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纷飞抒情散文

2024-06-22

大雪纷飞抒情散文(共12篇)

篇1:大雪纷飞抒情散文

大雪小记抒情散文

大雪是清晨被我发现的。

即使睡得很迟,也常常早起,不仅仅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也因为长久的习惯,加之清晨送宝宝上学的任务多半由我完成。

真的是纷纷扬扬的.雪,如儿时的记忆,我的心沸腾起来,路面,房顶,树上…全是雪。

宝宝还在沉睡里,或许在做梦,喊她时,她嘟嘟哝哝还要睡,我告诉她下了好大好大的雪。她突然睁大了眼睛,不相信的看着我。

你起来就知道了,我一边说一边放《虫儿飞》,她喜欢的歌曲。

十三号她就考完试了,这些天一直跟着妈妈去学校,今天是休业式,上午返校,明天就要正式放假了,这些天都起的比往日晚些,今天猛然又让她早起,她有些不习惯,,然而惰性也是累积的,所以还是没容她拖延。

路中央的雪已经被车碾的很忧伤。

我们走在路边的雪上,很厚,噗噗的响,松软而有弹性,宝宝捧起雪,又猛然抛下,说,软绵绵的,真好玩。突然又说,可惜今天不是圣诞节,要是圣诞节的话圣诞老人可要乘着雪橇来给我们送礼物了,呵呵,白日做梦吧。

童话依然在,真好。

中午才听新闻里说,居然是暴雪蓝色预警,虹桥浦东两大机场多架航班停飞,火车票代售处依然有撑着雨伞排队的人,在中国,回家过年,依然很难。

走在雪里,有些清静肃穆,有人堆起了雪人,又是别样的冬雪之趣。

下午又在雪里走了一趟,雪依然浩浩然然,世界早已是银装素裹。树上也缀满了雪。摇摇欲坠,忍不住抓一把雪在手上,任雪化于掌心。

想起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今,真的大雪纷飞了,却只想一个人安静的呆着,安静的坐在房间里,捧着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自由之路》。

我想,我的目光已经穿越了这雪,已经抵达了那一片白桦林。

篇2:大雪纷飞抒情散文

节气正值大雪,真正的冬天来了! 冬天最能勾起美好的回忆,——小时候,总盼望冬天下雪。因为雪花飘舞的冬天是最快乐,最有趣的!下雪了,在人们期盼的目光里,雪款款而来。飘飞在空中,尽情地飞舞着,是那样的轻盈妩媚。雪后,走在雪地上,“咯吱,咯吱”的声音,是那么富有节奏,那么富有韵律。

记得我们小时候,堆雪人是最快乐的时光。孩子们全然不顾双手冻得通红,使劲将院子里的积雪堆起来,用黑黑的煤球作雪人的眼睛,用红红的萝卜当雪人的鼻子,拿出家里的草帽给雪人戴上,让雪人现出形态各异的“洋相”……尽情地笑着,跳着,玩得畅快淋漓,这个洁白无瑕的世界,成了孩子们天真幸福的乐园。

当温暖的太阳款款升起,笑颜绽放在冬日的天空,那橘红色的光晕,呈现出融融的暖意,驱散了冬日的阴冷!阳光总能带给人们无限的快乐与心灵的慰藉。孩子们在阳光里做着游戏,老人们在暖阳下倚着墙根,扎堆依傍地拉着家常,那种散淡的氛围,温馨而惬意,我们的心情也就那么懒懒地沉醉在冬日的阳光里……

篇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4: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5:双手捧月梨花纷飞抒情散文

我只是想知道,你离开时的眼神准确地望着天空,而不是望着我。

你疯狂地爱着我,又深深地陷在痛苦之中,让我的疑惑冲撞着我的风景,扰乱我的心情,让我的视线昏盲,不能扑捉风景中的炼狱与坚定。我有一种感觉,你的眼神跳跃到另一个新奇的海面上,像海燕一样充满了疯狂和焦虑。

