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 导学案

2024-06-22

合欢树 导学案(通用9篇)

篇1:合欢树 导学案

《合欢树》导学案

班级

第 小组

姓名

座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2017年2月8日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把握母亲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朗读与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二、相关链接:他是一个病人,21岁时双腿瘫痪不良于行,困守轮椅30年后,又添双肾功能衰竭,从此日复一日缠绵病榻。

他是一位作家,患病7年后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自此创作不断,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怀念秋天》等。

三、预习指导【评价:(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A、B、C、D)】

1、必做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够呛:

虔诚:

昼夜:

侥幸:

稀奇古怪: .....

2、选做题:通读全文,梳理文章脉络,试着列个小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视情况而定)(二)导入新课:孟郊《游子吟》

(三)合作交流问题

1、文中的母亲做了哪几件事?母亲的形象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对母亲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

2、文章前三段有何作用?如果文章的主题是怀念母亲,为什么不以“我和母亲”为题?

(四)归纳总结(主要内容、学习方法等)

(五)当堂达标:【评价:(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A、B、C、D)】 组长组织听写字词

(六)巩固提高:【评价:(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A、B、C、D)】 必做题:练习册

一、积累运用;选做题:练习册

二、整体感悟

五、学习反思

存在问题/错题记载:

六、意见建议(教学反思)板书

八年级

下 册 语文课导学案第页

《合欢树》导学案

班级

第 小组

姓名

座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2017 年2月9日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平凡的语言中蕴含的伟大母爱。

二、预习指导【评价:(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A、B、C、D)】

1、必做题:请同学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选做题:搜集相关“母爱”的诗句或名人名言。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视情况而定)(二)导入新课:歌曲《懂你》

(三)合作交流问题

1、齐声朗读第七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2、这棵合欢树身上有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母亲对“我”的爱,而“我”又是怎么对待这棵合欢树的?

3、说说合欢树在自己心中有什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它象征了什么?

(四)归纳总结(主要内容、学习方法等)

(五)当堂达标:【评价:(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A、B、C、D)】 句子仿写:母爱是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默默地挥洒清辉。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巩固提高:【评价:(由小组学科代表负责填写并反馈:A、B、C、D)】 必做题:练习册四《仰望母亲》;选做题:练习册三

五、学习反思 存在问题/错题记载:

六、意见建议(教学反思)板书

八年级 下 册

语文课导学案第 页

篇2:合欢树 导学案

编写人:豆妮妮 审 核: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及要求】

1、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学习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及作品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代表作品:_________(小说)、______(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2)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3、根据注音写汉字。

(1)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ɡuànɡ____,不想急着回家。

(2)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dɑo__,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合作探究】

1、阅读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联系写作手法)

2、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作者笔下描绘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而作者对于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得出情感线索。

3、“合欢树”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自主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虔诚qiān

熏动huàng B.胯上kuà

灸方piān ..xūn 晃...jiǔ

偏.C.够戗草xiū D.茂盛miè

瞪尔ǒu .chuāng 逛.guàng 含羞...dèng

偶.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A.(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念叨:说。)..B.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惊惶:惊慌。)..C.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虔诚:恭敬而又诚意。)..D.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抖:哆嗦,晃动。).3.本文的体裁是()。

A.记叙 B.文学评论 C.回忆性散文 D.小说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C.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D.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二、判断题

1.“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从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能看出是她照顾“我”的写照。()

2.通过分析品读,我们发现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棵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

篇3:合欢树 导学案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篇4:合欢树 导学案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5:第二课合欢树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 包科领导:

班级: 日期: 姓名: 小组 : 课题:

一、学习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真挚的感情。

2、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二、自学内容及检测:

自主感悟:

1、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2、预习:阅读《秋天的怀念》,了解合欢树的常识。给下列词语注音:

虔诚()侥幸()享受()惊惶()敷()灸()瘫痪()兆头()侍弄()

闲逛()念叨()扫兴()

全文共12个自然段,本课的重点抓住了两方面来写,一是母亲;另一个是合欢树。很自然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1—6段为第一部分:追忆母亲,为写合欢树的意义做好铺垫,定下了感情基调。7—12段为第二部分:思念合欢树,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三、合作学习与探究:

1.“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运用语言描写(手法),表现了母亲

2.“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运用了 描写(手法)。

3.“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运用了 描写(手法),表现了

4.“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运用了描写(手法),写出了

5.文章第5段“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第9段“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第10段“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运用了 描写(手法),写出了

