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说课设计

2024-07-21

《理想的风筝》说课设计(共10篇)

篇1:《理想的风筝》说课设计

《理想的风筝》是2006年10月1月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苏叔阳,该书通过对刘老师的回忆讲述春天放风筝的情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理想的风筝》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

单元目标是:在阅读本组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同时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学会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揭题之后,设置悬念

2、简介作者

二、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抽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品读第一自然段(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读文,了解刘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课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二是;讲他课下放风筝,讲他讲他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他对生活质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3)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四.拓展练习

1.按要求完成填空练习: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的脸上有一双()的眼睛,一头()的头发,跟衬出他的()。

你怎么理解“理想的风筝”含义?

五.作业:人物外貌片段描写。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是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文章。主要通过回忆刘老师的三件事情,表达对刘老师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这篇课文重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想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阐述

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情感和技能方面入手,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去自由品读语言,去自由讨论,去小组合作探究,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始终围绕一个问题: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章、品语言,选择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施以适时的点拨、归纳和引导,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动向和热情成为教学进行下去的方向和动力。

三、学法指导

教师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讨论,去提高和改进,最后能够实践和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动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整个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刘老师深深地敬意,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四、程序概说

一开始就通过回忆导入,由于是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重点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接着抛出一个具体问题:“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期待引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维持的更为持久。并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多询问几个“为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文意。

接着,在学生讨论交流完之后,补充作者的资料,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放弃吗?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刘老师的精神影响之大。最后加以实践,让学生通过本文写作手法的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让学生很自然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学习,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五、效果分析

本课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学生积极性高。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比较佳。通过自主讨论、换位思考、引发质疑、期待引入,让学生有效的进行了自主学习,很好的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篇2:《理想的风筝》说课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S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讲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从刘老师的`言行中收到熏陶与教育。

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

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其精神境界,抓住文中议论与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

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了解刘老师上课的情景。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7—12自然段,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顽强执着的精神,以及作者对刘老师的情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揭示课题含义。

(一)复习旧课,谈话导入

1.作者回忆了刘老师上课的情景,分别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来描述?

2.从这些典型事例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二)继续学文,了解放风筝的情景

默读第9自然段,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

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

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五)作业

七、说作业安排:

篇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抓住放风筝等事例, 感受刘老师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快乐、幸福及其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感染、教育与影响。

3.学习体会课文注意细节刻画、托物寄情、以景衬人等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放飞风筝中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品味, 体会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涵和意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走近刘老师

1.揭题。齐读课题。

2.复习词串。

课件出示:摇摆舒展吹奏

叫喊蹦跳追赶

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1) 指名分行读, 要求读正确。边读边思考: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词描写春景, 第二行词描写刘老师, 第三行词描写风筝。课件出示相关词语。)

(2) 指名再读, 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这些词语概括成一句话。 (刘老师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放风筝。)

(3) 齐读词语。

3.过渡:放风筝是作者回忆刘老师三件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为什么是最深的一件事呢?这风筝明明是天上的风筝, 怎么说成是理想的风筝呢?这堂课我们就要回到作者的童年, 跟他一块去感受、品味刘老师。再次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精心选择课文中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三行词串, 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读中复习巩固, 积累语言, 另一方面通过朗读想象, 整合中心画面, 勾勒出刘老师放风筝的整体形象, 继而通过设问形成主要话题, 激起阅读期待, 并直切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 可谓一举多得。这是长文短教的有效方法。

二、细读品味, 走进刘老师

(一) 体悟刘老师的外貌

1. 复习过渡, 激活学生积累。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怎么写出人物的特点呢? (板书:闻其言观其貌品其行识其人)

点拨:认识刘老师就要充分关注文中描写他言行的语句。那么喜欢放风筝的刘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目光把镜头对准刘老师的外貌。

2. 速读课文, 找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3. 交流品悟, 体会人物特点。

(1) 指名读句。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 而左腿, 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 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2) 师激情引导:同学们, 老师每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 内心总是被深深震撼。自由轻声读读, 想想:这段外貌描写什么地方同样打动了你, 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引导扣住“慈祥”、“忠厚”、“油亮”等词交流体会刘老师的特点。

