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2024-07-10

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共9篇)

篇1: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问题成为各行各业激烈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并就如何合理使用数字信息作了重点探讨。

【摘  要  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英文摘要】The  thesis  analyses  the  meaning

1合理便用的含义及法律依据

合理使用,是指公众为了学习、引用、评论、注释、新闻报道、教学、科学研究、执行公务、陈列、保存版本、免费表演等可以不经版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其作品的权利。合理使用是版权法中为平衡版权人的个体利益与言论、信息自由的公共利益而创设的一种制度,是赋予公众对利用版权作品的一种豁免权。世界大多数国家为了确保图书馆所担负的公益性社会教育职能的充分实现,都在其相应的法律中作出了合理使用的规定,我国在《著作权法》中对图书馆的合理使用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中规定了十二种合理的使用方式,其中与图书馆有关的主要为第六款与第八款。如第六款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发行;第八款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可以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合理使用体现了版权人与公众利益之间、版权垄断与信息分享之间的平衡点,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而对版权所施加的限制,它协调了作者、传播者与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又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一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保持版权人独占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其价值、目标在于通过均衡保护的途径,促进科学文化与信息交流的发展。

2合理使用是数字时代版权法和文化信息交流发展的客观要求

2.1数字信息与现行版权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冲突

数字信息是以0和1两个数字的编码组合来表达各类信息资源,它以数字化方式存储文献资源,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文献资料,通过虚拟链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对文献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方式,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创造了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传播的地域界限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地区的读者只要拥有一台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并遵循数字信息的相关借阅规定,就可以浏览、检索、复制、下载网上的数字信息,而不会因地域界限所造成的文献传播障碍所困扰。二是阅览文献时的独占性不复存在。人们通过网络阅览文献时不再需要同时占有该文献的载体,使得不同读者在同一时空中可以阅览同一文献,从而消除了印刷型文献所固有的文献载体与文献所包含信息不可分割的矛盾。数字信息在给人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版权问题。由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的制定是基于传统图书馆中的印刷型文献,从而造成传统版权法中合理使用的规定与数字化信息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随着数字信息特别是当前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这种冲突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2.2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数字信息和现行版权法的冲突必然带来合理使用制度的修正。从总的趋势看,版权法的每一次修订都在缩小合理使用的范围,争论的焦点始终集中在版权法赋予图书馆和公众合理使用限制与反限制上。版权至上主义者主张维护版权人在版权法中的地位,认为数字信息不能完全适用目前版权法规定的图书馆和公众对信息合理使用的规定,因为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同于对传统信息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和广大使用者则在为捍卫合理使用而努力,他们担心商业利益会造成因应用新技术而建立一个严格地实行看一次付一次钱的世界。在这种有限制的环境里,许多使用者将被剥夺合理使用信息的权利。

笔者认为法律的`精神―平等、公平、合理,始终是版权法追求的价值目标,合理使用制度仍应继续发挥其作用。这是版权法和人类文化信息交流发展的客观需要。版权人、出版者与使用者、传播者有如天平的两端,版权是中间的支点,二者之间是双赢与双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创新的角度说,对版权保护不足和保护过度都会阻碍创新。保护不足,则创新热情将会随创作收入而减少;保护过度,则会使权利过度集中在版权人手中,不仅损害了善意传播者和使用者的正当权益,而且因市场上作品的价格上扬,而有可能挫伤公众对作品使用的积极性,使作品的传播受到阻碍,不利于对前人和别人成果的借鉴,从而使创新成本增加,既影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对版权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总之,在数字时代,版权法的立法目的要得到充分的实现,就不能仅考虑版权人的经济利益而限制和拒绝使用者的合理使用,就不能忽视图书馆及其所代表的公众利益。合理使用仍将作为调整版权人与使用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继续存在。

3如何合理使用数字信息

3.1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范围

3.1.1公有领域的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

公有领域信息是指,不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可视为进入公有领域,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可以自由使用。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世界各国都有将某些作品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的制度。我国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①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②时事新闻;③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2)已到保护期限的作品。我国版权法对一般作品的作者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实行永久保护,而对作者发表权与复制权、获得报酬等财产权利的保护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后50年。因此对外国古典作品的翻译、对中国古籍的整理、注释、汇编、复制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进行。

(3)超出地域制约的作品。1993年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为特定目的的使用外国作品特定复制本的通知》,严格限制对外国作品的复制。但这种限制仅及于《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3.1.2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

对作品非营利目的的使用若符合合理使用原则,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也不需支付许可使用费;否则需依法取得版权人授权并支付使用费,若符合法定许可或强制许可制度,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但需支付费用。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信息合理使用包括如下形式:

(1)法定合理使用制度。我国版权法列举了合理使用的12种情况,以下几种对数字信息的使用属于合理使用: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发表过的作品;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过的作品;③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研翻译工作、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等需要少量复制已发表过的作品,供教学或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也不得损害原作品版权人合法权益;④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

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⑤对设置或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等。

(2)法定许可制度。法定许可是指使用者使用作品不需经版权人许可或同意,只需支付一定数额的法律认为合理的报酬。法定许可公适用于已发表的作品,且不得侵犯版权人的其它各项人身权与财产权;对于未发表的作品,使用者必须事先征得版权人许可。

(3)强制许可制度。强制许可又称强制许可证制度,是指版权人在一定时期内未许可他人使用已表的作品时,使用人可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过一定程序获得强制许可证,可不经版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应向其支付报酬《伯尔尼公约》、WIPO公约规定了强制许可,我国版权法无强制许可的规定,但作为两大公约的成员国,也应适用强制许可。

