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效率提高之我见

2024-07-15

教学效率提高之我见(精选9篇)

篇1:教学效率提高之我见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菊泉中学 湛海权

在听了广州市教育专家和各校长的业务学习之后,本人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如何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教育当中做到最好,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本人认为:

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和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成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指出学生逻辑上的问题,揭示矛盾,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根据这些,本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进行物理教学,其中有:

1、讲授课:这主要针对一些高科技的知识,因为叫高科技的`知识学生不能用实验验证和综合规律。在讲授课本人认为讲授时多讲生活事例融入生活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探究课:主要针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初步结论,例如发声体是怎样的,光是怎样在同种介质中传播的之类的问题可以利用探究课让学生自己掌握和归纳这些知识。

3、游戏体验课:主要通过一些小游戏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在之前本人曾上过一节游戏体验课,讲述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先让学生蒙眼然后听别人说话,让学生说出说话者和所处位置,这可以让学生知道听也能听到说话者所处位置,说明双耳效应。

4、综合实践课:通过一些已学习知识去设计或者制作一些小玩具,例如利用浮力制作小潜艇、利用凸透镜成像制作照相机等等。这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多办法,需要教师们集思广益,通力合作,还有多动脑筋,才能更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是本人之愚见!

篇2:教学效率提高之我见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多媒体及其相关载体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手段与信息平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发展迅速。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更新教学理念,凸现学生主体

为了帮助学生纠正对计算机作用的认识偏差和兴趣偏差,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计算机学习和使用的轨道上来,计算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的功能和意义,充分重视并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正确引导学生在操作和实践过程中,获得正确认识和成功体验。另外,计算机教师也应该从教学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多使用课件类、游戏类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到兴趣。例如本人在小报制作这节教学中就利用了AUTHWARE课件来教学,并且让学生参与制作,把学生的作品上传至局域网展示给大家看,放一周看各个作品的点击率,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己去欣赏自己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展示给其他的同学,带动他们热爱学习计算机。

二、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课堂教学的。

1、问题式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 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② 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③ 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

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比如在《文件操作》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① 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② 用拖放法删除文件。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能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本人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

机插入:“同学们,这些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在进行FRONTPAGE网页制作教学时,我挑选部分以前学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个人网页展示给学生看,当同学们看到或精美或生动活泼的网页时,都非常羡慕,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类似的网页,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以迸发,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3、对比式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进行“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我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三种形式的对比,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与好处,明确学习目的。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三、培养信息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向学生提供“资料库”,让学生到“资料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有的学生利用“资

料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经过处理,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华丽的电子贺卡送给老师,有的学生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来管理班级。也许有的学生运用笔和纸进行学习的能力不如别的同学强,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却高于其它同学,这正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在。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也就提高了。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会对增加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巩固课堂知识。

1、少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余下18分钟到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

2、分段教学。在教学中也可采取分段授课,分段练习的方法,教师先讲授一段知识,然后让学习练习,完成后再讲授下一段知识,再让学生练习。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及时吸收教学内容,及时消化。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如在EXCEL的《工作表基本操作》中,我先演示数据的几种插入与复

制方法,然后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刚学的知识完成几步操作练习。让学生马上吸收、消化这些知识。然后再继续下面的数据的移动与删除等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非常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而且也比较容易消化知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很理想。

3、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微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认识计算机》、《初识WIN98》等。理论性较强。这些课程中知识的巩固,如果采取一般的方法,是单调的。但可以做成课件,如填图等练习形式,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初识WIN98》教学中,我把桌面同各种图标名称、作用等做成匹配题,让学生通过移动对象进行配对,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

篇3:如何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之我见

一、历史教学首先让学生明白历史的价值

历史有明显的继承性,是一种发展中的优秀文化。人类一直在前进,一直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人类历史就是文明的记录。历史的车轮滚滚,从有文字记录以来,从孔夫子到五四运动,从结绳记事到白话文,这笔珍贵的遗产应当耐心地学习和继承。历史纪录的无数感人的英雄豪杰,是教育下一代财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令人泣下沾襟;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大丈夫死则死矣, 何饶舌也”让后人肃然起敬;历史的长河中,优秀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檐檐相次,不胜枚举。历史教育就是学习这些中华儿女的品质,借此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修养,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历史教材记录的每一个优秀的历史人物,都值得我们去景仰,去爱戴,去学习。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这就是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任务,历史的价值在这种教育中熠熠生辉。

