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仓储部核心竞争力

2024-07-14

公司仓储部核心竞争力(精选6篇)

篇1:公司仓储部核心竞争力

公司仓储部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危机硬着陆,中国也不能幸免的大环境影响下,企业如何应对,更确切的说是如何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这就是当下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针对上述形式,我个人提出公司生存靠的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观点,这就要求公司各个部门提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即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管理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具有持久性、不可复制性和知识性。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包括:①企业规范化管理(即基础竞争力)②资源竞争分析(即企业有价值竞争资源)③竞争对手分析(即收集对手信息和市场从而了解对手)④市场竞争分析(即对市场的把握和对本公司的战略决策)⑤无差异竞争(也就是打价格战)⑥差异化竞争(即服务与创新的竞争,相对隐性化)⑦标杆竞争(即找到自己与对手差异地方并逐渐超越)⑧人力资源竞争(即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⑨信息化竞争(即快速反应减少纸质计算)⑩学习型组织竞争(看谁学得更快更准)⑾协和竞争力(协调合作,发挥联动效应)。基于以上是个核心竞争力要素,我仓储部将主要体现在①企业规范化管理(即基础竞争力)⑥差异化竞争(即服务与创新的竞争,相对隐性化)⑦标杆竞争(即找到自己与对手差异地方并逐渐超越)⑨信息化竞争(即快速反应减少纸质计算)⑩学习型组织竞争(看谁学得更快更准)⑾协和竞争(协调合作,发挥联动效应)这六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1、部门基础竞争力

企业间的竞争包括质量、价格、服务、成本、资源、人力、能力、制度等诸 多方面的竞争,这些竞争也是企业利润的来源,然而伴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单从价格、服务、资源、研发等方面竞争所收获的利润区间越来越小,甚至于到现在的负利润,而更多地靠资金链维系生存,这就更多的将企业间竞争推向成本竞争这一第三利润源,我们部门核心竞争力我想就是基础竞争力(成本),改变老化工“两高一低”现象,基础管理差、管理混乱是的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利用科学管理手段降低成本。备件辅料岗位通过“6S”整理整顿改变了以前摆放凌乱不堪、领料难、易积压或短缺、高成本、高消耗的状况,做到了物品分类整齐、摆放有序、一目了然,提高了库管员和车间工人工作效率,并且通过备件合理库存管理方法的运用(规定最高、最低存量范围,常用物品提高盘点频次并设置安全库存,不常用物品根据车间计划和需要严格控制数量,库存降到一定程度即采取请购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了断货或积压造成的成本经济损失。原材料岗位则通过“6S”整理整顿和安全标准化以及药厂管理规范进行了分类定置,并注意安全禁忌、间距及状态要求,严格标识标牌标线存放,杜绝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条件,使得物料分类有序、摆放整齐、一目了然,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交叉污染,制定了原材料出入程序使得岗位标准化、程序化,通过及时的库存报表和合理管理减少了不良品在库时间和数量,从而降低了成本。成品岗位核心竞争力除了以上方面外则是基于销售与质检的给客户发合适质量、合适批次、合适数量的产品(即有时需要重新包装产品)以及定量包装抽检方面(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适量即可,严格执行),更换的包装尽量得到二次利用、包装量多的提醒标称人员定量节约,禁止浪费。这样抓好基础管理提升部门竞争力。

2、部门差异化竞争力

部门差异化竞争力即部门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通过部门学习活动不断灌输 创新和服务意识,在满足部门物资出入程序基础上改变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客户满意度并提高自身工作效率,比如①大批量或者体积质量大的计划物资到厂时仓库第一时间通知使用人,若使用人正需使用则直接运送至使用人手中从而减少装卸搬倒以及客户等待时间;②活性酯库(冷库)在夏季及销售订单少的时候面临设计库容限制生产的压力(即不能墩盘又不能像以前生产不贴标签那样乱垛),我们通过批次堆垛创造性的解决了批次及存量问题(有时还给我们的销售客户提供存储空间);③物料提升机托盘加高改造,这是我们部门根据货物进出频次数量效率以及存储空间提出的又一创举,因为库区南北各有紧邻两个提升机,我们分别改造南北库其中一个,由于提升机限制上楼后物资堆垛,因此也就限制了楼上物资的储量,为了应对个别物资储量大,楼上物资库容有限问题,特价高了提升机托盘,从而有效加大加高了每盘货物量,又不影响提升吨位限制。④提高托盘利用率,我厂托盘至今没有外购(大家知道我们托盘来源于进口货物包装,但近年来公司进口货物已没有托盘),用坏的托盘尽量维修,得到他的剩余价值,直至报废(因为维修费用远小于购买新托盘费用)。

3、部门标杆竞争力

即时刻寻找与同行业同部门的差异差距,并设定目标追上甚至超越。实际上 自从接手仓储部我一直用自身知识和借鉴学习的同行或对手技能在管理,起初靠的是自身仓储物流知识结合企业物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后来融入学习的“6S”管理方法、标准化管理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正在进行并使其制度化),随着药厂不断的审计,我还了解到药厂实行的GMP(药厂企业管理规范),这也是我今后与“6S”管理方法、标准化管理方法并行的管理模式,至于怎样融合整合,我正在思索,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我想现在有了思路,缺的正是怎样运行,这正是我下一步应该做的。

4、部门信息化竞争力

即部门利用公司电脑用友系统现有资源并进行最大可能的拓展运用,使用友 系统更好的服务于仓储、销售、采购和财务等的业务联系。主要表现在①用友与仓库物资的对应,如利用用友系统可以随时解答车间等领料部门询问备件事宜(而不是以前不对应时的回答:我实地看一下再说)②利用用友对备件进行账务管理,库管员随时及时出库实时反映领用情况与库存。③实时准确反映车间消耗,以便车间进行成本消耗控制。④上个月我部门为了提升月报表效率,又对用友进行深入挖潜,实现了成品、原料用友月报表导出。我想今后还要更多的学习信息化。

5、学习型组织竞争力

即利用部门学习或公司培训时刻保持部门团队处在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前 沿,通俗讲就是看谁在业务技术管理比拼中学得更快。比如“6S”管理推行及运行中我部门员工积极学习运用,划分责任人,利用现有资源分区定置绘制地图、仿制标识牌,始终坚持着仓储部特有的“6S”管理。再者谈到凝聚团队精神方面,我部门除了被选拔走几个统计内勤外,人员一直很稳定,一直很团结,遇到一个岗位忙时大家一起来帮助,发货如此、领料如此、来料亦如此,为何能做到这些呢,一是我们的团队精神,再就体现了我们值班制度优越性(团队每位成员都能干其他成员岗位工作,并为我部门下一步轮岗奠定坚实基础)。

