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模式

2024-07-05

教育扶贫模式(精选8篇)

篇1:教育扶贫模式

“互联网+”模式提高教育扶贫水平初探

邓超

(湖南省株洲市 湖南工业大学 经贸学院 会计学1501班)

摘要:教育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角度来看,这是扶贫工程中一种“造血式”的扶贫;从家庭角度来看,是帮助一个家庭脱离贫困的根本之策。为进一步推进湖南省学生资助水平,本文立足湖南省扶贫现状,创新扶贫思维,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方式,初步探索以“互联网+”模式为主,配合现行教育扶贫政策的创新方法,以大数据集合分析的形式,提高我省贫困学生精准资助水平。

关键字:教育扶贫 “互联网+精准资助” 信息化

引言: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人文、经济等方面发展的有力举措。进一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更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中流砥柱。

一、我国“互联网+精准扶贫”发展状况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工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年,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的第一年。教育脱贫摆在第一位。

1)从信息化基础设施角度出发:基础通信运营商在全面实施农村宽带网络建设,降费提速的同时,政府充分发挥了中央企业企优势,借助运营商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和运营优势,全面帮助各级政府建设大数据精准扶贫平台,信息化主推精准扶贫,为提高精准教育扶贫贡献力量。

2)从扶贫对象角度出发:我国现行的精准扶贫政策暂时还处于简单的以脱离贫困为目的,笔者认为,扶贫的目的是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广大的贫困学生从教育扶贫中受益,除去帮助其完成学业,更要让他们具备自己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真正实现意义上的脱贫。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我国“精准教育扶贫”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精准扶贫”成为贫困地区发展后赶超的重要抓手。教育扶贫自然不例外。推进“互联网+精准教育扶贫”,不仅需要扶贫对象的自觉参与,更需要政府要有所作为;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贫困地区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功能。推动各类资源向困难群众集结,实现扶贫脱贫。

二、湖南省教育扶贫现状分析

1)湖南省高校积极响应教育扶贫政策

2016年1月22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54所高校代表聚集北京,共同商议教育助力扶贫攻坚。同时湖南省各高校也积极支持教育扶贫的推进,各省重点高校与 湖南科技大学,怀化学院,吉首学院等形成了有效的教育扶贫关系,共同促进了教育扶贫的发展。

2)贯彻教育扶贫初有成效

湖南省于2015年11月引发了关于湖南省教育扶贫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实行已将近一年,这一年里,以长沙市、怀化市、溆浦县教育(体)局为代表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吉首大学、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办学校,以及以株洲北师大附属学校、株洲景炎中学、株洲景弘中学、湘潭江声学校、湘潭云龙教育集团、湘乡育才学校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民办学校,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积极投身“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和社会反响,相关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同时湖南省还积极创新教育扶贫方式,今年下半年,省扶贫办与湖南联通合作共推互联网+精准扶贫,迈出了“互联网+”模式的第一步,后续发展非常值得探讨。

二“互联网+”模式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1)扶持谁

确定目标才能有的放矢,首先必须明确真正的贫困学生人口,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和信息共享特点,建立扶贫攻坚数据库,建党立卡,实现数据录入,整理,统计,对数据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通过数据数据分析,为每位贫困学生制定看得见,可量化,能落实的具体措施,这是解决教育扶贫的根本。只有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位贫困生,才算达到了精准扶贫。

2)谁来扶

其次,在建立扶贫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村等各级政府的扶贫责任,每个贫困对象和各级负责人在扶贫系统上需清晰明了。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互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基于互联网,开发扶贫系统APP移动端,数据时代,移动APP 能最大限度的为贫困生提供及时的资讯和帮助。

3)怎么扶

结合扶贫对象——贫困学生,找准扶贫脱贫的路子,因人施策制定个性化的扶贫方案,这些都需要一大数据的精准计算作为依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精准教育扶贫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要积极利用大数据带来的快速、高效和便捷来加快推进地区性贫困生精准扶贫工作。目前,我省的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数据和其背后所蕴含的信息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支撑。我国虽然已经经历了几次全国范围内的建档立卡,但数据存在不准确,更新不及时、不能满足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需要。有价值的数据是整个系统的生命。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科学的精准的统计与分析工作,才能够成为扶贫工作决策的依据。

三、典型案例分析

今年10月31日下午,湖南省扶贫办与中国联通湖南省分公司在长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互联网+精准扶贫”。湖南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脱贫攻坚,迈出了重要步伐。该项合作协议的达成,为我省贯彻教育扶贫,推进教育精准资助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教育扶贫一直力求真正达到帮扶困难地区的学生和家庭,如何达到信息的有效收集,除去充分利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信息资源外,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更能提高扶贫的精准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手段必将成为提高教育扶贫精准水平的主力军,如何让将人、财、智、物等各种资源精准对接到学校和每一位师生,是我省现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双方将本着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提供优质、创新服务的宗旨,依托湖南联通光纤网络和信息服务优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出信息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服务。根据协议,全省各级扶贫部门负责雨露计划信息化管理服务和雨露百事通APP应用工作的组织协调、宣传培训、监督指导,做好本地区扶贫业务受理、信息发布,配合本地联通公司做好本地区相关组织服务工作。湖南联通及其分支机构负责提供全省范围内的扶贫专项优质优惠服务,推出满足扶贫对象实际需求的系列化雨露计优惠通信产品,免费提供信息化技能辅导(智能手机应用)培训,提供专用雨露百事通APP软件安装使用辅导,扶贫优惠卡的发放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雨露百事通APP,以此来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获取政策、就业岗位、技能知识、项目申报和市场需求信息,这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大好事。省扶贫办将认真做好组织协调、业务对接、相关服务等工作,配合抓好 “互联网+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建设等有关事宜。

