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理论

2024-06-07

金融基础理论(精选6篇)

篇1:金融基础理论

金融学基本理论

第一部分现代金融相关概况

一、何谓金融

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表示所有货币与信用关系的总和。金融随着经济社会和商品货币信用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现代金融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

二、现代金融学及其特征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现代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的应用经济科学。

基本特性:理论性、实务性、政策性、操作性。

金融理论:货币理论、信用理论、风险理论、创新理论,四大理论体系。金融实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政府管理,四大操作体系。

三、现代金融行业基本特征

1、负债性:负债经营

负债经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银行,银行资产负债率一般在90%以上,银行所有经营活动都基于负债。

2、社会性:家庭、企业、机构、政府

金融已经渗透到各个生产部门,这种渗透将越来越深入。

3、信用性: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商品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信用制度的产生,有了信用才有了交易,才有了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四、现代金融概况

金融功能:资金配置;货币创造;调控经济。

现代金融学两大支柱: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P模型),现代金融学理论都是基于上述两大支柱延伸而来。

第二部分货币理论

一、什么是货币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实质:反映某种信用关系。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形式:实物、金属、代用、信用。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MV=PQ(货币数量论)

M: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Q:商品总量

货币价格(利率)决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市场利率(前提是一国利率政策放开,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

二、货币供求理论

1、货币需求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期望持有的货币数量。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有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流动性需求理论(流动性陷阱)。

2、货币供给指经济社会中的货币存量,银行部门的负债总量,由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两部分构成。

影响因素: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在传统金融理论中一般将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认为货币供给一般由一国中央银行决定)

3、货币分层

按货币流动性大小一般将货币分为如下:

M0 = 现金通货

M1 = M0 +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 = M1 + 商业银行定期存款

M3 = M2 +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M4 = M3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M5 = M4 + 政府短期债券与储蓄券

M6 = M5 + 短期商业票据

其中在经济中M1是用于衡量一个经济总体中流动性是否过剩的重要指标。

4、货币供求:货币政策

三种关系:供大于求;供等于求;供不应求

传统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也就是在市场中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将通货膨胀归咎于货币供过于求而不是商品供不应求;相反当货币供给不足时就会产生通货紧缩;而理论上的货币供求均衡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是不存在的。

当宏观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时,就需要货币政策的干预。

货币政策工具:传统工具与选择性工具

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工具: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三、传统货币政策存在的争议

1、如何防止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所隐含的政府的贪婪?即对个人而言,钱越多越好;但对国家来说,钱越多越好吗?

2、国家垄断货币发行,即意味着政府具有某种潜在的铸币税(中央银行从货币的制造中获得的利润,因为货币的市场价值要高于其制造成本)。布坎南主张货币发行应实行多元化,废除国家垄断发行货币的特权。

第三部分信用理论

信用是一切金融活动的起点;而失去信用又是一切金融行为的终结(商业银行存在的最大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信用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是货币和商品资金的借贷行为。信用的发展是金融业甚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

一、行用的实质

信用关系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借入商品或货币者为债务人,贷出商品或货币者为债权人。

信用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只是货币使用权的暂时让渡,而不是所有权的真正转移。

二、信用形态

信用形态: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民间信用。

信用形式:口头;书面;公证;抵押。

第四部分风险理论及金融风险管理

一、风险及其特性

风险即可能发生的危险。在经济学中一般指资产及其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根本特性,包含是否发生、何时发生以及发生程度三方面涵义。

二、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主体或金融体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国家风险、操作风险。

三、金融风险特征及生成机理

风险特征:客观性、突发性、扩散性。

生成机理:金融风险的周期性理论、货币主义学说、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论等

四、金融风险案例

1、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事件,道琼斯指数暴跌

2、日本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3、1992年索罗斯量子基金冲击英镑,导致英镑推出欧洲货币体系,实行自由浮动;1998年索罗斯冲击泰铢以及港币导致亚洲金融危机4、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5、1995年法国巴黎银行倒闭

五、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金融主体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的过程。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一般管理内容包括资产流动性、资产安全性、资产充足性管理等。

1、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遵循全面系统、综合考察、科学计算、经常化的原则。常用的方法是因果关系分析法、敏感度分析法、高级计量经济学方法等。

