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2024-06-24

《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通用16篇)

篇1:《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 写人记事类教材的教学策略与研究

乐平市双田横路小学 张帆

一、导课谈话(感受树林的美丽与宁静)

1、复习词语。(抽读、齐读)

2、师:在童年的一个清晨,一个雾蒙蒙的清晨,我和父亲,我们经过一片树林(出示图片:雾气蒙蒙的树林)就是这片雾蒙蒙的树林。你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3-8自然段。(1)引出两词。

师:在我们经过林子时,父亲突然停下来,他朝林子(出示:望了又望),他还用鼻子(闻了又闻),谁来读这两个词。

师:指着黑板上卡片,生齐读两词。师:这两个词中都有什么字?(又)师:两个词都有“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谁能说说这样的词语。(2-3人说一说)(2)读通句子。

师:让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句子中去读读。(出示句子:父亲突然站定„„有不少鸟。”)

指导学生读句(强调清晨鸟儿还没醒来,父亲是不会惊醒鸟儿的),以确定整篇课文的朗读基调:轻柔。(3)领会句意。

师:那父亲望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打开课本读第1-8自然段,在书上圈圈划划,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A.生自由读。B.交流。

师:那父亲到底望见了什么?(指名说后,出示相关句子)读读这句话,没有风,树枝却在动,父亲知道这是鸟儿在动。

师:而且他还闻到了鸟味,(出示相关句子)知道了林中有许多鸟。那谁来做做“看了又看”,“闻了又闻”的动作给同学们看一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师:父亲观察得 真仔细,真是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说后出示词语)父亲闻到的鸟的味道是一种怎样的味道?谁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出示句子)A.了解“热腾腾”的意思,训练贴、读、找、说ABB的词。

B.理解“焐”的意思(用手温暖孩子冰冷的手帮助理解),想象夜里的鸟儿是怎样焐出鸟味来的?

师:多么温馨的场面,让人在寒冷的夜里仍然觉得暖暖的,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暖意,来读读这句话。C.指导朗读。

D.通过 “父亲”和“我”的动作、发现对比,让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父亲”知道鸟儿这么多的事,原因就是因为“父亲”爱鸟。

师:正是因为父亲喜欢树林,喜欢小鸟,所以每次父亲经过树林,他总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让我们回到3-8自然段,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读这些句子。(分角色读)

师:父亲呀,每次来到这片树林,都会情不自禁地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所以他不光知道林中有没有鸟,连鸟儿什么时候唱歌都知道。(出示相关句子,同时鸟叫声响起)你看,父亲说得多准哪!这欢快、活泼的鸟声,告诉我们这时鸟儿是多么快活呀!(指名3人)

三、学习课文9-12自然段

1、的确,清晨的鸟儿和树林是那么快活,父亲这时也很快活。父亲的快活是因为鸟儿快活,树林快活。看看文中的插图,(出示插图)你感受到了父亲的快活吗?(出示:快活)谁能用“快活”来说说这幅画面的景象?(指名2~3人)父亲为树林和鸟儿那么和谐、那么有生机而快活,(出示句子:父亲又说:“听,„„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那我们就来读读这句话,看谁读得最快活,先练一练。(指名读)

2、理解句子:父亲又对我说:“ 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打中。

师:这时的父亲是多么快活,可是父亲的心情仅仅只有快活吗?还有些什么呢?读读课文13~15自然段吧,找找父亲的心里还有些什么呢? 生自由读。

谁来读一读,说一说。(出示相关句子)

现在我们就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感受,一齐来读读这几段话。

四、学习课文第16自然段

1、师:当小鸟快乐时,父亲就快活,小鸟可能有危险时,父亲就特别担心,这一切都因为父亲爱鸟,就像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那样,(引读)这样的父亲会成为猎人吗?

2、“我”会成为猎人吗?从哪里看出?(出示句子:“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读一读)

3、你会成为猎人吗?你想为鸟儿做些什么?

五、写话训练

师:(配乐)假如你是一只小鸟,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或许是对父亲,或许是对猎人,拿起我们手中的笔,写下你最想说的一句话。生自由写,请部分同学展示、交流。

师:这是鸟儿的心声,这是我们美好的心愿,如果世界上能多一些像父亲这样的人,我们人类就能和大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

让我们大声地说出我们的心愿——(出示,朗读:爱鸟吧——爱身边所有的生灵,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课后反思: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有着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有着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在与亲人谈话般的语言中,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多方面地深入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力求让学生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生字,考虑到第二课时的任务较重,所以将书写生字也放到了这一课时。第二课时: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我觉得,这堂课有这些地方比较好:

1、谈话导课,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儿童心理,能让儿童更加地去感受,促使儿童更快地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2、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学习课文。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的“知鸟爱鸟”,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

3、通过“父亲会是猎人吗?——我会是猎人吗?——你会是猎人吗?”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迫切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此处没有生硬的说教,通过老师的追问,“爱鸟吧——爱身边所有的生灵”这一感悟,可谓是水到渠成。另外,也使得学生站在鸟儿的角度上有话要说,有话能说,在这个环节中,很多孩子发出了感叹,如:我们是朋友,请保护我们吧;请收起你的猎枪,让我们能自由地飞翔„„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子。

篇2:《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29父亲和鸟》。本课主要讲了在童年时候的一天早晨,父亲带我从树林边走过,通过父亲和我关于鸟的对话,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父亲对鸟的了解和热爱。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内容。

1、学生认读生字词卡片。

2、指名回答课文中的我为什么高兴,快乐?

