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欣赏课中的体会

2024-07-19

音乐教学欣赏课中的体会(精选14篇)

篇1:音乐教学欣赏课中的体会

内容摘要:

摘 要:“感受与鉴赏” 音乐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根据学生厌听音乐的现象,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进行了重开放式地提问题和重体验式教学法两方面的浅谈与描述。

摘要:“感受与鉴赏” 音乐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根据学生厌听音乐的现象,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进行了重开放式地提问题和重体验式教学法两方面的浅谈与描述。关键词:音乐感受能力;开放式;体验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 理学 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 发展 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多次尝试和 总结,如今,得到了以下两点体会: 1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情况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旅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篇2:音乐教学欣赏课中的体会

作者:谢宏卫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网友原创作品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第一初级中学

内容摘要:“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本文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根据学生厌听音乐的现象,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进行了重开放式地提问题和重体验式教学法两方面的浅谈与描述。

关键词:音乐感受能力开放式体验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理论,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多次尝试和总结,如今,得到了以下两点体会: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

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二、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宣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同学,平时积极的同学用各种乐器的打击动作和模仿各种乐器音响来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以上的案例,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的《中国音乐美学通论》,1999年4月,上海音乐出版社。

(2)彭剑飞的《音乐心育艺术》,2005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如何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作者:陈彤彤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教育论坛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普通高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

一、情感体验在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已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换言之,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二、如何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

3、根据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4、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机会给学生们自己,5--10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三、课内外相结合。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从课内,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

动人的史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再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四、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却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明显地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表演、绘画、歌唱、朗诵、编讲故事等方式,这其中也包括语文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篇3:音乐教学欣赏课中的体会

一、改变传统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中, 多数教师常常采用教师讲解、出示图片、板书内容三部曲进行教学, 教学形式枯燥、乏味, 学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 着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审美情感去分析优秀的艺术作品、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及相关的美术知识, 就能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 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我带了布老虎给学生们观察, 为学生讲了很多关于布老虎的相关故事, 还布置了回家搜集父母玩具的任务。学生带来了很多的手工作品, 这些都是他们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的玩具, 学生们各个兴致高涨, 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学生通过对民间玩具实物和图片的欣赏, 初步了解并搜集了一些民间玩具, 激发了孩子们对民间玩具的兴趣以及热爱祖国的感情。以上事例说明, 在欣赏课上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和情感去分析优秀的艺术作品, 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及相关美术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能力, 开拓美术学习视野。

二、还原作品情境, 收获欣赏快乐

把名优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 使学生认识到美术的具体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对美术多样性的认识。相反, 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地走进作品, 而是死板的依葫芦画瓢, 只是应付性的临摹,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 不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

例如, 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 对中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知之甚少,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是第一次正式接触青铜文化, 一切都充满着新鲜和好奇。怎样让学生走近青铜时代, 感受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呢?在教学时, 我运用多媒体, 以实现声音、图像和文字的有机结合, 营造出悠远的历史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分类、纹饰和铭文等知识。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大自然, 走进博物馆,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与艺术作品面对面的交流中真正感受到美的力量, 在美术欣赏中内化文化知识, 体验情感, 发展感知, 让学生感受欣赏的快乐, 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学生积极参与, 提高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逐步意识到学美术不是为了培养“大画家”, 而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只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改变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才能体现美术欣赏教学的生命力。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皮影戏”时, 我准备了丰富的图片和影偶实物资料, 给学生充足的观看皮影戏的时间, 在玩中学, 在玩中悟, 从而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教学中, 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 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表演和制作。通过自制影偶, 共同表演, 让学生通过积极探索来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还加深了对皮影戏的认识, 了解了皮影戏是中国影戏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感受与体会是教师不能替代的。

四、整合教学资源, 实现课堂延伸

学生对美术的欣赏, 不能仅局限于对课本中小小的几幅作品的欣赏, 还应该渗透音乐、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 运用网络、社会等多种资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美术欣赏课中, 多媒体的视听兼备、形象生动,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还能够实现人机对话, 冲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的模式, 使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受到审美的教育, 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 已经越来越成为了小学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例如, 我利用课件的演示, 让学生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 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 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 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领略象形字的妙趣, 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 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

篇4:浅谈音乐教学欣赏课中的体会

【关键词】音乐教学;体会;师生关系

“感受與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基于以上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多次尝试和总结,如今,得到了以下体会:

重开放式,轻关闭。“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情况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从某种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宣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

以上的案例,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循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丽丽.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2]王玲.对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研究,2007(9).

