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就业形势分析

2024-07-26

当今就业形势分析(精选6篇)

篇1:当今就业形势分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中国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篇2:当今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以下本文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

总结起来,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二、缺经验: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三、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全国高校毕业生成倍增加,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毕业生增加的比例。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六、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就业困难急剧增加。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2007 年之后,不少大学生开始出现失业或者隐形失业的状况,到2009 年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2010 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已经远远不限于本国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能力,更多或更宽的是来自于全球经济状况和国内外的人才竞争力。

二、就业后面临的经济压力大。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大学生花费家里几万至十几万元上大学,让很多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有的学生在助学贷款的支持下完成的学业,也就意味着需要偿还贷款。但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收入来源。而不少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其收入也非常低,还没有农民工的收入高。

三、就业难对后期教育的影响。全国2000 万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也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刚毕业不久的学长们的境遇,迫使他们思考自己毕业之后的生存状况。如果只有10-20%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而如果超过50%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没有机会给他们就业。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面临就业的毕业生也应调节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其次,要转变就业观念。再次,拓宽求职渠道,改变求职方式是实现顺利就业的保证。

篇3:当今就业形势分析

就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就业目的和意义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人才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且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当今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从大体趋势来说是好的,能够把自我利益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传统价值观与消费潮流西方化的不良影响,出现一些不好的就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价值观趋向功利化

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单位的地点、奖金、住房等物质问题。只要是大城市,薪金高,其他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就连小城市都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对象,更别说西部的许多欠发达地区了。其实,无论是现实的需要还是长远的发展需求,这些地区都需要更多的大学生。然而,现在有些大学生想到的只是当前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关注的只是自身物质生活的富足,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更不具备为国家、社会作贡献的思想觉悟。

(二)就业期望值趋于理想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递增,而现实的就业机会却越来越少,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然而,有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仍然把自己当作时代精英来看待,没有对自己的专业及能力作出理性的评估,而是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过高的期望。据北京市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北京籍毕业生和62.6%的非北京籍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地区工作,约50%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还有21.3%的毕业生选择到国有企业工作。许多大学生择业时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高薪、生活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林林总总的物质享受。这种价值取向在求职初期是很难实现的。

(三)就业定位兴趣化

偏重个人兴趣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影响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现阶段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能与每个人的兴趣相匹配。据调查显示,有23.6%的人的选择偏重个人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熏陶是分不开的。但是,兴趣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对于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大学生,个人兴趣的动力往往是短暂的;同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能够顺利找到一份结合自身兴趣的职业和岗位也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于兴趣的认识要宽泛,要正确把握兴趣与行业职位的结合点,从而能够在求职过程中具备更多的选择。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了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发展,增加了社会人才需求,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较好的就业条件和环境,使得毕业生在事业发展和薪酬待遇方面的价值取向得以加强。另一方面,市场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过多地注重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大学生的社会奉献意识正在逐渐淡化;遵循市场规律发展的要求,人才价值的体现也要由市场决定,在市场机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导致了部分高学历人才的浪费。同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毕业生就业时竞争意识不强,事业发展和薪酬期望值过高,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高不成,低不就。

(二)学校因素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着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在学生数量迅速上升的情况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被忽视,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价值取向的判断难以依据真实的情况,出现价值取向普遍偏高的现象。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为适应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由教育部、各省市教委到各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确立和发展具有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高校应该提供咨询、讲座、学习等形式和体系内容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但是,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面对每年递增的毕业生数量,加之工作人员受部门编制和专业知识限制,很难开展系统化、全程化、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价值取向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家庭和自身因素

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的确立产生直接的作用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确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条件,家庭的期望值过高和家长的主观因素往往会导致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过高,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亲戚朋友之间的攀比心理,也很容易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对个人能力水平和具备条件的认识不足,对物质生活和生存环境的过度追求,往往会导致就业期望值偏高。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一)从现实出发,调整就业价值观,积极就业

