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一级学科

2024-07-28

西安理工大学一级学科(精选8篇)

篇1:西安理工大学一级学科

苏州大学本一级学科排名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

学校代码及名称 本一级学科 学科在全国排名10285苏州大学

机械工程 65

光学工程 10

材料科学与工程 33

信息与通信工程 4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6

纺织科学与工程 3

软件工程 23

工商管理 42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16

统计学 32

化学 20

数学 20

世界史 32

中国史 22

外国语言文学 17中国语言文学 15

体育学 9

心理学 17

教育学 20社会学 27

政治学 11

法学 17

应用经济学 36

哲学 21

基础医学 13临床医学 28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13

药学 17

护理学 17

艺术学理论 18美术学 27

设计学 9

篇2:西安理工大学一级学科

冶金工程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30名教师队伍中有教授9名,副教授11名,其中博导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名,占教师总数的39%;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山西省高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近五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级科研项目19项,横向课题20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编著专业书籍1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其中授权10项;发表研究论文4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5篇。

冶金工程学科实验室主要有微波冶金实验室、合金冶金实验室、表面冶金与改性实验室。主要设备有:微波冶金炉、真空电阻炉、超高真空加热炉、、真空中频感应熔炼炉、高温钼炉等实验设备。

冶金工程学科包括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学三个二级学科,2000年开始挂靠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有色金属冶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钢铁冶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培养各类硕士研究生近100人,招收博士研究生16名。冶金物理化学(080601):本学科现有教师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围绕冶金热力学及动力学,对冶金过程进行基础研究,探索冶金新方法、新理论。主要研究方向有:

(1)微波冶金热力学与动力学;(2)熔盐冶金物理化学;(3)冶金电化学。

钢铁冶金(080602):本学科现有12名教师,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围绕钢铁冶金新工艺新技术、冶金新能源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形成了非焦煤冶金与资源循环利用、不锈钢冶炼与连铸工艺、金属材料洁净化与强韧化等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1)非焦冶金与资源综合利用;(2)纯净钢及二次精炼技术;(3)冶金过程模拟与控制;(4)冶金熔体基础理论研究;(5)不锈钢冶炼新工艺技术研究。

篇3:西安理工大学一级学科

1 草学一级学科的发展

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以“学位办[2011]25号”文件,发布了“关于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进行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的通知”,要求以原学科目录一个或多个二级学科为基础新增的一级学科,在原目录中相应学科具有学位授权的学位授予单位,可对照调整为相应的一级学科。通知规定:申请对应调整为新目录中与其对应的一级学科新目录中“生态学”、“统计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草学”、“特种医学”和“护理学”等一级学科,分别以原目录一个或多个二级学科为基础新增。其中,草业科学就属于这一类型的范围。

根据这一规定,我国现有的草业科学硕士、博士授予单位可以申报草学一级学科硕士或博士授权点。2011年6月份东北农业大学草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单位,成为东北农业大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

2011年草学一级学科获得批准,这是我国草学教育发展的第4个里程碑(前3个里程碑分别是1951年开始招收培养牧草学研究生;1958年草原本科专业建立;1998年草业科学本科教育晋升为一级学科),它标志着经过了60年,草学教育的整体阶位达到了国家学科目录的最高位,在一级学科的高位平台上,草学教育可以向更为广阔和纵深的空间发展。草学一级学科的建立,还必然地对草业科学和草业生产产生积极影响,扩大和提高草业在全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巩固和强化草业与农业、林业、牧业的并列地位。

2 草学学科的发展方向

草学学科主要围绕三个研究方向或称二级学科展开,即草原学、牧草学和草坪学,随着学科的发展还会发展二级专业。任继周院士(2010)提出了“3个因子群、3个主要界面和4个生产层”的草业科学的框架结构,其中生物因子群居于核心地位,非生物因子群是生态系统的自然立地条件,社会因子群是草地农业系统所处的社会立地条件。3个因子群是基础课的依据;3个主要界面是系统最活跃、最敏感、功能最密集的部分,是科学创新和新的分支学科的生长点;4个生产层是设立二级专业的依据。胡自治教授等(2005)在对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草学专业和草学教育的基础上,为我国草学专业发展和教育体系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学科的发展主要围绕着教师梯队培养、科研、教学成果以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然而,学科机构与部门设置、草学学会、草学学术期刊等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科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在东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的方向设置上,除了考虑学科本身的特色外,主要依据地域特色和研究特色设置学科方向,发展东北“寒地”地域特色和东北地区优势草原类型特色。我国东北地区地域广阔、土质肥沃,境内分布有天然松嫩羊草草原和三江低湿草甸,草原研究历史悠久,草地畜牧养殖业发达,有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势。利用东北农区大农业优势,有利于草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和加工的形成。同时,具备丰富的优良饲草和草坪草种质资源,并具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原,松嫩平原的羊草草原和三江平原的小叶章草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天然草原,包含了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草甸(含多个亚类)、沼泽等主要草地类型,为草学的发展提供了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

