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德育

2024-07-12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德育(共11篇)

篇1: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德育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的的渗透。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时代的要求,教师更应充分利用物理教学这块特有的德育阵地,发挥物理学科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将物理教学中融入德育,全面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稳实的基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育大纲也指出:“各科教师均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寓德育于各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物理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世界观,而且对物理教学本身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本人浅谈几点愚见:

一、审美教育

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物理学揭示了自然界丰富多采的运动形式及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自然界在结构上的对称、和谐与韵律美。科学中的美学不言而喻。

磁铁总能吸引铁磁性物体,小磁针被悬挂起来,它的一端总指向南极,另一端总指向北极。我们的祖先最早把这一物理规律美变为实际的科学美,发明了指南针,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牛顿“”站在巨人的肩上,将看似相互孤立的力学知识、各天体上纷乱复杂的机械运动,通过数学方法,简洁、概括地表达为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充分显示了物理的简洁归纳之美;反观微观世界,库仑定律竟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惊人地相似。种种的科学之美,强烈诱发人们探索自然奥妙的欲望。

二、情感教育

新教材的编排更注重了教材内容的人文关怀,即人们对人生理想、信念的追求,对善良、诚信一切美好事物的歌颂,本质上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追求“真善美”的科学精神。新教材还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方案的拟定,注重学生在了解科学家探究科技的艰辛历程中体会坚韧的科学精神并学习。试想,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熏陶,没有情感教育的灌注,教材是多么地缺乏生命力。例如,信息窗中介绍照相机的滤镜、人工彩虹、光纤通信、磁悬浮列车、人工降雨等与科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同时物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列宁曾明确指出:“现代物理学正在生产辩证唯物主义。”家爱因斯坦也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他非常重视哲学研究并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哲学的思想也是通过教材的渗透才能顺利传达到孩子们的心灵。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把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应用哲学指导、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渗透哲学思想,努力把物理学习上升为学科方法的学习,对学生正确而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卓有成效,而且对形成科学世界观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爱国主义的教育

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顽强的进取精神,除了来自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来自对祖国的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这是学生思想品质中最为宝贵的学好物理课的精神支柱。

纵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张衡的浑天地动仪、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科学文化珍品在世界的宝库中光彩夺目。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从1950年起就要求回国报效新生的祖国,美国当局百般阻挠,对他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最终他克服重重困难,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钱三强、王淦昌、陈学善、戚发轫等一大批科学家致力于祖国的科学事业,才有“两弹一星”的光环,才有“神舟”载人的梦想。

教师如果能结合教材内容、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进行授课,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四、意志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物理教材中所介绍的科学家为了取得成功,追求自然奥妙而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刻苦勤奋的精神,为科学事业忘我献身的品格,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科学素养,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优化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

居里夫妇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从8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2克氯化镭;法拉第历经十年,经过上百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伽利略为了追求科学真理,坚持观察和实验,终于被他开启了人类“实验物理”的先河……

总而言之,物理教学中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的物理学史,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文化,必定可以实现新课标下充满情感的生动课堂,实现每一位学生科学素养的持续提升。

篇2: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德育

无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工作既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有乐趣的。

一、为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建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参加升国旗仪式,开展操行学生自主管理每日一评、期终总评活动。全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2、本学期开展了“讲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语文知识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3、关爱学生,注重了解学生心理。

4.注重学生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家访,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5、认真做好了潜能生的转化工作,缩小了班级内学生的差距。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善于心灵交流,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有些学生厌倦了忙碌的学习,觉得学习不那么重要了;有的学生习惯了成功的喜悦,变得飘飘然了;有的学生没有了家长的监督,开始不再听话自觉了……这时,老师要发挥自身的光和能指引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冗长的大道理,学生是肯定不愿意接受的,于是我从班级实际出发,留心捕捉学生之中闪现的“光芒”加以肯定、鼓励,让学生都清楚地明白怎样的行为是值得学习的。面对学生中萌发的不良势头,我就个别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双管齐下,扭转学生消极的态度。因此,我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互相学习的氛围,大家为了自己的进步,集体的荣誉,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