3.2数字信息合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侵权问题

3.2.1未经许可通过网络传播版权作品的侵权行为

(1)将他人作品擅自上网传输以获利。在网络中免费为个人使用的作品,并不等于可以自由使用的作品。如果把他人的作品,把从其它网站上下载的作品,或者从快报刊上扫描下来的作品重新编排制作后在网上传播,借以出售赚钱或者吸引众多访问者和广告商以赚取广告费均属侵权行为。

(2)将版权作品放在免费网址上,以供浏览、使用,但如果未经许可,且不属于合理使用,这种行为侵犯了版权人的公开陈列权。在个人网址上使用和复制他人作品,必须得到版权人的允许,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送入网络服务器,即使未做任何改动,也犯有间接侵权,因为这样做会为他人浏览和复制版权作品提供方便。

(3)用公告板(BBS)传播版权作品以供用户免费使用,也是一种侵权行为。

(4)利用电子邮件传播版权作品属于侵权行为。

3.2.2破坏版权管理信息的侵权行为

WIPO版权条约规定享有权利标示权,即版权人有禁止他人删除或篡改、伪造、更换由版权合法施加于其作品之上的有关作品、作者、版权所有等版权管理信息事项的标示的权利,特别是以数字或代码显示的标志,也禁止对明知已被改动了权利信息的作品传播、复制等。

3.2.3破坏技术保护措施的侵权行为

WIPO版权条约草案规定,缔约各方应将任何人经许可从事破坏作品复制件上的技术性保护措施的行为为非法,即数字化作品版权人具有禁止未经许可对其作品进行解密这种反向行为的法定权利。同时规定,将未经许可的解密及提供从事解密等反措施行为视为侵权,缔约时,这项保护简略为一句话,即由各成员国自己立法去规定以何种方式禁止反措施和保护权利人。

【参考文献】

1刘志刚.电子版权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情报理论与实践[J],(2)

2董炳和.合理使用:著作权的例外还是使用者的权利.法商研究,(3)

3柳晓春,方平.版权保护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图书情报工作,(3)

4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

5张玉瑞.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论与法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1

6秦珂.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及其版权问题[J].图书馆学刊,,(3)

7吴慰慈,张久珍.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篇2: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建设

论文摘要: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平台建设对于民办高校降低办学成本、弥补资源不足、提高教学质量等具有重大意义。面对现实中的重视不够、规划不远、共享不足、效益不高等问题,民办高校必须发挥发展后发优势,利用灵活高效的办学机制,高起点、高标准、集成化推进平台建设,充实学习资源,合理使用利用,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平台的建设使用效益。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飞速发展,民办高校作为以教学为主导的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将更加关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和网络助学环境的搭建,因而需要建立一个集成数字化图书馆、网络精品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等资源的统一平台,使得各种异构资源能被师生流畅地在网络互动学习过程中共享和使用,并充分发挥平台资源的建设与使用效益。

一、民办高校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平台的意义与现状

正确认识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平台建设的意义与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与做法,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民办高校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平台的意义重大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依据学习者特征进行编辑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供学习者自主、合作学习的,且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材料。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平台建设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核心与灵魂。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向网络化、数字化、自主学习化,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极大地丰富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建设与完善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既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又可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交流和共享。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聘请的名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地上网教学,师生能以类似于“开心网”的模式来进行协作学习,将可以有效解决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单一、专职教师少、高水平教师少等导致的投入少,资源少、生师比偏高、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平台的建设与使用,学生还可以跨院系选课和单科辅修,能显著降低教学成本,极大地促进民办高校的教学改革,更好地提升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民办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平台建设使用的现状

在网络教育技术发展到第三代的今天,注重学习资源的质量和共享已经越来越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随着学习资源的收集、整理和重组过程越来越明晰,其间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1)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同时存在的共性问题。当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呈无序状态,很多单位在组织资源建设时,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多数高校没有一个统一集成的平台,虽然也建设了学习资源库,但是这些资源库只是把一些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教学视频、试题简单地堆积,是以第一代网络教育模式为基准搭建的,教师和学生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学习过程的互动和交流,不具备过程监控和教学评价。特别是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更是为参评而建,评完了获奖了,只是简单地挂在网上,只起到了展示作用,没有互动学习和交流,甚至有的评完奖连链接都找不到,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更谈不上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了。

(2)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独特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民办高校也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的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如数字化图书馆,也有的才刚刚建设,如精品课程资源、各院系的网上学习课程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音视频资源等。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是分阶段进行的,一开始就“各自为政”,“资源”建设媒体格式不同、支撑平台不一、服务对象不同、管理者不一。它们大都依赖于各自的管理系统,用户要创建多个账户才能登录,使用和查找起来很不方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

二、民办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方案

民办高校应发挥发展后发优势和灵活高效的办学机制,高起点、高标准、统一化、集成化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建设。要通过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整合已建好的和在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使之有统一的登录入口,能集成各种异构资源,可以互动教学,能进行学习过程监控,具有强大的题库,具备教学评价等功能。

从技术和管理角度来说,这个平台建设应包括统一的网络教学资源体系、规范的课程建设架构、灵活的教学资源管理、强大的题库、在线点播解决方案、学习支持服务、过程监控与学习评价、教学评价、数字版权保护、异构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内容。

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体系结构主要由教学资源制作中心、学习的平台与教学评价、教师角色应用接口、学生角色应用接口组成。

规范课程建设架构包括课程导学、理论学习、实践实验、参考资料等模块。教学资源管理采用统一课程发布形式,可以灵活定制。试题库建设则要有全面涵盖教学要求知识点、引领式教学必需的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模拟题库进行在线测验,完成形成性评价。

