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性过程性材料

2024-05-03

主题性过程性材料(精选8篇)

篇1:主题性过程性材料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过程性材料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过程性材料

利用黑板报宣传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全面积极评价,让学生找回自信乐于学习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过程性材料

团结协作的生地教研组

课题负责人到当地名校学习研讨

公开课

座谈研讨?

篇2:主题性过程性材料

2.开展了 “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进一步推进“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学生通过形式活泼、健康有益的读书活动,丰富暑期生活,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3.开展了以“劳动美”为主题的暑假社会实践征文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暑假生活,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劳动素养,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3:主题性过程性材料

本研究主要研究热解型碳化复合材料内部热响应机理,将炭化烧蚀和表面烧蚀进行耦合求解,分析了碳化烧蚀过程耦合表面烧蚀中材料内部详细热响应机制。计算了烧蚀过程中热解气体失重率,碳层厚度变化,温度场等的变化情况,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

1 碳化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

复合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碳化复合材料内部会出现激烈的热解反应,影响材料内部温度分布及材料密度分布,也影响表面烧蚀速率。这种复合材料大多用于空间航天器(包括返回式卫星和飞船),这种航天器的再入热环境的特点为高焓、低热流和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表面烧蚀是次要的,而材料内部热响应是主要的[12]。因此在研究碳化材料烧蚀时,研究材料内部的热解机理、热解气体产物对材料表面的热阻塞以及材料出现热解反应时的热响应机制是关键。

碳化复合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的烧蚀模型最外层为烧蚀层,其厚度为材料烧蚀后退距离;第二层为碳化层;次层主要是材料热解后剩余的碳骨架;第三层为热解层,在次层材料发生裂解,放出热解气体。第四层为原始材料层。

1.1 表面烧蚀

表面烧蚀是通过失重带走大量热量,阻止过高热流入内部结构。主要方式有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烧蚀表面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有氧化反应、升华反应和碳氮反应[13]。通过烧蚀理论,耦合材料内部热传导方程可以得到不同壁面温度下烧蚀表面的化学参数,结合表面能量方程可以计算得到进入材料内部的能量方程。

1.1.1 表面化学反应

表面化学反应见式(1)—(4):

1.1.2 表面能量

表面能量按式(5)计算:

式中,qN为进入复合材料内部的净热流,J;为表面气动加热;mcwhw为表面化学反应带走的热量,J;m-∞hc(s)为材料烧蚀质量损失带走的热量,J;εσT4w是烧蚀壁面辐射带走的热量,J。

1.2 体积烧蚀

碳化烧蚀过程需考虑材料能量传递及平衡,主要包括材料热传导及炭化过程中材料热解对能量方程的影响,对整个求解域上气体质量流进行求解,并在能量方程中考虑气体质量流对内部能量的影响[14]。在表面能量平衡方程中考虑烧蚀带走热量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在整个烧蚀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密度、分解率、温度场、碳层厚度在不同时刻的变化不同。

1.2.1 能量方程及能量平衡方程

完整的三维能量方程中,中括号的部分为气体质量流率对内部能量的影响,一般只考虑热流传递方向的质量流率即可,其他方向的不用考虑。具体的能量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分别为式(6)、(7):

式(6)中,ρ为碳化过程中复合材料密度,kg/m3;Cp为碳化过程中复合材料比热容,J/(kg·K);K为碳化过程中复合材料热导率,W/(m·K);mg为气体质量流,kg/(m2·s);Cpg为热解气体比热容,J/(kg·K);ΔH为有效分解热;T为碳化过程中材料温度,K。

其中:

式(7)、(8)中,q是进入材料内部的净热流,J;qConvection是流场加热热流,J;qRadiation,in是外部辐射进入材料内部的热量,J;qRadiation,put是壁面辐射热量,J;mrΔhabl是由于表面烧蚀带走的热量,J。

1.2.2 气体的质量流率方程

在烧蚀过程当中,热流方向沿Y轴方向,所以只需计算气体经过垂直于Y轴截面的质量流率。气体的质量流率按式(9)计算:

1.3 材料变物性参数求解

复合材料分解率(阿伦尼乌斯方程)按式(10)计算:

式(9)、(10)中,Ai为组分i的指前因子,103·s-1;Ei为组分i的活化能,J/mol;p0i为组分i的初始密度kg/m3;pr i为组分i的残存物密度,kg/m3;pi为碳化过程中组分i的密度kg/m3;ni为反应级数。

复合材料未分解材料质量分数按式(11)计算:

材料的密度可以由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表示,复合材料密度按式(12)计算:

复合材料质量损失率按式(13)计算:

2 数值计算及分析

建立了复合材料的RVE模型,按照材料组分将某树脂基碳化复合材料划分为增强物纤维束和树脂基体2部分,并分别为其定义材料属性。为使上述理论模型普遍适用于碳化烧蚀材料,同时考虑到树脂基体是由A、B两种组分构成,对三维计算模型的热响应进行分析和计算。结构厚度13mm,根据线烧蚀理论模型可以在对复合材料烧蚀表面退缩时烧蚀形貌的变化进行数值仿真,基体材料密度2000kg/m3,热导率55W/(m·K),比热容2300J/(kg·K),增强物密度1800kg/m3,热导率21W/(m·K),比热容750J/(kg·K),在结构上表面施加2E6W/m2的热流,烧蚀时间40s。RVE几何模型如图1所示。

树脂组分A的初始密度为325kg/m3,完全热分解后密度为0,树脂组分B初始密度973kg/m3,完全热分解后密度为518kg/m3,增强物密度为1810kg/m3,比热容750J/(kg·K),热导率22W/(m·K),基体的分解动力学参数见表1,热导率和比热容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分别如图2、3所示。

2.1 烧蚀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图4为烧蚀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材料在烧蚀开始时升温速率较快,随时间延长,升温速率变小。这是因为材料表面辐射带走了热量,热分解的吸热作用及热解气体带走了部分热量,从而使得材料升温速率减小,实现了热防护。

2.2 烧蚀过程中碳层厚度及失重率变化

图5为碳层厚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开始加热时,材料未发生热解,所以未出现碳化层;随加热时间延长,材料热解反应开始并出现了碳层,温度的持续升高使得材料热解程度加剧,碳层厚度逐渐增大,至加热结束时,碳层厚度为3.07mm,约占材料原始厚度的1/3。

图6为失重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开始加热时,材料未发生失重;随温度升高,热解反应剧烈,材料发生失重,至40s时材料失重率为33.06%,材料发生失重的同时带走了大量热量。

3 结论

利用有限元法对RVE结构的复合材料内部热响应进行了计算研究,重点分析了烧蚀过程中温度场、碳层厚度、失重率随时间延长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运用有限元方法可以对整个碳化烧蚀过程进行建模分析,能真实地反映复合材料碳化烧蚀特征。

(2)Arrhenius分解速率方法为碳化烧蚀过程中组分密度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3)烧蚀过程中,复合材料的热物性能与温度和材料的热解状态相关,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

(4)随烧蚀时间延长,材料热分解减弱,热解向内渗透速度减慢,这是由于材料的烧蚀带走了大量热量,导致升温速率减小,削弱了材料的热解反应,对内部结构起到了有效的热防护作用。

摘要:在研究碳基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复合材料烧蚀机理中的表面烧蚀、材料分解、温度场、失重进行耦合分析。对C/C复合材料RVE结构进行耦合数值模拟,考察时间对失重率、碳层厚度、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烧蚀过程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的影响较复杂;随着烧蚀时间延长,材料的热分解减弱,热解向内渗透速度减慢;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可真实反映复合材料烧蚀的特征。

篇4:过程性评价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等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新课程实施后,课堂留给学生的时间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中要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如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过程性评价的提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法。过程性评价能够全面、深入、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与质量及时了解认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将起到促进、评价、补充的作用。

一、传统评价方式对于评价课堂自主学习的缺陷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单一的强调学习成果,忽视对于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评价,不能完全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功能,尤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满足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考察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评价内容方面的缺陷

