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

2024-08-04

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精选8篇)

篇1: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一东南的倾斜的趋势。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

青藏高原边缘区存在一个巨大的高山山脉系列,根据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主要的山脉类型(从走向划分);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及横断山区附近,这两组山脉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东北向的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普遍偏高,除祁连山山顶海拔高度为4500米-5500米之外,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等的山顶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许多次一级的山脉也间杂其中。两组山脉之间有平行峡谷地貌,还分布有数量广泛的宽谷、盆地和湖泊。

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其中青南一藏北冻土区又是整个高原分布最为广泛的,约占青藏高原冻土区总面积的57.1%。除去多年冻土之外,青藏高原在海拔较低区域内还分布有季节性冻土,即冻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系列融冻地貌类型。另外,青藏高原上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也广泛分布。

篇2: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气候分区

青藏高原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区)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阿里亚寒带干旱气候地区及昆仑寒带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等10个气候区。

产生影响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该区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篇3:园林地形地貌小气候的设计与营造

1 园林地形地貌的作用

地形地貌的处理是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工作之一。它们在园林中的作用是:利用地形自然排水, 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园林用途, 同时具灌溉、抗旱、防灾作用[1];改善植物种植条件, 提供干、湿、以至水中, 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创造园林活动项目, 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园林空间, 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2 园林地形设计的原则

园林地形和改造应全面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美观”的城市建设的总原则。园林地形的特殊性, 还应贯彻:利用为主, 改造为辅;因地制宜, 顺其自然;节约;符合自然规律与艺术要求[2]。

园林地貌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对其有一定了解和掌握, 那么我们仅就地貌的构成元素和设计原则两方面作以论述。

3 园林地貌的种类

3.1 平地

平地是指公园内坡度比较平缓的用地, 这种地形在新型园林中应用较多。为了组织群众进行文体活动及游览风景, 便于接纳和疏散群众, 公园必须设置一定比例的平地, 平地过少就难于满足广大群众的活动要求[3]。园林中的平地大致有草地、集散广场、交通广场、建筑用地等。

园林中的平地不同于一般建筑物室内的地面, 它实际上是具有较小坡度的缓坡地, 其坡度一般介于1%~7%之间, 以利排水。园林绿地内一般均设有一定比例的平地, 便于群众性的活动和人流集散。同时平地的设置也可形成较开朗的园林空间, 而且平坦的地貌具有多方向发展的张力感地形。在凸形的地貌可创造景观中构图的焦点, 地形形象十分突出;凹形地貌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 能在观景上产生舞台效果;在谷地中会产生神秘孤独感;在开阔地会使人生起坦荡豪放的情愫;而在台地梯阶上又能使人情绪起伏, 增强错落而有韵律的感染力。

3.2 坡地

坡地按坡度可分为陡坡和缓坡两类。缓坡坡度介于平地与陡坡之间, 仍可作为一些活动的场地。而在坡度12%以上的陡坡开展一些活动较困难。陡坡与缓坡、山体、水体等组合可形成较优美的园林地形景观。尤其陡坡在地形设计中视做土山的余脉、主峰的配景、平地的外缘, 在进行规划造景构图之际, 不仅注意地形的方圆偏正, 而且要注意陡坡的走向去势, 园林用地唯陡坡最胜, 只要“略成小筑, 足微大观”。

3.3 掇山、叠石

在自然风景中, 山体能构成风景、组织空间、丰富园林景观, 所以我国古典园林和现代造园中常设置山——景, 人们常把园林中人工创造的山称作“假山”。人们通常称呼的假山实际上包括假山和置石两个部分。一般地说, 假山的体量大而集中, 可观可游, 使人有置身于自然山林之感。置石则主要以观赏为主, 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 体量较小而分散。掇山、叠石应注意不能孤立而行, 和自然界中的真山相比, 体量不大, 然而却有石骨嶙峋、植被苍翠的特征, 加之独立或散点的置石形式, 一样会使游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深山幽林、奇峰怪石等自然景观, 体验到自然山林之意趣。

园林中, 大凡构成绮丽风景的, 几乎都离不开山, 而有山又有水, 山水相映, 更能显出景观的妩媚动人, 山水之间是相互依存而相得益彰, 故有“山以水为血脉, 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颜面, 故水得山而媚”, 可见山和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是至关重要的。

