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2024-08-24

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共8篇)

篇1: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1、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的调查

就业能力[1]是指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足雇主需要并实现就业、维持就业的全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大学毕业生只有充分就业,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就业市场上,就业能力是决定“买方”对毕业生进行取舍的最重要因素。就业能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范围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正如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所指出的那样,高职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应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完善就业能力结构,提高就业能力实践水平,无疑是提升其就业潜能的最佳策略[2]。

为进一步明确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作者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咨询企业有关专家等途径,走访了多家企业,做了大量调研[3]。

1.对车间主任的调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企业工作实际困难准备不足,对企业用人要求不清楚。二是岗位技能欠缺,新进大专毕业生对于设备操作能很快掌握,但很少有学生能将工艺设备、质量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并自主处理突发事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三是没有认同感,工作不努力。四是大专毕业生在工作中很少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

2.对企业老总的调查。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92%受访者认为学生创新能力不强。老总们认为并不是学历决定创新能力的高低,普遍认为创新能力与较强的企业认同感、爱琢磨、干过岗位与工作经验多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建议学校应加强创新方面的训练,应加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近的模拟训练,而不是单纯的思维训练,要突出团队意识与动手能力,不能纸上谈兵。

3.对高职毕业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3.3%学生认为学校内所学的知识用上的不太多,甚至有学生认为完全用不上。主要原因为专业不对口,学校理论讲授太多,实践机会太少。98%的学生希望学校增强岗位实践技能训练。100%的学生希望学校加强就业前的培训,认为在入学时就应当讲解专业特色与就业形势。69.8%的学生准备跳槽。

综上分析,企业普遍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应该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真正把自己塑造成符合企业所要求的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说明高职教育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高职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能力不足,经企业严格面试并录取的学生,在工作中也可能被淘汰。因此,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要马上解决。

二、高职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生表现出就业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①学习能力不强。当前我国部分大学毕业生学习能力不足, 这跟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②创新能力缺乏。高校设置的一些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大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动手能力薄弱。高绩效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期望比较高, 很多企业希望学生一毕业就马上能胜任工作。但是用人单位大 多认为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才能投入实际工作。

④职业素养缺失。调查中,同学们认为面临择业时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是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和专业水平占55%,实际上外语和计算机是大路学问,是任何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认为缺乏职业素养应具备的管理能力、人际沟通、团队精神、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等的仅占45%,而综合素质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失的。

三、高职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导致学生就业能力差;另一方面是学校的培养计划于社会需求之间有巨大的差距。

首先,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多数企业认为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现在企业最希望的员工是稍加培训就能上岗的大学毕业生,可是这除了需要知识的底子之外更需要实际动手能力的底子,而这个底子毫无疑问的应该由学校来完成。一个好的职业院校里的学生应该是“半个工人”,他们在校期间一多半的时间是要在校内实训车间或校外实习基地里面度过的,这就要求学校要在实习基地方面舍得投入,培训相关的师资,形成良好的实训制度,让职业院校的学生真正的学会职业技能。然而就笔者调查发现,全国大部分的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都明显滞后,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待在教室内的,而不是实验室。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技能培训不到位,实习犹如“走过场”,动手能力弱是必然的。

其次,高校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仍主要是学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他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

总之,要想改变学生就业难的困局,必须深入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密切配合,相互合作,建立广泛实用的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精加工”,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留得住、用得着、下得去” [2]的合格产品。

参考文献:

[1]何万一.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对策研究 [D].2007,10-13.[2]朱秀清.高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D].2007,6-12.[3]王鹏.推动地方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D].2007,8-18.[4]张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2007,4-18.[5]袁月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J].2008年第9期

篇2: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目:

大学生就业所需能力研究与现状分析

所 在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人:

联 系 电 话:

指 导 老 师:

提 交 时 间:

2016.08.28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制

大学生就业所需能力研究与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备受社会的关注,这一问题不断凸显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学生的就业能力的高低反映了高校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重视及培养程度。本次调研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能力的问题,通过结果分析,进而为大学生或高校提出有效地相关的培养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对策

引言:现在我们正处于大学求学阶段,为毕业后能够争取好一个好的就业机会,现在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我选定了这个课题——大学生就业所需能力研究与现状分析,通过亲身调研、充分分析、独立思考,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正所谓,成功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若我们连自己的就业能力的准备都未能准备好,往后又如何有能力留住成功呢!