东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的发展方向是瞄准世界高等教育和草学发展前沿,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发挥地区优势和学科特色,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以促进国家生态建设和东北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创新、特色思路构架和调整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形成结构合理、特色显著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促进学科交叉,突出学科特色。结合地域特点自身优势,确立了5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草产品生产与加工、牧草与草坪草遗传育种、草地资源管理与草地生态、草种子生产、饲草与草食家畜生产。

2.1 草产品生产与加工

“草产品生产与加工”方向的教学、研究历史悠久,积淀厚重,早在1948年东北农业大学的前身东北农学院的第一批入学的畜牧系本科班首先开设了《饲料作物学》课程,该课程就是《草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前身和基础。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在草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新的进展。

根据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牧草产业化生产,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养殖业水平,也是畜产品安全和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机械化程度高,具有发展牧草产业自然资源的明显优势,同时东北又是奶牛、羊等的重要养殖基地,对草产品的需求量大,促进了草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发展。

该学科的发展方向注重结合北方的气候土壤特点,开展抗寒耐旱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的筛选,并重点在高产栽培技术特别是牧草混播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提高饲草的产量和品种。同时,注重结合东北地区大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优势,开展干草捆、草块、草颗粒和青贮等草产品的高效加工及贮藏技术,草产品的加工工艺、质量控制、产品推广技术以及相应牧草加工机械设备等研究。

2.2 牧草与草坪草遗传育种

“牧草与草坪草遗传育种”方向注重研究牧草与草坪草的遗传特性、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采用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对现有牧草、饲料作物和草坪草品种资源进行品种改良和选育。注重对青贮玉米、饲用麦类、羊草、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等的新品种选育;在草坪草和地被植物优良抗寒新品种选育方面,注重野生优良草品种草地早熟禾、鹅绒委陵菜等优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同时注重地域特色,注重挖掘利用当地优良饲草种质资源,与引进优良草品种资源相结合,培育抗寒耐旱、优质高产、美观的优良牧草和草坪草新品种。东北松嫩羊草草原和三江平原湿地草甸,有丰富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尚未被人认知,采集、观察和逐渐驯化这些野生植物资源,可培育出北方本土化抗逆的优良草坪和地被植物新品种。

2.3 草地资源管理与草地生态

东北松嫩羊草草原和三江平原低湿草甸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在对草地资源的科学调查与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原管理利用方式,使草畜达到平衡,可保持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的安全。结合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气候特点特色,注重把草地资源做为土(环境)—草—畜牧统一的生态系统,来认识草地的形成,分布与发展规律。从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转化效率,促进草地资源持续利用开发,研究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宏观决策,理论基础,新技术应用与优化模式,为解决草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高效,持续,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转变提供依据。侧重于草地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等。

2.4 草种子生产

“草种子生产”方向具有发展的独特优势,以东北地区大型国营农场和牧场优势为后盾,便于大面积机械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种子生产的研究。

在新形势下,该方向将根据北方的气候土质特点和生产需要,侧重对不同牧草、饲料作物和草坪草种子的扩繁技术,种子田高产播种技术和方法、播种量、施肥技术、灌水技术和除杂草技术等的研究。注重对北方地区一年生饲料作物和多年生牧草及草坪草种子收获时间、收获方法、收割机械,清选方法、加工包装和贮藏防冻技术的研究。注重研究草种子的休眠特性、休眠原理和意义、打破休眠方法以及种子劣变老化生理机制等。注重研究种子质量检测检验技术和种子生产认证技术,以保证种子安全化标准化生产。