二、采用“读一问一答”的方法学习课文。

1、整体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思考:①课文中讲的事生发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 ②父亲为什么知道树林里有很多鸟? ③你从课文中或从课外阅读中知道多少有关鸟的知识?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① 指名读1自然段。② 师问:父亲一生最喜欢什么?

生答: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2)学习2自然段。

① 指名读2自然段。② 师问:课文中的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哪些人? 生答:童年的一天早晨,在树林里,父亲和我。(3)学习3-12自然段。①指名读3-12自然段。

②师问:父亲为什么知道树林里有鸟?找出相应的句子。生答: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③ 师问:父亲跟我说话时声音大吗?父亲对鸟有什么感情? 生答: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父亲很喜欢鸟儿。

④ 师问:鸟有气味吗?为什么?

生答:有气味。因为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⑤ 师问:鸟什么时刻最快活?

生答:清晨鸟唱歌的时刻。⑥ 师问:父亲什么时候最快活?为什么?

生答:鸟最快活的时候就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因为父亲喜欢鸟,把鸟当朋友,当亲人。⑦ 用“快活”一词说一句话。

(4)学习13-15自然段。①指名读13-15自然段。②师问:鸟在什么时候最容易被猎人打中?为什么? 生答:在鸟最快活,飞离树技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因为黎明时,翅膀潮湿,飞起来重。

(5)学习最后一句话。①齐读最后一句话。②师问:父亲不是猎人我为什么高兴?

生答:因为父亲对鸟太了解了,如果是猎人就会消灭很多鸟。③ 仔细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三、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想一想。学习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29父亲和鸟

父亲

我望闻

高兴

很轻

奇怪

篇3:《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预习课文, 读通生字;自主识字, 猜测字义

《父亲和鸟》这一课的识字目标是认识“蒙、喃、味、浓、腾、猎、黎”等7个生字。为实现识字目标, 实施教学时采取的方法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在课文既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理解字义, 随文识字。

我们知道学生的预习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细节问题, 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加上二年级的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基于此, 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预习任务:读、标、圈、画。“读”, 将课文读3~5遍, 要求读通句子。“标”, 标出自然段序号。“圈”, 将课后“我会认” (我和学生称之为“蓝色通道”) 里的生字在文中用“○”圈出并借助拼音读准。“画”, 生字连词的用“--”画出, 如“猎人”;不大明白的字词用“△”做记号, 自己读一读那个字词所在的句子, 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如若还是不大懂, 或对自己的猜测没把握, 就在“△”旁打上“?”, 待课堂上提出与师生共同解决。

以上预习任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找出生字, 借助拼音, 读准生字, 读通读顺课文, 实现对生字的自我认识。另外, 通过预习, 学生手、脑、口并用, 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到处留下预习的“足迹”, 不仅培养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也为培养学生今后“自觉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就是一个随文识字的过程, 初识生字是从课文入手的, 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 有了课文这一语言环境, 大部分生字的字音字义学生自己就能解决, 如“味”和“浓”。

二、检查预习, 随文正音;结合语境, 理解字义

预习的检查方法如果不科学, 就不能体现预习的作用, 因此如何有效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上我通过“检查预习”这一主体环节检查学生通读课文的情况, 这个“检查预习”就是通过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在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的过程中随文学习生字。此时学生预习的程度就是教学的起点, 因此我依据学生的朗读课文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同时结合语言环境, 指导记忆字形, 理解字义, 拓展词语运用, 实现迁移, 这样既实现了对课前预习的有效检查, 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

如“蒙”的教学 (“蒙”字在第三自然段) :

父亲突然站定, 朝雾蒙蒙的树林, 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 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在学生汇报朗读第三自然段后出示生字卡片“蒙”, 强调读好后鼻音, 根据“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的原则找出“蒙”在课文里的词语“雾蒙蒙”, 然后引导观察当天天气状况以及图片来理解“雾蒙蒙是什么样的”, 再利用图片进行词语的拓展运用, 引导学生在课件所出示的四幅雾蒙蒙的场景图中任意选择一个场景用上“雾蒙蒙”说一说, 可以说短语, 可以说句子。课堂中, 学生对这个词的运用异彩纷呈, 有的说:“清晨, 我在雾蒙蒙的公园里散步。”有的说:“雾蒙蒙的树林真美啊!”有的说:“我站在山上, 看到了雾蒙蒙的小山村。”……如此迁移运用后, 学生想不记住“雾蒙蒙”都难。

再比如“腾”的教学 (“腾”字在第八自然段) :

“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 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指名学生朗读第八自然段之后, 我是这样正音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明, “热腾腾”一词在作口语时还读成热腾腾 (一声) , 口语就是平常说话、聊天的语言, 所以你们以后听到别人说热腾腾 (一声) , 可千万别以为人家说错了, 在课文里, 我们还读“热腾腾” (二声) 。”接着马上通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了其他生词, 从而联系到对“热腾腾”一词的理解:什么叫“焐”?帮老师焐焐手。取暖就叫———焐, 鸟儿们是怎么“焐”的?鸟儿们一群一群地挤在一块儿取暖———焐得热腾腾的!理解了词义后就是拓展运用了, 这时候把“雾蒙蒙”和“热腾腾”进行整合:前面我们读了一个雾蒙蒙, 这又有一个热腾腾, 像这样ABB的词你还能说几个吗?

