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三农政策

2024-07-29

公务员考试三农政策(精选6篇)

篇1:公务员考试三农政策

三农政策课程考试题目

(开卷考试)

一、我国有哪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应该如何创新其服务方式和手段?(40分)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产前),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产后)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产中)的服务,而由这些服务的机构或个人彼此联接的网络就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农村己经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服务组织: 1)国家、集体的服务组织。这一类型的服务组织,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经管站、水利电力排灌站,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种子公司,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等。

2)“公司+协会十农户”。这种类型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龙头,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依托,以千家万户为辐射点,用经济合同的形式或直接的利益机制把“公司—协会—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其形式包括:

1、“流通企业+协会(农户)”。

2、“加工企业十协会(农户)”。

3、“公司+农户”。

4、“专业协会(研究会、学会)十农户”。

3)“协会+政府部门”。这种类型一开始是由农民自己联合组成农协会,主要负责协会中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4)“协会+事业单位”。这种类型主要是由于协会人才单一,服务面窄,难以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从而寻求乡镇有关技术部门或省地有关专业研究机构的帮助和支持,进而形成科研、教育、推广、农协的“四农”结合。

5)“事业单位+公司+农户”。事业单位采取无偿或低偿方式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公司向农户提供资金和一定的生产资料,负责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同时为农户向事业单位支付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农户则按合同的规定,向公司提供农产品。

6)“服务组织+农户”。农民根据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任意寻找服务组织为其服务。

7)“农户+农户”。农户把资金、土地、机械设备、技术、劳力等资源的使用权入股,通过联合,使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成为可能,促进了对小生产、粗放经营、自然经济等传统农业的改造,使其向大生产、集约经营、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农业方向转变,从而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8)“能人+农户”。农村专业大户、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包括一些经纪人,为了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往往以自身生产经营为基础,同时与当地农户结合起来从事某种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活动,这些能人广结各方客商,根据市场需求,向农户提供信息并指导生产,然后以合理的价格将农户生产的产品收购、贩运出去,在为农户提供流通服务的同时也获取一定的利润。

创新方法: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公益性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已逐步建立从中央到乡镇多级政府公益性服务组织。其次,经营性服务体系初具规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等领域涌现了大批农产品加工、购销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农业企业,农户产前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后销售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此外,我国还初步建立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分工逐步完善、区域布局比较合理、运行机制趋于规范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农资供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创新,流通渠道实现了多样化,基本形成了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种子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农资经营的格局。

同时,合作性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农民合作社已成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在农业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什么是家庭农场?应如何培育家庭农场?(30分)

1.什么是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等四个显著特征,农场主是所有者、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统一体。

家庭农场区别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而非满足自身需求。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的区别在于家庭农场可以成为合作社的成员,合作社是农业家庭经营者(可以是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也可以兼业农户)的联合。

2013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中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2.应如何培育家庭农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搞活农村经济活力,“家庭农场”已成为今后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如何将“家庭农场”培育好,充分发挥其新生事物的发展活力,使其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发展家庭农场关键在土地流转。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农村土地改革,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现如今,农村土地“包干到户”将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面对农户承包地极其细碎的现状,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最大的困难就是租到成方成片的耕地,并确保租期较长、相对稳定。但由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政府应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等诸多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为家庭农场提供相对稳定的土地租期。

二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目前,家庭农场发展还面临着融资困难、缺乏配套的农机设备等难题。政府应加大对家庭农场的资金扶持力度,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倾斜的要求,让“家庭农场”可享受各项国家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如贷款贴息、农机具购置补贴等。

三是强化家庭农场与粮食加工企业对接。在以往的调研中发现,粮食加工企业往往掌握着大量的粮食市场行情,但是一些畅销的粮食品种,在当地种植散户中却得不到推广。这是因为思维定式在作祟,大部分农户认为上一年的收成还可以,就不愿意冒险尝试种植新品种。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可以通过规范农业订单合同,促使家庭农场与当地的粮食加工企业“联姻”,家庭农场为企业定向种植所需的粮食品种,由企业进行回收,从而实现企业和家庭农场双赢的效应。

四是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家庭农场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这就对农业的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出了新要求,做好家庭农场的技术服务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可以通过对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针对家庭农场特点,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特别是要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农产品精品意识、市场意识、带动意识,使他们成为能生产、懂业务、会经营、有技术的职业农民。

三、韩国农协组织功能及对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启示?(30分)