2.5 饲草与草食家畜生产

“饲草与草食家畜生产”方向是以东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为支撑,以草为研究对象,以饲喂家畜为目的,合理均衡地把饲草与精料补充料(精饲料)科学配制,达到畜禽日粮营养合理平衡和安全。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针对不同草食动物的营养需求,研究饲草的营养转化和吸收规律,从而反过来对饲草的新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和收获加工提出提供研究导向。根据饲草的营养成分和草食家畜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的营养需求,确定饲草在草食家畜日粮的科学饲喂方式和饲喂用量,使草、畜有机结合,达到营养均衡、促进生长、降低饲料成本和保障畜产品安全生产的目的。具体侧重研究牛、羊、马、猪、鹅、鸡、鸭、兔和鱼等北方常见食草家畜的适宜草品种对应选择、饲草的营养平衡与转化和草食家畜的营养平衡日粮供应方法。制定养殖场的饲草料的均衡轮供方案,根据养殖规模和种类,指导饲草的种植种类和规模,保证一年四季青绿饲草的均衡供应,降低养殖成本,保证日粮安全,提高养殖效益。

3 小结

篇4:西安理工大学一级学科

一流学科到底用哪个标准界定

目前,关于学科的内涵与边界,大致有三个标准。

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共有111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设上千个二级学科。

二是国际通用的ESI为《基础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英文缩写,是当今普遍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ESI设置的22个学科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商业、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综合交叉学科、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和毒理学。

三是自清末引进西学以来,在我国社会大众心目中,学科更多的是指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科、工科、农科、医科这六大学科门类,在大学具体分为文、法、商、理、工、农、医七大学院。

那么,一流学科的“学科”内涵与边界到底是指哪个标准?在高校看来,学科的内涵是指“一级学科”,因为教育部是以“一级学科”为标准进行学科评估排名的。但是,由于一级学科的设置和资源分配、编制控制、职称评审等密切相关,不同的知识领域都有独立成为一级学科的欲望,导致我国的一级学科设置在不断增加,客观上加剧了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分割。学科是对于人类知识的划分,如果一级学科的界定过窄过细,并不利于学科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

显然,较广义的学科划分更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科学研究水平,也更能发挥学科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一流学科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而不是单纯学科内部的建设事宜。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宽广的视野看待学科与学科发展及其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关系。由此,笔者认为,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应该在国际通用的22个领域与我国通用的人文、社会、理、工、农、医的学科之间界定“学科”的标准与内涵较为合适。

一流学科要符合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

学科的广度与宽度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校的学院一般是按照一级学科为标准来设置的,由于一级学科设置的知识领域较窄,实际上我国高校的学院数量远远大于国际知名大学的学院数量,国际知名大学一般由10个左右的学院组成,而我国大学的学院数量一般在20个,甚至30个以上。

由于学院过多导致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知识分割严重,部分高校迫不得已在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学部,意图扩大学科的覆盖范围,按照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与规律来培养人才。有的大学在学院基础上成立了人文学部、社会学部、理学部、工学部、医学部等比一级学科涵盖范围更广的组织体系,意义就在于能够突破现有一级学科的范畴,突破知识体系被分割的藩篱。这也说明我国的一级学科划分较窄,不符合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也不利于按照教育规律来培养人才与促进科研创新。在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学院和各个学科与专业因资源配置而导致高度分离的背景下,“十三五”规划提出人才培养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就显得具有重要的针对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一直在强调办学特色的“特色化”与教学科研的“专业化”是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许多人将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的高度专业化和学校学科的单一化,这是一种错误认识。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并不能单靠某一学科,而是要求有比较综合化的育人环境。因为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只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科学知识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

许多人把高校的办学特色等同于企业发展法则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句话是企业竞争的法宝,如浙江省许多企业,靠生产纽扣、领带等单一物品而成为大企业,但这一条却不适用于高校发展,并且违背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因为高校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科研院所。企业可以靠生产经营一种产品发展壮大,科研院所可以以一个学科专业为研究方向。但是高校却不能只办一两个专业。我们不能把大学拆为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哲学大学、法律大学等等,而是要把这些学科聚集一起,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共同致力于培养合格人才。在欧洲的德国、法国,虽然科研院所研究实力很强,但它们都必须与高校联合招收研究生,因为高校具有多学科的学习条件和学校文化的氛围,而研究所却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学科与专业的限制,目前高校成立比学院涵盖更广的学部是顺应规律的制度改革。由于学科对于资源分配与评估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从更高层面看,我们在建设一流学科时,应该考虑调整一级学科的设置问题,以顺应知识体系的本来面目与教育规律。