2、重视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有点自以为是,有时还居高临下。作为教师,我首先要求自己谦虚,尤其是面对学生时,遇到问题时首先征求学生意见,让他们懂得“满招损,谦受益”,还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这样的身教,不仅仅落实在与人相处方面,平时对学生的各项行规教育我都是身体力行的。

4、教育学生学好功课,加强思想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教育学生学好功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努力做好备、讲、批、辅工作,提高课堂效率。

5、做好潜能生的转化工作

在我班,潜能生在班中虽为数不多,但我绝不会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转化潜能生是教师的一项不可少的基本功。首先要把真诚的爱给予他们,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要用自己对潜能生的一颗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门。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再次是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6、进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常常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做到放学回家自觉排队;课间不做危险的游戏;不私自去游泳;不结伙外出;不携带凶器等一系列的规定,牢固树立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班上有不少学生由于父母忙或不够重视,对学生缺少关心爱护和教育,以至于养成教育不能形成有效配合。

篇3: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坚持辩证唯物论主义, 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 做了大量的准备, 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愉快, 而且在心理上还会产生一种对老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在物理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我们伟大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我们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 为世界科技宝库增添了光彩。殷商甲骨文记有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日食, 比巴比伦最早的日食记载早六百多年;《竹书纪年》载有三千六百年前的“夜中星陨如雨”是世界最早的流星雨记录;世界上第一个记录哈雷彗星的是《春秋》, 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墨经》论述杠杆平衡原理、小孔成像、面镜的观察研究, 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在建国初期, 也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投身建设, 参加和组织我国的核武器研究, 为了祖国的强大, 邓稼先数十年来努力奋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让世人震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 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 就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好素材。

三、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重点讲授内容的德育素材, 进行教学的德育渗透, 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关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物理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 还有介绍物理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 (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等) 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并加以点拨,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感受有关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 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等。

四、展望前沿科技, 鼓励学生勇攀高峰

人造卫星发射,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 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 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 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 核试验成功的介绍, 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这些东西, 虽眼下根本涉猎不了, 但青年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与未来, 是种子萌发、成才的沃土。在教学中适宜地将这些素材灌注到教学中, 用三言两语或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德育融入进去, 育人作用不可低估。

篇4:物理课堂中的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50—01

物理德育即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良好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物理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物理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进行德育的一条主渠道,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把德育因素渗透到物理教学内容中。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自始至终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讲授知识时,抓住时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哲学观点。例如,讲电场、磁场时可以和学生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同时说明“存在即被感知”这种错误的观点。机械运动和分子运动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摩擦向滑动摩擦转变、全反射、干涉、衍射等蕴含了量变会引起质变的道理,电流的形成条件说明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有力武器,是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统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例如,在牛顿定律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成书《考工记·轮人》记载“马力既竭,犹能一取也”,这是惯性的最早记载。《墨经》论述:“力形之所以奋也”也说明早期人们就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这些都说明中华民族古代就有光辉的科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讲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取得的成绩。如: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30多年来,我国共研制发射了15种类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相继成功发射。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惊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同时,流露出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励学生为祖国刻苦学习的崇高的精神。

三、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

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学生非常重要。物理教学中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教育要具有渗透性,不能游离于物理教学之外,也就是说,要把这种教育寓于一节课堂中的每一部分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例如,力学部分的一系列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在自由落体、牛顿定律、奥斯特实验、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课的教学中,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进取、锲而不舍,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在万有引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揭示过程及其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态度。

篇5: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德育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道德知识,更要引导好他们的道德行为。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从而把“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教师以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为着眼点和出发点,使德育体现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道德认知

