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2024-07-26

心理咨询个案报告(精选6篇)

篇1: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各种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在对大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以恐怖症来访的大学生较多,现通过恐怖症来访者心理咨询过程的个案观察,分析造成恐怖的原因,探讨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进行咨询、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为恐怖症心理咨询提供借鉴。

问题:

某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聪明好学,性格内向,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一般。主诉:特别害怕鼠,无论看到实物还是看到模型、图片甚至听到别人提到“鼠”字,她都会感到恐惧、紧张、心跳加快,躲避甚至逃跑。对于可能出现鼠的地方,尽量避往。但因学习需要,需常用鼠作实验,因对鼠的恐惧,导致其无法正常参加实验课,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由于对鼠的恐惧使其深感痛苦,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为了早摆脱困扰,前来咨询,寻求咨询师的帮助。恐怖症也叫恐怖性神经症,是指患者对某种特定的物体、活动或处境产生持续的、紧张的、毫无道理的恐惧,恐惧发作时伴随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以至极力回避所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影响其正常生活。在大学中,患有恐怖症的学生往往因为回避所恐惧的场所或情境,使其脱离集体活动,并被同学所不理解,逐渐产生自卑、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治疗,以防止症状逐渐加重,影响其今后的社会功能。造成来访者恐怖的主要原因:

过去恐怖的经历是导致恐惧心理的主要因素。在咨询过程中,通过观察法和谈话法了解到来访者幼年时随母亲去农村亲戚家,在院内玩耍时,一只老鼠从她和母亲脚边溜过,母亲带她赶紧躲开,惊恐之余告诉她鼠是极其可怕的,可以传播鼠疫,一旦被其咬着,可能会死掉,所以一定要远离它。母亲的这一番话深深地印在来访者的脑海里。依据行为疗法的学习理论分析,后天的习得和经历为其心理问题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发病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事逐渐淡忘。大学一年级时和班级同学去学校大自习室学习,正当其聚精会神地看书时,突

然临座同学惊恐地尖声喊道:“老鼠!”,来访者顿感紧张、恐惧,吓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赶紧离开座位,并跑出教室。最近半年因上实验课,见到老师的实验标本———白鼠,顿感不安,无法安心上课。而且,逐渐拒绝上实验课和到大自习室等一切可能出现鼠的地方。甚至不能听到鼠的名字,不敢看鼠的图片和模型,否则就会出现紧张、恐惧的症状。

不良个性也是导致恐惧的重要因素。来访者性格内向,行为孤僻,不善言语,而且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胆小怕事,遇事容易紧张,心理比较脆弱,经常有陌生感,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目标:

来访者通过自我认识及反馈,对自己的人格缺陷及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有明确的认识,消除对鼠的恐惧心理,纠正对实验的回避行为,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对未来的大学学习生活充满信心。恐怖症来访者心理咨询的方案:

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放松疗法等。系统脱敏疗法为咨询和临床上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是按一定的咨询和治疗程序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导致焦虑、害怕及其强烈情绪反应的情境,并通过心理放松来对抗这种情绪状态,从而达到逐渐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其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首先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与来访者共同探讨其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过程,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使其认识到其心理问题是由于其童年时期向母亲学习(遇鼠后母亲的表现和采取的行动)的结果,并在后期强化因素(自习时听见同学的尖叫———“老鼠”)刺激作用下得到加强,随着对鼠的恐惧心理的逐渐泛化,对鼠的模型、图片、听到“鼠”字也感紧张、恐惧,产生逃避心理,这样反复恶性循环,症状愈发加重,影响其参加正常的教学活动和其它集体活动,这些过程是“学习理论”所起的作用,是学习形成的一种不良的思维、行为模式,在咨询中可以应用学习理论使求助者重新建立良性思维并用新的行为模式来代替原有不良行为模式。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又称行为矫正、条件反射疗法和学习疗法,是把咨询与治疗的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或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采用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按具体的操作步骤,逐渐纠正或消除来访者的不良行为和感受,建立新的行为反应,从而改善非功能性或非适应性的心理和行为。

恐怖症来访者心理咨询的过程:

第一次咨询:主要向来访者介绍行为疗法中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和应用方法,帮助来访者掌握应用技巧,增强其治疗信心;按照系统脱敏疗法的恐怖等级层次建立的设计原则给来访者布置作业,要求其将对有关“鼠”的恐怖程度进行分类、排序。

第二次咨询:制定来访者对鼠的恐怖程度,即听到有人提到“鼠”字、在书上看到“鼠”字、看到有关鼠的图片、看到鼠的模型或标本、看到活的鼠。根据强度顺序,首先安排来访者对恐怖程度较轻的情形进行脱敏治疗,同时配合放松训练。要求来访者的亲属经常在其面前提有关“鼠”的话题,并找些有关动物(内含鼠)的书籍让来访者阅读,反复进行刺激,在来访者感到紧张时,通过放松肌肉、调整呼吸等方法减少焦虑情绪。

第三次咨询:检查来访者治疗效果,与来访者谈有关鼠的话题,给其看有关鼠的书籍,来访者没有出现紧张、恐惧情绪,焦虑症状亦不明显,说明治疗效果明显,同时继续与来访者进行探讨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与实践技巧,通过来访者取得的成绩鼓励其继续进行脱敏治疗,坚定其治疗信心。第二次布置作业,要求来访者反复翻看“鼠”的图片,看鼠的标本与模型,让其购买“鼠”的玩具摆放在寝室中,甚至逐渐放置床头,以达到治疗效果在来访者感到焦虑时,同时进行放松调整。

