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2024-07-31

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马耀文

从经济发展先进县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县后来居上的发展轨迹看,项目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突破口,是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县情实际,就门源县项目建设现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进行了思考。

一、项目建设现状

“十五”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门源县审时度势,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的意识,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方向,切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较好地发挥了项目带动效应,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在建项目之多、建设速度之快、完成投资数和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数之大,是门源县建县以来少有的。

据统计,“九五”期间,全县共实施各类项目140余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相当于“八五”时期的7倍多,年均增幅49.9%,但基数偏低;“十五”时期,累计实施各类项目340余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1亿元,相当于“八五”、“九五”投资总和的2.2倍,提前一年完成了五年累计投资9.29亿元的目标,年均增幅高达34.3%;“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将达39亿元以上,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35.26亿元,年均增长20%。至“十一五”前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规模达21.24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55%,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17.94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51%,相当于“十五”时期的1.25倍。平均每年开工项目90余个、完成项目投资约6亿元。根据项目的投向,大致可分为工业类、农业类、生态类、水利类、交通类、城镇建设类、旅游类、社会事业类、公检法司类九大类,尤其是农村道路、人畜饮水、中小学校舍改造、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无电村通电工程、党员活动室、“一池三改”等一批惠及民生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内需不断扩大,拉动了经济增长。项目建设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全县经济建设的投入,扩大了内部需求,同时也撬动了社会投资的闸门。尤其是通过争取国家资金,有效带动了相关部门、企业配备资金和银行贷款,使银行储蓄迅速转化为投资,发挥了银行沉淀资金的作用。统计表明,“十五”期间,争取国家及省州投资1.8亿元,占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的13%左右,带动社会各类投资2.42亿元,其中:直接带动银行贷款1.6亿元,每年拉动GDP增长0.9-1.6个百分点;“十一五”前三年,争取国家及省州投资2.34亿元,占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的13%左右,带动社会各类投资4.5亿元左右,其中直接带动银行贷款2.6亿元,每年拉动GDP增长约3.5个百分点。项目建设成为我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优化了生产生活环境。“十一五”前三年,借项目建设的东风,门源县集中力量建成和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一是农牧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投资900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农牧区暖棚建设、能源沼气池、“一池三改”、沼气养殖小区、基本农田整理、白菜型小油菜生产基地、草场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渠系配套等一大批农牧业项目,有力改善了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节约了能源,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二是工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投资20多亿元启动实施了石头峡、纳子峡、江源水电站和热电联产等一批重点工业能源建设项目,投资2亿多元启动建设了松树南沟岩金矿、浪力克铜矿、宁缠矿区煤矿整合、仙米和铁迈煤矿等一批重大工业技改项目,投资2595万元启动建设了祁连山农牧生态开发公司3000吨鲜奶加工生产线、三福粮油公司3000吨储油罐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这些工业项目的建成运营,进一步扩张了工业经济总量,有力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力。三是旅游开发水平得到提升。累计投资891万元实施了百里油菜花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花海鸳鸯、岗什卡雪峰等旅游景区景点项目,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景点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旅游加快升温。四是交通网络趋于完善。投资2.09亿元组织实施了岗青、铁麻、铁苏、青克、桥阴及仙小等公路建设项目和通村砂路、村道硬化建设项目共60余项,先后改造县乡公路里程844公里,通车里程达到1219公里,比“十五”末新增里程325公里、增长73%;宁武、宁张高速公路列入国家规划,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岗青、桥阴和仙小公路为对外主干线的辐射状交通网络体系,加快了门源与毗邻县市的对接与互动,加速了全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的实现。目前,全县已开通客运班线47条(次),年客运量达68万人次,年货运量达80万吨,比“十五”末新增30万人、40万吨,分别增长44%和50%。五是水利困难有效缓解。投资1136万元实施了14项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全县12个乡镇2.8万人、7.6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尤其是改变了脑山地区群众吃不上自来水的历史命运;投资3008.6万元实施了红山灌区等10项灌溉工程,投资89万元实施了浩门河流域麻莲、阴田、东川段防洪工程,提高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和防洪能力。六是办学条件明显好转。累计投资4029万元组织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高中扩招楼、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职业中学实训楼等项目,有力改善了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对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巩固“两基”成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七是卫生计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投资56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设备配备和乡镇计生站等项目,改善了12个乡镇的乡村医疗和计生条件,为13万农牧民就医提供了方便,进一步满足了农牧民群众的医疗和计生服务需求。八是文体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投资1769.5万元组织实施了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聚光型太阳能灶、新农村科技示范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牧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条件,进一步推进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程。九是通电问题进一步解决。通过农网改造,彻底改变了过去供电可靠率低,电压质量差,企业用电不正常,农民有电怕不稳的现象,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

(三)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一方面国家投资直接给城乡居民增加了现金收入。从农村情况看,到2008年末仅退耕还林补给农民6073万元(粮食折合现金);另一方面,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投资拉动累计创造就业机会3589个,比“十五”时期多1544个,农民参与项目建设,增加了劳务收入。据抽样调查分析,全县农民平均每年从投资基建项目中获得劳务收入200万元以上。同时,实施农网改造使农村电价明显降低,用电量显著增加,间接启动了消费市场的需求。调查表明,农户用电价平均每度下降0.3元,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88万元。近几年来,在自然灾害较频繁的情况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这与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是分不开的。在城镇,通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功能,城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重大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新的突破。“十一五”前三年,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资金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65%,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政府主导作用明显。进入“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在重大项目主体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政府在策划项目和招商引资中的主导作用,策划和运作了一批重大项目,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二是国有资产存量带动作用明显。把企业改制和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优势,以较小的资产存量吸引更大的增量,带动国有经济走出了困境,壮大了民营经济。三是重大项目建设对招商引资的助动作用明显。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加大水电、煤炭、多金属和农畜产品等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了江源等水电站建设项目,仙米煤矿等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浩门热电联产等基础性工程,引进了三福粮油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了优势资源开发水平,提升了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形成了重大项目生成和运作机制,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了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门源项目建设总体上比较顺利,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够到位。对国家有关重要投资领域以及产业政策、投资调整政策和区域规划把握得不够准,在筛选项目、申报项目方面还不能及时把准国家资金投向,以致错失良机。

