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国形势

2024-07-09

当前的中国形势(精选6篇)

篇1:当前的中国形势

当前的中国形势

摘要:中国经济水平总体均在不断的上升,国际地位也明显提高。我国外交在一步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随之而来的任然充满了来至国内外的各种威胁,当前我国反腐形势、反恐形势依然严峻,我国要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将要下大力度去取缔这样一些阻碍发展的不良风气。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外交 反腐 恐怖主义 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为了更好的更快的顺利的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我们更应该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重视起来,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党的十八大之后,尤其是今年“两会”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领域有许多亮点,这表明着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在向世界传达中国外交的一种新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外交的新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我认为,在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30多年来,中国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全方位推进对外友好合作,中国同世界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同世界的利益交融也在日益加深。中国的和平发展,得益于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旋律,又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与日益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预见,在以后的日子里,中国还会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以促进本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在国内,我们国家在反腐这一力度上也是颇下功夫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反腐倡廉新常态也逐渐显现。反腐倡廉的新常态,说到底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具体化。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纪检监察机构的工作重心都将围绕新常态而改变。是主动适应新常态,还是视而不见、依然故我,检验出一个机构、一名干部是否称职。依托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人们逐渐认识到,反腐倡廉新常态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反腐倡廉呈现出以落实“两个责任”为政治要求的新常态,即党委担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部门单位“两个责任”基本得不到落实,一些领导干部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一些地方出现“塌方式腐败”,不得不说与此有关。诸多信息与细节都已佐证,中央已将落实“两个责任”作为反腐倡廉的重中之重作为反腐倡廉的“牛鼻子”。在此背景下,各级党委和纪委落实“两个责任”不力的,显然是背离了中央要求。未来一段时期,落实“两个责任”是一条红线,贯穿反腐倡廉始终。作风建设呈现出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为主要抓手的新常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八项规定被称为“铁八条”,可见群众公认。然而,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不容忽视,“四风”问题是长期形成的痼疾顽症,纠正“四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对此,中央有充分清醒的认识,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客观地说,“四风”存在着“树倒根在”的现象,“四风”病源还在、病根未除。广大干部群众最忧心的,是“四风”问题回潮反弹,纠正“四风”雨过地皮湿。中央既充分认识到“四风”的顽固性、反复性,又深知作风建设是攻坚战、持久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保持惩治不正之风的压力,无疑将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重点。锲而不舍转作风,弛而不息反“四风”,纪检监察机构责任无可推卸。

惩治腐败呈现出以“零容忍”为基本态度的新常态。总书记强调,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零容忍,意味着反腐败没有“禁区”;意味着党纪国法面前没有“特例”,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十八大以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批大案要案得以查处;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对腐败行为“露头即打”,防止滋生蔓延。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顶风作案,甚至变本加厉,令人触目惊心。事实表明,中央正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那些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将是纪检监察机关的查处重点。围绕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常态,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呈现出以“三转”为改革创新导向的新常态。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纪检监察机关的自我革命,是纪检监察机制的改革创新。“三转”的核心要义是聚焦党风廉政建设中心任务,突出主职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把不该管的工作坚决交还给主责部门,履行“检查的再检查”,“监督的再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讲,“三转”对于纪检监察机关是涅槃、是重生。

而在另一方面,在近年来,我国多地不断出现恐怖主义影响社会和谐风气的现象,那么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是健全反恐法律,为反恐提供法律依据。在相当长时间里,我国法律没有对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组织等、作出明确定义,这直接影响了对恐怖活动的打击和对涉恐资产的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合作。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在反恐立法上迈出了第一步,为反恐指明了方向。

二是构建反恐体系,为反恐提供机制保障。早在1982年,我国就组建了“反劫机特种警察部队”,这是我国反恐力量的较早雏形。2004年,公安部成立反恐局。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武警、公安特警和军队为主的一线反恐力量,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反恐力量体系。去年,国家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升级为“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反恐怖工作的领导。而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强化反恐战略顶层设计的又一重大步骤。

