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工作报告

2024-08-04

审计署工作报告(共6篇)

篇1:审计署工作报告

审计署解读2012审计工作报告

 [主持人]:各位网友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关注今天的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司长刘正均和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副司长、审计署外交外事审计局局长马晓方来参加今天在线访谈工作,欢迎两位来到人民网作客。[14:00]  [主持人]:每年的审计报告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从您的角度看,您认为公众为什么会对审计报告如此期待?[14:00]  [刘正均]:公众期待审计工作报告,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家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和关注,这也是对审计工作的一种激励和鞭策。公众关注审计报告,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4:01]  [刘正均]:一是公众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审计报告能够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14:01]  [刘正均]:二是公众对腐败问题和反腐败工作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审计部门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力量,其工作结果必然受到公众的期待。[14:01]  [刘正均]:三是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形成的监督合力在不断加强,随着审计力度的持续加大,工作报告反映的问题更加全面、细化、具体,与社会监督形成合力,可以发挥更大的震慑作用。[14:01]  [刘正均]:因此,公众期待审计报告,体现了人们对国家财政预算公开透明、管理规范、执行高效的期待,也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对新一届政府提出的建设廉洁政府、俭朴政府和法治政府充满期待和信心。[14:01]  [主持人]:看了今年的审计报告,很多网友谈到有一些新鲜的内容。和以往审计报告相比,您认为今年报告有什么新的特点?[14:02]  [刘正均]:近几年,审计工作更加注重寻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之策,力求做到揭露问题与促进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使有关部门和单位管好钱、用好权、尽好责,努力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4:02]  [刘正均]:今年的审计报告充分体现了上述审计理念和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反腐、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聚焦政府间财权与事权是否匹配、政府预算体系的统一完整和执行的规范有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府行政效能、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相关事业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等重大问题,从宏观全局角度系统地审视、整合提炼各项审计成果,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在充分体现国家审计监督专业特点的同时,积极展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时代特色,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努力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履职尽责。[14:03]  [主持人]:从近几年的审计报告来看,审计署持续关注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如2012年的基层“土地财政”,2011年的转移支付占比等问题。我们也看到今年的审计报告以更大篇幅来反映地方财政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请简要谈谈目前地方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和风险?应从哪些方面改进和完善?[14:03]  [马晓方]:从审计署今年对18个省财政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发现,目前地方财政体制运行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4:03]  [马晓方]:一是政府职能范围还不够清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财政资金补贴或变相补贴竞争性企业都是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影响了市场环境的公平和透明。[14:04]  [马晓方]:二是各级政府间事权划分还不够明确。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未明确划分政府间事权,通俗的说就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预算中都在安排同类型支出,许多公共产品和服务各级政府都在投入财政资金,模糊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14:04]  [马晓方]:三是各级政府间财权划分不合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改变了国家财力过于分散的状况,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较好地保障了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但18个省2011年的省域税收中,中央财政分成52%,其余48%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分享,大量的达标增支政策制约地方财政支出空间。[14:04]  [马晓方]:四是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转移支付占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和专项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的比重较高,且管理不完善,分配不规范,专项设置交叉重复,多头分配,资金使用分散,有的层层结存,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14:04]  [马晓方]: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下一步应着力加强以下工作:一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机制要求和政府职能定位,清理规范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二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目前能明确的事权应尽快通过法律法规确定,暂时不能明确的事权也应界定支出责任。三是按照税种属性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创建地方独立主体税种,充实地方税体系。四是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清理撤销不属于中央事权的专项转移支付,使其归位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修正和补充。[14:05]

 [主持人]:审计署每年都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从近年来的审计结果看,中央部门遵守财经法规的总体情况如何?[14:05]  [刘正均]:从近几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看,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总体上逐步好转,预算管理水平逐年提高,严重违法违规问题逐年下降。但仍存在预算约束力不够强,预算管理粗放,有些部门预算执行率仍然偏低,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近年来中央部门存在的问题呈现以下三个特点:[14:06]  [刘正均]:一是部门本级管理比较规范,所属单位问题较为突出,违法违规问题呈现下沉的趋势;[14:06]  [刘正均]:二是财政拨款管理相对比较规范,部门的事业收入、非税收入等方面的违法违规问题较为突出;[14:06]  [刘正均]:三是预算执行相对较为规范,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比较薄弱,违法违规问题比较突出。[14:06]       [刘正均]: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14:07] [刘正均]:一是部门预算编制不完整、不细化;[14:07] [刘正均]:二是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不健全、不完善;[14:07] [刘正均]:三是部门内部管理和对所属单位的监管不到位;[14:07] [刘正均]:四是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14:07]

[刘正均]: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健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部门内部管理和加大监督力度等多个方面共同着力,需要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来逐步解决。[14:07]  [主持人]:对民生领域问题的持续关注是今年报告的一个重点,能否介绍一下审计署为何选择这些项目作为重点?[14:08]  [马晓方]: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到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14:08]  [马晓方]:这些年,审计机关不断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的审计力度,重点是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及相关民生领域改革,加强对“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的审计,着力监督检查民生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情况,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揭示和反映政策落实不到位、目标未实现及资金分配不合理、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14:09]  [主持人]:近年来的审计报告特别关注部门的“三公经费”情况,今年的审计情况如何?如何看待这些问题?[14:09]  [刘正均]:“三公经费”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前部门预算管理的重点。2012年,按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继续按零增长控制,原则上不得超过2011年压缩后的预算规模。[14:11]  [刘正均]:同时,预算公开的力度不断加大,有效保障了公众的预算知情权,推动了政府工作的公开和透明,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14:11]  [刘正均]: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我们在检查部门预算执行的真实、合法、效益的基础上,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厉行节约要求,重点对部门本级出国费、会议费等公务支出进行了专项审计,而且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这些在审计工作报告中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表述。对“三公经费”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既要看到客观存在的问题,也要深入分析原因,更要看到积极的变化。[14:12]  [刘正均]:首先,要看到现行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目前,“三公经费”支出标准不完善,预算口径不一致,预算编制和批复不够统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决算公开的效果和政府公信力。因此,在深化“三公经费”公开的同时,应尽快研究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健全和完善支出标准,并严格审核管理和监督检查,促进提高“三公经费”预算的准确性和执行的严肃性。[14:12]  [刘正均]:其次,要看到积极变化的趋势。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一些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制度规定,严格控制支出规模,在规范“三公经费”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审计跟踪发现,今年1至5月份,部门“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控制的总体效果较好,特别是接待费下降幅度比较大,公务用车购置与运行支出基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因公出国经费、会议费支出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随着八项规定长效机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这方面的效果会更加明显。[14:12]  [刘正均]:最后,要创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当前“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来控制和解决,但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个难题,还需要积极推动改革。比如公务用车的问题,应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为此,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做到相向而行,切实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14:13]  [主持人]:近年来审计报告更加关注经济社会运行风险问题,今年的报告也突出反映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问题,通过这次审计,如何看待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债务状况?[14:13]  [马晓方]:去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也好,尤其财政收入的增长不太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怎样防范财政风险就比较迫切。在这种考虑下,在2011年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基础上,今年又审计了36个地区的债务情况。[14:19]  [马晓方]:根据审计结果,对于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地看待。[14:20]  [马晓方]:一方面,我们要看到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在加强债务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一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有所完善,2011年以来,36个地区中有14个新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有10个新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制度;[14:20]  [马晓方]:二是积极处理存量债务,36个地区累计偿还和化解存量债务1.33万亿元,占2010年底债务余额的39%;[14:20]  [马晓方]:三是加强了对新增债务的控制和管理,有12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比2010年减少了1417.42亿元;[14:21]  [马晓方]:四是进一步清理规范了融资平台公司及其债务,2012年底223家融资平台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比2010年增长10.95%,资产负债率比2010年下降4.16个百分点。[14:21]

 [马晓方]: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14:21]