二、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历史是人文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尚清清楚楚的记得,我当时给钱字做打油诗一首:

二戈争金杀气滔滔,社会因此混乱难消;

能会用者福泽九代,不会用者额烂头焦。

中国古人造字,非常有智慧,“钱”字的构成,左“金”右“戋”。古代繁体字的钱是金字旁加两把刀,写作“錢”,双戈交叠,钱的内涵喷薄而出,不言自明。有钱就有战争,所以说“二戈争金杀气滔滔”,无数人因为钱烦恼痛苦、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社会因此混乱难消”,社会因为这个金钱都得不到消停,人人寤寐思之,为这个金钱,寝食不安,有的人想不开跳楼死了,也有人为这个金钱铤而走险,弄得你死我活,触犯法律、身陷囹圄,葬送大好前途。

“能会用者福泽九代,不会用者额烂头焦”,清朝的和珅钱多,有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等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收入。钱多有什么用呢?学习历史,先教给学生领悟智慧。

三、历史教学要富有文采

中国是文明古国,故历史教师教学要富有文采。我介绍文章之中兴时候给学生如是介绍:

西晋王朝,没落颓废,其文学亦然。太康时期,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两陆(陆云、陆机)、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文名远播,除左思外,难言成就,文辞绮丽,内容乏贫,囿于怨妇闺情,难脱雕章琢句,史称“文章之中兴”。

至于竟陵八友,如是说:

《梁书·武帝纪》载:“ (南齐)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防、陆倕等并游焉,号日八友。”诗风轻艳,讲究格律,倾于形式,良莠不齐。

说到陶渊明,如是说:

东晋末年陶渊明一马当空,脱颖而出,诗风清新,格调自然,不慕权贵,不趋势力,独树一帜,一洗玄风,不为五斗米折腰,彪炳史册,生前一支笔,身后万代名。赋中领袖庾信,诗里帝王陶渊明,春兰秋菊,各有千秋。

学生中,有不少人喜欢文学,我这样介绍,很多学生喜不自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篇4: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之我见

在当前中考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师对语、数、外三大主要学科比较重视,对其他学科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甚至有的学校会安排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政治教学,政治教学也就成了其他教师的兼职工作,相应的,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也就受到了压制。这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加上初中政治课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所背知识点也较多,使学生一上政治课就昏昏欲睡,课堂上死气沉沉,由于师生都没有对政治课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教学成效也就非常低落。这样的思想理念必须得到纠正。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思想认识,这是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需以“知识无轻重,教育无主次”为原则,从思想上提高教师对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明确告诉学生政治教学对其积累知识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政治就是学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正确健康地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常识可以帮助自己正确融入社会,政治理念可以指引自己设定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向,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初中政治课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为抽象,传统的教学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运用集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符合初中生喜爱新鲜事物的特点,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学习“自强自立”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音乐“男儿当自强”,高昂的乐调引起了学生的心灵震撼,许多学生纷纷随着音乐跟唱起来。接着我再引入正题:这首歌体现的是什么精神?对此你有何感想?在学生们的踊跃发言与激烈讨论中引入新课的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课堂上枯燥的内容有了直观、具体的了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并加深记忆。

