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解决方案的教案设计

2024-05-29

上课解决方案的教案设计(共12篇)

篇1:上课解决方案的教案设计

摸球游戏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需要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进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发现,从而生成新知,所以,本教学设计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设计了摸球——猜想——验证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深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2.关注学生的讨论交流意识和能力。在“用什么办法判断哪种颜色的球多?摸球活动要遵循什么规则?猜测结果不一样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中都安排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讨论交流,以达成共识。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摸球盒 小球若干(除颜色外,其他均相同)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猜一猜 1.出示准备好的盒子,提问:在这个盒子里有红、黄两种颜色的小球,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大? 学生讨论猜测,说出自己的想法。预设 生:没法判断,因为不知道盒子里哪种球比较多。2.导入新课。师:在不打开盒子看的情况下,有没有办法知道哪种球比较多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问题深化,摸一摸 1.引导学生思考:不打开盒子看,如何知道盒子里红球多还是黄球多? 2.小组内讨论,鼓励每位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小组内的意见。3.组织全班交流,听取学生的不同想法,梳理学生的不同思路,启发学生通过摸球活动来判断。4.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活动。(1)组织学生讨论并制订“摸球游戏”的规则: ①摸多少次; ②摸球时不能偷看; ③每次摸球后记下颜色,放回盒子里摇匀,再摸下一次。(2)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填写“课堂活动卡”。5.根据小组记录的结果,猜一猜盒子里哪种颜色的球可能多?哪种颜色的球可能少?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根据小组记录的数据,猜测盒子里哪种颜色的球可能多,哪种颜色的球可能少。同时,做好全班发言的准备。6.如果各组的猜测不一致,那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一致?”;如果各组的猜测一致,那么就阅读教材中呈现出的两个小组的猜测,再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方法:一是打开盒子验证;二是汇总数据;三是继续做试验,再汇总数据。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直观摸一摸,亲身经历试验,记录摸球的颜色,感知哪种球可能多,给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机会,有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切实融入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巩固实践 1.完成教材105页“练一练”1题。让学生独立读题,理解题意,按照要求进行摸球活动,然后汇报本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2.完成教材105页“练一练”2题。设计意图:在获得初步的活动经验之后,适时地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操作,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巩固了试验的步骤和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验证自己猜想的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提高了自信心。⊙课堂总结 总结学到的知识,谈学习感受。⊙布置作业 教材105页“练一练”

3、4题。板书设计 摸球游戏 猜一猜——摸一摸——验证

篇2:上课解决方案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人的事例,写成习作。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把事例说、写具体,表现所写的人的精神风貌,体现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语言、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审清题意。(以板书引导审题)

1、用红色粉笔板书:敬佩

师:请你读读这个词(生读)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指名生说)敬重佩服。

2、用黄色粉笔板书:一个人

师:请一组同学连起来读(敬佩一个人)

3、用白色粉笔完成板书:我敬佩的一个人

师:请大家齐读

师:这是个作文题目,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写什么?

生:写一个人

师:怎样的一个人

生:我敬佩的

二、引导

1、师过渡:对,大家理解的非常到位。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习作。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135页,自由地读一读习作要求,看看在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敬佩的人?

生读,然后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师适时出示课件图片。

妈妈刻苦学习

小伙伴苦练书法

清洁工人不畏寒暑、默默工作

叔叔阿姨自强不息努力拼搏

师小结:从上述的交流中,我们知道,敬佩一个人需要敬佩这个人的什么地方?

生回答(高尚品德,特长本领……)

2、师过渡:刚刚我们讨论的都是书上的人,现在老师请大家说说自己敬佩的人是谁?你敬佩他什么地方?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我敬佩的人是(),因为他或她()。

过渡:刚才大家说得很棒,但是写人就一定要有事例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今天写人也要用事例来证明!大家赶快行动吧,用事例说说自己敬佩的人。

(课件出示)我敬佩的人是(),因为他或她()。事例()

3、一块好玉需要你去打磨雕琢;一篇好文章需要你去填色润笔;一件好事例需要你去描绘具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例具体呢?请大家看下面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

(课件出示文章片段)

黄嘉豪不但名字“帅”,长相也帅。圆圆的脸庞上嵌着一对虎里虎气的大眼睛,看上去是那样有神,他那乌黑的眼珠在眼眶里骨碌碌地转着,是那样的机灵。高高的鼻梁下面长着一张肉嘟嘟的小嘴,两个深深的小酒窝,印在那活泼可爱的小面孔上。我佩服他最爱书法。备好墨砚,拿起毛笔,挥笔就写,还真有小书法家的气派呀!看,他一笔一画地写完一大张纸的字,兴致勃勃地拿给书法老师看。心想:这回老师一定会好好地夸我!可书法老师还没看完,就眉头一皱,脸一沉:“这也叫书法?字大大小小,点不成点,捺不成捺,一点也不成气候!”被书法老师这么一训,黄嘉豪的脸一下子就红了,满脸委屈。我本以为他会扔掉毛笔,跑到一边去伤心。可是没想到黄嘉豪又换了一张纸,重新写起来了。看他那酷爱书法的样子,真像个小艺术家。因为此时此刻,他正在自言自语:“老师批评我,一定是让我写得更好,让我能达到书法最高等级。”

学生说,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等。

4、通过上述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怎样把事例写具体,现在大家分小组来讨论,把自己刚才说的事例写具体吧!

要求:

1、四人一组,讨论自己敬佩的人,每个人都要说。

2、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人倾听,觉得他说得不具体,就帮他补充。

3、最后选出一个代表,准备发言。

5、刚刚老师听到你们在下面讨论得非常激烈,说明你们已经把自己所说的事例说得非常详细。你们谁愿意和大家分享呢?