6、协和竞争力

顾名思义即协调合作,发挥联动效应。比如“出入库及时性”这一物资制度 要求就需要销售及时下订单、出库单,采购及时上入库单,仓库及时审核验收出、入库等部门联动,再举例仓储部倒包装发货,首先协调销售发货时间,联系车间产出能力,询问质检倒包装批次,其实就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包装浪费(比如国内普通活性酯倒成哈药防静电布袋包装,除去包装桶不算,普通包装每桶两个塑料袋子就浪费掉了,而且还有袋子粘料的损失),提高效率。综上协和竞争力很重要,如果各单位配合得当,将会大大提高公司效率,节约公司成本。

以上就是我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也必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因为部门有了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公司有了核心竞争力,而这一核心竞争力又无法复制,其他单位也没法效仿或拿走,到那时我们必将很成功。

篇2:公司仓储部核心竞争力

一、在物流主管的直接领导下做好仓库货物的验收入库工作。

二、严格遵守仓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履行岗位职责。

三、及时做好货物的入库验收工作,严密各项手续制度,严把货物入库关,做好货物入库前的清点验收工作,做到验收及时、手续完备、凭证齐全、单物相符,坚决杜绝数量不符、质量不好、及有包装破损的物资入库。

四、严格按货物验收作业流程工作,负责指挥协调车辆停放,帮助、指挥供应商卸货,提高卸货效率,正确指导装卸人员对货物的码放,监督装卸人员野蛮装卸及倒置现象,防止人为货物损伤,保证进库保管的货物安全无损。

五、微笑服务,处理好与供应商及送货人员的良好客户关系,保持良好企业信誉。

六、对于当班未完成工作,须明确交待于下一班工作人员,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七、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

保管员岗位职责

一、在物流主管的直接领导下做好仓库货物的收、发、存等工作。

二、严格执行仓储管理的各项制度及要求,按照货物“先进先出”批次出库的管理原则实施出入库工作。

三、熟练掌握仓库工作流程,明确业务要求,做好出入库单据的档工作,做到登帐及时、帐实相符、原始记录真实齐全。

四、熟知所管物料的名称、件号、包装规格及存放要求,充分考虑物料的防潮防锈,防挤压等特性。

五、熟悉仓库的布局结构,妥善安排货位,合理高效地利用仓容,堆垛整齐、稳固、间距合理,方便作业、清数、保管、检查、收发。

六、坚持日清点,周检查,月盘点,做到帐目清晰,帐、货相符。及时反映并上报库存货物的积压、变质、残破等情况,供物流主管及时了解并配合处理。

七、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

复核员岗位职责

一、在物流主管的直接领导下做好仓库货物的出库复核和配送交接工作。

二、严格遵守仓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履行岗位职责。

三、负责货物出库手续验证,提货单证不齐全、手续不完备的严禁出库。把出库差错消灭于内部,做到出库差错不出门,把差错事故降于最低。

四、对保管员所发货物,进行二次审核,对照单据及实物,核对无误后签字,并根据货物轻重急缓搭配装车。

五、负责协调好与业务单位工作人员的业务关系,帮助其收料员共同完成货物清点工作。

六、负责当班出库单据的登记和返回情况,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七、对于当班未完成工作,须明确交待于下一班工作人员,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篇3:公司仓储部核心竞争力

资源是企业能力的基础, 而战略资源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依托。在特定时刻, 公司的资源和能力不足以完成其战略目标, 因此必须关注如何开发、积累、整合各种战略资源, 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仓储物流企业人才战略资源开发与管理

直接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和与核心竞争力高度相关的资源即是企业的战略资源, 仓储物流企业战略资源主要包括:核心技术、战略人才、知识资源、营销渠道、组织资源、信息资源等。

关键人才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是促进仓储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包括求才、育才、用才和留才四个基本方面。根据二八原则, 企业80%的效益又是由最关键的20%的员工所创造。关键员工的去留对企业, 尤其是仓储物流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如何有效管理关键人才是许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关键人才的特征

(1) 拥有一项或多项组织所需的核心技能和知识; (2) 能承担组织关键岗位的工作和使命, 是高绩效的创造者; (3) 在组织中有高潜质的个人发展轨迹, 是组织未来的领导者; (4) 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充满自信, 有远见卓识, 对目标有坚定的信念, 不循规蹈矩, 对环境具有高敏感性。

2. 关键人才开发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将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源资本转变, 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 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1) 建立以公司战略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战略资源的前提条件是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必须建立在企业总体战略之上; (2) 为关键人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关键人才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环境、确定个人职业锚、确定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确定择业或职业调整计划、拟订工作学习和培训计划; (3) 提供培训和继续学习计划。按照规划实施学习培训计划, 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思想不断提高, 满足职业发展要求; (4) 赋予重任, 实践提高。大胆使用关键人才, 给关键人才赋予更多更重的任务, 开发其潜力, 使其更有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5) 留住关键人才。留住关键人才, 除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外, 还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理想环境, 使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实现个人对公司的价值。

二、企业品牌开发与管理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 企业品牌价值越高, 该品牌销售额就越高。企业在培育品牌资产、创建良好和品牌关系时应重点考虑四个战略性的观点。

1. 差异化

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创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品牌关系, 是提高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国际货运企业的产品是服务, 需要创新服务品牌, 品牌创新就是要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说到底是提供差异化服务。

2. 提升企业声誉

具有良好品牌的企业应当争取为顾客开发出重要并具有价值的服务。企业仅仅将自身服务与竞争者区别开来是不够的, 提供给市场的服务必须是有价值的。当企业服务业绩比竞争对手高时, 企业就可以在服务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口碑。

3. 建立情感联系

服务过程是离不开情感的。有良好品牌的企业总是试图超越服务的逻辑和经济层面, 给顾客带来信任感、热情和亲近感。品牌应该反映顾客的核心价值, 这些核心价值往往是超越常规逻辑的。

4. 品牌内部化

品牌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在服务接触过程中产生的, 和顾客接触的员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服务过程中他们可以支持或者破坏塑造品牌的过程。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企业往往将品牌接触内部化。内部营销是实现品牌内部化的有效工具。

三、核心技术开发与管理

仓储物流行业是典型的供应链技术应用行业, 供应链技术是仓储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构建方向。仓储物流行业涉及产品流转、信息传递的各个方面, 供应链技术是将运输各环节有效联结、产品高效流转的关键, 可以说, 供应链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仓储物流企业发展方向。

1. 信息技术在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物流产生信息流, 信息流控制物流, 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对物流的高效及精确运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物流运作领域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EDI) 、条形码技术、销售时点信息系统 (POS) 、电子定货系统 (EOS) 、无线射频技术 (RF) 、卫星跟踪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数据库技术等。这些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见表1。

