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

2024-07-10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共6篇)

篇1: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

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难点梳理

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5.1 追寻守恒量

教学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

2、知道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多样性及其转化。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能量的概念几乎是与人类对能量守恒的认识同步发展起来的,能量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个守恒量。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关系。“机械能守恒”这个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它的认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教材,提出一些问题。教学难点:

让学生建立守恒的观点,教师除了演示斜面的实验以外,还可以演示滚摆实验和单摆实验,同时说明: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物体好像“记得”自己初始的高度,即某一量是守恒的。

教学疑点:

能量为何守恒,如何守恒的 易错点:

能量转化不是能量消失 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伽利略斜面实验;

2、重要的思想方法:守恒的思想。

5.2

教学要求:

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功是标量,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并能进行有关分析和计算;

3、理解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4、通过实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重点:

1、理解功的概念;

2、掌握功的计算。教学难点:

1、对正、负功的理解;

2、总功的计算。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教学疑点:

1、公式W=Flcosα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恒力做功;

2、公式中各字母正负取值:F、l均取正值,W的正负取决于cosα的正负;

3、l的确切含义:本教材中指出l是物体位移的大小,因为高中阶段研究的是质点。物体的位移与“受力作用的质点”的位移是一致的;

4、功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形式无关。易错点:

1、参考系问题:位移l是相对于参考系的。对不同的参考系,同一过程中算出的功也会不同,为了避免这种“不确定性”,一般中学物理约定,计算功都以地面为参考系,而不随便取其它物体为参考系。

2、α角含义和取值范围:α角是“力方向和位移方向”夹角可结合教材中问题与练习第1题来提醒学生。

3、F、l同时性。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题目:例题,书后习题:1、2、3、4;

2、重要思想方法:

①W=Flcosα公式:一种分解力:垂直位移方向和平行位移方向分解W=(Fcosα)l,第二种分解位移:沿力方向和垂直力方向分解W=F(lcosα)。②总功求解:一种是求合力W=F合lcosα,一种是求各个力做的功W=W1+W2+„„

5.3

功 率

教学要求:

1、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定义及定义式;

2、理解功率与力、速度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其解释和计算汽车启动和行驶中的有关问题;

3、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区分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 教学重点:

1、理解公式P=Fv的意义;

2、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教学难点:

发动机额定功率与汽车最大速度的关系。教学疑点:

P=Fv中F是否是恒力,F是恒力时,v是平均速度指平均功率,v是瞬时速度,指瞬时功率;F是变力时,v是瞬时功率,指瞬时功率。易错点:

1、“快慢”与“大小”区分。

2、P=Fv理解,容易停留在简单直观的印象上,认为牵引力大,加速度就大,末速度也大,现在得出由功率来制约速度和牵引力,学生自然会感到与生活经验相悖。

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题目。例题,书后习题3、4;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2、重要思想方法:极限思想。

5.4 重力势能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经历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重力势能及其定义式,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关系;

3、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二、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Ep=mgh

三、教学难点: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⑴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位置有关。⑵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减小。⑶ΔEp=-WG

四、教学疑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

五、易错点:

重力势能的理解。

⑴重力势能是状态量是标量; ⑵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⑶重力势能属于物体和地球组成系统。

六、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题目:书后习题2、3、4;

2、重要思想方法:极限思想。

5.5 探究弹性势能

教学要求:

1.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有关。2.学习并掌握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过程:

1.提出猜想:根据弹力的性质和弹性势能的定义。分析出与弹性势能大小有关的物理量与可能的表达式。

2.确定计算弹性势能的方法:拉力克服弹簧弹力所做的功等于弹簧增加的弹性势能。

3.从恒力做功W=Fl着手,画出力随位移变化图象,得出弹性势能表达式EP=kx2/2。教学难点:

拉力(变力)做功的计算 学生疑点: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弹性势能的大小是否也具有相对性。学生易错点:

学生往往认为始未两位置作用力和的一半就是平均作用力不知道只有力随位移按线性变化时,才能用始末力和的一半作平均力来计算功。教学资源

书P16:说一说:在以上探究中我们规定: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也就是既不伸长也不缩短时的势能为“0”,能不能规定弹簧某一任意长度时势能为“0”势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重要思想方法:势能是相对的、弹簧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少,弹簧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弹性势能的变化与“0”势能规定无关。

5.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探究思路”掌握实验设计的指导思想。2.掌握实验技巧,学会数据处理。教学重点、探求的思路与操作技巧

1.实验中没有具体测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而是设定每一根橡皮筋对小车做功W,来探究小车速度与皮筋做功的关系。

2.实验中应注意解决:相同皮筋的选取及固定,小车运动阻力的平衡,纸带上合适点间距离的测量。教学难点:

相同皮筋的筛选与固定。学生疑点:

弹力做功与速度间的函数关系。学生易错点:

对皮筋与小车的操作。教学资源:

书P18:做一做,用Excel作图并显示皮筋对小车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函数关系。

指导思想: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处理有关实验问题。

5.7 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要求:

21.理解动能及其表达式EK=mv/2 2.掌握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3.学会用动能定理进行分析、解释和计算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体会用能量观点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重点:

1)动能的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推导及其式中各量的含义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3)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

4)体会用动能定理解题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优越性

3、教学难点:

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

4、学生疑点:

动能也是相对的、动能定理相对于哪些参考系统成立?