3.4 理水

理水是地形设计的主要内容, 前面提及, 掇山必同理水, 所谓“山脉之通, 按其水径;水道之达, 理其山形”。从自然山水风景到人工造园, 山水始终是景观表现的主题素材。水与凝重敦厚的山相比, 显得逶迤婉转, 妩媚动人, 别有情调。园林中的理水和掇山叠石一样, 不是对自然界的简单模仿, 而是对自然界作抒情写意的艺术再现。经过园林艺术加工而创造的不同水型景观, 予人以不同情趣的感受。水体不仅作为重要的造园素材, 它还有一定的使用功能, 如可开展水上活动, 增大空气湿度、调节气温、吸尘等等。

园林中的水景, 多为就天然水体略加人工改造或就低掘池而形成的。水景的形式相当丰富, 按水体的形式可分为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按水流的状态可分为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

4 园林地貌设计的原则

4.1 因地制宜

园林地貌处理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宜山则山, 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 进行适当的改造。中国有不少古典园林是因地制宜造园的佳例。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 (原称瓮山) 是北京西山的余脉。在修建清漪园 (颐和园前身) 以前, 山南地势低洼, 附近的玉泉和龙泉泉水汇集, 形成瓮山泊, 乾隆十五年 (1750) 兴修清漪园时, 结合兴修水利进行了地形改造工程, 加以浚深, 并向东、西拓宽。挖出的湖土除留筑湖上三岛和东、西堤外, 部分增筑于瓮山东麓。又在瓮山北麓挖出一条河 (原称后溪河, 即今后湖) , 所出土方沿北园墙堆筑了一列土丘。原来单调的地形经过这些改造, 顿然改观, 形成山环水抱之势。

园林地貌是园林的骨架, 我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的一大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貌。因此进行园林规划时, 首先要考虑到园林内自然地貌条件的特点:原有地貌或平坦或起伏, 有山岗、沼泽等, 可能基本符合或部分符合设计要求, 这就应在原有的地貌基础上, 结合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的要求, 加以利用和改造, 可就低掘池, 因势掇山, “宜亭则亭, 宜榭则榭”。使之“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 使园林中的山水景观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其中改造地貌, 特别是较大规模的挖湖堆山, 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非常大, 所以设计时更要考虑到财力等条件, 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意境的表达都力求依山就势, 高低错落, 疏密起伏, 自由布局, 引造出坡陇坪谷, 矶渚洲岛、溪涧池湾、山峦平台、叠嶂错层、林中空地、疏林草地等等。同时应根据需要和可能, 进行全面分析, 并贯彻对原地貌坚持“利用为主, 改造为辅”的原则, 使土方工程量降到最小限度。若需改造的地貌, 也应力求达到园内填挖土方量平衡[4]。

城市和郊区园林绿地对原有地貌的利用, 因随各自的性质、功能要求以及面积大小等而有较大的差异。如城市中的公园、花园、小游园等在利用原地貌的基础上, 还需有一定的改造, 以满足使用和造景等方面的要求。而郊区的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休疗养地等在较大程度上是追求自然景观, 所以它不必大兴土木, 应偏重于对原有地貌的利用, 做到因地制宜, 就低挖池, 就势堆山。

4.2 满足园林使用功能的要求

游人在园林内进行各种游憩活动时, 对园林空间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 因此园林地貌的设计要尽可能为游人创造出各种游憩活动所需的不同地貌环境。如游人开展集体活动、野餐、唱歌、日光浴等活动, 就需要有一个较大面积的草坪广场;进行泛舟、游泳等水上活动, 则需要有一定面积的水面;登高远眺常需要有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的层次丰富的山林等等。同时为使不同性质的活动互不干扰, 可利用地貌的变化来分隔园林空间。在一个高密度的小区中, 可用的绿化空间很小, 那么园林就要充分利用地形, 分割制造出较多空间, 为小区营造出有各种使用功能的空问。

4.3 满足园林景观的要求

园林应以优美的园林景观来丰富游人的游憩活动, 所以在园林设计中, 应力求创造出游憩活动广场、水面、山林等开敞、郁闭或半开敞的园林空间境域, 以便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使园林布局更趋完美。广厦林立的城市中, 绿色显得那么宝贵, 因此, 园林设计中更要注意地形地貌, 最大限度的营造出不同的园林景观, 做到步步有景, 步步不同。地形景观设计必须与景园建筑及平立面设计同步进行, 使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浑成一体, 形成一幅具有人文气息的山水画。

4.4 符合园林施工的要求

园林地貌在满足使用和景观需要的同时, 必须使其符合园林施工上的要求。如山高与坡度的关系、各类园林广场的排水坡度、水岸坡度的合理稳定性等问题, 都需严格地推敲, 以免发生如陆地内涝、水面泛溢或枯竭、岸坡崩坍等工程事故。切不可不顾后果, 执意要求景观效果。

