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集体活动记录

2024-07-09

初中数学集体活动记录(通用8篇)

篇1:初中数学集体活动记录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2010.12.8年级初二科目数学

中心发言人程元义中心议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中心发言内容:

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道上节课的一个猜想题目要求学生运用现有的只是进行

解释其中的道理(有可能有学生会回答上来),然后通过提问什么知识跟不等式最接近(等式),让学生把学习方向转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接下来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不等式,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讨论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个过程不一定让学生一字不差的得出,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培养了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得出结论之后,我又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判断题目,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接下来是让学生返回最初的设疑题目,解决最初的问题,最后是进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把不等式变成x>a或者x

参与教师议课:

张建国:导入部分是一节课的关键部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开个好头,那么后

面部分就自热好做多了,我想我们应该在导入部分多下点功夫,找点与生活有关的,能够吸引学生的内容进行导入,牢牢抓住学生的内心。

庄兴光:我想我们现在应该多多改变一下我们的授课方式,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把所

有的主动权总是抓在教师手上,教师要多培养一下学生的讲解能力,用学生教学生,这样我们也能够实现现在提出的“ 345” 模式。

张玉强:整堂课从整体来看,我们需要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在练习过程中进行了分类,目的是让学生都能吃好吃饱,一次来体现我们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课题目标。

杨静:以上老师所说的意见我同意,尤其是教师一定要体现现代模式,不能一成不变的使用老模式,教师的讲解的内容不能过多,让学生多参与,教师只是需要达到解惑作用,让课堂紧凑起来,这样就会有更多时间节省,后面的内容将会很轻松的解决。

程元义:我前面听过几次你的新模式的课,设想都是很好,但是在教师设计时一定要联

系我们实际学生情况,不能盲目进行课堂拼凑,练习题的选择需要谨慎,提前需要想好那些题目适合那些学生做,教师一定不要讲得太多,学生讲得清楚的就直接过去就行,不要教师重复。

张建国:我是本着学习的态度来参与讨论,就现在的课堂模式而言,我认为应该注意面

向全体,分层实施,多多挖掘学生里面的有能力的学生,让他们充当小老师,同时课前预习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杨静:这堂课使用了很多方面的方法,但是就课件而言,建议应该在今后能够把课件制

作成为突出重点的东西,不一定需要所有内容都在上面出现,比如有一些内容在课本上的,可以直接使用课本,否则一节课下来,学生连课本都没有使用,甚至还不知道讲的哪里的内容,建议不要把课本丢了。

预期目标:

完成教学目标,突破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重点和难点,并且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掌

握一定的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方法,通过练习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附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在这章内容上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为前面学过等式的性质,所以这节课可以采用类比的形式进行授课,内容方面与等式极为类似,总结方式也很清楚,所以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学。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

能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教学方法

类推探究法

即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地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的问题中,我们猜想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都是a,正方形的周长总比圆的周长大。即 4a >πa,你能用你现有的知识进行解释吗?

在同学们学习了本节课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说到不等式,那他跟谁的关系最近呢?(等式)那好,我们就从等式的基本性质入手,一起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前检测: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师]不等式与等式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本节课我们将加以验证.Ⅱ.新课讲授

1.自学导学案,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推导

[师]等式的性质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不等式的性质是否和等式的性质一样呢?请大家探索后发表自己的看法.[生]∵3<5

∴3+2<5+2

3-2<5-2

3+a<5+a

3-a<5-a

所以,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师]很好.不等式的这一条性质和等式的性质相似.下面继续进行探究.[生]∵3<5

∴3×2<5×2

3×<5×

所以,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生]不对.如3<5

3×(-2)>5×(-2)

所以上面的总结是错的.[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请互相讨论后举例说明.[生]如3<4

3×3<4×3

3×<4×

3×(-3)>4×(-3)

3×(-)>4×(-)

3×(-5)>4×(-5)

由此看来,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非常棒,那么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某一个数时(除数不为0),情况会怎样呢?请大家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推导.[生]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因此,大家可以总结得出性质2和性质3,并且要学会灵活运用.2.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的正确性

