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交易管理指导意见

2024-05-27

关联交易管理指导意见(精选6篇)

篇1:关联交易管理指导意见

XX银行关联交易管理指导意见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审慎经营,规范关联交易行为,控制关联交易风险,促进XX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联交易管理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 关联交易应当符合诚实信用及公允原则。

第三条 关联交易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有关的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

关联交易应当按照商业原则,以不优于对非关联方同类交易的条件进行。

第四条 关联交易依法接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

第二章 关联方

第五条 关联方包括关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第六条 关联自然人包括:

(一)银行的内部人;

(二)银行的主要自然人股东;

(三)银行的内部人和主要自然人股东的近亲属;

(四)银行的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控股自然人股东、董事、关键管理人员,本项所指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包括银行的内部人与主要自然人股东及其近亲属直接、间接、共同控制或可施加重大影响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五)对银行有重大影响的其他自然人。

本指导意见所称银行的内部人包括银行的董事、上级管理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有权决定或者参与银行授信和资产转移的其他人员。

本指导意见所称主要自然人股东是指持有或控制银行5%以上股份或表决权的自然人股东。自然人股东的近亲属持有或控制的股份或表决权应当与该自然人股东持有或控制的股份或表决权合并计算。

本指导意见所称近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及其配偶、成年子女及其配偶、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的成年子女及其配偶。

第七条 银行的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包括:

(一)银行的主要非自然人股东;

(二)与银行同受某一企业直接、间接控制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三)银行的内部人与主要自然人股东及其近亲属直接、间接、共同控制或可施加重大影响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四)其他可直接、间接、共同控制银行或可对银行施加重大影响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本指导意见所称主要非自然人股东是指能够直接、间接、共同持有或控制银业银行5%以上股份或表决权的非自然人股东。

本指导意见所指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包括银行本身。

本条第一款所指企业不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第八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控制是指有权决定银行、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事、财务和经营决策,并可据以从其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本指导意见所称共同控制是指按合同约定或一致行动时,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

本指导意见所称重大影响是指不能决定银行、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事、财务和经营决策,但能通过在其董事会或经营决策机构中派出人员等方式参与决策。

第九条 与银行关联方签署协议、做出安排,生效后符合前述关联方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银行的关联方。

第十条 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对银行有影响,与银行发生的本指导意见第十七条所列交易行为未遵守商业原则,有失公允,并可据以从交易中获取利益,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银行应当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其视为关联方。

第十一条 银行的董事,应当自任职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自然人应当自其成为银行主要自然人股东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银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报告其近亲属及本指导意见第七条第三项所列的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报告事项如发生变动,应当在变动后的十个工作日内报告。

第十二条 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自其成为银行的主要非自然人股东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银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报告其下列关联方情况:

(一)控股自然人股东、董事、关键管理人员;

(二)控股非自然人股东;

(三)受其直接、间接、共同控制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及其董事、关键管理人员。

本条第一款报告事项如发生变动,应当在变动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向银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报告。

第十三条 本指导意见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有报告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在报告的同时以书面形式向银行保证其报告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并承诺如因其报告虚假或者重大遗漏给银行造成损失的,负责予以相应的赔偿。

第十四条 银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负责确认银行的关联方,并向董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报告。

银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应当及时向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公布其所确认的关联方。

第十五条 银行的工作人员在日常业务中,发现符合关联方的条件而未被确认为关联方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及时向银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报告。

第三章 关联交易

第十六条 银行关联交易是指银行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下列事项:

(一)授信;

(二)资产转移;

(三)提供服务;

(四)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关联交易。

第十七条 授信是指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保证,包括贷款、贷款承诺、承兑、贴现、证券回购、贸易融资、保理、信用证、保函、透支、拆借、担保等表内外业务。

第十八条 资产转移是指银行的自用动产与不动产的买卖、信贷资产的买卖以及抵债资产的接收和处臵等。

第十九条 提供服务是指向银行提供信用评估、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等服务。

第二十条 银行关联交易分为一般关联交易、重大关联交易。

一般关联交易是指银行与一个关联方之间单笔交易金额占银行资本净额1%以下,且该笔交易发生后银行与该关联方的交易余额占银行资本净额5%以下的交易。

重大关联交易是指银行与一个关联方之间单笔交易金额占银行资本净额1%以上,或银行与一个关联方发生交易后银行与该关联方的交易余额占银行资本净额5%以上的交易。

计算关联自然人与银行的交易余额时,其近亲属与银行的交易应当合并计算;计算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与银行的交易余额时,与其构成集团客户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与银行的交易应当合并计算。