4.5 创造园林植物的种植环境

首先要考虑因“绿”制宜, 保护自然植物群落有利于生态与园林绿化相结合。在1∶200地形图上做方案, 在1∶100地形图上复核绿地率和大树破坏情况, 尽可能保留或避让或结合于人工地形之中、使树木得以重点保护, 维持原有风貌。对长有古树名木的位置, 就更应保持它们原有的地形标高, 以免古树名木遭到破坏。另外, 丰富的园林地貌, 可形成不同的小环境, 从而有利于不同生态习性的园林植物生长, 因此创新的植物配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园林植物有耐荫、喜光、耐湿、耐旱等类型, 根据园林景观需要, 在园林中各自适宜的环境中配置, 或与其它园林素材结合配置, 构成意趣不同的园景。

园林地貌的效果作用还有很多, 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加以分析, 综合利用, 结合施工, 营造出优美宜人的景观环境。

摘要:简述园林地形地貌的概念、作用以及园林地形地貌的设计原则, 并阐述了园林地貌的分类和园林地形设计以及营造方法, 提出了国内一些典型绿地建设中运用这些方法的实例, 并说明了地形地貌特征对园林地形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地形,地貌,设计与营造

参考文献

[1]杜恒俭, 陈华慧, 曹伯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1:146.

[2]杨湘桃.风景地貌学[M].北京: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11.

[3]刘清新.新编园林工程设计规范与施工安装标准图集、图解实用全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6:108-114.

篇4:帕米尔高原地形气候特征

帕米尔是古丝绸之路上最为艰险和神秘的一段。当地有一民谣: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月开头。七八九是帕米尔高原之旅的黄金季节!帕米尔高原属高寒气候,是现代冰川作用的一个强大中心,约有1000多条山地冰川。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帕米尔高原扼古代新疆通中亚和南亚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由于地势高寒,行旅艰险,因此沿途设置帮助行旅解决住宿和给养的驿站就显得格外重要。由帕米尔高原上有多处驿站遗址,在阿克陶县布伦口,有倾圮的三间石屋驿站遗址;从塔什库尔干石头城向南,沿塔什库尔干河俗语到明铁盖山口的古古丝绸之路上,有6处驿舍遗址,其中以数卵石砌筑、方形尖拱屋顶的达布达尔古驿舍遗址保存最为完好,屋角还保存有卵石砌就的炉灶,室内墙壁烟熏痕迹明显。驿站石屋前河滩草场肥美,可供来往商旅放牧驼、马。

帕米尔高原自然资源

植物

自然景观具有垂直地带性差异和东西差异,主要由于高原地形的垂

直差异和东西地形差异以及降水量从西向东显著减少而形成的。高原的基带属于荒漠带,地表主要是裸露的石质荒漠和冰碛物。西帕米尔由于相对高差大和降水较多,植被比东帕米尔丰富。垂直自然带结构也很明显,高原下部和山谷中是以蒿类和盐木为主的荒漠群落;3200~3600米为多刺垫状植物群落 (如多刺紫云英);3600~3800米为棱狐茅、针茅草原地带;3800~4300米发育着高山寒漠植物;以上为高山永久积雪带,沿西帕米尔的河谷,还生长有柳、杨、桦和沙棘属蔷薇属组成的灌丛,有灌溉条件的地方,还可栽培葡萄、苹果和杏树。东帕米尔则主要是高山寒漠景观,没有乔木植被,仅在谷底、盆地及干燥的山坡生长着优若属的矮小灌木、刺雪属和棘豆属的一些垫状植物,在较湿润的谷底生长有蒿草。

动物

篇5:云贵高原气候地形特点

云贵高原主要景点

大小七孔贵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喀斯特地貌上樟江水系的水景特色,浩瀚苍茫的喀斯特森林景观为主体的荔波大小七孔,长达25公里的仿如三峡风光的舞阳河,集山、水、湖、洞于一体的红枫湖,以及别具特色的马岭河峡谷和峡谷地缝漂流,都是值得一游的好地方。

马岭河有个略带忧伤的称号———“地球上美丽的伤疤”,它形象地说出了马岭河的壮观与险峻。马岭河全长70多公里,在平川上切出一条狭窄幽深的地缝峡谷,这种结构在全球极为罕见,有“天下第一缝”之美誉。