一、就业能力的概述

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概括为:个体在劳动市场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化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体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调研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观

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形象,往往不是市场提供就业岗位不足,而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过于理想化,例如找工作要喜欢的、工资高的、工作轻松的等等。62%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找工作时高不就低不成。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就业及工作的满意度尤为重要。

在本次调研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拥有较为良好的就业观念,他们表示就业时更愿意先就业积累经验,之后有好的条件时会合理择业。同时也有35%的受访者就业时会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我而言,我认为前者会比后者更加容易找到工作,毕竟自个喜欢的工作并非容易找到,即便找到也不一定符合岗位要求成功就业。

由此,高校在给予大学生就业指导时,应该优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摒弃高不就低不成的就业观念,以此增大大学生毕业生岗位选择范围。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高校的扩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自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毕业生也连年增长,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越变得越加激烈,人才数量的增长快于市场的需求。

一些用人单位的盲目地设置门槛过高,要求苛刻,也直接导致应届大学生求职难。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正因如此,众多用人单位为筛选更为优秀的人才设置了入职高门槛,例如非名牌大学不录取、某项技能等级未达要求不录取等等,将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悄然拒之门外。

但是,大学生就业难也不仅仅是上述问题所致,大学生的自身也有其问题所在。在本次的调研中,83.2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可能以经验不足而不优先录取应届毕业生。其次有超半数的受访者认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掌握不佳也是应届毕业生在求职途中的一大绊脚石。另外,43.46%的受访者表示大学生的表达能力的不足也很大程度导致求职的失败。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了解到有一部分的人认为应届毕业生求职难的部分原因也有对口专业的工作难找、求职技巧不足、学历背景较差等。

在大学生求职难的社会大背景上,我们解决不了社会上的阻力,但我们可以解决自身的问题,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成功入职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大学生就业所需的能力

大学生想要在求职过程中拥有优势,必然要了解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生的能力的要求如何。为清楚了解当代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哪些能力,调研了191名大学生和毕业生。

由上面的调研结果可知,当代大学生主要认为拥有优异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能够让自己有较好的就业竞争力,反映了他们对于用人单位的认知,认为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是上述的几项能力。

然而,在刘俊彦的《用人单位看重什么》中对百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其中的结论表示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及学习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

可见大学生与用人企业对于相应能力的看重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当代大学生应顺应用人单位对于相应能力着重培养,但是,也并不是只重视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毕竟综合素质优异程度也是企业方面有所重视的。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

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识。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场所。然而,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重视,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没有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升到高校办学的战略高度。大多数高校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不能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的一部分,一些高校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层面。其次,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长期以来,在整个大学教育中,书本知识的传授仍然占非常大的比重,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较为薄弱,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流于形式,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公布就业信息等,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三)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欠缺的表现。

专业知识的拓展、应用及实践能力欠缺。专业知识功底不够扎实,知识较多地停留在课本上,缺少对专业知识的应用。高校教学培养的方式方法导致大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能独立操作,大大增加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实践能力是运用知识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又一大因素。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实际操作能力差,综合应用能力差,甚至不能学以致用,学习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学习能力不足,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对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缺乏学习的欲望与动力;不能进一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出新思想、新方案、新办法,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的领域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竞争的不断加剧,用人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调查发现,65.45%的大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自己最为欠缺并且最想要提升的能力。可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五、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思考

(一)、高校从根本上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拓展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外语、计算机、写作等实用性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加强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与用人单位合作,使实践教学内容更接近于社会现实,让大学生提前到用人单位体验。

(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加强就业指导是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系统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等。其次,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可从就业观教育、提供适合性测试和求职咨询服务、提供职业模拟和组织招聘会等不同方面完善就业指导。

(三)、在校大学生要积极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摒弃眼高手低的陈旧观念。要做到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认清就业形势。应该做好先就业,积累经验,其次再择业。

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提高就业能力奠定基础。树立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职业分析和自我评估,充分了解职业的特征、现状、发展空间,及其对求职者的素质能力的要求,据此进行职业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书本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欲从事的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

六、总结

篇3: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就业能力被认为是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职业获取、职业维持以及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的能力。就业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就业能力只是涉及到求职这个过程, 是与职业获取相适应的一系列专业能力, 广义的就业能力包含求职期、从业期、以及职业发展期等过程中的能力展示。就业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毕业生自身的素质, 另一方面还来源于大学生毕业前在受大学教育过程中所受的教育。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由于河南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以及外省高校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与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异, 致使河南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能力结构上有别于与部属高校以及外省高校。

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的分析

在对在校大学生你认为某项能力在求职中重要性的问卷调查中, 分别从专业知识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4个方面设计, 共设计了30个问题, 大学生可以在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5个选项中进行选择。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我们发现大学生整体上认为就业最需要的能力基本上处于一种均衡的分布状态, 在就业所需的主要能力指标上基本上能够达成一致的认识。其中四大项能力结构中专业知识能力的认可程度最高, 可见专业知识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大学生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对通用技能能力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却没有那么高, 一些诸如信息分析能力、辨别能力等一些较为专业的指标的认识上, 存在分歧。在个人品质的认识上, 在校大学生的分歧较大, 一些诸如性别、吃苦耐劳等传统中被认为对就业起着绝对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 在现在大学学生中被认为是不重要或一般重要。而在职业规划能力的认识中, 由于缺乏较为详细的职业指导, 在校大学生对将来职业的规划及在从业过程中对职业前景的辨识能力较低。

