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2024-07-29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精选6篇)

篇1: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作者:李永锋

来源:《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01期

摘要:分析封闭式创新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困境,阐述了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革命性,从三个方面论述开放式创新兴起的缘由;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剖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运用该理论,依次分析开放式创新的选择效应、杠杆效应、成本效应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全面透视开放式创新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机理。分析结果说明开放式创新具有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特性。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竞争优势;来源;效应

哈佛商学院技术管理中心Henry chesbrough教授经过十余年的观察发现,一些堪称国际上最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却未能从创新中获益,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多采用封闭的模式进行创新,过分地强调内部创新,导致企业很多发明创造因自身的能力限制而被束之高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知识性人才流动不断加强和资本越来越活跃,当今的研发创新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度的流动性,支持创新活动的风险资金规模持续扩大,技术交易市场活跃,投资者对于企业研发效率与研发投资报酬的要求更是不断增高。开放式创新以全新的视角为企业的发展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

1、开放式创新的兴起

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是许多行业禁止竞争对手进入的最重要门槛。企业内部研发提高了生产效率,促使企业实现了自然垄断或规模经济,具有新特性和市场应用的新产品也随之而来,又创造了新的商机或规模经济,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创新模式是封闭式、高度集权的内部研发模式,曾经对工业企业的飞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20世纪晚期,企业封闭式创新模式开始受到挑战,很多行业领导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却明显下降了。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本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很多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熟练工人,在离开原来企业后会把技术带到新的企业里,同时会把创新向更广的第三方进行传播。第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大学甚至更高的教育,这类人的急剧增加使得各种知识、技术开始从企业的中心实验室向许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外溢。第三,风险投资市场越来越完善。在封闭式创新的环境中,风险投资资源十分匮乏,而且是很多都投到了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或机构,新建立的企业想获得更多的有能力的专家很难。但现在新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风险机制和回报机制,对于资

本与人力都具有极大的诱惑。诸如此类,改变了企业封闭式创新的模式。因为技术的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创新蓄水池”,广泛传播着新的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开始涌现并逐步取代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模式认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可以并应当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意,同时使用内部、外部两条市场通道,以提高研发效率,获得超额利润与竞争优势。开放式创新的本质是创新要素的融合和集成,企业充分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构建强大的创新网络,从而整合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因此,企业应向全球寻求创新构想与研发成果,不再将研发视为纯粹的内部流程活动。向全球搜索技术创新来源的关键是企业与外部建立开放性的创新网络,将全球该领域的创新主体涵盖到自身的创新体系中来,获得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并不断向外部开拓新市场。

2、竞争优势的来源

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和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清楚地给出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价值链将企业活动划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活动,而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包括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的职能。价值链列示了企业活动的总价值,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被称为企业的价值活动,它们为企业创造的总价值体现在顾客购买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值,这个价格总值与企业完成所有价值活动的成本之差构成企业的利润。企业要获得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必须以更低的成本执行这些活动并为消费者所认可,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导致差异化,以更高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在价值活动的层面上,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降低价值活动的成本,或者使价值活动为企业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

以前企业通过内部研究开发寻求较低的企业活动成本或者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现在,重要的创新正逐渐变成由一些小型或中型的企业来完成,甚至个人都急于出售他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大学和政府实验室也开始对建立行业合作关系表现出了兴趣。过去创新的关键是在严格控制下的企业内部实验室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到处遍布的可用知识使得控制变得不可能,现在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其他人的研究和发明。当更多的商业伙伴从IBM的技术和服务中受益,实现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似乎更有力地说明了,依靠内部资源特别是研发资源,已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如今企业竞争优势通常来源于企业开放式创新。这是因为:第一,开放式创新使得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内外的所有创意,发动员工、客户等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推出更加符合用户”随需应变”的创新产品。第二,开放式创新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创新匹配了不同的资金、管理和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市场化的效率。第三,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能降低企业自行研发的费用和失败的概率。第四,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使得企业的技术成为价值链创新活动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吸引其他企业投入它们的资源,提高平台的价值而不需要平台建立者进行额外的投入。

因此,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是低还是高,以及这些创新活动能否比其他企业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或形象价值),能否比其他企业更显著的降低创新活动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非货币性质的成本。

3、开放式创新的三大效应与企业竞争优势

3.1开放式创新的选择效应与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的选择效应是指企业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那些它并不擅长的创新活动。很少有企业拥有所有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开放式创新战略使得企业能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企业那些不擅长的创新活动;企业得以较其他企业低的成本完成这些创新活动,一旦企业找到合适的外部资源,企业就可以与之进行合作创新活动,企业便可以在这些活动上大力投入,开发出对手无法模仿也难以找到替代品的资源,合理利用并不断发展这种资源的能力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飞利浦公司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创新领导者,就采用了开放式创新战略。当初飞利浦率先在荷兰开创电视机产业时,不但要解决产品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而且面临着荷兰没有电视台的现实。为此,飞利浦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设立了荷兰第一家电视台。因为并非传媒专家,所以一有可能,飞利浦就把电视台的业务转移给经营传媒的专业公司。在飞利浦的荷兰研究中心,每天有8000人来到这里上班,但这些人并非都是飞利浦员工。其中一些人来自大学、研究组织、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他们为了某个创新目的,加入到飞利浦的某个团队中进行创新活动。

3.2开放式创新的杠杆效应与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的杠杆效应是指企业用较少的自有资源(如创意、知识、市场、技术等)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开放式创新的中心思想是,与单纯依靠自有资源相比,如果企业能够将目光扩大到自身范围以外,就能更好地获得创意、知识和技术。开放式创新模式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到一个超越组织外更大的网络中寻找解决方法,而非仅仅局限在组织内部人员中。因而可用的资源范围扩大了,形成资源的“杠杆效应”。例如,几年前,宝洁公司有人提出用食用色素在品客炸土豆片上印刷图画。这是一个让品牌显得更具活力的好主意,可是宝洁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做。宝洁并没有安排一些工程师和科学家去研究这个问题,而是使用自己的创新网络去搜寻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人已经知道怎么做。几个月后,公司发现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有个面包师是全球最擅长用食用色素来装饰蛋糕、糕饼等面包食品的。于是,宝洁购买了他的技术并申请了专利,它给品客印章薯片(PriglesPrints)带来了数以十亿美元的利润。