又如“猎”字。“猎”字在第十三自然段:

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 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 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同样由学生的朗读引出“猎”字的生字卡片, 我问:“猎”为什么是反犬旁?由于在语言环境中,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非常容易:因为猎人是捕杀动物的人, 而反犬旁和动物有关, 所以“猎”字是反犬旁。有了这样的理解, 给“猎”字换个偏旁变个字自然不在话下。

篇4:《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59-01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

3.品味文中的重点词语,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云彩比月亮跑得快。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景图,播放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夜色》这篇课文,今天老师再一次带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夜空。瞧!天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在云彩中穿行,多美的夜晚哪!快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们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地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师:瞧,月亮姐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复习生字,学习新词

出示生字、新词(点击课件)

师:原来月亮姐姐给我们带来的是知识的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师:月亮姐姐还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读这些词语。(点击词语)月亮姐姐给大家带来了多么宝贵礼物啊!看来小朋友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咱们就继续来学习课文。

(三)朗读和感悟

1.整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读课文,(课件出示)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后都知道了什么?

2.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月亮在云彩里穿行时是什么样的?

①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穿行”意思,如小鹿在树木里穿行。

②演一演:让三名学生做云彩,一名学生做月亮,演示月亮穿行的过程。

③课件演示月亮“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课件出示句子)

a、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b、为什么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④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2)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图)

①师:小朋友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在说什么?

②师: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张大勇和李小文说话的句子,再分角色读。

③师:大家一开始相信小文说的话吗?小文会有怎么样的表情呢?会说些什么?

④师:当别人不相信你的话时,你会怎么办?

⑤师(过渡):到底谁说得对,他又怎样证实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画李小文用什么办法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

(课件出示句子:李小文说得对,云彩确实比月亮跑得快)

①理解“确实”:的确,和事实相符。

(齐读第四自然段)

②师:你喜欢李小文吗?你觉得李小文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

1.师: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希望大家像李小文那样,留心观察生活,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多动脑筋来解决。

三、教学反思

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出示、视频演示、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如“穿行”一词,通过“演一演”的形式,让三名学生做云彩,一名学生做月亮,演示月亮穿行的过程。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自然明白了“穿行”的意思,笔者再说出词义,加深了学生对该词的理解。此外,学生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对话、男女生赛读等形式,领悟了“是云彩走得快,而不是月亮走得快”,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李小文是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事实真相,在看问题和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采取一定办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在朗读指导上不够到位与深入,有些关键词句如“一会儿明,一会儿暗”“是……不是……”等学生读得不到位时,笔者没有及时引导读好,今后可以通过范读等形式来指导学生朗读。

篇5: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

指导老师:隆晓琳

审核人:苟莎

《父亲和鸟》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文章对话描写突出,通过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质。应在儿童的生活经验,现实情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整合课程资源,挖掘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演表情,让学生进一步地意识到应该保护动物,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2、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

3、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父亲”那份非同寻常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词语朋友,这些词语朋友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说说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过渡: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来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吧。

二 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品读之一——体会“父亲的知鸟”之心

1、那么,你们又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父亲的知鸟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体现父亲知鸟的句子。

交流反馈,深入研读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明德小学

二年级语文

指导老师:隆晓琳

审核人:苟莎

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A、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B、“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C、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D、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2)父亲真了不起,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这鸟类专家为什么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谁来读一读?

出示: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谁知道,父亲在说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呢?

在“嗯,还有鸟味。”前又会有什么动作或神态呢?说话的声音呢?

你能把父亲的话读出来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轻一点,别惊动林中的小鸟!

(3)真的有鸟味吗?出示:“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冬天,我们的小手都快冻僵了,妈妈拿什么为你们焐手的?小鸟们是怎样将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4)父亲还知道什么?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什么时候鸟最快活?你能给快活换个词吗?你什么时候最快活?快活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到林子里感受他们的快乐吧!

是啊,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他们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低飞,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你听,它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诉说________

生: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假如你们就是鸟儿,你们会怎么说?树林,你们为什么如此快活?鸟明德小学

二年级语文

指导老师:隆晓琳

审核人:苟莎

儿,你又为什么如此快活?对,多么美好的清晨!生: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5)但父亲知道鸟儿最幸福的时刻也是鸟儿最危险的时刻。出示: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一瞬间”是多长的时间?

你能感受到父亲说这话时的心情吗?

谁能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为什么呢?

3、父亲真不愧是个鸟类专家,那他为什么对鸟有如此超乎寻常的了解呢?(生答)

千言万语化为一个字,那就是——“爱”。

(二)品读之二——体会父亲的爱鸟 之情

1、你还能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对鸟的热爱?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反馈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

父亲为什么而快活?此时,你看到父亲快活的神情了吗?

情境引读:此时,林中的小鸟多么欢快,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舞蹈,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此时我知道——

生读——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

清晨的小鸟是最活跃的,她扑楞楞,展翅飞翔,忙着捕捉害虫,此时父亲——

生读——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

小鸟是快乐的,树林是快乐的,父亲更是快乐的。他为小鸟的快乐而快乐。

生读——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

(三)品读之三------体会护鸟心愿

1、此时,我真高兴,父亲——生:不是猎人。父亲是——

2、父亲不是猎人,我为什么如此高兴?