5、学生易错点:

①认为动能有方向,物体速度不变,方向由向右改为向左,认为动能发生变化了。

②合力功计算常出错。

6、教学资源:

我们在第四章曾用牛顿定律解答过一个问题:民航客机机舱紧急出口的气囊是一条连接出口与地面的斜面,若斜面高3.2m,斜面长4.0m,质量60kg的人沿斜面滑下时所受的阻力是240N,求人滑至底端时的速度。请用动能定理解答本题。

指导思想:比较用牛顿定律解题和运用动能解题过程,体会用能量观点解题的优越性。

5.8 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要求

1、理解功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2、掌握机械能守恒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3、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教学重点

1、机械能守恒中功能关系的理解

2、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机械能守恒的判断

2、物理过程和状态的选取 疑点

1、对机械能概念的理解

2、机械能不守恒时其变化量与除重力、强力外其它力做功相对应 易错点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

2、系统的选取和定律表达式的选取 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书P23例题,体现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2、重要的思想方法

①用能量观在解决力学问题 ②理解联系实际的思想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5.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要求

1、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思路和方法

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1、尝试设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方案

2、经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过程,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实验条件的控制,满足守恒条件

2、实验误差的分析 疑点

1、纸带选取的要求及其处理方法

2、由于阻力存在,故动能增加量必定稍小于势能的减小量 易错点

1、实验步骤的操作先后次序

2、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 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设计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重要的思想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

5.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教学要求

1、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理解这个定律的重要意义

2、能用能量守恒定律在分析计算有关能量守恒的综合性问题

3、理解能量耗散,认清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能量概念的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

2、能量耗散 疑点

1、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

2、能量是守恒的不可消灭,为什么还要节约能源 易错点

1、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相混淆

2、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书P30.Ex3, 开放性习题,答案不唯一

2、重要的思想方法: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②用守恒的思想分析实际问题。

第六章 曲线运动

6.1曲线运动

教学要求:

1.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2.理解曲线运动的条件

3.感受飞镖、钢球所作的曲线运动 教学重点:

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

2.曲线运动的受力条件是合力与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 3.曲线运动的性质是变速运动

4.曲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方向沿轨迹曲线的切线,与合力分布在轨迹两侧 教学难点:

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 2.运用曲线运动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3.运用物理语言描述某一实际的曲线运动 疑点:

P33图6.1-4怎样才能说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是否缺少取极限、化曲为直的解释? 易错点:

轨迹曲线与速度、合力的关系 思想方法:.物理概念源于从生活实际中的数学抽象,如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这一概念

题目:

1.P34(3):通过习题,可以让学生分析总结轨迹曲线与速度、合力的关系

6.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要求:

1.知道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等效性 2.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3.会运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分运动与合运动 4.会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与合成运动 教学重点:

1.知道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等效性

2.会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与合成运动 教学难点: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1.会运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分运动与合运动 2.会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与合成运动 疑点:

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与合成运动 易错点:

1.在实际应用中有意义的运动合成与分解应该是根据实际的运动趋势合成与分解运动,思想方法: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和分解运动矢量 题目:

1.P37(2)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一个实际的运动,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

2.P37(4)运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分运动与合运动,加深对合运动分运动的理解

6.3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要求:

1、通过实验,感受平抛运动的规律

2、通过对比运动,找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3、通过平抛运动轨迹的研究,知道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感受平抛运动的规律

2.通过对比运动,找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1.通过对比运动,找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2.通过平抛运动轨迹的研究,知道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 疑点:

1.实验6.3-3中,由于实验装置的原因,一球即使不是平抛运动,感觉也是同时落地,加上人耳朵的最小分辨时间是0.2s,很难正确得出两球是同时落体这一结果

2.实验6.3-4中,实验误差有时比较大,怎样才能处理好实际与理论的关系,特别是在不知道规律的情况下? 易错点:

通过平抛运动轨迹的研究,知道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 思想方法:

1.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物理学的基础

2.通过对比已知运动与未知运动,找到平未知运动的规律 题目:

1.P40《说一说》,通过现代科技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2.P40(2),通过传统的实验方法合装置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6.4抛体运动的规律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教学要求: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

2.会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教学重点:

1.平抛运动的规律

2.斜抛运动规律的推导 教学难点:

1.运用数学函数描述抛体运动的轨迹

2.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研究抛体运动的轨迹 疑点:

斜抛运动规律的推导 易错点:

1.平抛几个重要结论

2.斜抛运动的几个重要结论 思想方法:

1运用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根据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等时性原理研究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题目:

1.P37(2)通过实例,分析感受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的具体应用

2.P37(3)(4)通过作实物图(俯视图)和函数图象物体作曲线运动的轨迹及分运动、合运动的关系

6.5

圆周运动

教学要求:

1、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2、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各物理量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3、认识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会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

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各物理量的概念及其定义式。教学难点:

匀速圆周运动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疑点:

如何认识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不变及“匀速”的含义。易错点:

有关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性问题 教材中值得注意的题目:.教材第47页利用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测自行车的前进速度。主要要求学生知道并会应用匀速圆周运动中同轴转动的物体角速度相同,皮带或者齿轮传动的物体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6.6

向心加速度

教学要求: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1:认识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能用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

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公式。教学难点:

不在同一直线上速度变化量的讨论及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推导。疑点: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推断 易错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的认识。教材体现的思想方法:

要让学生领会运用极限法思想讨论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6.7

向心力

教学要求:

1:通过实验体验向心力的方向,理解向心力概念。

2:知道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向心力的公式。3:了解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分析方法。教学重点:

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其公式。教学难点:

会分析具体问题中的向心力。疑点: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是否就是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易错点:

向心力的来源判断。教材中值得注意的题目:

教材55页第4题。此题可以讨论由于半径的改变使角速度、线速度、绳子上的拉力的变化情况。

6.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要求:

1:能分析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

2:会用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公式对具体问题进行计算。3:注意生活中的离心现象,能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长见问题。教学重点:

分析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教学难点:

会分析具体问题中的向心力来源并进行计算。疑点:

做圆周运动物体受力分析及向心力的来源确定。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易错点:

向心力的来源。教材体现的思想方法:

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7.1行星的运动

教学要求

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 2.知道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规律的描述;

3.应用开普勒三定律解释和研究行星(或卫星)的运动; 4.知道人类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教学重点

地心说和日心说、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由第二定律可知,行星在近日点速率越大。在远日点速率越小。行星从近日点到远日点的过程,是速率逐渐减小的过程。疑点

开普勒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行有的行星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实际上,多数大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所以,我们在中学物理中解决行星绕太阳的运动问题时,把行星运动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易错点

开普勒第三定律是行星绕日运动的规律,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K值与卫星无关,只有行星有关。卫星绕同一行星运动K值相同,绕不同的行星运动K值不同。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贡献、物理学史题型在近年高考中时有出现,要重视。近两年,以天体问题为背景的信息给予题在全国各类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考查考生从材料、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以及综合能力。这类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信息给予部分和问题部分。

(2)重要的思想方法

通过对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科学家关于行星运动规律研究的介绍,领略到前辈科学家们对自然、奥秘不屈不挠探索的精神和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悟到科学的结论总是在顽强曲折的科学实践中悄悄地来临。

7.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教学要求

1.知道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 成反比。

2.知道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3.知道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二者的距离 的二次方成反比。教学重点

1、科学家的不同猜想

2、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教学难点

1、为什么可以把行星的轨道当作圆来处理;

2、吸引力与半径的关系;

3、吸引力与太阳及行星质量的关系. 易错点

1.初学者容易在同一题目中将两个不同的半径用一个符号r来代替(如地球的半径用r,而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半径也用r,产生错误).

2.不会合理运用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

6、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课本:问题与练习2.)在探究对行星的引力的时,我们以左边的三个等式为根据,得出了右边的关系式。左边的三个等式有的可以在实验室中验证,有的则不能。这个无法在实验室验证的是怎样得到的?

注:探究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是常见的题型之一,这是与新课改相一致的,必须加以重视.

(2)重要的思想方法:

这是极好的科学教育素材,通过猜想,模型的简化、运用向心力公式、开普勒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等知识进行数学推理计算,最终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

7.3 万有引力

教学要求:

1.知道月一地检验。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常量的测定。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的方法。教学重点:

1.猜想I:“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可能出于同一本源? 2.“月—地”检验,这个大胆的想法要求事实检验 3.万有引力定律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4.引力常量的测量:引力常量的值、单位。教学难点:

一般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不等于集中物体质量的质点之间的万有引力,所以不能直接用公式F=Gm1m2/r2进行计算。疑点:

万物之间的引力属于同一性质的力。易错点:

万有引力定律中的r的取值。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82已知r月地=3.8×10m,T月=27.3天,g=9.8m/s,求a月/g=? 2.思想方法:

a.大胆猜想,直觉,洞察力。b.显示微小物理量的放大方法。c.掌握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

7.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教学要求:

1、掌握测量地球质量的方法。

2、了解利用万有引力理论发现未知天体的过程。

3、掌握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理解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1.“称量”地球的质量——“黄金代换” 2.计算天体的质量M 3.计算天体的密度ρ 4.发现未知天体 教学难点:

计算天体的密度 教学疑点:

未知天体的发现 易错点:

计算天体的质量及密度 教学资源:

1.课本上值得重视的题目

已知月球的质量是7.3×1022kg,半径是1.7×103km,月球表面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有多大?这对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的行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2.重要思想方法

把天体运动处理成匀速圆周运动

7.5 宇宙航行

教学要求

1.了解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理解并能推算第一宇宙速度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2.会计算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和周期

3.关注人类在航天领域和宇宙开发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4.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发展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人造卫星

2.三个宇宙速度 3.梦想成真 教学难点

在卫星的轨道半径r、线速度υ、角速度ω、周期T、向心加速度a这五个物理量中,当其中一个物理量发生变化时,另外四个物理量一定同时发生变化。疑点

卫星绕地球运动时,由于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绕地球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而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地心一定是卫星圆轨道的圆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在赤道平面内,也可以和赤道平面垂直,还可以和赤道平面成任一角度。易错点

发射速度:将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运行所必须具有的发射时的速度 绕行速度:卫星在轨道上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运行速度中的最大速度,也是卫星发射速度中的最小速度。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金星的半径是地球的0.95倍,质量为地球的0.82倍,金星表面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是多大?金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大?

2.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两个不同形式的表达式中,注意代换方法的运用

7.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经典力学的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知道相对论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2.通过实例初步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知道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3.初步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教学重点、难点

1.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2.从低速到高速 3.从宏观到微观

4.从弱引力到强引力 疑点

只要天体的实际半径远大于它们的引力半径,那么由爱因斯坦引力理论和牛顿引力理论计算出的力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但当天体的实际半径接近引力半径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

天天更新

全部精品

时,这种差异将急剧增大。这就是说,在强引力的情况下,牛顿的引力理论将不再适用。易错点

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低速、宏观物体的运动。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高速、微观物体的运动。教学资源

重要的思想方法

通过对牛顿、爱因斯坦等于科学家关于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理论的介绍,领略到前辈科学家们对自然奥秘不屈不挠探索的精神和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悟到科学的结论总是在顽强曲折的科学实践中悄悄地来临。

本资料由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jiaoxue.info】整理提供!