我看着泥土,你走过的泥土,泥土里泛着幽冷的香,泥土和幽香灌满了我的思绪,我不能离开属于我的.泥土,家乡特有的黑色的泥土。一样不能离开你,就像你不能离开我一样痴迷的世界。

我错了,就像泥土能够演变成沙漠一样,沙漠也能变成绿洲,你选择静静地离开,眼睛望着天空,而不是望着泥土,也没有望着我,可我看到了你眼角里的喜悦和沸腾。

眼睛,是通向心路的枢纽,我在那里,你也在。

望着你离去时的道路,狭窄而遥远,一条指向远方的路,路的尽头一定有你的希望,一个设想好了的图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那条路正在和你脚下的路告别,也告别路上的我。

我多么想,你是一块发光的金属,看到我在金属的反光里流泪,默不作声地为你祈祷崭新的前程。我多么想,我是一个清澈的小水坑,可以在倒影里将你找到,知道你的快乐和悲伤来自何方。或者是天空浮荡的游云,随时都能看到你的安危。

不了,我还是做回我自己,在我的泥土之上等你。

望着天空,学你的样子,放飞心情,让你在远方安静。

守着这片土地,不让任何人经过,在院子的周围种下白玫瑰,等你回来,如曾经一样的痴狂。

走在你离去时的路上,感觉凌乱,凄芒。

此时,才有一种切肤的疼痛,蔓延悠长连连。

你带走的不是你自己,带走的是我的希望和未来,带走了我的灵魂和勇气,带走了我的坚强和固执,你的一切却在我的身体里放光,让我的一切守护黑夜,失眠就不会梦带你,我怎么会知道,你会这样决绝地离去,无影无踪的干净。

月色,流动的光,流动着痛苦。

星星眨着眼,眨着闪动的痛,像我的心在跳动。

这又是第几次,土地上发出了嫩绿色的芽,月光明亮,照满你离去的路,依旧是细细长长,等在你离去的路口,一定会有阳光的金黄,有超出泥土的温暖,有红色的芽孢攀岩在树梢,放着奇异的希望和未来的心秀,欢乐地牵着我的手。

篇6:金秋雨纷飞经典抒情诗歌

春花秋月风雨无情

仿佛只在一夜之间

一花一叶追随风雨悄悄跌落

小区院落倍感凄凉

书香万卷浊酒一壶

无限流年不羡贪杯

只为渐行渐远的倩影

为你送别

第一杯敬我们相遇

停留于滚滚红尘中

双眸凝视皆是茫茫人群

相遇本来就不是一个奇迹

漫步于夕阳黄昏

是相遇之后

笔下一滴不可临摹之淡墨

第二杯敬我们相知

茫茫人海中

萍水相逢的两人

没有世俗的.牵绊困扰

东窗西烛帘卷夜寂

夜幕打捞朦胧的月光

思绪滑落在青涩的词行

第三杯我敬那个静姝女子

风不定人已静

不是每个人都值得藏于心底

说不出是前世孽缘

还是今生缘浅

惆怅路上满是落红香

待到路走到尽头

希望你们有一个圆满句点

第四杯最后诀别

狂风大作满地凄凉

香消玉殒残瓣落笺成殇

如果只是看你熟悉的倩影

那么最好还是不见

此时内心早已无比平静

相濡以沫的时光你的偏执

听一曲离殇,叹一段惆怅

第五杯敬给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人

半路而遇各自海角天涯过客

共同走到今朝的知己挚交

这一杯有太多的言语

有太多的无可奈何

有太多的风景路过

陈酿的甘醇和苦涩

是一路走来的懂得与成长

开怀畅饮喉中万般滋味

独酌初见,浅醉愁饮

乍暖还寒,一年秋来

落花无意,流水无情

金秋九月雨纷飞

不知不觉间

雨滴尽情挥洒

肆意忘形的击打着发丝

篇7:大雪纷飞抒情散文

古代把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过了大雪节气,就快到了岁暮,一年的好光景就要过去了,随着迎来新年。人们都期望着大雪纷纷,满眼银装素裹,所谓,瑞雪兆丰年。

