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论文

2024-07-15

读写结合论文(精选6篇)

篇1:读写结合论文

有效读写结合提高读写能力

贵州省思南县大坝场小学张洁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个互补的过程。小学语文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我在近三年的学校子课题《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探索中也深深感悟到,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怎样才能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读写结合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呢?

一、关注语言表达、挖掘读写结合训练点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要凭借文质兼美的教材,深度挖掘,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促使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录其中的好词佳句,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并在习作中运用这些好词,或仿写文中句子的写法。另一种是“内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逐渐理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对日后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尊严》,这篇课文内容很具典型性,文质兼美,给人以教益和启示。我抓住阅读和写作的联结点,从写具体、写生动、有条理地写这几个目标出发,抓住课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我设计的课内读写结合点是: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做到详略得当;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品质。课外读写结合点是:仿写一个人物言行片段;以写事为主体,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俗话说:“记得旧句子,必得新文章。”我常常鼓励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自主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精彩段落,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这样在习作中就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助。而且每篇课文学完后,我会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鼓励学生积累背诵,并且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灵活运用。其次围绕“词语盘点”进行训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个主题单元之后都安排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是“读、写、记”就完事,要利用这些词语做好做足“写”的文章。要求学生完成“底线练习”---从一组词语中自由选择最少四个词语,自设情境写几句话,上不封顶,多多益善,将积累与运用有机且巧妙地结合起来。

二、关注阅读教学方法、落实有效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有效读写结合,需要教师用心发现、挖掘、智慧地把握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学生整体读文,了解大意;找准重点,读写联系;读写迁移,提高能力;课外拓展,扩大视野”。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整体学文,通过对课文的初读、再读,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文章所描写的事物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然后找准练点课堂练说(侧重低年级),抓住“训练点”,训练学生能清晰大声地说一句或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并注意说话的完整性和情感性;找准练点随文练写(侧重中高年级),围绕随文练笔训练目的的要求,抓住“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课

堂练笔,以说带写整理成练笔片段。最后交流互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形式多样地鼓励学生,激起他们对阅读、写作的兴趣,养成他们自信、乐观、积极的学习心态。

三、关注学生水平、精心设计训练形式

读写结合训练的形式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恰当的训练方式。尤其要关注训练点的衔接,不要零碎进行,要通盘考虑。一年级训练:识字法(掌握“笔画笔顺”、“部首结构”、“音形义比较”识字三法),侧重练好“四素句"。二年级训练:查字法(运用音序查字法识字、阅读),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概括与具体四种句群。三年级训练:读书法(初读、细读、精读),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概括与具体结构段。四年级训练:读记法(读,重在精读;记,摘录、评注、提纲、读后感),以篇章为重点,练好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观察六项能力。五六年级:训练对应法,以综合训练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读写结合练写的方法很多,但务求做到常中有变,灵活多样。

(一)多层次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既然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仿写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可以仿写句子、仿写段落、仿写思路。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我引导学生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及分析作者的写法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桂林山水》的写法,写一篇写景的习作。即像作者一样采用首尾呼应、总--分--总的思路以及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先赞美所写景物的特点,再具体说明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的特点。再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或《翠鸟》后,我让学生仿照描写燕子、翠鸟外形的那一段写法按耳朵、眼睛、嘴、脚、毛等外形顺序及活动特点、生活习性写自己喜欢的“小兔”、“小猫”、“小狗”等小动物、突出自己的喜爱之情。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引导学生按杆、枝、叶、花、的顺序写其他植物„„要求写作时像课文中一样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把事物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鲜明。这样的教学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一个空间,将课文内容延伸,做到读写结合;这样的训练促进了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

(二)想象补白、变式练写、激活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因而教学中我们必须启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创新,激活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利用课本内容读写结合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给课文续写;可以对教学突破点、主题深化点、情节高潮点、文中简略处、动情处、省略号进行补白;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扩写、缩写、变换体裁、变换人称,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也可以研读课文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时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想象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新型玻璃》一文,学生自读课文后,首先我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接着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一名发明家,你会发明怎样的新型玻璃,它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写下来。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性,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给予学生练笔的机会。又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泉水》时,围绕课文最后一段:“丁冬,丁冬„„”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象,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一路上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为人们做些什么?然后鼓励学生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这样学生就能更进一步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感悟泉水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使自己受到奉献精神的熏陶,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创新能力。

