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中职务犯罪防范的思考

2024-05-18

城乡统筹发展中职务犯罪防范的思考(通用7篇)

篇1:城乡统筹发展中职务犯罪防范的思考

城乡统筹发展中职务犯罪防范的思考http:// 添加日期:2011-05-18 14:38:46 来源:拍案网--延安市洛川县检察院

【大 中 小】

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关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确立“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进一步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城乡统筹一体化,拉近城乡距离,提高、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省委将延安市确定为率先发展城乡统筹示范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给全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全面提升检察工作综合能力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战略机遇。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检察机关如何改进工作方法,如何立足检察职能,有效惩治职务犯罪,有效防治和减少我县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人员的职务犯罪,为我县城乡统筹改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确保城乡统筹一体化经济建设正常有序进行,提升检察机关形象,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

一、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极易产生的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

按照延安市政府城乡统筹总体方案的要求,在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要实施“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街景改造”、“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任务,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在城乡统筹发展初期,因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衔接不配套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因此极易在:①工程建设领域中,工程的审批、招投标及资金使用上滋生贪污贿赂、渎职失职等职务犯罪;②涉农领域,在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等工程领域,支农惠农专项资金管理上,包括: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专项扶贫资金及医改、社会保障、征地拆迁占用补偿、土地使用权出让、旧村改造中的土地整理,虚报、虚增及资金拨付、管理和发放上存在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职务犯罪;③财政金融部门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材料采购、统筹建设投资资金管理、拨付中的贪污贿赂、挪用等职务犯罪;④土地管理部门,土地开发领域中,对土地整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流转过程中的贪污土地整理中的工程款或收受承接土地整理施工方贿赂,或贪污土地出让费等的职务犯罪;⑤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人员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发生的职务犯罪。具体表现有:

(一)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工程建设领域

我们通过对近年来查办建筑工程领域职务犯罪案例的调查分析,发现:①在工程建设前期掌管审批“一书两证”的城建部门工作人员利用审批工程建设项目选址、用地性质、容积率等规划事项的职务便利,违法审核有问题的规划方案,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从中收受贿赂,或拖延审批;②工程招投标上将公开招标的项目擅自邀请招标,将工程总额拆分到国家规定的公开招标限额以下,只对主体工程实行招投标,而将大量附属工程、计划外工程和装饰工程不列入招标范围,直接承包给施工单位,从中收受贿赂,或预先设定有利于请托人的技术要求、资格条件、投票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违法违规泄漏与招标投标活动有关情况和资料,人中收受贿赂;③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监督人员利用监督工程进度、质量等职权向施工单位吃拿卡要;④施工单位为达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之目的,腐蚀施工监督管理人员。⑤工程验收中贿赂有关人员,以便把不合格工程验为合格工程或评为优质工程;⑥工程的设备、材料采购环节中,有些生产厂家、销售商家通过贿买个别采购人员的非法手段,与负责采购的人员进行权钱交易,达到推销质量低劣的材料设备的目的。⑦工程预决算中利用审核权高套定额,从而侵吞建设资金。

(二)涉农领域。在农村村镇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电网改造、饮水工程、沼气利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领域发生的工作人员插手工程建设审批、招投标等环节中内定中标人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在涉及“三农”的财政性建设资金、粮农补贴专项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支农惠农资金分配、审批、管理、发放过程中发生的财政金融部门对惠农资金的截留挪用或贪污或在拨付上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案件;村基层干部在落实惠民政策上,弄虚作假领取直补资金,表现最多的是一些村干部多报、虚报退耕还林面积、粮食直补面积、或虚报医保户、低保户等社保资金的审报、管理、发放上贪污截留挪用,或收受贿赂或滥用职权。

(三)土地征用、拆迁、整理及开发领域

1、通过查办的青兰高速公路征地占用补偿中的职务犯罪案件分析,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村干部协助政府从事公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甚至滥用职权,致使国家财产流失表现以下两个方面:①对征地补偿款进行管理和发放,村干部或多或少给村民发了一些,村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得多少,进而将部分补偿款收入个人囊中,或拖延发放时间收受补偿户贿赂,或通过虚报土地面积、虚列征地农户等手段向政府多报征地补偿款,然后冒名或编造假名领取补偿款据为己有;②利用征地补偿中确认、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之机,给附着物补偿户发难,侵占财物,如今年查办的王某、李某二人贪污罪,二人利用村委会组织人员身份,在对附着物赔偿户进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时,以村委会名义向附着物赔偿户索要现金,后据为已有。

2、掌管土地征用权的征迁领导小组中的部分人员,以及协助此项工作的乡镇人民政府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相互串通,把违章栽种在村集体组织土地中的村民个人附着物,依照法律不应赔偿的部分,确认为合法后骗取国家补偿资金。

3、在征地拆迁中,个别国家工作人员及乡(镇)村级负责征地拆迁的干部采用欺上瞒下的方法套取国家资金,主要表现在:①采用上多下少的方法克扣农民拆迁补偿资金;②虚列支出方法私分集体拆迁补偿资金;③利用拆迁丈量、测算和管理、发放拆迁补偿费权利,收受承拆户贿赂后,滥用职权给承拆户多报被拆迁面积,数量,这样势必会造成国家大量资金流失;④管理、发放拆迁补偿费中贪污,收受贿赂或挪用拆迁款;⑤伪造拆迁合同,虚构拆迁项目、虚增拆迁数量或虚增工程款骗取国家资金,或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采取欺骗手段,伪造建设许可证等文书,虚增拆迁面积,虚构拆迁补偿户,收受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滥用职权犯罪。

4、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旧村还田、空心村改造等土地整理及土地使用划拨、出让过程中的职务犯罪表现在:从土地部门对土地整理项目工作流程看,项目的管理基本上是国土资

源部门自己立项,自己监管、自己验收,自己拔付工程款,握有实权的工作人员“一权独大”,一些工程包工头为了谋取暴利,甘愿金钱铺路向土管人员巨额行贿;土地开发利用中,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将单个建设项目用地进行拆分审批,或违法决定低价招商、改变土地用途,隐瞒建设用地的地类,更改地籍档案违法审批,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发放土地使用证等;或在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而违法采取协议方式等出让手段达到压低或抬高土地出让金价格的目的,从中贪污或收受贿赂。或在土地出让金证估过程中滥用职权,调低评估参数,给国家造成土地出让金过程中,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