韩国农业协会的职能

韩国农协自成立初期就把农协的宗旨定位为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这种服务理念的指导下,韩国农协具有职能健全、服务内容丰富、组织运作综合和多样的特点。韩国农协有以下几种职能:

1.引导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

韩国农协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主要抓产地流通和消费地区流通两个环节。韩国农协不仅在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中发挥着直接引导作用,而且还参与对农产品的加工制作,目的在于控制农产品的深加工所取得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另外,韩国农协中央会还拥有规模较大的肥料、农药、农机企业,并在政府指导下,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农协会员,满足农协会员的需求。

2.金融与信贷支持

韩国农协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就把农业银行并入到农业协会中,归并后的农协组织对农民的资金支持,上有中央会的银行业务、下有农协会员间的金融互助业务。

3.农业教育和培训服务

韩国农协不仅是农业经济组织,而且还承担着农业教育的职能。目前韩国的农协中央会有8 个培训中心(又叫研修院)和农协大学。

4.政府和农民的沟通中介

一方面,韩国农协是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渠道,协助政府把农业发展计划、农业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另一方面,作为农民的代言人,韩国农协中央会在国家层面上,向韩国政府和国会反映会员的意见,基层农协则直接向地方政府反映农户的利益需求。这种上下两个层级的农民利益表达,既起到了保护广大农民的作用,又影响着政府政策的制定。

除此之外,韩国农协非常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如在保障食品安全、发展可持续农业和解决农业非贸易壁垒等问题上开展国际合作,以增强韩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韩国农协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韩国农协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历经改革,最终成为职能分工合理、组织机构完善、共享市场收益的经济组织,其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1.提升农民的主体地位,突出农民合作组织的民营化性质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一是农民在专业合作社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合作社的建立要在广大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三是合作社要坚持民营化性质。地方政府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为新型农合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和有效维护农合组织的民营化性质,从而使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市场经济中来。

2.完善合作社的组织体系,规范内部民主治理结构

完整的组织体系是合作社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农村当务之急是首先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成立遍及广大农村的惠及广大农民的合作社组织,即使在一些地方由大户主宰的合作社,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也应当充分吸纳广大农户的加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农合组织来自农民、服务于农民的性质。同时,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机构,保证社员对内部财务与签订合同的知情权、参与权,以更好地体现社员的主人翁地位。合作社所获得的效益要突出按交易额和股金额进行分红,落实利润返还与二次分配机制,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受益者。

3.积极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职能范围

韩国农协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金融服务、农民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经济组织,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和规范。借鉴韩国的经验,我国在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农合组织直接联系农户的优势,在科教兴农、科技培训、科学种田等方面要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4.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我国农民合作组织虽然是定性于农民的自愿结合,但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下一阶段的主要组织形式,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题上,政府首先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同时又要为其保驾护航。

5.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仅是为了满足农民利益,还要在扩大自身影响、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承担起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责任。

农合组织一定要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农合组织向社员宣传科学知识,传授先进的农业科学生产技术,从源头上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加深社员对自身角色的社会认同感,爱护环境,爱护家园,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坚守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克服传统粗放型农业耕作方式的弊端,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既要农民增收,又要青山绿水”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篇2:公务员考试三农政策

据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日前披露: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将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12年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措施有以下32项:

1.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安排151亿元,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按照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和增加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2012年农资综合补贴共安排1078亿元。

3.良种补贴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稳定实施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青稞等作物良种补贴政策。

4.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进一步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预计200亿元,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

5.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决定从新粮上市起适当提高主产区2012年生产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102元、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20元、125元、140元。

6.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增加奖励资金规模,安排资金277.65亿元 7.生猪大县奖励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主要用于生猪养殖场(户)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防疫管理、粪污处理和贷款贴息等;扶持生猪产业化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引导产销衔接,提高生猪的产量和质量。

8.畜牧良种补贴政策。为推动家畜品种改良,提高家畜生产水平,带动养殖户增收,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2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9.渔业柴油补贴政策。渔业油价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也是目前国家对渔业最大的一项扶持政策。根据《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渔业油价补助对象包括: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2011年补贴规模达到171.65亿元,2012年将继续实施这项补贴政策。