在塞北故乡,在这个节气,没有太多的事留在记忆里,零星记得是封河后,有许多孩子们在冰上滑冰,还有的小孩在打冰陀螺,滚铁环,这样的记忆可能在乡间也很少见了。或许这个季节,尤其乡村,多是娶亲嫁女的时间,因为农闲,为儿女操持婚事的事就多了些。故乡的天气要比中原的大雪节还要冷,此间,老人们在家猫冬,年轻人开始行走在返乡的路上,准备回家过个好年。

而在中原,好像在这个时节,也同故乡的风俗相似,只是看不到小雪封地,大雪封河这样的景色,更没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景象。但仍有雪花飘扬的时候。随着气候逐渐变暖,下雪的冬天,在冬天很少有几场,没准就是一个无雪的冬天。

那日,我与青海诗人李老师说,“好羡慕你们那里的大雪”,他问,“你那里下雪了吗”?我说,“没有啊,下一场就好了”,他说下雪天很冷。我说,“不下雪的冬天,怎么像是冬天”?他笑着说,”也是啊,无雪的冬天,也失去了冬季的美”。是啊,冬季的美是一场覆盖四野的雪,如果在原野,看到一枝傲骨的梅花开了,那必是一个很性感的冬天。

据说在南方,江浙一代,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风俗,我一个北方人,常常嘴馋那些自己打小没吃过的美食,与居住苏州的侄女学会了腌肉,与河南婆婆学会腌菜,然后与广东人学着煲各种靓汤,虽说一样也不精,但是,也希望自己活得不太粗糙,也是我热爱生活的一面吧。

关于大雪,虽没有太多的事物让人想起,在这样的雪季,我喜欢读一读关于雪的文字,川端康成的雪国,雪小禅的充满禅意的银碗里盛雪的文字,也喜欢听雪的歌,听徒有琴的雪落弦歌,竟有一种孤寂的感悟,“落红终有尽散归于土化作尘,听琴楼台上 亦不过 久远平生,醉里挑灯 影朦胧 雪纷纷。”

篇8: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9:在抒情中散文着

它不是掷地有声的交响乐,也不是断人魂肠的二胡曲,你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部轻松愉悦的五分钟短片里,氤氲着亲切而又温软的挚情,悠扬而又清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虽然与Michael Dudok De Wit的《父与女》——这部数年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相比,《透明回忆》没有那份凝重和深远。作者完全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中完成的作品。但是二者的确同有着那一份浓郁的抒情,这种气息并不足以使你大喜大悲,却是情至深时最远最美的流露。

回忆是什么颜色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周晶丝的透明回忆,似乎是一个童话般的梦境,也许,她是那个带你穿越梦境的爱丽丝,在这段步履轻松的穿越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妈妈。super女一号

我们习惯叫她丝儿,她有一张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丝儿的成长里,有妈妈很大一部分的影响。画画,是妈妈常常用来与她沟通的方式。这些画为丝儿讲了很多的故事,也把普通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唠叨变成有趣的画面使她牢记在心。比如看到丝儿小时吮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会画一个爱吃手的小孩,然后手上有很多的虫子,虫子在小孩吃手的时候就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在妈妈画的《做生意》里,猪先生和猪太太是卖冰糖葫芦的,但很不讲卫生,后来改正过来了,大家一起到河里洗了个干净的澡,皆大欢喜。非常生动有趣,从故事到形象设计都是妈妈自己完成,这种连环画、小人书的形式不能不说成为日后丝儿学动画的一个或多或少的影响。

super妈妈从小就有做画画日记的习惯。《一个快乐的暑假》是妈妈年幼时去北戴河玩的时候画的,当时妈妈甚至把它做成了一本小人书,连出版社的名字都有:小人书出版社,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去自己全部包揽(想来颇有些导演的潜力呢)。也许妈妈并不会教丝儿诸如素描、色彩等造型方面的严格训练,但是却给丝儿留下了特别美好欢乐的绘画记忆。“有乐趣、有意思,不用想什么技法啊、规则啊什么的。”这些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童画、连环画,为丝儿的长大(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空间。在她的作品里一直出现的,就是“与母亲一起画画,并且在这样的行为中进行着我们之间的交流”。