而在线点播解决方案则采用基于flv流媒体点播解决方案,这样课件可以后期制作,模块化,课程质量得到提高,普通课件所需要的存储空间小,支持多带宽、多用户点播,基于flash,播放兼容性好,用户无须安装插件。学习支持服务(协作学习)包含了课程讨论、学习小组、在线答疑、博客系统、课程通知、课程同学、网络硬盘、课程留言板、短信平台、站内消息等。

要注意积极构建学习过程质量的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保证教与学的成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如图2所示。

异构资源的技术整合方案可以采用当前最流行的一种整合方法——webservice技术。通过此技术,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就能很方便地和数字化图书馆、精品课程、其他网络课程资源交互数据,实现在统一平台身份登录下授权使用各种资源。

三、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使用的效益

1.加强教师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平台的培训

通过培训,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掌握基本的数字化学习理论;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具有高效获取信息与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具备数字化备课和课程整合的能力。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可举办若干个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班,在注重向教师传播教育技术先进理念的同时,注重提供若干种科学实用的教学应用方式,提高教师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兴趣、能力和效率。

2.鼓励教师灵活进行数字化备课,采用丰富高效的授课方式

积极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利用多媒体电脑及网上多媒体备课平台进行备课。教师既可以单独备课,也可以采取同一课程的多名教师分工协作,集体备课,整合成系列电子教案或是网上多媒体课件。并将课件上传到多媒体资源库的服务器上,或上传到个人教学网站的相应位置上,根据教学设计的进程在课堂上教师随时直接调用多媒体资源库中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或是原始素材进行上课。积极发挥传统教学与网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互补作用,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与热情。

3.引导学生积极地利用资源进行多样化学习实践

出台配套教学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学生选择网络课程库中的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网络在线学习,修得学分;在课后,可以查阅、了解与教学有关的所有素材、课件、视频进行自学,通过访问教师提供的学习参考网站拓展学习;遇到问题主动通过网络通讯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系统合理的学习指导,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多样化学习的手段,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型学习环境。

4.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使用的评价评审工作

民办高校在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平台建设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建立有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审机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采用专家评审与群众(用户)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加强过程监控和教学评价,促进和保证数字化学习资源集平台建设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梅,张增荣,学习资源的内涵及其深化[j],中国电化教育,,(4)

[2]黄荣怀,等,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m],北京:科学出版社,,

[3]谢舒潇,李招忠,林秀曼,多元化背景下数字化学习资源下的整合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7,(5),

[4]石巧珍,韩陈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时空特点及作用机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7,(2),

[5]倪玉兴,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2),

篇3: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1 遵从读者需求为导向

若想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必须了解读者需要什么, 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读者了解并应用档案信息资源产品, 发挥其开发价值。在信息资源开发之前, 档案馆需要对其需求状况进行调查, 以此制定开发策略、开发内容等, 提高针对性, 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杜绝浪费行为。一方面, 档案馆可以借助全新技术手段, 如网站问卷调查、网页浏览统计或者问卷调查等, 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另一方面, 在大型的开发活动中, 可以委托专业的咨询或调查机构, 对用户需求状况进行确定, 最终决定开发什么样的信息资源、如何开发、开发后的价值等。只有让读者真正意识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用性, 提高应用效率, 才能实现开发的重要意义, 也才能更好地推介档案信息产品。

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自动化

2.1 全面收集档案信息。

过去, 档案馆的馆藏较为单一、匮乏, 虽然已经开始采用较为先进的开发手段, 但是档案信息的内容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 强化档案收集工作, 做到常规性收集, 进一步拓展收集渠道, 具有重要意义。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和手段把应该进馆的档案征集接收进馆, 不断丰富馆藏, 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档案信息库, 从而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系统性整理档案资源。

档案资源的整理, 是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环节。档案馆的档案是否方便开发利用,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档案的科学整理。如果文件成堆成捆存放或者没有可供查阅的目录, 必将给读者使用带来极大不便, 即使是拥有现代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设备和手段, 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必须强化档案的整理丁作, 对收集来的大量档案, 要本着严肃负责的态度, 逐件逐卷进行清理, 防止不应有的疏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整理, 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

2.3 深化档案信息检索过程。

进一步深化档案信息检索过程, 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化、自动化的必然途径。若想真正做到档案信息数字化发展, 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离不开科学的档案检索体系, 因此深化检索非常重要。

3 强化现有电子文件的管理手段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核心和本质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而现行电了文件的收集归档是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目前, 各档案管理部门所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档案管理应用软件技数据库的种类繁多, 电了文件的格式多样, 相互间不兼容, 数据无法其享, 严重阻碍了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管理部门只有制定严格的电子文件归梢制度, 建立统一、高技的集成电子义件数据收集交换平台, 扩人档案信息的采集池罔, 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各项事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

3.1 完善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离

不开电子文件收集归档的基础作用。因此档案部门应该和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计算机信息管理部门加强协作, 共同制定档案信息管理方案。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制度, 涉及到电子文件归档的内容、范围、要求、方法等, 提高电子文件归档率, 实现规范化管理。

3.2 构建高效的电子文件收集系统。

进一步研发具有同步归档、同步鉴定、同步整理、同步利用功能并与0A系统集成的电子文件收集交换系统, 作为数据交换平台, 为归档人员进行实时在线归档提供技术支持。由于电子文件来源广泛, 为了保证进馆电子文件质量, 档案工作者要进行前端控制管理, 积极参与电子文件数据收集交换系统的设计, 加强对归档人员的业务指导、咨询和监督。另外, 档案部门将移交来的电子文件存入光盘并备份保存。在创建电子文件的过程中, 档案部门还要对电子文件的运行、保管和利用全过程加以控制, 使电子文件始终与记录事物活动的元数据 (包括文件结构元数据、背景信息元数据和相关文件元数据) 相链接, 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 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