3、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他是鸟儿的朋友,一位爱鸟、知鸟、护鸟的人。孩子们,父亲经常来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明德小学

二年级语文

指导老师:隆晓琳

审核人:苟莎

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父亲一样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

三 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同桌分别演父亲和孩子,练习对话。全班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孩子的话,老师给课文加入提示语。

2.鸟儿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它们也渴望自由的生活,害怕猎人的枪声,害怕狭小的笼子,让我们来听听小鸟的心声。(播放课件《我是一只小小鸟》)

3、听完了小鸟的心声,你想对谁说些什么?用“我想对__说:_____”的句式说话。

四、课外作业:

1、摘抄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对话;

2用你擅长的方式制作一个爱护小鸟的公益广告。(绘画、写几句话、电脑制作、歌曲改编等,准备好了之后拿到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父亲 和 鸟 ∣

篇6:《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第一遍默读,只有寥寥的几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接着再让学生标记出“我”和“父亲”的言语,反复阅读,并让学生进行交流:从阅读中你明白了什么?从哪些话中能体会出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让学生反复读出这些话并谈一谈感受,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你是怎样理解的,表明了“我”怎样的心愿。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最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言语形象的感知、言语情感的感受、言语内涵的感悟,去领悟作者怎样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和技能,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言语内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语情感。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课文精妙、典型的言语现象和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能和技巧一起凸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结构图式,为学生正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语言,做好铺垫。教例中通过学生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读中,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词句(怎样写)向语言“内核“(为什么这样写)进军。这样,在学生三次读中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言语规律: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今后在写作中表达方式单一、呆板的现象,真正地达到了学习语言,提高语文之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语感有整体性特征,客观的言语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语像感、语意感、语情感、语音感、语技感等,是交融在一起的。语像中包含了语音语意语情,语音语意语情有时又渗透在语像中,而以上四方面又体现在语技感中,对一因素的感悟程度往往会影响对其他因素的感悟。

篇7:《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备完课后,我想试试孩子们的问题意识,于是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大体能把课文读通以后,我对孩子们说:“老师读完这篇课文后,头脑中产生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你有没有问题,看谁的问题好?”这样一说,有孩子就开始认真再读课文了,看着学生读得差不多了,我让他们把自己的问题先写在书上,我下去溜达看了一下,一看,果真有孩子把问题给提出来了,而且还不只一个。孩子们在大量读书中,对文章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时,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为什么父亲能闻出鸟的味道而我不能?”多好的问题!我马上抓住这个问题,引领孩子们开始读课文。我说:“其实有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找一找。”一会儿,孩子们划完了,很多孩子举起了手。

“因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什么”

“我觉得父亲对鸟非常了解,所以他才能闻出鸟的味道。”

“那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对鸟非常了解呢?”

孩子们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就这样,孩子们边交流边朗读,“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恩,还有鸟味。”“听,鸟要唱歌了。”“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由他们自己提出的几个问题迎刃而解了。最后,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了鸟的这个小秘密,会不会去伤害小鸟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鸟类朋友?”孩子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室里更加热闹了。

篇8:《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片段一]

开课:

教师板书课题, 读题引导学生质疑。

生1:父亲、树林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2:为什么要用“父亲、树林和鸟”做文章题目?

师:同学们针对文章题目所提的问题很好, 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结课:

师:“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 因为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父亲爱鸟, 不会伤害鸟。

师:有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是一个猎人, 他经常打鸟, 为此, 那个小朋友写了一首诗劝他的父亲不应该伤害鸟类。

(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诗歌《爸爸, 我恨死了你的猎枪》)

师:请你也写一首爱鸟的诗歌或一则广告吧!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拿出笔来准备写, 许多学生面露难色, 无从下手。不久下课铃响了, 老师出示了两则爱鸟的广告, 学生齐读, 下课。教师只字未提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

[片段二]

开课与第一位教师大致相同。

结课:

师:从树林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 是鸟儿最快活的时候, 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看看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父亲此时非常担忧鸟的安全, 因为这时鸟儿的翅膀潮湿, 飞起来很沉重, 很容易被猎人打中。

生2:我还体会到父亲此时内心很矛盾。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父亲这时内心很矛盾?

生: (思考片刻) 我从“过了一会”看出父亲内心十分矛盾, 他希望鸟儿快乐, 同时又担忧鸟儿被猎人击中, 所以停了好一会儿才说话。

师:你的体会很好。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多么热爱小鸟的父亲呀!乐小鸟之乐, 忧小鸟之忧。试试看, 能读好这部分吗?

(学生先自由练习读, 然后教师指名读, 读得非常到位。)

师:读到这里, 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点什么呢?

生1:你真是一位保护生态环境的专家, 对鸟这么了解。

生2:你真是一位护鸟的好父亲, 我们应该向你学习。

(部分学生笑了起来。)

师:请你说一说, 你听了他对父亲说的话, 为什么笑了?

生:文章并没有讲父亲是怎样护鸟的。

师:哦, 是吗?

生: (迫不及待地站起来) 我说的没错, 父亲这样懂鸟、爱鸟, 为鸟高兴, 为鸟担忧, 他怎么可能不保护鸟呢?

(不少学生听了频频点头。)

师:你的体会合情合理。难怪课文一开头就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会唱歌的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能从课文中找到有关句子来证明吗?