传统的教学评价在评价的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注重课本知识的考察,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学业成就作为评价学生的单一指标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多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并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二)评价标准方面的缺陷

传统的教学评价在评价的标准上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但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智力、潜能的发展方向各不相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比尔·盖茨就是一个很好的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例子。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标准化”的,它否认个体差异,泯灭学生的个性、特殊兴趣爱好、独特思维等社会发展多样的需求。

(三)评价方式方面的缺陷

传统的教学评价在评价的方法上以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成为传统的教学评价的显著特点。但是,在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会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个性发展的评价,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掩埋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传统评价方式显然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评价过程方面的缺陷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多地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促进发展的功能。它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的现象出现,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过程性评价的提出

过程性评价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教学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改变了传统定量评价的方式,而在评价中融进了定性的内容。什么是过程性评价,对于这个概念国内很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有的认为是“过程性的观察为主”的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认知学习的过程;有的强调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评价……”华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高凌飚教授提出:“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意义上的学习评价。”

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行为、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式这些无法具体测试的内容非常适用,因为它具有全面、及时、灵活、深入和可持续等优点,将这种评价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堂中运用,必将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课标》在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中明确提出“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信息技术课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评价方式,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二)过程性评价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学习者本人提供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主动地达成教育的要求。这种功能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用有效的手段来监测和评价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多数属于定性的评价内容,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评判学生的学习表现、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等,更需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来进行测量与考察。

三、过程性评价的形式方法

针对自主学习的要求以及过程性评价的具体内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以过程性评价来促进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可以采用老师点评、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的方法。

(一)老师点评,及时鼓励

老师针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习小组的特点,对其作品和表现,作出真实客观的总结评价,以激励性的语言为主,然后放进学生的成长档案内。这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

需要注意:老师点评,在自主学习课堂中的过程性评价,教师点评还将包括对学生的上课状态、学习态度、发言积极与否、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尤其以后者为主,对于每一个学习者都需要关注,所以教师要熟悉学生,加强课堂掌控能力,在教学中形成恰当的点评方式。

(二)小组互评,共同进步

这种方法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在制作作品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将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处事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学生对小组所给出的评价也会认真看待。小组互评对于培养学生综合智能非常有帮助。

需要注意:如何对小组学习进行评价,如何保持小组同学持久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同学在参与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都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分组成为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因为小组成员之间的情感是学习能否成功的保证。

(三)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这种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客体也是学生。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这种评价尤其重要,通过自评可以让学生回顾学习历程,认真总结,认清学习的欠缺与收获。自我评价需要学生对照学习评价指标对阶段性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回顾自己成长的足迹,提高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争取在后续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弥补缺点、发扬优点。

需要注意:学生进行自评的方式可以采用公开发言,也可以采用填表总结,但我个人认为不公开的自我评价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想法。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一定要给出准确科学的量化标准,使评价进行得真实、客观。

四、过程性评价中还需注意的方面

(一)量规的设置

量规也就是评价指标,它是对学生的表现、成果以及作品进行评价或者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在过程性评价中,可以使用具体的术语澄清标准,同时使评价标准公开化,降低评价的随意性,使评价更客观、公正。

(二)观察记录方法

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应做到观察准确、及时记录、科学评价,但如何能做到教师对学生能够观察全面准确,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因为毕竟学生人数众多,难以做到全面兼顾,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这也是老师应不断探索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合理充分

精彩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充分的课前准备。尤其在应用过程性评价与自主学习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更应根据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置任务、安排课堂时间,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最高的教学效率、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固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不能忽视总结性评价的定量功能,在教学中应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可关注结果,又可关注过程,使二者和谐统一。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另外,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篇5:优秀课题奖励过程性材料

一、过程性材料的要求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规章制度》

(1)课题研究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记录表(2)课题组重要研究活动(会议)情况记录表(3)课题组阶段性研究工作小结记录表

(4)课题研究效益性或影响性成果发表、交流、获奖记录表 4.《课题研究体会、案例、反思录》

二、关于过程性材料:

1.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是反映科研课题研究过程真实性的各类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等。

2.主要包括:

围绕课题展开的调查报告、方案论证、开题报告、阶段报告等; 围绕课题的学习材料学习体会;

围绕课题的研究课实录或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教者自我反思、课堂评价表、光盘、图片、影像资料;

教育教学效果测查情况,检测评价试卷、问卷及检测所得的一些数据资料

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全部观察记录、调查材料、测验统计等。课题组成员所写的课题小结、随笔、案例分析、课题组成员所获得的荣誉。课题组成员撰写的经验总结、发表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刊物封面、目录、文章级别、文章)、获奖论文(注明级别、等次)、撰写的专著。

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大事记,主要成果推广应用情况、效果、效益。

课题中期评估申请中期评估报告阶段成果 课题结题申请书课题结题报告最终成果 3.具体要求:

①真实性:教育科研最忌讳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研究过程应该实实在在,过场材料当然也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因而搜集资料时首先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坚决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假材料和没有实际操作的伪材料,以确保研究过程资料饿真实可靠。

②准确性:从资料的来源、时间、地点等方面,鉴别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检查资料是否准确,以确保资料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看它们有无矛盾和出入,抽样选取的资料是否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从而决定对资料的取舍。

③完整性:科研工作涉及到学校、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搜集资料也要做到全面细致,不可挂点漏面,有所偏废。要达到通过材料就可以真实全面了解实验全貌的目的,体现研究过程资料的全面性原则。

④系统性:一般要制订一个资料分类方案,然后按照方案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资料,并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做好对资料的科学整理。

三、教育科研课题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课题概念模糊,缺乏界定。

2.没有课题研究方案,或课题研究方案过于简单。3.将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等同于课题研究。4.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截然分开。5.忽略研究过程,只看重课题立项和结题。6.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研究到哪儿算哪儿。7.缺乏认真科学的科研精神,拼凑抄袭。

篇6:师徒协议过程性材料通知

师徒协议过程性材料在学期未须上交,上交时间会另行通知 所需过程性材料有如下几项:

1、师徒结对子协议书一式三份(教务处盖章),师徒各留一份,交教务处留底一份。

2、徒弟应有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证明

3、每学期应有开展情况小结(须500字以上)

4、听课记录(师傅每学期至少3节,徒弟每学期至少12节)

5、师傅审阅徒弟2-3份的备课教案,应有书面体现

篇7:指导青年教师成长过程性材料

单位:三十家子初中 姓名:贾振军

本人取得中小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后,更加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带动一批批教师成长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骨干,下面我仅以指导的中小学二、三级教师李建伟、申海英的成长为例,讲讲我的一些做法:

(一)李建伟是原三十家子初中语文老师,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我校来任教,当时由于刚刚走出校门,缺少教学和教育经验,管理学生性子急,急于求成,还带有强制性,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和学生之间的口角和矛盾;在教学方面非常努力,可事倍功半,效果不明显。当时我也是担任语文教学任务,又是教研组长,于是学校将培养青年教师李建伟的任务就交给了我。

我当时正值年富力强,有着十几年的教学教育经验,我便在教学 的空闲时间将我的教学经验一点一滴地,日积月累地传输给他,从管理学生入手。李建伟毕业后就写一手好字,师生都夸赞,我就告诉他:“你要利用你的特长来吸引学生,尤其是那些调皮捣蛋对学习没兴趣的孩子,你培养他们的写字兴趣,有了一方面的成绩,他们自然就服从你的管理了。”果然此法奏效,不到一学期,李建伟培养的几名学习不好的孩子纷纷获得钢笔字大赛奖,借助这一契机,再怎么管理学生,学生也欣然接受,免去了一些麻烦和事端,也坚定了李建伟做教师的信心。

