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2024-07-17

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精选6篇)

篇1: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xxx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我区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起步较早,从2001年就开始着手建设信息化网络体系,并认真按照中央、省、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作为实现我区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现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成了以局内局域网和xxx农村信息网、中国杨梅网等“三网”全面开通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并积极通过信息网站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对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区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1、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初具雏形。2001年以来,我们克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极大困难,投入资金20多万,配置电脑,购置硬件设备,租用了一条带宽为独享10M的光纤。采取“双网”建设方案,组建了百兆以太网系统的局内局域网(内网系统)和十兆以太网系统的互联网(外网系统),既实现了全局各科室间信息资源在内网系统内的有效共享,又全面实现了全局40台电脑均能通过局域网上互联网查找、获取、收集信息的两个物理上完全独立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2、信息网站建设日渐完善。2001年11月,我们按照“农民的良师益友,农村干部的时尚帮手”的宗旨,建成开通了xxx农村信息网,为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初步实现了信息网站为农民群众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同时我们还抽调专人,结合本区农业生产工作实际,在信息网站的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版和完善。努力完善信息网站系统,现已建成了后台的动态管理,纯静态网页生成的数据库系统,实现了网站信息上传和更新的动态管理。并针对性的增设了供求信息、办事指南等栏目,添加了“FSO”动态交互生成的供求信息和相关评论以及效能革命网上调查数据库系统。并将信息网站与国际、农业部、国内兄弟市、县、区各相关网站建立友好链接,与接入省农业信息网的“一站通”系统,建起站内信息关键词搜索系统,使浏览者十分便捷的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强化了信息网站的功能。

3、信息的价值逐步显现。设立专人及时对各类信息进行更新,不断充实农业信息资源库,现网站已有各类政策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动态信息、供求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业生产技术信息2000余条,近100万字,内容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些信息对领导决策、广大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活动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农民群众从中全面了解我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动态、政策法规以及我局各类审批事项的报批程序。并能从中获得全国乃至全球先进的种养、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咨询解决农业生产作业中疑问,而这些正是以往传统方式所难以做到的。并有一部分农业种销户利用这些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和农产品价格信息,及时调整种养结构,选择种养品种,选择销售地点,达到农产品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通过发布农产品信息或利用网上信息推销农产品,寻找销路,进行经济活动。尽管这些网上经济活动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但其作用和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农民群众已经开始感受到了网络给他们带来的知识和实惠,信息的价值也逐步受到广大农村生产经营者的重视和关注,现每天有120多人次上网浏览、查找和发布各类信息。

4、信息员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信息员队伍是信息网站全面快速准确反映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动态的触角,又是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有力帮手。根据农业部的《“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和省农业厅《农业信息服务行动实施意见》,我们按照信息员的“三会”和信息服务点的“六个一”的要求,组建了一支由各镇(街道)农技人员、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人员和局农技人员,共48人的农村信息联络员队伍和26个农村信息服务点。并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和信息的采集、整理、传输等知识培训,提高信息员的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和信息的采集水平。现该48人和26个信息服务点均已通过了农业部农村信息员、信息服务点资格认定,并在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健全。建立了《xxx农林渔业局信息宣传工作制度》《xxx农林渔业局电脑使用管理制度》,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提供农业信息给于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发布和先进科室评比挂钩与年终奖金挂钩等,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6、电子政务得到初步发展。一是建成村账代理网上监管中心,利用LAN、ADSL在全区各村建成网络终端,通过网上查帐等手段,对各村的帐务财务进行网上监管。二是利用信息网站及时公布本局工作动态,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等,提高了局机关工作的透明度,便于农民群众检索、监督。并在网站上开设本埠信息栏目每周上传各科室本周工作安排和上周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局领导班子一周工作会议活动,实现了局领导不用听科站长汇报,只要通过该栏目的信息内容,就能了解局内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指示,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应用局内局域网共享各科室间信息资源,报送工作安排工作小结等文字资料,初步实现了局机关文件的拟稿、审稿的无纸化。四是全面利用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发布局机关工作通知和局机关工作动态,特别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及时了解防火形势,调度扑火队伍等十分快速有效。

二、当前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有了较大进展,但总的来讲,我们的信息化水平仍处在最初级阶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在网络建设上的科技力量比较缺乏,现在我们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人员没有一个是专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以致对于一些脚本语言、程序编写和数据库的开发、利用等显得力不从心。二是信息的覆盖面依然不广,信息的传播也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层面,离真正实现信息到农民手中、全面进入寻常百姓家庭还很遥远。三是信息采集面还不够广泛,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在我区虽有大批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但他们挖掘信息,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并不强,而且信息的质量也不高,从当前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大部分是一些“过去式”的信息,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还很少,能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层次信息还很少。四是信息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未得到普遍认可。五是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致使我们在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上显的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此外我们的机构不明、职责不清,也严重的阻碍了我局农业信息化进程。六是网络资源的使用者的水平普遍偏低防毒意识不强,给我们的网络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在当前互联网上的各种病毒无所不在,网络黑客神出鬼没,而我们的网络使用者的防毒意识又不强,该升级的杀毒软件不升级,该进行病毒扫描的不扫描,使的网络病毒轻易侵入内网,造成网络瘫痪和硬件损坏,四年里我们已出现二次网络瘫痪的事故。

三、下步思路和措施

下步工作的初步思路是:以中央、省、市、区有关信息化建设要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强化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面提升我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具体措施为:

1、进一步完善局内网络平台和xxx农村信息网、中国杨梅之乡网建设,完善局内局域网的建设和管理,升级和更新局里一批96年左右购置的低配置电脑。对现有的网站进行升级,完善信息网站功能,充实网站信息资源库,增强网页的互动性,扩容网站空间,购置服务器,用主机服务器取代现在的租用电信虚拟主机空间,添置数码照相机、扫描仪、刻录机等信息采集的必备设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稳步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民所用。

2、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街道)、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按照“八个一”的标准要求,按照2:2:1的补助的要求,给予资金、相关的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经营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基地、信息咨询企业、重点村和种养专业大户等经济主体中发展100个农村信息点。帮助几个较大较有辐射力、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起门户网站,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加大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重点在农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收集、传播方法、信息稿件的撰写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水平、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培训,通过培训,使信息员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