 [马晓方]:一是债务规模增长较快,36个地区两年来债务规模增长了13%,有4个省和8个省会城市本级增长率超过20%;[14:21]  [马晓方]:二是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已超过100%,最高达189%,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收入,高速公路、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规模增长快、偿债压力大、借新还旧率高;[14:21]  [马晓方]:三是一些地方通过信托、BT(建设-移交)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问题突出,隐蔽性强、筹资成本高,蕴含新的风险隐患;[14:22]  [马晓方]:四是融资平台公司退出管理不到位,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偿债能力不强;[14:22]  [马晓方]:五是一些地方还存在违规担保、违规融资、改变债务资金用途、债务资金闲置等问题。[14:22]  [马晓方]: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抓紧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督,切实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14:22]  [马晓方]:可能网友有一个疑问,此次仅审计了36个地区,2012年底的政府性债务余额已达3.85万亿元,按地区数推算,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是否非常巨大?此次审计的地区数量虽然仅有36个,但这些地区2010年底政府性债务余额已占到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10.72万亿元的31.79%。[14:22]  [马晓方]: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此次审计的36个地区所涉及的18个省份中,有8个东部省份、5个中部省份,还有西部的1个直辖市,其经济总量和财力水平都相对比较高,债务规模也比较大;[14:22]  [马晓方]:二是此次审计的政府级次均为省本级和省会城市本级,这两个政府级次也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占比最高的。虽然全国省、市、县个数众多,但不同区域、不同政府层级的债务规模所占比重差异很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36个地区占全国地区个数的比重来推算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情况。[14:23]  [主持人]:今年审计报告反映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有些上学远、寄宿难、学生辍学等问题。我们的网友很想知道,审计工作对解决和完善上述问题是否有所帮助?[14:23]

 [刘正均]: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教育部也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稳妥实施。[14:23]  [刘正均]:为全面了解和客观反映布局调整的真实情况,根据国务院部署,我们统一组织了全国1445个审计机关、7200余名审计人员,对27个省所辖的1185个县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通过调查揭示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有些上学远、寄宿难、学生辍学等问题。[14:23]  [刘正均]: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上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地区政策执行有偏差,把布局调整简单等同于学校的“撤并”和“减缩”,或片面追求集中办学的规模效益,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简单操作,脱离了农村学生就学需求的实际;[14:24]  [刘正均]:二是在当前主要由区县政府承担义务教育事权的体制下,一些区县的财力状况还不能与事权相匹配,影响了问题的解决。对此,审计已建议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制定规划、强化程序执行、加强服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14:24]  [刘正均]:这次审计调查反映的情况引起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要求各地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和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切实纠正盲目推进“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的做法。[14:24]  [刘正均]:目前,27个省和有关县认真落实国务院要求,积极整改,共完善布局调整措施40余项,恢复已撤并的农村教学点1235个,并积极整合各项资金,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24]  [主持人]:审计报告提到,与公共财政预算相比,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整体上还有不少差距,下一步如何借鉴公共财政预算的成熟经验,进一步深化政府型基金预算改革,优化管理?[14:25]  [马晓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国家的完整预算体系包括这么几大块?社会保险资金预算,应该说和公共预算比,政府性基金预算在管理上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执行率还比较低;二是预算执行中的调整现象比较普遍。[14:34]  [马晓方]:三是基金预算报告和执行报告都比较粗放,只公布各项基金的收支总数,基金结转也只反映一个总数,没有细化到各项基金。[14:36]  [马晓方]:参考我们对公共财政预算改革方向,我觉得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4:38]  [马晓方]:一是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设立,继续大力清理现有基金,能统筹的尽量统筹;二是抓紧项目库建设,提前做好项目选择和准备工作,提高年初预算准确度;三是根据实际支出需要编制支出预算,支出需求不足的直接编列为结转下年,明确预算调整变更的权限和审批程序,减少调整和变更的随意性;四是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报告,详细反映各项政府性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结转情况。[14:38]  [主持人]:这几年的报告,都有一部分内容专门反映审计查出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情况,并分析了这些案件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您能不能用更通俗的语言为我们的听众介绍一下这些案件的典型特征以及审计工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特殊作用?[14:38]

 [刘正均]:打击经济犯罪和惩治腐败是法律赋予审计监督的重要职责。这些年来,审计机关始终把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查深查透,依法揭露和处理。今年的审计中,我们查处了175起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涉及到630多人。[14:39]  [刘正均]:我们对这些案件线索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新特点。[14:39]

 [刘正均]:一是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参与违规运作,向关系单位或个人输送利益。主要发生在行政审批、工程建设、财政补贴、贷款发放、业务经营等案件易发多发领域和环节,同时逐渐向医疗、社保、教育等领域扩散;[14:39]  [刘正均]:二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掌握的内幕信息参与交易,以表面上正常的市场交易为掩护,从中牟利或向关联方输送利益,专业性和隐蔽性较强;[14:39]   [刘正均]:三是作案实施方式网络化,呈现高科技化、高智能化态势;[14:39]

[刘正均]:四是侵害公众利益,社会影响和危害巨大。这些案件往往利益链条很长,且多为“窝案”、“串案”,我们在案件查处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公安、纪检、检察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使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14:41]

 [刘正均]:审计监督作为惩治腐败的重要力量,在反腐倡廉方面发挥作用,主要有几个优势。[14:41]  [刘正均]:一是专业优势,大多数腐败和舞弊,最终都要落到钱上,而审计工作始终紧盯国家资金,有条件及早发现国家资金被侵占问题;二是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和利害关系,能够客观公正地揭示问题;三是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经常性的监督制度,审计范围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和政府机构,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露大案要案线索。[14:41]  [刘正均]:审计报告中谈到的这些案件的揭露和查处,既打了“老虎”,也拍了“苍蝇”;既为国家挽回大量经济损失,也有力地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今后我们要认真落实好总理提出的审计要念好权力监督的“紧箍咒”,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和反腐败的“利剑”,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4:42]  [主持人]:今年的审计报告指出,地方开设大量财政专户,存款余额占国库存款的近一半,财政资金管理不严格。请您结合审计发现的问题谈谈财政资金管理和专户改革的方向和措施。[14:43]  [马晓方]:审计报告指出18个省本级开设专户400多个、相当于同期国库存款的44%。这些专户,有的是非税收入汇缴户,有的是按照现行制度开设的由预算内列支后封闭管理的,有的是地方违规开设的并通过财政虚列支出后形成的。[14:43]  [马晓方]:专户资金大量滞存在国库之外,逃离国库监管,且闲置效益不高,容易产生权力寻租的腐败问题。[14:43]  [马晓方]:为彻底解决问题,一是应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制度改革。二是应逐步撤销各类专户,改由国库办理财政资金收付业务,通过国库管控财政资金的流向,在国库中对财政专项资金分账核算。[14:46]  [主持人]: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工作报告揭示了预算管理制度和规定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制度和规定在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14:46]  [刘正均]: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审计工作始终坚持做到揭露查处与预防促进“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的查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对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的揭示力度,推动进一步深化改革。因此,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着力从预算管理制度规定本身及其执行情况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了全面揭示和反映。[14:47]  [刘正均]:首先,从预算管理制度和规定方面看,还存在制度规定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比如,预算支出范围规定过于笼统,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限不清,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不完善,已有的标准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等。[14:48]  [刘正均]:其次,从预算管理制度和规定执行方面看,一些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薄弱,制约机制不完善,问责机制不落实等问题较为突出,容易产生一些违纪违规问题。[14:48]  [刘正均]:因此,要改进和解决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要坚持标本兼治、更加注重治本,要从制度和管理两个层面入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14:48]  [刘正均]: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要加快健全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和项目支出标准,切实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为规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14:49]  [刘正均]:另一方面,要加强部门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提高部门内部的“免疫”功能。[14:49]  [主持人]:从审计报告来看,财政资金闲置问题突出,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14:49]  [马晓方]:审计署一直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多次揭示和反映财政资金闲置的问题。这些揭露和反映的问题引起了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为了落实全国人大及审计署有关加强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要求,2005年,财政部制定了《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各地财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使用。[14:49]  [马晓方]:但是,财政资金累计结转结余规模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除历史资金结存较多需要逐年消化外,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项目前期准备不足,一些预算安排的项目当年并不具备实施条件,部门获得财政拨款后无法安排使用;二是转移支付资金下达较晚,地方财政来不及做这部分资金的使用计划,项目实施较晚;三是消化和减少累计结余结转资金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执行还不够严格。[14:49]  [马晓方]:要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闲置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细化预算编制,凡实施项目管理的都应完善项目储备库制度、深化定员定额改革,做到确有需要、确可执行才予以安排预算,从源头减少结余结转规模。二是制定严格的预算单位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当年未使用的基本支出全部作为结余纳入以后预算,项目支出结余及一定结转全额纳入以后预算,减少和杜绝新增结余结转。同时鼓励部门和单位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及时消化结转结余资金。三是加快转移支付资金下拨,监督和督促地方政府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做好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力促财政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四是逐步建立和推行绩效评价机制,加大效益审计力度,强化资金使用单位的节约和绩效意识。[14:50]  [主持人]:好,非常谢谢马司长。再次感谢刘司长和马司长参加今天的访谈,确实给了我们非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也再次感谢电脑前网友的陪伴,今天的访谈到此为止。谢谢两位,辛苦了![14:59]

