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2024-07-10

2010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共6篇)

篇1:2010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2010年,在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村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推广农村适用技术为手段,围绕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力实施农社科技项目,积极开展农村星火科技培训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与成效

1、申报农社项目取得新进展。

今年,我县申报国家、省、市农社科技项目共9项。其中国家级1项:xx县有机胖姜种植加工产业化(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省级5项:高效多功能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中试和有机农产品胖姜种植加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示范项目和星火科技富民示范企业“双百”认定项目)、斑嘴鸭人工繁育和生姜综合精深加工产业化(省农业科技支撑和星火计划)、义门陈历史文化研究(省社会发展项目);市级3项:酱菜种植加工产业化(市科技示范村项目)、12万羽斑嘴鸭养殖及深加工和多功能秸杆燃气炉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市星火计划)。

2、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取得新成效。

在组织实施农业项目方面,一是结合我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着力搞好生态农业,组织实施了“有机农产品胖姜种植加工产业化”、“年产100吨鹅肥肝20万羽朗德鹅及鹅产品深加工”等国家星火项目;二是瞄准我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组织实施了“葛饮料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酱菜种植加工产业化”等一般星火项目;三是积极推进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和科学育种工作,组织实施了“万亩强优势超级稻Y两优2号基地建设”、“猪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等农业科技项目;四是根据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组织实施了“xx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农村科技服务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项目跟踪管理及鉴定验收方面,一是对国家星火项目和被省市列入科技计划的农业项目进行了跟踪管理。为了客观如实地反映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了解发现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对实施期间的农业项目进行了跟踪检查,并按时填报了项目实施情况调查表。从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项目都能按照合同的规定如期实施,能完成合同的考核指标,科技三项费使用合理。二是协助省厅专家组对《xx站培训体系》、《小城镇改造》、《新农村建设》、《安全饮用水》、《葡萄产业化》、《早熟梨产业化》、《高效生态鸡粪肥研制》、《矿区复垦及水土保持》等八个生态农业项目进行了鉴定验收。

在科技示范村建设方面,我局投入x万元在xx乡xx村xx畲族村民小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共涉及xx户xxx人。科技示范村的建设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除了改善该村的村容村貌外,还结合该村实际,重点发展xxx、xxx、xxx、xxx、xxx等蔬菜种植及畲味酱、泡菜加工。目前,xxx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xxx食品有限公司业已竣工投产。

3、农村星火科技培训工作取得新突破。

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内容需要,通过集中办班授课、技术讲座、技术咨询、“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发放书籍资料、赠送音像光盘等科普活动,利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惠民服务工程,大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村星火科技培训工作。

一是开展了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高产棉花、xxx超级稻、丰产油菜、早熟梨、大黄李、巨峰葡萄、绿色蔬菜等。我局牵头组织县经济作物技术站和xxx早熟梨专业合作社、xxx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共举办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班3期、技术讲座2次,向农民发放专业书籍200多册、技术资料2000余份、赠送音像光盘40多碟,培训农民200多人,受益农民达2000多人,受益户亩增收300—400元。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作物种植业的发展。

二 是开展了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生态养猪(鸡)、猪人工授精技术应用推广、畜禽疾病防治与防疫、鱼类产品养殖技术等。我局牵头组织县畜牧水产技术站和xxx养猪专业合作社、xxx蛋鸡专业合作社等单位通过短训班、现场会等形式,面对面向农民传授技术,共举办畜禽养殖技术与畜禽防疫培训班2期、技术咨询现场会1次,向农民发放专业书籍100多

册、技术资料1000余份、赠送音像光盘20多碟,培训农民100多人,受益农民达1000多人,受益农民户均增收2000—3000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养殖业的发展。

三是开展了返乡农民务工技术培训。我局依托xxx电脑培训中心,联合县社保局职业培训中心和xxx持续农业技术推广站(xxx星火培训学校)等单位围绕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流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共举办返乡农民工培训班2期,培训返乡农民200多人。有的返乡农民掌握了xxx技术在本地从事xxx业务,其经营收入为打工工资的2-3倍。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4、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工作取得新成就。

一是加速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今年我县共有科技特派员32人,其中,中高级职称7人,大专学历以上25人,并分别派驻到农村经济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工作,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开展创业致富行动,实现了面对面的直接服务,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科技特派员共引进农业新技术11项,农业新品种13个,实施农业科技开发项目5个,组建利益共同体19家,形成龙头企业3家,年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实现年利润780万元;适用技术现场指导、咨询200余场次,直接培训农民总人数为2200余人,辐射带动农民3000余人,发放科普资料6000份,农民人均纯收入5563元,比上年人均收入增长10.5%。促进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特派员积极帮助农民确定产业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有效地组织起了农民发展专业化生产。我县科技特派员xxx原是一名中学教师,他凭着自学的养鸡技术,成为当地有名的蛋鸡养殖大户和致富能人。他无偿向周边养殖户传授养殖技术,帮助村周边农民共同走上科技致富路。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已有100余户农民加入蛋鸡养殖行列,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有效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是促进农业科技宣传和技术培训上了新台阶。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宣传,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素质,是科技特派员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特派员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按需培训、学以致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立足当地生产和经济、科普现状及特点,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技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他们采取集中讲授、现场指导、入户咨询等各种途径,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育了一大批乡土人才和科技能人。科技特派员xxx、xxx两人经常深入水稻主产区的田间地头指导农户使用农技设配,完成农业机械化生产,实现了水稻育秧、耕整、插秧、植保、排灌、收获全过程“一条龙”式机械作业。为了强化示范基地建设,他们两人狠抓农机服务培训。目前,在各示范基地共举办农机技术培训班2场次,培训农民、村组干部50多人次,举办现场演示会10次。科技特派员的培训不拘一格,既有正规的课堂式教学又有田间的实地技术指导;既有专题技术讲座又有田间地头的技术答疑;既有定期的技术指导又有不定期的跟踪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

四是完善了科技服务体系,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科技特派员始终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放在突出位置,依托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建立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拓宽销售渠道,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科技特派员xxx的生猪养殖协会、科技特派员xxx的早熟梨种植技术协会、科技特派员xxx成立的xxx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技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不但在技术上为农民提供便利的服务,在产品的销售和深加工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2011年主要工作思路

1、认真抓好农业科技项目的调研和论证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级星火计划项目和社会与发展攻关项目,力争获得国家、省级农业科技支撑和星火计划的支持。

2、继续抓好科技示范村建设和科技示范户培育工作。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不断引领产业发展,夯实基地建设,打造优质品牌,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探索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切实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繁荣发展。

