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环保主要事迹

2024-05-31

体育教师环保主要事迹(精选8篇)

篇1:体育教师环保主要事迹

潘家华同志申请中华宝钢环境奖详细事迹

潘家华同志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国家专家咨询机构成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能源学会等国家级学会副会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学重点学科负责人,近年来在生态文明、能源经济、气候变化、可持续国际治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绩。

潘家华同志多年来潜心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理论探索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一、在理论研究方面,潘家华同志自2013年以来,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地球工程的综合影响评价和国际治理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特别交办课题《中国低碳城镇化问题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年度重大改革研究课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制度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三角城市密集区气候变化适应性及管理对策研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课题《可持续和宜居城市: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以及地方委托课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内蒙古发展定位研究》、《贵州国家公园建设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与责任主体研究》等多项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项目,为国家政策和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研究成果得到了委托单位高度认可。

潘家华同志原创性的学术贡献有:在理论(基本需求、可持续性两个公理和福利经济学)、方法(人均历史累积)与应用(碳预算账户)方面构建碳了预算方案,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和决策者的重视,获省部级奖2项、专项奖1项;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渊源的梳理和可持续性资产恒常存量的优化调控理论模型,被汉利主编的英语教科书(1997)和张帆编撰的中文教科书(2000)引用,被国内高校列为教学参考书,并获省部级奖1项;率先在国内界定并匡算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内涵能源与内涵排放,为国际社会认识碳公平提供了理论、方法与数据支撑,获专项奖1项;对低碳经济的概念、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并得到了较高的国内外认可;在土地资源价值的多元性(市场、社会和生态属性)方面,对土地资源市场价格片面性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对生态文明的政治经济学进行界定,认为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社会文明形态属性,是对工业文明的改造和提升。

二、为国家和政府提供决策支撑,构建了碳预算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可,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做出了方法论的支撑。该方案为推动国际气候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等给出了有效方案,在发展阶段厘定和碳测度上实现了研究创新;对生态文明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界定,为我国正在实践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德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学者根据我们提出的碳预算方案修改提出了自己的碳预算方案。世界银行2010年度报告对碳预算方案进行了介绍。2010年4月“基础四国”部长会议明确要求进一步研究碳预算方案,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公平获取碳排放空间。由于潘家华同志的突出贡献,他被我国政府指定参加“基础四国专家工作组”会议,就碳预算方案提供决策支撑。2006年潘家华同志从碳排放的生产与消费存在空间不匹配现象领导开展国际贸易的内涵能源与转移排放研究,在2007年巴厘岛会议上介绍,支持了中国谈判。

三、为地方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定提供咨询。2007年以吉林为个案,潘家华同志界定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论证了重要指标并构建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从而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规划与评价,负责吉林、广元、石家庄、深圳等城市的低碳规划。这些规划不仅在方法论上构建了体系规范,而且也得到了地方的采纳应用。

2003至2010年,潘家华同志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对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怒江、金沙江水电梯级开发的环境与社会经济进行评估,创新纳入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内容。例如:雅鲁藏布江为国际河流,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在调研分析基础上,分析论证水电开发的减缓效应对全球气候的积极保护效应;大坝和水利调节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因而,印度虽然对我国雅鲁藏布江水电建设颇有微词,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客观需要,对于解释应对国际质疑,有着积极效果。

四、在服务决策部门方面,2010年2月22日潘家华同志应邀为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讲解“关于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2009年9月22日应潘基文邀请参加部分政府首脑、企业家和学者气候变化午餐对话。作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第一届(2007-2010)和第二届(2010-2014)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哥本哈根承诺目标的论证和相关气候变化谈判对案的讨论;为中央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和建议。主持深圳、石家庄、舟山等城市低碳或生态建设规划、三峡、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水电建设环境经济评估。

五、在国际交流中引领话语权:潘家华同志熟悉西方话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国际可持续治理、碳交易等领域国际交流活动,积极宣传中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努力引领国际学术话语权,并致力于国际生态文明新型话语体系的构建。近年来,负责主办联合国气候会议边会15场(其中巴厘岛2场、哥本哈根2场、德班3场、多哈2场),接受国际主流媒体(联合国电台、美国(ABC)、英国(BBC),日本(NHS), 澳大利亚、德国、瑞士、瑞典、法国、荷兰等10多个国家20余家国际媒体和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1、2、4、10等频道)、人民日报、中国网、新华社等采访。2009年9月22日应潘基文邀请参加部分政府首脑、企业家和学者气候变化午餐对话会;2014年1月9日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开放工作组(OWG)共同主席邀请,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7次会议上,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构建作主旨演讲;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3、第4、第5次社会经济科学评估(1998-2014)获诺贝尔和平奖贡献者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分卷主编主笔;提供《要报》稿件18篇,11篇获领导批示。