信息平台建设要紧扣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力求实用、简单、好操作、可推广。同时,各方要认真抓好平台宣传、扎实开展培训、全面搞好对接,使这一平台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扶贫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好助手”。

推进“互联网+精准扶贫”,是湖南联通参与扶贫工作、履行扶贫责任的又一具体行动。湖南联通各级分公司将配合各地扶贫开发主管部门,为“雨露计划”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为启动“互联网+精准扶贫”行动,湖南联通从技术、产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雨露百事通APP能够在智能终端上实现“雨露计划”申报和查询、实用技术学习、扶贫资金划拨等一系列功能,缩减了审批的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湖南联通专门为农村贫困人口设计了一个“雨露惠农包”,专供雨露百事通手机客户端使用,费用低、功能多、优惠力度大,切实让贫困人口得到实惠。

“以推广雨露计划、劳务协作脱贫等扶贫项目信息化应用为重点,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贫困村、贫困户等扶持对象的扶贫信息获取能力和扶贫部门干部的信息服务能力,更好地实现全省扶贫对象网上申报扶贫项目和其他扶贫项目管理信息化。”湖南联通有关负责人介绍,至2017年年底,将组织5000场现场推介活动,服务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30万人。

湖南联通与省扶贫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将迅速组建扶贫信息化工作队,深入市、县、乡、村,配合各级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启动“互联网+精准扶贫”行动,做好行动实施期间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撑,确保行动在全省顺利实施。

这是我省扶贫工程利用“互联网+”的典型举措之一,虽然还未涉及教育扶贫领域,但是教育扶贫工程的数据化是必然的。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在接受互联网和数据化能力最强,这是他们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互联网+”模式的精准扶贫政策,是我省贯彻教育扶贫战略,推进教育精准资助的可选途径。

文献参考:

《省扶贫处与中国联通合作共推“互联网+精准扶贫”》 人民网 湖南频道 《关于“互联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商群网

篇2:教育扶贫模式

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12月,是一家专业从事优质粮油种植、社会化服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黟县供销社持股40%,目前拥有社员2473户,优质粮油种植基地2.1万亩,各类农业机械90多台套,实现了山区粮油种植全程机械化,建立了专业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形成了育种、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式经营。

一、主要做法

合作社积极实践,探索解决了“种粮如何出效益,山区规模化机械化如何管理,产量与质量如何兼顾,一二三全产业链如何打造”等一系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构建了优质粮油产业产销一体化体系。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用工业理念、共享发展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整村流转“屏山模式”。在屏山、龙江、宏村、横岗等村整村流转土地4600余亩,每年每亩以国家稻谷收购价格乘500斤计算支付农民租金。同时,按每亩60元支付村集体管理费,实现了农民、村集体、合作社共赢发展。土地托管“碧山模式”。由碧山村村集体将2170亩土地全部流转,委托合作社代耕代种,提供从育秧到烘干的全程社会化服务,稻谷按最低高于国家收购价格每斤0.1元进行收购,病虫害采取生物农药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土地入股“田川模式”。在田川村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农民以43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以现金、管理入股,村集体以管理入股,村民组以闲置土地入股,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发展优质粮油。2016年田川合作社每股分红610元,村集体增收1.16万元,实现了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并有效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2017年对田川模式进行了复制推广,先后在黟县汪村、柏山、湖田、马道及黄山区等11个村建立了分社,土地股份合作基地达6000余亩。在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中推广效益更高的中草药、菊花等经济作物种植,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坚持共享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同当、共赢发展。实现抱团发展。依托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体系,及龙头企业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吸纳了26家家庭农场成立“有农优质粮生产油联合体”,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种植安排、统一机械化服务、统一收购、统一品牌销售”。目前共发展优质粮油基地2.1万亩,2017年实现粮油产量1.1万余吨,联合体也被评为全省首批示范联合体。在2018年国家稻谷收购价格大幅下调的情况下,合作社坚持发展优质粮油,抱团取暖,以高于国家稻谷收购价0.1元/斤——0.5元/斤价格回购成员稻谷,保障了成员的种植效益。建立服务平台。组建机械化服务队,制定服务标准和《优质粮油规模化种植手册》,为种粮大户提供从育秧、耕种、植保、收割、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2017年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机耕、机插秧、无人机植保、收割烘干等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5万多亩。提供社员金融互助帮扶。与黟县供销社资金互助部共同开发有农联合体专项贷款,为联合体成员提供规模化粮油种植专项担保贷款。2017年在柏山分社社员分红大会上,社员将分红存入资金互助部,实现社员互助发展。同时,合作社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实施农民创业接力棒计划,以现金和物资的形式向合作社内20户相对贫困家庭提供总计100万元免息无抵押贷款,每户可获得5万元资金支持。

