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蚂蚁小实验教案及反思

2024-07-27

大班科学蚂蚁小实验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篇1:大班科学蚂蚁小实验教案及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蚂蚁过冬》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创造性地想象蚂蚁过冬的有趣情景,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探究的兴趣,学习用轮廓线表现蚂蚁的结构,并通过头和身体的方位变化表现蚂蚁的各种动态,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蚂蚁过冬》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轮廓线表现蚂蚁的结构,并通过头和身体的方位变化表现蚂蚁的各种动态。

2、创造性地想象蚂蚁过冬的有趣情景,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探究的兴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对蚂蚁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张“蚂蚁的家”、红黑蓝三色粗细笔。

2、欣赏作品三张:蚂蚁搬花生、蚂蚁宴会、蚁后生宝宝。

3、展示板背景:蚂蚁过冬。

活动过程:

一、导人情景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动物们开始准备过冬了。每种动物都有自己过冬的好办法。今天我们来做地下考察队,一起走到地下去访问小蚂蚁。

二、欣赏讨论

1、出示背景“蚂蚁过冬”。

小蚂蚁的家在地下的洞里,一个蚂蚁洞有许多洞穴,四通八达,进出非常方便。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小蚂蚁的家里去看一看,好吗?

2、打开一号家。

这是一群工蚁的家,工蚁们在干什么呢?(工蚁们在搬一颗花生)小蚂蚁搬的花生怎么这么大?(因为我们人很大,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小,可是小蚂蚁很小,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大)这么大一颗花生,工蚁们是怎么搬的呢?(有的用头顶,有的躺在地上用力推,还有的用手拉)你认为哪个工蚁用的力气最大?(用头顶的工蚁)(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蚂蚁的身体哪一部分不是用图形来画的?(身体部分是用弯弯曲曲的线来画的)蚂蚁有三对足,第一对足是从头和身体连着的地方长出来的,就像人的手一样;第二对足是从腰间长出来的;第三对足是从身体下面长出来的。腿是笔直的吗?(弯弯的,前腿朝后弯,后腿朝前弯。)大家一起用力气,这群勤劳的工蚁从秋天开始搬食物,除了搬花生还可以搬什么呢?(蛋糕屑、小米粒、玉米粒、小虫子等)现在家里的食物堆得满满的,足够蚂蚁们吃上一个冬天了。

3、打开二号家。

这是一群兵蚁的家,兵蚁们正在举行宴会,它们是怎样开宴会的呢?(它们坐在桌子边,有的蚂蚁举起酒杯,有的在喝酒)坐着的蚂蚁和站着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坐着的蚂蚁第二段身体应该弯弯的,站着的是平平的)(演示头和第一段身体)画第二段身体老师也觉得有点难,该怎么画小蚂蚁才会坐下呢?(幼儿:该把身体横过来画)兵蚁的家里真热闹。

4、打开三号洞穴。

蚁后生小宝宝了,蚂蚁家族又添了许多新成员,蚂蚁刚出生,蚁后正在照顾小宝宝呢!蚁后、蚂蚁过冬。

教学反思: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手工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游戏活动,幼儿手工活动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开展幼儿手工活动时,也应重视游戏的重要性,在游戏中进行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作用。

就如何将游戏与幼儿手工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尝试与探索。

在第一次教学预设中,我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形式开展,活动效果较差,经过课题组老师的交流讨论,在第二次的教学预设中,我将游戏渗入其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将游戏与中班手工活动《蚂蚁过冬》相结合:

1、导入环节游戏化,引发幼儿兴趣

幼儿儿手工活动要遵循兴趣性原则,以内容激起幼儿兴趣,以游戏活动满足其情感需要,激发起幼儿想象、创造,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在《蚂蚁过冬》活动中,我以“蚂蚁过冬”的情境游戏导入活动,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为后续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活动过程游戏化,促进幼儿发展

《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蚂蚁过冬》的活动过程中,我加入了模仿游戏,请幼儿根据模仿小蚂蚁搬东西,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动态。还加入了“蚂蚁找食物”的游戏,请幼儿当小蚂蚁,一起随音乐做动作、搬东西等,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经验。

