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的直觉思维力及其培养

2024-07-28

论数学的直觉思维力及其培养(通用16篇)

篇1:论数学的直觉思维力及其培养

试论高中数学课堂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汪昌梅

摘 要: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实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高中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以高中数学课堂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的对象,就高中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做出了深入的阐述,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篇2:论数学的直觉思维力及其培养

浅论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和人的创造能力肾密相连的的思维,可以这样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的直觉思维水平的高低.在对人的.创新素质要求极高的今天,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学中不能忽视自觉思维的培养.

作 者:韩宗琴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苟江镇中学,贵州,遵义,563000刊 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英文刊名: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年,卷(期):6(4)分类号:G633.6关键词:初中 数学课堂 直觉思维能力

篇3:浅谈数学教学的直觉思维及其培养

例如:在高一下册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对称式:的值时,可直觉用对称式间的相互转化来求解,从而迅速确定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显然,若学生对以上基本对称式之间的转化掌握不牢,就不可能产生解题的直觉和灵感,解题时就会大费周折,甚至无从下手。

如上所述,正确的直觉必须以准确牢固的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例如在选择题中,由于是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取其中之一,这就省略了解题的过程,允许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再如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由于开放性问题的前提条件或者结论不够明确,因此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寻求因果或由因索果,进而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这样他就意识不到求答案的过程。直觉思维是可贵的,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思维的结果则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之所以产生错误的结果,则往往是思维赖以产生的基础本身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致。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思维敏捷”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但其结论与正确结果经常不相符。有的教师将这些同学的行为归之于“瞎咋呼”,将其视为没有多大希望的一类,因为这些学生往往不按部就班,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胡思乱想。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珍惜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其中包含的直觉思维的品质。对这类学生,我们要针对其错误的原因,帮助他们打好知识基础,教会他们正确系统的思维方法,再发挥他们直觉思维能力强的特点,这样往往能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学生。

篇4:数学直觉思维及其培养

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从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笔者以为直觉思维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 简约性

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的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2. 创造性

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我国的教材由于长期以来借鉴国外的经验,过多的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注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伊恩·斯图加特说:“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个公设都是基于直觉,从而建立起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栋辉煌的大厦;哈密顿在散步的路上迸发了构造四元素的火花;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凯库勒发现了苯分环状结构更是一个直觉思维的成功典范。

3. 自信心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资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时,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99+100=?”,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现在的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对有限的直觉也半信半疑,不能从整体上驾驭问题,也就无法形成自信。

二、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1. 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 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筑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

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数学直觉能力也越强。狄拉克于1931年从数学对称的角度考虑,大胆地提出了反物质的假说,他认为真空中的反电子就是正电子。他还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质疑,他曾经说,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

3. 重视解题教学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项之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 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導,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跟着感觉走”是教师经常讲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里已蕴涵着直觉思维的萌芽,只不过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思维观念。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冠冕堂皇的在课堂教学中明确的提出,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对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篇5:如何培养数学直觉思维

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时,应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必须因人而异,不能千篇 一律。教师启发思维的这种个别追求,正是使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紧密结合,增强其针对性的关键措施。另外,教师启发思维还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有时故意打破顺序,有利于学生超越知识空白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然后小心实验求证,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注意“梯度”的把握,分阶段对学生加以训练,最后再连贯起来。在每一个小的阶段,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巧设疑难,恰当引导。“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另外,设置悬念也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回旋跌宕。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深入,最终引导至正确结论。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思维,分析、归纳,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根据实际,难易适宜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启发点要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过浅了,学生张口就答,不加思索;过深了,使学生无法思考,无从回答。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在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以后,我抓住时机,又提出了第3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

篇6:谈中学数学课堂中直觉思维的培养

当我们看到一道数学题,往往还没有去做,脑子里有一种反应,能粗略地判断出这道题是难还是易,与此同时一种解题思路,就会不自觉的产生。这种现象就是直觉。它没有论证过程,是一闪而过的灵感,但它能照亮我们的数学殿堂。

费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把学到的东西综合运用,发现、创造新的东西。就整个社会而言,没有了创新、创造、社会就停止了前进,可见创造的作用之巨大。而直觉思维,创造、创新发展的不竭的动力。首先,它可以减轻逻辑思维的负担,提高思维效率。第二,它可以给逻辑思维视觉形象的支持,有助于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出发创造联想。第三,它可以冲破原有逻辑框架的束缚,诱发出新的理论和和知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要达到关于知识的理论,不可能通过逻辑性的思维和思辨进行分析,只能通过经验观察资料进行思考和直觉思维。这也从分说明了,任何新的理论和知识,都不是现有的知识逻辑演绎的必然产物。它是对原有理论的一种突破,是一种突变,是一种质的飞跃,这种突变和飞跃,完全是靠直觉思维来诱发创新来实现的。