四、关注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读写结合应以自能为目标。因此,必须把课文教学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生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课外阅读、生活经历来充实语文教学,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教师引导学生周末、假期读写结合,丰富表达能力,既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又能起到很好的练笔作用。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丰富了语汇,学到了许多优美词句,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写话中加以运用,并经常鼓励表扬那些善于运用妙词佳句的学生,学生就会明白要运用就得积累,要积累就要阅读。这样,阅读、积累、写作互为一体,同步发展。

总之,教师善用文本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及学生的课外阅读,挖掘读写结合的切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有机地拧在一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篇2:读写结合论文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那么,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优美的词、句入手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结合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尤其要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等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写一次自己在考试遇到难题时的情景。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时,文中对动作、神态的描写很传神,于是我就抓住这个读写结合点做了如下设计:(投影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从中找出相同之处“平静”,安排想象说话训练。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仿佛在说 于是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想象的空间。如:1.放心吧,我是聋子,什么也听不到,你只管放心的练习。2.不要因为小小的挫折就沮丧,不要放弃自己梦想。只要坚持就能成功。3.你的琴技进步了,真为你高兴。4.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练习吧,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小提琴手的。5.不能满足于自己的进步,要不断对自己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三天不练手生啊!在编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就有了这样的设计: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144年了,让我们“走出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我想,无论怎样,我们走不出历史的阴影。如果历史可以改写,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4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展示课件);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北京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请你实话实说。(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进行讨论,直到完了再进行下一个角色。)在编写《梅花魂》一课我有这样的设计:课文除了写外祖父挚爱梅花外,还写了外祖父几次哭了,请找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想象说话。课件出示三次落泪的句子:(1)读唐诗宋词时,外公满脸忧伤,“莺儿啊,莺儿。”(2)当外公因年纪太大而无法回国而哭时,“亲爱的外公,你别哭了。”(3)当外公含泪递梅花手绢时,外公满心凄楚:“莺儿啊,莺儿。”交流明确: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外祖父这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所谓叶落归根,年纪越大,这种情感越强烈。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最近我在周老师的博客里看到孟翠芸老师在《好汉查理》一课中有这样的设计:读悟交流: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1)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让学生谈谈感受: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C.“当然可以。”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E.“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F.“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查理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变得诚实、守信、有爱心了。(2)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查理说这句话时是怎么的想呢?”“你能想象出查理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吗?”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一下对话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方式可以是男女生分别读,也可以是指名读,要尽量读出说话人的语气。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子,还会去运用这样的句式,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从典型的段落入手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在表达方法(技巧)方面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既有利于让学生逐步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描写漓江的水抓住静、清、绿这三个特点,描写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险这三个特点,分别把它们写得很具体,文章结构整齐。学习这两段时我就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写一些其他的事物。如公园里的花真多啊,真香啊,真美啊;菜市场里的蔬菜真多啊,真鲜啊,真齐啊;妈妈的手真糙啊,真巧啊,真勤啊等。在学习《凡卡》一课时,在学习第8段凡卡遭到毒打时,我就让学生想象凡卡还会受到哪些毒打?而当学到砍圣诞树一段时,我把文章变成了诗歌的形式,学生品读后我让学生仿写诗歌。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第三段时,我有这样的设计:读读第3自然段,画画园内有哪些美不胜收的景观,从中你能想像出什么?(用投影出示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美景,然后指导他们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描述时不必每一处景点面面俱到,可选择学生熟悉的:如“金璧辉煌的殿堂”“买卖街”“平湖秋月”“狮子林”等。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对于“西洋景观”等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学资料谈谈。)A.课文一共用了几个有?教师引导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然后学生再齐读。B.假如要写尽圆明园所有的景观还要有多少个有?引导学生用“有„„,也有„„;有„„,也有„„”说一段话,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因此遇到这样的段落,我们一定要抓住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运用课文的方法去练习,相信不断的练习就会有收获。