6.“合欢树”在文中出现了 5 次,它在文中的作用是象征(纽带、见证),它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合欢树是合欢树是合欢树也是

7.为什么作者在11段中说“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

四、当堂达标检测题(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虔诚qiān 熏xūn 晃动huàng B.胯上kuà

灸jiǔ

偏方piān C.够戗chuāng逛guàng 含羞草xiū D.茂盛miâ

瞪dâng

偶尔ǒu 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念叨:说。)

B.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惊惶:惊慌。)

C.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虔诚:恭敬而又诚意。)

D.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抖:哆嗦,晃动。)

3.本文的体裁是()。

A.记叙文 B.文学评论 C.回忆性散文 D.小说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B.“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D.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表面上很清高,似乎不与权贵往来,其实却与他们暗送秋波....,有着秘密的联系。B.经过老师的开导,存在他心里的疑虑终于涣然冰释....

C.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很有耐心,无论我们问他什么问题,他都会不胜其烦....地给我们讲解。D.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一些小小的失误所迷惑,而全盘否定我们的成就。

二、判断题

1.“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从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能看出是她照顾“我”的写照。()

2.通过分析品读,我们发现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棵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

3.课文写母亲对“我”的爱,应该以“我的母亲”为标题。()

三、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问题。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1.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很少 偶尔 推说 B.没有 一次 说 C.很少 一次 推说 D.很少 偶尔 就说

2.为什么“我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

A.母亲的死总算有了一点理由。B.“我”也就是需要安慰一下自己而已。

C.我在做梦。D.母亲为“我”付出太多,她终于解脱了。

3.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想,我死的时候穿的什么就是什么,不要特意弄一身装囊,然后找一块最为贫瘠的土地,挖一个以我的肩宽为直径的深坑,把我垂直着埋进去,在那上面种一棵合欢树。我喜欢合欢树。我想这是个好办法。人死了,烧了,未免太无所作为,不如让他去滋养一棵树,给正在灰暗下去的地球增添绿色。我想为什么不能人人如此呢?沙漠的扩展、河流的暴虐无常、恶劣气候的频繁,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而这,都是因为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与日俱减。要是每个人死了都意味着在荒贫的裸土上长成一棵树,中国有十一亿人世界有五十亿人,一百年后中国便多出十几亿棵树,世界便多出五十亿棵树,那会是一片片多么大的森林!那时侯土地会变得肥沃,河流会变得驯顺而且慷慨,气候会更动秩序,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当然不是都种合欢树,谁喜欢什么树就种什么树,树都是平等的。后人像爱护先人的坟墓那样爱护着这些树,每逢祭日,培土还是培土,酹酒改为浇灌,献花改为剪枝,死亡不单意味着悲痛,更不意味着浪费,而是意味着建设,意味着对一片乐土的祈祷和展望。森林逐日地大起来,所有可爱的动物和美丽的植物都繁荣昌盛。那样,墓地不仅是人类历史的祭坛,不仅是人类平等的象征,还是万灵万物的圣殿,还是人与自然和解的象征与实证。我想,为了记住这一棵树下埋的是谁,也可以做一面小小的铜牌挂在树上,写下死者的名字。比如说我,那铜牌上不要写史铁生之墓,写:史铁生之树。或者把树的名字也写上:史铁生之合欢树。

篇6:合欢树 导学案

一、“教学案”与“导学案”:

“教学案”与“导学案”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师生公用的一种文本。“讲”字面上停留在传统教法上,而“导”重点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又有教师主教之嫌,“导学”则突出了有“导”之下的“学”。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一个脚本,故又可称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目的不同: 教学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性质不同: 教学案—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的特点;

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功效不同: 教学案—侧重怎样教、教什么、注重使学生“学会”;

导学案—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注重使学生“会学”。

角色不同:教学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导学案—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是主角。

二、“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课前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的,那么一个突出问题显现出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用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导学案”就是起到引导、指导学生自学作用的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它是学生自学的“线路图”。

三、什么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检测训练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课堂是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学案”其实就是把教材上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能引领学生通过读教材寻找方法,关键在“导”上,如果没有“导”作用的“导学案”,那和复习提纲没什么区别。

四、“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围绕 “学”而编制。

包括案头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课内训练检测、课后拓展延伸、教后记、学后记。

学习过程:自学导学、课堂教学两部分

1、案头内容:

“导学案”的稿头包含有班级、科目、章节、课题、课型、执笔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等内容。