通过游戏的形式,幼儿在掌握巩固经验过程的中不会觉得枯燥,反而非常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对蚂蚁搬东西的动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扩展阅读:蚁科(Formicidae),体长2~20毫米,触角膝状,9~10节,腹部基端有1~2个结节,最易识别。营“社会生活”,有明显的多型现象,每一巢群中有雄蚁、雌蚁及生殖系统发育不全的雌性工蚁(有些种类工蚁中,有上腭发达的兵蚁)。大部分种类雌蚁及雄蚁具翅,而工蚁、兵蚁无翅。

篇2:大班科学蚂蚁小实验教案及反思

活动由来: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1、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2、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来帮助落水的蚂蚁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小结: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网、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篇3:大班科学蚂蚁小实验教案及反思

一、科学实验材料应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科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对知识的探索, 它并不是一种认识活动, 而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活动。 孩子保持积极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显得很重要, 只有孩子自己想来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 才能保证科学实验活动的真正意义上的开展。 材料是最直接和直观地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物质, 它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兴趣。 我们要在活动中配以设计新颖、有趣的材料, 这样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使幼儿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 如在小实验“玩玩变变”中, 教师以醋、碘酒等为主要实验材料。 醋遇苏打粉会变出“会冒泡的水”, 用醋浸泡鹌鹑蛋会变出“没壳的蛋”, 等等;碘酒遇糨糊会变出“蓝色的画”, 用碘酒涂抹地瓜雕刻的“小人”会变出“蓝色小人”, 等等。 这些小实验的主要材料和过程都是对幼儿有极强的吸引力的, 不仅促使幼儿愿意大胆操作, 而且在惊异于这些日常用品能产生那么多有趣的变化的过程中, 探索兴趣油然而生。 许多孩子回到家中还准备同样的材料, 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

在材料提供上, 我们还要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地对材料产生的兴趣, 这样能使幼儿探索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也是科学活动激发兴趣的最佳手段。 如在 “物体的沉浮”、“有趣的风”、“认识磁铁”等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幼儿平时最喜欢玩的一些物质作为操作的材料, 如水、各种沉浮物体、风车、磁铁及各种铁制品, 让幼儿自由地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寻求答案, 这些材料成功地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成了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二、科学实验材料应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 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 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形成的。 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 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 在“科学区”必须提供能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形象的教学玩具和具体事物, 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 在设计大班科学小实验“让硬币浮起来”时, 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仅要丰富, 而且要具有可变性, 比如幼儿可以将毛根进行弯折, 与其他材料进行缠绕, 将白纸进行折叠, 易拉罐进行叠加等进行实验, 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更加容易调动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三、科学实验材料应培养幼儿操作的技能

学前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 一旦离开操作, 他们的注意和思维就会发生转移。 因此, 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可以保证幼儿持续地感知操作与现象变化间的关系, 实现教育目标。如在制作“会转的花”活动中, 幼儿自己动手, 将废乒乓球剪成各种形状, 用彩纸稍加装饰制成“花”, 然后在光滑的塑料垫板上洒点水, 将“花”放在上面, 利用水的吸附作用和物体的重力作用, 再加上手的操作, 就制作成了“会转的花”。 在这里, 孩子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完成实验, 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成功中孩子不断地积累了操作经验, 这些丰富的经验又促使他更好地完成下一个实验,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又如在科学实验“量一量”中, 面对教师提供的回形针、雪花片积木、吸管等测量工具时, 有的孩子会把几种工具同时测量一种物体, 这时小实验记录纸上的图示可以明确地指导幼儿的操作, 让幼儿明白要用一种工具测量结束后再换另一种。教师适时地提供一些操作指示图, 可以让幼儿更加形象地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并自己进行尝试实验。 在科学小实验材料的提供中, 我们不仅要寻找易于幼儿操作的材料, 还要提供方法和经验, 提高幼儿的操作技能。