三、从故事的结局入手依据原文,对结尾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巨人的花园》写到了巨人把围墙推倒了,就可以引导学生想像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中彩那天》,写到了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了,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全家人的表现,把想到的写下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想象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写他们相见时的场景。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以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情景。在教学《凡卡》一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续写假如爷爷受到凡卡的信,凡卡的生活会怎样呢?记得孟翠芸老师在《好汉查理》一课中有这样的设计: 续写故事(课件出示)第二年,罗伯特一家又来到了镇上渡假。镇上的人们在罗伯特面前再三表扬查理。听了人们的对查理的夸奖,回家后,罗伯特会对女儿杰西说些什么?请设计一段罗伯特和杰西的对话。一次父女对话。罗伯特:杰西,我的女儿,今天我上街镇上的人们跟我谈论起查理了。杰西:爸爸他们都说了查理些什么?罗伯特:他们都在我面前再三表扬查理,说他不再(),不再()了。杰西:()罗伯特:他们还说有一次()(可以举个实例等)杰西:罗伯特:杰西:如在《最后一分钟》一课的结尾我有这样设计: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了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上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时的情景,请大家思考: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自主设想),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通过如此的练习定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篇3:“读写一体”与“读写结合”

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也认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 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 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这方面, 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 这才会明白‘应该这么写’的。”认为耳濡目染多了, 便会悟出一些门径, 如同“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 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头, 兵家的儿子早识刀枪”。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就提倡并躬行“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此后, “读写结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 至今仍为许多语文老师所熟悉和应用, 在中国语文教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而“读写一体”与“读写结合”是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的。

传统的“读写结合”模式往往从“怎么写”的角度, 设计写作序列, 如文体写作序列、能力点训练序列。也往往根据“怎么写”来安排习作训练, 导致训练的机械性和简单化。这样安排的“病根”在于“工具性”, 即把学生作文水平难于提高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学会方法”, “没有形成能力”, 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表面化。

而“读写一体”是以我国古今读写结合的理论与经验为借鉴, 对操作层面的“读写结合”作出的扬弃与整合, 是一种具有全新意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读写结合”是指数量上、形式上、功能上的变化, 是一种组装式的结合。这种结合, 往往注重的是读写过程中的排列组合的形式。而读写一体化的呈现方式使“读”、“写”变成一体两翼, 其根据是“部分之间相加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理论, 让“读”、“写”形同一个整体, 产生“化学变化”, 即不仅有数字、形状、功能的变化, 更具有事物性质的变化。通过一体化的读写活动, 再看不出以前的那种读归读、写归写的原型或痕迹。这种读与写相加的方式是一种“化合”, 它注重的是读写过程中排列组合的内容。

读写一体化概念认为, 文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 也是载体。而读归读, 写归写, 自然违背了文章产生的构成规律, 也违背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反映规律。我们强化读写一体化意识, 目的是用一体化读写的方式、方法, 重新整合为某些人所拆开而散乱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并不排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时候读、写各有侧重, 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分开和各自侧重, 是读写一体化操作过程中的事, 与将读、写割裂分开的做法截然不同。

读写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获取和贮存信息往往通过外部刺激和言语理解来实现, 其具体手段就是阅读。而加工和使用信息则往往表现为信息的筛选、整合与使用, 其具体手段主要是写作。所以, “读写一体”的方式、手段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流动过程, 环环相扣, 互相融合, 也可以说构成了读与写的一体化过程。

当然, “读写一体化”与“读写结合”都有各自的内涵、功能与模式, 对语文教学改革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倡导读写一体化, 并不否定仍在发挥着作用的读写结合, 但也绝不因为有了“读写结合”而不去强调“读写一体”。

篇4:读写结合,创新读写

一、如何培植学生读写的基点

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验是否丰富,但这一切又都由“兴趣”主使,其实孩子的表现欲很强,而且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他们观察世界有独特的视角,对事物奇异的想象也常使大人自叹弗如。其中抓住兴趣这一触发点,就能激发孩子潜在的写作能力。