三是推进国际合作,为反恐营造有利环境。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国际公害。进入新世纪,我国在反恐领域的国际合作进入快车道,其中,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中外合作反恐的成功典范。

那么最后,通过形势与政策这么课程,还想到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当前中国外交形式—【百度文库】

形势与政策—【应届毕业生网】

篇2:当前的中国形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因此必须积极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因此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国际社会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中国的国内与国际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们应该对我国所面临的形势与所应对的政策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政治方面: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中央纪委监察部近日连续召开四次座谈会,分别就土地管理、工程建设、金融、司法等重点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和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经济方面, 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较快,具体表现在 商品住房价格持续攀升, 煤炭价格整体水平不低 煤电价格联动,粮食价格上涨,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上涨等等,因此国家加大调控的力度,以确保这些产品价格的稳定,包括宏观调控政策逐步落实住房价格 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认真地进行研究煤炭价格整体水平不低煤电价格联动的原因;必须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方面: 在去年西部地区成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中东部地区的改革,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台湾问题:,陈水扁再次逆势而动,大肆鼓吹“台独”分裂主张,蛮横限制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蓄意毒化两岸关系气氛,破坏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并且竭力撕裂台湾社会,制造族群对立。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天灾人祸):就业问题:中国目前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劳动力供给量的迅猛增长正成为当前就业工作中的最大“心病”.预计今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达到2400万人.与迅猛增长的供给量相比,就业岗位的增加却显得“步履沉重”。因此高层对就业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一整套积极的就业政策,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

国际的形势与政策: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经历复杂、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人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并不太平。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加,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归根到底是两股力量相互角力所造成的后果——一方是中国在各个地区、各个层面上的竞争对手们或单独或联合地对我国进行的包围,而与之对应的另一方则是中国为突破包围所做的努力。

目前,这两股力量的相互较量在中国的周边,即东亚大陆和亚太地区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对方暂时无法进一步压缩中国现有的战略空间,而中国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造成这种平衡的原因,用孙子的观点可以归结于“慎战”思想。中国周遍存在的挑战与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向:东南、西南和西北。

篇3:中国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品牌思考

一、企业品牌的作用和意义

品牌的首要功能在于可以方便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 缩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 是一种信任。品牌已是一种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 当人们想到某一品牌的同时总会和时尚、文化、价值联想到一起, 企业在创品牌时不断地创造时尚, 培育文化, 随着企业的做强做大, 不断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 向产品开发优势、产品质量优势、文化创新优势的高层次转变。当品牌文化被市场认可并接受后, 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 他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 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品牌管理的中心工作就是清晰地规划勾勒出品牌的核心价值, 并且在以后的十年二十年, 乃至上百年的品牌建设过程中, 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核心价值。只有在漫长的岁月中以非凡的定力去做到这一点, 才不会被外来势力所干扰, 让品牌的每一次营销活动、每一分广告费都为品牌做加法, 起到向消费者传达核心价值或提示消费者联想到核心价值的作用。久而久之, 核心价值就会在消费者大脑中烙下深深的烙印, 并成为品牌对消费者最有感染力的内涵。企业品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有助于强化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 促进产品销售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

二、中国企业品牌的现状

中国的企业品牌建设还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 虽然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品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对品牌的深刻内涵和建立于培养方式等更深刻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目前中国企业品牌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知名品牌结构不平衡

世界品牌实验室日前公布了201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 中国内地入选的品牌共有31个, 其中入围百强的品牌有工商银行、国家电网、CCTV、联想、海尔、中国移动以及腾讯。中国虽然有31个品牌入选, 但相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品牌显然还处于“第三世界”。

2015年《世界品牌500强》共覆盖了53个行业, 虽然传媒行业入选品牌较多, 但人们阅读和观看习惯的改变, 导致传媒品牌排名的下滑或落榜, 而新兴的网络媒体, 却在飞快地增长。值得一提的是, 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与传统老牌行业的衰退有着鲜明的对比。老牌电子、计算机、手机制造行业继续下滑, 戴尔、摩托罗拉、奥林巴斯等品牌直接跌出了世界500强榜单。随着新兴经济的发展变化, 企业品牌也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从榜单上不难发现, 中国上榜的品牌主要集中在金融、能源、资源和互联网领域, 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现象, 上榜企业也主要是国有控股企业, 完全市场化的民营企业较少。