4、建立我区农业综合数据库,启动建立起一个内容包括本区地理资源(土壤肥力、水文状况、农田水利等)、本区种质资源(本区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分布、本区动物种质资源及其分布、本区基因资源、本区人力资源)、农作物种植及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花卉园艺建设及其维护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畜禽及其水产养殖技术及其产品的综合利用等等在内的覆盖我区土地、土壤、气候、生物、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和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农业综合数据库,同时应用3S技术在该数据库上建立起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以便各级领导、农业干部、农民群众全面了解我区农业情况,检索资料和数据,全面掌握这些方面的动态变化,为本区农业决策、管理、生产提供依据。逐步推进我区“数字农业”工程建设,实现我区农业基础资源数字化管理。

5、完善电子政务、农业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推进局办公自动化进程,在“xxx农村信息网”上增加政务公开栏目,完善网上政务信息公开,逐步实现网上技术服务、网上办公、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引进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应用系统,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建起我区农产品网上推介(促销)平台,使全区的农业龙头应用该平台宣传企业、展示产品、发布供求;应用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现局内工作管理、文件传阅、处理、查询、归档等无纸化进程,提高我局办公自动化水平。

6、完善农技110服务体系,完善农技110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农技110服务质量,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向有条件的村和中介组织延伸。树立为大农业服务的观念,逐步拓展农技110服务内容,强化农技110服务功能。完善农技专家咨询服务制度,注重信息资源的分析与整理,组织不同专业的农业专家,对所从事的专业,依据国际、国内和本省、市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和供求形势,结合农时,对我区主导产业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和点评和农业生产的各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对农民反映的问题,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诊断和调查,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确系侵犯农民利益的事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并对一些农民反映较多、较集中的生产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和农业生产、农产品供求等信息编印成书面资料,发放给那些生产规模较小,获取信息和技术途径较窄的农业生产者,以解决他们在生产作业中缺技术、缺信息的问题。

7、实施农业信息联播计划,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多媒体农业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起农业信息的多媒体高效传输,重点建设农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实用技术、优新品种、国外农产品市场贸易行情等多媒体发布系统。用3-5年时间,实现上至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下至部分乡镇的农业信息视频联播,使农业信息,无论在纵向、横向,都能做到资源共享。前期作好整套信息联播计划的调查和规划工作。

8、实施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计划,建立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系统,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农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大户发布所定制的信息,使信息需求者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就能得到所自己需要的信息。

9、完善提供信息的奖励和管理制度,激劢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踊跃撰写信息,如实反映农业生产动态,充实信息库,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更好的为xxx农业的发展服务。

四、几点体会

经过我局这些年的网络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以往简单的近距离的信息服务到现在通过网络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远程信息服务的建设工作经历,深刻体会到:

1、领导班子重视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前沿性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以及工作习惯的变革,甚至涉及到利益的调整、重组和工作的协调。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只有领导班子的足够重视,才能形成上下一致、协调发展的局面,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网络信息化建设才能迅速发展。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效果,正是得益于局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经常关心网站的建设,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支持,经常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2、资金投入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当前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的情况下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因为网络建设要资金,系统的开发建设、运行维护、升级要资金,因此要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和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几年来,由于我们局的经费比较紧张,以致我们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办公系统的应用,设备的更新扩容,特别在电子政务发展等方面显的力不从心。

3、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信息员队伍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信息是信息化工作生命线,在当前人们的认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出台激励措施,调动大家挖掘信息、采集信息,积极写稿、投稿是非常必要的。几年来我局先后出台了信息宣传制度、电脑使用管理制度,特别是出台了“流动红旗”先进科室评比措施,把各科室提供信息的数量、质量进行计分,并直接与科室每位同志的月度、奖金挂钩与干部评先挂钩,极大的调动了大家的写信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我们信息网站的及时更新,不断充实信息资源库奠定了基础。同样,信息员队伍建设也为我们全方位捕捉动态信息,开阔信息视野,提高信息质量做到“快、准、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知识培训,提高素质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推进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我们懂得基础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这些年来,我们举办了几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网络应用能力。现全局70%的干部职工已基本上使用网络收发邮件,查找资料,获取信息,为我局在局机关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无纸化办公夯实了基础。

5、借鉴、交流是搞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东西可模仿,各地各部门都是在摸索,为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我们建设信息网站包括栏目设置,局域网的组建以及信息化管理方法、方式等就是在和各兄弟县、市的交流学习和相互借鉴中逐步完善的。

篇2: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xxx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我区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起步较早,从就开始着手建设信息化网络体系,并认真按照中央、省、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作为实现我区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现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成了以局内局域网和xxx农村信息网、中国杨梅网等“三网”全面开通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并积极通过信息网站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对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区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1、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初具雏形。20以来,我们克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极大困难,投入资金20多万,配置电脑,购置硬件设备,租用了一条带宽为独享10M的光纤。采取“双网”建设方案,组建了百兆以太网系统的局内局域网(内网系统)和十兆以太网系统的互联网(外网系统),既实现了全局各科室间信息资源在内网系统内的有效共享,又全面实现了全局40台电脑均能通过局域网上互联网查找、获取、收集信息的两个物理上完全独立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2、信息网站建设日渐完善。年11月,我们按照“农民的良师益友,农村干部的时尚帮手”的宗旨,建成开通了xxx农村信息网,为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初步实现了信息网站为农民群众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同时我们还抽调专人,结合本区农业生产工作实际,在信息网站的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版和完善。努力完善信息网站系统,现已建成了后台的动态管理,纯静态网页生成的数据库系统,实现了网站信息上传和更新的动态管理。并针对性的增设了供求信息、办事指南等栏目,添加了“FSO”动态交互生成的供求信息和相关评论以及效能革命网上调查数据库系统。并将信息网站与国际、农业部、国内兄弟市、县、区各相关网站建立友好链接,与接入省农业信息网的“一站通”系统,建起站内信息关键词搜索系统,使浏览者十分便捷的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强化了信息网站的功能。

