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布局和规划方案

2024-08-29

学校布局和规划方案(精选6篇)

篇1:学校布局和规划方案

朱坡中心小学学校布局规划说明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发展精神,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加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将有计划、有步骤实施落实我校发展规划。

一、基本思路

根据要求和发展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

二、学校布局现状

(一)总体情况:我校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未来几年,我镇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43355平方米,校舍面积10228.51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1756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51%,体育场面积12369平方米,食堂面积638.4平方米,教工宿舍3433平方米。

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现有教室16个,建有班班通的教室15个,一个计算机教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两个教师办公室,一个校长办公室,一个会议室,一个教导处,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音乐教室,一个美术教室,一个心理辅导室,一个卫生室,一个科学实验室,一个科学保管室,一个图书室,一个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一个工会活动室。

现有教学楼两栋,学生公寓两栋,学生公寓有配套完善的卫生间,洗澡间以及设施,学生公寓有专职公寓管理人员生活教师两名。

在学校最前面建有250米的塑胶运动场。内含足球场跳远场地设施,有两个标准的羽毛球场地,操场内设有看台。在学校内操场上有两个标准的篮球场,一个健身场地。

在学校西南面有一片三千多平方米的菜地,有标准是食堂及就餐大厅,可以同时容纳一千多学生就餐,周围含配套的食堂辅助用房及设施,建有开水房一个,学生食堂与教工公寓之间有1500多平方米的池塘一个。在池塘周围建有透视围墙,学校西北方有教工宿舍一栋,面积有3000 多平方米。在建筑物周围空地上全部进行了绿化覆盖,学校围墙有600多米长,建有100多米的透视围墙。

(二)教育资源发展还存在的问题:

1.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条件及部分教育资源已不适应需要,还需要更新。

2.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标准还不够高。

朱坡中心小学

2012年7月

篇2:学校布局和规划方案

学校布局调整情况

一、区域教育发展背景环境分析

兴宾区地处中国西部12个省份之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偏东南部,近年来,兴宾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融入来宾市“一小时经济圈”,扎实开展“二次创业”,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进程,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教育必须跟上并适应这种发展势态。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推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年来,兴宾区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有序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谐发展特殊教育,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具有鹿寨特色的县域教育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进“初中进县城、小学进集镇”的集中办学工程,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打造教育强县。

二、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农村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学校学生数呈急剧减少趋势。一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产生实质效果,学龄儿童高峰期已过,上中小学的学生相对减少;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把孩子带出去上学了;三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纷纷 1

外出创业,卓有成就,举家进城,在城里建房上户;四是外出务工的女孩子在外结婚,带出了一批人。

目前,我区大部分农村学校校园环境状况较差,教室陈旧,村级学校和教学点大多为砖瓦结构的房屋,部分已经超过使用期限,成为危房,校园绿化、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简陋。我县所有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当中,只有几所学校有标准的运动场(初中400米,小学200米),大部分学校的运动和活动场所达不到要求,无法开展正常的体育活动。由于校点分散,学校学生人数少,要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增添现代教学设备极为困难。资金投入的不足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义务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分析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将分散的、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逐步撤并,把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建寄宿制农村中小学,使师资和生源相对集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是今后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义务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分析

(一)规划总体思路

根据兴宾区确立的“有序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谐发展特殊教育,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发展”的教育发展思路,鹿寨县义务教育正在实施“集中办学”(即初中集中县城办,小学集中到乡镇所在地或人口相对集中的有集市的地方办)工程,努力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水平、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

设等方面一致或基本相当,保障全县小学、初中生同样可以接受优质教育,使学生从受义务教育年限上的均衡转变为教育质量上的均衡与公平。

(二)义务教育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经过充分调研与科学论证,2007年12月,区政协、区人大得出了一个结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全县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样享受优质的教育,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强烈愿望,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的有效途径。初中集中办学宜快速推进,小学集中办学应循序渐进。

在充分调研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兴宾区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和《兴宾区进一步加大优化教育资源步伐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同时,根据我区实际情况,为进一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

(三)布局调整规模实施预期效益

1.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相应的师资、仪器、设备、手段。在原来低水平分散办学的情况下,课程设置不全,学科教师奇缺,仪器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条件设备也难以保证教学的需要,教学对象过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变成了一句空话。而集中办学,有利于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节约教育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原来的学校大多规模小,但“五脏俱全。

因此,教育资源严重浪费,而且,由于布局分散,投入相对也分散,造成资金的浪费,改善条件也难以到位。适度集中办学,能够集中使用财力,节约资金,加速改善办学条件的进程,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尽快提高教育质量。

3.有利于改变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原来分散办学,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正规的、有效能的集体生活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集中办学,能改变学生不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学生带动家长,有助于整个家庭、整个村屯、整个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4.有利于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行布局调整,适度集中办学后,可以彻底打破原有的状况,进行新的结构性调整,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学校可以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学校实行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学校由二级管理变为一级管理,使教师具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能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不胜任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对各学科教师进行梳理调整,对缺编的进行调剂充实,教师队伍结构能得到优化,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能得到提高。