3.3、开放式创新的成本效应与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的成本效应是指企业向全球寻求创新构想和科研成果,其价格低于企业内部研发的成本。企业内部研发需要耗费企业很多资源,技术商品化时间长,失败的风险也很高。通常研发的投资报酬很难衡量,研发创新的机会成本很高。企业采用开放式创新战略,就无需像对待企业员工那样管理外部研发人员,不用给他们发工资。更重要的是,由于研发成果是现成的,拿来即用,它不仅无需承担研发过程中的风险,而且缩短了从发现市场机会到获得收益之间的时间。因此开放式创新模式降低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例如,由于采用内部研发战略,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技术优势的朗讯公司遇到了资金与管理方面的问题。相比之下,思科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适的新创企业,并投资于这些新创企业,或者直接收购这些公司。此外,思科公司还与创新能力非常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如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思科公司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发速度和数量颇丰的研发成果。NEC的研发总监曾这样总结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获取技能的经历:“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这种使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迅速掌握国外技术。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开发新的创意。”

4、结语

上述三种效应显示,开放式创新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未实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开放式创新成为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有效模式;提高了企业创新的效果,分散了创新的风险;有助于企业向高级形态有序演化。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仅仅依赖于内部研发投入,不能仅仅依赖于研发人员,要改变企业内部研发的封闭模式,提升用户、供应商、风险资本家、知识产权工作者的地位,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内外知识和资源,构建创新的生态体系,创造全局性的持续的创新能力。

篇2: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创新开放模式,提升外经贸企业竞争力 作者:

来源:《对外经贸》2013年第08期

篇3: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企业创新网络,组织学习,创新绩效,实证研究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式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创新网络作为开放式创新的一种主要方式,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推动因素或资源,这种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创新形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形成较完备的体系。通常,将创新网络分为区域创新网络和企业创新网络两个层次进行研究。创新网络的概念是由罗伊·罗思恩尔提出的,而创新网络概念的最早使用者是Freeman,他认为创新网络是一种对系统性创新的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连接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1]。沈必扬、池仁勇 ( 2005) 认为企业创新网络的构成主体一般包括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大学、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是基于企业层次的研究视角,即网络中个体行为[2]。无数的成功实践证明,企业创新网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

当前,企业创新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许多研究表明,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有影响。开放式的创新环境使组织创造性活动从依赖于数据、信息,转而更借助于知识和智慧,更加关注各类知识的动态转换与流动,更关注组织的学习与整合能力,并且出现了与组织学习理论相融合的现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伴随着个体 ( 或组织) 间的交流和协作,因此网络对于组织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关注企业创新网络、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研究少之甚少,系统性、全面性不够。虽然一些研究有所涉及,如张明等( 2008) 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吴翠花等 ( 2011) 认为在网络企业从事自主知识创造过程中,由于组织学习机制提供的平台和条件为新知识的产生提供了基础,组织学习机制在知识创造能力之间发挥着明显的中介效应。但对于企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或影响机制,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因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研究维度,即通过组织学习这个中介实现企业创新网络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途径和机制,通过对浙江省企业的调研和实证研究,以期为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

2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的角色从资源拥有者转型为整合者,企业创新网络能够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共享、知识整合及新知识利用。企业通过与创新网络中其他组织的知识交流和协作,并在企业边界内创造新知识,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具有战略意义和创新价值。本研究主要将组织学习引入到企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中,构建企业创新网络、组织学习及企业创新绩效研究框架( 见下图) ,并通过对浙江省企业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试图打开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这个谜团; 并通过构建合理的企业创新网络和组织学习机制来探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对策。根据上述研究目标,主要研究框架见下图。

2. 1 企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

王大洲 ( 2001) 定义企业创新网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3]。它既可以规避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又可以避免较高的组织成本,网络合作是企业的一种合理的选择,是创新组织形式的变革,是解决快变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问题的一个最佳模式。孙丽文、郭亚平从创新网络的结构属性出发,研究了创新网络联结状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 网络规模、互动性和联系质量对创新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窦红宾、王正斌通过对通信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06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外部网络强度、网络稳定性、网络密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

因此,本文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1: 企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有正向影响。

2. 2 企业创新网络与组织学习

Lane和Lubtkin认为组织学习是个体、团队和组织间持续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它同时具有个体和社会两种成分: 其个体成分会导致Grant提出的个体知识 ( IndividualKnowledge) 的产生并为企业带来私有收益,社会成分能够为企业带来共同知识 ( Common Knowledge) ,而这种所有联盟企业都可以使用的共同知识将使所有联盟企业共同受益。Dibella等对组织学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组织学习包括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获取、知识共享、知识的利用等几个方面,其中知识的利用是组织学习带来的结果,即对知识进行整合以便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4]。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伴随着个体 ( 或组织) 间的交流和协作,网络对于组织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本文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2: 企业创新网络与组织学习之间有正向影响。

假设2a: 企业创新网络与知识获取有正向影响。

假设2b: 企业创新网络与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

假设2c: 企业创新网络与知识应用有正向影响。

2. 3 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是企业通过创新行为为自身带来的绩效。关于创新绩效的提升研究,是该研究比较关注的问题。蔡莉( 2010) 等在对长春、北京及福州三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创业网络与新企业绩效的内在关系,其研究表明: 创业网络能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转移,实现组织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组织学习,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组织学习在创 业网络对 新企业绩 效影响中 起到中介作用[5]。

因此,本文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3: 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3a: 知识获取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3b: 知识共享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3c: 知识应用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综合分析企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企业创新网络与组织学习以及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4: 组织学习在企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3 数据处理与实证分析

