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音乐中发声练习的几点意见

2024-07-12

中学生音乐中发声练习的几点意见(精选7篇)

篇1:中学生音乐中发声练习的几点意见

中学生音乐中发声练习的几点意见

富县羊泉初级中学 杨智慧

结合学校建立了体育、艺术、德育等几个类型的兴趣小组的实际情况,具体到合唱,它不仅仅是唱歌就可以了,还牵扯到了发声练习,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有不慎,将会给学生今后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那么,如何做好发声练习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应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要做到能正确、科学地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子的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的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

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违章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方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地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的往往造成学生虽然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打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总之,音乐中的发音练习很重要,我们必须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使中学生掌握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让歌声飘扬。

篇2:中学生音乐中发声练习的几点意见

(2005年5月修订)

中小学音乐是学校实施美育、普及音乐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对学生提高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市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要以实施“二期课改”为契机,按照新的音乐课程理念,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加强感知、表现、鉴赏、创造等音乐基础能力培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推动音乐教学改革。为进一步提高本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把握教学目标,提高音乐素养

中小学音乐教学必须改变只重视乐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倾向,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注意从提高音乐情感与价值观、体验审美过程与方法、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整合来设计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聆听、体验、表现、创造等音乐活动,充分体验音乐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增强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音乐兴趣,获得美的感受。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计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和不同资源进行整体优化。要遵循音乐学习心理的一般规律,既关注学生的发展的均衡性,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层次性;既注重音乐本体的基础要求,又要注重课程的人文价值;要体现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最优化设计,着力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品位与综合素养。对音乐欣赏与训练为主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对学生音乐兴趣和音乐理解与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对器乐演奏实践为主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对学生音乐基本技能方法和合作意识等培养。

二、科学处理内容,允许选择学习

中小学音乐必须体现普及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注意民族性和多元化,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培养,丰富音乐学习经历。教学的内容必须突出音乐本体的重点基础,然后可考虑有机渗透一些舞蹈、戏曲、戏剧与文学、历史等相关艺术内容,拓宽学生艺术文化视野。为帮助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音乐学习,要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和尽可能丰富的音乐素材。

必须关注学生对音乐学习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对音乐不同的感受与体验,以及在音乐演绎和创造上的不同体现。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音乐个性与意愿,准予学生对音乐学习一定的选择性,要允许学生在歌唱、奏乐、舞蹈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差异和兴趣差异。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实际,提供不同层次要求的音乐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在原有基础中得到充分发展。

三、听觉、动觉互动,创新教学模式

必须根据音乐体验由感知客观音响到做出主观反应的学习规律,切实改变音乐学习只听不动的教学模式,使抽象的音乐语言通过学生的肢体语言——动作,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实现音乐听觉与动觉的互补,使音乐课堂教学趋向生动活泼,并有效地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要注意不同年级学生动觉幅度及对音乐演绎的层次差异,根据学生对音乐理解程度的提高,以及在心理上的年龄特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和必要调整。

要注意根据音乐教学发展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师生平等参与和民主对话,加强实践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主动表现自我,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能力,使教学模式有所发展和创新。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刻意把学生引到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中,应使音乐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教学中,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教具的使用等,均应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要知心知情,提倡教师与学生同学、同乐、同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人性化教学环境中,实现情感沟通和教学相长。

四、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益

要充分重视音乐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内心感觉和自我体验的客观性,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根据音乐学习的特点,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对识谱教学,注意让学生从模仿切入,从听辨中找出旋律重复与发展的规律,进行自主学唱;对唱歌教学: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歌曲情绪;对欣赏教学,注意让学生用自己最善于表达的方式演绎作品。同时,各项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学习方式的选择,要从学生特长和发展需求出发,鼓励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究中主动学习音乐。

要重视音乐的人文性,强调在浓郁的音乐艺术氛围攻中让学生来分享和获得对艺术美的体验。教学中要注意提倡合作学习、情感互动,以激发学生表现欲望,使他们动情歌唱,热情演奏,激情舞蹈,角色化表演,使学生能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促进心智发展和身心愉悦。