[师]现在请同学们解释 4a >πa,你运用了什么知识进行解决的?Ⅲ.合作探究,例题讲解

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5>-1;

(2)-2x>3;

(3)3x<-9.[生](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5,得

x>-1+5

即x>4;

(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2,得

x<-

(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除以3,得

x<-3.说明: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要注意数的正、负,从而决定不等号方向的改变与否.议一议

l若a>b,则a-3>b-3()

l若a>b,则a-c>b-c()

l若a>b,则 6a >6b()

l若a>b,则-2 a >-2b()

l若a>b,则a c>b c()

l若a>b,则ac2>bc2()

l若2x>-3,则x>-3/2()

l若-2x>3,则x>-3/2()

l1+ 3a 一定大于1+ 2a()

设a<b,用“>”或“>”号连接下列各题中的两个代数式:

(1)a-1___b-1;(2)a+2___b+2;

(3)2a ____2b;(4)

(5)-b____-a.[师]通过做这个题,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2和性质3时,关键是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的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数,从而确定不等号的改变与否.[师]非常棒.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做过一些练习,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的区别和联系,请大家对比地进行.[生]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三条,而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两条.区别: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会出现两种情况,若为正数则不等号方向不变,若为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联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都讨论的是在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时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时的情况.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和等式的基本性质1相类似.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课本97页习题1随堂练习21

选做练习:

1、甲从一鱼摊买了3条鱼,平均价格a元,又从另一个鱼摊买了2条鱼,平均每条b元,后来有以每条(a + b)/2的价格卖给了乙,结果甲赔了钱,原因是()

A、a>bB、a

Ⅴ课堂检测:

把下列不等式换成“x>a”或“x

①x+6>-2②4y<-12③

选做题

1、几个同学郊游照合影,已知一张底片0.6元,洗一张照片0.4元,如果每个人分摊的钱不超过0.5元,至少需要几个人照相?

检测达标反馈:

本次测试第一题达标率:7.5 90%7.6 92%,总体来看学生对于简单的不等式解法问题不大。第二题选做题学生达标率不高,7.5

30%,7.6 32%,学生对这种文字题都比较头疼,所以采用课堂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交流方法,找好其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之后在进行个别训练。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会了哪些内容?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运用

3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

Ⅵ.课后作业

必做题:伴你学102页 1~5

选做题:第五题

自留题:每人依据自身情况给自己留2道题

板书设计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推导.2.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 4a >πa

篇2:初中数学集体活动记录

间 2010.10.19

学科 数学

年级 初二 中心发言人 张书伟(庄兴光 张建国 张玉强 程元义 杨静)

缺席人员

研讨内容:本节课是认识三角形的开始,是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打基础,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经常用到。围绕三角形的概念开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开展探究,以提高学生操作、探究、归纳、表达的能力。

研讨效果:

我在教学的中重视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用小组合作交流来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有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参与教师议课:

张建国 老师提出:首先,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都是学生们熟知的或身边的事实,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

张玉强: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同于过去学习函数知识初步时的单纯依赖模仿和刻板记忆,而是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两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初步形成函数的思想,学生是乐于参加这种学习活动的。

程元义:其次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过去那种课堂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充当数学学习的主人.

杨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生活中的“温度的变化”,向学生提供充分形成函数思想的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他们的作法。

庄兴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求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由浅人深,逐层递进,从基本到简单开放,以问题串的形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节课是认识三角形的基础,所以讲时应该放慢速度。

张玉强 老师提出:从教材上看,这节课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比较多,所以这处理这些环节时,应该注意掌握时间和学生动手操作时的目的,有时学生会不知道要得到什么。所以在让学生做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做的目的。

张玉强:要充分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得到发展。总体说来,这节课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课堂的应有特色,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程元义 老师提出:以前我们在上课时,发现学生对于动手操作这一块,有不少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归纳所得到的结论,还有一块就是学生已知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时,不知如何书写大于一个数而小于另一数的形式。