第四次咨询:检查来访者作业,完成顺利,继续鼓励其进一步联系,帮助其增强克服恐惧的信心。鼓励来访者到学校实验室观看老鼠,并和同伴一起上自习室学习,或到农村访亲探友,创设遇见老鼠的机会和情境,达到进一步脱敏训练的目的。

第五次咨询:给来访者呈现实物,即各种种类的活鼠。同时观察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引导来访者反馈自身心理行为变化。来访

者称自己现在乐观积极,以前太幼稚了,今后再也不怕鼠了。与来访者总结咨询过程,结束咨询。

评估反思:

来访者自我评估:通过近期的心理治疗,来访者首先对自己的人格缺陷及恐怖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了明确的认识,通过系统脱敏疗法的学习及应用,使自己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对重塑自己健康人格充满信心,重新回到课堂参加学习,融入集体生活,通过学习和社会交往,转移了自己的病态注意点,建立了良性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咨询师评估:来访者作为大学二年级学生,知识面丰富,领悟力强,在系统脱敏疗法中对自己的症状分析有条理,行为调整到位、坚决,使来访者按照脱敏计划很快消除焦虑情绪,增强了治疗信心,来访者熟练掌握了脱敏疗法的技巧。因此,在个多月的咨询时间里,消除了全部恐怖症状,重新回到大学校园恢复正常生活。

在对大学生恐怖症患者具体的咨询操作过程中,不能简单的采取单一的心理咨询技术,要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多种咨询技巧综合应用,既要遵循行为心理咨询的原则,又要灵活应用,从而切实提高心理治疗的实效性。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怖症的首选方法,对于恐怖症的行为疗法主要为系统脱敏疗法,同时适当结合暴露冲击疗法,实践证明其对恐怖症疗效确切。行为疗法虽然操作较为简单,便于理解,但要取得来访者的配合也需要咨询师的合理解释,消除来访者的顾虑,从而使来访者主动配合,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对恐怖症回避行为的改变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程序化的操作,更应该在矫正行为的同时融入咨询师的心理指导,改变来访者的认知系统,帮助来访者建立新的认识观,从而使行为疗法更具有人本主义特性。需要提醒的是,在采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法时,也渗透暴露冲击疗法的咨询技术,这从某种程度上虽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但因是通过让来访者在恐惧的体验中接受训练,对身体条件不好的来访者(如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处理不好可能会发生猝死,所以要求咨询师采用此种方法时应慎重选择,以防发生意外。

09级社会工作李龙

040209025

篇2: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1、基本资料

李某,女,19岁,大一学生,身高大约1.60米左右,体态偏胖。最近烦躁,总是失眠,容易发脾气。不能静下心来做事,当别人交谈时,总忍不住偷听,担心别人讲自己坏话。上课不能集中听讲,快接近期末考试了,却总是看不进书,害怕自己考试不及格,被别人瞧不起。自己看不进书时,看到别人看书,有莫名的敌意,故意说些难听的话,与同学发生纷争,事后非常后悔。个人感觉非常烦恼,故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2、既往生活史和当前生活场景

李某父母健在,她是家中独生子女,家族中最小的孩子。虽然家境一般,但父母很宠爱她,她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家族中的长辈都很喜欢她,与哥哥姐姐闹矛盾时,家中长辈都比较偏袒她。李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担任班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三时因为压力过大,导致高考前生病,影响了高考发挥,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只考取了一所普通大学,但又好面子,不愿复读。

李某上大学后,大一上学期竞选班委失败,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虽然也很努力备考,但未取得理想成绩。大一下学期,因为忘记打扫寝室,其中室友王某埋怨了几句,虽然当时心里不舒服,但马上打扫寝室。有一天上早自习,王某最先出门,大家让王某占座位,李某到教室发现王某座位没占够,自己没有座位,李某无奈去另外找座位。早自习下课后,李某问王某为什么没给自己占座位,王某解释自己来时只能占到这几个座位,所以没占够。李某觉得很生气,觉得自己对王某很好,但王某总是针对自己,不够朋友,和王某吵了起来。事后,两人和好,但李某总觉得没有以前相处自然,并同时觉得其他室友对自己也没以前那么好了。最近快期末考试了,李某想认真复习,考取好成绩,但总是提不起精神,静不下心。害怕自己考不好,又想起最近和室友的纠纷,非常难过,烦恼,以致连续很多天失眠。

二、病例

A.确认信息:李某现年19岁,大一学生,住学校公寓,有5位室友。B.主诉:李某因焦虑和烦躁寻求治疗。

C.现病史:李某因最近烦躁,总是失眠,容易发脾气,且不能静下心来做事,出现焦虑和烦躁情绪。首次诊断评估如下: 情绪症状:焦虑、烦躁、难过

认知症状:难以集中注意力、有轻度灾难化,对自己贴不好的标签 行为症状:有轻微攻击行为

生理症状:哭泣、无法放松、入睡困难 D.精神病史:李某此前没有精神疾病史。

E.个人史和社会史:李某父母健在,她是家中独生子女,家族中最小的孩子。虽然家境一般,但父母很宠爱她,她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家族中的长辈都很喜欢她,与哥哥姐姐闹矛盾时,家中长辈都比较偏袒她。李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担任班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三时因为压力过大,导致高考前生病,影响了高考发挥,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只考取了一所普通大学,但又好面子,不愿复读。

