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测量知识总结

2024-06-22

建筑测量知识总结(精选6篇)

篇1:建筑测量知识总结

1,测量学的定义:测量学是研究地球形状大小,确定地球表面空间点位,以及对空间点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储存管理的科学。

2,按照研究范围及技术手段不同,测量学分: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形测量学,工程测量学,3,测定:得到一系列测量数据,或将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缩绘曾地形图,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规划设计及科学研究使用

地面——图纸, 4测设:将设计图纸上规划设计好的建筑物位置,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图纸——地面

5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测绘大比例地形图,建筑物或后筑物的施工放样,绘制竣工总品面图,观测建筑物的沉降变形。

6大地水准面:我们可以假设地球的整体形状是被海水所包围的球体,即设想将静止的海水向整个陆地延伸,用所形成的封闭曲线来代替地球表面此封面为大地水准面。

7水平面:地球上任何自由静止的水面都是水准面,水准面有无数个,水准面的特性是处处与铅垂线垂直,与水准面相切的平面称为水平面。

基准线即铅垂线

基准面即大地水准面

8绝对高程:在一般的测量工作中都已大地水准面作为高撑起算的基准面,因此,地面任一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就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简称高程,用H表示

9相对高程:当测区附近暂没有国家高程点可联测时,也可临时假设定一个水准面作为该区的高程算面。

上坡为正,下坡为负。)高差:地面两点的高程之差称为高差,用h表示。

10数学坐标与测量坐标的区别:坐标轴不同,测量坐标系横轴为Y轴,纵轴为X轴,而数学坐标系相反。象限顺序不同,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以顺时针方向开始。角度起始不同。角度不同。11 A,B两点的高差与B,A,两点的高差,绝对值相反,符号相反,即

Ha,b=Hb-Ha=-(Ha-Hb)=-Hba 12地球曲率对测量工作的影响:对距离的影响,对水准角的影响,对高程的影响。13测量的基本类容:高差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

14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从整体到局部,线控之后粹部,前一步工作未做检核,不进行下一部工作的原则。15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水平视线,借助竖立在地面点上的水准尺,直接测定地面点之间的高差,然后根据已知高程推算其他个未知点的高程。读数越大,越低;反之越小 17 A,B两点的高差为Hab=a-b 后视-前视 B点的高程为Hb=Ha+Hab 18D,S分别表示大地和水准仪,0,5,1,3,10表示该仪器的精度,即每千米往返高差中数的偶然误差,数字越小精度越高。每千米往返测量高差偶然误差为+-3mm 19 DS基本构造由,望远镜,水准器和基座组成。目镜的作用是将物镜所成的实相与十字丝一起放大成虚像。

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称为望远镜的视准轴。水准仪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安置水准仪,粗略整平仪器,瞄准水准尺。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水准尺没有恰好成像于十字丝分划板平面,十字丝视差存在将影响读书的正确性。消除的方法是反复交替调节十字丝调焦螺旋和物镜对光螺旋,直到十字丝和尺像稳定,读数不变为止。22 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闭合水准路线,附和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23 水准测量的测站检核方法:变动仪器高法,双面尺法 水准测量误差的来源及消减方法: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外界条件的影响 水平角的概念:相交与一点的两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所形成的夹角称为水平角。范围为0-360° 26光学经纬仪的构造:照准部,水平部度盘,基座。27 经纬仪的使用:初步对中整平,精确对中整平,28 水平角测量 测回法,方向观测法。

29,竖直角测量原理:竖直角是在同一竖直面内,一点到目标的方向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用a表示,竖直角的分类:仰角,在其角值前加+;俯角在其角值前加-。竖直角的角值范围:-90—+90°。望远镜照准部目标的方向与水平线划分别在竖直度盘上有对应两读书之差为竖直角的角值。30 根据尺的零点的位置不同,钢尺有端点尺和刻线尺之分。31 直线定线:水平距离测量时,如果地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超过一整尺长或地势起伏较大,一尺段无法完成丈量工作,就需要在两点联系上标定出若干个点,这项工作成为直线定线。32 方位角:有子午线北端时针方向量到侧线上的夹角,成为该直线的方位角。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仪器的原因,观测者的原因,外界环境的原因。

34观测条件:观测者,测量仪器和观测时的外界条件是引起观测误差的主要原因,通常称为观测条件。35,观测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出现的误差其符号和数值固定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称为系统误差,具有累积性的特点。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都不相同,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规律性,但经过大量的统计有一定的统计性,称为偶然误差。偶然误差的性质:一,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限值,即有界性;二,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要多,即单峰性;三,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即对称性;四,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趋于无穷而趋近于零,即补偿性。36衡量精度的标准: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误差,37 已知水平角的测设,已知高程的测设,38 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方法: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前向交会法。

施工阶段的测量称为施工测量。施工放样:施工测量以地面控制点为基础,根据图纸上的建筑物的设计数据,计算出建筑物各特征点与控制点之间的距离,角度,高差等数据,将建筑物的特征点在实地标定出来,以便施工,这项工作称为施工放样。

40施工控制网的分类:三角网,导线网,建筑方格网,建筑基线。

建筑基线:是建筑场地的施工控制基准线,即在建筑场地布置一条或几条轴线,它是用于建筑设计总平面布置图比较简单的小型建筑场地。建筑基线的布设要求:一,建筑基线应尽可能靠近拟建的主要建筑,并与其主要轴线平行,使用比较简单的直角坐标法进行建筑物的定位,二,建筑物上的基线点应不少于三个,以便相互检查。三,建筑基线应尽可能与施工场地的建筑红线相联系。四,基线点位应选在通视良好和不容易被破坏的地方,为能长期保存,要埋设永久性的混凝土桩。

建筑方格网:有正方形或矩形组成的施工平面控制网称为建筑方格网,或称矩形网,建筑方格网使用远矩形布置的建筑群或大型建筑场地。

施工测量前的准备工作:一,熟悉设计图纸和资料,二,现场踏勘。三,准备放样数据。四,绘制放样略图,仪器和工具。

定位放线:建筑物定位就是将建筑物外廓各轴线交点测设在地面上,作为基础放线和细部放样的依据。(重点考察步骤)(基础工程施工测量)

建筑物的高程传递:利用皮树干传递高程;利用钢尺直接丈量;吊钢尺法。45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主要有,外空法,内控法

篇2:建筑测量知识总结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各种名词概念;

2.了解各种测量仪器的构造,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掌握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4.掌握筑物的定位、放线、轴线的投测、标高控制、坡度测设和抄平的方法;

5.了解CPS、电子水准仪、激光铅直仪等新测量仪器工具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使用方法;

6.了解变形测量的主要内容及基本原理; 7.了解测量综合管理的主要原则。

(二)能力目标

1.掌握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操作方法,能进行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能进行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抄平、坡度测设和竖轴线投测; 2.能识读一般的地形图。

二、考试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主要内容

了解测量学的主要内容及建筑工程测量的作用,了解确定地面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及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掌握水准面和大地水准面的定义; 掌握高程和高差的定义、公式;