一流学科需要恢复学科的本来意义

学科涵盖知识范畴的扩大不仅有利于培养人才,同样也有利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

从学科发展的规律看,现代科学发展呈现出越来越综合化的趋势,同一学科群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不同学科群之间也存在联系,大学各学科是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科学研究是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发展的,最近25年,交叉性的合作研究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比例已接近50%。美国的学位统计划分为7大研究领域,除了传统的6个领域之外,2013年归为“其他领域”的博士学位比例高达66.0%,硕士学位比例为25.7%,这反映了美国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情况。这提醒我们要以较宽的视角界定学科,以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创新。

更有必要的是需要恢复学科的本来意义。学科本意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边界较为模糊的主观划分,是为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相对有序而出现的。在西方国家,有学科的概念,但并无学科建设的说法,更不会把学科作为评价评估的指挥棒与资源分配的手段。在我国,学科更是一种管理概念,一种管制的理念,学科被自我封闭、画地为牢,成为资源利益的地盘,成为分割资源与再分配资源的堡垒,成为计划体制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知识成长发展与知识进步的阻碍。从本质意义上,有必要淡化学科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与手段的做法,恢复学科的学术价值,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

因此,在学科还是具有管理与政策特别是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背景下,我们更有必要界定好“学科”的内涵。一流学科的“学科”内涵应该远大于“一级学科”的广度与宽度,这样的一流学科建设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才能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科学研究质量,也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我们不应该抱守残缺、刻舟求剑,不能因为管理与评价的惯性与方便而忽视了学科发展的规律,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调整对于学科的认识,从而真正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宏伟目标。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立国,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

【链接】

高等教育专家眼里的“双一流”

“这个计划是一种创新,有利于打破原有的身份限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指出,以学科为基础,可以让高校“压缩平原,发展高峰”,集中发展优势学科,不再求全求大,而是求精求强。杨银付认为,“双一流”可以运用绩效评估,甚至引入退出机制,进一步激发高校的活力和动力,让所有高校都争创一流、争创特色。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认为,把“985”“211”工程院校纳入“双一流”建设,并不意味着相关院校被废除。国家当前主导“双一流”的建设,希望引导高等教育往这个方向发展。对不同类型高校而言,“双一流”正是鼓励非“985”和“211”院校到世界擂台上“参赛、竞争”,为大家提供一个机会。至于“985”和“211”院校,虽然进入“双一流”的可能性更大,但挑战也不小。“非‘985和‘211院校可能会在具体某个学科方面实现超越。”吴坚说。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认为,“双一流”建设需要厘清二者关系:一流大学建设是以一流学科为基础。大学的一流学科丰富到一定程度,自然成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在学科国际化水平、学科发展差异化、人才培养与科学互促机制、学科文化上下足功夫。”卢晓中说。

“双一流”又为地方院校提供了什么机遇?韶关学院院长廖益认为,“双一流”不再是“985”“211”的简单重复,以韶关学院自身发展策略为例,学院在做到服务韶关,融入珠三角基础上,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与韶关的结合,以应用型学科和师范类学科为两翼,建设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副院长马宏伟则表示,“双一流”建设是地方高校的好机会,地方高校应当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

(来源:《南方日报》)

建设一流大学先要打破身份固化

现在推出的“双一流”建设,实际上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2.0版方案,过去我们建设“985”“211”,也是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是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的问题。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里,已经承认了“985”“211”工程建设的一些弊端。如果不废除原来的39所“985”高校,112所“211”院校,继续保留它们的身份,或者在此基础上建设“双一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身份固化只能是奢望。

从公平的角度来说,要给所有学校以平等空间,而不仅仅是办好少数几所学校,只办好少数学校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只有给予各高校新的平等空间,才可能在各个层次各个类型都出现一流学校,真正实现“双一流”的目的。因此,“双一流”建设的开展,意味着“985”“211”的提法必须进入历史,从而以更具前瞻性、现代的观念来进行大学建设。