(二)项目前期工作滞后。缺乏超前谋划项目意识和精心包装项目以及储备一批优秀项目的能力,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大项目、好项目谋划不够,跟不上项目整体工作的要求和争资引资竞争激烈的新形势。

(三)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项目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基本上靠国家和省州投资。同时,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自筹比例较大,尤其是实施农牧区资金整合、项目捆绑后,群众在各捆绑项目中需自筹资金的比例,比单项实施一项项目高出许多,加上县财政筹资能力有限,项目实施和自筹配套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仅2009年元至四月份,已落实的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农区危房改造等项目,需县级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仅2000万元,既影响了项目建设,又给项目建设单位造成沉重的负债包袱,成为项目建设的一道“瓶颈”。

(四)重大项目建设机制体制不完善。一是重大项目的带动能力不足,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和凸显。二是重大项目建设的主体不足。国有企业的活力不足,民营经济的实力不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项目运作的层次不高,对重大项目建设产生了制约作用。三是高技术产业项目缺乏。已落实和争取的项目以资源依托型为主,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和国有企业存量资产,高技术产业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更少。四是重大项目的支撑体系十分薄弱。市场体系还不完备,金融和人才等高级要素的供给不足,重大项目建设的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在建工业项目因融资困难、缺乏资金等原因,影响了建设进度,也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任务艰巨。

四、推进项目建设的主要措施 项目是产业的支撑、投资的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实施好门源“十一五”乃至“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发展目标,必须靠一大批实实在在的项目来支撑和拉动,项目建设仍然是门源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根本的重大任务。因此,既要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抓项目建设,更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中,切实以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更快更好地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实现门源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藏区政策,趁势推进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来,把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针对国家和省州产业政策、市场导向和资金安排投向,结合门源实际,切实按照“快、争、特、严、细、实”的要求,超前谋划,认真挖掘和筛选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的投资计划,力争国家投资规模有较大增长。三是加快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根据《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和《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门源县2009-2020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并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按照近期(2009-2012年)、中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三个阶段,确定不同的项目建设和争取重点,并严格按照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确保完成藏区项目的可研报告。

(二)突破思维定式,用科学理念推进项目建设。一是突破“饥不择食”的思维定式,科学选项引资。始终坚持把“科技含量、投资总量、税收数量、就业容量、环保达标、能源消耗”作为项目引进的评判标准,坚持选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项目,选投资强度大、就业容量大的项目,选能够发挥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以此促进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档升级。二是突破“遍地插花”的思维定式,促进产业集群。推进项目建设,必须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着力引进与本地产业发展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带动关联企业、关联项目聚集,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三是突破“重外轻内”的思维定式,内外并重。在强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坚持用好思路聚集民资、用好项目激活民资、用好环境盘活民资,促成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优势企业、涉农产业、商贸流通、城镇建设等领域上来,让内外两支力量伴生成长。

(三)创新工作方法,用得力举措推进项目建设。一是超前准备,提高对接速度。结合门源优势资源,精心开发、论证、包装、储备一批前景广、效益高、对接度强的项目,定期调整、充实项目储备库,确保项目建设后劲。同时,主动出击,超前做好已开发论证项目的立项、环评、土地储备等工作。特别是要加快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度,应对国家投资提前下达的政策变化,及早着手做好已落实投资项目的开工准备工作,确保国债项目的按时开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按时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二是科学谋划,提高落地速度。围绕工业园区建设,谋划好工业项目。立足我县优势资源和企业发展布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按照“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聚集”的总体要求,启动实施以农畜产品加工、多金属选冶、煤炭选洗、煤化工、石灰石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生态工业经济集中发展区,把园区规划与国家土地、环保、产业等政策的规定、城镇建设和发展定位、产业培育和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科学制定和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发展、项目布局规划。要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类信息平台,加大工业园区内入住项目的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有技术、有实力、有市场前景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县内工业企业相对集中发展,努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以工业园区的建设带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和科学发展。围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谋划好农牧业项目。根据《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农牧业发展现状,按照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和减畜增草、调整结构、科学饲养的思路,积极争取和组织实施油菜、青稞生产基地,畜牧业良种工程,牲畜暖棚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能源沼气、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依托生态工业集中发展区,以“公司+基地+农(牧)户”的形式,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快畜种改良,优化畜种结构,推进围栏封育和草地补播改良,建立饲草料基地,发展舍饲半舍饲圈养,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好生态环保项目。坚持工程治理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原则,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组织实施好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祁连山水源涵养、天保工程、生态公益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专项工程、污水处理、大梁永安河段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项目,保护好大通河水源地林草植被,不断提高林草覆盖率和水源涵养功能,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围绕百里油菜花海建设,谋划好旅游项目。按照建设高原旅游名县的要求,组织实施好百里油菜花海国家4A级景区、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花海鸳鸯、照壁山景点、圆山观花台等项目,精心打造高原特色生态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支柱。围绕民生保障,谋划好社会事业项目。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实施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危房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县中医院扩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县乡计生站、广电基础设施日元贷款、乡镇文化站、游牧民定居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社会救助管理站等项目,切实解决好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扶贫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惠及于民,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完善管理机制,加快建设进度。健全和完善项目工作推进机制。继续落实好重点项目领导挂带责任制,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保证项目申报工作无障碍。完善争取项目投资和实施考核办法,加大对乡镇、部门项目工作的考核力度。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主要力量集中到抓项目,谋发展上,着力抓好关系全局项目发展的重大决策的落实,在落实中出思路、出特色、出成绩。制定领导班子成员跟踪相关项目制度,切实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班子成员要深入企业调查了解情况,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所有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加快施工推进速度,提高开工率、竣工率和投产率。建立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进度表,加强工作调度,确保项目按进度快速推进。建立项目建设责任机制,严格项目业主、乡镇(园区)、部门、县政府四级推进责任,特别是对重大项目,实现“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一套班子专抓”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一抓到底,紧抓不放。建立项目建设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各层次加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四是整合招商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定招商主题和方向,利用“青洽会”、“国际清真食品博览会”、“油菜花旅游节”等平台,进行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和有选择性的定向招商,主攻龙头项目,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建设环境,确保建设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的合理供给,开展专业化、经常化、驻点式招商,力争开工一批投资上规模、技术上水平、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继续做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服务工作,提高项目合同履约率。优化投资环境,协调各部门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使外来企业“走进来、稳得住、有发展”。