掌握测量坐标系的建立方法及与数学坐标系的区别联系。2.考题形式 单选题、多选题 3.主要考点

大地水准面、高程、高差的定义;理解高差符号的含义;测量坐标系与数学坐标系的区别及联系。

第二章 建筑施工测量基础知识 1.主要内容

了解地物、地貌、地形和地形图的定义,掌握比例尺的定义及公式; 了解地物符号及地貌符号; 掌握等高线的定义及特性; 了解几种典型地貌特征,掌握等高距、等高线平距的定义; 掌握坡度的定义及公式; 掌握测量误差的来源,掌握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定义及基本特性。2.考题形式 单选题、多选题 3.主要考点

比例尺、等高线、等高距、坡度的定义;等高线的特性;比例尺、坡度的计算公式,测量误差的来源;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定义及基本特性。第三章 水准测量与高程测设 1.主要内容

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及公式;

了解DS3水准仪和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构造; 掌握水准仪的使用方法; 掌握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掌握水准测量的外业观测、记录、计算及检核方法; 掌握水准仪应满足的基本条件。2.考题形式

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 3.主要考点

水准测量的基本计算公式;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水准仪的使用方法,水准仪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第四章 钢尺量距及其在施工中的应用 1.主要内容

掌握水平距离的定义;

了解钢尺量距的工具与设备;

掌握钢尺丈量水平距离的一般方法及要求;

掌握距离测量相对误差的定义、计算及钢尺一般量距的成果整理; 掌握直线定线的定义及经纬仪直线定线的方法; 了解视距测量的原理。2.考题形式 单选题、多选题 3.主要考点

水平距离的定义;钢尺丈量水平距离的一般要求;平均值及相对误差的计算公式;直线定线的定义;经纬仪直线定线的方法。

第五章 经纬仪角度测量及其在施工中的应用 1.主要内容

掌握水平角、竖直角的定义及其测量原理; 了解经纬仪的构造; 掌握经纬仪的使用方法;

掌握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步骤方法及计算; 掌握三种图根导线的定义; 掌握坐标方位角的定义及推算,掌握坐标正算与反算公式。2.考题形式

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 3.主要考点

水平角、竖直角的定义;水平角的基本计算公式;对中、整平的目的和方法;照准目标的方法;读数的方法;坐标方位角的定义及推算;坐标正算与反算公式。

第六章 全站仪及GPS 1.主要内容 了解全站仪的构造及有关参数设置; 掌握全站仪主要功能的使用方法; 了解GPS的定义及主要特点,掌握GPS的工作原理;了解绝对定位、相对定位的区别,掌握相对定位原理。2.考题形式 单选题、多选题 3.主要考点

全站仪的构造及有关参数设置;全站仪主要功能的使用方法;GPS的定义及主要特点,GPS的工作原理;绝对定位、相对定位的区别;相对定位原理。第七章 激光铅直仪及电子水准仪 1.主要内容

了解激光铅直仪的构造、特点及用途;

了解电子水准仪的主要特点、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2.考题形式 单选题、多选题 3.主要考点

激光铅直仪的构造、特点及用途;电子水准仪的主要特点、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第八章 建筑施工测量概述 1。主要内容

掌握施工测量的主要工作和主要内容; 了解施工测量的精度要求;

掌握水平距离、水平角、高程的测设方法; 掌握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测设点位的方法; 了解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测设点位的方法; 掌握坡度线的测没方法; 了解施工控制网的特点;

掌握建筑基线、建筑方格网的定义及布设要求; 了解高程控制网的布设要求;

了解与测设工作有关的主要施工图纸; 掌握建筑物定位、放线的定义及常见方法;

了解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特点,掌握轴线投测的方法; 掌握柱子安装测量的要求及方法。2.考题形式

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 3.主要考点

测设的三项基本工作;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步骤及方法;坡度线的测设方法。

第九章 工程建(构)筑物的变形测量 1.主要内容

了解变形量、变形测量的内容及精度要求; 了解各类建(构)筑物变形测量的特点; 掌握沉降观测的定义及精度要求;

了解倾斜观测、水平位移观测、挠度和裂缝观测、风振变形测量的原理,了解变形曲线图的定义。2.考题形式 单选题、多选题 3.主要考点

变形量、变形测量的内容及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的定义及精度要求;倾斜观测、水平位移观测、挠度和裂缝观测、风振变形测量的原理。第十章 建筑施工测量综合管理 1.主要内容

了解测量放线、验线的基本准则;

了解测量技术资料的管理原则及编制方法。2.考题形式

单选题、多选题 3.主要考点

测量放线、验线的基本准则;测量技术资料的管理原则及编制方法。

三、考题及考分分布

注:本科目考试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其中:单选题每题多选题每题2分共36分;案例分析题每题8分共32分。

篇3: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测量研究

1 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研究现状

研究者从多个视角拓展知识吸收能力理论, 包括资源基础、认知行为、动态能力、组织学习等视角, 尽管各种观点侧重点不同, 维度能力构成也存在差异, 但是普遍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一种多维度能力, 能够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少数研究片面地把知识吸收能力看做是静态的知识存量, 没有从动态过程来理解知识的积累、发展路径, 实证研究中知识吸收能力仅是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新产品数量等某一单变量, 忽略了知识的动态性和过程性。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内涵有着不同理解, 大多数学者在实际研究中往往把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划分为二维度、三维度或四维度。

1.1 二维度分析

知识吸收能力的二维度能力划分方式基于组织学习角度认为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不仅是企业吸收外部知识, 而且还涉及新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扩散、消化及利用和创新, 因此, 知识吸收能力是外部学习和内部学习的整合。Kim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前者是企业理解外部知识的能力, 运用已有知识模仿其他企业创新性的新知识, 是一种模仿性学习;后者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外部知识的整合创造新知识, 是一种创新性学习[1]。这种维度划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企业经历模仿到创新, 但是由于忽略知识的消化和转化所运用的转化性学习方式, 缺失模仿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之间的纽带, 因而, 不能很好地阐释知识吸收能力的发展机理, 后续研究不断拓展维度能力, 试图从过程的角度探索由组织能力引致的知识吸收发展路径和影响作用。

1.2 三维度分析

知识吸收能力的三维度能力划分认为企业能够很好获取外部知识但并不一定能够利用好知识, 体现知识的商业价值, 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更好地对外部知识理解、解释, 从而使外部知识内化成企业知识。Cohen和Levinthal[2]借鉴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知识吸收能力由认识能力、消化能力和应用能力三种能力构成, 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研发, 会影响独占性和技术机会状况, 后续以三维度能力划分为基础, 开展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另外, Van Den Bosch等从知识整合角度把知识吸收的效果划分为效率、范围和灵活性三个维度, 在稳定的环境下, 企业侧重知识的利用效率, 职能型组织从规模经济上可获得知识吸收的效率;在多变的环境下, 侧重企业成员间的协调, 矩阵型组织协调能力强, 可获得范围和灵活性优势[3]。

1.3 四维度分析

知识吸收能力的四维度能力划分方式认为消化能力和转化能力不同, 消化能力并不能完全包含转化能力。尽管这两种能力都存在知识结构的变化, 但是, 消化能力是企业通过惯例理解和解释外部知识的能力, 转化能力强调知识在组织内部的转化, 是将新的外部知识与内部已有知识有效的整合。外部知识与已有知识相似, 会促进接受者理解或复制外部新知识。企业通过增加或减少部分知识, 或重新编码新知识, 或采取不同的方式解释已有知识, 能够有效地促进已有知识和外部知识的集成, 从而可以产生新的洞察力和思想。

