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2024-07-19

作文教学教研活动方案(通用8篇)

篇1:作文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探索新课程理念下习作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自由表达,创新作文,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交流作文课堂教学的经验,深化我校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特举办学校作文课堂教学竞赛。现将作文课堂教学竞赛的事项安排如下:

一、竞赛时间:

1、初赛:11月29日-----12月3日

2、复赛:12月7日

二、竞赛地点:鸡场坪民中

三、参赛老师:

第一组:周琼陈侠张元宥朱龙静陈娴朱朝东

第二组:吴秀陆吴雅张飓任远李艳夏欣

第三组:方华张俊郭景发李红蒋继鹏杜明超张恒

四、1、初赛每小组取前二名参加复赛。初赛时各小组除上课教师外都为评委。

2、复赛取前三名予以奖励。

3、复赛评委待定。

五、赛课要求:

1、上课教师写好详细教案,请各组组长发本组的集体智慧,运用新课程理念,协助赛课老师积极准备,推出高质量的竞赛课。

2、教师可以从义务教育实课程标准初中七年级至九年级教材任选一个训练内容,也可按“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创新教材”的原则,自行确定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课型限于作文指导课,45分钟。

篇2:作文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我国是诗的王国。诗作为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策划中秋赏月会系列活动,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活动研究。了解古往今来咏月诗作者的生平,比较历代文人咏月的意境,领略咏月诗的魅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以听读说写并重,以课内外结合、政史地结合的方式去赏析诗歌,拓展教学,丰富知识,训练学生大文科思维能力,概括组织能力,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活动准备:

策划者事先向学生交代活动创意,把初步方案(演示文稿)交给有关的主持人,方案有弹性,以便活动中作适时调整。

分组由小组长负责;收集咏月的诗词(各组分朝代搜集,避免重复)。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中秋夜,月光洒满小操场,高一(13)(14)两班学生分别围成两大圈。舒缓的音乐声伴随浑厚而深沉的朗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学生情不自禁地和着录音,高声吟咏。

在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缓缓介绍:苏轼这首著名的中秋词,写于41岁时,当时他政

治上不得意,在外放时,要求与其弟苏辙临近也未如愿,于是,这年中秋之夜,独自饮酒赏月,挥笔作词,表露了自己天上人间,出世入世的内心矛盾,抒发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倾述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全词笔调奇逸,风格健朗,体现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作者将哲理的内容带进词中,增强了思想的深度和意境的深远,所以此词为历代人所喜爱,年年中秋有人吟诵。

我国是诗的王国,诗作浩如烟海。其中咏月诗就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许多诗人把月作为寄托情感之物,对月亮的圆缺,发挥自己极大想象,借月表达思乡之情,爱恋之情,喜爱之情……我们在座的同学,趁今晚月光皓洁,不妨借景吟诗。

(二)学生活动

(1)以点歌的形式,或以带月词语接龙形式,引出各小组朗诵的同学及诗词点评的人员。

①借月寄托思乡情,如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

②借月传递孤寂之情,如杜甫《月夜》,孟浩然《宿建德江》等。

③借月抒发喜爱之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刘方平的《夜月》、于良史的《春山夜月》等。

(2)每小组活动完毕,穿插唱“月”的歌曲,如《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等,或独唱,或小组唱,或集体唱。

(3)小组赏析诗词后,开始非群体组织活动,各位约自己的同桌或班上最亲近的同学,漫步于校园月光沐浴的花丛中,放飞自己的思绪,回味吟月诗的意境,身临其境般地体会诗人的个中感情。半小时后集中在多媒体教室。

(三)教师指导

(1)利用Powerpoint讲述欣赏古代诗词要领:

①明确背景材料,把握抒情基调和主旨。如杜甫《月夜》,是安史之乱中,杜甫只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不幸遭遇叛军,被掳往长安。其时,他的家人正在~州羌村。这首诗即身陷长安的诗人思念家小,借望月表达对妻子的深情。“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情思深婉。

②品味意象,再现情境,体验作者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指物象的客观性特征与诗人的主观感情的结合,即情与景的`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通过写秋山雨后黄昏时分的恬美景色,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陶醉愉悦的心情,表现了自己追求高洁的意趣和迷恋山林的情怀。全诗情景交融,自然而清新,明丽而幽淡。

③咀嚼字词句,赏析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联想、想象等及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这些有助于披诗入情。

(2)结合史地知识,对诗词作多层面理解,加深对诗词的记忆,如杜甫《月夜》一诗,运用历史课中学习的唐代“安史之乱”史料,结合理解本诗;对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里,遥望月亮,感觉不同,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对诗词作一些科普知识方面的解释。

(3)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获取相关的知识,展开以此为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体现知识的延伸,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

①各人自行组织的诗词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周末时间搜集资料。

②在搜集资料后,语文老师组织各小组负责人,指导他们如何舍取资料,确定好自己的论述角度。

③将各人所写的内容,由组长统稿,最后形成小论文,递交学校评选。

活动个案评价:

在VCD、XP流行的现代社会,语文教学要亲近古诗情,让学生对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有一个更为直接的认识,就需要教师有创意的策划:趁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咏月诗赏析活动,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