[3]王艳红.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2(6).

[4]彭朝霞.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J].新闻天地,2009(Z1).

篇5: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发展幼儿听力,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幼儿欣赏音乐,首先要有听觉能力。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与幼儿的先天素质和年龄增长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环境和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从一般规律讲,幼儿首先能从听觉上辨认声音的基本特征,如:高低、节奏、力度、音乐、曲式等。但要让幼儿掌握歌曲节奏的快慢及力度的强弱变化却决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个胖子!”那么,从何下手呢?

我们发现:在幼儿的心目中,童谣和他们所喜爱的歌曲是没有什么两样的,童谣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于是我们通过启发幼儿体会童谣的节奏感来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如在欣赏歌曲……时,我们采用了深入浅出的“分解、组合”法,先在幼儿容易掌握的歌词上“做文章”.如在第一乐句前两小节的词曲……中,我们先取其歌词让幼儿用琅琅上口的音谣节奏朗诵歌词,而后教师请幼儿为其朗诵的歌词打出节奏,幼儿很容易就念出以下节奏:×× ××│× ××│×× ×│教师将其板书在黑板上,并把歌词的原节奏也板书在黑板上:2/4× ×│×× ×│××× ××│× ×0 │让幼儿找出不同。幼儿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兴趣浓厚。教师在鼓励幼儿的同时,及时给予正确评价,积极引导幼儿与教师一起和一致地拍出歌曲的原节奏,并要求幼儿用形体动作(拍手、拍肩、点头、踏脚、摆手)等多种形式将此节奏表达出来,再将歌词融入节奏中,让幼儿独立朗诵出来。用同样方法引导幼儿拍出乐曲其他乐句的节奏,将以上分解乐句的节奏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整首歌曲的节奏。用此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练习节奏的积极性,锻炼了幼儿的听力,学会了用身体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找出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型,并把节奏变成了声音记到脑子里,能很快在音乐声中寻找到此节奏在哪里,在此基础上请幼儿进行歌曲欣赏,并提供沙锤、手鼓、响板、木鱼等多种打击乐器,让幼儿自由操作。当音乐一响,已掌握了歌曲节奏型的幼儿便轻松地随着歌曲哼唱起来,伴着节奏不断地点头、拍手、自由想象着做出各种动作,并自选乐器,自由发挥,教师适时引导幼儿采用独奏、合奏、轮奏等多种形式为乐曲伴奏,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听力,增强了其节奏复辨听旋律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地捕捉着节奏的快慢和力度的强弱变化,逐步地辨认其中的各个要素,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二、引导幼儿观察,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判断力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而精密的观察则是开启真理宝藏的钥匙”.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实实在在的感受与体验,只有真正支远足、爬山、涉水、置身在万草丛中、百花园里,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当孩子看到天空的鹞鹰、水面上的野鸭、田野里的秧苗,还有古树、怪石、清澈的小溪,甚至种子发芽、蚂蚁搬家等细微的现象,都会引起幼儿浑厚的兴趣。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积累,幼儿的头脑中便会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认识结构,成为构筑幼儿思维、判断能力的一块块基石。如在欣赏音乐《洋娃娃与小熊跳舞》中,我们分析此曲调明快,节奏简单,于是采取了用钢琴即兴演奏的方式请幼儿欣赏,并在演奏的过程中随时调节出音域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和力度的轻重变化。当优美明快的旋律响起时,观察过狗熊的幼儿便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效仿起记忆中笨拙的小熊的可爱神态、动作: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曲地爬行,一会儿拍拍胸脯,一会儿抬起两爪跳跃,甚至作个鬼脸,翻个跟头,表演的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孩子们也欢呼雀跃在其中。这种自发的模仿表演使幼儿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乐曲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力度的加强管理变化,幼儿又巧妙、准确地变换着“洋娃娃”与“小熊”的角色表演,并做到扮演“小熊”时用笨重的脚步,扮演“洋娃娃”时用轻快的脚步。有的幼儿甚至在教师弹出特别低沉的曲调时,自称“老熊”,慢慢地“拄仗前行”,乐得大家前仰后合。这种轻松、随意的调节转换过程,促进了幼儿判断力的不断发展。