2. 信息技术应用方向

(1) 信息技术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

通过将信息系统与客户主要价值链相联系, 一个制造商能够管理从产品生产到终端消费的整个环节, 完善的信息技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削减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成本。它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产品生产, 以减少存货并节省存货空间;它能够计算出最优载货量并制定合理的运输计划组织配送, 实现合理运输;它能够及时地、不断地更新库存信息, 更少占用货架空间。

(2) 信息技术是促进价值链重组的基础

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将信息流与物流集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物流企业正在朝着实时化和价值链最优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将原来割裂的各个物流环节整合在一起, 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 使各个单一企业的价值链联接在一起, 因此, 技术创新会改变企业的价值链, 而企业价值链的重构又会改变企业各项工作的本质、工作方式、组织设计和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的程序。技术创新, 一方面能够使企业更有效管理价值链, 如沃尔玛对配货系统的管理;另一方面, 技术创新使企业能够识别自己所拥有的以及有待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能够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重构价值链。

(3) 使服务过程透明化

传统的仓储物流服务强调的是货物实体的安全运输, 而现代仓储物流服务在保障货物安全运输前提下, 强调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快速准确的收集与传递, 强调通过对物流信息的及时跟踪使有形货物流动过程透明化, 从而实现服务过程透明化。通过信息技术创新, 有效整合物流资源, 能够实现信息可追溯性。

(4) 支持业务流程重组, 实现物流快速反应模式

传统供应链中仓储物流服务运作模式属于“推动式 (PUSH) ”模式, 是根据发货人要求, 而不是从收货人角度考虑货物传递时间和数量上的需求。随着JIT思想在物流服务活动中应用以及供应链的一体化, 现代仓储物流服务模式转向“拉动式 (PULL) ”模式, 强调物流服务能够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在客户需求时, 能够迅速组织订货和送交货物, 从而有效降低库存积压, 减少浪费。如, ECR (Efficie nt Cus tom e r Res pons e, 即有效客户信息反馈系统) 及JIT等信息系统的应用。

3. 信息技术开发方式

信息技术开发主要有资源外包和资源自包两种形式。资源自包方式就是自主开发, 一般经过计划 (根据企业目标定义系统目标;建立项目计划;识别任何需要接口的系统;确定需要) 、分析 (研究和建立现行系统的模型;详细理解接口;定义需要并排列优先次序) 、识别基本需求、开发初始原型、评审、修订和提高原型、维护 (完整地验证系统、提供不断的维护) 等过程。资源外包就是选择外部承包人开发系统, 一般经过计划、定义项目范围、选择目标系统、确定逻辑需求、开发提议要求单 (征询方案书RFP-Request For Propos al) 、评价RFP选择外包商、测试和接受方案、监视和再评价等过程。两种开发方式各有优缺点。

四、知识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知识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一个基本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地位的空前提高。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上的知识, 如图书、档案、数据库、各种计划、总结、报表等, 显性知识被编码、贮存在数据库中, 员工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调用;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 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象与创意等知识, 彼得·豪威特说:“当知识只存在于特定的人的思想中, 或者组织的已建立起来的日常工作中, 并且不能进行常规的传达或在生产时, 知识就是隐性的。”隐性知识与知识的所有人没有分离, 他的知识通过人员的直接交流得到传播和分享。

由于仓储物流业务具有的广泛联系性, 是多专业的集成, 这一特性要求仓储物流开发企业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面。它要求企业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和保护, 更要求企业要不断吸收和学习新的知识, 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那种认为搞仓储物流只是皮包公司, 拿到业务后, 简单地委托第三方运输, 不注重企业知识资源开发积累的作法, 必然会被顾客和市场所淘汰。仓储物流业具有与多行业广泛关联的特性, 仓储物流开发过程就是多种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过程。仓储物流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这些多种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会、协调和提高的能力。

五、组织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组织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发和有效运作的平台。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 不同的组织结构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有不同的影响, 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 必须考虑六个关键因素: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和分权、正规化。

六、战略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

信息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机能的催化剂, 但并非任何信息资源都可以构成战略资源, 只有当信息资源能直接支持或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 并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或削弱了竞争对手的优势时, 才能认为该信息资源是战略信息资源。战略信息资源开发手段:

1. 成立信息专职研究机构

成立战略信息专职研究机构, 负责战略信息挖掘、收集、组织、分析、利用。支持企业战略决策, 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成功率。

2. 健全信息搜集渠道

准确、及时地对有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估和分发, 供管理者运用, 以便使战略计划、执行和控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完善的信息系统应包括内部报告系统、情报系统、调研系统及决策支持分析系统。

3. 提高信息利用程度

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战略信息, 服务于营销方案策划、流程再造、资源整合、企业管理等环节, 提高战略信息资源使用效率。

七、营销渠道的开发与管理

一定规模的营销网络是仓储物流企业提供良好服务, 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保障, 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战略资源。仓储物流企业营销渠道开发和管理措施

1. 确定渠道目标和结构

渠道目标一般是指企业占领市场的目标, 仓储物流企业因其经营区域比较广, 仅依靠自身的营销力量很难稳定地占领市场, 因此需要一定的中间营销机构。

2. 识别主要渠道的选择方案

渠道选择方案一般三个要素决定, 中间营销机构类型、数量及每个营销渠道成员的条件及其互相责任。企业必须确定每个渠道层次使用中间商数量, 仓储物流企业可以根据经营区域、市场目标等因素, 选择专营性分销、选择性分销或密集性分销。仓储物流企业必须区别对待每一个渠道成员, 确定具体的价格政策、销售条件、地区权利, 以及每一方应提供的具体服务。

3. 渠道方案评估

依据经济性、可控性、适应性标准对主要渠道方案进行评估。

4. 科学渠道管理

一是要科学细分市场, 根据目标市场特性, 明确各渠道成员的细分市场, 界定渠道成员责任和权利范围, 确定其营销方向和区域;二是要拟定明确的渠道管理标准。在对各渠道特性 (资信、开发潜力、贡献值等) 评估基础上, 确定价格、、信用期限等方面公平合理的控制标准;三是要明确渠道管理机构权利和责任, 强化渠道控制力度;四是要定期评估渠道管理状况, 适当调整渠道管理标准。