3、信息的价值逐步显现。设立专人及时对各类信息进行更新,不断充实农业信息资源库,现网站已有各类政策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动态信息、供求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余条,近100万字,内容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些信息对领导决策、广大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活动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农民群众从中全面了解我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动态、政策法规以及我局各类审批事项的报批程序。并能从中获得全国乃至全球先进的种养、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咨询解决农业生产作业中疑问,而这些正是以往传统方式所难以做到的。并有一部分农业种销户利用这些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和农产品价格信息,及时调整种养结构,选择种养品种,选择销售地点,达到农产品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通过发布农产品信息或利用网上信息推销农产品,寻找销路,进行经济活动。尽管这些网上经济活动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但其作用和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农民群众已经开始感受到了网络给他们带来的知识和实惠,信息的价值也逐步受到广大农村生产经营者的重视和关注,现每天有120多人次上网浏览、查找和发布各类信息。

4、信息员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信息员队伍是信息网站全面快速准确反映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动态的触角,又是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有力帮手。根据农业部的《“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和省农业厅《农业信息服务行动实施意见》,我们按照信息员的“三会”和信息服务点的“六个一”的要求,组建了一支由各镇(街道)农技人员、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人员和局农技人员,共48人的农村信息联络员队伍和26个农村信息服务点。并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和信息的采集、整理、传输等知识培训,提高信息员的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和信息的采集水平。现该48人和26个信息服务点均已通过了农业部农村信息员、信息服务点资格认定,并在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健全。建立了《xxx农林渔业局信息宣传工作制度》《xxx农林渔业局电脑使用管理制度》,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提供农业信息给于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发布和先进科室评比挂钩与年终奖金挂钩等,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6、电子政务得到初步发展。一是建成村账代理网上监管中心,利用LAN、ADSL在全区各村建成网络终端,通过网上查帐等手段,对各村的帐务财务进行网上监管。二是利用信息网站及时公布本局工作动态,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等,提高了局机关工作的透明度,便于农民群众检索、监督。并在网站上开设本埠信息栏目每周上传各科室本周工作安排和上周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局领导班子一周工作会议活动,实现了局领导不用听科站长汇报,只要通过该栏目的信息内容,就能了解局内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指示,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应用局内局域网共享各科室间信息资源,报送工作安排工作小结等文字资料,初步实现了局机关文件的拟稿、审稿的无纸化。四是全面利用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发布局机关工作通知和局机关工作动态,特别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及时了解防火形势,调度扑火队伍等十分快速有效。

二、当前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有了较大进展,但总的来讲,我们的信息化水平仍处在最初级阶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在网络建设上的科技力量比较缺乏,现在我们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人员没有一个是专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以致对于一些脚本语言、程序编写和数据库的开发、利用等显得力不从心。二是信息的覆盖面依然不广,信息的传播也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层面,离真正实现信息到农民手中、全面进入寻常百姓家庭还很遥远。三是信息采集面还不够广泛,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在我区虽有大批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但他们挖掘信息,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并不强,而且信息的质量也不高,从当前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大部分是一些“过去式”的信息,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还很少,能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层次信息还很少。四是信息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未得到普遍认可。五是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致使我们在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上显的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此外我们的机构不明、职责不清,也严重的阻碍了我局农业信息化进程。六是网络资源的使用者的水平普遍偏低防毒意识不强,给我们的网络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在当前互联网上的各种病毒无所不在,网络 神出鬼没,而我们的网络使用者的防毒意识又不强,该升级的杀毒软件不升级,该进行病毒扫描的不扫描,使的网络病毒轻易侵入内网,造成网络瘫痪和硬件损坏,四年里我们已出现二次网络瘫痪的事故。

三、下步思路和措施

下步工作的初步思路是:以中央、省、市、区有关信息化建设要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强化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面提升我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具体措施为:

1、进一步完善局内网络平台和xxx农村信息网、中国杨梅之乡网建设,完善局内局域网的建设和管理,升级和更新局里一批左右购置的低配置电脑。对现有的网站进行升级,完善信息网站功能,充实网站信息资源库,增强网页的互动性,扩容网站空间,购置服务器,用主机服务器取代现在的租用电信虚拟主机空间,添置数码照相机、扫描仪、刻录机等信息采集的必备设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稳步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民所用。

2、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街道)、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按照“八个一”的标准要求,按照2:2:1的补助的要求,给予资金、相关的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经营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基地、信息咨询企业、重点村和种养专业大户等经济主体中发展100个农村信息点。帮助几个较大较有辐射力、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起门户网站,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加大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重点在农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收集、传播方法、信息稿件的撰写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水平、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培训,通过培训,使信息员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

4、建立我区农业综合数据库,启动建立起一个内容包括本区地理资源(土壤肥力、水文状况、农田水利等)、本区种质资源(本区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分布、本区动物种质资源及其分布、本区基因资源、本区人力资源)、农作物种植及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花卉园艺建设及其维护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畜禽及其水产养殖技术及其产品的综合利用等等在内的覆盖我区土地、土壤、气候、生物、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和农村经济等方面的农业综合数据库,同时应用3S技术在该数据库上建立起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以便各级领导、农业干部、农民群众全面了解我区农业情况,检索资料和数据,全面掌握这些方面的动态变化,为本区农业决策、管理、生产提供依据。逐步推进我区“数字农业”工程建设,实现我区农业基础资源数字化管理。

5、完善电子政务、农业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推进局办公自动化进程,在“xxx农村信息网”上增加政务公开栏目,完善网上政务信息公开,逐步实现网上技术服务、网上办公、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引进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应用系统,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建起我区农产品网上推介(促销)平台,使全区的农业龙头应用该平台宣传企业、展示产品、发布供求;应用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现局内工作管理、文件传阅、处理、查询、归档等无纸化进程,提高我局办公自动化水平。