3、积极做好医卫及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重点做好人口、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科技和农副产品标准化等工作。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要求,对涉及人口、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项目给予积极培育。

4、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引导力度,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积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及时解决优质蛋鸡养殖中的防疫技术难题,促进优质蛋鸡养殖稳步发展。三是积极配合工信委、农发办等相关部门,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壮大。

5、继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二是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三是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六是积极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工作。

篇2:2010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2010年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团委成立并正式展开工作的第一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联系我社工作实际,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使团的各项工作有了一定进展,也取得一定成绩, 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建设,为共青团发展建设提

供组织保障

1、组建基层团组织并落实基层团支部书记人选

截止2010年底,联社共有团员80名,约占全县员工的20%。为了更好的引导青年、凝聚青年、组织青年,联社团委根据联社党委各基层支部结构,同时结合中心社管理和各信用社团员数量情况,成立了机关团支部等14家基层团组织,并在各团支部选任了一名思想进步、作风正派、热爱共青团事业的团员担任支部书记。

2、建立共青团员电子信息档案。

为了增强团支部的内部凝聚力,联社团委收集并整理了联社所有团员的个人信息,特别是对新进员工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并编制了一份完整详尽的团员团干信息采集表,全面覆盖了我社所有团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政治面貌、申请入党情况、婚姻状况、恋爱状况、联系方式等。及时为共青团基层组织管理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采集和上报,实现共青团基层组织工作的计算机现代化管理。同时联社团委也借此机会对每位团员有了较完整的了解,并且使各位团员对组织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

二、追求卓越创新,加强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教育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团员青年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教育团员青年一方面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在发展中被淘汰,迎接发展的挑战;二是组织团员青年参加团课学习,联社团委于10月18日邀请了团县委周伟同志对部分团员青年进行了团课教育,同时还集中学习了联社相关文件。

三、搭建发展平台,积极提高青年员工队伍素质

1、组织参加各类学习培训。

一是积极组织青年员工参加上级管理部门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以不断适应经营管理新要求。二是组织团员青年进行文明礼仪服务规范培训,进一步提升我社金融服务水平。三是积极鼓励员工参加各类学历教育、从业资格和职称资格考试和网上业务知识学习活动。

2、组织召开青年员工座谈会。

为了解近年来新招聘的青年员工思想和工作状况,引导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于11月9日和10日分两批召开了新员工座谈会,以来参加信用社工作的70多名大学生员工参加了座谈。会上,新员工积极发言,汇报自己的工作,畅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出对信用社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积极与参会领导沟通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积极开展活动,丰富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

联社团委针对团员青年的特点及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了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

10月13日联社团委选派优秀团员青年参加省银行业协会举办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知识竞赛。

10月18日联社团委协助联社工会组织青年员工参加了联社合规文化知识竞赛,青年员工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

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团员青年业余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团队默契和团队凝聚力。青年活动已经成为团组织服务团员青年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扎实肯干,配合联社党委团县委工作

10月28日,联社团委积极选派优秀的单身青年员工参与团县委举办的“相约青春,走进煤矿”青年联谊会徐州行活动,更好的加强了全县城区系统、企业团员青年间的交流和沟通,给广大团员青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友平台,同时也增强了城区系统、企业兄弟团委间的了解和交流。

11月25日,联社团委积极配合团县委、大学生村官联谊会承办了县青年论坛沙龙活动,此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全县青年群体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针对我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以及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困惑的热点问题召开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成长成才观。

12月5日,联社团委积极配合团县委、县卫生局举办的“争做志愿者,建设新”--招募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我联社多名团员参加了此次活动,并现场进行了义务献血。

由于联社团委刚成立不久,相关团干部又是各部门、各信用社的骨干,本身就承担了相当繁重的工作任务,所以较难抽出很多时间开展相关活动,还未能在联社内部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在深入了解青年员工需求,解决员工实际困难方面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围绕联社中心工作,努力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把团内工作做细做实,努力使团委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2011年,我们将认真做好团县委部署的各项工作,同时进一步明确团员青年工作重

点,认真、扎实、有效地完成一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团员意识教育,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结合形势任务教育,强化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好建党九十周年,五四运动等系列活动为契机。将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寓于个性化、多样化的具体工作中,以形势任务教育为主线,增强团员青年作为联社主力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深

化开展形势任务教育。通过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团员青年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同时结合联社体制改革及发展的重大问题,准确把握青年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及时掌握青年的思想动态。运用专题宣讲会、座谈会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手段和载体,了解青年员工在信合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发现有发展潜力的新员工予以特别关注和培养。加强对青年员工的思想引导,植入信合文化。

2、切实抓好“推优”工作。进一步完善推优工作制度,始终坚持把思想上和行动上体现党的先进性要求的青年推荐给党组织,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培育党的政治资源。

3、拓宽青年宣教渠道。发挥现代传媒优势,依托局域网的功能,将网络建成青年相互沟通、坦诚交流的场所,成为团组织新的舆论阵地和新媒体阵地。在联社内网论坛中拟增设《箐采信合》专版,以网上论坛等新手段,吸引青年目光,扩大教育的辐射面、渗透面、参与面,帮助广大团员青年在相互启迪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二、注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青年人力资源开发

青年人才的培育不仅通过“教、育”来促进,更要从理解和尊重的角度鼓励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把青年的个人理想和联社的整体价值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青年潜能,努力盘活青年人才资源。

1、着眼于提高青年综合素质,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推动青年在实践中成才。突出实践锻炼,倡导爱岗敬业的良好作风,进一步发挥青年的生力军作用,不断增强青年的服务本领,以实际行动不断提升联社服务品牌建设。

2、着力于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一要继续完善和改进青年人才库建设,最大限度收集青年人才入库,将青年人才库与联社后备干部人才库定期沟通和整合,实现青年人才的优化配置。二要以岗位实践活动为抓手,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舞台。通过创建“共青团”号、青年岗位能手、技能比武等主体活动,把更多有才华、有成长潜力的青年人才推到前台,做好青年人才的源头开发和培养。

3、利用团的荣誉激励手段。开展“十佳青年”等项目的评比,以青年典型,鼓舞、影响、带动青年群体,促进广大团员青年共同进步。

三、围绕联社党建要求,加强团建工作

联社团委将按照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结合联社实际和青年特点,以发展的眼光,创新团的工作方式,增强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改进和创新团的支部建设。团支部的工作载体力求创造特色,载体不求多,而在精,各团支部根据部门工作的实际和特点,集中自身优势,发挥作用,开展各项工作。实行团支部档案化管理,便于管理和掌握支部基本状况,同时运用新“五好”团支部考核来全面把握各支部开展活动的即时情况,以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团支部建设。