3. 1 样本和数据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主要以浙江省各地级市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制造业。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五级打分法,其中1代表完全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能确定,4代表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问卷填写对象主要为企业高管、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或者已有几年工作年限的企业员工。随后对所得问卷进行整理,共发放120份问卷,剔除数据缺失严重的问卷后共得到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5% 。问卷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获得: 一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介绍,如通过区政府与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取得联系,进行问卷调研; 二是通过亲戚或朋友等与已在公司从业的公司管理层取得联系,发放调查问卷; 三是通过以往与企业所建立的良好关系,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

3. 2 量表设计

为了保证变量的信度与合理性,本文尽量采用国内外较成熟的量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整合和加以改进。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共享愿景、网络结构、网络关系这三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网络进行测量。对于组织学习的度量,本文根据Nevis ( 1995) 所提出的组织学习的过程观点,以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3个因素来度量组织学习。关于创新绩效,通常引用的测量指标是专利数量,本研究还从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绩效来设计量表,包括7个题项。

3. 3 因子分析与信度检验

3. 3. 1 信度分析

信度指的是用同一个测量工具对同一个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结论与结果数据的一致性的程度,即对测量结果稳定性、一致性与可靠性的评价。学者De Vellis ( 1991)认为,Cranbach'sα系数在0. 7 ~ 0. 8可以接受,可信度较高。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可得出本研究变量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 7,因此,问卷各变量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问卷的信度较高。

3. 3. 2 效度分析

效度是对量表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的估计,效度是测量工具的核心指标。如果没有效度,那么包括信度在内的一切指标都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 Dieterish & Freeman,1979) 。本研究采用SPSS21. 0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KMO值分别为企业创新网络0. 807,组织学习0. 846,创新绩效0. 834,均大于0. 8,因此效度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

3. 3. 3 回归分析

为确定企业创新网络、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然而为了保证最终多元回归的结果科学、有效。必须在此项工作之前,完成对变量间多重共线性问题的检验。根据经验,多重共线性一般可以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来衡量,当VIF值小于5时,那么可以认为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本文经过回归分析,各模型中VIF的值均处于小于5,由此可以判断本文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多种共线性的问题。

( 1) 企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1. 0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对以上提出的各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共享愿景 ( β = 0. 441,p < 0. 01) 、网络结构 ( β = 0. 614,p < 0. 01) 、网络关系 ( β = 0. 587,p <0. 01) 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假设H1得到验证,见表1。

注: **在 0. 01 水平 ( 双侧) 上显著相关。

( 2) 企业创新网络与组织学习的回归分析

企业创新网络包含三个维度,组织学习包含三个维度,因此为研究企业创新网络与组织学习之间的关系,将企业创新网络的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再分别用组织学习的三个维度做因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注: **在 0. 01 水平 ( 双侧) 上显著相关。

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创新网络 ( β = 0. 689,β = 0. 770,β = 0. 593,p < 0. 01 ) 与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假设H2,H2a,H2b,H2c得到验证。

( 3) 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组织学习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如表3所示为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 **在 0. 01 水平 ( 双侧) 上显著相关。

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知识获取 ( β = 0. 784,p <0. 01) 、知识共享 ( β = 0. 754, p < 0. 01 ) 、知识应 用( β = 0. 750,p < 0. 01) 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假设H3,H3a,H3b,H3c得到验证。

3. 3. 4 中介作用分析

根据前面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中介作用的相关条件是满足的。因此令企业创新网络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为因变量,形成模型一,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添加知识获取为自变量,模型三是在模型二的基础上增加知识共享为自变量,同理模型四则是添加知识应用为自变量。分析结果见表4。

注: **在 0. 01 水平 ( 双侧) 上显著相关。

根据表4数据显示: 第一,当加入中介变量知识获取以后,企业创新网络的系数从0. 592上升至0. 701,且p值显著,说明知识获取在企业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二,当加入中介变量知识共享以后,企业创新网络的系数从0. 592上升至0. 730,且p值显著,说明知识共享在企业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三,当加入中介变量知识应用以后,企业创新网络的系数从0. 592上升至0. 695,其p值显著,说明知识应用在企业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从中介作用分 析的结果 可以看出,假设H4得到验证。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9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探讨了组织学习在企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剖析了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揭示了两者之间关系背后的逻辑。研究表明:第一,企业创新网络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第二,组织学习在企业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因此,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使用知识来改善产品和服务效率,通过现有的知识来创造新知识; 企业应注重组织学习的作用,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篇4: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摘要:开放经济背景下,积极融入创新网络是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企业在创新网络内的“结构洞”是影响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实证检验了“结构洞”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其内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结构洞”对企业技术能力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作用于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结构洞;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一、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 结构洞与企业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技术能力”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用于国家层面(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技术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对象由国家层面扩展到区域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企业技术能力”也就应运而生。Figueiredo(2008)认为技术能力是企业创造和管理技术变革所需的全部资源。Kim(1997)将技术能力划分为仿制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能力包括生产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赵晓庆和许庆瑞(2002)指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能力包括技术仿制能力、技术创造性模仿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本文认为,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对产业技术知识进行获取、学习、运用、升级、更新以及开发全新技术知识和技术标准的能力。因此,企业的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知识的获取吸收和新技术的创新能力两方面。

“结构洞”是指社会网络中的“洞隙”,这些“洞隙”的存在导致网络中的行为主体之间不能直接建立连接或者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中断(Burt,1992)。结构洞作为一种静态的社会资本,能够使网络中的聚焦节点在获取资源和利益方面占有先天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结构洞为其“占据者”带来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一方面,占据结构洞的网络节点企业由于处于网络中信息枢纽的位置,所以更有可能获取更棒的新创意、更多的异质性信息、更有效的技术能力提升途径(Gargiulo et al.,2009)。另一方面,“结构洞”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中介”地位和信息优势,操纵其他互不相连的两家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迫使它们让步或者竞争(Burt,1997)。笔者认为,外部网络的结构洞不仅有利于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创新,而且还能够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推广,从而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la:预期结构洞对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假设lb:预期结构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2.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及其中介作用。在创新网络中,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依赖于自身的研发工作,还可以将外部创新资源引入到企业内部并加以利用,即开展内向型开放式创新(Chesbrough,H.W. & Crowther .A. K.,2006)。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分为整合和获取两种类型(Dahlander & Gann,2010)。整合是指在外部市场购买技术知识、市场信息或者接受相关的技术授权。获取是指企业从外部创新源免费获得相关的技术信息和知识。笔者认为,在外部创新网络中,企业有目的地识别、引进和利用外部技术知识,开发新知识、新技术,将会有利于企业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稀缺资源,从而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预期整合在结构洞与技术吸收能力的关系中扮演中介变量角色;