道德需要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德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从而使学生在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预期的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只是意识地被动接受,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怎么做,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德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怎样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老师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我们可以把说教和感化结合起来在。比如,有一次我班有个学生违反了学校对于“学生上学,家长接送不可以超过学校门口所划白线”的规定而使班级被扣了分。我很生气,又一次在全班面前重申了学校的这一规定,并反问学生:“如果所有的爸爸妈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的大门口那会怎么样?”这时学生纷纷议论,从而明白这样会堵塞校门口,大家都不方便了。这次教育并不仅仅告诉了学生该怎样做,更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学生自己的体会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从那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二、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1、结合实际情况支持学生的合理想法。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班长,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善于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唱歌跳舞,想带领大家搞活动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 “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

2、改进教育态度和方法,培养健康个性。

为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教师也要改进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以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比如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再如,在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了字少、句短、易记的行为规范要求,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激励学生,看谁能记得牢做得好,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三、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

儿童的心理与成人不同,让他们接受新事物时,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概念性的讲述与具体的范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并能转化为自己本身的物质。

1、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在班集体中,教师可以用集体的荣誉感,来创设积极向上的良好情境。一个良好的集体,会凝聚着一种活泼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力量。教师就可以利用这良好的力量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举行形式多样的班会、少先队中队会活动以及一些兴趣活动等等,让学生切实感到在班集体中有着积极奋进的力量。

2、联系生活,鼓舞学生。

在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人和事,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劳动》课中,讲述了不少用有关道德、品德方面的内容,也记述了这样或那样的道理,学生们会普遍认为,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而往往忽视了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教师就要联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众,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

3、利用媒体,陶冶情操。

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利用优秀的影视节目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影视节目最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接受,观看有益身心的影视节目,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

1、导行过程实效化

导行过程要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过高、过多,也不过低、过少。比如教育学生多为集体做好事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寻找做好事的机会,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事,对集体、对他人有利的事就是好事,好事就在我们身边。并联系学生实际,表扬做好事的同学。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导行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导行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比如教育学生要学好各门功课,可以针对班中一些学生偏科的现象,设计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行,其他副课无所谓。”学生通过讨论,明 白各科间的联系,明确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并决心认真学好各门功课,为全面提高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导行途径网络化

在德育过程中,尤其在导行途径上,要一改以往 “闭关自守”的状态,为学生编造一个广阔的导行空间,与各种学科,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形成导行的网络,凝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导行的网络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脚点,不再孤立,使导行更具实效。⑴与各种活动相结合。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结合晨会、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把课内播种与课外培育相结合。⑵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一事能成,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训练,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有计划、系统地训练。比如教育学生要做父母的好帮手,根据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现状,家长中普遍存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里什么事也不要做,使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普遍较差。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联系本等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督促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洗菜、做饭、整理房间等家务事,在劳动中强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有条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3、导行形式多样化

⑴明理导行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从而利于指导行为实践。教育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可以以有成就的科学家激励学生。如,苏步青小时侯只钻研自己爱好的数学的话,他会有今天的成就吗?为什么?通过正反 对比,学生切实认识到偏科的危害,体会到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这样为学生的行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再结合课后练习具体导行,真正把指导行为实践落到实处。⑵规范导行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我们可以结合《规范》加以导行,使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如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0条:要看有益的图书、报刊、录像。这就告诉学生,书籍有好坏之分,读了不健康的书,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教育学生要增强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坏书。以规范督促自己,养成读好书的行为习惯。⑶榜样导行

榜样分为两类:一类是伟人和英雄人物。学生对他们很爱戴、崇敬,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信,很服人。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学习雷锋、赖宁等楷模的言行,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另一类是身边的榜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父母、导师和同学的整个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地放到儿童跟前。”榜样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对象,尤其是身边的同龄人榜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让学生找出身边的榜样,大家心服口服,导行具体、真实、有效。⑷评价导行

运用评价进行导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运用评价及时指导行为、校正行为,强化道德行为的形成。同时,要运用肯定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行为中的闪光点,化为自觉行动。如,让学生评价班级中各方面优秀的同学,说说他们学得好做得好的原因。⑸竞赛导行