Zahra和George提出知识吸收能力是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四个维度, 包括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两个子集, 解释组织产出有着不同但却是互补的作用, 两者比例越大, 知识吸收能力越强[4]。Todorova和Durisin基于组织学习视角提出知识吸收能力是由认识能力、获取能力、消化能力或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所构成, 认为转化能力与消化能力层次相同, 不是消化能力的后续过程[5]。Huber从组织学习的过程把知识吸收划分为四个阶段, 分别为知识获取、信息分发、信息解释和组织记忆[6]。

2 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测量

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影响产出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 因而对其定量的研究还太少。许多学者认同知识吸收能力作为一系列的知识管理的能力这种观点, 对于其作用和影响产出方面达成共识, 但是对于如何测量看法不同。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对于知识吸收能力理论拓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知识吸收能力的多维度构造使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更加困难。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发展的十多年来, 国外学者根据研究需要对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各有不同, 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知识吸收能力测量指标和方法, 以我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是, 这些定量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某个行业或某些行业, 研究结果差异很大, 欠缺普遍性。下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整理把知识吸收能力测量划分为维度测量和非维度测量两大类。

2.1 维度测量

维度测量方式反映知识吸收能力的多维度构造特征, 然而, 由于所使用指标的多样性, 造成结果难以统一。Lane等以制药公司和生物公司所形成的研发联盟为例, 采用8个指标分别对认识、消化和应用三种能力维度进行测量, 其中, 认识能力涉及两个指标, 分别是基础知识的相关性, 专业知识的相关性;消化能力涉及五个指标, 分别是高层管理形式的相似性, 低层管理形式的相似性, 管理集权化的相似性, 研究集中化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实践的相似性;应用能力涉及一个指标, 就是共同研究团体的数量[7]。Lane设计了由5点likert式问题项组成的量表, 认为认识能力用企业的信任和相对吸收能力变量来测量;消化能力用学习结构、学习过程变量来测量;应用能力用当前学习到的知识、战略、培训和发展能力变量来测量。

Zahra等使用研发部门的经验年限来测量获取能力, 企业的专利引用数量测量消化能力, 启动的新研究项目数测量转换能力, 专利数量测量应用能力。采用这种指标体系对知识吸收能力测量, 数据不是通过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而来, 而是来源于公开的资料或大型数据库。纵观企业专利的现状, 很少有大型数据库供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测量所用, 并且转型时期我国企业对于专利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够, 与其相关的活动也刚刚起步, 企业对专利的开发和适用还很不普遍, 因而, 若使用西方企业对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 可能难以描述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真实状况和其相互间的差异[5]。另外, 一般地, 国外对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所采用的样本多为高技术企业,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短期内新产品数量和申请的专利数量较少, 因而, 这种方法的测量则更为不适用。

从市场导向方面对知识吸收能力测量, Liao[8]等认识到企业中获得外部知识的人并一定就是使用此知识的人, 构建了潜在吸收能力模型, 包含从外界环境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处于企业内部消化知识的能力。Heeley[9]认为知识获取发生在组织的多个层面, 因而潜在吸收能力包含了个人的吸收能力、企业边界的多个因素、企业主要价值创造群体的结构和惯例知识吸收能力。这些测量包含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及在企业内的传播和消化, 没有体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过程, 是不完全的测量。

Grant指出由于知识在市场交易的过程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 加上知识专属性以及知识获取的限制性问题, 使得公司会将生产产品与服务所需要的知识资产, 通过公司内部或是在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伙伴间进行吸收, 透过公司的协调运作来规避知识在市场上传递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一方面免除外部交易过程中的投机主义, 另一方面可以让各类知识专家彼此就近交流, 促进知识的转移。另外, Grant还认为知识吸收能力除了需要人员之间的协调, 将知识转化成可沟通并扩散到组织成员也是重要的。Grant和Vanden Bosch等认为知识吸收的效果的提升可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 其中知识吸收的效果可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整合的范围、柔性和效率。他们通过定性描述知识吸收的维度, 但是并没有定量的测量指标。

Lin[10]等以我国台湾地区电子行业和化工行业的548家企业为样本, 研究技术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和知识吸收能力对于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 提出了适应能力、生产能力和应用能力三方面来衡量知识吸收能力, 采取7点likert式15个问题项组成的量表, 研究发现组织文化会对企业的沟通机制、R&D资源有影响, 但不会对传播渠道产生影响, 原因在于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对传播渠道造成直接的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 组织文化还是会给传播渠道带来一定的影响。组织文化、企业的沟通机制、传播渠道、R&D资源都会对知识吸收能力有影响。该测量指标是针对我国台湾地区的企业的特点而设计, 不具有一定的广泛应用性。

Jansen[11]等从部门层面上考虑, 参照Zahra和George的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 以《财富》500强中排名前30位的欧洲金融服务企业的下属的769个部门的数据为样本, 设计了更全面的知识吸收能力测量指标, 该测量由四个维度能力21个问题项组成, 这四个维度是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该量表的主要特点在于从过程的角度来研究知识吸收能力, 注重知识管理的不同层次, 但是调研对象仅局限于金融企业的分支机构的各个部门, 测量指标建立在部门层次上, 消化能力和转化能力所涉及的指标有很强的相似性, 从而, 不能体现出组织层面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及不同行业的知识吸收能力的状况, 因而, 有些指标的问题项不适合一般企业。

Jantunen[12]以芬兰7个不同的工业区271家企业为例, 采取多层回归分析, 目的在于验证动态环境、知识吸收能力的子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发现不仅知识存量, 而且知识流量对于维持创新绩效都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知识吸收能力的应用能力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 从过程的角度对其进行测量, 指出知识吸收能力由三个维度能力构成, 采取7点likert式共计15个问题项组成量表, 这三个维度分别是获取能力、消化能力和应用能力。Jantunen所设计的问题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不能更好地反映维度能力, 不利于实际的操作。

2.2 非维度测量

不考虑Cohen和Levinthal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划分的三个维度, 而是从整体或层面上进行测量。这种测量方式反映知识吸收能力的某些方面, 降低操作的有效性。影响因素的不同造成结果不同, 研究结果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

知识吸收能力的非维度测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分析知识吸收能力的前因变量, 探求其影响因素, 一种是分析知识吸收能力的产出变量, 考虑其知识吸收能力的产出结果。

从知识吸收能力的前因方面来考虑替代变量对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 反映了个人或企业的某些特征。Cohen和Levinthal构造了R&D强度和知识吸收能力的静态模式, 他们认为先前的R&D投入是知识吸收能力的前因, 其产出是现在的R&D, R&D强度通过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表示。R&D强度的决定因素有三个, 分别是技术机遇、专用性或溢出和需求。技术机遇是企业在给定行业中达到规范的技术先进所花费的成本或可获得的相关外部技术知识的数量。溢出是企业获得与R&D活动相关的利润程度, 常常反映有价值的知识溢出到公众领域的程度。需求常用销售水平和需求的价格弹性来刻画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示企业的收入随着价格降低而增加的程度。Tsai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指的是业务部门的知识吸收能力, 通常用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来衡量[13]。Stock等采用计算机调制解调器企业长达24年的数据来验证知识吸收能力和新产品开发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使用R&D强度来替代知识吸收能力, 表示R&D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 同Tsai对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一致[14]。