三、多手段渗透音乐欣赏教学,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

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其需要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渗透多种教学手段,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听、舞、讲、画等多种方法使幼儿理解音乐的内涵。如欣赏乐曲《小鸟捉虫》时,先给幼儿出示幻灯图像,然后操作小鸟在空中上下翻飞忙于捉虫的过程,使幼儿很容易获得了音乐结构的知识,能在欣赏乐曲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思考、想象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因势利导幼儿采用歌表演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融创造、表演和欣赏为一体,使三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育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在欣赏乐曲〈摇篮曲〉中,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教育氛围:月亮弯弯地挂在空中,星星眨着眼睛,树枝轻轻地摇动着,房间里扮演“妈妈”的教师边哼着“摇篮曲”边拍着怀中“宝宝”(布娃娃)睡觉,眼中流露出款款的深情……幼儿顿时被眼前情境所感染,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轻轻哼了起来,沉浸在温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看到:有的幼儿在扮演“妈妈”哼着小曲,轻拍着怀中的“宝宝”(弯曲的胳膊),微微晃动着身体;有的幼儿在扮演“宝宝”,两只小手托腮,微闭着眼睛随着乐曲轻轻摆动,仿佛在享受着母亲的轻抚;还有的幼儿自发组成一团,其中一各幼儿扮演他们的“妈妈”,似“老鹰捉小鸡”中的情节,“妈妈”生怕宝宝们在睡梦中被惊扰,独自一人在“朦胧的睡意中”克尽已守,睁大眼睛,环顾着四围,保卫、守护在孩子们的身边,不时拍拍这个,摸摸那个……此情此景,我们也被深深的感动了。我们还注重发展音乐欣赏的延伸活动,如在区域内投放大量的打击乐器、图画、服装、头饰、录音机、音乐磁带等,使幼儿随时随地置身于音乐的殿堂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四、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幼儿素质

从情感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的,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均在幼儿期便已出现。音乐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声调等音乐要素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内心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乐曲〈扑蝴蝶〉时,伴随着优美欢快的旋律,孩子们的联想不由得飞到了迷人的原野上,美丽的花园里,飞到教师与他们一起到郊外捕捉昆虫的记忆中:他们心情欣赏着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花朵,嘻闹追捕着色彩斑斓的蝴蝶,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激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在幼儿欣赏〈国旗红红的哩〉时,我引导孩子一起谈论大家熟悉的奥运会,孩子们纷纷举手说他们最佩服乒乓球冠军邓亚萍、体操王子李宁……当看到中国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中国国旗在国歌声中庄严地冉冉升起进,我们的心里也充满了激动、喜悦与自豪。我问孩子们运动员为争取金牌都不得付出了什么?孩子们逐渐明白成功和付出是分不开的,每次成功都凝聚了许多艰辛与汗水,只有从小培养积极向上、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的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世界的东方……以上的例子举不胜举,当幼儿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大胆地拍出第一个节奏,勇敢地做陋第一个动作时,教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口吻都会使幼儿对质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更加积极主动地投稿到各种活动中去……

篇6:音乐欣赏课心得体会

秋让人沉思,让人收获,正是欣赏音乐的好时节!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以其独特、美妙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演奏家精湛的表演,令我们羡慕不已,歌唱家动听的歌声,令我们跃跃欲试,这是因为音乐是美的艺术。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会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世界也会愈加澄明。

子曰“三月不知肉味。”;一直都觉得音乐这东西很深奥、很有内涵、很奇妙;我也很喜欢音乐,不过只是喜欢听听唱唱流行歌曲,对于那种专业的音乐,还有肖邦、贝多芬什么的,虽能听听,却不知所云,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叹,我一直觉得自己听不懂所谓的音乐,也许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意识,反正我就是一直都有这种想法,而且也从来没有去试过听那种音乐的感受。

本来这次选修音乐欣赏课是因为随便玩玩才选的,之前也是抱着一种随便听听的心态,不过渐渐地我被吸引了,它让我再次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课堂上老师不但教给我们一些基础乐理知识以便我们更好的学习,还叫我们视唱,还给我们能介绍乐曲和一些优秀歌唱家的作品。让我记起周国平先生这样一段话,比较有趣。他说“音乐家用天国的语言叙说天国的事情,诗人用人间的语言述说天国的事情。诗人痛苦了,因为俗人根据人间的事情来理解人间的语言,总是误解了诗人。音乐家可以免于此患,反正俗人听不懂天国的语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其最后一句,也就是每个人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很多时候,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下,对于同一首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差异。