潘家华同志代表我国参与编撰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气候变化第3次(1998-2001)、第4次(2003-2007)和第5次(2011-2014)的评估报告。不仅如此,还参与评估报告技术概要、决策者概要、综合报告的撰写、评审和修改;作为审评编辑(review editor),还参与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可再生能源特别报告》的审评与修改。

潘家华同志自1996年聘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导,累计招生20人,培养博士后19名。很好的参与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国家政策咨询,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外交政策咨询专报》等途径向中央提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对策建议20余篇,其中10余篇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和肯定,2015年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负责《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评估工作,2014年牵头承担国家第三方环境治理试点等多项评估任务,分别得到中财办和深改办的赞许和肯定。

代表性论著:(1)碳预算方案论著15篇(章、部),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2,2009)、《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Int’l Agreements: economics, law and politics(2006);(2)可持续发展经济学25篇(章、部),发表于Int’l Journal of Ecological Economics(199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等;(3)低碳经济35篇(章、部),发表于Science(科学,2008)、Nature(自然,2009)、《绿叶》(2008,2010)、《国际经济评论》(2010)等;(4)内涵能源内涵排放12篇(章、部),发表于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9)、《经济研究》(2008)等;(5)土地资源经济学15篇(章、部),发表于《经济研究》(1993)、《中国土地科学》(1995)、南京出版社(1996)等;(6)生态文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6篇,发表于科学(Science,2012)、《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经济研究》(2013)、《中国社科科学》(2015)、《人民日报》(2014)等。

篇2:体育教师环保主要事迹

本人吴涛,男,2008年9月份进入某某学院,我在9月份的招新工作中加入了环保协会,我觉得这对我个人而言是一种机遇,我觉得这是我展示自己的一个绝佳平台。之后我又参加了环协的理事招新,我很幸运成为众理事中的一员,与其说我选择了环协还不如说是环协选择了我,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2009年11月份,协会开始换届,我很荣幸地成为了环保协会外联部的部长,这对我而言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之后的协会工作之中,我更加尽心尽力,为协会更加努力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新学期的工作中,我本人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对协会的工作充满了热爱,特别是对自己职责范围的工作,我都是一丝不苟,细致谨慎,争取每次工作都让别人满意。由于我本人的努力,我的工作也收到了会长及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现在我针对我们协会这学期开展的各项活动以及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所所起到的作用做一个介绍。

2009年11月份参加协会的招新活动,为协会准备招新材料,场地的安排。参加在南北校区的招新活动,后期对招新的名单进行统计并注册会员证,以及会员正的发放工作;

2009年12月,我们带领新会员开展了第四届环保知识竞赛,这也是我们环保协会的大型活动。这次活动分为初赛和复赛。共参加的班级有24个,在初赛后11个班级进入复赛。比赛是以PPT形式为题目,主持人将题目和环保理念深入的植入大家的脑海里。参加的准

备过程中也学习了很多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举办活动,也再一次提高了老会员的活动开展能力,新会员也再老会员的带领下学习到了很多经验。

2010年1月我们组织会员参加大位小学环保教育活动。活动开展的是以当堂教育课的形式,这样我们的会员也得到了教育小学生的上课经历。同时在和校方交涉的同时锻炼了会员的沟通能力。

2010年4月,环保协会、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园林园艺协会在生环院团总支的指导下开展生态月环保宣传的系列活动。分别为生态旅游宣传、农村环境问卷调查、大位小学环保教育。系列活动结合当今环保的热点确定最后主题,活动的开展亦受到广泛关注。

这个学期环保协会的活动都很成功,当然这是我们每一位环保协会成员的努力才有的结果,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很累的,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成果时我们又觉得很值得,这些汗水流得很值,我们不仅在活动中增进了会员与会员之间彼此的友谊,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各种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篇3:体育教师环保主要事迹