篇3:作文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进一步明确圆的定义,理解小学教材中圆的特征的描述。能够合理选择圆认识的教学资源,掌握圆认识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基本过程。进一步认识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

二、活动方案

[活动一目标]

明确圆的定义,理解小学教材中圆的特征描述,并进行画圆的教学价值分析。

[活动时间]

建议60分钟。教研组可以调整活动的时间,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可以是全教研组规定思考、讨论、交流哪些问题,也可以让教师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不同教龄、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活动前准备]

请每一位教师在活动前独立思考解决下面一些问题,准备教研活动时交流。(注:以下问题中,*号多表示难度比较大)

1. 阅读下面关于圆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在平面几何中,圆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下面列举三种:

定义1:平面内与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

定义2:在平面内,以一固定点为中心,离该中心点一定距离处有一动点,绕着中心点保持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

定义3:在平面内,线段OA绕着它的端点O旋转一周,它的另一端点A所经过的封闭曲线叫做圆。

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圆。

(2)在圆的定义中,为什么要强调“在平面内”?

(3)在理解上面关于圆的定义时,对哪些词的理解比较重要?为什么?

2. 先阅读,再回答问题。

在逻辑学中,“种+类征”是一种定义方式,比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就是一个种加类征的定义。这个定义表明方程是一种等式,“等式”就是种概念。方程与其他等式的区别在于它含有未知数,“含有未知数”就是类征,也就是这一类等式的特征。类征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本质属性。一般地,在种加类征的定义中说明了两点:一是指出了一个更一般的概念(即种概念),被定义的概念则是它的特例。二是指出了被定义概念从种概念中划分出来所依据的属性(即类征)。种加类征的定义可以用公式表示为:类征+种=被定义的概念。如果定义中的类征是描述被定义概念的发生过程,那么,这种定义方式叫做发生式定义方式。圆的概念就用了发生式定义方式。

问题1:上面第1题的三个定义中,被定义的概念、种概念、类征各是什么?

问题2:画一个圆,说一说,一个点分别在圆内、圆上、圆外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3**:在小学中,角、分数的概念分别是怎样定义的?它们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定义的吗?为什么?查一查小学数学教材,有哪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定义的?

问题4:根据圆的定义,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选择下面(见图1)哪些圆形实物或实物图片给小学生演示比较好?并简要地阐述理由。

问题5:想一想,写一写,如何给小学生描述圆的特征?

问题6**:请查阅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说说教材中是怎样表达圆的特征的?比较并归纳出不同版本教材在表达圆的特征时的相同与不同点。

问题7:如果让六年级的小学生自己想各种不同的办法画圆,那么他们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写一写这些方法。

问题8*:让小学生画圆,对他们理解圆的特征会有帮助吗?为什么?

问题9**:让小学生画角或让他们画图来说明的意义,对于他们理解角的概念或分数的概念有帮助吗?为什么?想一想,为了让学生掌握“用发生式定义方式定义的概念”,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做”出一个概念的特例,这是为什么?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一个交流、讨论与总结提升的过程。交流与讨论上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两个大题。

1.分小组交流:每个人都要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人将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写下来。小组成员对本组的观点进行综述。

2.大组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个代表向大组汇报,根据人数多少,对每组的发言人限定时间。发言人之间在内容上尽可能不要重复。记录人要记录每一个小组的主要观点。

3.回顾与提高:

(1)明确:①在平面几何中圆的定义;②在解析几何中圆的方程;③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圆的特征。

(2)整理:①小学生可能的画圆方法;②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通过怎样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在同一个圆中,所有半径相等;所有直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多条对称轴”这些圆的特征的?

【活动二目标】

能够合理地进行“圆的认识”的教学。

【活动时间】

建议60分钟。教研组可以自己调整活动时间,与上面的活动一类似。

[活动前准备]

每位教师独立解决以下问题,准备交流。

1.先判断得出数据,再阅读实际调查的结果,最后解决问题。

(1)六年级学生还没有在数学课中学习“圆的认识”以前,你认为他们是否知道或者听说过圆心,半径、直径等名词?如果你认为有些学生听说过,那么听说过的学生大约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写下你判断的数据)这个数据城市与农村是否存在差异?

下面是实际调查的问题与结果:

请选择(在合适的题号上打钩):你知道或者听说过半径、直径、圆心这些名词吗?

(1)全部名词都听说过;

(2)部分名词听说过;

(3)没有听说过这些名词。

结果:

(注:城市学校取自杭州城区某实验小学的一个班,农村学校取自杭州地区某县镇中心小学一个教学班,下同。)

(2)六年级学生还没有在数学课中学习画圆以前,你认为他们是否已经画过圆?如果画过,他们是用什么工具画圆的?画过的学生数大约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写下你判断的数据)

下面是实际调查的问题与结果:

问题:请选择:(在合适的题号前打钩)

你以前画过圆吗?(1)画过;(2)没有画过。

如果你画过圆,你是用什么工具画圆的?

(注:学生可能既用圆,又用其他物品画过圆。)

(3)在没有教学怎样用圆规画圆以前,如果让六年级的学生自己用圆规画圆,那么,你认为画得比较好、画得不太好的学生数大约分别占总学生数的百分之几?(写下你判断的数据)

下面是实际调查的结果:

请你解决下面的问题:

问题1:你判断得到的数据与实际调查得到的数据相差大吗?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怎样的教师判断得到的数据会与实际调查得到的数据相差较小?