从当前媒体对“北大卖肉的学生”“北大学子串糖葫芦”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只有在毕业后经受严峻的压力考验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并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现在的就业市场是高度开放的,有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当上了跨国公司的总裁,也有的毕业后回家种田;有的参加竞争国家公务员考试,也有的争当搓澡工;有选择工作一步到位的,也有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有一毕业就能拿年薪十几万的,也有零工资就业的。每个人不同的条件决定了个人选择的多样性,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应该调整心态积极就业,才能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基层磨炼,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要明白从基层锻炼不仅可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心理素质会得到提升,更懂得基层工人的辛苦,善于日后能胜任管理工作,成为优秀领导者的首要条件。只有肯做下人,才能当上人。大学生要学会吃苦,经得起一线的磨炼,才能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从事各种职业做好铺垫。

总之,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价值观,尽量符合社会的需要,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具有奉献意识。

参考文献

篇4:当今国际安全形势基本现状分析

一、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总体局势可控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很不安宁。各国在面临传统安全挑战的同时还需应对日益增多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如朝核问题、乌克兰问题,局部地区战乱不止。一些热点持续升温甚至接近战争边缘等传统安全问题外,还有IS极端组织问题、基地组织问题、中东难民问题和海盗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可见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但国际安全环境总体稳定,抑制战争的因素不断增多。

其理由主要有三:一是国际关系属于总体和平局面。这是与世界大战相对立的一个状态。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确实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但总的趋势是朝向缓和、和平的方向发展。虽然有些局部战争和冲突,但是在较长时间内是不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二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二战”以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地位不断抬升。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低迷,很多国家包括发达经济体陷入了低速或者负增长周期,有些国家还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但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仍然在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各国间经济上相互依存的结构性关系使得打世界大战,甚至发动比较大型的局部战争的可能性都在降低。三是经济发展仍然是多数国家的第一要务。没有哪个国家像过去的法西斯德国以及当年的日本一样要不断冲破国际体系的制约,通过战争中实现国家利益。发展仍然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多数国家的第一要务,这都是阻止战争的重要因素。

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期,各种国际力量加快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更趋明朗并致使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演变,新兴大国的崛起使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传统大国、新兴大国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出现调整,从而推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目前国际关系中有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我国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美国需要以其实力和价值观作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长期以来一直在制定一套对其有利的国际政治、军事、经济规则;欧盟有欧盟的定律;我国有我国的想法,俄罗斯有俄罗斯的作派,可见,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方面,各国和国家集团是有不同政策立场的。

我国的立场是调整完善二战结束后形成的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虽然这个秩序里面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但是有可能通过改革的方式使其更加合理化,更多地体现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的作用以及实现他们的利益。所以我们坚持主张多极化世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习近平主席十八大以来提出一些新的外交理念以及推出一些新的外交政策,其中引发世界关注的是“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背后有很多新型的外交理念,如果打造好这种区域合作模式肯定会影响到国际秩序,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世界军事安全形势局部动荡,但爆发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

在军事安全方面,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积极进行战略调整,推进军事转型,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争夺有利战略位势,国际军事斗争更趋复杂,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但爆发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如美军提出了“二次转型”目标,要求建设更精干、更灵敏、更先进、战备程度更高的新型联合部队;俄军“新面貌”改革进入调整完善阶段,力求实现“精干高效、机动灵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建军方针;日本提出了“机动防卫力量”构想,力求建设快反、机动、灵活、持续的多能型自卫队;欧盟主要国家提出了“建立一支规模小、装备精、轻型化、机动灵活、快速反应能力较强的实战型军队”的建军方针。

世界军事力量发展呈现出新的走向是体制编制的联合化、小型化、自主化趋势更加明显;武器装备呈现出向数字化、精确化、隐形化、无人化的发展趋势;联合作战形态向“四非”(非接触、非线性、非对称和非正规)和“三无”(无形、无声、无人)作战方向发展;军队指挥形态更加扁平化、自动化、网络化、无缝化,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国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三、恐怖主义势力蔓延且有扩大的趋势,国际社会联合予以打击