1.设立“每周话题”让学生上台练说

为了扫除孩子从“说”到“写”的障碍,我在班级里设立了“每周话题”,并提前将话题告诉学生,诸如“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我的生日”“我家的喜事”等。这样让学生的表达有对象、有目的,可利用晨会课的时间,挨着学号上台练说。讲得不好的同学我可以提醒他,对说得好的同学我大加表扬。学生积极性高了,话题准备更充分了,话题内容更丰富。在练说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教他们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使孩子们感到说一段话并不难。渐渐地,他们胆子大了,也越来越爱说了。

2.开设“每天一读”让学生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是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并且还指导学生课外看到的优美句子及时摘录在自己的记录本子上。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坚持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好段好篇欣赏会,并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半个月进行一次集体交流,每学期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既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扩大了视野,还吸取了广博的知识。

二、如何搭设读写的支点

1.语言形式的仿写

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

言语形式的仿写包括句式仿写与段落仿写。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复说”句式等既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句式仿写主要适用在低年级进行)。段式仿写对象为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句、段仿写的理想状态为:初仿不脱离课文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二仿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景,达到运用的目的(段式仿写适合在中高年级进行)。

2.语言材料的仿用

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就是一种“移植”,所谓“言语材料的仿用”。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祖父的园子》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其中课文第16节排举了大量事物细致描写了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文笔清新活泼,句式上都采用“愿意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句式特点和语言特色,很值得学生模仿,感受语言美、情感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小练笔:请仿照第16节的句式规律,写一写自己童年生活中自由快乐的一个场景,可以是一处景,也可以是一个难忘的生活片段。

三、如何寻求读写的亮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习作思维,教师应有创造性的教学技巧。

1.边做边写

在练习写作时,注意动手动脑,加深情感体验,展开自由想象,边做边写。有一次我带领学生阅读有关地球知识的读物后,把学生分成几组,地球用泡沫塑料、牙签、颜料、胶水等做个模型。有个小组选了“热带雨林”他们用一块放行的塑料做好了树干、树枝、树叶等,这样粘来粘去,一座“热带雨林”的模型做好了,还有一组是“沙漠”。看着他们精心设计的模型,听着他们奇特的想象,我首先表扬了他们,而后激励他们“这么出色的模型,如果能配上文字说明该有多好啊!”孩子听了奋笔疾书,一篇篇异彩纷呈的习作诞生了。我请学生当堂读一读,不仅送与了夸奖和微笑,同时趣味也更浓了,也更乐于动手、动口、动笔了。

2.写“不经意作文”

所谓“不经意作文”,就是每一次作文训练都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的,等到他们知道是写作文时,作文练习已经完成,作文教学的目标亦已达到。

我们可以经常捕捉他们生活的浪花,即时指导学生练习。一天,一个小朋友十分漂亮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原来她今天过生日。正好本学期也有一篇习作“介绍一位熟悉的人”我便把这名学生带到讲台前说:“同学们,她今天漂亮吗?谁能说说她怎么漂亮?”学生纷纷举手,我提醒学生:“要注意说的顺序,重点介绍同学的身材、长相、神情及衣着。”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漂亮的——》为题,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这种又生活的浪花引发出的作文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训练的要求,整个过程自然而富有情趣。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习惯。

读写结合更多训练类型的创生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探索。朱作仁先生说,读写结合是一座“富矿”。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掘,它定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