Keld和Ammon[15]使用两个指标对知识吸收能力测量, 一个是大学以上学习员工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 另一个是企业R&D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Lankhuizen对研发部门人员结构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采用两类指标来衡量知识吸收能力, 一个是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比重表示人力资本的绝对水平, 另一个是直接参与到生产活动中的研发人员占全部研发人员的比重表示人力资本的内部结构。结果表明了内部结构的人力资本能较好地衡量一个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由此结论, 提出鼓励研发人员参与到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不能仅以R&D来替代, 因为R&D资源只表明知识开发的努力程度或潜在的知识开发, 而不能表明实际的知识转化和应用能力。另外, R&D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强弱, 但并不能完全代替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原因在于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与多个因素有关, 包含了R&D资源、组织文化、沟通机制、组织结构等。

从知识吸收能力的产出方面来考虑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 Hayton[16]提出专利是R&D投入的结果, 因而, 它是衡量知识吸收能力的有效的替代。Santoro和Bierly[17]用知识转移量替代潜在吸收能力, 用创新量替代现实吸收能力。这些测量都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一个与其它因素有关的变量, 忽视了知识吸收能力中知识的流动过程, 不能很好地反映知识吸收能力的多维度构造。另外, 由于专利数据较问卷数据容易获取, 因而, 导致以专利替代知识吸收能力, 也说明了研究者很少对知识吸收能力进行直接测量。

Shu[18]等以我国台湾地区IT企业的116个新产品开发项目为例, 设计7点likert式量表, 采用外部扫描能力、已有知识或市场知识、沟通网络和沟通环境四个维度, 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基于知识的观点, 考虑到知识吸收能力和外部知识源相互作用对新产品创新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少, 研究外部知识源和新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新产品创新的影响要大以及知识吸收能力部分调节外部联系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然而, 却没有提供知识吸收能力所包含的问题项。

Szulanski在研究公司内部最佳实践的转移时, 发现企业内部知识的粘性, 并提出内部知识转移与知识有关的三个障碍因素, 分别是知识受体缺少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源和知识受体之间脆弱关系, 知识特性中的因果模糊。其中, 知识受体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从整体上考虑并采用9个指标测量, 这些指标为:知识受体与知识源有共同的语言;有知识转移的愿景;有实践的当前信息;知识受体有明确的岗位和责任区分能实施实践;有实施吸收知识的必要技能;有吸收实践的必要技术能力;有吸收实践的管理能力;能清楚正确利用关于实践新信息的人;能清楚界定可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人。知识受体的知识吸收能力采用5点likert式, Cronbach’s a达到0.83。这种测量是基于管理能力而设计的指标, 能更好地反映知识吸收能力的特征, 但是缺点在于不能反映知识吸收能力的多维度构造。

3 结束语

知识吸收能力研究得到了多个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也取得了一些诸如内涵发展、影响因素、测量、产出等方面的成果, 未来研究仍然需要考虑如下发展趋势。

(1) 知识吸收能力发展过程是动态的, 是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不断变化的过程, 需要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深入探索知识吸收的发展路径和演化机理, 科学划分维度能力能够有效地分析能力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竞争优势的形成。

篇4:应该了解的人体测量知识

测量部位;

1胸围

a上胸围(女)——紧接腋下沿胸的上方。

b胸的最大部位(男、女)。

2上臂围——肩关节与肘关节之间的中部。

a放松;

b紧张。

3横膈膜围——胸和腰之间的最大部位。

4腰围——腰的最细部位。

5腹围——腹部最大部位或肚脐下5厘米处。

6髋围——臀部最大部位。

7上股围——紧接臀部下面

(大腿上面)。

8下股围——双足并拢,沿膝上面10厘米(大腿下部)。

9小腿围——小腿的最大部位。

二、正常比例;

胸围(在正常呼吸的情况下沿乳头线测量胸围);男女的胸围均应与髋围相等。

腰围:男的腰围较胸围或髋围少12.5~17.5厘米,女的腰围较胸围或髋围少25厘米。

股围(大腿);男的股围较腰围少20~25厘米;女的股围较腰围少15~17.5厘米。

小腿围;男的小腿围较股围(大腿)少17.5~20厘米,女的小腿围较股围少15~17.5厘米。

躁围(通常指踝关节上最小部位的围长):男的踝围较小腿围小15~17.5厘米,女的踝围较小腿围小12.5~15厘米。

篇5:工程测量知识点总结

2、大地水准面:代替海水静止时水面的平均海水面是一个特定的重力等位的水准面(面上处处与重力方向线正交)。

3、铅垂线:重力方向线。

4、绝对高程:地面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5、中央子午线:高斯分带投影中,位于各带中央的子午线。

6、水准测量:又名几何水准测量,它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两点高差的测量。

7、望远镜视准轴:望远镜目镜中心十子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

8、水准路线:在两水准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也就是所经路线上各高程点的连线。

9、水准点: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的高程控制点。

10、高差闭和差:在水准测量中,由于误差的存在,使得两点间的实测高差与其理论值不符。

11、水平角:一点至两目标方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12、竖直角:在同一竖直面内一点至目标倾斜视线与水平线所夹的锐角。

13、竖盘指标差:竖盘子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时,竖盘指标不是恰好指在始读数 MO上,而是与之相差一个 X 角。

14、照准部偏心差:照准部旋转中心与水平度盘分划中心不重合,指标在度盘上读数时产生的误差。

15、照准误差:视准轴偏离目标与理想照准线的夹角。

16、直线定线:在欲量直线的方向上标定出一些表明直线走向的中间点的工作。

17、端点尺:以最外端作为零点位置的钢尺。

18、刻划尺:在前端刻有零分划线的钢尺。

19、尺长改正:钢尺实际长度与名义长度的差值。

20、温度改正:钢尺检定时的温度与用之进行丈量时温度一般不相等则由于温度变化引起钢尺本身热胀冷缩所导致的尺长变化。

21、直线定向:确定直线与一基本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以表达直线方位。

22、方位角:以直线端点的子午线北端起算,顺时针方向量至直线的水平夹角。

23、象限角:以直线端点的子午线北端或南端起算,量至直线的锐角。

24、子午线收敛角:地面上两点真子午线间的夹角。

25、轴北方向:坐标纵轴(X 轴)正向所指方向(轴子午线北端所指方向)。

26、误差: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本身不尽完善、观测者的局限性以及外界条件的影响,使得观测值不可避免地与其理论值不符。

27、系统误差:观测误差在正负号及量的大小上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即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保持为常数,这类误差称为。

28、偶然误差:观测值结果的差异在正负号和数值上都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即没有任何规律性,例如读数时估读小数的误差等等。

29、误差传播定律:是一种阐明直接观测值与其函数之间的误差关系的规律。

30、权:就是衡量不等精度观测值在计算中应占的比例数。

31、平面控制测量:在全测区范围内选点布网,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 X、Y 的工作。

32、导线: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

33、图根点:直接用于测图的控制点。

34、导线相对闭合差:在导线测量中,实际计算出的闭合(或附合)导线坐标并不闭合(附合),存在着一个终点点位误差 f,f 与导线全长的比值。

35、归零差:在用全圆方向观测法测量水平角时,两次照准起始方向的读数差。

36、比例尺精度:按比例尺缩小,相当于图上 0.1 的地上水平距离(0.1M)。

37、等高线:地面上相邻等高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

38、等高距: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39、地貌特征线:地表相邻坡面的交线,即相邻特征点的连线。