三、联系生活与热点,将枯燥的知识生活化

政治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因素,将枯燥的理论教学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真真切切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在学习“保护和自我保护”这一内容时,我为学生准备了《晚霞报》2011年3月17日刊登的一则新闻《超市强行搜身侵害消费者人身自由权》:一位年逾七旬的陈太婆到某超市挑选物品,逛了半天没有挑选到适合自己的商品,正要走出超市大门时,被保安拦住,要求检查她随身携带的包内物品,陈太婆不肯。保安强行查看了其包内物品后,发现没有超市物品,这才放行,太婆对此极为不满。接着让学生结合刚才所学的课本知识针对此案例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超市的行为是否违法?侵犯了顾客陈太婆的什么权利?此顾客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当你遇到此类问题时,你又会如何处理?因为所学知识与身边所熟悉的生活现象相联系,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位学生还说出了他自己的外婆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还说,他今天学习了保护和自我保护,以后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侵犯自己或家人的人身权利时,他一定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合法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列举许多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时事政治是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在政治课堂上,通过对时政热点的分析与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时代信息的同时,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神八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强生致癌门事件以及一些典型案例等,既体现了政治教学的时效性,又发挥了政治的学科功能。同时,将政治教学与社会热点话题相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5: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从宏观上着眼、微观上入手.

作 者:罗志红 作者单位:龙川一中,广东,河源,517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

篇6: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刘晴选733300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在推进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景;多媒体;实验

正文: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位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呢?本文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多媒体的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选取和组织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正确处理教材

综观《科学》新教材,课本图文并茂,这样的教学设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只有教师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才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如果教师把握不了探究的重点,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上到哪儿算哪儿,把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成两个课时。试想一个学期有几节机动课的时间可以让你把剩下的另一课时补上? 教师研究并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实际安排了4个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以下调整。删除第一个观察物体(砖块和木块)是沉还是浮的教学内容;教学从第二个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开始;重点研究“改变物体的大小、轻重,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中;第四个思考与讨论可结合在第三个活动中进行,这样将四个教学活动合并成二个教学活动,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有利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提出问题、思考与讨论问题、直到最后的解决问题。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作为科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把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从而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始终,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利用科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科学是一门以实

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究、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老师一上课就拿出一个马铃薯和一根吸管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谁能把这根软软的吸管扎在马铃薯上?”孩子们一听,争先恐后地举手。当一个孩子好不容易才把吸管扎在马铃薯上时,老师一把拿起吸管毫不费力地扎穿了整个马铃薯。一下子,孩子们惊呆了,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老师告诉孩子们他只是利用了一些空气的特征而已,再顺理成章地抛出要学的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孩子们对“空气”的兴趣空前高涨。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完成了一个个实验,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通过当场实验演示操作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奇异的实验现象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促成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使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为后面主动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灵活教法,组织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的基本认识活动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指导学生通过多种认识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是我们必须运用的教学方法。科学课教学活动的突出特点,就教学活动中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过程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几次飞跃过程,根据每节课知识生成的认识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高效的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在《物体颜色》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实验法教学,指导学生观察光线通过三棱镜后出现的不同色光,再指导学生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后的结果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几个实验中,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主探究、整理分析、形成结论,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教给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

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要用语言、板书、挂图、模型、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来传递教学信息,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体,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的采用媒体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够极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之前,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校园花坛。上课时,教师运用用多媒体手段将校园的一个花坛“搬”进了课堂,问学生:这个花坛中可能有哪些生物?接着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去找一找花坛中的生物。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学生用电子笔点住图片的某个位置后,屏幕上马上显示出放大了的图像,那是学生找到的树叶、七星瓢虫、小鸟、蚯蚓等生物。多媒体技术将花坛“搬”进课堂,生动地模拟再现了学生课前观察过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到了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生物,还能将画面放大和缩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究花坛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上,真可谓得心应手。

五、有效选取和组织材料

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材料的选取方面要多考虑材料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对自己选择提供的材料一般比较感兴趣。如在教学《认识常见的岩石》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收集的岩石。在教学《花、果实、种子》一课时,可以布置每个同学带一个果实,课堂上,茄子、辣椒、黄瓜、角荚、番茄、桃、花生等植物的果实琳琅满目,成为学生探究最好的对象。其次,学生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探究活动感兴趣。如科学活动课《玩具里的科学》,让学生回家准备一些玩具,先初步探究一下自己玩具的科学奥秘,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再集体讨论,共同挖掘玩具里的科学奥秘。面对自己心爱的玩具,学生兴奋异常,课前准备十分用心,课堂交流精彩纷呈,课外延伸热度不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多种渠道开展实验