假设2b:预期整合在结构洞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中扮演中介变量角色;

假设2c:预期获取在结构洞与技术吸收能力的关系中扮演中介变量角色;

假设2d:预期获取在结构洞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中扮演中介变量角色。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二、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数据收集包括两个阶段:预调研阶段(2014年7月)和正式调研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0月)。本次调研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37份,有效问卷206份,回收率79%,有效率68.7%。

2. 变量测量。

(1)因变量:企业技术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包括2个题项:①贵公司能够快速有效地将外部知识消化为公司内部的知识;②贵公司能够及时地将转化后的技术创新知识整合并加以利用。“技术创新能力”包括2个题项:①贵公司独立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有很大提升;②贵公司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更高。

(2)自变量:结构洞。学者们通常用“控制信息流的能力”来测度结构洞。“创新网络结构洞”包括2个题项:(1)创新网络内的其他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必须经过贵公司;(2)贵公司在外部创新网络内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3)中介变量: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整合”包括2个题项:①贵公司经常从外部市场购买市场信息;②贵公司经常从外部市场接受技术授权。“获取”包括2个题项:①贵公司能够从外部及时免费地获取市场信息;②贵公司能够从外部及时免费地获取改进技术水平的信息。

(4)控制变量。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将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和企业家精神作为控制变量处理。本次调查均采用Likert7分量表。

三、 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

1. 信度、效度与相关系数分析。本项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检验变量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题项都落在预设的因子上,并且因子载荷均在0.7以上,表示变量测量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结构洞、整合、获取的Cronbach's α系数略低(分别为0.793、0.791、0.785),但仍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8以上(分别为0.813、0.836)。上述分析表明本项研究的变量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适宜进一步做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2. 回归分析及假设检验。在检验变量是否具有中介效应时,我们采用温忠麟等人(2004)所建议的方法来检验分析。实证分析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检验的是整合在结构洞与技术能力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1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对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2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同时对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结构洞)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的F值明显增大,因此,与模型1相比,模型2增加解释变量(结构洞)后,模型拟合度得以优化,R2也增大,R2增加了18.6%(p<0.05),表明结构洞对技术吸收能力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假设la得到支持。

模型3是中介变量(整合)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4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同时对解释变量和中介变量(整合)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的F值明显增大,与模型2相比,R2也增大,R2增加了2.3%(p<0.05)。也就是说,模型4在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中介变量整合后,对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的解释能力迅速提升,这也意味着整合的中介作用显著。在模型4中,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和中介变量(整合)的回归系数显著(p <0.05),也就是说,整合在结构洞和技术吸收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2a得到支持。

表1的模型5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对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6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对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结构洞)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的F值明显增大,与模型5相比,模型6增加解释变量(结构洞)后,模型拟合度得以优化,R2也增大,R2增加了21.5%(p<0.05),表明结构洞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假设lb得到支持。

模型7是中介变量(整合)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8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对解释变量和中介变量(整合)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的F值明显增大,与模型6相比,R2也增大,R2增加了2.7%(p<0.05)。也就是说,模型8在模型6的基础上增加中介变量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整合)后,对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的解释能力迅速提升,这也意味着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整合)的中介作用显著。在模型8中,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和中介变量(整合)的回归系数显著(p<0.05),也就是说,整合在结构洞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2b得到支持。

表2检验的是获取在结构洞与技术能力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1和模型2表明结构洞对技术吸收能力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模型3是中介变量(获取)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4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同时对解释变量和中介变量(获取)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的F值明显增大,与模型2相比,R2也增大,R2增加了1.3%(p<0.05)。也就是说,模型4在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中介变量获取后,对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的解释能力迅速提升,这也意味着获取的中介作用显著。在模型4中,被解释变量(技术吸收能力)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和中介变量(获取)的回归系数显著(p<0.05),也就是说,获取在结构洞和技术吸收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2c得到支持。

表2的模型5和模型6表明结构洞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模型7是中介变量(获取)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8是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对解释变量和中介变量(获取)做回归(回归系数显著,p<0.05),模型的F值明显增大,与模型6相比,R2也增大,R2增加了3%(p<0.05)。也就是说,模型8在模型6的基础上增加中介变量获取后,对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的解释能力迅速提升,这也意味着获取的中介作用显著。在模型8中,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对解释变量(结构洞)和中介变量(获取)的回归系数显著(p<0.05),也就是说,获取在结构洞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2d得到支持。

四、 结论

本项研究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创新网络结构洞是否以及如何作用于企业的技术能力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在结构洞与企业技术能力的关系之间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

结构洞是信息流动的缺口,结构洞的联结方式使后发企业排除了冗余信息,减少了因冗余信息而带来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占据结构洞,获取更多非冗余性的技术知识和多样化的创新资源,提升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结构洞赋予了企业快速获取新信息的能力,使企业能够及时接触各类市场信息,敏锐感知潜在的机会和风险,提升技术创新绩效。因此,创新网络的结构洞对企业的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结构洞通过整合和获取作用于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往的相关研究深入挖掘了创新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不少学者也针对结构洞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外部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方面,而对两者关系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甚少关注,两者或者正相关或者负相关或者曲线相关等等各种关系的内部影响机制是一个神秘的“黑匣子”。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技术创新中最重要的资源,即技术资源。拥有创新网络结构洞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通过开展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整合、获取),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资源、市场信息、资本支持等关键资源甚至稀缺资源,弥补企业技术资源和市场能力的先天不足,降低技术开发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夯实企业的创新基础,提升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企业加速创新。

参考文献:

[1]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1.

[2] Kim.L.,Lmi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Boston,Masschust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124-154.