适当的了解作品产生的时候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曲家当时的处境,对理解音乐也许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也仅仅是“适当的帮助”而已。因为我们即使知道作曲家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环境,我们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对于音乐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能不能引起你共鸣。再退一步讲,也就是能不能让我们觉得所听的音乐“好听”。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钟子期以一介樵夫,应该也没有什么高深的乐理知识,但是,却能感受伯牙琴声中高山流水的意境。所以,我觉得,乐理知识对于欣赏(仅仅是欣赏)音乐而言,不是太重要。欣赏音乐,重要的是感悟,而不是知识。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必定将会更受我们的欢迎。

不仅如此,而且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美的事物总让人回味,音乐欣赏课便如此!

篇7:音乐欣赏课的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下面就针对本期活动做以下总结。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篇8: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 让学生在音乐课中说一说

首先, 可以让学生倾听音乐作品,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 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感受, 为作品起个恰当的名字。对于学生起的名字老师要给予鼓励, 教师还可以问他为什么这么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创造力及文学修养。

其次, 起了名字以后, 接着让学生来编故事。音乐作品分有标题和无标题音乐, 无标题音乐对于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往往是不太确定的, 这也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他可以由欣赏者自由自在地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理解, 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因此, 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编织有关音乐的故事, 编好, 编差都应给予鼓励, 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 让学生在音乐课中画一画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不少学生对画画很感兴趣, 音乐与美术本是一对亲姐妹。他们之间有着十分相似的东西。音乐可以通过美术而得到灵感, 而美术也可以通过音乐得到启发。古筝独奏《渔舟唱晚》形象地描绘了渔民在夕阳西下, 湖光山色无比优美的时刻, 满怀劳动丰收的喜悦, 乘着片片白帆, 歌声四起满载而归的情景。画中有乐, 乐中有画。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不仅能挖掘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现象力, 而且还能学生的即兴作画能力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三) 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动一动

篇9:音乐教学欣赏课中的体会

但如何使课堂效率最大化,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件事。要提高音乐欣赏课效率,应注重欣赏教学的导入,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应注重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对所听音乐的感受与见解。同时,教师也需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具有个人魅力,让学生因喜欢你而喜欢上欣赏课,因喜欢欣赏课而喜欢你。

一、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课堂导入方法

适宜的导入方法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运用良好的导入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主动性,进而为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1.悬念法。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创设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悬念,“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2.律动法。结合音乐,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参与表演,从而产生共鸣,体验情感,再进行新课教学。例如,在学习《行进中的歌》这个单元时,让学生走军训中的步伐,鼓励全班同学分组参与律动,通过学生的律动,引入课题,从而导入《行进中的歌》的教学。

二、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学生在听赏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便感受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也会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

1.分组体验法。把班级分若干参赛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个竞赛组别,如,歌唱组、诗歌组、舞蹈组、表演组、图画组等等,让学生通过各成员主动的创编,设计成一个个节目,最后进行表演,由于集体荣誉的驱动,每位组员都热情高涨,课堂气氛便一下活跃起来。

2.视听法。这种方法学生兴趣特别高涨,音乐虽然是听赏的艺术,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能结合视觉的功能、发挥视听的作用,创设音乐情境,通过视听,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

3.唱奏主题法。每首音乐作品都有主题,它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唱奏主题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风格、特点得以感知,又能亲自体验,记住音乐,体验音乐内涵。

三、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个人魅力

专业素质。音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要求音乐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例如,吹、拉、弹、唱、说、跳、画等等。虽然每个音乐教师在这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也不能一窍不通,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知识面逐渐宽泛起来了,对老师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例如,在欣赏笛子独奏曲《姑苏行》时,教师能现场演奏全曲或一小段,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学生一定会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又如,欣赏二胡曲《空山鸟语》,教师如果能用二胡演奏,或者模仿一些鸟叫声,学生的兴趣一定会很高,也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欣赏课就轻松多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会高出许多。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县史家寨中学)