问题2:如果你去上“圆的认识“这节课,上面的这些调查结果对你教学圆的认识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影响?

问题3: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为什么不是一张“白纸”?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可能在哪些地方会接触到圆的相关知识?

问题4**: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意思?学习起点对于学生的学习会有怎样的影响?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问题5:下面是一套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请阅读。你认为学生是否要背熟怎样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为什么?用圆规画圆这样的技能教学,是否需要教师做一步学生跟着学一步?学生用圆规画圆有什么教学价值?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

2.圆的认识教学有多种不同的导入(课的开头)方式,请你阅读下面几种不同的导入方式,思考并解决下面问题:(1)这些导入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一种导入方式?为什么?(2)如果要将这些导入方式进行分类,你认为可以分成哪几类?(3)在进行几何概念教学时,可以设计怎样的导入方式?

导入方式一:谈话并出示问题:给定学校的位置,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若用1厘米代表100米。想象一下,小明家可能在哪里?在纸上找一找,画一画。

导入方式二:谈话并出示问题:想一想,说一说,(1)圆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2)仔细观察下面这些图形,圆有什么特征?(3)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导入方式三:一上课,教师就开门见山地说:“这一课,我们来认识圆。圆有哪些特征呢?课本上介绍得比较详细,也很清楚。请大家看课本,并按要求自己动手做一做,弄懂以下四个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揭示):(1)圆是平面上的一种什么图形?举例说说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并借助图形物体自己试画一个。(2)圆有哪些部分?请你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说一说,并在圆上用文字和字母标出来。(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长度有什么关系?(4)怎样用圆规画圆?自己试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导入方式四:课前,教师设计好小狗骑正方形车轮的车、小羊骑三角形车轮的车、小猴骑圆形车轮的车的课件。课始,教师说:“老师今天请大家观看一场有趣的骑车比赛。”(课件展示:小猴的车平平稳稳,一往直前;小狗、小羊的车颠颠簸簸,难以前行。学生在观看中不断发出笑声)看毕,教师问:“谁得了第一名,它为什么能得第一名?小猴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圆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导入方式五:新课伊始,教师用一端系着小球的细绳,另一端固定在手里用力甩动,请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小球在空中运动时,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接着,教师用拉线的方法在黑板上慢慢地画出圆(一端固定,另一端慢慢围绕中心旋转一周)。“同学们知道这个图形叫圆,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圆的特征”。

导入方式六:谈话并出示问题:下面哪一种扔沙包的游戏比较公平?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引出圆,进而研究圆特征。

3***.在教学圆的特征时,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过程,请你阅读下面两个教学片段。思考并解决问题:(1)你认为这两个教学过程各有什么特点?(2)哪一个教学过程学生需要有更多的思考?请列举出要有更多思考的几个环节。(3)哪一个教学过程教师更容易控制?为什么?(4)你喜欢哪一个教学过程?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1.认识圆心。请学生取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跟老师一起折纸,对折再对折,折好后展开图形。

师: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师在黑板上标出圆心“O”)

2.认识半径和直径。

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半径):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什么位置?(生答略)

师: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谁能说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半径吗?

师(再在圆内画一条直径):这条线段又有什么特点?(生答略)

师(指出是直径):说说什么叫直径?

练习: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并说明理由。

3. 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师:请你在纸圆内画半径,能画几条就画几条,再量一量自己圆的半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生反馈:无数条,都相等)

师:在这个圆内画尽可能多的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的长度,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反馈:无数条,都相等)

师: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分别请两位同学说出各自圆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直径相等吗?(不相等)所以,刚才讨论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在什么前提条件下成立?

生: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

[教学片段二]

1.师演示甩动系着细绳的一个小球,形成大小不同的圆。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球被甩动形成圆,大小不同。

师:小球被甩动时,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去,却能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曲线,也就是圆呢?

揭示:正是因为小球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拉直的绳子长度也没有改变,这样甩动小球,也就形成了圆。这固定的一点就是圆心。

师:圆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生:绳子的长短;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与半径有关。

2.出示如下图形,判断哪一条是圆的半径,并说明理由。

师: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半径。

教师请一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半径。讨论理解“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师生共同得出什么是半径。

3.师:在圆纸上画出半径,有问题吗?

生:没有圆心怎么画?讨论得出找圆心的方法。(对折再对折;用圆规试画;对折后量折痕的一半)

师:画出半径,能画几条就画几条。在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汇报:半径有无数条,并且相等,在同一圆内。

4. 师:在圆内还发现怎样的线段?(直径,在黑板上标出)出示:

师:图中哪条是圆的直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并让大家明白。(共同完善直径的定义,标出字母)

学生自己画出直径。

师:你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讨论得出:无数条,相等,是半径的2倍)

5. 概括: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板书)

(上述两个教学片段选自邵陈标.变革学习方式,实现有效教学—“圆的认识教学”对比与反思.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31).)