音乐课堂教学要体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学习,要紧扣音乐学习的主题,不能流于形式。小学低年级阶段可借助音画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感知、体验音乐;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开展对音乐的探究性学习。通过整合信息技术,改革音乐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把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获得终身音乐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成为开阔学生音乐学习视野、拓展自主学习的时空平台。

五、改变学习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音乐的实践与创造活动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音乐学习训练的基本方式。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和创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各种体验才能获得,潜能才能得以挖掘与发展。注意让全体学生通过鉴赏感知、表现、创造等学习环节,投身于“动、听、演、赏、创”等音乐结合实践中。

设计音乐的学习训练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有所调整。如:小学低年级,可让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感知音的长短、快慢、高低;能用唱名唱准基本音高;体验音乐作品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学习用打击乐器奏乐和用音乐基本语汇表演歌舞;较能流畅的背唱若干喜爱的歌曲。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可练习有音高的课堂常用乐器(口琴、口风琴、竖笛等);乐谱学习由听唱到逐步掌握视唱,学习多声部节奏和多声部合唱。

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创造活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它应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阶段学生在即兴创造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火花”和“亮点”,切忌用“标准答案”来统一共识,要让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为他们自主、自信的表现音乐创造条件,搭设平台。

学生的创作训练要注意同专业音乐创作的区别。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收集音乐创作必需的信息和积累创作的有关经验,教师指导要兼顾不约束学生的创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交流获得的创作效果。要引导学生乐于创造、激励学生敢于创造、帮助学生学会创造,以此来达到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全脑的开发。

六、关注学习过程,实施多元评价

音乐教学的评价要改变停留于只检查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掌握情况的偏向,要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因此,音乐教学评价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提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应以音乐课程为依据,提倡民主、开放和多元,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力求全面客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音乐的情况,要努力建立学生音乐学习的档案袋。把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参与同伴合作的态度,不同方式演唱、演奏、舞蹈和律动表演能力,即兴创造、有目的创作的成果等都记录在案。档案袋主要由学生自己记录、也可以包括同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信息、教师的观察和音乐成果的展现记录等等。同时,还可以列入学生的音乐特长、特色,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实施必须转向发挥其激励功能,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认真探索“质性评定”的操作性,全面和科学地体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改变价值,以评价来引导并规范学校音乐教育,使音乐教育更有序、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的改革。

七、开发课程资源,完善音乐教学

根据音乐学科的教学需要,学校要配备音乐专用教室,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房、欣赏室、器乐室等。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配备好音响器材、教学仪器、常课堂乐器和各种教学软件。要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开放性的新特点,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学生熟悉的具有生活情景的音乐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的现实价值。

篇3:发声练习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发声训练时, 也要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时, 我们的老师经常会要求学生有感情演唱, 但鲜见发声练习也这样要求的。其实, 任何形式的歌唱离开情感两个字就不可能感动人。我们有很多学生, 在演唱歌曲时, 嘴巴呈蠕动状, 脸上毫无表情。也许他已经习惯于这种木然的状态, 就像一个话剧演员排练时不露声色, 演出时要想做到有血有肉、有内心情感变化, 也是不可能的。

不同的歌唱教学内容, 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歌唱技巧与方法。比如这节课的歌唱教学需要用到的是连音唱法还是断音唱法, 我们需要的呼吸要求与声音状态是怎样的。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根据歌曲的性质, 把歌唱方法分为三类。

第一类:用柔吐音唱抒情优美的歌曲。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每当我走过教师窗前》, 发声训练的内容可以是长音、连音的唱法。要求:吸要深, 呼要匀, 声音平静、柔和、圆润、明亮, 感情亲切、抒情。

第二类:用硬吐音唱坚定有力的歌曲。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看龙船》。要求:吸, 快而深;呼, 快而匀。声音雄厚, 力度强, 口型似深口喇叭, 感情坚定有力。

第三类:用弹吐音唱轻快活泼的歌曲。例如, 《小号手之歌》《采蘑菇的小姑娘》。要求:吸, 深而急;呼, 短、集中有弹性, 似无声咳嗽。声音集中、明亮、短促、有弹性。感情轻快, 活泼或热情, 欢快。

学生能懂得正确呼吸, 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 应掌握好缓吸缓呼、缓吸快呼、快吸缓呼、快吸快呼的基本歌唱呼吸练习法。这时, 我们可多用联想比喻, 作用在于发声练习中, 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 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各种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