四、科学实验材料应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保证幼儿有丰富的材料去探索、去发现的同时, 还应关注实验材料的层次性。 在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的各种材料, 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 但是教师提供的材料不能“一刀切”, 应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个体差异性, 使幼儿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材料及方法进行操作、探索, 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例如为让大班孩子认识电池, 我们为三类不同发展层次孩子提供了不同的材料:第一层次提供电珠和电池;第二层次装装玩具电扇、手电筒;第三层次玩百拼电子魔方等。 让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 选择、调整适合学习内容, 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尝试, 这就为挖掘幼儿的潜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 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 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 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 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 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 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 并加以比较, 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篇4:大班科学小实验:趣味喷泉王桂林

可乐瓶3个(1个大,2个小)、胶水1瓶、4根长短不同的硬吸管、1根橡皮管、长方形透明塑料盒1个、红、黄、蓝、绿即时贴若干、剪刀、塑料糖盒1个(小雪人)、乒乓球1个。

制作注意事项:

1.所有的接口处都要保证是密闭的。

2.一号管20厘米、二号管30厘米、三号管40厘米。

3.使用胶水封闭管子与瓶盖的接口处。

制作方法:

1.喷泉的制作方法。

(1)教师选择三个可乐瓶。(1个大可乐瓶,2个小可乐瓶。)

(2)首先选择大可乐瓶来制作喷泉的贮水池,用剪刀将可乐瓶剪去瓶底部分,留住上半部分。如图示:

(3)将三个可乐瓶的瓶盖钻两个小孔。(比较好的做法是先钻好一个瓶盖,然后将第一个钻好的瓶盖倒扣在第二个瓶子的瓶盖上,透过第一个瓶盖钻好的孔去加工第二个瓶盖,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的瓶盖钻孔的位置都是一致的。使用同样的方法处理第三个瓶盖。)

(4)零件都加工好了,将三根不同颜色及长短的吸管与可乐瓶连接起来。

◆1号吸管与2号瓶与3号瓶连接;

◆2号管与1号瓶与2号瓶连接起来;

◆3号吸管与1号瓶、2号瓶和3号瓶进行连接。

(5)连接吸管时注意每根吸管呈现的高度要有所不同,调节好吸管的位置后,用胶水将吸管与瓶盖进行密封。

2.底座的制作方法。

(1)选择半圆形的积木四个,将四个半圆固定住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圆形的底座。

(2)将喷泉底部放在底座上,看喷泉能否固定在底座上。

(如果底座偏大,教师可用泡沫胶粘在圆形底座里,以便瓶子能固定在底座里。)

3.小雪人出水管的制作方法。

(1)教师选用一个空糖罐(小雪人形状或其它形状),教师用锥子把糖罐的罐身前面和后面各钻一个孔(小孔的大小要与硬吸管同等大)。

(2)教师请幼儿把硬吸管穿过小孔,这时硬吸管的长短位置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定。

(3)教师请幼儿把橡皮管与硬吸管的一头连接起来。

备注:以上步骤完工以后,在小实验操作中,可能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喷泉喷水的位置太高,而小雪人吐水车可能有些矮,这时我们可以请幼儿自己用积木做一个高一些的底垫,这样喷泉和小雪人吐水管就能有机接合在一起。

4.小水车的制作方法。

(1)教师选用废旧的塑料盒一个,将塑料盒两边各穿两个孔。

(2)教师将易拉罐剪开,做四个薄片。教师用螺丝帽将薄片与塑料盒固定在一起,做一个支架。

(3)选择一个废旧材料的小水车,用螺丝帽将小水车与支架固定在一起。

(4)请幼儿用即时贴剪出喜欢的图案装饰小水车。

玩法一:

1.把组装好的可乐瓶拿起来。

2.把3号瓶子瓶口打开,向3号瓶加水,水位与短管(1号管)一样高。

3.注完水以后,把底部的瓶子与瓶口拧紧封口。

4.这时把瓶子倒过来放,让3号瓶里的水流向2号瓶,保持水位平衡,再把3号瓶放在底座上固定住。

5.拿水杯向贮水池加满水,促使瓶子里产生空气压力,这时贮水池里的吸管会向上喷水。

6.幼儿操作时要不停地向贮水池里加水,保证贮水池的水源源不断,这时瓶子里的水会循环利用,“趣味喷泉”会不停地向上喷水。

玩法二:

1.第一次实验使用过的水在瓶子里保持不动,可继续循环利用,把瓶子由上向下倒转,使3号瓶的水流向2号瓶。

2.掌握流动的水位以后,拧开3号瓶子的瓶盖将3号瓶里多余的水倒在水槽里。

3.把3号瓶与盖封口,把可乐瓶固定在底座上。

4.拿出黄色的橡皮管,一端连接在贮水池吸管上。

5.橡皮管的另一端与小雪人身后的吸管进行连接。

6.用杯子向贮水池加满水,瓶子里产生空气压力。

7.喷泉喷出的水流入橡皮管经过小雪人身上的吸管向外喷水。

8.小朋友掌握小雪人水位的高度,流动的水冲击水轮转动;水流量大,小水轮就转得快;水流量小,小水轮就转得慢,水轮转动带动水流在水槽里,使水位上升,水的浮力托起小球推动多米诺骨牌。

篇5:大班科学蚂蚁小实验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活动中能细致,有序地进行观察,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进行讲述。

3、体验同伴间友好的情感。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蚂蚁及其生活习性的短片),歌曲《蚂蚁搬豆》、头饰、录音机、磁带、海洋球若干、放大镜、课前组织幼儿捉蚂蚁并进行初步观察,并放在瓶里供活动时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小客人和小朋友一起玩:“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大家猜猜它是谁?(引导幼儿竞猜,得出谜底蚂蚁。)

二、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发现的蚂蚁?找到它的窝了吗?你是怎么捉的?(捉的时候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伤害蚂蚁,要用草叶、小树枝等放在蚂蚁的前方,待它爬上草叶、树枝后再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瓶子里。瓶内可以放些潮湿土壤和食物,用盖子盖好,放在阴凉处备用。要注意:一只瓶内只能装同一窝的蚂蚁,因为不同窝的蚂蚁会因“打架”而死伤)。蚂蚁长得什么样?身上有什么?吃什么?怎样走?

三、看一看:我们来观察一下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1、在观察时,我们可以先从整体上观察一下它的大小、颜色,然后看看蚂蚁的身体可以分成几部分,再从前往后按顺序一部分一部分仔细观察蚂蚁。看谁观察的最细致,最准确。(幼儿自由观察后,讨论结果:蚂蚁有大有小,有黑色的,褐色的;有头、胸、腹;在头的下部有一对大“牙”,胸部比头部细,长着三对足。)

2、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

1)、刚才动画片中的蚂蚁在干什么吗?(蚂蚁在挖洞做窝;搬运食物-稻粒;在搬运死昆虫;在相互传递信息;在“打架”)。

2)、讨论小结:要想知道蚂蚁是怎样生活的?喜欢吃什么?,!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不喜欢吃什么我们就要仔细观察:

①蚂蚁都搬运哪些食物?

②找到蚂蚁窝,轻轻把窝挖开,看看里面贮存有哪些食物。

③在蚂蚁附近放上各种各样的食物,观察哪种食物上有蚂蚁,哪些食物上没有蚂蚁。

3、引导幼儿分组观察蚂蚁怎样爬行?

四、试一试。

1、倒出瓶中的蚂蚁,给它周围放上食物,观察它喜欢吃什么,并在黑板上的图中打钩。

2、请一名幼儿示范蚂蚁爬,讨论怎样才能爬得又快又稳。

五、玩一玩。

分角色:教师扮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各戴头饰。放背景音乐《蚂蚁搬豆》,师幼一起玩游戏:蚂蚁搬豆。

”孩子们,在山坡对面有许多豆豆,我们一起爬过山坡,钻过山洞,去搬豆豆吧!"在妈妈带领下,小蚂蚁分成两组,快速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搬起一粒豆豆(海洋球)后跑回来,每只每次搬一粒,直至将豆豆搬完,看哪组搬得最快。