篇5:读写结合学习心得

2014年3月21日的下午,虽然刚刚步入初春,天气乍暖还寒,但是我作为“读写结合”的研究成员之一,坐在育才小学的报告厅内却感受到浓浓的暖意。这次会议是对“读写结合”团队的一个动员会,也算是一个培训会。会议由郑主任主持,他先从“读写结合”这个主题谈起,这既是一个传统话题更是一个与时俱进、永远创新的话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写的能力是目的,培养读的能力也是目的。而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以读写促听说,读写结合,重点突破,全面开花,这是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科学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用好课文,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带动听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接下来,实验小学的王有鹏主任和育才小学的刘祥英老师跟我们一起回顾了张伟教授读写结合四三制的阅读教学理念,即:抓取“阅读的生长点、结合的训练点、写作的发展点”三重点,实施“蕴、寻、综”三要义,评价坚持“切得准、训得实、展得达”三原则,防止“逢课必写,为题而作、忽略学段,无视文体、旁逸斜出,偏离主题”三倾向。并谈了一些结合这种理念,他们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做法。王有鹏主任,先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目标和习作教学目标的对比谈起,跟我们分享了如何分学段落实读写结合,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有:仿写、补白、续写和创意表达,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应该“深挖、做实”,王主任结合理念谈的课文中的一些读写结合训练点是我以前不从想到的,让我有了深刻的反思。刘老师主要谈了一些她结合张伟教授“四三制阅读教学”理念的一些实际教学做法和取得的成果,这样长期地训练,学生的头脑越用越灵活,手越写越会写。学生在个体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刘老师读的每一篇学生的习作都令我们感动。

我们的教研员孙老师也给我们提了一些要求:1.教育局对“读写结合”研究的高度重视。2.会深入听课,在课堂中如何通过读写结合使写作技能训练常态化。3.珍惜每次培训机会,及时写出学习体会。4.注重成果积累,教师案例、学生习作等。

最后,李局长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通过高考实例进一步强调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并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读写结合的训练,抓住读写结合的“点”,谈了自己简单的看法。

篇6:读写结合教古诗

教材分析:

《秋思》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浓浓的乡情”。设计的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本课共三首诗词,包括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用三课时教完本课。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渗透乡情主题,揣摩写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品悟诗歌的语言特别是“绿”的妙趣。第二课时学习《秋思》,主要透过平实的文字体会诗人叙事细节中表现出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细腻的情感。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重点是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感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共同学习《秋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会背诵、默写《秋思》。

2、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领会《秋思》叙事抒情的特点,体会本诗平淡、本色的语言中包含的艰辛的构思过程和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诗歌,积淀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2、课堂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丰富和积累语言。

3、通过课后练笔中巩固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体会感悟作者乡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2、在品味诗歌写作特点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妙,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思乡主题的古诗词3-5首

2、课件(诗句及相关知识链接)背景音乐(二胡曲)

学生准备:课前积累的作业,积累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

1、学习了《泊船瓜洲》之后,你自己读了那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在积累作业上写下来,注明那些是写景抒情,那些是写事抒情。

2、关于张籍,你知道多少?记下来。

3、读一读《秋思》,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和诗句。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背诵古诗,创设氛围。(请3-5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学习了《泊船瓜洲》,我们知道了王安石的乡愁就是那徐徐的春风,遥远的家乡在明月下显得是那样近,只隔几重山就到了。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在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不少关于乡情乡思的诗歌,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共同分享。

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

2、背诵《秋思》。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

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课件展示简图,指一指)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板书课题)

“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秋风)

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

(秋天、秋风、秋霜、秋月、„„)(课件)

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

(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课件)

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你知道古时候把离家在外的人叫什么吗?说一说,品味品味,秋天来到时他们的感情变化。

(游子、客居他乡、漂泊异乡、宦游四海、侨居异国„„)(课件)

4、朗读指导。

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叫做乡情。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间在变,人事在变,这份乡情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让人梦绕魂牵。因为这份情感太深沉,所以我们变得敏感,春花秋月,草长莺飞,都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远在他乡的游子就产生了难以言表的乡愁。哪怕只是一枚落叶,几缕秋风,都勾起游子的乡愁。张籍乡愁就是被洛阳的秋风引起的。我们把自己当作客居在洛阳的张籍,想一想他的心情,我们用张籍的感情和语言来朗读这首《秋思》。

三、读写诗句,进入情境,理解诗意。

1、写《秋思》。

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把这首《秋思》写下来,老师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在作业本而上写,注意把诗歌写在作业本的左边,注意写得整齐美观。

2、结合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把不好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在你认为含义、情感比较深刻的词下面打上重点号。

3、将诗句的意思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写在诗句的右边。

4、同桌交流,将诗句意思说完整。

5、想象作者复杂的心情,写信、拆信的情景,轻声诵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把握特点,感悟诗情。

1、品味“见秋风”、“意万重”

作者深沉的乡愁被一阵秋风引起,就想到要给家人写信。秋风怎样被作者感受到的?