5.有利于有效破解“留守儿童”难题。由于农民外出务工者多,“留守学生”随之增多,在“留守学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十分令人担忧。学校配备有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生活指导老师,小学低年级学生参照幼儿进行全托管理。在学校营造良好温馨的生活环境,和浓厚的家园氛围,使学生感到在学校就像在家里一样温馨,使“留守儿童”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四)实施布局调整规划保障措施

为了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兴宾区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和《兴宾区进一步加大优化教育资源步伐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为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在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注重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紧密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来实施撤点并校工作,重点加大对保留学校的建设力度,而对一些没有保留价值的学校原则上不安排新建、改建项目,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鹿寨县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城厢乡莆田完小

篇3:学校布局和规划方案

关键词:热电联产,热源布局,装机方案

1 热源布局

热电联产规划要求对规划范围内的热源布局进行统筹考虑、多方案优化和比选, 提出最佳推荐方案。如热电厂的理想位置, 最终规模, 分几期建设, 每期投入运行的时间、每期容量, 尖峰锅炉房的位置、数量、总容量以及分几期建成, 等等。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显著特点, 只有对这个城市有充分深入的了解, 热源布局才能更好的体现规划的宏观性、预见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对于规划热源的设置总原则如下: (1) 根据现状及规划热负荷确定热源厂的供热规模。 (2) 热源建设应同步或稍超前于城市建设的热负荷发展需要。 (3) 尽量利用现有热源的改造、扩建, 以及利用规划拟建的热电厂, 实现热电联产。 (4) 供热热源优先利用热电联产。不具备热电厂供热条件的地区, 可考虑建设大型供热锅炉房作为局部区域的供热热源或作为热电联产的调峰补充供热热源。 (5) 民用负荷集中的区域, 或供热距离较长、蒸汽管网热损较大的区域, 以高温水作为供热介质供采暖、生活热水及空调用户, 以减少热损失, 方便运行管理, 有利于热负荷的增长和发展。 (6) 热电联产项目厂址距热负荷中心一般不大于20km, 在10km范围内不重复规划热电项目。 (7) 铁路接轨条件。热电厂燃料若采用铁路运输方式进入热电厂, 铁路的接轨条件是厂址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8) 航空净空保护区。项目厂址应满足机场要求。 (9) 市区的主导风向。项目厂址应尽量避免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向。 (10) 保护区限制条件。项目厂址应避开重点环境保护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水源地。

2 装机方案

2.1 供热机型分类

按热力特性汽轮机组可分为背压型、抽汽背压型、抽汽凝汽型三种。

2.1.1 背压式汽轮机

背压式汽轮机是将汽轮机的排汽提供给热用户使用的汽轮机。这种机组的主要特点是设计工况下的经济性好, 节能效果明显, 没有冷源损失, 所以从燃料的热利用系数来看, 背压式汽轮机装置的热效率较凝汽式汽轮机高。另外, 它的结构简单, 投资省, 运行可靠。主要缺点是完全“以热定电”, 调节性能差, 不能独立调节以同时满足热用户和电用户的需要。

2.1.2 抽汽背压式汽轮机

抽汽背压式汽轮机是从汽轮机的中间级抽取部分蒸汽, 供需要较高压力等级的热用户, 同时保持一定背压的排汽, 供需要较低压力等级的热用户使用的汽轮机。这种机组的经济性与背压式机组相似, 设计工况下的经济性较好, 但对负荷变化的适应性差。

2.1.3 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抽汽凝汽式汽轮机是从汽轮机中间抽出部分蒸汽, 供热用户使用的凝汽式汽轮机。这种机组的主要特点是当热用户所需的蒸汽负荷突然降低时, 多余蒸汽可以经过汽轮机抽汽点以后的级继续膨胀做功发电。这种机组的优点是灵活性较大, 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同时满足热负荷和电负荷的需要。因此选用于负荷变化幅度较大、变化频繁的区域性热电厂中。它的缺点是热经济性比背压式机组的差, 而且辅机较多, 价格较贵, 系统也较复杂。

2.2 热电联产评价指标

目前热电联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以下三项。

2.2.1 热电联产总热效率ηrd (年平均大于45%)

总热效率= (供热量+供电量×3600千焦千瓦时) (燃料总消耗量×燃料单位低位热值) ×100%

即热电厂总热效率为热电厂生产的电、热两种产品的总能量与其消耗的燃料能量之比。由于热、电是两种能量品位不同的产品, 热电厂总热效率表明燃料能量在数量上的有效利用程度。

2.2.2 热电联产的热电比βp

(1) 单机容量在50兆瓦以下的热电机组, 其热电比年平均应大于100%;

(2) 单机容量在50兆瓦至200兆瓦以下的热电机组, 其热电比年平均应大于50%;