第四章 关联交易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银行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包括董事会或者经营决策机构对关联交易的监督管理,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的职责和人员组成,关联方的信息收集与管理,关联方 的报告与承诺、识别与确认制度,关联交易的种类和定价政策、审批程序和标准,回避制度,内部审计监督,信息披露,处罚指导意见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 银行董事会应当设立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负责关联交易的管理,及时审查和批准关联交易,控制关联交易风险。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并由董事长担任负责人。

银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由银行办公室负责。

第二十三条 一般关联交易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授权程序审批,并报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备案或批准。一般关联交易可以按照重大关联交易的程序审批。

重大关联交易应当由银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审查后,提交董事会批准。

第二十四条 银行董事会对关联交易进行表决或决策时,与该关联交易有关联关系的人员应当回避。

第二十五条 银行董事应当对重大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以及内部审批程序履行情况发表书面意见。

第二十六条 银行向关联方提供授信后,应当加强跟踪管理,监测和控制风险。

第二十七条 银行不得向关联方发放无担保贷款。

银行不得接受本行的股金作为质押提供授信。

银行不得为关联方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但关联方以银行存单、国债提供足额反担保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银行向关联方提供授信发生损失的,在二年内不得再向该关联方提供授信,但为减少该授信的损失,经银行董事会批准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 银行的一笔关联交易被否决后,在六个月内不得就同一内容的关联交易进行审议。

第三十条 银行对一个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10%。银行对一个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在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总数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15%。

银行对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50%。

计算授信余额时,可以扣除授信时关联方提供的保证金存款以及质押的银行存单和国债金额。

第三十一条 银行不得聘用关联方控制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审计。

第三十二条 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每年至少对银行的关联交易进行一次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银行董事会。

第三十三条 银行董事会应当每年向股东会就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关联交易情况做出专项报告。关联交易情况应当包括:关联方、交易类型、交易金额及标的、交易价格及定价方式、交易收益与损失、关联方在交易中所占权益的性质及比重等。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指导意见中的“资本净额”是指上季末资本净额。

第三十五条 本指导意见由XX银行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指导意见下发之日起施行。

篇2:关联交易管理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流通现代化为方向,以信息技术和智慧物流为依托,提升商品市场供应链管理和平台化建设能力,促进其布局优化、资源集聚和创新发展,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推动完善现代商品市场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以商品市场为主,增强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加强政府规划、政策、标准等引导作用,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环境。

2.创新引领,分类施策。促进商业模式和服务创新,推动传统产销体制改革,增强商品市场创新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不同类型商品市场转型升级。

3.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推动不同层级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商品市场规划和区域衔接,促进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

(三)发展目标。

商品市场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供应链管理和平台化发展成效显著,多功能、多层级商品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到,形成一批转型升级绩效较好的百亿级专业市场和千亿级综合市场,建设一批平台化示范市场。

二、重点方向

(一)信息化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改造商品市场,为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线服务平台,拓展商品市场发展空间。应用信息最新技术,推动商品市场价值提升和创新发展。

(二)定制化服务。根据消费需求和商品类别,大力推进定制化服务,促进商品市场由商品集散向服务集聚转变。通过以销定产、以销定进,创新商业模式,降低商品库存,减少资金占用,节约经营成本。

(三)平台化发展。加强供应链管理与服务,推动商品市场平台化发展,促进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加快以商品市场为核心的平台经济发展,形成稳定的经济产业链和生态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商品市场规划引导。

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拓展面向周边国家的区域大市场,利用港域和边贸优势,形成内外联动的市场新格局。在区域范围内,商品市场规划应统筹考虑资源优势、消费能力和服务范围,适应城市发展要求,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推动实施大型市场规划听证、备案制度。积极推动城市中心区市场功能适度分离,在远郊区配套建设物流园区和加工配送中心。做好搬迁和承接地商品市场建设,保持原有商圈的整体性。推进商品市场兼并重组,促进功能转化和布局优化。

(二)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商品市场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为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供技术保障。加快与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对接,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建立商品在线服务平台,加强数字化管理和大数据应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探索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提升商品市场价值,拓展创新发展空间。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电子结算管理系统。整合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提高市场营运效率。加大对经营者技能培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大力发展智慧物流。