(来源:《光明日报》 熊丙奇∕文)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场接力赛

“985”“211”两大工程所确立的目标将通过“双一流”建设来实现。这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场接力赛,没有画上句号,而是打上了一个分号。总结两大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有效推进“双一流”建设,有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双一流”建设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在两大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科发展创新的同时,特别重视发挥“双一流”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是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双一流”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应当开放办学,瞄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课题,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和社会服务中大显身手,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上书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轨迹,唱响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凯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也是一项复杂浩繁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建设过程,我们需要有这个认知和足够的耐心。

篇5:西安理工大学一级学科

北京语言大学新增硕博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北京考试报讯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近日分别增列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这是记者日前从该校举办的学科建设高峰论坛上获悉的。

该校校长崔希亮介绍,该校1986年设立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北语已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设有专门史、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等专业学位点,涉及文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工学等几大学科门类,同时发展国际经济、金融学、会计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等关联学科,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科协作体系。

篇6:西安理工大学一级学科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2004 年被确定为渤海大学重点特色学科。目前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食品贮藏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与示范基地——东北基地”(筹)等学科平台。具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拥有一栋6000平方米食品科技大楼供教师和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专用,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

拥有一支50余人的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学术资历丰富、学缘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精神的科研教学队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0%以上。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多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沈阳、大连、锦州等地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任职,且深受用人单位好评;部分考上研究生和博士生。

学科目前设有食品安全、水产品贮藏加工、农产品贮藏加工、粮油加工四个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来,学科成员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学术论文15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主持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3项,科技成果转让多项。在“立足发展、化特色、科学规划、保障有力”的原则下,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优势学科。

篇7:西安理工大学一级学科

艺术学 一级学科 排名 校名 学校数量 艺术学理论 1 北京大学 53 艺术学理论 2 东南大学 53 艺术学理论(艺专) 1 中国美术学院 20 音乐与舞蹈学 1 福建师范大学 74 音乐与舞蹈学 2 中国传媒大学 74 音乐与舞蹈学(艺专) 1 中央音乐学院 17 戏剧与影视学 1 中国传媒大学 56 戏剧与影视学 2 北京师范大学 56 戏剧与影视学(艺专) 1 中央戏剧学院 13 美术学 1 清华大学 112 美术学 2 上海大学 112 美术学 3 南京师范大学 112 美术学(艺专) 1 中央美术学院 16 设计学 1 清华大学 114 设计学 2 江南大学 114 设计学 3 武汉理工大学 114 设计学(艺专) 1 中央美术学院 15

注:为了区分专业类的艺术学院与非专业类的普通高校相同名称的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凡艺术类大学的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后面都带有(艺专)。

篇8:会计学一级学科设置探讨

一、设置会计学一级学科的有利条件

(一)会计学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基础理论架构会计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活动,早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结绳记事、刻木记事”之说,其目的是对所得和所费进行比较,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存之需。公元前二三千年,一些文明古国就有计量和记录的活动;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里,就有“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会计学的历史若从卢卡·帕乔利1494年发表《簿记论》(《算数、几何、比与比率概要》一书中的一章》)系统地阐述复式记账法原理算起,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从1494年一直到20世纪之前的近400年时间里,会计学以复式记账法作为核心内容,在理论上逐步总结出会计学的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以及会计学的几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即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收入实现原则、稳健性原则等),形成了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两张最基本的会计报表。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架构已经基本形成了,但是还缺乏更加系统的总结、归纳及理论说明。