2、设计学习目标的几点注意:目标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设计,应具体、准确,由教学目标改为自主学习目标,由教学重点改为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改为“使自己进一步了解…”。叙述方式应为“通过„„(过程、方法)学习„„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3、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导学和课堂教学研讨两部分。自学导学:自学导学的设计,要使教材内容问题化、具体化,具有引导性、兴趣性、启发性、可操作性。预习导学在量上要适当,预习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要有对自学情况的检查方法、反馈信息等,为后面精讲提供问题依据。

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着重“导思路、导方法、导能力”,并且要紧扣教材,重点突出,利于突破难点。也要预设问题,问题就来源于自学中没有理解的知识,同时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

4、课内训练检测:要体现教学重点,扣紧课标,做到精选、精练。训练内容要以培养双基为重点,设计要有层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要有训练检测方法、训练检测情况反馈方式,并依据反馈信息做好纠错,加深知识的理解。

5、课后拓展延伸:这一部分要立足于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拓展延伸题可以利用自习时间完成或留作家庭作业,第二天上交。拓展延伸内容要重视预设生成而未达到理想效果的内容。同时,还要有方法的梳理、思想和思维的发展。

6、教后记: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感受和反思评价,便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教师要认真撰写教后记,便于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这部分内容可以记在《研修手册》上,也可记在《活页教案》上。

学后记:学生通过撰写学后记,达到思考学习过程,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的目的,教师对此要严格要求、认真批阅。

五、导学案编写的一般要求:

1、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及检测方法。

5、注意“教学合一”,注重学生的学习。

6、《导学案》一定要明显体现“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内容。

六、“导学案”需要新的备课模式:

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具体操作: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集体备课,修订草稿,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导学案→交主管领导或备课组的把关教师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备课要求:

主备教师(导学案编制者)认真阐述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以及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且阐述每堂课的大致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如何突破重点、难点,设计编制讲学稿等。

主备老师发言后,每个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研究重点难点及对策,最后形成统一的师生共用的导学案。

七、“导学案”的使用:

1、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提前一天拿到导学案→按导学案要求及指导自学课本→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记录下来→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课堂学习时可以在导学案空白处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要求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导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八、“导学案”课堂环节: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环节。

“导学案”课堂应做到“七放手”:

1、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

2、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3、重点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

4、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

5、结论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表述。

6、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

7、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导学案”课堂可分为四块:

学生自学----小组探究----教师讲解----当堂训练。

1、学生自学,以案导学。

提前一天(或上课后),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和指导,自学教材并完成自学习题,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遗留问题要做好标记(教师巡视并进行学法指导,检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互助合作,研讨交流。

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通过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的办法予以解决。在讨论中,教师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

3、精讲点拨,释疑解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主要讲学生不理解、不清楚的疑点、盲点和难点(此过程要充分重视“兵教兵”)。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教师讲解完后,学生完成课内训练题,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或训练,把未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达到提高的目的。

九、课后作业:

附:教学流程设计主要体现什么? 《导学案》成为详案后,流程可以简写。

流程设计主要凸显教师课堂行为:

1、如何组织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效果,用什么方法检查,怎样实施,怎样纠正、弥补。

2、如何组织课堂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用什么措施保证学习效果,用什么方法检测学习效果、分享学习成果,如何解决课堂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怎样引导,怎样启发,哪些需要讲授;

3、小结课堂,怎样检测学习效果,怎样评价学生的有效学习及思想、思维发展;

4、如何布置新的课前学习任务。

该流程中具体问题的表述要求:

1、学习方法必须交代清楚如何操作,尤其是新方法开设运行时;

2、具体学习任务只需表述出“导学案学习目标‘几’”即可;

3、讲授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无法解决的内容)至少需要写出提纲,但一节课中的讲授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

4、《导学案》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标注在教材上,也可标注在《导学案》上,不必写入流程中;

篇7:合欢树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为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提高小说阅读的能力。

一、知识链接

1.《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高鹗。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2.曹雪芹:(约1724-约1764),祖籍辽阳(后迁沈阳)。满族正白旗包衣,名,字梦阮,号雪芹,花圃,芹溪。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生于江宁(今江苏南京)。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3.脂砚斋:《红楼梦》早期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被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作者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

4.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牌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红学流派有评点派、评论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等。

5.红学家及作品:鲁迅《红楼梦》杂谈,胡适《红楼梦》考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红楼梦魇》,李希凡《红楼梦评论集》,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俞平白《红楼梦研究》。