F.既往史:李某没有任何影响心理功能和治疗过程的健康问题。

三、个案概念化

A.促发因素:李某上大学前一直很优秀。在高考失利进入大学后,竞选班委失败再加上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使其变得焦虑和易激惹。焦虑可能降低了她的学习效率,易激惹使得她与室友关系紧张。B.当前认知与行为的横断观点:当前一个典型的困难是李某过分自我否定。当李某的行为不被他人认同时,会出现这样的自动思维“是不是我不够好,她们都不认同我,我真是太失败了!” C.认知与行为的纵向观点:李某总是有一种轻度的倾向——认为自己应该做好每一件事,并得到他人的认同。虽然李某在某些方面很优秀,但她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别人的认同对于她非常重要,因此她形成了某些假设“如果我努力做得很好,她们肯定会认同我,如果她们不认同我,肯定是因为我不够好。”

D.优势和长处:李某是一个开朗,爱交往,并对人真诚。她对自己的不合理行为有一定认识,但往往不可控。她的治疗动机很强,并且有能力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E.工作假设(概念化总结):李某高中以前的生活都还是很顺利的,但是她比较敏感,对自己要求过高,有完美主义倾向。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1.李某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亲戚的疼爱。2.李某成绩一直很优秀,没有经受较大的挫折。3.李某需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得到别人的认同。因为李某一直很优秀,同时家人也对她十分宠爱,使得她也自我要求很高,不允许自己犯错,并且很在乎他人的看法。当李某遭遇一些挫败时,同时他人没有给予一些安慰时,她就会倾向的觉得自己很失败,并且对自我进行否定。

李某经历了高考失利,对于她而言,就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同时进入大学后,李某又在大一上学期经历了班委竞选失败和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这让她对自身已经有了自我否定的倾向。大一下学期与室友的一些摩擦,让她的“我很失败”这个核心信念被激活。她变得越发焦虑,对于他人的认同更加关注,同时又害怕听到他人的否认评价,因此变得易激惹,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紧张。

四、治疗计划 A.问题清单: 1.害怕考试失败 2.和同学关系紧张 3.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 4.轻度的自我否定 5.入睡困难 B.治疗目标:

1.恢复正常自我认知

2.练习基础的认知工具,思维记录表等 3.减少与同学的摩擦

4.减少其焦虑情绪,使其能专注看书 5.使其能正常入睡 C.计划治疗:计划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帮助李某对自动思维做出的反应,来减轻她的焦虑和烦躁。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让其认识到情绪与思维的关系,以此来调整她的思维,改变她的情绪,以此来解决问题。通过矫正中间信念来培养李某对自我有客观、正确的评价。D.治疗过程: 1.治疗关系:李某比较容易参与到治疗中,她认为治疗师有能力,能理解她。2.干预与流程

2.1通过情绪思维表帮助李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受思维影响

2.2训练李某用标准的认知工具对自动思维做出反应(这样可以使李某认识 到自己功能不良的、歪曲的逻辑,从而减少其焦虑与烦躁的情绪)

2.3让李某进行行为实验,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假设。这会减少李某的主观自我不认同感,增强自信。

2.4帮助李某安排时间计划表 2.5进行直接的问题解决 3.阻碍:无

篇3: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杨某, 男性, 17岁, 汉族, 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年级学生, 迷恋网络游戏, 精神不振, 心理焦躁, 学习状态不好。

杨某出生于县城郊区农村, 独生子, 家里有父母及爷爷奶奶共5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父母在沿海异地打工, 夫妻感情不和, 主要由母亲管教杨某并负担其学费和生活费。假期杨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但爷爷奶奶管不住他。杨某性格偏内向, 较固执。

求助者SCL-90心理测试结果:焦虑:2.86;抑郁:2.83;强迫:2.21;偏执:2.45。结果显示, 焦虑、抑郁接近中度痛苦水平。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

很想溜出去上网, 想翻围墙学校又要抓, 想改改不了, 感到焦躁、郁闷。

2.个人陈述

来职中后, 职中一年第一期学习较认真, 一年第二期觉得上课学不到什么东西, 加上父母闹矛盾, 爸爸很少管我, 周末多数时候在网吧上网。

本期 (二年一期) 听说上届毕业的学生就业不好, 更不想用功学了。近一个多月来, 好像难以摆脱上网了。星期日多数时候在网吧, 有时候也想克制一下, 不去网吧, 但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又到了网吧, 钱用完了就借钱上网。最近有两次晚上睡觉熄灯后悄悄爬起来翻学校围墙出去玩网络游戏, 其中一次被学校抓到, 扣了班上的分。如果再犯, 学校就要处分, 甚至劝其退学, 此事老师、同学、妈妈都知道了。其实上网玩玩游戏也没有多大危害, 只是过一学期就要就业了, 我不想被开除, 也不想太伤妈妈的心, 想改掉玩游戏的毛病, 但我好像控制不住自己。想改改不了, 想翻围墙学校又要抓, 感到焦躁、郁闷。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摄入性谈话时, 求助者衣着有些不整, 精神不振, 心情烦闷, 但思维清晰, 谈吐正常, 有自知力和求医愿望。

班主任反映:本学期学习不认真, 有时抽烟, 有两次晚上跑出去上网, 不过不旷课, 上课不吵闹, 平时不打架斗殴, 不与老师顶撞。

同学反映:他以前表现还不错, 有时也打打羽毛球, 现在喜欢上网, 上课有时打瞌睡。因为上网有时没有钱吃饭。他不爱多说话, 好朋友不多。

母亲反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 儿子杨某无重大疾病史, 以前还比较听话。现在迷恋网络游戏也许与父母不和放松了对他的管教和支持有关, 母亲有时不能按时给儿子寄生活费。

四、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无重大疾病史, 根据学校新生体检结果, 身体健康。结合求助者出现问题的时间短、精神痛苦程度不高、社会功能受损较少, 而且有明显的引起原因——迷恋网络游戏, 因此, 可排除求助者有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