1. 选派方式和组织者的局限性

1.1 选派方式

从目前参加“国培计划”的选派教师结构看, 是由各地区、各学校通过逐层选派的方式;从组成结果来看, 被选派参加培训的教师往往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一是在选派的方式上, 教师具有被动性, 甚至有些教师还出现了强制教师参加培训的现象;二是被选派参加培训的教师, 部分是没有担任跟自己专业相关的教学课程或者出现了跨专业, 代课教师的科任教师, 这种现象促使了教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在培训过程中精力不投入, 或者经常请假、迟到、旷课现象, 降低了培训效率和学习的气氛。有些地区学校为了凑人数, 完成上级的任务, 出现了一些不符合程序和规范的选派现象, 对课程专业和国培计划是一个不良的影响因素。

1.2 培训资格

当前, 能举办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机构和单位必须参加竞标才获得培训资格, 程序上是合理的, 但是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在实的际操作中, 有些获得培训资格的单位在硬件和软件上还达不到培训要求, 满足不了培训者的专业和课程需要。对于举办培训的单位和机构, 不仅要具备各方面的专业设施和师资, 还要具备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培训团队,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训的效果, 满足参训者的需求。在选拔竞标的单位当中, 要考虑单位的专业特长、图书资料、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 才能不断的提升培训的效率, 满足教师的各方面需求。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也要考虑实效性、地域性、科程的针对性, 不要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不重视过程。

2. 政策与实施结果存在差异

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必须要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和效果反馈。目前的培训效果反馈机制主要通过收集学员的调查问卷和满意度调查表, 而且问卷的设计也不能很好的反映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也不能为今后的培训开展收集建议和积累经验。通过调查了解, 参加培训的学员有以下期望:一是参加培训的大部分教师基本对培训充满积极性, 希望参加培训能提高教学水平和解决在校教学上遇到的教学问题;二是通过培训, 能认识到更多的教师和专家, 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和答疑解惑;三是希望在培训的方式上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 要求培训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地域针对性, 满足不同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地域文化, 融入教学实践和亲身体验;四是希望在培训结束后, 能拿到相关的培训结业证书和学分证书, 为以后的评职称、晋升提供有力的砝码。在调查结果中, 大部分教师对培训方式和模式给以了高度的肯定, 但也有很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参训后的持续学习和交流。

3. 教师的个人因素

影响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一是工作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 转移了培训的重心 , 促使一些教师应付了事, 不能专注投入学习中去, 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教师的主观因素, 认为体育教学科目一直被边缘化, 学校对体育教师不重视, 不关心, 领导对体育科目不重视, 对体育教学不管理, 甚至对课外体育活动有持有偏见, 不支持, 持反对态度, 甚者体育课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在当前教育和考试的模式下, 体育科目对中考和高考的影响不大, 要求上课保障学生的人生安全, 达到锻炼效果即可。根据调查统计, 有15.4% 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集中培训, 有30.7% 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师地位的不重视, 以上观念和态度都是直接影响参加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

4. 提高“国培计划”培训效果的对策

4.1 根据培训需求选派学员

对于培训效果而言, 培训的最佳效果是学员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让教师以能够被选派参加培训为机遇, 而不是被动地去完成任务, 为取得结业证书和学分, 为评职称和晋升参加培训。培训单位要依据当地地域、民族特点和教师教学单位的实际需要选派教师。对于受训者而言, 要在学习上具有竞争性, 在教学工作当中树立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 只有自己不断地竞争, 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才能培养生学全面发展。

4.2 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

在培训上, 首先要让教师做出自我评价, 评价个人的教学能力, 剖析个人在专业理论知识上的储备、对专业教学技能上的应用、教学理念等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不足, 再结合每次培训内容作出选择, 是否申请本次培训机会。因此, 有必要建立申请程序, 教师提出个人申请制、筛选等制度, 让需要培训的教师能够参加培训, 让每一个培训名额都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森林, 闫桂芝.教育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策略[J].继续教育, 2005, (19) :46-47.