三、企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要求的调查分析

从企业方面出发调查是为了发现企业最需要的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什么, 对这个问卷的设计, 我们同样分别从专业知识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4个方面设计, 共设计了31个问题, 大学生可以在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5个选项中进行选择。

从企业对大学生适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指标统计来看, 企业对就业能力中各项指标的认同程度也高于毕业生自身的认识, 企业在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等指标上达成了绝对的共识, 作为调查对象的50个企业都表示这两项是就业能力中最重要的。在企业看中的各项能力指标中, 敬业、吃苦耐劳、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平衡对待生活、工作能力、社会资本运作能力、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等10项, 是企业认为最需要的大学生能力指标。这点与大学生对各项能力指标的认识可以说是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认为最为重要的专业知识, 在企业看来却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四、已经毕业的学生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调查

对已经毕业学生的调查是基于毕业生参加工作后, 对就业能力各项指标的认识可能会出现变化, 调整自身对就业能力各项指标的认识。这项问卷的调查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刚毕业时直接影响就业能力的指标是哪几项;毕业以来你认为现在在哪些能力指标上有所提高;你认为当下毕业生最需要提升的就业能力指标是哪几项。

通过对河南地方高校已经毕业大学生对刚毕业时直接影响自身就业能力指标的调查, 我们统计出14项毕业生认为对自身影响最大的就业能力指标, 其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还有规划能力被认为是自己刚毕业时直接影响自身就业的4项最重要的能力指标, 认同程度都在75%以上, 其中专业技能是认同程度最高的, 认同高达85%, 对自己职业、岗位的规划能力认同的也较高。

第二项研究是针对毕业生参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 调查毕业生现在感到自身就业能力各项指标中有所提高的项目, 统计结果显示, 认为自身就业能力结构指标中最能得到毕业生认同的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沟通能力, 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随着毕业生参加工作, 毕业生通过专业知识的使用, 以及对专业工作岗位的熟悉, 专业技术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但提高最多的还是对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过程中的能力, 同时在参加工作初期, 毕业生一般会拥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能够将自己融入到工作团队中, 也希望通过对团队的熟悉来提升自身在团队的作用与地位。这样毕业一段时间之内, 这两项能力提升的较快。毕业初期对职业的陌生感及由于专业不熟悉, 带来的挫败感使得毕业生对自身吃苦耐劳能力产生不确定性, 同时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从而对自身吃苦耐劳能力产生否定。

第三项是对已经毕业后大学生认为自身当下现在最需要提升的能力, 其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团队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是最需要自身提升的4项能力指标。随着毕业生从业过程的深入, 毕业生逐渐认识到专业能力之外, 更需要将专业知识使用到职业岗位上, 因此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被认为是自身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指标。

五、河南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分析

基于以上问卷调查对河南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各项指标的认识,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第一, 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不足。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大学毕业生认为对就业能力最有影响能力指标, 但企业对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认同程度却没有那么高, 这反映出在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上的差异。对企业而言由于高校毕业生对专业技能的应用普遍较低, 再加上与部属和外省知名大学相比, 河南地方高校规模的扩张, 高校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需求完全对接。因此地方高校毕业生最为看重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由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被企业认为不是那么重要, 对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是职业岗位最需要的, 同时, 基于专业能力为基础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不足都得到了毕业生和企业的公认。

第二, 基于专业为基本的个人品质能力的提升。个人品质能力是毕业生在求职、从业过程中影响到毕业生职业成功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素质的获得很大程度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自信、压力处理能力、平衡对待生活、工作能力等个人品质的获得, 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专业上自信力, 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对提升毕业生就业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河南整体上高等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 专业培养能力上的差别使得毕业生在求职过程表现出不自信状态, 同时专业能力的欠缺也使得毕业生在工作初期认为自身提升最不明显的指标。

第三, 职业规划能力的不足。职业规划能力的获得一方面是在高校学习期间, 高校可以通过职业指导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另一方面是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自己对岗位的熟悉, 对岗位前景、岗位要求等最初预判, 以便设计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基于专业为基础的规划才是科学的规划, 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也应是建立在毕业生专业的基础上, 每个岗位都有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律, 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也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 只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加熟悉专业、职业的发展规律,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规划才能为自身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而河南省地方高校在基于专业为基础的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上, 还显得十分欠缺。