八、战略联盟的开发与管理

战略联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 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作性的利益共同体。战略联盟与一般合作意义上的联盟有着不同的含义。战略联盟是指企业在与竞争对手的实力比较中, 具有独特的经营要素上的优势, 如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或服务优势, 并能运用自身的这些优势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战略联盟的目的, 旨在增强企业间的长期竞争优势, 从企业的基本任务和方向中衍生出经营目标, 进而赢得长远的相对优势。经济活动、技术应用、全球化进程都在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这些变化将许多公司都置于两种竞争之中, 一种是竞争世界, 一种是竞争未来。全球化开启了竞争世界的大门, 公司得以进入曾经封闭的市场去追逐未曾被利用的商机。竞争未来迫使公司不断地去发现新的市场机遇、新的客户解决方案, 用新的思路来满足未被完全满足的需求。无论是参与全球竞争还是保持公司长久优势的竞争, 或是两者兼有, 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再单枪匹马, 而是以企业联盟的形式参与。这是因为信息时代许多重大的商机都要求融合各种技能和资源, 现在很少有公司能够独家拥有所需的全部技能和资源;越来越多企业必须在更广阔范围内和互相配套完善的应用中实现标准化的“无缝”联结;信息经济内在的不确定性要求联盟不仅要达到优势互补的常规目的, 而且要实现集思广益, 减少不确定性和加快学习进程。通过联盟, 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建设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业务。

九、顾客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并不是每一个客户都是企业的战略资源, 只有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顾客才构成企业的战略资源。目前, 国内仓储物流企业很少对顾客的发展进行评估, 或者说对企业自身的顾客群进行整体评估, 造成的后果是对战略客户投入不足, 很难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所以, 企业在开发与管理顾客资源时应注意以下战略要求;

1. 企业应建立客户贡献值评价体系

客户贡献值评价体系应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制定, 而不应采取单一的短期目标, 应围绕利润贡献、收入贡献、信誉贡献、成本贡献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2. 高贡献值客户开发与维护上适当增加投入

在运价、运费期限等营销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 提供个性化服务, 不断增加战略客户的转换成本, 以提高战略客户的忠诚度。

3. 妥善处理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一般, 战略客户因其高砍价能力和高服务需求期望, 常常造成战略客户短期贡献比一般客户低, 当企业面临这个问题时, 应谨慎评估, 妥善解决。一般需要维持一般客户与战略客户的适当比例, 保证企业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协调。

4. 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对于重大战略客户, 应尽可能建立合资、联盟等更为紧密合作关系, 将顾客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联为一体。目前, 国内许多大型生产厂家与仓储物流公司已经采取了这种方式。

十、战略供应商的开发与管理

篇4:公司核心竞争力

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的NEC这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38亿美元。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

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1980到1988年间GTE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相比之下,NEC却一跃成为世界半导体工业的领导者,并且在电信产品和计算机领域也跻身一流企业。为什么这两家在起步时业务组合基本相近的公司,在几年后的表现却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NEC能够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问题,而GTE却没有。

对公司的重新思考

像许多其他的对比案例一样,NEC与GTE之间的比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我们旨在通过这些对比分析来了解争夺全球领先地位所依靠的基础发生了什么变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NEC公司的管理层就清楚地阐明了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战略意图,即所谓的“C&C”(计算机与通信)。NEC公司的领导认为,这一战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获得必要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的管理层采纳了一个合适的战略架构,将其简称为C&C,然后在70年代中期将其意图传达给了整个组织以及外界人士。

NEC公司成立了一个由高层经理组成的“计算机与通信委员会”,以指导核心产品与核心竞争力的开发。此外,NEC还打破了各项业务的利益界限,建立了一些协调小组和协调委员会。按照其战略架构,NEC把大量的资源调配到元件和中央处理器项目上,以加强公司在该领域的地位。它通过相互协作方式使得公司的内部资源成倍增长,借此积累起了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NEC仔细地辨明了三种相互关联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潮流。管理层认为,计算技术将从大型主机架构向分布式处理转变,元件将从简单的集成电路发展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通信方面则从机械式纵横交换机演化为复杂的数字传输系统,即我们所说的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随着形势进一步发展,NEC认为,计算、通信和元件业务将逐渐重叠和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最后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如果一家公司具备了服务于这三个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到那时,必然会获得巨大的商机。

NEC的高层领导决定把半导体列为公司最重要的“核心产品”。它随后与很多公司结成了战略联盟,到1987年联盟数量已达到100多个,其目的就是为了以低成本快速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型主机领域,NEC最著名的合作伙伴是美国的Honeywell公司与法国的Bull公司。在半导体元件领域,几乎所有的合作项目都是以获取技术为目的。在结盟时,NEC的运营经理对合作动机和目的非常明确:吸收和消化合作伙伴的技能。NEC的研发总监曾这样总结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获取技能的经历:“从投资角度分析,这种方式使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迅速掌握国外技术。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开发新的创意。”

而GTE似乎并没有如此明确的战略意图和战略架构。尽管高层决策者也曾讨论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但对于在信息技术行业竞争将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更谈不上将其在公司中广泛传播了。虽然公司做了大量工作来确认关键技术,但高层业务经理依然我行我素,仿佛他们经营的业务单元与别的单元毫不相干。权力分散导致公司无法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相反,各业务单元越来越依靠外面的公司来获得关键技能,而对外合作则成了一种分阶段退出的途径。今天,在新的管理层上台后,GTE已重新定位,要把自己的能力应用于电信服务领域的新兴市场。

竞争优势的根源

NEC和GTE两家公司的差别在于,前者把自己看成是一些能力的组合,而后者则把自己视为一些业务的组合。这类情形在很多行业屡见不鲜。

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但是在第一轮全球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无论是西方公司还是日本公司,现在都已趋向于采用相似的严格的产品成本和质量标准。达到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继续留在竞争队伍中的最低要求,它们对于形成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

多元化公司就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几个主要枝杈是核心产品,较纤细的树枝则是业务单元,叶、花与果实则属于最终产品。为大树提供养分和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根系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你只通过看最终产品来评价竞争对手的实力,你就会看走眼,好比你只看树叶来判断树的强壮程度一样。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索尼的微型化能力和飞利浦的光介质专长就是两种核心竞争力。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把收音机组装在一个芯片上,但这种理论知识并不能确保公司有能力生产出如名片般大小的微型收音机。为了把设想变为现实,卡西欧必须把公司在微型化、微处理器设计、材料科学和超薄精密封装等方面的技术专长融为一体,这些也正是它在微型名片式计算器、袖珍电视机以及数字手表中所采用的技术。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索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微型化。为了使产品实现微型化,索尼必须保证技术专家、工程师和市场营销人员对客户需求达成共识,并了解技术上的可能性。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不仅在制造业中表现明显,在服务业中也是。花旗银行率先投资了一套运营系统,这套系统使它能够全天24小时介入全世界的市场,由此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使花旗脱颖而出,把很多金融服务公司甩在身后。