三坚持差异发展。树立品牌兴企、突出产业融合,提高产出综合效益。在品牌经营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生态为主攻方向,以胚芽米系列为主打产品,严把品质、安全关,精心打造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在产业链打造上。推进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合作社已与微笑草帽(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合作,以农民土地、资产入股的形式,正在计划实施南山小镇项目,发展参与体验游,组织消费者亲身参与粮油种植、生产、收割、加工全过程,感受田园风光,着力打造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的农业休闲旅游,带动更多的村民收益。在现代流通体系上。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促进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同时,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从生产到加工全程可监控、可追溯,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优质大米。

四是坚持科技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黄山学院、黄山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协作。合作社专门建立了200亩的科技试验田,开展各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艺结合等各项试验,召开现场会,向社员推广。不定期召开各项农业种植、管理、农机操作等培训,举办“种粮标兵”、“农机竞技”等各项农业技能比赛,增加科技兴农意识,促进生产发展。

五是发挥基层供销社“为农、惠农、姓农”作用。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各分社场所、人员优势,正在逐步把基层供销社向各个村发展。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通过土地入股,把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规模化经营;在分社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服务场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采购销售、全程社会化服务,技术服务,农产品就地销售,物流代办,电子商务,社员资金互助等一系列服务;让更多的农户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受益,也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扶贫模式

一是土地流转帮扶。通过合作社自身产业经营发展,发挥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帮助贫困户增收。合作社四年来累计支付田租和分红1325.8万元,农民工工资580余万元,涵盖2854户农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200余元。其中贫困户 171户,支付贫困户租金 97.5万元,贫困户平均累计增收6600元。

二是帮扶贫困村成立土地入股合作社。帮助贫困村村集体成立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依托全程社会化服务,建立优质粮油种植基地,实现贫困村村集体、贫困户增收。

三是对接慈善基金帮扶。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合作社提供担保,基金会对合作社内20户相对贫困家庭提供总计100万元免息无抵押借款,每户平均可获得5万元创业发展资金支持。

四是直接捐赠。对口帮扶重点贫困村——柯村镇湖田村发展产业脱贫。结合湖田村实际情况,帮助湖田村成立了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发展黄山贡菊和有机水稻规模化种植。向湖田村捐赠水稻秧苗345万株、菊花苗8.1万株、生物有机肥15吨。

篇3:教育扶贫模式

一、教育扶贫移民工程

(一) 实施背景

我县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缘于王下乡。

该乡地处我县东北角, 属偏僻的少数民族山区。其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 是我县最边远、最贫困和教育发展最落后的少数民族乡镇, 也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贫困乡镇之一。历年来省领导和县领导都非常重视王下乡的扶贫工作, 可是虽然年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王下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 县委、县政府最终意识到, 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王下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单纯的“送钱”和“送物”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 “治穷先治愚, 扶贫先扶智, 扶智先扶教育”。昌江教育扶贫移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 具体做法及成果

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五点:一是从我县的实际出发, 制定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 不断推进。2007年把全县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纳入职业教育范围, 并实行“四免一补”;2008年将王下乡5个教学点全部小学生搬迁到王下中心校实施“教育移民”;2009年昌江思源实验学校正式招生;2010年“教育扶贫移民”范围扩大到全县各乡镇中学和中心校。

2006年秋季, 我县率先将王下乡271名初中生整体搬迁到县民族中学免费寄宿就读, 由政府出资“包吃、包住、包学费”。从此“教育扶贫移民”的扶贫模式在我县推行。

2007年春, 省委书记卫留成在我县调研时发现了我县“教育扶贫移民”这一典型, 并给予充分肯定。随后,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10个市县推广“昌江经验”, 确立了“海南教育扶贫移民”的科学发展新模式。

为扩大我县教育移民工程覆盖面, 进一步巩固教育移民的成果, 我县加大了实施教育移民的力度, 大力实施“一个推行、两级建设、三段移民”的教育移民工程。即在全县逐步推行教育移民;推进城乡两级教育移民工程建设;实施小学———初中———高中 (职校) 三段式教育移民扶贫工程。