(4) 小结:刘老师跟我们平常见到的老师不同, 他是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师, 但他身残志坚, 从刘老师的外貌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自信乐观。 (板书)

4. 指导朗读。

点拨:把自己的感受放到文句中, 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从复习写人文章的一般特点入手, 正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 利用学生感受深的地方引导对话交流, 在初步感悟人物特点激起情感的同时, 关注文本表达特色, 并为下面体悟刘老师放风筝的形象作必要铺垫。

(二)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

1.过渡:这样一位头发花白、失去一条腿的老人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呢?

2.默读课文, 找出刘老师放风筝的句段 (6~9节) 。抓住关键词语圈画批注, 特别是写动作的词语。思考: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

课件出示句1: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 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 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 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1) 抓住“总是”、“喊”、“拉动”等词, 联系下文“甜蜜”一词, 体会刘老师放风筝时动作的娴熟、心情的欢乐, 他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失去了一条腿影响自己的情绪, 没有悲观绝望。

(2) 看, 那风筝怎么样?引读词语: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师:风筝姿态优美, 灵活自如, 自由自在, 寥寥三个词语, 就把风筝写活了。

(3) 假如你就是此刻的刘老师, 你会想什么呢?

想象练习:

我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想:________________。

(4) 指导朗读。

(5) 引读:看到这儿, “我”有什么感受?引读句子:我常常站在他旁边, 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课件出示句2:

有一次, 他故意撒脱手, 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喊着:“你们不要管, 我自己来!”终于, 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 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 这一段又有什么地方打动你?

抓住动词作随机点拨, 进一步感受刘老师身上表现出的快乐、高兴、幸福、充满活力和富有朝气, 体悟他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抓住“笑”进行引导:这是第几次笑?还有什么地方写到笑?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图文对照, 激情引读。

看, 尽管刘老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已是满头白发, 年过半百, 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蹦跳着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一头白发, 身有残疾, 不便于奔跑, 也不便于追赶, 但他依然在奔跑, 在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3) 小结。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一幕啊!从这一段“放风筝”的叙写中, 你对刘老师又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热爱生活生命顽强)

(4) 引读“我”的感受, 体会表达方法。

点拨:这里具体描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场景, 写得非常生动细腻, 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值得好好体会。同时, 还写了“我”观看时的感受, 这种方法叫夹叙夹议, 这样可使读者读来更觉亲切和真实。

齐读“放风筝”一段。

设计意图:教者根据课文特点对教学内容作了合理取舍, 大胆重组, 把“放风筝”一节作为研读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重点句段, 通过“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这一提问, 凸显主题意识, 紧扣关键词语展开互动对话, 进行个性交流, 在多形式的层层朗读中想象画面, 深入品味形象, 体悟情感, 努力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情感共鸣, 并相机揭示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以求言意兼而得之。

三、总结拓展, 升华刘老师

1.小结板书, 联系拓展:刘老师还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联系上下文, 从文中其他事例中去品读。

点拨:阅读要瞻前顾后。

2.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谈腿疾”、“写板书”两个事例进一步感悟刘老师, 丰满人物形象。)

板书:风趣幽默、热爱工作……

3.质疑:课文写刘老师, 为什么不重点写他的课堂教学, 而写了他放风筝呢?

点拨:作者精心选择材料, 匠心独具。刘老师的生活态度决定着他的工作态度。

4.配乐范读最后2节。思考交流:你从这两段体会到了什么?

感受两个“永远”, 体会作者对刘老师充满了思念、感激、敬佩、赞美之情, 体会老师对学生影响之巨大……

齐读句子 (满怀深情) :他将永远……永远……

5.知识拓展, 简介苏叔阳。 (图示)

这就是作者苏叔阳——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在他脸上, 写满了动人的笑意。看他笑得多么健康!多么洒脱!然而, 老师从资料中得知, 他年轻时饱受生活的磨难, 到了晚年, 曾多次身患癌症, 饱受病魔的摧残, 但他依然笑对生活, 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 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抗癌路上14年, 共写作了300多万字, 出书7本。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6.回归课题, 揭示内涵。

(1) 课文读到这里,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刘老师放上去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放飞了什么?