刘丽: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图形的思想,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展现了一种课堂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张建国 老师提出:在安排练习时要多让学生做些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也可以多加一问,如已知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是奇数或者是偶数时三角形的周长。

预期目标:

突出重点:通过学生动手归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突破教学的难点:通过动手做题,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并能灵活应用。

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集体备课记录

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表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初中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图表的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四条线索,都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在这个领域我们学校数学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时一致认为应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一,要挖掘有利因素,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首先要挖掘数学发展史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的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可介绍我国古代也发现了这个定理,在公元前1120年,商高答周公的话,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2、挖掘美育因素

我们教师必须从教材里去感受美,提炼美,将美的因素融化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领略到几何中的美的风采,激发学生无空的乐趣和强烈的欲望。如在讲对称图形时,可让学生利用对称的性质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3、挖掘生活素材

几何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空间中的科学,现实生活中,有很丰富的几何知识,立体几何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地方,如空间与平面那一个小节学生画三视图就是一个难点。我们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几何,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几何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和兴趣。

4、加强学科知识渗透

数学中几何与各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都是互相渗透的。如在学习相似时,可结合物理上的力臂和杠杆那一小节,在学反比例函数时,可结合物理上的电压一定时,电流强度与电阻成反比。

二,加强几何建模,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

1、收集图片材料,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变化过程,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就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所以我们有意识在每一节课前,有意识的收集一些有趣的图片和故事,向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的美和趣味性,从而自己主动的爱上数学。

2、利用实用模型,培养直观认识

主要是在学习图形的认识那一节,认识立体图形和三视图时,多准备实物模型,让学生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并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多自主地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的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

三,结合思维训练,强调合情推理,调整证明的要求,强化理性精神。

1、加强几何语言的训练与画图教学,是空间与图形顺利进行推理的前提。

对初中学生来说,熟练掌握几何语言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还是比较画几何图形,教师应有充分估计,在教学中不能急躁,要循序渐进。从画图的角度来吸引学生喜欢几何,感受几何,慢慢入门。

2、培养学生的合情与演绎推理能力,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循序渐进。

篇3:初中数学集体活动记录

一查看学生的课堂笔记的情况

我们抽样调查了解我校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共280人, 对某一科的课堂笔记情况以及他们的成绩进行统计, 大致情况如下: (1) 一部分学生不会记课堂笔记。初步调查看, 在课堂上用笔记本做学习笔记的人数不是很多, 约占20%左右;大多人数是在教科书上进行记录, 约占68%;近12%左右的学生很少做记录或不做记录。 (2) 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么记课堂笔记。主要体现在有些学生即使课堂上在记录, 但只是意识性的在记笔记, 老师上课讲什么他记什么, 记录的内容没有条理性, 抓不住上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些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进行记录, 老师要检查哪里才赶着记录一下, 否则就不记。一些学生处理不好听课与做笔记之间的关系, 上课听得很有趣却不能及时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记录, 以至于知识的掌握经常存在某些缺陷, 造成做作业时经常出现考虑问题不全面的情况。 (3) 多数学生不会利用课堂笔记。课后复习和做作业过程中, 不经常翻看学习笔记, 从这一层面可以看出, 会不会利用课堂笔记是一个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表现。 (4) 课堂笔记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 用课堂笔记本记录而且课堂笔记又比较完整的学生中, 成绩优异者所占的比例很高, 约占95%。课堂笔记记录在书本上的学生, 成绩优异者所占的比例约占60%。笔记记录不全或几乎不做笔记的学生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却很高。

二影响学生做笔记原因分析

1. 新教程的内容体系与学生的课堂笔记之间的冲突

新课程教材与旧教材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已有很大差异, 新教材的内容中除必要的知识外, 还有现实生活中精美的画面, 有趣的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中的素材, 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将枯燥演变得生动有趣, 有较强的感观性和引导性,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2.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课堂笔记之间的冲突

新课标实施以来, 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较多变化。在教学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互动性、探究性增多, 课堂中, 教师更多地进行情景的教讲, 学生也会花更多的时间了解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景, 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些情景所包含的知识。短暂的几十分钟课堂时间, 学生记录的时间受到限制, 所以忽视了在课堂上进行记录。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 会提出上课时到底要不要学生记课堂笔记, 怎样让学生记录一些重要的知识要点之类的问题。