在市场经济时代, 档案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服务性工作。只有提高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实现应用价值, 才能真正检验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 加强队伍建没, 在管理制度、服务体制、服务意识等方面努力开拓创新,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

4.1 管理观念的创新。

只有档案工作者转变观念, 树立全心服务意识, 做到与时俱进, 才能真正突破传统的档案工作方法与工作模式, 积极、主动地提供档案服务, 提高读者满意度。

4.2 管理制度的创新。

建立并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制度, 转变服务机构的传统观念, 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拓展服务范围, 立足于公众对信息的实际需求, 更好地提供服务。另外, 还应在档案咨询、档案资政等服务方面加强努力。

4.3 服务机制的创新。

改进服务手段, 强化竞争意识, 建立以人为本的档案人才激励机制, 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 教育活动的创新。

以工作实际为出发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 大力培养既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档案创新人才, 以满足档案工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需要。

由上可见, 档案信息数字化作为系统性工程, 若想真正完成这一任务目标, 要求各部门加强重视程度, 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协作, 共同奠定档案基础工作, 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技术水平, 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李翠屏.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特点[J].鸡西大学学报, 2009 (4) .[1]李翠屏.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特点[J].鸡西大学学报, 2009 (4) .

[2]倪丽娟.管理理性化视阈下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路径探寻[J].档案学研究, 2008 (4) .[2]倪丽娟.管理理性化视阈下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路径探寻[J].档案学研究, 2008 (4) .

[3]张云艳.浅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J].兰台世界, 2010 (1) .[3]张云艳.浅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J].兰台世界, 2010 (1) .

[4]章燕华.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关键性障碍分析及对策思考[J].浙江档案, 2006 (6) .[4]章燕华.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关键性障碍分析及对策思考[J].浙江档案, 2006 (6) .

[5]殷仕俊.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内涵的一些思考[J].湖北档案, 2009 (5) .[5]殷仕俊.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内涵的一些思考[J].湖北档案, 2009 (5) .

篇4: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摘要: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历来都带有“长官意志”,带有形式化与僵化倾向,缺乏自觉开发人力资源和使用优秀人才并在竞争中不断涌现的机制。本文从分析现代人力资源观存在的一些误区入手,提出了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误区构成

0引言

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在新中国诞生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对于国家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完成各个历史时期的建设任务,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历来都带有“长官意志”,带有形式化与僵化倾向,缺乏自觉开发人力资源和使用优秀人才并在竞争中不断涌现的机制。虽然近年来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对于经济改革的要求而言,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1人力资源观误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由西方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传播和认同,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热潮近年来逐渐升温。然而,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很多企业还存在许多观念误区:

1.1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属于行政管理范围错误实质上这仍局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不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内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增值的目标。因此,凡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企业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中。这个系统大到宏观层面,如远景、战略(与人是否配合,是否能够产生激励),小到微观操作层面,如招聘技巧、绩效测评,其间还有企业组织、职位设计、企业文化等中观层面。行政管理职能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只是大人力资源系统中的一小部分。

1.2人力资源工作基本处于企业内部,对企业经营业绩没有直接贡献错误许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处于辅助位置,而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生产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目标,都必须在承担这些职责的人的有效工作下才能最好地完成。一个好的市场推广活动也许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增加企业利润,但若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长期稳定的市场拓展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使企业目前的业绩得以保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成长。

1.3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错误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解,是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开发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目的,这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而且包括中级甚至高级管理层。只要员工存在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延伸,整个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大人力资源系统。

2人力资源管理层次的构成

一个公司中出现的看似简单的管理问题,其背后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人力资源问题,而人力资源问题往往牵涉文化、制度与人三个层面。

2.1文化再优秀的公司在制度上也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管理者再职业化也会带有主观性,不公平的现象无论哪一家公司都绝对存在,员工的抱怨更难以避免。但优秀的公司一般有强大的文化,借助文化的力量增强公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员工愿为大。家做出适度的个人让步乃至“牺牲”。文化建设是公司领导层的核心任务。

2.2制度优秀公司并不片面夸大文化的作用,深圳华为公司这样理解:提倡学雷锋,但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一家公司应通过制度和程序的设计与优化,确保高绩效者获得高待遇。面对员工抱怨时,请思考一下,公司的薪资制度是否不甚合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制度、程序就是管理者的“利器”。公司人力资源部主要承担制度建设的责任。

2.3人文化与制度固然重要,问题是面对既定的文化与制度,管理者做什么与怎么做?管理者最紧要的是,用心做做“人”的文章,这里面就包含着领导艺术成分。相同岗位的员工拿相同的待遇,却经常性地担负不同数量和难度的任务,那些自感负荷大的员工就会感到管理者不公正,由此滋生不满情绪。

3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措施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3.1在人才招聘方面①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②追求“门当户对”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3.2在人才使用方面:

3.2.1人才开发①人才开发的目的: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②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

3.2.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②激励: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

篇5: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状况,建议

在信息化与网络时代, 数字图书馆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有效整合互联网中散乱、无序的资源, 优化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通过应用全新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 实现数字化多媒体信息的整合, 完善大规模、可操作性强、支持可扩展的知识库, 并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跨库检索、高速电子存取等共享服务。应该认识到, 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在于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数字信息资源的应用效率, 不断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 以下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发展现状

(一) 信息资源营销观念滞后

以我国当前图书馆构建数字信息资源的状况来看, 普遍缺乏竞争意识, 与应用更加广泛的商业化数据库相比较, 图书馆内部的数字化资源竞争优势不强。其一, 没有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缺乏对市场热点产品的开发与加工力度, 受到传统办馆思想的制约, 没能发挥数字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其二, 数字化产品与读者需求不适应, 甚至一些产品不受到支持产权保护;其三, 缺乏相关营销体系支持, 营销手段滞后, 尚未形成有效的营销网络;其四, 缺乏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 不利于整体发展。