10.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政策。近两年,中央财政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有针对性地应急启动实施了大棚育秧、地膜覆盖等补助政策。2012年国家对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使骨干性防灾减灾技术服务从应急启动转为常态化,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通过对农民进行物化技术补助方式,重点扶持推广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旱作节水、小麦“一喷三防”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关键性技术。11.动物防疫补贴政策。当前,我国动物防疫补贴政策主要包括: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畜禽疫病扑杀补贴政策、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12.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政策。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辐射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性举措。支持示范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进水、田、路、电等配套,使示范区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达到旱涝保收标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效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把示范区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13.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政策。高产创建是集成推广各项先进实用技术,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要举措。2012年国家将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继续巩固5000个万亩示范片、50个县(市)和500个整乡(镇)整建制试点,选择5个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科技水平高的产粮大市,鼓励支持其率先开展整市(地)整建制试点。

14.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2012年,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行动,选择100个县(场)、1000个乡(镇)、10000个村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整县、整乡、整村推进,力争实现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13亿亩、免费为1.8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的目标。

15.支持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政策。当前,支持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政策主要包括: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支持合作社建设冷藏保鲜设施、配置冷藏运输工具、检验检测设备等,超市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支持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供直销,鼓励同类农产品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联合与合作;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流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蔬菜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扶持项目、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降低“农超对接”门槛,严禁超市向合作社收取进场费、赞助费、摊位费、条码费等不合理费用,严禁任意拖欠货款,鼓励超市和合作社建立长期对接关系。

16.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为推进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降低流通费用,从2010年12月1日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的公路收费站点,要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设置“绿色通道”专用标识标志,引导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过。鲜活农产品品种范围,新鲜蔬菜包括11类66个品种、新鲜水果包括7类42个品种、鲜活水产品包括8个品种、活的畜禽包括3类11个品种、新鲜的肉蛋奶包括7个品种,以及马铃薯、甘薯(红薯、白薯、山药、芋头)、鲜玉米、鲜花生。“整车合法装载”认定标准,对《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范围内的不同鲜活农产品混装的车辆,认定为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对目录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与目录范围外的其他农产品混装,且混装的其他农产品不超过车辆核定载量或车厢容积20%的车辆,比照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执行,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

17.蔬菜流通环节免征增值税政策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自2012年1月1日起,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蔬菜是指可作副食的草本、木本植物,经挑选、清洗、切分、晾晒、包装、脱水、冷藏、冷冻等工序加工的蔬菜,属于蔬菜范围。各种蔬菜罐头,指蔬菜经处理、装罐、密封、杀菌或无菌包装而制成的食品,不属于所述蔬菜的范围。

18.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为保护草原生态,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36亿元,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2年,国家将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安排资金150.58亿元,把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实施范围。

19.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项目支持重点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2011年增殖放流资金2.21亿元,2012年有望增加资金规模。

20.农村沼气建设政策。2011年,中央投资43亿元补助建设农村沼气,新增沼气用户280万户,补助标准平均提高32.5%,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中央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300元、1600元和2000元,西藏自治区中央补助标准提高到3500元,四川、云南、甘肃、青海4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中央补助标准提高到3000元。2012年,计划新增沼气用户120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处以上。2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政策。2012年国家将继续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力争实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的目标。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配备技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等检验检测设备以及农民培训、农技人员日常办公等设备;改善检验检测、技术咨询、日常办公等业务用房条件。根据条件和资金可能,可配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交通工具,建设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

2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政策。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2012年,中央财政将加大投入力度,对基层加强条件建设、开展农技推广等工作给予经费补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覆盖所有农业县。

23.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岗计划。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工作。中央财政对特岗计划将给予一定支持。

24.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根据《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与安排,2012年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业农村人才。通过专项经费支持,重点扶持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扶持培养30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全年培训300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选拔扶持7000名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良好发展基础、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生产能手。在农产品主产区选拔扶持3000名农村经纪人,培养造就熟悉农产品流通政策、经营管理素质较高、经纪行为规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

25.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政策。2012年将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农村社会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政府全额补贴,农民免费参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一周以内,培训对象主要是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培训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内容。开展农业创业培训。培训时间累计约两周;培训对象主要是农业领域有创业意愿的农民,特别是农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两后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培训内容主要是创业技巧和相关农业知识。2012年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依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举办31期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经验交流、创业扶持等方式,全年培训3100名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大学生村官。

26.保护农民土地等财产权利政策。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承包期内,除法定事由外,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不得调整承包地,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民流转承包地。土地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2012年拟出台征地制度改革相应的法规,加快开展相关工作。