二、基础演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阜(    )盛    敕(    )造    紫檀(    )    鬓(   )角斟(    )茶    呜咽(    )    癞(    )头    宫绦(    )盘螭(    )    璎(    )珞    裉(    )袄    贾琏(    )携(    )手    嫡(    )亲    丫鬟(    )  金V彝(    )錾(    )银    内帏(    )    进羹(    )  美人觚(    )懵(    )懂    _(    )视    皮囊(    )   蹙(    )眉杜撰(    )    钗钏(    )    盥(    )沐  攒(   )珠髻敛声屏(    )气    匙(    )箸(    )    漱(    )盂(    )绾(    )    纨(    )F(    )    I(    )烟眉

三、小组研习

1.画一幅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

2.找出并分析分析本文的环境描写,说说贾府是一个怎样的大家庭。

3.黛玉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也是本文的线索人物,通过黛玉的眼睛本文依次写了哪些主要人物?详细集中描写的又是哪些人物?本文在人物出场安排与描写人物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4.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别?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好处?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5.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贾宝玉?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归纳你对贾宝玉的看法。

6.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林黛玉,你认为林黛玉是个怎样的女性?

四、课后拓展

你读了《红楼梦》吗?就其中的某个人或某几个或某类人谈谈你的看法。在随笔本上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篇8:实施导学案 导学更导行

教案,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基于教师的思维认识、专业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元素而形成的一种单向的教学方案。尽管它有很多弊端, 但人们基本上能适应, 能接受, 然而确有改造、改变的必要。

学案, 强调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旨在让学生的学习走向自主, 其优点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传统教案的氛围中, 由于其呈现形式和与之相应的工作方式, 让为数不少的人感到不太适应, 不太能接受。

从这个意义上说, 单纯讲教案或学案都有失偏颇。

教案, 学生一般不太知晓教师的思想、目标和过程性方案设计。用教案, 还要不要再编学案?用学案, 还要不要编制教案?教案比较难以体现学习方案, 学案也不能替代教案。

学教案, 看起来是两者的结合。但是, 有些问题值得探究。首先, 概念内涵是学案和教案, 还是学生用的教案、学习教的方案?其次, 现行的学教案有教案因素, 有课堂练习因素, 但是, 它替代不了教案, 单一的应考作用突出, 育人目标几乎无从涉及。

我以为, 应该倡导和实行导学案, 把学和教有机统一聚焦到一个点上, 共同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导学案的内涵解释

案, 即方案, 是一项设计。设计者是教师, 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 表明“案”之目的在服务学习的主体, 目标归结到利于学生的学。

导学, 表明它必须体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诱导和指导。

导学案, 具有激趣性以体现诱导作用, 具有方向性以体现引导作用, 具有方法性以体现指导作用。

二、导学案的编写

第一步:搜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

教学的实质是做学生研究。研究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为此,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之前, 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习兴趣, 学习需求, 学习困难, 增强导学案的针对性。

第二步:明晰培养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方法。

教学的本质实际是教育。教学的外显标志是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内隐的核心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不同学习领域的学习方法。为此, 我们在思考导学目标时, 首先要思考习惯和方法, 然后才是实施的方案。

第三步:深度解读与学生共同使用的学习材料。

成功的教学在教师素养。教师在基本的教育素养基础上, 重要的是专业素养。体现在导学方面, 前提是教师自身对学习材料的深入解读, 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感悟体现在独到的材料解读中。然后才是结合教学参考, 收集、整合而充实自己的体悟。

第四步:课堂学习实施的具体设计。

教学有效靠的是师生合作。教学的有效需要整体规划和设计, 其实际效果靠的是每一个单元的有效。导学案的设计必须要精心, 在设计方案中要着重先期设计可以检测的学习目标, 依据目标在过程中着力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体现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评价激励, 要贯穿课堂活动的充分训练以实现当堂达标。

第五步:让反思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习惯。

成就在于形成反思习惯。上好一节课难, 上好每一节更难, 让教学始终高效难上加难。一个人的成就在于不断地反思, 总结得失, 自觉地发扬优势、订正错误。教师的成就基于学生的成就。要使导学案最大程度发挥其积极优势, 教师同时应该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编写导学案的过程, 做好自主学习反思, 引导其对导学案的编写提出意见和建议, 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导学案的内容

方案是形式, 关键在内容。导学案的内容应该包括导案和学案, 导案包括学案, 重心着落在导学和导行;教师编写的是完整版, 发给学生的是核心版。

完整版内容包括:

教什么——明确内容和目标;

怎么教——设计达标流程和方法;

教会什么——达标检测题;

改进反馈——记录教学感受, 记录检测结果, 思考改进策略。

核心版内容包括:

学什么——明确内容和目标 (师生共用) ;

怎么学——学前预习, 自我检测 (独立学习汇报用) ;学习流程 (提供学生简要版。引导学习习惯, 导学主动权在教师) ;达标检测题 (师生共用)

改进反馈——适度留白, 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发展档案, 建立错题集, 自我反思求改进) 。

简言之, 发给学生的是问题和试题, 是习惯和方法的引导。在编制时间上, 教师可以适度提前, 实际导学时, 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科学设计和布置课外作业。

四、导学案的使用

编写导学案, 目的在使用, 必须考虑操作的可行性。操作层面工作:印刷, 发放和使用。

印刷。印发给每一位学生, 需要一定成本, 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即便不再统一征订其他教辅, 印刷费用不一定高过教辅, 但就义务教育收费政策而言, 学校也有一些困难。导学案的设计, 发给学生的是简要版, 在成本上可以有所控制和下降。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申报研究实验和家校沟通等方法予以解决。

发放。实施导学案, 有利于教师在教和学方面作更科学和实际的设计, 只印刷学生习惯培养 (比如预习、质疑) , 知晓学习流程, 目标检测题等内容的简要版, 可以按单元、章节 (课文) 编发不一定每课时都发放。

使用。导学案简要版着力强调的是良好习惯 (特别是预习) 培养, 自主合作学习和目标达成检测, 不是用它来替代教案, 更不是用它来替代教材, 目的是促进教师用教材教和引导学生用教材学。

篇9:合欢树 导学案

关键词:导学案;课改;备课;知识迁移

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下,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构建充满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课堂,让学生“学会学“就成了课堂改革关注的焦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下面就我在教学探索中用导学案实现由“教”向“导”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的粗浅做法谈几点认识。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是实现由“教”向“导”转变的有效途径。“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稿,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出发点,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精研教材,充分考虑学情、学法、学生的情况下编制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物质媒介。

一、利用导学案做好预习、备课工作

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精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有的放矢,体现精炼、适度。其次,更要研究学情和学法,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习惯之后,编制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本学科特点的学案。最后,设计的导学案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设计的问题应有质量,围绕学生如何学得轻松、学得丰富、学得有效去设计。习题导向要具体、明确,切忌含糊不清。且应围绕学习目标,由易到难,确定在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有质量的提问才能带来有质量的课堂。

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部分,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基本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和脉络。在此基础上独自或小组合作讨论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写下思考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二、变教案为学案

传统的教案强调“教”的过程,即先教后学,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联系。教案的编写也只是注重基本知识的罗列,不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是老师的,即使有少量的提问,也往往是优等生唱“独角戏”,课堂的实效性不大,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的过程,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答疑解惑,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性知识获取转变为过程性知识获取,师生关系由原来的单向联系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的:“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的设计实现了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变讲堂为学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常常出现“一刀切,一锅端”的弊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难提高”的局面,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改观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式,但绝大部分都是在追求怎么让自己讲的课更精彩,或者怎么让学生记的知识更多。观察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表情一片木然,学生对教师的“倾情奉献”并不领情,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实现让学生“学会学”这一目标。教学过程切忌把课堂“放羊式”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自学不管不问,甚至把导学案当成课外训练。而应该重点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适时进行指导,发现并记录易错点、疑惑点,便于在课堂上对学生不理解的重难点及时予以解读,对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讨论”予以纠正,将“身在教室心在外”的学生及时拉回到正常的课堂学习当中。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正确引导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

四、课堂达标测评,实现知识迁移拓展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测评题,做到精选精练,练习要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灵活,针对性强。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重难点的理解,还可以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检测可以补充一些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设计练习题的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为主,主要是一些与重难点有关的题目,尤其是非选择题,在设计时应将本课知识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考查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力。

五、重视课后阶段的反思

有位教育家说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堂课讲完并不代表一节课就此结束。对有效课堂的研究或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关注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或者课后随笔的形式将课堂中的亮点或不足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进步、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课改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何使用导学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我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通过导学案的应用,有效地把教师的教与引导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再进行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做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契合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由单纯的“教”向“导学”方面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不屑的努力,勇于探索、创新,相信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切入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也一定会迎来人生路上教育改革的春天。

上一篇: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下一篇:公务员讲义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