6、完善农技110服务体系,完善农技110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农技110服务质量,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向有条件的村和中介组织延伸。树立为大农业服务的观念,逐步拓展农技110服务内容,强化农技110服务功能。完善农技专家咨询服务制度,注重信息资源的分析与整理,组织不同专业的`农业专家,对所从事的专业,依据国际、国内和本省、市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和供求形势,结合农时,对我区主导产业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和点评和农业生产的各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对农民反映的问题,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诊断和调查,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确系侵犯农民利益的事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并对一些农民反映较多、较集中的生产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和农业生产、农产品供求等信息编印成书面资料,发放给那些生产规模较小,获取信息和技术途径较窄的农业生产者,以解决他们在生产作业中缺技术、缺信息的问题。

7、实施农业信息联播计划,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多媒体农业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起农业信息的多媒体高效传输,重点建设农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实用技术、优新品种、国外农产品市场贸易行情等多媒体发布系统。用3-5年时间,实现上至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下至部分乡镇的农业信息视频联播,使农业信息,无论在纵向、横向,都能做到资源共享。前期作好整套信息联播计划的调查和规划工作。

8、实施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计划,建立农业信息个性化服务系统,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农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大户发布所定制的信息,使信息需求者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就能得到所自己需要的信息。

9、完善提供信息的奖励和管理制度,激劢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踊跃撰写信息,如实反映农业生产动态,充实信息库,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更好的为xxx农业的发展服务。

四、几点体会

经过我局这些年的网络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以往简单的近距离的信息服务到现在通过网络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远程信息服务的建设工作经历,深刻体会到:

1、领导班子重视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前沿性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以及工作习惯的变革,甚至涉及到利益的调整、重组和工作的协调。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只有领导班子的足够重视,才能形成上下一致、协调发展的局面,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网络信息化建设才能迅速发展。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效果,正是得益于局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经常关心网站的建设,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支持,经常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2、资金投入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当前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的情况下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因为网络建设要资金,系统的开发建设、运行维护、升级要资金,因此要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和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几年来,由于我们局的经费比较紧张,以致我们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办公系统的应用,设备的更新扩容,特别在电子政务发展等方面显的力不从心。

3、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信息员队伍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信息是信息化工作生命线,在当前人们的认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出台激励措施,调动大家挖掘信息、采集信息,积极写稿、投稿是非常必要的。几年来我局先后出台了信息宣传制度、电脑使用管理制度,特别是出台了“流动红旗”先进科室评比措施,把各科室提供信息的数量、质量进行计分,并直接与科室每位同志的月度、年度奖金挂钩与干部评先挂钩,极大的调动了大家的写信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我们信息网站的及时更新,不断充实信息资源库奠定了基础。同样,信息员队伍建设也为我们全方位捕捉动态信息,开阔信息视野,提高信息质量做到“快、准、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知识培训,提高素质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推进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我们懂得基础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这些年来,我们举办了几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网络应用能力。现全局70%的干部职工已基本上使用网络收发邮件,查找资料,获取信息,为我局在局机关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无纸化办公夯实了基础。

5、借鉴、交流是搞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篇3: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关键词:农业,服务体系

1 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现状

自2001年县、乡机构改革后, 荣昌县农业服务体系由县农业局下属各站 (校、场) 共11事业单位、21个镇 (街) 农业服务中心1个、21个畜牧站、7个畜牧中心站组成。各镇 (街) 将原来的农经站、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站、水利管理站全部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由于荣昌县畜牧业发达, 从县局到各镇街都分设, 县里保留畜牧兽医局, 各镇 (街) 设畜牧兽医站1个。在管理体制上, 农业服务中心由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主管, 县各有关局进行业务指导;畜牧兽医站由县畜牧兽医统一管理。

2001年县人事局核定各镇 (街) 农业服务中心编制为597人, 至2008年底, 全县21个镇 (街)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实有农技人员471人, 其中215人在编不在岗, 农业在编在岗人员268人, 畜牧在在编在岗人员280人。现有人员的知识、年龄和文化结构进一步优化, 整体业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从年龄结构上看, 30岁以下的有37人, 31~40岁的有253人, 41~50岁的有118人, 51~60岁的有63人, 分别占8%、54%、25%, 13%;从知识结构上看, 本科44人, 大专以上文化的有221人, 中专及高中文化的有131人, 初中以下26人, 分别占9.3%、46.9%、27.8%、5.5%;从职称结构上看, 中级职称的有108人, 初级以下职称的有295人, 分别占22.9%、62.6%。

2 运行管理情况和成效

各镇 (街) 农业服务中心由镇 (街) 经济发展办公室管理, 村农技员因乡镇合并、干部职数限制和农民负担减轻等因素而不再设立, 农业服务中心经费由镇级财政预算、安排。自农村改革后, 镇级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已被取消或自行消失, 种苗、植保、农资等经营性服务均推向市场, 由个体私人经营。现有基层农业服务人员多年以来工作在弱势产业的最底层, 面对的是千家万户老百姓, 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工资报酬较低, 但全体同志能够心系百姓、诚心为民、工作勤奋、不畏辛劳, 为帮助广大农民尽快实现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各镇 (街)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承担着农技、农经、林业、水产、水务农机、科协、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目前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农技推广在业务上由上级农业主管部门进行指导, 县、镇 (街) 根据各农技人员特长进行分工, 通过现场会、宣传媒体、明白纸、进村入户等多种有效方式方法履行服务职能。在加强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方面, 通过建立示范园、示范户等创新方式以点带面, 辐射带动, 有效地为农户提供服务指导, 同时积极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接, 为他们免费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 为经营性服务组织免费提供测土配方施肥,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见, 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 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等。

2008年荣昌农业在全县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的大力推动下, 取得了较好成绩:粮食总产量29.74万t, 增长6.7%。扶持濑溪河流域6670 hm2高效蔬菜示范片以及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增高效蔬菜2294.48 hm2, 增加经济作物4122.06 hm2。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75%以上, 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来源。国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户和6户, 吸纳农民工4.49万人, 带动农户增收8.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5.9亿元, 增长15.5%。引进粮油新品种22个, 其中水稻6个、玉米4个、小麦2个、油菜4个、红苕6个;引进新技术2项;共建立了各种粮油作物高产示范片12个, 示范片的平均产量均高出大面积产量10%以上。新建沼气池3000口。