2、风险管理策略

控制策略:避免风险和损失控制。

财务策略: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

关键: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

五、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一、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按照一定方向改变金融资产的收益、风险、期限和流动性四大特性组合的过程。金融创新包括传统金融工具创新和衍生金融工具创新。

传统金融创新:负债业务创新、资产业务创新和中间业务创新。

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远期、期货、期权、互换,衍生金融工具最大特点就是高杠杆交易。

二、金融工程

金融工程是指用来表示一种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将现有金融结构进行重新组合,以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金融创新过程。主要用于套期保值、风险管理以及结构化金融等。

金融工程核心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期权定价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利率理论等。

三大支柱:资产定价;时间价值;风险管理。

三、金融监管

无论何种体制设置,但监管主体必须具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要求,即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具有操作上的实施能力,以及具有足够的资源去承担风险。

商业银行监管模式:预防性监管;应急性监管;保险性监管。

五级分类制度(骆驼评级体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主要金融监管理论:公共利益理论;保护债权论;金融风险控制论;金融监控理论等。

篇2:金融基础理论

任课教师:曾宇新

一、课程性质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任务

《金融基础》是高职教育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课,它是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大专层次的财经类专业人才设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运用能力,依据高职办学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次的定位,本课程设置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促进。

二.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

1、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目的收集资料、完成实践性大作业

2、针对一定的主题,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展开讨论,得出分析结论。

3、通过实践性案例的分析,以金融专业的专业视角来模拟解决问题。三.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时安排

1、收益资本化原理的实际运用——资产估值(4学时)

2、案例分析和讨论:证券投资投资的风险控制(4学时)

3、案例分析和实践性作业:汇率风险防范(3学时)

4、案例分析和讨论:货币政策、股市、汇率、利率等金融基础变量的内在联系和变动规律。(4学时)

四、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1..收益资本化原理的实际运用——资产估值

知识要点:现值、终值、折现率的内在联系和具体计算。风险和流动性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金融资产的估值原理

实践方法:

通过作业熟练计算货币时间价值;

以某一现有的国债品种为例,通过债券的估值公式计算该债券的理论价值;

选取某一上市公司股票,依据金融机构对该公司未来收益和成长性的分析报告,运用股票估值公司计算该股票的理论价值;

以厦门某一小区的房租为依据,选取合适的折现率,以收益资本化为依据计算该小区房地产的理论价值。

以上实践作业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为必做题,其他实践作业任选其中两个完成。

2、案例分析和讨论:证券投资投资的风险控制

知识要点: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风险与报酬的关系;金字塔加仓等资金管理技巧;止损的设置原理。

实践方法:引入案例进行讨论;

以即时行情和模拟筹码为依据,设置一套资金管理系统; 设置一套带有止损止盈的交易系统并说明止损的设置依据。3.案例分析和实践性作业:汇率风险防范

知识要点:汇率风险的种类、汇率风险的要素、风险防范的原理、平衡法、组对法的运用。

实践方法:

以某国际经济交易案例为依据,运用平衡法设计汇率风险的防范策略; 以某国际经济交易案例为依据,运用组对法设计汇率风险的防范策略。

4、案例分析和讨论:货币政策、股市、汇率、利率等金融基础变量的内在联系和变动规律

知识要点:货币政策;货币供求原理和利率的决定;汇率管理制度;汇率和货币量的关系;利率和货币量的关系;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

实践方法:案例分析小论文。

1.自找某一具体案例,以案例为依据评价货币供给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2.自找某一具体案例,以案例为依据评价评价利率的决定因素。3.自找某一具体案例,以案例为依据评价汇率和货币供给的关系。4.自找某一具体案例,以案例为依据评价汇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