求助者主客观统一, 知情意统一, 个性相对完整稳定, 符合郭念锋教授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而且有完整的自知力和积极的求医行为, 社会功能受损较少, 无典型精神异常症状, 因此, 可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性。

求助者的问题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 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属于常态心理冲突。按照许又新教授区分神经症与正常的三项指标评分, 总分为3分, 且病程不到2个月, 无典型神经症症状, 因此, 可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求助者属于常态心理冲突, 心理刺激较小, 病程小于2个月, 影响不大, 未泛化, 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求助者迷恋网络游戏, 从生理、心理、行为三方面评估, 求助者具有网络成瘾 (IAD) 倾向, 但未构成典型的网络成瘾。

综上所述, 求助者的问题属于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改变对玩网络游戏的认知偏差;杜绝翻围墙出去上网, 降低玩网络游戏的行为频率, 最多只有星期天可玩两小时;用新的行为活动降低网络游戏的动机和兴奋度;减弱焦躁、郁闷情绪。

2.中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改变对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认知偏差;降低玩网络游戏的行为频率, 做到两个星期天不超过一次, 一次不超过两小时;用新的感兴趣的活动进一步降低网络游戏的动机和兴奋度;进一步减弱焦躁、郁闷情绪。

3.最终目标

帮助求助者形成对玩网络游戏、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正确认知;克服焦躁、郁闷情绪;基本消除对网络游戏的心理依赖, 杜绝翻围墙出去上网, 形成正确适当的上网行为。

六、咨询方案

1.方法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支持疗法。在认知疗法中, 主要采用认知重建、自我辩论和反思性日记法。在行为治疗中, 主要采用行为契约、行为强化、身心放松和厌恶疗法。在社会支持疗法中, 主要是建立由班主任、同学朋友、家庭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

2.咨询时间

咨询时间:每周1次, 每次50分钟。从第二次起, 约定在每周星期五第七节课时间。

七、咨询过程

第一次:建立咨询关系;摄入性谈话, 了解求助者主要问题、成长经历, 初步明确求助者的问题属网络成瘾性一般心理问题;SCL-90测试;布置家庭作业:自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下次与咨询师交流。要求求助者停止翻墙出去上网, 周末上网不超过两小时, 自己找同寝室的两位同学监督。如自己控制不住或心烦, 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 转移注意力。

第二次:检查家庭作业, 分析求助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纠正对玩网络游戏的认知偏差, 协商制定咨询方案。求助者完成了家庭作业, 上周没有翻墙出去上网, 但星期天上网半天, 超过2小时, 没有请同学监督。咨询师通过典型案例和图片以及对网络成瘾原理的解释, 让求助者领悟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纠正了“上网玩玩游戏也没有多大危害”的认知偏差, 认同了过度可能成瘾、成瘾危害极大。咨询师与求助者协商制定了咨询方案, 并达成如下行为契约:第一, 非星期天休息时间不去网吧上网, 自己找同寝室的1~2位同学监督;第二, 星期天上网不超过两小时, 自己找同寝室的1~2位同学监督;第三, 当出现上网玩游戏的念头或冲动时, 拉弹手腕上的橡皮筋, 让自己痛苦, 同时想象网络成瘾患者的痛苦画面, 然后做身心放松;第四, 课余时间, 特别是周末邀要好的同学一起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如文体活动、郊游等, 以转移注意力, 培养新的兴趣;第五, 每天晚上写一篇反思性日记, 反思自己一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 自己是如何调节的, 有何新的认识和经验体会。以上五条约定暂行两周, 不得违约。当天遵守得好, 给自己奖励, 吃一个好菜或买一份自己喜欢吃的零食, 或在日记中表扬自己, 或给自己的亲人和好友打个电话。

第三次:汇报遵守约定情况, 讨论有效实施和改进细节;学习身心放松操;通过自我辩论、语义分析技术矫正求助者在学习、就业、家庭关系中的认知偏差;讨论如何获得社会支持。求助者基本遵守了契约, 只是日记写得较肤浅, 新的兴趣活动开展不经常, 星期天上网还是超过了2小时。求助者同意向父母和班主任汇报自己的改正计划和进展, 愿意寻求沟通和支持。

第四次:汇报遵守约定情况, 讨论有效实施和改进细节;通过讨论、认知重建帮助求助者建立起对网络游戏、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正确认知;求助者遵守了契约, 并主动找班主任谈了心, 给妈妈打电话汇报了情况。班主任在班上表扬了他, 妈妈开导鼓励了他, 并答应如果改得好, 每月多给100元生活费作为奖励。班主任和母亲的心理支持与行为强化收到较好效果。协商同意将五条契约中的第二条改为每两个星期天上网不超过1次, 每次不超过2小时, 其他四条不变。另外, 求助者同意生活费暂时由班主任代管, 以限制上网条件。

第五次:汇报遵守约定情况, 进一步明确治疗原理, 讨论有效实施和改进细节。求助者遵守了五条契约, 情绪状态明显好转, 星期天没有出去上网。由于学校将要组织班级排球赛, 班主任安排求助者星期天参与了排球训练。咨询到了关键时期, 咨询师与求助者商定:严格遵守五条契约, 多和同学一起玩, 积极参与练球和比赛, 加强内控和外控, 坚决不翻墙出去上网。本周星期天最好不去上网, 要上一定不超过2小时, 星期天给母亲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