3. 组织教师力量,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 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

选择合适本校的教育教学方案,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较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 这样会导致了问题的片面性, 使我们对教学产生某些片面认识。我们在教育教学研究时, 除了研究教师教学方式, 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改进。

三初中生记录与运用数学学习笔记的方略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观察, 学生小学升入初中后, 一开始很难适应课堂学习。小学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比较“活泼”, 也比较关注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而升入初中后, 课程数的增加, 日常学习的知识容量增多了, 以及学习进度的加快、作业量的增多, 中考压力的加入。在这种现状下,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不太可能当堂巩固。在做作业或检测习题中也经常反映出知识的不完整性。

1. 从教师角度研究建立初中生记录与运用数学学习笔记的策略

第一, 建立初中生记录与运用数学学习笔记的教学观念。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是否做学习笔记的影响很大。部分教师上课对做记录要求较严, 其教学班级的学生认真做课堂笔记的比率就比较高, 而部分教师则较为忽视, 其比例则相对较低。因此, 要培养学生做学习笔记的习惯, 老师是关键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本身明确了课堂学习笔记的重要性才会要求学生去做笔记。

第二, 建立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笔记制度。本课题的研究建议, 教师在接班的第一课即初一新生入学的始业课中强调, 上课必须记学习笔记, 同时让学生从进入初中一开始就意识到上课要做记录与运用学习笔记, 懂得如何做笔记, 以及做了笔记还要会使用自己的课堂笔记。

第三, 改变某些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记课堂笔记。为便于学生课堂记录, 教师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行设计和编排。比如, 板书的设计要有条理性, 课件的设计同样要有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讲课时的速度合理, 使学生记录的速度跟得上讲课的速度。讲解一个知识点时, 提示学生哪些内容要求记下来课后再次复习的等等。

第四, 定期检查, 巩固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提高学生记课堂笔记的能力。在学生养成做学习笔记的初期阶段, 做定期的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笔记达标情况, 哪些学生的笔记较为完善, 指出学生课堂笔记的漏记、错记或误记。对于课堂笔记比较好的在班里进行展示, 给其他学生做示范作用。

第五, 期末评比, 提高学生记课堂笔记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初一的第一个学期期末, 对学生的笔记进行评比, 也可作为部分学业成绩指标。优秀的课堂学习笔记, 给学生以一定的鼓励, 并可在班级或学校橱窗进行展示。实践证明, 这一策略对建立课堂笔记习惯以及学生的整个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建立记录与运用学习笔记习惯和方法的对策

如何建立记录与运用学习笔记习惯和方法, 我们可以从记什么、怎么记、怎么用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第一, 记什么, 让学生了解课堂笔记所要记录的内容。新课标下, 初中各主要课程的特点不同, 课堂笔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要让学生明白, 上课的学习笔记应该记哪些内容。如数学课要记其中的基本原理、典型例题、新的解题思路、新的拓展应用等。要明白以认知体系为主的课, 要记什么内容, 以方法体系为主的课又记什么内容等。

第二, 怎么记, 培养学生做记录与运用数学学习笔记的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 学生如何记笔记也有许多的方法或技巧。例如, 老师可能帮助或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一些方法:可以指导学生改用一些固定的符号进行记录, 加快记录的速度, 减少记录的时间。课堂笔记要记得松一点, 不能为了节省本子而把一页记得密密麻麻。每一页笔记要留一定量的空白, 至少要保持三分之一的空白, 以方便修改和补充;新课时不可能把某一知识点或原理的应用讲得面面俱到, 许多拓展可能在作业本或单元测试卷中出现, 新课笔记中的留空此时就派上了用场。上课时要正确处理好听课与笔记的关系, 解决好相互之间发生的冲突。不能因为一节课忙着抄课堂笔记而忽略了老师讲的内容。