张籍在(街上、院子里、大树下)看到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秋风而敏感地产生的思乡之情)板书“见秋风”

张籍“见”到秋风,引起了那些“秋思”?

张籍见到秋风,(立刻、马上)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思乡而敏感,千愁万绪萦绕心头的“意万重”)

于是,张籍就铺纸执笔写家信。

“家”字有三个意思:(本义和引申义)妻子或丈夫、家庭里的亲人、家族及亲人。说一说:张籍想给妻子 写信,告诉她 ________________„„(课件)

张籍想给父母 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__„„

张籍想给亲人们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 „„ „„

这就是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然而,作者的“意万重”都是由于这轻轻拂过的秋风引起的,作者没有明写想到了什么,思乡,只淡淡写到“见秋风”,可见这平淡的“见”字包含着多么丰富的蕴含啊!再一次品味平淡之中饱含的深情。

2、作者怎样写好家信的?听音乐,想象,写一段话(背景音乐、课件)

(分组练习)见到秋风,张籍伫立秋风之中,提笔写到___________„„(课件)

夜深了,张籍徘徊反侧,在灯下写到__________„„

张籍一夜没睡,清晨在窗下深情地写到_______________„„

3、品味 “复恐”、“又开封”。

信写好后,张籍找到捎信的人,将信交了出去,这时他感到___________(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课件)

这时,他_________(突然、猛然、犹豫不决„„)地想到___________„„

是啊,短短的一封信怎能写的(全、完、尽、清„„)张籍那浓浓的乡情啊!

他急忙将信要回来_________(匆匆、慢慢)地将信封打开,改了改„补了一段„,看了看„摇摇头„点点头又放了回去„„(课件)(选择并思考为什么)

4、领会诗歌写作特点

是啊,作者有太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可是短短的一封信怎么写得完张籍对家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思念、怎么写得完它飘落异乡的惆怅与寂寞,怎么写得完秋风吹进心田的这份纷繁缭绕的乡愁!在诗歌当中,作者没有明写乡情,读者却通过描述捎信时“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读懂了作者浓浓的乡情。现在回过头看一看,全诗没有特别突出的词句,我们没有觉着那个字显得特别好,可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陶醉了。这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于平淡、本色的语言中抒发深厚的情感。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课件)

5、美读《秋思》。(背景音乐、课件)

秋风拂起了张籍的秋思,这首本色、平淡的绝句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那些风声雁鸣、月圆月缺时常把我们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家里,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带到我们的眼前。不管我们在哪里,亲人总在心里,家总在心里,故乡总在心里,如果在异国他乡,祖国总在心里。然而,这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却成了抹不去的乡愁。等同学们长大了,就会有了与唐代的张籍一样深沉的,一样的,一样复杂的,拥有一样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一次品味《秋思》蕴含在平淡的语言中浓浓的乡情,试着把这首小时刻在心上,把张籍的复杂的深情读到脸上。(课件)

五、课后读写,拓展延伸,积淀能力。

1、课后练笔:请同学选做一题,当天完成。(课件)

①将本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自拟一个特别的题目,写清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注意多用形容词

② 想象张籍会在信中写些什么,代他写一份完整的信。

③替张籍的家人写一封回信。

④如果你是这位捎信的人,给张籍写几句话。

⑤作为一名现代人,给唐代的张籍写几句话,交流乡思的体会。

⑥写一篇读后感,谈谈《秋思》叙事抒情、平淡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的写作特点

2、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长相思》的异同。

3、在两周内积累5首表达乡情的诗歌和歌曲,在学习回顾与拓展

(二)时交流展示。

上一篇:《草船借箭》教后感下一篇: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章学习会议上的中心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