(二) 法律保障体系不到位

一直以来, 由于法律保障手段落实不到位, 严重制约我国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尤其在信息开发、传递与利用过程中, 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法律保护。例如, 有关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网络犯罪以及民族信息产业的保护问题等, 都没有从根本加强保护作用。只有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才能构建良好的资源共享环境, 确保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顺利运行。

(三) 缺乏统一的数据库标准

在网络背景下, 数据库已成为支持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基础。但是以我国当前图书馆发展状况来看, 数据库的建设普遍滞后, 且不具特色, 由于标致不统一, 始终无法满足信息资源共享要求, 具体表现如下:1) 数据库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协调性不强;2) 以现有数据库状况来看, 品种单一化、规模小型化, 缺乏统一标准, 质量水平不高;3) 对于不同服务机构来说, 彼此之间的沟通较少, 因此联合编目工作不到位, 没能实现服务机构的资源共享;很多数据库缺乏标引及统一格式, 规范性不强。尤其在全新发展的音视频数据库建设过程中, 缺乏标准化的格式编目和存储, 不利于共建共享时效性的提高。

二、优化建议

(一) 增强信息营销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背景下, 图书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整合数字化文献信息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 具有商业性质的服务机构更具竞争力, 拥有强大的营销队伍, 通过采取积极、科学的营销方式, 加强推广力度, 如清华同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 都在营销活动中获得进一步发展。通过应用多媒体的优势, 加强自身产品的宣传力度, 实现灵活的服务方式与付款方式, 为用户提供便捷性服务, 受到广泛认可与关注。但是在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 却很少进行有益的营销活动。

实际上,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 如果一个好的产品缺乏宣传力度, 则产品价值趋于零。因此, 在图书馆构建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 必须加强营销意识, 不断提升营销队伍的能力水平, 积极开展联合营销, 应用网络优势, 以及广播电视等媒体作用, 加大宣传力度。作为新时期的图书馆, 只有发挥自身营销优势, 才能构建营销网络, 发挥数字图书馆资源, 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

(二)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在数字图书馆应用过程中, 既有数据库建设方, 也有具备知识产权产品的使用方。在应用数字化文献资源过程中, 作品作者的各项权利可能受到威胁, 尤以著作纠纷为重。例如, 谷歌数字图书馆由于没有获得版权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图书扫描, 引发了严重的版权纠纷。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 应用各种数据库资源, 面临的侵权诉讼与日俱增, 甚至触及法律。因此, 在实行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 应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与执行力度, 确保数字信息资源的顺利运行与应用。

(三) 构建特色资源数据库

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 应注重发挥自身优势, 树立品牌观念, 建设更多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数据库, 例如我国著名的长江资源数据库、钱学森数据库、西夏文资源数据库、博士论文数据库、影片数据库、民国期刊数据库等。另外, 较为常用的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等, 也是具备特色的数据库资源, 在我国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发展中, 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特色数据库, 可带动整体数字图书馆的良性循环, 发挥龙头作用, 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智忠.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数字信息资源采访[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8.

[2]何坚石.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新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姚咏梅, 马超, 周贺立.图书馆联盟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兰台世界, 2011.

[4]张雪.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意义与方法[J].科学时代 (上半月) , 2010.

篇6: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关键词:微课 ;高效;地理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课堂情境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如戏剧中的“序幕”。恰如其分的课堂情境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师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和使用与本节课知识有紧密联系、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悬念及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地理微课视频”,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关注和渴望。

例如,在学习中图版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时,可以播放准备好的“地理小实验——模拟水循环的微课”。微课视频主要步骤为:①在一个平底器皿中加入少量水,盖满器皿底部即可。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水中。②把一片塑料纸盖在器皿上用橡皮筋扎紧,然后用一块小石头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子小瓶的正上方。③将器皿放在阳光下或较强烈的灯光下直晒,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器皿内和塑料纸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随着小实验的操作演示和精辟的讲解说明,这种设置悬念的视频导入,能立刻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形成浓厚的地理课堂学习氛围。这样的“地理微课”视频,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可适当采用,但课前必须要进行充分合理的设计准备,因为学生亲身参与的程度是课堂情境创设能否成功的关键,甚至决定着这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效度。

二、突出重难点讲解

“微课”的设计和使用,往往是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而有选择性地取舍设计制作的。教师在“地理微课”的设计使用过程中,也要依据课程标准,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方面予以高度重视。

例如,在学习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寒潮”时,通过天气预报视频汇总和设问的“地理微课”,其中的一段材料介绍了以下情况:“从4月22日起,受西西伯利亚南下强冷空气影响,天山南北出现了大风、降温和雨雪冰雹等寒潮天气。北疆风力达十级,南疆风力达十二级。南北疆各地平均降温10摄氏度以上,一些地区降雪最厚达到60厘米。据不完全统计,受寒潮影响,新疆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0多万公顷,受灾牲畜1 500多万头,房屋损坏2.2万多间,受灾人口200万人。大风雪给交通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火车停运,航班临时停飞”。结合这一视频材料设计的思考题如下:寒潮从何处进入我国新疆?寒潮天气有哪些现象?归纳寒潮天气带来哪些危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中的“寒潮”材料提出思考问题并讨论归纳,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在探索“寒潮”的形成原因以及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这一学习难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微课”中提供的新疆略图,浏览阅读相关内容资料,加以分析、阐述,本节课的难点知识也就迎刃而解。

三、组合学生活动

许多“地理微课”设计的内容既源于生活实践而又富有启发性,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地理微课”有效组织学生活动,借机让学生反复观看并探索其中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有些“地理微课”设计本身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阐释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习的基本线索,为教师导入新课教学、组织学生活动起到了引领作用。