篇2: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理解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3.结合实例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对比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条件,加深对牛顿定律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

4.通过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分析,提高学生能抓住要点对物理现象技术分析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能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6.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3.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物体的一些运动规律,像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

直线运动等,并结合牛顿定律从动力学角度深入理解了运动与力的关系。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的都是直线运动,而现实生活中更多见到的是曲线运动。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曲线运动。

师:什么是曲线运动?

生:顾名思义,就是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师:同学们能不能举几个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例子。

生:从微观来讲,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从天体运动来讲,地球绕太阳运动。还有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掷铅球、铁饼。跳高跳远等。师:不错,我这儿也有一些视频,大家一起来看看

播放引入视频文件

二、曲线运动

【定义】: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曲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师:曲线运动的位移与路程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

师: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对标量和矢量的概念已经形成。师:曲线运动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关系怎样? 生:平均速度的大小小于平均速率。师: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的关系怎样?

生:瞬时速度的大小就是瞬时速率。其实不管对于什么样的运动,瞬时速率的定义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三、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师: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速度的方向会变化吗?比如汽车在弯道行驶时运动方向变化了吗? 生:物体做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一直在变,师:回答得很好!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平时所讲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就是指物体瞬时速度的方向。

【提醒】:我们平时所讲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就是指物体瞬时速度的方向。

师:现在我们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一直在变,那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具体的速度方向是怎样的呢? 演示实验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摆一条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球由轨道的一端滚入(通过压缩弹簧射人或通过一个斜面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钢球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下面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球从出口A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轨迹,它记录了钢球在A点的运动方向。拿去一段轨道,钢球的轨道出口改在田中且同样的方法可以记录钢球在轨道B点的运动方向.观察一下,白纸上的墨迹与轨道(曲线)有什么关系? 【问题】:为什么说从A点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的轨迹记录了钢球在A点的运动方向? 【解析】:因为A离开轨道后不再受轨道束缚,在白纸上做的是直线运动,则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方向就是物体离开A点的速度方向

【问题】:白纸上的墨迹与轨道(曲线)有什么关系?

【解析】:墨迹与轨道只有一个交点,说明了墨迹所在的直线为轨道所在曲线在该点的切线,也就是说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播放演示实验的动画演示,加深印象

师:下面我们再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大家用心体会。

播放曲线运动方向分析的视频(2 个)

【牢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沿曲线的该点的切线方向。

从速度的定义理解这个结论 师:下面我们从速度的定义来理解这个结论。师: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v A B

生:st

师:该公式求解出来的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

生:因为对应的是一段时间,求解出来的是平均速度。师:平均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师:很好!如右图所示质点做曲线运动在时间△t内从A到B,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即为割线AB,平均速度的方向就是割线AB的方向。

师:那瞬时速度是如何求解的呢?

生:数学语言讲就是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值。就是说时间间隔△t取得越短,该时间段内的运动速度变化就越小,该段时间内的运动近似成匀速直线运动的误差就越小,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的误差就越小。当△t→0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值就是瞬时速度

A B C D 师:如图:如果△t取得越小,平均速度的方向依次变为割线AC、AD…的方向(注意已逐

渐逼近A处切线的方向)。当△t0时,割线就成了切线,即平均速度极限值即为A点的瞬时速度,它的方向便在过A的切线方向上。

【问题】:曲线运动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了吗?

【解析】:速度是运动状态的标志。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大小和方向中任何一个变化了,速度均发生了变化。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的方向在不断变化,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运动状态在不断变化。【问题】:那曲线运动有加速度吗?

【解析】:因为加速度表示物体变化的快慢,既然速度变化了就一定有加速度。【牢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有加速度。

1、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B.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不断地变化。但速度的大小可以不变

C.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可能不变

D.曲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一定同时改变 【答案】:A

【解析】:对于曲线运动来说,在运动的过程中,物体速度方向始终在变化,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在这个过程中.物体速度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并不影响物体是否做曲线运动。因此,速度大小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但速度方向一定变化。

2、对曲线运动中的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任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总是与这点的切线方向相同

B.在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方向有时也不一定是沿着轨迹的切线方向

C.旋转雨伞时.伞面上的水滴由内向外做螺旋运动,故水滴速度方向不是沿其切线方向的 D.旋转雨伞时,伞面上的水滴由内向外做螺旋运动,水滴速度方向总是沿其轨道的切线方向

【答案】:A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体做曲线运动时的速度方向,解此题只要把握一点: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总是与其轨道的切线方向一致的,所以本题应该选择AD

3、从A到B,经过时间为5s,在A点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0,偏向上。大小是5m/s,在B点的速度大小也是5m/s,但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0角,偏向下。求这段时间的加速度。

a【解析】:根据公式有速度是不是0呢? VA VB △V vtvot 这里末速度大小是5m/s,初速度大小也是5m/s,那它的加不是!因为我们现在学的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两个矢量的差不能直接用大小相减。必须用矢量运算法则。解法如下:

通过作图发现速度变化量是5m/s,方向向下。所以加速度的大小是5m/s2,方向向下。这条例题再次提醒我们,我们现在学习的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矢量之间的加减不能直接用大小加减,而要用矢量运算法则。

四、曲线运动的条件 师:刚刚我们研究了曲线运动的运动规律,下面我们来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师:前面牛顿定律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那物体做曲线运动时的受力有什么特点呢? 演示实验1:以抛粉笔为例体会

【体会】:物体的运动规律不是仅仅由合外力决定的,粉笔在空中只受重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但物体在空中的运动不一定是竖直向下的,物体的运动规律除了与合外力有关外还与物体的速度有关。即物体的运动由速度与合外力共同决定 竖直上抛过程:速度向上,合外力向下,向上做减速直线运动 竖起下抛过程:速度向下,合外力向下,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 由静止下落:竖直向下加速直线运动 其它任意角度抛出:曲线运动

结论:合外力与速度同一直线,做直线运动,同向加速,反向减速;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做曲线运动。演示实验2:

1、一斜面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斜面顶端放置一钢球,放开手让钢球自由滚下,观察钢球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记住钢球的运动轨迹. 【观察】:钢球做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减小.