[3]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14-340.

[4] 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J].科研管理,2002,(1):70-76.

[5] Burt, R.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 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研究”(项目号:11&ZD004)。

作者简介:施建军(1955-),男,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崔海云(1981-),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市场营销。

篇5: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王琛

一,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促进了信息、知识、人才的跨国流动,推动了生产力要素的全球配置。对知识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用,已经成为各国取得竞争优势和提升综合国力的根本所在。特别地,企业作为一国之创新主体,由于知识的分工及其分布特征,使得企业要获取并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除了组织自身要创造并集成知识外,还必须探索和整合组织的外部知识资源。伴随企业间合作、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的日渐频繁,企业创新范式逐渐经由传统的对公司研发组织的控制,即封闭创新范式向开放创新范式转换,而这种范式的更迭使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开放式创新的大背景下,卓有成效的保护和管理自己的知识产权?

二,何谓开放式创新

在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企业基于“成功的创新需要控制”的理念,认为创新活动应该严格的控制在企业内部,R&D(内部研发)是公司非常有价值的战略资产,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在企业内部进行研发、生产、销售,并进一步提供售后服务和财务金融支持,以此获得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从而得到超额的边际利润。该创新模式被哈佛商学院的Henry Chesbrough称为“封闭式创新”。该模式的特点是研发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生产与市场化、售后服务等都内嵌于企业自身系统中完成,这种范式被许多大型企业成功验证。然而,进入21 世纪,全球创新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原来成功运行的封闭式创新模式遭遇新的挑战,逐渐由封闭式创新转向更开放的创新。

Henry Chesbrough在《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或组织

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将企业内、外有价值的创新资源集中起来创造价值,同时建立相应的内部机制分享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企业内部的创意可以通过外部渠道实现市场化,同样,外部的技术也可以被企业接受、采用。”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活动过程,创新可以跨越企业的传统边界,不再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开放的本质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强调企业对内外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借此提高创新效率,激发创新利润。

三,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及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 在当前,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中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了。下面将就这两方面分述开放性创新对其的影响以及企业可以采取的配套策略。

在开放式创新形势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已不再是对知识产权的控制,而更多地关注知识产权的权益配置、知识产权的利用和增值。这就要求相应地探索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商业模式,开发评估知识产权价值的工具和手段,并培育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一)构建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产权管理的商业模式

在传统的商业战略中,知识产权通过合法手段来排除竞争对手,从而本身起到一种保护作用。在这个时代,专利被视为一种进入壁垒,而不是作为一种收益和盈利的资源。但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应将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作为能直接增加一个公司的市场价值的盈利资产,通过许可转让自己的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资产上升到公司的战略领域。这样,一种适宜于开放式创新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应该是将束之高阁的知识产权释放出来,并利用它们产生利润。因此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是将知识产权同商业模式联系起来,并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杠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产权。

(二)探索评枯知识产权价值的工具和手段

要有效地对知识产权进行战略保护,其保护的程度常常受到知识产权自身价值的影响。因此,准确而客观地衡量知识产权的价值,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将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企业的许多知识是嵌人在企业知识工人的大脑中的,而且这些知识是动态的,随时间变化其价值会产生很大的波动性,有的升值,有的则贬值甚至被淘汰,因此,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发评估知识产权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以便企业对自身的知识产权现状有清晰的了解。

(三)培育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减少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必须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有效促进知识产权权益的配置,引导产、学、研等机构遵循自愿平等、互利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科技开发和成果转让,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技术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分配方式,以“机构专业化、组织网络化、市场国际化”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发展方向,并规范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

四,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影响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建议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对知识产权主体与客体的管理,包括对知识产权资源的管理和知识产权成果的管理。知识产权资源即企业的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知识技术、资金、市场和信息。知识产权成果是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包括技术创新成果和非技术创新成果。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发生了明显地变化:

1、管理理念的更新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的配置与流动在更大的范围进行,知识产权成果的来源更加丰富,知识产权利益主体多元化,知识产权成果的占有和使用更为多样化,知识产权管理更加复杂,企业必须树立知识产权管理开放战略思想,对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有效地分析,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最大化利用。

2、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使用的知识产权资产的主体趋于多元化,知识产权主体以多种形式存在,主体之间的合作也更加频繁和广泛,知识产权管理的对象较封闭式创新更加广泛和复杂。

3、知识资产的外部化

在开放式的创新理念下,企业的边界被打破,创新成果能够穿越企业的边界进行扩散,内部的知识产权可以扩散到其它企业发挥作用,外部的知识产权同样也可以被企业接收利用。

4、管理成本重心转移

进行开放式创新,企业可以自己研发,也可以合作研发、委托研发甚至直接购买他人的知识产权,并且由于知识产权主体的多元化,管理的成本主要集中反映在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购买、分享和风险控制方面。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必须具备开放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建立并实施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管理制度,防范知识产权资产流失,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和交易获取收益和创造价值。

(一)开放战略

实现开放式创新的企业,要求利用多个领域的知识产权信息,从更为广泛的开放性渠道中获取知识产权资源,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因此,从全局来看,要促进企业间合作和共同发展,树立开放性战略管理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开放式创新推动了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实施公开资源战略,通过资源的部分公开和部分公开资源的方式开放资源,与外部建立良好的合作。同时,企业需要构筑一个开放性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获取知识产权资源,建立与外部的开放性信息网络,将更多知识产权主体涵盖到自身创新体系中来,获得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的资源,并不断向外部开辟新的市场,从系统的层面去利用内外部创新成果。

(二)自主创新

开放式创新并不是简单地依靠外部资源进行创新的模式,完全依赖于企业外部资源的创新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在不确定、复杂的环境下,完全依赖于外部创新,注定要失败。开放式创新更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但是自主创新不等于自我创新、独立创新,更不是关门创新,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全球化的创新和学习型的创新,自主创新的核心就是创造和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学习和吸收能力的培养,落实、提高自身获得、吸收和使用新知识的速度。同时应该建立对外交流机制,重视促进知识的流动,增强员工团队协作能力,并增强组织接受知识存量的能力,提高公司的领先知识的含量和优化知识