代表发言,师引导,可以适当让其他学生补充。

三、总结

指着板书小结:同学们,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口头完成了一篇写人的习作,你说作文简单不简单?现在咱们再来回顾一下,写我敬佩的一个人,先总写敬佩人的敬佩之处,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敬佩之处,最后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其中,要把事例写具体,还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

四、开始动手习作。

附:板书设计

我敬佩的一个人

敬佩之处

具体事例

篇3:上课解决方案的教案设计

针对这种情况,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们决定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改革, 实行“动态教案”。

“动态教案”的提出, 是相对于传统的“静态教案”而来的。传统的教案, 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 每一个细节都要工工整整、详详细细地写在教案本上。写好后, 不论发现什么新情况、再有什么新设想, 都不能改动。因为改动就要在教案本上“乱添、乱画”, 就会影响教案的整洁与美观, 检查时就有可能影响得分。所以, 教案一旦完成, 就成为一种“静态固定的工艺品”, 姑且称其为“静态教案”。

所谓“动态教案”就是改变传统教案“一次成形、万事大吉”的做法。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钻研教参、分析学生的基础上, 设计一个教学基本思路, 制定出上课的基本框架, 框架内的每一个环节都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教师预设, 二是课堂生成。上课前, 教师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 填写到相应位置, 如果需要, 可以随时改动;而生成部分则是空白, 这一部分填写的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成情况, 是要在课堂之上甚至是上课之后才能完成的。这样, 教案不再只是课前由教师独立完成的“静态固定的工艺品”, 而是一个包含了课前教师预设、课中教学生成、课后教师反思的“动态过程实录”。

与传统的“静态教案”相比, 教师使用“动态教案”上课, 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一、改变了教案与课堂脱节的现象, 让教案回归引领课堂的本来要义

没有教案的引领, 随心所欲是上不出好课来的。但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 课前撰写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教案。只要课还没有进行, 就随时可能会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教师就会不断有新的课堂设想, 这些新设想在传统的“静态教案”中是无法再添加的。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上课时不得不更改甚至背弃事先写好的教案, 于是上课不依案而行就成为很正常的事了, 再加之业务检查的需要, 久而久之, 就导致了教案与课堂的脱节。

“动态教案”则不然, 它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的。教师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新思路、新设想写进教案, 教案可修、可补、可改, 甚至是在课堂的行进间。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在教案的引领下依序而行, 让教案和课堂教学保持高度的一致。学校检查教案的标准也不再只看表面上的整洁、美观, 重视的是教案的实用、使用情况, 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备课、上课的情况, 是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动态教案”体现了课堂的预设和生成, 既避免了教师“独霸课堂”, 也避免了学生“无政府状态”的出现

教案就是上课的方案, 如果严格按照传统的“静态教案”上课, 所有的程序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 教师有新的设想也不能及时实施, 学生的新思想也要无情地被掐断, 唯有此才能使课堂按原有的设计进行, 这就剥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得教师独霸课堂, “照案宣科”, 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僵化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低下;反过来, 如果不照教案上课, “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 则往往会迷失教学方向, 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绝对化, 导致课堂教学的“无序状态”和“无政府状态”, 难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动态教案”每个环节都分为预设和生成两个部分, 教师课前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 上课时按预设顺序进行, 课堂的生成如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就要及时地给予引导、挖掘、拓展, 并实时记录到教案 (来不及记录的可在课后补写) ;如果课堂生成偏离教学目标, 教师就要及时地引领、疏导、纠正, 让课堂始终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行。所有这些, 都是教案需要记录的内容。如是, “动态教案”能够让教师稳步地实现课堂的预设并及时捕捉课堂的有效生成, 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打造出动态的创新课堂。

三、使用“动态教案”可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静态教案”实际上只是教师的一个课堂预设过程, 不要说很多教师不照此上课, 即便是使用教案上课, 教案与上课的实际过程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大相径庭, 对以后的教学并无多少实际的参考价值。因此, 学期终了, 检查过后, 很多教师就把旧教案束之高阁甚至弃之纸篓。

“动态教案”实际上是一节课从设计到实践的教学过程实录。它实时记录了教师课前备课、课中师生活动、课后教学反思的所有情况。教学预设的正确与偏差 (甚至是错误) , 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与阻滞, 课堂生成的创新火花,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与体会等, 在“动态教案”中都一目了然, 这就为教师研究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最坚实的依据, 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 改进教法, 极大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从“教书匠”升华到“教育家”创设了条件, 铺就了道路。

篇4:上课解决方案的教案设计

【关键词】模拟上课 真实上课 差异 对策

一、背景

与真实课堂不同的是,模拟上课要借助教师自身的语言,用肢体的形象来展开交流与自我解答,以考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答水平、调控意识、评价水平等各方面素质能力。因此,强化模拟上课水平已经成为所有励志进入教师队伍的学生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模拟上课来真正锻炼自己,如何在模拟上课的锻炼中领悟真实课堂的场景并提高师范技能?因此,研究模拟上课与真实上课的差异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研究工作的成效

(一)课堂时间的差异

相比起真实上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模拟上课仅有短短的10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要考察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已有些牵强,若还要进一步分析该教师在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则几乎是不可能。这样就大大弱化了评核中对教师在课堂纪律、课堂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如,在真实的上课中,对于课堂的引入环节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因为真实上课的时候每次课堂都存在大量的教学目标需要完成,使得教学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而模拟上课中却大大地强调了课堂引入环节,甚至一个好的引入环节会为教师最后的教学能力的考核增分不少。

(二)上课内容的差异

随着“学考”制度的展开,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以前需要掌握的内容现在在学考中只做了解的要求,所以教师在真实课堂中要浅析全面,对着教学目标灵活教学,做到让学生基本掌握。而对比起模拟上课我们发现进行模拟上课的教师都会对所教知识进行大致的梳理,形成一种将个人备课、教学研究与上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研活动,突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同时又能摒弃次要的非本质因素,使教学研究的对象从客观实体中直接抽象出来,形成主观意愿,缺少对实际教学目标处理的能力,使得很多新教师在真正上课时会对教学内容处理地过深或过浅,与学生实际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相悖等等。

(三)听众差异

模拟上课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由于课堂环境的不同,模拟上课缺少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场地器材的流畅性,它面对的是评委、观摩教师。所以要上好模拟上课教师就要心里装着学生,眼中有学生,要利用肢体、语言、眼神与虚拟的学生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开了真实课堂。到了真实上课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你在模拟上课中根本预设不到。模拟上课过于理想化,很多在模拟上课中你认为学生再容易不过理解的问题在真是课堂中你才会发现可能学生根本无法掌握这个知识面的东西。学生的情况瞬息万变,所以一个教师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模拟上课对这一块的要求却少之又少。