【解析】:钢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还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但与运动方向相反.

2、在刚才实验中,钢球的运动路径旁边放一块磁铁,重复刚才的实验操作,观察钢球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 【观察】:钢球傲曲线运动.

【解析】:钢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此外还受到磁铁的吸引力.引力的方向随着钢球的运动不断改变,但总是不与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3、如果小球本来是静止的,在它的任何一个方向放上磁铁,那小球将怎样运动呢? 【观察】:钢球将沿着吸引力的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解析】:钢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磁铁的吸引力,开始运动后还受到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观看视频文件

【牢记】: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且合外力指向曲线弯曲的一侧。

4、某物体受到同一平面内几个力的作用作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撤去其中一个力,其它力不变,则该物体(AC)A.一定是匀变速运动 B.一定不是匀变速运动 C.其轨迹可能是曲线 D.其轨迹不可能是直线

5、运动员推铅球,铅球在运动过程中,不计阻力(A)

篇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高考的必考题目。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鉴赏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经验,以及理解、分析、评价的综合处理能力。但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薄弱,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直偏低。自从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的教学中,笔者把诗歌鉴赏与相关高考题考查的模式结合起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做了如下探讨。

一、抓诗题,找诗眼,看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鉴赏一首古诗时,首先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情感、主旨等。解读诗题既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找出诗眼的必要步骤。什么是“诗眼”呢?“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概括生动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字,或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作品的主旨及表达技巧。可见,解读诗题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找出诗眼,进而深入地领会文本。

在学习李白《蜀道难》时,笔者让学生先分析诗题,明确本诗的“诗眼”是“难”字。接着学生逐句赏析,分析诗歌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蜀道之“难”,是因为它高(开辟难)、险(攀越难)、战祸之烈(安居难)。它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怨恨”一词,既写王昭君对远嫁大漠的怨恨之情,又写诗人对自己入朝见妒、无辜被贬的怨恨之情。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准确深刻地点明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包含着丰富而深刻意蕴的诗眼往往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对象。在高考试题中,往往以“一词统领全诗型”的模式来考查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考查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2002年全国卷考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2003年春季高考中考查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2004年浙江卷考查李白《菩萨蛮》中的“空”字;2005年江苏卷考查中的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微风”;2007年全国卷二考查王维《新晴野望》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等等。这些高考试题都是考查诗歌是如何通过诗眼来表达主旨的。只有抓住了诗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诗眼,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抓作者,知背景,明风格。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时,不仅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还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同样,古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只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境况,了解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而触怒当朝权贵,被贬江州司马的这一写作背景。昔日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因直言相谏而被贬江州,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这种自身境况的变化,让诗人与誉满京都、因年老色衰而嫁于商人的琵琶女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遭遇,对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就很好理解了。再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约远亲吴郎饮酒,吴郎未至。杜甫想到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排遣内心的苦闷,抱病登台,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学生在了解这些写作背景的同时,再联系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就不难理解诗歌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在高考试题中,命题所选取的诗歌大都代表了作者的主要创作风格。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歌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歌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以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充满关心、同情的情感。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杜甫的《岁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的诗歌,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或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9年四川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这类诗歌容易出现典故,都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诗歌都是言志的,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能注意到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对高考试题的整体把握是有帮助的。

三、抓意象,观意境,悟情感。

古代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古代诗歌的意象既可指人物,又可指景物。它往往创造一种情调,营造一种氛围。意象的本质就是融合诗人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则是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也只有景物的附丽才有依托。诗歌往往通过化物象为意象,勾勒逼真而鲜明的画面,构成整体性艺术形象,从而形成意境。诗歌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诗歌这种奇幻的意境中,读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联想,一同思考,一同愤怒,一同欢欣。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读者必然能够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因此,只有引领学生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真实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意象进入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让学生与诗人对话。如杜甫《登高》一诗语言相当精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十四字写出六种景物。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这些景物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通过展开想象,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从而领悟出全诗的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学生在弄清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全诗的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意象,从而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

在高考试题中,通过“分析意境型”的模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考查“折柳”,学生只要抓住“折柳”表达的是离别之意,就能分析出诗人是听到“折柳”曲后所引起的思乡之情。2003年春季高考韦应物《闻雁》、《害塘》二首考查“雁”意象。只要抓住“雁”能回巢,而诗人却正远离故乡,就能明确这两首诗所抒发皆为思乡之情。也有些高考题只是单纯考查意象,如2010年江西卷陈与义《送人归京师》考查“子规”意象的含义。其他如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二小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周朴《春日秦国怀古》第一小题,等等。可见,只有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课堂教学与高考试题考查模式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新的收获,让古代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十年高考试题全解.语文[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

[2]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3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1.

[5]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J].语文天地, 2011, (11) .

篇4: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

下面是京九铁路北京(西)至深圳某一车次运行的时刻表(如表1所示),设火车在每个车站都能准点到达,准点开出。

(1)T107次列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达聊城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T107次列车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荷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T108次列车在9时30分的瞬时速度是多少?

此题第(1)问求T107次列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达聊城站,运行的平均速度的关键是要知道北京西站到达聊城站的位移。第(2)问也需要知道聊城站到达荷泽站的位移情况。而该时刻表给出的是里程(路程)还是位移呢?