(四)教育、卫生等领域

1、在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①掌管一定权利的工作人员利用大宗采购公共教育服务设施、文化体育教学用品、辅导资料之便占有资金或虚开、高开售货发票贪污资金,或收取供货方回扣,或滥用职权以次充好,以假乱真;②利用工程建设发包、结算之机,大肆受贿;③利用人事职权进行权钱交易。

2、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中的职务犯罪表现在:①“医药”不分,以药养医,少数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便利,推销药品;②新合疗医革中,虚设或虚增住院手续进行贪污,负责管理新合疗的工作人员对合疗费截留、贪污或挪用;③医药采购人员或领导在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中高抬价格贪污或收受对方回扣,如我院今年查办的一乡镇卫生中心医院院长,在为本院药品采购上,高开药品销货单价,贪污单位公款。

(五)政府物资采购、资金管理领域。城乡统筹发展中,涉及财政金融系统部门在资金管理环节中,利用职务之便,巧立名目、拖延拨付工程款或巧立名目,少拨不拨工程款等方式索贿受贿;在物资采购环节中,恶意拆分项目、限定采购特殊规则、变相指定品牌,逃避采用招标投标方式采购物资,从中收受贿赂,在采用招标投票方式采购物资的过程中,违法向请托人泄漏内幕信息,出具失实或不公正的评标意见,从中收受贿赂;单独或与物资供应商

相互勾结,伪造发票、重复报账、提高材料单价、编造业务,从中贪污;或违法验收入库数量短缺、质量残次、混淆品牌、降低档次的工程建设物资,为物资供应商谋取不正当利益,从中收受贿赂。

二、建立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体系,是遏制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职务犯罪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

党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高检院工作部署,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纳入了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总格局,要求检察机关在各级党委领导和人大监督下,依靠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配合和参与,实现专门预防与系统预防、检察机关预防与社会预防的有机结合,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社会化。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有效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就如何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程,创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大局。

(一)科学设计和构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构与职责机制

1、建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联合监督机制。参照西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和中共纪委关于《惩治、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教育、监督要求》,建议延安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纪工委设置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小组,落实专职工作人员,统一部署所分管行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各系统、单位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办公室,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负总责,其他负责人根据分工各负其责。各系统、各单位要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廉政教育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在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制度,进行监督和制约;如实向检察机关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督促、检查所属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及时向检察机关移送涉嫌职务犯罪案件;交流有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信息;使各单位内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犯错误或少犯失职、渎职错误。

2、在县级检察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构,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机构设置的缺陷。检察机关一直在努力探寻社会化预防的机制和模式,2000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职务犯罪预防厅,将预防部门从反贪污贿赂部门中独立出来,成立了与反贪部门平行的预防部门。基层院由于受机构编制的限制,没有专门的职务犯罪预防机构编制,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一直由反贪污贿赂局代行其职,没有配备专门的人员,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的问题,使我们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客观上影响着预防工作质量。建立和完善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构,推进预防工作专业化建设,提高预防工作能力,全面提升预防水平,卓有成效地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为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发挥检察机关在预防工作中的指导监督作用。

3、建立健全预防工作规范化管理机制。由党委政府以文件的方式,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纳入各单位岗位目标责任制中,实行年终考核,对发生职务犯罪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检察机关在党委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小组领导下,发挥指导、教育、监督职能;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行总结,并在各单位推广预防工作经验;系统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宣传、教育和咨询;

统一负责与各单位预防组织的联系,建立预防联席制度,与各单位定期召开职务犯罪预防联席会议,了解预防工作情况;综合分析一个时期职务犯罪发生的特点规律,开展系统预防和对重大建设项目及政府采购等开展专项预防;归口管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检察建议,负责检察建议的审核、编号备案;负责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信息的收集、研究和利用;负责预防统计,评估、考核预防效果;负责制定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规划、年度和一个时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方案;统一掌握检察机关开展预防工作情况,进行系统、宏观预防对策研究,组织开展预防理论研究;负责行贿犯罪档案的建立、查询工作。

(二)建立健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运行机制

1、科学设计和建设、健全职务犯罪预防制度。从近几年我们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看,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存在产生职务犯罪的制度环境。例如工程公开招投标制度,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对违反招投标制度如何处罚没有强硬的制度措施,导致至今仍存在许多单位自行定标的现象,给职务犯罪创造了条件。因此,职务犯罪预防制度体系的科学化构建至关重要,一个科学、和谐、完善的预防制度能够形成“不能为”的制度环境,是职务犯罪预防的关键之举,所以,各单位、各部门不但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我们检察机关还要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与具体单位、部门制定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检查制度、监督制度、联席制度、报告制度,实现此岗位权力运行透明化,让权力在规则内运行,消除权力寻租空间,消除重点领域职务犯罪的制度盲点。

2、构建廉政教育体系,培育“零容忍”的廉政文化氛围。要注重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培训,牢牢抓住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进行专题性、针对性、持续性的廉政道德规劝,促使从政者产生拒腐“抗体”。各单位要与县预防职务工作领导小组签订廉政责任承诺书;检察机关结合办案,剖析产生腐败的个体心理因素和外部诱因、认识和把握其中的规律,针对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各单位进行警示教育、廉政教育、法律讲座、法律咨询,使廉政教育能够触及受教育者灵魂深处,从而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

3、构建“惩防一体”的工作机制,落实“惩防并举”的要求。主要包括惩、防职能融合,人力资源互动和信息资源共享三个方面。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介入职务犯罪惩治工作,为下一步的预防工作打下基础,惩治部门介入预防部门的个案预防、专项预防、系统预防等具体工作,参与预防调查、预防约见等相关环节。加强人力资源互动,提升队伍的战斗力以及工作效能。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让信息流通更为顺畅,使相关信息能够发挥其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使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更具有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杨万耀)