2007年秋季, 我县将职教中心整体迁入太坡中学, 招收新生1200名, 实行“四免一补”“一包”“一联”“一帮”等优惠政策。

2008年8月1日昌江思源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奠基开工, 2009年9月1日投入使用。该校是一所以招收特困学生、孤儿为主的“教育移民”九年一贯制县级示范学校。目前在校生达1903名。二是对“教育移民”实行“三包” (包吃、包住、包入学) 。三是完善管理机制, 确保学生安心就读并建立行政领导联系学校和定期检查制度。我县分管教育的王文平副县长和教育局林伟局长直接联系县民族中学;成立“王下乡寄宿生管理办公室”;县教科局组织人员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家庭情况;建立王下乡寄宿生医疗费报销制度, 对移民学生的医疗费实报实销, 保障了学生在县城安心就读。四是与职业教育衔接, 解决好学生的出路问题。为防止教育与就业脱节, 我县确定了“贫困偏僻农村学生易地搬迁读书———职业教育———城镇就业”的思路,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移民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 加快县职教中心的建设, 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 实行“四免一补”政策 (免除学杂费、住宿费、信息费、课本费、补助学生生活费) 和联合办学等措施, 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五是争取每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个孩子能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接受培训教育, 然后由政府帮扶就业, 通过一人就业带动一户脱贫, 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三) 实施教育移民的几点启示

第一, 优质资源整合, 调整学校布局, 是少数民族山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实践表明,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是办学条件落后, 教师素质不高, 教育资源浪费。因此, 必须通过整合资源,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王下学校学生的“教育移民”不仅促进该地区教育的发展, 也带动了其他地区教育的发展。第二, 扶贫先扶智, 是创新扶贫模式促进民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 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程度不高, 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缺少创业精神是最根本的原因。通过对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良好教育, 开启智力, 培育精神, 实现一人受教育, 带动全村良好学风的养成;实现一人就业, 带动全家脱贫的目标, 就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不到位, 扶贫成果表面化, 脱贫又返贫的现象。第三, 关注弱势群体, 共享公平优质教育资源,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实现“和谐教育”过程中, 教育公平就是百姓们首要关注的“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我县率先在王下乡实行“教育扶贫移民”政策, 并推动全省性教育移民工程的实施, 是对长期以来处在教育边缘, 经济长期贫困落后的弱势群体, 特别是青少年受教育权利的一种补偿,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第四, 加快经济发展,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是各级政府始终不渝的施政理念。“改革是手段, 发展是目的, 惠民是根本”, 这是我们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坚持的施政指导思想, 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是我县党政领导工作的重点。王下“教育移民”充分体现了让改革发展成果直接惠及人民群众的施政理念。第五, 教育移民的直接受益者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精神面貌由无精打采向神采奕奕转变;二是学习态度由消极被动向自觉主动转变;三是学生视野由知识面狭窄向宽阔转变;四是学习成绩由差向中等、良好转变。

二、学前免费教育工程

(一) 我县学前教育现状

一是园数少, 不能满足幼儿入园需求。目前, 我县共有幼儿园21所。其中, 公办幼儿园仅有5所, 占全县幼儿园总数的23.3%;民办幼儿园16所, 占76.7%;在乡镇开办的幼儿园仅4所, 占19%;县城开办的幼儿园17所, 占81%。按“十一五”教育规划中幼儿教育入园率要达到85%的目标测算, 全县约9000名适龄儿童, 入园人数应为7650人左右, 而目前全县入园幼儿仅有6060人;全县办园数量至少应有25所128个班, 但目前全县仅有21所97个。从以上情况上看, 我县各项办园实际还不能满足全县幼儿的入园需求。而且城乡办园布局结构严重失衡, 县城密集, 乡镇稀疏, 城乡在园儿童人数比例为15∶2, 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差距巨大, 农村幼儿“无园入”问题十分突出。

二是在园幼儿人数少, 大部分农村儿童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目前, 全县有适龄儿童 (3至5周岁) 约9000人, 在园儿童6060人, 入园率约67.3%与全省发展目标85%相比低17.7个百分点。其中学前一年儿童 (5周岁) 1850人, 在园儿童1379人, 入园率为74.5%, 与全省发展目标85%仍低10.5个百分点。造成入园率不达标的学龄前儿童主要集中在乡镇农村, 大量农村学龄前儿童接受不到应有的幼儿教育。

三是幼儿教师数量少, 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县共有幼儿教师226人, 其中公办园教师65人, 民办园161人。按教育部颁布的1:3的幼儿教育每班配备教师标准来测算, 我县有6060名在园儿童, 应设170个班, 应配幼师为510名, 全县幼师缺口达到284人之多。由于幼儿教师配备数量不足, 人少事多, 教学工作任务重, 造成幼儿教师流动性大, 严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 推进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1. 办园模式与政策。

推进我县学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为了缩小我县城乡幼教差距, 满足广大农村儿童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必须从我县实际出发, 坚持公办与民办“两条腿走路”的办学体制, 加大公办园投入力度, 加强民办帮扶力度, 共同加快我县幼儿教育发展。争取1年~3年实现城乡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3年~5年实现城乡幼儿免费教育。