六、在生活中进一步观察蚂蚁的活动。

教学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能结合时节、结合幼儿园课题,整合科学、语言、社会、数学、美术等领域,利用多媒体、游戏、讨论互动、绘画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充分以幼儿为发展主体,环环相扣,分解难点,帮助幼儿努力达到目的。在活动中,由于活动素材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所以幼儿的兴趣积极、投入,我的问题比较开放,幼儿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吴佳栋说可以到月球上去过中秋节,要带月饼、水去。赵越的画告诉我们:小蚂蚁在搬西瓜,它搬不动了,所以就坐下来休息,后来就睡着了。吉米画的是:四只蚂蚁共同合作,搬了一个很大的月饼,四只蚂蚁神态迥异,有两只蚂蚁是高高兴兴的;一只蚂蚁在留泪是它搬不动月饼了;还有一只蚂蚁是拉着脸生气了,原因是毛毛虫在它旁边与它比美,说蚂蚁不漂亮所以不开心。从孩子们的画中可以看出他们想象的天空有多大,他们就是创造奇迹的神笔。在孩子们的画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孩子们对“一对”的概念还不是特别理解,以后还要更进一步的学习。蚂蚁的三对足到底在哪个部位我们还要进一步的去观察。在示范添加蚂蚁三对足的标准图案时可以是先老师示范再请幼儿上前示范,然后作一个比较,幼儿眼前就有一个标准蚂蚁的图像了。

篇6:大班科学蚂蚁小实验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能说出西瓜皮像什么,并拓展想象西瓜皮的用途。

2、运用多种方法让瓜皮越变越小。

3、培养幼儿观察、想象、创新设计能力,从中体验创新操作的快乐。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5、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活动准备】

1、有关于《小蚂蚁和西瓜皮》的课件。

2、课前组织幼儿吃西瓜或与家长联系把吃剩的西瓜皮让幼儿带到幼儿园。(最好是半个西瓜皮)。

3、西瓜皮若干,火柴杆若干、木板、米饭、铁丝、木棍、木浆、脸盆、水、吸管、水龙头、小水桶、花绳、花、牙签、积木、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认识半个西瓜皮,并说出西瓜皮像什么。

1、结合课件(小蚂蚁在春游的过程中遇到了半个西瓜皮),让幼儿从准备的西瓜皮中间找出哪些是半个西瓜皮。

2、幼儿发挥想象尽多的说出西瓜皮像什么?

过渡:你们想知道小蚂蚁遇到西瓜皮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课件展示小蚂蚁:小朋友们,我用它制作了很多好玩、好用的物品,你们也来动手做一做吧!

二、幼儿分组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发现西瓜皮的用途。

1组:利用材料发现西瓜皮能当翘翘板底座、饭碗、滑梯。

2组:利用材料发现西瓜皮能当太阳伞、船、房子。

3组:利用材料发现西瓜皮能当大水缸、花篮、花盆、淋浴器等。

三、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用西瓜皮和其它辅助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课件展示小蚂蚁制作的物品,同时对幼儿作品的肯定。

五、课件展示小蚂蚁:小朋友,你们能帮我想出让西瓜皮变小的办法吗?

组织幼儿动手操作,发现更多让西瓜皮变小的办法。(切、掰、摔、压、踢、踩)

六、教导幼儿讲卫生的教育。(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里)

【教学反思】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经常会关注粗浅的东西,更深些的细节方面的内容并没有意识关注,本次活动内容是让孩子既关注大的方面(大西瓜的变化),也关注到小的方面(小蚂蚁在流口水、小蚂蚁的动作等)。为达到目标的有效性,我主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蚂蚁的动作,学一学小蚂蚁的动作,从学习动作中体验情趣。活动中,我班幼儿表现出了相当不错的表达能力。最后在整理故事内容讲述的环节,故事的优美度欠佳,应该再对语言进行斟酌,让幼儿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故事的优美。

上一篇:物业公司企业职责下一篇:2011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课题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