篇2:城乡统筹发展中职务犯罪防范的思考

(陕西省煤炭物资供应公司王安、史东贤)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中的领导干部和业务人员职务犯罪现象时常发生,且犯罪职务越来越低、金额越来越大,已成为国有企业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一些拥有采购权的领导干部和业务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高价采购从中吃回扣,损公肥私,慷国家之慨而中饱私囊,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教训十分深刻。这些物资采购中的职务犯罪行为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而且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因此,对物资采购中的职务犯罪问题不能忽视,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

一、物资采购中职务犯罪的表现

从已查处的案件来看,物资采购中利用职务之便获得私利的手法虽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价采购原材料,从中获取一定比例的回扣。如有的领导干部和业务人员以高出市场价数倍的价格采购化工辅料,并从中获取相应的回扣,个人中饱私囊,企业却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二是接受客户的吃请,与客户套近乎,工作中表现为极不负责任。如有的业务员在询比价时,不做市场调研或在网上询比价,而只是与某供应商联系,致使客户串通起来抬高采购价格,给公

司造成损失;有的在考察厂家时,在盛情款待和“表示”之下,连厂房都没有看就将其纳入资源市场;还有的生产厂家同时授权2个以上经销商参加投标,以达到围标串标的目的,借此抬高投标价格,让企业蒙受损失。

三是利用职务之便索拿卡要。在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现有的业务员不给好处不办事,客户要想正常得到货款或及时办理合同签定手续,就要给业务人员有所“表示”,不然就拖着不办,严重损害了企业形象。

二、物资采购中职务犯罪屡禁不止的原因

一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怪现象,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一种是“臭豆腐”现象,腐败现象在很多人那里就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有的表面上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但内心里却由衷地佩服、羡慕,甚至竞相效仿;另一种是“笑廉不笑贪”现象,在一些人当中,由于是非观错位,使一些廉洁自律的干部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戴,反而受到奚落、责难、孤立和排挤。严重地挫伤了一些干部的积极性,致使一些被动收受了别人好处的人,不愿主动上交,有的即使上交了也要求给予保密,正气得不到扶持,歪风得不到打击。

二是相互攀比,心理失衡。企业物资采购中的领导干部和业务人员,他们的活动领域较广,与“钱”打交道的机会较多,所接触的事物和环境都较复杂,意志稍不坚定,就易滋生盲目攀比、追求享乐的心理,在花花世界里迷失方向。他们经常与有钱的人打

交道,且这些人不怕花钱,出手“大方”,自己却缩手缩脚,显得太寒酸没面子,于是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挖空心思在“拿”和“收”字上猛下功夫,导致少数领导干部和业务人员带着盲目的攀比心理,一步步滑向深渊,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是腐败成本低、风险小、效益大。物资采购领域的工作人员敢于利用职务之便冒着被查处的风险违法违纪,其最大的诱惑就是通过违法违纪获取的利益远远高于其需要付出的代价,即腐败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大。行贿受贿往往是一对一的私下行为,难以暴露,似乎对一些贪腐的人来说就谈不上成本的问题,只有好处,没有风险,所以就产生了“不要白不要,白要谁不要”的现象。有的虽已暴露被立案查处,但由于取证不易到位,使得当事人难以得到应有的惩处。这样一来对当事人处理就偏轻,使得违法违纪者“难受一阵子,享受一辈子”。由于这些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让一些不廉洁的人占了便宜,结果导致一些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肆意胡为。

四是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督制约滞后。往往在企业重组改制的过程中,由于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认识不足,加之内部的一些监督制约措施严重滞后与乏力,缺乏统一的遵循依据,造成是非标准不清、政策界限不明,导致一些不正当竞争的发生。另外,由于在采购过程中“考察权、采购权、定价权、付款权”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上,导致有的客户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不以先进的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赢得市场,而是拿金钱作“敲门砖”,想尽一切

办法迎来送请。使得一些人名义上在为企业获取更大的效益,背地里却做着行贿受贿的肮脏交易,达到各取所好的目的。

三、预防企业物资采购中职务犯罪的措施

抓教育,防患于未然。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是教育。要把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作为源头防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调整和充实内容。要把加强物资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和预防职务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本着立足教育、着眼防范、旨在提高的原则,开展以“学理论、学经济、学党纪、学法规”和开展以提高“思想修养、文化修养、勤政廉政”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真正解决党员干部“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思想认识问题,促进党员干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创建一个“决不允许一切职务犯罪现象在物资采购领域滋生蔓延”的健康环境。

抓查处,提高腐败成本。加大腐败成本,使党员干部不敢利用职务之便违法犯罪,关键在于加大惩处力度,使得腐败分子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到严厉惩处,让他们得不偿失,从而对所有的党员干部起到很好的警戒作用。首先要重视信访举报,积极依靠职工群众,发动他们加强监督。对信访举报要认真梳理,严肃认真的进行初查,不让违纪分子有串通、喘息的机会,从而提高职务犯罪行为被揭露的概率,减少侥幸心理。其次要加大追缴力度,在查清事实的前提下,要积极追缴违法犯罪款,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不让违法违纪的人在经济上占便宜。对因违法违纪行为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除了追缴违纪款和经济赔偿之外,还应处以额外罚款,使伸手者不但无利可图,而且“双手空空”。三要增加腐败的政治成本。往往政治成本是违法违纪者的命根子,是捞取巨额利润的直接条件,是滋生腐败的土壤。因此我们不但要让违法乱纪者在经济上赔尽“老本”,还要铲除其捞取资本的条件。要采取调离、撤职(免职)、开除、待岗等手段,一旦发现问题就绝不允许其再担任职务,且在一定时限内,一律不予任用。只有这样,才能震慑和警戒那些有邪念的人。

抓建制,加大源头治理。完善的制度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人们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又具有直接性、强制性和稳定性。因此,健全和完善物资采购制度,严格贯彻执行,加强监督制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的最佳途径。这比出现问题再去解决,代价要小,效果要好,更能让职工群众信服。首先要建立价格会签和询价员制度。物资使用单位也有权自行询价,提供相关的采购价格信息,并与物资供应部门共同会签。任何职工对物资采购价格可以提出质疑,在保证质量和货款安全的前提下,比质比价,择优采购。这种双向责任制,可促进物资供应与物资使用单位相结合,变被动使用为积极参与和监督,使采购价格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其次要建立适当的分权制。从物资供应部门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来看,有些是由于权