五、考核评价

篇3:金融基础理论

关键词:金融理论,教学体系,经济增长

1 传统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是随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即研究金融体系 (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 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来促进经济增长, 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离不开对货币功能的认识。在重商主义者看来, 货币就是财富, 因而与经济联系在一起。John Law (1871) 系统阐述了货币金融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主张由国家创办银行, 发行纸币, 以推进生产贸易的发展。以Adam Smith、J.S.Mill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也认为, 与货币紧密联系的各种金融活动, 尤其是银行的建立和发展, 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银行具有信用创造的能力, 这种信用创造能力能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必需的购买力,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Schumpeter, 1990) 。Tobin (1955、1965) 通过将金融因素引入Harrod-Domar模型, 发现货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在于:货币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 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影响其消费或储蓄行为,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二战以后, 西方各国的经济增长较快, 其金融体系也得到迅速发展。而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却相对缓慢, 其金融体系也相对落后。于是,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便成为不少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Gurley与Shaw (1955、1967、1967) 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经济增长是前提和基础, 金融发展是动力和手段。Goldsmith (1969) 则率先提出了综合全面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概念, 并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1973年, Mickinnon和Shaw金融深化论的提出标志着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建立, 也是论文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之一。该理论重点提及了实际利率对金融发展乃至经济增长的重大影响, 其核心思想是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 以使实际利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动趋于均衡水平, 从而保证经济以最优速度发展。Mickinnon和Shaw的金融深化论在国际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从1973年以来, 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发表了对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的看法, 其中相当部分是主流经济学派对Mickinnon-Shaw理论的改进和完善。Kupur、Mathieson (1980) 认为金融中介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提供资本而实现的, 金融中介资本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存款实际利率的影响。因此, 必须取消政府对利率的控制, 实行利率自由化, 才能使经济得到稳定增长。Galbis (1977) 在接受Mickinnon基本理论与政策主张的基础上, 用一种“两部门模型” (Two-Sector Model) 修正和补充了Mickinnon的“一部门模型” (One-Sector Model) , 并得出结论, 在发展中国家, 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在于金融可以使资金从低收益的部门流向高收益的部门, 从而导致整个经济增长率的显著加速。此外, Fry (1982, 1988) 对Mickinnon-Shaw金融发展模型也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并对发展中国家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计量验证。

2 20世纪90年代后的金融发展理论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为金融发展理论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到20世纪90年代, 一些金融发展理论家不再满足于对Mickinnon-Shaw理论的修修补补, 他们明显地意识到金融抑制模型的诸多缺陷, 以及根据这些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过于激进。他们在汲取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基础上, 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 (或金融市场) 并入金融发展模型中, 直接对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建模, 对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做出了规范意义的解释。

在对金融中介体内生形成的研究中, Bencivenga和Smith (1991) 提出了一个具有多种资产的内生增长模型。认为当事人的随机流动性需要导致了金融中介体的形成。金融中介体的存在使当事人改变了储蓄的构成, 即持有更多的流动性差但生产性强或更少的流动性强但生产性差的资产。金融中介体的作用是提供流动性, 而不是克服信息摩擦。Boyd和Smith (1992) 通过对三种不同“市场结构”的考察, 发现信息获取 (监督) 的比较优势是金融中介体形成的原因。Schreft和Smith (1998) 认为当事人面临着迁移 (从一个位置迁移到另一个位置) 的风险。金融中介体的形成, 避免了迁移发生时的资产变现所带来的损失。因此, 空间分离和有限沟通是金融中介体形成的原因。此外, Dutta和Kapur (1998) 则认为, 当事人的流动性偏好 (liquidity preference) 和流动性约束是金融中介体形成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初, 金融发展理论正处在形成时期, 当时理论家仅关注金融中介体的内生形成而未关注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 理论研究也局限在建立新的内生金融中介体模型或提炼和精化已有的模型。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在金融体系中地位的上升, 促使一些理论家认识到早期理论的缺陷, 对金融市场形成机制的忽视, 他们转而致力于建立内生金融市场模型, 试图弥补这一缺陷。Boot和Thakor (1997) 通过建立模型发现, 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各具优势, 监督优势导致了金融中介体的形成, 信息获取和信息汇总方面的优势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形成。Greenwood和Smith (1997) 则认为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或参与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

3 金融发展理论的实证检验

金融发展理论的具体结论是否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其政策主张能否付诸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需要进行实证检验。20世纪80年代以后, 各种有关金融发展理论的实证检验大量涌现。Fry (1978, 1980) 在“Money and Capital or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一文中, 对Mickinnon和Shaw的基本结论及他们关于传导机制问题的理论分歧做了实证检验。在“Saving, Investment, Growth and the Cost of Financial Repression”一文中, 以实际存款利率被限制在其市场均衡水平之下作为金融压抑的标志, 对所选择的61个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金融压抑代价做了计量分析。Lanyi和Saracoglu (1983) 对21个发展中国家在1971~1980年间实际利率与金融资产增长率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做了计量验证。计算的数据结果表明, 在把实际利率作为外生变量的前提下, 实际利率与实际金融资产增长率以及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到20世纪90年代, 金融发展理论的实证检验方法得到了极大丰富。学者们运用新兴的计量分析技术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在宏观层面, King和Levine (1993) 在Goldsmith (1969) 的基础上设计了Depth、Bank、Private、Privy四个用于测度金融中介体服务质量的指标来表示金融发展水平, 然后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80个国家1960-1989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从而在金融功能的计量指标设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后, King和Zervos (1998) 又设计了六个指标, 从股票市场规模、功能、波动性和国际一体化程度四个方面对金融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衡量, 并以此为依据,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47个国家1976-1993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为了确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相关性, Rousseau和Wachtel (1998) 应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挪威和瑞典五国1870-1929年间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 采用差分面板分析技术对47个国家1980-1995年间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Levine (2000) 等采用广义矩法对74个国家1961-1995年间以5年为单位进行分段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