2、提高和增长团干部素质。根据联社实际情况,召开公司团员代表大会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团委班子自身建设。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培养、管理,扩展团干部的视野,增强团干部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团干部真正成为联社青年工作的骨干力量和党的助手。积极吸纳优秀团员、青年党员兼职做的团工作,从而提高团干部的整体素质。

四、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提升团组织内在活力

1、举办团员青年系列活动

拟与联社工会一起举办优质文明服务竞赛活动,鼓励团员青年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提升服务技巧,并做好相关宣传、表彰的工作,在全社上下掀起优质服务的热潮。

2、举办“理财之星”竞赛活动

举办金融“理财之星”活动,通过产品宣讲、综合理财应用等形式,鼓励青年员工多学习、多实践、多运用,在挖掘潜力员工的同时,力争在每年的理财之星的评选活动创出更高的成绩。

3、开展各类团员青年联谊活动

拟与城区系统团委一起组建“兄弟连”,不定期开展青年员工的交流和联谊活动,如举办团员青年羽毛球比赛、足球比赛、棋牌比赛、读书(电影)交流活动,在丰富团员青年业余生活的同时,扩大团员青年的交友面。

4、野外拓展训练

拟将全县团员青年分为两批进行野外拓展训练,提高联社团员青年的沟通交流能力,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释放工作压力,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团员青年队伍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砺练一支人人都以事业为重、关心集体、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敢于负责的优秀青年团队。

5、积极配合团县委的工作

篇3:2010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2010年是云南省丽江市抓住机遇、应对危机, 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 积极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年, 全市金融机构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 按照丽江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任务, 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要, 在积极应对百年不遇的旱情, 倾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2010年全市经济保持了“高位开头, 平稳增长”的运行走势,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3.6亿元, 较上年增长15.2%, 比去年加快了2.2个百分点, 增速居全省16州市第2位。

(一)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1.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02亿元, 增长6.5%, 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7%, 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5.05亿元, 增长22%, 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0.2%, 拉动经济增长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2.52亿元, 增长13.6%, 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2.1%, 拉动经济增长6.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2009年19.1∶36.6∶44.3调整为18.1∶38.3∶43.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全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69.7亿元, 增长17.2%, 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 农业灾害之年夺丰收。

沉着应对大旱的影响,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政策措施,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 农业生产大灾之年夺丰收。全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5亿元, 增长6.8%。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达到43.38万吨, 较上年增长0.25%;烤烟产量23942吨, 增长26.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9亿元, 比上年增加0.17亿元。

3. 工业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外围整体经济形势回暖, 企业生产回升势头加快, 工业生产在上半年较大波动后, 下半年保持了持续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8.8亿元, 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18亿元, 增长22.9%。完成工业增加值32.82亿元, 增长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7亿元, 增长24.4%, 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13亿元, 下降3%。

(二)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继续坚持投资拉动经济, 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固定资产投资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 首次跨越200亿元大关,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 增长34.5%。

1.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投资协调增长。

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力度加大, 保持高速增长, 全年完成投资4.86亿元, 增长93.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5.46亿元, 增长33.8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0.64亿元, 增长55.2%。第三产业投资中, 环境管理业和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最快, 分别较上年增长4.65倍和1.07倍。

2. 房地产投资较快增长, 但增速回落。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06亿元, 增长19.5%, 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 增速较去年回落了23.5个百分点。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29万平方米, 增长60.5%, 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01.5万平方米, 增长0.4%;房屋竣工面积60.62万平方米, 增长1.5倍;商品房销售面积94.2万平方米, 增长61.6%;商品房销售额23.8亿元, 增长58.2%。

(三) 旅游持续升温

精心打造国际旅游精品城市, 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 积极争取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全年旅游总收入实现历史性跨越, 突破100亿元大关, 达到112.46亿元, 同比增长26.84%, 其中: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8.71亿元, 同比增长28.2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2亿美元, 同比增长18.37%。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09.97万人次, 同比增长20.0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848.83万人次, 同比增长20.31%。接待海外游客61.14万人次, 同比增长16.26%。

(四)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

加大对外开放步伐,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到位资金良好。全年共有招商引资项目171个, 其中:在建项目137个, 筹建项目14个, 完工项目20个。招商引资国内合作项目到位资金125亿元, 省外到位资金110.9亿元, 外资到位资金282万美元。省外到位资金完成目标任务的118%, 外资到位资金完成目标任务的141%, 超额完成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任务。

(五) 宏观调控政策显成效

坚持中央有保有压原则,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支持力度, 着力保障民生。

1.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9.11亿元, 增长24.6%。着力加大财源培育力度, 狠抓财源建设, 财政收入较大幅度提高,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99亿元, 增36.5%, 较上年提高了14.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46亿元, 增长41.1%, 居全省16州市第3位。

2. 物价高位回调。

在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扬拉动下,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 连创22个月新高, 至11月开始回落。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由最高10月的103.8%, 回落到全年的103.6%, 全年物价上涨3.6%。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来看, 呈现出“六升二降”格局, 上涨的六大类中食品类上涨7.3%, 烟酒及用品上涨2.3%,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5%, 交通和通讯上涨1%, 居住类上涨0.6%,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7%, 下降的两类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2%, 衣着类下降1%。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 全年古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21元, 增长8%。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10元, 增长19.9%,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4%。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预计23.1亿元, 增长16.56%, 民生不断改善。

3.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消费的政策措施, 积极贯彻实行家电、摩托车、手机、汽车等下乡工程, 全市消费市场兴盛活跃, 消费热点纷呈, 汽车、住房、通讯、旅游等消费持续旺盛。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亿元, 增长24.3%。

二、金融运行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 基本情况

2010年全市金融运行保持了较高增长, 一季度各项存贷款增速创历史新高, 二季度有所放缓并向常态回落, 三季度新增明显, 四季度保持了较快增长运行态势, 贷款增幅位居全省州市第2位,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 存款增幅位居全省州市第3位,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5个百分点, 倾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 各项存款加速增长。