[2]林振华.教师培训效果的有效性探索—关注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

篇4:体育教师环保主要事迹

【关键词】体育教师 教书育人 特点 内容

一、体育教学中教书育人的特性

1.直接参与性

直接参与性是指体育教学主要在于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在一般情况下其他课程的教书育人往往是通过向学生阐述伦理道德,让学生明事理、分善恶、辨真伪,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而体育教学中的教书育人则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把身心活动、活动内容与活动要求、意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当明确体育教学中教书育人的直接参与性以及各种体育活动的内在育人特点和作用,做到育人于体育活动之中。同时,学生在运动场上直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较容易显露出来,作为体育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进行教书育人。

2.身心合一性

身心合一性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同时作用下得以实现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还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也就一定要让学生承受必要的运动生理负荷。两者是同步发生,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承受运动生理负荷的同时,必然也会获得运动心理方面的刺激,从而使心理素质的个性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根据不同运动生理负荷将伴随不同运动心理负荷的特点,以及发展学生素质与个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身体练习,合理安排运动生理、心理负荷,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其心理素质也得到良好的培育和发展。

3.社会性

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在特定的人群环境中,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和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体育课堂扮演着一个特定的“社会”,同学们往往要根据一定的需要,担任某种体育角色,并且按照既定的运动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正当的体育行为。这就犹如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要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充当某种角色,承担某种职责和义务,并且要按照各种社会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进行和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所以,人们经常把体育运动看作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性,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意识。

二、体育教学中教书育人的主要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运动有着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实际练习中自觉地克服个人欲望,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运动的规则和集体的需要,从而使一些基本的道德义务、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以及公共生活观念、准则等为他们所感知并在实践活动中得以体验,这对于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和创造有利的气氛,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重复优良行为,强化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尽量避免和克服不良行为,及时纠正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这些都是培养优良道德意识和行为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可以将其置于各种富于强烈情绪体验和现实冲突的练习之中,要求学生在完成各种特定的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使他们体会到通过克服困难而完成练习任务后的乐趣,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是颇有益处的。另外,理想的发展还有赖于学生对正确哲理的认识,只有当学生能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辨别是非时,其理想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体育教师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组织练习过程,揭示教材的原理,阐明活动的性质,提出练习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既学到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又受到马克思主义哲理的熏陶。要使学生了解“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哲理,懂得体育与德育、智育的辩证关系,明确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审美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从体育美学的观点来看,体育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协调发达的身体,匀称的体态,有力、娴熟、敏捷和优美的动作。体育审美教育首先体现在培养人的健美身体上,也就是说,通过科学严格的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美发展,从而获得匀称的形体,优美的姿态,发达的肌肉,坚强的骨骼和健康的气色。这种美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因素。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显著特性就是“寓教于乐”,它是通过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引起人们情感的激荡,引起共鸣。靠形象打动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人们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

4.心理素质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完美发展,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各种心理素质不断地提高,个性日益完善,从而使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坚毅、自尊、自信、自强、自制、机智、果断、沉着、热情等品格。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内容,对上述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的影响与作用也各不相同。加上學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又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恰当地选择符合学生生理、心理负荷的练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个性。

参考文献:

篇5:绿色环保小卫士主要事迹

一、低碳生活,树立环保意识。日常生活中,她和家人注重学习和运用环保知识,并把环保落实在行动上,处处以环保标准为依据。购买家电首选环保节能产品,购置电脑选防辐射的显示器,购置电视机选择防静电产品。洗衣物、洗浴时,尽量使用香皂、洗衣皂等。在清洁卫生时,只选用无磷洗涤用品和含氧清洁剂。平时,用过的洗菜水和洗衣水都存着用来拖地,淘米的水用来浇灌花木。为了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和降低白色污染,坚决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对于废旧电池、过期药品,都是分类放置,送到专业回收点回收……时时提醒身边的人,向别人宣传节能环保知识。

二、远离烟花爆竹,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每逢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人们都会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欢庆传统节日,营造喜庆气氛。沈姿涵带动家从来不购买、不燃放烟花爆竹,而是经过一齐探寻年俗文化、写春联、剪窗花、制作中国结和灯笼等方式代替燃放烟花爆竹,喜迎新春。她还进取参加环保宣传活动。春节前,参加了临沂二小大队部开展的红领巾环保行动。她和其他志愿者一齐走进广场、学校周边、超市、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发放活动倡议书,经过活动号召更多的人节日期间不燃放或少燃放烟花爆竹并进取参与到更多的绿色环保行动中来,营造礼貌、安全、宜居的环境,过一个礼貌、环保、幸福的新春佳节!