总之, 基于上述的调查, 我们认识到河南省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各项指标与现实企业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基于专业能力为基础的各项指标的调查中, 企业和毕业生也公认一些能力指标的欠缺, 这些能力指标的欠缺跟现在河南省地方高校的专业培养模式的不足有很大关系。

参考文献

[1]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3)

[2] .赵颂平, 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04 (21)

篇4: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总体就业形势

近些年来总体上毕业生就业形势是比较艰难的。2002有145万名大学生毕业,其中研究生8.8万,本科生63.6万,专科生72.7万。其中专科生增幅最大,2001年为52万人,增幅达39.8%。毕业生供给大幅度增加,而且专科生增幅最大,使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都比较突出。2003年有212万大学毕业生。2004年超过250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2005年为338万人,较上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到21.4%。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高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紧张局面应引起高度重视。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堪忧,毕业生待就业人数在6DO万人以上。

2高职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智的自我定位,对职位的要求过高

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误区。认为自己是高知识高技能型人才,理应有较高的报酬和职位,无形中人为地抬高了自己就业的门槛,这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年度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外企、国企、机关这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而作为很重要的可以容纳毕业生就业的民企、私企,却受到毕业生的冷落,仅有8.23%和6.42%的毕业生把民企或私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

(2)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日趋国际化,众多国际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然而目前一些毕业生往往只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操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二、高职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大学不但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更是锻炼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地方。大学生主要应具备以下能力:

1适应社会的能力

当今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日趋国际化,经济形势变幻多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无法立足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不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在完成好学业的同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学生组织,最好担任一定的职务,不断变换自己所处的角色,并使自己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为今后择业就业走向社会打下能力基础。此外,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提高的,需要通过多年磨炼,采取有效方法来培养和提高,达到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

2良好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最基本的能力,没有这个技能人们将无从进入社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最佳方式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流无处不在,所不同的是大学期间的交流更多情况下是多面性的,不再局限于一种人群。在大学期间有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活动,学生要做到大胆参与交流,将心换心,以诚相待,在与各种人群交往中,积累更多交往的经验。

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丰富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提出新颖独特的理论,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这种能力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还是从用人单位的发展角度来讲都是必需的。高职大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前人从未问津的新课题,如果具备了创新能力,就能对其进行科学地分析,进行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出科学结论,取得创新成果。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出发,推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而改革创新的重点要进一步集中于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分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对大学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研究,重新设计,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到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位置。

4协调管理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协调管理能力是一个毕业生进入社会不断成长的立身之本,毕业生就业后注重发展这种能力是必须的,经济的国际化趋势使得单一的“书生型”毕业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所显现出来的作用也已不容当代大学生忽视。

对学校此应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在走上就业之路前就锻炼各种能力。我们要对大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在文化素质方面,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同时又要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在能力方面,要有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动力机制上,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善于抓住机遇,敢于突破;在个人心理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追求科学与真理的干劲。这些都是大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三、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

1高职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1)“双元制”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后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

(2)CBE模式。它是以能力为基础的。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订能力分解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3)TAFE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2能力培养的几个方案

(1)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大学生以学业为主,学院应坚持走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路线。职业技能教育也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创新能力。我院根据具体情况,近几年举办了各类高职技能竞赛,通过这类比赛,即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学有专攻、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及指导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在学生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把职业道德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项学生活动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养成艰苦奋斗的职业习惯。开展以“深入社会”为口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团活动以及班会、团会、座谈、讨论、演讲、春游、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各种活动,都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些活动中所形成的能力会迁移到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为以后的岗位工作提供良好的能力基础。

(3)完善学生身心素质以适应竞争

在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应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期间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这几个大的方面。只有具备扎实的技能加上良好的身心素质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毕业生。学院的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普及、辅导员心理知识培训、定期专业化心理卫生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措施,都是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所必须的。

篇5:女性就业现状分析

一、女性对就业的偏爱

50%的女性即使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条件下也愿意工作;50%的女性不愿工作

影响女性是否就业的因素:年龄因素,25-35岁年龄段的女性最少倾向于外出工作;教育和薪酬,学历高、薪水高的女性,工作的愿望表现得最强烈,58%的大学学历和65%的年薪最低为50000美元的受访者愿意从事有报酬的工作

二、任职比率

1999年,58%的白人和61%的黑人女性被雇用,较男性偏低;1980年、1995年和2000年: 就全世界来看,女性就业率分别是57.4%、60.1%、60.7%,分别比男性低30.1、25.9、24.9个百分点。中国女性就业率分别为75.5%、80.4%、80.0%。2006的调查显示:墨西哥为38%、日本48%、法国49%、巴西54%、加拿大58%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