在中观和微观层面, Rajan和Zingales (1998) 采用美国企业的相关数据确定了各产业对外源融资的需求特征, 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41个国家1980-1990年间的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Neusser和Kugler (1998) 通过设定一个包含所有金融中介体活动的金融深化指标, 运用多元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经合组织13个国家的制造业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在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对这些国家近3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Wurgler (2000) 对65个国家的制造业在1963-1995年间的总投资及产业增加值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 (1998) 以企业财务预算模型为基础, 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30个国家1984-1991年间的企业特定类型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Beck等 (2000) 根据世界商业环境调查给出的4000家企业1995-1999年的数据, 对金融发展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同时, 他们还用金融体系、法律体系和腐败行为对企业的融资活动的约束程度来反向测度了金融发展水平。

4 对《金融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启示

从金融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是金融发展理论本身还是其研究方法均呈现出自身的演变规律, 表现为历史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定量化趋势。为此, 在《金融学》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金融理论的这些特性, 才能把握住《金融学》这门课程的精髓, 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学专门人才。具体来看, 《金融学》教学体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改革:

其一, 《金融学》教学应坚持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从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 金融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形成、发展、深化的历史过程。因此, 在金融学教学中应处理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金融的过去是现在的基础, 未来是现在的发展, 在金融学教学中应立足于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现在, 对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进行必要的回顾, 对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未来进行前瞻性展望;既要介绍金融理论和实践中已经达成共识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还要介绍正在行进中的中国金融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把握金融理论和实践演进的脉络, 才能对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二, 《金融学》教学应坚持开放的观点。这里所谓开放的观点, 就是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外界环境发生广泛信息联系的一种教学模式。纵观金融理论发展演变的历史, 就是一部不断接触新世界、不断吸收新思想和新观点的开放历史。没有开放性的思维, 金融理论就难以获得快速发展。金融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当前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 金融学必然是一个开放性学科。面对新的经济形势, 在金融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强化基础性的金融及经济理论研究, 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开放性金融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 并及时将这些金融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 不断充实和完善金融学理论体系。只有这样, 整个金融学教育才有一个与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论基础, 才能适应金融理论发展的开放性要求。

其三, 《金融学》教学应坚持实践的观点。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金融理论发展的历程, 就是人们不断实践和金融学家们不断探索实践的历程。长期以来, 我国许多高校的金融学教学实践机会极少, 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毕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因此, 在金融学教学中应坚持实践的观点, 通过引入更多的实践环节, 如引导学生参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 借助网络环境进行模拟交易和实际系统应用, 建立金融专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金融市场和投资操作机会等途径, 积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其四, 《金融学》教学应强化定量化内容。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 早期金融学者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对现实金融经济问题进行经验验证。但随着现代金融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单纯的定性化研究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 金融理论出现了定量化研究的趋势。为此, 金融学教学中应逐渐改变以定性分析占绝对主导的教学模式, 顺应现代金融学的数量化特征, 增加计量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随机过程、泛函分析等课程内容, 充分利用已有的金融定量化研究成果, 加大金融工程学、金融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内容的教学。

参考文献

[1]Gurley, John G.and Shaw, Edward S., 1955, 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5 (4) , pp.515-538.

[2]Greenwood, Jeremy and Jovanovic, Bruce., 1990,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Politic.Economic., 98 (5) , pp.1076-1107.

[3]King, Robert G.and Levine, Ross., (1993) ,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Eds.:COLIN MAYER AND XAVIERVIVES.London: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pp.156-189.

[4]Diamond, Douglas W., 1984,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 Review Economic Study.51 (3) , pp.393-414.