篇3:产权变动中职务犯罪的防范对策

从总体上看, 伴随产权变动而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单位、部门“一把手”作案比例高。

单位领导掌握一个企业的人、财、物管理和重大经营决策权, 部门负责人则拥有本部门的经营管理职权和有关事务的操作执行权, 他们手中的权力相对集中, 监督也很难到位。当企业发生改制、资产重组等产权变动行为时, 他们极易利用产权变动带来的复杂动荡局面, 凭借手中掌握权力, 趁乱作案, 中饱私囊。

2. 犯罪危害性大。

主要表现在:一是犯罪分子贪欲膨胀, 借产权变动之机大胆作案, 不计后果, 犯罪数额巨大, 有些甚至特别巨大, 涉案标的触目惊心。二是犯罪分子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 在作案谋利的同时, 不顾企业死活, 随意处置国有资产, 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出现亏损, 甚至破产。三是严重破坏本不完善的产权变动市场秩序, 损害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 引发上访、游行等群体性事件,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

3. 犯罪形式以贪污贿赂和私分国有资产为主。

产权变动有其独有的业务特性, 其目的是为了盘活资产,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其过程体现为资产的流转。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职务之便, 借资产流转之机在资产变动范围、成交价格、处置方式等方面作文章, 要么直接趁乱侵吞私分国有资产, 要么内外勾结, 沆瀣一气, 低价处置国有资产, 暗中收受巨额贿赂。

4. 犯罪方式多样化, 犯罪手段隐蔽化。

产权变动业务多种多样, 也各有其特点和要求, 职务犯罪亦呈现出方式多样化、手段隐蔽化特点。在犯罪方式方面, 随具体产权变动业务不同而表现不同, 如在股份制改造、股权变动中大多以低价折股方式进行内部收购, 实施贪污;在企业合并、分立、清算时大多以隐匿资产、账外运行方式进行私分;在资产承包、租赁经营中, 大多以降低租赁费 (承包金) 、为承包方无偿提供配套资源和优惠条件等方式损害企业利益, 自己收受不法承包商好处;在犯罪手段方面, 案犯一般不在账面上捣鬼, 而是转向资产清查、评估、定价、签约等环节搞名堂, 因为这些工作大多靠实际经验来进行, 并无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可供参照, 也少有类案可比, 工作弹性大, 处置结果上下浮动幅度大, 一些人容易从中谋取私利, 因此作案隐蔽性极强, 侦破较困难。

二、产权变动中职务犯罪的成因

职务犯罪是由多因素综合造成的, 但从根本上看, 主要还是体制、制度、机制等层面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为职务犯罪提供了可能, 产权变动中的职务犯罪也不例外, 其原因主要有:

1. 立法不完善, 督查不到位。

目前, 我国关于国有资产监管和产权变动的法规尚不完备, 只出台了一些零散的部门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 理论界对国有资产如何有效监管和合理配置存在较大争议, 政策指导性意见未及时出台, 导致一些诸如管理层收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出现。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监管体制弱化, 对产权变动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失位。当前国资监管部门对国企产权变动行为只在立项和结果确认这两个始末环节审核把关, 对关键性的资产评估、成交价格形成、签约、结算等环节没有进行全程动态监督, 出现国资所有者缺位现象, 造成资产占有单位的自由处置权过大。二是检查走过场, 流于形式。由于国资监管部门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大多没有成立有关产权变动的督查机构, 也没有配备专职的督查人员, 因此, 在对产权变动事项和有关违法违纪线索进行检查时, 显得力度不大, 加上一些人员素质偏低, 对所涉事务不熟悉, 在检查中无法深入查核, 使检查流于形式, 从而使大量问题被掩盖下来, 由此助长了职务犯罪者的侥幸心理。

2. 权力无制约, 操作暗箱化。产权变动过程中, 各单位准

备工作做得不足, 咨询调查论证不够深入, 事先也没有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制度来规范产权变动行为, 也很少成立临时性的专门机构来运作, 更少有职工参与和监督;设在企业内部的监事会等监督机构既缺乏敢于监督的动力, 又囿于体制原因无法监督, 造成由企业领导等少数人对资源进行操控的局面, 监督制约形同虚设。

3. 签约不严谨, 回旋余地大。

由于相当一部分单位缺乏产权变动经验, 项目达成后, 在签订合同时考虑欠周到, 内容不明确, 规定不严谨, 给人为操作设置了很大的空间。相对方在履约中利用合同的漏洞或不够明确的环节, 采取拉拢腐蚀资产占有方有关人员的手段, 大肆掠夺国有产权, 拒绝履行相关义务。

4. 交易欠活跃, 信息不畅通。

产权变动行为涉及资产评估、拍卖、招标、调剂、置换、咨询等中介活动, 工作牵涉面广、业务内容呈多样化, 需要一个功能完善的服务平台来促成交易。当前, 我国产权变动主要是通过零散的信息渠道, 以“零打碎敲”方式完成, 缺乏集中统一、功能完善的有形产权市场来提供撮合服务, 信息不畅, 市场不公开、不透明, 机会成本过大、交投难以撮合, 致使交易不活跃, 竞价不充分, 市场无比照, 这就为职务犯罪者提供了私下交易的环境。

三、产权变动中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针对产权变动中职务犯罪的特点和原因,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防范对策:

1. 完善立法工作, 消除体制弊端。

首先, 清理有关法规文件和政策性意见, 建立统一、规范的法规体系。近年来, 我国各有关部门虽然颁发了一些关于国资监管和产权变动方面的规定和制度, 但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仍很不健全, 尚未形成系统, 且弹性大、刚性小, 甚至存在一些内部冲突, 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因此, 要尽快建立统一、完备、规范的法规体系, 将产权变动行为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 要加强政策指导, 肃清产权变动领域的理论模糊区域, 防止腐败新问题的出现。