(四)强化发展保障,用优良服务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创新服务方式。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和引导作用促进项目建设。一方面要突出项目实施单位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项目投资主体的积极性,运用市场化的利益机制调动全社会上项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自身的行政资源优势,发挥政府在项目建设中的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和推动作用,做到“一切围绕项目转”,真正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全面服务;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在项目建设各个环节,在投资者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人性化、人文化的服务。二是破解发展瓶颈。完善土地规划修编,抓好项目用地储备,盘活存量土地,清理闲置土地,保障项目建设用地,解决好供地难问题。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金融体制不活不顺的问题,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融资服务,解决融资难问题,使项目建设有一个优良的金融环境。建立县财政资金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配套建设机制,纳入财政管理的政府专项基金、土地出让金和国有资本收益金等各种资金要向重点建设项目倾斜,优先保证政府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同时,帮促企业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加强本土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为企业培育产业工人,解决好用人难的问题。三是加大整治力度。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构建诚信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大对办事不力、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等行为的查处力度,着力解决政府部门管理越位、政策错位、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加大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力度,着力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作者:门源县发展改革局局长)

篇2: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要]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项目是投资的载体。近年来XXX县一直大力实施项目推进战略,项目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最近几年XXX县重点项目推进不理想,笔者通过到县重点项目办公室和部分重点项目责任单位实地调研,对XXX县重点项目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并对我县进一步做好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字] 重点项目 建设 县域经济 XXX县重点建设项目现状 1.1 省、市、县重点建设项目现状

XXX县列入2014年省重点项目计划的有2个,其中宜宾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目前已完成规划选址工作。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长片区页岩气开发项目,XXX县段任务已基本完成。

列入2014年市重点项目计划跨区县项目8个,均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做好配合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不含跨区县有9个,计划投资11.84亿元,截至10月底有XXX县庆符东区财富半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XXX县二龙滩水库项目等5个项目没有开工,完成投资4.44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37.5%。

2014年县重点项目167个,计划投资75.5亿元,截至10月完成投资24.44亿元,完成计划的32.37%。其中竣工投产类47个,计划投资12.92亿元,截至10月完成9.55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73.94%,加快建设类29个,计划投资50.27亿元,截至10月完成11.81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23.49%,争取开工类62个,计划投资12.31亿元,截至10月完成2.68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21.74%。1.2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

1.2.1 大力实施项目推进战略,促进县域经济较快增长

—1— “十二五”期间XXX县大力实施项目推进战略,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根据分析,2011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7%,拉动经济增长16.5个百分点;2012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11.8个百分点;2013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8.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重点项目建设的力度越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越大,对经济的拉动力就越强。1.2.2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随着重点项目建设的逐步推进,XXX县的城市环境在不断优化,生活配套越来越完善,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截止2013年城镇化率达36.42%。2013年、2014年已投入12.8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通道口至锦绣名都路网改造、东升家园A区与B区之间道路工程、东升大道北段道路及辅道工程竣工投入使用,西区9条街道油化、硕勋大道景观绿化工程、骆家阳光小区道路项目开工建设,滨江御景二期、高州国际花园三期、经典上城B区、恒远兴城等小区加快建设。沙河镇、月江镇已分别申报全国重点镇、全省示范试点小城镇。强力推进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8个,命名市级生态村30个、县级生态村50个,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4个。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县城饮用水水源保护切实加强。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绿化模范县”。1.2.3 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项目工作放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位臵,结合我县在项目投资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项目推进工作的意见》、《XXX县项目投资工作管理办法(试行)》、《XXX县项目投资工作考核奖励细则》、《XXX县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管理细则》、《XXX县项目储备管理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县级领导联系项目推进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负总责,县四家班子分管联系县领导牵头具体负责的六个工作组,定期通报各工作组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建立了“季度一交账、半年一小结、年终算总账”的长效机制,建立了挂牌督办或专项督办制度,为加快重点项目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2 重点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数据不难看出,2014年县重点项目推进情况不理想,截至10月才完成投资计划的32.84%,严重滞后于时间进度。从分类来看,加快建设类项目完 —2— 成计划投资的23.49%,推进缓慢,更有清溪河防洪治理工程、宜宾至庆符快速通道(二期)两个项目投尚未启动建设。争取开工类62个项目,实际开工只有13个,开工率仅为21%,投资完成比例才21.74%,也是重点项目推进滞后的主要原因。从具体情况分析来看,当前我县重点项目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项目前期工作滞后