(四)教学媒体辅助程度的差异

现在高中课堂上化学教学的形式主要还是以板书教学为主,很多教师一节课可以写满整个黑板。基本上一些资深的化学教师都不是很赞成使用PPT。他们即使有时候需要使用ppt,那也只是形成性练习的时候适当添加几张。但现在模拟上课在这方面的考核比重却存在比较大的偏颇。当下模拟上课过分强调ppt的制作水平,基本与板书的考核要求持平。而且,在模拟上课的时候,教师只要基本完成主要内容的板书,字迹相对整洁即可。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师范生对板书这一块内容不够重视。

三、问题思考及分析

(一)夯实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跳出模拟上课的的教学框架

其实,模拟上课与真实上课现实差异的根本源头还是在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解读上。而模拟上课对这两方面能力的考察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模拟上课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师范生自身的教学模式和设计过程,在强调师范生形成一自我设计、自我主导为中心的模式,除了应对模拟上课的考核进行针对性训练外,更需要明白真实课堂与模拟课堂存在的差异,在夯实自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深入剖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跳出模拟上课的固有套路,适当进行真实课堂下的模拟,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与师范技能。

(二)完善模拟上课的考核标准,形成符合现实的考评体系

就时间而言,我们认为确实应该适当延长模拟上课的时间。时间过短的模拟上课容易造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太单调而两三个知识点讲解又来不及的尴尬局面,容易让人对课堂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因此在模拟上课考核中应适当对时间进行延长并严格控制导入过程的时间长短,让真正的知识点讲解过程得以较好地呈现。至于考核的形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建议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在现场,以考察学生应对突发情况和课堂秩序的掌控力,使模拟课堂摒弃“教师中心”的现象。针对上述方面进行对应的改进,形成全新全面合理的考评体系。

(三)加强实习生和在职教师的调查力度,完善其反馈机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不断完善模拟上课的考核标准,就需要对经历过模拟上课的实习生和在职教师进行调查,深入了解他们在真实课堂中出现的与预期的偏差和出现原因以及对教学进度的把握情况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系统地总结真实上课的特点,针对其成因做深入分析,由此建立适宜、高效、快捷的反馈机制,让在校师范生也能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眼里的真实课堂的场景,明确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重要性,以此为依据结合自己模拟上课的经历对自己模拟上课的教学模式做适当改进,真正做到有模拟学生在场的课堂、有动态生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宗颖.“此时无生胜有生”——“模拟上课”的操作要点[J]. 好家长,2014,02:24-25.

篇5:上课解决方案的教案设计

2、学习认真观察图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用一段内容具体的话把观察到师生上课前的一系列活动写下来,并注意把句子写得通顺、连贯。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告诉学生注意老师平时上课前的动作、语言。

教程设计:

一、学定向

请看老师上课前的动作、语言,然后把看到的情景写下来。

二、师表演

师手捧书本站在教室门口,面带微笑地看着同学,等铃声响,轻悄悄地关上门,走向讲台,向同学们问好。

(老师表演时尽量将动作、表情外化,让孩子们有可观察的内容)

三、说话练习(按下列要求说话)

1、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做了什么事?

2、上课铃声响了,老师怎么说?怎么做?

3、同学们又怎样说?怎样做?

(老师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板书有关的词语)

4、点名(优生)进行说话练习。

5、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鼓励、帮助进行说话练习。

6、点名中下生(在老师的诱导下)说话练习。

四、讲评。

第二课时

教程设计:

一、老师继续表演。

老师手捧一瓶鲜花和几个气球,用较夸张的动作走向讲台,师生问好。

二、说话练习。

1、让学生试说(师从中点拨)。

2、师诱导:

①看到老师手捧一瓶鲜花和几气球,你心情怎样?(让学生说说)

②你们刚才听到了同学们的什么声音?他们脸上的表情怎样?(让学生说说)

③你看到老师的神情会想些什么?(让学生自由主说说)

3、师指出要求:优等生应讲明师生的神态、语言和心理想的。中下生可以较为简略(如第一课时讲的内容)。

4、指名中等生说话练习。

三、习作。

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具体或简单,然后写一写。

篇6:我的上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都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生:春节、端午、中秋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师: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 生:高兴,开心 师:为什么呢?

生:能收到压岁钱,有好玩的好吃的,全家能团聚在一起

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我的上课教案。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师:这句诗在哪见过吗?

生: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师:课前预习的真充分。(出示古诗)谁来读? 生读

过渡: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在读故事之前,老师想要分享你们的预习成果,可以吗?

二、预习分享

1、我会读词语

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2、我会读课文

师:你们的课文读得真是又准又流利啊,课文也能读得这么好吗?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有几小节?我找四个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人认真听,会听也是一种好习惯。(相机指示)师:读完了全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文的内容。生:诗人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诗人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他又是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进王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人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呢?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读课文

师: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了。(出示第2、3小节)师:谁能说说重阳节有什么习俗呢? 生:重阳节要登高远望、头插茱萸。

师:对呀,登高远望,头插茱萸,这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就像我们春节要吃年夜饭,要拜年一样。看,(出示图片)这就是茱萸,一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上它可以驱邪避灾,代表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四、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小节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重阳节过节的这种热闹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段文字。(出示第二节1、2、3句)生指名读

师:我听到你是那样的兴高采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高兴。

师:换个词说,就是——

生:高高兴兴,喜气洋洋,喜出望外

师:看看人们欢欢喜喜欢度重阳的情景吧!(出示图片)

师:大街上无处不有的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是兴高采烈,男女老少都是兴高采烈。师:还有哪个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

生: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 师: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呀!出示:(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你能把这组词串读好吗? 生读 齐读

师: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看吗? 出示:第二小节1、2、3句 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王维看到了什么?心里会怎么想? 生回答(指导用书中的语句回答)师:(出示:第二小节第四句),这就叫“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我的上课教案》。(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 生:更加思念

师:能读出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2、学习第二小节

师:为什么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自由朗读第一小节,等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生:离家时小,王维离家时间很长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出示第一小节)

师:15岁,和我们现在上初一的孩子一样大,就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如果是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生:想家、寂寞、孤单

师:对,你们走进王维的心里去了。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念送进语言文字中,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表达吧 生齐读第一小节

师: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对于他来说,长安就是异乡,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想回一趟家是多么难的事啊!王维不知有多么想念他的亲人呢!此时的他,身处热闹的佳节,却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生:(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同学们,你明白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原因了吗?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吟一吟?(出示两句诗)生读 齐读 过渡: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他孤独一人,不由伤感起来,此时王维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在思什么?想什么呢?