一个人数学思维及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而一个人的直觉思维并非限台南都具有,是可以通过后天女里进行培养的,而直觉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一成不变,是随着知识,经验积累不断提高的,这一点徐利治教授有过明确的阐述。那么在中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基础教学。直觉不是靠“机遇”,尽管它的获得具有偶然性,有一定的灵感因素,但是它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造。它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要培养出良好的直觉思维,必须对所学的知识真正的懂,而且还要通过大量的例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取得处理这类问题的足够的经验。因此。教学中必须抓住让学生“务实基础”这一直观重要的环节,没有基础,是不可能建起漂亮的空中楼阁。

2、注重数形结合。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这样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

微。。”因此数形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3、一切思维都是由直觉开始,一切都是由已知的结论而进行的教学操作,学生的思维模式

转换就容易而自然,因而达到了思维训练的目的,而且对知识的学习、加深、乃至拓宽都能得到多方面的受益。

篇7:论数学的直觉思维力及其培养

(一)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数学直觉思维产生的源泉

数学直觉思维虽然具有偶然性、跳跃性,且不够严密,但绝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广泛,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猜对的几率也就越大。

由此可见,没有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知识的熟练应用,就不能形成正确的直觉判断,注重知识结构化对直觉产生有深远的意义。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知识运用中深化概念,开拓思路,最终形成直觉思维,学生题目做得多了,自然能通过直觉思维很快地找到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巧设教学情境,启发直觉思维

对新知识的学习,人们借经验在头脑中造图景和模型,以求得对新知识的理解,直觉思维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比如,在集合这一章的教学中,不少学生搞不清 和{ }的含义。 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教学情境来解释,“空箱子放入空房子,那么空房子就不空了。” 这样学生会终身难忘!“b克糖水中有a克糖,若再添加m克糖,则糖水变甜了。” 这是小学生都能明白的道理,它就是下面的真分数不等式的可靠直觉:<(b>a>0,m>0)。

又如,学习数学归纳法时,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米诺骨牌”的游戏模型:只要推倒第一块骨牌,第二块骨牌就会倒下,接着第三块骨牌倒下……,传递的结果,所有的骨牌都会倒下。 通过提供具体的“递推”经验,诱发直觉思维的产生,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归纳法的直观概念。

再如,当进行函数连续性概念的教学时,可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温度是连续变化的,1分钟内你能感觉到温度的变化吗?如果是在0.001秒内呢?接着介绍函数连续的概念时,学生便可以借助直觉思维直接领悟其概念。

通过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一些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三)利用数形结合,诱发直觉思维

运用数形结合分析问题,把数量关系转换为直观的图形问题,借助几何知识加以解决,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诱发直觉思维的产生。同时,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恰当运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描述,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能使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过程中强化形数结合思想,在愉快心情中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四)大胆猜想,开启直觉思维

“跟着感觉走”是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里已经蕴涵了直觉思维的萌芽,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思维观念。 我们应该把直觉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地提出,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大胆的猜想,对于学生的设想给予充分肯定。

例如选择题,因为只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挑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

同时,教师要注意创新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猜想的意境,设置一些猜想的“桥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猜想从特殊到一般的可能,让学生真正逐步探究到自己的研究对象,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放飞思维与想象,用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通过鼓励学生对问题不断地、大胆地进行猜想,从而促进他们直觉思维的养成。

如下面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学习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小学就介绍过了,中学在学习这个定理时,重点应放在证明思路的发现上,难点是辅助线的获得。

这个方案设计了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内角的变化规律,在∠A不断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猜想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里还蕴涵了极限思想,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直觉的诱发与培养。

篇8:论数学的直觉思维力及其培养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含义

直觉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靠球感一样, 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 动作只是下意识的, 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中产生的一种直觉。数学直觉思维是直接反映数学对象、结构以及关系的思维活动。思维者不是按部就班地推理, 而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进行考察, 调动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 通过丰富的想象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假设, 猜想或判断, 跳过若干中间步骤或放过个别细节而直接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联系。关于数学直觉思维的研究, 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即数学直觉和数学灵感。这两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能以高度省略、简化和浓缩的方式洞察数学关系, 能在一瞬间迅速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二、数学直觉思维的特点及重要性