结构。

(三)制度革新

创建一个开放式创新系统,不仅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进行有益的资源分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企业知识产权利益,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商业化,这些都离不开企业的制度创新。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应该通过改善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规范企业内部人事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激励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人才选拔制度,以此稳定企业内部研发组织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企业内部创意的流失,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者的创新热情,并建立文件、激励机制等充分利用内外部专家的知识资源,有效地获取和分配资源,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率。

(四)合作共享

开放式创新实际上是创造性地使用广泛存在于产品价值网络的各个节点中的知识的过程。企业在开放式创新中,不但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资源,而且还可以达到双赢的知识创造和共享。但是企业选择开放式创新的目的,实际上是对创新成果所有权和创新成果使用权强烈追逐的产权欲望,而知识产权的许可已经成为基于新技术的企业的商业化战略。因此,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需要协调各参与主体对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创新成果的使用,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合作和许可制度,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创新机制以及新型的资源分配和共享体系,通过组织要素的充分联合和互动,调动价值网络中的各主体合作积极性,推动知识产权的创造效率和产权成果的转化利用。

(五)风险控制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为了防范知识产权资产的流失,企业应该引入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包括风险投资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风险投资机制特有的阶段性评估体系可以提高创新项目的运行效率,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成果的总体利用度和集成度,使合作方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提高产权成果的成功率和商业化运作的可能性。企业应该同时引入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企业对研发成果商业潜力的早期评估能力,充分评价流出和流入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的所有潜在商业潜能与价值,从而避免潜在的损失。

五,结语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能否真正融人经济全球化大潮,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变大变强,既需要整合各方面的知识、技术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需要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这是我国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在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确为发展规划的战略基点。但是自主创新不等于封闭式创新,企业的创新过程需要吸纳外部重要的知识和技术资源。我们从开放式创新这个大背景出发,提出了关于我国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和管理策略的几点意见。这对于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论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胡承浩 金明浩

 《开放式创新下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研究》刘名

篇6: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培育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促进与引导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然而技术创新,并不单单就是研究开发出那些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高科技产品才是技术创新。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产品的市场情况等因素,以观念创新促进管理制度创新,带动技术产品不断创新,走持续发展、持续改进的路, 才能永葆企业有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嘉善豪能新材料公司的技术创新为例,来说明技术的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

宜顺论文网

目 录

论文摘要....................................................................................................................................1 引言............................................................................................................................................1

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1(一)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的含义...........................................................................................1(三)创新是形成竞争力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1(四)影响能力创新的因素...................................................................................................2 1.R&D投入水平........................................................................................................2 2.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2 3.国家创新政策............................................................................................................2

二、企业技术创新有的缺陷..................................................................................................2(一)国际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2(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3 1.技术对外依赖度大 科技进步贡献率低..................................................................3 2.科技与经济相脱节,高新技术研究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 3.软环境的建设不够....................................................................................................3 4.自主企业、品牌渐多,但仍显不足........................................................................4 5.评审门槛过高............................................................................................................4 6.法制、政策不够完善................................................................................................4(三)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5 1.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5 2.两种典型技术创新模式............................................................................................5 3.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5

三、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途径..................................................................................5(一)如何强化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二)非核心技术创新........................................................................................................6 1.引进核心技术,与核心技术持有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6 2.非核心技术创新与企业基本竞争战略的结合........................................................6

宜顺论文网

3.非核心技术创新→非技术创新................................................................................7(三)诱发危机意识,鼓励创新思维................................................................................7

四、结论..................................................................................................................................8

五、参考文献..........................................................................................................................8

宜顺论文网 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引言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认定企业核心能力就是一种学识,就是一种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学识。随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深入,战略、技术、资本、质量、渠道、客户、品牌、速度、创新、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学习能力等等,都曾被人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人综合起来进行定义的。以上列举的各项都一定程度的符合这一特点。本文主要就技术创新这一方面进行研究。

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

(一)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实质是对客户的争夺,谁能让消费者从口袋里掏出钱来,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消费者买谁的账归根结底就是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换一种说法就是谁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而使企业持续地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根源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为顾客创造别人所不能创造的价值的能力。从核心竞争力产生的逻辑出发,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需具有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延展性。

(二)不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经济模式带来了新的格局。大企业反应迟钝,风光不再,掌握高新技术并能对市场做出灵敏反应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虽然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是九十年代最为壮观的景象,但是每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背后就有十个失败企业的故事,这说明新经济中企业竞争更为激烈,旧有理论难以找到并解释成功和失败企业之间的差别。

由此可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以成功企业为例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对我国高科技企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观点和方法,极具现实意义。

(三)创新是形成竞争力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表现在企业的技术优势、战略决策、反应能力、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而这几方面除了通过经验积累之外,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

首先创新本身可以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企

宜顺论文网

业不断创新的过程。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杜拉克宣称:企业组织需要一个核心专长——创新。“海尔”如何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张瑞敏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不断的创新。其次,创新能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能否快速发展已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不断创新则能保证企业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影响能力创新的因素 1.R&D投入水平

R&D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许多统计分析表明,R&D投入量与技术创新强度、规模和水平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作为技术创新前期阶段的R&D活动,其投入量有较强的独立性,这为规范化统计分析提供了可能,而且具有较好的纵向和横向可比性。因此,R&D投入量目前被作为技术创新评价最有代表性的基础参数之一,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2.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是从宏观上看某个产业技术的高低,它涉及到产业的多个方面,并且各个方面相互影响。优良的生产设备能使企业以较小的新增投入,有效吸收和转化R&D成果或引进技术,迅速达到创新条件下的规模生产。广泛灵活的销售网络和优良的售后服务,能为创新产出奠定市场实现的坚实基础,成为扩大企业创新社会影响的窗口,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营销能力。而市场营销能力又会影响到整个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3.国家创新政策