(3) 单机容量200兆瓦及以上抽汽凝汽两用供热机组, 采暖期热电比应大于50%。

热电比=供热量/ (供电量×3600千焦/千瓦时) ×100%

即热电厂的热电比为供热机的供热量与发电量之比。此项指标表明单位发电量的供热量, 可衡量供热机供热量水平。

2.2.3 热电联产热化发电率ω

热电厂供热机的供热抽汽或排气发电量 (热化发电量) 与供热量 (热化供热量) 的比值称为热电厂热化发电率, 亦称单位供热量的电能生产率, (k W·h) /GJ。热化发电率是供热机组的性能指标。当供热机的主蒸汽参数越高、供热机通流部分内效率越高时, 热化发电量就越高, 即对外供热量相同时, 热化发电量就越大。所以热化发电率ω是评价热电联产技术完善程度的一项指标。

前两项为技术经济指标, 已纳入我国《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 (国家计委等四部委急计基础 (2000) 1268号文件) , 用于区分真假热电厂的重要指标。对扼制不顾环保要求, 假供热真发电的不良倾向, 起了很大作用。后一项热化发电率为技术经济指标, 说明了供热机单位供热量的发电量, 可表明供热机在主蒸汽参数、供热机通流部分方面的技术水平。

2.3 装机方案政策指导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4年6月16日以 (能源局[2004]864号) 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燃煤电站项目规划和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的要求:“热负荷比较集中, 或热负荷发展潜力较大的大中型城市, 争取采用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的环保、高效发电机组, 建设大型发电供热两用电站”。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于2007年1月17日以 (发改能源[2007]141号) 文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的要求, 热电联产项目中, 优先安排背压型热电联产机组, 背压型机组的发电装机容量不计入电力建设控制规模。背压型机组不能满足供热需要的, 鼓励建设单机20万千瓦及以上的大型高效供热机组。

2.4 选型原则

贯彻“热电联产, 以热定电”的原则, 根据全年热负荷曲线与供热机组的特性, 在保证对外供热的前提下, 供热机组应尽可能的多发电并参与调峰, 也具备调峰功能。主机选型的主要原则如下:

(1) 机组总容量首先应该满足热力规划中现有及近期热负荷的需求。机组的台数及单机容量应满足热负荷的发展规模和分步实施要求, 同时也要考虑供热的可靠性。当热网内单台最大热电联产机组故障停机后, 集中供热锅炉房与其余热源仍能保证热网60%~75% (严寒地区取上限) 的热负荷要求。同一个热电厂应尽量选择相同容量和相同参数的机组, 这样会给热力系统的接入、运行检修、设计安装等方面带来极大的便利。

(2) 机组在满足热负荷的同时, 应选择技术成熟、有大量的运行业绩机组。

(3) 技术性能要好, 热负荷能调峰运行。

(4) 机组效率要高, 热化发电率高, 运行经济性优良。

2.5 装机方案

对于有充足、稳定的工业热负荷和采暖负荷的地区, 原则上建设背压式机组, 必要时配合建设大型抽汽凝汽式机组, 按“抽背”联合运行方式供热。民用采暖负荷为主的中小城市、县城和乡镇, 应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先期建设大型集中供热锅炉房, 待热网和热负荷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后, 再考虑建设热电联产电站。热电站建成后, 已建的集中供热锅炉房可作为调峰及备用, 联网供热。调研发现, 目前国内采用最多装机方案可归纳为两大类:对于中、大型热电联产, 基本上是超高压、亚临界、中间再热、抽汽凝汽式供热机组;对小型热电联产电站, 基本上是高压、背压机组或抽背压机组。

3 结论

热源布局和装机方案是热电联产规划的核心, 编制热电联产规划时应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城市的热源布局方案和装机方案, 以实事求是和科学发展的态度做好热电联产规划, 使其真正做到节能、环保、高效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 急计基础[2001]1268号文“关于印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的通知”2000年8月22日.

[2]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建设部, 计基础[2001]26号文“关于印发《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的通知”2001年1月11日.

[3]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计基础[2003]369号文“国家计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2003年3月11日.

篇4:如何做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关键词: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74-01

自从执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随之衍生的问题就是小学入学率在逐渐降低,因此国家已经一些城乡学校合并,进行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进行学校合理布局的调整,以免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一、用以人为本的方针,调整中小学校的布局

合理使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是要有合理的学校布局调整才可以进行的,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在逐渐降低,应当适当控制学校扩大的规模,以便可以将教育更有效的进行投资。在边远、条件艰苦的地区,进行学校布局的调整,这样可以使一些因为离校较远的无法上学的学生可以顺利上学。教育的根本是让更多的学生就近学,让教育更加的普及,合理的调整中小学校的布局,要寻求一条以人为本的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

二、更协调的进行发展,将各地区间的教育进行统筹发展

1、统筹地区的教育发展

由于城市的人口密集的各个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在变化上比农村的脚步要快很多,下降的速度也要比农村快很多,所以学校的布局调整相对而言,难度系数会小很多。因为将学校合并后,一些大都市的中心城出现了教育资源被荒废的现象,学校会为了资源问题开设一些有利于吸引城郊、农村地区学生入校就读的条件,也是一项有效提高城市教育资源的表现。