透明的四个颜色

全片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主线定下后,接下来是一些结构的划分。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段落,最后反复的修改,又进行了很多的忍痛大删节,精简为四个部分,也就是片中四个主要的颜色:黄、蓝、红、绿。这也是为了画面的颜色更加鲜明,充满动感。虽然人物是透明的,但这些美丽的底色烘托了整个的氛围,也成为回忆和真实中的纽带,而这也铺下了人物年龄的变化、时间的更迭这条辅线。

从小时候的嫩黄,懵懂的看着妈妈在画画;到充满了想象和膨胀的年龄——红色部分,与妈妈一起画画;进入到安静的蓝色,又暗含着成长中妈妈对女儿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影响。时间缓缓的移动,女儿长大了,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没有变的是,她仍像对待幼儿时的我那样上前抱住我,亲吻我。”这醉人的吻是片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号码,仿佛一段音乐中轻快而又不时出现的某一个音符。绿色和黄色有些首尾呼应,都是那种比较温馨的味道,第一部分那暖暖的黄色是妈妈照顾着女儿,到了绿色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似乎是角色的悄然互换,这个时候长大了的女儿在妈妈熟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甜蜜芬芳的吻(妈妈此时一定睡得很香甜)。“这些穿过时间的透明的回忆,已不再是过去的真实,而它留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形散而神不散

2003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个从最初的创意到技术制作、再到整体调整完成整个片子的过程。

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丝儿的丈夫李卓与她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在同样自然、纯真的作品里,他们并没有玩什么特殊的眩技,用过的软件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东:背景着色在电脑上完成,简单朴素,通过photoshop与painter两个绘图软件的结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后期合成上也不过是通过premiere与AE结合运用来完成的。手绘却功不可没,片中人物形象的原画与动画全部运用这个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两边的妈妈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一些画稿的描绘,那些线条因为有妈妈们的加入,也有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本来有很多的镜头是实拍组成的,其中有一段是和妈妈在树林里坐着,阳光暖烘烘的,叶子哗哗啦啦的响着,树影在轻轻地晃动,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是,为了与整个结构很好的结合,还是cut掉了,最后精选了两个符合大结构的精彩部分:开头的一个树林的景和最后一个和妈妈一起远去的背影。首尾实拍树林背景的呼应,使作品完满和清晰。

声音的制作上没有太多的条件,除了片尾出字幕的那段音乐是一个朋友帮助创作的,其他都是根据结构和情绪,选择了一些现成的音乐来进行组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气氛。人物没有什么语言,其中的“咿咿呀呀”声音是丝儿发出来的,很有趣,不禁又想起她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

篇10:大雪,草书的散文

在一方宣纸上弄墨,只写两个字:大雪。是草书。狂放,不桀,飘逸,轻灵,有醉态。纸是白的,雪的白,墨是苍老的,是黑的,魂魄的黑,再大的白雪都无法照亮它。

那纸似一片白茫茫的雪地吧?苍茫辽阔。那墨,似谁游走的身体?有醉态之美,一任裹着的素袍在风里翻飞。

那雪是唐朝的雪吧,风雅,诗情,它以它磅礴的气势激荡着唐朝人柔软而又有广度和硬度的情怀。那墨是狂狷的诗人李白,他好似“大雪”那一行狂草,放荡不羁,一辈子醉酒,吟诗,交友,一辈子都摇摇晃晃的走,好不风流,逍遥,洒脱,豪放!是宣纸上落下的狂草的派头和气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他用一支生花妙笔,替一位妇人诉说着无边的离愁别恨,雪花吹啊吹,吹落轩辕台,却吹不落一场远古,浩瀚而又疼痛绵长的相思。