篇10:音乐欣赏体会

我很幸运能选上音乐欣赏这门选修课,因为我自己本身就很喜欢音乐,在没上这节课之前我对音乐的理解全部都停留在流行音乐上,在第一节音乐欣赏上老师说她不知道周杰伦和王力宏,当时我觉得老师是多么的无知,直到跟随老师深入的去了解音乐后,我才发现无知的那个人原来是自己。因为现实社会中除了流行音乐外,还有种音乐叫民族音乐,它是如此的经典、蕴含深意。

音乐课的夏老师很好,给我们讲了很多知识,让我们了解了很多音乐方面的知识,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很多平常不常听到的乐器的声音。那些音乐很美妙,听的很有感觉,很快就上到了最后的几节课,真是感觉好快,不过很值得,音乐欣赏让我学到了很多。

上了音乐欣赏选修课后,我对音乐以及音乐的发展史有了新的认识。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人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

在此,我主要对音乐会《春潮颂》的歌曲作简单的赏析。20年的历史、20年的辉煌,融入20年的歌声。《春潮颂》大型音乐会在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序曲》中拉开帷幕。音乐会以《希望的田野》、《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三大乐章作为框架,精选了三十余首20年来广为流传的代表曲目,以抒发在改革开放这举世瞩目的伟大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情怀。

序曲《祝酒歌》欢快的旋律首先把人们带入到粉碎四人帮那划时代的回响中去。

第一乐章《希望的田野》包括了《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播种祖国》、《金梭和银梭》、《假如你要认识我》、《我爱你,中国》、《爱满天涯》、《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

提起《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歌,这是一首从南京传向神州大地的歌,这是一首在改革开放之初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唱的歌。这首歌曲的特点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坚定有力。4/4的节拍,庄重稳实,主音do和属音so是音阶中最坚实的音,它们多次出现,成为全曲的有力支柱。这构成了“不屈的山河”“巍然屹立”的形象。二是波澜壮阔。曲调有时作音阶式的起伏,有时又作四度、六度、八度的大跳,颇有“长江奔腾”之势。这两个特点,辩证地结合在一起,刚柔并济、相辅相成。《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乡土气息歌词朴实、曲调优美流畅上口,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歌词把希望和未来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歌颂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新面貌,又憧憬着富裕、兴旺而幸福的未来。《假如你要认识我》这首为青年突击队员员写的歌,热情活泼,反映了青年人在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奋发进取的精神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在二十世纪80年代可谓家喻户晓,激励了整整一代年轻人奋发向上。

第二乐章《春天的故事》包括了器乐曲《春天的故事》;四重唱《共和国之恋》、《长大了我就成了你》以及二重唱《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等歌曲。

其中《春天的故事》已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音乐代表曲目,虽然只是一首歌曲,却有着史诗般的气势;它讲述的是大题材、大人物,同时它又如百姓家常话,真切细腻,令人如沐春风,倍感亲切。歌声中,一幅改革开放的画卷徐徐展开,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和伟人重现眼前……《共和国之恋》是用科学家炽热情感谱就的音乐,全曲在朴实的旋律中透露出艺术气质的典雅,乐段之间,模仿跃进,回环往复,似内心涌动的情感,逐层铺展,情深致远。这是一支赞颂科学家的歌,是一支赞颂祖国的歌,是一支雅俗共赏的歌。歌曲旋律优美、情深意长、朴实通俗,蕴涵着对祖**亲深沉的情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以委婉的歌声,用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意象深情赞颂了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情怀。这首歌也传遍神州大地,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并列成为对教师的献礼。

第三乐章《走进新时代》包括了《公仆赞》、《小白杨》、《咱当兵的人》、《爱我中华》、《风雨同舟》、《走进新时代》等歌曲。

其中《公仆赞》讲述的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默默奉献,平凡而又伟大,为西藏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小白杨》歌颂的是具有白杨精神的人们,是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是在祖国大地上纵横决荡用血书写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爱我中华》曲调较活泼,节奏跳跃,音域较窄,该歌曲歌词深刻,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受全球华人所喜爱。《走进新时代》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抒情歌曲,它的旋律优美,歌词质朴简洁,朗朗上口,亲切感人;它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

以上便是我对大型音乐会《春潮颂》部分歌曲的简单赏析。总之我认为音乐是能够感染人,更能够影响几代人的一种神奇的东西。它以其独特的功能来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用音乐塑造美、创造美的世界。