2. 加强监督检查, 强化重点环节的防范。

加强监督检查是防范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 各级政府要担负其国有资产所有者代理人的责任, 围绕权力行使和资产流转的关键环节行使好所有者的监督权力。首先, 要加强督查队伍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要按照监督职能和管理审批职能相分离的原则, 专司督查职能的独立机构, 充实督查人员, 注意选调一些熟悉财务、评估、产权交易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督查干部队伍;同时重视督查干部培训, 使其做到会查账, 会看表, 会分析, 能适应产权变动督查工作的需要。

其次, 大力提高督查质量。督查人员应严格执行国家法规和政策, 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帮助企业做好产权处置的组织, 协调和指导工作, 有效监控国有资产的流转。尤其要在以下几个环节加强监督检查:一是在资产评估环节, 重点督查企业是否如实提供有关资料, 是否有隐匿、漏评、私分, 转移资产行为, 是否以各种形式干预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或者对评估工作限时、压价, 致使评估机构粗放评估, 或者与评估人员勾结, 故意低估资产价值等;二是在价格形成环节重点督查企业是否不以评估价作底价, 不以拍卖、招标等公开竞价方式达成交易, 是否与相对方有私下交易行为等;三是在签约环节, 重点督查合同内容是否明确, 各项合同指标是否合理, 有没有考虑职工的利益, 对原有的债权债务是否妥善处理, 是否以赊销方式转让国有产权或股权, 是否有潜在的资产流失隐患等。

3. 狠抓制度建设, 实现权力制约。

通过制度设计, 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 是企业内部防止权力滥用、堵住管理漏洞、预防职务犯罪的科学之道。为此应建立健全以下三项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制度。要在国资监管部门的统一管理下, 建立健全企业分级管理制度。发挥企业党组织的积极作用, 拓宽厂长 (经理) 负责制下党委书记以及党的机构职权。国资监管部门负责宏观管理、资产的损益、税后利润的分配, 企业的党组织负责财务状况的变动调查、资产负债的分析, 使各级国有资产的流向分明, 将监督落到实处, 做到长期与短期的有效结合。二是实行财务人员统管制度。各级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归由同级国资监管部门统一管理, 对其负责, 有效地制约国企领导人处置国有资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保障财务人员的独立性, 发挥财务监管的有效性, 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三是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和群众参与制度。通过深化厂务公开, 实现广大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产权变动中, 不仅要公开产权变动事项, 还要公开变动资产状况, 评估过程、作价情况、处置结果、签约内容等。另外, 要加强群众对产权变动过程的参与和监督, 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合法、合理, 提高产权变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防止暗箱操作。

4. 建立健全和规范有形产权市场, 完善服务功能。

健全和完善有形产权市场, 是活跃产权变动业务、提高产权变动活动透明度、加强产权变动活动的监督管理、防止产权变动中腐败行为的一项重要措施。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充分发挥有形产权市场在产权变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现阶段, 对于涉及国有产权转让的产权变动项目, 必须通过有形产权市场依法公开拍卖与招标。二是完善有形产权市场服务功能。有形产权市场要为产权拍卖、招标等提供设施齐全、服务规范的场所;收集、存贮和发布产权变动政策法规、企业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科技和人才信息等, 为产权变动各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政府主管部门实施监管提供条件;另外要积极完善并拓展服务功能, 为产权变动各方依法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优良的服务。三是加强有形产权市场设施建设。要加强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相关网络建设, 建立和充实相关数据库, 并尽快形成全国联网, 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有条件的地区要在公众网设立“窗口”, 提供信息发布、交易咨询、网上接收资料、网上公布交投结果等各种服务, 提高产权变动活动操作的透明度。

摘要:当前, 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 国企改革不断深化, 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生产要素流转日益频繁,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发生的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联营、出售、租赁等产权变动行为日益增多。在这些产权变动行为过程中, 由于存在一些体制弊端和制度漏洞, 加上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措施, 没有成熟规范的有形产权市场, 使得产权变动中职务犯罪案件不断发生。

篇4:城乡统筹发展中职务犯罪防范的思考

襄阳市下辖南漳、保康、谷城三县,枣阳、宜城、老河口三市,襄州、襄城、樊城三个城区,另外还有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过去多年长期积累的农村“普九”债务成为农村中小学和县乡政府的沉重包袱,直接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近年来,该市各级政府一直着力“普九”债务化解工作,2005年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化解“普九”债务1300多万元。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70号),湖北省为第一批试点省,文件规定从2007年12月起,用2年时间,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

伴随“普九”化债工作的进行,由襄阳市人民检察院精心组织部署的查处教育系统“普九”债务化解职务犯罪专项行动也在全域展开。截至目前,已立案查处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14件14人,案涉保康、谷城、宜城、襄城4个县(市)区。通过案件分析,此类案件有如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犯罪主体集中。由于教育系统教师多,管理人员少,而人、财、物的管理权又多集中在管理层,因而管理人员是教育系统内职务犯罪的“高危”群体。在所办的案件中,学校校长5人、副校长3人、总务主任1人、出纳2人、会计3人。他们年龄最轻的36岁,最长者56岁,文化程度均为大专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7人,且大都为中共党员。

2.共同犯罪居多。在查处的案件中,有4件4人涉嫌共同犯罪。犯罪嫌疑人与利益相关人相互勾结,共建攻守同盟。一是学校主要领导之间相互串通,事先商量并达成一致意见;二是学校领导同有关人员、行贿人员等学校外部人员相互勾结,共同谋划。例如襄城区院在办理欧庙镇康田小学代某、张某贪污“普九”化债款一案中,办案人员通过审查,发现该校申报的债权人只有学校校长代某和财务人员张某两人,通过分析债权人的身份,认为其中可能存在虚报债务嫌疑。因为“普九”化债有较为严格的审定程序,若要虚报就必须伪造相应的账册和凭证,故办案人员重点围绕反映债务的账册、记账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财务人员张某解释学校欠其和校长的债务是因为替学校垫付工程老板杜某维修校舍的工程款,在审查杜某领取工程款的领条时,发现该领条上的笔迹系张某本人的笔迹,同时涉及该笔支出的账页有添加改动的痕迹,及时找到杜某核实了该领条系伪造,从而迫使张某交代了其伙同校长代某伪造个人债权,采取虚增债务的方式骗取国家专项资金5.18万元予以私分的犯罪事实。