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參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世界级的研究项目,比如激光或陶瓷的研发工作,能够在公司的实验室中开展,但是不会对公司的任何业务部门产生影响。因此,组合在一起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各种技能,必定是汇集在思维开阔的人身上。如果目光狭窄的话,人们就不会意识到他们有机会把别人的专长以新颖的方式与自己的专长结合到一起。

核心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有形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损,但核心竞争力却会随着应用和共享的增多而增强。但是,核心竞争力也需要培养和保护,因为知识不用就会消亡。核心竞争力是把现有业务维系在一起的黏合剂。它们也是新业务开发的动力。多元化经营和进军新市场或许也要以它们为依据,而不仅仅是看市场的吸引力。

对比之下,有些大公司虽然具有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潜能,却没有成功,因为高层管理者仅把公司看做互不相干的业务集合。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把很大一部分电子消费品业务卖给了法国的汤姆森公司,声称在该领域中保持竞争优势已经日益艰难。事实的确如此,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通用电气为这几项关键业务相中的买主竟然是几家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早已成了领袖的竞争对手—例如生产小型电机的百得公司和电子厂商汤姆森公司,后者正急于在微电子领域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日本公司的启发下,认识到在电子消费者领域确立地位是打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那些陷入战略事业部(strategic business unit, SBU)思维模式的管理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公司中的各个业务部门已经离不开外部供应商所提供的必要元件,比如发动机和压缩机。但公司不能把这些产品仅仅看成是普通元件,而应该将其视为能够给各种最终产品带来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它们是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核心竞争力不是什么

与争夺全球领先地位的品牌之战不同的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场无形的战斗。前者在世界各地的广播电视和平面媒体中随处可见,其目的是争夺全球性的“头脑份额”,而后者则是无形的,除非有意寻找。西方公司的高层领导经常跟踪竞争对手产品的成本和质量,然而,他们之中有多少人理清过日本人为了以低成本获得核心竞争力而编织成的联盟网络?西方公司都想成为国际上的领先者,但是又有多少个董事会曾就相关的核心竞争力达成过明确一致的意见?又有多少高层领导曾经讨论过业务单元层面和总公司层面竞争战略的关键不同之处?

让我们明确一点,培养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必须在研发投入上超过对手。以销售数量计,1983年,佳能复印机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超过了施乐,但佳能在复印技术上的研发预算却只占施乐的很小一部分。过去20年来,NEC的研发开支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几乎比每个欧美同行都少。

核心竞争力也不是指成本分摊,即让两个以上的战略事业部共用同一设施—工厂、服务设施或者销售队伍,或者采用同样的元件。成本分摊的确会产生很大的效益,但成本分摊是在业务单位已经出现后,为了合理组织生产而采取的事后行动。建立核心竞争力则要事先规划,然后才会衍生出业务单位。

此外,建立核心竞争力也与纵向一体化不同,前者的目标更加远大。

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丧失

至少有三种检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举例来说,显示器系统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一家公司涉足计算器、微型电视机、手提电脑显示屏以及汽车仪表盘等广泛的业务领域,这就是卡西欧公司进军手持式电视机市场不足为奇的原因。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显然,本田公司的发动机专长满足了这个条件。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如果核心竞争力是各项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复杂的融合,那么这项能力就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竞争对手或许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的几种技术,但是要复制其内部协调与学习的整体模式却非常困难。

几乎没有公司能够打造5~6种世界一流的基本核心竞争力。如果一家公司列出20~30种能力,那么它列出的很可能就不是核心竞争力。当然,列出这样一个清单并且把这些技能视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接下来,你可以通过签订许可协议和建立联盟来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会使你的成本大大降低。

大多数西方企业几乎从未从这些方面考虑竞争力,现在该是这些公司认真研究这样做有何风险的时候了。倘若主要根据最终产品的性价比来判断自己或者对手的竞争力,实质上会破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对于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几乎没有帮助。要知道,能够催生出下一代有竞争力产品的基本技能,不能通过外包和贴牌生产“租进来”。照我们看,很多公司舍弃“成本中心”,转向外部供应商以便削减内部投资的举动非常不明智,它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拱手送给了别人。

从核心竞争力到核心产品

当然,完全有可能的是,一家在核心竞争力开发方面不及别人的公司也会暂时拥有竞争力强的产品线。比如,如果一家公司现在欲进入复印机市场,它会发现将有十几家日本公司等在那里,迫不及待地要为它从事贴牌生产。然而,一旦基础技术发生变化,或者它的供应商也决定直接进军该市场并成为它的强劲对手,那么这家公司的产品线,及其在市场和分销渠道上所做的投资就将变得岌岌可危。虽然外包能迅速使你获得竞争力强的产品,但是它对于打造有助于保持产品领先地位的内在技能却贡献甚微。

同样,如果一家公司尚未决定在哪个方面打造核心竞争力,它就不可能制定出明智的联盟或者采购战略。在联盟中学习需要公司积极地投入一系列资源,包括差旅、一群敬业的员工、试验性设备、消化和验证所学内容需要的时间。如果一家公司没有建设核心竞争力的明确目标,它也许不会做出这样的投入。

由于全球竞争在不同的层面上遵循的规则不同,争夺的利益也不同,所以分清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非常重要。为了长期建立或者巩固领先地位,公司很可能要在各个层面都成为胜利者。在核心竞争力层面,公司的目标是在某个具体类别的产品功能的设计和开发方面谋取世界领先地位,比如在光盘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比如飞利浦的光介质技术能力),或者体积的紧凑性和使用的方便性(比如索尼的微型发动机和微处理器控制装置)方面领先全球。

为了保住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这些公司都力图使核心产品在世界上的制造份额达到最大。核心产品往往拥有各种各样的内部和外部客户,从事核心产品制造带来的销售收入和市场反馈至少部分地决定了核心竞争力改进和扩展的速度。

控制核心产品如此关键还有其他的原因。如果一家公司在核心产品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就有能力影响相关应用领域与最终产品的发展。诸如数据驱动器、激光器之类与CD相关的核心产品,就使得索尼和飞利浦能够影响计算机光存储外设的发展。随着核心产品向更多的应用领域挺进,公司在新产品开发上能够不断减少成本、缩短时间和降低风险。简而言之,定位准确的核心产品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战略事业部的专制

我们谈到过全球竞争的三个层面: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以及最终产品。企业必须了解自己在每个层面上的输赢状况。仅仅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一家企业也许会在某些基础科学技术上领先对手。尽管如此,它或许仍然会输掉争夺核心竞争力领导地位的竞赛。相反,如果一家企业能够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赢得竞赛,而不是在少数几项技术上领先,它几乎必定会在新业务开发上胜过对手。如果企业的核心产品在世界上的制造份額能够领先对手,那么它很有可能在提高产品的功能和性价比上胜过对手。