[活动过程]

交流与讨论上面的三个大问题。过程与活动一类似。

[活动设计说明]

本活动在设计时,强调了:(1)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上位知识”的理解,也就是在教学小学数学的某一个知识点时,要了解初中、高中或大学数学中的相关知识;(2)上位数学知识要与小学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弄清小学数学中的表达方式;(3)教学小学数学知识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十分重要;(4)了解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并能够对导入进行分类,以便迁移到其他的概念教学中;(5)通过教学过程的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教学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相关链接:

1.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1).

2.张齐华.如何提升数学知识的文化价值一由重备圆的认识一课说起.小学教学,2007(9).

3.朱乐平.加强体验凸现特征—圆的认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师,2005(7,8).

篇4:作文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关于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研究的相关资料与问题的过程。

2.能够明确整数乘法概念的定义以及小学数学中乘法概念的直观描述。

3.能够对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不同片段进行比较与分析,明确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重点。提升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数学组教师独立解答关于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相关问题,并与同事交流;独立解答时间约2小时,交流时间约1小时。

2.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乘法初步认识”的教研课,数学组其他教师听课后评课。听课时间约40分钟,评课与交流时间约1小时。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交流。(说明:本文中所指的乘法均指正整数乘法。带“*”的题目表示有一定难度)

1.你觉得什么叫乘法?写一写。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在1984年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数学课本《小学数学基础理论与教法》(第一册)中,关于乘法给出了以下的定义:

b(大于1的整数)个相同加数a的和c叫做a与b的积。就是:c=a+a+…+a(b个a相加)。求两个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法。

记作:a×b=c。

读作:“a乘以b等于c”或“b乘a等于c”。

数a叫做被乘数,数b叫做乘数,被乘数与乘数也叫做积的因数。

补充定义:

(1)当乘数是1时,a×1=a。

(2)当乘数是0时,a×0=0。

在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注释:“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在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整数乘法意义的例题与说明:“例5 教室里有6行座位,每行7个,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说明]这个例子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教室中的座位数是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上文的数学课本中,有一个补充定义,你认为给出这样的补充定义有什么意义?

(2)从上文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中等师范学校的数学课本,还是两个课标的注释或说明都是在阐述乘法的意义。你觉得这三个说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3)*有老师(戎松魁,2004)认为,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注释存在三个问题:①“3个5”的意义不明确,应改为“3个5相加”;②“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的规定不合理;③“乘数”也可以叫“因数”的说法不妥当。

你觉得戎松魁老师指出的这三个问题是否有道理?为什么?在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的例5与说明中,这三个问题是否同样存在着?

(4)*有老师(戎松魁,2012)认为,按照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例5中的规定,乘法交换律将不复存在。理由是:按照规定,“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由此可知,“b个a的和就可以写成b×a或a×b”。由于“a×b”和“b×a”都表示“b个a的和”,于是a×b=b×a这个等式是由规定得到的,并没有经过概括、推理或证明,因而不能叫做“乘法交换律”。

你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你觉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该怎样描述乘法的意义?写一写。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以前的教材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常常写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1982年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二册教材第62页)这样直观描述乘法意义的语言。而根据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教材,对于乘法意义的描述有了变化。以下是三个版本的教材结合同数连加的情境给出的描述。

人教社教材:“用乘法算式表示真简便。”

北师大教材:“用乘法表示就简单了。”

浙教版教材:“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你觉得以前的表述与现在的表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我们用“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叫乘法”作为乘法含义的描述,那么,你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强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是应该强调“简便”?还是两者都十分重要?为什么?

4.如果你教学“乘法初步认识”这节课,那你会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与感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简便”?简要地写一写你的设计。

5.下面有两个教学片段,你觉得这两个片段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教学片段?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写出连加算式。

学生观察后写出了:

坐着看的人数:3+2+4+3。

坐小火车人数:2+2+2+2。

玩转盘的人数:4+4+4+4+4。

气球的个数:5+5+5+5+5+3;10+10+8。

玩三轮车人数:3+3+3。

黄花的朵数:2+3+3。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教学片段二】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下面的这些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

3+2+4+3; 2+2+2+2 ; 4+4+4+4+4;

5+5+5+5+5+3; 10+10+8; 3+3+3; 2+3+3。

6.下面是一位教师(蔡宏圣,2004)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的一个教学片段,你认为这样的教学有什么特点?

教师用图片的形式出示“电脑教室里,每张电脑桌放2台电脑,9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要求用加法算式解决问题。

师:×× ,老师刚才注意到,你在写9个2相加的算式时,怎么一边写算式一边在数数?

生:算式太长了,不数就不知道写了几个2。

师:这个经验很好,哪个同学还有写9个2相加的成功经验?

生:先写几个2相加,停下来数一数还缺几个2,再写。

师:写9个2相加的算式都这样麻烦,那如果电脑教室里有20张、30张电脑桌,写20个、30个2相加的算式,那不更麻烦吗?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9个2相加写得简便些。(接着教师让学生创造新的写法)

生:2+2……

生:2+2+ ?+ ?+ ?+

生:2+2等等。

师:大家真了不起,虽然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9个2相加的算式比一比,看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有9个2相加表示出来。)

师:好,那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既能够简便又能表示9个2相加的写法。

生:2+2+2+2+2……9。

生:2+2 多9。

生:2+2。

在鼓励学生创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既然新写法中出现了9,就表示“9个2相加”,那是不是还有必要在新写法中写2个2、3个2?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创造:

生1:2+9

生2:2?9

生3:2 9

师:太了不起了。但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这三种写法中都写了“2”和“9”,能不能把2和9改成8、10或其他数?为什么?能不能把9写在其他位置上?