生:我从父亲为鸟儿担忧读出了他对鸟儿的喜爱。

师:说得真好? (板书:因为爱……) 因为爱, 父亲才会如此为鸟儿担忧。其实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个“爱”呀!你还可以说———

生1:因为爱, 父亲能从摇动的树叶判断树林中有鸟。因为爱, 父亲能从前方的林子里闻到鸟味。

生2:因为爱, 父亲能从鸟的叫声中听出快乐来。

生3:因为爱, 父亲说话才这样轻声, 生怕惊动了树林中的鸟。

生4:因为爱——

(学生动情地读着, 说着, 同时也被感动着。)

师:是啊, 这是爱, 这是真正的爱!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父亲对鸟的真切了解, 道出了鸟儿是父亲一生的最爱, 现在你们明白文章为什么以《父亲、树林和鸟》为题了吗?

生1:现在我明白了, 文章以《父亲、树林和鸟》为题, 是为了突出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

生2:这也是为了吸引读者去探求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师:是呀!通过学文, 我们在了解父亲、敬佩父亲的同时, 不禁为他爱鸟的真情所感动。同这位可亲可敬的父亲相比, 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我以后不捉鸟了。

生2:我以后不戏弄小动物了。生3:我再不吃野生动物的肉了。……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 如果我们也像父亲爱鸟一样去爱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景, 那么在尊重他 (它) 们, 了解他 (它) 们, 接近他 (它) 们的过程中, 就能得到种种快乐与启示, 得到真正的朋友。

分析与思考:

上述两种结课同是围绕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展开, 但是效果却截然不同。怎样结课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产生“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呢?

1.结课要与开课相互呼应, 真正体现学生从质疑到释疑这一过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它浓缩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就像圆圆的靶心, 吸引着我们走进文本的深处。两位老师开课时都引导学生就文章的题目质疑, 这很好。然而第一位教师开课引导学生质疑, 结课却未释疑。第二位教师, 结课时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 抓住中心句回归文本, 引导学生用“因为有爱”巧说句子, 使学生历经整个解疑的过程, 实实在在理解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正所谓“涉深水者观蛟龙, 涉浅水者观鱼虾”。

2.结课要回顾全文, 营造氛围,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受到思想教育。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 教育离不开爱, 教学情为先。”是的, 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 打动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也是情。片段一, 结课时老师“另起炉灶”, 让学生朗读与课文联系不紧的诗歌和写广告。学生与文本似乎隔着一堵墙, 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 无法理解“父亲”爱鸟的痴情, 自然也不可能受到情感熏陶, 思想教育犹如贴标签。片段二, 结课时教师照应开头, 回顾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过了一会”这个词, 结合上下文, 使学生体会出“父亲”对鸟儿的担忧, 悟出“父亲”一生最爱鸟这一中心, 然后围绕这一中心句, 用“因为爱”这一句式说句子, 并用煽情的语言创设情境, 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 爱“父亲”之所爱, 忧“父亲”之所忧, 使爱鸟、护鸟不再是口号, 而是深深植入学生心中的意识。

篇9:《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1.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故事,题目叫——《北风和小鱼》(注意纠正“北”和“风”的读音)。

2.瞧,小鱼来了,它们吐了好多小泡泡,你认识吗?

(1)(出示:颜色梧桐树躲进浮出水面知道)

(2)啊,这儿有两个大泡泡,谁认识?(出示: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指名读)

(3)你见过“鹅毛大雪”吗?想不想看一看?(视频映示:大雪飘飞)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让我们感觉雪下得好大呀!

(4)(出示: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这两个词语泡泡躲进了句子里,你还会读吗?

3.大家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通顺?(学生自读课文)

二、扮演角色,走进故事,读懂内容

1.寒冷的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播放北风呼啸的音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读后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冬天的严寒,进行交流)

(1)草地。(出示插图和文字:“它向草地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瞧,小草变成什么样了?看一看图,读一渎句子,再想一想。你觉得北风这时候心里怎么样?(觉得自己了不起,本领高强。)能把这句话读好吗?(指名读)北风认为还有谁怕它?

(2)梧桐树。(出示插图和文字:“它向梧桐树吹一吹,梧秃秃”一词以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认读)(指名读句子)北风,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扮演北风,想象它的得意洋洋)教师指导读句子。

(3)鸟儿。(出示插图和文字:“它向鸟儿吹一吹,鸟儿躲进了窝。”)小鸟,你们为什么躲进窝呢?(学生扮作小鸟,想象着说)教师指导读句子

(4)难怪北风认为大家都怕它。(出示: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学生扮演北风,做出动作,教师指导读句子)

(5)好一个洋洋得意的北风啊,它觉得大家都怕它。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大家真的都怕它吗?看,谁来了!(出示北风和小鱼图)现在,我们的教室就是这条小河,你们就是可爱的小鱼。我们一起来渎:“小鱼听了——”(出示: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小鱼们,到底怕不怕?谁再来读句子。

4.听了小鱼的话,北风气极了。(出示:“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什么叫“气极了”?看看图画,北风什么样?(学生观察图画交流:北风生气的时候瞪大眼珠,挑起眉毛,皱着鼻子,拼命在吹气)你们看北风这副模样,这时它心里会怎么想呢?(播放北风呼啸的声音)(学生想象北风发怒的样子和它的心理活动)小鱼,你竟敢不怕我?哼,让你尝尝我的厉害!(引读:于是它——猛吹一口气……)

5.小鱼们,你们怕不怕?引读: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6.北风为什么“非常得意”呢?你觉得北风怎么样?(盲目自大、很可笑)

7.齐读课文。

三、积累句式,联系生活。练习表达

1.除了小鱼,还有谁不怕北风?