3、学习第三小节 师:(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其余同学静静地听,体会一下此时王维的心情。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从哪一句体会到的? 生回答

师:谁来读读这段对过去生活回忆的句子?(出示第三小节第1、2句)生读

师:读得真好,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一遍。生齐读。

师:如今王维一个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还有漫长的路途,相隔很远,有千里之遥。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板书)师:(出示第三句)文字能读出感情,这里的省略号也能读出情来呢!这里的省略号它包含着什么? 生回答

师:它多么像一声长长的叹息,读—— 齐读

师: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此时,不仅王维一个人在饱尝思亲之苦,他的兄弟们也正思念着王维。(出示图)当他们头插茱萸,登高远望,却发现独独少了王维。如果你是王维该怎么表达你的思亲之苦呢? 生回答

师: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长长的思绪,深深地思念,就是思修万千。这万千的思绪化作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出示古诗)。谁来有声有色的吟一吟? 生吟诵

师: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生齐吟(配乐)

师:多么动情呀!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配乐齐背 总结:

师:如今王维的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了经典,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所有远离家乡的人都会这样深情的吟诵——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就让我们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齐 作业:

1.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

篇7:上课用的教案

东方红小学:张巧红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在读文中感悟小松鼠的环保行为,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小松鼠的“聪明活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故事。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绘画用具及搜集的有关小松鼠的资料。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猜谜语。

师:猜谜是大家最喜欢的,今天我来让大家猜一个迷语:头像小老鼠,尾像降落伞,常在树上住,忙着摘果子。

生:这是松鼠。师板书:松鼠。师:你对它了解吗? 生甲:松鼠生活在树林里。生乙:松鼠喜欢吃松果。

生丙: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帮助它跳跃,它的尾巴又能当被子。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刚才有小朋友说松鼠喜欢吃松果(板书:和松果)那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新课教学

师: 你们想读一读这个故事吗?(想)自学要求:

a.请同学们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别忘了和生字娃娃打招呼。

b.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课件演示,学习生字词

师:看到你们这么用心地学习,下面我给你们设立了三关,检查你们的学习情况,孩子们你们有勇气闯过去吗?(有)

第一关:看生词娃娃们可高兴啦,忍不住先跳出来和大家见见面,(出示生字卡)让我们一起叫叫生字娃娃们的名儿吧。全班齐读生词。

师:大家真棒!第二关等着大家呢?快来看生字娃娃们也跑出来了,让我们开火车读一读吧。开火车读生字。

第三关:下面生字娃娃脱掉了拼音小帽,变了样儿,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一个组一个词,进行检查过关。

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大家交朋友,不过,你们要想办法记住他们的样子才行。(生自由认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a.利用编儿歌的方法识字。聪:小聪明,耳朵灵。会听课,总专心。

b.意、忽、总:意有心,忽有心。在心底,总有心。c.可以做动作帮助识字。眨:让学生做“眨”字的动作,体会“眨”跟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

d.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识字:活泼、(师:我们同学中谁是这样的孩子?)忽然(师:你还能用突然说句话吗?)、注意。

e.小组合作识字:如、以。师:下面我们来做“摘松果的游戏”

黑板上出现一棵挂满松果的松树,学生上台摘松果,并将松果背面的生字读准,就可以把松果拿走。

二、品读领悟。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真能干!下面我们把生字、生词宝宝送回家,好吗?(好)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齐读)

生1:课文讲了小松鼠摘松果 –吃松果 –想办法--种松果的事。

生2.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 师总结:课文讲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过渡句:你们想听这个故事吗?(想)

1、师:小松鼠的故事就是这样发生的,它才出生几个月,昨天它才学会吃松果,今天早上,松鼠妈妈就找不到它的踪影,它到哪里去呢?(森林)你从哪里知道的?(第一段)

2、学生齐声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它到森林里摘松果的心情怎样?(高高兴兴)

(1)读“高高兴兴”一词。(2)有感情读这一句话。

3、这一个个的松果味道怎样呢?(可口)(1)哪些东西很可口?

(2)读这一句话。

(课件)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4、师:看来呀,还真是一只贪吃的小松鼠。(板书:吃)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师:故事继续发生着,中午到了,这些松鼠都到森林吃松果了,松鼠们吃得可欢了,有一只聪明的小松鼠却在担心一件事,它担心一件什么事呢?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小松鼠在担心什么事?(总有一天没有松树林了,没有松果了。)

3、师:是的,如果有一天,松鼠的家族里一颗松果都没有了,这些松鼠会怎样呢?松鼠的心情会怎样呢?(难过、伤心、后悔„„)

4、带着你的心情读这一部分。

5、师:这只小松鼠真聪明,它不仅想到了现在,还想到了它的子孙后代。(板书:想)

6、这时,小松鼠想到了一个什么好主意呢?(板书:种)除了小松鼠这个办法,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拯救松鼠家族呢? 学生交流讨论。

(三)学习最后一部分内容。

1、师:听“轰隆隆”一阵春雷响过,睁开眼,看到大屏幕,“沙沙沙”春雨下起来了。(播放动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描写春雨的?(蒙蒙细雨)

2、理解“蒙蒙细雨”。

3、这些蒙蒙细雨落在种了松果的地上,会怎样?(地上长出了一颗颗挺拔的小松树)学生汇报。师:中间这两大组的小朋友,如果你就是一棵小松树,能不能用你的姿势告诉我,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是怎样的?(孩子们个个挺直了腰板,挺起了胸脯,笔直地站立在那里,瞪大了眼睛朝我望着。有的还伸出手臂作茂密的枝叶状!呵呵!我不由得赞叹。)

师:真是一片挺拔的松树林啊!师板书:树成林。

(四)、总结全文

1、师:故事已经讲完了,谁能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学生a:不能光吃不种。学生b:要保护环境。„„