第六次:求助者遵守了五条契约及相关承诺, 没有翻墙出去上网, 星期天去上网了, 但没超过2小时, 有同学监督, 星期天给母亲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母亲、班主任都给予了表扬, 求助者对自己充满信心, 决定近两周不上网, 一周星期天练排球, 一周星期天到双州公园玩。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分析了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第七次:求助者遵守了契约兑现了承诺, 排球比赛取得了较好成绩。求助者与咨询师一道总结了成功原因, 讨论了下周的对策。

第八次:求助者取得了成功, 已经连续两周没去上网了, 注意力和兴趣逐渐转到排球和羽毛球上, 情绪恢复正常。求助者做SCL-90测试, 与咨询师一起总结成功的经验, 并明确今后的注意要点。结束咨询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咨询师观察到, 求助者基本形成了对玩网络游戏、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正确认知, 克服了焦躁、郁闷情绪, 基本消除对网络游戏的心理依赖, 杜绝了翻围墙出去上网的行为。SCL-90后测显示, 焦虑、抑郁、强迫、偏执因子分均小于2分, 达正常范围。求助者自评认为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 相信今后自己能保持正常。班主任和同学反映, 该生改掉了迷恋网络游戏的行为, 学习比以前认真, 参加班级活动比以前积极。家长对其进步感到满意。

点评:

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网络成瘾, 这是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难点问题, 具有重大研究价值。本案例属于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一般心理问题, 这类问题在学生中较常见和典型, 是学校心理咨询的典型对象。本案例不仅咨询规范, 而且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社会支持疗法等综合疗法, 这是解决网络成瘾倾向心理问题的有益尝试, 具有借鉴意义。本案例的心理辅导策略, 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心理潜能”开发理念和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本质, 符合学校心理咨询的实际。

(点评人:郭铁成, 湖南省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 湖南省首批教授级高级讲师。)

摘要: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网络成瘾, 是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难点问题。本文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支持疗法, 对一位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一般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经过三个阶段八次咨询, 取得了较好的辅导效果。在解决网络成瘾倾向心理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网络成瘾倾向,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二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篇4:大学生考试焦虑的个案咨询报告

[关键词]考试焦虑 合理情绪疗法 放松训练

一般资料

陈某,女,21岁,南京某大学大三法学专业学生。体态稍胖,无重大躯体疾病的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父亲是一国企普通工人,母亲去年下岗,现在一家饭店打工。陈某从小性格较内向,学习一直很刻苦,成绩优越感很强。近三个月来,该生因害怕考试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失眠头痛,食欲差的症状。经同学介绍来到咨询室时身体略微发抖,意识清醒,但说话非常拘谨紧张,整个咨询过程不敢正视,表情不自然。

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述:学习时无法注意力集中;失眠头痛、无食欲;持续时间近三个月。

个人陈述:我父母是双职工,从小经常是我一个人在家,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不爱说话、不太爱和同学交往的性格。但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大学以前我一直是家长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进入大学,周围的同学都那么优秀,原本的优越感消失了。大三以来,同学们都在暗暗加劲,除了迎考还准备自己的考研路或公务员考试。我很着急,想早日报答父母,又怕自己考不出好成绩让他们失望。但看着厚厚的课本,渐渐开始莫名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晚上闭上眼就会想到考试,噩梦很多。现在我害怕到教室,害怕看到书、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和同学说话,害怕考试。我觉得自己快疯掉了。

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他人的反映:父母家教严,关注的更多是陈某的学习成绩和基本健康状况;老师认为该生性格较内向,不大爱说话,但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与之相处较融洽,认为她话虽不多,但不影响正常交流,近期每天很烦躁的样子。

咨询师本人观察:该生第一次走进咨询室时,身体略微发抖,说话非常拘谨紧张,且声调非常低。来访者意识清醒,能自行陈述,自知力完整,无妄想与幻觉。但整个咨询过程不敢正视。

心理测验结果:

EPQ:E41;P51;N69;L36:提示中性偏内向,情绪不稳定;

TAS(考试焦虑量表):21分,属较高水平考试焦虑;

SAS(焦虑自评量表):64分,提示有中重度焦虑;

评估与诊断

1.评估

(1)该陈某目前状态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根据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显示无躯体异常情况,缺乏器质性病变依据,失眠,食欲不振;学习状态下降,部分社会功能受损。总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2)根据临床资料的搜集,总结典型症状为:回避行为;情绪反应已泛化;轻度抑郁;中重度焦虑。

2.诊断

(1)诊断结果: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对陈某问题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与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诊断结果为:严重心理问题。(2)诊断依据:①按照“三项原则”分析:该陈某其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自知力完整,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不属于精神疾病,应属于正常心理范畴。②按照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陈某进入大学三年级,课程考试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思考形成较强烈的现实刺激;有自知力,主动求治,且内心冲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持续时间不超过三个月;情绪反应已经泛化,生活中到处受焦虑情绪困扰;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无器质性病变;心理测量支持以上诊断。(3)鉴别诊断:①与神经衰弱鉴别:虽然陈某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易烦恼;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但其只是怕考试、怕老师、怕课本,不想和同学说话,并无精神疲乏、不想做事等症状,而且病程不超过三个月,因此,应排除神经衰弱。②与焦虑性神经症鉴别:尽管测试显示陈某存在中重度焦虑,但焦虑的内容只针对与考试相关的对象;而且担心有现实意义,没有伴随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等特征;症状持续时间仅三个月左右,故与焦虑性神经症鉴别。③与抑郁症相鉴别:陈某虽有情绪低落,但属阶段性而非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失、自罪自责自杀等意念,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咨询目标的制定

据上评估与诊断,双方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改变陈某对于考试的不合理观念,降低焦虑水平,改善睡眠状况,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最终目标: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有效应对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促进陈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适应原理