篇4:中学生音乐中发声练习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试误说 音乐技巧 强化 练习律 启示

中图分类号:J6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24-0077-03

一、试误说在音乐中的存在基础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时间性、技巧性都很强的艺术,演奏者或演唱者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目的明确、专门的、长期的刻意练习才能达到目标进而符合音乐内在要求,它对演奏者或演唱者自身的、内化的音乐技巧要求很高。也就是说,音乐表演(音乐思想的表达)是通过演奏者或演唱者娴熟而具较高艺术性的行为表现或表演来完成的。音乐技巧中既包含智力性因素,也包含操作性因素,同时也蕴含着一些艺术性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智力因素具有一定的先天制约性,而操作性因素是通过后天的强化练习来改善和提高的。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通过《让饿猫逃出“问题箱”》实验提出了“试误说”理论,并用它来解释人的学习实质与机制。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个体形成“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ponse)之间的联结,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试误说被称为“选择学习”或“联结学习”。音乐技巧中操作认知的获得和掌握就是通过不断地“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ponse)之间的有效正确的联结来实现个体行为习惯和方式的改变和提升的。

二、音乐技巧练习中的试误说

(一)效果率

效果率又称强化,在音乐技能练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欣赏技艺高超音乐大师的表演时,会让人产生敬畏之情,他们表现出的音乐的强大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着听众。仔细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其首要因素是他们在表现音乐时所展现出来的非凡的动作技艺。因此,音乐练习中操作性技巧对于演奏者或演唱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音乐技巧的练习中一定要适当的运用强化规律来提升动作的协调和灵敏度,“音乐表演中的肌体运动的要点在于表演者向听众表达的任何意图都必须诉诸于动作”[1]。

动作练习的必经阶段就是强化,而奖励(正强化)在技巧练习中是影响练习效果的主要因素[2],这就需要演奏者或演唱者合理的利用强化规律,避免因盲目练习而产生不必要的负强化,在保证练习效果的同时不断地予以正强化。另外,演奏者或演唱者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多汲取本行业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客观公正的进行音乐技巧的强化练习,逐步使肌体动作自然化、内隐化、优美化。

(二)练习律

“练习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练习律又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应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失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3]音乐技巧的练习包含练习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仅就练习的数量上来看,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练习的量决定着音乐表演发展水平》(Howe.Davidson.&Sloboda,1998;Slobo-da.Davidson.Howe.&Moore,1996)。埃里克森、克兰佩、勒默尔·特施(Ericsson,Kramp,&Tesch-Romer,1993)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至少需要10年以上累积约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才能达到顶级的表演水平。这就说明练习的应用率和强化对于音乐技巧的获得和提升(尤其是动作技能)是何等的重要。

然而,单纯而盲目的强调练习时间和练习数量是非常有害的,因为机械地练习潜藏着威胁健康的种种危机,这会造成局部肌肉紧张、僵硬,甚至是肌肉对复杂和超量运动的控制能力的丧失。[4]在音乐领域里因肌肉受伤而不能演奏或演唱的音乐家已不是个例。因此,练习质量是练习律的又一个衡量准则,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有意强化是实现最终成功的重要步骤,大量刻意练习比音乐天分更重要。当然,练字的质量和数量是紧密相关,彼此制约的,在音乐的技巧练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在以下音乐研究者的研究中得以验证,埃里克森(Ericsson,1997),阿尔滕米勒(Altenmüller,2006),比尔和普廖里(Byl&Priori,2006),雅布施和阿尔滕米勒(Jabusch & Altenmüller,2006),罗森克兰茨(Losenkranz,2006)[5]。

(三)准备率

准备律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简而言之,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2.“当一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3.“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6]在该理论的论述中,桑代克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强调行为的变化需要特定的心理要素的参与。在音乐技巧的练习中,准备率是指身体动作与音响之间的联结,演奏者或演唱者的心理预期要尽可能的依据自身状况进行练习提前对技巧练习的目的、目标、时间和效果进行预设,否则将会产生负强化和消积效用,对于音乐练习产生负面甚至是错误的动作技巧认知和肌体的不当运动。试误说并不是强调在音乐练习中多去尝试错误,而是要依据练习律的要求和规律逐步的提升音乐技巧(尤其是身体动作)的操作技能和正确的心理认知。