3、师总结。对啊!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体会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五).拓展延伸

1、想一想,松鼠、松果、松林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知道种树有哪些好处吗?说一说(树木可以供给我们木材,用来盖房子,做桌椅等。我们吃的许多水果都是树上结的。树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森林还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水灾,挡住风沙等好处)。

3、以“画未来”为题,学生自由的画一画,可以画想象中未来的松树林,也可以画想象中自己居住地方的未来。

课后反思:

在上《松鼠和松果》一课的时候,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幕: 师:那么,松鼠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

生1:松鼠的愿望实现了,那里长出了好多松树。生2:它的愿望实现了,(读文)因为,春天,几场蒙蒙细雨过后,在松树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漏一字:棵)挺拔(错读为pa)的小松树。

(孩子们都听出来了,纷纷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生3:**,你把挺拔的拔字读错了,请你改正。生2:挺拔的小松树。

生4:**,你少了一个棵字,应该是一棵棵。请你改正。生2: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师:中间这两大组的小朋友,如果你就是一棵小松树,能不能用你的姿势告诉我,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是怎样的?

(孩子们个个挺直了腰板,挺起了胸脯,笔直地站立在那里,瞪大了眼睛朝我望着。有的还伸出手臂作茂密的枝叶状!呵呵!我不由得赞叹。)

师:真是一片挺拔的松树林啊!

可是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那会怎么样呢?(孩子们的眼睛闪着,有的孩子唰的一下坐回到了座位上,有的孩子把伸直的手臂慢慢地垂了下来,还有的孩子皱着眉头说,那到处都光秃秃的了,森林就不见了!)

师:是啊,幸好松鼠想出了这个好主意!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伴着蒙蒙的春雨长出来了!那么将来呢,将来会怎么样呢?

(我用期待的目光含笑望着孩子们,特别是边上两个大组的孩子。很多孩子大声地说,“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这时,角落里有一个孩子噌的一下站了起来。)

师:真是一棵聪明的小松树!

(边上的孩子相互望了望,陆续有孩子恍然大悟般地站起来。)

师:是的,又一棵,一棵,又一棵!将来,这里会是一片——

生齐:更茂密的松树林!

这是在我的教学设计之外的一幕。它源于一个孩子在朗读时的错误,孩子们相互纠错时的表现引发了我的灵感——对啊,“光秃秃、一棵棵、挺拔、更茂密”,这些关键的值得品味、积累的词语,不是可以串成一条线吗?就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去理解、感悟吧!

课上到这里,孩子们很开心,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晕、快乐的微笑。我想,他们不仅读懂了这些词句的意思,不仅感受了表演的乐趣,而且还体验了智慧带来的快乐,感受了集体的力量。我和他们一样快乐!

是否能再作一些改进呢?思考以后,我觉得:

1、如果能及时地板书: 好主意 将来 光秃秃 —一 棵棵 挺拔 —— 更茂密

能让学生对这些词加深印象,对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有一条更清晰的线索。

篇8:上课解决方案的教案设计

一、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体验

什么是体验?现代心理学认为,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也就是指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情感活动。运用“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更利于学生建构新知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牢固、运用更自如。

(1) 让学生体验更多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 将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知识、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事件尽可能引入课堂。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习潜能。有了这些联系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 从播放新闻事件引入, 让学生分析新闻事件初步获得一些有关氯气的知识。再通过实验进一步深入了解氯气的性质。比直接通过实验学习氯气的性质效果好得多。在“铝的性质”的教学中, 以生活中铝的广泛用途创设情境, 通过生活中铝制品高压锅使用的说明书, 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铝的性质, 再结合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接受新知识。这样比直接通过实验探究学习铝的性质效果好得多, 其效果好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科知识与生活中的体验联系在一起, 有感性认知作基础。

(2) 让学生体验更多的动手实践, 获得尽量多的感性认知, 更有利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听、看, 不如让学生动手做。学生自己动手做, 感悟和体验会更深。

尽可能将课堂内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或由一些学生来演示, 这样能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感悟和体验。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在处理学生感到抽象、难理解的知识时, 让学生听、看, 不如让学生动手做,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获得大量感性认知, 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如对有机物分子结构和反应机理教学的处理, 以往是展示有机物分子模型, 讲解它的空间结构。板书代表物具体反应实例, 详细讲解有机反应机理和结构与性质关系, 并用红粉笔点注, 并用动画模拟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有机反应机理。而现在做了改进, 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原子结构的基础上, 分给每桌同学一盒有机物分子球棍模型的组装器材, 让学生根据C、H、O的成键原则, 动手合作组装有机物分子空间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 模拟有机反应机理, 理解并总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结果发现学生课后知识记忆、理解掌握明显比以前只让学生听或看效果好。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对于学生是难点,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组装球棍模型很容易就突破了。学生间通过相互讨论、合作, 利用原有的知识, 自己动手、动脑组装有机物分子结构模型, 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知, 有大量的从动手中获得的感性认知作基础, 上升到理性思考层次就容易多了, 记忆也更深刻了。

(3) 让学生充分体验错误。对于学生的一些常错点, 让学生充分相互讨论, 自己去找错误的原因。虽然这样会花较多的时间, 但这样比听老师讲效果会更好。以后犯同样的错的几率会小很多。

二、课堂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上课听得懂, 下课不会做”, 不会触类旁通。很大原因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模式引起。“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与结果都重要, 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 因为智慧往往生成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之中, 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才会变得更聪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 创设合理的化学情境进行有效提问, 让学生体验问题的解决, 知识的形成过程, 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会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 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减少出现“上课听得懂, 下课不会做”、“变一下又不会”的现象。