在平时运用竞争、激励机制,使德育教学活动化。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辩论会、擂台赛、评选劳动能手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内化导行。如开展“争当爱护公物小卫士”的竞赛,学生之间比一比谁能自觉爱护公共财物。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规范自己的行为。

篇6: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德育

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今天,帮助中学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在生物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德育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上教育与课下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生物教学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生物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合理挖掘教材中德育功能的内容

生物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观等方面的内容,除个别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绝大部分的德育功能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在日常的备课中,笔者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如:在给新生上第一节生物课讲《致同学们》时,我引用“袁隆平身价超过千亿元,不为钱而活着反而最富有”一文,告诉学生: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的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将崇高的理想建立在一项项具体、甚至枯燥的工作上,一个人的奋斗才是扎实的,离成功也是最近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德育不可缺少的一块阵地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四、正能量引导学生,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当今社会,早恋、抽烟、喝酒、上网等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显得尤为重要。西方很多国家把性教育加入教育内容中,希望从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性健康认知能力,而在我国,相关的文件还很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熏陶,青少年不仅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青少年的性价值取向却不断模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越趋薄弱。中学生物有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教学中往往一闪而过或忽略不教以及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成绩。所以,在学习“生殖和发育”以及“动物激素”时,我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性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除此之外,我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成绩。

篇7: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德育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德育教育应切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而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情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精神之塔”。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二、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和寄宿儿童较多的特点,叫同学们反复吟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句使大家深刻理解了作者拟人化手法,用“我的口吻”表现了“亲子”失养于祖国,受辱于异类的悲苦,以及祈求回归祖国的殷切心情,不少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眼角掬泪,理解深刻,达到并超过预期目的教学效果。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三、在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并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的模式,也没有要求篇幅和数量上的限制,而是要求学生们有经历、有感触、有写作欲望,就随时写下来,我也随时给学生们小作品进行批改和引导。作文是对生活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的过程。

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从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也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

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记日记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写日记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贬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样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所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形式灵活且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如:读《无私的爱》最后一个自然段“殷红的鲜血缓缓地从孔繁森体内流出,缓缓地流入针管,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这是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的鲜血”时,学生们已经完全侵入课文情境中,我马上补充孔繁森援的相关感人事迹及评价,安排写一段话的练笔,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假如你参加孔繁森的追悼会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这样安排,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更受到一次英雄崇高品质的感染。

《我爱我的祖国》、《祖国的生日》、《火红的党旗》这是一组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爱国色彩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而且在学法色彩比较浓内涵很深,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很大。教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激情,还要充分挖掘文中的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提出要求。教《火红的党旗》一文时我先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然后重点介绍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到今天的“四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接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党旗、插图,让学生说说党旗各部分象征什么?再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篇8: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德育

一、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研究美术史的过程中, 欣赏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欣赏活动首先是一种情感与认识互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学生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 这是道德教育中的审美形成的内容。 因此, 学习艺术欣赏的过程, 是人类艺术能力的积累, 更是人的一种艺术素养和审美素质。 这种美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使用正确审美意识来艺术欣赏的过程。 比如在让学生欣赏敦煌壁画时, 让他们先了解历史, 了解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而敦煌莫高窟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画廊, 以及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在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 欣赏无数的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艺术品时, 让学生体会古代无数能工巧匠的杰出创造。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初中美术欣赏课时, 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国家著名画家的爱国故事和古今中外历史名画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如在介绍画家故事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不为功名利禄而改变心志的精神。

二、在美术造型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优秀的作品需要作者用心灵去创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 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 最可贵的地方是画家纯美和高尚的思想精髓, 而在学校的美术教学里,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创造作品, 让学生一边创作, 一边感悟自己的心灵, 在这整个过程中, 学生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使自己的绘画水平不断升高, 直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他们的绘画水平就能产生质的飞跃,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 最重要的是, 学生们在这些基本的培训过程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那就是只有付出才能得到收获, 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 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坚持不懈, 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当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后, 开始着手临摹一些优秀的作品, 起初只要求追求外形相似, 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后, 可以要求学生通过临摹的过程去得到一种思想上的升华。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由于前面的几个过程的积累, 学生们渐渐明白了优秀作品的思想精髓, 而不是外在美丽的线条, 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 这对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内在品质的提升不失为一个绝好途径。