由于产品的市场份额未必能反映公司内在的多种竞争力,所以我们很难通过这类指标来确定公司在最终产品的竞争中到底是赢还是输。事实上,如果企业试图依靠别人的竞争力来获得市场份额,而不愿意把力气花在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产品的开发上,那么就好比踩在危险的流沙上。

当你重新思考公司的概念时,目前一统天下的战略事业部—这个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组织结构教条,显然已不合时宜。在战略事业部已成信条的地方,任何人对分权稍有异议都会被斥为异端。在很多公司,狭隘的战略事业部观点意味着高层管理人员只能看到全球竞争的一个层面,那就是争取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今天就放到货架上。这种扭曲的认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产品的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当组织被视为战略事业部的集合时,其中任何一个事业部都不会独自承担起做强做大核心产品的职责,也无法提出充足的理由获得必要的投资来打造某种世界领先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总部管理层不能把更为全面的视角传达到战略事业部,事业部的经理倾向于少投资。最近,柯达和飞利浦等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寻找新的组织形式,以使它们能够为内外客户开发和生产核心产品。

在欧美企業中,战略事业部的经理们看竞争对手的方式与看自己的方式是一样的。总的来讲,他们没有意识到亚洲企业对谋取核心产品领先地位的重视,或者不知道在制造业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与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开发速度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他们既没有把握代工生产的机会,也没有在自己的各产品分部之间寻找协调整合的机会。

资源受到禁锢。随着战略事业部的发展,它会逐渐积累起自己独特的能力。一般而言,蕴涵这些能力的员工会被看做该事业部独有的资产。其他事业部的经理如果想借用这些人员很可能会碰钉子。事业部的经理们不仅不愿意把怀揣独特能力的人才外借出去,也许还要把他们隐藏起来,防止公司在开发新业务时把他们调走,这好比不发达地区的居民把大部分现金藏到床垫下一样。核心竞争力与货币一样,其效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公司有多少存量,还取决于其流通速度。

在技能储备方面,西方企业通常都具有优势。但它们是否能够快速地重新配置这些技能以响应新的机遇呢?虽然日本的佳能、NEC和本田在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上逊色于欧美企业,但是它们却能以更快的速度把资源在事业部之间调进调出。公司总部的研发支出不能完全反映佳能的核心竞争力储备规模。并且,如果不仔细观察,你也根本无从判断佳能调动核心竞争力以把握商机的速度有多快。

一旦能力被禁锢,掌握着关键能力的员工就无法参加充满机遇的项目,而他们的技能也就逐渐退化和萎缩。只有充分利用核心竞争力,像佳能这样的小型公司才能与施乐这样的行业巨头相抗衡。令人奇怪的是,在制订公司预算时全力争夺资金的战略事业部经理,却不情愿争夺人才这种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我们看到公司的高层领导往往倾注大量的精力做资本预算,但是对于分配人力资源似乎漠不关心,殊不知后者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真正体现。企业高管中几乎没有人能够走下四五个职级,去发现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并跨越组织界限调配他们。

创新受到限制。在没有找出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各战略事业部只会追求手边的创新机会,比如,没有多少新意的产品线延伸或者地理上的扩张。而那些属于混合业务的机会,比如传真机、手提电脑、手持式电视机和便携式键盘乐器等等就会被忽视,除非经理们摘掉他们的事业部眼罩。记住,当佳能准备进军复印机市场大展身手时,它给外界的印象是经营照相机业务的公司。显然,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思考,能够拓宽创新的领域。

战略架构的制定

在一家多元化公司中,如果信息系统、沟通模式、职业发展道路、管理层报酬以及战略制定流程都受制于战略事业部的组织界限,那么其核心竞争力就必然是支离破碎的。因此,我们认为,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把大量时间放在制定公司战略架构上,从而确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战略架构是未来的路线图,它指明需要培养哪些核心竞争力以及这些核心竞争力是由哪些相关技术组成的。

战略架构可以激励组织不断从联盟关系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帮助组织确定内部开发的重点,因此公司为获得未来市场领先地位所需要的投资就可以大幅节省。NEC的计算机与通信战略架构就是一例。如果一家公司不清楚应当培育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或者不知道哪些核心竞争力应该严加保护以免被无意转移,它怎么可能明智地选择合作伙伴?

当然,所有这些都应当归结为设计什么样的战略架构这个问题。答案因公司而异。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树的比喻,公司是围绕核心产品而最终是围绕核心竞争力来组织的,为了根系的足够强壮,公司必须回答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这种核心竞争力,我们能够在多长时间内保持我们的竞争优势?这种核心竞争力对客户能够感知到的产品价值有什么重大意义?假如失去这种核心竞争力,我们将会在未来丧失哪些商机?

战略架构为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提供了理由。战略事业部经理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新的市场机会是否会有助于实现公司的总体目标—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它是否利用或者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战略架构必须把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清清楚楚地摆在整个组织的面前。它为最高管理层提供了一个资源分配决策的模板。它可以帮助级别较低的经理们理解为何要确立这样的资源分配主次关系,同时对高层管理者也有约束作用。

战略架构并不只是对某种具体产品或者具体技术的预测,而是一种更宏观的规划,它揭示了客户对功能的要求、潜在技术与核心竞争力这三者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这种战略架构隐含的一个假设是,我们不可能对产品和系统的未来进行明确的界定,然而,要想在开发新市场方面先发制人,竞争者必须及早建设核心竞争力。

正是由于资源分配的一致性和与之相应的管理体系的建立,战略架构才变得具有活力,并且能创造出良好的管理文化、团队合作精神、变革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专有技能受保护和长远思考的氛围。这也就是为什么特定的战略架构不可能轻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原因。战略架构同样也是公司与客户、与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的工具。它在揭示大方向的同时,指明了具体的行动步骤。

人员的重新部署

一旦最高管理层(在分部经理和战略事业部经理的协助下)确认了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它就必须要求业务部门确认与这些能力密切相关的项目和人员。总部的管理者还应当指导相关部门对这些代表核心竞争力的人员做一次审核,确定他们的所在地、数量以及素质。

这就给中层经理们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核心竞争力是整个公司的资源,理应由公司总部管理层重新进行调配。任何员工都不为某一个业务部门所独自占有。要把某些人才留在战略事业部发挥作用,该部门的经理必须证明这样做能够使公司对员工技能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如果在每年的战略规划或预算编制过程中,事业部经理必须给出合理的理由才能把这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保留在本部门中,那么公司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强化这个信号。