列车时刻表中给出的应该是路程。既然是路程那么就不能用此数据来计算平均速度。除非该段铁路是直线。从地图上看该段铁路不是直的,也不能近似看成直线。

那么实际的里程表又是什么样的呢?由铁路部门提供的时刻表如表2所示:

可见教材中给出的里程与列车的实际里程相比,聊城和菏泽两站不符,并且相差很大。

那么,教材中给出的里程是不是各站距北京(西)的直线距离(位移的大小)呢?根据网上电子地图的测距,北京距聊城的直线距离约为345公里、距菏泽的直线距离约为475公里、距阜阳的直线距离约为170公里。可见教材中给出的里程显示的是聊城站距北京的直线距离,菏泽、阜阳两站的里程则与它们到北京的直线距离相差较大。

由此可见,教材中给出的时刻表中显示的里程聊城站是位移的大小、阜阳站是路程、菏泽站既不是路程也不是位移的大小。教材给出了一个不统一的里程标准。

此题的第(1)问按教材给的数据求得的结果与实际符合。

此题的第(2)问不可求。按教材给的数据,菏泽、聊城的里程差为178公里,它既不是T107次列车的路程也不是其位移。由铁路部门提供的时刻表两地里程差为156公里,而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135公里,可见由铁路部门提供的时刻表两地里程差是T107次列车的路程,不能用它来算平均速度。即使表中准确给出的是距北京的直线距离也不能用荷泽和聊城距北京(西)的里程差来求位移。因为位移是矢量,北京、聊城和菏泽三地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直接做差来求位移。

综上所述,根据列车时刻表可以求出列车的平均速率,当两站之间的铁路是直线时,还可以求出平均速度。京九线北京(西)到阜阳段不是直线,这段的路程和位移大小相差太大,不能近似看成直线,即不能通过列车时刻表来求解平均速度。

因此,我建议若编者要想出类似的题目,应选一段能看作直线的铁路为好。

篇5: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节: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1、“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水相对地面(岸)的运动,“地球的公转”是说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钟表时、分、秒针都在运动”是说时、分、秒针相对钟表表面的运动,“太阳东升西落”是太阳相对地面的运动。

2、诗中描写船的运动,前两句诗写景,诗人在船上,卧看云动是以船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是说以两岸为参考系,云与船均向东运动,可认为云相对船不动。

3、xA=-0.44

m,xB=0.36

m

第2节:时间和位移

1.A.8点42分指时刻,8分钟指一段时间。

B.“早”指时刻,“等了很久”指一段时间。

C.“前3秒钟”、“最后3秒钟”、“第3秒钟”指一段时间,“3秒末”指时刻。

2.公里指的是路程,汽车的行驶路线一般不是直线。

3.(1)路程是100

m,位移大小是100

m。

(2)路程是800

m,对起跑点和终点相同的运动员,位移大小为0;其他运动员起跑点各不相同而终点相同,他们的位移大小、方向也不同。

4.解答

m

m

0

m

m

m

0

m

m

m

m

m

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1)1光年=365×24×3600×3.0×108

m=9.5×1015

m。

(2)需要时间为

2.(1)前1

s平均速度v1=9

m/s

前2

s平均速度v2=8

m/s

前3

s平均速度v3=7

m/s

前4

s平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

v5=5

m/s

v1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

3.(1)24.9

m/s,(2)36.6

m/s,(3)0

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电磁打点记时器引起的误差较大。因为电磁打点记时器打点瞬时要阻碍纸带的运动。

2.(1)纸带左端与重物相连。(2)A点和右方邻近一点的距离Δx=7.0×10-3

m,时间Δt=0.02

s,Δt很小,可以认为A点速度v==0.35

m/s

3.解(1)甲物体有一定的初速度,乙物体初速度为0。

(2)甲物体速度大小不变,乙物体先匀加速、匀速、最后匀减速运动。

(3)甲、乙物体运动方向都不改变。

4.纸带速度越大,相邻两点的距离也越大。纸带速度与相邻两点时间无关。

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100

km/h=27.8

m/s

2.A.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B.列车启动慢慢到达最大速度50

m/s,速度变化量较大,但加速时间较长,如经过2

min,则加速度为0.42

m/s2,比汽车启动时的加速度小。

C、汽车向西行驶,汽车减速时加速度方向向东。

D.汽车启动加速到达最大速度的过程中,后一阶段加速度比前一阶段小,但速度却比前一阶段大。

3.A的斜率最大,加速度最大。

aA=0.63

m/s2,aB=0.083

m/s2,aC=-0.25

m/s2

aA、aB与速度方向相同,aC与速度方向相反。

4.解答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

滑块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

滑块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1)15,16,18,19,21,23,24;

(2)如图所示;

(3)可认为是一条直线。

2.A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5

m/s;B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1.9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C做初速度为4