27.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为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强农惠农作用,2012年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保费补贴品种,在现有的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棉花、马铃薯、青稞、天然橡胶、森林、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牦牛、藏系羊14个中央财政补贴险种的基础上,将糖料作物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对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民给予保费补贴。扩大保费补贴区域,将现有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险种的补贴区域扩大至全国。明确补贴比例,糖料作物保险,按照现行的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执行;在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补贴35%、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中央财政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等补贴比例为65%;养殖业保险中,东部地区的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在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补贴40%;育肥猪保险,在地方财政至少补贴10%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补贴10%;其他中央财政补贴险种按照现行政策执行。

28.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于2011年在全国全面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级以及有条件的市、县财政安排,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给予奖补,奖补范围主要包括农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公益事业建设,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要、见效最快的村内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改造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财政奖补既可以是资金奖励,也可以是实物补助。29.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目前,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财政扶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

30.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2011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简称新农保)覆盖面达到了60%以上,试点地区参保人数达3.26亿人。2012年新农保将实行全覆盖。

31.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该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2008年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12年国家将继续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巩固覆盖率,提高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扩大覆盖病种范围。新农合筹资标准将从230元提高到300元,国家补助由200元提高到24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农民人均年收入8倍,且不低于6万元。

篇3:三农政策研究的理论变迁

1 三农政策的意义和内涵

研究三农问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三农政策存在的意义及内涵。为了能够对三农政策的意义和内涵进行更全面的展示,笔者将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成果进行了整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政治方面。很多研究人员都认同政治影响国家决策,因此三农政策的制定也不例外,其必然要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我国政府一直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等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某一时期、某一领导人身上,而是贯穿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之中,因此国家制定三农政策,实际上顺应了国家政治的需要,有益于社会的稳定,是我国政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经济方面。当前我国将经济建设摆在了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国家内部的各项工作都在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发展农业经济,通过实施三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是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力支持,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农村的经济现状,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增加助力。第三,社会文化方面。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变革,农业在社会中一直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农业社会曾经在中国持续了千百年时间,农业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等都产生着决定作用,是左右社会进程的关键性因素。由此可见,三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对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引导和保障,能够帮助和促进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革新,进而让农业在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出新的价值。

2 三农政策研究的理论变迁

与三农相关的政策较多,在对三农政策变迁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三农政策的类型进行具体划分,根据政策类型与内容的不同进行针对性地总结和论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三农政策研究具有明显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为今后三农政策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2.1 与农民市民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1)与农民市民化相关的研究在横向上不断延伸。最初我国学者在对农民市民化研究的过程中,关注点较为狭隘,多以农村居民在城市中的生存作为研究的核心,而随着认识的不断提升,研究人员开始将农村居民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进城农村居民,一部分为留守农村居民,并针对这两部分农村居民进行城市化研究,减少了研究过程中的狭隘性,同时也解决了农民在城市中的务工问题以及留守农民的发展问题,在帮助农民工获得权益,提升收入的同时,也为留守农民探寻出了增加收入的有效方法。

2)对部分核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刘易斯拐点为例,该理论在学界一直具有较大的争论,哪一阶段才是真正的拐点一直是研究人员不断探究的核心内容。就讨论情况来看,学界的认识并不统一,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剩余劳动力现象与民工荒现象同时存在,并且现阶段农民工的工资确实呈现出了增长趋势。因此,为了能够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判断出正确的拐点时间,我国研究人员从民工结构、供给意愿、薪酬要素等多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对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情况有了全新地认识。

3)找到了我国农民市民化研究的核心特点。农民市民化对我国农村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推行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应突出中国特色,使得各项理论研究能够服务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关研究人员在对三农政策研究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三农政策与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使得相关理论成果不断成为各地农村发展的参考和依据。比如,大量专家学者对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教育不足、留守儿童激增等问题的持续关注和讨论,推动了中国农民市民化发展的路径建设。

2.2 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何为农业现代化,就是摒弃传统农业中落后的技术、理念,引入现代先进的科技、理念、现代人才,提高农村生产力,拓宽农村发展路径。实现农村现代化,将推动我国农业产生质的改变,因此农业现代化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与之相关的新观点和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1)相关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现代科技在传统农业中的简单堆叠,更是对传统农业观念、概念的颠覆和发展。因此,相关学者在研究中,对农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与界定。其中部分研究人员站在生产的视角,认为现代农业是以科技为生产力的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最本质的区别体现在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上;而另一部分研究人员则站在农业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强调现代农业与传统最大的不同应是功能性的差异,现代农业的功能更加丰富,强化了产品的质量,注重对环境的维护,能够保障农业的永续发展。