篇2:审计署工作报告

审计法规定,审计署、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每年应分别向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提出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代国务院、本级政府分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一、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涵义与作用 

审计结果报告,是指审计署向国务院总理或地方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的、对上一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监督的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是指审计机关受政府的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对上一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

两个报告制度的建立对于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1为各级政府审定财政部门编制的财政决算草案提供重要资料和情况,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本级财政收支的管理。各级审计机关是监督国家财政收支的专门机关,是各级政府财政监督的职能部门。它不仅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监督,而且也监督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机关通过每年向本级政府首长提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使各级政府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各级政府作出科学决策,解决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有利于各级政府在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交财政决算草案前,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为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财政决算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人大常委会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按照我国预算管理职权的划分,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本级财政决算。两个报告制度确立以后,各级人大在审查、批准财政决算之前不仅听取财政工作报告,而且还听取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所作的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样,有利于人大常委会全面、客观地掌握政府财政管理情况,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督促政府采取措施,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二、审计结果报告与审计工作报告的关系

审计工作报告是在审计结果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在于,两个报告的核心内容都是相同的,审计结果报告是审计工作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些基本数字、基本情况、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以及主要问题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它们的区别在于:

1报告对象和目的不同。审计结果报告的报告对象是本级政府首脑,其目的在于促进各级政府加强对本级财政收支的管理;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对象是本级人大常委会,其目的在于强化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

2报告的主体不同。审计结果报告的报告人是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人是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是受政府委托向各级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

3报告内容的范围不同。审计结果报告主要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范围则相对广泛,不仅要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还要报告在政府首脑领导下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全面情况。

4报告的侧重点不同。审计结果报告侧重于向政府揭露和反映各部门单位在组织预算执行或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以及加强和完善预算收支管理的建议;审计工作报告应侧重于反映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情况,以及经审计后政府各部门单位采取的纠正和整改措施,充分体现在政府首脑领导下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成效,以及政府接受人大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监督的态度。

三、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程序

关于两个报告的具体程序,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各级审计机关的做法也不尽一致。根据近几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和一些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经验,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掌握的情况和查出的问题形成审计结果报告初稿,审计机关行政首长召集业务工作会议,在充分考虑被审计的本级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报告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后报本级政府(政府首脑)。

2政府(政府首脑)根据审计结果报告反映的情况和揭露的问题,以及政府财政管理和人大监督的不同侧重点,决定如何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并提出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的撰写要求,审计机关据此草拟审计工作报告初稿并提交政府办公会议讨论、修改。这是整个报告程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审计机关在政府领导之下,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内容应该符合政府要求;另一方面,审计机关要向人大讲实情说实话,重点反映人大关心的情况和问题,突出人大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政府征求人大财经委对审计工作报告初稿的意见,并作进一步修改,最后由政府首脑审核定稿。审计工作报告定稿之前征求人大财经委的意见,使之尽可能贴近人大的要求,这样有利于争取主动,避免正式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时出现偏差,更好地为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决算服务。

4审计机关首长受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并在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向社会公布,以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

篇3:审计署工作报告

一、国家审计工作15年评述

(一)财政收支审计评述

中央政府本级预算的审计对象主要是本级预算的收入组织情况和支出的组织情况。在收入审计上,主要是对国税、海关等部门对税收的组织上,但从2006年以后,审计的重点主要是对中央预算支出的审计上。李金华审计长曾说,“如果以审计财政收入为主,实际上它还是站在财政的立场上去监督下面的工作,是监督纳税人的。后来就发现很多财政资金用得有问题,因此变成收入和支出并举,以支出为主,站在纳税人的这个角度上去审计政府”。

从审计的具体内容上,尤其是从2010年以后,中央本级预算的审计内容从一般预算资金领域逐步扩展到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管理绩效、转移支付资金、决算草案编制、地方财政、国库管理、财税审批、税收征管、政府采购、中央决算草案编制方面。

从审计的具体目标上,由传统的“真实合法”向“绩效”转变,努力探索财政绩效审计的内容和目标;如,展开对预算执行效率、效果的评价。审计的终极目标主要是发现财政管理制度、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改善建议,这是审计“免疫系统”及参与国家治理、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维护财政安全功能的具体体现。比如,关注并揭示了缺乏制度、制度设计缺陷、不遵守制度的问题;分税制体制中的政府职能不清;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不明并由此引发的土地财政、地方政府高额负债等问题;地方财政管理不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不规范,多头分配、地方利益现象;关注并揭示了国债发行机制、国有资本管理机制问题。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评述

审计署对中央各部委及下属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各单位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价;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审计评价;三公消费审计评价;披露了国字头部门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如:虚列人员、重复申报项目、超标准申报、套取、挤占或挪用财政资金用于发放津补贴、修建办公楼等;未按规定征缴非税收入;自定项目收费或摊派;违规出租出借资产;委托理财以及资产入账不及时;违背“收支两条线”规定;私存私放资金设立“小金库;截留、少报、应缴未缴专项资金;接受和使用虚假发票列支问题。如,2010年抽查56个中央部门已报销的29363张可疑发票中,有5170张为虚假发票,列支金额为1.42亿元。其中:8个部门本级和34个所属单位在无真实经济业务背景的情况下,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9784.14万元,主要用于发放职工福利补贴等;12个部门本级和37个所属单位对票据审核把关不严,接受虚假发票报账4456.66万元。

尽管还存在屡审屡犯、屡犯屡审,“审丑疲劳”现象,但是审计还是发挥了监督权力运行、震慑、制约部门腐败的作用。许多部门的问题正是在审计的一年又一年的监督下得到了整改,同时两位审计长都坚持审计就是监督,监督搞好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建章立制的对策。

(三)政府性债务调查摸底评述

2002年审计署开始组织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县级债务负担沉重,49个县(市)截止2001年底,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

2006年,在收费公路审计调查时,发现的问题之一是一些地方过度依赖贷款建设收费公路,债务负担偏重。如浙江、河南等10省(市)“十五”期间的收费公路投资共6400多亿元,其中有4700多亿元为贷款等债务性资金,占73%。截至2005年底,18省(市)收费公路银行贷款余额高达8000多亿元。)

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逐步蔓延、希腊、冰岛政府债务危机全面爆发的情况下,审计署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展开调查审计,发现地方财政和政府性债务管理不够严格和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规模大,历史遗留债务负担重,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性债务平均占一半以上。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政府性债务余额合计2.79万亿元。

2010年,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4万多人,统一培训、统一口径,历时半年多,以“见账、见人、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审计方式,对全国所有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第一次大摸底。发现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这次审计发现的问题是:一是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缺乏规范,大部分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大多数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变相举债,有的甚至违规担保或直接举债,账外融资现象很严重;二是部分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弱,存在风险隐患;三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多,管理不规范。政企不分、成了腐败的发源地和少数官员的提款机,部分融资平台经营风险很大。

继这次“普查”之后,2012年至2013年,审计署又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变化情况进行了“抽查”。审计发现,经过两年时间,从债务规模上,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了12.94%;从债务结构上看,融资平台仍是地方政府的举债主体,从资金来源来看,负债主要源于银行贷款,所以,一旦政府不能顺利偿还到期的负债,将引起金融风险;从资金投向看,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土地收储、教科文卫、农林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障性住房等公共领域支出;从债务负担变化情况看,个别地方政府的负债率超过100%(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从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衡量当期偿债压力的指标)看,个别地区的偿债率超过20%。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负担较重;一些地方通过信托、融资租赁、BT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现象突出;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偿债能力不强;债务制度不够完善,债务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有些债务资金被挪作他用,还有闲置几年以上。