40、示坡线:垂直绘在等高线上表示坡度递减方向的短线。

41、视距测量:是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利用望远镜视距丝(上、下丝)同时测定地形点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

42、碎部测量:是以图根控制点为测站,测定周围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按规定的图式符号绘成地形图的一种测量方法。

43、图廓:图的连界线或范围线。

44、接图表:一种表示本图幅与相邻图幅的相关关系的表格。

45、三北方向:表示真北、轴北、磁北方向之间的关系图。

46、坡度比例尺:一种量测地面坡度的图解尺度。

47、填挖边界线:填挖场地中,高程等于该场地设计的平整后高程的点的连线。

48、中线测量:就是把线路工程的中心线(中线)标定在地面上,并测出其里程的工作。

49、转点:当相邻两交点互不通视时,为测角和量距需要,应在其连线或延长线上测定一点或数点。

50、整桩:是从路线的起始点开始,按规定桩距(20 米或 50 米)设置的里程桩。

51、中平测量:用视线高的方法测定相邻两水准点间中桩的地面高程。

52、测设:就是通过测量的方法,将设计的已知数值标定到实地上的工作。

53、整桩号测设:将由线上靠近起点 ZY 的第一个桩的桩号凑整成为整距 L0 的倍数的整桩号,然后按桩距连续向曲终点 YZ 设桩的测设方法。这样设置的桩均为。

54、整桩距测设:从由线起点 ZY 和终点 YZ 开始,分别以桩距 L0 连续向曲线中点QZ 设桩的测设方法。由于这样设置的桩均为零桩号,因此应注意加测百米桩和公里桩。

55、建筑方格网:在大中型建筑场地中,建筑物布置整齐、密集,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时采用的正方形或矩形网格。

56、龙门桩:在建筑物四角和中间隔墙的两端基槽之外 1 至 2 米处,竖直钉设的木桩。

57、清基开挖线:就是坝体与地面的交线。

58、施工基面:在坡面上竖立杆塔时,作为杆塔基础的深度和杆塔高度的基准面。

填空题

1、工程测量是一门测定地面点位的科学,它是通过测定点之间的(距离、角度和高程三个基本量来实现的。

2、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测图、用图、放样(放图)。

3、通过平均海洋面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4、地面点沿铅垂线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为点的绝对高程,而至任意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它的相对高程。

5、地面上两点 M、N 之间的高差为 hMNM-N。若 hMN〈0,则点 M高于点 N。

6、已知某点的横坐标通用值为 20365759.31m,则该点是在高斯投影分带的第20带号内,其自然值是-134240.69。

7、测量上采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上的基本相似,它们不同的地方是坐标轴互换和象限顺序相反。

8、测量中测定地面点位是通过测定三个定位元素距离、角度和高程来实现的。

9、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确定点位的测量方法分为控制测

量、碎部测量。

10、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测定两点间的高差。

11、高程测量按采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分为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气压高程测量三种。

12、水准测量中,调节圆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使水准仪纵轴竖直;调节管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使视准轴水平。两者的关系是垂直。

13、由已知点 A 测量并计算未知点 B 的高程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高差法,其计算公式是 HBHAHab;二是视线高法(仪高法);其计算公式是HBHi-b。

14、写出水准仪上 3 条轴线的定义:

1)视准轴:中心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 2)水准管轴:过水准管零点的纵向切线; 3)圆水准器轴:过圆水准器零点的切线。

15、水准仪应满足的几何条件有: 1)圆水准器轴应平行于竖轴; 2)水准管轴应平行于视准轴; 3)十字形中横丝应垂直于竖轴。

16、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有闭合水准路线、附和水准路线和支水准路线。

17、三、四等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或对向观测;目的是消减球气差的影响。

18、珠穆朗玛峰高为 8848.13 米,其含义是:峰顶沿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是8848.13 米。

19、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传递高程(高差)。

20、在某一段水准测量内,用双面尺法观测的结果中,红、黑面后视读数总和减去红、黑面前视读数总和,应等于该段水准路线的高差。

21、角度测量包括水平角测量和竖直角测量。

22、水平角的定义是地面上一点至目标方向线在同一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观测水平角时,望远镜的视准轴绕仪器竖轴旋转所扫出的面应该是一个水平面。

23、竖直角的定义是在同一个竖直面内,一点至目标的倾斜视线与水平视线所夹的锐角,观测竖直角时,望远镜的视准轴绕仪器横轴旋转所扫出的面应该是一个铅垂面。

24、测量水平角时,对中的目的是使仪器中心(竖轴)与测站点位于同一铅垂线上,使仪器的竖轴竖直;整平的目的是水平度盘处于水平位置。

25、写出兴学经纬仪上几何轴线的名称及其英文缩写HH、横轴;VV、竖轴;CC、视准轴;LL、水准管轴。

26、经纬仪在进行角度测量,其四条轴线要满足的几何条件为:1)照准部水准管轴应垂直于竖轴;2)视准轴应垂直于横轴;3)横轴应垂直于竖轴。

27、设盘左读数为 L,盘右读数为 R,指标差为 X,则盘左正确读数为:MOLX-L,盘右的正确的读数:R-MORX。(竖盘为全圆式顺时针注记)。

28、观测竖直角时,在读取竖盘读数之前,应调节竖盘指标水准气泡,使之居中。其目的是使竖盘指标处于一个正确的固定位置。

29、观测水平角与竖直角时,用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或减少视准轴误差、横轴误差、照准部偏心误差的影响。

30、直线定线的定义:在直线方向上标定出一些中间点的工作。

31、直线定线一般可用标杆皮尺定线,当精度较高时才用经纬仪定线。

32、钢尺实际长度与其名义长度之差,称为钢尺的尺长误差。

33、在精密距离丈量中一般对丈量结果应加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高差改正三项改正。

34、相位式测距原理是通过测量调制光波在测线上往、返传播所产生的相位移再按公式计算

出距离的。

35、红外测距仪一般有两个以上频率的光波,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测程与测距精度相匹配的问题。

36、对某边往、返观测,得观测值分别为87.213 米和87.226 米。测观测结果为87.220米,相对误差为116700。

37、红外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52×10-6D)mm,则固定误差为±5 mm比例误差为±2mm/km。

38、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间的水平夹角,以表达直线的方向称为直线定向。

39、地面上同一点的真北(磁北)方向与磁北(真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真北(轴北)方向与轴北(真北)方向的夹角叫子午线收敛角。

40、自标准方向的北端起算,量至某直线的水平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根据标准方向的不同,方位角可分为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和坐标方位角。

41、以直线端点的子午线北端或南端起算,量至直线的锐角,称为该直线的象限角。

42、某直线的磁方位角Am为 65。42’,其磁偏角(δ)为东偏 3。20’,子午线收敛角(γ)为-2。10’,则该直线的真方位角为 65。45’20”,坐标方位角为 65。47’30”。

43、一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 78 度,另一直线的象限角为北偏西 15 度,则两直线之间最小的水平夹角为87 度。