(2) 体会课题的内涵。 (风筝代表着刘老师一颗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的心;刘老师的风筝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植根于我们的内心, 让我们深受影响。)

(3) 小结, 齐读课题。作者借风筝抒发自己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之情, 这种写法叫——托物寄情。 (板书)

设计意图:从“放风筝”一事辐射全课, 以点带面, 整合鲜活的人物形象, 回归整体。拓展介绍作者概况, 深化对课题内涵的认识, 且进一步体会本课刻画人物的独特方法。

四、课堂练笔, 铭记刘老师

1.过渡:春天又到了, 你看刘老师又在放风筝啦!

2.指名读课文1、2节。探究:这儿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有没有什么深意, 你从中品出了什么?

小结: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 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板书:以景衬人)

3.练笔:蓝天上, 老师亲手制作的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 你会写什么?请你来写一写!

4.出示课始词串, 再次朗读。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和课始设计遥相呼应, 使全课结构浑然一体。针对年段特点, 通过环境描写的初步体悟让学生对写人类文章的表达特质有新的认识, 和更高段的学习相衔接。自主练笔实践则把读与写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和迁移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五、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优美词语。

2.找出文中用了省略号的句子, 读一读, 再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3.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寻找苏叔阳的文章阅读。如:春天的梦。

篇4:《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活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③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深入细节、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披文入情,复沓回环,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体会刘老师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①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②揣摩表达效果,习得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悟“思念”

⑴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近他的刘老师,跟他一起去放飞——(读题)用我们的朗读,让风筝飞得再高一点儿!⑵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板书)。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件事来写(板书:选典型)?⑷选取这三件典型事例,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什么情感(思念之情)?⑸文中哪段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还能再深情一些吗?)

二、研读细节,体验“思念”

⑴过渡:作者为什么思念刘老师?他到底有什么可值得思念的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一起体验他这种绵延不绝的情感。⑵这三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我们先来学习(根据学生选择决定)。⑶作者怎么写的?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⑷组织交流:预设一:研读“谈腿疾”,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谈腿疾”。②着重引导学生品悟“笑说”这一镜头。(板书:乐观幽默)③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品悟“笑声”“酸涩”“尊重”。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同时刘老师身体虽残疾,但乐观幽默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他学生的心里。也让他刻在我们的心里(齐读)。④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刘老师的外貌、语言、表情这些细节,抒发了当时微妙的情感变化(板书:写细节)。⑤是呀,刘老师以他的乐观开朗、幽默风趣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的好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

预设二:研读“写板书”,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写板书”。②出示相关内容。体会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敬业顽强)?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来读出此中的艰难?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出此中的顽强?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又能来读出此中的执著?④他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你听懂这“心跳”里有什么吗?

如果说讲台是老师生命的舞台,那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是一次舞蹈,是学生心中最美的舞蹈。让他再一次在我们心中舞动(齐读)!⑤这每一次旋转都令人难忘、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情地呼唤——

预设三:研读“放风筝”,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放风筝”。 ②品味刘老师“甜蜜的笑”。刘老师到底想到了什么会笑得如此甜蜜呢?他可能想到些什么?③品味追赶风筝。他为什么“撒脱手”?他可能在想什么?从他的喊声中你听出了什么?自信地喊一声。看看此刻的刘老师,他还仅仅是在追风筝吗,他还在追什么?定格追赶的画面,铭记幸福的瞬间,记住最美的文字(齐读)。④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⑤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生活,让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

三、品悟心声,升华“思念”