女权主义的影响,给了女性去考虑家庭妇女以外的角色的勇气。女性的高学历,为其从事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激励和成就感的职业做了更好的准备为经济的原因工作

三、职业分布的性别差异

考察雇佣最大数目女性和最大数目男性的职业。1990年,对10个男女各自就业频率最高的职业比较发现:男女职业分布有差别女性就业频率最高的职业:秘书、小学教师和出纳员;男性就业频率最高的职业:经理/管理者、销售监督/老板和卡车司机;有迹象发现,职业分离有减小的趋势:管理和专业工作方面,女性的数目迅速增长;观察发现男女追求的职业类型有显著差异:83%的小学教师是女性,只有28%的计算机系统分析师以及6%的工程师是女性在工作领域继续存在显著的性别分离男性倾向于主宰最有声望的职业

四、工作水平的性别差异

在男女就业人数相当的管理工作方面:美国,45%的管理工作由女性从事,中级管理工作中女性比例小于5%,高级主管职位更少,2.4%加拿大,女性担任了41%的管理工作,但只有8%的高层管理工作由女性负责

五、薪酬的性别差异

1、薪酬比较

1999年美国白人女性收入只是男性的75.6%,黑人女性收入是男性的64%在中国,根据全国第二次的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城镇在业女性年均收入为7409.1元,是男性收入的70.1%,比1990年扩大了

7.4个百分点;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女性年均收入为2368.7元,是男性收入的59.6%,比1990年扩大了19.4个百分点;2004年,美国全职工作的女性所挣薪水只占男性平均年薪的76

形象的描述:如果男大学毕业生和女大学毕业生都做全职工作,那么女大学毕业生会比男大学毕业生一生少赚120万美元。请举例说明阻碍女性晋升的因素有哪些?

(1)职业阶梯女性体验到的一个障碍是她们的工作很少有甚至没有发展空间。许多传统的女性工作没有职业阶梯,如干文秘工作

(2)指导者和社交网络女性很少有工作上的指导者,指导者可以帮助人发展适当的技能,了解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合适的人群交往,把握晋升的机会

(3)歧视性别的歧视也限制女性工作晋升。如,实验室研究发现,女性必须表现出比男性竞争者更强的实力,才会被视为有能力

篇6:就业能力分析

快毕业了,我们都即将步入社会寻找工作机会。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前必须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将自己的就业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确保平稳过渡。我的就业能力评估将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进行分析。

兴趣和爱好是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全部依据,因为,只有把他们建立在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并于社会需要相结合,兴趣爱好才能力得以实现。我比较喜欢热闹,随意的工作环境,工作中能够有较高的自主性、独立性。

性格决定了自己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根据自得的性格选择职业,能使自己的行为与职业工作相吻合,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本领,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本职工作。我的性格乐观向上;善于表达自我观点,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处理难道较大的事情时,都持有一种必胜的心态,激情四溢,斗志昂扬,遇到特发事件应变能力较强;工作积极认真效率高:有冲劲,有热情,有责任心,干劲十足;积极听取别人意见但不易被人支配:有思想,有主见,积极汲取他人好的意见和观点。

在能力上,求职者在选择职业是必须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助于自己求职成功。在大学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注重道德品德修养,关心时政动态。在学习方面,比较认真的,大学期间的成绩还是可以的,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史等专业知识,除了学习课内的知识,还经常阅读一些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名家作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但是作为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大学期间,较少参加兼职等可以增加自己经验的工作,虽然缺少工作经验,但是我还是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能胜任一份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学习的能力,更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弱,不仅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今后的职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校期间虽然可以学习到很多的专业知识,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意识缺乏将知识转化为知识应用的能力,还缺乏创新能力。

就业方案:

职业目标:公办小学语文老师

经济收入目标:年薪7到8万

篇7: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创纪录的达到795万,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农村城镇化剩余劳动力转移,2017年全国新增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用人单位需求量的减少、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和就业观念的偏差,使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使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

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过于务实,一方面他们有着远大的抱负,希望毕业后能够后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有些毕业生没能正确认清自己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向往着工作体面、收入高、生活方便又轻松的工作,这就造成了不少毕业生“慢就业”,甚至有业不就。

(二)就业能力的不足,使部分毕业生有业难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我国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看重毕业生的沟通、理解、学习、运用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由于高职生的文化水平与本科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很多高职学生是从中职升上来,他们的学习习惯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低,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未能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能力与需求的差距,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有业难就。

(三)供需结构失衡,使部分毕业生无业可就

篇8: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 但目前仍没有统一定义。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进一步讲, 就业能力是指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 实现潜能的自信[1]。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能力相关, 与劳动力市场相连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其内涵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 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补充和丰富[2]。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的综合, 它包括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3]。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然而目前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不从根本上解决, 就业难问题很难有大的进展, 因为求职者本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二、大学生自身的薄弱环节