然而,如果公司的奖酬体系仅仅以产品线的业绩为依据,或者职业发展的道路仅仅局限在事业部内部,那么各事业部经理的行为模式就会朝着破坏性竞争的方向发展。

还有,战略事业部经理的积极贡献应当在公司内部广为宣传。要知道,一个事业部经理不可能为了让其他事业获得好处(或者让作为晋升对手的其他事业部总经理受益)就同意把关键人才调出。有合作态度的事业部经理应该得到表扬,要肯定他们的团队精神。只要优先顺序是明晰的,人才的调动就不会被人们视为只是出于个人喜好或者政治考虑。

公司必须把这种为了打造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人员调动记录存档,并予以肯定和重视。在部门的核心人才被调去开发其他领域的商机之后,有些业务部门的竞争力可能会暂时下降。如果因为业绩下降而立即遭到指责,那么下一次它们就不太可能再拱手交出宝贵的人才。

最后,公司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消除骨干员工脑海中“我永远属于某个业务部”的认识。在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司可以仔细安排一个轮岗计划,让员工接触多种不同的业务。

所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员工都应当定期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心得和体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应该让他们忠诚于他们所代表的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某个特别的业务部。通过经常旅行、与客户交谈以及与同事会面,核心人才也许会受到鼓励去发现新的市场机遇。

核心竞争力是新业务开发的源泉。它们应当构成公司总部的战略重点。经理们必须在核心产品的制造方面赢得领先地位,同时通过旨在利用范围经济的品牌建设计划获取全球份额。只有在企业被视为由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专注于市场的业务单元这多个层面构成的组织时,它才适于战斗。

就最高管理层而言,他们不能只满足于成为最高级别的财务核算与汇总中心—尽管在权力高度分散的组织中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公司高管人员应当通过阐明战略架构来创造增加值,而战略架构将为公司谋求竞争力提供指导。我们相信,热衷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将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竞争胜利者的一个重要特点,重新思考公司的概念刻不容缓。

篇5:公司仓储部核心竞争力

地点:集团销售中心

谈话人:杨×叶×

杨×:按照支部的安排,党员之间要开展一对一地谈心活动,今天我们在一起谈一谈对开展保先教育的认识,相互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叶×:开展这次活动,我感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觉悟,收获很大。

杨×:对,党中央从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入手,进而提高全党的领导能力,树立党的形象。我们公司的所有党员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每名党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思想觉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党支部先后开展了主题实践活动,与党员群众谈心,征求群众和客户的意见,对党组织建设和公司的发展促进很大。

叶×:现在看来,这种活动太有必要了。

杨×:我们在一起工作,您对我的缺点看得很清,想请您帮我提些意见。

叶×:我感觉党员的先进性在您身上表现的还不错,您责任心很强,经常加班加点,能吃苦,奉献精神强。但感到您的学习抓的不紧,自觉性不高。有时集团组织培训,借口工作走不开而不参加。平时自学也比较少。再一个不爱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杨×:您提得很对,我今后一定努力改正。我认为您的工作表现是很优秀的,不多说了,要说缺点嘛,我觉得平时说话要注意场合。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和阴暗面,不能不讲场合,随便乱讲,要时刻想到党员的身份。

叶×:好,我一定注意,我们要在员工中处处发挥党员作用。

篇6:公司核心竞争力塑造

八九点作为国内迅速崛起的管理咨询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也来自战略、人本、文化三个方面。我们就以八九点为例,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一、战略

企业战略的制定要从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的手段三大方面着手,有点有面,层层深入。

首先是战略方向,八九点的战略方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成为中国服务业的一面旗帜,围绕知识服务业去拓展,发展,这是发展的大方向。第二个层次,业务主体要牢牢占领战略咨询制高点,不从低端往上做。在牢牢占领战略咨询制高点的同时,还侧重于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变革,财务管理、营销体系建立等,并积极推进企业文化、信息化的建设。

此外,多元化是所有企业挥之不去的情结。那么,企业的多元化该如何拓展呢?不是头脑发热地开几家分店或异想天开地发展点别的产业那么简单,而是要紧扣自身的主体产业向相关方向延伸,这样才能把蛋糕做大。八九点的多元化方向是围绕知识服务业向培训、行业研究、信息化、市场调查、猎头、出版、企业托管等多方向发展。

其次是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按照长期、近期依次制定。八九点的目标则是分为长期、中期和近期三个层次。

企业的最高战略目标就是孜孜以求的愿景目标。八九点的愿景目标是立志成为中国最受尊重的大型咨询企业之一,受到客户、同行、员工的三方面尊重。

中期目标是迅速壮大顾问队伍。这是机遇层出不穷的时代,是成批出现商界精英的时代。有这么好的大环境作支持,每个企业都要把握这个大好机会。今天的八九点虽然还不是咨询顾问数量第一、做的项目数量第一的咨询产业的领导品牌。但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我们以加速度充实、发展自己,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近期目标是目标,不能盲目,也不能保守,是需要公司上下同心同德、同言同语、同步同行,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的目标。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既定的战略靠什么来实现。再好的战略目标如果无法成功落地也是徒劳无功的。八九点实现目标靠对内、对外两大方式。对外的营销战略追求“顶天立地”,“顶天”是打造品牌,靠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肯定;“立地”是深耕细作,不断借鉴领袖级企业的精华理念,提高自身实力。比如TCL的发展方式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它避开北京、上海等一流市场,而进入二流、三流市场,使手机成为TCL集团力挽狂澜的板块,这一业绩使TCL手机板块的领头人荣耀地成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当然它还有配套思路,比如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它设计了手机加宝石,功能加炫耀的理念,这是它的设计思路、定位思路、市场思路。对内靠合伙人模式,涉及到企业的理念、概念、基本制度、比例的构成。一个想良性运营的公司决不能是金字塔模式,一人高高在上,别人全是成本,每天所研究的是如何降低人的成本,这是极端错误的理念,也不可能把企业做大、做强。我们的思路是对每一位公司的员工都看作合作伙伴。作为老总,要和公司的其他合伙人和骨干人员共同持股,并坚持能者居上的发展思路,这样的企业才能有真正的发展。

二、人事、人力资源、人本

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而不是设备、厂房。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激励人和管理人,如何使其发挥最大效应。

如员工档案管理,包括培训档案、保密档案等;再如户口问题,这一套比较成体系了,所有员工都在管理之中,这些比较基础的是人事管理。

打好基础后,就要考虑绩效管理和薪酬组合。要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这是人力资源管理。

最重要的也是最高端的是人本管理。

首先要培养员工使命感。就像战略里面最高的是愿景一样,人力资源的最高境界是人的使命感,让员工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愿意为理想而奋斗,甚至献身。

其次是人力资源二元论。人不仅是成本,还是资本,人不仅参加一次分配,还要参加二次分配,当然这里指的人是指企业的高管人员、有价值的人员、核心人员,产权既是精神的需要,同时也存在物质剧增的可能性。

第三是职业生涯。八九点给员工安排的职业生涯路径是非常丰富的,让每个人都成为优秀的人才是我们对员工的承诺,也是我们的追求。

第四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毋庸置疑了,现代社会对有知识的定义,不在于是不是硕士、博士,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有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能力和方法。真正的学习无处不在。其实真正的培训不是简单地重复MBA的课程,而是项目经理、合伙人讲真正实践的体会,这些东西是最宝贵的。

企业有人则行,无人则止。那么我们又凭什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呢?