数学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直观性、、自发性、或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数学直觉思维活动在时间上表现为快速性, 即它有时是在一刹那间完成的;在过程上表现为跳跃性;在形式上表现为简约性, 简约体现了数学的本质。直觉思维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 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 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 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 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 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 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 发散的, 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扩展, 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 我国的教材由于长期以来借鉴国外的经验, 过多的注重培养逻辑思维, 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 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必要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 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 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数学直觉思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直觉思维具有快速性, 迅速肯定或否定某一思路或结论, 给人以“发散”、“放射”的感觉。因此, 加强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对克服思维的单向性, 提高思维品质是有利的。

三、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 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是情感教育下的产物之一, 把知情融为一体, 使认知和情感彼此促进, 和谐发展, 互相促进。敏锐的观察力是直觉思维的起步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联想习惯、科学美的鉴赏力是直觉思维的助跑器;强有利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直觉思维的载体。

1.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不能有创造。中学数学教学中图形的识别, 规律的发现以及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等都离不开观察。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研究对象的特征, 比如对于三角问题, 指导学生从角、函数的名和形式进行观察, 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自问和反思的习惯, 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 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进行猜想,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作为一个教师, 我们不仅应当注意“保护”学生已有的猜想能力和直觉能力, 而且应更加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方法, 并使他们的直觉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和趋向精致。让学生猜想问题的结论, 猜想解题的方向, 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 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 让学生真正“触摸”到自己的研究对象, 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大胆设想应给予充分肯定, 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 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 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 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3. 重视解题教学

“跟着感觉走”是教师经常讲的一句话, 其实这句话里已蕴涵着直觉思维的萌芽, 只不过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思维观念。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 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通过方法论的分析使数学中的发明、创造活动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和“可以加以推广应用的”, 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 有利于考察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 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 省略解题过程, 容许合理的猜想, 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 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 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 由因索果, 提出猜想, 由于答案的发散性, 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人们解一道数学题时, 往往要对结果或解题途径先作大致的估量或猜测, 这就是一种数学直觉思维。在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时, 要注意利用直觉思维解题, 能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本身也是一种直觉思维能力。

4. 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审美观念, 加强在其他学科中应用的意识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 而哲学观点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特点。例如 (a+b) 2=a2+2ab+b2, 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 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而函数的单调性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发现美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 巧妙的语言表达, 如一个恰当的比喻也可使学生广开思路, 回味无穷。例如为了讲清函数s=5t和y=5x是同一个函数, 你在采用“这两个映射都是把数集A中的每一个元素对应到它本身的5倍”的语言讲述后, 不妨比喻为一个人穿两件不同的衣服, 赋予函数的符号好似人穿的衣服, 它的实质好比这个人本身, 又如多对一的映射比喻为“万箭穿心”, 如此生动形象浅显贴切的比喻使枯燥的说教自惭形秽。

有意识地在数学中应用其他学科, 尤其是应用学科。例如, 已知a+b=1, a>0, b>0, 求最小值。运用物理学科的知识去解释, 即串联电路的电阻值为1, 将其改装为并联电路, 使得并联电路电阻值最大。从而使得基本不等式“深入人心”。

四、结束语

数学是一门滴水不漏的学科, 许多直觉洞察的空隙必须要用逻辑推理来填补。而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 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 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美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摘要:本文从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学习出发, 阐述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阐述如何培养中职生直觉思维能力的一己之见。

关键词: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猜想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引导.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年

篇9:浅论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踏实的基本是孕育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踏实的常识为基本。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进发出思维的火花的。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两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阿达玛曾有趣的说:“莫非一只猴了也能应机会而打印成整部美国宪法吗?”

二、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邻的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例如(a+b)2=a2+2ab+b2,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数学直觉能力也越强。狄拉克于1931年从数学对称的角度考虑,大胆的提出了反物质的假说,他认为真空中的反电子就是正电子。他还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质疑,他曾经说,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

三、正视数学解题的教学

数学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设置直觉思想的意境和念头诱导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跟着感觉走”是教师经常讲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里已蕴涵着直觉思维的萌芽,只不过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思维观念。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冠冕堂皇的在课堂教学中明确的提出,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对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稗益。

篇10:论数学的直觉思维力及其培养

[摘 要] 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形式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称之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但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而使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受到抑制和弱化,渐渐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将从直觉思维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要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培养途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培养 直觉思维 想象 逻辑思维

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曾说过:“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可见,数学直觉思维对于数学创造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起着逻辑思维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因此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事实上,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如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牛顿发明微积分,高斯对代数学基本定理的证明等等,无一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

一、直觉思维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从思维活动总体规律的角度考虑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着潜在开发学生智力意义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重视而重要的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的两个问题如果先让学生观察、想象或大胆猜想一下,那么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会有一定的帮助,对问题的解决更有效。