一是部分项目单位在思想观念上对前期工作不重视,舍不得花钱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比如项目可研、勘察设计、施工图、环境评价等工作做得不细致,在对上争取资金的时候没有说服力,更有甚者部分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方案都没有,待上面政策来需要报项目的时候,所需可研报告、土地预审等一系列必备资料都拿不出来,更不用说争取上级支持了。二是现阶段,虽然国家、省、市对安臵政策、征地价格、补偿标准等都有所提高,但被征户利益要求过高导致项目建设用地的征地拆迁难度加大,也是项目建设滞后的原因之一。三是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与地方规划衔接不够,或者说地方规划质量不高,导致项目建设地点变更,重现办理用地手续等,延误项目开工时间。总投资1830万元的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县档案馆等联建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于2013年就已下达,但迟迟未开工,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县城总规调整导致开工时间延误。

2.2 项目建设要素瓶颈制约

一是资金短缺。XXX县地处丘陵地带,财政收入有限,相当一部分企业自有资金也非常有限,而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需求大,项目建设资金比较短缺,导致项目建设无法按计划推进。据不完全统计,XXX县二龙滩水库、高洲酒业主业配套工程技改项目等7个市重点项目需求的资金缺口就达到了5.4亿元。二是土地指标制约项目推进。近年来,国家实行了更加严格的土地政策,对项目土地征用审批的程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严格,从而导致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与省下达的土地指标相比,缺口相当大,有很多迫切需要上马的土地由于土地指标无法落实,比如XXX县早白尖茶叶科技园建设项目、XXX县立华蚕茧丝绸产业科技园项目等因为土地一直未落实,导致项目停滞不前。三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评价、节能降耗的高度重视,环境容量也成为了项目建设的一个要素瓶颈,对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不符合环

—3— 境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标准等环保法律法规要求的企业(项目),经济主管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环保部门不予批准环保手续。总投资6亿元的西成实业有限公司生物燃料乙醇项目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但至今都还在争取国家环保部批复环评报告。2.3 部门协调不够顺畅

由于重点建设项目牵涉的管理部门多,环节多,而每个主管部门都有自己的政策规定,在前期工作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项目推进缓慢。

2.4 部分乡镇从事项目工作人员业务不熟悉

根据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镇乡反映基层缺乏从事项目工作的专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的,由于半路出家,造成了项目前期环评、初步设计、施工图纸及图审、预算编制和招投标工作不能按规定时序要求逐项办理,材料不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镇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3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高工作执行力 3.1.1 明确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XXX县项目投资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项目推进工作的意见》,将项目推进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各乡镇和县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项目工作负总责,县委县政府目标督查办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县项目推进工作目标指定、分解、实施和综合管理工作,各乡镇负责自己区域内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努力在全县营造一种齐心协力抓项目的良好氛围。3.1.2 优化服务

大力实施环境兴县战略,认真贯彻国家、省上简政放权的相关精神,主动研究和取消一批审批权限,做到取消到位。进一步完善并联审批制度,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努力缩短项目审批时限,开辟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服务”,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同时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工作,不断改善发展软环境。严厉打击妨碍项目建设的各种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项目施工环境。物价部门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项目建设工程中涉及的各类 —4— 收费项目,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行为。3.1.3 强化督查

县委县政府督查目标办、县发改局、县重点项目办公室要定期收集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投资目标执行情况,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强化跟踪落实、督促检查,严格执行督查反馈和通报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重大民生项目实行挂牌督办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按预计进度推进。力争每月通报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半年召开一次通报会。3.1.3 逗硬考核

县委县政府督查目标办、县发改局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健全项目推进的考核评价体系,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年终逗硬实施奖惩,对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通报批评,县纪委监察局加大介入力度,结合实施环境兴县战略,牵头开展效能建设活动,坚决查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吃拿卡要、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庸懒散”行为。3.2 千方百计破解要素瓶颈制约 3.2.1 土地方面

一是确保土地供应。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大力争取土地计划指标,力争更多的土地计划总量。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对争取到的土地利用计划,实施差别化管理,用地指标向重大项目倾斜。加大闲臵土地清理处臵力度,强化对已出让土地的开发监管,对长期占用土地不开工、不建设或违规建设的项目,依法依规及时处臵。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用地指标由省重点建设专项指标解决。二是进一步解决征地拆迁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并妥善制定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政策,制订符合时间具有可操作性的征地拆迁办法,妥善处理好保护耕地、保证建设需要和保障农民利益等关系,积极做好重点项目的土地征用工作。3.2.2 资金方面

一是全力争取国家的。认真研究关注国家建设投资方向,充分利用国家投资的倾斜政策,根据我县的发展需要,积极做好我县重点建设项目与省市部门的衔接,做好重点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为重点工程建设争取到更多的国家资

—5— 金投入,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债资金、专项资金等国家项目和政策扶持资金。二是尽力融资银行的。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加强银企、银政对接,建立重大事项金融系统参与机制,促进政府、银行、企业三方沟通互动,合作推进项目。三是大力激活民间的。按照“新国36条”相关精神和“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家非限制类的投资领域。四是积极引资外面的。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突出重点项目的包装和推荐工作,稳步推进BT、BOT的建设模式,大力吸引外来投资。3.2.3 人员方面

高度重视项目投资工作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引进一批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相关部门和各镇乡,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项目投资工作去,县级相关部门切实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全面提高项目投资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议县委政府尽早建立从镇乡从事项目投资工作的队伍中抽调人员到县重点项目办公室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每次从4—5个镇乡抽调人员到县重点项目办公室挂职锻炼3—6个月,让镇乡从事项目投资工作的业务人员得到充分锻炼。同时建立从全县项目投资相关部门抽调年轻干部上挂省市相关部门锻炼学习的机制。3.3 拓宽渠道科学谋划项目 3.3.1 科学编制规划争项目