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受到国家技术创新政策的影响,技术创新政策是维系和促进技术创新的保障因素。在很多情况下,技术创新特别是基础科研项目,社会效益大大高于私人收益,私人付出的技术创新成本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得到充分的补偿,导致缺乏参与此类活动的动力,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直接参与或变革相应的制度加以解决。

我认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市场尚不健全,难以对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新技术产业提供足够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刺激和扶植,使之尽快形成规模经济、降低边际成本、积极创新出本国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技术创新有的缺陷(一)国际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全球正处于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阶段,技术创新渐趋活跃,面临新的经济增长机遇。

根据全球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每五六十年为一周期的规律,过去二百多

宜顺论文网

年,全球经历了机器工业、蒸汽机、电气及重型机械、内燃机及其应用、信息技术等5次技术革命。目前,仍处于以信息及通讯技术为标志的第五次技术革命时期,它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进入到广泛和深度应用阶段,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业,同时,也正孕育新一轮技术革命。

(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1.技术对外依赖度大 科技进步贡献率低

目前我国技术对外依赖度已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必须从国外引进。现在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一半以上的技术要靠引进,只有万分之三的国内企业真正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我国要达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必须跨过“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超过60%、对外技术的依赖度降到30%以下”两个硬指标。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国内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到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2.科技与经济相脱节,高新技术研究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大概有3万项,但转化成产品的不到20%,而真正形成产业的恐怕不到5%。李岚清曾说过:“我过去到过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机构与实验室,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他们普遍重视科研成果论文的发表或获奖,而忽视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成为商品,占有市场,实现其使用价值,变成财富。

有这样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1997年10月,我到内蒙古大学考察,了解到他们发明了一种药,专治牛皮蝇,应该说这是一项重大发明。可巧,我随后又到当地的一家皮革制品厂考察。我问厂领导,你们生产用的是国内的牛皮还是进口的牛皮,他们说不用国内的牛皮,全部用的是进口牛皮。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国产的牛皮大多被牛皮蝇咬过,有的牛皮被咬得像一张网,利用率很低。我说,专治这种牛皮蝇的药不就是你们内蒙古大学的教授发明的吗?为什么不用呢?他们却回答说,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或者国家急需的东西,虽然有了科技成果,却没有一种机制使它能够进入市场。这样的例子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3.软环境的建设不够

体制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与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昭如是说:“回顾“两弹一星”的研究,那时候团队精神和学术民主的氛围都很好。拿今天的话来说,是软环境很好。当时,我们完全是针对问题本身展开各种讨论甚至争论,根本没有等级和身份方面的顾虑和限制。

由于国内没有适宜科技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原本许多应在国内大有作为的科

宜顺论文网

学家纷纷前往国外。由此也派生出一些奇怪的现象:有着中国国籍的科学家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却有一些华裔科学家获诺贝尔奖。许多人引以为豪,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如果这些科学家在国内搞研究是无法取得如此高的成绩的。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得奖后接受访问时表示,自己从小在美国成长,算不上是中国科学家。他说:“我不是中国科学家。我在美国长大,并一直在这里生活。但我希望奖项能鼓舞中国的学生和科学家。”

4.自主企业、品牌渐多,但仍显不足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可喜的是,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已经呈现出良好势头。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该制造技术和生产该类高技术产品的国家。

但危机,就是危险与机遇同在。义乌市袜业行业协会会长、浪莎袜业集团董事长翁荣金说,“袜业的同质化程度很高。能否生存,区别在于有无品牌。在同以袜业著称的诸暨大唐镇和义乌,死掉的,基本就是没品牌的作坊式小企业。“有品牌、有销售渠道的,就有议价权,将会整合行业。”翁举例说,浪莎集团拥有自主品牌、自主技术,并在八十多个国家注册商标,因此“当危机来临时,我们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新产品、新价格,即使生产商提价,销售商仍有利润空间”。他举例说,浪莎今年(2008)1至7月,外贸出口达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40%。“

目前浙江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附加价值有限的单纯加工制造业将逐步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正不断萎缩。在此情况下,“要把二产的三产化作为现实的选择,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转变”。这一次,机遇和挑战,终于轮到中国了。

5.评审门槛过高

众所周知,一项新科学成果产生到时间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与财力。有时确实会出现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但由于国情,政府往往只能选择少数课题,也由此产生了评审门槛过高的现象。中国的科学体制是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蔡文,一位边缘科学家说,“现在大多数的科研计划都是跟踪式的研究,没有给原创性研究提供足够的氧气。

6.法制、政策不够完善

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的《科技进步法》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至此,中国已经有一部分法律保护科技创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但是,体制的不健全仍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瓶颈。最近开始流行山寨机。它们或由生产者自己取个品牌名字,或模仿别人的功能和样式;由于逃避管理,他们中很多不纳税,不送管理部门检测,再加上极快的创新与模仿,高效的成本控制和灵活的分销手段,导致其零售价格往往仅是品牌产品的1/2到1/3。

宜顺论文网

由此看来,中国企业还是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动力,但过于垄断而且高昂的检测费用令本来一些有创新欲望的企业望而却步,就出现了“山寨机”这种畸形产品。

(三)自主创新是一个需要长期稳定积累的过程,自然需要一个稳定合理的外在法治与政策的保障。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 1.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

技术创新战略一般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其特点各不相同。相比较而言,自主创新对企业的资金、研发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模仿创新则对这些方面的要求较弱一些,但它要求企业能很好的吸收所引进的技术,从而从工艺上更好的创新,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合作创新则要求合作主体之间细节的划分清晰,权责明确,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创新战略越来越多的被企业所采用。

2.两种典型技术创新模式

现在一般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创新战略观点:一种是十分普遍的观点即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另一种是现在从两弹一星、吉利等这些案例所引发出来的直接自主创新的战略。那么相对我国的家电行业的企业到底应该采取何种创新战略途径?下面引用彭纪生、刘春林建立的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模型,以期对我国家电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3.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

为表述的方便,考虑两个企业(企业1 和企业2)均可独立进行一项创新研究的博弈问题。由于企业自主开发需要研究成本并需承担失败风险,故假设该项研究需要投入的直接成本为c ,对每个企业来说,成功的概率均为p。并设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企业的研究成功将给企业1 和企业2分别带来v1 和v2的效用(或收益)。但是如果只有一个企业研究成功,另一个企业为共享研究成果,必须付给成功者一定使用费d(一般假定d)。