[5]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 2003, (4) .

[6]杨胜刚, 乔海曙.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1, (6) .

[7]张亦春等.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1, (3) .

篇4: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的矛盾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决策;从众行为;羊群效应

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经济学家和投资实践家们不断地发现传统金融理论与现实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冲突,因而尝试从多个角度对传统理论进行革新,以期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特异性等各种现象。金融理论的一个新发展--行为金融学,是从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出发,分析不同投资者在不同环境下的投资理念,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补充。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行为主体,他们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决策,追求风险既定下的最大收益或者收益既定下的最小风险,并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文淑惠(2001)认为,“作为一个经济主体,投资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行动,即:进行投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投资者会把他们搜寻到的信息,以及对经济前景的预期,通过投资行为反映到股票价格及其波动上来。”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最优决策实际上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心理选择,不确定性决策是开放型的决策,不可避免地受到混乱的投资环境和个人情绪的影响。

投资决策的理论基础传统的金融理论是在EMH基础上提出的预期效用理论,理性投资者追求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根据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估计股价并据此定价,投资者的信念和主观概率是无偏的。但随后几十年的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总是以理性态度作出决策,而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人们的投资行为。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核心,它最早是由Markowitz(1952)提出的,但推动这一理论发展的是Kahenman和Tversky的研究(1979)。他们用更现实的行为假设取代主观预期效用决策模型,对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提出强有力挑战。他们认为投资者的效用并不完全依赖于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而是反映在期望理论的价值函数V(ValueFunction)。价值函数是期望理论用来表示效用的概念,是获利或损失的函数。期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概率评价函数π(Weighting Function)。Kahenmann和Tversky(1979)认为人们对不同的效用值所对应的事件发生的主观概率是不一样的,按照实际概率值可以划分为极可能、很可能、很不可能、极不可能几种情况,不同情况下人们的概率评价值有着明显差异。在金融活动中,这种心理特征表现的很突出,其直接影响表现为投资者过分的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其间接影响是过滤信息时,注重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忽视那些使他们自信心受挫的信息,从而降低投资者的回报。

从众行为决策过程分析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认为投资者的决策是在理性约束下的相互独立的随机过程。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信息,而是相互学习相互模仿。正是投资者之间这种模仿行为可能引发证券市场上的剧烈波动,这对于市场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易诱发金融危机。“羊群效应”理论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环境下的行为理论。同样可以用“羊群效应”理论来解释证券投资者的行为。证券投资“羊群效应”的成因。“羊群效应”的形成可以划分为非理性成因和理性成因。“羊群效应”的非理性成因说指的是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行为,强调人们类似动物具有从众的偏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正是投资者这种非理性的盲目跟风行为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而理性成因说则更多地沿用了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框架,它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融合进来,其主要成果仍是在效用最大化前提下得出。

行为分析对投资者的启示是作为投资者,很明显被许多行为和心理因素所影响。个人投资于股票应采取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是各类投资者应该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投资者控制认识错误的最好方法是长期坚持特殊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在为投资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其要点,而且应该制订特殊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买、卖或持有)。保留长期的“投资记录”有助于投资者评估其投资决策,这种类型投资策略,使投资者会更早地认识并承认这些认识错误,从而帮助他们控制“情绪波动”。本质上,避免这些认识错误的方法是少交易并实施简单的“购买并持有”策略,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我国的投资者结构以中小个人投资者为主,投资者的非理性特征更为突出,所以要规范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首先要注意研究他们的行为特征,迄今为止中国股市的过度投机与波动莫不与缺乏一个理性的投资者群有关。证券市场上针对中小投资者进行的投资者教育,其涵义是通过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增加投资者的知识存量,减少中小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特征,其目标是构建证券市场的理性的微观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在证券市场上的使用,与今后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演进,证券市场之间风险传递越迅速,涵义是通过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增加投资者的知识存量,减少中小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特征,其目标是构建证券市场的理性的微观基础。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在证券市场上的使用,与今后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演进,证券市场之间风险传递越迅速, 对中小投资者的素质和投资理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对投资者证券行为的研究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力.行为金融理论对效率市场假说的挑战[J].经济科学,1999,(3).

[2]石善冲,齐安甜.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李国平.行为金融学[D].北京:北京大学,2006.