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还尝试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课外实验,这些实验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因为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例如,在教学《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

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但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科学课教学,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李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教师),2010.1

篇7: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当前,我们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受教师专业素质和实验条件的制约,状况颇为尴尬。一些教师主要采用课堂讲述的方法,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略科学过程,在教学中明显表现为“过程缺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成为核心理念。因此,我们要让“动手做”、“做中学”为特征的探究学习形式日渐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方式进行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过程。做起来、动起来,我们的科学课才会精彩纷呈。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产生。”这都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重要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每一节科学课成败的关键。对此,新课的导入必须创设一个愉快、乐学、善思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对科学知识产生悬念、渴求。同时学生又在情景活动中进行发散思维,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本课的学习中心,使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沉浸在渴求知识,探索未知,乐于实验观察的氛围之中。

好的科学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注重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专心致志而且津津有味地去认识事物和现象,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每节优质科学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引入入胜的开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例如,教学《加热和冷却》一课,上课时,教师在玻璃黑板上用酒精写上“水飞了”三个字,在短短的十几秒钟内,“水飞了”三个字就“不翼而飞”了。正是由于所写的三个字“不翼而飞”而在学生脑海中造成悬念,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由此他们会提出:“水”为什么会“飞”了的问题?这样,就驱使他们去探究“水”是如何“飞”了的。

再如,教学《摩擦力》一课,先让学生做两个实验,一是在光滑的平整的桌面上拉动木块,二是在粗糙不平的桌面上拉动木块,让学生观察其结果,并立即提问“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比较。

又如,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教师对学生说:“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使小电珠亮起来吗?把你每次实验的方法和结果用画画或文字表达在白纸上,看谁试验的方法多,失败的次数少!”这样,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因此,我们感受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导入方法,可以使每一节科学课的“起调”有新意、有趣味,引人入胜。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科学课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谈话交流、创设情境等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走向预期的学习目标。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感到:提出问题是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任务,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同时也是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激发孩子求知欲的关键环节。一个好的问题,不管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重要的在于提出问题的环节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能不能使他们有好奇心,能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还要重视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统领教学全程。

二、大胆猜想,蓄力待发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低估学生学习的潜能,总不放心学生,认为这样学生可能不行,那样学生可能做不好。这种低估学生潜能的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的好奇心正是探究的起点,而猜想、假设就是解决问题的侦察兵。猜想、假设无论被证实,还是被证伪,都具有推动认识发展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争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进步。

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教师提出了“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会和谁有关呢?”这一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可能与铁钉的粗细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导线的圈数有关,有的说可能与电池的电量有关……,对学生的种种猜想,教师并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对学生积极思维、敢于猜想予以表扬,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很自然地过渡到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这一科学课的重要环节。

又如,《摩擦力》一课,为了解决“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的问题,教师又让学生进行多次实验、观察,学生提出这样的假设:①光滑的台面容易拉动,粗糙的台面不易拉动,因为阻力不同;②光滑的台面拉动时橡皮筋短,粗糙的台面拉动时橡皮筋长,因为阻力不同;③拉动时力有大小,因为手中的力有大小等。学生提出的这些假设说明对问题的答案有了一个比较肤浅的认识,虽然正确与否心中无数,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初步的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大的飞跃。这是科学课所显示的优美“旋律”,扣人心弦,保持兴趣,探求知识的作用,学生也乐于实验,乐于观察,乐于思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提出问题后,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面学过的内容,学生还是能作出有“根据”的预测的。对有些假设,教师可以作指导性提问,包括一系列可以预想到的,用来指导学生思维过程的教师提问。学生在教师指导性提问的帮助下,在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生成的假设,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而不是科学性不强的臆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环境,以避免抑制学生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的注意偏离了问题本身,教师不妨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路径,使假设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对现象的解释。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众多的假设进行筛选。