基于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第二次全国政府性债务从2013年8月1日起,审计署将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彻底摸底和测评。审计的目的就是要防范金融风险而引发的海啸般的经济衰退。审计署这种举全国之力,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的审计调查所起的作用就是迅速摸清处于黑箱状态的中国政府的债务规模、起始年份、分年度发展情况、余额结构、举债主体、债务资金来源情况、债务投向情况、未来偿还情况、债务负担总体情况、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等项内容。通过这些预警审计,为中央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对我国的债务机制、制度问题进行全面诊断。这些成果也是导致2013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也希望借鉴基建引入民资(BOT或其他)的方式,这将是我国未来公共投资领域中资金筹集的一个重大改革方向。

(四)重点民生项目及其他专项审计评述

民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审计署从1998年的社会保障资金、铁道、邮电等11个行业主管部门统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98抗洪水救灾物资审计开始,在之后的逐年审计中,民生资金的审计一直是国家审计的重点。尤其是近几年,民生领域的审计涉及了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审计调查;城市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审计;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审计;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审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库区移民资金审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审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审计;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审计;国有土地出让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财政就业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汶川、玉树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

审计署在审计中揭露了很多问题:如,资金管理问题,包括资金跟进缓慢、资金闲置、资金分配链条长、分配层次多、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这实际上涉及到了效率问题;违规违法问题,如,截留、挪用、违规出租、出借、投资、虚报冒领、重复报账、套取补贴、审查不严,不该补贴的补贴,也有补给了村干部。

总之,民生领域主要是审计了“三农”、教育、城市安居、低保、救灾等领域,实现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这些资金也是专项资金的审计,但是这种专项资金的特殊性就是它是国家的政策资金,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平公正的运作机制来管理这些资金,有些资金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这就决定了审计的立足点就是要评价这些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过程中的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发现制度、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五)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审计评述

重大的投资项目是政府立足于一个国家、地区的长远发展规划而实施的重大战略性投资项目,是拉动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体现。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效果显现慢。因此,审计需要多年连续地跟踪审计,不仅对资金使用的合规合法性进行审计,还要对投资项目的绩效进行审计。近年,审计署主要对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审计调查(2005年);太湖、淮河、海河、辽河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2004年)、京沪高铁(2009-2011年)、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和中央支持新疆发展项目(2011、2010、2009年)、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2009年)、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2008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渝怀铁路等17个已建成项目和京津城际轨道工程等8个在建项目审计(2007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2012、2007年)和三峡库区移民资金审计(2007年)、高速公路审计(2012),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审计(2012年)、电力建设审计调查(2008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审计调查(2008年)。

审计署主要从资金筹集、财务决算、资金管理、工程勘察设计、工程的招投标制度、施工过程管理、工程的质量管理、工程的验收制度、工程的投入使用情况、征地过程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进行跟踪审计,重点查处不顾国情和实际条件需要而乱上项目、违规建设“两高”和产能过剩项目以及建设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毁损、乱占耕地等问题。为国家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节能减排、产业振兴规划等重大决策和宏观政策提供信息反馈,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在审计中披露了触目惊心的问题,诸如社会投资不足;挤占挪用资金问题;以假发票或“白条”入账问题;征地损害农民利益问题;工程偷工减料问题;工程建成使用率不高问题等等。其中审计署2009年对京沪高铁跟踪审计发现,在京沪高铁正线、上海虹桥站、南京南站和大胜关长江大桥等工程的招投标过程中,京沪公司、上海铁路局等建设单位存在标书审核不严、未按规定招标等问题,个别施工单位违反招投标相关规定,将工程分包给无相应资质的单位。不合情理地缩短竞标、审标时限(如,在京沪高铁全线的土建招标中,铁道部违规将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获取时间由至少5个工作日缩短至13小时,从获取到递交时间由规定的一般不少于7天缩短至不到24小时),其中,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一案的案件线索是由审计署移送。

(六)国有金融机构审计评述

审计署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关注了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重点审计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情况,开展对重大金融活动的专项审计调查,如贷款政策的执行上,发现了向未批先建、手续不齐或资本金不到位的项目发放贷款;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虚假按揭贷款;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擅自放宽贷款条件,违规提供“优惠”按揭贷款;“三农”及中小企业的贷款分类标准不够清晰;在小企业贷款及出口卖方信贷中额外收费;通过中间人以“统借统还”形式放贷,实际利率往往翻倍。

二是对贷款的使用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了贷款被客户挪用(如,被挪用于开发商业地产),被转入民间金融市场;用于高利转贷或归还民间借款;贷款违规进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和领域;银行间债券市场关联交易输送利益。此外在保险市场虚假承保、虚假退保、虚假理赔等方式套取保险资金的问题,违规支付保险代理手续费。

三是要高度关注金融资产质量和风险,揭露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披露了一些金融机构通过同业代付、理财等创新业务但未纳入信贷规模统计和管理;对业务拓展中层层设立的子公司管控失效问题;掩盖不良资产,如违规虚增存款,将同业机构存款作为一般对公存款核算,以满足考核要求;用新增贷款置换逾期贷款;未及时调整资产质量分类,以掩盖资产质量问题;个别银行与当地政府、法院联手,编制虚假的贷款资料,违规剥离和收购不良资产、违规低价处置不良资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一方面银行间投资市场买空卖空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大量中小实体经济由于贷款困难而频临倒闭的边缘,一些中小企业为缓解资金困难,参与民间借贷活动日益增多,民间借贷多是操作不规范的私下交易,有的存在非法集资、高利转贷等问题。

四是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制度、体制、机制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金融法制建设,促进政府金融监管机构,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

正是由于审计的这些前期调查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紧货币、松市场、转实体”。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利率浮动会让更多资金配置到中小企业中,有利于企业发展,降低了金融衍生品等虚拟经济风险的发生。这些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审计的前期调查,审计在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中发挥了预警作用。

(七)国企审计评述

对于国企的审计,早期的审计主要关注以下问题:(1)合规合法性问题,如:披露了违规融资和账外经营,企业法人虚假注资,转移国有资金,贪污、挪用公款、骗取银行贷款、违规经营等问题;国有资产流失,如,将国有资产转为集体或个人所有、关联交易让利、违规低价处置不良资产、违规剥离和收购不良资产、“小金库“现象。(2)关注企业损益不实或亏损情况,如,账外资金、潜在亏损、虚列资产、核算不实、财务混乱等问题。

在近几年,审计在关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更是从企业绩效角度来评价企业的发展质量。如:(1)关注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如,披露了由于国有企业的考核监管偏重于资产增值和收入利润等,导致一些企业盲目跟风投资多晶硅、风电、煤化工等项目,有的片面追求做大,投资管理不够规范,重复投资导致资源闲置浪费,部分投资项目效益较低等);(2)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如披露了一些企业仍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3)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节能减排问题、高耗能、高污染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4)核心竞争力问题(如在2008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以汽车行业为例,分析了我国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大多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中,在技术、品牌、产品制造和营销网络等方面保护中方权益、推进“以市场换技术”的规定不健全,既影响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实施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自主品牌的市场空间)。

可见,对于企业的审计视角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合规、合法性向合规、合法、效益并重目标转变;由企业的微观问题上升到国家宏观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加注重企业盈利的质量,不仅关注经济指标,也关注与自然的和谐和环境资源问题以及核心竞争力等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

(八)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审计问责评述

腐败是一种权力的滥用和欺骗行为或在权力保护下的公然行为,其本质特征是拿权力或原则作交易,侵吞国家和集体财富,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取好处。总结十多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发现,多数大案要案都是掌管经济实权的行政审批、工程建设、财政补贴、贷款发放、业务经营、金融、土地、国有资产管理、医疗、社保、教育等领域。