m/s,加速度为0.67

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6

s时速度为0。

3.(1)图2-9,(2)剪下的纸条长度表示0.1

s时间内位移大小,可近似认为速度、.v∝Δx,纸条长度可认为表示速度。

图2-9

4.略。

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初速度v0=36

km/h=10

m/s,加速度a=0.2

m/s2,末速度v=54

km/h

根据v=v0+at得

2.初速度v0=72

km/h=20

m/s,加速度a=-0.1

m/s2,时间t=2

min=120

s

根据v=v0+at得

v=20

m/s-0.1×120

m/s=8

m/s

3.(1)4

s末速度为2

m/s,最大,7

s末速度为1

m/s,最小。

(2)这三个时刻的速度均为正值,速度方向相同。

(3)4

s末加速度为零,最小,7

s末加速度为1m/s2、最大。

(4)1

s加速度为正值,7

s末加速度为负值,加速度方向相反。

说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比较矢量的大小是按矢量的绝对值判定。

4.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初速度v0=36

km/h=10

m/s,加速度a=0.2

m/s2,时间t=30

s根据得

x=10×30

m+×0.2×302

m=390

m

根据v=v0+at得

v=10

m/s+0.2×30

m/s=16

m/s

2.初速度v0=18

m/s,时间t=3

s,位移x=36

m

根据得

3.位移之比

第4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1、54km/h2、初速度v0=10

m/s,末速度v=0,位移x=1.2

m

根据v2-v20=2ax得

3.若飞机靠自身发动机起飞,飞机初速度为0,加速度a=5

m/s2,位移x=100

m,末速度vx

由v2x=2ax得,所以不行。

弹射装置使飞机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50

m/s

根据v2-v20=2ax得

v20=v2-2ax

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

1.文具橡皮下落得快。纸片揉成很紧的小纸团后,小纸团下落变快。这是因为空气阻力的作用,纸片受的空气阻力大,小纸团受的空气阻力小。

2.根据x=gt2得

x=×10×3.02

m=45

m

由于空气阻力,下落加速度小于g,计算结果应小于45

m。

3.设井口到水面的距离为x,石块下落做自由落体运动,设石块落到水面的时间为t,则有

x=gt2=×10×2.52

m=31

m

由于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石块自由下落到水面的时间

t<2.5

s,我们估算的x偏大。

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1节: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1.(1)玻璃杯从桌子上掉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快;被掷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落回地面;蹦蹦床在人的压力作用下,向下凹;橡皮筋在拉力作用下变得细长。

(2)人坐在凳子上,人对凳子有一个压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凳子。

2.略。

3.是位于同一点。

第2节:弹力

1.(略)

2.钢管受到3个力作用:重力G,地面的支持力F1、绳的拉力F2(图3-11)。重力G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地面的支持力F1的施力物体是地面、绳的拉力F2的施力物体是绳。

图3-11

3.略。

4.如图所示。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26

N/m

弹簧伸长量x/m

弹力F/N

0

0

0.012

0.30

0.023

0.60

0.035

0.90

0.046

1.20

0.058

1.50

第3节:摩擦力

1.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时,手受到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手指移动的方向相反,阻碍手指的运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越大,对手指相对桌面运动的阻碍作用越明显。

2.(1)不受。因为瓶子与桌面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上。

(3)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瓶子处于竖直状态)。

(4)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纸条相对瓶子的运动方向。

3.答:Fmax=40N

F=30N

μ=0.3

N

第4节:力的合成1.两个力的夹角为0°时,它们的合力最大,为12

N;当两个力的夹角为180°时,它们的合力最小,为8

N;当两个力的夹角由0°逐渐增加到180°时,它们的合力逐渐减小,即合力的大小在12

N和8

N之间;由此可见,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等于10

N,不能等于5

N和15

N。

图3-14

2.当两个力的合力为0时,由于一个力向东,大小为6

N,则另一个力的方向必向西,大小也为6

N。将方向向东的、大小为6

N的力改为向南时,二力相互垂直,如图3-14所示,它们的合力的大小为6N,方向为西偏南45°。

图3-15

3.如图3-15所示,选1

cm长的线段表示30

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量得表示合力F的对角线长6.8

cm,则合力的大小F=30×6.8/1

N=204

N,量得F与F1的夹角为17°。当两个力的夹角为150°时,解答略。

4.(1)正确(2)错

(3)错

第5节:力的分解

图3-16

1.如图3-16所示。

与F的夹角为θ,得θ=53°

2.(1)如图3-17甲

(2)如图3-17乙

(3)如图3-17丙

图3-17

(1)(2)两种情况的解是惟一的,(3)的解不是惟一的。

图3-18

3.如图3-18所示。

OC与OB的夹角为θ。

θ=arctan

0.8=38.7°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图4-10

1.(1)不能炸中目标。如图4-10所示,因为,炸弹被投下后,由于惯性,仍有与飞机相同的水平速度,如果目标是静止的,炸弹就会落到目标的前方。

(2)因为,当你跳起时,由于惯性,你仍有与地球相同的速度,所以还回到原处,而不落在原地的西边。

2.如果不系安全带,当紧急刹车时,车虽然停下了,但人因惯性而仍然向前运动,会发生危险。系上安全带后,人虽然因惯性向前运动,但受安全带的约束,不致发生危险。

3.物体以一定速度向上抛出,在空中向上运动,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而继续向上运动,不是因为受到了向上的力的作用。

4.如果选择了相对于静止的大树做加速运动的汽车为参考系,人在车上观察大树,大树做远离汽车的加速运动。大树的运动状态改变不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而是因为惯性定律在选择的参考系中不成立。

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

1.答:没有矛盾。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中的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力。我们用力提一个放在地面上的很重的物体时,物体受到的力共有三个:手对物体向上的作用力F1,竖直向下的重力G,以及向上的支持力F2。如果F1

p>

2.解:由可得:。

3.解:由得:

图4-11

4.解: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图4-11)这两个力的合力为:F=2×14×cos

45°=19.8

N

加速度的大小为:

加速度的方向为:与合力方向相同,与两个分力成45°夹角。

图4-12

5.解:如图4-12,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根据

牛顿运动定律:设小车运动方向为正

F-F阻=ma,F阻=F-ma=60

N-30×1.5

N=15

N-F阻=ma′

加速度方向与推力的方向相反。

第4节:力学单位制

1.解:由v2t-v20=2ax可求出自行车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自行车受的阻力F=ma=100×(-0.2)N=-20