⑴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出示第10节,我们一起来听听苏叔阳的真情告白。(板书:抒真情)轻声读,说说作者思念什么?⑵体会“圆木棍”的“功德无量”。⑶感悟“理想”。让我们再次体验作者的真情流露。(指名配乐朗读)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是什么?⑷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敬重,让人难忘——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理想希望!所以,近30年了,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再次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齐读)。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⑴(板书:……)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另两处作用与它一样吗?⑵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思念刘老师?出示作者生平简介,自由读。出示作者名言: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⑶作者的言行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大家记住苏叔阳,记住他的——理想的风筝,记住他的刘老师,让“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也像风筝一样,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放飞(在板书上简笔画一只蝴蝶风筝)。

五、习得方法,迁移“思念”

⑴回顾本节课的写作方法。⑵苏叔阳不见刘老师近30年,而你也肯定有多时不见的老师、朋友,他曾经陪伴你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趁你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用今天习得的方法,写一写你的老师、朋友,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选典型

写板书 敬业顽强 写细节

放风筝 热爱生活 抒真情

……

篇5:《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重点语句感悟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刘老师对工作、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从而理解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词语组读,构建课文内容框架,交流人物初步形象

1、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章中刘老师什么样的故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以满足

2、总结:笑谈腿疾 上课板书 放飞风筝

<二>、学习事件,体验人物丰富情感,感受细腻描写之妙

1、笑谈腿残

(1) 过渡:我们知道,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在你的印象中,残疾人提到自己的缺陷一般都会有什么表现?(遮掩、自卑、怕人取笑??),但刘老师却笑着把自己的缺陷拿出来开玩笑,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来读一读。

(2) 思考: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乐观幽默)

(3)问:那么同学们听后,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说同学们的感情变化。

情感体验: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情感,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A、“酸涩”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找出几个近义词(心酸、难受、伤心)

B、一个没有左腿,身体残缺的人,多么叫人心痛啊。那么又是什么让同学们尊敬呢?(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

多么微妙的感情变化呀,请同学们带着心酸及尊敬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上课板书

(1)、指名读第5自然段,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

(2)、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3、放飞风筝

(1)、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上课时的刘老师,那课后的刘老师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至9自然段,说说作者主要回忆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哪两个情景?(放风筝、追风筝)

(2)、品悟句子,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挑战困难的精神。

A、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B、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3)、小结: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时的快乐,又享受战胜困难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生活的力量。

(4)有感情的朗读第8、9自然段。

(5)从刘老师放风筝的表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爱与追求是那样的强烈。相对于刘老师,作为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4、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 理解:“理想的风筝”指的什么?

刘老师在学生的心田播撒下理想的种子,升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希 望刘老师的风筝也能播散在同学们的心间。

<三>、提升感悟

1、虽然已经近30年没见到刘老师了,可这么优秀的老师又怎能不让人思念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带着对刘老师的思念读课文中最后一段吧。 2、在文中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四>、作业小练笔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七、说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上课板书 顽强执着

放飞风筝 热爱生活

八、说教学反思

篇6: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谢达琴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22、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反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重点语句感悟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刘老师对工作、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从而理解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词语组读,构建课文内容框架,交流人物初步形象

1、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章中刘老师什么样的故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以满足

2、总结:笑谈腿疾

上课板书

放飞风筝

<二>、学习事件,体验人物丰富情感,感受细腻描写之妙

1、笑谈腿残(1)过渡:我们知道,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在你的印象中,残疾人提到自己的缺陷一般都会有什么表现?(遮掩、自卑、怕人取笑„„),但刘老师却笑着把自己的缺陷拿出来开玩笑,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来读一读。

(2)思考: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乐观幽默)

(3)问:那么同学们听后,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说同学们的感情变化。

情感体验: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情感,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A、“酸涩”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找出几个近义词(心酸、难受、伤心)B、一个没有左腿,身体残缺的人,多么叫人心痛啊。那么又是什么让同学们尊敬呢?(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

多么微妙的感情变化呀,请同学们带着心酸及尊敬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上课板书(1)、指名读第5自然段,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

(2)、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3、放飞风筝(1)、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上课时的刘老师,那课后的刘老师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至9自然段,说说作者主要回忆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哪两个情景?(放风筝、追风筝)

(2)、品悟句子,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挑战困难的精神。

A、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B、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3)、小结: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时的快乐,又享受战胜困难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生活的力量。

(4)有感情的朗读第8、9自然段。

(5)从刘老师放风筝的表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爱与追求是那样的强烈。相对于刘老师,作为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4、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理解:“理想的风筝”指的什么?