三、植绿护水,共筑碧水蓝天。为了绿化环境,3月12日午时,沈姿涵一家参加了以“小手拉大手共筑碧水蓝天红领巾与绿色相约”为主题的植树节活动。植树前,她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了爱书护绿标识卡,植树时,分工明确,挖坑、扶树、填土、浇水,干得热火朝天。虽然天气寒冷,但这丝毫都不影响她对植树节劳动的进取与热情。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她们一家栽种法桐、海棠苗木共20棵,最终顺利完成了栽种工作。在“世界水日”到来之际,沈姿涵还进取加入到“践行三爱三节惜水节水护水”系列活动中。她把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主题海报张贴在供水点、洗手间、餐厅等水源密集处,警醒师生珍惜水资源。并在操场进行了世界水日签名寄语活动,活动使孩子深刻地感受到必须要用自我的实际行动来保护水资源、节俭用水,并带动全家人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贡献自我的微薄之力。

篇6:绿色环保小卫士主要事迹

每当她置身于美丽学校的时候,看见有同学从小卖部出来就将手上的包装纸随手乱扔,她会十分生气,十分难受。她生气的是个别同学不讲卫生,不讲礼貌;难受的是美丽的学校被污染了。她决心做“环保小卫士”。记得有一次,她看见一位小同学随地乱扔纸屑时,便走过去,严肃地制止了他,让他把纸屑捡起来丢在垃圾桶里。这时,有同学却认为她是多管闲事,可是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却在她心里扎了根。在她心目中,学校是她的家,坚持学校的环境清洁就是她的职责和义务。心动不如行动,她一向做到时时严格要求自我,处处坚持学校环境的清洁,不为学校的卫生检查而检查。

我国淡水人均拥有量仅有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每滴水都十分宝贵。更令人心惊的是,我国许多河流污染严重,有的河水臭气冲天,根本看不到鱼虾,严重危害了生态平衡。当xx同学在地理课上、电视上知晓这些情景后,她自我在洗衣裤、鞋袜时,尽量少用洗衣粉、肥皂,尽量节俭用水,将洗衣的水积起来,拿去冲洗马桶,做到合理重复使用。她还请妈妈这样做,自从合理重复使用水后,她家每个月都要比以前少用两吨水。xx同学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有较强环保意识的女孩。

如今的社会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瞧:有些人在白刷刷的墙上粘贴广告,使得原本干净的墙变得像个小丑的脸似的;一些调皮的小孩正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踢足球,他们的家长居然在旁边观看,还不时地拍手叫好,毫不理会那嫩绿的小草被孩子践踏地怎样;还有些人经常制造噪音,干扰我们的生活……每每看到这些不讲礼貌的人,xx同学都会义愤填膺地站出来指出。她有的这股勇气完全来自于自我长期立志做一位社区义务劳动志愿者。

从预初年级开始,每星期五的午时放学,她都带领着班上同学一齐去学校附近的龙南三、四村居委开展社区志愿者劳动服务。从擦洗宣传栏到清洁社区环境、从刚开始的因好奇而完成到此刻的真心想将其做好,她都始终起着带头的作用,队员们在她的带领下,也同样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的服务,为社区居民供给一个安逸、舒适的家园。每逢假期,她还经常在所居住小区中参加不少活动,如“智力竞赛”、宣传教育主题活动,为小区出黑板报、社会考察活动等,她的出色表现受到居委干部、社区居民们的好评和夸奖。

在她幸福的家庭中她是一个乖乖女,但有时也十分调皮。一次她在中央电视台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被枪杀、剥皮后,累累腐尸横卧在莽莽草原上的惨景,对杀害野生动物的行为深恶痛绝。她下决心不再吃野生动物,并且监督爸爸、妈妈不买不吃野生动物,从禁吃上为保护野生动物做一些贡献。在此过程中,监督妈妈不吃野生动物,比较容易做到,爸爸可受罪了。因为平时爸爸异常爱吃妈妈做的油炸青皮大青蛙,在她的监督下,从去年五一节后的三个月中,爸爸没吃过一只青皮青蛙,直嚷着嘴里没味。她明白这是爸爸在试探她的态度,她没有理会他。爸爸看一招不成,又使出第二招。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带她到农贸市场买菜,在卖青皮大青蛙的摊前走动。她看到卖青蛙的摊主,将一只只青皮大青蛙剥皮,十分残忍,被吓的闭上眼睛,直往爸爸的身后躲,催爸爸赶快离开。从那以后,爸爸再也没吃一只青皮大青蛙。还有一次,她从报纸上看到,塑料薄膜不易腐烂,被称作白色污染。它积在田地里会影响庄稼的生长,海洋动物吃了它会影响健康,科学家就在一条死去的鲨鱼的胃里发现了很多的塑料。于是,她就在家里将各种塑料袋收集起来,每两个月拿到回收站卖掉,让它们在重新加工后,继续为人类服务。