审计工作属于“探雷”阶段,通常在财政财务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专门技术和方法,走访、谈话、内部控制、资金往来和账目掌握一手资料,发现并跟踪问题及线索,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情况交流制度、工作协同制度、成果运用制度、线索移交制度,形成了科学的反腐败监督机制。从1998至2012年,审计发现并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4839起,涉及的个人2816人,有关部门已经依法立案查处(数据源于1998—2012年的审计署审计工作报告的数据整理),责任人已经被追究责任。

但是目前,审计问责的事由和力度还存在些问题,问责的事由还停留在对罪大恶极问责,对于无作为、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作为不力、不经济、无效率、无效果、决策失误、用人失察等由于难以量化定性而难以问责,这对于讲究绩效的政府是不利的;审计问责也不应只对结果问责,还要对过程问责,不要为腐败留下祸根;同时,问责也不要以部门问责替换对个人的问责,问责的链条应该拉长而不只是对下级直接责任者问责,审计问责还需要和其它部门的联动等。

二、未来国家审计对促进国家治理的作用

国家治理是主权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社会一起,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它是多层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的总和。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国家治理就是通过配置和运作国家权力,发现权力配置的缺陷——提出改善建议,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

因此,国家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从审计的方式上,要进行绩效审计、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大案要案审计、宏观政策和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投资审计、民生审计、数字化审计作为突破口,实现国家审计工作创新发展,为实现国家良治提供更好的审计服务;二要体现国家审计的系统性、和谐性、透明性,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度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发扬“参与式审计”模式,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实现国家审计与公众治理的互动共赢;三要加强国家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国家审计不仅要依法审计、依法处理,而且要帮助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和体制,加强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以促进提高国家对经济社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运行的预防和抵御功能;四是国家审计的立足点应该是立足微观,但是着眼宏观,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

篇4:重视审计工作 加强审计整改

一、进一步提高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认识

审计监督是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推动民主法治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手段。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确保审计揭示的问题纠正到位,是认真贯彻《审计法》,推进民主法治,实行依法理财的重要举措。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否得到彻底整改,关系到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各镇、各部门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审计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审计决定,认真采纳审计建议,扎实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

(一)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县审计局负责每年向县政府报告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并受县政府委托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县政府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审计整改工作。被审计单位要在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0日内,向县审计局报送审计整改工作方案;在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90日内,向县审计局报送审计整改结果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执行情况、审计要求自行纠正事项情况、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尚未整改到位问题的原因及限期整改和处理的措施等。县审计局每年向县政府报告审计整改结果,并受县政府委托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健全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查办问责制度。县审计局负责将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形成审计报告,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整改;对有领导批示的综合性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进行专项督促整改。被审计单位经审计局督促仍未彻底整改到位的,由县政府督查室进行重点督办。严重违纪违规、屡审屡犯、拒绝和拖延整改,并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单位,由县监察局按照相关规定查处。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三)建立审计整改联动制度。县政府成立由审计牵头,财政、监察、检察、政府督查室等部门配合,组织、人社、发改、公产、税务、工商等部门参与的审计整改联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审计局,负责审计整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办工作。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通报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研究解决审计整改工作的难点,落实审计整改工作责任。县审计局要建立完善审计移送事项处理制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需要移送有关部门依法依纪进行处理的,应及时移送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审计整改工作,迅速完成审计移送事项的处理工作,并将审计移送事项处理结果第一时间书面反馈县审计局。对审计局依法提请暂停拨付的与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关的款项,以及应清收和解缴国库的罚没款等各种非税收入,县财政局要及时停止相关资金拨付,并扣减、清收应当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款项;对审计局依法作出的需要清理、调整或暂停的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款项,县发改局、财政局应及时清理、调整或停止有关支付;对审计局依法作出的被审计单位补缴税款的决定,税务部门要依法足额征收;对审计局依法作出的关于被审计单位损害国有资产行为的审计决定,县公产局应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并依法作出处理。对审计局依法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事项,纪检监察部门应及时查办;对审计局移送的违法犯罪案件,县检察机关应及时立案查处;对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违规资金需要冻结的,县审计局向县法院提出申请后,县法院应及时办理冻结手续;对重要事项的审计调查需县工商局支持的,县工商局要积极配合。

(四)强化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县审计局要在规定时限内,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重点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处理处罚决定、自行纠正事项、采纳审计建议、审计移送事项处理的情况;要建立台账,实行“销号制”,对积极整改到位、真正解决问题的,予以销号,切实增强被审计单位和部门的整改主动性、时效性;对被审计单位不执行审计决定,或整改不彻底的,要查明原因,形成书面报告,提交审计整改联动委员会研究解决,必要时由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重点督查;重大项目的审计结果及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情况,要及时向县政府报告。涉及经济责任审计的事项,要同时向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五)推行审计整改公告和通报制度。按照政务公开要求,推行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公告制度。县审计局每年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以及审计整改情况,除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外,凡是符合公告条件的,应通过政府网站、审计局网站向社会公告。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审计整改工作典型,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不积极整改、整改不到位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予以通报;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屡禁不止的,要通过媒体对被审计单位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曝光并从严问责,促进其整改,提高审计整改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安排部署整改工作,了解掌握整改进程,指导、协调、督办有关审计整改事宜,做到态度坚决、责任明确、措施得力、整改到位、反馈及时,确保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章立制,注重长效。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从机制体制入手,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建立完善加强单位管理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

(三)依法审计,督促整改。县审计局要坚持依法、文明审计,严格按程序审深查透,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建议可行;要深入细致地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确保提出的审计意见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及时到被审计单位跟踪回访审计整改情况,必要时进行后续审计,督促做好有关问题的纠正工作;要认真研究评估被审计单位整改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及整改的实际效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四)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切实发挥审计整改联动委员会作用,强化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做到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信息共享、分类督办,主动履行职责范围内的督促整改责任,切实有效地抓好审计整改工作,形成审计整改合力,促进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篇5:审计署2010报告

国务院关于2008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2009年6月2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审计署审计长 刘家义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8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审计署对2008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审计工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着力促进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着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着力促进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着力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促进制度建设和创新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同心同德,顽强拼搏,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审计结果表明,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财政宏观调控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财政管理和改革取得新进展。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在国内外各种突发性困难显著增多的情况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半年财政增幅虽然逐步回落,但全年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2008年中央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5014.98亿元,增长17.5%。

——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适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推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

——迅速启动财政应急预案,全力保障抗灾救灾。面对低温雨雪冰冻以及“512”汶川地震等特大灾害,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财政迅速拨付抢险救灾资金384.37亿元,安排灾后恢复重建基金740亿元,压缩中央国家机关公用经费5%,节约的资金专项用于抗震救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三农”、民生、科教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与上年相比,“三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37.9%和19.2%,教育、科技、环境保护等支出分别增长49%、16.4%、33%,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圆满完成各项预算任务。2008年,中央财政收入33626.93亿元,完成预算的103.4%;中央财政支出36334.93亿元,完成预算的102.5%;安排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92亿元;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控制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数额之内。

各部门各单位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认真整改去年审计查出的问题,挤占挪用的267.73亿元资金已追回或归还原资金渠道,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制度规定158项。审计发现的116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后,已有30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11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国务院已将去年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题报告,审计署已向社会公告。

一、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重点审计了中央预算管理情况,并对税收征管和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

(一)中央预算管理审计情况。

审计结果表明,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批准的中央预算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得到了较好执行,中央预算的编制质量、执行效果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及时组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快速出台贯彻实施中央关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迅速下达中央新增投资计划和预算,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继续试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扩大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和实物费用定额试点;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和投资管理,建立预算执行情况通报和督查制度,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和投资审批程序;及时组织编制和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不断优化预算和投资结构;继续推进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和新增投资总体安排及具体项目公开。但中央预算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需进一步规范的问题。

1.财政部对以前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支出净结余541.19亿元未及时清理。2.财政部批复的2008年中央部门预算中,有73个部门的项目支出预算未按规定确定政府采购金额,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76个部门项目支出中的422.56亿元政府采购预算,未按明细的采购目录列示。3.2005年结余的41.27亿元预算偿债基金,至2009年3月底尚未冲销;2000至2003年收缴的药品收支结余本息合计1513.29万元,放在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未安排使用。

4.截至2008年底,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还贷准备金余额折合人民币551.91亿元管理尚不规范,收回的国债转贷资金本息余额225.89亿元未及时缴入国库。