篇5:现代金融市场理论的四大理论体系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主要包括相辅相成的四大理论体系,即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以及方兴未艾的行为金融理论。

一、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在金融市场中,几乎所有的金融资产都是风险资产。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追求投资者效用的最大化,即在同等风险水平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是在同等收益水平下的风险最小化。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是风险资产的均衡市场价格问题。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只能通过改变风险偏好来影响风险溢价,即“只能通过承担更大的风险来谋求更高收益”。

CAPM理论为消极投资战略——指数化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评价基金经理的业绩提供了参照系。CAPM理论在假设前提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实证的失效,这也为行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空间。其在假设上的非现实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市场投资组合的不完全性。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主体对理性预期的偏离,各个投资者不可能达到一致的市场组合。第二是市场不完全导致的交易成本。在一个完全的资本市场中,追求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不存在税收和政府管制等交易成本,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市场结构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信息是完全对称的,且经济主体可以无成本地拥有信息,金融资产是完全可分的。然而,现实的金融市场并不是无摩擦的,而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交易成本,如证券借贷限制、买空卖空限制和税收等。第三是该理论仅从静态的角度研究资产定价问题,且决定资产价格的因素也过于简单。从发展的角度,需要加入多因素跨期博弈模型来研究投资组合的动态变动。

二、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其影响路径包括信息量大小和信息传播速度两方面得到内容。如果资本市场是竞争性的和有效率的,则投资的预期收益应等于资本的机会成本。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完全反应了所有可能获得或利用的信息,每一种证券的价格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罗伯茨于1959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信息类型的术语。当信息集从最小的信息集依次扩展到最大的信息集时,资本市场也就相应地从弱势有效市场逐步过渡到强势有效市场。

1、弱势有效市场假说

该类有效市场假说是指信息集包括了过去的全部信息。也就是说,当前价格完全反应了过去的信息,价格的任何变动都是对新信息的反应,而不是对过去已有信息的反应。因此,掌握了过去的信息(如过去的价格和交易量信息)并不能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动。

2、半强势有效市场假说

该类有效市场假说是指当前的证券价格不仅反映了历史价格包含的所有信息,而且反应了所有有关证券的能公开获得的信息。历史价格信息和能获得的公开信息就构成半强势有效市场假说的信息集。在半强势有效市场假说下,信息对

证券价格的影响是瞬时完成的。对普通股来说,与收益和红利有关的信息能迅速体现在证券价格中。因此,在半强势有效市场中,投资者无法凭借可公开获得的信息获取超额收益。

3、强势有效市场假说

该类有效市场假说是有效市场假说的一种极端或理想的情况。在强势有效市场中,投资者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均反映在证券价格上。任何信息,包括私人或内幕信息,都无助于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

有效市场理论的缺陷:有效市场理论的成立主要依赖于理性投资者假设、随机交易假设、有效套利假设这三个逐渐放松的根本性的假定之上,然而这三个假设条件与现实往往有较大的出入。另外,该理论还面临体检方法的挑战,而且实证表明现实市场存在着与有效市场理论相悖的现象。

三、资本结构理论

所有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构成比例称为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企业最优负债比率问题,即企业所有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最优比例,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从理论演进的历史来看,经济学家研究资本结构的视角是从交易成本、企业契约关系和信息经济学来依次展开的。

1、资本机构的交易成本理论

对企业来说,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获得的资本可分为所有权资本和债权资本。所有权资本,即企业利用发行股票和保留利润形成的资本。债权资本,即企业利用发行债券和银行借贷等方式形成的资本。不同形式的资本和构成比例称为资本结构。

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合作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开创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研究资本结构的先河,应用套利理论证明了公司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提出了众所周知的“不相关定理”,又称“MM定理”。

“MM定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无论以负债筹资还是以权益资本筹资都不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企业如果偏好债务筹资,债务比例相应上升,企业的风险随之增大,进而反应到股票的价格上,股票价格就会下降。也就是说,企业从债务筹资上得到的好处会被股票价格的下跌所抵消,从而导致企业的总价值保持不变。企业以不同的方式筹资只是改变了企业的总价值和债权者之间分割的比例,而不改变企业价值的总额。

2、资本结构的契约理论

融资不仅涉及融资的条件,而且涉及所有者与企业之间的权利结构安排,特别是剩余控制权的配置。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存在代理成本,因此,最优资本结构应建立在权衡两种融资方式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以使总代理成本最小。根据对股权融资代理成本和债权融资代理成本的分析,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例应确定在两种融资方式的总代理成本最低之点,也就是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之点。此时达到最优资本结构。