城市学校在布局调整阶段还要为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多加考虑,城市的义务教育问题不但只关注与城市户口的就学人群,还应当关注流动人口适龄儿童的就学问题。城市作为人员密集的地区,应当有义务、有责任进行调整流动人口学龄儿童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校园对于农民工子弟而言,只要它存在,就是最好的。所以,城市学校再进行布局调整的同时,一定要将城乡的教育发展问题进行应有的统筹。

2、将核心地区及边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进一步统筹

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后,会出现一些比如像示范型学校一类的过于进行人力没有必要的举动,对于边远学校来讲,要让这些学校可以通过有效的投入而逐渐变强。所以,急需“普九”的应该是这样的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应对这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并对这些师资力量进行系统的培训,让学生可以在有一定保障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3、将三种教育进行合理统筹,以便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通常,我们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基本教育列为三教。这三种教育的合理统筹可以让一个学校具备多种功能,一个老师可以有广泛用途的办学效益。在城市中,一个学校可以同时服务于普通教育、成年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等,在农村,我们可以因地制宜,进行夜校教育、一个老师可以带多门课程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合理的协调人口波动问题,对于学校布局调整可以合理的持续发展

学校应当站在当前的位置远观未来的发展,特别是针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教育发展问题,当人口进行流动时,教育资源明显不够充足,当人口流动期过去时,教育资源明显过剩。很多地区当今小学教育资源严重过剩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对于适龄儿童的入学人口增减趋势估量不充分。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合理的人口协调发展,让学校的布局调整可以顺应时代,进行合理的持续发展。

1、以市为例,对学龄儿童数量的变化形式实行科学的评估和详细的计划

要想依据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有效需求进行适度的教育,就一定要对学龄儿童在数量变化上实行科学的评估和详细的计划。通过教育计划的制定,一定要考虑人口的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教育发展的人群从量数、年纪、性别和地区上进行有效划分,而且教育的发展计划,一定要以人口统计为基础,所以教育者一定要具有关于统计方面的知识。人口还和教育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有关;与人口的数量、形态、形式有关。我们要以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评估进行学校布局的调整。

2、学校的合并计划要周密进行,不能以学龄人口低潮时期的值为标准进行规划

我国目前很多小学的适龄儿童在逐渐降低,可是学校的合并计划不能按照降低的比率进行规划,不然,只会出现短期解决问题,长期观看却让问题搁置的困难局面。教育部门应最大程度将资源率用率提高,将教育资源的内部流通进一步加强。

3、对于教育资源不充足地区,建校舍的问题需严谨对待

全国对于适龄中小学人口峰值而言,情况都是不尽相同的,对于一些大城市而言,中学入学率在当前来讲已经出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可是对于一些乡镇地区,中学入学率还在逐步增加,中学教育资源在这些地区明显不够。以长远的角度考虑,对于这些中学教育资源不充足的地区。可以通过适当的扩建班额,然后进行班级数量的加大,最后通过人口分布情况实行中小学间互补,这样可将波动幅度有效降低有效延缓波动周期。

教育以人为本,中小学校只有严格执行相关教育规定,让学生可以在适当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予波.调整学校布局推进农牧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2011(04).

篇5:学校布局和规划方案

大学校园内的商业活动是学校师生生活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应在校园建设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为恢复我校校园本应有的和谐、美丽、宜人面貌,发挥校园环境育人作用,改变目前混乱的现状,特制定我校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原则和调整方案。

一、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的必要性

我校商业网点大部分缺乏统一管理,管理主体多、布局随意、结构混乱、品质低下、参差不齐,呈现出“自由市场”的现状,致使环境“脏乱差”,有碍观瞻,引起师生极度不满,上级部门在相关检查中多次提出整改要求。这些商业网点经营活动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设立导向和动机严重错位。

学校大部分商业网点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建立起来的。学校部分单位利用管理和使用的资源,为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或改变其使用功能,或“见缝插针”地乱搭乱建,开展商业活动,导致学校商业氛围过重。

2、安全隐患巨大。

改变公房用途开展经营活动,其实际用途与房屋原设计功能不相适应,这种差异导致建筑物及经营活动存在安全隐患;乱搭乱建开展经营活动,其建筑物功能设计不合理,搭建的建筑物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

3、法律、经济风险不可控。

由于我校校园商业活动在早期缺乏统一监管、各自为政,导致校园经营行为极度不规范,引发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有:有些单位利用手中资源擅自与经营户签署经营协议,容易给学校带来法律纠纷和经济纠纷,并且价格形成机制随意,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单位和个人不及时将经营收入上缴学校财务,容易形成小金库或中饱私囊,造成学校收入流失。