第三, 怎么用, 让学生提高课堂笔记的使用效益。学生记录了学习笔记以后如何利用好自己的学习笔记。教学调查中发现, 许多学生上课会记笔记, 但不会使用笔记。如果说课堂上是为了记录而记录, 或许就会进入事倍功半的境地, 这些同学记完了, 下课了笔记本就睡大觉了。同时,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笔记有许多闪光之处, 如, 同学会把课堂笔记分为三阶段:“课堂实录阶段”、“整理笔记阶段”和“补充完美笔记阶段”;也有学生会把笔记本越记越厚, 到总复习时, 又把厚厚的笔记本“越记越薄”;有些同学在笔记本中用红黑等色笔做上不同的标记或重点难点画线等, 这些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优秀的笔记方法。

篇4:数学集体教育活动的问题分析

关键词:任务分析;数学集体教学;数学核心经验

集体教学活动[ ]是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而数学集体教育活动就是在主体背景下展开的,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儿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操作活动,以获得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发展儿童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一种数学教学活动。

通过文献研究、实践观察和访谈交流发现,我国幼儿园集数学集体教学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数学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设计的活动环节和活动材料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如原本提供幼儿探索理解的操作材料,幼儿不知道、不需要或不想要操作,在大班数学《五的组成》中的幼儿自主操作填写操作单的环节,幼儿很多不去操作实物,直接填写;有些幼儿操作了,却不会操作;有些幼儿操作了一会,没有兴趣继续操作。原本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建构对五的组成的认知,但是因为材料探索性低,活动环节没有达成预设,五的组成成为幼儿一种机械记忆的结果。也存在情况如老师过于强调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增加许多无效内容反而冲淡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2.不知道如何把握数学教学活动。如老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如何教”,很少关注幼儿“如何学”,或关注了幼儿的“学”却不知道如何根据儿童的情况做适当的回应。也有人提出[ ]“幼儿园教师关于幼儿学习的知识不容客观”,无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无法把握活动节奏,时间分配不合理,这些情况在数学活动中尤其明显。(幼儿园教师“关于幼儿学习的知识”指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学习规律的把握和学习过程的把握,以及对幼儿学习困难的理解与解决。具体来说,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幼儿学习一般规律与特点的知识;二是特定领域幼儿学习规律与特点;三是幼儿在特定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困惑及其解决方案。)

3.错误分析或不知道如何分析数学教学活动任务。数学[ ]作为一门研究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其知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相对于幼儿年龄阶段发展特点和规律来说,这类学习若没有正确的定位和恰当的方法可能会让幼儿感到害怕、拒绝甚至产生“数学焦虑”(mathematics anxiety),进而影响其今后的数学学业。幼儿老师作为已经习得数学这一抽象概念的教授者,常常在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理解去教授幼儿数学知识或者知道从幼儿角度去分析数学任务,却不知道如何分析,而且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老师只知道教案呈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却不知道背后的数学意义,如相邻数是数学学习一个很常见的内容,认识相邻数的本质是帮助幼儿理解自然数列中多1和少1的数量关系,这只有在自然数列中讨论这种关系才有意义,但很多数学活动中老师单独将3个数字拿出来反复说他们的关系,即使幼儿记住了3的相邻数是2和4,但对于数与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能还是比较模糊的。

幼儿期是积累有关数的感性认知和经验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不同领域对幼儿数学教育展开了研究。数学核心经验学习与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数学教学活动是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幼儿教育杂志从2016年第一期开始,以专辑形式依次介绍了“集合与分类”“模式”“量的比较”“空间方位”“测量”“图形”“数概念”“数运算”等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 黄瑾)。很多老师也开始利用数学核心经验去分析孩子的数学学习、去思考教师的支持性策略是什么。如[ ]田芳分析一系列幼儿“数运算”的案例,发现“采用‘解决办法的教学方式,遵循幼儿数运算概念的发展轨迹,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理念和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她建议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幼儿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在操作和表达中促进幼儿数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对数学核心经验的实践不仅限于教学活动,还扩展到有关数学的日常活动和区角活动[ ]。近期,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学前教育杂志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基础反思了一系列典型的数学教学活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但实际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阶段性表现,而数学核心经验是细化的表现标准,所以归根结底,大家关注的就是幼儿如何学习数学。