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会计的基本活动就是计量;我国“会计”一词的字面解读是“岁计月会”、“零星算之为计,综合算之为会”,该词本身就准确地描述了会计的基本活动。会计计量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会计计量并非一般性的计量(比如数学、统计等),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们比较所得与所费或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果这一基本目的。而要实现这一基本目的,会计必须有一个计量的范围和界限,这就是会计主体概念的现实(或实践)依据。会计主体必须有一定的资财,有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否则,通过计量来比较所得与所费或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果这一基本目的就失去了基础。当有了雇佣关系的企业组织产生以后,会计主体概念增添了新的现实依据,因为这个企业组织需要与业主的家庭财产和活动区分开来。合伙制企业出现后,会计主体概念更加清晰了。后来人们把会计视为一个信息系统,并在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时,提出了会计假设的概念。如果要为传统的几个会计假设确定一个先后次序的话,会计主体假设理应排在第一位。接下来,应当解决计量单位的问题。本来实物单位(重量、体积、个数等)、时间单位、货币单位等都可以作为会计的基本计量单位,但是,由于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而会计的基本目的又在于讲求经济效益,因此货币自然成为会计最为理想的计量单位。货币计量成为会计区别于其他计量活动(如统计)的基本特征之一。后来人们将货币计量也作为一项会计假设,根据货币计量在会计计量活动中的重要性,该假设在会计基本假设中排列在第二位。其次,为了计量所得与所费或者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果(经营成果),还必须确定会计期间,期间的确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等到经营活动结束(即终止经营)时,以经营开始的时点到经营结束的时点作为会计期间;另一种是按照人为划定的较短期间(比如月、季、年等日历期间)作为会计期间。前者存在的问题很明显,即:大多数情况之下,不知何时终止经营(事先明确的特殊情况除外),因此就不知何时计量经营成果,从而难以发挥会计的应有作用。后者能够及时核算经营成果,所以会计上选择按照人为划定的会计期间提供会计信息。而选择按照人为划定的会计期间提供会计信息,实际等于暂时排除终止经营(包括破产清算)这一情况,这也就是常说的持续经营假设。因此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假设,即:正常经营下的人为会计分期。这一假设同样存在现实(或实践)的依据。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过明确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或称正常经营)、会计分期四项基本假设,目的是为了计量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即经营成果)。

会计学拥有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专门方法。会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方法———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从财产及产权两个方面来反映其状况和变化,应用该方法记账时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做的会计分录必然要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因此这一方法不但能够核算财产的构成及变化,而且能够核算财产权益(即产权)的构成、变化及其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该方法将用来核算会计主体经济业务的各个账户首尾连成一片,并具有自动平衡的查错机制。会计学运用复式记账法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是利润。利润是引起业主权益发生变化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指标。复式记账法在核算利润的同时,能够核算出利润的另一面———资产。因为资产属于静态的存量(时点)概念,而利润则属于动态的流量(期间)概念,所以为了便于核算利润,会计学又构造出收入和费用这两个分别用来反映所得和所费的流量(期间)概念,其实,收入和费用从本质上来说分别代表的就是会计期间内资产的流入和流出。

与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复式记账法相适应,会计学发展出核算利润(以及后来的延伸指标综合收益)的基本确认标准。因为利润(及综合收益)是业主权益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它表示的是一种财产权利,因此利润的确认原则(也就是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 采用能够反映财产权利变化的权责发生制。采用权责发生制也就是在某一会计期间确认收入和费用时,分别按照该会计期间财产(或者说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的权利或责任来确认,而不是按照不能够反映会计期间内财产权利(或经济利益)变化的现金流入或流出来确认。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2010年修订后改为《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基本假设来看待。现在看来,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认利润及综合收益,可以看做是在四项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推论,因此,将权责发生制作为收入、费用(包括利得和损失)确认标准的基本原则来看待更为恰当。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再经过恰当表述以后,就可以得到收入、费用(包括利得和损失)确认的一般标准。