(通过上面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更加清晰地把握住新写法的关键,并着重让生2和生3讲讲为什么这样写,促使学生认识到:为保证新写法不至于像生1的写法那样引起混淆,应该在“2”和“9”之间加个符号。)

师:除了像生2那样在2和9之间加个“点”,或者像生3那样把“2”和“9”隔开些以外,你们还想加个什么符号把“2”和“9”联系起来?

生:我喜欢★ ,我想加个★。

生:我想加个△。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有意思的符号。那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吗?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所以,三百多年前,一位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变成“×”,用“×”把“2”和“9”联系了起来。

随后教师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一般的教师都会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认识几个几,再从加法到乘法。下面有两个教学片段,你觉得这两个教学过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更喜欢哪个教学过程?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个情境图:图中有房子、草地、河流、小桥,还有两种小动物,一种是兔子,2只2只站在一起,共有6只;一种是鸡,3只3只站在一起,共有12只。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学生说完后,出现了下面的师生对话。

师:图上有几只兔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有6只兔子,我是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师:很好。一只一只可以数出6只。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一眼就看出有6只兔子的。

师:你能力很强,一眼就能看出6只。

生:我也是一眼就看出有6只兔子的。

师:你的能力也很强。还有用其他方法的吗?

生:我是2只、2只数出来的,2只、4只、6只。

师:这种方法很棒!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用2乘3乘出来的,2乘3是6。

师:你很能干,乘法也知道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用加法加出来的,2+2+2=6(只)。

师:你的方法也很好,可以加出来。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先一眼看出4只,然后再加上2只,一共是6只。

师:你分两部分也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一眼先看出5只,然后再加上1只,一共也是6只。

师:你能这样看也很好。小朋友们能够用这么多的方法知道图上有6只兔子,真了不起!刚才有的小朋友是2只、2只数出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有几个2呢?

【教学片段二】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个情境图,情境图的内容与上面教学片段一的相同。学生说出情境图中有什么后,出现下面这段师生对话。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了图上有很多东西,现在大家来注意看图上的兔子,兔子是几只几只站在一起的?

生:兔子是2只、2只站在一起的。

师:如果让你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兔子,你会几个几个数呢?

生:我会2个、2个数,一共6只。

生:我会1个2只、2个2只、3个2只这样数,一共是6只。

师:如果要列出一个加法算式,算出一共有几只,你会怎么列式计算呢?请每一个小朋友在草稿纸上写一写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

如果你更喜欢教学片段二,认为教学片段一有一些不妥,那么,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与阐述?如果说,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时间上去分析,教学片段一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不突出;从结构上看,过渡不紧凑;从时间上看,安排不科学。你觉得这样的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8.请你先将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再想一想,写一写,你是怎么解决这类改写问题的,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分成哪几步来完成?

2+2+2+2+2= 5+5+5+5=

8+8+8= 12+12+12+12+12=

下面是对解决这一类问题思维过程的概括,你觉得这样的概括对教学有什么帮助?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看:看相同加数是几;

二数:数出相同加数的个数;

三写:写出乘法算式,可以把相同加数写在乘号前面,也可以把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前面。

想一想,写一写,把一个乘法算式(如4×3)改写成同数连加的算式(4+4+4或3+3+3+3)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9.想一想,写一写,你认为以下的练习有什么价值?

给出一个乘法算式,比如3×4,要求学生:(1)写出加法算式表示它的意思;(2)画一个图表示它的意思;(3)做动作表示它的意思;(4)用语言说一说它的意思;(5)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它的意思。

10.问题:看一看下面的哪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尝试把乘法算式写出来。

8+8+8+8 6+6+6+6+6+5 2+2+2+2+1 7+7+7

(1)请你解决上面的问题。

(2)有一个学生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把“2+2+2+

2+1”改写成了“2×4+1”。把“6+6+6+6+6+5”改写成了两种形式“6×5+5”和“6×6-1”。你认为这个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进行反馈与评价?

(3)有人认为,在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无论是把“2+2+2+2+1”改写成了“2×4+1”,还是把“6+6+6+6+6+5”改写成了两种形式“6×5+5”和“6×6-1”,都是错误的。理由是:题目要求我们改写成乘法算式,而像“6×5+5”和“6×6-1”这样的算式是一个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混合算式,它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如果有,对这个学生的做法,如何进行反馈与评价?写一写你的反馈评价语言。

(4)有一个应用问题:如果买一双袜子是5元钱,那么买这样的袜子10双一共要多少钱?有学生认为,可能是50元、49元、48元等等,因为买10双已经比较多了,可以打折。如果你课堂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反馈评价?有人认为,这个学生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理由是随意改变题目中的条件。题目改变为:如果买一双袜子是5元钱,买多了可以打折,那么买这样的袜子10双一共要多少钱?那么这个学生的做法才是正确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通过上面的问题(3)与(4)的解决,你有什么感受?