再写,依然是草书——瘦的狂草,枯笔,是一副瘦骨支撑起的一架身体,瘦得只剩下风骨可感,瘦得只剩下相思可叹,瘦得让人忍不住觉得那是咳了血的。这雪是宝玉雪夜别父时的雪,下了几天几夜。宝玉光着头,赤着脚,他向贾政倒身下拜后,随一僧一道飘然而去。那夜,身后的大观园成了流光碎影,成了幻梦,成了叹息,林妹妹走了,一切都空了,了了,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呀,真干净,从此红尘里的一切都和他无关了。他是那雪地里的一行枯瘦的,苍老的,疼痛的草书,风雪中踉跄着,魂魄在躯体里奔突,奔突。

再写?再写就是北宋的雪了。那纸上苍劲的墨迹的走势,分明就是《水浒》里的林冲在大雪之夜,踩着碎琼乱玉,顶着猎猎的寒风,去买酒,然后挑着仇人的人头,在雪地里狂奔呀,他奔赴梁山,从此在那片血雨腥风的江湖里,刀起刀落,快意恩仇。他无疑是落在宣纸上的狂草,恣意的性情,放纵着,但不是无收无管,而是遵从着自己内心的章法和人情。

想想,这些都是先民门用才情,用性情,用抱负,用命运,抵死浓情书写的草书,他们在历史的长河里,尽显着各自的风骨。

阡陌红尘里,我亦是抵死浓情的,只是人生的这一页宣纸上,我只能是一行行书,格局不大。因了身上的牵绊太多,束缚太多,做不了大开大阖,只偶尔两笔潇洒起来弄弄风云,已觉是穿墙越户了。步子刚迈出去,赶紧又收回来,生怕从此担了个“不安分”的“罪名”。为人妻,为人母了,终究不敢放肆了,亦放肆不了了!再委屈,再有满腔愤懑的情愫,也没有“梁山”可上了,也没有江湖可寄了,只在厨房里的那一方菜板上刀起刀落吧,或者,偶尔在负气之下,甩了锅碗瓢盆不顾,去商场,去长街淘衣去,穿一次逸地的长裙,涂一次墨绿色的蔻丹,度一回莲花一样的步子,花半天的时间看看护城河畔的风景,吹吹天际滑过来的暖风,看着太阳缓慢落下河岸去,就算是一次自我抚慰了,就算是制造的一点“小**”,“小声势”了,就算是自己弄起的一点风云了,可待回头再看看自己手里的钱包,又对自己当初付款时的那种“豪迈”气概感到后悔不已,算计着那么多钱得买多少油盐酱醋呀……咳,真是出息不大!哪里还敢学李白那样去买醉?去云游四海?即使偶尔也会有“怀才不遇”的愁绪,即使偶尔也想去游历万千山水,即使……

若明日大雪,且让我放纵一回吧,优雅从容地倾泻下那三千烦恼丝,褪下华衣,褪下人生里所有的负累和牵绊,在雪地里狂奔,狂奔,奔往哪里?不是如宝玉那般随一僧一道飘然而去,断念红尘,而是奔往属于我的那片未及,未知的美好。我的尘世安暖祥和,爱我的和我爱的亲人们都还在,我又怎会舍得割舍?或者,只一袭兽皮裹身,在雪地里升起熊熊篝火,和势如狂草的雪花一起,都以最原始,最朴素的生命形态狂舞!狂舞!