从控制权的角度看,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是完全不同的。在股权融资中,股东能够参加公司的决策,而债权融资并没有赋予债权人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债权人只有在公司破产后才拥有投票权。股权融资的重要特点就在于把对公司财产的控制权分配给股东,只要企业能按期偿还债务,企业的控制权就不会发生转移。

由此看来,融资结构不仅决定着企业收入流量在股权和债权之间的分配,而且制约着公司的收购和控股活动。研究融资结构,不能只考虑现金流量的配置效应,还必须考虑控制权的配置问题。

3、资本结构的信息经济学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研究资本结构问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资本结构相关,越是质量高的企业,负债率就越高,越是质量低的企业,负债率就越低。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有关企业的内部信息,但可以通过负债率所传递的信号正确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资本结构理论是财务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不是孤立的,它不仅与其他财务理论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与所有权理论、企业理论等经济理论也存在密切的联系。资本结构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丰富,推动了财务理论的发展。如果企业的负债资本太多或者短期资本太多,则企业面临的资本偿还压力就会增加,进而影响企业经营的持续性,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稳定性。

四、行为金融理论

传统金融市场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有效市场假说,进而扩展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市场理论。行为金融市场学是应用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金融行为及其现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的产生使传统金融市场理论面临巨大挑战。其研究的主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并非是有效的。主要探讨金融市场噪音理论以及行为金融市场理论意义上的资产组合和定价问题,即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二是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主要探讨现实世界中的投资者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认知和行为偏差。

篇6:财税金融基础

12年财政收支减速明显。12年财政收入增速从25%降至12.8%,中央本级收入增速从20.8%降至9.4%,地方本级收入增速从29.4%下降至16.2%,税收增速从22.6%降至12.1%。

财政支出增速从21.6%下降至15.1%。

12年税收增速普遍减速。印花税下降30.8%,企业所得税增长17.2%,低于11年的增长30.6%,营业税增长15.2%,个人所得税下降3.9%。

土地出让收入锐减。12年国家土地出让金收入锐减,下降14%,达到28517亿元,是2007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赤字率回升,政府相对规模扩张。12年的赤字率从1.1%上升至1.6%,政府相对规模继续扩张,财政收入/GDP从22%上升至22.6%,财政支出/GDP从23.1%上升至24.2%。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保、安居工程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是近年社会呼吁的热点话题,也是中央着力改善民生问题的重点。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此前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强调,2012年,要把改善民生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他说,2012年我国将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此外,要更好地发挥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着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2012年还将进一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扎实落实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各地财政教育投入的分析评价,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

在医疗、社保、安居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谢旭人也作了着重介绍。他表示,2012年我国将积极推动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互衔接,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完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和医药费用支付制度。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支持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与此同时,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在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达到1500多元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还将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15元和12元增加补助资金。为更好地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2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增加补助资金,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困难市县的补助力度。在国家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加大民生领域一揽子的投入,势必增加财政的负担。对此,谢旭人坦言,2012年全国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财政收入增幅或将回落。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局面,谢旭人强调,既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一些,把工作考虑得更加周全一些,牢牢把握经济财政工作的主动权,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3年财政政策仍将积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侧重民生支出。教育医疗社保支出占比自09年以来持续上升。13年企业盈利将较12年改善,收入增速有望改善,13年的赤字率或较12年会有所缩小。

营改增将继续试点,结构性减税继续推进,增值税相比第二产业或二产产业或将有所提高。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如果基建维持15%的复合增速,到2017年地方债务才会达到30%的警戒线。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涉及了哪些财政支出,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来分,各属于哪种类型的财政支出

2.根据12年财政支出的内容回答我国是怎样实现财政支出的分配职能的? 3.政府的财政支出工作是如何弥补市场失灵的? 4.什么是财政赤字?

5.讨论我国财政支出存在什么结构性问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金融基础理论】相关文章:

基础金融理论08-11

金融理论08-09

金融危机理论04-29

金融相关理论08-22

科技金融理论05-05

金融生态理论05-15

金融监管理论05-27

金融共生理论06-14

金融发展理论论文04-15

金融理论论文题目05-02

上一篇:加拿大奖学金申请条件下一篇:学习“六种理念”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