12月末,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7.61亿元, 比年初增加78.9亿元, 增长36.08%, 同比增长36%。分季度分析看, 一季度新增19.79亿元, 增长9.04%, 二季度新增3.70亿元, 增长1.55%, 三季度新增21.66亿元, 增长8.94%, 四季度新增33.76亿元, 增长12.79%, 其中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增长较快。12月末, 企业存款余额82.42亿元, 比年初增加22.98亿元, 增长38.66%;机关团体存款余额38.21亿元, 比年初增加13.2亿元, 增长52.77%;储蓄存款余额达147.37亿元, 比年初增加30.18亿元, 增长25.75%, 占全部存款增加额的38.25%。储蓄存款中, 活期储蓄存款余额93亿元, 比年初增加22.61亿元, 增长32.13%。定期储蓄存款余额54.36亿元, 比年初增加7.5亿元, 增长16.16%。

2. 各项贷款持续增加。

12月末, 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3.92亿元, 比年初增加41.3亿元, 增长27.06%。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8.91亿元, 比年初增17.23%, 二季度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6.54亿元, 比年初增15.68%, 三季度,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84.73亿元, 比年初增加32.12亿元, 增长21.05%, 四季度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3.92亿元, 比年初增41.3亿元, 增长27.06%。各项贷款中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及个人消费贷款增长较快, 12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144.58亿元, 比年初增加42.26亿元, 增长41.31%, 占全部贷款增加额的102.32%。其中个人贷款56.84亿元, 比年初增长33.37%, 单位贷款82.75亿元, 比年初增长50.73%, 短期贷款余额为44.85亿元, 比年初减少3.66亿元, 减7.54%。在短期贷款中季末个人消费及透支余额13.73亿元, 比年初增73.23%, 单位消费及透支30.41亿元, 比年初减少23.34%。

(二) 主要特点

1. 存款增幅月度波动明显, 企业存款、财政、机关团体存款此消彼涨影响各项存款变动。按季分析看, 一季度企业、财政、机关团体存款余额93.81亿元, 占各项存款余额238.48亿元的39.33%, 二季度企业、财政、机关团体存款余额93.82亿元, 占各项存款余额242.18亿元的38.73%, 三季度企业、财政、机关团体存款余额103.51亿元, 占各项存款余额263.85亿元的39.23%, 四季度企业、财政、机关团体存款余额126.04亿元, 占各项存款余额297.61亿元的42.35%, 存款增幅月度波动明显。从存款结构变动来看, 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保持较快增长, 其中又以活期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增加为主, 储蓄定期化趋势减弱, 个人资金流动性增强。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全市企业、居民储蓄存款意愿增强, 这主要受经营市场、保险理财业务和房地产市场资金分流, 以及居民消费价格 (CPI) 上行等因素影响所致, 从而也加剧了全市存款的活期化。

2. 受信贷规模控制影响, 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更加突出。一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121.07亿元, 比年初增18.33%,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7.67%, 二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120.86亿元, 比年初增18.14%,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8.46%, 三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126.69亿元, 比年初增23.83%,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8.57%。四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144.58亿元, 比年初增41.31%,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4.55%。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从资本市场融资等因素影响, 三季度以来, 市辖银行体系流动性明显下降, 资金面趋于紧张。中长期新增贷款的注入, 主要支持了部分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城镇基础建设项目, 支持了个人住房、汽车等消费资金需求。

3. 信贷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明显改善。从贷款的投向看, 全市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明显。截止12月末, 涉农贷款余额达64.30亿元, 比年初增加10.3亿元, 增长19.05%。12月末电力及水生产供应业贷款余额达45.75亿元, 比年初增加13亿元, 水利、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25.34亿元, 比年初增加3.87亿元, 个人贷款余额70.56亿元, 比年初增加20.04亿元, 房地产贷款余额41.81亿元, 比年初增加11.62亿元, 增长38.44%, 全市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不断调整信贷结构, 切实加大对辖区旅游、清洁能源、生物资源等优势资源的开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金融机构还加大了对地方工业的信贷投入, 大批地方民族工业和民贸企业得到扶持, 二次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而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末的23.7:28.1:48.7, 调整到2010年末的18.4:38.3:43.3, 同时结合丽江实际, 积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贯彻执行, 12月末, 全市助学贷款余额732万元, 小额担保贷款余额5427万元, “贷免扶补”贷款650户, 余额4219万元, 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效果明显。

4. 融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2010年12月末, 丽江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本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56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来源市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 贷款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丽大公路工程等建设, 投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平稳增长。伴随着丽江经济的发展, 吸引了部分金融机构在丽设立分支机构, 2月份, 招商银行丽江分行正式开业, 10月22日, 丽江市首家由省级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 市内有关企业参股的村镇银行———丽江古城富滇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运营, 丽江和业小额贷款公司于八月份挂牌成立, 目前全市四家小额贷款公司, 业务经营状况良好, 贷款余额达14880万元。12月18日丽江首家专业典当机构—缘资典当有限公司经国家商务部批准正式开业, 将为中小企业的和城乡居民提供灵活、快捷、方便的融资业务。同时票据融资业务也有所发展, 截止12月末, 全市票据融资余额4.49亿元, 比年初增长149.96%, 融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

5. 金融机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结构分析。2010年全市农村信用社上浮区间在 (1.1, 1.3) 以内的上浮动利率贷款占比逐月下降, (1.3, 2.0) 区间内的上浮利率贷款占比最大, 基准利率贷款占比偏低, 全年度没有发放下浮利率贷款。总体上看,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投放的上浮利率贷款占比总体上维持在高位运行。

(三) 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主要措施

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 这与各金融机构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是人民银行切实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适时制定下发《2010年丽江市信贷工作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三农指导意见》、与辖内银监分局联合下发了《丽江银行业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三个意见, 后两个文件都由市政府转发, 进一步明确了2010年信贷工作重点和方向, 同时, 与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制定下发《关于做好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重点推进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繁荣指导意见》等文件, 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倾力支持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农村经济以及全市薄弱环节的信贷需求, 以信贷结构调整力促产业结构调整。同时, 根据丽江遭受百年未遇的干旱, 全市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的情况, 丽江中支积极应对, 第一时间下发了《关于做好抗旱救灾期间金融工作的通知》, 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全力支持抗旱救灾, 确保了抗旱救灾的资金需要。

二是及时召开信贷工作协调会。为使全市金融有效加大对“三农”、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收, 于4月下旬由市政府出面召开了丽江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强化服务“三农”座谈会, 进一步强化落实了丽江金融支持“三农”的目标任务和方向。在此基础上, 人行按季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会, 及时、准确、全面地传导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相关建议及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图, 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经济部门和重点企业的信息沟通, 找准宏观政策与地方产业的结合点, 妥善处理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与地方发展之间的关系, 促进信贷政策与地方政府相关产业政策、措施的协调与互补, 使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显著, 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创下历年新高。