(二) 民族文化品牌发展薄弱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越来越密切, 文化的软实力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目前, 大部分文化品牌消费都由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主导, 文化的另类入侵给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和核心价值理念维护带来了巨大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快速提升了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 但一直以来, 被当作“世界工厂”的中国, 为其发达国家产品贴牌生产, 很多行业都处于产业链底端, 而高附加值环节却被发达国家的大企业所占据, 这给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形成了巨大威胁, 也阻碍着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化。

纵观国内民族文化品牌, 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 自主原创能力薄弱, 过分追求潮流。目前, 国内大多数文化品牌分布于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由于缺乏强硬的技术支持, 企业的品牌价值低, 竞争力低下。虽然我国品牌化消费的趋势越来明显, 但消费者尚未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消费标准和消费认识, 民族品牌淡薄, 崇洋媚外、轻视民族品牌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一切导致众多本来品牌意识就不强的民族品牌更加忽略品牌保护。而一些外资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势, 逐步向脆弱的民营企业渗透, 开展大规模的兼并、收购, 迅速抢占品牌市场, 导致许多民族品牌流失。

(三) 世界级品牌极缺

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选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到目前为止, 仅有海尔集团公司生产的海尔牌电冰箱和洗衣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为牌程控交换机,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兴牌程控交换机, 上海振华港口机械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ZPMC牌集装箱起重机,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格力牌空调器, 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阳光牌精纺呢绒七种产品被选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由此可见, 中国严重极缺世界级品牌。与此同时, 由于国际知名品牌严重缺乏, 中国知名品牌相对有限, 因此, 总体而言, 由知名品牌所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经济的份额严重偏低, 大约不足20%。而发达国家的美国, 品牌经济占国民经济的份额高达60%以上。

(四) 中国品牌赢得国际消费者的信任度较低

当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时, 几乎中国的所有消费者都认为, 外国的东西比中国好, 几乎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和信任障碍, 而我们中国品牌却面临着不同的处境。

首先, 中国是个欠发达国家, 海外消费者往往不相信中国能够做出高品质的品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会相信中国有高质量的中药, 有美味可口的中餐, 但他们不相信有高质量的品牌电器、品牌服装、品牌日用产品等。

其次,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又一个很难被国际市场认可的原因是“中国制造”的假冒、伪劣现象, 这给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平添了许多麻烦。中国品牌不仅因为其技术能力对品质的保证受到怀疑, 而且因为对中国企业的信誉、信用和道德也不大信任, 这是中国品牌国际化困难的重要原因。

(五) 文化差异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又一大障碍

文化差异是影响品牌国际化成败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关于品牌国际化的各种文献中都非常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文化通常是指特定社会中存在的独特生活形态, 即在思想、认知、情感、信仰、行为上, 与其他社会代代相传的不同方式。人类学家一致认为文化有三个特征:文化的习惯性、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和文化的自觉性或者说无意识性。

无论是我们中国的文化还是国外的文化, 在我们国内企业未走出国门进行品牌国际化运作前, 都是很难感觉到的。我们认为是自然的和理所当然的事, 在品牌国际化时就很可能是错误的。在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一些品牌已经成为该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外来品牌要有所突破很难。如美国的可口可乐、通用等, 德国的奔驰、宝马、西门子等, 已经伴随他们国家的人民生活上百年, 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他们相信这些品牌, 对他们有很深的感情。中国品牌国际化, 就是要改变那些外国人的消费习惯, 更换别的品牌。因此, 品牌国际化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 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行为。

三、对我国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品牌思考和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品牌目前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应当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相互结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一) 政府层面

1. 政府部门建立专业的品牌人才培育机构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还没有设立品牌专业, 很多品牌人才都是从企业内部或者是半路出家衍生出来的, 即使是海归派和国际专业品牌公司的品牌人才, 由于对中国企业发展状况和环境并不是十分了解, 往往是水土不服。品牌人才的匮乏, 阻碍了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的步伐, 建议从政府的角度鼓励和在政策上支持高等院校开办品牌专业课程, 并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 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模式联合办学推动中国品牌人才的培育工作。