例如,在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教学中,可利用“地理微课——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图片视频和表格。教师通过反复呈现八大行星的各种空间位置、直径、体积大小不同的视频图片和列表数据比较,伴随着教师解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水星到海王星其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与它们距太阳的远近有什么关系?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多少?这和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地球上存在生命与上述这些数字有关系吗?“微课”设计的这些问题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太阳系的组成”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十分独特的天体”知识点。学生根据“微课”提供的数据比较和提问,步步深入,寻找答案,就能逐步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并得出相应的地理结论。

再如,学习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时,可使用“微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视频图片和录音解读,内容为:非洲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结合这一视频解读设计相应的思考题:这一事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事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通过“微课”设计的案例和思考题将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展现给学生,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强化技能训练

例如,把各种类型地理图表的比较分析练习,通过归纳汇总录制成“地理微课”,利用设计的“微课”进行习题练习和讲评。通过汇总大量的不同呈现方式的图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获得有价值地理信息的地理技能,注重归纳比较多种地理事物归纳的方法,如利用地图分析比较地理区域、地理要素。还可以通过做有趣的地理实验来验证地理原理,如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演示实验过程设计等。这些“地理微课”的使用,既可提高学生识图表、用图表的技能,也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直接或加以改造后利用地理微课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五、构建情境链条

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地理微课”,呈现大量有价值的地理信息,设计多角度、大容量且生动有趣的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可促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中, 学生可重复观看“地理微课”视频“撒哈拉大沙漠景观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的对比”,设计相应思考题:两地景观差异为何如此大?你认为这主要是受哪一个自然地理要素影响造成的?学生对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微课”中“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后,其它要素如水文、土壤、气候等是如何变化的?这一事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就能比较有效地参与探究活动,并得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结论。接下来,“地理微课”又设计提出诸如: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事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等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也便于引入下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微课”,设计好各种类型的问题,通过整合,设计、组织每一章节的教学活动,并把握时机,补充设问,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灵活迁移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地理思维发展。

六、反馈课堂效果

课堂小结是实施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完善。课堂小结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利用“地理微课”可进行某一地理知识点的概括式小结,或在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知识后,按照“地理微课”进行概括总结说明,提示分析方法或步骤,要求学生完成课下任务。这样的“地理微课”,既可作为本节课的小结,又可作为下一节课开始的学习导入。

篇7: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数字图像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 视觉因素影像因素占据了文化的主导位置, 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还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现代文明以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方式, 正转向为以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的方式, 现实中是面对大量乃至泛滥的图像, 视觉文化研究应运而生。

数字图像信息资源, 如数码相机拍摄的以数字格式存放的图像, 扫描仪进行模拟图像的数字化, 或图像采集卡将视频画面数字化, 适用领域涵盖社会各方面。数字图像信息资源主要载体就是图像, 它把非视觉化的物体视觉化。但它不依赖于图像, 而是对存在的图像化, 使之揭示事物与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 使图像还原存在事物的本质。图像数字信息资源使人们表达方式更灵活、处理更方便、节约管理成本, 具有检索速度快、传递速度快、支持多用户等特点。数字图像信息资源的信息存储量大、应用方式不受时间和信息的约束等方面, 会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图像提供的信息与语言文字提供的信息相比, 在视觉上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较之纸质资源, 数字图像信息资源又可保证数据长时间保存不损坏、不丢失, 而成长的网络技术对数字图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发展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二数字图像信息资源应用中的问题及应对

数字图像信息资源的信息处理的标准化、传输、保存、复制和认证等问题, 实时图像处理的理论及技术研究、图像与图形结合的三维或多维成像、图像处理集成芯片研究、图像处理理论及技术的新理论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信息的快捷简便和广泛传播, 数字图像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复制相同质量的图片, 这使非法复制和传播变得非常简单低廉, 使数字图像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强调数字图像的可视性的同时, 以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密码学等相应的技术来研究数字图像信息的加密水印等问题。

除了数字图像信息资源的基础建设, 还必须注重建立信息社会的法律环境、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立法, 加强法制宣传, 提高防范意识, 并促使人大法律部门立法和执法的效果, 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图像信息资源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制定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规范, 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监管、网络道德维护机制都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种新形式的信息道德建立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使人们在信息社会中更有效、更合理地应用数字图像信息资源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8: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版权;版权管理;公共利益

[作者单位]惠青,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

[基金项目] 2014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驻保高校图书馆为保定市弱势群体服务研究(项目编号:20140255)”,2013年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SK201314)”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屡有图书馆陷入版权纠纷。为何以公益为宗旨的图书馆,一时间会成为众矢之的,著作权人又为何屡屡和图书馆较劲?笔者研究调查后发现,在大规模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突破了传统版权作品传播的极限,给著作权人造成严重的实质性损失。从多数侵权案例来看,图书馆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侵权人,究其原因是数字化创造出许多新型的版权作品,如数字格式、数字链接等。图书馆应当认识到当前版权性质所发生的变化,同时积极思考更为优化的版权管理机制,而不应盲目开展数字资源业务,尤其是涉足一些自身根本不了解的领域。

一、大规模数字化与图书馆版权困境

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所要面临的版权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版权的使用模式,从而加剧了著作权人与使用人之间的矛盾[1]。一方面,著作权人希望将传统版权带入网络。另一方面,网络则需要优质内容,并且以最低成本的方式进行传播,由此完成自身的扩张。由于双方利益的焦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且当前立法明显滞后。数字资源版权纠纷主要由两方面因素造成:

一是版权归属上的不明晰。一般而言,图书馆恶意使用版权的可能性不大。图书馆开设数字资源服务,是为了方便公众。近年来,图书馆屡屡陷入版权纠纷,令图书馆在提供服务时如履薄冰,有些图书馆甚至放弃数字资源业务,以避免纠纷。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也是极为不利的。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当前法律制度未能适应大规模数字化时代所造成的版权权属变化。大规模数字化时代,版权权属人的范围扩大了。在传统版权权属人中,著作权人是唯一的权属人,而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本身是一种再创作,数字格式、数字链接等都是受版权保护的。由于图书馆未能意识到这种变化,将一些有版权的作品视为无版权,从而造成侵权。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产品的形式更为多样,参与数字化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权属人。图书馆如果不能够区分清权属人,很容易陷入不必要的纠纷之中[2]。

二是权利流转变得复杂。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著作权人权利流转的方式。在传统模式下,版权权利流转主要发生在著作权人和出版社之间。著作权在市场上流通变现,通过出版社回流到著作权人身上,因此,版权纠纷主要集中在著作权人与出版社之间。大规模数字化时代,网络、数字图书馆等替代了出版社,成为著作权权利流通的主体。由于复制、传播成本几乎为零,对著作权人的权利损害也是极为严重的。正是由于图书馆未能认识到数字化所引发的这种变化,未能意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在版权管理、宣传及教育方面明显滞后。

二、数字资源版权授权模式之弊端

在传统模式下,图书馆一般只有几个副本,以提供给普通读者。虽然无偿使用会给著作权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不会很严重。而在大规模数字化时代,数字作品可以无限复制及传播,从而造成巨大的实质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仍旧沿用“合理使用”作为豁免,对于著作权人而言,无疑是十分不公平的。如果不考虑设计新的授权模式,必然会进一步激化著作权人与图书馆之间的矛盾[3]。

传统版权授权模式主要包括直接授权模式、代理授权模式、要约授权模式、集体管理模式等。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利弊,或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而无法实施。

第一,直接授权模式。对于著作权人及图书馆而言,直接授权无疑明确了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无疑会增加著作权人的交易成本,这对图书馆也是十分不经济的。国内外很少采用这种直接授权模式。

第二,代理授权模式。代理授权模式对著作权人及出版社无疑是有利的,但是对图书馆就未必有利。根据使用协议,图书馆只能在合同有效期内享有数字版权作品的使用权,超过合同期后,图书馆需重新支付使用费用。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国情,多数图书馆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维持运营,此种模式必然会剥夺多数图书馆提供数字资源,或是提供高质量数字资源的机会,从而造成实质性的不平等。此外,以Google图书馆为例,国外专家就担心其一旦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必然会主导全球数字版权作品的定价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使用版权作品可能面临巨额的经济负担。

第三,要约授权模式。要约授权模式不利于图书馆与著作权人联系,且要约往往不明确,使用不当,容易造成版权纠纷。

第四,集体管理模式。集体管理模式是西方国家较为通行的一种做法[4]。著作权人将版权作品的使用交由专业版权机构,由专业版权机构与图书馆进行协商。如近期香港地区的作者以集体形式与图书馆协商,要求图书馆在超过一定使用次数后,支付额外的使用费用。集体管理不仅降低了著作权人和图书馆之间的交易成本,而且减少了中间环节,防止了数字出版企业垄断市场。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未形成有力的集体管理组织,著作权人之间也未能达成共识,因此此种模式尚不普及。

三、图书馆版权管理机制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版权管理主要集中在规避版权风险上,而未能考虑到如何提升版权作品的使用效率,未能使其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在信息化时代,一味思考如何规避风险是相当消极的。无论是著作权人、图书馆,还是读者,都需要更好的服务,从而实现多赢的局面。因此,创新版权管理机制,积极应对版权困境是当务之急。

首先,成立图书馆联盟。在传统思维中,图书馆只是一个纸质图书的实体存储机构,和出版是没有丝毫关系的。而在大规模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必须转型。国外图书馆为应对Google图书馆所带来的冲击,实施了图书馆联盟战略,实现了从图书馆向数字出版机构的转型。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成立图书馆联盟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在现行体制下,图书馆很难转型为数字出版机构,但是,图书馆联盟形成后,对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中型图书馆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如可以采取总分馆的形式,先整合地区图书馆,在适当的时候成立全国性的图书馆联盟。联盟成立后,图书馆在和数字出版机构谈判时,将获得市场优势地位,可以争取到更为合理的使用价格。尽管图书馆联盟在短期内无法转变为数字出版机构,但是可以整合联盟内的资源,推出特色数字化资源,如古籍善本、文史档案等,供联盟内成员使用。对于促进信息化以及打破数字出版企业垄断而言,图书馆联盟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提供按需印刷业务。按需印刷又称按需出版。按需出版和传统出版不同,其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出版的作品。因此,按需印刷不涉及编辑、发行等环节,只是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副本。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由于制版成本高额,很多有价值的书籍因市场销路不好,最后只能静静地躺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作品保存不当,最后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在数字印刷时代,图书馆既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制作数字化的副本,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印刷需求。无论是从保护,还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开展按需印刷都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最后,优化数字资源的使用方式。据调查显示,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数字资源的使用率不是很高,从而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浪费[5]。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当改变当前数字资源的使用方式。图书馆和数字出版企业签订协议时,应当采用更为细化的方式,如采用免费与收费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图书馆的成本,而且有利于规避数字版权作品所引发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管理机制创新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下,那就是图书馆自身的数字化。笔者认为,数字化不仅仅是纸质图书向数字图书的转变,而是整个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对于图书馆而言,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技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才是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兹恒,温欣. 挪威版权延伸性集体许可制度探析——以挪威国家图书馆Bokhylla计划为例[J]. 图书与情报,2014(3).