(以上活动方案中问题的相应参考答案略)

篇5:识字教学主题教研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有效”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着力点,以提高教师“有效教学”水平为目标,以“如何优化学习方式”、“改进和丰富教学方法”为工作重点,以学科教研和备课活动为抓手,典型示范,学科推进,切实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科学创新精神,为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奠基。

二、工作目标:

1.学生的学习现状明显改善。(①整体“三动”:脑、手、口;②消除睡觉。)

2.教师的施教行为更加规范。(①环节清晰;②学法启发;③内容合理;④提升风格。)

3.学科的课堂教学建成模式。(①精炼的操作模式;②模式的简要说明。)

4.学校的教学策略凝成经验。(①具体的教学策略;②特色性课改理论。)

5.办学的质量特色更加鲜明。(①教育教学质量更高;②科技特色学校建成。)

三、推进措施:

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分管年级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立有效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所有行政为组员,直接领导有效教学工作。

顾 问:xx

副组长:xx

2.构建四级工作网络

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教科室――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学科骨干――所有学科教师。

(1)教务处、教科室负责拟订工作方案交领导小组审定后施行,并负责常规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实践经验的搜集、汇报、宣传。其中教务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管理和考核上,教科室工作重点放在对全校教师的理念引领,提炼课堂教学模式和学校教学策略上,做到有组织、有方案、有规划、有措施,责任落实。

(2)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在各自层面大力宣传、强力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备课组是最基础的实践和研讨单位,从改善学生学习和自身施教行为入手,提出初步的课堂教学模式;教研组在备课组工作基础上提炼学科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年级组加强年级内教育教学常规的管理和考核,规范备课活动的程序,要求备课内容务实,有力地推进有效教学工作的实施。

(3)骨干群体思考在前,实践在先,站在学科立场出思路想点子、上示范课、总结经验,务必有行动有成果。

(4)所有的学科教师都必须积极投身于有效教学的思考和实践中。

3.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结合行政听课和教研备课制度,落实有效教学工作。此外,建立专门的长效推动机制,推进有效教学工作的实施。

(1)定期汇报制。每两周一次由教务处或教科室集中相关人员听取汇报。

(2)定期调查制。每两周一次由年级组组织班级学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

(3)定期展示制。每月每备课组推出一名教师上展示课。

4.抓好学科骨干示范

有效教学工作不要求全体教师齐步走,鼓励先行先试先出成果。

通过自愿报名和相互推荐方式确定一定数量的骨干群体,学校创设条件帮助这些骨干进行有效教学实验,强化科研引领和规范管理促进这些骨干取得有效教学实验的成果,对这些骨干的成果进行不同层面的表扬、宣传,以期带动整个有效教学的实施工作。

承认先进,就要看到有后进。对先进,学校要表彰,对后进,我们至少要求不管是作为集体还是个人,自己至少要做到两个承认:一是承认别人做得好,二是承认自己确实有差距。然后制定措施迎头赶上并力争超前。

5.强化教研备课引领

有效教学着眼于“效”,效的实现既需实践也需思考。思考和实践的统一源于研究。

为了大力推进有效教学研究,倡导开展专题式教研备课活动。

(1)专题式教研的三个环节:专人发言――集体讨论――组长点评。

(2)专人发言的规范形式:围绕专题,发放提纲,留存稿件,组内记录。专题发言可以组内教师轮流进行,组内骨干要多承担发言任务。

(3)专题发言的四个要素:

①规律和方法(内容主题里蕴含着的);

②生动的例子(学科知识的材料);

③考点和题型;

④教法的建议。

6.提升个人教学风格

有效教学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在有效教学基础上进一步的追求,就会达到高效教学的境界,高效教学之上还有艺术化教学的境界,这两个境界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有自己成熟的或达到艺术化境界的教学风格。可见,没有有效教学,就没有教学风格;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学改革不仅止于“有效教学”。立足有效,铸炼风格,使有效教学的追求不至于流于机械化和呆板化,铸炼风格,为了有效,也使风格打造有了坚实的基础。

提升个人教学风格,推进有效教学的又一举措!

四、考核奖惩

1.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学科骨干、所有学科教师都是有效教学工作的考核对象。

2.考核方式主要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行政听课、定期展示、定期汇报等方式进行。

3. 对有效教学实施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给予各种层次的表彰,获得教学科研荣誉的按学校《教育科研奖励方案》给予奖励。

4. 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将向积极主动进行有效教学实践并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倾斜,对特别突出的同志在所有的评先评优工作中给予优先权利。

5.由于教学科研短期不一定见成效,实施一种相对新颖的教法在短期内有时甚至会比原有的进度慢些,效果差些,但对真正进行有效教学实践探索并且有充分资料佐证的非毕业年段教师,年度教学考核上可以给予一定的课改加分,标准由教务处、教科室另行拟订。

篇6:小学体育活动方案体育教学方案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所以依据“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阳光体育运动精神,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教学中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姿态,达到提高运动技能和培养兴趣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跳绳是一项简单易行的体育健身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跳绳运动作为我校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运动之一,深受我校学生喜爱。所以我根据初一学生兴趣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喜欢集体游戏、不服输的性格特点制定了本课内容,在教学中采用有趣的游戏方法、激烈的竞争内容和多变的组织形式,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促进学生身体各关节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以达到“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终身体育运动目的。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