为此,经党委常委会审定,学校颁布了《西南交通大学公有房产经营行为管理办法》和《西南交通大学专用设施场所有偿服务行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按照《办法》的要求,进行了学校经营情况清查,从全面自查、复查结果看,商业活动管理混乱、合同协议签署失据、布局不合理、经营项目多而杂乱等现象十分突出,重新定位、规划、治理迫在眉睫。全校上下应从育人的高度,为学校的形象负责、为学校的发展负责,对校园环境治乱中商业行为规范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

二、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的原则

成都两校区划分为教学(科研)及办公区、图书馆区、运动场馆区、学生宿舍区、教师公寓区、学生生活服务区、教职工生活服务区等区域,商业网点应根据各区域的特点进行分区布局,并坚持以下原则:

1、生活配套导向的原则:我校商业网点应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以配套需求为导向建立服务保障体系,从方便广大师生学习和生活的角度,合理规划,严格禁止单纯经济利益驱动的经营行为和场地使用。

2、符合建筑规划的原则:商业网点的设置要与学校的整体规划、建筑物的布局及其使用功能相协调,方便师生学习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维护校园环境。

3、总量控制的原则:两校区原则上均要大量减少商业网点,根据校园总体规划逐步对现有的商业网点进行调整。依托学校周边商业及配套设施,还原学校应有的校园氛围,扭转学校日益变成商业赢利场所的局面,彻底整治校园内“见缝插针”式的摆摊设点行为。

4、严格管理的原则:学校商业网点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未经学校批准,任何 1 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将配给二级单位的公有房产擅自改变使用用途用于经营;对于到期的经营用房,必须按《办法》完善申报、审批手续,不得擅自续签;对经营期内的经营用房,必须按《办法》完善备案手续。

5、特殊经营活动的禁入原则:严禁利用学校公有房产开展国家明令禁止的活动。严禁校园内房产用于校外办学机构开展招生、办学等活动。严禁校内二级单位利用学校公有房产开展餐饮、食品加工(后勤集团食堂除外)、网吧、KTV、录像厅、电影院、棋牌室、游戏厅等经营活动。BOT开发商在合作经营期内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原则上也应遵循该项禁令。

6、逐步调整的原则:除九里W楼、九里工会一楼、九里学生生活服务二区(二食堂一楼)、思达生活服务区、犀浦学生生活服务区外,二级单位现有的商业网点均应立即进行调整,暂不能调整的,需向资产管理处专项报告。未经学校批准修建的用于经营的临时建筑,应予以拆除。

三、商业网点调整的具体要求

商业网点的调整应以提升校园品质为目标,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为导向,具体要求如下:

1、两校区一律严禁搭建临时经营用房,摆摊设点、占道经营。

2、教学(科研)及办公区:每栋教学楼允许开设一间文整室以方便师生打印复印,办公楼原则上不开设文整室,不允许开展以盈利为目的的零售等其它类别的商业活动。

3、图书馆区:允许开设一间文整室及书店以方便师生打印、复印、购书;可根据需要为师生提供免费茶水供应区、选择合适的地点设置自动贩卖机。

4、学生宿舍区、教师公寓区可选择合适地点设置自动贩卖机(原则上以楼宇为单位,每栋楼可设置一处)、自助洗(烘)衣设备,为学生和教职工生活提供便捷,宿舍区内违章开设的超市、商店应予以关闭。

5、运动场馆区:体育场馆周围用于经营的房屋原则上应恢复其原有的设计使用功能,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部分与体育教学(科研)、训练、活动相配套的服务项目。

6、学生生活服务区、教职工生活服务区:暂保留九里W楼、九里工会一楼、九里学生生活服务二区(二食堂一楼)、思达生活服务区、犀浦学生生活服务区,原则上允许上述区域内的商业网点继续经营,管理单位应严格要求商家的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对其经营内容进行引导、整合,提升业态品质。该区域的其他商业网点一律取缔。

7、学校大门入口:严禁利用学校各大门入口设施开展经营活动。

8、BOT商铺经营应严格按照《经营管理协议》的要求规范管理,经营内容应与原设计功能相符,不符合设计使用功能的,应逐步调整;经营期内的BOT商铺要遵守《西南交通大学校内商铺行为管理规定》等校园管理规定;到期的BOT项目,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调整其使用功能。

四、整改要求

1、未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修建的用于经营的临时建筑(乱搭乱建、占道经营),在2014年1月15日前停止营业,并由修建使用单位自行拆除。

2、未经学校批准,二级单位擅自改变公有房产原设计使用功能的,在2014年1月15日前恢复房屋原设计使用功能。

3、对于占道经营的,应按《西南交通大学校内商铺行为管理规定》在2014年1月15日前进行彻底治理。

4、根据学校要求关闭的店铺,应在2014年1月15日前摘除店招,恢复外立面到公房原有状态。

5、体育部根据各场馆的管理细则及本方案的要求,对体育场馆片区经营活动予以调整、规范。

6、后勤集团根据分类管理思路及本方案的要求,对后勤管辖片区内可用于经营的商铺,2 做出经营业态的指引与规范。

7、BOT项目商铺不符合学校与BOT商签订的《经营管理协议》的经营行为,须在2014年1月15日前整改;《经营管理协议》未约定,但不符合学校规定的,须在2014年底前整改完毕。