2.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出示)小鱼不怕北风,在水底捉迷藏。____不怕北风,____。

(出示相关图画:梅花不怕北风,在寒冬腊月开放;松树不怕北风,在风雪中挺立;小朋友不怕北风,在雪地里玩耍,有的跳绳,有的溜冰,有的打雪仗)

四、比较异同,自我发现,趣味识写

1.学习“知、和、树、面”四个生字的书写。

(1)出示:知、和、树、面这四个字的笔顺是什么?一边看课本,一边用小手画一画,等会儿请你来当小老师。(学生自学笔顺)

(2)(出示:知和)这两个字,看看有点像,哪儿像?复习“口”的笔顺。“知”与“和”比比,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写“知”左半边的笔顺。(指名书空)“和”的左半边呢?(指名书空)

(3)“树”和“面”的笔顺,你记住了吗?(全班书空)小游戏:看谁反应快,最先说出“树”的第六笔是什么?“面”的第五笔呢?

(4)仔细看看田字格里的“知、和、树、面”四个字,想一想怎样写才漂亮?(学生读帖)

(5)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①“知”与“和”都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边大右边小,而且“口”要写在右半格的中间。②“树”这个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一点儿。(教师范写,边写边指导)③教师范写“面”。学生一边看一边想:要想把这个字写漂亮,什么地方要特别注意?你能像老师这样编个小口诀吗?(横下一撇不能长,下半部分扁而宽)

2.学生描红,仿影练写。

【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这一课时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对“知、和、树、面”几个生字,能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阅读走进语境,进入角色,想象北风“吹一吹”时的得意,体会小鱼们“就不怕”的勇敢和“捉迷藏”的快乐;感受北风自以为了不起和“哪里知道”的背后的可笑,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想象、体会和感受;学生能从文本出发,联想现实生活中像小鱼一样勇敢的蜡梅、青松、小朋友们的快乐,并学习课文中的句式,练习表达。

这一课教学之所以能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从备课的角度来说,以下两点尤为突出,应予坚持。

其一,一节课究竟应该引领学生“学会”些什么?教师应坚持“语文”的立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任务和重点。譬如,《北风和小鱼》这一课,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认识生字词,能读通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但由于学生读书遇到生字新词还得借助拼音,而对课文中北风的自大与可笑,小鱼的勇敢和快乐又感受不深,所以,朗读难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就应针对这种情况,确立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读书上狠下工夫,着力促进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其二,怎样让学生“学会”呢?教师应站在学生主场,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主动经历学习过程,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感受,悟得方法、获得发展。譬如,在这一课时中,复习字词,是让学生玩“小鱼泡泡”游戏;阅读课文,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入故事情境;教师还恰当运用了图画、录音、视频、语言描述等手段,把识字、写字与阅读,把“读”与“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将“观察”“思考”“想象”“表演”“体验”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无疑,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会”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促使他们越来越“会学”语文,“乐学”语文。

篇10:《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备《父亲和鸟》这一课时,看了好几遍文章,摸不清文章到底要讲什么,感觉有些难懂,后来联系上本单元的爱护环境主题,再读课文,读着读着仿佛就走进了古老的童话世界。作者利用儿子和父亲的感受对比衬托出父亲对鸟和树林的特殊情怀,抓住主题入手解读文本就容易了许多。

语文教学把环节简洁化,可以无形中把自主学习的过程还给孩子。课始,领着孩子回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识字七爱护动物的拍手歌,《“红领巾”真好》中“红领巾”对小鸟的呵护,《浅水洼里的小鱼》小孩子对小鱼的在乎,读本节课课题,猜猜父亲和鸟的关系?或是父亲对鸟儿会怎样?轻松认识到本节课的主旨后,利用一个问题“从哪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爱鸟”贯穿始末。(但感觉这个问题有点专业)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句子,孩子们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句子,顺子孩子的思路读下去,体会知鸟、爱鸟。作者通过笔墨渲染父亲知鸟,文中的句子很适合孩子反复读,父亲的喃喃、轻手轻脚、张望的动作,引导孩子在读与模仿中体会父亲内心。孩子们明白了父亲很喜欢鸟,也很懂得鸟,对鸟的习性了如指掌:知道鸟什么时候最快活,什么时候最容易被打中,这“焐”的理解,采用演示法来解决真是不错,活跃了氛围,提起了孩子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我顺势抛出问题:父亲这么懂鸟,如果他是猎人,会有什么结果?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父亲会打到很多鸟,有的说父亲会是好猎人,收获大大的„„我见时机成熟,马上问: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孩子们恍然大悟“我”受到父亲的感染也很喜欢鸟,我很想保护鸟。这样层层引导,由潜入深,不漏痕迹地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效果不错。

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样一个难理解的问题此时已经可以水到渠成的找到问题答案。

篇11: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袁艾华

《父亲和鸟》是一篇蕴含深挚感情的课文,整篇文章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爱,阅读本篇课文让人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的第一课时以熟读课文,学习生字为主。第二课时则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在第二课时中我首先复习课后的词语,巩固了对本课字词的认读记忆,同时也在现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为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然后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课文,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让孩子去感受,促使孩子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老师的评价更是让学生感受到真切的人文关怀。这些鼓励性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激发他们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文章最后一段是个难点,那么 通过“父亲若是猎人”的问题的引导,学生迫切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此处没有生硬的说教,通过老师的一系列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