3 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体制上条块分割, 管理不到位

改革后的镇农业服务中心, 隶属镇政府, 管理体制上以块管理, 县业务主管部门只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行政调控手段有限;在具体业务指导管理上, 县级设有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务农机局 (水务局) 、科委、气象局、县合作经济联社七个业务主管部门, 存在着“管理多头、多头不管”, 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农技人员考核评价制度, 农技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

3.2 运行机制不畅, 衔接不到位

县、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缺少内在有效整合的纽带, 联系不紧, 不成一体, 难以形成拳头和集中力量办事。特别是有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 县级力量不足, 镇级又调转不灵, 实施工作有一定难度。

3.3 推广机制创新不够, 服务不到位

基层农技推广机制不活, 缺乏有效工作激励机制, 基层农技人员下乡难、进村难、入户难, 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通道有待进一步畅通。农业服务手段落后,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是采用行政手段, 依靠政府出面组织, 开培训会, 试验田, 为农民传授一些一般性的技术;农业服务方式陈旧, 农业服务主要以部门的单项服务为主, 缺少按产业配套的综合服务, 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分离。农业服务组织之间配合程度低, 有时甚至形成部门间的相互磨擦, 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服务力量相互抵消。

3.4 农业服务人员偏少, 工作力不从心

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逐年增强, 农业、农村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当前农业直补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森林工程建设项目、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等不断增加, 全部压在县局、镇 (街) 农业服务人员头上, 而荣昌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人员实际仅有262人, 同时还承担着代理村社账务、农业统计报表、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国家征占地集体资金兑付等日常业务工作。基层农业服务在人员分工上非常艰难, 只能一人承担多岗工作, 造成大量工作无法深入基层落实, 往往应付了事, 运行质量极差。

3.5 缺乏业务技能培训, 贯彻执行能力差

由于存在一人多岗, 缺乏业务技能培训, 工作人员领会政策、文件精神时, 由于时间有限, 无法深入领会, 具体开展工作时无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平时工作繁忙, 无法熟悉业务知识, 造成工作能力跟不上, 执行能力差。

3.6 非农技服务工作多, 公益性职能弱化

表现在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 用在计划生育、民政优抚、招商引资等本职以外的中心工作很多, 因政治、经济待遇和地位较农技推广都要高, 升迁机会大, 他们已乐于去干, 而自身承担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事务只能抽时间去完成, 造成技术推广普及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降低。

3.7 办公条件简陋, 服务设施缺乏

多数农业服务中心都是在镇街的二三间办公室内办公, 无单独办公地点, 办公设备落后, 有的甚至用的是其他单位淘汰的办公设备。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的机会很少, 业务熟习后又常被“调岗换防”, 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3.8 工资待遇低, 缺乏激励机制

虽然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已纳入全额预算拨款, 但与行政人员、其他很多行业事业人员相比, 工资有较大差距。农技人员工作辛苦, 常年在田间奔波, 愿意在本岗位工作的人员不多。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变动大, 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在内部管理上, 缺乏促进服务活动开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加之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职能加强服务难度大, 风险也大, 服务人员开展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 对策建议

4.1 改革农业服务体系管理体制

科学设置, 合理配置人员。根据新时期农业服务的需要, 整合现有服务中心资源, 合理设置机构, 科学定岗定员, 通过竞聘上岗, 充实人员, 切实解决基层农业服务设置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人浮于事的问题。

按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需求分流人员。根据不同农业服务需求, 参照《公务员法》, 对“农业服务中心”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 在乡镇现有在编在岗的农业服务人员中公开招考, 竞聘上岗, 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公益性服务序列;没有进入公益性服务序列的人员, 从事农资、农药、农膜、种子等经营性服务;不愿从事经营性服务的, 可以参照《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多渠道分流。

理顺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关系。各镇 (街) 服务中心人、财、物隶属乡镇直接管理, 业务接受县级主管部门指导。各乡镇与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沟通。乡镇对服务中心人员的任免和调动要事先征求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并及时报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服务中心重要文件和资料要报送业务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乡镇服务中心的指导力度。

4.2 稳定和充实农业服务队伍

目前农业推广体系管理较混乱, 农业推广部门人多、编制多, 职责明确但工作不够明确, 农业技术人员没参公, 工资低 (高级技术职称不如中级技师的工人) 、收入少, 加之严重缺乏工作经费、工作艰辛且无地位而毫无吸引力和凝聚力, 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农业服务中心编制中人员只有30%~50%在干农业推广服务工作。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后, 已呈现出崩溃瓦解的势头。农业和农村工作面广量大, 加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任务将日益繁重, 应认真思考农业服务工作实际, 充实工作人员, 定好岗位职责, 做到一人一岗, 以此减少工作失误, 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注重工作人员年龄结构, 在补充人员时, 要多配备年轻、业务精、熟悉计算机的人员。

4.3 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

政府要增加对农业服务的投入。项目引进、技术推广、新产品试验示范等公益性服务所需经费及设备设施购置费用由政府投入, 在乡镇财力紧张、部分乡镇严重赤字的情况下, 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消减乡镇负债, 提高乡镇财政对农业服务投入的能力。要恢复和充分发挥县、镇街农业服务体系的功效, 市级财政还是应在重视“三农”,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时将县、镇街服务体系建设考虑进去, 建房子使其有为农业服务的基地, 用较先进的设备武装一下使其有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保证工作经费、提高其政治经济待遇使其有为农业服务的主动积极性。

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要突出投入要素的多元化。在投入资金的同时, 投入优秀人才、先进装备和新兴技术。二要突出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投入的基础上, 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资金、民间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农民自有资金投入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三要突出投入形式的多元化。可以由政府、企业、社会及个人单独投入或者综合投入、配套投入, 也可以联合、合作投入, 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都应当大力鼓励和支持。

4.4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建立执业资格考核制度。对农业服务人员全面推行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