目前编制“十三五”规划工作已经启动,在编制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的原则,认真研究中央的政策投向,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三农”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等方面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每年力争对上争取50个项目以上,力争10个以上项目进入市重点项目计划。3.3.2 围绕产业转型谋项目

围绕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紧扣全市“六大基地”和县“三大示范基地”,谋划一批现代制造业、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依托桑、茶、竹、畜、粮等优势产业,谋划一批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立足煤炭、水能等优势,谋划一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开发、水电开发利用等项目。以高洲酒业为龙头,谋 —6— 划一批白酒扩能技改项目和产业协作配套项目。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现代服务业、民生工程等项目的谋划,确保常年储备项目500个以上。

3.3.3 创新招商理念引项目

认真贯彻《XXX县鼓励投资暂行办法》,完善《XXX县公开招商遴选项目投资人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方式,积极搭建和充分利用西博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招商平台,不断加强区域合作,着重引进优化工业结构的产业项目、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确保全年包装推出项目50个。建立完善招商项目落地跟踪促进机制,实施目标管理、专人跟踪对接,着力解决项目规划、选址、征地、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推进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研究》

篇3: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着力点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和工作层面。为确保当前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府、社会、企业应着力共同做好以下工作。

1 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改善县域发展环境

县域经济作为强国富民的基石,关乎县域社会发展和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合理配置和充分使用县域资源才能为许多产业提供更好的支撑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实力提升和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但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有其相对独立的县域文化及发展某种产业的多种有利条件和要素。由于当今自然资源的差异相对资本、知识等因素的差异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必须有效配置县域内有限的社会资源和重视发挥潜在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当前,要进一步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紧迫感,改变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思维定势,认真听取和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充分调动和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治理发展环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及方法破解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效益下滑、大量农民工返乡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努力解决群众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县域社会和谐稳定,并最大限度地把县域内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科学发展县域经济上来,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和有效的社会成员机会公平机制,减少因发展而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2 适应形势,多途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2.1 准确把握发展主题,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和制定科学有效的举措

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市场为先导,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项目建设,大力培植县域产业的市场“亮点”,夯实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在选择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上要做好以下工作: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表明,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工业化决定经济总量和财富总量。“无工不富”是历史的逻辑和现实的真理。县域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最大差距通常表现为工业化落后。要根据产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在加快县域工业发展过程中,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构筑战略先导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狠抓高增长行业,特别要注意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走出一条适合县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②加快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继续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建立多元化城镇建设投入机制,引导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和创造条件。做强城镇经济,不断提升城镇形象,走出一条适合县情的城镇化路子。③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中心调整农业结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和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选准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和把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作为切入点,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中介组织和培育龙头农业企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以龙头带农,用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建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和提高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支持和引导城市的企业和资本到农村开发农业资源,加大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力度,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④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之契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方法,找准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使外来投资成为县域范围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要跳出县域范围谋发展,主动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资源整合,力争实现县域间互引、互联及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和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流动,使更多的项目、资金落户本地。同时,积极引导和帮助本地有条件的企业和经营者向外拓展发展空间,从而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政策引导方面,要正确处理内生型发展与外源型发展的关系,加强科学发展和战略的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产业导向政策,围绕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拓宽服务渠道,积极安排财政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和搞好产业载体建设,确保产业的发展态势和扩大产业发展的上升空间。

2.2 扬长避短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

县域政府要科学务实地评估国家宏观政策变化给本地区产业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围绕增加经济总量、提高发展速度、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税增长、后劲增强等目标,结合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定位,按照市场竞争对手、市场需求半径、县域区位特点、资源禀赋条件、生产力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因素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利用市场力量及县域发展的合力选择县域经济的产业类型,特别要重视民间自发产生或由市场综合因素形成的优势,促进特色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和群体拓展及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避免特色产业有名无实和“龙头市场”有场无市。当前,要着力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重点项目、农产品现代流通进行整合资源,强化产业基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特色明显、规模发展、结构多元”的发展格局。政府应着力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和培育龙头企业,尤其要加强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和合作,大力引进中心城市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发展与城市大工业、大企业配套产品的生产。引导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入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确保县域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带动县域其他产业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竞争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与经济发展品位及档次成效提升。

2.3 多途径有效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潜力,促使县域经济向高层次发展

应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引进科技人才,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及名牌产品的示范作用带动县域内产品的发展,促进县域内的经济结构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现有专业市场的层次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势利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做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专业化合作水平和产业链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内聚和扩展,同时注意县城与具有产业优势的中心镇产业或项目衔接,实现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要强化县域财政的支农能力,多途径扩大农村市场需求,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促使农村结构转型和农民增收。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低级形态发展问题,达到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经济效益相统一,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要提高县域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发育程度、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产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营销控制能力,加快产品、产业链纵向延伸与相关服务业横向扩张。要加快县域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和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或中心城镇集中转移,形成产业集群,从而为不同水平的企业构建适宜的发展平台,也为不同素质层次的劳动者提供就业空间,并促使县域内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延伸拓展,催生出劳动力集聚、人才集聚、服务集聚和消费集聚的共生效应,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及做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专业化合作水平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实现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制订和实施产业配套优惠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形成就地、就近配套,营造产业链基础。要挖掘和拓展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实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县域内产业发展的融资服务体系、现代物流设施与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2.4 进一步激活政府、企业、民间投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首先,县域政府要积极落实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及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千方百计激活各类民间资本,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政府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提升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企业要抓住有利时机主动经受市场历练,整合内部资源,改善产品结构,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及交易系统来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实现企业内部运行的高效化;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诚信经营,以良好的形象取得政府及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更大支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稳定企业员工队伍,优化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为生产复苏时期的到来做好准备;另外,金融机构要立足自身优势,深入企业准确了解企业的信贷需求实际情况,并根据有关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创新业务品种,主动为企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3 加快制度创新为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县域政府在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相关职责时,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提升工业化及城市化水平的载体功能,确保和提升县级政府对县域资源配置的组织调控能力。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再造行政服务流程和发挥县级政府综合协调职能的关系,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和拓展政务公开内容,完善效能建设,减少行政成本,抑制腐败行为,提高行政能力,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并妥善处理行政执法部门垂直管理与发挥县级政府综合协调职能的关系;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的一些重点和深层次问题,努力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以及政府工作过程的阳光化,使政府行为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切实解决“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使县域经济充满生机。