当时我就指导李建伟:“备课要实事求是,切忌从网上下载用现成的,也不要抄袭别的老师的,一定要结合自己本班级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李建伟很虚心的接受我的指导,开始时,每当写完教案就拿来让我过目,然后加以改进,二次备课,很符合现在的要求。只要有时间,我就和李建伟一起听课、评课,还指导他写教学反思,所以,他的进步特别快,直到现在,我们师徒二人还经常在一起切磋一些问题,他现在虽然改教历史了,但都属于文科,知识上或方法上都有联系,我还经常找他谈一些教学问题,有时还针对某一问题写一些文章。自从李建伟担任我校教学主任以后,我还帮助他解决一些教学上的实际问题,比如:负责全校的语文教研工作,让我们两个有了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我的工作细致,不对付的工作态度影响着他,他现在学校教学工作抓得井井有条,细致深入,为学校的教学事业贡献了很大的贡献,李建伟自己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前些年就已经具备了中小学一级教师的资格。

先后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县级教学能手,2009年和2014年教学大比武荣获一等奖,2013年全县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4年承德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5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多年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等。

(二)申海英老师是近几年才非分配到三十家子初中的语文老师,五六年的时间成长迅速,教学水平提高幅度大,教学效果显著,并获得县委县委县政府嘉奖(优),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

小申老师刚一来时,对教学这一行业还多少有些犹豫,加之周围一些人的观念影响,总觉得当老师收入低,管理学生麻烦多,工作不会舒心。我当时恰好和其在一个办公室,同教平行班的语文,学校就把带新教师的任务交给我。

面对一个犹豫不决的女孩子,我这个语文老师也就成了老教师了,于是我拿出长者的身份,像辅导自己孩子一样辅导她,用自己家闺女也从事教学这一事实劝说小申老师,告诉她自己家闺女从事教学的种种优势,一遍一遍地说教促使她很快就转变了观念,坚定了从事教学的信念。

从事教学的心收回来了,我便带着她一起备课,一起写教学案,一起批阅学生作文等等,工作间隙就把细小的一些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她。带领着她听课、评课等。还经常走进她的课堂,和她一起讲课,指导学生,批阅作业等。课余时间我还把我多年的教学积累翻出来给她看,并和她一起回顾当时的教学情境,反思二人的教学。由于两人在同一平行班,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我便从备课做起,严格备课程序,在研究学生上下功夫,努力做好研教和研学工作。有了好的教学思路就二人一起分享,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一直在强调“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对小申老师的指导中也特别重视,比如,针对有特长的学生,我就和她一起来共同对其进行培养,有的同学擅长朗诵,我们就在课余时间成立了朗诵小组,有机会就练习;有的同学有演讲天赋,我就带着小申老师共同指导甚至一起演讲来培训学生的演讲能力。因此在我们一起所带的平行班中,有特长的学生就都能得到发展,尤其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厌学的思想没有了,还间接地督促了他们的学习。这一教学原则对年轻教师的成长相当重要,小申老实说她要恪守这一原则。

篇8:主题性过程性材料

笔触是油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之一, 它是画家用笔 (刀或其他工具) 描摹客观对象与表达主观情绪时在媒介物上留下的痕迹。笔触是艺术家和画面直接接触的结果, 它是“胸中之竹”向“手中之竹”落实的痕迹。画家运笔时, 借助颜料的厚薄、调和剂的浓淡、落笔的轻重、运笔的快慢及点染的气韵等, 在塑造形象的同时, 还体现了丰富的情绪变化。

从15世纪北方弗拉芒画派创始人凡·爱克兄弟发明了油性绘画的媒介, 揭开油画生命篇章, 直至浪漫派之前, 欧洲古典油画总体的特点是理想化、完美化, 艺术强调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 精细是排除笔触的, 因此大多数画家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 避免把笔触显示出来。浪漫派以后讲究笔触了, 浪漫派画家运用豪放夸张的艺术语言塑造形象, 用斜线和曲线表现运动感, 用丰富的色彩表达激情。画面保留着笔触, 也保留了作者创作时心脏跳跃的记录。真正将充满色彩的笔触与简练、概括的造型风格相结合的油画开创者是印象主义画派, 大师们将油画箱义无返顾地搬回大自然, 面对瞬息万变的自然世界, 以无比激动的心情, 用饱含对自然和现实生活之深切感受的洒脱、奔放的笔触, 采用光色结合的“点彩法”、“并置法”和“色块结合法”等艺术形式, 为油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增添了勃勃的生机。此时, 笔触不再单纯是一种艺术技巧, 而是画家真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之下撞击出的艺术火花;笔触是画家人格化的艺术语言。