如“中和滴定实验”的教学, 以往的教学是先分析实验的原理, 并按书本演示, 同时引导分析每一步的细节及操作步骤, 再让学生“照方抓药”式的实验。后来作了改进, 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酸碱中和滴定如何做, 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 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 逐步搭建问题桥梁。先提问:这里有一瓶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你能否设计实验测定其浓度?让学生充分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 (除酸碱中和滴定法外) 作适当的点评后, 再引导学生重点讨论酸碱中和滴定法。①为什么可以用已知浓度的酸来测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 ②你认为利用中和反应进行中和滴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③如何准确判断中和反应什么时候“恰好”完全?对酸碱中和滴定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你有什么想法? ④如何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溶液的体积?⑤请设计用0.1000mol/L盐酸测定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步骤。 这样让学生顺藤摸瓜, 自主寻求得出实验步骤。在遇到“用KMnO4溶液滴定C2O42-溶液时如何判断滴定终点?用不用另加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的问题时, 采用后一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准确率高了很多。可见在体验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该实验的原理。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篇9:探寻上课拖堂的弊端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拖堂;弊端;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11-02

如今,许多学校的不少教师对拖堂习以为常,提早上课,推迟下课,常常把学生的课间休息“打扫得干干净净”,部分学校领导对此也往往听之任之。拖堂其实并非敬业的表现,更没有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相体罚”,是一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低效的课堂教学现象,是一种蔑视课堂常规、忽视学生权益的行为。

一、拖堂造成不良影响的具体表现

(一)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从心理学方面理解,受注意规律的支配,拖堂的这段时间内,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振振有词,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早已飞到窗外。学生要么窃窃私语,要么合书待发,即使是正襟危坐,也是心情烦闷,对老师所授内容早已无心接受,当然就更谈不上对老师所授知识的积极反应,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者,学生由于课间没有休息好,下节课就难以精力集中,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教学效率自然大大降低。

(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每天在繁忙的课程中,课间只有10分钟,哪个学生不想抓住这短暂的机会,放松一下大脑,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去操场上拍拍球、做做游戏呢?不仅如此,学生更要利用这段时间,喝口水,上厕所。教育部门和学校之所以把一课时规定为40分钟,正是考虑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但是,这位老师把讲课时间往后那么一“拖”,另一位再向前这么一“伸”,两头一夹,还能留给学生多少课间时间?有时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了,更不用说休息、活动和为下节课作准备了。

(三)影响他人教学时间

上课拖堂,占用了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学生因课间时间短,办不完应办的事,不能按时上课,而待学生到齐,拿出学习用具,心情平静下来再上课,时间就已耽误许多,致使其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因此,很多教师对拖堂很反感,认为这些拖堂教师太自私,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

(四)影响师生和谐相处

下课了,某些教师还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一直拖到下一节课的任课老师焦躁地等待在教室门口,其场面之尴尬不言而喻。于是乎你拖我也拖,不拖堂就吃亏,一节拖一节,新的拖堂层出不穷,引发恶性循环,搞得同事之间矛盾重重,意见纷纷;也使师生关系紧张,很多学生对拖堂的老师十分反感,上他们的课时总有一种负担,甚至因为拖堂而厌恶这门学科。

(五)影响家长态度转变

因教师拖堂、推迟放学等,学生无法按时回家,家长找到学校而引发的矛盾也屡见不鲜。因为现在社会比较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所以家长对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放学回家时间非常关注,一旦孩子回家晚了,家长就会到学校寻找孩子。当得知老师拖堂而推迟放学时间,大部分家长对此就多有非议。尤其是冬季的下午放学,教师一拖堂学生就很难在天黑前到家,就会增加路上的不安全性,如果再碰上雨雪天气,接孩子的家长挤在校门口黑压压的一大片,意见就更大,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

二、消除拖堂现象的措施

避免拖堂的唯一可行办法就是有效地降低教学时间的损耗,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至少要做到“五个避免”。

(一)避免教学内容面面俱到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却很多。如果我们对诸多的内容不加选择,蜻蜓点水般地照顾到每一个教学要求,表面上一点时间也没浪费,实际上这种没有重点的教法,会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如坠云雾之中,不得要领,实际上是浪费了教学时间。因此,备课必须狠下功夫,紧扣年级及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等,从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蕴含的诸多教学要求中,认真分析,仔细筛选,舍弃那些零碎、片面、非重点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中心要求设计教学方案。有了这个前提,课堂教学才能紧紧围绕重点内容,精心组织教学环节,选择最佳教学方法,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大大节省教学时间。

(二)避免教学环节松懈

课堂教学至少有这样四个环节: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拓展延伸。但这些教学程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也要讲究优化组合、详略取舍。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拖堂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学过程不流畅、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凑而浪费教学时间所造成的。例如,在复习效果检查环节,不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好、中、差学生,而是高兴检查哪个就检查哪个,一旦发现效果不佳,又往往急躁、发火,甚至中止教学而作思想训导,结果新课还一字未授,却已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在提问时,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太深,学生一时难以解答,自己又缺乏教育机智,往往一喊一大片,到头来仍是教师自己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又白白浪费了几分钟。因此,从备课入手使教学环节精简,从上课着手使教学环节严密,是十分必要的。

(三)避免“多多益善”使用媒体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教学现代化工程的启动,多媒体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是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不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在选择载体、掌握操作时机和方法等方面又缺乏科学性,误以为多使用多媒体和现代教具上课就是“现代课”、“教改课”,误以为多准备课件、教具就能更直观、形象地讲解课堂内容;有的教师甚至图省事,揿钮一按就让学生整节课地去品尝所谓的教学现代化。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多媒体使用的初衷,不仅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使用多媒体必须要坚持以下两点。

1.恰当选择。多媒体使用有一定的条件,例如用多媒体、录像、录音、幻灯等一旦遇到停电就极易打乱教学计划,因此教师要防患未然,有应变措施。另外,语文教学中如过多地依赖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也可能会削弱语言文字的魅力,有时甚至还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2.使用准确。如果教师范读水平较高,则无需用教学录音,因为用教学录音不具备教师范读时掌握时机和处理问题的机动性和可控性。另外,插插头、按键、倒带、放停录音等环节所占用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要计算准确。

(四)避免教学语言无序重复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主要靠的是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准确性等特点。但不少教师,课上言语无序重复,有时对自己刚讲的话会重复一两遍,对学生清楚、准确的发言也要全部重复一番;有些教师口头禅的毛病严重,一节课能出现几十次。因此我们必须抓好三点:备课要重视备教学语言,教案完成后,要进行试讲,尽量做到语言简洁有序;授课要吐字请晰、抑扬顿挫,自觉克服口语弊病,杜绝教育忌语;要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有意识地使用手势、眼神等手段来代替口头语言表情达意、维持纪律,从而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五)避免教学板书杂乱无章