当今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又有蔓延趋势。经过十年反恐战争,基地组织受到了致命打击,其势力虽然大大缩小,但近年来出现的“伊斯兰国”(IS)极端组织却让世界又笼罩在恐怖袭击的阴影之下。自“伊斯兰国”问世以来在全球各地更是制造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恐慌。

一是土耳其国内发生恐怖袭击事件。2015年7月下旬以来,土耳其同时向国内反政府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和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境内的目标发动空袭。此后至今土耳其国内恐怖袭击事件接连发生。比如2015年10月10日安卡拉火车站附近发生两起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造成102人死亡。

二是俄A321客机遭到恐怖袭击。2015年10月31日俄罗斯一架A321客机在埃及西奈半岛坠毁,给俄罗斯民众带来了沉重的悲伤。11月17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网站发布公告称,经调查在埃及西奈半岛坠毁的俄空客A321型客机上载有爆炸装置,爆炸是导致客机失事的原因,并将其确定为恐怖袭击事件。根据俄方专家调查结果,飞机在飞行时,一枚威力相当于1公斤TNT的自制爆炸装置引爆,并造成飞机在空中解体,导致机体四散坠落地面,可以肯定是恐怖袭击。在确定俄A321客机坠毁事件是恐怖袭击之后,俄罗斯即决定加强叙利亚境内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打击力度,并从本土出动战略轰炸机参加空袭。

三是巴黎发生“11·13”系列恐怖袭击案。2015年11月13日“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又在法国巴黎制造132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惊天环恐怖袭击事件,从而让“伊斯兰国”再次成为全球媒体轮番播报的“高频词”。事实上仅仅几个月前法国刚刚遭受与“伊斯兰国”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数起恐怖攻击,短短数月时间极端组织再度将枪口对准法国,将巴黎选定为袭击目标。“11·13”巴黎系列恐怖袭击惨案是欧洲数十年来最血腥的恐怖袭击之一,被称作法国版的“9·11”事件。

四、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方展开软硬博弈,双方共同打击IS组织

“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继炸毁俄客机后,又制造了血腥的巴黎惨案。在悲剧面前,法国总统奥朗德主动提出了“联俄反恐”的主张,似乎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制造了些许“同仇敌忾”的气氛。随着俄军持续加大空袭力度,叙利亚政府军宣称“有能力将这些恐怖分子清除出祖国。”欧洲国家在尝到因俄罗斯稳定叙利亚局势而带来的“好处”后,事实上对俄罗斯的行动予以默认。

一是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博弈。乌克兰危机引发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关系严重对立,双边关系持续恶化,已经倒退至冷战以来最低点。两年来美国为首的西方频频出招,俄罗斯则见招拆招。2015年3月16日和今年的3月16日欧盟和俄罗斯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克里米亚通过公投“脱乌入俄”一周年和两周年。欧盟多次重申拒不承认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并将继续采取制裁措施;俄罗斯则一边通过播放纪录片为克里米亚“回家”正名,一边在克里米亚多次举行实战演习。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战场上的较量和博弈日益尖锐。在俄与美国和西方交锋的刀光剑影中西方媒体纷纷抬高声调,呼喊“新冷战”时代到来了,呈现了2.0版的新一轮冷战。

二是双方在打击“伊斯兰国”上的较量。进入2015年9月以来美国主导的打击“伊斯兰国”行动一如既往地停滞不前,而俄罗斯却不断加强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从9月30日开始俄罗斯对叙利亚境内的IS武装进行大规模军事打击行动。到12月16日,俄罗斯总参谋部行动总局局长谢尔盖·鲁茨科伊称,俄罗斯航空群的飞机自9月30日在叙利亚开始军事行动以来,已经完成了超过4200架次飞行,其中有145次由战略轰炸机完成的飞行和攻击。俄罗斯通过军事打击“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一举扭转了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事件中收回克里米亚在国际社会上的被动局面,缓解了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的关系。应该说这是俄罗斯一箭多雕的高招。