篇12:《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仔细的翻阅了教师用书,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主要问题有:①质疑课题,“父亲”

“树林”“鸟”三个词并列,让你想到了什么?②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内容。③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热爱?④课文插图,图上有什么人?图上有什么?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在看什么?画面上有鸟吗?你有什么感受?以上几个问题主要是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孩子们一般都能够回答出以上问题,但是对于读后的感受,学生自己的理解很少,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甚至是没有感受,我想我应该再教一教学生如何去感受。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课文第一句话“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你重读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读?板书在黑板上,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写,之后的课文内容教学,学生需要随时回到这一句话上。

接着(1)自由朗读课文3-9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望”的语句。找到以后,学生齐读思考①树林里很安静,什么也看不清,父亲是怎么知道树林里没有鸟的?②你能尝试做做这些动作吗?体会父亲的心情。

第三自然段提的问题:①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幽深”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此的感受?提出问题之后,一部分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说出“幽深”的大意。但是感受却很少,在学生没有感受的情况下,我应该再让学生读,仔细的读,分小组读,男女互读等等。另外,这里应该再加入一个仿写,多个修饰语连用,体会词语表达的丰富性。因为我本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忽略了给学生将生活中的美呈现在课堂的机会。

第六自然段的教学,我主要是想通过两个词语“凝神静气”和“像树一般兀立”从父亲的神态、动作来体会父亲观察细致而专注,通过学生做动作,读句子,孩子们能够体会出父亲观察的认真,仔细。

第八自然段“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观察非常仔细,也说明他喜爱、了解树林和鸟,能从几片叶子动就能判断出有鸟儿。)那父亲在望鸟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呢?找一找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找到之后把“我”的表现与父亲的表现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觉?对于学生说自己的感觉,真的是很恼火,学生说不出自己的感觉,我也是非常苦恼,前后我去查找一下,如何教学此类问题。

接着读15-19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从父亲的对话中,你对鸟儿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什么感受?

另外,在14、15、16自然段,有一个语文知识。幸好提前备了课,不然就错过了。

第20自然段,朗读思考①父亲的这种喜爱中还包含着什么感情?②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③为什么这时小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呢?

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我先让学生说说猎人的特点,说了之后再假设父亲做猎人,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提了这两个问题之后,再说说“我”感到高兴的原因。

课文上完以后,我没有总结,应该让学生思考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升华主题,让学生体会父亲“知鸟爱鸟”,热爱大自然。另外,课后习题也没有讲,在讲课后第一题时,先让学生提取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加深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感受父亲的形象,提升阅读能力。课后第二题,加点部分让学生先说感受,再仿写几个句子,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生动的语言。

篇13:《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关键词:语文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91-1

一、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来到了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九寨沟,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九寨沟图片)

一进入景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出示“一进入景区,就……”的句式回答)

“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教师随机板书:童话世界。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一起去欣赏这一神奇的童话世界。

(二)默读感悟,集体交流

1.你找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教师随机板书:雪峰、森林、瀑布、湖泊。

教师总结:这些都属于什么?板书:自然风光。

2.作者究竟是怎样具体描绘这些风光的呢?指名说,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借助图片理解“直插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说一说雪峰有什么特点。

出示:()的雪峰总结(高)

指导学生朗读。

观赏完了雪峰,我们来到了九寨的沟谷中。

出示:“大大小小的湖泊……五彩斑斓。”

师:看图解释“五彩斑斓”你感受到什么?(美)“大大小小”“颗颗”说明了什么?(多)你还能找出湖泊的什么特点?出示()的湖泊(清)

师:你能读出它的美吗?指导朗读。

出示:“每当天气……‘五彩池’。”看图解释“五彩缤纷”。

师:为什么这儿有这么多颜色呢,会形成“五花海五彩池的独特景观呢”?[因为蓝天、白云、绿树、雪峰都倒映在湖水中]。(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感受?(美)学生评读。

九寨沟的森林又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句子“从河谷至……森林”

指名说,教师总结:“多”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遍布)指导朗读 集体读。

师:由于河谷的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形成了一道瀑布。

出示:“由于……蔚为壮观。”指名读,学生欣赏图片。解释:白练腾空。

师:如果你此时此刻就站在瀑布脚下,你会想到用哪些诗句来赞美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总结:九寨沟的瀑布真是壮观啊!出示(壮观)的瀑布谁来读一读?

师:九寨沟除了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之外,更有着稀世的野生动物,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向森林深处走去,看能不能找到你感兴趣的动物。

(三)小组研读,互动探究

自读第四自然段,你最喜欢那种动物,好好读读,说说它为什么惹你喜爱?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二、教学反思

1.平等对话——从师生关系中“寻美”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师生间的民主与和谐。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和求知欲是不能用强制的办法激起和维系的。所以,教师必须开放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构建师生之间多边的、立体的互动结构,留给学生“交往”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才能闪现出探究智慧的火花,激起无穷的兴趣。

2.合作探究——从学习方式中“寻美”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组合搭配,组成4~6人为一学习单位的合作小组。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具有一定合作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与交流,并推荐学习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织活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及反馈能够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小组成员互相沟通,真正互动起来,从而达到互相激励,促进自主学习,高效实现目标的目的。

3.激励探索——从评价手段中“寻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学生的想法,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这才能让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不断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去充分体验“再创造”的快乐。

4.开拓创新——从教学资源中“寻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保持下去,终生不弃,教学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天文、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教师要挖掘教育资源,重组教学信息,找准切入点,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

篇14: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当学生找出这一句后。

师:什么时候你会望了又望?