篇11:任思绪纷飞散文

如果真有天国,人们会不会见到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那个人,是不是就能完成自己生前所不能完成的事?如果真有通往天国的邮寄地方,那里会不会和电影中一样浪漫:一望无际的绿草地,一只红色的邮寄箱,箱中满满的是生者给死者送去的祝福和深深的思念?如果真有天国邮递员,是不是会真像影片中的那样温柔,那样懂得人的心思?我不知道。

小时候,抬起头,望望天,天上的云勾勒出脑海中想念的那个人。一样的慈祥,一样的微笑,一如以前我窝在她臂腕里玩耍时的和蔼可亲。瞬间,温热,涌上,流经发际。耳畔,回荡起她的声音,不由自主地,回应她的呼唤:外婆,我想你了。可是,你在哪儿呢?我不知道。

是否真的存在那样温柔的天国邮递员?如若有,我定也愿意陪他替人们邮寄思念,陪他直到他的任务结束。

特别怕孤独,怕孤独侵蚀自己,吞没自己。每当自己在意的人一段时间不理我,不与我说话,我就想他会不会生气了呢?会不会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还是我在他的心里并没有占那么大的位置?我不知道。一个人站在寝室的阳台上黯然落泪,任凭眼泪和鼻涕混在一起,不顾形象。朋友问起,也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她们会认为是我太过矫情,太过敏感神经?我不知道,只是不愿说罢了。

黑暗的夜空是最好的秘密藏身处。它能包容我所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它能静静地倾听我的心声,即使我不说,它也能懂。或许,它也会像天国邮递员那样,将我的想法传送到那人的梦中,在他耳边轻声诉说…后来,我们果真就和好了,难道真的`是我想多了?又兴许真的是它,那深邃的夜空,将我的心里话诉与他耳?我想。

最后,天国邮递员的身份被人看穿了;最后,他的任务终究还是到了尽头;最后,他不得不离开,离开自己真心爱着的人。但,人们往往倾向于美好的结局。于是,影片最后还是没有让男女主角忘记那份经历,还是让他们两个彼此相爱的人,走到一起。

篇12:雪事纷飞散文

1、

除夕。雪夜。

一场从黄昏时分到来的纷扬大雪,把这样的夜晚变成了一个银色苍茫的世界。那些飘荡的雪花扯开浑然天地间素洁无垠的大幕,裹着除夕夜特有的温馨和欣喜漫天漫地地垂落,把许多的洁白和纯粹片片叠叠地偎依在了此刻的人间。

这是一年之中最温情深重的时刻,是亿万炎黄子孙举国翘盼的一年一度的大年之夜。

飘然而至的雪花先是零零碎碎、片片朵朵地飞,斜斜的、轻飘的,若有若无,伴着近处嬉闹的孩童一只一只点燃了抛向空中零星的火炮声,让人疑心这不是雪,而是低空里不断散落的鞭炮碎屑。

夜幕降临了。农家小户里所有的屋子、门前和院后都亮起了一盏盏的年灯;燃着火烛的红灯笼也挂起来了,大红的“福”字在喜庆的灯光里熠熠生光;长长的堂屋后壁古旧的八仙桌上,一对硕大的年烛亮着,颀长的烛火在袅袅生烟的香炉两侧摇曳。

年夜饭还没有摆上桌子,栎炭火的炉子正燃着,从红色的炉膛里不时毕毕剥剥地往外飞溅着火星;从黑白的、彩色的电视机里飘出来此起彼伏欢声笑语;小小的孩子们手持着卡通的灯笼在邻里雪地间三五成群地串走。小小的山乡里飘荡着阵阵年夜饭的香味和淡淡硝磺的气息,氤氲着浓浓节庆的气息。

雪片渐渐地大了。漫天纷飞的雪阵掠过苍黄的山峦脊岗,穿越山间的丛林松风,把苍黄的山脊和丛林、清瘦嶙峋的树木和黝黑的屋顶渐渐染成薄白、染成银白,直到完完全全地变成了一片没有一星杂色的洁白和苍茫。

我坐在幽暗的小小窗棂之下,听闪过群山的林间裹着雪花的松风,听窗外的稀疏的树枝上扑簌簌的落雪,听低矮瓦房的屋顶上无数的雪花轻轻地层叠和覆盖。稀稀落落的鞭炮声里,坐在昏黄的灯光之下,这些轻灵飘忽的天外来客在这样的除夕夜里单一而执着的造访,多少有点令我惊喜。