三是双方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博弈。2015年1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俄罗斯并与普京举行了2个多小时的会谈。普京在会谈结束后表示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命运“由叙利亚人民决定。”克里在此问题上与俄罗斯的主张达成一致。在叙利亚被美国、土耳其紧紧咬住尾巴的情况下,目前依然强势的普京为衰落的俄罗斯抢到了机会。但是美国的胃口太大了,它不会让俄罗斯在这一地区抢尽风头。双方在叙利亚问题上仍然还会展开角逐。

不过,美国或许不会甘愿让俄罗斯抢了自己的风头和“道德高地”,更不愿由其领头的国际“反恐阵营”土崩瓦解,因此会进一步加强与俄在打击ISIS组织上的合作,同时也意识到在此问题上孤立俄罗斯对其本国也是不利的。目前在中东各国的舆论中受到批评最多的总是美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心的向背和美国多年来中东政策的失败,也折射出中东战略格局正在由美国一方独霸向美俄共治过渡。

五、俄罗斯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王者归来,正在重振大国雄威

2015年,普京在反恐问题上做足了文章,屡出奇招。自2014年3月以来美国与欧盟因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采取多轮制裁,俄陷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俄统一战线包围,外交几近孤立。普京说西方想用“锁链锁住俄罗斯熊”,拔光它的爪子和牙齿,这种遏制战略仍是“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老一套。不曾想2015年世界反恐形势突显严峻,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深受恐怖主义侵害。在这样的背景下,俄总统普京主动出击,巧妙应对,特别是在土耳其击落俄战机后,俄罗斯巧妙地将“危机”化为“转机”,利用苏-24被土耳其击毁事件,一举将最先进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部署至俄空军驻扎在叙利亚赫梅明空军基地。如果此前俄要部署S-400防空导弹则是“师出无名”,那么现在俄可谓是堂而皇之地在中东地区插上一把利剑。总之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反恐行动还继续展示王者归来的强势。这一点在2016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六、美中在南海问题展开新一轮博弈和较量,但两国仍在有序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周边军事形势尚属平稳,总体可控,但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企图打破地区原有平衡,联手日本、怂恿菲律宾等国制造事端,引发地区局势不安。近年来美中围绕南沙群岛展开激烈博弈,尤其是围绕中国填海造岛和修建飞机跑道,美国在南海动作频频,紧张局面出现了升温。

去年5月以来美军开始向南海派出P-8A侦察机和新型濒海战斗舰,加强了对中国的施压。10月底美军“拉森”号驱逐舰到斯普拉特利群岛(即我南沙群岛)水域航行,并派出P-8A巡逻机配合。此外美国两架B-52轰炸机还于11月飞越南中国海。今年初美国多次派军舰和航母战斗群在南海水域游弋、挑衅。今后在南海问题上美国基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需要还会深层插手南海事务,并为此而乐此不疲。美国会继续为越南打气,为菲律宾撑腰,还要将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拉进来,太平洋舰队司令也“粉墨登场”以企图破坏南海的和平稳定大局。在未来的博弈中,中国在加紧集群建设、打造强大海空力量的同时,中美方更有可能通过频繁但温和的试探互知底线,从而摸索出两国在海上的“新常态”。

总之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国际安全环境总体稳定,世界战略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仍处强势主导地位,新兴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把握机会,发展自己,提高国际地位,并成主导世界的重要力量,将是对中国战略智慧和外交智慧的一个考验。

篇5:大学生如何面对当今就业形势

[1]、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从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出发,确定自身的就业目标,以及如何调整就业心态,以更好的心态走入社会,选择自身的就业目标。

[2]、教学重点:

大学生如何在校园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如何调整就业心态。

[3]、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和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

[5]、教学课时: 2学时。

[6]、教学内容:

大学生如何面对当今就业形势

一、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通胀现状

2013年当前经济形势,物价又上涨了。今年通胀总体回落幅度可能有限,全年通胀将维持在3.8%左右。食用油、奶粉、食品等开始了新一轮上涨潮。从2013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看以及与2012年同期的对比看,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自从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一直呈放缓趋势。短期内受国内外需求放缓和经济主体继续受库存影响,经济增速将会进一步下降。