三、在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手工课教学中, 由于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优越, 动手能力差, 对废旧物资再利用更是困难, 学习兴趣不强。 在此, 加入德育的内容, 从培养学生的艰苦朴素、勇于克服困难、耐心细致的思想出发, 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之上, 激发学生对于手工制作学习的兴趣。 工艺、设计、制作是美术课的实践课程之中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事情。 往往几块碎布、一些彩纸、旧的挂历、塑料瓶等等, 在通过精心的设计、灵巧的制作, 就能变成一件件较为精美的艺术品。 通过具体的实践训练, 就能使学生明白如何变废为宝、变废为美;同时还能有效利用废物;也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一举数得。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尽可能地发挥他们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巧妙地将环境教育渗透其中。

四、在美术课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的实质还是在于实践, 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美术课外教学活动, 把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受到启发和教育, 真正将道德教育与实践相融合, 做到寓教于乐, 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美术课程中的课外活动是形式多样的, 比如:组织学生们外出参观各种展览, 去大自然中写生, 野外实地考察等等。 在学校组织春游时, 可以布置学生们观察自然, 在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踪迹, 这样学生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 也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景, 体验自然之美。 通过活动,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热情, 增强学生们保护大自然、治理山河的意识, 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作画, 借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纯真的喜爱。 还有就是通过让学生们每周参加学校升旗活动, 观察学校升旗仪式, 再结合图片、视频中升旗的场景,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畅所欲言:当我们国家的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获奖时, 体育赛场上升起的五星红旗;当我们国家的科学家登上南极的最高峰之后, 山顶上升起的五星红旗;当我们国家的宇航员登上外星后, 插上的五星红旗……通过对这些讨论的画面的创作, 学生们表达出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并将自己与祖国连成一个整体, 立志成才, 为祖国的荣耀而努力。

在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中, 要加强德育的渗透, 进一步地培养学生们高水平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进一步地推进素质教育, 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施教者, 也需要新的受教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德育渗透,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新课程改革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 学生才能提高道德修养, 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德育课程观念的变化更新,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以拓宽学校德育课程范围成为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包含着德育, 在每一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样, 初中美术学科也责无旁贷的承载着学校德育的重任。

篇9: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抓好课例,润物无声

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首先表现为能根据大纲要求及教学的内容,准确地确定思想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做到既不忽视课本中固有的德育内容,也不牵強附会地给教学内容穿衣戴帽,或是每堂教学内容都不分主次地对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德育,形式化,无中生有,硬性挖掘,难以自圆其说。为此,物理教师要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真正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使德育收到实效。那种缺乏针对性的泛泛的德育,只能是隔靴搔痒,没有什么实效。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害怕学习物理,认为物理学科难度大,没信心学好的心理,我结合欧姆定律、电压、电阻电流的关系以及安培、电磁感应内容的教学,通过演示实验,直观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同时,穿插介绍富有启发性的物理学史实,介绍物理学家矢志不渝,坚忍不拔,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欧姆在经济状况和实验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花了十几年的心血,研究出电压、电阻、电流的关系;安培失学不失志,坚持自学成为物理学家;法拉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花了10年时间,才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这些科学家的事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有利于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克服自卑感,不畏学习物理上的困难。物理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和培养物理能力,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任务,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认识,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不同于政治思想教育课,它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的传授过程,对学生进行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把德育的内容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把知识的教育和德育辩证统一起来,互相结合,融为一体,随机渗透。

二、改进实验,渗透德育

传统的演示实验,是教师表演为主,其主要作用是传授知识,提供感性材料,较少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对发展智力是不利的,我把部分演示实验改进为边讲边实验。其形式有以下四种:

A. 把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糊涂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许多学生都和亚里士多德的想法一样,持有“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为了彻底地纠正这种错误,我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索,然后归纳推理,得出牛顿定律。

B. 对技术性较强,易出错的实验,采取边讲边实验。

例如:在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教学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了六个实验。用棉线测地图上铁路线的长;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测乒乓球的直径;测圆锥体的高度;测一个硬币的厚度;测细铜丝的直径。

通过学生的实验,然后有的放矢的讲评,使学生对测量的方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为下一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C. 对具体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某些教学重点或难点的演示实验,改进为边讲边实验。

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强度的线路连接及其作用,是学生学习和实验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对比分析来解决问题。

D. 对于可见度小或物理过程快,学生不易观察清楚的演示实验,一般也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

有目的地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法,可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验技能。

三、在直观教学中进行德育

教育家赫洛克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学习同一难度的内容,第一组为受表扬组,经常受到表扬,成绩扶摇直上。第二组为受谴责组,责备经常不断,这些责备开始起点作用,后来就“疲”了,成绩就持续下降。第三组为忽视组,只是在一旁静听前两组所受到的表扬和谴责,自己既得不到直接的表扬,也不会遭到直接的谴责,学习成绩也比前两组差。第四组为控制组,既不给予任何表扬和谴责,也不让他听到对前两组所受到的表扬和谴责,学习成绩最差。由此赫洛克得出结论说“奖惩是必要的,不给予奖罚会引起学习下降,而奖励比惩罚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由此我们还会看出,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跟学生的成绩成正比。所以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尊、民主的真挚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多、一少、一忌”,即多表扬、少批评指责、忌讽刺挖苦。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它的一大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探究知识,培养能力。例如,讲“变阻器”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舞台上的灯光明暗是如何控制的?对这个问题学生觉得新奇,兴趣浓厚,马上开始讨论,各抒己见,争执不下。这样,让学生带着兴趣与疑问去探求新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讲“大气压强” 时,我先用幻灯片放映马德堡半球的自制模拟实验,接着让学生讨论,从大多数学生的眼神中,看出他们持怀疑态度,于是请两名班上的“大力士”来做这个实验,并让他俩简单说明前后两次用“力”的情况,同学们通过看、听、做、想、说得出确实存在的大气压强,为学习新课开好了头。

篇10: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个风格高尚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德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断言不存在“无德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思想教育”。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研究教材,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使德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渗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物理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因此在祖国的历史上记载着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完善的内容,例如,在 “磁场”一节中关于磁偏角的介绍中,学生可知比西方早400多年的宋代沈括已提出;而在学习“回声”中介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 400多年;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学习声的传播时,有一些抗战影片中的片断,如《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利用铁轨提前获得敌人火车到来的情报,在《地道战》中游击队员利用竹筒传递情报、信息。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运动和力”这章内容的时候,讲“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时学生对磁铁吸引铁钉实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还可以通过有关实例说明例如两个同学面对面同时施力时产生的效果,进一步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另外,在讲“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时,教师可提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点,这实际上就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并不需要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进行详细地教学,而是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教师设问:“某人家里有个窗式衣柜侧放在有过膛风的中间,当有过膛风经过时柜门为什么会自动打开?”学生对这种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设计小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是因为当有过堂风经过柜门时,柜门外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变小,而柜门内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柜门会自动打开。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

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其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惯性定律、杠杆的平衡条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等。学生由于经历和水平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过于依赖课本,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努力做好实验,实验使用的器材要简单些,观察现象的结果要明确,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学生亲自探究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在做硬币“跳高”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都不相信硬币会“跳高”,这时教师现场展示一下,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会要求亲自去做,结果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但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这样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成功,从而使他们明白做实验要脚踏实地去做,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学习“电磁感应”这节课,在得出电磁感应现象后,抓住时机讲法拉第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电磁感应”。他在1821~1831年间做了大量的实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经历了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他从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只要我们细心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找准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就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既是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只要我们在具体实施时,明确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这三个方面的德育要求,采取合理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相信一定能提高初中物理的德育教学水平。