问题1:如图,正方形边长为1,将一块足够长半径的扇形纸板的圆心放在正方形的中心O处,并将纸板绕O点旋转,则扇形纸板和正方形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问题2:如图,长方形网格由单位正方形(边长为1)构成,抛物线的顶点是单位正方形一边的中点,并经过另一边的两个端点,图中矩形EFGH的面积是多少?(矩形EFGH的顶点都在抛物线上,且四条边分别与大长方形四条边平行)

然而,事实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已在为学生中考 1 取得高分而努力,进行了旨在提高应试能力的“题海战术”。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少部分“精英”学生的解题能力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还有大部分学生数学学得如何呢?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

当然,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理念落后、教法不当,不能吸引学生,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注重逻辑思维能力或计算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实际上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个问题刚出示,就有学生说出了答案,看一下他的答案有时是正确的,但问其怎样想到的却说不出来,那么我们教师是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样的学生呢?鼓励这种思维,倡导猜想后的证明,比较与逻辑推理得到的结果,也许我们将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学生,反之也许会抹杀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近日在网上看到有人这样评价足球,中国足球落后的一大病症:球员的直觉能力太差;更有这样评价中国留学生: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无人能及,但动手和创造能力相差甚远。这些话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创造性现状,从中,我们更应该深切地认识到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地凭空臆想,成功孕育于1%的灵感和99%的汗血中。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了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强烈的自信是培养直觉的动力

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的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当一个问题不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 …… +99+100=?”,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现在的中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 2 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3、重视教具、学具的运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中要运用学具、教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直觉思维水平就越高。

例如、在学习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时,可让每个学生都带小立方体(或麻将牌)进行动手操作,仔细观察不同模型的三种视图,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模型与视图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促进直觉思维能力。

4、注重解题教学,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通过深入的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大有帮助。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

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考察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支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允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直觉思维要和逻辑思维相结合 让我们再来看以下两例:

问题1:把一张0.2mm厚的巨大的白纸对折25下,你能猜想最后白纸有多厚吗?会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还高吗?

问题2:假如用一条很长的绳子将地球沿着赤道绕一圈,若把这条绳子接长15米后,绕着赤道一周悬在空中(如果能做到的话),那么在赤道的仸何地方,姚明都可以在绳子下自由穿过。你相信吗?

上述两例如果单凭学生想象和直觉判断很难有正确的结果,有些同学甚至会“想入非非”、“胡思乱想”,这时教师应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予以解答,及时矫正。

应当指出的是,直觉并不都是可靠的,正像彭加勒所言:“直觉是不难发现的。它不能给我们以严格性,甚至不能给我们以可靠性。” 但直觉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数学的本质在于推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和谐统一。应该说过分强调逻辑推理或过分强调直觉思维都是有弊端的,用直觉思维引导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检验直觉思维的正确性,从而克服直觉思维可能产生的种种缺陷应该是合理的、值得尝试的教学手段,如果 3 能这样的话,实际上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所以说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如何更好地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能力,特别是,应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先观察想象后证明反思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解决的许多问题,也往往是先从数与形的感知中得到某种猜想或得到一种巧妙的解题思路,然后进行解答的。可以这样认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的直觉思维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并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篇11:浅论庄子直觉型思维方式

浅论庄子直觉型思维方式

直觉型思维作为庄子思维方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其直接性、意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影响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在建立“得意忘言”的言说方式的同时,也激发和促进了后人的创造能力,显示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作 者:石艳艳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03刊 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00316(4)分类号:B223.5关键词:庄子 直觉型思维

篇12:论数学的直觉思维力及其培养

2.1突破语言框架练习语感:汉语的学习方式通常都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形式,在没有对文章进行理解的时候反复通读全文甚至是背诵全文,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懂文章语法和字词的大体含义时就能对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含义进行大概的了解,这种能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情感的阅读方式虽然在方法上有些古老,但是在当前中学教育的实际应用上是十分普遍而且有效果的。从诵读中敏锐的抓住需要学习的要点问题就是作为语感的学习能力也是直觉思维用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方式。不需要任何的注释和字典来翻译出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而是通过对于自身语感对文章和情景进行模拟和感同身受,为语言活动的掌握和经验提供有力依据并在在一定时间内对整篇文章进行参悟,以完成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语感培养的最简单做法就是让学生更多的进行阅读训练,通过语感实践来强化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累阅读素材做到言语机制的构建,最后形成一定的语感习惯和敏锐的直觉思维为日后的学习生活中的听读活动奠定语感基础。