国家的经济形式直接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企业的招工的政策,也直接影响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对于就业问题,如果靠扩大投资搞项目,这是不行的。而是应该更加有针对性,通过长远的考虑,为毕业生提供长远的工作岗位,而不是2年的临时工作岗位。我们现在之所以说要稳定增长,同时加快调整,实际上是要为就业创造更多更加长久的岗位。

2013年,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势必会对2014校园招聘产生影响,2014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首先,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非常大。2013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在13年已规模达到700多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14年将

达到750多万,就业岗位需求与实际岗位数量差距拉大。另外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应届毕业生期望值普遍偏高,与实际岗位需求落差巨大,这种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将更加趋于常态化,而且有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

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成本上升阶段,国内企业受通货膨胀明显,在刚刚结束的7月份中,与众多合作企业就14年校园招聘开展专题座谈会,大部分国内合作企业,均表示14年校园招聘需求缩水,其中以金融行业、能源行业、传统制造业最明显,这对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来说不容乐观。所以14年校园招聘的同学,请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

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用人单位,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首先是,过分关注毕业院校。选人学历化、名校化,势必造成就业竞争加剧,同时还有可能出现能力过剩。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收益,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原因,也是主因,还是在于供过于求。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仅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还有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预计2014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在于:正常年份,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考虑相关专业,其次是青睐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但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心态调整

1、树立自信是关键,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

三本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把树立自信作为面向社会的关键,不要认为是三本学生就比重点院校学生低一等、矮一截。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看到自身的优势在于最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历固然重要,但学历高未必见得都是好事,社会需要应用型、技能型、适用型的人才,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的学历优势还有可能转变成劣势。所以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树立信心,增强自信,不去盲目与人攀比学历,应更看重能力的培养、培训与提升,在就业的选择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2、遵循成才规律,要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

成才立业是所有大学生的美好追求,但成才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在面对就业竞争时,更应该务实求真、遵循成才规律,立志先从小事、平凡事做起,这不仅能较顺利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更能对你的人生之路起好导向作用。

3、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要寄予未来谋长远

目前,不同学历层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的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上,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和不平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最佳选择。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兴趣、心理、能力、价值观念等进行调整,把自己从“我想干什么”的一厢情愿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中。在择业中,勇敢的“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扬长避短的比较,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

近年来,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须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大学生们的期望值都在适时地做调整,比如对收入、工作单位性质和环境等的预期,也越来越现实,不再奢望高薪、高福利了,也不计较单位是何种性质了。很多大学生每逢招聘会都去参加,每次参加招聘会,都会切合实际的调整就业目标和心理预期。他们都应该适应形势,改变就业观念,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抱定“可以到任何地方工作”的信念,求职道路就会越来越通畅,自己也就会主动去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思路带来出路,“先就业、再择业”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后出现的一个新趋势。在人才流动加快的今天,个人再就业选择的余地也很大,对于急需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把这个选择的时机留给将来是

比较现实的。

三、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1、学业知识准备

大学学业,一刻也不可放松。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过时了,工作用不上,没有必要花费精力,工作后边干边学就行。这种思想害人不浅,没有知识的沉积,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学习惯,就算在工作中边干边学,也是在修筑空中楼阁。多少次在招聘会上,看见那些苛刻的人事主管们,把求职者词藻华丽的自荐信搁置一边,直奔主题寻找英语等级证书、奖学金证明,你再抱怨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分数又有何意义?知识储备还要抓紧时间,一个上大二的学生告诉我,毕业后想去应聘程序员,大三下学期准备开始学习几种编程语言,问我这个目标可行吗?确实,她明确了目标、制定了计划,但为什么学习不从现在开始,非要等上一年呢?