会计的基本活动就是货币计量,并生成会计信息,那么,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会计学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呢?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基本指标是利润(及其延伸指标综合收益),而反映该指标的会计报表是利润表(及其延伸报表综合收益表)。利润(及综合收益)则是收入、费用(包括利得、损失)确认和计量后的结果,而后者又是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共存的。因此,利润表(及综合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是同时出现、且具有钩稽关系的两张基本会计报表。另外,建立在四项基本假设基础上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会计学,所反映的必然是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或者说过去交易或事项);也可以说,建立在四项基本假设基础上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会计学已经隐含着“已发生交易或事项假设”。而符合这些假设的计量属性必然是交易价格,因为只有交易价格才意味着外界向会计主体投入的完成,以及会计主体向外界产出的完成,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根据有关指标来核算其经济效果。其实,传统会计学中历来采用的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以及配比原则贯彻的都是交易价格。投入资产的交易价格就是历史成本,所以说历史成本原则遵循的是交易价格。实现原则是指,在销售事项发生后会计主体已经收取了现金或者已经取得获取现金的权利(即销售实现)时,该销售所产生的收入才能够确认并按照交易金额计入利润。而符合此条件则意味着交易活动已经发生并按照交易价格进行计量,所以说依据实现原则也意味着采用交易价格进行计量。配比原则是指在某一会计期间费用的确认,要按照与该期间收入的配比关系来确认。费用的发生必然意味着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后者由于是按照交易价格计量,所以费用也必然是按照交易价格计量。传统会计中还有一个稳健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面临不确定性情况时,对于费用及负债的确认相比收入及资产的确认应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即在遇到不确定性情况并确认费用及负债时,对费用和负债发生的可能性要求相对低一些),从而使利润及资产的计量建立在更加稳健的基础之上。应该说,稳健性原则不一定意味着违背历史成本原则(即交易价格),它只是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对于费用(及负债)与收入(及资产)在确认时执行的宽严标准有所不同而已。后来会计上采用的存货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有人用稳健性原则来进行解释,其实该方法已经突破了历史成本原则(交易价格)。如果资产的减值采用永久性原则或可能性原则,那么该计量依然是在历史成本原则的框架之下。相比之下,现代会计准则按照成本与可变现价值(或可变现净值)孰低所进行的资产减值,已经不再是历史成本原则(交易价格)了。

与历史上的经济环境比较起来,非货币性交易已经广泛存在,因此,需要对传统会计中的实现原则做一个限定,即:收入(包括利得)在确认为利润时应遵循实现原则;对于不符合实现条件的已确认收入(包括利得)进入综合收益中的其他综合收益。这样,为了提高表述的准确性,可将“实现原则”表述为“收入(包括利得)确认为利润的实现原则”更为恰当。至此,可以将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架构作如下归纳:(1)基本假设是: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2)会计目标是: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假设;(3)计量方法是:复式记账法;(4)确认的基本原则有:权责发生制、实现原则(或表述为收入确认为利润的实现原则)、配比原则 (或表述为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稳健性原则;(5)计量属性是:交易价格;基本会计报表有:利润表(或综合收益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可见,该理论架构拥有独特而科学的方法,有被公认且富有现实依据的假设,有严谨的逻辑和简练的结构;而且它已经被实践反复检验,能够实现分期核算企业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目标。

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架构是在漫长的会计实践尤其是市场经济会计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只是在20世纪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的过程中遭到了动摇和破坏(主要是指它被流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所取代)。因此,会计学基础理论架构与其说是重构,倒不如说是回归会计学的基础结构更为恰当。因为该结构中的复式记账法(同时也是会计学的最核心的方法)诞生于12-15世纪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意大利。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公开出版《算数、几何、比与比率概要》一书,该书《簿记论》一章系统地阐发和总结了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从此复式记账法得以向全世界传播。因此,1494年被认为是会计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并被会计学界公认为是会计从簿记阶段进入到会计学阶段的标志。会计基础理论架构中的四大假设(即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收入实现、配比、稳健性等几大原则,以及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基本会计报表都在20世纪以前得以确立。在此只是在已有的会计原则和概念的基础上在理论上进行了做了进一步的整合,并根据会计学发展的实际对原有概念做了局部的修正,比如,将历史成本原则进一步发展为会计计量的交易价格,从而使历史成本原则不仅适用于投入阶段,而且适用于产出阶段,将收入实现原则进一步修正为收入和费用确认为利润的实现原则,以适应现代会计已将经营成果指标由利润扩展为综合收益的新情况;将配比解释为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以适应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按照资产负债观定以后的新情况。