鼓励商品市场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商贸物流中心、仓储基地和配送中心,引进、培育一批服务优质、运作高效的物流企业,完善运输、装卸、加工等流通设施建设,加快流通设施标准化应用,提高物流科技水平。鼓励建立统一规范的物流信息平台,优化配送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实现物流实时跟踪和可视化管理,增强物流安全性和精准性。鼓励商品市场与机场、车站、港口、仓储基地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流通节点衔接,开展多式联运,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

(四)加快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型功能,加快提升商品市场综合服务能力。倡导品牌营销,鼓励品牌自创,增强市场品牌孵化功能。建立完善诚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建设品质市场。搭建时尚创意平台,支持培育创意设计型企业,引领产业升级并创造消费。着力培育商品市场外贸功能,探索在具备条件的商品市场进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加快建设国际化商品采购基地。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提升商品市场展会影响力,组织参加国际性展览展示活动。提升商品市场管理水平,促进经营主体法人化,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质量标准、信用评价、指数发布、货物融资、广告咨询、旅游休闲等增值服务,进一步增强商品市场核心竞争力。

(五)积极推行定制化服务。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开展商品市场定制化服务。鼓励农产品市场建立稳定的货源基地,积极开展农产品订单服务,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效率提高。鼓励工业消费品市场根据消费需求开展定制或轻定制服务,大力推行买手制并建立买手制专营店,解决商品低端过剩与高端不足的矛盾。鼓励生产资料市场加强与生产企业对接,开展大宗类商品预售服务;推动整合中小企业对大宗类商品的消费需求,将有效订单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按需生产。通过定制化服务推进以销定产、以销定进,稳定产销关系,减少社会库存,降低经营成本。

(六)实施平台经济发展战略。

鼓励商品市场掌握消费变化与趋势,开展商品供应分类管理,满足消费升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商品市场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引导产业优化重组。以产品和产业链为基础,加强资源协调与优化配置,建立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整合既有的平台资源,促进服务功能集成与高效,加快商品市场平台化发展。推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程集约化发展,形成稳定的产品和产业生态圈,实施以商品市场为核心的平台经济发展战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商品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转型升级工作机制,制定行动方案,明确职责分工,推动工作落实。要深入市场开展调研,加强工作指导,及时沟通协调,切实解决转型升级中的突出问题,为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二)落实发展规划。商务部牵头制定全国性和区域性商品市场一体化发展规划,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商品市场发展规划,其中涉及商品市场设施用地的内容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各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要落实市场及配套设施建设要求,鼓励各地将商务主管部门吸收到城市规划委员会中。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加强用地审核,积极保障符合要求的商品市场用地。

(三)加大政策支持。商务主管部门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出台有关标准和规范,积极争取创新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发展基金,优先支持转型升级示范市场发展。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强运输市场管理,鼓励为商品市场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开展甩挂运输和多式联运,提升物流组织效率。有关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完善担保、质押和征信等服务模式,加大对诚信市场和经营者融资支持力度。

(四)开展典型示范。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商品市场转型升级绩效评价体系,组织审定一批全国性转型升级示范市场。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指导创建一批转型升级典型市场,出台相关评价标准,审定一批区域性转型升级示范市场。结合行业实际,总结发展模式,开展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切实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五)做好统计分析。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重点联系一批影响大、成效好、有潜力的商品市场,建立信息直报制度,持续做好信息统计工作,对重点商品市场经营情况和重要商品供需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加强趋势研判,掌握运行规律,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提供支撑。

篇3:关联交易管理指导意见

一、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内部管理需要, 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 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会计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经济财政工作大局,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控规范、会计信息化等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并得到持续平稳有效实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中国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但是,我国的会计标准建设,以及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考虑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较多,服务单位内部管理、决策支持不够,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迫切要求继续深化会计改革,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工作。

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企业当前所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价值创造力已经成为企业一种内在需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一种内在要求。这就要求财政部门顺时应势,大力发展管理会计,促进各单位加强内部管理,促进各企业提升价值创造力。

因此,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事业单位加强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激发管理活力, 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财政部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人才上水平、会计工作上层次、会计事业上台阶的重要方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主席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突出实务导向,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科学谋划管理会计发展战略,合理构建政府、社会、单位协同机制,以管理会计人才建设为依托,统筹推进管理会计其他各项建设,大力发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既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又系统总结自主创新和有益实践,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