5.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救灾类专项转移支付603.31亿元,由中央14个部门管理和分配,在财政部内部有8个业务司管理和分配。这种方式不利于救灾资金的统筹使用。

6.审计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就业再就业资金,2008年底累计结余123.71亿元。上述状况影响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实施效果。

7.2008年,发展改革委向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尚未得到批复的“甘肃石羊河流域西营河专用输水渠工程”、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第一重型机械集团铸锻基地及大型铸锻件自主化改造项目”和资料不完备的“北方重工集团大型装备产业升级项目”等3个项目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5.26亿元,不符合基本建设程序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8.审计的14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2008年计划投资32.33亿元,当年投资完成率仅为14%,实际到位的资金有75%闲置;54个“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中,8个项目至2008年底投资完成率仅为25%,造成已到位资金69%计14.97亿元闲置。

对上述问题,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和相关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正在按照国务院要求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对以前结余的资金,正在清理,按规定安排使用;对管理不规范的资金,正在制定规范管理的办法;对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事项,正在研究完善相关制度;对不符合基本建设程序的事项,正在逐项进行清理和纠正。

(二)国税部门税收征管审计调查情况。

从审计调查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情况看,近年来,国税部门不断推进依法治税,完善各项制度,实施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推行“一窗式”、“一站式”服务,税收征管质量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努力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较好地完成了收入任务。但税收征管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62个县级国税局违规向169户企业提前征税或多征税款23.4亿元;抽查214户企业,国税部门违规将71户企业的130.92亿元税款延期征收,占这些企业当期应缴税款的54%。二是抽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116户企业,有85户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36.31亿元。此外,审计调查还发现有些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也享受了税收优惠。

三是消费税制度不够完善。烟、酒和化妆品类的消费税主要是在生产环节从价计征,一些生产企业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压低产品出厂价,造成少缴消费税。据对44户消费税应税企业测算,2007年和2008年少缴消费税116.15亿元,相当于这些企业同期实缴消费税的27%。

对上述问题,税务总局及各省级国税局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对消费税制度不够完善和部分环保不达标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问题,税务总局等部门按照国务院要求,正在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目前,违规延期征收的税款基本已征缴入库,对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和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已停止执行优惠政策并追缴税款,还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三)财政体制审计调查情况。

从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的48个市及其所属108个县入手,对财政体制运行状况进行了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在增强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完善,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基层政府自主调控财力较少,事权与财力不完全匹配。2007年,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政府能自主调控的财力仅占其可用财力的19.3%。从支出方面看,县级财政支出占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总额的54.8%,却承担了73%的财政供养人口和8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生、城镇低保人员的支出。相当部分支出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和支撑。

二是地区间财力不够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东、中、西部的省本级2007年人均可用财力分别为16.98万元、7.3万元和10.38万元,中西部省份人均可用财力明显低于东部省份;从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看,地区间差距也比较明显,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图书数、千人拥有医疗技术人员数和农村低保标准前20名的县分别是后20名的5.1倍、5倍和6.8倍。

三是部分地方收支管理不够规范。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3个省本级预算2007年少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2127.71亿元,有848.26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未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抽查的43个开发区中,财政收支未纳入其所属市本级预算管理的有31个。这种做法,既影响了预算的完整性,也不利于人大和政府的有效监管。对上述问题,国务院已责成财政部研究。对体制方面的问题,财政部和有关地方政府正在研究改进和完善相关制度;对预算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相关地方政府正在陆续将土地出让收入等应纳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上缴国库,纳入预算管理。

二、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此次共审计55个中央部门,延伸审计285个所属单位。

2008年,这55个中央部门共收到财政拨款3451.66亿元,占中央财政本级支出的26%。审计财政拨款1159.58亿元,其中:部门本级859.03亿元,占这些部门本级财政拨款总额的95%;所属单位300.55亿元,占这些部门所属单位财政拨款总额的12%。

从审计情况看,中央部门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一是执行预算比较严格。有98%的财政拨款预算得到及时足额批复,财政拨款支出完成预算的97%,在中央部门公用经费预算统一削减5%的基础上,44个部门公用经费实际支出控制在预算之内。二是内部管理不断完善。7个部门建立了预算内部公开制度,大部分部门探索试行了项目绩效考评制度,有的部门扩大了财务联网集中核算范围,有的开展了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三是依法理财和预算观念得到加强。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呈下降趋势,今年预算执行审计查出的违规问题金额占审计财政拨款额的比重比去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44个部门还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153项,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这次审计发现违规问题40.5亿元,损失浪费问题4.67亿元,分别占审计财政拨款额的3.5%和0.4%。主要是:

(一)挤占挪用和转移财政资金14.83亿元。其中:民航局、体育总局等39个部门本级5.81亿元,质检总局、国家物资储备局等39个部门所属的117个单位9.02亿元。上述资金主要被挪用于与本项目无关的其他项目支出及弥补所属单位经费等。

(二)多报多领财政资金3668万元。其中: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等5个部门本级2035万元,国土资源部、广电总局等5个部门所属的7个单位1633万元。

(三)违规收费6.22亿元,其中知识产权局、人口计生委等11个部门本级3.37亿元,交通运输部等7个部门所属的8个单位2.85亿元;未及时上缴非税收入19.08亿元,其中林业局、新闻出版总署等13个部门本级12.54亿元,商务部、国资委等12个部门所属的55个单位6.54亿元。

(四)会议费和公务出国费管理不够严格。结合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审计署对24个中央部门的会议费和公务出国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各部门认真贯 彻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和进一步加强公务出国(境)管理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精简会议和公务出国(境)团组,费用支出明显下降。2008年,24个部门会议费支出2.17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7.8%;公务出国费支出1.91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7.9%。但少数部门和单位会议费和公务出国费的管理不够严格,个别单位存在铺张浪费、虚列支出和套取资金等问题,个别单位还在公务出国(境)团组中擅自增加人员和出访地点、改变行程或延长境外停留时间等。

(五)对25个中央部门2008年决算(草案)的审计,延伸审计了112个所属单位。结果表明,这些部门的决算(草案)基本反映了财政财务收支状况。此次审计共查出20个部门存在少计收入、少计结余和少计资产等问题,涉及金额16.71亿元。

此外,由于部门工作任务确定时间往往晚于部门预算编报时间,部门工作安排与部门预算安排不能很好地衔接,导致部分部门预算年初难以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单位,影响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教育部、审计署等15个部门本级年初预算有103.92亿元未细化;科技部、新华社等29个部门本级动用的以前财政拨款结余等45.81亿元未编入部门预算。

对上述问题,国务院已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整改,并完善相关制度。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及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等规定积极整改,在审计过程中已纠正各类问题14.72亿元,制订了86条整改措施,12个部门成立了会议费清查小组,5个部门已对有关人员给予政纪处分。部门决算(草案)审计发现的问题,相关单位已按照审计长签署的意见在财政部批复决算前予以纠正。

三、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情况

主要对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对电力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相关地方政府加强了对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建设单位能够较好地执行招投标、监理等管理制度,工程建设中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明显减少,工程质量得到较好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情况。从2007年和2008年的跟踪审计情况看,三峡总公司及各参建单位克服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移民安置任务重等困难,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建设任务,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比较规范。但部分项目投资控制不到位,招投标管理也不够严格。抽查总金额38.17亿元、完成比例在90%以上的264份工程合同,实际完成投资累计超出合同金额10.97亿元;在该工程应招标的464个分项目中,219个未按规定招标。三峡总公司所属三峡国际公司在代理招标过程中,根据内部标准收取代理费2571万元,超出国家标准收费1010万元。

(二)电力建设审计调查情况。调查的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80%。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这些地区电力工业取得较大发展,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3至2007年新增的发电装机容量中,有35%未按规定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建设;抽查建设占用的99.86万亩土地中,越权审批、未批先占和少批多占的有40.13万亩,占40%;2004至2007年少征、漏征差别电价7.9亿元,有的地方甚至违规对一些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擅自减免专项基金和电费等,影响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审计调查情况。截至2008年底,调查的18个省(自治区)已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283亿元,新增防洪库容45.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784万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部分项目工期延长,少数工程存在质量缺陷。已开工的3332个项目中,有844个存在延长工期问题;现场勘察的554个项目中,92个因擅自减少或变更部分主体工程,38个因偷工减料,32个因设计漏项或初步设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工后,水库仍存在安全隐患,其中29座水库主体工程质量问题较为严重,影响到水库的防洪能力。