篇7:小学生校园环保之星主要事迹

成婉宁同学在学习中积极进取,成绩优秀;遇到难题,能虚心向老师求教,直到找到正确的答案为止,并且主动帮同学讲解疑难问题。课余时间读书是她的一大乐事,从童话故事到历史读本,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她都读的津津有味。广泛的阅读开阔了她的眼界,同时也提高了她的写作水平。

作为班长,她处处以身作则,起少先队员模范带头作用,尽职尽责,老师交给的任务她都能乐意接受,做到有始有终,是老师们交口称赞的好干部。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也是她的闪光点。学校每一次大扫除,她总是一马当先,卷起裤卷拿起拖把,不怕脏,不怕累。她用行动打动了同学们的心,同学们都很喜欢她,信任她。

她爱好广泛,活泼朝气。乒乓球台前她身手矫健,运动会跑道上她勇争第一,街舞队中她帅气十足,钢琴凳前她又温文儒雅。学校、社区、市里组织的文体活动中时常能看到她的身影。持之以恒,勤勉而努力,顽强而拼搏,她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篇8:体育教师环保主要事迹

1 公众参与制度

20世纪90年代, 中国开始建设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的原则第10条规定:“环境问题最好是在全体有关市民的参与下, 在有关级别上加以处理。在国家一级, 每个人都应能适当地获得公共当局参与各项决策进程。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便利及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与。应让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 包括补偿和补救程序。”此项原则带来的思考就是环境保护已经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它已经成为全社会包括个人、组织和团体的义务。

1.1 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缺失与不足

1.1.1 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1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保总局每年都要向全国发布上一年全国的环境状况公报。而在地方, 各大城市也基本建立了自己的环境状况公报机制, 大大提高了环境管理的透明度。但是这样的政府公告, 民众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收方。没有办法得知环境状况公报的出炉过程, 同时政府也没有提供相关的途径让民众参与到环境管理之中。公众参与的领域仅仅止步于环境保护活动的宣传和接受而无法进一步的发展, 这极大地限制了公众参与的层次和公众参与作用的发挥。

1.1.2 公众参与的力度和范围局限。

在传统的主流经济思想的影响下, 很长一段时间内, 环境保护在我国是一种公共产品, “环境保护靠政府”的思想在民众之中比较普遍, 民众也自然将自身排斥在环境保护领域之外。“环境保护靠大家”往往流于口号, 但是在没有相应的参与措施和机制的保障下, 这些政策规定的实效无法令人信服。

1.1.3 公众参与往往只限于事后参与。

近年来, 环境性的群体事件和上访不断增多, 矛盾不断升级。但这样的公众参与更多时候只是事后参与, 在自身权利遭受损失后才主张, 特别是这些行为危害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才会向有关部门讨个说法。事后的监督固然重要, 但鉴于环境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和治愈的困难性, 事前的预防则显得更加有必要性。

1.2 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与提升

1.2.1 预案参与。

完善拓展公众在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政策、规划制定中的参与, 例如对重要经济决策发表意见, 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表达要求等。我国《立法》第58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 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在立法实践中, 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规定具体化行动化, 而不是将座谈会、听证会等措施流于形式, 变成了纯粹的“走过场”, 使公众参与对立法决策和规划制定毫无影响力[1]。

1.2.2 过程参与。

过程参与是指公众对环境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制约[2]。公众参与的精髓在于公众的行为不仅仅限于“参与”, 而是要成为一种有相当影响力的力量。公众参与的核心就是要在公众环境权与国家环境权之间进行平衡, 首先, 公众直接参与到环境行政执法活动, 可以通过自身力量协助相关机关更有效地对环境进行管理;其次, 公众参与可以对环境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有权利就必有救济”, “无救济则无权利”, 要保障公众参与权的有效行使, 必须充分给予公众诉讼权。环境法的改革方向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对放松对原告资格的限制, 给予普通民众和环境保护团体环境诉讼的原告资格, 逐步推进公益诉讼[3]。