——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紧紧抓住管理会计人才匮乏这一关键问题,通过改进和加强会计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适应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带动管理会计发展。同时,整体推进管理会计理论、 标准、信息化等工作。

——坚持创新机制、协调发展。注重管理会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重视发挥财政部门在管理会计改革中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会计团体在管理会计改革中的行业服务作用,更加尊重各单位在管理会计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单位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等因素,从实际出发,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序开展。

(三)主要目标

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一是整合科研院校、企业等优势资源,推动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支持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二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院校、国家会计学院建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在系统整合理论研究资源、总结提炼实践做法经验、研究开发管理会计课程和案例、宣传推广管理会计理论和先进做法等方面,发挥综合示范作用。三是推动改进现行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切实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四是充分发挥会计团体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组织、推动作用,及时宣传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二)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一是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推动其有效应用。二是建立管理会计专家咨询机制,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咨询。三是鼓励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总结、梳理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

(三)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一是将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人才(后备)培养体系。二是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三是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途径。五是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指导单位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会计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是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做好组织和人力保障,通过新建或整合、改造现有系统等方式,推动管理会计在本单位的有效应用。二是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核算到管理决策的转变和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统筹规划,稳步推进;要切实加强对管理会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与有关监管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效开展。有关会计学会、协会要按照财政部门统一部署,大力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宣传培训、人才培养等工作。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会计主要负责人职责,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本单位整体战略,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

(二)加强工作指导。财政部要通过本指导意见,科学谋划、整体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引导、 推动社会有关力量加强管理会计工作;要总结国内外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组织编制管理会计系列辅导材料,组织管理会计经验交流和示范推广,指导各单位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各地财政部门要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对本地区管理会计工作的分类指导。

(三)加强宣传培训。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宣传,重点宣传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任务措施、工作要求,以及管理会计领域的重大关切、重大成果、重要经验,营造管理会计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抓紧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方法步聚、措施要求,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要将管理会计纳入会计继续教育内容重点推进;要充分发挥有关会计学会、协会、国家会计学院的主渠道作用,重视发挥有关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有关会计学会、协会要通过在杂志开辟专栏、组织会员交流等多种途径,加强对会员的宣传。各单位要重视加强本单位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大力培养适用的管理会计人才。

篇4:关联交易管理指导意见

一、提高认识,正确把握今年秋粮生产形势

“三夏”生产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及早动手,通力协作,切实抓好各项服务工作,有效应对小麦成熟期推迟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困难,圆满完成了麦收、夏种任务,实现了种足种好秋作物的目标。各地针对今年麦收推迟,影响秋作物播期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大力推广麦收后机械铁茬播种,扩大麦垅点种,抓住6月7~9日降雨后土壤墒情充足的有利时机,加快夏播进度,到6月20日全省夏种大头落地,确保了“夏至”之前适期播种。预计全省秋作物总播种面积1.13亿亩左右,比上年略有增加。秋粮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将达6700万亩以上,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其中高产作物玉米面积扩大100万亩左右,播种面积超过4400万亩;水稻面积预计930万亩左右,增加10万亩以上。超级杂交水稻推广面积达到550万亩。

由于去冬、今春和初夏的持续低温,小麦发育迟缓,成熟收获期比常年推迟7~10天,影响了秋粮正常播种。秋粮生产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播种晚,播期延迟7~10天,晚播对秋粮产量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二是麦垄套种面积扩大。在气候异常情况下,为争取秋粮早种,部分地区采用了传统的麦垄套种。5月下旬至6月上旬降水充足,给趁墒套种秋粮作物创造了有利条件,我省北部和中南部地区随之扩大了麦垄套种面积。麦垄套种虽有效延长了秋作物生长季,充分利用了光热资源,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播种质量不高、密度不足、出苗不齐、不匀、不壮等;三是秋粮生产本来就存在生育期短、自然灾害多、回旋余地小等制约因素,在今年播种偏晚的前提下,秋粮生产遭遇自然灾害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今年是“十一五”计划最后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粮食生产寄予厚望,特别是温家宝总理“三夏”期间亲临河南视察,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因此,各地要充分认识今年秋粮生产面临的复杂局面,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增强抓好秋粮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迅速行动起来,在抓好抢收抢种、种足种好的基础上,强化秋田管理,努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