三、放开手脚,自主探究

放开手脚是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让他们大胆地探索,放手地操作,自主实验。当学生在明确研究的问题,并这作出恰当的假想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或根据课本的图示组织实验。对于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则可采取“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自己准备实验材料,自行实验。只要没有危险或不安全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作较多的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如果实验失败了,可引导他们自己去查找原因,或看邻组同学是怎么做的,以“兵教兵”的形式来修正改进自己的实验。

遇事有主见,独辟蹊径,是科学创新精神的表现。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也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获取知识的根本所在。在实验活动中,教师可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这样,会给学生提供很多求异创新的空间。例如,固体热传导的本领是不是都一样?学生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凡士林、猪油、润面油、火柴梗、小木棒、筷子、小竹棒、塑料尺、钢尺、细铜棒、细铝棒、蜡烛、酒精灯等材料进行实验。有的学生用猪油把火柴梗粘在小木棒、筷子、细铜棒、钢尺、细铝棒上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有的学生把小木棒、小竹棒、细铜棒、细铝棒、瓷匙一一放在点燃的蜡烛上烧,看是不是烫手;有的学生将小木棒、玻璃棒、小竹棒、细铜棒、细铝棒均卷上窄纸条分别用3~5秒钟的时间放在蜡烛或酒精灯上看是否燃烧;有的学生把上述物品都放进热水杯里,摸摸另一头是不是发热等等。学生不停地操作,不停地思考,就会不断有新的创造。

好多科学课上,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对于实验的要求与步骤,老师不直接把课前准备好的条文出示给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实验的步骤与注意点,教师给予适当的修正,这样的实验过程,更利于学生掌握,做起来更得心应手。在这种行为参与的过程中,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课堂因学生的动手体验而精彩。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科学素养”的内涵主要包含三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与科学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但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不能靠外部的灌输得到的,而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逐步获得的。在这一宗旨下,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实验显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也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有时实验时往往因仪器多,材料多,实验的步骤多,产生的现象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整个实验的全过程。教师应事前明确指导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必要时把实验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大的步骤,给学生有个清晰的思路,关键的步骤教师还可以再作分解,作必要的示范。教师示范时操作要规范,遵守操作规程,要求学生操作时也要遵守操作规程,强调规范化。这对安全或是对取得实验效果来说都很重要,对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也很必要。如实验中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什么位置,加热时试管口对何方,如何转动试管,加热完后怎样放置,怎样取下试管夹等等,教师都要具体指导。学生开始做实验时操作不好,甚至有失误,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师耐心指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学生最终会按教师要求有条理地进行实验。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实验由教师设计,实验的步骤由教师一步步演示,学生按部就班,或是教师给的材料仅仅是教师预想中的实验材料,就整个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看是参与了,其实质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心智活动很少。我们认为:实验设计、验证的方案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的方案有对有错,对了要给予鼓励,错了鉴别、分析原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违反操作要求的,老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其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实话实说,鼓励创新

实话实说是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的表现。科学课要在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汇报交流是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说明、概括的过程。一般以小组代表汇报探究信息,然后全体讨论初步形成共识,再小组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验证,得出明确结论。在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各持已见,正在被我们所日益接受和提倡。我们的教师不再坚持自己的唯一的标准答案,不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也不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努力地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许学生的结论是幼稚可笑的,或许学生的结论和老师的标准是有一定距离的,但这些探究后的“发现”才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哪怕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是微乎其微的。

例如,教学《加热和散热》一课,学生分组进行“水的沸腾”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有一小组学生代表汇报水沸腾的温度是102℃,另一小组学生代表反映水沸腾时他们的温度计只显示98℃,教师听后并去看他们实验装置上的温度计,情况均属实。于是就表扬了他们如实汇报实验结果,同时引导他们找其原因,说明这可能是温度计质量问题,调换温度计继续实验,结果他们都测出水沸腾时温度是100℃。培养学生从小不说假话,不说空话,重在长期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应体现在自然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要怕学生行为“出格”、“节外生枝”,要善于对待他们的奇特思维巧妙操作,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教学《电磁铁》一课,在进行怎样增强电磁铁的磁力,以吸起更多的大头针的实验时,有的学生不是增加电池,也不是用增加线圈匝数去寻求增强电磁铁磁力的方法,而是把小铁钉换成大铁钉,继而又换成铜钥匙、铝钥匙、圆珠笔、铅笔做芯进行实验,有的学生想用粗导线与细导线作对比等。教师不但没有阻止他们的做法,而且对他们的做法表示出耐心,善待他们的行为,引起了已做完实验的其他小组的学生的关注并认真地向他们学习。学生积极的动脑动手,实验的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要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提高科学课课堂效率的必备条件,而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尤其重要,除了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后的拓展延伸可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巩固提高课堂效果。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和疑问,积极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进行有关的实验,继续探索和研究。这种课后的自觉行动,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很有裨益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把科学课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融为一体,依托《科学》教材,在课后展开创造性的科技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篇8: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之我见