刘老师在学生的心田播撒下理想的种子,升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希 望刘老师的风筝也能播散在同学们的心间。

<三>、提升感悟

1、虽然已经近30年没见到刘老师了,可这么优秀的老师又怎能不让人思念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带着对刘老师的思念读课文中最后一段吧。

2、在文中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四>、作业小练笔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七、说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上课板书 顽强执着 放飞风筝 热爱生活

八、说教学反思

篇7:《理想的风筝》说课设计

2014漳州教师招聘考试说课稿:《理想的风筝》

漳州人事人才网:

一、教材分析

“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起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三十多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依然留在作者心中。读完这篇文章,我也被文中的刘老师所深深的感动。《理想的风筝》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祖国、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学习文中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为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为: ①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5个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②过程和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课文的叙述顺序及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③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了解课文通过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理想的风筝》一课,感情丰富细腻,文字简洁明快,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略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导入,激情铺垫

课前老师介绍聋哑舞蹈演员邰丽华的事迹,并展示《雀之灵》、《千手观音》等舞台剧照,适时配以音乐渲染情境。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导入:邰丽华用走出常人的毅力,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有一位年过半百的特殊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缔造出生命的尊严,演绎出一首完美的生命之歌,让我们一起去分享这份坚定执着的生命历程。教师相机揭题板书:理想的风筝。

情景的渲染,感情的铺垫,更容易让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文本世界,滋生出对学习内容的期待,揭题板书水到渠成。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课前,已经要求学生读熟课文,此时老师通过言语诱发:看到一张张充满自信的笑脸,可以肯定,你们一定进行了认真预习。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主人公的特殊之处呢?

漳州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了解了主人公的身份,教师又顺势抛出这一问题:这篇文章又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这位特殊的刘老师的呢?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对下一环节学习的自然导入,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学生读出文中有关句子,考察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让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一位左腿残疾的老师,作者是从课上上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个方面来写的。帮助他们把握课文的主体内容,从感情上对刘老师有个初步印象。

(三)自主探究,感悟人格魅力 1.自读自悟,点滴倾吐

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的老师,他的记忆中深烙上了老师的印象,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一位身残志坚的老师,心中激荡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到作者的文章中,去捕捉刘老师的生活镜头,去感悟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在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读书之后,将个人的体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导”的价值,跟随学生的发现去牵引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领学生倾吐胸臆,穿插合作朗读体会朗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并适时板书:课上慷慨陈词,跳跃旋转,和蔼可亲;课下放风筝:稚气纯朴,生气勃勃、顽强乐观。不知不觉中走进刘老师的精神世界。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用心感悟,用情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2.厉练语言,真情告白

教师创设情境:在同学们的点滴倾吐中,平易近人的刘老师正拄着他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奔走、跳跃、旋转,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

这一情境的设置,将让学生一吐为快。可以肯定,学生有了课文文字的依托,有了心灵的震撼,倾吐的将是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心中放飞的将是理想的风筝。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在此不讲自明,本课教学难点也将迎刃而解。

3.有情赏读,砥砺人格

导语: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进了刘老师,感悟到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就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读出来吧!你想读什么地方就读什么地方,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梳理全文,情感升华 1.质疑激思,自主发现

此处,教师安排一个质疑环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到这,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漳州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疏理,把问题指向学习写作方法的切入点: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学生便会发现: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的想一想,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健康者更有活力。将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完美地凸现人物的人格魅力;也能理解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2.诗文荐赏,升华情感

课已近尾声,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散文诗《理想的风筝》,和着曼妙的音乐,与学生一起低呤浅唱:“天,瓦蓝,瓦蓝,理想的风筝随风飘荡,每一个风筝都寄托着一个梦想,飞向理想的天堂„„”。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这样的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幸福地生活在课堂上,此时的课堂一定是一个智慧飞扬,情韵生辉的和谐境界。