篇6:中小城市学校布局规划探索思考

【关键词】 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均衡发展;**市中心区

图1 **市中心区区域位置图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基础教育作为人们享有的基本教育权利和个人发展的基础条件,关涉“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切身利益。实现基础教育发展的效率、质量和机会公平,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小学布局的本质是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核心是实施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管制,城市中小学布局的合理性,关系到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利用是否科学合理。

1.中小学校布局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中小学校布局应与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相适应,而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又涉及到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人口及居住规模等等。因此从目前来说中小学校布局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人口的发展趋势、城市的发展规模、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小学校规模大小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中小学校寄宿制的利弊等等。

1.1 城市的人口发展趋势及居住空间的迁移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多少关乎着学校的数量和规模。而中小学生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数量。因此人口的发展趋势对中小学校未来的社会需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的聚集进一步又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城市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居住空间会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转移。城市中小学校与居住空间应保持相对应,每所学校和所服务的一定地域的居住人口之间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从而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加大城市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

1.2 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1.2.1 均衡化发展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公平的教育敏感领域。基础教育均衡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教育公平原则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及拓展,这不仅是现实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数量和质量同时发展,关键是中小学校发展均衡。它不仅关系到中小学校布局的均衡,而且还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均衡,因为优质的教学质量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所遭遇到的“择校热”的主要动力。反之,由于“择校”而导致城市基础教育布局混乱,有的学校人满为患,而有的却招不满生源,并因此而导致学生上学距离加大,给城市交通等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我国社会和经济正向城市化发展,大中城市扩展,小城镇建设,人口迅速向城镇集中。由于受教育意识提高和就业的驱动,要求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机会分配均等,这在城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市是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在大规模扩展,人口积聚增加,旧城改造,新居民区建设,居民分布加速变化,使原来就欠缺的教育资源正承受着极大的冲击。

1.2.2学校布局合情合理。

教育现代化必须提倡现代化办学,规模办学可以发挥城市的集聚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学校布局要合情合理。所谓合情就是在改制、合并、新建学校时既要考虑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又要方便学生入学,根据社区适龄学生人口、教育需求,合理布点,不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过多过大的困难。所谓合理就是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要保持适当的数额,不能过于庞大,也就是说既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考虑学校布局和学校规模,更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确定学校布局、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情况来看,从长远发展而言,学校规模、班级规模都不宜过大。因为学校规模、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对学校教育成效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规模过大会减少学生的归属感、减少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平等机会、不利于学校的改革等等。而同样班级规模缩小后,每个班的学生人数相应减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与交往的机会随之增加,每个学生更有可能得到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积极参与的机会。这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好的学习行为,而且对教师也有积极的影响。

1.2.3 服务半径和服务片区应动态平衡。

国家标准规定小学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中学不宜超过1000m,在这个

规定范围内,中小学生一般都能够就近入学。这一标准对于学生的上学安全、就近入学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然而这往往也造成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上的一个误区:造成中小学校布点太多、规模太小,教育资源极大浪费。

现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的建设与发达国家越来越相近,人行道被挤占,非机动车道被取消,中小学生步行或骑车到学校已越来越不现实。今

后中小学生会更多地依赖机动车(公共交通),因此,中小学校的服务半径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在美国,为降低运营成本,公立中小学校的后勤服务全部社会化。每个城市都设有专门的汽车接送中小学生,很好地解决了中小学生上学、出行、交通安全等问题。由于有机动车接送,中小学校可以设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布点减少,服务范围扩大,能做到规模化、集约化。

为了确保中小学生能够就近入学,采用划分服务片区的方法,以每一个中小学校为中心,按照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规模的要求,通过城市主干道、河流、铁路等自然界线,划分一定的居住区域,每所学校向各自服务片区内的学生进行服务。在既要保证学生上学安全、方便、又要保障学校规模化发展,节约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动态平衡,合理划分。

1.3 服务人口

每所学校的服务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该学校规模的大小;二是城市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市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

学校的规模根据具体城市地域位置具体对待。**市中心区新规划小学办学规模为30班,班额为45人/班;新规划中学办学规模为32班,班额为48人/班。

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的高低可以反映城市中小学生源总量的大小,从而影响城市中小学校布局的空间密度。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目前**市中心区的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基本维持在小学55-57座/千人、中学44-46座/千人的水平。

由此确定**市中心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规划服务人口为:小学2—3万人,中学3—4万人。

2.**市中心区普通中小学校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2 **市中心区小学现状布点图

2.1 中小学校空间布局不合理,地区间就学压力不均衡。

中心区有的区域中小学校配套过度密集,有的区域中小学校配套严重不足,形成中小学校服务半径远近不均匀的状况,造成学生无法就近入学的问题突出。

2.2 中小学校生均用地区域分布不均衡,老城区学校生均用地不足。

从现状来看,**市中心区88所中小学校在校生8.02万名(包括高中生),每名学生平均用地为26.29 m2,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基本达标。但是在老城区,中小学校学生平均用地仅为19 m2,特别是一些居住人口密集地段的学校班级人数高达70多人,生均用地仅为6-8 m2左右,用地极为紧张,远远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3 部分学校为筹集办学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利用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地域优势,将部分用地改为商业用房,造成了教学用地的紧缺。