2.2重塑语言修养启发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学通常采用语言学习方法中的学得方式,是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讲述和有效指导的。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不仅是在阅读积累上要下刻苦的重复攻读还要将教师的启发和训导牢记在心。学以致用、温故知新都是语言学习中常用的训练方式,学生通过教师对课程的规范安排把应该吸收的知识细化整理,结合相应的练习和交流模式进行科学的`学生与教师双向性的督导关系维护。没有教师作为训练中训的启发,单凭中学生自己在没有头绪的练习是没有能力掌握好语言的应用能力的。但是训又部等于讲,如果说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读死书,而不是引导学生的思考只是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对一篇好文章进行零碎的分割和抽条讲解,那么这种教师的讲课是很难让学生体会到语感的重要性和直觉思维的学习优势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但是语文教学需要的是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能够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点到为止才是正确的训导和启发学生的授课方式。

2.3鼓励语言创造情景再现:以诗歌为例,大部分的诗歌都是作者在复杂的思想状态下进行编写的,有叙事诗、抒情诗还有寄情于景等等写作方式,这是学生对于诗歌本身的情感体会往往会比单纯认识诗歌中的生僻字来的更有意义。《赠汪伦》是一首简单的七言绝句,其中就包含了李白对友人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感,其中的情景描写也都是为了烘托两人之间朴实真挚的友谊。“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形容必然是对潭水的赞美但是话锋一转“不及汪伦送我情”就让读者对于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更加了解。因此,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行情景再现的能力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想象力不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其他科目中的虚拟建模和立体思维也是很有益处的。同样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描写的就完全是不一样的思想境界,期间的景色描写勘称一绝,同时也用最直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出了他个性自由不喜束缚的自由个性。情感的倾诉是形成情景教学的重点关键所在,也成为学生日后对于美学的鉴赏能力基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的语感掌握能力主要表现在人格的建立和发展上,同时也是影响人们在情感的了解和感悟的能力、方式以及结构模式,作为一种思维活性和非理性分析结果的直觉感受。因为直觉思维容易被主体的意识影响所以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科学引导无法完成相关学习的,因此要让学生在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和直觉思维的训练就需要对课程安排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启发。

作者:刘茂林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中学

参考文献:

[1]林波.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06:69-72.

[2]朱玉.中学语文教学应激活学生直觉思维[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2:41-42.

[3]罗晓玲.语文教学应重视直觉思维能力训练[J].中国西部科技,2009,30:87-88.

篇13: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一、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 从培养直觉思维的重要性来看, 笔者以为直觉思维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 简约性。

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 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 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 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他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 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 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 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 但是他却清晰地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2. 创造性。

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 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 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 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 才能使人的认识结构向外无限扩展, 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特性。

伊恩·斯图加特说: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基于直觉。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个公社都是基于直觉, 从而建立起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栋辉煌的大厦;哈密顿在散步的路上迸发了构造四元素的火花;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更是一个直觉思维的成功典范。

3. 自信力。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 一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情感的重要作用, 但笔者的观点是, 兴趣更多来自数学本身。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 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其他的物资奖励和情感激励, 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 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 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 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的数学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立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

1. 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靠“机遇”, 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 但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 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 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

2. 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和审美观念。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 则数学直觉能力也越强。

3. 重视解题教学。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 有利于培养、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 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项中挑选出来, 省略解题过程, 容许合理的猜想, 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 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 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 由于答案的发散性, 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 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 对其合理成分给予鼓励, 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 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 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篇14: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关键词: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关系;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虽然只是去掉两个字,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一、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我认为直觉思维除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等特点外,还有两个主要特点:

1.简约性

直觉思维具有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地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2.创造性

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由于长期以来过多地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它的想象才是最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二、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的思维、判断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的高低,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数学直觉可以通过训练提高。

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阿达玛曾风趣的说:“难道一只老鼠也能应机遇而打印成整部美国宪法吗?”

2.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瓴的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例如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

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数学直觉能力也就越强。狄拉克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质疑,他曾经说,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

3.重视解题数学

数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允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教学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部分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的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跟着感觉走”是教师经常讲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里蕴藏着直觉的思维萌芽,只不过没有把它升为一种思维观念,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冠冕堂皇地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地提出,制定相应的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四、结束语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的魅力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孔凡哲.课程标准与数学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初中数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

篇15:论数学的直觉思维力及其培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重庆市江津区几江中学 王 勇

【摘 要】直觉思维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对客观现象的详细内容或所遇问题没有经过充分逻辑推理和系统论证而作出的一种迅速而“径直”猜度的认识活动。

【关键词】依据;自信心;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除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之外还应十分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直觉思维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对客观现象的详细内容或所遇问题没有经过充分逻辑推理和系统论证而作出的一种迅速而“径直”猜度的认识活动。比如,当学生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有时却忽然灵机一动,豁然开朗,猜想出按什么途径或方法可能将问题解决,这种思维活动便属直觉思维。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便会发现,物理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往往是发端于直觉思维的。19普朗克摒弃了经典物理学的观点,靠直觉思维的帮助,大胆地提出了“量子论”的假说:1934年汤川秀树完成了“介子学说”的论文,当时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证,而是靠直觉思维的导引而产生的一种“假想”。因此,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中,“真正可贵的是直觉思维”。