笔触的过程性其实也就是视觉的过程, 古典主义油画把看和看见的现象不假思索地等同起来, 人们往往带着固定的, 各种先入为主的现成之见来观看事物。我们看扬·凡·爱克的《阿尔洛芬尼夫妻的婚约》, 在画面里, 他对现实景物的描绘孜孜不倦, 以高度的注意力和忍耐力对每一个细节的表现都聚精会神, 他几乎画得直到整个图画变得像可见世界的一面镜子为止, 现实世界的极为平凡的一角, 突然像魔术一样被固定在画板上。由于他用油代替了蛋清, 他就可以用尖头笔慢慢地、精确地描绘。从他的画面中, 我们几乎找不到笔触的入口, 看不出作画的过程。凡·爱克的光滑得几乎看不到明显笔触的绘画形式, 是那个时代技巧再现现实景物的目的, 或者说是再现人对自然的观察方式。凡·爱克隐形笔触精致入微地刻画生活中的场景,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凡·爱克精湛的技巧, 也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特点———真实逼真。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 这种古典绘画的完整性都使我们认为绘画就是那样的, 无须看到画家描绘的过程,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基本上找不到笔触的画面。

但是, 现代科学知觉的研究证明, 我们眼睛观看事物的方式不是位置固定的晃眼一瞥, 而是无数个瞬间的一瞥的总和。当我们观看某一物体时, 我们的眼睛永远不会是静止的, 我们的头与物体的位置关系不会是静止不动的, 物体的表面也会随之发生细微的变化, 另一方面, 我们的知觉也会随着运动的视觉发生变化, 由此笔触记录下的就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眼睛、大脑和物象的斗争协调的过程。所以现代油画不同于古典绘画那种对完美结果的注重, 而长于对绘画这个艺术活动过程的清晰记录。

阿尔贝托·贾克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 是运用这种全新的观看方式的代表画家之一, 他企图抹去主观的视觉经验和意识成见, 完全依靠本质的方式直觉去观察物象, 或者说用眼睛思考问题。他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传统的现实主义在于原样模写一只杯子在桌子上的样子, 而事实上你永不可能完整地模写出桌上的杯子, 你所模写的只是它在每一瞬间所留下的影像, 你所模写的永远只是一个影像的残余物。当我看一只杯子时, 关于它的颜色、外形和它上面的光线, 能进入我每一次注视的, 只是一点点某种很难下定义的东西, 这点东西可以通过一条条线、一个个点表现出来。每次我看这只杯子的时候, 它好像都在变, 也就是说, 它的存在变得很可疑, 因为它在我的大脑里是可疑的、不完整的。我看它时, 它好像正在消失, ……又出现……再消失……再出现……它好像总处在存在和虚无之间, 这正是我们所要摹写的。” (1) 所以他在作画时, 总是尝试在静止的画面上抓住那种不断逃离的东西, 毫不犹豫地对上一次的画面进行删改、涂抹, 如此反复皆因为他固执地要捉住那不断逃离的真实———即每次观物时眼睛和脑海中所呈现的真实影像。他的作品总是介于存在和虚无之间, 总是处在改变、完善、毁灭和重建的过程中。

贾克梅蒂的这段话使我想起赫伯特·里德关于视觉方式的论述, 他说:“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不同方法的历史。”“我们观看我们所学会观看的, 而观看只是一种习惯, 一种程式, 一切可见事物的部分选择, 而且是对其他事物的偏颇的概括。我们观看我所要观看的东西, 我们所要看的东西并不决定于固定不移的光学规律, 甚或不决定于适应生存的本能, 而决定于发现或构造一个可信的世界的愿望。” (2) 观看作为一个持续回忆的行为始终包含着知识的先入之见, 排除成见只能是观看中不断质疑的过程。由于每一眼的观看都需要贾克梅蒂意识的质疑, 于是所产生的图像就会出现一种抹去后痕迹叠加的效果, 或者是在反复的追问中迟迟落笔的状态。