图3 **市中心区中学现状布点图

2.4 在住宅区的开发中,中小学校配套建设严重滞后于商品房开发,难以保证“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有的无配套学校,有的低于正常学校,成为“麻雀学校”,有的学校建设散漫无序,与社区结构不吻合,有的是开发商与周边学校达成协议,投入资金来改造学校,打乱了学校的布局,还有的建设主体不明确等等。

2.5 厂办学校规模小、设施不配套、教学环境差。

**市中心区厂矿学校多,规模小,再加上原有的规模较小的区属中小学校,从而造成了中小学校布局密集,但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局面出现。

2.6 就学的流动人口子女人数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由于其流动性强,不易管理,给各中小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就学压力。

目前**市中心区的流动人口已达12万人左右,已约占城区常住人口的1/5,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3,人口规模持续增长。流动人口的规模增长,必然带有大量的学龄人口,这就给中心区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流动人口的子女就学困难,许多学龄少年不能上学混迹于社会中并可能形成犯罪,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已经成为全国各大中城市普遍的社会矛盾之一。

另外,在中小学校布点建设中,还存在着中小学校教学设施配套不完善,社会力量办学比例偏低、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

3.**市中心区普通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基本对策

图4 **市中心区现状人口分布示意图

优化中心区中小学校的布局,其关键在于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为使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成为基础教育建设的基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保障、教育用地法制化的基础,政府进行建设决策的依据,规划首先坚持“五个”基本原则:即严格遵循城市规划要求;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持续发展;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调配现有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与兼顾就近入学相统一;对教育需求的科学预测,防止二次建设造成的浪费。其次规划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基本的对策,以科学合理的进行中小学校的布点。

3.1 合理预测中心区中小学适龄学生人数,确定中小学校的数量,以利于中小学校的科学布局。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适龄学生数量决定着学校的数量和规模。合理预测中心区中小学适龄学生人数,是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校布局的关键因素。

适龄学生数量的预测主要是依据中心区人口数量预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规划首先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析和预测。中心区人口规模预测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综合分析了中心区近五年人口总量的变化、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等资料;然后在《**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新区发展规划》、《**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发展规划》中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了中心区近期和远期的人口规模及其居住分布。通过中心区人口确定及其居住分布,并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近五年中小学生数量变化的基本特点,结合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变化趋势,确定规划期内中心区中小学生适龄人口规模及其城区分布,从而进一步确定规划期内中小学校的数量、分布及其服务范围,以作为城区规划布点的基本依据之一。

3.2 制定中小学校规模的建设标准,为规划实施提供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原教育部于1982年颁发实施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城市中小学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三部委(建设部、发展计划委、教育部)于2002年7月1日发布实施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规定:30个教学班规模的小学,生均规划建筑面积为7.2 m2,(以前同等规模的学校省级规范化的标准仅为3.5 m2);30个教学班规模的初中学校生均规划建筑面积为9 m2,(以前同等规模的学校省级规范化的标准仅为4 m2);30个教学班规模的高中学校生均规划建筑面积为9.2 m2,(以前同等规模的学校省级规范化的标准仅为4.5 m2)。建筑面积标准的提高,必然就要扩大用地面积。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提供的信息:目前正在编制中的《普通中小学校建设用地标准》规定的普通中学生均用地标准为28.17 m2,小学生均用地标准为27.24 m2。

因此根据目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部门的研究报告等,本次规划确定新规划的中小学校班级规模、用地规模及建筑面积如下(**市实行的是五四学制):

小学:办学规模不宜低于30个班,每班班额45人,占地面积不宜少于3.0hm2,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7.2 m2;

中学:办学规模不宜低于32个班,每班班额48人,占地面积不宜少于4.3hm2,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9.0 m2。

以上规定只限于新规划的学校,对于现状学校及已规划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调整和改善。

标准学校用地平衡推荐表

学校种类 小学 初级中学

班级规模 30 32

学生人数 1350 1536

建筑用地 面积(m2)12250 15360

比例(%)41 36

运动场地 面积(m2)13253 21290

比例(%)44 50

绿化用地 面积(m2)3000 3600

比例(%)10 8

勤工俭学用地 面积(m2)1497 2750

比例(%)5 6

合计 面积(m2)30000 43000

比例(%)100 100

生均占地面积(m2/生)22.2 28

注:计算建筑用地依据的建筑容积率:小学为0.8,中学为0.9。寄宿制学校可按照住宿生每人用地面积5m2的标准执行。

3.3 明确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规划,为中心区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3.1 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原则

**市中心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结合中小学校特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对规划区域内的学校进行网点布局和规模界定。