一、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产生直觉思维的依据

直觉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具有该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该学科的研究方法。所谓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理论框架。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学生记忆、应用物理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有力杠杆,也是发现问题、增强兴趣、探索发明的重要基础。因为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是人类智慧活动的结晶,学生只有掌握了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基本知识及其联系之后,才能使思维活动具有丰富的科学内容,才有可能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直接而迅速地“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和联系,才能避免无根据的想入非非和胡猜乱想。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地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以求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的知识越丰富,思维才能越灵活,“直觉猜中”自然奥秘的几率也就越大。

二、了解前人的创造过程及物理学的发展趋势,触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发明和创造来自探索,探索又发源于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又以科学的自信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当把知识系统与该学科的发展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介绍该学科及其原理究竟是如何产生和演进的,使学生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把学生带进科学家的思维情境和发明创造的氛围之中,去感受前人的发现过程和情绪体验,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受激”状态,打破科学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跃跃欲试的探索精神。

此外,教师还应经常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以便把学生带到科学前沿,从而获得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较高起点。例如,美国《PSSC物理》在“万有引力”一章中,介绍了牛顿在伽里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直觉地提出“地球作用于苹果的力可能也作用于月球”的猜想:而后牛顿又提出“引力平方反比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与行星、地球与月亮,而且也适用于任何两块物质”的假设;后来,经过理论研究和数学论证,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年以后,卡文迪许才给予实验证明。后来又应用这个定律直觉地预言了海王星由水星轨道的差异而引出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该教材的这些叙述,使学生既了解了前人的科研历程,又明白了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更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并可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认真继承前人的知识财富,勤于思考和持之以恒,便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计划地培养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实验、列举事例或引用已有知识,把有待解决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教师要允许学生猜想各种问题,并进行热情鼓励和赞扬,使学生感到猜想的价值。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的长辈有效地利用直觉思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那么,他们就未必会相信和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一个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的教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来说比较聪明。否则,训练出来的学生难免思想僵化,思路狭窄,其创造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效率必然极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经常用启发式教育学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直觉思维天地。例如教师可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等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兴趣盎然,茅塞顿开,提高直觉思维能力,而且能使被研究的物理现象及其过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物理图象,构成物理模型,进而使学生产生可贵的直觉猜想。据说大科学家麦克斯韦就养成了把每个问题在大脑中构成图像的习惯;法拉第在1952年引进了电力线和磁力线来形象地描绘电场和磁场,这启发人们形象地回答了许多磁学问题,并推广到其他矢量场。我们也经常发现在解物理题时,往往只有当学生正确地画出物理过程的示意图时,他们才能“一眼看到”问题的答案。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通过把问题形象化来启发学生的直觉思维。

要培养学生运用组块思维的习惯。直觉思维是知识组块与当前问题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组块既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还可以是一个问题类型或一个问题模式,但更多的情况是知识、方法和经验的浓缩,它作为一个整体被储存、提取和应用。实践表明,通过物理系列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它们的共性,对训练学生的组块思维,提高直觉迁移力是有利的。如,对动生电动势产生机理和电磁流量计、霍尔效应、磁流体发电机等问题的原理放在一起分析作比较,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等等。

篇16:论数学的直觉思维力及其培养

一、目前关于语感的众多定义中,绝大多数认为语感是人在理解语言时的较强的感受力,主要表现为听、读两项能力。笔者认为,实际上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即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它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在心理上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直觉性。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相传清代纪晓岚为乾隆皇帝题扇,题写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乾隆龙颜不悦。情急之下,纪晓岚援笔在扇上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纪晓岚在这里不是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分析,而是冲破了某些羁绊,超越了某些限制,从而带来了创新意识,凭借直觉,通过对原有言语的创造性处理使这首千古流传的七绝诗变成了一首绝妙好词。有的人能“一听就懂”、“一目十行”、“出口成章”和“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的这种直觉性的外在显现。“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①],所以,语感的直觉性实际上是主体对语言的悟性。