1.2.3 行为参与。

公众个人从自身做起并充分发挥环保NGO的第三方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普通公众的生活、消费行为, 成为引导环保行为的重要因素, 而公众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主体, 应该约束调整自身行为并努力成为环境保护的主力军。从管理学方面讲, 有学者建议建立“环境权益的市场化代理制度”, 赋予环境破坏的受害方对抗环境破坏施害方的权利, 以达到制约平衡节约管理成本的目的。同时, 民间环保组织也是民众参与机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正在成长为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第三部门。相比于政府部门, 环保NGO有着亲民性和合作性的特点, 和普通民众个人相比又有着专业性和理性的优势。环保NGO中的人员大多来自于普通民众中的志愿者, 更贴近熟悉公众, 因此也就容易拉近和公众的距离。而当环境污染侵害民众权益时就没有比民众更严厉的法官了, 但这样的维权行为往往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环保NGO发挥它的特长, 为公众提供更专业的意见, 指导民众更有效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4]。

2 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指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在特殊保护的区域内超标排污的生产、经营设施和活动, 由各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环境保护部门决定、环境保护部门监督实施, 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消除污染的规定的总称[5]。限期治理制度是我国环境法上一项重要的制度。该项制度可以说是经济发展需要和环境保护要求相协调的产物, 对于工业技术还不发达设备相对落后污染较大的企业不能因为环保问题完全卡死, 给予其整改期限, 使其有充足的时间筹措资金升级设备。但就现状而言, 我国的限期治理制度仍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之处。

2.1 限期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1 限期治理制度决定权的行使缺乏科学性。

《环境保护法》第29条第2款规定:“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 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这就规定了限期治理的决定权在于当地政府, 但实践中政府是根据民众或环保部门的建议决定是否做出限期治理的决定的, 并不处在环保工作的第一线, 这就决定了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下达限期治理的决定, 而且决定做出之后后续监督也不能到位。而且决定做出的程序每一步都伴随着时间期限, 而有些期限是没有统一规定的, 这就有可能导致决定还未做出时污染以大规模产生。另外, 决定权在于当地政府就不可避免产生地方保护主义, 政府有权决定采取的形式和时间的长短等限期治理的内容, 但政府往往追求经济利益偏向个人政绩, 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迟迟不做出整改决定, 因此舍弃了环境利益。

2.1.2 限期治理对象的认定缺乏法律根据。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8、29条对限期治理对象的规定是: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限期治理;位于特别保护区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一是法律没有对“严重污染环境”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统一的规定, 而是给予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 那么地方政府在决定作出时就有很大的主观任意性, 容易导致决策不公。二是对限期治理对象的这种认定不利于民众的参与与监督, 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 民众无法对抗政府可能的行政不作为, 也就无法参与到监督制约严重污染环境企业的活动中去。

2.1.3 限期治理决定的后续效果甚微。

首先, 我国限期治理制度中的执行程序极不规范, 限期治理要经过4个环节:环保部门提出建议、地方政府做出限期治理决定、污染单位实施治理、环境保护部门检查验收并对未完成的做出处罚决定或由政府责令停业、关闭。环环相扣,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限期治理的效果。例如后续检查环节, 污染企业弄虚作假欺蒙过关, 即使验收过后仍然继续偷排污染物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政府因为不舍得放弃效益好纳税多的企业, 往往对污染企业网开一面, 任其钻空子。这些都是因为在执行程序中没有有力的监督和统筹导致的。其次, 综观我国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 对于污染严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还是比较粗放, 无外乎罚款或是责令停业关闭, 但此种方式惩罚的效果不大。

2.2 限期治理制度的完善

2.2.1 完善限期治理制度的决定机制。

实践中对污染企业提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信息来源都是环境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获取到的, 在此基础上再向政府报批。政府的决定是一个独立而漫长的程序, 因此可以将限期治理的决定权下放到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 环保部门处在环境监督的第一线, 可以及时有效地做出处理。将限期治理的分级管理变更为属地管理。污染问题总是和某一区域和行业联系在一起, 属地管理使某一区域和行业的统筹管理成为可能, 对总体管理和监督也更着实有效。