当前,幼儿园大力提倡发挥幼儿主体性,对于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地表达数学,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或抽象的数学用幼儿可以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与教师对幼儿学习规律和学习过程的把握密切相关。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可能并不是去创造数学,而是在幼儿的数学思维中创造理解,因为“[ ]数学是由一大群高度关联的抽象概念所组成的,如果教师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抽象概念转换成能使学习者把数学与他已经知道的联系起来的形式,那么他们就不可能理解地学会这一切。”

我觉得“任务分析”可以帮助数学教学活动切实地将一个复杂的或抽象的数学用幼儿可以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联系数学核心经验与幼儿经验,帮助幼儿构建数学,从而把握数学教学活动提高早期数学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欣 黄瑾 杨宗华.幼儿园综合课程中的数学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2]郑志辉** 刘德华.幼儿教师“关于幼儿学习的知识”现状与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

[3]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

[4]田芳.儿童“数运算”核心经验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支持策略[J].幼儿教育.2016年第十期

[5]“基于数学核心经验促进教师领域教学知识提升”课题组.有关“数运算”的日常活动和区角活动举例[J].幼儿教育.2016年第十期

篇5:九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孙慧娟

王静

袁亚利 缺勤:无 集体备课内容:

1、上次集体备课分工任务完成情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情况;

已完成锐角三角函数和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情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2)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3)补充一些简单习题。

(4)完成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5个教案,下周一上交的FTP自己的教案文件夹中

3、集体备课其它内容的记录。

(1)分析本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2)预测下周授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3)讨论8、9节课的练习内容。

4、下次集体备课分工情况: 主讲人及主要内容: 毛慧慧:

活动日期: 15.3.22 周次: 3 参加人:毛慧慧

孙慧娟

王静

袁亚利 缺勤:无 集体备课内容:

1、上次集体备课分工任务完成情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情况;

已完成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5个教案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情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2)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3)补充一些简单习题。

(4)完成第二十一章解直角三角形的复习小结,20.1二次函数和20.2二次函数的图象(1-2)教案,下周一上交的FTP自己的教案文件夹中

3、集体备课其它内容的记录。

(1)分析本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2)预测下周授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3)讨论8、9节课的练习内容。

4、下次集体备课分工情况: 主讲人及主要内容: 孙慧娟:

活动日期: 15.4.11 周次: 5 参加人:毛慧慧

孙慧娟

王静

袁亚利 缺勤:无 集体备课内容:

1、上次集体备课分工任务完成情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情况;

已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小结和二次函数及图象4个教案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情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2)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3)补充一些简单习题。

(4)完成二次函数的图象和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共5个教案

3、集体备课其它内容的记录。

(1)分析本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2)预测下周授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3)讨论月考试卷的分工和重点、难点。

4、下次集体备课分工情况: 主讲人及主要内容: 王静:

活动日期: 15.4.26 周次:7 参加人:毛慧慧

孙慧娟

王静

袁亚利 缺勤:无 集体备课内容:

1、上次集体备课分工任务完成情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情况;

已完成二次函数的图象和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共5个教案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情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2)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3)确定五一的分层假期作业。

(4)完成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共7个教案

3、集体备课其它内容的记录。

(1)分析本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2)预测下周授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3)讨论月考的阅卷和分析工作。

4、下次集体备课分工情况: 主讲人及主要内容: 袁亚利:

活动日期: 15.5.10 周次:9 参加人:毛慧慧

孙慧娟

王静

袁亚利 缺勤:无 集体备课内容:

1、上次集体备课分工任务完成情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情况;

已完成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共5个教案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情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2)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3)根据学生实际补充相应练习题。(4)完成反比例函数和本章小结的教案。

3、集体备课其它内容的记录。

(1)分析本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2)预测下周授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3)根据月考情况,研讨查漏补缺的具体措施。