第一是加大公办学前教育投入, 实行学前班教育免费政策。按照“以乡镇中心校为主, 分类推进, 统一标准, 加快普及, 全面提高”的原则制定普及学前教育规划。在县城, 根据人口分布情况, 以街道为依托统一规划幼儿园;在农村, 把乡镇幼儿园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 将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学校布点通盘考虑, 根据人口、地理, 交通等条件, 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 设点办园, 争取在方圆3公里之内, 服务人口5000人的范围内设立学前班。实行扶弱的免费政策, 先扶持农村再到城区。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 逐步推进我县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第二是加强民办学前教育帮扶, 实行学前教育“民办公助”政策。长期以来,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我们在“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政策落实上并没任何实质性的扶持举措。当前我县经济社会正处快速发展时期, 地方财政有所增强, 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增多, 师资数量相对充足, 为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引导鼓励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采用“民办公助”的模式, 即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 政府与办园单位签订办园协议, 办园单位承担办园责任, 负责投资开办乡镇中心幼儿园, 入园学生政府财政补助学费和工作经费, 减轻社会力量办园风险, 保证幼儿园的基本效益, 正确引导鼓励民办幼儿园办园方式向农村转移, 加快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标准化管理。

第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加强幼儿教师培训的同时, 鼓励优秀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 逐步增加公办幼师比例, 充实幼儿教育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第二是建设一批专用的学前教育的设施和设备。一是利用近几年来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整合出来的多余场地、校舍, 兴办乡镇和村级幼儿园;二是利用收归地方管理的学校多余场地, 校舍办园;三是政府根据需要, 投资办园。第三是完善一套科学的学前教育管理模式。一是实行幼儿园办园准入和等级制度;二是规范学前教育的办学行为;三是大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四是建立学前教育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五是建立学前教育督导检查制度。

(三) 学前免费教育前景

我县实行农村学前班免费教育以来, 全面落实改革发展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 坚持“一年试点铺路、二年初具规模、三年完善提高”的发展思路, 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及村完小幼儿园建设。

2008年秋季, 我县免费学前教育仅在部分乡镇实施。当时仅有10所乡镇完小以上学校开设学前班, 共13个班级393人, 2009年春季又扩展为22所乡镇完小以上学校开设学前班, 共26个班级1107人, 到了2010年秋季已达2279人。较好地解决了乡镇幼儿无园入的问题。

篇4:湘西基础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索

关键词:湘西;基础教育;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湖南精准扶贫的现状

扶贫帮困一直是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历史使命,湖南作为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乡更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2013 年 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湘西自治州调研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在十八洞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此后在云南、贵州、广西、甘肃等扶贫工作会议中又对扶贫开发的意义、任务、目标、路径、时间和责任等进行了非常系统、全面的阐述,使“精准扶贫”形成体系。

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为湖南省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先后从三个方面高位、强力、有效地推进着湖南的“精准扶贫”。一是精准识贫,全面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一个不少、一个不多、一个不漏”的进行清查,为“扶真贫、真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精准扶贫,在产业项目、金融扶贫、住房、职业教育等方面完善思路、调整政策,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提高扶贫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精准管理,改革扶贫考核,建立约束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强化责任落实。

经过两年多的精准实施,湖南省贫困状况大有改观,特别是湘西自治州因地制宜发展以烟叶、杜仲、茶叶、柑橘、猕猴桃、油茶、蔬菜、百合、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积极发展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特色养殖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很多出去务工的农民工及子女也陆陆续续返乡,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扶贫先扶智,在“输血”的同时,要从源头上提高农民的造血功能,打破贫困的“循环累积效应”。

二、湘西州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辍学率严重

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湘西州地区中小学生辍学人数仍然居高不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家人进城务工,孩子一起进城做童工;这种现象在湘西州甚至全国都非常常见,孩子读到初一,因为学习压力没人辅导,心理无人抚慰,产生厌学情绪,家长就让孩子跟自己一起打工,一起挣钱等到成人后托人介绍一门亲事就成家,对家长来说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二是因经济能力被迫辍学;湘西州山多地少,少数民族聚居多,文化水平低,只能勉强度日,而学校三天一小补,五天一大补的补课现象严重,学生要缴纳很多补课费用,学杂费用过高是学生辍学的另一个原因。三是就业困难;我国自2000年大学扩招以后,每年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加上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就造成家长的投入不能产生满意的经济回报,使家长产生“读书无用”的感觉。四是因学校人数少,家长丧失了信心;很多偏远山区出现“一校一师一生”的尴尬境地,造成家长觉得只有一个老师,反正也学不到什么知识,还不如回家。

(二)学科结构不配套

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城区基础教育的学校对音乐、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专业老师的配备都比较完善。但偏远山区小学主要开设的课程是语文和数学,其他的课程如英语、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等因没有专业教师,有的只是语文或数学老师兼职代课,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知识比较片面,有的英语老师半路出家,发音不标准,使学生跟城区的差距日益扩大,严重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

(三)学历低年龄大

师资素质是教育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学历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即使在湘西,师资力量也集中在城区;偏远山区因生活条件差、待遇低,教师队伍流失严重,以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新分配的实习教师、“民转公”教师为主,且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他们的教学方式几十年如一日没有新意,观念陈旧懒于提升,教育质量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也阻碍了湘西孩子向前的道路。

(四)教学设施陈旧

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软硬件的齐头并进,“软件”师资力量的薄弱已经严重阻碍湘西州基础教育发展,但是硬件设施的落后更让人心寒。目前湘西州基础教育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大部分学校存在校舍面积严重不够,危房多、教学设施落后、缺乏体育教学器材和学科教学器材等问题。