(一) 基本工作能力不足

就目前来说, 应试教育的烙印、教条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死学课本, 忽视了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锻炼, 加上学校不重视能力提升。教师充当着学生的拐杖, 学生仍是被动吸收者, 对教师过分依赖。结果学生学到了一大堆死板的知识, 但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更没有被重点培养。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 也导致了基础知识面窄的恶果。如今高校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在校期间拿到了英语四级证书, 部分学生获得了英语六级证, 但如果让他们从事基本的与英语有关的工作, 会有一定难度, 因为所学到的都是些死板的东西, 使用的机会很少, 口语也不涉及考试分值的大小, 所以高分低能的现象很普遍;如果举行一个英语晚会或进行次英文演讲比赛, 能自由会话、成功交流的人更少, 交际能力差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自己底气不足, 也缺乏冒险尝试的勇气。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也存在欠缺。回顾在校期间每学期初需要参加补考的学生数量, 也常常令人深思。事实上, 及格只是对基本常识的入门, 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的经验;而知识的延伸、能力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在网络信息时代, 由于教育资源条件限制, 很多学生对网络电脑知识和应用技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 不足以应付日常基本的电脑操作工作要求。

由此可见, 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忽视了个人的内在修养, 只注重上大学的过程。当代大学毕业生基本知识素养不够, 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所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再拿以前的标准来衡量已经落伍了。学校是充实自己知识能量的最佳时机和最优环境, 资源丰富, 错过学习的好机会, 以后再想找回失去的东西, 达到预期的效果, 可能要付出成倍的代价。如今就业难问题一直被大家所关注。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 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很重要。

(二) 就业观念需要更新

回想15年之前的大学毕业生, 都是政府分配工作, 穷人家的孩子只要考上了大学, 就等于脱贫致富了。事物不停地变化, 社会不断地进步, 人们的文化层次也普遍提高了。加上高校的扩招,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 社会发展前进中新增的就业岗位短期内跟不上一年又一年叠加的毕业生的数量, 所以出现就业难问题。今天毕业的大学生择业目标再和过去相比, 已经非常不现实, 观念更新要跟上社会发展步伐。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期望值较高, 还是跟15年以前的毕业生择业状况相比, 在择业地点和工作待遇上的期望值脱离实际。

大学生就业观念过时, 目标高, 脱离实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成倍增长。而新增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毕业生的数量, 因此,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 就业形势好, 人才非常多, 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 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或经济落后的小城镇, 就业情况比较糟糕, 缺乏人才, 又留不住人才, 造成人才流失, 经济发展缓慢。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 并不代表质量的提高, 面对就业存在竞争也存在淘汰的实际情况, 不更新就业观念, 势必会四处碰壁。学校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场所, 个人头脑中的填充物要靠自己补充完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进程中, 只有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并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 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三) 社会实践能力不足

2011年底, 通过随机抽取50名2010级师范类本科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进入到学校就业的13人, 占就业人数的26%;考取硕士研究生15人, 占总人数的30%;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20人, 占总就业人数的40%, 自主创业2人, 占就业人数的4%。

以上可以看出师范类毕业生真正从事教育教学专业工作的只是一小部分, 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教师岗位竞争激烈, 偏远乡镇又不愿意去的原因。大部分毕业生从事了与本专业无关的行业工作, 仅凭在校学的那些东西能应对新的挑战吗?这至少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炼, 因为之前没有实践锻炼的机会, 也没有额外的知识储备。这就潜伏着被用人单位淘汰的危机,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员工精明能干, 所以社会实践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职位的稳定性已经大不如从前, 不再有终身职业的概念。毕业后学生走向社会需要不断择业、再就业。而要适应这种变化的前提是你必须拥有强于一般人的职业发展理念和综合素质, 具备一定的发展潜能。无论是面对招聘单位的面试, 还是报考公务员、研究生, 对于自身前途的抉择, 需要你基于自身的职业发展理念来判断, 也需要靠你的综合素质来面对竞争。今天的就业形势急需的是社会经验比较丰富, 实践能力强, 上岗就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所以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四) 社会责任感不强

