任不是个甜美的字眼,它就像一个时时需要你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却往往是劳力与劳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负的种种责任——做儿女的赡养父母是责任;做丈夫的做好一家之主是责任;做官员的造福一方百姓是责任;做职员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责任……总之,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坐标,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我是专业运输企业的一名员工,从事的是安全管理工作,如果要把“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一宏大的主题浓缩到我身上的话,那我就应该说:企业兴亡,我之责任!

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一艘航行在大海里的船,那么,所有员工则是这艘船上的水手,假如这艘大船即将发生撞上冰山的危险,那么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拯救这艘船的责任。因为企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前进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困难和挑战,如何让企业这艘航船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彼岸,每一个员工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的兴衰成败都和员工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为了企业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每个员工都必须振作精神,鼓足勇气,时刻牢记:企业兴亡,我的责任!

要想承担起这一责任,不能只是夸夸其谈空讲大道理,更重要的是从爱岗敬业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物以善小而不为”,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开始负责,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岗一日就要尽责一天,认真工作,一丝不苟。

企业兴亡,我的责任。身为企业的一名员工,还要有大局意识,要有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不能以任何借口为自己的过失开脱、搪塞,更不能千方百计地找理由把责任推给别人。不要等地面脏了,你只会说“保洁员的卫生室怎么搞的?”不要等水管漏了你只会说“管工怎么修的?”而你自己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打开水龙头就不知道关闭。企业的发展靠的是所有员工的团结协作、勇于承担责任,靠的是能与组织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凝聚力,靠的是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企业兴亡,我的责任。我们怎样做才能担得起这份责任?

首先要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俗话说,“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就行。”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要视工作为自己的事,忠于职守,尽心尽责,“在其位,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自觉把岗位职责、分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要及早谋划,未雨绸缪。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人没人看到都一样,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不仅如此更要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为企业这艘大船的前进奋力划桨。

其次,要精通业务。一名优秀的员工,就应当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严格遵守各项制度,确保工作无差错,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每一项任务。更要坚持学习业务知识,提升解决疑难问题和排除故障的能力,立足本岗位,放眼全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不仅要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谋生的职业,还要当成一种理想、使命的追求,随时克服得过且过的心态,克服浮躁的情绪,把工作标准、工作热情调整到最高,把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把工作劲头调整到最大,完成每一项工作、每一项任务,都要争创一流,努力做到不让工作在自己手里延误,不让差错在自己身上发生,不让企业形象在自己这里受损。努力做到精细管理,标准作业,优质高效,厉行节约。

篇6: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执教:冠县清水中学 路银萍

【学习目标】

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知道东汉衰败的原因。

2.通过讨论“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点及启示,培养对历史现象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3.通过对东汉兴亡原因的分析,认识到统治者的统治政策对王朝的兴衰有重要的影响。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的影响。难点:从东汉兴亡中得到启示。【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中华历史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歌曲及视频导入本课。我们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朝代的兴亡更替,但统一是始终不变的追求,而秦汉奠定这个统一大家庭的基础,我们前面学过了秦朝和西汉,下面让我们穿越到东汉来感受东汉的兴亡事。

二、新授: 第一板块:初识东汉

请同学们速读教材并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标注出来(4分钟)。并给学生鼓励,相信你的预习能力!加油!

第二板块:感受东汉

分两篇章来进行学习:兴盛篇和衰亡篇。兴盛篇包括王朝建立与光武中兴;衰亡篇包括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

兴盛篇

王朝建立:指导学生讲出东汉的建立情况,教师进行补充。通过讲述,知道从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的基本脉络并掌握东汉的建立情况。

光武中兴:

1.假如你穿越到东汉初年成为汉光武帝,面对以下情况,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改变现状呢?出示材料:

(1)东汉初年,田野荒芜,人口锐减,经济濒临崩溃。天灾非但频繁,而且特别严重,建武二年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景。各地“狱多冤结”罪犯”家属是要被没为奴婢的。奴婢增多,使东汉初年的社会劳动力奇缺,影响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2)东汉初,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吏治不完善,一批贪官污吏残害百姓,致使“生灵涂炭,无所依诉”。

由学生分析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出示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教师补充说出第三条措施。明确: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B、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社会矛盾。

指导学生识记后找三名学生板书措施。教师指导记忆方法。2.出示下面材料,比较分析得出光武中兴的表现。材料1:(东汉初)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后汉书 光武帝记》 材料2:(光武中兴时)马放牧,邑门不闭„四夷宾服,家给人足。——《后汉书 光武帝记》

出示“东汉宅院画像砖”和“东汉击鼓说唱俑”说明东汉的兴盛。

3.指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何相同点?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师评价补充。

衰亡篇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出示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其寿命表格,并指出汉皇帝的即位年龄平均为9.5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24岁。以谈话的方式说明东汉后期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并引导学生说出危害。

2.出示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认识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政治腐败。

出示材料:

材料1: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他。

材料2:(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建宁三年)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阅读这两则材料,面对这种情况,你觉得百姓会怎么做? 黄巾起义:

出示关于黄巾起义的问题:背景、时间、领导人、宗教、结果和影响,请同学们抢答,检测一下预习能力。

第三板块:反思东汉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生活在新中国,毛泽东使我们中华民族站起来了,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了,今天我们在习近平的领导下要实现中国的强国复兴梦,东汉的兴亡对我们实现这一梦想有何启示呢?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归纳总结:看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三、当堂:

看下面的文字,并找出错误。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角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前25年,西汉宗室刘邦建立东汉,他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汉武中兴”。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迈,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后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走向衰亡。

篇7:公司兴亡、我的责任

—— 做好你自己的事情把责任落实到位,是我们每位员工应尽的责任。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合格的集体,如果希望企业稳定的发展,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各尽其职,各安其业,自觉遵守劳动纪律,逐渐培养争先实干的敬业精神。只有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夫妻自己该负的责任来,这样企业才能正常运转。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坦诚地面对每一天,努力地吸收一些新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愈来愈多能够处理好自己地生活。上班时间应该安分守己,兢兢业业地去做好自己分内地事情。

如果你是从事维修工作的员工,那就应该把你所承包岗位地生产隐患,认真地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应该注重设备地维修质量。如果你是从事操作地员工,就应改与同岗人配合好,把每个班地生产状况调节到最佳状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不管你是从事什么工作,作为一名单位的员工,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各司其职、各安企业,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办好,这是一个单位的立身之本。若一个人只是很好,但却在工作中拖沓、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稀里糊涂,这样的人只能称之位老好人,把本丢了,把该做的事情忘了。这样的人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实质上对于一个单位,对于其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每天拿着工资,聊着闲话,看着报纸,喝着清茶,东家长西家短,国内时事,国际新闻,夸夸其谈,大言欺世,喝不完的酒,约不完的会,应酬不完的人情。一句话,他们除了不热爱本职工作,只能是老来一声长叹,唉,看看谁谁怎么样怎么样,做了多大官赚了多少钱,有了多少发明产生了多少效益,怨天怨地怨老子,就是不怨自己。

篇8:太平天国兴亡史

一、正确解读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理论

信息技术是指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 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 如书籍、报刊等, 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信息技术更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它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得以发挥, 促进人们更高效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工作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推动社会的发展。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并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 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其业务内容主要包括文献收集、整理、典藏和服务, 并具有自身的规章制度和基本秩序, 属于一个可控制、可管理, 不需依附主观程序的公共场所, 同时具有发扬人文精神和公益性质的特点, 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也是传播信息的有力途径及场所, 其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人文思潮的影响

伴随着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传播的飞速发展, 来自于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理念受到严重影响, 而且信息不公平问题凸显并被逐渐放大, 势必引起信息技术冲击和图书馆的矛盾, 与此同时, 信息学界加深了对图书馆人文问题的关注, 并清醒的将图书馆公益性质、人文精神和各项规章制度重新审视和应用, 激发了信息技术冲击下顽强奋斗的图书馆人文思潮, 在2001年发表的《文华精神》, 作者程焕文曾提出了图书馆的人文思潮, 还有2005年的新年峰会上, 关于图书馆权利及使用等问题, 都涉及到图书馆的兴亡和荣誉体系的构建, 同时明确了现代图书馆精神, 指出图书馆既不排斥科技, 也不制约信息技术的发展, 只引入科学指导的作用, 其复杂环境下生长的人文思潮, 将会继续保持图书馆公益事业型性质, 将结合现代价值观促进信息技术的研究理论, 进一步提高弱势群体享受信息技术的可靠性服务, 夯实信息图书馆的坚实基础, 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科学融入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科学职能

现阶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不会导致图书馆解体, 而且会促进图书馆更科学的发展, 更好的发挥科学职能。通过调研发现, 无论从其理论上还是实践中, 现代图书馆都保留了原有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 并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 向着快捷、高速化发展, 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具, 尤其表现在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整理中, 现已形成了600个大型图书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的信息源, 成为阅读者随时获取最新信息动态的巨型宝库。现代人们并没有因为文献、信息载体的变化而否定图书馆的历史存在, 相反电子图书馆的诞生, 将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收发信息变为现实, 同时节约了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 加速了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和高效性。

(二) 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定推动图书馆的公益精神

信息技术化发展, 必然推进信息化社会的建设, 必然带动相关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 其中图书馆的电子化应用, 就属于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 然而信息化社会并不等同于商品社会, 其性质的决定也不会因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改变。据调查发现, 当代信息化社会制度下的电子图书馆依然继承了传统图书馆的公益事业型性质, 依然提供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无偿使用, 它的作用只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物质财产的重视程度, 国家将图书馆事业定义为公益性事业, 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文化资源管理与构架, 更有助于提高民族精神和文化素质, 实现全人类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 加速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理, 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石, 其高科技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使得信息资源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障碍, 利于我们更加主动的安排学习时间, 同时开辟了新的网络知识的传播途径, 实现了不同地域和身份的直接对话与交流, 大大提高了信息有效性和查阅的高效性。然而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技术还并没有大规模应用, 其使用经验尚不成熟, 所以现阶段, 加速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理, 有效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全面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和自动化, 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基于以上信息图书馆的重要性和先进性, 我们要依靠先进的网络电子理论为依托, 加快新型电子技术的研发, 努力推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提高图书馆历史文献资料的典藏和现代信息资源的传递, 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关于人们常探讨的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兴亡的问题, 我们已做了充分的调查和论证, 明确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导致图书馆结构的解体和改变其公益事业型性质, 相反, 它的技术应用会带动图书馆的科学职能、会提高图书馆的公益精神和加速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理, 全面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过程应注意自身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的方向与性质, 合理恰当的处理两者的关系, 促进人类知识和信息传播水平的普遍提高, 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引藐, 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J].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 (38) .

[2]常春兰.科学的人文精神或人文的科学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 2005 (1) .

上一篇:IE工程师的个人简历下一篇:就是我小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