2. 政府应加大企业扶持力度

在国外, 要充分发挥驻外使馆和华人团体等相关机构的作用, 建立起联合实体, 每年不定期介绍世界各国的市场环境和当地文化, 让我们的企业更多地了解细分市场。在国内, 企业之间要不定期组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介绍成功的经验等交流活动, 并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企业实地考察国外市场。在政策上要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企业更多参与国际竞争, 继续加大扶持企业“走出去”。在战略上要制定国家品牌发展的中长期计划, 争取在未来5-10年创建一批世界级的知名品牌。

3. 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环境

良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企业要创建世界品牌, 必须要受到保护。只有保护了才不会被侵犯, 这几年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化进程中, 在知识产权方面落伍, 吃了不少哑巴亏, 为此交了不菲的学费。从国家的角度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普及工作。第一, 从国内的市场环境中加大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规范市场环境, 重点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第二, 培育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的辅导和培训。第三, 介绍国际知识产权方面的成功经验, 为中国企业提供借鉴。

4.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品牌”的认可到底是由评审机构决定的还是以市场为导向来决定呢?我们认为, 企业品牌的好坏是由市场、消费者决定的、因此, 我们建议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审模式。而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监管和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职能, 不能充当裁判的角色, 政府可以在产品质量、标准、政策、法规等方便给予监管, 在银行贷款、税收、出口方面给予企业奖励, 鼓励知名品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5. 国家应建立“品牌应急”机制

西班牙的“烧鞋事件”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过去中国的产品因为价格低、质量差而成为地摊货的代名词, 往往只能在低端市场徘徊, 这几年经过市场洗礼, 中国企业逐渐成熟起来, 中国鞋不仅仅在价格上占据绝对优势, 而且在质量和款式上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国外同行, 这样势必造成中国鞋要进入高端市场, 在款式、质量、价格的优势下, 当地鞋业肯定难以招架中国鞋的冲击, 必然造成市场萎靡, 从而导致上述“烧鞋事件”。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因为价格冲击了当地的制鞋行业而形成的, 但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在参与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二) 企业层面

1. 树立全球品牌战略意识

首先企业管理层要树立很强的品牌意识, 要从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上去认识企业的品牌重要性, 在具体操作中不能与当初设立品牌战略规划脱节, 研究发现多数企业有一个共性的问题, 就是制定的东西往往与实际操作脱节, 很多企业家在谈品牌建设的时候总是侃侃而谈,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反反复复、来来回回、走了不少弯路, 最终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品牌建设和品牌规划成为空谈。因此, 建议我们的企业家们认真了解品牌, 认识品牌, 做好自己的品牌, 培育企业的全员品牌意识。

2. 做好品牌战略规划

很多企业面临着多元化的困扰, 目前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同等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在国际上更谈不上竞争, 包括海尔在技术研发方面的领导性品牌方面都不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如何做好多元化的品牌成为中国企业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些企业家们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 这个行业不行我们在别的行业同样挣钱, 短短几年所有的行业都做过, 可是到头来没有做大做强, 反而给自己做垮了。因此, 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多元化战略的同时要考虑到进入别的行业的高风险系数, 是否具有运作品牌的优势。

3. 加大研发投入

要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领导产品, 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目前国内的企业普遍走的是先占领国内市场, 进行初级的原始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沉淀, 到一定生产规模的情况下为国际知名厂商贴牌生产, 然后在国际市场上寻找经销商部分销售自己的品牌, 在等待时机全面进军国际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但这样的弊处在于培养国际品牌方面路走得很长, 国外品牌的扩张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收购, 我们知道联合利华、宝洁公司在全世界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牌子, 如果都走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路子, 势必要走很长的时间, 那么他们就不会成为今天的国际知名品牌了。因此, 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合理的品牌运作模式是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4. 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因素。质量是争夺市场战略中最关键的项目。谁能够用灵活快捷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谁就能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产品质量已成为决定用户购买的首要因素, “质量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取代“价格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产品需求的水平上, 再消费需求和心理上已经体现出求新、求奇、求异的特点。因此, 现在我国企业不但要生产出性能优异、质量可靠的产品, 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推出科技含量高、适应时代潮流的新产品。只有如此, 中国的企业品牌才能走出国门, 奔向世界。