三、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改善办学条件

省教育厅应统筹初中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城镇义务教育扩容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和资金,加大对湘西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的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校际间、城乡间差距。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学校重点加强图书馆(室)、实验室、体育场所、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以及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的改善,减少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

针对湘西地区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厌学导致的辍学和流失问题,进村入户摸底,了解具体原因。同时村干部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抓好贫困生的劝学工作,加强教育执法,依法推进控辍保学。对贫困生实行入学通知书、学生流失监控和辍学生返校通知书制度。通过媒体宣传、慈善助学、基金助学等多种途径,采取单位部门对口帮扶、干部职工及城镇居民对农村贫困生进行“一帮一”等多种形式,对贫困生广泛开展助学关爱活动。鼓励各地开发符合实际需要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因厌学而辍学。

(三)实施校校结对帮扶工程。

选取省内义务教育中的优质学校与贫困地区对应学段学校开展校校结对帮扶工作。支援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的骨干老师对受援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继续教育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指导;也可以各校选派一批老师进行一段时间的互换教学,支援学校的老师把各自优秀的教学经验教授给湘西地区的老师,也使湘西地区的学生充分享受到优秀学校老师的教学资源,受援学校的老师在优秀学校学习期间不仅能学习到优秀的经验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差距,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职称。另外还可以选派一部分学生到优秀学校进行插班学习,通过学习氛围的不同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

(四)加大面向湘西地区招生倾斜力度

目前省教育厅实施的“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面向湘西贫困地区和农村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使该地区的基础教育更加受到重视;因此应继续支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并对他们以后回乡工作给予优惠政策,在职称评定时优先晋升。

(五)提高教师待遇,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偏远地区教师待遇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但由于湘西地区教师普遍学历低、职称低,所以到手的工资也较低。因此要改善教师待遇,必须加大对湘西地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奖勤罚懒,激发他们的斗志。除此之外,精准落实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把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对农村公办学校教师进行公费体检,让偏远地区老师感受到关心和关怀。

(六)实现学科的均衡发展

要实现湘西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上级主管部门要在提高老师福利待遇的同时改善老师的住房条件,对教师家属进行妥善安置。除此之外还要针对音乐、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缩小城乡学生的差距,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各届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希望在习主席“精准扶贫”思路的领导下,湘西地区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能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改变传统思想重视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吴雪瑞,张燕.边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前沿,2015(2):286-287.

[2]万倩,简春阳.西部偏远地区小学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之初探[J].教育时空,2011(13):141-180.

篇5: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作会议典型材料

实施科技示范工程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邯郸市人民政府

2005年6月

我市根据新时期扶贫工作新形势新特点,把科技示范工程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围绕我市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突出科技先导作用,以项目为基础、园区为平台、科技示范为手段、脱贫致富为目的,集人才、项目、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一体,形成了县有扶贫科技示范园区、乡有扶贫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多层次科技扶贫示范体系。五个扶贫重点县已建成8个扶贫示范园区,园区面积达到8000亩;建成84个示范村;涌现出1480个示范户。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优选项目是基础

项目的科技含量、外在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科技示范工程的成败和扶贫重点村(户)的切身利益。实践中,我们坚持三个面向优选项目。一是面向市场选项目。项目的确定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当前市场、1未来市场,避免生产与销售的脱节。二是面向主导产业培育选项目。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优选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确保新上项目能够拉动和促进当地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后劲和可持续性。三是面向资源优势选项目。把项目的确定与当地资源优势、传统种养习惯、群众内在积极性结合起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增强贫困群体抗风险的能力。三年来,引进和嫁接种植优良品种70个、养殖品种12个;8个园区与34个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和引进中、高级人才47名。有260人既是项目业主,也是科技带头人。

二、园区建设是平台

扶贫科技示范工程是以园区为龙头,科技示范村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辐射点,带动广大贫困户脱贫为根本目标的新型科技扶贫模式。一是示范作用,即通过园区的示范,把新品种、新技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每个园区都设有试验区、推广区,让群众亲眼目睹学以致用。二是带动作用,即把成功的项目向扶贫重点村、户进行推广。8个园区仅周转羊就带动起70个示范村、1200个示范户。三是培训作用,即为贫困村培训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每个园区都有培训场所,聘有专业技术

人员,有专门培训经费,两年来,利用园区培训农民20000多人次,其中1300名农民成为科技示范户。四是市场化作用。即为贫困村优良品种的引进和产品销售提供平台。

三、机制创新是关键

我们主要进行了两项创新。一是完善投入机制。明确了“用活政府扶贫资金、撬动群众自有资金、吸纳社会资金”的总体思路,拓宽了融资渠道。初步形成了开发型、嫁接型、扶贫主导型、下岗职工投入型和招商引资型五种融资渠道,实现了扶贫科技工程项目资金投入多元化。如:经济住房中心投入1600万元兴建广平县扶贫示范园区;涉县园区制定优惠政策向社会公开招商引资,引进养殖大户18家,资金1200万元,在科技示范村、户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用政府补助激活群众自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使政府与农民的投资比例达到了1:1.1。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实现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园区法人的经济利益的有机统一,市先后出台《邯郸市扶贫开发科技示范园区管理意见》等3个规范性文件,就园区的发展计划、形式和内容等作了具体要求,明确“八有三提高”:八有:有详细的发展规划,培训基地,规范的运行模式,体现本县特色、符合扶贫性质的标志性建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措