2.2.2 科学认定限期治理的对象。

早稻田大学原田尚彦教授曾说道:“限期治理是以防止环境污染, 有利于将来的环境保全为目的的, 不应把它作为对过去的违法行为的制裁加以利用。”可见, 限期治理制度本身并不是一项惩罚性制度, 因此对限期治理的对象的认定可以有原来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变更为所有超标排污的企业。超标排污本身就是禁止的, 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强制性标准, 必须无条件执行, 因此责令其限期治理无可非议, 同时在硬性规定下, 地方保护主义和腐败也无处滋生。

2.2.3 引入公众参与理念加强监督。

如前文所述, 将公众参与理念引入其中, 公众对限期治理的决定与后续效果有权获取信息并进行评议和监督, 使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恶意串通没有空间, 从而保障环境执法公正公平公开地对待每个污染严重企业, 实现公众介入限期治理提高环境执法的规范化。在现代环境行政向协商行政、服务行政发展和公益诉讼日益兴起的大趋势下, 引入公众参与加强监督, 使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和限期治理的结果置于公众的评议监督之下, 既帮助了环保部门执法手段和执法形式的改进, 又提高了公众本身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

3 排污权交易制度

所谓的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 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放量, 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市场激励措施, 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安排, 它对于企业的经济激励在于排污权的卖出方由于超量减排而使得排污权有所剩余, 进而通过出售剩余排污权而获得经济回报, 而作为买方, 它所购买支出的费用实质上是对环境做出污染的代价。从这个角度而言, 排污权交易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促进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提高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从而使治污由政府的强制行为变成企业自觉的市场行为, 有效控制污染。

3.1 排污权交易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

3.1.1 我国排污权交易缺乏法律基础。

尽管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控制市场化手段, 给环境保护事业带来了新的调控手段。然而, 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 各项法律法规都不健全, 特别是对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都没有明确规定, 这就导致排污权交易的行为无法可依, 没有一定的法律基础作为保障。各类环境保护部门的相关政策, 也只是以鼓励性为主, 以上种种弊端使排污权的市场调节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关于排污权交易的法规, 排污权交易还没有写入环境法, 上升为国家法律[6]。

3.1.2 排污权交易监管上采用传统监管模式。

我国传统的监管模式一般指行政监管。所谓行政监管是指国家管理机关对特定区域内的某些事物进行监督、管理。在行政监管模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命令模式。各个部门和各级行政机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都存在命令管理。不可否认的是命令模式的行政行为对我国环境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的今天, 这种只通过命令模式为主导的行政监管来规制环境污染的行为已经变得不够用了, 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阻碍。我国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参与环境污染防治, 并未对排污企业本身的发展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而后做出行政决定。这样的模式在我国发展经济的大局下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7]。

3.2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完善

3.2.1 加强立法。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 排污权交易法律还比较滞后, 必须根据我国特有的立法和司法要求, 制定一系列完善完备的法律法规, 为排污权交易的推行奠定监视可行的法律基础。

3.2.2 加强对排污权交易问题的研究。

排污权交易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探究的过程, 这决定了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实践也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试探渐进过程。因而, 我国处于排污交易的尝试和探索阶段, 必须以持续的、大量的前期研究、试点工作经验为基础[8]。

3.2.3 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 完善市场机制。

排污权交易的显著特点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有效运作, 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政府较难解决或是不能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 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相关职能, 减少政府相关部门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完善排污权交易中的市场机制。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十二五”期间全国COD总量减少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为营造我国良好的环境氛围, 减少环境污染, 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将排污权交易这种行之有效的环境经济手段推行实施下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著发展, 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协调的矛盾。探讨了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三大主要环保制度, 从我国当前这些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 明确了要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实施的对策, 不断建构改善我国环境污染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环保制度,公众参与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张梓太.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2) :30.

[3]孙巍.论完善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制度[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4.

[4]郑春宏, 沈林玲, 陶书峰.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与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31 (5) :1-3.

[5]左平凡.限期治理法律制度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80-86.

[6]闫艳, 高杰.排污费改税有啥利弊?[N].中国环境报, 2011-01-03.

[7]李冬, 王国印.美国排污权交易给我们的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1 (6) :25-28.

上一篇:全球定位系统调研报告下一篇:新年祝酒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