N

负号表示阻力方向与v0方向相反。

2.解:货车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

从刹车开始到停下来驶过的路程为:

3.因为:W=Fl所以1

J=1

N×1

m=1

kg×1

m/s2×1

m=1

kg·m2·s-2

4.证明:

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

1.答:涉及木箱和地球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两对,一对是木箱受到的重力和木箱吸引地球的力;一对是木箱受到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木箱受到的是重力和支持力。地球受到的是木箱对它的引力和压力。

2.物体静止地放在台式弹簧秤上,物体受到重力G和支持力FN的作用,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故G-FN=0G=FN。台式弹簧秤受到物体对它的压力F,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弹簧秤受到的压力为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N和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F的大小与G相等。

3.答:当你轻轻地推巨石时,你和巨石同时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你和巨石均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二者分离后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二者的速度不一定相同。

如果巨石放在地面上,结果会不同,如果巨石与地面的摩擦力足够大,你将推不动巨石,只有当你给巨石的力大于巨石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时,巨石才能运动起来。

图4-13

4.(1)因为A拉B匀速运动(图4-13),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因此B车厢所受的合力为0,故FAB=F阻。而FAB与FBA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因为A拉B加速行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AB-F阻=ma,所以AB>F阻。

而FAB与FBA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由牛顿第二定律:AB-F阻=ma

FAB=ma+F阻=4.0×103×0.3

N+2.0×103

N=3.2×103

N

由牛顿第三定律:FAB与FBA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

FAB=FBA=3.2×103

N

5.小强没有注意到,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发生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的,它们不可能是相互平衡的力。

第6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图4-14

1.解:如图4-14所示,用作图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力F=87

N

v=at=43.5×3

m/s=131

m/s

x=at2=

×43.5×32

m=196

m

2.解:电车的加速度为:

电车所受阻力为:F=ma=-6.0×103

N,负号表示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3.解:人在气囊上下滑的加速度为:

滑至底端时的速度为:

4.解:卡车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根据运动学公式:

所以:该车超速。

第6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图4-15

1.取足球作为研究对象,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知,F1和G的合力F与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图4-15中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求得:

2.物体在五个力作用下保持平衡,它们的合力为零。其中任意四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五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依题意,除F1以外的四个力的合力与力F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撤去F1,其余四个力不变,它们的合力大小等于F1,方向与F1相反。

3.答: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小孔没有水喷出。因为,瓶和水均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瓶中各处的水(包括水孔处的水)的压强都是大气压强,故水不能从瓶中流出。

图4-17

4.当坐舱离地面50

m的位置时,升降机在做自由落体运动(图4-17),人和人手中的铅球均完全失重,所以,球对手无作用力,人没有受到压力的感觉。

坐舱做匀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为:方向竖直向上

所以,人手对铅球的作用力为F:F-mg=ma

F=ma+mg=2.7mg=135

篇6: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1)由十二生肖的图片导入新课。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第一目“‘神农’的传说”,主要从“神农”传说和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两方面阐明远古时代已经存在农耕。在讲述中可利用幻灯片打出“神农氏”的画像和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

(3)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出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的具体经过。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设问: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4)“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两目内容主要阐述古代中国农民承担着赋税和徭役,在讲授中只需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处于社会的低层即可。

(5)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补充介绍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土地制度。在讲述“土地兼并”问题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几个相关的例子,切身感受古代农民受到地主的沉重盘剥,由此引导出土地兼并严重必然会导致王朝**。

(6)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只需要按照教材介绍,可以补充大禹、都江堰等图片资料。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与能力;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知识有哪些?例如,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然后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和古代手工业主要内容(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

(2)“田庄手工业”一目,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首先需要使学生明白“自然经济”的含义,然后结合教材中几个实例,理解庄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内容,其处于辅助性地位,是副业。

(3)“工官”制度一目,主要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学生除了解官营手工业产生的原因、特点外,重点理解官营手工业存在哪些弊端。

(4)“织女的劳绩”一目,主要以朝代为序叙述了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与成就。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适当增加古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等一些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情景,使学生认识蚕桑丝织技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5)“攻金之工”一目,主要讲述我国古代冶铜和冶铁技术的发展。教学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青铜器、冶炼厂、铁器等有关实物和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情景的再现;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冶铜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内容,认识到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6)“夺得千峰翠色来”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的陶瓷业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瓷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参观景德镇或当地瓷窑,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及瓷窑建设史,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及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总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建议:

(1)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的晋商,引入本节内容。

(2)“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乡村的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对于“古代商人的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动。

(4)第三目主要讲述了古代“市”的发展。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的发展过程。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5)“商人重利轻离别”一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发达的古代商运,以及客商的风险三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艰苦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与商人生活相关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

(6)“商业都会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发展情况。需要按照教材顺序,介绍从战国到清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清《盛世滋生图》”,向学生介绍清代苏州城的商业繁荣情况。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教学建议:

(1)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2)“重农抑商”一目是本课重点。使学生明白“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结合教材“学习思考”,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分析原因时,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3)“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一目,可依据教材讲清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重点阐述秦朝和西汉的具体政策。在讲述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东南移时,注意补充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资料。

(4)“工商业的管理”一目,首先使学生明白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然后介绍从秦代开始的各朝具体措施,重点阐明秦汉时期措施。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5)“禁奢侈”一目,重点阐明两点:一、“禁奢侈”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二、古代中国禁奢之风无法抑制的原因是统治者“自上”的腐败。

上一篇:同学的爱小学版下一篇:2022年终总结暨表彰大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