三是加大投融资力度。根据丽江实际及时制定实施了“丽江市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实施细则”, 对辖内中小企业信贷、绿色信贷、房地产信贷、涉农贷款、助学贷款及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信贷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要行业的支持, 关注并落实执行好政府投融资项目、特色经济产业、水电、房地产等基础建设的各项政策, 为缓解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的矛盾, 各商业银行积极向上级行反映, 争取多渠道信贷资金流入, 加大对丽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投入。各商业银行、信用社、邮储银行等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加大金融服务创新, 探索推广新的贷款模式, 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贸易融资贷款 (应收货款质押贷款) 、保函等业务, 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瓶颈, 有效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发展。在资金和规模较紧张的情况下, 用好用活货币政策工具, 积极开展票据融资、短缺流动资金贷款等业务, 缓解了信贷资金及规模需求不足的矛盾, 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2011年金融工作思考

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010年已经过去,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也是地方政府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 金融业要完成全年金融目标任务,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大。

(一) 分析今年国内省内情况看, 全国经济仍处于回升巩固阶段,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两难”问题增多, 物价不断上升, 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加剧, 外商投资领域狭窄、资金难以到位, 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目标任务艰巨等压力, 主要表现在我市旅游业提质增效困难较多, 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原材料价格波动, 加大了生产成本, 使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二) 在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的影响下, 部分重点项目 (企业) 缺乏一定的后续资金, 银行要注入信贷资金受到限制

加上我市目前投融资主要靠间接融资, 融资渠道单一, 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仍成为银企合作的重大屏障。

(三) 保持投资高位增长压力较大

2011年, 国家的贷款投资规模从7.5万亿削减为7万亿左右, 在流动性紧缩的前提下, 国家政策对投资增长的支撑效应呈递减趋势, 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中央投资下拨节奏放慢, 银行信贷调控措施, 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受限, 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从严监管将对地方项目有所约束, 以及全市部分重大投资项目进展缓慢等因素, 都对投资快速增长造成巨大压力。

(四) 项目资金筹集难度加大

银行业机构从严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土地储备、房地产开发、淘汰产能以及新开工项目贷款。当前丽江市正处于重大项目集中攻坚期, 需大量建设资金, 根据初步分析市委市政府地方经济发展规划, 今年以来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金融机构对筹集地方建设项目资金的难度也加大。

(五)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产业政策对信贷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提出更高要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政策要求, 对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要求金融机构信贷资源配置在符合政策指向、积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前提下, 更应体现配置的优化合理并有效防范风险。但在具体操作中可能存在产业政策和金融机构经营策略对接矛盾和不匹配现象, 而某些重点行业中的企业关停淘汰也将会对金融资产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去年以来, 全市信贷投放已超常增长, 今年在国家流动性紧缩的前提下, 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受限, 给新增贷款带来困难。在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调整下行的不同周期, 商业银行面临着各种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应引起各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

二、工作措施及建议

一是全市金融系统应准确把握2011年国际国内异常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 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图, 以“稳物价、促转变、防风险、推改革”为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经济金融方针政策, 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十二五”是丽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机, 全市“三大目标”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战略实施将为丽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前景将更为广阔, 地方党委政府对金融工作寄予厚望。全市金融机构要正确认识当前地方经济形势, 紧密结合丽江实际开展金融工作, 积极研究经济金融发展问题, 主动为党委政府、为广大企业谋点子、出主意、想路子, 加快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不断改善金融服务, 积极推动丽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 保持地方经济发展合理的融资规模, 充分综合地运用利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操作工具和调整措施, 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 加强信贷政策指导, 着力引导和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全市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重点要紧紧围绕立足地方实际,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深化改革开放, 保障改善民生, 深化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全面开放“六大战略”的投入。不断加大对水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信贷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以水能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新型工业经济, 按照节能、降耗和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的要求, 支持新材料、新能源、垃圾处理等环保节能产业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 加大对支柱产业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和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的管理模式, 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推动房地产金融业健康发展, 以促进地方社会的发展、和谐与进步。

三是加快推进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设, 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 全面改进和完善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 简化贷款手续, 扎实推动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切实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为进一步发挥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各金融机构都要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和财政部下发的《扩大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范围》以及市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三农的指导意见》, 全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 不断改进对就业、助学、大学生村官、农民工、扶贫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支持, 通过多方面构建金融资源“洼地效应”与多元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来破解民生领域的贷款瓶颈, 不断加大农村基础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流通市场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篇4:2010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1 影响去冬今春麦田化学除草效果的原因分析

1.1 气候因素

2010年9月中旬一场降雨后,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连续5个多月不降雨,小麦自播种后长时间干旱,且温度偏高,特别是黏壤土区旱情更重,而在此期间喷施除草剂的地块,防效较差。原因是在干旱条件下,杂草自身气孔收缩,生长缓慢,吸收药液少,故防效差。

1.2 喷药时期选择不对

无论冬前或冬后,应选择在气温较稳定、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喷药后至少3天内没有冷空气出现时方可施药。有部分农户在施药时,不看天气预报,有的在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还在喷药。

1.3 喷药时期过晚

有的因前期最佳喷药时期已过,在春季3月20日以后仍在施药,此时因杂草偏大,麦株偏高且隐蔽,故防治效果差,又对下茬不安全。

1.4 喷药方法不对

大部分除草剂要求施药时一定要采取二次稀释法,667平方米喷液量30千克以上。而多数农户因怕吃苦,667平方米喷液量仅为15千克(一桶水),有的甚至更少。有相当一部分人不采用二次稀释法,喷药后效果不理想,在同一块地内,有的杂草死掉了,有的仍活着。

1.6 杂草抗药性明显增强

西华县麦田杂草主要优势种为荠菜、播娘蒿、婆婆纳和猪殃殃。2005年以前,防治荠菜、播娘蒿667平方米用10%笨磺隆10克,一般防效可在90%以上,而近年来加大到15克防效仍不突出。特别在今年冬季干旱条件下,大多地块反应对荠菜和播娘蒿效果不好。而盲目加大用药量又会对下茬作物造成药害。苄嘧磺隆以前对猪殃殃效果较好,但近年来只采用苄嘧磺隆防治猪殃殃,其效果明显下降。

1.6 新的杂草优势种群增加,防治难度加大

近年来,我县麦田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逐渐增加,其种类主要有早熟禾、棒棒草、蜡烛草和野燕麦等。这些杂草过去采用6.9%精恶唑禾草灵均能取得较好防效,但近两年其防效明显下降。阔叶类杂草如牛繁缕,今年在部分地块发生严重,且难防治,采用一般喷药方法效果不佳。