首先靠环境。公司是否弥漫着简单做人,踏实做事的良好氛围,这是软环境。至于硬环境,比如从交通说起,我们能给员工提供怎样的条件,出差是乘飞机还是坐火车;住宿是住标准间还是公寓;又比如我们的办公场所,办公用品,这都是我们的硬环境。是否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与企业实力的增长相匹配,不断地与员工所创造价值、品牌、平台相匹配。

第二靠机会。企业是否能给员工提供不断提高的平台。工作机会、发展空间、创业机会都是员工非常看重的东西。企业的内部机会也有很多种,关键是让员工感受得到。机会摆在那里,只要你有能力做就一定有你发挥的地方。

第三靠能力的培养。培养能力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技术路径。以八九点为例,指从助理咨询师一一咨询师一一高级咨询师的成长路线。资深咨询师就相当于名校教授,各校教授是一个概念,指的是他的财务回报、受尊重程度、社会地位等等综合因素。第二个层次是领导路径。指从大业务员到管理者再到领导者。这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境界的培养。不断拔高你,迫使你承担更多的责任,挖掘出你最大的潜力。

第四靠薪酬留人。八九点的薪酬结构是技能、岗位价值决定了大家的岗位工资,绩效决定了一年的总收入,市场价值实际起到最后是否能留住人的比较作用,也就是衡量是否达到外部公平。对于企业需要什么人,如何吸引他们,在这些问题上大家都要戴一副眼镜,比较的眼镜,横向比,纵向比,跟别的公司比,跟自己的过去比。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的作用,在企业诞生的那一天就自然存在。就像人一出生就有思维一样,企业文化有它存在的客观性。

有人说,小企业靠人治,中等企业靠制度管理,大企业靠文化管理。还有人说,手工业经济时代靠经验管理,工业经济时代靠制度管理,知识经济时代靠文化管理。企业家应该深刻意识到良性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积极意义。企业要想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必须早动手,有目的的去培养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力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实现企业管理最高境界的“文化管理”。

当我们想借助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更好发展的时候,首先要寻找到突破口。第一步是提炼,就是把根植于企业员工头脑中那些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符合行业、区域以及我们这群人特征的东西和美好的想法提炼出来。

我曾去过一些企业,看到到处都是不同的口号、标语,都是发动大家写出来的真心话。我觉得这比没有强,比抄来的强,但是还很不到位。因为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口号都贴在墙上作为信条,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大家头脑里的东西提炼出一根主线。一个企业需要坚持的东西其实就那么几条,而不是几个条或上百条,而这些需要坚持的东西,一定要跟我们的行业特征有关,跟我们的追求和愿望有关,跟从业人员的基本特点有关。

八九点倡导合作,创新,诚信,敬业的企业精神。合作,首先要相互认同,这是基础。其次,一定要明白蛋糕原理、利益机制。一个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能充分意识到,有公司才有我,有大家才有我,得不到这份,会得到那份。大家一定要明白,蛋糕做大了一定会有属于我的一份,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一个是利益因素,一个是认同因素,不管我们每一个人会怎么想,这两条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基础,我们还要善于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很好的合作。

创新。每个企业千差万别,你不创新能行吗?每个企业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客户那里一定要创新,对外的个性化服务加强,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诚信。我们对客户要诚信,对员工也要诚信。举个例子,两个企业A和B各自都想招聘两名大学毕业生,每个企业准备的总投入也是一样的,两人共24万元。A企业采取的办法是两个人一个月各5000元,一年各6万元,两人共12万元,剩下的12万元谁干得好奖给谁,也就是一个人可能拿到18万,另一个人可能拿到6万。B企业采取两个人一个月各1万,一年各12万,两人共24万,没有业绩奖金。假如这4个同学是一个班的,优秀的同学可能就去A企业了,两个相对认为能力差一些的人可能就希望去每月挣1万的B企业了,这个在经济学里叫做良币驱逐劣币,所以我们从招聘中看A企业已经占据了优势。有些企业家也想成为A企业,但并不容易。有能力的人为什么会选择A企业呢?因为它有口碑,有诚信,大家相信它关于奖励的承诺会兑现。这说明企业一定能够从长期坚持诚信中得到好处。

敬业。敬业的表现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敬.业表现。维护公司声誉、帮助公司改进管理、具有成本意识都是敬业的表现。

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一一理念、精神总结提炼出来后,第二步就是分享、推广和贯彻。八九点的文化不仅仅是理念和口号,它已经深深地渗入到了日常的管理和行为当中,并且有一整套措施来推广和保证。

首先是制度体系的保证。如《员工手册》规范了员工的行为,确定了员工的基本责权利。如八九点实行了轮值经理负责制、管理看板等管理方法,每天通过晨会、管理看板等多种方式进行公司制度发布、公司重大信息、活动通告、项目经验交流、理论交流、业内动态等传播,有效地促进了内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然后要通过组织及管理的创新为企业文化的实施提供活力。如我们可以把总经理办公会改成高层管理委员会会议。高层管理委员会由总裁及公司核心骨干组成,在高层管理委员会上投票时,包括总裁在内每人投一票。每月一次的高层管理委员会会议贯彻了八九点民主决策和交流沟通机制。

另外,如首问负责制,保证每一名员工有疑问向上级或公司其他管理人员提出时,第一时间得到圆满解决,避免了互相推诿和扯皮。首位公布制,保证公司公布最好的员工和最好的表现,以便起到树立标杆的效果,同时避免挫伤其他员工的积极性,给落后的员工第二次机会。

活力营活动,为全体员工提供了一次交流的机会。导师制,使每一名新员工都有一位导师,为新员工提供行为上的指导、业务上的帮助,保证新员工尽快融入公司文化中。

如果说优秀企业需要有一个好的文化理念,那么卓越企业则不再问理念是什么了,而是要问这些理念坚持了多久?有多少员工能够比较一致地阐述这些理念?希望我们的企业理念坚持100年不变。“润物细无声”正可谓是企业文化作用的最好概括。

上一篇:中小学校行政领导后备干部申请述职报告发言稿下一篇:有趣的汉字(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