责任心是青年被社会接纳和完成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新时代, 高科技新发明在给社会带来极大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很多事自己足不出户就能解决, 不再需要团结奋斗, 互帮互助, 也淡化了一种责任感。例如, 有的国企工人, 8小时工作制。临近下班时间, 大家只顾着一分一秒地期盼下班, 轮岗上班的人一接上班, 首先需要10分钟左右时间做准备工作, 才能继续工作, 很浪费时间。这导致整体责任意识淡薄, 恶性循环, 效率不高, 职工之间彼此都没有益处。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陌生人咨询点事情, 明明知道内情也不给解释说明, 因为与自己无关,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进入职场后, 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爱一行, 才能有成就的辉煌。干什么就要把它干好, 或者把自己干的变成自己的所爱, 干什么爱什么, 干一天爱一天, 才能为人信服, 才有说服力。一句话, 无论是寻求发展的跳槽, 还是谋求生存的坚守, 都必须有良好的职业操守[4]。

(五) 缺乏必备的心理承受能力

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多半为独生子女, 因父母为其承担了力所能及的绝大部分事情, 所以他们独立性不强, 缺乏关心和照顾别人的主动意识, 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 一蹶不振。很多毕业生到新单位工作不久, 一旦遭受到老职工或领导的歧视就受不了, 甚至想辞职的不在少数。新到一个地方, 工作环境不熟悉, 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刻苦钻研, 讨教长辈是经常的事。没有一定的承受力, 怎么才能成熟起来, 更不用说出人头地了。也有的毕业生到新的岗位,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总想坐享其成, 缺乏全局观念, 事与愿违就萎靡不振, 消极怠工。天将降大任,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如何就业及以后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是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有效助手。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社会的变迁, 使得人们发现自己总置身于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 而担负着一定社会职责的新一代大学毕业生个人, 只有不断进行适时训练或再受教育, 才能有效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避免落伍。大学生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自我。

(一) 从自身方面着手

要力争具备雄厚的基础知识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基本技能, 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转化过程, 使大学生逐年增多。要想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个人能力最关键。怎样去做才能达到期望的目的呢?

1.首先, 在校学习期间, 抓住机遇, 增加知识储备量, 狠抓并落实好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知识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来完成, 要避免一日曝, 十日寒。能力不是上天赋予的, 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积累的过程。学生只有对自己的专业知识非常精通, 才能运用自如;如果对自己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 毕业后一旦派上用场, 两眼一摸黑, 什么都不知道, 用人单位不会满意。如果是私立企业的话, 则很有可能被辞退。

2.更新就业观念。由于时代的变迁, 过去的就业观念需要根据今天就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而不是到自己需要的地方去。天生我才必有用。要主动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位置。每个人的专长和爱好各异, 择业的方式的定位就会不同, 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量体裁衣, 不要看别人, 适合自己的东西, 才是最好的。大家热门的公务员、银行、邮政部门挤得头破血流, 落榜后费心劳神, 结果生气伤身。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偏远乡镇也有各自的优势, 是一片安心宁静的乐土, 放下架子去尝试一下, 也许会有预想不到的满足。不要光听别人说东道西, 要学习“小马过河”的尝试精神, 凡事亲自试一试。

不管自己学过什么专业, 那只是为就业做准备的基础。学什么专业知识, 并不代表将来必须从事相关的职业。因为目前接受与自己相同专业教育的人太多, 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在就业背景相同的条件下, 用人单位就会更加看中那些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就业观念不更新, 个人能力不强, 就业自然很难。所以要降低择业目标要求, 先就业, 再到根据自己的实力择业,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不被社会淘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在积累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 机会也会随之而来。

3.注重社会实践, 提升就业工作潜能。实现这一目标, 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实施。所以学校教学目标和教师教学观念很重要。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它包括实验、实践等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拓展, 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行为能力的重要场所。目前, 很多省中小学实验器材和实验室严重欠缺, 学生跨入大学校门, 学习自学能力如果不强, 实践基础知识本来就都没有, 何谈实践能力?客观环境是一方面, 关键还要靠自己去争取, 去把握或创造机会。目前, 绝大多数大学生即使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 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 不少高校为学生安排过实践活动, 学生从心理上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这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大打折扣。今天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 除了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 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 特别要求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但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重视基础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环节教育, 使许多大学生缺少实际操作技能, 而且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上形成了重视基础理论轻视实践能力的倾向, 制约了创新性人才的发展。客观条件总是不能满足一个人各方面发展的总体需求。只有自己不断尝试和探索, 寻找自我发展的出路, 才能真正提升个人就业潜能, 发挥自己的优势。

4.增强社会责任感。各行各业都要共同关注它, 因为它关系社会的诚信和稳定。社会的多元化促使个人更关注于自身利益, 导致社会整体利益被忽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大学生有积极的一面, 为大学生表现个人自由、个人平等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为大学生的能力发挥提供了舞台, 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现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 走出校门以后使很多人盲目追求时髦, 追求利益, 导致道德观念淡薄, 社会诚信缺乏, 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从而将个人本位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大学毕业生责任感不强主要还表现在个人立场不坚定, 抵挡不住各种诱惑等方面。