2、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企业对沟通能力的关注度之高,莘莘学子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上海某职业顾问公司出炉的“201204年大学生职业发展调查”显示,31.63%的学生认为“与人沟通、交往、相处的社交能力”是最能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超过“专业知识技能”选项居第一。

那么,沟通能力是否天生?职业顾问表示,沟通能力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性格可以通过后天的锤炼得到改善。下面提供几条培养沟通能力的途径,供大学生们参考。

(1)、参加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像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使沟通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当志愿者。当志愿者是大学生锻炼沟通能力的又一途径。在国际艺术节、嘉年华、世博会、会场联络员、临时演员、组委会工作人员身份出现,可广泛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学会和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交流。

(3)、公司实习。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实

习能使大学生熟悉公司文化,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等于提前补上了社会大学的课程,有未雨绸缪的功效。

(4)、勤工俭学。部分勤工俭学方式也能有效锻造沟通能力。做家教时,如何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如何让家长认同你?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得到提高。

3、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它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只有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为工作注入无穷无尽的能量。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共同承诺就是共同承担集体责任。没有这一承诺,团队如同一盘散沙。作出这一承诺,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此外,工作团体常常是与组织结构相联系的,而团队则可突破企业层级结构的限制。高效出色的团队具有如下的特点:

(1)、目标一致。这一共同的目标是一种意境。团队成员应花费充分的时间、精力来讨论、制定他们共同的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团队的目标。以后不论遇到任何困难,这一共同目标都会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和方针。

(2)、承担责任。建立一种环境,使每位团队成员在这个环境中都感到自己应对团队的绩效负责,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具体目标和团队行为勇于承担各自共同的责任。

(3)、关系融洽。团队成员之间应该互相支持,善于沟通,彼此之间坦诚相

待,相互信任,并勇于表达自我。

(4)、齐心协力。团队成员应为实现团队目标作出共同的承诺,能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并在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

4、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抓住机遇.大学也有各种样地学生干部,大到学生会主席,小到宿舍舍长,众多地学生社团干部等,当“官”地机会应该不算少。有些同学可能对有些社团中地职位或宿舍长之类地“官”不屑一顾,这是不对地.应该看到任何一个职位都可能使你地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必定程度地锻炼,如有同学推举或老师指定就应当仁不让,有些职位如无人承担,自己应该主动跨出众人地行列要求承担,这份经历对你将十分重要。

其次要注意向别人学习.当然学生干部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承担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向别人学习.我们没有机会组织别人,势必有机会接受别人地组织,在这各上情况下千万不要漠然处之,被动应付,要以积极地态度配合别人并注意揣摸别人地长处。有机会时,应积极主动地倡议组织一些活动,如组织一场足球赛、举办一次舞会,或寝舍之间组织友谊竞赛活动等等。如此,你地组织管理能力同样能得到相应地提高。

5、专业技能的工作经验准备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义很大: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而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这些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而且,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许多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知识是难以解决的,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的技能才能解决得了。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学校学生锻炼的能力还有很多,希望大家能把握好学校这个锻炼的平台,努力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最后祝大家在毕业时都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篇6:当今就业形势分析

(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有的毕业生找个企业按部就班地上班;有的毕业后参加托福或GRE考试,等待出国留学;有的准备考研继续深造。虽然路多了,但没条路都充满艰辛,竞争力强。招聘企业不仅挑选名校和高学历的毕业生,而且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不仅注重学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不仅要求毕业生成绩好,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高。

那我们在校大学生如何面对当今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呢?

前几天我们观看了俞敏洪谈大学生就业的节目,感触和想法挺多的。

当代大学生普遍心态浮躁,看着碗里想着锅里。不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应调整好自己的姿态,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然后沉住气“悄悄地干”。只要能坚持的做下去,资产在于慢慢地积累,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坚持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有的大学生选择了冷门专业,但只要你喜欢它,它可以给你带来快乐,那你就应该坚持下去。我们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再事业。再说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在一定的时间可以互换。有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如果是为了深造自己,让自己更好的应对社会。否则就是在逃避现实。毕业生要有一定的面试技巧。要注重细节,比如一家企业在招聘现场地上放了一些纸片,进去应聘的大学生中只有一人弯下腰捡起了那些纸片。结果是就只有他被录用了。所以我们要注重细节,有时候细节会决定成败。我们要做行动的主人而不是说大话,这是没用的。要会包装自己,推销自己。不过并不是一味的先要自己,在锋芒毕露和锋芒不露之间要有个度。也不是过于展示自己的优点而深藏自己的缺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缺点有时候也会变成自己的优点。关键就看你怎么看待和对待了。