技能目标:掌握“8”字跳长绳的跑动技巧与注意事项

情感目标:在游戏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不妨碍他人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8”字跳长绳的跑动技术,能说出跳长绳跑动的特点、方法

教学难点:动作协调、连贯,进出时机的把握,配合紧密、默契。

五、教师的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竞赛、游戏法、分组练习法、讲解法为主要教学手段,辅助提问法、巡回指导纠错法、评比法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指导。

1、竞赛、游戏法:在准备部分教学中,把“反贴膏药”游戏作为准备活动,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在基本部分教学中,运用“8”字跳长绳、集体跳长绳等多种游戏比赛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发展跳跃能力,增强身体素质。两个教学部分始终在竞赛与游戏中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达到“玩中学,玩中练”的教学目标,最终在游戏中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能。

2、提问法:教师在练习过程中提出例如“什么时候才是跑入的时机?”“在什么位置进入才能保证一次进尽可能多的同学?”等关键性问题,让学生注意学习掌握的重点,促进技能的学习效果。

3、讲解法:教师运用精练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本次课的教学关键点、重点、难点,适当的纠正错误动作,形成跳长绳的正确技术概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篇7:教学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交流、沟通、提高的原则,突出我镇毕业班教育教学管理特色,促进我镇毕业班各项工作更上新的台阶;

2、明确目标任务、构建高效课堂、确保新复习课效果。

二、活动时间及对象:

1、活动时间:20xx年3月27日(星期四)7:20至15:30。

2、活动对象:中心学校领导、石家湾中学领导及会考科教师,三仙坳中学领导及会考科老师、八、九年级全体学生。

三、人员分工安排及职责:

1、李宁校长负责协调本方案的各环节工作;

2、黄治伟校长、杨中华主任负责实施本方案各环节工作,欧合明校长负责自习的班级纪律巡查;

3、徐智校长负责听课凳子等后勤安排准备;李桓司务负责中餐(12:20开餐)。

4、尹三明师负责宣传标语若干、欢迎词(上坡处黑板,内容为:热烈欢迎各位领导、教师莅临我校指导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会标(会议室前墙,内容为:xxx镇中心学校20xx届初中毕业班教学研讨活动);

5、教室听课凳子准备:请各班主任准备至少10张凳子,找徐智校长领取;

6、资料准备、发放:杨中华、黄志华。签到时发放,一人一瓶水、一方案。

7、多媒体准备:请杨舟总务调试相应班级班班通,确保能正常使用。

8、摄影:、通讯:

四、注意事项:

1、所有分工负责人员必须在3月26日(星期三)完成相关准备工作;

2、各位参加活动的老师按后面安排表中的安排进行听课及评课;

3、本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4、各评课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认真评课并安排人员对评课进行记载。

5、所有发言人的发言稿在发言后均交给会议主持人备案。

6、所有与会人员下午的课程均请班主任组织安排自习。

五、活动具体流程:

序号时间活动内容负责人

1、签到

2、授课

3、分组评课

4、中餐

12:20在学校食堂就餐。

5、集中交流

中心学校会议主持人(校长)

校长表态发言:

会考科教师代表发言()

领导讲话(书记)。

主持人总结(校长)。

(中心校成员如有公务不能主持评课,则主评人兼组长主持评课)

六、听课、评课分组安排:

听评课

分组

主办:xx镇中心学校

篇8:作文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 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相关资料与问题。

2. 进一步明确分数乘法的定义和分数乘法定义的合理性。

3. 经历分数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 体会数学推理的严密性。

4.进一步明确分数除法定义及其与乘法定义的不同;明确分数除法定义的优点;能够证明商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二、活动时间

教研组教师先不集中, 每人自己安排时间先阅读并独立解决本方案中的问题, 再阅读本方案中的参考答案。时间约3小时;再以年级组 (或教研组) 为单位集中交流问题的答案, 时间约1.5小时。

三、活动前准备

1.数学组的每一位教师解答下面的问题, 并准备在年级组或全数学组交流。

想一想, 写一写, 什么叫分数的乘法?阅读下文关于分数乘法的定义, 并回答问题。

定义:把两个分数的分子的积做分子, 分母的积做分母, 所得的分数叫作这两个分数的积。求两个分数积的运算叫作分数的乘法。

问题:

(1) 想一想, 这样定义的分数乘法, 是不是任意两个分数就一定可以求出它们的积?也就是两个分数的积是否一定存在?两个分数的积是否唯一?为什么?

(2) 在上面这个分数乘法定义中, 是否已经包含了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如果已经包含了, 那么根据定义得到的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是怎样的?请你写一写。

2.我们知道, 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加、减法后, 就学习分数乘法。而在分数加、减法中, 计算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是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减。计算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 要先通分, 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的方法相加、减。在学习分数乘法开始时, 让学生计算:

(1) 如果有学生像下面这样的过程进行计算, 那么, 原因可能是什么?他们这样计算有其“合理”的成分吗?

(2) 如果有学生像上面这样的过程进行计算, 你如何向这些学生说明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下面是两位教师的说理过程, 你更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说明?为什么?