(2)省、市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积极为县域经济构建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多途径减轻县(区)财政支出压力和加大对县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乡镇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县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评价制度。整合政府资源,落实县(区)的管理权限与完善垂直部门管理体制、政绩考核等方面的规定,采取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来判断县域政府的治理能力和业绩,完善决策机制和细化政策考核内容、标准和程序,并保持政策的统一性和增强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管和建立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权力不失控、决策不失误、行为不失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突出重德才、重政绩、重公论的用人导向,保持县、乡干部队伍特别是县、乡党政正职和领导班子相对稳定,以更好地克服急功近利和保持政策、措施实施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闫恩虎.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瓶颈”分析[J].经济前沿,2008(11):7-12.

[2]郭元圆.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与农民主体地位提升[J].重庆社会科学,2009(2):17-19.

[3]宋昭明,高伟.破解我国县乡财政困境的对策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08(2):73-77.

篇4: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2007年,西安市在加快区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贯穿一条主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把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注重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从而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四区一基地”对口支持区县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市上将一批重点中心城镇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并在全市城建资金中,专列用于小城镇和区县城市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二是确保2007年全市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高于2006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要有较大幅度增加。

——力促三个创新。一是综合改革创新。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投入办学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2007年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普及农村义务教育,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专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配套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权债务清理化解工作,遏制乡村新的债务发生。二是金融支持创新。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解决农村中小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遇到的贷款难问题。鼓励在区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通过建立政府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三是保障措施创新。成立五大主导产业组织协调机构,发挥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成立“四区一基地”组织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对口支持区县加快经济发展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市、区(县)领导干部包抓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范围,切实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责任;市上将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纳入市督查落实重点工作考核范围。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以提升区县园区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经济实力为重点。二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三是以产业富村富民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四是以农村社会公共事业为重点。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

——实施十大工程。

1、区县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以加快11个产业园区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推进全市区县域经济发展。

2、小城镇建设工程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供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绿化和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两个全国级和20个市级发展改革试点镇的指导,全面实施试点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继续开展11个发展改革试点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抓好小城镇经济开发示范项目的策划、包装、争取及实施工作。在西安周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壮大、竞争力强的小城镇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产业带动工程

按照西安市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要求,一抓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抓龙头企业发展。三抓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工作。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成为省内、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名牌。

4、水气路田基础设施工程

着力抓好一批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快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落后面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重点抓好农村用水安全、农村道路、农村沼气、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试点、以工代赈、西骆峪水库除险加固水源工程和节水增效等国债项目建设;实施10 个灌区改造及旱塬区水源工程,启动周户37万亩黑河引水灌区节水灌溉工程。解决农村安全用水20万人,新建农村沼气用户8000户,新修农村公路120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

5、社会公共事业工程

加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和农村中小学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

6、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一是抓好重点市场建设。要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支持农产品集散地的农村市场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抓好粮、菜、果、畜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让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形成市有监测中心,区县有监测站,基地、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有检测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两级三层”网络。四是搭建形式多样的推介平台。要组织、策划好农产品广告宣传和推介工作,继续实施农产品质量万里行活动,利用媒体、网络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为我市农产品搭建销售推介平台,必要时还可组织筹办西安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加强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解决好农产品市场销售难问题。

7、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蓝田县红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大绿”工程,启动林业坡地富民、泾渭湿地保护区、周至自然保护区三期、秦岭植物园和新农村村庄绿化建设工程。积极做好利用亚行贷款“丝绸之路”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秸杆综合利用和焚烧秸杆的监管,策划一批利用秸杆发电、肥料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抓好周至县瑞威再生能源秸杆发电、长安区德宽秸杆产业化开发基地建设项目。

8、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

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拓展就业空间,实现农民收入稳步持续增长。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对现有的73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资源整合,实施“农民绿证培训”、“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农民职称培训”、“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创立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劳务品牌,提高我市劳务外在知名度。推行订单定向培训,“实行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要广泛培育劳动力市场,继续扶持引导农村劳务服务中介组织的发育,使其就业服务覆盖城乡。健全全市、区县、乡镇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降低就业风险。要加强全市劳动力市场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工作,重点抓好西安市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和区县农村劳动力服务专业市场建设。

9、农家乐建设工程

“农家乐”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派生的一个新兴产业,是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又一个亮点和渠道。加快制定全市“农家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引导、明确标准,切实改变目前“农家乐”自发的、无序化的发展状况,加大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引导、鼓励城市三产服务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家乐”建设,向庄园化、规模化转变。要抓好试点,做好示范推广工作,提升我市“农家乐”的水平和档次,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环境卫生整治,增强“农家乐”对城市居民的持久吸引力,满足城市居民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10、基层组织建设工程