我们在校大学生一方面要磨砺自己的意志,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不要随随便便妥协自己。另一方面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范围要广泛。有很多大学生经常会感到空虚无聊,有的甚至沉溺于网

络游戏。这就需要我们能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们应多去图书馆看书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也常可以看看电影,郁闷的时候也可以去打打篮球发泄。还有一点我们要坚持锻炼,使自己强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寒、暑假我们应去企业实习,可以是免费的,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因为目前许多企业很重视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所以这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以后应聘是一个优势。

对于环境的骤变,大学生应该有所准备和思考,然后再准确出击,盲目是在不乐观的现实情况下的最糟糕的心态。欧阳晖认为,虽然整体就业环境比往年有所恶化,但应届毕业生如果能够在找准定位、应聘部门、应聘地区三个方面深思熟虑,还是可以在竞争激烈、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脱颖而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完美的第一笔。

一、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态,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多充实、提升竞争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凡事做到“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只有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惊不乱。对于我们这中缺少社会经验的我们来说更要做到这点,特别是在个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需要加强,这是招聘单位说看重的,当然学习成绩固然重要。

二、审清情势,确定就业范围

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比如在新经济形势下,公关广告、品牌推广等不能直接产生利润的部门,预算是最先被截流的。求职者,尽可能地选择公司核心或者有潜力的部门就职,企业在扩张期和鼎盛期才考虑到的职位可能会被缩减,与其四面碰壁,不如寻找一个大的入职空间。在筛选应聘地区上,从以往的经验看来,这种经济震荡会突出表现在经济发达或者发展迅速的地区,比如深圳、浙江、上海等大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

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三、增强大学生自身素质

“既是危机,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在浙财院东方学院金融学会负责人潘金磊看来,危机才是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在危机意识中了解现状,慢慢摸索,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而应届毕业生李凯华体会最深的是,只有在熊市里证券公司才会迫切需求优秀的专业人才。早在大三时,就有一家证券公司准备与他签约,如今这样的橄榄枝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日前举办的一场恳谈会上,与会的20余家金融单位对那些上手快、一线操作能力强兼具较好的营销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依然“求贤若渴”。

“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考生和家长提了个醒,读大学、选专业不能‘一窝蜂’。”省教育考试院相关专家如是说。近年来证券市场的红火,催生了一大批盲目报考财经类院校和专业的学生。报考的人多,毕业的人就多,如果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存在,那么他们找工作难也就不奇怪了。这时,反倒是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能顺利就业。因此在这位专家看来,只有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好专业,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毕业生才会在面临金融危机等困境时找到一份中意的工作。

四、变压力为动力,降低期望值

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只有正视就业压力我们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要打破传统的事事求稳,事事就顺的思想,树立新的市场竞争观念,有些学生对专业的前景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而错过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

五、另谋出路、继续深造

当然自主创业,考研及公务员也是就业的一途径,但是这毕竟是少数。

路何去何从,都得靠自己把握,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某网站最近对成功就业的调查,发现有48.9%的人成功秘籍是不断面试,积累面试经验,以量取胜;还有

21.6%的被访者是因所学专业抢手而成功;而名牌效应和关系效应比以往有明显降低,只占8.0%和11.4%。这些总体反映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定位:从单纯追求名气、注重关系、人际利益而逐渐转化到重视个人能力的务实层面。其实,大学,只是证明你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知识,但远远没达到是人才的地步。

人才是既具有理论素养,还要有适应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家庭环境的能力,要有学习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把自己当做“文盲”来看待,在社会中不断的接受新的东西。

上一篇:作风情况汇报下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