2)相关理论强化了粮食安全。我国历任领导人一直致力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政局的稳定,还关系着社会大众的生存。因此,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出研究人员对粮食安全提出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条:第一,设置耕地最低标准,确保国家有足够的耕地可以进行耕种,以此来满足全国居民的粮食需求。当前我国最低耕地标准为18亿亩,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红线,决不能被突破。第二,实现农业多元经营。单一的经营方式会减少农民的出路,并且不利于经济的提升,政府需要促进农业多元化经营,通过对经营模式的改革来促进生产模式的转型。第三,重视科技的应用。笔者认为,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技术的投入,因此重视科技的投入与应用,应成为三农建设的主要工作。科技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入现代科技,另一方面则是落实现代科技。任何技术只有在一线生产中投入使用并经得起检验才能成为推动发展的生产力。第四,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效益偏低,使得部分农民失去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相关专家强调,改善农业生产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整体发展,只有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农民才能不脱离土地,愿意在土地上耕种。

3)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较为明显,相关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存在的不足有哪些,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和弥补。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包括权属划分不明、土地利用率偏低等。第二,非农化的处理。为了降低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我国在政策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在非农化方面投注了大量精力,学者们也就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探究。其中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在权属方面侧重农民权利的增加,并且将土地流转与市场经济结合到一起,减少土地浪费,提升土地价值。当然,在土地流转中要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这样才能避免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利益受到侵害。

2.3 与农村城镇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1)探寻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意义。城镇化建设应属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人员认为其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方向,是缩小城乡差异的关键手段。第二,为我国农民的转型创造良好条件,方便培养现代农民,激发农民在农业耕种投入中的积极性。第三,为当前农民生活指明了发展方向,利于农村环境的改善与农村良好风气的形成。第四,推进多元化农业产业的构建。产业的革新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改革环境,城镇化的实现可以增强工业对农村建设的影响。

2)控制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新农村建设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段,如何把握发展时间,调节建设进程是研究人员经常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建设内容进行探究和实践,新农村建设至少需要花费2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增加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与构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需要有好的政策体系作为保障,如果政策体系趋于松散、存在缺失,就会导致城镇化发展缓慢。因此,研究人员针对此提出了大量的看法和意见:第一,要在农村中大力搞好民主建设,突出农民在农村之中的地位,让农民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准确位置。第二,增强农村建设与工业之间的联系,鼓励更多的工业企业进驻农村,实现农村内部产业形式的多样性。第三,重视对农村居民的培养工作,加大教育投入,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得到知识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第四,挖掘深层问题,做好经济体制转型。要从农村的主要矛盾出发,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制定出新的经济制度,以便配合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

3 结语

篇4:我国“三农政策”实施难点与对策

关键词 “三农”问题;“三农政策”;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

所谓“三农”,顾名思义,指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三农”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到发端于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再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三农问题”牵扯到社会中每个人的神经。

从本质上而言,“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问题,“三农”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三农”政策的核心,就是要围绕解决好农民最根本、最突出的增产增收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针对“三农问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三农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所限,我国在实施“三农政策”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方能促使我国“三农问题”有效解决。

1 实施难点

从目前来看,由于以下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所以我国实施“三农政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还面临重重阻隔。

1.1 执行政策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实施“三农政策”的队伍人员综合素质亟需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缺失是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官本位的思想一直存在,有碍于政府官员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如今,不少地方在执行“三农政策”时出现以权谋私的违规现象,这与社会发展形势严重不符。

1.2 内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有些地区存在“三农政策”执法部门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现象,特别是在行政处罚方面表现得混乱不堪。而且,还有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对实施“三农政策”的情况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仕途和前程,置农民利益于不顾。

1.3 不敢接受舆论监督

实施“三农政策”的情况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群众的讨论和舆论的监督。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布关于实施“三农政策”的情况信息。如果不敢接受群众的讨论和舆论的监督,很多问题就不会被曝光出来。种种迹象表明,“三农政策”执行部门很少能够切实做到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和事后总结,无法做到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

2 实施对策

国家制定“三农政策”的出发点就是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实施情况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经济收入的高低和生活质量的优良,所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采取相关对策。