2 防治对策

2.1 正确选准施药时间

无论冬前或冬后,若遇长时间干旱尽量不施药,确需用药时,一定要加大喷液量。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不能施药,近期内有低温冷空气时尽量不施药。在麦田墒情好、杂草幼苗小时是防除的最佳时期。冬后施药越早越好,最迟时间不能超过3月20日。若施药时间过晚,一是杂草大防效低,二是易对后茬造成药害。

2.2 科学选用除草剂品种

杂草优势种以荠菜、播娘蒿、婆婆纳为主的麦田,667平方米用10%笨磺隆(如瑞帮麦道)15克与二甲四氯混合使用,或用二甲·苄(灭莎光、美丰农化)复配剂100克,加水30千克均匀喷雾。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使用二甲四氯时,不能太早或太晚,最佳时间应在小麦三叶期后至拔节期前。拔节后要慎用。

杂草优势种以猪殃殃、泽漆为主的麦田,667平方米用20%氯氟吡氯乙酸20~30毫升与10%苄嘧磺隆30克,加水30千克均匀喷雾。使用氯氟吡氯乙酸时,一定不能在低温期用药,以免加重小麦冻害。

禾本科杂草如早熟禾、蜡烛草、棒棒草、野燕麦发生严重的地块,若冬前小草龄时,667平方米用15%炔草酸25~30毫升,冬后草龄大时,667平方米用30~40毫升,加水30千克均匀喷雾,均能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刺儿菜发生严重的地块,667平方米用20%二氯吡啶乙酸10~15毫升,加水15千克,实行点打式喷雾(即哪有草打哪)。

2.3 按照使用说明,严格操作规程

篇5:2010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工作打算

2010年,我们工程管理股在局党组织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我加压,负重前进,开拓创新。努力开拓施工管理、安全管理、定额管理新局面,圆满完成了年初签订的经济指标和清欠责任目标,基本做到了全县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态势平稳,清欠案件结案率、投诉率“一高一低”。回顾起来,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认真做好规范和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工作,加大工程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工程,违法工程查处率达100%,城区建筑工程监管覆盖率达100%。

2.加强安全执法检查,强化安全监督,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好转。

过去的一年,我们工程管理股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常抓不懈,共进行建筑安全检查15次,配合县安监局进行安全专项检查2次,配合市建委安全巡检4次,共检查建筑工程项目15项(含群体工程),建筑施工企业12家,共下发安全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80份,停工整改通知书12份,查处事故隐患125处,限期整改事故隐患118处,事故隐患整改率达96%以上,全年共处罚施工企业及项目5项,收取行政罚款15万元。

3.认真做好全县项目经理(建造师)的培训与再教育工作,提高素质,提高施工现场各工种的培训率和持证上岗率,建筑企业施工现场四大工种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企业法人、项目负责人、安全专职管理人员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12月份,我们主动与省二建培训中心联系,对全县在建工程施工现场60多名安全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安全知识培训,为下步安全管理打下了基础。4.以迎接“新城杯”竞赛活动为契机,创新工作机制,调动全员参与积极性,开展经常性的综合执法检查,对施工现场实施标准化管理,做到安全、文明施工。全县辖区内无不符合建设程序的建设项目,全年共创建“市级文明工地”三项。

5.加大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的收取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全县建设领域“双清欠”案件和行为做到了有诉必问,有案必结。2010年共收缴农民工工资保障金200万元,解决农民工工资信访投诉案件四起,追讨农民工工资50多万元,维护了社会稳定和上访投诉案件发生。

存在问题:

1.建筑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仍然存在“未批先建,建而不报”等违法违规工程和现象,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和“双清欠”难度。

2.工程管理股人员配备少,人员结构配备不尽合理,致使安全监管、清欠工作力度不够,存在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现象。

3.我局倡导的“部门联动”、“闭合管理”良好工作机制未全面落实实施,影响了部门形象,削弱了部门联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对符合“三个三”以上的乡镇建筑工程和新农村社区工程缺乏必要的监管。

下一步打算(2011)和建议:

1.继续做好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加大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创新部门联动,闭合式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建设领域专项整治,规范各方责任主体行为,提升建筑市场监管覆盖率。

2.强化工程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加大安全执法检查、巡查频次,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及有关责任人员行政处罚力度,提高事故隐患查处率和整改率,确保2011年全县建筑工程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3.与建设、施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清欠责任目标,实行目标化管理,落实责任制,年底进行考核,奖优罚劣,区别对待。

4.对全县建筑工作施工现场实施标准化管理,力争全年创“市级安全文明工地”三项。

5.加大经济创收力度,挖潜增效,多措并举,超额完成全年下达的经济指标。

6.下大力度做好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金收缴工作,开展经常性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监督检查工作,发现苗头及时化解,确保不发生重大信访投诉案件。

7.建议局党组织加强工程安全管理人员力量,剥离清欠办,以便工程股抽出更大精力和人员搞好安全生产及施工管理工作。

篇6:2010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发表时间:2011-03-05 17:40:00 来源: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副局以上单位:

《2010年从化市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七日

2010年从化市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及2011年工作计划

2010年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州市应急办的指导帮助下,在各部门、镇街、园区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紧紧围绕“平安亚运”、“和谐亚运”和维护社会平稳运行的总体目标开展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狠抓“一案三制”、“一网五库”的建设,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综合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共编写《突发事件信息专报》30期,《值班要情快报》65期(其中《值班要情快报(亚运专刊)》37期,《突发事件信息专报(亚运专刊)》2期);市政府总值班室平均每天接打电话及收发传真30多个,全年共10950多个,平均每月900多个;发送各类会议通知450多个,以短信形式报送各类信息6500多条;共收到公安快报382份、电话报告360多起,天气信息报告80多份、其他单位报告60多份,广州应急办等单位传真90多份, 发表文章10多篇。

一、2010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2010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加强组织机构和应急队伍的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深入开展应急演练,全面编制应急预案,大力做好宣教培训和应急保障,加快建设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全力做好亚运马术项目应急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重点抓好了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应急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一是凭借“亚运东风”,将防灾减灾和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等应急管理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议程,实现了“平安亚运”、“和谐亚运”的目标。二是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特别是涉亚风险隐患排查整改等工作。2010年10月23日下午,黄河鸿书记在刘宗静副市长的陪同下来到市应急办检查工作,认真听取了刘宗静副市长和应急办潘耀东主任的工作汇报,仔细的查看有关资料,特别是对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的编制、演练情况、应急培训等方面作了重要指示。梁建清市长多次对应急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将涉亚突发事件风险隐患集中排查整改工作情况批转各分管副市长,要求抓好落实。刘宗静副市长就做好涉亚突发事件风险控制预案编制等应急准备工作等问题,要求市应急办将工作落到实处,制订好涉亚应急预案汇编。三是加大应急管理财政投入,2010年投入二百多万元建设市应急指挥平台。