3.贿赂犯罪突出。在查处的案件中,有6件6人涉嫌受贿犯罪,涉案金额达32万余元。例如,2012年3月,保康檢察机关在对该县农村中小学“普九”债务进行核查时,发现两峪乡中心学校校长晏某和该校总务主任兼主管会计宋某,有共同贪污、受贿的重大嫌疑,遂立案侦查。经侦查表明,自2009年到2012年,晏某、宋某二人相互勾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普九”化债中弄虚作假,贪污公款;在学校工程建设方面,为他人谋利益,收受现金。其中,晏某参与贪污四次,共计2万余元,个人实得1万余元,受贿八次,共计2万余元;宋某参与贪污四次,共计两万余元,个人实得1万余元,受贿四次,共计1万元。案发后晏某、宋某两人所得赃款9万余元已全部追缴并上缴国库。

4.手段较为隐蔽。检察机关办案发现,在“普九”化债中,犯罪嫌疑人往往将通过虚列工程合同或工程项目,增加应付款等隐蔽方式套取的资金上财务账,或搁置账外,脱离管控,使账面上“天衣无缝”。与此同时,“借条”成为贪污贿赂的重要隐蔽手段之一。如,保康县歇马镇中心学校校长余某在与建筑工程商龚某共同虚列套取“普九”化债专项资金的过程中,通过龚某将资金套出,而龚某没有将套取的10万元交给学校,只是在给学校会计打了一张“借条”后,用于自己从事的经营活动中。再如,2009年2月18日,时任宜城市流水镇讴乐初级中学出纳的犯罪嫌疑人朱某,将该校依其名义申报的学生宿舍楼改造“普九”化解债务款约1.5万元占为己有,用于考驾驶证、买田及其他个人消费。

5.案情错综复杂。这批职务犯罪案件,显示出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贪污犯罪与受贿犯罪并存,其中以受贿犯罪占多。二是犯罪人员相互勾结,一方面学校内部人员尤其是管理层往往存在事先密谋、串通的情况,另一方面学校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即同债权人密切联系,共同谋划,通过给债权人一定好处,虚设合同套取现金,债权人实际未领到钱,却仍给学校打收条,双方达成攻守同盟,增加了办案难度。三是所办案件主要发生在学校工程建设、争取国家专项资金领域,犯罪嫌疑人作案时间长,贪污受贿次数频繁,但单笔作案数额不大,少则500元,至多1万元,犯罪总金额也相对不大,没有超过10万元以上的案件。

6.社会影响恶劣。调查表明,近年来,教育系统职务犯罪不仅案发频繁,且呈现高发趋势,就整个襄阳市看,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农村发案高于城区发案。襄州、樊城、襄城三个城区,只有襄城发案一件。二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于经济发达地区。枣阳、宜城、老河口三个县级市在襄阳市属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只有宜城发案两件。三是贫困山区农村高于一般农村和城区。保康、谷城、南漳三县俱属国家级贫困山区县,也是全国秦巴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份,恰恰也是“普九”职务犯罪的“高发”县。在查处的案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保康、谷城。所有这些涉及“普九”化债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其社会危害之大、影响之恶劣显而易见。其一,因职务犯罪而“牺牲”了一批干部,这些人员或因贪污、受贿而涉法,或因违规违纪而受到党纪政纪处理,不仅直接玷污了教育、学校这块圣洁“净土”和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崇高社会形象,也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二,因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即诱发了上访,甚至越级上访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其三,职务犯罪还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实施,造成了政府公信力在农民群体中的下降,使得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化,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埋下了隐患。

篇5:统筹城乡发展的误区与思考

以工业化与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把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定格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是个别地方决策者“拍脑袋”的产物,美国、西欧、日本、韩国甚至中国台湾地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都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如今,以工业化与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基本上成了不容怀疑的主旋律和无可匹敌的最强音。其中缘故,除受所谓“按国际惯例办事、同世界潮流靠拢”的思维方式影响之外,主要有以下三条根据:

农业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

现在的农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各种农副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基本品质越来越好,市场供求两旺,整体上的价格也随之一路上涨 。然而,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仅没有与日俱增,反而快速萎缩,一落千丈。国家统计局去年发布的《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一:光辉的历程宏伟的篇章》中讲,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1978年为28.2 %,2008年为11.3%。

由于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被人为扭曲和严重低估,农业经济沦落成工业经济肆意压迫与残酷剥削的奴隶。如今的农民无论种什么养什么皆不能赚钱,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无可奈何之下,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不得不弃田抛荒去非农领域寻求生存机会,导致“三农”困局更加扑朔迷离。

全球一体化使农产品国际间调节的余地越来越大 。

除了基本生活保障以外,农产品也属于战略物资,不能简单地以价格衡量其价值。2008年爆发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涉及全世界30多亿人口,有21个粮食主产国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有12个缺粮国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因此,尽管我国粮食已连续6年增产,稳步登上1万亿斤台阶,但政府仍不敢有丝毫懈怠,反而更加警惕粮食安全与土地“红线”问题。2010年初大蒜、绿豆等蔬菜粮食价格刚刚开始大幅上扬,政府立即采取高压措施,生怕祸水横行,引发连锁反应。我们推行“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市长“菜篮子”工程已经20多年了,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原因就在于粮食蔬菜安全的背后,更是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安全。

农业的功能少、链条短、综合带动效果差 。

我们对三次产业范畴的划分,長期以来一直依据产业的性质和对劳动对象的加工顺序。具有源头意义的农业领域被划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如工业、建筑业等;非物质生产领域,包括流通和服务均被划为第三产业。这种划分方法,导致了农业产业链条的扭曲断裂和经济比较效益的不断萎缩,造成了农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的严重后果。

农业正在面临深刻变革

实际上,农业并不是单纯的种植和养殖,无论是计划年代“以粮为纲”的方针路线,还是开放时期“粮食安全”的战略思维,都对农业的丰富内涵存在明显的误读和曲解。随着社会的日趋进步以及与其他产业的逐渐融合,一直潜伏在农业领域的多功能产业体系,正快速向史无前例的深度与广度开拓。 目前比较清晰的现代化“面目”至少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功能;二是吸纳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功能;三是支持和推动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的功能;四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丰富观光休闲的功能;五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宏扬民族精神的功能;六是缓解能源紧缺和开发再生资源的功能。