二、狠抓关键,保证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针对今年秋粮晚播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田间管理要做到早管、细管、精管,管出新水平。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一是及早查苗补种,确保全苗。对出苗不齐、缺苗断垄的地块,要及时用本品种种子补种或小苗补栽,确保适宜的种植密度。

二是及时间苗定苗。玉米3叶期间苗,5~6叶定苗,针对玉米稀稠不均问题,应依据品种特性、地力、产量水平确定合理密度,紧凑型品种和高产田块,适宜留苗密度为4000~4500株//667平方米,平展型品种及地力较差的地块,适宜留苗密度为3000~3500株/667平方米。玉米缺苗处,采取就近留双株补齐。大豆高产地块亩留苗1.2~1.5万株,一般田块1.5~1.8万株;夏薯亩栽3000~3500株。

三是及时除草。玉米实行麦垄套种的地区,要在麦收后用苗后除草剂进行化除,麦后直播玉米田,使用苗前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水稻移栽后2~3天进行化除,大豆播后苗前进行化除,要严格按照除草剂使用说明进行化除,以防造成药害。对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要普遍进行中耕,及时松土灭茬,除草保墒。

四是科学施肥。要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化肥深施技术,以氮肥为主,注意增施磷、钾肥,补施微肥。玉米一般亩施纯氮15千克左右,过磷酸钙30~40千克,或二胺10~15千克。玉米定苗后要抓紧施苗肥,将40%的氮肥和全部磷肥施入,大喇叭口期再将60%氮肥施入。水稻要重施分蘖肥,补施穗肥;大豆追施初花肥,红薯追施团棵肥,推广后期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

五是科学排灌。一般要结合施肥进行浇水,具体要求按作物需水特点和土壤墒情而定。玉米在干旱条件下要浇好“拔节”水、“抽穗(雄)”水、“灌浆”水,玉米苗期在不太旱的条件下,可以不浇水,以利蹲苗防倒。当田间因雨涝积水时,要及时排涝。水稻在活棵分蘖阶段,中、大苗移栽田以浅水灌溉为主,机插小苗移栽后采用湿润灌溉的方式,待移栽后长出第二片叶时,建立浅水层,并维持到整个有效分蘖期;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穗数的80%左右时开始排水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拔节-成熟期实行湿润灌溉,干干湿湿,保持土壤湿润。

六是防虫防病。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做到提早防范,及时扑灭,全面控制危害。加强田间重大病虫系统监测,准确掌握各种病虫发生动态,抓住最佳防治战机;明确主攻对象,重点抓好玉米粗缩病、玉米螟、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豆天蛾、、地下害虫、三代粘虫的防治,对玉米叶部病害、水稻纹枯病等病虫,各地也要根据实际发生情况,加强查治;要科学防控。当前要突出抓好麦垄点种玉米田及其周围灰飞虱的防治工作,尽量压低传毒虫源,预防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对其他病虫,要抓住有利时机,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努力减轻危害损失。要充分发挥各类植保专业服务组织作用,努力扩大重大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提高防治效率,确保防治效果。

七是适期收获。在今年播种推迟的情况下,更要注意避免收获过早,根据作物成熟程度,条件许可时尽可能晚收。玉米做到乳线消失时收获,以保证籽粒灌浆充足,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三、科学应对,做好防灾抗灾减灾工作

我省秋粮作物生长期间容易遭受旱、涝、风、雹、病虫、低温等多种灾害影响,同时生育期短、管理回旋余地小,各地一定要充分认识秋管的特点及其复杂性,加强农业抗灾减灾的科学指导,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做好应对各种气象和生物灾害的准备工作,努力实现由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转变。对已发生的灾害,要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群众科学抗灾、减灾,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要坚持抗旱排涝两手抓,要整修完善灌水设施,做好灌溉防旱工作,低洼易涝地区应加强田间排涝配套工程建设,遇涝及时排涝。对受旱涝灾害较重甚至造成绝收的地块,及时开展好农业生产救灾工作,加强灾后秋田管理,及时补种、重种或改种生育期较短的作物,确保不误农时,努力获得一定的收成。要因地制宜、科学遵循当地的生态条件,结合生产实际水平,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提高抗灾减灾的效果。