2.同化性。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用业已形成的认知结构来阐释和说明客体,即对客体进行整合、加工的一种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语感就是主体作用于言语对象的结果,是建立在言语材料意义被有效接纳的基础上的言语意义再创造,既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又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反馈与输出。而将语感仅仅视为理解语言时的感受力,则只强调了言语对象向主体进行信息输入,却未注重主体对言语对象的积极同化作用。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由语音与词义组成的语基,由词汇与语法组成的语构,由语基与语构的灵活运用所组成的语言执行功能即语用,这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言语层级系统。语基服务于语构,语基与语构又服务于语用,只有语用才直接与语感发生作用。如茶杯上“也可以清心”的字样,人们读出这五个字的音并理解其字面意义,这是语基。这五个字(词)可以组成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词语,并按语法规则构成动宾结构或主谓结构的句子,这是语构。由语基与语构的自由灵活搭配即具体的语言运用,可以使上述五个字组成五个句子: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主体只有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具体的语用层面才会获得由这五个字灵活组成的五个句子的不同意义,形成语感。由语基而语构再到语用的言语同化过程,实际上是逻辑化过程。而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虽然涵盖了语基与语构的内容,但已不是简单重现逻辑化过程,而是逻辑化过程的积淀与潜伏,通常以直觉同化形式出现。因而,只有语用层面上的言语同化才是最快捷的言语过程,才会产生较强的语感。[!--empirenews.page--] 3.整体性。因为语感是主体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已经舍弃了对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等具体语素的条分缕析,所以,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语素意义与非语素意义、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等的总和。这种言语意义总和,实在是无法机械地割裂,它只不过是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具体与抽象交互作用的深层积淀而已。

4.情感性。语感不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现象在语文知识正误的简单判断上,而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伪与言语形式的优劣作出迅速的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振荡。言语内容与形式的真善美和主体的心灵形成异质同构,将会使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和谐共振,感应相融;反之,则与主体的心灵形成异质异构,使主体的情感体验变得扭曲失衡,无法共鸣。

语言大师萨丕尔说,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在语感的形成过程中,直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非逻辑化的思想升华,“直觉是对于真理的不言自明的认识”(莱布尼茨语),是无需经过具体分析、严密推理与逻辑论证而以猜测、想象、领悟等感性形式去直接认识与把握客观对象的思维。直觉思维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理性的隐性存在与逻辑的潜藏暗伏。虽然在进行直觉思维时,一般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但这种感性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简单的经验感性,而是经过理性认识与逻辑思维反复运动后所形成的更高级的感性,其光辉掩盖了理性与逻辑的棱角。其次,是在意识边缘活动的持续性。当有关问题进入大脑后,自由联想或思维总是持续不断活动于这些问题的意识边缘,一旦有某种媒介触发,大脑就进入最佳状态,原有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连结起来,形成新联系,从而把握认识对象。第三,是变异的表现形态,直觉思维往往不采用分析、概括、综合、推理等正常思维形态,而表现为灵感、猜想、预见、期待与体悟等变异的思维形态。

语感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语感与思维的双向关系、语感过程与直觉思维的联系这两个方面作粗线条的分析来加以说明。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在未获得语言表达即未转换为外部言语之前,在大脑里表现为内部言语,其对象棗思想是处于混沌无序的状态之中,恰如索绪尔所言:“思想本身好像一团星云,其中没有必然划定的界限。”[②]作为内部言语的思维,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各个要素互相渗透,未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界限分明的单位,而且所反映的各种内容互相交织缠结在一起,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思想,从而显现出不可离散性与非线性的表征。因此,内部言语即思维,处于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的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思维受到某种媒介触发而获得语言表达,就会出现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语言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作家的神来之笔,演说家的即兴讲演,常常不过是在瞬间自由地展开与释放他们浓缩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未转化为外部言语之前的思维,基本上是处于直觉状态中。语文教学必须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使瞬间负载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为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创造条件,通过增大教学信息密度,使学生建立新的语言次序。而语言又是表达思维结果的,是对思维的内容即思想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编码。作为语言表达的形式,外部言语映现着作为思维的内部言语,外部言语的断裂则意味着内部言语的错位或盲点的出现。外部言语要将混沌无序的思想迅速分解并转化为次序井然、界限分明的言语链条,以最少的言语触发获得最多的言语信息,从而形成语感迁移。这种语感迁移,具体表现为言语形式的迁移,言语意义的迁移,言语形式与言语意义之间的相互迁移这三种形式,更多的情况是这三者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语感迁移。[③]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将形成语感迁移的机制称为“语言习得机制”,它是存在于人脑中,来自遗传而又为人类所独有的。儿童在接触语言的具体过程中,借助这种机制获得灵敏的语言直觉,能自然而然地进行言语实践。因而,无论是思维过程,还是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都是直觉思维活动异常积极的过程。语感属于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根本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然而,一般的认识也就停留在此,而语感却在此基础上重新回到了感性、具体的层面。但这又不是简单回归,而是在理性、抽象基础上经过飞跃之后所实现的理性直觉与抽象直觉,理性、抽象退居到言语现象的幕后,沉降到言语现象的最深处,并转化为潜隐在言语直觉之后的内驱力。从语感的这一特殊过程来看,它恰好体现了直觉思维的首要特征?/FONT>—理性的隐性存在与逻辑的潜藏暗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宾诺莎称直觉为“认识自然本质的高于推理的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并对此进行逻辑分析,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借助直觉思维以形成语感。[!--empirenews.page--] 由此可见,抓住了语感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而抓住了直觉思维训练则又是抓住了语感培养的关键。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培养他们较强的语感呢?笔者认为,目前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