三、试误说给音乐技巧练习带来的启示

(一)试误说的应用前提

音乐练习是进行高效娴熟的高水平音乐表演的基础,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对音乐表演技巧练习的最好诠释。这恰巧说明了音乐的实践性和时间性的突出特点,演奏者或演唱者在把静止、抽象的音乐符号变成鲜活有力、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流(听觉音响)的过程中,演奏者或演唱者的日常练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没有长期的刻意练习时间是不可能产生优秀的音乐家甚至是音乐大师的。试误说的效果率、练习律、准备率恰好能说明音乐技巧的产生过程、练习时间、练习效率及内化过程,更重要的是试误说的这三个规律在音樂技巧的动作操作层面给予了理论诠释和实践的理论指导。从试误说的主要理论中我们可以窥探出:音乐技巧的练习和掌握是深谙着行为与心理的认知规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试误说是可以并且一定能对音乐的技巧练习产生借鉴意义和理论指导的,它对音乐练习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应用基础。

nlc202309091404

(二)音乐技巧的认知方式

音乐有着别于其他学科的独有认知方式,因为“在表述人的情绪方面,音乐是最为有力的渠道”,“人类通过音乐学习到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如何处理感情”[7]。而音乐技巧的长期练习和纯熟掌握是实现人的音乐情绪表达的重要保证,正确的技巧认知对于演奏者或演唱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包含音乐的和非音乐的认知,如:节奏、旋律、和声、音乐风格、音乐语言、意志、想象、注意力、兴趣爱好、音乐人格等方面的认知因素。而所有这些认知要素的整体的综合表达归根结底是通过人的身体动作来实现的。因此,音乐的技巧认知更多的是通过演奏者或演唱者的肌体运动认知来表达和实现的。

(三)音乐技巧与技能的关系

接触过音乐和其他技术学科的人对这两个术语并不陌生,因为在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里也会经常提到这两个概念。之所以在此提及是因为在音乐的操作性能力的训练中,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其应用范围和涉及面也不一样。“在音乐艺术领域,‘技术’和‘技巧’的关系是音乐家都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技能是指演奏者或演唱者的生理机能,技巧是指具体表现音乐的能力”[8]。也即是说:每当提及“技巧”时,包含了音乐家运用其娴熟、灵巧的动作技能来诠释音乐的深刻内涵。而“巧”字在这一过程中突出地体现了准备率的概念内涵,要想具备高超娴熟的技巧,在音乐练习中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应用自如、自然化的内隐认知,也就说要有高级认知能力的参与,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是通过不断地正强化进行的。

(四)个体认知能力差异

音乐表演涉及的一个大的方面就是音乐表演的风格问题——就是音乐表演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对音乐作品的风格把握和体现,其核心是纯正性……风格纯正的音乐表演,将使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放射出它们本来的光芒,以它们各自独具的艺术特色和美的魅力永世流芳。”[9]“音乐表演的纯正性”始终是贯穿于日常的、大量的、高强度的刻意音乐练习中尤其是技巧练习中,绝不是在音乐表演过程中一时的灵感——“顿悟”出来的。演奏者或演唱者必须避免音乐表现及表演风格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演奏者或演唱者在遵循原作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体现,但是由于个人认知能力的差异和审美取向的不同,必然引起音乐表现的行为差异。这就要求演奏者或演唱者在练习中依据音乐风格和自身的审美取向,不断地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身体动作和表情动作,运用试误说的原理和概念在音乐练习和实践中得以提升。

(五)音乐练习中的“我”