苗期遭受雹灾应加强水肥管理,一般要趁墒追施尿素等氮肥促使快速恢复生长,拔节后遭受雹灾特别是抽穗后雹灾只要穗节未受损坏,不要盲目毁掉,适当追肥浇水,尽量挽回损失。

因风灾造成倒伏的,玉米苗期可以不采取措施,让其自动恢复生长,中后期倒伏的,应及时采取人工扶正,培土踏实,或将4~5株玉米捆扎在一起,增强抗倒能力,降低损失。水稻后期发生倒伏时要及时开沟排水轻搁田,进行根外追肥和喷药,以减缓纹枯病蔓延,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籽粒灌浆,防止穗发芽和茎秆腐烂。

四、加强领导,切实搞好对秋粮生产的指导服务

今年夏收、夏种推迟,秋粮田间管理时间紧、任务重,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组织管理,搞好物资、技术服务,把秋田管理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一要继续深入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各级玉米、水稻、大豆、红薯专家组的作用,省级专家要分市包县,督促指导各市科技服务工作和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市级技术骨干要包县到村,督促指导各县科技服务工作;县乡两级科技人员要分片包干、责任到村、服务到户,切实做到村村有农技人员指导,确保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学方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二要抓好秋粮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工作。各地要以农业部及我省高产创建的百、千、万亩示范片为抓手,因地制宜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促进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示范带动各地秋粮田间管理上新水平,促进我省秋粮生产再上新台阶,为稳粮保供应、增收惠民生做出新贡献。

三要加强农资服务与市场监管。根据生产需求,备足备好种苗、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等农用物资,突出保障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质量。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开展秋季农资打假保安全促增收专项行动,以种子、农药、肥料打假和监管为重点,大力清理整顿市场主体,严厉查处坑农害农案件;广泛开展农资质量抽检,推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做好投诉举报和信息服务,维护农民利益,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篇5:关联交易管理指导意见

关于印发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中小企业局(厅、办),科技厅(局)、财政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知识产权局:

近年来,各类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市场发展较快,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额逐年上升,特别是知识产权交易量大幅增长,对推动各类资产流动,加快知识产权顺畅交易,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功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企业优化重组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现有部分产权交易机构也存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不清,交易方式单一,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成果转化率低,条块分割,缺乏统筹规划,保护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产权交易市场功能作用的发挥。

针对产权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为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对部分省市产权交易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要求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联合制定了《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请你们结合各自实际,贯彻执行。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和运行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和调查研究,及时反馈与总结实际运行中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有针对性措施,解决知识产权交易中出现的问题,促其有序发展。

附件: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 技 部 财 政 部 国家 工 商总局 国 家 版 权 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二○○七年十二月六日

主题词:知识产权 交易市场 意见 通知

附件: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政策有关精神,加快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和发挥现有产权、技术产权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的作用,发挥市场基础调节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综合协调,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多元化,完善交易规则与制度,引导专业中介组织参与交易活动,促进知识产权公开公正有序交易,形成有效的保护和监管体系,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促进各类知识产权成果通过市场进行转化,落实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实施有利的金融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形成政府推动与市场化发展的互动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坚持重点布局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已形成的产权、技术产权、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条件,逐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准入制度,重点布局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避免重复建设。协调多级产权、技术市场、技术产权等市场发展,促进技术、资本等要素跨区域流动。

三是坚持规范发展与探索创新相结合。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构行业组织和自律机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围绕交易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核心环节,鼓励有条件的区域进行交易模式、交易品种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交易品种的标准化。

四是坚持加快发展与合理监管相结合。抓住我国重大战略机遇期,加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同时,加快建立有利于其发展的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规范交易主体行为,维护其合法权益,保证交易市场正常秩序,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市场机制和社会环境。

(三)总体目标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逐步构建以重点区域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主导,各类分支交易市场为基础,专业知识产权市场为补充,各类专业中介组织广泛参与,与国际惯例接轨,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充满活力的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二、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一)规范交易主体,提高交易质量。进场交易主体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在资金、评估、交易程序、运作方式、制度建设和专业人员配备等方面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水平,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较强。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交易主体信用制度,提高交易透明度与效率。

(二)丰富交易品种,创新交易方式。交易主要包含专利权、技术秘密、著作权及有关权、商标专用权、名称标记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各类知识产权,具备条件的市场可交易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载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等品种。交易可采取转让、许可使用、合资入股等方式。中小企业股权交易要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探索有利于企业股权流动、投资者便利进出的交易方式。