结束语: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所示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作者是幸福的,同样,我也愿意把这种幸福传递给我的学生。教学的进程其实就是师生共同分享精神财富的过程,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快乐,交流的愉悦,成长的幸福。

朋友,让我们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去谱写理想的乐章。

篇8:《理想的风筝》说课设计

《风筝》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是作家贾平凹的作品, 主要写童年时, “我”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近乎白描而极少雕饰, 笔调清新、自然, 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无拘无束的快乐, 又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 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的憧憬。文章字里行间自始至终充满童真童趣, 让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景, 如摸其物。叙述时, 文章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其中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文中孩子们的心情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着的。文章结尾是开放式的, 意味深长, 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探究文本, 说背景

风筝从春秋起始后, 就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内容。它常常与神话故事, 花鸟瑞兽, 吉祥寓意相融合。对儿童来说, 风筝是奔跑, 是欢笑, 是自由, 是惬意, 是释放童真和梦想的象征物。作者写风筝, 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 也写了失去风筝时的伤心。文章充满着童趣, 表现了孩子们的灵性。风筝是我国的一种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因此, 当一种物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时, 那么, 不同的人都会从其身上找到某种独特的精神寄托。孩子们用风筝书写游戏和快乐;成年人用风筝诠释岁月和生活意义。这些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渗透, 以提升课文的文化品位。

三、琢磨文本, 说备课

本篇文章位于课本第三单元, 其单元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细察编者的意图, 教学时要做到:1.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并引出秋天里童年趣事的话题, 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做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的情感发展和变化, 以呈现文本的文化背景。因此, 可以这样定位教学目标:认知上, 会认5个生字, 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技能上, 读懂课文内容, 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 体会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来反映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情感上,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捕捉文章的文化意向, 悟出作者以风筝抒发友情、亲情, 寄托对往事的怀恋, 对未来的憧憬, 对幸福的追寻。教学重难点是, 抓住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 体验童年生活欢乐, 品出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巧。

四、贴近课改, 说理念

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的情感栖息地。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 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需要。风筝, 在文本中是一种物化后的文化意象。教学中, 因为作者、教师、学生的年龄、身份和心境不同, 对这种物化后的文化意象的理解也不相同。教学时, 教师要着力构建情趣的、梦幻的学习环境, 努力使文本视野和学生视野在课堂多维度对话中交融, 推动学生构建多重视野, 唤醒他们的个体灵性。这样, 有利于促使学生洞察课文所创设的文化意境, 吸收文本文化的气息, 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情感的特殊性升华到更高层次的普遍性, 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高层次的语文教学应该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教学情境中, 学生在认知上常常会出现自己已有的风筝故事与文本中的风筝故事产生的认知上的差异, 造成“陌生化”的思索链。这思索链恰好是思维的触发器, 它会吸引学生多方位地对文本语言文字进行推敲、涵咏。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析文本, 这样才会捕抓到文本内涵, 明确风筝的文化意义, 从而构建风筝蕴含着的“希望、幸福、理想和快乐”及蕴含着的“亲情、友情、乡情、爱国情”。这样, 教学就达成了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目标。

五、遵循规律, 说程序

1. 古诗引入, 奠基课堂文化意蕴。

(1)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题目就叫———《风筝》。来, 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风”的第二笔是横斜钩, “筝”是个形声字, 上形下声。过去人们做风筝一般用竹片做骨架, 所以“筝”是“竹”字头, 写“筝”字时, 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 这样风筝才能飞得稳、飞得高。我们一起齐读课题。《风筝》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 (2) 出示古诗。古往今来, 有很多文人墨客写过很多有关风筝的文章和诗篇, 我们先来读读这两首古诗。 (课件出示)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春衣称体近清明, 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急拍手, 松梢吹落美人筝。谁来选读一首诗, 并且试着说说古诗中“儿童散学归来早”是去干什么了?“忽听儿童急拍手”, 他们因什么事着急了? (3) 谈话导入。这两首古诗, 描绘了一群孩子在一起放风筝的情境, 他们是多么地快乐啊。课文第一段也体现了这一点, 请大家齐读这句话。 (4) 思考质疑。读了这句话, 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为什么说做风筝、放风筝是我们最大的快乐?这群孩子是怎么做风筝、放风筝的?) 请带着你们的好奇, 带着你们的疑问,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课文至少读两遍, 读完后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画出你要的答案, 画出孩子们快乐的句子。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是引导学生以儿童的眼光与灵性去追寻精神家园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描述风筝的古诗, 让他们从中汲取古文化的思想醇香, 为感知文本文化意蕴奠定基础, 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期待。