4、下次集体备课分工情况: 主讲人及主要内容: 毛慧慧:

活动日期: 15.5.27 周次: 11 参加人:毛慧慧

孙慧娟

王静

袁亚利 缺勤:无 集体备课内容:

1、上次集体备课分工任务完成情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情况;

已完成反比例函数和本章小结的教案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情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2)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3)根据学生实际补充相应练习题。(4)完成22.1——22.3的教案。

3、集体备课其它内容的记录。

(1)分析本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2)预测下周授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3)研讨期中考试的复习计划。

4、下次集体备课分工情况: 主讲人及主要内容: 孙慧娟:

活动日期: 15.6.8 周次: 13 参加人:毛慧慧

孙慧娟

王静

袁亚利 缺勤:无 集体备课内容:

1、上次集体备课分工任务完成情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情况;

已完成22.1——22.3的教案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情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2)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3)根据学生实际补充相应练习题。(4)完成圆周角和小结的教案。

3、集体备课其它内容的记录。

(1)分析本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2)预测下周授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3)进行期中考试的复习。

4、下次集体备课分工情况: 主讲人及主要内容: 王静:

活动日期: 15.6.21 周次: 15 参加人:毛慧慧

孙慧娟

王静

袁亚利 缺勤:无 集体备课内容:

1、上次集体备课分工任务完成情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情况;

已完成圆周角和小结的教案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情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2)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3)根据学生实际补充相应练习题。(4)下周考试,暂时没有教案。

3、集体备课其它内容的记录。

篇6:四年级数学组集体教研活动记录

间:2010年9月18日 参加人员:四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

教研内容:万以上数的整理复习

教材分析:

通过这一阶段教学“万以上数的认识”,学生已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这些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万以上数的认识”这一单元,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有个系统的梳理与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发展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读写书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及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讨论要点:

1、学生对“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分辨不清,还应重点讲解,数位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它是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

2、注意理解“相邻”两个字,只有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才是10。

3、在写数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写“0”,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要一级一级的看,把题目看懂后,再一级一级的写,读数时,虽然只读一个“零”,但可能连续写几个“0”,要分别写出来。

4、求近似数很容易与改写用“万”“亿”作单位的数相混肴,应让学生理解二者的区别,把万以上的书改写用“万”“亿”作单位是直接省略尾数添上“万”或“亿”字。改写后只是计数单位变了,数字的大小不变;而求近似数不仅是省略尾数并在末尾加上“万”或“亿”字,在此之前还要用“四舍五入”法看一看尾数是直接省略还是向前一位进“1”,因此求近似数是把一个数变成了近似数,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5、省略“万”或“亿”为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需要注意的是要先分级,确定好是几位数(这样确定了千位或千万位上的数)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活动总结:

篇7: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记录

组织者:向继云

时间:2013-11-21 星期四上午 第三节

地点:初一103班教室

出席人员:向继云 罗庭文 向浩

活动主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例题教学的有效教学

活动内容:数学七年级第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5课时)《例6》

活动过程记录:

一、执课老师准备上课的教案: 罗庭文老师准备上课的教案:

一)、本节课内容是数学七年级(下)第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5课时)《例6》

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到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

(2)、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了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建立方程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三)、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题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是准确的发现等量关系。

四)、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如下:

1、通过两个简单的例题,引导学生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提问“列方程的关键步骤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提出决绝例6的问题。2.、引导同学们分析例题的数量关系,准确这找到例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并把他们列出方程组。

3、随堂练习:课本P32练习第1、2、3题

4、课堂总结: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向继云老师对这节课提出的建议:

例题是数学课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例题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通过思维能力的锤炼不断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老师准备的这节公开课,对我们所探讨的课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例题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针对性。

篇8:初中数学集体活动记录

1. 材料发放应注重层次性

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发放材料时,要根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分解出若干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操作层次,将材料“细化”,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求。首先,材料发放的层次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动手能力、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很大差异,在材料发放上要有所体现。如在中班集体活动“图形王国”中,教师要为幼儿投放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以满足幼儿的需求,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其次,材料投放的层次还要考虑同一年龄段幼儿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活动中发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没有梯度的图形,能力较弱的幼儿可能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能力较强的幼儿又或因为缺乏挑战而丧失兴趣,因此,必须在同一活动中发放不同难度的材料。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 材料发放应注重材料功能的多样性