3.3.1.1 均衡发展的原则

学校的均衡布局应根据中心区的人口分布,结合学生来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学校的分布。

3.3.1.2 就近入学的原则

考虑到中心区各片区的城市职能分工的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中小学校规划布局可适度扩大中小学校服务范围,其服务半径也应做适当的调整。

3.3.1.3 集约化原则

学校建设应贯彻集约化原则,保证一设定的规模,设置合理的服务半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资源,又能节约社会的成本。

3.3.1.4 安全的原则

学校的位置关系到学生上学是否方便、是否安全。

3.3.1.5 环境适宜的原则

新建的普通中小学校,校址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

3.3.1.6 综合性原则

中小学校的布局应根据城市不同片区的建设如老城区的旧城改造、新区的规划建设、高新区的居住布局及城市边缘乡镇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科学定位,以免造成二次建设的浪费。

图6 **市中心区远期小学规划布点图

3.3.2 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规划策略

3.3.2.1 分片区进行规划布局,不同片区应具体对待。

完整的中小学校空间网点布局,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基础。然而受城市发展进程影响,中小学校空间网点布局是受不同城市地域的用地发展所限。如城市新区往往用地条件较宽裕,而老城区一般用地比较紧张。

规划结合中心区土地利用片区的划分,将中心区规划为老城区、新城区、高新区和城市边缘区四大片区。

各个片区根据用地现状、用地规划及人口流动趋势等实际情况,本着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对整个中心区每一个现状存在、规划未建的中小学校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其中包括学校规模、服务片区、主要生源、学校发展设想及学校周边用地等,通过撤、留、迁、并、扩、建等措施,实现教育用地的整合,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规范化标准学校。因此,规划对于老城区学校首先满足空间布点的需求,对“麻雀”学校进行撤并改造,近期用地指标并不强求高标准,随着老城区的旧城改造的逐步实施,来解决学校用地的不足,具体学校根据用地情况具体对待;新城区学校多是新规划的学校,用地往往比较宽裕,考虑长远发展,学校建设的标准可进行提高;高新区学校根据高新区居住用地比较分散、中小学校服务的范围比较大及工业企业流动人员子女就学等因素,对新建的学校控制规模都比较大,从而为高新区基础教育长远的发展留有余地;城市边缘区学校往往用地较为宽裕,但是生源较少,规划学校主要以撤并为主,并适当扩大保留学校的用地规模,提高学校等级。规划通过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规划实施的主要中小学校项目进行界定,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图7 **市中心区远期中学规划布点图

3.3.2.2近远期结合,规划指标刚性弹性相结合 中小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存在过渡时期,在制定规划指标时,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带有适度的弹性。近期中小学校根据预测的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注重对中心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整合,规划的基本指标做到既因地制宜,又保证适度超前。远期中小学校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及中小学发展趋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为将来城市总体发展及基础教育的调整留有余地。

图8 **市中心区小学规划服务片区示意图

图9 **市中心区中学规划服务片区示意

4.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实施建议

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规划结合中心区内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积极提出管理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各级教育、规划、城建等部门应严格执行,共同抓好中小学校建设,以保证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必须加强对教育发展趋势和发展目标的宣传力度,明确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应提高人们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做到全民关心中小学校规划,重视中小学校布局,完成中小学校建设。

(3)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实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

坚持适度规模办学的原则,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把资金重点投向旧城长期保留、新区新建的中小学校,对规划期间计划撤并的学校,只保证没有危房,不再增加投入,防止出现重复性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在布局调整过程中,注意重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腾出的校舍,撤并的中小学校或用于办幼儿园,或成人学校等。

划定学校用地规划控制线,确保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有效实施。规划建议将中小学校用地范围线作为城市继红线、蓝线、绿线和黑线之后的又一条强制性用地控制线,纳入**市中心区法定图则控制管理之中,以确保中小学校用地在今后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控制。

(4)制定配套政策,保证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按规划实施。

首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审核新建小区和旧区改建、扩建详细规划时应当符合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并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切实保证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顺利实施。其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校选址、校园规划设计方案、校舍建筑设计方案时,应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校,竣工验收必须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参加,验收合格后,开发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验收之日起90天以内,将所建中小学校的产权和有关建设资料交付属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办理接管手续。第三,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实施整体撤并及停止新生招生等多种形式完成布局调整任务。第四,加强协调布局调整引发的经济关系,保证并入学校能顺利接收撤销学校的学生。第五、重点加强寄宿学校管理。

(5)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增加投入,改善条件。

首先,市、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预算拨款制度。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教育法》要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做到“三个增长”,不能因学校布局的调整而减少对教育的投入。

其次,通过国家、社会、个人多方投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强市场化运作,以保证中小学校能够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保证实现**市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再次,通过制定居住小区配套学校建设费用征收标准,开发商根据开发规模按规定缴纳配套学校建设费,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中小学校。

上一篇: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9号:上海存亮贸易有限公司诉蒋志东、王卫明等买卖合同纠纷案下一篇:浅谈法庭辩论技巧与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