2. 品词析句, 凸显文本文化细节。

(1) 回答问题。请用一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童年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 放风筝。”) 作者在自己童年的所有回忆当中, 他独独钟情于做风筝、放风筝, 这是为什么呢? (2) 批注体会。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心情?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 把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然后在旁边批注一下你的想法或体会。 (3) 品味词语。出示:“我们精心做着, 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 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 把它叫作‘幸福鸟’, 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读这一段话, 想想, 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理解, 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呢? (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 “我们”为什么把什么都不像的风筝称作“幸福鸟”呢?在这句话里的“憧憬”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想象) 孩子们一边精心做风筝, 一边在想些什么呢? (风筝放飞了, 它将与小鸟嬉戏;它将与白云共舞;它将在蓝天里欢唱……) (4) 说一说。村里人看见了, 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的? (惊奇地说, 羡慕地说) (5) 想一想。村里人只是羡慕“我们”风筝放得高吗?你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想想, 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 天真和快乐的生活。)

设计意图:文本字里行间不断地呈现给我们无数的文化细节。通过引导学生析词品句, 引领他们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 进行深度解读, 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化意蕴。并引导学生揣摩“村里人”的心理, 去寻找作者的心跳, 让他们闻到“风筝文化”带给人们自由、惬意的馨香, 这样解读, 一定会引导学生把书读得丰盈而厚实。

3. 揣摩心理, 显现人文文化意境。

(1) 课文中说我们拼命地奔跑着, 快活地喊叫着, “我们”会喊叫些什么呢?整整玩了大半天, 大家都不觉得累, 这是为什么? (2) 出示:“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倏地便没有了踪影。”这里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这两个成语, 你是怎样理解的?你从这两个成语中读出了什么? (3) 不过是一只风筝, 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这又是为什么? (4) 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喊?孩子们都哭, 难道只是为了这只风筝吗?如果不是, 那为了什么? (风筝寄托着孩子们的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让人回味无穷的文章。要从文章的艺术留白处, 启发学生想象人们的心理活动, 让他们透过想象打开文本的内涵, 也就是让学生尝试着用文化的眼光去读书, 去思考。长此以往, 学生的精神追求会在课堂教学中逐渐高远, 这就为他们的思想奠定了初步的文化底蕴。

4. 续写实践, 厚重习得文化体验。

(1) 发挥想象。风筝找到了没有?贾平凹没有写下去, 用了一个省略号, 给了我们无穷想象的空间, 如果他要继续往下写, 会写些什么呢?假如找到了, 孩子们有什么样的心情? (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欢天喜地、欣喜若狂……) 假如没有找到, 孩子们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垂头丧气、愁眉不展、心急如焚、伤心不已……) (2) 课文续写。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 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请同学们当一回作家, 把文章继续写下去, 写写他们会怎么找, 有没有找到, 在寻找过程中, 他们会做些什么, 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

篇9:还教 《理想的风筝》

现在看来,这样的课堂走入了片面凸显人文性的胡同,学生得不到切切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个地方打动了你”,这样的情感熏陶显得浮泛、苍白。