施,详细的档案资料,科技实验场地,稳定的技术依托。三提高: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园区以独立法人经营,县扶贫办以扶贫资金补助为条件,双方签订《扶贫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共建协议书》,进一步明确了园区与扶贫机构的权力与义务,达到了政府、园区法人和贫困户三方利益的统一。

四、强化服务是保障

市委、市政府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多方面为示范工程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一是技术服务。整合农、林、畜、水、科技等部门的力量和优势,在种养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提供优种采购、节水灌溉、科学栽培、防疫灭病等方面技术。二是人才服务。从03年开始,每年从扶贫重点村中优选100名高中毕业生到河北农大学习,政府提供补助,为贫困村(户)接纳先进技术培养和储备人才资源。三是资金服务。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科技示范村(户)提供小额贷款,仅魏县就为600 个蔬菜示范户提供了480万元的资金支持。

科技示范有力推动了我市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一是加快了整村推进步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为重点村、户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

膀,全市有258个村、28万人口如期脱贫,60个村由原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去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比当期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出4个百分点。

二是形成了主导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魏县的果品、花卉、无公害蔬菜示范区已带动6个乡(镇)的16000贫困人口发展小杂果、蔬菜种植。涉县养殖园区的发展,迅速带动起40个村从事养殖业,全县优质羊存栏达到5万只,关防乡后岩村周转羊达2000多只。

三是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了新生的扶贫力量。政府扶贫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了由依靠政府向“三元化”(政府、民营企业家、扶贫对象)转变,政府资金投入也由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转变。8个园区4100万的总投资中,民营企业(包括工商资本)、政府投入的比例为85:15。示范村吸收群众投资1200万元,是当期政府投入的40%。借鉴科技示范工程建设资金的运作方法,三年来组织46名民营企业家投资2亿元,新上扶贫项目53个,带动4万多贫困人口脱贫。

篇6:嵩县旅游扶贫四大模式

嵩县旅游扶贫四大模式

扶贫模式之一:景区带动+帮扶结对扶贫模式

白云山、天池山、陆浑湖、云岩寺四大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助推区域旅游扶贫,采取社会帮扶结对。

扶贫模式之二:“产业大户+农民”的能人带富扶贫模式

嵩县各乡镇目前存在不少产业大户,核桃种植大户、葡萄种植大户、中草药种植大户、牛羊养殖大

户、乡村旅游接待大户、蔬菜种植大户等,政府可进一步扶持和引导,鼓励产业大户带动片区农民致富。

n

扶贫模式之三:“专业合作社+农户”

扶贫模式

嵩县适合组织专业合作社的行业门类包括:中草药种植合作社、乡村旅游接待合作社、现代农业生

产合作社、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合作社、生态农产统销专业合作社等。

n

扶贫模式之四:龙头企业+农用户扶贫模式

嵩县目前已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招商引资多个优质企业,尤其是中草药企业规模较大、优势突出,华东制药、洛阳顺势药业、民生药业等大企业,嵩县政府可应进一步引导、扶持,发展“企业+农户”

开发经营组织形式,实现企业扶贫。

四川大学教授

篇7:易地扶贫搬迁的来宾模式

广西来宾市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大石山区于一体的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全市有4个贫困县(市),其中金秀、忻城2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二五”期间列入全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有156个,2013年共有农村贫困人口46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大石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源林保护区。经过深入调研,该市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为此,来宾市专门成立了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副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9个工作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关机构。同时,还制定出台了《来宾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

来宾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功探索出了颇具特色的“四种新模式”。一是依托工业园区进行搬迁,整合资源安排就业。将兴宾区雷山村、武宜村三八屯、忻城县古林屯等地群众搬到相应工业园区,就近安排就业,并发动干部“一对一”帮扶解决搬迁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难题。

二是依托城镇化建设进行搬迁,城乡一体同步发展。在兴宾区、忻城县城区新区推进了一批安置房项目建设,共安置341户1801人。象州县将百丈乡大满村、那峨村、民进村委六屯等村屯群众125户593人搬迁到有接纳能力、交通便利、环境较好的城镇区域,不断壮大城镇规模。

三是依托旅游线路进行搬迁,培育产业促进增收。以金秀县为示范,围绕打造民俗体验、养生度假、观光探秘为一体的广西特色生态旅游名村目标,将长垌乡179户730人搬到金秀至平南公路沿线景区,组织群众展示瑶族歌舞、民间绝技,提供特色菜肴、地方民居,提高整体收入水平。

四是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搬迁,完善基础加快发展。对搬迁地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予以建设,配套学校、畜圈、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适用技术,调整种植结构,改变原居住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落后种养模式。