(二)全力做好 201O年亚运会马术项目应急保障

1、扎实做好涉亚突发事件风险控制工作。今年3月以来,开展了涉亚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重点排查与亚运会直接相关的安全、交通、环境、旅游、卫生、治安、亚运场馆运行等11个方面的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共排查隐患点179个,其中自然灾害类隐患点45个,事故灾难类隐患点49个,公共卫生事件类隐患点20个,社会安全事件类隐患点65个。针对排查出的隐患点,各系统、各单位积极进行整改。同时,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原则,及时开展涉亚风险分析研判,主动防范各类突发事件。

2、积极做好涉亚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一是编制《亚运会从化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总体预案》。构建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处置要求,以及资源保障措施,维护社会稳定。二是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如编制了从化市防洪、干旱灾害、防御寒冷冰冻灾害、价格异动事件、突发环境事件、核与辐射事故、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城市供水突发事件、粮食突发事件等一系列40多种专项应急预案。三是结合涉亚风险评估成果,有针对性的编制涉亚应急预案,确保“一风险一预案”、“一场馆一预案”、“一区域一预案”。如马术场周边森林防火应急预案、马术场馆和场馆各业务口的应急预案,以及各镇街、园区、林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涉亚应急预案。

3、加强赛前涉亚应急演练工作。一是顺利完成马术场馆测试赛,检验了场馆的运行情况及各项应急预案。二是举行亚运会从化市运动员分村消防综合应急演练,提高了各联动单位涉亚应急救援的实战能力。三是各级各部门根据职责共开展专项应急演练60多场(次)。四是市应急办积极参加指导20多场(次)涉亚应急演练工作。各部门及各镇街通过演练及时发现问题,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4、认真做好亚运期间应急服务保障工作。一是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市公安消防大队组建成立了从化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同时积极推进镇街、园区、学校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以及防汛抗旱、森林消防、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重大动物疫情、卫生应急等专业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宣传,提高市民风险意识。从化电视台、今日从化等媒体开展了亚运期间相关风险知识的宣传,提高了市民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加强应急保障准备工作。对应急物资进行了归类汇总,全面掌握了应急物资的分布,对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调用起到积极作用。四是扎实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从亚运工作准备以来,每天提供和发布《马术场馆气象服务专报》,并从第38期起发布中英文版《马术场馆气象服务专报》,针对火炬传递活动发布了《火炬传递气象服务专报》,亚运马术比赛期间,向从化赛区总指挥部和马术场馆共发布了“广州2010年亚运会马术气象服务专报”107期。

5、加强亚运期间综合信息报送和应急值守工作。一是强化市政府总值班室职能,组建了亚运应急保障联合值班室。二是抓好信息报送,落实亚运会期间零报告制度。在亚运会期间市直部门、镇街、园区都严格落实了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实现了值守工作“纵向到底”,确保了信息及时准确传递,自11月1日至12月20日,各信息报送单位都在每日下午17时前,按照“每天一报,有情况及时报和零报告制度”准时向从化市亚运应急保障联合值班室(设在市政府总值班室)报告了前一日城市运行和突发事件处置综合情况。期间,共编辑《值班要情快报(亚运专刊)》37期,《突发事件信息专报(亚运专刊)》2期。三是从11月1日零时至12月20日零时,全面启动了应急机制。

(三)迅速协调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突发事件马上进行分析研判,立即协调公安、维稳、信访、属地政府等相关单位迅速介入处理,全年迅速协调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如京珠高速鳌头镇棋杆小坑村鳌头收费站入口路段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鳌头棋杆广州市庆福摩托车有限公司的品牌承包商重庆卫平科技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引发不稳定因素事件、太平镇群体性胃肠炎事件、吕田镇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导致一人死亡引发不稳定因素事件等30多件。

(四)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1、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一是进一步健全市、镇(街)、村(企)三级工作网络,落实好市级专项应急预案主管部门、镇街、园区应急管理机构和专(兼)职人员,完善工作制度,相应建立组织机构。完善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预防为主、应对有力,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市政府定期研究应急管理工作的新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解决问题,做到了思想重视、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有效掌握了应对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动权。同时,严格实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2、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一是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各镇街、园区及各有关部门都能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范围,建立和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灾害与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市政府总值班室、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值班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信息报告员的作用,确保了信息畅通,实现了值守工作“纵向到底”。三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存在的问题,明确要求,落实责任,理顺了信息报送渠道。按照《广州市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办法》要求,认真落实了 24小时值班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坚持做到零报告制度,杜绝了迟报、漏报、瞒报、谎报事件的发生。四是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切实加强了部门之间、镇街、园区之间、部门与镇街、园区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明确了各方职责,一旦有事,能够确保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五)提高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水平

1、做好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一是结合机构改革及职能调整,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市级专项应急预案。3月30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全市专项应急预案及专项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编制工作的通知》(从府办〔2010〕40号)。二是为更好地促进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快各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提高各专项应急预案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预案的作用,市应急办在4月20日召集全市各专项应急预案及专项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的编制人员举行培训班,对编制预案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问进行了解答。通过举行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编制各专项应急预案的效率, 目前已编制(修订)了《关于从化市干旱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从府〔2010〕15号)、《关于印发从化市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的通知》(从府〔2010〕26号)、《关于印发从化市粮食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的通知》(从府〔2010〕37号)等20多个专项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三是全市各镇街、各部门严格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分级编制应急预案,建立了“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协调一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2、深化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全面总结2009年全市应急演练活动经验的基础上,3月17日印发了关于转发广州市《转发省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应急办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的通知》的通知(从府办〔2010〕30号)。按照国务院应急办应急演练操作指南的要求,全市各类应急演练都能在规范和指导下有序开展。