篇5: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三大现实问题

1.县域经济实力薄弱,财政运转较为困难。主要表现在区县经济总量不大,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全省横比排名较后。区县财政拮据,大多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作;财政自给率低,财政调控能力有限;县乡政府历史债务沉重,运转比较困难。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经济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现代化农业比例较小;农业产业链短,加工层次不高;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较大,农民增收缓慢;区县工业企业现代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企业改制步伐相对缓慢,退出机制不健全,产权制度改革未完全到位。三产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小。特色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产品结构大部分停留在开发和粗加工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发展后劲不足,社会稳定压力增大。表现在开放程度不足,外向度低。招商引资虽然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规模化、支柱型的项目还没有,招商成本较高;区县民营经济规模不大。另外,就业、“二保”的压力较大,涉及改革和建设的矛盾较为突出。

(二)三大战略陷阱

1.发展模式照抄照搬。表现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深层次研究不够。作为西部欠发达区县,没有很好查找分析与先进区县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背景的差异,盲目地照抄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举措,与形势的不断变化不相适应。或在制定区县跨越式发展战略时,对如何发挥好县域经济“后发优势”研究不够,造成定位不准、思路不清。

2.发展目标求全责备。表现在片面追求一、二、三产业的配套发展,对区县之间自身产业优势、劣势分析比较不够,制定发展目标求全责备;把握工作关键和着力点不够,工作部署均衡用力,坠入了“什么都搞一点、结果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突出”的陷阱,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不突出,产业优势拉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3.发展理念传统守旧。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调控县域经济运行时还程度不同地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的行政方法,“好心办坏事”;政府履行经济职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职能的错位、缺位或越位,甚至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负拉动作用。

(三)三大制约因素

1.体制制约调控有限。表现在对区县的责、权、利不统一,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区县政府对经济调控的空间很小,手段不足,能力有限;尤其是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后,县域经济面临着融资困难、土地供给矛盾、发展空间狭小等制约较为突出。

2.机制制约执行力差。表现在对区县干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一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平稳过渡,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执行力不强。另外,由于过分强调任职年限内的政绩,加上区县一些干部频繁调动交流,造成部分干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铺摊子”,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3.人才制约保障乏力。表现在区县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懂经济的领导人尤其奇缺;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少,整体科技水平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不断推进思想解放

1.抓牢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只有始终抓牢发展第一要务,大安区县域经济才能壮大总量、提升实力、增强竞争力,才能解决好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当前要努力克服县域经济中“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和盲目自满”的思想,把大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多作纵横比较,查找差距和不足,在全区牢固树立“不发展即倒退,发展慢了也是倒退”的观念。

2.强化市场调整二大意识。一是要树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意识,彻底破除计划经济、行政命令的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的观点解决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用市场经营的观点指导工作,推动发展。二是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下,要纠正部分干部对宏观调控的认识偏差,克服“等待观望”意识,以调整应对调控,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新的特点,强抓机遇,找准工作方向和新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增添一些降低宏观调控不利影响的措施办法,继续保持县域经济增长势头。

3.解放思想从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开始。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破除因循守旧、唯书唯上、消极畏难等观念,努力在大安营造五种氛围:一是把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努力营造大胆改革、大胆实践的氛围;二是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唯书唯上,努力营造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氛围;三是坚决“支持干的,教育看的,转化懒的,惩治捣乱的”,努力营造大干实干的氛围;四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官”字,树立“仆”字,把权力指导转变为市场指导,把行政行为转变为服务行为,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高效运转的政府运行机制和服务氛围;五是重视创造有利于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环境,真正使各类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努力努力营造一种拴心留人的氛围。另外,要在各级干部和经营管理者中树立“三敢”精神,一是敢进“大门口”,敢于跑“部”进厅到市,争取项目、资金;二是敢见“大人物”,争取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三是敢攀“大老板”,敢于与各类大中型企业攀亲结缘,开展经济合作。

(二)明确特色经济思路大安区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和思路上,要以自身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为基础,结合省市的发展战略,按照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郊农业特色化、城乡建设一体化、三产服务现代化、经济模式外向化、发展主体民营化的“六化”目标,以加快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为主线,以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努力形成大安县域经济特色。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第一产业要围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第二产业要围绕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大做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机电、医药、化工、包装四大支柱工业;第三产业要围绕建设“川南物流中心”和“旅游名区”,重点发展外向型的“大商贸”和特色旅游。二是在城乡结构调整上,以实施城镇化战略为重点,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双带动”,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在投资结构调整上,根据当前产业政策变化,做到从房地产开发为主,调整为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并重;从投资拉动为主,调整为以投资拉动和产业拉动并重;从增量拓展为主,调整为盘活存量与拓展增量并重。

(二)全力把握工作重点

1.主攻工业强区这一关键。一是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工业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完善工业基地的配套设施,引进资金、信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式,增强对各类资源的聚集力。二是要做大工业经济存量,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成长型的工业企业,采取加大技术改造,帮助协调发展资金等多种措施,扶持其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扩大工业经济增量,招商引资工作紧紧与市“五大产业集群”构建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为其配套的项目,增加储备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增强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2.夯实农业稳县这一基础。要着力做好“加减法”这道题目,一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加强市场引导,结合区域自然气候条件和生产技能状况确定农业生产项目,减少行政干预包办。二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加快探索土地流转步伐,减少农户分散经营,坚持“城市化取向”、“生态县取向”,建设好“近郊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区”和“远郊禽畜养殖示范区”,积极争取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项目。三是要坚持“多予少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格执行涉农政策,确保农税减免、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增加农民非农就业,减少农民在农村、在土地上的数量。

3.把握第三产业这一重点。要抓住国家扩大消费的有利时机,以构筑“大商贸、大物流”为重点,以市场建设为支撑,突出抓好马吃水物流商贸区、仁和片区各专业市场的培育,着力加快大山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马吃水干货市场的建设,努力形成规模。