(三)建设交易市场,完备市场功能。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准入制度。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应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或认定并报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备案的常设交易机构,可为事业法人或企业法人,其功能主要提供信息审核、信息发布、组织交易、交易鉴证、结算交割等服务。

交易市场应具备必要的交易场所,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的交易系统及信息发布系统,较完善的交易制度、交易程序和规范的运作方式,按规定公开披露交易信息,并有明确的发展规划,拥有专业从业人员,满足交易活动需要。知识产权可在省(区、市)认定的产权交易中心登记托管。

(四)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现有的技术交易市场、产权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市场等基础上优化整合而成。积极推进专业化交易机构发展,逐步建立国家交易市场、区域性市场和专业化交易市场组成的多层次市场交易体系。

(五)整合资源,配套服务。根据知识产权交易需要和业务特点,交易机构可实行会员制,选择服务好、信誉高、能力强的交易中介为指定服务机构,进场从事交易服务。

三、规范知识产权交易行为

(一)严格交易程序,履行必要手续。程序主要涉及知识产权的真实性审查、价值评估、信息披露、竞价和撮合交易、合同鉴证与结算交割等。项目挂牌成交后,由转让双方签订合同并履行鉴证等相关手续。

(二)健全内部管理,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须建立健全交易规则及登记托管、结算交割、交易监督等规章制度,并报地方监管部门备案,接受管理和监督。项目披露应包括项目财务、经营管理、研发、人才储备、资金使用、价格评估、盈利分析及限制性条件等信息,由项目所有人选择评估、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经纪会员委托代理。交易机构履行挂牌审核、信息内容认定和披露、交易方案确定和实施、交易主体和结算资金监管等职责,确保市场安全有序运行,保护交易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与运营网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参与知识产权交易主体的信用信息平台,完善交易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信息的互联互通。

四、改进知识产权交易配套服务

(一)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有序运行,推进政策法规、信用服务、融资担保、资格认证及相关中介服务的配套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整合各类中介服务资源,积极发展技术中介、咨询、经纪、信息、知识产权和技术评估、风险(创业)投资、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知识产权顺畅交易提供支撑。逐步形成以知识产权交易机构为主,产权代理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创业)投资公司、资产评估机构等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和协调机制。

(三)加强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管理,提高执业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政策法规、执业能力培训及多种形式业务交流,提高市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培养一支多专业、懂法律、善经营的知识产权经纪人队伍,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政府采取多种形式促进知识产权交易等市场发展,通过财税政策引导和鼓励交易市场或机构的信息平台与能力建设。

(二)建立适应知识产权交易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政策性银行按稳妥审慎原则,经批准应开展知识产权等的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贷业务。支持和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知识产权交易提供担保服务,探索建立社会化知识产权权益担保机制。研究开展知识产权权益托管服务。

(三)加大创业投资对知识产权交易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发挥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可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

(四)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投融资新模式。拓宽风险(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经批准在发展较好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开展未上市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股权流通的试点工作。

(五)国家鼓励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进场交易。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和支持的项目所形成的非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国家机密的知识产权应进场交易,促进民间资本投入所形成的和自然人所持有的知识产权进场交易。

六、加强领导和监督管理

(一)加强对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指导。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加大指导与协调力度,及时发布交易信息,促进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地方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法规和配套政策,促进交易市场的制度化法制化。

(二)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及部分省(区、市)级知识产权交易管理部门参加的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知识产权市场的指导和协调。依法建立和完善重大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的审查制度。各业务主管部门要依法建立对知识产权等重大交易活动的特别审查机制,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履行监管职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三)知识产权交易过程中,双方若出现争议,应协商解决,必要时依法采取纠纷调解、交易中止、撤销交易凭证、交易终止等措施解决,并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对非法侵害知识产权、制销假冒产品和技术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国家和地方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管部门,应依法实施管理,加强动态监管。通过年检方式,对交易不规范的机构予以警告并限期整改,对违反相关法律的机构依法予以中止、终止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篇6:关联交易管理指导意见

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

林造发〔2014〕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指导各地规范有序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41号)、《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外交部、财政部第11号令)、《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气候〔2012〕166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1〕2601号)等有关规定,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并结合我国林业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一)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要求,根据国家构建碳市场的总体部署,加快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努力增加林业碳汇,积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为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二)坚持清洁发展机制(以下简称CDM)林业碳汇项目交易、林业碳汇自愿交易、碳排放权交易下的林业碳汇交易统筹推进,重点探索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下的林业碳汇交易的原则。