主体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④]。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⑤]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对语文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主体在处理当前问题时所需要的已经内化的经验、知识,美国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称之为“内在模式”。他说:“人的思想上有这样的一些理论和模式,它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有什么知觉;甚至决定我们有多少知觉„„知觉是我们把假设加在收到的信息上的结果,而产生这种假设的内在模式是一种省劳力的手段,使我们避免逐项处理感性信息这样的繁杂工作。”[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要使主体已经内化的经验、知识(或“内在模式”)在直觉思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离不开调动记忆这种手段。无论直觉的形式多么变化多端,也无论直觉的内容如何丰富多样,而其心理素材都无一例外地来自主体原先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的并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在直觉产生的心理机制中,记忆的检索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言学习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一种是学得(learnin g)。语言习得,是指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尤其是母语的口语学习更是如此。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言语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听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⑦]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义并评判话语。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会听普通话。在对普通话语音材料的反复听的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母语的口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内在模式”。

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有的人将阅读仅仅理解为无声默读,造成语文课堂只能见到学生埋头看书的身影,而听不到琅琅读书声。重阅轻读乃至只阅不读的片面做法应该摒弃,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empirenews.page--] 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所以,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⑧]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我们未对这种民族化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加以整理、继承与发扬,而是简单斥之为“死记硬背”,弃置一旁。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2.强化语言训练,突出语言学得。

语言学得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成言语能力的,母语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⑨]。因此,语言学得与语言训练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学以致用,在语言学得中必须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训,指教师的训导与启迪,练,是学生的练习与操练。训练是教师正确指导下的科学练习,反映着师生之间的双向关系。

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训。但有的人将训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律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著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为讲而讲。“串讲”以层层剥笋的形式将完整的课文肢解为孤立零碎的文字符号与失去意义联系的单个词语,“讲析”用所谓的条分缕析的方法将浑然一体的作品割裂为抽象干瘪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同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empirenews.page--]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有的人将训视为所谓“启发式的问”。无思维训练深度的“是非问”和在提问之前“保证”学生答不上来的“刁难问”,是无益于学生的语言练习的。提问不应存在什么固定模式,只有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这才是启发性提问教学原则的精髓所在。而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时时问、事事问、字字问、句句问、段段问、篇篇问,为问而问,并形成了由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什么?”“为什么?”拼凑起来的问的操作模式,问得学生晕头转向、坐卧不安,完全步入了问的误区。

上述偏离训示规律的“讲”、“启发式的问”,是未认清我们母语的特性所致。汉语不同于西洋的“法治”的语言,是一种“人治”的语言(王力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语),其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形成不依靠形态的变化,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因而,母语学得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敏锐的直觉感受。语言训练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殆难指陈以言也”(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所谓“神遇”、“意会”,是使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通过语言文字以沟通、构筑“同见”、“同感”,形成语感。因而,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2.鼓励想象联想,诱发审美情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或说者若能传达出、读者或听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里将虎山水库的水比喻为“黄锦”“细纱”,像虬龙“回到了故居”,又将它比拟为人,是“躲在瑰丽的黄锦底下”;朱自清《荷塘月色》将如丝如缕的荷香写成远处高楼上的琴声,运用了比喻、通感。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理解中更是离不了想象与联想。如阅读鲁迅《药》描写康大叔突然闯进华老栓的茶馆时所嚷道的一段话: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单纯停留在字面认读上,一般的读者都能理解其语表意义。“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是名词作谓语的句子,按照语法规则是病句。但我们一旦联想到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凶狠贪婪、缺少教养与粗俗不堪,便立即觉得这病句不病,作者正是运用这种病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康大叔的性格特征,从而读出了这段话的言外之意。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empirenews.page--] 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也是形成审美鉴赏的重要条件。所以,直觉思维往往是受主体的情感所支配、所制约。英国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思维并无足够可靠的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依据,而须借助审美情感来进行感知、作出判断。在语感直觉中,情感往往表现为对言语内容美和言语形式美两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愉悦。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上一篇:乡镇防汛工作总结材料下一篇:小学教师评职称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