建立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县里要将县级农业服务部门和乡镇对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作为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乡镇农业服务组织及人员年初制定年度工作目标, 年终由上级主管部门会同地方党委政府对农业服务组织及其服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考评, 对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有关人员, 实行缓聘或解聘。

建立绩效工资制度。公益性服务人员待遇与服务项目、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挂钩, 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奖勤罚懒, 奖优惩劣, 保证服务到位, 确保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

4.5 提高农民对科技的接受能力

根据荣昌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 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机会, 强化培训力度, 提高培训质量, 使劳动者通过简单的辅导或指导, 就能接受或吸收新技术、新方法、新的市场经济观念, 使农民有条件、有能力接受农业基层人员服务。

4.6 积极发展壮大民间农业服务组织

篇4: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创新方向、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和创新人才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針对性强的重大政策措施,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支撑。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繁荣稳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而科技创新是应对“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农业腾飞的必由之路。近日,酉阳县农委科技信息培训中心对全县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1 机构和人员状况

1.1 县乡推广机构数量

县级种植业5个、渔业1个、农机化1个、其他1个,合计8个;乡镇街道级农业服务中心合计38个。

1.2 管理方式

县级推广机构一直隶属县农委直接管理。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以乡镇街道政府管理为主,即人、财、物和事由乡镇街道政府管理,县农委仅负责业务指导。

1.3 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数

县级种植业编制数为66个、渔业4个、农机化4个、畜牧业27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为,农业服务中心642个、乡镇畜牧业180个。合计923个。

1.4 农技推广机构实际在岗人数

县级总数326个,其中种植业307人、渔业7人、农机化12人;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431人,共计757人。

1.5 学历及职称

在757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44人、大专学历320人、中专学历182人、中专以下学历111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01人、初级职称116人、初级职称以下人数534人。

2 主要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及成效

2.1 启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

2011年正式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出台了《酉阳县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健全机构,调整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2012年,全县共创建10个高产高效试验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1所;2013年创建了5个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5所;2014年创建了4个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4所。乡镇及街道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通过实施基层农技体系项目修建了办公楼,购置了农药残留速测检测仪、土壤速测仪、太阳能杀虫灯、电脑、办公桌椅等设施设备,农技服务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得到较好的稳定,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

2.2 开展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的创新

在拓展服务渠道上大力进行创新,结合项目试验开展科技培训,最近5 a来参加受训的大户和示范户就达12万人次;成功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并培训学员达2 200余人;同时,开通农技服务咨询电话并接受咨询达4 425次,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2.3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

围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按照“专家+技术指导员,对接基地+专业合作社+公司+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模式,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主体培训和技术指导,最近五年来共入户7 250余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 200余户,带动农民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2.4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近几年,建设了市级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市级油菜万亩示范片、市级马铃薯万亩高产示范片、市级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市级荞麦万亩高产示范片各一个,带动2014年万亩水稻平均产量660.5 kg/667 m2,万亩油菜平均产量152.1 kg/667 m2,万亩马铃薯平均产量2 021.6 kg/667 m2,万亩玉米平均产量592.1 kg/667 m2。全面推进测土施肥工作,累计取土样4 618个,化验25 392项次。

2.5 多渠道开展科技示范带动

一是农业科技园区带动,酉阳县有麻旺渝东南农业科技现代园区、南方菁华农牧公司科技园等,通过园区科技培训进行示范带动;二是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带动;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南方集团、石海公司和信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2.6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

酉阳县与重庆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市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生产-推广”合作机制,与山东寿光蔬菜集团、徐州久久农业科技园、铜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兰州市榆中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单位建立了农业科技管理交流共享平台,不断提高我县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先后与重庆市农科院实施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与西南大学联合实施了脱毒马铃薯秋冬设施栽培技术项目、地方特色野菜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和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研究项目。

3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创新

3.1 抓住中心,即农民增收,加强科技挂钩强农富民活动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的最终目的即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科研院校与地方农技、专家与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对接,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创建特色效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开展农业科技能力提升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3.2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突出重点,坚持以“科技示范基地+田间学校+专业合作组织+公司+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努力打造酉阳特色效益农业地标品牌,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益,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3 制定奖惩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政府重视,对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进行奖励,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多渠道和高效率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

4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4.1 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起点学历低,继续教育不够,整体素质不高;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有待增进有专业知识的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強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人员老化,近几年来,经费紧张,加之基层工作条件差,近10多年来基本没有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

4.2 项目推广欠缺

主要表现为多数乡镇街道只是为了示范而示范,对科技项目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没有去思考。只注重产前种子、肥料、地块等的储备,对生产出来的产品变成商品走向市场等营销能力提升培训很少,因此农户对项目实施及其推广感到茫然和困惑。

4.3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差

目前,乡镇街道农技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很少,做政府中心工作的时间多,真正下乡做农业技术指导的少。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被弱化。

5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推进力度,完善各项制度,理顺管理体制,使其更好地行使职能,服务“三农”。积极探索农业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服务机构比例,确保服务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0%以上。

二是改善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和工作办公环境条件。包括人员工资、福利、劳保等,履行公益职能所必须的业务经费、办公环境、设施设备购置及更新经费、培训经费等,建议政府财政纳入预算农业专项经费。

三是重视队伍建设,着力增强农技推广服务的后劲。进一步加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包括技术服务提升、经营管理提升、产业规划提升)培训,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达到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大力引进人才,吸引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生到第一线工作,建立能进能出用人新机制。

篇5: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张主席、周主席,省政协各位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考察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向各位领导简要介绍一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业服务体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