(1)合理情绪疗法(RET):本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本案的治疗的目标之一,是要让陈某意识到自己对考试产生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导致了她现有的焦虑现状。(2)行为治疗:通常采用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的方法,针对本案中陈某出现的对考试焦虑引发的对教室、教师、课本的焦虑情绪以及由此导致的失眠等睡眠障碍,帮助她逐步学会对适应教室等环境或对象,从而达到减轻不适情绪的目的。

咨询的过程

在充分了解陈某相关信息、做出正确诊断、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义后,咨询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心理诊断阶段

目的:了解陈某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确定主要问题;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1)备案询问核实陈某的基本情况,并介绍心理咨询的相关事项。(2)做心理测量:EPQ;SAS;TAS。(3)将测验结果反馈给陈某,做出初步问题分析,并制定咨询方案。(4)布置咨询作业:①近期遇到考试或其它感到紧张焦虑时的内心感受是什么,请仔细描述;通过专注与倾听,使陈某感觉到被理解和接纳,让来访者处于安全的氛围中,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领悟阶段

目的:介绍ABC理论;介绍放松训练方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2)介绍ABC理论:依据ABC理论,引导陈某找出考试为诱发事件(A)、考试焦虑为情绪性后果(C)、“必须考高分”和“成绩差就等于失败”为相关事件的信念(B)。表面看来,情绪性后果(C)是由考试这一事件(A)引起的。通过分析,实际是因为她的固有观念“分数论成败”过分担心考试成绩,才导致焦虑性情绪(C)的出现。通过解说和分析,陈某能够接受此理论对自己问题的解释。(3)介绍放松训练:本案采用渐进式放松训练法,具体做法是:找一个安静的场所,先使肌肉紧张,保持5-7秒,注意肌肉紧张时所产生的感觉。紧接着很快地使紧张的肌肉彻底放松,并细心体察放松时肌肉有什么感觉。每部分肌肉一张一弛做两遍,然后对那些感到未彻底放松的肌肉,依照上述方法再行训练。(4)布置咨询作业:①问周围亲友和同学,如果自己考不好,他们会不会笑话自己。②列举三个内心与现实冲突最大的两个信念。

3.修通阶段

目的:根据构建的焦虑等级表进行系统脱敏和放松训练。运用多种技术帮陈某修正原有不合理观念,从而使症状减轻。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

(1)反馈咨询作业。(2)挑战不合理信念:通过辩论让陈某意识到不准确的逻辑语言是思维过程歪曲的一个重要原因。(3)布置咨询作业:①学习制作RET自助表:填表列出几种常见的不合理的信念,分别列项回答“合理吗?有危害吗?该怎么办?”三个问题,并记录自己的情绪感受。②根据引起焦虑情绪体验的强烈等级构建焦虑等级表。(4)巩固咨询效果。

进一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伴以系统脱敏联系和放松训练,逐步降低焦虑水平。①作业反馈②让陈某闭上眼想像不同焦虑等级的情境,在感受到焦虑情绪时进行放松训练(伴随音乐)并谈感受,再次回到焦虑情境谈内心感受,直到焦虑水平达到最低为止。(5)布置咨询作业:①应用ABC理论进一步对自己的问题分析②加强与亲人、同学、老师的沟通,并记录沟通过程。

4.再教育阶段

目的:固前三阶段的治疗效果,同时引导进行自信训练和职业规划,提高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

方法:会谈、自信训练

针对陈某较内向但有强烈沟通意愿的情况,教授自信训练方法。

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信和社交训练,加强自我管理。

咨询效果评估

1.咨询后心理测验的结果TAS:11分,稍有考试焦虑情绪显示;SAS:52分,轻微焦虑;两次测验结果对比显示症状明显减轻。

2.陈某的自我评估:随着对情绪认识的加深、实践的体验,自己对病因有了较深的了解,并自觉主动地改变自己。最近基本没有什么症状,听课效率很高,能面对教室的学习环境,复习渐渐有序。

3.社会支持系统评估:与父母的沟通增多,关系改善,与同学沟通良好,也会主动参加集体活动。

4.咨询师的评估:通过观察、回访,发现已经达到预期目标,陈某自信心增强,通过咨询能以理性乐观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人格的完善得以促进。

参考文献:

[1]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96~97.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6.

[3]http://www.rebtnetwork.org/whatis.html.

[4]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下册)》,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5]姜宏等.渐进式肌肉放松在控制焦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23).

篇5:吸毒成瘾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吸毒成瘾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2009-09-24 11:02:52

【字号大中 小 】【打印】【关闭】

求助者姓名:陈某

性别:男

年龄:41岁

教育程度:高中

社会经济地位:较差

婚姻状况:已婚

外在表现 :双手带铐、面青唇白、体形消瘦、双手腕满布针眼、流泪、流鼻涕、全身不停地拌动、躁动不安、傲慢不拘、言语粗鲁。职业的直觉告诉我他是个明显的吸毒者,而且毒瘾很深,毒龄很长。