雪是快乐的,不管是冰封的北国还是在温软的江南;雪是肆意的,无论是点滴的飘洒还是漫天的扯落。它们或轻灵或迅急,或夹着点滴的雨,或裹着行走的风。而这样的夜晚这样的雪,却多了许多不期然的温暖而宁静。

2、

雪还在下着。

我听见母亲在灶堂里的忙碌,听见温暖的柴火在厚铁的锅底下欢呼。

靠在母亲黝黑的灶台,看母亲手中不停舞动的锅铲和油瓶,团团撩起的烟雾不断在母亲的眼前和头顶幻化,又越过母亲佝偻的身躯从靠墙的木头窗棂里穿梭出去。

锅灶下,忽明忽暗的光焰映照着不时塞着柴火的父亲的脸。父亲持着和面庞一样黝黑的火钳,弯起竹弓一样的腰,神情专注地侍候着灶膛里的温暖,长久地没有言语。

生我养我长我的老宅里,在屋舍间起伏不平的泥土地上,欢欣跳跃的儿子小鸟一般一次又一次地跳过那道道矮矮的门槛,小小的身躯从这间屋子飞到那间屋子,又从温暖的门里飞到飘雪的屋外。

灶台间闪烁的火,母亲来回舞动的手,父亲攥着火钳苍老的大手,孩子瞬息如波的欢叫。这宁静而安详的气息,一点一点地点燃了我心中存留的温暖。

3、

头顶的白炽灯突然间灭了。窗外四邻间通明的灯火也一齐消失。

短暂的停电让窗外的雪光里许多澄明的光辉透过没有阻隔的窗棂一下子投射了进来,那是一片令人惊艳的白。

雪依然是无声的,飞扬着、斜斜着落下。天地间不再分开的群山,门前松软的泥土,枯枝上悬挂着的寂寞,稍远处的杉树上高高的鸟巢,都披上了一片纯粹的色彩。

父亲点亮了一根蜡烛立在锅沿。微弱的光便在灶堂里摇晃了起来。我走了出去,走进除夕夜这纷扬的春雪里。

薄白的夜色里,雪花的飘飞模糊了我的视线。我只望见无数舞动的雪花从天际辽阔地坠落,落在我周遭的大地,落在我的发梢、眉毛和厚重的冬衣,它们一片又一片地吻上精黑的枝头,钻入枯草的叶间,渗入到干涸的池塘,贴上了山村里稀稀落落的冒着炊烟的低矮屋脊。

有爆竹和礼炮的声音一直零星地响起。遥远的山外,四下缤纷的焰火展开一朵又一朵五彩的伞幕,裹着清扬的哨子一阵阵地升起。这不断闪烁的光一次次地照亮了这纯洁银白的天地,照亮了我久久无语的眼睛。

雪还在下着,在这辞旧的爆竹渐紧的声响里,雪花只是覆盖,覆盖,渐渐地失去了飞翔的声息。

电终于来了,好一片温暖的光明。

4、

凌晨十二点的时分,雪依然没有要停的意思。漫天飞舞的雪片更加稠密、更加硕大了,如无数轻盈洒落的羽翼,成片成片、无边无涯地飘下。

这是去岁与来年最后的交接,是一年一度最分明的时光节点。

刹那间,爆竹轰鸣,焰火四起,震耳欲聋的声响将我热切地笼罩了。我的世界满是响彻午夜的欢乐和关于来年渴盼而光明的畅想。这每一束升起的光焰一次次地瞬间点亮了天空和银色的土地、点亮了山峦和河流,点亮了银白的世界里所有的忧伤与欢乐、所有的失落与收获,也点亮了无数欢聚的幸福与分离的愁怨。天地之间也因了这不断升腾的光,而愈发地洁白和纯粹了。

我在除夕的雪夜里行走,如一叶风雨飘摇的小舟。顶一身纷扬的落雪,我在漫天的.飞雪中漫溯。除夕夜晶莹和澄明的微光挟裹着午夜时分不断升起的光焰和巨大的轰鸣,正告别着往旧辉煌或是苦痛的岁月,宣告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雪片飘飘。我知道一切的陈旧都在这银白的世界里沉醉;一切的腐朽,也都在这辞旧的礼炮声中得到些微的安抚和慰籍。