5.磨炼意志, 做到胜不骄, 败不馁。坚强的意志是从苦难中磨炼出来的。要敢于尝试, 善于总结经验。风雨中磨砺自己, 在逆境中积蓄力量, 胜不骄, 败不馁, 永不言弃, 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人生自古多磨难”, 无论在哪个社会里生活, 个人的社会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 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所谓的“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愿望而已。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像温室里的小草, 经不起风吹日晒。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是交互作用的, 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推进人类的生长发展, 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虽然阻止了人类的发展, 却能磨炼人, 逆境生存, 使人能力加强, 日趋成熟。

巴尔扎克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 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能干者是一笔财富, 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大潮中, 大学毕业生要强化自我素养, 提升工作能力, 只有做到“胜不骄, 败不馁”才能乘风破浪, 奋勇前进。

(二) 社会大环境影响的改善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成长教育除了关键的学校环境, 还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今天, 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 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增的就业岗位大大少于毕业生增加的数量。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关系社会稳定, 人际和谐。社会各界有责任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保障措施。如何着手, 怎样做才有效, 很多人也为此绞尽脑汁。笔者认为, 以下四点也不容忽视。

1.国家教育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 制定有效的考核学生的目标,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水平。同时要改善办学条件, 增加投资, 补充实验器材或先进的教学仪器,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使理论与实践结合。

现在的学生,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强烈影响, 在校期间打工成疯, 甚至不把学习当回事, 只是想拿个大学文凭。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拿到文凭, 想方设法找份工作;比那些读死书的人多挣点钱就舒服多了。由此可以看出, 加强在校大学生素质能力考核很重要, 关系毕业生培养质量问题。同时完善用人单位公开、公平和公正招聘制度不容忽视。社会制度健全, 才会增加学生提升个人素质的动力。

2.地方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地方办学, 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倾斜政策, 做好教育工作的后勤保障, 提供一定的竞争性工作岗位, 注重选拔人才的方式, 做到人尽其才。有些专业实践性很强, 单靠学校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需要当地政府出面, 积极支持, 协调当地企业, 牵线搭桥, 解决好学生实习基地问题, 落实好教学薄弱环节。政府只要尽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学校是个消费性群体, 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只有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下,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职能, 促进个人的发展, 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从而影响到今天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3.作为学校, 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鼓励相关部门制定稳定有效的措施, 全面考核学生在德、勤、绩、能等各方面的发展, 严格把好质量关, 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校要鼓励教职工不断进修, 提高个人修养, 紧跟时代步伐, 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 指导学生, 使学生思想进步, 积极向上, 健康成长。教师的素质影响学生的发展, 学校的制度和考核要求影响着学习者个人质量规格要求。学校环境对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所以, 学校的校园文化也不容忽视, 它对学生的耳濡目染的影响深远, 意义重大。在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环境的前提下, 个人成败或好坏还是取决于个人。

4.社会福利待遇不完善也是影响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问题的外在环境。如大企业、公司、政府机关都有基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等;而中小企业、私营部门却基本没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在私营小企业干几年, 后来又到正规事业单位就业, 工作年限怎么计算, 养老保险怎么续接?这直接影响着求职者不愿意到中小私营企业就业。在社会福利待遇尚未完善的过程中, 大家非常在意这些点点滴滴的小细节, 需要国家和政府部门积极做好公民基本保险制度改革, 使私营企业职工纳入社会保障管理范畴,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会明显提高, 就业难问题会有很大的改观。目前, 大家的顾虑就是社会保障制度, 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补贴等事宜。如果这些制度能有保障的话, 社会就业率自然就会提高, 大家不用处心积虑地设计未来, 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会比较满足了, 至少当前吃穿有保障, 以后有机会再选择更好的工作岗位。

信息化飞速进展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社会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 就业难问题只是与过去相比较的结果, 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支持社会服务机构成立各种形势的学习或中长期培训机构,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需要。个人应坚持终身学习观念, 使自己不断进步。过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少, 人才短缺;而现在, 受教育程度和层次都提高了。水涨船高, 不进则退, 如果自己还停留在原地期盼, 那么, 一切都会显得很难。

社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要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 提升个人就业能力是关键, 社会制度保障是平台。要不断接受新事物, 终身学习, 才能从容应对新的挑战。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使很多毕业生感到迷茫。就业难主要归咎于两大原因:一是毕业生数量较多;二是个人综合能力较弱。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同时, 相关的国家制度保障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海龙, 陈建成.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设计[J].出国与就业, 2010, (9) :54-55.

[2]倪虎波, 马婷.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21-23.

[3]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 2010, (3) :22-24.

上一篇:关于召开津南区2013年小升初工作及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工作会议的通知下一篇:对生命的尊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