篇11: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08级电气系数控四班 崔鸿伟 200611234 音乐欣赏课即将结束,首先我要感谢老师讲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我们,从前的我听音乐有时只是为了放松心情,只是纯粹的从听觉上享受音乐,或是从音乐中优美的旋律曲调中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仅仅是凭直觉去选择我所觉得悦耳的歌曲或是乐曲去欣赏,而从未想过通过联想和思考去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感情,甚至从更深的层次去探究一首作品所包含的内涵,如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体裁、作者生平的经历、饱含了什么样的寓意等,这是我无法体会出来的。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课时并不多,但是老师独到精辟的讲授依然使我受益匪浅,从曾经对音乐肤浅的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转变。从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以前听交响乐时大多数时候我仅仅是去欣赏它其中优美的旋律,从中获得心灵上的释放。但通过课上学到的理智的欣赏去了解作品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来更加全面的有目的性的欣赏,就这样当我再次去听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音乐作品中隐含的更为深刻的内涵,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通过聆听老师为我们讲解的有关音乐作品、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的背景和材料,从而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生活中如果缺少了音乐那么它将变的枯燥而乏味。一首好的音乐犹如一本好书、一名良师,可以升华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

如今,通过音乐鉴赏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许多音乐方面的基本常识,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懂得了如何去做简单的鉴赏和欣赏,并深深的感悟到了音乐中不仅能产生赞扬、歌颂人或事物的效果,而且人的喜、怒、哀、乐,对事物的叙述,激发我们的激情,对人或事物的讽刺等,都可以在音乐中完美的展现出来。但这也需要有一定的音乐鉴赏、欣赏水平才能体会得到,现在我学会了如何去鉴赏、欣赏音乐,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将在音乐的音符中过得更加的多姿多彩。

篇12: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小学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

比如在让二年级学生欣赏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前,我先出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中描绘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在林子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动物,有小鸟、小猴、杜鹃和小鹿,还有骄傲的兔子和勤恳、谦虚的乌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们马上就被图画的内容所吸引。接着,我马上把话题一转,说:“这些情景啊,同学们是通过看了这幅画才知道的。

其实除了用图画能画出树林里发生的故事外,我们还能用音乐来讲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吧!”这样一来,学生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音乐怎么讲故事?怎么能听懂它呢?此时学生有了要听的欲望,教师便可“趁热打铁”,有效地进行欣赏知识的传授,从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了。

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一般的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①官能欣赏;②情感欣赏;③理智欣赏,即产生听觉(器官功能)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从而感觉到美,最后产生欣赏情感上的共鸣。要使学生产生这些审美感觉,就不可忽略情境创设的重要性。音乐是最具有情感性的艺术,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录音、投影、场景,创设集声、情、乐为一体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效果。

三、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当学生对欣赏作品进行听觉感受后,便开始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即由官能欣赏进入情感欣赏,这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艺术联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及时地引导学生展开艺术想象。音乐欣赏教学启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描绘性音乐引起联想,二是由情节性音乐引起联想,三是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前两种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也比较容易收到效果,较适合小学低年级使用,后一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当的欣赏能力,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使用。

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诗歌、语言以及录像、画面、幻灯等,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如:不同音乐情感的对比,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的对比,各种不同演唱、演奏风格的对比等等,通过比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评价和见解。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诗歌、短文、和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

教师要注意把握欣赏深浅的尺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年龄心理特征,决不能填鸭式地讲解音乐,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其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自己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求。艺术美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集中体现,古今中外,人们一直通过科学追求真,通过道德追求善,通过艺术追求美。

篇13:音乐教学欣赏课中的体会

一、突破教学模式, 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 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 课后的问题和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 答案多是非唯一的、不确定的, 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 给他们想象的空间,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 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 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 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 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 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 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二、营造自由民主氛围, 鼓励学生敢于发现

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火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氛围,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帮助学生独立思考, 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问题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 善于发现问题, 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想象猜测, 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对学生提出的不符合实际的问题和想法, 不能批评, 要引导。

三、抓住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 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 我借助春节联欢晚会、电视歌手大赛和《同一首歌》等大型歌舞演唱会推出的新歌以及流行歌曲, 利用音乐课堂, 让学生一展嘹亮歌喉, 来个模仿秀, 再将“原唱”与“模仿”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找出差距, 在模仿中提升自己。以此满足同学们的成就性需要。我利用音乐课堂开展一系列活动, 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 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 给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青少年学生乐于求异、求新、求奇, 为此, 我在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自由”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使课堂变成学生燃烧激情、释放才智、拓展思维、彰显个性的探究平台, 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尝试创新