而在这样的陈旧和腐朽中,一切的新生和光明又在悄悄地孕生,悄悄地拔节和成长,一如破壳的卵。

5、

过了今夜,一切都将是新的。

而这新的事物又将必然地走入另外一种衰老与腐朽中。这,是不是就是天地之间所有万物无法脱逃的宿命呢?岁月的风吹老了一切,唯独吹不老的是那些关于爱的思念,那些关于生命的期待与守望。

我知道,今夜的旧也曾经是如此地鲜活过,如此地富有生命的力量与欢喜;而那些白雪被覆下的呼吸也必将是幸福的——因为它们也曾经都是新的,又必将在时日的更替里承托起生命在走向腐朽与衰落的过程中孕生着的新的生命与希望的根基。

如此,这样的腐朽与衰老便是毅然决然和心甘情愿的了。而这除夕之夜的老去和新旧气象的更替,便是一种必然的舍弃与迅疾的向往。

这正如人生,在含泪的行走中挥别往旧的曾经,埋葬了老去的残骸与情怀,继承下来那些原始生命的浆汁与奔突的血液,去迎接疼痛涅磐的新生与等待——尽管有许多的不舍,尽管那些曾经是如此地值得忆恋与长久地萦怀。

如此,我的想念,也便没有了语言。

6、

夜已阑珊。

躺在低矮老宅的床榻之上,听二月春雪落下的声音。雪花像无数缤纷绽放的礼花,穿越冰封的画面,毁灭了生命里最初的世界。

安静的山乡里,所有的声音都渐悄渐逝,唯有穿越时光的落雪在夜色下呢喃。而在新年最初的时光里,我是这寂寞的山乡独自不眠的守岁者,枕着焰火弥散的岁月,守着一分一秒不断滑去的时间。

我在扑簌簌的雪声里听见老宅狭长瓦片的叹息。远处,依稀有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起。哦,又是一个寻常却又全新的世界了。

可是,因了这穿越曾经和未来、走过去岁和今朝的飘雪,我的世界是否会依然绝白而纯粹?

7、

春雪是短暂的。它如一位匆匆而过的使者,带走深冬的寒意,捎来春的温软的消息。

我走在清晨寒意料峭的河堤。低矮的野竹在盈盈的雪光里簇簇轻摇,片片落雪扑簌簌地零落。我听见一些鸟儿在空气里扑动翅膀的声音;听见一只尖喙的啄木鸟敲打枯槁的枝干笃笃地歌唱。

抬头,我望见清瘦单调的河柳,和稀疏遒劲的枝丫间几朵乌黑的鸟巢,那是择木而栖的鸟熬过了严冬的温暖的巢穴。几只野鸽在枝头从容地静立,细细地啄它们蓬松的羽。

河流依旧萧瑟。荒草只是无力的萎黄。小河的水尽管浑浊,细碎的微波却还在点点地粼动。那里有河床下经久不息的流淌,有沉淀了一冬的坚忍的守望和等待。

而我,却透过这满目的萧瑟与等待望见了春水将至的奔流,望见百鸟婉转起伏的歌唱,望见从我的脚下一直铺展开去的草木无边葳蕤的青葱。

8、

我走在江南雪化时候的冷风里,聆听春的声音。此刻,一束阳光正透越天空的苍茫,把温暖的光辉洒在我的身上。

雪正在一点一点地融化。我知道,此刻,所有江南温软的雪也都在一点一点地融化。我听见雪化的声音点滴地敲击着地面,——这让我疑心真的春天已经到来:我躬下身子,细细翻开脚下一片萎黄的草叶,我看见一些正在萌动着的生命顶起无数个稚嫩和弱小的绿,一直地撞向我的眼睛。

上一篇:小鞋子观后感小学生下一篇:医院消防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