2.1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要促进“三农政策”顺利实施,必须提升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自觉为人民服务。地方政府要对相关人员开展相应的法制和知识教育,优化执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还要督促各级领导和“三农政策”执行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促使他们减弱官本位思想,避免“人治”现象,坚持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这样才能避免以权谋私等违法

现象。

2.2 完善政府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

在实施“三农政策”过程中,影响内部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问责机制不健全,考核机制不完善是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在执行“三农政策”过程中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问责制度,选拔提拔干部时需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研究决定和社会公示等一系列环节。必须从源头上成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实施“三农政策”,这样才不会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保证“三农政策”的顺利实施。此外,还要对执行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做到真正的选贤任能。

2.3 自觉接受舆论和群众监督

自觉接受舆论和群众监督就是工作人员敢于将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工作业绩交由群众去评断。群众和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特征,一般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践证明,在执行“三农政策”过程中仅仅依靠对工作人员进行一般的纪律处分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内部处理方式威慑力不够。相反,如果由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介报导这些不良行为,势必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如果不良行为受到舆论的谴责,那么组织必定不能包庇。所以,要监督“三农政策”的实施情况,就要敢于曝光,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3 结语

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只有通过加快农业优化升级、农村协调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的步伐,才能有效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为此,贯彻落实“三农政策”的力度应该毫不松懈,这样方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和功能,促进社会建设的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 李萍.“三农”问题与财政政策取向[J].社科纵横,2005(2):55-56.

[2] 傅旭明.2005:考验“三农”政策执行力[J].农村经营管理,2005,(2):78.

[3] 李玉华,罗镇西."三农"政策的目标层次浅析[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3(11):3-4.

[4] 彭明春.论公共政策执行变异的成因和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2-215.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14-01-11

篇5:公务员考试三农政策

2014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名师点评:扎根基层 用青春助力三农建设

【背景链接】

邢镭是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党支部书记、“80后”大学生村官,在十八大上与其他三位大学生村官一起代表了这个基层党组织的新生力量亮相中共党代会。

红色老区三湾村多年来一直贫困,不仅仅是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畅,更主要是因为村民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邢镭来到三湾后,把村委会的电脑搬到村民聚集的地方,挑一些致富信息和科学种养知识给大家看,启发乡亲们要靠科技致富。三湾村生态环境优美,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上有野鸡、凤凰鸡、野猪、竹老鼠等。邢镭决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发展林下经济和特种养殖产业。他联合两户村民合伙投资10万元,创办了一个养殖基地。到年底,3000多只野山鸡销售一空,3个合伙人每人纯收入达2万元。以这个示范基地为依托,邢镭联合6户村民成立了三湾村晨光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科技致富的热情被激发出来。龙纯怡等5人共同投资100多万元发展林下生猪养殖,目前年出栏生猪2000多头,还解决了村里10多人的就业。

如今的三湾村,大多数村民住上漂亮砖瓦房,用上洁净卫生厕,喝上干净自来水。2011年,三湾村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评为“中国幸福村”。

【时评分析】

扎根基层,用青春助力三农建设

自2008年国家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以来,全国各地大学生上山下乡当“村官”的热潮不亚于七十年代的“知青热”。他们从高校走向基层,在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服务三农,为农村建设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赢得了百姓信任。大学生纷纷涌入基层,为农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老百姓谋取了更多的福利,也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添砖加瓦。

深入百姓获民信。老百姓的信任是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前提,而面对一个刚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娃娃”,大多数的村民自然就选择了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要获得百姓的信任,首先要能和村民轻松交流。为此,邢镭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恶补当地的方言,只要一有空就去串门,帮村民干活、和小孩玩耍,老百姓喜欢实实在在的“村官”,只有把小事做好才能逐渐获得百姓的信任。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引进科技创民收。大学生村官开展基层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让他们真正能过上好日子。邢镭积极为村民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并且通过养殖使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这不仅让更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激发了村民科技致富的热情。因此,在基层工作中要充分应用科学技术,为农民普及科技常识,通过科技来实现农民增收才是可取之道。

全力以赴改民生。农民收入增加之后将会面临着生活状态的改变,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邢镭非常注重对生活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如今的三湾村村民大多数已经住上了漂亮的砖瓦房,用上了洁净的卫生厕所,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早已从昔日的贫困村成为了“中国幸福村”。村民过上好日子是大学生村官的心愿,而心愿的实现源于村官们的辛勤付出和全力以赴。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聚焦在青年身上;一个有希望的社会,总是热切关注青年的成长。当前我国的基层建设求贤若渴,基层工作也已经成为青年人砥砺人生的上优选择。扎根基层,用自己的汗水诠释充满价值和个性的青春,在基层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多做实事做好事,用自己的青春助力三农建设,让青春在基层闪光。