特级教师严华银在论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关系的时候,这样说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犹如皮与毛关系,工具是‘皮’,人文是‘毛’;‘人文’是附着在语言‘工具’之上的,离开了‘工具’,根本谈不上‘人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对两者关系最贴切,也是最形象直观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离开了“工具”价值的“人文”宣讲,都几乎是空泛乏力的,是完全背离语文规律的。我们应该重视、而且是高度重视“工具性”的问题,同时,也坚决不能忽视“人文性”的问题。因此,我想语文教学最要紧的目的,是通过课文的阅读、赏析,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写作,思想情感的熏陶应该是附着于其上的,学生真正掌握了语言表达,才会真正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现在,再来教《理想的风筝》一课,我会在这些方面下些工夫:

1. 语言。

(1)“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这句话是写学生听了刘老师的笑话后,情感的变化。体会出这种复杂的情感,也就能体会出刘老师的乐观。情感之所以复杂,就是有变化,而这变化就是“笑声——酸涩——尊敬”。

(2)“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这句中的“漾”字,用得相当贴切,这个细节既形象地写出了笑的充盈,又能让人感受到刘老师内心的快乐。

(3)“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这句话是对人物动作的描写,连动式的运用,既有节奏上的明快,又能展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而这动态的画面,正是为了彰显生命的活力——一个残疾老人不屈的生命!

2. 表达技巧。

(1)选取典型事例。作者只选择了三个事例,且这三个事例都能突出地表现刘老师的品质,尤其是作为残疾教师,最终让读者在典型事例中,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让你不记住这个典型形象都很难。

(2)运用夹叙夹议。本文多次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刘老师笑谈腿疾是叙,学生情感变化是议;追逐线绳是叙,作者感受是议。苏叔阳正是在这种夹叙夹议中,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不着痕迹地表达了情感。

(3)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开篇先写风筝,由风筝想起人,为什么一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呢?风筝与刘老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不得不引起读者的遐想,带着这样的遐想走进文本,的确让读者感叹。

篇10:《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个别学生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生的主动意识不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更要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小黑板。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谁能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2、师导入: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很喜欢在宽阔的草地上放飞风筝。每当这时候,作者看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位身体有残疾的老师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位残疾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放风筝,而风筝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2、检查字词的积累与理解。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齐读,理解部分词语。

(3)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读与说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并体会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4、学生默读课文后,质疑,教师予以归纳。

A、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B、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

三、课内研读,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春天的语段。

1、品读描写春天景色的段落。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教师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引导。

A、“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B、“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飞上云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春天充满活力的语气。

4、小组讨论:这和作者所敬佩,描写的刘老师有什么联系呢?

5、各小组讨论后,交流所得,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予以归纳:刘老师经常在春天的时候给大家做风筝,带大家去放风筝;刘老师虽然断了一条腿,但他仍然热爱生活,像春天一样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二)再读课文,了解刘老师,受到他人格魅力的熏陶。

1、找出文中对刘老师外貌描写的语段。

2、品读,体会刘老师的慈祥、刚毅。

3、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笔下的刘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具体叙述刘老师有关的事或语句中体会到的?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并找出文中介绍的相关内容。

(2)集体交流体会。

A、“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至“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B、“他的课讲得极好”。至“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C、“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3)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爱学生、爱工作、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扩展:你能谈谈你了解刘老师后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5)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小黑板出示问题: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5、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6、各组交流,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对生活有追求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教师及时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还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师:对于作者来说,面对这样一个老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找出具体的句子。)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齐读这段话。

(2)发散思维:作者当时正处少年,你认为他觉得自己该怎样呢?

(3)融入角色:你们也正当少年,你觉得自己今后该怎样面对生活?(学生畅所欲言)。

(二)出示句子: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对词语“功德无量”的理解。

2、讨论:为什么作者那样肯定地认为刘老师一定会顽强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师:刘老师身残但志坚,我们应该向他学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思维,去创造,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刘老师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还会让他们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教育。]

五、总结拓展。

1、师: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曲生命之歌。那么面对这样一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2、谈谈你学完课文后有何收获,学生自由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也是一项课外拓展活动,这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六、布置作业。

1、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篇“我最________的人”。

总评:

1、这堂课可以说是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开放课。整个设计从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问题,教师很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倡导者,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的课改理念,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上一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吧下一篇:商铺分割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