近几年,来宾市共成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13个,搬迁贫困村屯172个,安置贫困对象4680户22264人,有效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目标,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为“来宾模式”。

来宾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注重示范点的打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兴宾区迁江镇的雷山村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雷山村位于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西南部,因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异常恶劣,基础设施差,自然灾害频发。全村下辖7个村屯,有127户404人,耕地210亩,均分布在山脚下石缝中。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50元,村民基本靠低保维持生活。7个自然村屯中有4个至今未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电话,整个村没有学校、卫生所。

篇8:教育扶贫模式

一、研究区域概况

河池市是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特困地区,是广西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3年,河池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0.36%和0.31%,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仅占全国的0.093%、0.039%,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6.9%、12.8%。目前,河池仍有7个国家扶贫县,2个自治区贫困县,贫困人口达100.25万人。2012年7月6日,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旅游局在北京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力图探索新时期旅游扶贫新模式,重点启动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工作。

二、各县(区、市)贫困度测量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贫困的基本内涵,参考扶贫办测度贫困方法,本文建立贫困度指数,用以定量评价河池地区贫困状况的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方法

为得到更客观的赋权,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设P维可观测随机变量X=(X1,…,Xp),X线性依赖于少数几个可能难以观测的随机变量F1,F2,…,Fm(m<p)和p个附加的随机变量e1,e2,…,ep。因子分析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F解释了变量之间的相关;E(ei)显示了变量间的差异;矩阵A(A=(aij))为因子载荷矩阵,aij为因子载荷,是连接观测变量和因子变量之间的纽带,其值是Xi,Fj的协方差,即相关系数。将aij看作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权重,a,j的绝对值越大,Fj对于X,的载荷量越大,则说明Xi与Fj的相关程度越大。贫困度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i表示第i样本综合得分;Wj表示第j因子指标权重;Yij表示第i样本的第j因子的单项得分值。

(三)贫困度测算

在Excel表中建立2013年河池各县贫困度数据库。根据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利用Z-Score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然后求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特征向量及方差贡献率。最后,根据公式(2)测得河池各县贫困度综合得分见表2:

三、各县(区、市)资源禀赋测量

建立区域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3),并采用加权求和法,对各县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公式为: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及《河池旅游总体规划》整理计算出河池各县旅游资源禀赋得分表:

四、区域划分及模式分析

(一)区域划分

将表2和表4的结果在四象限图中进行耦合,得出河池市旅游扶贫四大类型区:Ⅰ区,资高贫低区,包括南丹、宜州;Ⅱ区,资高贫高区,包括巴马、天峨、凤山、东兰、大化、都安;Ⅲ区,资低贫低区,包括金城江;Ⅳ区,资低贫高区,包括环江、罗城。

(二)模式选择

1、资高贫低区——地方自主开发扶贫模式

地方自主开发模式是指在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下,由农民自主进行旅游开发,如村民合资组建旅游相关企业,或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旅游开发等。这种模式下必须有一个具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创造力和和领导才能的村民担当领导者。南丹、宜州的许多贫困地区地处景区附近,且临靠金城江这个强大的客源市场,宜发展都市居民周末休闲游,适合走“市场推动、自主开发、规模发展、政府规制”的扶贫发展道路。

2、双高区——政府扶持与国际援助扶贫模式

政府扶持与国际援助扶贫模式指通过向政府部门申请,与NGO和国际援助组织联系,争取到旅游扶贫试验区、PPT、ST-EP、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等项目,并提供政策、资金、培训、就业等支持,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大化、都安位于广西自治区“十二五”重点打造的巴马国际养生度假旅游区。

3、双低区——产业融合扶贫模式

产业融合模式是指将旅游业与本地的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并通过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金城江区是市区,旅游资源禀赋不高,但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基础较好,可以走产业联动模式,在旅游扶贫中借助相关产业的力量,实现联动发展,互惠互促。

4、资低贫高区——区域联动扶贫模式

区域联动模式指充分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相对比较优势,争取纳入大范围的精品旅游线路也可向附近发展较好的旅游区提供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本地的旅游经济融入整个大区的旅游发展中。环江、罗城可以通过挖掘文化特色,利用宜州刘三姐故乡的知名度,积极融入“宜罗环民俗风情”旅游区,以实现互惠共生,进而实现旅游扶贫。

五、旅游扶贫保障机制

(一)资金保障

建立河池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专项基金,在税收上缴及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河池重点关注;加大对河池的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生态补偿试点。争取自治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在试验区布局;坚持投融资模式的市场化和渠道的多样化;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授信支持,完善担保体系,扩大信贷投入。

(二)土地保障

充分利用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政策,积极争取大型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重点工程;支持具备条件的村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支持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和废弃矿区开发旅游。

(三)管理保障

成立建设河池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领导小组,由自治区领导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制度;加强与其他地区政府间旅游扶贫合作,实施跨行业、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完善旅游扶贫监督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四)人才保障

上一篇:厕所标语漫画下一篇:略谈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