44、如右图中,已知 αAB203 度,则α12304 度,α21124 度。

45、研究误差的目的主要是对带有误差的观测值给予适当的处理,以求得其最可靠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取算术平均值。

46、系统误差具有三个特性:1)误差的绝对值为一常量,或按一确定的规律变化;2)误差的正负号保持不变;3)误差的绝对值随着单一观测值的倍数而累积。其主要消减的方法有检校仪器、求改正数和对称观测。

47、偶然误差具有四个特性: 1)误差的大小不超过一定的界限; 2)小误差出现的机会比大误差多; 3)互为反数的误差出现机会相同;

4)误差的平均值随观测值个数的增多而趋近于零。其主要消减方法有提高仪器等级,进行多余观测和求平差值。

48、用某一经纬仪测量水平角,一测回观测中误差为±15”,欲使测角精度达到±5”,需要测9个测回。

49、用 6”级经纬仪按测回法测量某一角度,欲使测角精度达到±5”,则测回数不得少于3。50、在等精度观测,取算术平均值做为观测值的最可靠值。设观测值中误差为,观测次数为,则最可靠值的中误差为m/根号 n。

51、误差传播定律描述了观测值和观测函数之间的关系。

52、水准测量中,设一测站的高差观测中误差为±5mm,1KM 有 15 个测站,1KM 若 则的高差中误差为±19.4 mm,L 公里的高差中误差为±L根号 15mm(写出计算公式)。

53、已知正方形边长为 a,若用钢尺丈量一条边,其中误差为±3 mm,则正方形周长的中误差为±12mm,若丈量正方形的每条边,其中误差均为±3 mm,则正方形周长的中误差为±6 mm。

54、测量工作的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遵循这种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误差的传播范围,满足测图和放样的碎部测量的需要。

55、经纬仪导线的起算数据至少有一条边的方位角和一个点的坐标,观测数据是两点间距离和水平角,导线计算的最终目的是求出各个导线点的坐标。

56、导线的布设形式有附和导线、闭合导线和支导线。

57、图根平面控制测量主要采用导线测量、三角测量和交会测量等测量方法。

58、在小三角测量中,由各个三角形连续形成带状的图形称为三角锁,而各个三角形连成网状的图形称为三角网。

59、小三角网的布设形式有单三角锁、线形三角锁、中点多边形和大地四边形。60、三角高程测量一般都采用对向观测,其目的是消减球气差的影响。61、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有导线测量和三角测量。因此平面控制网可构成导线网和三角网的形式。62、三角高程测量一般与平面控制同时进行。63、地形测量的任务是测绘地形图。64、所谓地形图的测绘就是将地面上各种地物和地貌,按照一定的比例测绘于图纸上。65、图上任一线段与地上相应线水平距离之比称为图的比例尺,常见的比例尺有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66、地形图上表示地物的符号可分为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线形符号,注记符号。67、地形图上的山脊线和山谷线就是地性线,它是由一些有关的地貌特征点连接而成的。68、一组闭合的曲线是表示山头还是洼地,要根据示坡线路或高程注记来判断。69、坐标格网的绘制方法有对角线法和坐标格网尺法两种,一般常用对角线法。70、对于的地形图 1 : 500、1 : 1000、1 : 5000,其比例尺精度分别为±0.05 m,±0.1m 和±0.5m。71、高程相等的相邻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等高距是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差距。72、一个测站上,测绘地形图的工作包括观测、计算、绘图、立尺(跑尺)。73、测定碎部点的方法有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距离角度交会法。74、地形图分幅的方法有梯形分幅和矩形分幅。75、某图幅的编号为 H-49-69,则其正北面相邻图幅的编号为H-49-57,正东面相邻图幅的编号为H-49-70,正南面相邻图幅的编号为H-49-81,正西面相邻图幅的编号为H-49-68。76、某图图幅的编号为 F-48-127,其比例尺为1 :100000,若编号为 J-50-107-(3),则其比例尺为1 : 10000,若其编号为 Q-53,则其比例尺又为1 : 1000000。77、某控制点的地理坐标为东经 102。14’ 30”,北纬为 28。36’ 17”,则该点所 15 万比例尺梯形图幅的编号为H-48。78、某幅正方形图幅编号为 123 度-4410.00-48.00,表示该图所在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123 度,图幅西南角的坐标,(X4410.00KM,Y48.00KM)。79、计算土方量的方法有等(高线法、断面法和方格法)。80、面积测定的方法一般有(透明方格法、透明平行线法和数字求积仪法)。81、中线测量是把线路工程的中心(中线)标定在地面上,并测出其里程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测设中线各交点和转点、线路各转角。82、中线测设的方法有穿线交点法和拨角放样法。83、里程桩也称中桩,它标定了中线的平面位置和里程,是线路纵、横断面的施测依据。84、里程桩上标明的桩号的意义是该桩至路线起点的水平距离,里程桩分为整桩和加桩两类。85、线路纵断面测量又称路线水准测量,测量分两步进行,先是基平测量,其采用高差法;然后是进行中平测量其采用视线高法。86、横断面的测量方法有标杆皮尺法、水准仪法和经纬仪法。87、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是在实地标定水平距离、水平角、高程。88、测设点的平面位置,通常有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距离交会法和角度交会法。89、坡度线的测设有水准仪法和经纬仪法两种方法,在坡度较小的地段通常采用水准仪法,在坡度较大且设计坡度与地面自然坡度基本一致的地段通常采用经纬仪法。90、圆曲线的主点包括直圆点、曲中点和圆直点。91、圆曲线详细测设一般常采用的方法有切线支距法、偏角法、极坐标法。92、在两点坐标反算中,已知△XAB<0,△YAB>0 而 tanα│△YAB│/│△XAB│,求出 α13。36’24”,则αAB 166。23’36”。93、根据建筑物的分布和地形状况,建筑基线可布置成三点直线形、三点直角线、四点丁字形、五点丁字形等多种形式。94、为了施工恢复各交点位置,施工前必须将轴线延至开挖线外的龙门板和轴线控制桩。95、为了便于桩列定位,沿控制网边每隔几个柱子的间距还要设置控制桩,这种桩称为距离指标桩。96、管道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控制管道中线和管底设计高程位置,以确保管道按中线方向和设计坡度铺设。97、顶管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控制管道中线方向、高程和坡度。98、路基边桩测设的常用方法有图解法和解析法。99、桥梁三角网的布设形式主要是双三角形、大地四边形和双大地四边形。100、桥墩主要由基础、墩身和墩帽三部分组成,其中心线定位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直接丈量法和角度交会法。101、在隧道施工测量中,平面控制测量常用直接定线法、三角测量法、导线测量法。102、清基开挖线是坝体与地面的交线。103、由于建筑物本身的荷重和外力作用,会使建筑物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形,当变形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将危害建筑物的安全,所以要对其进行变形观测,它分为沉降观测、倾斜观测和裂缝观测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题

1、工程测量是一门测定点位(D)的科学。A、平面位置 B、高程 C、A、B 都不是 D、A、B 都是

2、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工程测量任务范围内的是(A)A、公路运营管理 B、测图 C、用图 D、放样

3、测量上确定点的位置是通过测定三个定位元素来实现的,下面哪个不在其中(B)A、距离 B、方位角 C、角度 D、高程

4、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B)A、旋转椭球体 B、大地体 C、参考椭球体 D、都不是