贾克梅蒂作画的对象是人的意识所面对的对象, 而人的意识是一个具备时间流的过程, 它时刻都在发生变化, 事物对象就是在这个不断生成、不断流变的意识中被感知的。于是同一对象在意识之中就成为无限的意识所指向者, 同一事物也就是无限次的意识所留下的影像的结合。那么, 如何在静止的画面上记录流变不动、不断逃离的东西?贾克梅蒂采取了抹去重画, 反复描述的方法。他每次画画, 都会毫不犹豫地涂改抹掉, 在抹去留下的痕迹上, 再按当下看见的如实去画。一遍又一遍, 痕迹叠痕迹———清晰或含混, 确定或暧昧, 稳定或流变, 偶然或必然, 如一切这个对象所特有的, 完整丰盛的如实记录。在贾克梅蒂的画中, 尤其是人物画中,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草图性质的于混乱不堪之中显现出来的各种线条的秩序组合, 如横线、竖线、斜线和弧线;还有那些同一形状的反复重叠, 以至积聚成确定深刻的形象, 在它的周围, 围绕着抹去留下的痕迹, 由于重叠的次数不同, 显得深浅有致。这些痕迹围绕着中轴形象, 漫出散开成淡淡的光晕, 使得中轴形象在其中更生动地凸显出来。

贾克梅蒂特殊的观察方式使得他的笔触充满了焦灼痛楚的矛盾, 在愈是想接近真实的情况下, 却愈是觉得徒劳无功, 他的笔触记录了他逼向真实的真实痕迹。笔触在他那里变得犹豫不决, 时断时续, 试图建立空间的真实的努力, 也把时间悄悄融了进去。对于贾克梅蒂来说, 在视觉的直观现象中, 它们的真实是什么变得非常可疑, 贾克梅蒂近乎苛刻地执拗追求真实的艺术主张, 给画面留下了错综复杂, 时虚时实, 神秘诡异的各种笔触痕迹。

笔触作为一种绘画语言, 是外在的形式, 如果没有情感思想作为依托, 笔触就会失去其表现的意义, 风格面貌的探索也是死路一条。原始人类在洞穴石岩上刻画一群羚羊、几头野牛的时候, 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叙述, 或者说是为了记录一次他们曾经捕获猎物的场景, 他们征服了野牛, 他们在征服物上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也许这是件很平常的事, 但在他们的心中有一种明确的表达愿望。流利潇洒的笔触容易学, 但是直率和单纯却是不可学的东西, 画面的笔触不是生搬硬套、虚张声势出来的, 而应该是从画家内心生长出来的。现代艺术突破了唯美主义的限制, 画面语言更加自由活泼、更加接近真实, 这种真实, 不再是模拟自然对象的虚构的真实, 而是画家内心的真实的感受。艺术家在画面中或是表现或是抽象, 笔触的挥洒停顿来自内心真诚的需要。绘画告别了过去一脸严肃的说教, 一身崇高圣徒式的微笑, 无需再去卖弄娴熟的绘画技巧, 他们的画就是他们个人, 个人的真实, 个人的情绪, 个人的呼吸, 个人的疼痛与爱抚的生存状态。

摘要:笔触是油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之一, 无论在传统油画还是在现代油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世纪以后, 受现代绘画的观察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的影响, 艺术家对绘画提出了新要求, 纯绘画的概念随之提上了日程, 绘画中的语言表达较以往更加自由。本文通过对两位不同时代的油画家作品中笔触的分析, 探讨现代油画中笔触的过程之美, 其中, 笔触表现为对绘画这个艺术活动过程的清晰记录。

关键词:笔触,现代油画,过程性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2][英]贡布里希著.林夕, 李本正, 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美]H·H·阿纳森著.邹德侬, 巴竹师, 刘廷译.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

[4][英]赫伯特·里德著.刘萍君译.现代绘画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5]钟涵.廊下巡礼[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致青春的经典语句下一篇:何桥中学班主任家访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