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八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团结奋斗,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GDP168.8亿元,同比增长16.2%;完成财政收入20.9亿元,增长3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4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64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647元,分别增长19.8%和21.5%。全部工业完成产值622.5亿元、销售收入580亿元、利税42亿元、利润2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6%、36.7%、53.8%和55%;协议注册外资3.76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26亿美元。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战略部 署,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势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积极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加快建设“全面小康村”,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58万亩,其中花木和蔬菜面积已分别达20万亩、19.9万亩,高效农业面积比重上升到55%,处于全省领先水平;高效农业园区76个,其中万亩农业园区4个,在扬州市名列第一。建成扬州市“全面小康村”119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95个。在长江以北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机化综合示范区”。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效农业发展一等奖、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先进集体、江苏省污染源普查试点工作组织一等奖、江苏省国土绿化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02‟147号)要求,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着力构建新型、高效、精干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有1200余人组成的农业科研推广队伍。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加强组织领导,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不断深入。为适应形势发展,我市及时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市农林、农机、水务等部门为成员的农业服务体系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方案制订、业务指导等相关工作。各镇也 2 相应成立了工作班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2002年,我市在保留各镇畜牧兽医站基础上,对原多种经营综合服务站、农技站、农机站、林业站、水产站、林蚕站、蚕桑站等合并组建农业农机服务中心,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2006年,在借鉴周边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实施了兽医体制改革,对全市乡镇兽医在编人员,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有效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兽医队伍稳定。2007年,我市又顺利实施了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由行政调节向市场运作转变。

2.坚持市场导向,农技推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近年来,我市在保证粮棉油生产服务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围绕花木、蔬菜、特水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集约式调整,积极为农民提供种苗、药肥、农机等专业化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向技物结合服务转变,有力地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坚持因势利导,在为千家万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园区基地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推进了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强化技能培训,农技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我市高度重视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农技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是开展学历教育,每年组织10名以上农技人员参加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学员合格率在95%以上,优良率在90%以上。二是开展继续教育,市农林、人事等部门每三年联 3 合举办一次公共知识培训班,近几年已累计培训1200人次。三是开展业务培训,结合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每年定期对技术指导员培训3-4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0场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1000人次以上。此外,相继出台了《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初定、评审、认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有效地推进了农技队伍建设。

4.突出创新创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不断显现。大力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三品三创”工程,积极试验、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每年引进推广新品种80个,推广实用技术30项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目前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面积已达80万亩,每亩可节本增效35元,仅此一项农民增收达2800万元。同时,积极引导农技人员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增加了农民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充分发挥我市农机大市优势,大力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服务,今年跨区作业收入预计达1.5亿元。

(二)存在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地方财力有限,用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相对不足,影响了农技推广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造成全市农技人员总体年龄结构偏大,后继乏人。二是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从 4 事农技服务,农技推广能力有所下降。三是农技队伍素质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技人员专业结构未能及时跟上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由于我市未享受省财政转移支付的优惠政策,加之地方财力有限,建议省给予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以便于我市更好地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2.进一步强化系统培训。随着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议省组织开展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定向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骨干,充实到基层一线,提高从业人员为农服务水平。

3.进一步深化农技服务体系综合改革。建议省进一步完善现有扶持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开展中介流通、技物结合连锁、技术承包等经营性农技服务,逐步形成以财政保障为主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和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机制。

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农村“三大合作”作为创新农村生产经营机制、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尊重农民意愿,立足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实践。截止目前,合作经济组织已累计发展354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67个,吸纳农户3.2 万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52个,5 入股土地面积8.2万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35个,量化农村集体资产1.15亿元,享受股权人数4.2万人。具体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行政推动与群众发动相结合。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参加的发展农村“三大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指导面上工作。各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班子,具体业务指导工作由各镇农经站和农口相关部门负责。为深入发动群众,营造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发展“三大合作”的必要性、重要性,真正使这项工作达到户户有触动、村村有发动、镇镇有行动。

二是试点先行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在全市范围内树立了一批样板,确保镇镇有试点、镇镇有典型,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工作中,我们从市直部门抽调了一批副局级领导干部和年轻后备干部挂钩到镇、驻点到村,帮助各镇理清思路,适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努力培植一批典型。

三是加强指导与规范提高相结合。我市农工办等部门采取业务座谈、参观学习、专家讲授等方式,特别是通过邀请发展较好的合作组织负责人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分别对村组干部、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不同层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同时,根据相关法律、政策要求,在制订合作章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三会”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 6 风险防范制度,不断规范现有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

四是土地合作与高效农业相结合。坚持把发展土地股份合作与发展高效农业有机衔接,以合作促调整、带增收,做到合作组织组建到哪里,高效农业就发展到哪里,让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东,在合作中实现高效农业扩面增量、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目前,全市60%左右的入股土地用于发展高效农业,五是政策扶持与督查考核相结合。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分别从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简化注册登记手续等方面对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行重点扶持。定期组织市农工办赴镇到村进行督查,建立每月交流、点评、通报制度。同时,把推进农村“三大合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对各镇的综合考核,到年底按照目标任务,逐镇检查,严格考核。

(二)存在问题

一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多数合作经济组织为松散型的,未能结成紧密的经营共同体,尚不具备直接经营和开展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是合作组织辐射的能力较弱。多数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农民参与率不高。

三是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不够规范。虽然合作经济组织普遍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相当一部分组织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独立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还不规范;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未实行“二 7 次分配”,社(会)员不能享受加工流通增值部分的利润返还。

(三)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资金扶持。当前中央、省、市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增强,重点对农民实施普惠制,而对农民合作组织特别是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支持较少,建议适当增加项目资金。对农民土地流转一次性补助资金能否参照种粮补贴的做法,变一次性为长期性,便于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建议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法律支持力度,形成地方性法规,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工商登记有法可依。同时,在用电、用水、质检、环评等方面,明确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

三是合作社工商登记要因地制宜。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与实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是否都要到工商部门登记值得商榷,建议不搞一刀切,条件成熟的要积极帮助引导基层专业合作社进行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对不具备条件,无对外经营的一些协会可暂不予以登记。

篇6: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重庆市江北区政府公众信息网发表时间:2009年11月24日

江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代小红

2008年5月5日

尊敬的谭市长:

首先感谢谭市长对双溪都市农业示范园的关怀和支持!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市政府《关于开展2008乡村旅游主题年活动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08]2号)和谭市长在北碚的讲话精神,我区集中力量,扎实推进以“双溪村都市农业示范园”为主载体的乡村旅游建设,着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建设创意、实力、宜居、和谐江北。现将“双溪村都市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与时俱进创一流,倾力实施“大战略”