可以想象,当急功近利的工业时代在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方面的灾难性后果被人们深刻反省之后,社会对于农业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的思想觉悟便会与日俱增。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全面地审视农业的功能作用,就会发现这个古老产业正在经历凤凰涅槃般的庄严过程。

统筹城乡发展要消除几个误区

当前在推行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不要妄想城镇可以取代农村,居民可以优胜于农民。农村与农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差与公共服务少,如果统筹城乡发展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要比让农民进城镇入新村效果好得多。

同时,谁也不要指望,只要实现了城镇化就能够彻底解决中国农村剩余人口的问题。真正的城镇化可以有效地转移一定的农村剩余人口,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状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很难得到有效缓解。

那些希望通过 一场暴风骤雨般的短期突击,就使困扰我们几十年的“三农”难题在工业化、城镇化面前灰飞烟灭的高谈阔论,恐怕都是蔑视中国特殊国情的无稽之梦,在现实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我认为在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时,必须首先厘正工业“消灭”农业、城市“吞并”农村的错误思想,牢固树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农民与居民之间良性互动、共存双赢的基本观念。

制订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方针的本来动机,就是要坚决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农民与市民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通过这种良性互动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存双赢。只有当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各自的好处时,统筹城乡发展才能获得内在的驱动力。

一个地方的统筹城乡发展能否形成良好的局面,以及这个局面能否可持续,至关重要的环节,不在工业经济是否占了GDP的压倒性比重和城市化率达到了绝对值高度,而取决于能否真正地实现农业繁荣、农民富裕和农村进步。按照国家部署,各地均会出台一些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政策性措施,但成效不能估计过高。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下决心冲破陈旧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回归农产品的真正价值,让农民收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增长,那么,即便从外部施加再大的力量来支持帮助,仍可能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实际上,只要我们看看多年来不少地方扶贫工作的深刻教训,便可预测这种“输血”型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结局。

有鉴于此,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不管是四川成都的“六个一体化”,还是湖北鄂州的“七个一体化”,着力点都应该放在农村内部的体制机制再创造上。在政府政策的强力引导下,工业部门的反哺与城市单位的扶助有可能为这种“再造”提供一种难得的机遇与环境,从而有效地促进“三农”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篇6:西部地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深刻理解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基础和智力基础,统筹城乡教育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我国现阶段,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城乡教育资源存在严重不平衡,发展水平相差太大,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阻碍城市化、实现社会公平的障碍,也是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原因。因此,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是形成城乡差别的根本原因之_。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突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差别,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对广大西部地区而言,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实现维护好最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重大举措,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3、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举措。近年来,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取得了令^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过程中,旧的问题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认真审视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改革基本上是在教育内部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外部环境基本局限在舆论宣传上,特别是一些制性因素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就决定了历次教育改革的成果虽然是巨大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推动城乡教育均衡的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到新阶段一次具有全新意义的改革,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提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更加凸显;二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得到有效整合,支持教育发展的力量得到加强;三是统筹教育协调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有效整合。可以说,统筹城乡教育基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里程碑,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方式的确立,标志着一个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的教育时代的开始。

二、全面把握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就是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实现教育事业均衡、快速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以统筹兼顾各类教育和谐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为重要手段,实现教育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必须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机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为最根本的目标。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人民满意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最现实、最迫切,也是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努力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机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加快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两个重点。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把现有教育资源重新组合,使每所学校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个发展水平;也不能搞“削峰填谷”,以牺牲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水平及速度来求得城乡教育发展的均衡。我们要在投入、师资方面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加快农村学校的发展;要创造条件,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广大农村落后地区辐射;要创新机制,引导和支持城区优质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交流帮扶,实现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相对均衡。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必须着力解決教育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分布不均的问题。城乡教育的差异,首先是教育投入的差距。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这种现状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这就决定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必须依靠上级的支持和先进地区的帮扶。一是上级政策性投入要不断加大,二是新增加的教育投入要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师资配置的不均,既有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低的原因,也是长期教育福利政策导向偏差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综合统筹,标本兼治,既要进行政策倾斜,加强教育管理,又要健全统筹机制,引导师资交流,但更关键的是要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必须始终把握教育发展全局。“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在县域范围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住实际,那就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整体滞后。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小区域,大格局”的思想,具体讲,一是要更加紧密地把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保持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二是要更加紧密地把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体化建设结合起来,突出教育事业的全局性和基础性地位;三是更加紧密地把统筹城乡教育与统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结合起来,缩短与先进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

三、推进西部地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教育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因素也很多。我们要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

好以下问题:

1、健全教育管理体制,强化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机制。建立教育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协调领导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县、乡两级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的职责,将教育更加紧密地纳入城乡统筹发展中,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树立全县教育“一盘棋”的观念,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统筹调控力度,切实提高管理效益。进一步明确中心学校职能,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中心学校和各中小学相互之间的权责关系,发挥乡镇中心学校组织、领导、沟通、协调的功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加快化解教育欠债,放下教育发展“包袱”。西部地区长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欠债像雪球越滚越大,成为制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沉重包袱。历史欠债的成因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那就是这些欠债基本上属于政策性欠债,并且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各级政府要尽快为这些欠债“买单”,卸掉压在西部农村地区学校身上的负担,让农村教育轻装前进。

3、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对义务教育发展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进行有计划的治理,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紧迫的任务。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层推进,拓展资金渠道,严格按国家标准,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着重改善边远贫困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规范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按标准配备小學音、体、美教学仪器、实验器材和图书资料。重点解决学生宿舍、食堂和运动场地建设问题,解决农村部分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和现代信息技术滞后的问题,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4、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建立师资均衡配置机制。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首先,要统筹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与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完善城乡“手拉手”帮扶制度,促进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校长与教师队伍的交流和帮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在建设稳定的农村师资队伍上下工夫,解决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生活条件艰苦的问题,其次,要统筹科学严格的制度管理与完善“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既要实行严格的学校编制管理,继续深化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改革,用制度来稳定教师队伍,引导合理流动,又要完善激励机制,从物质上、精神上体现教师献身农村教育的自豪感。第三,要统筹教师业务培训与师德教育。对农村教师要组织实施以新课程、新理念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要重点开展以“爱与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活动,增强教师爱岗敬业,为农村教育发展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5、实施名校带动战略,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是整个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必须统筹好优质教育资源和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首先要把优质教育资源尽快做大,在教育总量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其次科学调整学校布局,要把农村薄弱学校做强,确保农村优质学校数量逐年增多,使适龄儿童少年基本实现就近入学,杜绝择校现象。第三,要在“联”字上做文章,在不牺牲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前提下,创新帮扶机制,支持“名校”联合或“兼并”农村薄弱学校,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