3、完善企业应急管理。加强了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的督查工作,完善了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备案机制。据初步统计,我市辖区内共有628家生产性企业,其中有4家非煤矿山企业、74家危化品企业、19家建筑施工企业、1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1家电力企业、8家冶金有色企业、137家工商贸企业、370家其它企业。全年已编制各类应急预案538个(其中综合预案99个、专项预案439个)。2010年,我市共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152次。其中,开展从化市重大危险源事故场外区域应急救援演练1次、各类型安全应急救援综合演练74次(其中:57次现场,17次桌面),各类型安全应急救援专项演练79次(其中:47次现场,32次桌面)。目前,我市有关危化品企业共建立了34支义务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共有志愿救护队人员226人。

(六)做好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加快应急平台建设进度。重点推进了市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平台1 期工程建设,目前应急指挥大厅已完成建设。

2、加强应急平台数据库建设。以“一网五库”为基础,统一数据报送标准,加强了相关人员培训,及时充实、更新了应急平台数据库。

3、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网络体系日趋完备。全市国土、水务(三防)、农业、卫生、畜牧、环保、气象等单位监测系统建设不断加强,监测网络日趋完善,突发事件预测预警机制逐步健全,一些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已开始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七)进一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1、继续深化应急管理“四个一”工程建设。在“四个一”示范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四个一”示范单位经验,全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太平镇政府、江埔街联星社区、鳌头中学和广州从化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四个一”工程建设方面,起到了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2、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9〕 123 号),4月9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通知》(从府办〔2010〕52号)。2010年9月28日在市公安消防大队举行了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揭牌仪式,各镇(街)充分发挥了消防专职队、治安联防队员、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员等的作用,建设了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强化了基层应急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应急能力。

(八)深入开展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培训工作

1、创新科普宣教形式。在创新宣教的基础上制作应急知识宣传短片,通过从化电视台“政务之窗”栏目和《今日从化》开设专栏,宣传应急常识,在市政府门户网站设立了“应急管理”专栏,由专人负责管理,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镇(街)、社区和乡村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了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全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与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及相关应急专项指挥机构合作,做好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应急志愿者、信息报告员的分类培训工作。根据黄河鸿书记指示精神,2010年10月27日,市委、市政府在流溪影剧院举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应急处变能力领导干部培训班”。邀请了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家、中山大学廖为建教授讲课。参加这次培训的领导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各镇街、园区、林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市直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从化赛区总指挥部各指挥中心、各专项指挥组、马术场馆团队负责人和各业务口负责人;市应急委成员单位非市属单位主要负责人。

(九)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摸清全市应急物资储备底数,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纳入市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高效调运机制,12月16日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市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通知》(从府办〔2010〕185号),强化了重要应急物资的生产供应、调拨、配送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迅速把各种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危机应对和防范工作当中。

2、加大应急设施建设力度。专门成立了“103仓库人口疏散基地管理办公室”,“广州越秀从化田心人口疏散基地”于8月份正式挂牌成立,基本具备了人口疏散基地的条件,更好地发挥平时和战时的功能。不断推进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街口街府前社区、城郊街北星社区和江埔街联星社区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荣誉称号。

(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各镇街、各部门的应急管理人员基本上都还是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培训和实际应急工作经验,从而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应急管理工作;二是各种应急预案的编制虽然已完成,但还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演练;三是应急救援的基础条件薄弱,急救物资和装备不足,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较差,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全市各部门的应急资源仍需进一步加强整合,应急管理工作的经费和设备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五是应急救援的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群众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贫乏;六是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总结弘扬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应急管理的宝贵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应急平台的作用,加快推进各种应急设施建设,完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应急工作水平,全面提高我市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制定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市“十二五”规划和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抓紧编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全力以赴组织实施。

2、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成立应急管理专家组,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进一步完善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镇街、园区、社区(村)应急管理机构工作制度。

3、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危险源、危险区域的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完善动态监控机制;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突发事件会商评估分析会,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4、深化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积极推进各项配套制度建设。

(二)提高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水平

1、继续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按照国务院应急办应急演练操作指南的要求,加强对全市各类应急演练的规范和指导,着力推广应急预案桌面演练和“双盲”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演练率。

2、加强对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的督查工作。

3、加强重大活动的应急管理,完善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备案机制。

(三)加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和应用

1、加强应急平台建设和应用。根据省、广州市的有关要求,市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平台1期工程2011年前实现与省、广州市有关部门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结合实际继续完善市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

2、加强应急平台数据库建设。统一数据报送标准,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及时充实、更新应急平台数据库。

3、建立应急平台管理制度。根据省、广州市应急平台管理制度出台情况,研究制订符合我市实际的应急平台管理制度。

(四)提高值守和信息报送水平

1、加强值班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镇街、园区、社区(村)、各部门值班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总值班室的设置;严格落实镇街、园区、居(村)委会专人24小时值班制度。

2、提升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水平。继续拓宽信息渠道,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时效。加强研判,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质量。

(五)进一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1、继续深化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深入推广“五个一”示范单位经验,全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第二批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示范单位评审、挂牌;打造一至二个省级应急管理示范单位。

2、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的力量,继续完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细化管理制度、落实装备投入、狠抓队伍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救援能力;加强对镇街、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指导;开展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能力;强化基层应急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六)深入开展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培训工作

1、创新科普宣教形式。继续通过从化电视台“政务之窗”栏目和《今日从化》开设专栏,宣传应急常识,市政府门户网站设立 “应急管理”专栏由专人负责管理,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着力打造应急管理网络的宣传阵地。镇(街)、社区和乡村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全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市委等部门合作,做好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应急志愿者、信息报告员、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等的分类培训工作,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七)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按照《关于加强我市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通知》(从府办〔2010〕 185 号)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全市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建立全市应急物资信息库和应急物资、技术装备提供部门(企业、单位)的联系制度和信息库,并纳入市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高效调运机制。

2、加大应急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突发事件监测设施、设备的投入,完善监测网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和技术手段,扩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根据省、广州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制订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指导意见,依托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相关设施,落实责任单位专门管理。

(八)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

要建立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以及综合管理等领域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应急管理专家组,积极参与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提出对策建议。各有关部门可根据需要,建立相关领域的应急专家队伍。提高服务水平,为应急管理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完善应急管理专家参与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筹建市应急管理学会。

(九)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督查

1、健全考核体系。根据省、广州市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出台情况,研究制订《从化市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将镇街、园区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考核范围。

2、强化应急管理督查。结合应急管理目标考核要求,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督查力度,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加强值守检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查方式,对各镇街、园区、各有关单位值守工作进行督查,确保值守到位、信息畅通。

(十)加强应急管理合作交流

1、加强与周边区(县)的合作交流。适时组织应急管理人员队伍,到周边区(县)交流学习应急管理经验。

上一篇:教师管理及奖励制度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自主互助学习-人教版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