马岭河漂流段长50多公里,分上中下三段,漂过18滩、60余湾、30余潭、200条瀑,漂完全程约8小时,有“天下第一漂”的美名。它是贵州省惟一的激流皮划艇漂流训练基地,首届中国国际皮划艇漂流大赛就在这里成功举行。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即,黄果树的核心景区,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珠江水系打邦河的支流白水河九级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因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黄果树”而得名。瀑布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黄果树瀑布不只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在罗平观赏拍摄油菜花最好的地点有两处:金鸡峰和牛街。金鸡峰在罗平县城东北方,登上金鸡岭观景台,只见脚下花潮簇拥。金浪随风一波一波地滚,香气四溢,数十座小山包散在这海里成了一个个湖心岛。远处的村落惟有用神仙居来形容了。一般介绍罗平花海的照片都在这里拍摄。

牛街在城北,这个地点叫九龙镇,当地人习惯了还是叫它的老名字———牛街。这里的油菜花田和金鸡峰的油菜花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金鸡峰给人的感觉是大气壮观,这里就是小巧精致。梯田随着山势一圈一圈的仿佛一颗颗螺蛳,所以这个地方的梯田又叫螺蛳田。牛街及沿国道西行至师宗一带的丘陵起伏较大,油菜花随地形种植,与冬小麦、蔬菜等多种色块交织在一起,同金鸡花海相比又是另一种韵味。

织金洞

织金洞原名打鸡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城东北23公里处的官寨乡,距省城贵阳120公里。1980年4月,织金县人民政府组织的旅游资源勘察队发现此洞。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溶洞,洞长6.6公里,最宽处175米,相对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积达500万立方米,空间宽阔,有上、中、下三层,洞内有40多种岩溶堆积物,显示了溶洞的一些主要形态类别。织金洞是该景区的精华,它是中国发现的一座规模宏伟、造型奇特的洞穴资源宝库。洞深10余千米,两壁最宽处173米,最高达50米。

栗元草场

篇6: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

本文使用中山锚地选址测绘资料及考察记录,对中山锚地现代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中山站附近海湾海底地形复杂多变,水深变化大的特点,将研究区域主要分为水下岸坡、海底峡谷和台地3个大的地貌单元,且对海底冲刷沟槽、水下低丘、洼地等次一级地貌类型发育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位居台地上的中山锚地发育有裂隙带,此裂隙带横跨台地,长约3.8 km,宽约80 m,可能会在特定条件下,如地震、冰崩等,形成因海底斜坡失稳而向深海滑塌的地质灾害.

作 者:冯守珍 迟万清 薛佐 Feng Shouzhen Chi Wanqing Xue Zuo 作者单位:冯守珍,迟万清,Feng Shouzhen,Chi Wanqing(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61)

薛佐,Xue Zuo(Department of Marine, Earth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Raleigh, NC 27695, USA)

篇7: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唐古拉垭口地区小气候特征

汽输送也相应变强烈,形成比湿的低值中心.

作 者:姚济敏 赵林 谷良雷 乔永平肖瑶 YAO Ji-min ZHAO Lin GU Liang-lei QIAO Yong-ping XIAO Yao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冰川冻土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年,卷(期):31(4)分类号:P463.25关键词:辐射 气温 比湿 风速 气压 地温

篇8: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

祁连山地形云试验区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

对祁连山地形云民乐试验区的降水时空变化及夏季降水、云和风向的日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试验区降水随海拔升高由北向南递增,在祁连…北坡实测最大年降水量511 mm,出现在海拔2500 m的瓦房城.全年7月降水最多,6~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7%.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以山谷环流为主,白天多为NW风.夜间为SSE风,午后谷风使水汽向祁连山北坡汇集,气流抬升形成对流云,故山区16:00~20:00降水频率最高,有两个雨峰分别出现在午后和半夜,与低云量和积云、积雨云的日变化对应.近50年的气候变化表明,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季降水量均为上升趋势,冬季则下降.1957~有两个枯水期,两个丰水期,至今处于丰水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最大熵谱图分析表明,4.8年和3年周期较显著,民乐年降水量和莺落峡年径流量熵谱图对应较好,还存在9年的振动周期.

作 者:陈跃 陈乾 陈添宇 李宝梓 Chen Yue Chen Qian Chen Tianyu Li Baozi  作者单位:陈跃,Chen Yue(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所,北京,100081)

陈乾,陈添宇,李宝梓,Chen Qian,Chen Tianyu,Li Baozi(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兰州,730020)

刊 名:气象科技  PKU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36(5) 分类号:P4 关键词:地形云   祁连山   地理   气候特征  

上一篇:有趣的科技馆之行的初中作文下一篇:描写田园风光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