在当前中考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师对语、数、外三大主要学科比较重视,对其他学科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甚至有的学校会安排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政治教学,政治教学也就成了其他教师的兼职工作,相应的,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也就受到了压制。这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加上初中政治课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所背知识点也较多,使学生一上政治课就昏昏欲睡,课堂上死气沉沉,由于师生都没有对政治课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教学成效也就非常低落。这样的思想理念必须得到纠正。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思想认识,这是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需以“知识无轻重,教育无主次”为原则,从思想上提高教师对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明确告诉学生政治教学对其积累知识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政治就是学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正确健康地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常识可以帮助自己正确融入社会,政治理念可以指引自己设定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向,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初中政治课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为抽象,传统的教学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运用集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符合初中生喜爱新鲜事物的特点,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学习“自强自立”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音乐“男儿当自强”,高昂的乐调引起了学生的心灵震撼,许多学生纷纷随着音乐跟唱起来。接着我再引入正题:这首歌体现的是什么精神?对此你有何感想?在学生们的踊跃发言与激烈讨论中引入新课的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课堂上枯燥的内容有了直观、具体的了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并加深记忆。

三、联系生活与热点,将枯燥的知识生活化

政治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因素,将枯燥的理论教学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真真切切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在学习“保护和自我保护”这一内容时,我为学生准备了《晚霞报》2011年3月17日刊登的一则新闻《超市强行搜身侵害消费者人身自由权》:一位年逾七旬的陈太婆到某超市挑选物品,逛了半天没有挑选到适合自己的商品,正要走出超市大门时,被保安拦住,要求检查她随身携带的包内物品,陈太婆不肯。保安强行查看了其包内物品后,发现没有超市物品,这才放行,太婆对此极为不满。接着让学生结合刚才所学的课本知识针对此案例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超市的行为是否违法?侵犯了顾客陈太婆的什么权利?此顾客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当你遇到此类问题时,你又会如何处理?因为所学知识与身边所熟悉的生活现象相联系,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位学生还说出了他自己的外婆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还说,他今天学习了保护和自我保护,以后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侵犯自己或家人的人身权利时,他一定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合法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列举许多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篇9: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之我见

一.多角度倾听文本,全方面了解情感

(一)倾听文本的强弱音

语文教师针对一篇文章进行讲解,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要挑选这样的一个角度写,这样的一个角度究竟有什么特别。比如我们在讲解课文《紫藤萝瀑布》时,讲解的侧重点是细致的景物描写和对生命的感悟,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写紫藤萝的美,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对景物描写的方法的掌握和对生命的感悟是本文的强音,那么什么是本文的弱音呢?本文的写作背景在1982年,作者一家在文革中遭到迫害,如今小弟又身染重病,作者借景想要排遣心中的郁结,更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但是文章的写作背景只能作为赏析文章的一个小方面,不宜过多地挖掘课文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原因。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一定要找准文本描写的侧重点,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倾听文本的主和弦

现行的教材选编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主要的和弦,在对这些古今中外的篇章阅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文本的主和弦,加强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比如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诗人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全诗每一句都与之相照应,体现“行路之难”。诗人的情感在诗歌中层层递进,最后达到巅峰,诗人将情感进行了升华,豪迈地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难”是诗人的处境,是诗人的心理感受。但是难而不气馁、“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才是诗人真正所要表达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和弦。