【名师点评】文章形式,规范完整。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资深讲师初红艳

篇6:公务员考试三农政策

1.公共部门是相对于私人部门而言,公共部门是整个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配置是按照公共决策的方式进行;公共部门是指为实现公共经济社会管理的目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可以支配公共资源的部门介入公共事务管理而出现,其地位不断提升的部门。

2.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区别:私人部门是指那些产权明晰,可以分散决策的个人、家庭和企业;公共部门是指那些产权无法细分,产权边界模糊,必须集中决策的政府及其他经济组织;区别主要体现在产权基础、约束机制、决策方式、交易机制。

3.4.现实的市场运行面临多种市场失灵情况,这是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公共需求是指社会或者众多个体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两个特点:一是需求的整体性、二是受益的外部性。私人需求是指作为个体的人所产生的自身需求,两个特点:一是需求的分散性、二是受益的内在性。私人需求是基础,公共需求建立在私人需求这一基础上,是集合形式的私人需求。

5.出。

6.市场机制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指示器向企业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二是公共需求可以通过将每一消费者在每一可能数量水平上的边际效益加总得作为利益制约力量调节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7.8.9.市场失灵的表现:收入分配领域的市场失灵、经济稳定领域的市场失灵。公共部门被赋予了三大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职能。经济效率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背景下,为使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在内的社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状态,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生行为。

10.公平是指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中的各种利益行为和利益关系,划分为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市场机制都会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科斯第二定理是指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那么合理的产权制度选择就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实现外部性内在化,合理配置资源。科斯定理的精华在于发现了交易费用及其与产权安排的关系,提出了交易费用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关于产权安排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22.私人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解决外部性需要:一是不存在“交易成本”;二是产权明晰。

23.信息不对称的内涵: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24.信息不对称的意义:信息对市场经济的重要影响,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在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并将发挥更加不可估量的作用。

25.逆向选择的内涵:逆向选择是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之一,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26.道德风险的内涵: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27.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条件包括委托人与代理人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委托人难以监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的业绩不仅取决于其活动和努力程度,还取决于一些其他不可预测、不可抗拒因素。

28.规避逆向选择的建议: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有效的干预、利用市场信号缓解

39.税收的基本分类:按照课征对象的不同,税收可以分成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资源税;按税收的计算依据为标准分类,主要可以包括从量税和从价税;按照税负是否可以转嫁来划分,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按照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分类,可以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按是否有单独的课税对象、独立征收为标准分类,可以分为正税和附加税;按照税收的归属关系划分,可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及共享税。

40.税制即为税收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的总称。41.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流转课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课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课税,包括房产税、契税、车船税;资源课税,包括资源税、盐税;行为课税,包括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42.税收和税制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税收为财政支出提供基本来源和保障、税收能够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以税收为杠杆帮助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税制结构调整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

43.税收负担是因政府税收行为相应减少了纳税人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数量,从而造成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减少。

44.税收负担分类:宏观税收负责或者微观税收负担、直接税收负责和间接税收负担。

45.税收转嫁是指纳税人在交易过程中把本应该由自身缴纳的税款以提高价格等方式将税收部分转移给他人负担;税收过程结束,税款才能落到最终税收负担者头上,即税收归宿,是税收负担的最终落脚点。

46.税收转嫁的基本方式有前转和后转两种;商品交换供求关系和价格浮动使得直接纳税人为实现税收转嫁提供前提和可能;税收转嫁实质上是税负在纳税人与负税

金密集型的公共投资、非资金密集型的公共投资、对社会事业的投资);我国通常将公共投资分为六类(燃料和能源投资、农林渔牧投资、采掘和矿产资源制造业与建筑投资、交通与通讯投资、住房及社区环境投资、其他经济事务和服务投资)。

57.投资性支出的基本性质:公共投资支出的基础性、公共投资支出的外部性、公共投资支出的宏观目标性、公共投资支出的结构变动性。

58.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政府筹资建设,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赢利,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动作,BOT投资方式。

59.我国投资性支出发展阶段:1949-1978年公共投资高度单一阶段,1978-1998年公共投资总量增加、结构逐步改善阶段,1998-2003年公共投资局部调整阶段,2004年至今公共投资全面优化阶段。