篇7: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 二元结构体制

Speeds up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development several ponders

Zhao Jiaguo

Abstract:Nowaday,the socialism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the hottest issu.From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our country decided to speed up this advancement and work hard to promote the schedu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If we want to fulfil this spirits and realize this objects,we must realise soberly the contradiction and problem which have been existed in ou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spect.We must face up thechallenge,shape the finacing mechanism in various dimensions,form the power machanism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on,upbuild the change of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explore the various beings ofthe countryside land circulation and moderate largescale manegement and raise the urbanization leval deligently.

Keywords:Schedu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Dual structure system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092-0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根本要求,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直面困难和挑战,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对农民有新实惠,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必须充分认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1.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要求。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稀缺。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内在基本矛盾制约下,要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农村小康,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村外部条件的改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来谋划农民增收。所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决定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2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要求。

按照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达到700~1500美元之间,农业在GDP中比重下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到30%,城市人口超过50%,就可以断定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农业和工业处于平等发展机会和权利,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不再是农业,也不需要从农业吸收资本等要素来实现工业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由农业转为工业和非农产业,农业成为了工业反哺对象,这个阶段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上述三个指标,前两个指标我们已经达到,只是城市人口这个指标没有达到。根据这一规律,如果我们还不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就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就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1.3 发生了重大变革的农村社会结构对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利益格局的调整,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务农向务工经商转变,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农村养老、儿童教育、家庭稳定出现了新情况,对加快城乡实现教育、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制度接轨提出了新要求。

1.4 农村社会形态的根本性变化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大批农民逐步离开土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传统农民正向现代农民转变,传统农村正向现代社区转变,农村组织形式趋于多元化,农村的社会结构、分配结构发生重大变动。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架构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发展,迫切需要从统筹城乡着手,对整个社会管理架构进行深层次变革,整体推进农民向居民、村庄向社区、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向城市经济社会形态的重大转变。

1.5 拉动国内消费市场的现实选择。

从产品需求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总量的大多数,农村的消费需求对社会总需求具有重大影响。只有让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和消费市场得到应有的发挥,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拉动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这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现实选择。

2.我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大力气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使我们备受鼓舞,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尽管近30年来城乡发展都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增长速度也很快,城乡居民收入也都增长了5倍以上,但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的特征并未根本改变,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扩大。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2.57∶1。到2006年上升到3.28∶1。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在日益扩大。

2.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条件较差。目前全国还有2.5亿农民饮水安全缺乏保证,近100个乡镇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约200万户农村人口用不上电。一些地区村镇布局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设施缺乏。

2.3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别非常明显。尽管我们在这方面向农村倾斜,确实也带来了发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以及其他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城乡之间的差别也非常明显。

2.4 农民的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没有得到有力保护。这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土地权益还未得到有效保护,低价征收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不到位等问题较严重,征地纠纷频繁发生。二是农民无论是政治参与度、诉求表达机制、其他社会公共权利方面与城市居民也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还有差距,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子女教育、廉租住房等权利缺乏有力的制度保护,亟待解决。

2.5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远未建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但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需要下更大决心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尤其在规范转移支付、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政府支农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此外,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形成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流转的机制等统筹城乡发展深层次改革方面,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3.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要大胆创新有关体制机制。

3.1.1 要尽快形成多元化融资机制。设立统筹城乡产业投资基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建立区域性非上市公司股权柜台交易市场和林木产权交易市场,盘活农村资产。设立各类农副产品期货交易,使农民和农业企业实现套期保值,抵御市场风险。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村镇银行、农村信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信贷组织试点,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发挥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等市场运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建立和培育土地质押担保中介机构。逐步构建农民土地质押的风险分摊机制,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

3.1.2 要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激励机制。政府资金是统筹城乡发展不可或缺的,但全靠政府资金也不现实。应在政府引导下逐步构建以财政投资为导向、以信贷资金为支柱、以集体和社会资金为补充、以保险资金为保护的多层投资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3.1.3 要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关键在于改变城乡二元体制。户籍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方面,但它只是表象。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附在户籍上的其他东西更多,这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要素自由流动的要求。

3.2 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3.2.1 要求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结合的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过程,实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城镇化水平不仅是优化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优化国民生产总值分布的比例关系,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因素的比例关系。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投资成本低和比较效益高的优势为动力,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2.2 要切实解决已进城农民的落地生根问题。按统计,2006年底有2亿多人口户籍在农村,每年有半年以上在城镇居住。由于没有稳定的就业,没有稳定的住房,也没有被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农民进城后安定不下来。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好,否则,城镇化就是一句空谈,甚至会形成大的社会矛盾。只有当农民到了城镇、就业状况和生活水平比过去更好时,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向城镇转移。

3.2.3 要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来抓。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必然和城镇化是同时进行的,如果没有城镇化,眼睛光看着农村,搞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失败的。新农村建设实质就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而且要把城镇化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3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形式。

在新时期,要大胆探索,对土地重新调整予以清晰和明确的限制,允许农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设计和颁发统一的土地证书,建立土地登记体系,有效地保护妇女的土地权利,颁布有关解决土地纠纷仲裁的规定,解决集体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模糊性问题,让农民真实享有土地财富,激活并释放农村巨大的土地资产,以拉动内需,实现城乡和谐共荣,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支撑,彻底改变一直以来农村土地不能像城市土地那样直接进入市场流转、在非农建设对农地的征用中,农民不能获得谈判地位,致使低价征用成为可能等社会不公。

上一篇:政府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下一篇: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