5、通过平均海水面并延伸穿过陆地所形成的闭合曲面称为(A)A、大地水准面 B、地球椭球面 C、旋球椭球面 D、参考椭球面

6、某点的经度为东经 123。30’,该点位于高斯平面投影 6。带的第(C)带号。A、19 B、20 C、21 D、22

7、以中央子午线投影为纵轴,赤道投影为横轴建立的坐标是(B)。A、大地坐标系 B、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C、地心坐标系 D、平面直角坐标系

8、设 A 点的通用坐标为(38246.78,15525833.20)米,则该点所在 6 度带带号及其坐标自然值为(B)。A、38、(2467.78,15525833.20)B、15、38246.7,25833.20)C、38、(-497532.22,15525833.20)D、15、38246.78,525833.20)

9、适用广大区域确定点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的坐标是(C)A、地理坐标系 B、平面直角坐标系 C、高斯-克吕格坐标系 D、都可以

10、地面点沿(C)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A、切线 B、法线 C、铅垂线 D、都不是

11、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B)来测定两点间高差的。A、水平面 B、水平视线 C、竖直面 D、铅垂线

12、大水准测量中,仪器视线高应等于(A)。A、后视读数后视点高程 B、前视读数后视点高程 C、后视读数前视点高程 D、前视读数前视点高程

13、水准测量中,后视点 A 的高程为 40.000 米,后视读数为 1.125 米,前视读数为2.571 米,则前视点 B 的高程应为(B)A、43.696 米 B、38.554 米 C、41.446 米 D、36.304 米

篇6:测量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预览:

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测定、测设两部分内容 测定是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一系列测量数据或成果,将地球表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规划设计及科学研究使用。测设(放样)是指用一定的测量方法,按要求的精度,把设计图纸上规划好的建(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标定在实地上,作为施工依据。

1954年北京坐标系,新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现用)

独立平面直角坐标:一般将坐标原点选在测区的西南角,使测区内的点坐标均为正值。一个城市只应采取一个统一的高程系统。

俩点间高差与高程起算面无关 现逐步归算至全国统一的1985国家高程基准

1、地球的自然表面

2、地球的物理表面——水准面

3、地球的数学表面——旋转椭球体面 铅垂线:重力的方向线称为铅垂线—基准线

水准面: 任何一点都与重力方向相垂直的面。或水在静止时的表面。水平面:与水准面相切的平面。

大地水准面: 与平均海水面相吻合并向大陆岛屿延伸而形成的封闭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测量基准面

地球椭球体: 椭圆绕其短轴旋转而成的旋转椭球体,又称地球椭球体。

地面点位的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须由三个参数来确定,即该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投影位置(x,y)和该点的高程H。

测量坐标系与数学坐标系的区别:坐标轴不同;象限旋转顺序不同

地面点的高程(1)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简称高程,用H表示(2)相对高程: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或假定高程。(3)高差:地面两点间的高程之差,称为高差,用h表示。高差有方向和正负。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平面坐标:半径10km范围内

• 高程:影响大,一般超过200m即需改正 测量工作的程序

1、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2、碎部测量:以控制点为依据,测定控制点至碎步点之间的水平距离,高差及其相对于某一已知方向的角度来确定碎部点的位置。平面控制测量的形式:导线测量,三角测量,交会定点

测量工作的原则:

1、在布局上 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在精度 “由高级到低级”,在程序上 “先控制后碎部”.2、在测量过程中,遵循“随时检查,杜绝错误”的原则

测量的基本工作:测距离、角度、高差是测量的基本工作

距离、水平角、高差称测量三要素 观测、计算、绘图是测量工作的基本技能 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借助于带有分划的水准尺,直接测定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然后根据已知点高程和测得的高差,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A、B两点间高差hAB为:hABab>0(B比A高)。高差等于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高差法:HBHAhAB 视线高法HiHAa 转点作用:传递高程 HBHib

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为水准仪,工具有水准尺和尺垫。组成:望远镜,水准器,基座 水准仪的操作

1、安置仪器

2、粗略整平

3、瞄准水准尺

4、精确整平

5、读数

视差:眼睛在目镜端上下移动有时可看见十字丝的中丝与水准尺影像之间相对移动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水准尺的尺像与十字丝平面不重合。

消除的方法:依次调焦:目镜调焦使十字丝清晰;仔细地转动物镜对光螺旋,直至尺像与十字丝平面重合。预览:

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称为水准点。

在水准点间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相邻两水准点间的路线称为测段。水准路线布设形式主要有:1.附合水准路线2.闭合水准路线3.支水准路线4.水准网 普通水准测量方法检核

1、测站检核:变仪器高法(高差0.1m以上误差5mm以内)和双面尺法(同一尺红黑面3mm以内,黑面吃高差与红面尺高差5mm)

2、计算检核: ∑a-∑b=∑h=2∑h平均=2(H终-H起)

3、成果检核: 附合水准路线: ∑h理=H终-H始 闭合水准路线: ∑h理=0 支水准路线: ∑h往理+ ∑h返理=0 目的:求 各点高程

误差分类:仪器误差,观测与操作者误差,外界环境影响

前后视距相等可消除i角残余误差对高差影响和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高差影响

视准轴CC :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 水准管轴LL:过零点与内表面相切的直线 CC∥LL —构造满足的主要条件 圆水准器轴L′L′ 过零点的球面法线。L′L′∥VV。水准仪应满足的几何条件(1)圆水准轴L′L′∥VV;(2)十字丝的中丝仪器竖轴VV(3)水准管轴LL∥视准轴CC。

1.圆水准器的检校检校目的:L′L′∥VV 检验方法:整平圆气泡,转180°,若气泡仍居中,条件满足,否则,需校正。校正方法:校正螺丝校一半,脚螺旋调一半。2.十字丝中丝的检校:检校目的:十字丝中丝 VV 检验方法:瞄准一固定点,转动望远镜,若该点始终沿中丝移动,说明条件满足,否则需校正。校正方法:转动十字丝环,直至中丝水平

3.水准管的检校检校目的: LL∥CC 检验方法(1)水准仪在A、B中点测出正确高差hAB(2)水准仪在B点附近,得A尺应有

b2hAB(3)计算i读数a2a2a2若 i>20″,校正。DAB 校正方法:转动微倾螺旋,使十字丝的中丝对准A点尺上应读读数a2′,此时视准轴处于水平位置,而水准管气泡不居中。

用校正针先拨松水准管一端左、右校正螺钉,再拨动上、下两个校正螺钉,使偏离的气泡重新居中,最后要将校正螺钉旋紧。

角度测量包括水平角测量和竖直角测量。水平角测量原理:水平角(求算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地面上某点到两目标的方向线铅垂投影在水平面上所成的角度。用β表示,0˚~360˚。

竖直角α(求算高差或将倾斜距离换算成水平距离):在同一竖直面内,地面某点至目标方向线与水平视线间的夹角,又称倾角。

视线在水平线的上方,为仰角,符号为正; 视线在水平线的下方,为俯角,符号为负。测量原理:视线水平时的竖盘读数为一常数(90˚的倍数)。

组成:照准部,基座,水平读盘 基本操作:安置仪器,瞄准目标,读数

安置仪器(1)对中目的:仪器水平读盘中心与测站点位于同一铅垂线上。(方法:垂球:误差<3mm 光学:误差<1mm)(2)整平目的:使仪器竖轴处于铅垂位置,水平度盘处于水平位置(方法:升降脚架使圆气泡大致居中;转脚螺旋,使长气泡居中)