表现出的问题

自派出所民警抓到强制戒毒所以来,始终不肯服从强制戒毒判决,拒绝配合生理脱毒治疗及干警的管教,情绪暴躁,并企图以自杀相威胁。由干警带来咨询,希望通过咨询能稳定情绪,配合戒毒治疗。来访者自述:自己的毒瘾非常深,近来有混用冰毒,现在心情非常烦躁,很坏,有打人摔东西的冲动,头脑一直有乱七八糟的想法,克制不去想但是没有办法。骨头里好像有千万只蚂蚁在爬,没有地方放,浑身痛,非常难受。戒毒药对自己根本没有用,现在只想出去,一刻也不想再待在戒毒所。我只想用毒品来麻醉自己。如果不让出去,真的会自杀的,反正活着也没什么意思。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求助者在家排行老四,是家中的独子,父母都是本省一所大医院的医生,平时工作都很忙,很少管教儿子,但对儿子的要求有求必应。所以从小养成:放荡不拘、我行我素、脾气暴躁霸道的性格。平时不爱读书,经常与社会一些流氓、地皮一起混,勉强上到高一就辍学。凭着敢打敢拼的性格,非法开了一家大型的赌场。几年之后拥有大几百万家产。曾经是本市开宝马轿车第一人。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金钱上极大富足已经不能再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为了寻求刺激,于1993年开始吸食海洛因,从每天100多元到1000多元;从烫吸到静脉注射;从单纯用海洛因到混用冰毒。1999年被处强制戒毒一次,出所后继续复吸。染上毒品后,将家产吸光。实在无法筹到毒资,就铤而走险2001年2月??2002年2月因盗窃被判刑一年。其间因非法买卖、多次生意纠纷被拘留数次。其父亲由于无法忍受儿子的行为,于去年突发脑溢血死亡。其妻忍无可忍于今年1月1日提出离婚,因无法面对妻子的坚决要求、家中十三岁的儿子及年迈的母亲,变本加劢用吸毒麻痹自己。其妻于1月7日报案,派出所民警突入其家中强制抓到强制戒毒所。当面进行尿检,结果吗啡及苯丙胺类(冰毒)定性均为强“阳性”。面对事实却坚决不承认,无理要求解除判决,在强制戒毒脱毒区内大吵大闹,多次以自杀相要胁。管教干警没有办法,只好强行给他带上手铐,派两个劳动号重点看护。虽已经过5天的时间,但情绪仍不稳定。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促使因素:情绪暴躁、放荡不拘、我行我素的性格促使越吸越深,不可自拔。

先前因素:家庭缺少管教,过分溺爱。

社会文化因素:妻子提出离婚,上家有老下有小,生存压力过大。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1999年曾强制戒毒3个月,健康状况尚可,本人及家族未见精神病、糖尿

病、高血压等异常疾病史。

分析与诊断

根据来访者的外在表现及上述资料的收集,并结合干警的反映,就来访者分

析与诊断如下:

1、海咯因依赖:1)“L”有十几年的吸毒史,由烫吸到静脉注射,需要显著地增加数量才能满足心理渴望的效果,由原来的几分到2克多。由单用海咯因到混浊用冰毒,由原来大几百万家产到身无分文。2)戒断症状的出现:流泪、流鼻涕、全身疼痛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爬。3)反复卷入与物质有关的法律问题(为

了筹到毒资走上犯罪的道路)。

2、精神问题:焦虑、易怒、暴躁、自杀行为及暴力冲动。

3、家庭问题:妻子要跟他离婚,家里有十三岁的儿子和年老母亲需要照顾。

心理测验

SCL 90检查结果:阳性 项数目:53 躯体化:3.5 强迫症:2.8 人际关

系:1.7 抑郁:2.5 焦虑:2.8

敌对性:4.1 恐怖:1 偏执:2 精神病性:2.3 其他:3.6

咨询方案

咨询目标:近期目标和中期限目标

咨询步骤:稳定其暴躁情绪,首先让其配合脱毒治疗,而后循序渐进改变其

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

咨询手段:行为主义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一 咨询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

(一)近期目标:建议医生加大药物脱毒力度,做其家属工作,消除家庭问题给戒毒者带来的思想负担。稳定情绪,配合治疗,争取早日脱毒。

(二)中期目标:通过心理治疗,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吸毒行为及其成因,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坚定戒毒的成功方向,改变原有的恶习和心理偏差,从生理和心理上摆脱毒瘾,杜绝对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真心诚意地保持终身不再吸毒,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有用的人。

二 咨询过程

分为生理脱毒阶段心理咨询和生理脱毒后(康复阶段)心理咨询。康复阶段大致又分为“情绪消沉阶段”“心理矛盾阶段”“自我承诺阶段”和“重塑自

我阶段”四个阶段。

(一)生理脱毒阶段的心理咨询:来访者情绪暴躁,多次有自杀行为。究其原因:1)毒瘾深、量大,混用冰毒造成脑神经功能异常出现了-烦躁、自制力下降、幻觉、幻听等,加重戒断症状痛苦。2)妻子要同他离婚,想起年幼的儿子和年老的母亲,更加重精神负担。来自毒瘾的折磨及家庭的双重压力加重了烦躁的情绪,导致自杀的行为。针对以上问题:1)给其妻子挂电话告诉陈##在所情况,并做其妻子的思想工作,让她明白她的支持对陈##能否成功戒毒至关重要,可能的情况下暂时不要离婚,建议打话给陈##表明她的态度及家庭情况,并鼓励他放下包袱好好戒毒重新做人。因为我们诚恳感动其妻子,同意做陈##的思想工作。2)建议医生加大“626”用药剂量,并用精神类药品,减轻戒断症状及烦躁情绪。在心理咨询者的指导下,由于家庭及医生的配合。陈##终于稳定情绪,顺

利通过生理脱毒期的治疗。

采用:阳性强化疗法。即用奖励的方法来影响他的行为。目的是稳定情绪,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积极配合戒毒治疗。首先确定强化的行为:《强制戒毒人员行为规范》;奖励方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只重点奖励1-2种行为。突击消除一种不良行为,以一种正常行为取而代之。具体是表现良好可获得妻子及其他