教师甲:

由于上面的每一步计算都是有道理的, 所以结果应该是, 而不是。

教师乙: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小数乘小数的内容。把这两个分数相乘的算式变成小数乘法来计算, 看看它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3.分数乘法定义为“分子、分母分别相乘”, 这是一个很高明的定义。事实上, 只有这样定义才是合理的, 否则, 就会与前面已经建立的一些结论发生矛盾。请你阅读下面的推理过程, 并且

(1) 想一想, 这个推理过程中每一步的理由是什么?在括号里写上相应的编号。

(2) 理解整个推理过程后, 体会分数乘法定义的合理性。

请你在以下的理由中选择:

(1) 加法交换律; (2)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 除法的运算性质; (4) 乘法分配律; (5) 乘法的运算性质。

4.有人说:“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计算方法, 不但适合于两个分数相乘, 而且还适合于整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整数相乘。

(1) 你觉得, 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 如果你认为有道理, 请你用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

(3) 想一想, 一个分数乘1还是这个分数本身吗?一个分数乘0等于0吗?为什么?

5.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六上年级第14页中有以下内容, 请你先阅读, 再回答问题。

问题:

(2) 以下是分数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 请你阅读这个过程, 并在相应的括号里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

(3) 对于分数乘法结合律。 (1) 你能像上面那样写出“已知……求证……”吗?试一试。 (2) 请你写出证明分数乘法结合律的过程, 并体会数学证明的严密性。

6.你还记得整数乘法的含义吗?我相信, 你一定还记得“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比如, 2×3可以表示2个3相加, 也可以表示3个2相加。想一想:的含义是什么?它可以表示相加, 即可以表示成。也可以表示相加吗?为什么?

从上面的 (1) (2) 中, 我们可以看到, 规定很合理的, 数学中有许多规定是非常符合“逻辑”的, 而不是规定就是规定, 无论理解与否都要“接受”。

8.请你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并写出在解决每一个题目时, 主要用到哪些基础知识?如果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 你觉得, 哪一个题目是最难的?哪一个题目是最容易的?理由是什么?

(3) 如果有一块地的面积是6平方米, 用这块地的种玉米, 那么, 种玉米的这块地有多少平方米?

想一想, 为什么要弄清楚分数乘法的含义?如果只知道计算的方法, 而不弄清楚楚含义, 那么, 学生在解决哪些问题时, 可能会有困难?

9.在上文中, 对什么叫分数乘法已经给出了定义, 想一想, 写一写, 什么叫分数除法?

阅读下面的分数除法定义, 并回答问题。

问题:

(1) 比较分数乘法与除法的定义, 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2) 你还记得整数除法的定义吗?请你比较上面分数除法的定义与下面整数除法的定义有什么异同。

整数除法定义:已知两个数a, b, 求一个整数q, 使得q与b的积等于a, 这种运算叫作除法。记作:a÷b=q, 读作:“a除以b (或b除a) 等于q”。a叫作被除数, b叫作除数, q叫作a与b的商。符号“÷”叫作除号。

(3) 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分数除法定义有许多优点, 你赞成下面的这些观点吗?同意的在相应的括号里打“√”, 否则打“×”。

(1) 充分利用分数乘法的知识, 把除法转化为“求一个乘数”的运算; ()

(2) 在定义中也已经有了很简单的如何计算两个分数相除的方法; ()

(3) 明确了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即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

(4) 定义明确地说明分数除法就是等分除。 ()

(5) 统一了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意义, 也就是这样定义的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完全相同。 ()

下面是关于分数除法商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的证明过程, 请你在括号里写出等式成立的理由。

证明 (存在性) :

11.有两个学生对于分数除法运算中, 商总是存在的 (有商的) 和商总是唯一的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学生甲与乙的对话, 作为教师, 如何向这两个学生解释商存在且唯一?

甲:两个分数相除, 我不一定找得到商的, 所以, 还说商一定是有的, 我就不相信!比如说要计算时, 我就不知道它的商是多少。

甲:这个我也知道, 但你找出来的分数是多少呢?

乙:这个……我也不太清楚。

如果你觉得不知道如何向这两个学生解释商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那么, 请你再仔细读一读上一题 (第10题) 的证明过程。从理论上说, 不能向学生解释的教师, 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上面的证明过程。

乙:你这个方法我觉得很有道理的, 分母相同就是单位相同了, 在做除法时, 单位相同了就不需要再管它了。比如, 9厘米÷3厘米=3。21平方米÷3平方米=7。如果单位不相同的话, 我们要先把单位化成相同。比如, 90毫米÷3厘米=9厘米÷3厘米=3。

甲: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样的话, 以后我们遇到不是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相除, 可以先通分, 然后再按照同分母的方法除就可以了。比如,

乙:这个方法我看是好方法。

你觉得, 上面甲、乙两个学生的观点正确吗?分数除法是否可以这样计算?这样计算比“颠倒相乘”的方法要优越吗?为什么?

如果有人认为, “分数乘法的定义是一个好定义, 它不但给出了什么叫两个分数相乘, 而且还给出了两个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分子与分母分别相乘) 。分数除法的定义也应该类似像乘法那样定义:两个分数相除, 把两个分母相除的商作为商的分母, 分子相除的商作为商的分子。”

你觉得, 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请你比较这个分数除法的定义与前面第9题中的定义, 并想一想, 这两个定义各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参考答案:

上一篇:九年级期中语文试卷下一篇:五上教研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