(三)倾听文本的变奏

所谓变奏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矛盾设置,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矛盾对于文本有着很明显的推进作用。我们要沿着作者为我们设置的矛盾进行层层分析,最后揭示本质。我们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闰土作为一个备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劳动者,也曾有过快乐美好的童年,但是命运将他一次次地推入谷底,最后在社会的压迫中逐渐失去了童真和笑容。作者刻画人物手法精妙细致,将闰土的童年和成年做了辛辣的对比,引起读者的深思,而后再一步步地告诉读者闰土改变的原因,从而引发思考,揭示深刻的内涵。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就应抓住这一前后的变奏。

(四)倾听文本中的休止符

绘画中讲究留白,而在文本的创作过程中也是讲究留白的,那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停止和空白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遵循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否则很有可能造成知识的过度累积,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以《智取生辰纲》一篇来说,要知道《水浒传》这部小说讲英雄侠义,快意恩仇,塑造了许许多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本篇文章的人物个性鲜明,可读性非常强,又与小说的前后情节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在教学本文时不能张弛有度,将人物的前世今生都交代清楚,就会失去文章的讲解重点,给学生造成混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删繁就简,立足于文本。

(五)倾听文本的体式

在对中学教材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某一种主题或是文体形式来进行选编的。每一单元的内容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知识整合,既注意文章的“个性”,又注意与其他文章的“共性”,设置好单元目标,不能“顾左右而言他”,破坏了单元的系统性、整体性。

二.增强文本阅读体验,建立沟通桥梁

(一)创设情境,重视体验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经常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是很丰富,阅读水平不是很高,对于选编进教材中的许多文章的情感色彩、深刻情韵、人物塑造方法和作者写作风格可能有理解上的障碍。所以,为了克服掉这些教学上的障碍,我们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体验欲望。

我们以《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歌为例。黑人的历史是无比惨烈的,可诗人却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浪漫的图景,这首诗的深邃是很多学生所不能深入理解的。强硬的灌输,只会让学生产生排斥。为此,我们可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通过视频、音频、文本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黑人的历史、黑人的文化和他们的自豪感,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解读。诗歌本就是感性的产物,通过多方面的感性解读诗歌,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作者情感的还原。

(二)把握情感,深入体验

中学时期,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选编的文学作品大都以情感人。在这些重点抒情的文章中,我们要抓住作者的“传情点”,以此来分析那些张力十足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比如艾青先生的《我爱这土地》,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爱国诗歌,写出了作者对那段艰难岁月的不堪回首。教学时,我们要抓住诗人内心深处所流露出的浓浓情感,重点赏析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联想自身对祖国的深深眷恋,真切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设定目标,情理交融

语文教材中许许多多有感召力的作品,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不仅仅要他们的心灵受到感化,还要让他们的学习更有目标。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篇文章中,我们感觉到普希金诗歌强大的感染力,字字句句都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分析,感知文本中所传达的不妥协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

鉴于此,教学时,在引导学生潜心品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并不急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旨、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等,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博大情怀。

(四)实践为主,加深体验

语文教师如此大力开展阅读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用学到的情感体验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传统的作文都是由教师命题或者半命题,学生朝着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找寻学生情感的突破口,针对课本的内容来进行写作。比如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之后,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童年求学时光,教师可以在课后让同学们细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物,以此来考验学生们的观察力。在《背影》中,朱自清先生写自己与父亲的情感,文中父亲去为作者买橘子的情景,让无数人为之感动,学生读到此处,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他们身边的亲人一定也会有让他们动容的瞬间,自拟题目写这样的一篇蕴含真情实感的文章,加深情感体验,也未尝不是一种教学的良好尝试。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们注重真实的、细腻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这种情感体验有赖于多角度地倾听文本。当然,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注重情感只是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应多角度增强阅读体验,建立起与文章有效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何拥.挖掘阅读教学的思维点[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11).

[2]吴雪梅.例谈“学案式”语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0(31).

[3]蔡柏训.解读文本 培养能力——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八大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2007(11).

上一篇:读《卖米》有感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汶川地震抗震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