[2]申庆月. 数字资源采访版权风险分析和防范[J]. 图书馆杂志,2014(6).

[3]韩新月,肖珂诗. 图书馆应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授权模式研究——挪威“数字书架”项目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J]. 图书馆杂志,2014(6).

[4]邱奉捷,张若冰. 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管理战略规划研究[J]. 图书馆杂志,2014(6).

篇9: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较, 其在数量、分布、载体形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突出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又存在着诸多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措施。

1 网络信息资源的概述

1.1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

网络信息资源指的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各种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并提供给用户。网络信息资源通过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到光盘或磁盘中, 然后通过网络通信的技术将其再现。网络信息资源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 通过相关的TCP/IP协议, 为人们提供一定量的文献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 信息资源的传播变得更加快捷、便利。

1.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的一般特点主要有:

(1) 内容丰富。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特殊性, 出版社、编辑部不能对其进行审核, 因而各种各样的人会从网络上散布各种信息。不同学科领域信息、各种形式的信息、正式非正式出版物等各种信息充斥在网络中, 导致网络信息资源异常丰富, 既包含大量的有用信息同时又有大量的无用信息。

(2) 分布无序。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性, 缺乏一个统一的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没有统一的发布标准, 造成网络信息资源来源分散、局部有序, 但整体无序的混乱状态。

(3) 信息免费。网络信息资源有些是免费提供给用户的, 这样用户可通过信息浏览免费获得最新时事要闻、娱乐前线以及专业内容。

(4) 动态性强。网络信息分布无序而且经常更替。网页的更替、网站栏目的更新、信息链接的变更等经常处于变动中, 而且这些变动无法预知。

(5) 快速检索。网络信息资源通过超文本链接的形式, 呈现立体、网状形式。网络信息资源是以超文本链接的形式排列, 信息间的关联性极强, 超文本技术可将不同国家、地区、服务器、网页间的信息通过节点链接起来, 用户无需知道信息资源的具体地址就可通过快速检索即可获得。但是这些检索系统不具备选择、判断功能, 专业性较差, 通常检索出来的信息会掺杂着一些不相关的信息, 让用户不甚满意。

2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原则

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主要有:

(1) 系统性。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更动频繁, 因而我们在收集网络信息资源时应尽量保证其系统性, 否则就不能获得全面、系统的信息。我们在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时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跟踪以及实时增加、整理动态信息资源, 这样才可保证信息资源的新颖性。

(2) 针对性。网络信息资源开发者需要结合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开发信息, 这样开发出的信息资源才能更有利用价值。

(3) 选择性。信息资源的收集时需要有选择性, 首先在选择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时, 需要选择大型的、专业的网站进行资源整理。其次, 选择网络信息资源的搜索途径, 采用不同的搜索方式查询信息。最后, 对整理过后的信息资源进行选择, 将有用信息提供给用户。

3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使用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经济时代, 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手段、记录载体等都代表着最新的信息交流动向,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 我国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使用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 协调性不足。我国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网络信息产品种类少、服务滞后、内容重复等, 都制约了信息服务的发展。而且在信息建设过程中, 存在着强调信息通信设施建设忽视信息资源建设、重视计算机网络建设忽视基础性资源开发, 而且垄断信息资源重复建设, 造成了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浪费。

(2) 缺乏法律保证。在我国, 网络信息资源是一个新兴产物, 除了有强大的生命力外, 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尤其是法律保证方面, 主要体现在网络管理以及信息安全方面法律法规的覆盖面不足、法律条文的详细度不够完整性不足以及权力与义务的不一致等方面。

(3) 开发使用资金不足。目前, 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使用的费用需要靠国家财政支撑, 但是由于我国财力有限, 存在着开发使用资金不足的情况, 在硬件投入、数据资源的引入以及研究费用等方面资金调配不周, 严重影响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

(4) 技术开发落后。科学开发网络信息资源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但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加工仍处于手工阶段, 电子化的普及率较低, 这严重制约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网络工程建设时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强的工作, 我国有关部门应首当其冲, 制定统一标准, 按照规划、统一分配、按步实施, 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 科学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5) 缺乏控制手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增长, 信息处理技术已然跟不上其发展速度, 信息处理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中的潜在提供者和使用者很难有效控制。而且, 网络信息内容繁杂、缺乏统一的规范, 实际上被用户真正利用的信息资源很少。

4 解决措施

现如今, 人们已逐渐了解到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网络信息服务的价值体现在它提供的信息当中。针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采取的策略如下:

(1) 统一规划、分工合作。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中, 通过统一标准、分工协作, 强化其系统性, 不能各自为政, 需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建立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商业部等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 协调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 完善法制。完善的法制是保证网络信息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 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 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顾全大局、着眼未来, 注重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同时还要集思广益、避免重复立法。

(3) 重视人才培养。科学的人才保障体系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前提, 为了建立科学的人才保证体系, 首先我们应重视教育, 因为人力资源是知识发展的动力, 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其次要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 注重培养全方位的创新人才。

(4) 完善技术保障体系。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离不开信息技术, 我们需要开发开放灵活的信息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应用信息推送技术、智能代理技术、元搜索引擎以及指引库技术等。

5 总结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应加速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 使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技术的发展, 人类已进去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从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特点、开发利用原则以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时代,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春艳, 黄丽霞.我国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 2012 (05) .

[2]姜竹琴.对当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情报, 2010 (09) .

[3]宋扬.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开发与管理[J].社会科学研究, 2011 (05) .

[4]胡峰, 冯晓, 马中杰.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07) .

[5]宋立荣, 齐娜.我国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基础科学, 2012 (02) .

上一篇:爱的手语歌词下一篇: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心得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