四、结语

品牌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全面改革创新激变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的企业将不可避免的参加国际市场竞争, 只有发展名牌产品, 才能谋求长远的生存与发展, 才能完成振兴企业、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召唤着中国企业的品牌;激烈的市场竞争召唤着中国企业的品牌;企业的发展呼唤着中国的品牌。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携手共创, 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品牌定会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摘要:在中国全面改革创新激变的时代背景下, 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很大改变, 对品牌意识与日俱增, 驱动着企业发展不断地转型与升级。然而中国仍然有许多企业品牌战略目标模糊, 存在着坐守其成、不愿改变的求稳心理, 以及缺乏应对时代变化的能力,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逐渐式微, 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 步步维艰。对此中国企业构建强势品牌, 寻求适合本身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通过从品牌的作用和意义出发, 分析当前企业品牌的现状, 并提出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品牌,现状,思考,建议

参考文献

[1]郭圆圆, 何岑成.中国品牌现状[J]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 (5) .

[2]祝合良, 王平.中国品牌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8) .

[3]杨帆.如何打造中国品牌[J].广西轻工业, 2008, 24 (2) .

[4]齐玲, 李哲琴.中国品牌的建设与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21) .

篇4:论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短期前景;长期趋势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从1980年前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显现出现代化追赶效应或追赶模式的明显特征。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历史过程可以总结为如下特点: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中国国力经历了从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第二,中国人均GDP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是先拉大而后迅速缩小。第三,在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直到1978年以后才日益开放,加快了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第四,中国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人文指标的相对差距。第五,改革以来,中国各类生产要素增长及其配置市场化程度增强有助于加速中国的快速增长。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前景

1、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在贸易、直接投资、金融等方面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深化,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导致一个国家产生的危机会改变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条件,特别是通过货币危机传导;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会减少其他国家的出口需求;一个国家的币值贬值会增加其他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亚洲金融危机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金融交易、债权债务关系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产生愈来愈大的负面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深化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减速,而且使国际市场各类非能源产品、能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

从今后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危机作为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容忽视的潜在或显性因素,做出现最坏情形的打算为好。

2、国内形势面临的挑战

从1993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控制高通胀率,由1994年21.4%的高通胀率下降为1997年的0.8%,接近零通胀率,首次成功实现了宏观经济“软着陆”,但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各种长期积累矛盾的作用,从1997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一,经济增长率不断下滑,已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第二,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空前提高。第三,通货紧缩越来越明显,严重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第四,城镇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第五,国有企业改革越来越困难,亏损额愈来愈大,利润额愈来愈高少,并出现了巨额净亏损。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既不适应国内市场竞争,也不适应国际竞争,这是多年积累的深层资机制性矛盾,并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问题。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中国走向21世纪的过程,就是从世界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过程。今后中国还会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迅速赶上,并在本世纪初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专业人士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进行了如下预测和估计。

1995年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2000-2010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0-8.7%;2010-2020年期间为7.0-7.8%。 按底线方案预测, 1994-2015年中国人均GDP平均年增长率为7.6%,预计到2015年左右,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但是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4。按上限方案预测, 1994-201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平均增长率为8.1%,中国将于2010年左右GDP总量超过美国,中国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4。

1996年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1994-2015年的长期趋势作了预测。他们预测到2006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到2010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10%,到2015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27%,到2010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25.6%,到2015年上升为28.9%。

1997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的《崛起的亚洲》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作了三种可能的估计:一是乐观方案,中国将继续进行经济改革,生产力和资本形成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6.6%;二是悲观方案,中国未进行必要的改革,行业瓶颈将制约整个经济增长,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4.4%;三是基本方案,假设中国仍保持1995年自然和政治条件不变,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6.05%,大大高于东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2.8%),略高于东南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为4.5%)。在这一持续性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人均GDP相对于美国人均GDP水平迅速缩小,由1965年的3.2%,提高到1995年的10.8%,到2025年又上升为38.2%。