(三)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

(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诚信和林业碳汇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原则。

(五)坚持有助于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六)坚持有助于实现2020年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原则。

三、完善CDM林业碳汇项目交易

(七)CDM林业碳汇项目交易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外交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执行。

(八)为确保CDM林业碳汇项目科学实施,在开展相关项目活动时,项目实施单位应就土地合格性、权属、项目组织实施等问题与林业主管部门沟通协商。项目申请按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要求,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

(九)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为项目实施单位在本辖区内开展CDM林业碳汇项目相关活动提供相应业务指导,积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十)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掌握本辖区内所开展的CDM林业碳汇项目活动有关情况,主要包括资金来源、国内审批、国际注册、项目组织实施、碳汇计量与监测、碳汇审定与核证,以及碳汇量签发与转让等情况,及时报告国家林业局。

四、推进林业碳汇自愿交易

(十一)林业碳汇自愿交易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开展。

(十二)在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国内外相关机构、企业、团体、个人均可参与林业碳汇自愿交易。

(十三)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对林业碳汇自愿交易采取备案管理。申请备案的林业碳汇自愿交易项目应是2005年2月16日后开工建设的项目。

(十四)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求,积极组织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为开展林业碳汇自愿交易提供必要的技术规范。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的开发主体在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方法学备案前,应先征求国家林业局的意见。林业碳汇自愿交易项目产生的碳汇量,须采用经备案的方法学进行科学测算。

(十五)林业碳汇自愿交易项目有关审定与核证,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应由具备相应资格的单位开展。各有关单位要创造条件,组织林业系统符合条件的单位申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机构资格。

(十六)林业碳汇自愿交易项目产生的碳汇量经备案后,在国家登记簿中登记,并在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交易。已用于抵消碳排放的碳汇量,应于交易完成后在国家登记簿中注销。

五、探索碳排放权交易下的林业碳汇交易

(十七)碳排放权交易下的林业碳汇交易原则上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决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进。

(十八)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确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以下简称七省市)为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要求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考虑通过包括林业在内的相关措施,积极探索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促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实现。

(十九)七省市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本级发展改革部门,主动参与本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及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等研究制定,体现林业碳汇的作用和内容。要抓住试点机遇,结合本地实际,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路,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下的林业碳汇交易模式,努力作出样板。

(二十)七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在探索碳排放权交易下的林业碳汇交易模式的过程中,要积极研究林业碳汇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关系。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林业碳汇自愿交易项目作为抵消项目,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森林管理,控制森林温室气体排放。针对森林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探索推进排放配额管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二十一)七省市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参与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依托体系建设,准确掌握本地区森林碳储量与森林碳汇量的现状、变化与潜力情况,查实摸清林业碳汇资源本底,为研究制定推进本地区碳排放权交易下的林业碳汇交易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二十二)碳排放权交易下的林业碳汇交易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利用市场机制拓展林业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和促进实现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七省市之外的其他省(区、市),可结合自身实际,参照上述有关要求探索推进相关工作。

六、保障措施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把林业碳汇交易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充分发挥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要在相关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统筹考虑,确保相关工作稳步推进、规范开展、取得实效。

(二十四)加强立法研究。有关单位要在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在有关制度设计、条款设置上,努力体现林业碳汇相关内容,积极推进确立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基础。

(二十五)认真研究碳价。林业碳汇交易价格对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重大。要加强林业碳汇交易的成本研究分析,为科学确定碳价提供依据。要体现市场对碳价的基础作用,同时切实注重有效发挥政府对碳价的宏观调控作用,确保碳价在合理的区间运行。(二十六)搞好学习宣传。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建立碳市场、推进碳交易的有关政策,学以致用。要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正确引导舆论,引导社会公众深刻认识林业增汇减排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拓展发展空间的重大意义。要严防利用林业碳汇交易炒作,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二十七)开展国际合作。要适应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形势变化,积极参与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碳市场做法和经验,与时俱进地完善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政策措施,逐步推动林业碳汇交易由点及面,由省域走向区域、全国乃至国际。本意见自2014年6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17年5月31日。

国家林业局 2014年4月29日

上一篇:武汉方言特征词语研究下一篇:学校顶岗实习总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