家人的探视,并给予上交购物款。

(二)康复阶段的心理咨询

第一“情绪消沉阶段的心理咨询”:在这一阶段他反映自己总觉得是失败者,愧对家人、愧对社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对未来的生活失信心。因而总是处在绝望、悲观的心境与情绪中。对此对其进行有效的榜样激励,荣辱观、光明前途等咨询,使其学有所样,树立信心,看到前途,帮助其闯过情绪消沉这

一难关。

采用:系统脱敏疗法。目的消除焦虑情绪促使康复。1)松弛训练;2)设计焦虑层次:按其对强制戒毒所的环境、同戒室戒毒人员对待自己的态度,管教、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程度,难以预料的戒断症状的痛苦程度,如何面对家人、亲友以及公安机关下一步如何处罚自己,尤其是否报劳教等,按其主观评焦虑分的高低分成若干层次,并依次排列成表。3)系统脱敏:按设计的焦虑层次,从最小的刺激开始,先让其接触最小刺激,使其出现轻微焦虑。然后停止刺激,并让他运用已学会的肌肉松弛技术消除紧张。待紧张消除后,重复。直到他接触这一刺激不现有任何焦虑为止,此为一级脱敏。如此逐级脱敏,直到最高层次完为

止。

第二“心理矛盾阶段的心理咨询”:在经过约一个月后的戒毒,在这一阶段他反映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因吸毒造成的不幸、危害和失败,同时又想从此洗心革面,不再做毒品的俘虏,产生一种茫然若失,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对此及时给予沟通,引导其进行战胜挫折、自立自强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认识到戒毒也是一种人生考验,只有正视过去,面对现实,才能经受挫折,进一步增强戒

毒的决心。

采用:厌恶疗法:在目标症状即将出现时,便施用厌恶刺激,如观看吸毒造成的危害图片展览、限制控视,不允许吸烟,剥夺他的一种最强烈的需求。

第三“自我承诺阶段的心理咨询”:经过了对情绪消沉和心理矛盾两个阶段的心理咨询后陈##对自己能够摆脱毒瘾的信心和决心明显增强,并能较好服从戒毒干警的管理与指导,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对此不失时机地利用教育的优势,鼓励其制定个人心理戒毒计划,开展群体互相帮助和互相监督,互相感受彼此的鼓励、信任和支持;学习心理学知识。认清复吸毒品的极端危害性,永远与毒品划

清界限。

第四“重塑自我阶段的心理咨询”:处在这一阶段的他即将回归社会。此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自律意识,同时也希望家人、亲友、邻居、社会等能真正理解自己。对此尽最大努力安排其就业及调节其家庭生活问题,继续帮助他尽快适应社会。使其长期保持高度的自我戒毒意识,抛弃旧我,重塑自我,走向新生。

咨询效果与评估

陈某发生了实性的进步,从刚入戒毒所的烦躁、暴动、有自杀行为到情绪稳定,从不配合治疗到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认真学习争做优秀学员。顺利通过生理脱毒的痛苦及各阶段心理波动地调整。树立了永不复吸的决心和正确的人生观。其自述:“我脑觉得整个人就好像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现在想想过去脑子真是坏掉了,经不住诱惑,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吸,转到现在要做成功的榜样,要

篇6: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发布时间:2011-10-21 22:51:04 不合群幼儿的心理咨询个案分析报告

仙游县实验幼儿园 陈红

一、个案描述

贝贝(化名),5岁,独生女,幼儿园中班孩子。贝贝害羞、胆怯、孤僻、沉默寡言。上课时,让她回答问题,不管问题有多容易,总会嘤嘤地哭起来;下课时,其她小朋友都到室外活动去了,而她总是独自安静地待在椅子上,不和同伴交流,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也不爱劳动,自己的椅子从来不自己动手搬;还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在“六一”联欢会时,大家都争着找机会上台表演,她却哭着,怎么也不肯上台,甚至不肯待在晚会现场,拽着妈妈闹着要回家。

二、原因分析

据研究,不合群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种是幼儿对与人交往根本就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碍;一种是幼儿不被同伴所喜爱,与她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还有一种是后天的教养方法不当,这种教养方法不当包括过分保护和淡然置之两种,爱得过分和爱得不够都可能导致孩子不合群性格的形成。那么,贝贝的不合群究竟是哪方面原因造成的呢?

通过对贝贝父母进行咨询,才知道,原来啊,由于爸爸妈妈上班,贝贝没有人照顾,经常一人在家,导致缺少与同龄人交往,同时也就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性格比较孤僻。爸爸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都尽量满足,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老师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孩子们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

三、采取措施

1、首先取得家长的合作,请家长多关注贝贝的内心需求,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2、帮助贝贝结交玩伴,鼓励她们交往,并给予其自由选择玩伴的权力。使贝贝能够适应集体生活,而游戏正是幼儿友好交往的重要途径。父母可以经常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让她们一起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养成孩子与同伴交往的习惯,体验体验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并在交往中使其懂得游戏规则,学会谦让、容忍、礼貌等行为。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孩子就会产生与同伴游戏的欲望。

3、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贝贝,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爱,增进她与老师的感情。同时,让班级一些比较开朗的孩子主动找贝贝玩,使她感受到同伴的友善。

4、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吸引其注意力。

5、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多给她锻炼的机会,让她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贝贝早上入园比较早,我就经常委托她整理区角,摆放桌椅,并有意识的在大家面前夸奖她,让她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她的集体荣誉感。

四、效果评价

上一篇:英文简历中的电脑技能描述怎么写下一篇:办公室工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