首先, 以情激趣, 唤起学习动机。音乐课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比较枯燥、晦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 以景激趣, 以情启思。在讲授欣赏课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 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 仿效恶魔诡秘、奸诈和不怀好意的神情,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物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在这种边听边唱边舞的活动中, 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自然地沉浸在其中, 陶醉于心。

其次, 科学评价, 激发创新动机。在教学过程中, 我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

实践证明, 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探究式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了封存的联想, 开启了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 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这也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摘要: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探究式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了封存的联想, 开启了幽闭的心智。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趋力。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 富有理想和追求, 学习音乐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想当歌星、有的想当舞蹈家、有的想做音乐大师;有的是自己爱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应的影响、有的则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同学的称赞……面对学生如此多层次的音乐学习动机,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 激发其学习兴趣。

篇14:中学体育欣赏课教学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中学体育 欣赏课 教学体会

当代体育的发展正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的态势,在未来的生活中,接触和谈论体育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指望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成为奥运冠军或运动健将是不可能的,但不管他们成为运动员与否,每一个人将来都会接触到体育,这则是必然的。因此,体育教育所指向的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应是综合的,对运动技能的培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体育方面来看,健与美的结合,竞争与协调的融会,所显示的不仅仅是人体美,所锻炼的也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对意志与情操的锻炼,更属于学校美育的范畴。因此我认为,在体育课堂上加入体育欣赏这一内容,对美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

谈审美,首先就要会欣赏。电视中,世界体育画面千变万化、精彩夺目;运动会上民族特色的团体操及其他表演竞赛项目精美绝伦、赏心悦目;我们生活的周围,形形色色的体育现象就像一个韵律操、气功、武术、时装表演、健美比赛等货样翻新、层出不穷的体育万花筒。体育离我们越来越近,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和欣赏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至少,在学生应具有的某种素质结构中它不应是被忽略的一块。当然,实践与欣赏又是不可分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欣赏本身就是实践中创造的一部分,是观者对某种事物进行的再创造。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欣赏能力

运用现代媒体进行体育欣赏课教学,能最大程度上展示动作的具体可感性、生动鲜明新的运动形象,形成时间、

空间、立体式的运动技能与审美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由衷的赞美、感叹、引起兴奋、热情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产生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与运动思考,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体育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也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体育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研究分析体育运动美的物化表现,发现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提高欣赏能力。

二、捕捉运动特征,突破教学难点

体育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等方法进行教学。这种直观性的教学方法会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学生受其特殊的心理,生理特点的局限,对教师的示范讲解往往缺乏足够的注意力,对那些需要及时掌握的知识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变化掌握不住。而投影、录像(录音)却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演示的事物、现象、过程,通过欢快感人的乐曲,丰富的动感、迅速、直观的再现于课堂,并对那些需要学生掌握,平时用语言等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完整地表达的动态特征,利用电教手段的特长予以显现、强调、留住和还原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同时用几个感官去接受,去学习,这样感知更充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清楚,学得更实用、快捷、有趣。例如:给学生们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和口授、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甚理想的。首先,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然后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一个直观讲解的感觉,让学生不易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让学生完全接受。反之,我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出现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醇蹲撑的文字解释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地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更快。这也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感这一心理特征。又如:容易出现的易犯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我运用画面展现各种错误动作的演示,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维。然后,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同时,我还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录像剪接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插入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为使学生充分感知,获得丰富的比较鲜明,稳定的表象,易理解掌握知识,开拓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融合传统教学,优化教学手段

体育欣赏的教学所产生的“动”(生动直观的视频播放)、“变”(多样变化教学手段)、“趣”(妙趣横生的媒体转换)、“美”(美不胜收的运动之美)不但产生了强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把广大学生带进了一个理想的体育教学境界。实践证明, 把幻灯、录像,投影等多种手段引进体育课堂教学,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情,而且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使学生在欣赏体育运动的情境中增长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愿望,从而在实践课中迸发出极大的练习热情,教学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现代教育特色。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综合运用,使体育教学从形式、内容及教学效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也是一次运用新型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观念教学的成功尝试。

上一篇:加盟独家经销合同范本下一篇:寒假六年级班主任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