这似乎和试误说没有关联,因为试误说的理论基础是对行为的研究,但是试误说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而音乐的表现也是受过专门训练的音乐人,从这点上看似乎有点牵强。然而,音乐练习涉及更多的是人的行为塑造,这需要具有智慧的“人”来实现,行为的改变必然带来心理认知的变化和提升。因此,在音乐技巧练习中,就必须重新认识音乐表演中的“我”(演奏者或演唱者)。专业音乐家进行音乐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演音乐(音乐表现),而不是一个人的修行,从这点上看音乐家的“我”已经不是“自我”了,更不是“小我”了,更多的是怀有某种目的——具有崇高理想和信念的“大我”,他们有着传承音乐视听和音乐精神的使命。正是这种使命感才会使得演奏者或演唱者逐步成为音乐大家,音乐中的“自我”“小我”“大我”在音乐的练习中扮演着不同的人物角色,起着不同的精神导向作用,这就好比是工人、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由此,在音乐的练习中,演奏者或演唱者就必须把自己的练习目标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不断地强化,保质保量的长时间练习。在必要的时候,運用内心演练、无声读谱、冥想等心理训练环节进行音乐练习,从记忆、形象思维、想象等高级认知环节加强练习,以保证日后的音乐表演效果。

四、结语

音乐的技巧练习是进行音乐表演的重要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这需要演奏者或演唱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长期的、专门的练习和训练。试误说从行为训练和强化的的角度进行认知研究,这一定律也是符合音乐的技术特点和要求的,音乐表演归根结底是演奏者或演唱者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行为的变化来实现的,准备率、效果率(强化)、练习律在音乐的技巧练习和训练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桑代克后来也认为:准备律、练习律以及效果律,只靠单纯练习,不充分导致进步,要把练习和练习的结果和反馈联结起来,才能进步 [10]。

音乐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音乐(音乐表演),定期的、适度的、合理的音乐舞台实践也是音乐练习的必经阶段,任何音乐大师的产生都是先登小舞台,再登大舞台。不同练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不仅可以检验练习的效果和成效,而且是对前期练习的小结,也是下一步练习的起点。只有不断地践行“练习——强化——实践——再练习、再实践”的这一螺旋形训练过程,才能让自己的技艺得以巩固和提升。另外,音乐练习中的“观察学习”,尤其是必要的“模仿练习”也是可以借鉴的有益方式,它与音乐家的“内心演练”一样,对于演奏者或演唱者的音乐技巧、情绪表达、艺术表现的认知内化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注释:

[1][美]多纳德.霍杰斯等:《人类的音乐经验——音乐心理学导论》,刘沛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257页。

[2][6]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

[3][10]http://baike.sogou.com/v58999570.htm?fromTitle=%E8%AF%95%E8%AF%AF%E8%AF%B4.

[4][5][美]多纳德.霍杰斯等:《人类的音乐经验——音乐心理学导论》,第264页。

[7][美]多纳德.霍杰斯等:《人类的音乐经验——音乐心理学导论》,第49页。

[8]周海宏:《我的导师张前》,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96页。

[9]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篇5:中学生音乐中发声练习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 发声练习 小学音乐课堂 运用方法

发生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用自己优美的声音将自己的诉求向外展示出来,通过歌唱与别人产生情感共鸣。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之上,老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进行剖析,依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有趣味的发声练习,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热爱,同时产生对于音乐的浓厚兴趣。

1.发声练习的内涵

此种发声练习是在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年龄层次进行的趣味教学。通过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产生对于音乐的强烈兴趣,并不断扩大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影响。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的吸引力更大,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上课将要讲述的内容转换为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边讲故事,边对学生进行发声练习的指导,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将授课内容牢记于心,并能产生对于枯燥课堂的趣味及对于音乐的热爱。

2.发声练习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在音乐的发声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年龄层次进行趣味教学,通过设计富有情节的活动,将课堂内容寓教于乐,并结合歌唱教学的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2.1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进行趣味教学。

尽管是小学生的教学,音乐教学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依然不能避免枯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很难达到相应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析,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让学生在趣味中学到更多知识。

比如,在对学生讲述《池塘里的小鸭》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避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选择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通过音乐主人翁介绍的方法,将主人翁以主角的姿态介绍给学生认识。通过特殊的开场白,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让学生听一下,老师将要让学生欣赏的歌,通过对发声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主动与音乐中的主人公交流,用音乐的方式与其交流,这样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对于音乐发声的理解也会更加到位。

2.2结合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质量。

小学生处于年龄阶段的最初始期,他们对于生活的认识基本上来自于平时的生活及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