4.加速城乡一体化这一核心。一要按照自贡大城市建设总规调整方案,把区域定位从城郊结合部转变为城市中心区,抓好规划和管理,突出特色和品牌。二要抓好经营土地这个核心,创新投资融资体制,着力推进大高路、人民路、大安街旧城区开发;建设好双河口组团和大山铺组团。三要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对人、财、物、企、商等资源聚集力。

5.树立招商环境这一品牌。要坚持把优化软环境作为环境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来抓,一是要着力优化信用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兑现招商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模企业财税扶持政策、骨干企业纳税目标考核政策,发挥背靠大企业的优势,抓住国企改制剥离机会,扩大招商引资成效。二是要强化服务,继续坚持和完善好为招商引资服务的措施和办法,转变服务理念,主动关心支持。

(三)努力提高执政水平

1.增强决策执行力。一是抓紧研究制订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经济工作领导责任制等制度,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坚持实行单项目标考核;设立综合目标奖、主要经济指标考核奖、经济工作重点项目奖和突出贡献奖,坚持物质奖励与给予荣誉、干部考核任用相结合;对推进工作不力、无所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真正调动全区上下抓机遇促发展的积极性。二是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以开展“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警、从严治企”为重点,深化作风兴区建设。

篇6: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县委、县政府在新形势下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抓手。

作为宝鸡市“东大门”的扶风县,要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推进现代化、建设新扶风”这一总目标,积极引导全县各级增强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的意识,既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又要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有力有效的达到促进扶风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目的。

一、紧紧围绕“五个扶风”建设,切实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扶风,作为资源大县,就必须紧紧围绕实力扶风、人文扶风、富裕扶风、宜居扶风、幸福扶风“五个扶风”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作用。

一是积极发掘资源。扶风县,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关天规划发展核心区,毗邻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全县总面积720平方公里,辖8镇169个行政村1137个村民小组,共11.89万户、44.59万人,是陕西省农业和旅游大县、教育名县。扶风县,属黄河流域,处暖温带。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跌落,依次为北部乔山山脉、低山丘陵、中部黄土台塬、南部川道。全县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越,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陇海电气化铁路、西(安)—宝(鸡)高速公路、法(门寺)—汤(峪)二级旅游公路、法(门寺)—乾(县)二级旅游公路、关中环线、西宝公路中线、北线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扶风县,以“辅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久以“青铜器之乡”而著称,佛教圣地法门寺在世界享有盛名。是炎帝姜氏部落的故里,是中外闻名的周原文化宝库,文明昌盛,历史悠久,可谓地灵人杰之乡。名垂青史的汉史学家班彪、班固两代三人著成《汉书》,外交家班超出使西域,为实现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东汉名将名儒马援、马超、马融和机械发明家马钧等等,都是叱咤风云的天下名士,蔚为周原地域文化的独特霞光。近代以来,扶风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仅近年来活跃在党政军界正厅、师级以上的高级干部34名,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40名,其中大多数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天南地北的扶风知名人士多达2181名。

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同志抱怨本地基础薄弱、条件落后、资源匮乏。诚然,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自然资源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其他资源的缺乏;某种资源一时的缺乏也不意味着将永远缺乏。是不是真的缺乏资源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资源和有效地开发资源。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正确地认识和开发资源。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劣势”资源,换个角度看可能就是优势资源,关键是发掘和利用。

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善于利用资源,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善于寻找市场。资源只有投入市场转化为产品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现实中,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内陆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就是因为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其次,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最后,要厉行节约,减少资源浪费。

三是科学整合资源。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和潜在的各种资源能够相互配合与协调运用,使之达到整体最优和效用最大化。实践证明,整合不仅能出生产力,而且能够出效益。就一个县域来看,其内部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整体优势,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

四是全力保护资源。从长远利益出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保护好自然和生态环境。从表面上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似乎是矛盾的,但这一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统筹兼顾,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做到“双赢”:既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又可以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质量。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紧紧围绕“五个扶风”建设,切实加强县域实力的培育和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是比硬实力更为重要的一种竞争力。提升县域的软实力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利用好文化遗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乎每个县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这种县域所独有的特色资源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是祖先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其垄断性、独特性及可持续性是其他类型的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就会带动一个地区的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打造好特色品牌。县域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拼特色。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有了特色也就有了比较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纵观那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几乎没有一个地区不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为了做大、做强、做精、做美特色产业,我们不仅要全力提倡“一县一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而且还必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和创新产品,力争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经济的代名词。

三是做好宣传和推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县域影响力、提高县域知名度,必须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认真在各种产品的包装、推介和造势上下工夫,采取与众不同、创意新奇的方式吸引外界眼球。任何一种新产品和新项目,在初级阶段都需要通过造势为其鸣锣开道,以造势提高知名度。善不善于造势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势,外界可能视而不见;有了势,就会因先声夺人而产生强大轰动效应。

四是优化各种环境。环境既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有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可以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洼地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流和聚集,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爆发力,促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二是“亲和效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使人们心情愉悦、安居乐业,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连锁效应”。好的环境还能使受益者成为宣传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生活和创业,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三、紧紧围绕“五个扶风”建设,切实加强县域关系的处理和协调

县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商贸经济、财政税收、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是“质”与“量”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既注重量的扩张,更要追求质的提高。诚然,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如果不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不会有实实在在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增长的背后常常伴随着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大”与“小”的关系。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努力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要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将它们培育成规模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财政支撑作用大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但与此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细化分工协作,着力培育中小企业梯队,促使它们由“小”向“大”进行转变。

三是“内”与“外”的关系。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一方面,我们要跳出县域、放眼全球,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当前,尤其要紧紧抓住目前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好时机,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大公司、大财团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来本地落户。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调动县域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

上一篇:来料加工合同范本doc下一篇:如何自发成立业主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