1998年麦迪逊对中国的未来作出了自认为相当保守的估计。他基本假设条件如下:第一,劳动投入增长相对缓慢,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也有所下降;第二,教育水平增长速度有所放慢;第三,人均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不会超过5%;第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也会有所放慢。在上述假设情况下,他预测1995-2010年期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由1978-1995年期间的7.5%下降为5.5%,人均GDP增长率大约由6.04%下降为4.5%。既使在这种假设条件下预测,按PPP法计算,到2015年中国的GDP总量将会超过美国,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7%,比1995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总人口规模大,那时人均GDP的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的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5,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大,将在世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无论那一种长期预测都表明,如果中国不出现社会动乱、国家分裂和重大经济决策失误,在下世纪初期的10-20年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应当是可预期的发展结果。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仅经历了20年的改革开放,就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的相对差距。如果我们再能够保持这样的增长趋势的话,20年后中国GDP总量将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水平,中国的贸易总量将略低于美国贸易总量,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空前发展将成为跨世纪的世界性重大事件,并将对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作者单位 :锦西石化分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国际先驱论坛报》,1999年1月30日。

[3]《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2月4日。

[4]《经济参考报》,1999年1月26日。

篇5:当前的中国形势

摘要

G20国峰会实质是一种转折,使得中国真正与世界“接轨”,真正有了自己可以走的道路,也从这一刻开始,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当然,世界的发展也出现重大转折。在当今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的体制正面临严重的挑战,不管从军事还是经济的角度来讲,中国的体制正在不断的改善中。从东亚病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G20走到G2,中国人民的每一步都在挑战,或许,这种挑战也是也是一种机遇,使得中国在现如今的国际形势下长足发展。又或许,这也是一个深渊,中国一去不复返。

关键字

G20国峰会 欧盟 金砖四国 霸权主义 核心中国

《环球时报》对于国峰会的评价中写道:G20=G2。起初,我还未真正理解这个所谓“等式”的含义,在我对数字的意识里,20永远不可能与2划等号,但恰恰相反,现在的格局就是20=2。要说此次的峰会是20国参加,还不如说是中美两国“协同”其他国家开会。

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也相信,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在全世界的地位。之前不论G20还是此前的G8,都只代表了世界强权政治中的欧美势力,因此,G8在新兴国家中一直没有强大的支持力。欧美出于两方面利益考虑才推出G20方案,希望此举可以令新兴国家消声,但势估不到G20却令美国主宰世界的地位被动摇。纵观G20,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国,二是欧盟,三是以中国牵头的“金砖四国”。因为有了“金砖四国”加入,才令世界趋向“一超多强”的局面。

何谓“金砖四国”?

“金砖四国”分别为中国、俄罗斯、印度及巴西。其实,俄罗斯被纳入“金砖四国”范畴并非美国希望,欧盟深知美国不能容纳俄罗斯的心态,因而更需要俄罗斯作为牵制美国的一只棋子。至于印度及巴西,很明显就是美国棋盘的重要棋子,没有这两国,美国根本就不想下这盘棋。

很显然,中国明显游离于美国的棋局之外,美国虽然在不少问题上与中国对抗,尤其是在军事及台湾问题上不会轻易松手,但走近中国必然成为主调,尤其是涉及经济领域及学术交流方面,美国需要中国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甚至尤为突出。

欧美对G20大张旗鼓,原因在于两点:

一,G8在世界上受到认同的声音愈来愈弱,尤其在新兴国家中的声望更不断滑落,如

何保持美国的强势,奥巴马寻求的是另类的“变革”,于是追随布什时代导演的扩大世界强国排行榜,才同意G20的出现。但G20发展到伦敦峰会,却令美国估计不到,希望继续在世界指手画脚的时代也随之出现“变革”。