一般,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学生的情感基础较为薄弱,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很多情感细节很难把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课堂教学将讲授的教学情感孕育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产生音乐共鸣。例如,在歌曲《小船摇摇》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睡觉时,爸爸妈妈哄自己睡觉的情景,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便利条件,进行情景回放,让学生感受到舒缓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发音,自主地融入老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在不自觉中将歌曲的情感领悟。

2.3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紧扣教学主题。

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好动、模仿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利用学生的嗓音、形体,并结合图片、舞蹈进行最直观的教学。

例如,在对孩子讲授《鹰》这首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虎和小羊的声音,让他们自己体会在不同情景下的发音有什么不相同,以及所需要的发声力度有什么差异。另外,老师可以通过对发音强弱进行区分,让学生自己根据不同的力度记号进行模拟练习,通过角色扮演,将人物形象刻画出来,这样学生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

3.结语

在对小学生进行发生练习的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与激情,通过与学生认知能力的结合,进行趣味教学活动,并适时地对学生的进步予以鼓励,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信心。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其中,更能自主地对音乐情感进行把控。发声练习是在科学练习发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注重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进行综合教学,以趣味性增强教学的成果,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习得更多知识。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进而产生对于音乐更加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许丽君.趣味发声练习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15(8):73-74.

[2]尹朝霞.趣味发声练习在小学低中年级音乐课堂歌唱教学中的运用[J].师道·情智,2014(7):80-81.

[3]周丹.别让“发声练习”在音乐课堂销声匿迹[J].江西教育,2013(18):62.

篇6:中学生音乐中发声练习的几点意见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促使人们积极思考、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古人说的好“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问起于疑,疑又是创新创造的开端。现代社会需要创新人才,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思考一:学生问题意识缘何单薄

由于受应试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问题”。显然,学生的问题意识大有问题,其表现概括起来主要有这几方面:

1、陈规的“束缚”,让学生无“问”之心。过去的应试教育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不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而学生也习惯了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和答案,没有意识提问题。在音乐教学中,由于教材单一,学生基础差,教师一般都是以按部就班的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他们从来不怀疑老师的教学,结果培养出只会模仿,没有创新,课上课后都没有问题,也不会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学生。

2、胆怯的心理,让学生有疑羞表。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怕提出的问题或自己对一些作品的想法不成熟而被教师和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说出来。

3、能力的匮乏让学生有“感”难言。部分学生由于音乐基础差,艺术修养匮乏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道怎样提出来,更谈不上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和有创意的设想。

思考二:问题意识的培植意义何在

应试教育的弊端已暴露出诸多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就要打破传统观念,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其意义在于:

1、在“问题”中发展认知,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地思考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完善,提高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拮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2、在“问题”中求异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3、在“问题”中自主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积极探索,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思考三:音乐学科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音乐学科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笔者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十五年,体验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在这几年的音乐教学中,与学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音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此过程中,我对培养和加强学生问题意识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构造民主平台,营造问题情境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凡是学生回答问题中存在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绝不能轻易批评、讽刺、挖苦,这样才能真正清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其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学生的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2、丰富学科活动,增强意识修养

开展小型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举足轻重。动手实践,亲自参与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组织发动一些集体活动,如跳集体舞、大合唱等,并确立比赛时间,比赛规则,使得人人参与。这些活动的开展能给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得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加高雅,道德风尚、艺术修养不断增强,视野更加开阔。

3、突破传统模式,重视过程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具备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智慧比结果更重要,要形成智慧必须重视教学的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延伸。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象猜测,对同一问题要多层面、多视角地观察、分析和思考。要积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避免学生思维定式,音乐课通过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创造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篇7:中学生音乐中发声练习的几点意见

一、 创设情境,趣味练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发声练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会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趣味练声。

如我在进行一年级学生的哼鸣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同学们,蜜蜂妈妈带着小蜜蜂们在花园里采蜜,有一只调皮的小蜜蜂,闯进了我们的课堂,昏头昏脑,迷失了方向。你们听——(教师示范哼鸣)

这时,一群小蜜蜂来寻找它了——(示意同学们哼鸣)

如果,孩子们的发声位置不高,喉腔不够松弛,声音较紧。我就会说:有几只小蜜蜂飞累了,飞得不够高。你们听出来了吗?(让学生在聆听中,纠正发声位置)