一些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和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抽查的554个项目中,194个存在未依法招投标问题,95个被违规转分包;重点抽查的220个项目中,51个项目的5658万元建设资金被个人和单位侵占,42个项目的1.53亿元建设资金被违规出借或挪用。

对投资项目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水利部等部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有关地方和单位认真整改。三峡总公司进一步规范了工程计量和合同管理,已纠正和收回3600多万元。对电力建设未按规定报批的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部分项目已按规定补办了手续。各地已整修或重建了23个存在质量问题的水库,收回挪用或多支付的资金6550万元,10个省(自治区)还出台了16项制度。

四、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跟踪审计情况

汶川地震发生后,审计机关迅速投入抗灾抢险和迅速开展抗震救灾款物审计工作。从2008年5月14日起,审计机关对3.1万多个部门和单位的救灾款物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审计,延伸调查了重灾区的3845个乡镇、9526个村和7.67万户受灾家庭。截至2009年2月底,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637.76亿元,社会各界捐赠救灾款物760.22亿元(包括“特殊党费”97.3亿元)。

审计情况表明,各地区各部门对抗震救灾款物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基本做到了严格管理、严格制度、严格法纪、严格监督和规范有序、公正公平、公开透明,救灾款物的及时拨付和有效使用保障了灾区急需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广大人民群众比较满意,审计未发现重大 违法违规问题,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给人民群众交一本明白账、放心账的目标。但审计也反映出一些救灾款物管理不够规范、政策不够完善和执行不完全到位等问题。

审计机关和各部门及相关地方政府紧密配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跟踪审计中提出严格执行救灾政策、强化救灾款物管理、提高救灾款物使用效益和防止损失浪费等方面的审计建议3640多条,有关方面根据审计建议,出台了570多项制度规定。审计查出的违规事项移送相关地方政府或部门查处后,相关责任人已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审计署发布了4期审计情况公告。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已全面展开。审计结果按国务院要求将适时向社会公告。

五、重点资金审计调查情况

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事项,开展了对城市基础教育经费、财政支农资金和种粮农民补贴资金的审计调查。

(一)城市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情况。调查的19个城市2007年基础教育经费投入73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为城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由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且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或部门经费投入保障管理责任未完全落实到位,造成基础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招生和收费政策执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2006至2007年,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违规收取择校、补课、赞助等费用5.02亿元,部分城市违规统筹使用、挤占挪用基础教育经费18.08亿元,一些地区和部门滞留基础教育经费24.31亿元。还有部分学校大量举债,抽查的17所示范中学2008年9月底债务余额共计20.81亿元,平均每所学校负债1.22亿元,借入的资金主要用于校区建设。

(二)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情况。调查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比上年增长36%,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在一些地方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支农项目效益较差。调查的10个省级、113个市级和980个县级财政中,2007年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未达到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占33%,财政支农投入增量未达到上年增长水平的占18%;抽查86个应于2007年底完成的项目,有32个未达到设计要求或预期目标,占抽查项目总数的37%,致使已到位的8.24亿元投资未能及时发挥效益。部分地方和主管部门还违规使用资金26.93亿元,其中5837.4万元用于建房买车。

(三)种粮农民补贴资金审计调查情况。调查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4项补贴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2006至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这些地区的4项补贴资金从190.3亿元增加 到691.7亿元,增长了2.6倍,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和农民增收。但由于按政策要求确定实际种粮面积难度较大,各地普遍按计税土地面积等相对稳定的依据来分配补贴,致使资金分配上存在一些与国家政策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2008年,有27个县的320.1万亩非种粮或非耕种土地享受补贴2.3亿元,有24个县的569.9万亩已种粮土地应得未得种粮补贴3.9亿元。还有10个省本级和28个县2008年未及时拨付补贴资金28.9亿元,滞留时间最长的达10个月。

对上述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正在按国务院要求,抓紧研究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对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加强中小学收入、支出和资产管理提出了要求;有关城市逐项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部分违规收取的费用已退还学生,部分滞留、挪用的经费已拨付和归还。对支农资金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认真研究完善政策制度,督促地方整改,有关地方制定了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相关制度和考核激励办法。

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相关审计调查情况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审计署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及时调整计划安排,集中主要力量,紧急部署开展了对中央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同时要求2009年的所有审计项目都要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审计情况表明,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迅速行动,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今年一季度,去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项目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今年新增1300亿元中央投资也基本下达到地方,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了回暖迹象。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上季度提升6.5个百分点。

审计调查结果反映出,部分地方和部门在推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未完全到位,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有的已开工项目进展缓慢,一些项目已到位资金闲置,还有个别地方虚报到位配套资金和工程进度,个别项目用新增投资偿还以前拖欠的工程款没有形成新的实物工作量,有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还未落实到位。这些问题,影响到中央新增投资的政策效果。

对审计指出的问题,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高度重视,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确保项目100%开工建设、地方配套资 金100%落实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100%整改到位,确保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优先并集中用于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有关地方正在采取措施,加快资金落实和项目前期工作,促进项目尽快开工并形成实物工作量。审计结果已向社会公告。

审计署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对中央相关政策贯彻实施情况的审计监督,尤其是对一些重特大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促进政策落实到位。

七、环境保护专项审计调查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加大了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对“三河三湖”(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和环渤海地区水污染防治情况以及41户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水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污染治理和减排任务依然比较艰巨。

一是水污染防治措施在部分地区未能完全落实到位。截至2007年底,环渤海地区的13市“十五”期间计划建设的86座污水处理厂中,有23座尚未开工建设;34个开发区中,有15个未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仅2007年就有4000万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二是监管不到位。截至2007年底,渤海16个临时性倾废区中,有7个已超过使用期限而未按规定封闭,个别地方存在政府干预海洋执法、主管部门违规审批倾倒或单位擅自倾倒等问题。

三是部分地方水污染防治资金征收管理不够严格。“三河三湖”流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些部门和单位少征、套取、挪用和截留水污染防治资金41.68亿元;环渤海地区13市少征、违规使用水污染防治资金等11.85亿元,其中5.3亿元被挪用于补充环保部门经费和污水处理费代收企业的生产经营等。

此外,审计调查的41户中央企业中,截至2007年底,有36户重点耗能企业已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期间节能879.81万吨标准煤的目标,但10户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超标,9户企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超标,减排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针对上述问题,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和相关地方政府正在研究完善有关政策措施,逐项加以整改。《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已于200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发展改革委正牵头起草关于加强围填海管理的意见。相关地方政府正在追缴少征、挪用和截留的 资金,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相关中央企业正在采取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改造等措施,确保节能减排任务按时完成。

八、金融机构审计情况

统一组织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中信集团公司进行了审计,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进行了审计调查。结果表明,上述6家银行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整体部署和各项要求,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总体上看,各方投资实现了保值增值,截至2008年底,6家银行资产总额、营业利润总额和股东权益分别比2005年增长59.5%、120%和107.5%;资本充足率自2005年以来保持在8%以上,不良贷款率平均在2%以下;安全度大为提高,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这次审计和审计调查发现,这6家银行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基层分支机构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虚假按揭贷款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215亿元,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未经批准立项的投资项目发放贷款106.9亿元,因贷后监管不严有43.6亿元信贷资金违背贷款用途。此外,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公司治理结构仍不够完善。

有关部门和银行高度重视上述问题,积极整改。目前,已收回违规发放的贷款273亿元,其他违规贷款正在积极收回过程中,处理了489人次,还清理了相关规章制度。

九、企业审计情况

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13户中央企业的审计,审计资产总额占这些企业会计报表资产总额的60%以上。审计结果表明,这些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取得明显效果;企业的主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明显提高。审计也发现,13户企业多计利润12.86亿元,少计利润53.69亿元,多计资产9.67亿元,少计资产58.47亿元;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和违规操作等,造成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63.72亿元。