于是对两个企业而言, 有4 种不同的策略组合, 即企业1创新、企业2 模仿;企业1 模仿、企业2 创新;企业1 和企业2 都创新;企业1和企业2都模仿。

三、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途径(一)如何强化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包括:企业经济实力;国际化水平;政府干预度;投融资能力;基础设施;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所以任何片面强调某要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

以嘉善的豪新材料公司为例,在其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将两个贴有不同材质标签的啤酒瓶放入85摄氏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第一种标签遇溶液后卷缩,15秒内完

宜顺论文网

全脱离瓶体;另一种标签经过60秒浸泡仍维持原状。前一种标签就是该公司的新产品――可洗水晶标签,身价是普通纸标签的10倍。

豪能新材料公司副总经理张士栋说,贴有传统纸标签的啤酒瓶需手工剥除标签后再回收利用,许多啤酒生产商因嫌麻烦,宁愿选择将瓶子报废。如今,一些啤酒生产商用上他们的可洗标签,瓶子的回收利用方便了,生产成本也随之降低了。

市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今年,豪能新材料公司把发展触角延伸到了海外,在比利时收购了商标行业巨头――伊洛克罗马(欧洲)有限公司,准备依靠其设备技术、销售网络和客户群,在海外打响自己的品牌。

同样,技术创新让恒丰包装公司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恒丰公司有一个7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是其与浙江大学的联合研发主中心,用于环保转移新材料的研究;公司研发副中心则位于浙江大学的紫金港校区,面积200多平方米,用于新材料性能测试。

一个企业,要想真正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惟一的办法就是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企业的各方条件,寻找自己的长处,从生产管理、质量、规模、销售模式、渠道、售后服务、品牌认知、价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做好其中一项或多项工作,并扬优成势,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非核心技术创新

1.引进核心技术,与核心技术持有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核心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获得核心技术,企业的产品就没有持久的竞争力。但是,对于那些不能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企业,又该采取何种策略呢?实际上,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企业越来越专注于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然后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实现从最初始的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转换。

例如掌握电脑核心技术的英特尔公司,并不具备组装全部电脑的能力,它只是在电脑核心CPU上有核心技术专长。这样就给其他没有或不具备电脑核心技术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2.非核心技术创新与企业基本竞争战略的结合

核心技术的取得往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而且风险较大,成功的几率低,除了少数大企业和跨国公司之外,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因此,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在非核心技术层面采取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战略。一般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采用这种战略。

我国企业拥有低廉的劳动力,可以通过成本领先战略来实现非核心技术创新,利用劳动力的价格优势与庞大的市场容量,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使企业获得低成本,在竞争中靠成本优势取得领先地位。但是,在同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情况下,由于进入障碍低,多数企业很容易就取得成本优势,而且面对的竞争对手具有相同的竞争手段——成本,这也就是为何我国彩电行业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

宜顺论文网

价格战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洗衣机的核心技术方面,海尔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并没有多少创新,而只是领先向市场推出容量更小的洗衣机,针对的是家庭对第二台洗衣机的需要,实现小件衣物随时洗。实际上,尽管海尔在核心技术方面并没有多少突破,但是它推出的产品却接连不断,这些新品体现了非核心技术的创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形成了差异化,创造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应当看到,非核心技术创新虽然能够产生差异化,但是技术含量低,很容易被模仿而丧失其独特性优势。因此,企业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产品独特性得以延续,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或者直接将非核心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3.非核心技术创新→非技术创新

创新不是“创造新东西”的简单缩写,而是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创新是创造或执行一种新方式,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获得利润。我国大多数企业既然无法掌握核心技术,非核心技术创新又容易被模仿,而且短时间内将一直保持这种情况,就可以考虑走非技术创新的道路。

与技术类的创新相比,非技术类的创新往往只需较少的投资,甚至有时只是一个观念的转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更应该强调非技术方面的创新。非技术方面的创新类型很多,如营销手段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

(三)诱发危机意识,鼓励创新思维 多数情况下,企业会感到成功的模式不会永远支配企业的运行,但在什么情况下和什么时候变革企业,这是许多优秀的企业家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当企业在获得“满意”的利润时,企业高层管理者往往容易忽视那些表明组织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的信号。只有当组织的竞争力开始衰退,当然这个衰退可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过程,才会引起公司的警觉。但这时的创新或变革,很可能是为时已晚。

企业应能具有识别、评价自己所处发展阶段的能力,以保证企业在不同时期都能采取恰当的变革模式使企业处于一个又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马柯德认为优良企业具有两个特征,即健全的财务和健全的战略。健全的财务是建立在健全的战略基础上的。而健全战略的确定是企业建立在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在今天,创新已成为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有危机意识,鼓励创新,首先从企业高层做起。

当然,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只是一种有效手段,而要使组织成为真正的创新组织,还需要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使创新行为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还需要在组织内部建立持续创新的公司文化,创造一种自我完善的机制和持续创新的态度,勇于变革,乐于变革,创造变革。

宜顺论文网

四、结论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市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然离不开企业创新的支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手段或者途径都适合企业。所以,选择可行的创新才是重要的。希望企业更好地发展,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参考文献

[1]曾令秋,杜伟,张伦方;推进成都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4期

[2]李小飞,萧延高;试析产业集聚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3]杜伟;关于技术创新主体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J];经济评论;2004年03期

[4]尹忠萍;论技术创新主体[J];经济师;2002年10期 [5]杜伟;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制度论[D];四川大学;2002年

[6]权利冰;我国大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尚存五大障碍[N];中国财经报;2000年 [7]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8]张雷;国内实力企业促进技术创新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李品媛;[9]论企业核心竞争力[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10]黄耿;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家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 [11]张曙;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1999 [12]缪沾;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

[13]纪玉山;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版

上一篇:普惠制原产地证明书格式A的填制-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一篇:高速监控员实习半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