目前教师板书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多次板书课题、定义。不少老师开课第一件事,就是板书课题、定义。这似乎已成了惯例。如果说第一课时板书课题、定义,有助于帮助学生审清题意,理解定义内涵,而以后几课再板书就显得多余了。其实,课题、定义在课本上明白无误地印着,而且是大号黑体字,老师让学生翻开课本读一读,既省时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读文先读题、做题先读定义的习惯,从而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二是板书内容多且碎。不少教师上课时忽视了讲课与板书的关系,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板书上,一堂课能写两大黑板;有的教师则往黑板上大段大段抄课文,学生成了抄板书的机器,结果学生抄好了板书,一堂课也上完了。这种“板书教学法”抄酸了学生的手腕,抄没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篇10:立定跳远模拟上课的教案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模拟上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教材中的内容:立定跳远。模拟上课开始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立定跳远,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跟合作精神。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成为本节课的“明星”啊,我们一起加油吧.。

下面我们首先来一个“正反手”的小游戏,同学们刚才反应的非常迅速,说明我们同学注意力非常集中。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徒手操,呈体操队形散开,手腕脚腕活动,扩胸、摇环、振臂、腹背运动,每节四个八拍,刚才同学的动作做的非常的到位。同学的的各个关节都活动开了吧。同学们看见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摆的垫子了吧,有高的,矮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垫子来跳跃,但是再跳的时候,为什么有的同学能跳的高呢?同学们在练习中思考一下,好,练习开始,师巡回指导,练习结束,哪个同学能回答一下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刚才这位同学说:快速有力的起跳,他说的非常的好,这也是我们立定跳远的难点问题,同学们能跟老师把这个动作学好吧。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张立定跳远的挂图,同学们在看的时候,看一下分为几个环节,思考一下,好,挂图看完,谁能说一下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刚才这位同学说“摆臂,蹬地,腾空、落地四个环节他说的非常的好,下面自己练习一下立定跳远这个动作,师巡回指导,通过观察,我发现摆臂跟蹬地不够积极,下面跟老师一起来练习一下,1摆臂2下蹲3蹬地、腾空、落地,好,跟老师再来一遍,同学做的非常的好,下面自己在练习一会,练习结束,通过刚才老师观察,有得同学跳的挺远的,下面分开组比赛一下,找出你们组最能跳的一个同学进行比赛,好,各组现在比赛一下,找出最能跳的同学,通过各组最能跳的同学进行比赛,第三组同学获胜,我们一起祝贺他们。

篇1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课教案

广西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规范地书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练习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人。(课件出示宋庆龄图像)她就是宋庆龄(板书:宋庆龄)①、复习“龄”的字理并口头组词。(左边的齿表示从牙齿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年龄的大小,右边表示读音)

②教师范写,学生描红描红写“龄”。

2: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件介绍宋庆龄。

3(课件出示故居图)这是宋庆龄在上海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把一个人曾住过的地方叫——故居。(板书:故居)在故居庭院前有两棵樟树。(板书:樟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扫除障碍,课件出示词语。

chóu

bān

粗 壮

稠 密

搬 家

zhān

崇 敬

瞻 仰

纪 念

fán yǎn péng péng 繁 衍 后 代

蓬 蓬 勃 勃

四 季 常 青 枝 枯 叶 落

①小组自学生字稠、搬、繁、瞻(包括读音、字义、结构、组词等)②汇报学习结果。③教师范写 ④学生临写,给同桌评分(注意了字的宽窄,不涂改的即可得A)

3、让我们再读读带有生词的句子。

(1)、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4、读通课文。指名读1——3自然段,4、5、6各指名读。

5、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①同桌互相说②指名说 教师相机树状图呈现

三、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生命力。

1、过渡:课文写的是樟树,那樟树到底长什么样呢?课文的4、5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哪个词语最能反映樟树的特点呢?(读后交流)“蓬蓬勃勃”出示树状图

(板书:蓬蓬勃勃)① 什么叫蓬蓬勃勃啊?

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②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第4自然段,画出来,并写下体会

③在小组内填好树状图,小组汇报交流。

A 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从句中你读到了什么?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

B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能给稠密换个词吗?(把密密、茂盛放到句子里说一说)总结:我们可以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理解词义,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师: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C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出示句式:

无论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练说。(樟树勇敢地挺立在烈日中,顽强地伫立在风雪中,不怕电闪雷鸣,不怕狂风怒吼,任凭雷雨鞭打,任凭大雪压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总是那样“蓬蓬勃勃”!)

D 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一次。E 练习诵读第4自然段。

3、读写结合小练笔

①指名说说描写树木的词语有哪些? ②朗读描写树木的片段

白杨树那白绿色的树杆笔直笔直的,有二、三层那么高,一般二、三米内绝无旁枝,所有枝叶都向上生长,而且紧紧靠拢,站在树下仰起头来看到树叶郁郁葱葱,心形的叶子在太阳照射下银光闪闪,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叶子便哗哗作响。

柳树的身躯笔直笔直的,像一群站岗的卫兵,在路两边一动不动的站着。它那长长的“秀发”随风飘舞,披在肩上,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甩着大辫子似的,风伯伯来时,它跳起了舞蹈,婀娜多姿,美丽动人。它的“秀发”上又长出了许多小叶儿,密密的,真好看。

我抬起头,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红的那样光亮,红的那样热烈。我走进枫树林,捡起一片枫叶,细细观察:这片枫叶好象一个美丽的红五星,又像是一只张开的小手掌;叶脉在叶间肆意伸展,仿佛自己是这里最漂亮的,可却又悄悄的为枫叶添上了一丝美丽。

任选一种树木说说你的感受。

③读写结合:用上几句话描写一棵你熟悉的树木。

小结: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的蓬蓬勃勃外,宋庆龄舍不得,除了蓬蓬勃勃的外形她还舍不得什么呢,樟树的-----------(樟树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虫类都怕它)可贵之处。

板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蓬蓬勃勃(树状图)