郑州市新奇中学

物理组

篇11: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 在中学的各科教学中,德育处于一切教育的首位,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中学物理教学中去,本文从它们的联系和渗透的方面及途径、方法作出探讨。既面向学生,又面向教师;既从学者之说,又自经验之谈。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

中学教育目标对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学教育大纲规定:“通过中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奋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钻研中学物理学科内容。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知识信息的传递方式,规划出一个面向全体受教育者,而深化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我们以此原则来确定物理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从而使物理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联系越来越紧。

一、中学物理教育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1.道德习惯养成与教育关系

中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发展、充满可塑性的年龄阶段。在身心健康、个性、品德等方面都在高速发展,在此发展阶段,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长期养成的过程。判断人的主观意识是受长期教育形成的心理积淀所左右的,无论是在物理教学中,或在教学外,都必须坚持以高度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塑造为最高目标,以达到良好习惯养成的效果。

2.教育功能与育人关系

中学物理教学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这是学校教育总任务所规定的。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娅曾经讲述:“所谓教育,就是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物理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在新形势下,我们贯彻“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学校工作方针,必须要求对学生思想工作由观念到途径、形式、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改变,强化中学德育教育在内的物理教学,已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强有力措施。

二、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渗透德育工作的几个方面

1.继承民族、人类发展而遗留下来的宝贵科学财富

在整个中学物理教材中,我们学习的所有知识是人类遗留下来的宝贵科学遗产,这些遗产是许许多多科学前辈一生奋斗的结晶。在这些遗产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外,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其钻研科学精神,奉献科学精神。在使学生明白,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是使之为人类的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2.渗透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唯物辩证主义思想

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和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物理学知识本身就贯穿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现着自然辩证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物理学知识的过程;是从实验观察开始到思维加工、总结出规律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运用。即学习物理有三个环节:(1)观察、实验;(2)思考;(3)运用。这正体现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个“飞跃”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的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促进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养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科学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3.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结合物理知识的讲述,有意识地介绍人类科学发展史、古代科学技术成果、中国当代科技成果,这一些都始终贯穿整个中学物理教材的始末。

例如,讲简单机械时介绍我国古代的杠杆利用;讲声现象时介绍天坛的建立,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介绍我国近代科技成果时,讲述我国掌握的“两弹一星”的科技成果以及“中国环流器一号”的顺利启动,启迪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强盛,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4.渗透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我们学过许多定律、定理。每一个定律、定理都是科学家长期辛勤劳动、总结,相互合作而得到的结晶,在讲述定理等规律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规律,从中感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悟其遵守纪律、相互协作、爱护公共财物的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理想、集体主义精神和热爱劳动的精神。

例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教师须要求每一组的几个同学必须共同思考、互相协作和仔细观察,才能使实验圆满成功。使每个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的喜悦和团结的力量,及时总结出失败的教训,为今后的道路畅通而作出较好的品德铺垫。

当然,中学物理教材中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德育思想。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1.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针,我国的中学教育内容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大纲所定的,而德育离不开知识,中学物理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渗透性很强,我国的学生在校时间为80%~85%,所以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备教材、备大纲,更要有意识地备德育渗透点。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知,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容易接受思想感情教育。

例如,在《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此实验,同时在实验中渗透德育目标。然后,引导学生从所观察的众多现象中总结出规律,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得以提高。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向学生介绍法拉第的一生,从法拉第对科学执着追求的一生中的许多事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及劳动教育等。

从此可看出,德育教学工作可以渗透整个物理课堂教学的始末。

2.寓德育教育于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指出:“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学得更好、更活,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思想品德,都是十分有益的。物理学科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学习以外,要走出课堂和校门,到工矿、到工地和农村中去参观学习,使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同时,也定期组织课外科技活动。”

例如,阅读与物理有关的科普读物,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举办科普报告会。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创作、设计物理实验仪器、教具等。这样能使学生自己去感受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上一篇:办事处统计执法检查自查报告下一篇:居委会待业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