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机遇,结合我区“大城市、小农村”的实际,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破解江北“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坚持以旅助农、以旅促农,扎实推进“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战略,力创乡村旅游精品。为此,我们采取了“三大措施”:在组织保障方面,成立了区政府分管副区长负责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在双溪村现场办公,专职开展双溪村建设工作。在观念创新方面,遵照鸿举市长 “要用世界级眼光和一流水平打造双溪村” 的指示,将双溪村定位为以“田园牧歌”为主题形象的西部都市乡村体验示范区,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示范带动、打造精品。在资金投入方面,区政府近两年来在双溪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农民变市民等方面总共投入2亿多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7亿元,其中光大集团投入3.6亿元建设奶牛基地、乳制品加工厂和奶牛Disney乐园;原野集团计划投资1.5亿元,现已投入3000万元;已经开工建设的幸福花园计划投资3000万元、夕阳家园计划投资1500万元、市政小区计划投资1000万元。“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战略的实施成效显著,双溪村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3318元提高到2007年的6500元,2007年被评为重庆直辖10周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并有幸成为我市“十大乡村旅游重点项目”之一。

二、规划先行谋发展,科学发展谱新篇

在推进双溪村都市农业示范园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规划的调控作用。个性突出、魅力四射的乡村旅游景区建设,需要富于前瞻性、科学性的规划来控制和引导。为此,我们编制了《双溪村总体规划》、《双溪村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用科学的规划来引领双溪村的科学发展。每一个项目的策划、引进和设计,我们都要多次召开座谈会,反复分析、论证和推敲,做到理念上立意高远、项目上大胆创新、文化上特色鲜明、操作上切实可行、态度上宁缺勿滥,高起点、大手笔塑造乡村旅游精品。

二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已开工建设琏珠水厂至奶牛小区供水工程、双溪村河道排水及河道排污整治工程;通过建高位水池、自来水

厂、管网等形式,全村自来水覆盖率达90%以上,100%安全饮水。奶牛小区建设日处理污水200立方米、600立方米的沼气池各一个。在双溪示范村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修建主村道8.5公里、次村道10.6公里、中大道35公里,全村16个行政社开通了农村客运车,基本建成三级路网,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为满足双溪村乡村旅游发展之需,今年开工建设的双石路养护工程投入使用,6.5公里循环道改造工程即将完成,大双溪片区8公里的兴(隆)望(龙)路已经动工。已建成符合“一楼四室”标准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740㎡,“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和农村义务消防队通过验收;广播、电视、农家(社区)书屋已覆盖了全村,宽带网络实现村村通。天然气管道铺设进村并启用,电气化达标村镇建设高压走廊铺设完成;双溪村沿线“渝东民居”立面风貌改造完成277幢;50000㎡的小康新居正在建设之中,预计8月竣工,可供450户居民入住。

三是注重旅游要素的完善。按照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园评定标准》,以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优秀乡村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有效整合双溪村的乡村旅游自然、人文资源,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及其配套设施,增强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优化景区空间结构,创建景观丰富、景点连续、可进入性强、选择性好的宜游空间。在光大209平台,美名为“奶牛迪斯尼”,内设奶牛博物馆、奶牛科技馆、学生拓展训练营、乡村酒店、体验区、购物区等;在夕阳家园,有供老年人养老、健身、休闲的文体文化设施;在幸福花园,可提供商务会议、赏花、运动等设施;在翡翠谷,可漫步植物迷宫、游弋朝阳溪河、体验乡村八大坊、品味原野美食;在入口广场,将有体现“双溪魂”的游客接待中心、购物街、停车场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四是注重产业链接。为发挥双溪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实现我区鱼嘴、复盛、五宝三镇农村居民增收、农村居民转移、农村产业发展和城乡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与人口的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必须与相关产业相互链接、共生共荣。延伸“白色产业”链—双溪村现有3个奶牛养殖小区:金宏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占地面积90亩,总投资3000多万元,设计规模为1300头,现存栏约1000头;光大小区占地76亩、养殖奶牛1500头;光大主牧场占地327亩、设计规模2800头、现存栏约500头奶牛。两个企业均是重庆市龙头企业,科技含量较高,奶牛配种采用“性冻控精”技术,挤奶设备是进口德国维斯伐利亚管道式挤奶机、转盘式挤奶机,牛粪处理采用干稀分离技术,干粪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生产有机肥料或加工为食用菌菌基,粪水则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液通过提灌浇施牧草地,现已种植牛鞭草、皇竹草等1000多亩,以牛粪为菌基培养双孢菇试种成功,“白色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培植“绿色产业”—通过成立“双溪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全村实施土地整体流转,使公司获得4300亩土地的经营权,加快了“绿色产业”的培育。牧草科技园占地约150亩,已初具规模;光大葡萄园占地460亩、预计投资约800万元,已部分种植马陆葡萄;已开工建设的双溪·翡翠谷占地600亩,预计投资3000万元,将成为双溪旅游环的核心景观,原引进的雾都杜鹃培育中心、盆景园、桃园、观赏鱼基地等项目相继投入运营。

三、小荷才露尖尖角,更有青蜓立上头

在双溪村的建设中,还存在以下困难:

一是建设用地指标不够。在基本农田不减少、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的前提下,建议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建议允许建设用地与对口支援区县挂钩,实施占补平衡;建议允许农村建设用地确权和交易试点;建议允许利用国有农地的相关政策,盘活土地、筹集资金,为业主引进、规模打造创造条件。

二是农村金融改革试验步履缓慢。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探索金融如何支农、扶农、助农是一大课题,我们已与金融部门积极协商,但缺少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能否以农村土地经营权作质押贷款,金融单位因对资金安全的顾虑、质押的土地经营权的身份确认难等问题,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双溪游客接待中心建设资金不足。伴随双溪村各项建设的强力推进,一个彰显“牛文化”主题、流淌奶与蜜的都市村庄即将展现在游客面前,概算800万元的公益性设施—游客接待中心及其配套设施急需开工建设,但目前还有资金缺口300万元,请求市政府在旅游结构调整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上一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下一篇:农村政治骨干教师培训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