水平角的观测:测回法,方向观测法

1.测回法的观测方法(1)在测站点O安置经纬仪(2)盘左位置:顺时针转动照准部观测(3)盘右位置:逆时针转动照准部观测

预览:

2.方向观测法的观测方法(1)在测站点O安置经纬仪(2)盘左位置:顺时针转动照准部观测(3)盘右位置:逆时针转动照准部观测

盘左位置L90L盘右位置RR270一测回竖直角

竖盘指标偏离正确位置的差值x角,称为竖盘指标差。1(LR)2 x11(RL)(LR360)22 竖直角观测(1)在测站点O安置经纬仪(2)盘左位置:(3)盘右位置:

经纬仪的轴线及各轴线间应满足的几何条件(1)水准管轴LL竖轴VV;(2)十字丝竖丝横轴HH;(3)视准轴CCHH;(4)HHVV;(5)竖盘指标指在正确的位置

1.照准部水准管轴的检校(1)检校目的:L L  V V(2)检验方法大致整平,水准管平行于一对脚螺旋的连线,整平,转180,气泡偏一格以上,需校正(3)校正方法校正螺丝校一半,脚螺旋改一半。

2.十字丝竖丝的检校(1)检校目的:竖丝HH(2)检验方法瞄准一固定点,转动望远镜,若该点始终沿竖丝移动,说明条件满足(3)校正方法:慢慢转动十字丝分划板座

3.视准轴的检校(1)检校目的: C C  H H(2)检验方法:二分之一法(盘左盘右读数法C1(LR180)。对于DJ6经纬仪,如果C> 60″,则需要校正(3)校正方法 2 RRC拨左右两校正螺丝,直至影象与十字丝交点重合

4.横轴检校(1)检校目的: H H  V V(2)检验方法:盘左瞄准墙上高处P点,放平望远镜在墙上定A,盘右瞄准P点,放平望远镜在墙上定B,同时测P点竖直角,量AB距离,计算iABctg,i“>20”,需校正(3)校正方法:瞄准AB中点M,抬高望2D 远镜,拨支架上的偏心轴承,使十字丝交点对准P点。

5.竖盘指标差的检验(1)检校目的:竖盘指标指在正确位置。(2)检验方法 x11(RL)(LR360)22 仪器误差:1.CC不HH横轴(视准轴误差)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

2.HH不VV3.4.水平度盘刻划不均匀误差:多测回观测,按180º/ n变换水平度盘位置 5.轴的垂直关系

观测误差:1仪器对中误差2.目标偏心误差

距离:两点间的水平长度(钢尺量距:定线 量距 成果计算,视距测量,光电测距)在两点的连线上标定出若干个点,这项工作称为直线定线(目估定线,经纬仪定线)普通视距测量的相对精度1/200至1/300 视线倾斜时水平距离的计算公式为:DKlcosKlsinz 视线倾斜时高差的计算公式为:h2211Klsin2ivKlsin2ziv 22 测量误差的来源:仪器:观测者;外界环境

观测条件相同称等精度观测 测量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果误差出现的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

预览:

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特性:累积性。消除或削减措施:(1)进行计算改正(2)选择适当的观测方法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观测误差的符号和大小都不一致,表面上没有任何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1)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有一定的限值(范围)(2)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大小)(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符号)(4)同一量的等精度观测,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观测次数n的无限增加而趋于零(抵偿性)即偶然误差的数学期望等于零

测量中可用作为衡量精度指标的一个标准

目的:求观测值的最可靠值,并衡量其精度;指导实际。精度:指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的程度,即离散度的大小。衡量精度的指标:能够反映误差离散度大小的数字

在测量工作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标准评定精度。中误差,相对中误差,极限误差 中误差m

2n1vv Z = F(x1,x2,...,xn)22F2F2F2 mzmmx1x2xmn 12n

mx1mvv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x K xmn(n1)nx 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角度,称为直线定向

标准方向1.真子午线方向:过地球表面某点的真子午线的切线方向,称该点的真子午线方向。

2.磁子午线方向: 是在地球磁场作用下,磁针在某点自由静止时其轴线所指的方向 3.坐标纵轴方向: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纵轴线方向就是地面点所在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方向。

表示直线方向的方法:方位角:从直线起点的标准方向北端起,顺时针方向量至该直线的水平夹角。取值范围:0˚~360˚。

ON为真子午线方向——真方位角A ;ON为磁子午线方向——磁方位角Am ON为坐标纵轴方向——坐标方位角 正、反坐标方位角ABBA180

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前后180左 前后180右

某直线与x轴北南方向所夹的锐角(0˚~90˚),再冠以象限符号,称为该直线的象限角R。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用直线连接而构成的折线图形,称为导线。

构成导线的控制点,称为导线点。

依次测定各导线边的长度和各转折角,根据起算数据,推算出各边的坐标方位角,从而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称为导线测量。

导线的布设形式1.闭合导线2.附和导线3.支导线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1.踏勘选点2.建立标志3.导线边长测量4.转折角测量5连接测量 地形:地物和地貌。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状态称为地貌。

地面上有明显轮廓的,天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各种固定物体称为地物。

预览:

地形图:按一定的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地物、地貌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正射投影图。地形图上任一线段的长度与它所代表的实地水平距离之比,称为地形图比例尺。比例尺表示方法:数字比例尺,图示比例尺

地形图上0.1mm的长度所代表的实地水平距离,称为比例尺精度,用ε表示即0.1M 比例尺越大,精度越高

用途:(1)确定测图时的量距精度(2)可确定测图的比例尺。• 梯形分幅(国际分幅):按经纬线。矩形分幅:按坐标格网 • 编号:图幅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x—y 地形图的图框外注记

1、地形图的图名

2、图号

3、图廓和接合图表 地形图上表示地物类别、形状、大小及位置的符号称为地物符号。(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地物注记)

地貌符号—等高线(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相邻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称为等高线。)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也称为等高线间隔,用h表示。越小地貌越详细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用d表示平距越小,坡度越大

等高线的分类: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助曲线

等高线的特性(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同(等高性)(2)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相邻的图幅内闭合(闭合性)(3)除在悬崖、陡崖处外,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不能相交(非交性)(4)等高线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表示坡度缓,平距相等则坡度相等(疏密性)(5)山脊、山谷的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正交。(正交性)在地形图测绘中,决定地物、地貌位置的特征点称为地形特征点,也称碎部点。经纬仪测绘法:安置仪器,定向,立尺,观测,记录,计算,展绘碎部点

一、在图上确定某点的坐标

二、在图上确定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三、在图上确定某一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四、在图上确定任意一点的高程

五、在图上确定某一直线的坡度

已知水平距离的测设:根据给定的起点、直线的方向和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将另一端点在地面上标定出来。

用钢尺直接丈量两次,相对误差在1/3000~1/5000内取平均。

已知水平角的测设:根据已知水平角和一个已知方向,将另一方向在地面上标定出来 已知高程的测设:已知高程的测设,是利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根据已知水准点,将设计高程测设到现场作业面上

上一篇:广播站招新策划书下一篇:物流管理系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