生:路过玩具店,肯德鸡店……

师: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开心,希望爸爸妈妈也买一个。

师:那你能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吗?

生:开心,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感情朗读)

师:老师这里有个疑问,为什么要用“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呢?请四人一组讨论

生1:我从“又”字体会到父亲非常高兴。

生2:父亲有可能很喜欢鸟味,就好象闻到什么糖。

师:你平常喜欢闻鸟味吗?

生:不喜欢。

师:而父亲呢,他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很喜欢鸟,很开心,快活。

师:你就是父亲,读出开心、快活。

父亲“望了又望”望到了树枝在动,知道了树上有许多鸟,而“我”站在父亲身边感受不到树上有鸟。父亲“闻了又闻”,闻到了鸟味,而“我”从来没听到过鸟还有味道。通过父亲和儿子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非常了解,像位鸟类专家。

语文是灵动的生命体。回归生活、回归主体、回归生命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语文阅读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的过程。而我们教师在这么美好的领域里要为学生做点什么呢?

篇15: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

课文中有一些关键词,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如第六自然段中“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紧紧抓住“茫然”这个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这个句子中“茫然”意思是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我提问:“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第一:“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有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第二:父亲“望了望”“闻了又闻”就知道林子里有很多鸟,我茫然。第三:父亲说话是“喃喃”,我茫然。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

2、续写故事,提升情感。

学完全文,学生已经知晓父亲知鸟,更爱鸟。此时我采取续写故事,提升学生的爱鸟情感。我播放音频:《我是一只小小鸟》,然后播放视频:鸟妈妈带着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突然一声枪响,鸟妈妈被击中落地。受惊的小鸟只有躲在树林中哭泣。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故事,此时学生的情感需要流露,我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故事,并写下来。这样的处理,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自主学习生字。

本课生字共有13个,在前面几个单元我已经教会了学生很多识字方法,因此本课我采用学生自主识字,“看谁是识字王”的竞争方式。学生纷纷说出识字方法,争当“识字王”,出现很多识字方法。如加一加“雨+务=雾”;减一减“潮-三点水=朝”;猜谜语“千里(重)”“月亮旁边(膀)”;形近字:“猎、借、错”等,学生学习兴趣高,效果好。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这一句和有关鸟味的这一句,学生因为缺少生活经验,在感悟上不是很到位。对于鸟味,我让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买菜时,经过卖鸡地方时你会闻到的味是什么样的,鸟味和这种味是差不多的,帮助学生搭起生活与文本的桥梁。但是关于前一句,虽然也作了引导,但是总觉得学生没有学好。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篇16:语文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临时加上的“焐”字。

因一段时间来生字的学习都是由小组合作完成,而且完成的情况不错,每次检查,绝大部分学生顺利过关。所以,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没在生字的学习上想得太多。一个没留神,这就出乱子了。_小精灵 儿童网孩子们自读后,我让他们齐读课文,读了三个自然段后,我开始急了起来,怎么感觉他们读得那样慢呢?临时改变注意,由齐读变成指名读,叫到见博的时候,他把“焐”字读成了第三声。读完课文后,我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重点指导了读音。接下来是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与往常一样,孩子们的合作应该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解决组内成员认读有困难的生字,二是总结生字的记忆方法。合作学习后,我让孩子们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交流后,我开始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的情况。当我把“焐”字举起来的时候,第一个孩子读出了读音,但没能组词,叫起第二个,仍是这样;又叫起第三个,结果还是这样。此时,心里很是奇怪,为什么今天的合作会这样不成功呢?虽说在检查完小组合作后,我再一次重点指导了“ 焐”字字义的理解和组词,但为这个字我却耽误了不少时间(本来因机器问题,上课就晚了近五分钟,现在又……)。

一直在为今天孩子们合作的反常感到奇怪,一直合作都没有问题,怎么今天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刚才突然想到,这个“焐”字本不是要掌握的生字,昨天在制作字卡时,发现本课要掌握的生字是9个,为了凑成双数,一张纸打两个字,我临时加上了“焐”。字,孩子们在合作时并没有就这个字进行研究,现在突然检查,问题当然就来了。这分析到最后,问题的根源在我这里。一个不经意,一个心血来潮竟惹出这么大的 “乱子”。孩子们的合作还是非常有效的,这也说明:合作学习,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缺少有效的朗读指导

一节课下了,学生们自读一遍课文,齐读、指名读一遍课文,只读两遍课文,显然不足以让孩子们在读中感悟。虽说我设计中第一课时只是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这两遍,是不能让孩子做到正确的。一直以来,就因为孩子朗读时间不够而苦恼,但一直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不读课文,孩子们的理解,也就变成了老师的理解。孩子们自主的内容没有了,有效又从何谈起呢?自主有效课堂,可是眼下最最时髦的东西了,赶不上这时髦,自然也就是不什么好课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得在朗读上再下功夫。

上一篇:教你数学学法指导下一篇: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栏10月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