二,欧盟愿意支持G20的原因在于经过十年整合而无法形成压倒性与美国抗衡的优势,不得不再利用G20这种扩大范围的做法,争取更多支持力量。但是,以金融海啸对欧盟冲击之大,欧盟的希望未必能够实现。甚至有舆论认为,即使再过十年,欧盟只会更呈劣势而不会增加优势。除了直接面对美国的竞争之外,欧盟还必须面对新兴国家的挑战与冲击。

当然,靠这些还不够真正与美国或西方发达国家,还要考虑当今的国际局势。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尽管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处于低迷状态,但这种阶段不会持续太久,能源问题终究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石油价格的变化,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其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

自苏联解体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后,美国对外战略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一些基本特征在中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一,美为其世界霸权谋求制度和法律保障、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美国的历届政府都致力于使美世界霸权最大限度地制度化、合法化,建立以美国利益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

第二,美加强对国际地缘政治中敏感地带控制的方针不会改变。美历来重视地缘政治因素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美针对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正全面、系统地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北约东扩计划、大中东改造计划、亚太军事部署调整计划,是美全球战略部署大调整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其新的霸权战略在地缘上提供更好的依托和保障。

第三,美倚重军事优势加紧争夺国际战略制高点的趋势难以改变。目前,美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美超强地位最突出的方面反映在军事上。美在推行霸权战略的过程中,正不遗余力地利用其在世界新军事革命中抢占的先机,全面加强美军的机动反应能力,扩大美战略优势地位。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斗争的主线。

(三)、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当前,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正在进行二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战略调整。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作用,谋求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在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世界性的新军事革命和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西方军事干涉主义抬头,冷战后一度减弱的军事安全因素又在上升。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场新军事革命蓬勃兴起,世界非拉国主要国家普遍加强了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形态出现又一轮“时代差”。历史上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对亚洲的大刀长矛的军事技术优势,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世界军事力量的对比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失衡。

但是同时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是全世界人民的焦点,已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是冉冉而升。也就是说中国政府的每一步就关系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同

时又被全世界人民给予厚望。中国一贯重视发挥大国作用,坚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声誉和好评。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急邻国之所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向有关国家提供40多亿美元援助,对地区乃至世界的金融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都表明我们朋友多,他们希望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

然而,中国现阶段还处在自我发展阶段,尽管在此次的金融风暴中我们相对较为成熟,中国所面临的敌对势力任然存在。如何在激流中勇于前行,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人会比我们想的更好更远,我们有信心。

参考文献:

(1)、丁原洪,《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

(2)、资中筠,《持久和平任重道远》,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

篇6: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摘要: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针对2012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加强防控风险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关键词:安全问题、经济增长。

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利用上安全议题制衡中国。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

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试图共同制衡中国。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矛头也直指中国。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未来,南海争端将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地区军备竞赛加剧。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整体上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目前,美国是全球绝对的军事霸主,带给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不断建设和巩固军事强国地位;印度推动全方位进攻性军事战略,成为中国周边的“上升性威胁”因素;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强军备建设,尤其是海军军备。

美国是亚太地区绝对的军事霸权国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加速东移,未来一段时间,东亚是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首要地区,中国是其防范的重点。

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随着中国军力的增长而被放大。虽然美国军费开支和军事实力远远高于中国,但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更强,这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认为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主要的军事力量;东南亚国家加快军备建设,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关系,尤其是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周边国家正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

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虽然能一再宣称自己的军事现代化是防御性的,但是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持续增长,未来这一态势不会改变,这将损害国家间安全互信的建设,使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的“恶圈”之中。

三、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态势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有两个趋势可以基本确定: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已开始小幅下降;二是物价上涨的内外压力交织并将较长时期存在。应对经济增长速度低一点、物价高一点可能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长期看,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关键在于准确、辩证理解和把握好“稳中求进”这一经济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争取;一味求进,大局难稳;只稳不进,机遇错失。稳是为更好地进,进是为长远的稳;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把握好稳中求进,才能有效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同时力避物价涨幅反弹,有利于疏解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牢牢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

上一篇:桌面运维工作概述下一篇:大班下学期文学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