在企业经营发展方面,引导和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汽车行业为例,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大多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但在技术、品牌、产品制造和营销网络等方面保护中方权益、推进“以市场换技术”的规定不健全,既影响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实施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自主品牌的市场空间。针对上述问题,有关部门和企业积极整改。对多计和少计的账目,进行了调整;对已造成的损失,追究了相关人员责任,并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对相关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的问题,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健全制度。

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揭露和查处情况

一年来,审计发现并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119起,涉案人员221人,其中厅局级42人。审计署将上述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后,有关部门正依法依纪立案查处。

从审计发现的案件线索情况看,大都具有违法犯罪主体侵占和转移国有资产以牟取非法利益的特征,但犯罪形式、手段和方法隐蔽多样,主要表现: 一是滥用职权、违规决策以牟取小团体或个人利益。如首都国际机场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培英利用职务之便,为有关单位在资金拆借和银行贷款担保等方面谋取利益,索取或收受有关单位和个人款项折合人民币2661万元,并转移侵占公司资金8250万元。此问题移送有关部门查处后,李培英一审被判处死刑。

二是相互串通转移侵占国有资产。这类案件多属于“窝案”、“串案”。如某集团公司原总经理李某伙同该公司3家所属企业的多名管理人员,在2002至2004年间侵占、转移和挪用企业国有资金1800多万元。

三是虚构交易、虚假担保、违规操作甚至内外勾结骗取银行贷款。如某担保公司总裁赵某等人利用虚假注资成立的公司从事非法担保活动,与企业联手从多家银行骗取大量贷款,截至2008年5月有17.3亿元银行资金面临风险。

四是利用专业优势或内幕信息操纵股价从中牟利。这些案件中,有的涉及上市公司高管,有的涉及股评专家,有的是上市公司与其关联公司联手操纵股价。如北京首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汪建中2007年以来,借向社会公众推荐股票之机,先买入证券,然后通过“北京首放”网页向社会公开发布买入该证券的投资建议,为其持有的证券渲染造势,在投资建议发布的次日再将持有的证券卖出从中牟利。此线索移送查处后,汪建中的1.25亿元违法所得被没收,并被罚款1.25亿元,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对本次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依法征求了被审计单位意见,已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对各部门和单位的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审计署依法予以公告。全面整改情况,国务院将在年底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十一、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

(一)尽快修订预算法,推进财政管理的统一完整和公开透明。为适应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政管理的需要,有关部门应加快提出预算法修订草案,明确和细化人大、政府、财政部门、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管理责权,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从制度上为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供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切实推进预算公开,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改进预算编制办法,细化部门预算,逐步建立起部门预算编制与业务工作计划安排、中央转移支付分配与地方政府预算编制的协调和衔接机制,进一步调整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切实推进预算和投资公开,增强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依法执行预算。中央各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预算和财务管理,节约行政支出。

(三)进一步加强协调、指导和监督,确保中央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做好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工作,要求和督促各地抓紧落实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改进和完善相关办法;进一步加强对新增投资项目的跟踪检查,坚决查处和纠正重复建设、扩大过剩生产能力、破坏环境、损失浪费以及腐败等问题,切实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和宏观调控效果。

(四)加强金融监管协作,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各金融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沟通协作机制,健全应对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有效监控、预警和应急机制,通过加强协调、完善制度、规范市场、加强监管,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篇6: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报告

下面是来自美国阿莫科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一份最终审计报告实例,供参考。这份报告都是由审计项目主管编写并呈送给被审计单位经理、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由于这份报告将所有审计备忘录及其答复作为附件,篇幅较长,为缩短篇幅。我们仅在报告实例中列示了一份审计备忘录及其答复。

(一)报告的正文

前言

采用最好的工业实践为审计标准,我们由相同的审计人员对公司两个最大的炼油厂(怀丁和得克萨斯)的相同领域进行了“巡回”审计。这种审计方式为比较二者的内部控制和经营的效率、效果提供了总体思路和结构,并缩短了在第二个地点(得克萨斯)的审计时间。为确定怀丁炼油厂是否取得了通过比较得克萨斯炼油厂显示的良好经营状况,我们在完成得克萨斯炼油厂的审计之后,又返回怀丁炼油厂增加了一个星期的审计。我们相信,这种审计方式的改进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效果,并准备在其他地点的审计中运用。

目标和范围

为了对两个地点的经营活动进行比较,确定怀丁炼油厂的经营活动是否按照公司管理当局的意图进行并实施了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我们的审计检查了与原油收入、贮油装置、机动设备、内部审查、审计整改四个方面职能活动相关的记录、程序和政策,并评价了这些职能领域的内部控制状况。审计包括了截止 1993年9月30日之前12个月内已经完成的业务和报告。

意见和结果

原油收入方面

除了原油收入的计量和炼制原油磅数的计算方面需要改进之外,内部控制是充分的,并有效地发挥了作用。

收入计量:实地测试表明仪表显示的压力比被证实的实际压力平均每平方时低8磅。由于电脑采用仪表显示的压力数,所以因仪表不精确使每次计量的原油收入量

比实际多出0.01个百分点。重复的错误导致每年原油输入量比实际多14,400桶。我们建议你们评估计量仪表的灵敏度。

另外,我们在一份报告中发现两个仪表读数的第四位数字是令人迷惑的,装备部件表的编制员把最后的仪表读数往前四舍五入。计算机根据六位数字计算最终读数并在必要时自动将第四位数字四舍五入,于是,约1/3的读数比实际多出0.01个百分点。结果导致每年原油输入量比实际多4,800桶。我们请你们告诉装备部件的编制员采用正确的计算机生成读数。

被审单位答复:目前我们正在加强装备部件表的安装工作,以提高仪表计量的准确性并且在今年3月份我们举行了有关这方面工作的讨论。我们准备在1994年3月31日以前安装传感计量仪。另外,我们已通知装备部仪表的编制员(抄报员)纠正不正确的四舍五入计算做法。

输入量磅数计算:下面的事项不影响原油入库量的准确性,但错误地表示了余额的计算结果。

收入量分析员采用“十进制”加权平均比重将原油收入量的桶数换算成磅数,结果8月份原油实际加工量少报告了7.7MM磅。我们建议使用“三进制”可能更精确些。中心程序报据美国石油学会(API)公布的原油比重范围(38.5至43.5)来计算压缩系数。由于怀丁炼油厂原油加工量中90%的原油比重都在 38.5以下,我们测算表明多报原油加工量0.9MM磅。我们建议根据美国石油协会公布的标准重新确定原油比重范围,最好以20为起点。

被审计单位答复:关于原油加工量的重量单位换算,我们已于9月份开始采用每加仑加权平均磅数来计算;另外,关于较低的原油比重问题我们将在明年解决,准确地重新确定比重范围并与“炼厂收入量报告系统”采用的标准一致。

原油装置方面

除了“维修管理系统”的工作积压报告没有说明时间(小时)外,内部控制是充分的,并有效地发挥了作用。

工作单:对372份非预防性维修工作单(包括“维修管理系统”10月份未处理的积压报告),我们发现有350份(占94%)没有写明完成维修所需要的时间。为便于评估工作量和完成情况,我们建议今后应在送交给“维修管理系统”的工作单上注明所需要的时间(小时)。

被审计单位答复;关于在工作单上写明预计所需要的时间,我们正在改进过程中。我们准备在年末之前呈送给你们一份准确弥补过去缺陷的时间表。

机动设备

除一些拨款负担了不相关的采购支出外,内部控制是充分的并有效地发挥了作用。

拨款(专用的)

抽查了两项机动设备拨款的使用情况,发现都存在不恰当使用的问题。例如,用来购买小汽车的拨款(3128)#买了一台计算机,用来购买起重机的拨款(3145)#买了一辆小汽车。由于购买计算机的发票编入机动设备类发票的连续编码中,很显然,在资产分类帐中计算机作为小汽车入帐,同样,小汽车当作起重机记录于资产分类帐中。我们要求会计部门在内部审核时取得这类采购的批准,检查最近所有由拨款支付费用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被审计单位答复:我们已经取得计算机和小汽车两项采购业务的批准;另外,我们将在明年的内部审核中检查全部的相关业务。

内部审核方面

上一篇:我最敬佩的人―爷爷作文下一篇:煤矿全员考试卷(A)+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