篇12:江南的冬景教案(老师)—上课

赏析《江南的冬景》中的美:一是江南冬景的美;二是作者心境与自然融合的美;三是文本之美。

【课时】1课时 【学习指导】

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小组合作,问题探讨、自主鉴赏、交流展示;课后巩固。【课前预习案】

1、朗读课文,为加点的字注音,朗读并积累记忆。

煮茗míng

涮羊肉shuàn

蛰居zhã间或jiàn

曝背pù 丰腴yú乌桕树jiù赭色zhě冬霖lín

远阜 fù

槎桠cháyā月晕yùn

绿林lù犬吠fâi

恣意zì

2、自主学习课文第1、3、4、6段,填空。

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江浙地区。文章1、3、4、6四个段落写其他地方的其他季节是为了与江南的冬景形成对比。文章第1段写到北国的冬天,突出了江南冬天的可爱(特点);文章第3段写到与江南的秋天比,江南的冬天有一种明朗(情调);文章第4段写到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江南冬天和暖(特点);文章第6段写到德国的冬天,突出了江南冬天的生气(特点)。

3、资料链接(1)走进作者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同年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在各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2)背景知识

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1933年4月,郁达夫伴同他的爱人——江南女子王映霞在经历了十余载的异国凄凉和异乡颠沛之后回到了江南,在西子湖畔,修筑了“风雨茅庐”。作者对江南冬景情有独钟,实乃其乡土情结、文化情结、审美情结、隐逸情结和爱侣王映霞带给他的幸福和满足所致。在这种生活里,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的亲密。自然成了个性心灵的延伸,所有的人、事、物都在心中充分启醒一种平和与满足的感觉。(3)文中诗句赏析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三、四两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于是有了这首脍炙人口、音韵和律的诗作。这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后所作,他邀请的刘十九就是刘轲,当时隐居庐山,因为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结为好友。白居易这首诗歌怡然自适、情趣盎然,字里行间看到了诗人平和舒缓的心情,确实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遂意和适意。何中《辛亥元夕》: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时序鬓发改,人家童稚喧。街头试灯候,不到郭西门。译文:因为贪玩所以常常要到天昏地暗的时候才知道回家,一边走嘴里还一边地自言自语地我要快点儿我要快点儿。行走在两旁种满梅树的石路上,天空中下起了小雪,村中飘着酒香正在迎接客人的到来。新的一年又来到了,对我来说除了鬓发之中又多几缕霜雪之外又有什么意义呢?看看满村满园的小孩子里里外外都是一片嬉闹的景象,他们正对新年的到来表示出满心的欢喜。放眼街头巷弄,家家户户的门口都已经挂上大红灯笼,到处透视出一种浓浓的年味,而我却还在赶路之中连城西门还没到呢!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课堂研讨案】

活动一: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本文写江南冬景,写出了不同景致各不相同的美。文章写到了江南冬景的几个画面?分别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2.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作者的心境与所写景物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明确】

心境:平和满足、清新洒脱、闲适逍遥 心境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的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下表板书于黑板上)江南冬天的景

给作者的感受

作者的心境如何

画面一:曝背谈天图

可爱

平和满足、清新洒脱、闲适逍遥

画面二:冬郊植被图(午后冬郊)

生气

画面三:寒村微雨图(冬日农村)

悠闲

画面四:江南雪景图

宁静

画面五:旱冬闲步图(冬日散步)逍遥

活动二:自主鉴赏,交流展示

1、选取一个你最喜欢的画面或你觉得写得最好的画面,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示例:冬郊植被图(午后冬郊)——描绘的是一副充满生气的明丽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让人感到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寒村微雨图(冬日农村)——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画面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人感到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画面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变成平淡冲和,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寒村微雨图迷人的魅力。

江南雪景图——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作者在描绘本幅画面时,并未正面写景,而是避实就虚,巧妙化用前人诗句,并借读者丰富的想象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这也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笔法,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2.《江南的冬景》景美文也美,你觉得文美在何处?(提示:可从语言、技巧、情感等角度思考)【明确】

语言美: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技巧美:从文章整体结构看,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江南的冬景和北方的冬景相比、和北方的夏夜相比和闽粤的冬景相比和德国的寒郊散步相比,明确:比较的目的十分明确,即抑彼扬此,突出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特征,表达喜爱之情。

其他技法:虚实结合即前三个画面采用实写,而第四个画面“江南雪景图”则避实就虚,巧借诗句的意境(引用诗句),并通过作者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然语句简洁,但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既增强了散文的意趣又体现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借景抒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等等 情感美:作者极力描画江南冬天的美丽图景,想表达对自己家乡江南冬天的由衷赞赏和无限热爱。还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平和满足、喜欢悠闲的生活态度。【当堂回顾,总结收获】 江南冬天的景

给作者的感受

作者的心境如何

文本之美,美在何处

画面一:曝背谈天图

可爱

平和满足、清新洒脱、闲适逍遥

语言美 技巧美 情感美

画面二:冬郊植被图(午后冬郊)

生机

画面三:寒村微雨图(冬日农村)

悠闲

画面四:江南雪景图

宁静

画面五:旱冬闲步图(冬日散步)

逍遥

【课堂总结】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语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出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散文的高度评价。【课后巩固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

A、蛰居(zhã)

恣意(zì)远阜(fù)

丰腴(yú)B、间或(jiàn)曝背(pù)

月晕(yùn)

晕车(yūn)C、煮茗(míng)赭色(zhě)

槎桠(cháyā)

犬吠(fâi)D、遒劲(qiú)灰烬(jìn)恪守(kâ)甄别(zhēn)

2、选词填空

①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 C 的情调。(A、明媚 B、明净 C、明朗)②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 B,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A、萧条 B、肃杀 C、凄凉)③因为睛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 A 的机会自然也多。(A、逍遥 B、潇洒 C、悠然)④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 C 异境。(A、居住 B、居家 C、蛰居)⑤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B 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A、记忆 B、铭刻 C、铭记)

3、问题探讨:文章的结尾有何妙处?

【明确】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不羁的宕开。至此,作者的情绪已经在江南冬景的优美意境中弥漫开去,并最终感染了读者。【课堂寄语】

上一篇:中考一模作文:只想哭一场下一篇:大学生入学必备物品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