60.消费性支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非生产性,并不形成任何资产。61.消费性支出的项目: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支出。

62.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扩张原因:行政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预算及审批制度存在缺陷、少数政府行政人员观念滞后、监督机制不健全。

63.政府消费性支出的控制途径:健全和完善政府职能,引导有效行政;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强化行政人员成本意识;建立全面监督机制。

64.风险是指在后工业化社会中,由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引发的、可能造成的社会失序和价值失范。“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是“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基础。

65.风险社会的特点:风险诱因的复杂性、风险本质的两重性、风险存在的永恒性、风险可控的有限性。

66.公共危机是指由于社会组织自身内部存在某种缺陷或脆弱性而长期得不到改善或加强,在某种外因的突然作用下,所引起的一种需要决策主体在有限时间内做

77.《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意义:标志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正式迈入科学化、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比较完备的法律基础和法律保障。

78.《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以及违反本法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79.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预案、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制、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法制。

80.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包括: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省级总体应急预案、市县级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

81.应急管理体制特点: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82.应急管理机制: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救援、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

8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化的内容:涉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立法现状、违反突发事件相关法律法规的责任追究。

84.舆情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社会公共事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决策所产生和持有的一种社会政治态度。

85.舆情的特征:公共性、实在性、复杂性、建设性、民间性。

86.舆情的表达方式:正规表达方式(选举、信访、集会、调查研究、大众传媒)、非正规表达方式(政治民谣、社会谣言、社会骚乱、刑事犯罪)。

87.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控机制: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与汇集、突发事件的舆情分析与评估、突发事件的舆情控制与引导。

88.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与汇集机制:爆发之前的预防阶段、发生期间的预警、这些信号的威胁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01.“预警机制”是指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建的预警系统。

102.预警机制具有预见危机、警示公众、减缓或延缓、阻止或化解危机的功能。103.预警步骤:首先,对危险要素持续不断进行动态监测,收集数据等信息;接着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做出基本判断;然后将形成的评估方案和基本判断呈送有关部门供决策使用,并发布相关预警指示,做出具体部署;最后据此发动公众群策群力进行积极的预防。

104.突发事件的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历史推断法、群众评议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时间序列预测法、因果关系预测法、仿真模拟法)两大类。

105.预防的重要性: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危机管理的关键在预防;最高效的危机管理应该是通过有效的预防避免危机发生。预防主要类型:预先预防、预见预防、再发预防。

106.风险评估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对事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周围的环境等各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性大小展开量化评估的工作。

107.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规范化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化原则。108.风险评估的主要任务:风险识别和确认;风险概率评估;负面影响评估;受灾主体承受风险的能力评估;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优先等级;推荐风险消减或防控对策。

109.风险评估具体做法:先进行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风险要素评估和社会脆弱性评估,并根据风险矩阵,得出突发事件的总体风险水平;再进行社会的承受能力评估,将突发事件风险与社会可承受能力进行比较。

1120.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五大举措:强制隔离性举措、控制保护性举措、封锁限制性举措、重点保卫性举措、其他特殊举措。

121.应急决策的基本原则:人本原则、整体原则、前瞻原则、合法原则、合理原则、快速原则、授权监督原则、程序简化原则、动态反馈原则。

122.领导干部应急决策的基本策略:优先治标,不忘治本;果断反应,协调控制;群策群力,科学决策;杜绝后患,勇担责任;集体协商,明确责任;经常准备,从容应对。

123.恢复重建就是一个逐步消除突发事件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的过程,是一个站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的过程。

124.恢复重建包括:最大限度地限制灾害结果升级,弥合或弥补社会、情感、经济和物理的创伤与损失,抓住机遇、进行调整、满足人们对社会、经济、自然和环境的需要,减少未来社会所面临的风险。

125.恢复重建的基本过程五个阶段:准备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评估阶段。

126.恢复重建的基本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体恢复、突出重点,公开公正、关注民生,注重效率、确保质量,多样补偿、生产自救,立足当前、兼顾长远。

127.住房重建的阶段划分:应急住处、临时住处、临时住房、永久住房。128.国外的灾后住房重建政策模式:从单纯的住房重建转向综合性重建、多元整合性的重建机制、临时住房转变为永久简易住房、通过制定相应的住房重建特别法合理解决重建纠纷。

129.经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产业恢复重建。

上一篇:相和歌辞估客乐元稹诗词下一篇:浅谈大口径钢管的制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