小蜜蜂迷路了,它在发出求救声呢,你们快帮它找到回去的路吧?(教师哼一句,同学们哼一句,钢琴伴奏)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蜜蜂找到了回家的路。

“哼鸣”是嗓音练习的有效手段之一,持之以恒地练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能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歌唱的“哼鸣”练习,要求在“哼”的时候保持着半打哈欠的状态:利用深呼吸将喉咙打开,用叹气的感觉将声音用气息“叹”到眉心。如果方法正确,“哼”出来的声音则非常通畅、圆润而且轻松,不需怎样用力就能体会到共鸣效果。学生们在帮助小蜜蜂找家的快乐情境中,通过聆听、对比、游戏等方法,学习了“哼鸣”。

二、 紧扣新知,特设练声

笔者发现在许多的音乐教学中,发声练习与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与整个教学环节容易产生脱节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我在备课时,会分析新授歌曲,为每节课特别设计一条发声练习。这样既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流畅,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声音的训练。

如我教学六年级《蓝天向我们召唤》一课时是这样做的:

1.谈话导入:同学们,美丽的天空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说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你会想到谁呢?(学生交流)是呀,宇宙的奥秘无穷,希望同学们将来也能积极投身航天事业,蓝天已经向我们发出了深情的召唤。

2.发声练习:备课时,我了解到本课的编写意图是:青少年对神秘的天空、宇宙总是充满幻想。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八号、九号载人航天飞船胜利升空、返回,在青少年中掀起了一股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潮。通过《蓝天向我们召唤》这首歌曲的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并引导他们热爱科学,立志勇攀科学高峰。这首歌为大调式二段体,第一乐段音区较低,曲调具有叙述性。第二乐段为合唱,音区逐步上移, “飞吧,飞吧”属于两个声部节奏错开,其他各处节奏均相同,甚至连旋律也有多处相同,为支声性的二部合唱。

在教学中我将导入新课、发声练习、学习新知融为一体,发声练习的设计就取材于新授歌曲的副歌部分,我将它进行了重新整合,使训练的内容、形式等紧扣学习内容,不会让学生感到突兀、生硬。

三、 经典小曲,新意练声

有一些经典短小的乐曲,其实也是我们练声的好内容。这些歌曲,同学们耳熟能详,回忆中有一份熟悉和快乐。我们将这些小曲作为练声的内容,稍稍改变它的速度、唱法(跳音、连音)、节奏、力度(渐强、渐弱)加入和声……熟悉之中又有新意,孩子们会特别喜欢,练习起来会特别认真。

四、 捕捉生成,机智练声

面对几十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课堂教学中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生成的资源也可成为练声的内容。

有一次,刚打完预备铃我就走进了教室,没想到一个淘气的男同学躲在门后,突然跳出来“hei”地大叫一声,把我吓了一跳。其实,他原来是想和另一位同学开玩笑的,没想到却吓到了我。同学们惊呆了,鸦雀无声地等待“暴风骤雨”的来临。“小淘气”也涨红了脸,原地耷拉着脑袋一动也不敢动,心想,这下周老师肯定要发火了!可是,我一想,这不是生动地给同学示范了“如何克服歌唱中声音发虚的练习”吗?我亲切地把“小淘气”领到讲台,说:“刚才X同学给我们当了一回小老师,他刚才吓周老师的声音,就是今天我们发声练习的内容(既替“小淘气”解了围,又非常直观地介绍了学习内容)。接下来,我们轮流当小老师练习好吗?”这种冷不防大喝一声的声音既响又亮,是有气息支持的,也是有位置的,启发学生用这种方法练习,孩子们兴趣浓厚,易于接受。

还有一次,练声时一个同学跑调了,唱成了低8度。于是,我及时捕捉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们聆听:“同学们,你们听,大家的演唱中有一个特殊的声音,你发现了吗?(学生说)这个声音和我们演唱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交流)我们把这个声音加入刚才的演唱,会变成什么样呢?”(练习) 这一生成资源,就变成训练学生声音八度控制的良好内容了。

总之,发声练习是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让我们赋予它灵动,使它变得生动有趣而富有实效,让它永远活跃在我们的音乐课堂。

上一篇:童话故事:皮皮换房记下一篇:泊船瓜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