材料发放初期,幼儿对材料充满兴趣,但是当活动持续一段时间后,幼儿往往会失去原有的新鲜感。数学活动需要幼儿动手操作的成分较大,因此需要的材料数量大,倘若都由教师制作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同一操作材料功能的多样性,要注意一物多玩,这样能减轻教师制作教具的工作量。如在小班集体活动“袜子找朋友”的教学中,活动前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袜子,同时结合班级主题活动“我长大了”提供了勺子、布娃娃、拖鞋、记录本等辅助材料。起初,幼儿只是单纯地根据袜子的颜色、长短、款式给袜子一一配对,一段时间后,单调的一一配对使很多幼儿慢慢地失去了兴趣。教师便开始启发幼儿借助布娃娃、拖鞋等辅助材料开发新的玩法,如根据袜子的款式、布娃娃脚的大小给布娃娃穿袜子,并配对拖鞋。有了新的挑战后,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也增强了幼儿操作兴趣。同一材料的不断变化,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丰富数学学习的方法,让幼儿能在玩中积累经验。

3. 材料发放应注重幼儿的发展性

材料本身的特点往往决定着幼儿活动的效果、使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和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应该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有意识地将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活动材料中,以提升幼儿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大班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由于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幼儿对抽象的计算难以理解和掌握,有的幼儿甚至因为做不出计算题而哭闹,对计算产生恐惧。实践中,在幼儿初学加法时,教师要以有趣的情境游戏导入,当幼儿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教师又将学习的要求提升一步,先为幼儿提供“小鸭图”,图片上有颜色、神态不同的小鸭,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小鸭有什么不同,它们在哪里,在干什么等,然后根据小鸭的各种特征自编加法题,并说出理由。幼儿在情境中观察、理解、摆弄、交流、记录,理解了10以内加法的实际意义。待幼儿熟练了加法运算后,教师又在区域活动中发放一些练习题,请幼儿根据算式填空。同时,教师又为幼儿准备了数字卡片和小棒,供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选择,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直接摆放数字卡片,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借助小棒思考、验证,然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教师先后提供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学习10以内的加法,显然,其中的要求是步步递进的。首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其次,过渡到在观察、思考基础上的摆弄和操作;再次,提供练习题,让幼儿计算,进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4. 材料发放的数量应与幼儿的学习活动相关

到了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自控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合作意识也有所提高。教师在发放操作材料时,一方面可以逐步减少想象性的材料,增加一些符号和标记,再慢慢增加书写和制作记录表;另一方面可以按小组发放活动材料。如大班玩“拼装机器人”,教师给每组提供一套操作材料(这一组操作材料,具有一定难度、操作性较强,整个机器人由帽子、头、身体、两只手、两条腿组成)。幼儿操作时,首先要找到机器人的头,用数的分合方法在头部装上眼睛;再找到机器人的身体,使相应部位的数字一一对应;最后通过计算,找到得数等于帽子上的数的手和脚。机器人的拼装,需要幼儿合作完成,同时教师又可以使游戏有一定的竞赛性,“看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对”。游戏中,幼儿充满了兴趣,分类、对应、计算等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其实幼儿活动中的材料数量,不是越多越好,活动的材料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学习内容,适当提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提供活动材料前,要研读教材、分析幼儿的学情,最终选择好活动材料,从而使幼儿的活动更加有效。

数学集体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既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要能达成教师的教学目的。总之,数学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学具。提供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能促使幼儿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体,培养幼儿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促使幼儿有效学习。

摘要: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幼儿的数学学习主要是在操作活动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发放数学操作材料时,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经验需要,又要能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动手“玩一玩”,使幼儿在对材料的摆弄中积累活动经验。

上一篇:建筑岗位实习总结报告下一篇:12.5广播电视台国际志愿者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