(二)会计学拥有众多分支学科并已形成体系以会计学基础理论架构为基础的传统会计学在18、19世纪首先在成本会计方面获得发展。随着公司制逐步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及资本市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会计学(包括成本会计学)在20世纪上半叶首先分化为财务会计学(对外报告会计)和管理会计学(对内报告会计)两大分支。主要通过FASB及IASB所发布的会计准则及其概念框架,现代财务会计模式(现代财务会计学)得以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各国会计准则纷纷趋同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美国会计准则可以看做是现代财务会计模式巨大影响力的表现)。现代财务会计学虽然继承了传统会计学的“衣钵”(主要体现在凭证、账户体系,以及复式记账法),但它冲破了传统会计学所遵循的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因此说分化后的会计学实质上抛弃了会计学长期形成的基础结构。在财务会计将信息提供的目标定位于会计主体外部,并走上规范化道路之后,鉴于财务会计系统在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局限性,在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出着眼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管理会计系统。1952年世界会计师联合会正式通过采用“管理会计”这一术语,标志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正式确立。管理会计在内容和方法上脱离了传统会计的核心方法———复式记账法、凭证和账户体系,也不再局限于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稳健主义等),而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着眼于提供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由于现代财务会计按照自身的理论框架、主要面向资本市场并主要以企业外部的股东和债权人为目标提供会计信息,因此财务会计就难以满足满足国家税务部门对会计主体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的要求(尤其是核算应纳税所得额)。这样,就产生了另一重要的会计分支———税务会计。税务会计主要是以处于会计主体外部的税务部门为目标进行设计,所以它实质上也是一种对外报告会计。由于现代财务会计突破了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架构、按照面向资本市场的“决策有用性”向前发展,所以它与税务会计的背离越来越大,并给二者的协调带来巨大挑战。

现代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及税务会计一般说来是以企业为对象进行设计,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具有不同于企业的特点,因此服务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会计分支。

除了上述会计分支学科以外,在传统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的20世纪还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会计学科,比如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会计”、服务于环境管理的“环境会计”(或称绿色会计)、服务于质量管理的“质量会计”、以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为目标的“社会责任会计”;还有不以提供会计信息为目的、而是着眼于研究某一专门会计问题的“国际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网络与计算机会计”等;另外还出现了一些边缘性会计学科,如国民经济核算、法务会计等。

尽管会计学在分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理论上的瓶颈和障碍,但其总体趋势是顺应了社会经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只要经过适当的理论整合,上述会计分支学科就可以形成合理的学科体系。

对上述会计分支学科进行如下理论整合:(1) 鉴于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会计分支学科缺乏共同理论基础,而且财务会计学自身存在理论障碍的状况,重构和回归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架构,并按照该理论架构建立基础会计学(或称基本会计学)。(2)在维护会计学基础理论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基础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联系形成适应会计环境、能够满足有关各方需求的会计信息系统。(3)按照信息提供的基本路向,会计信息系统分为对外报告会计和对内报告会计两个分系统,前者着眼于面向会计主体外部提供会计信息,主要目的在于消除会计主体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因而规范性和信息的可核实性成为其最重要的特征;后者则着眼于面向会计主体内部管理提供会计信息,灵活性和多维度是其最重要的特征。(4)目前已经形成的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均属于对外报告会计。但是,重新整合以后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在维护会计学基础理论架构的基础上求发展,而现代财务会计则破坏了这一理论架构,因此对财务会计的结构应当进行解构和改造。另外,为了避免将财务会计等同于对外报告会计,建议将面向资本市场的企业财务会计更名为“资本市场会计”,一般企业的财务会计(不是面向资本市场提供会计信息)称为一般企业会计。资本市场会计可以在基础会计学所提供会计报表之外,另行设计现行市价(或可变现净值)会计报表,并增加附注信息,条件成熟还可以提供预测信息。(5)目前已经形成的管理会计,以及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行为会计等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新兴分支学科,可归入对内报告会计。对内报告会计可以按照不同的内部职能管理部门(如面向经营管理的经营管理会计、面向成本管理的成本管理会计、面向战略管理的战略管理会计、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管理会计、面向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会计、面向质量管理的质量管理会计等等)进行重组和整合。(6)不管是对外报告会计还是对内报告会计,都依然应遵循基础会计学的四大假设。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狭义的会计学。(7)国际会计学、会计制度设计、网络与计算机会计等属于研究会计学某一侧面的专题会计学科。

(三)从会计分支学科中已经分化出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独立的专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或其他组织)资金运动所进行的职能管理。财务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比会计学(狭义)的历史要短得多。传统会计的基本功能是连续、系统地、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核算会计主体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并追踪和计量资金运动的过程。因此,会计在完成计量活动的基础上对资金运动进行一定程度的直接管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财务管理不是一项独立的活动,日常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代为行使。随着股份公司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日趋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若会计仍执行财务管理的职能,不利于职业分工,也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因此,财务管理逐渐从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在西方国家,财务管理学是20世纪初在会计学尤其是管理会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一般包括资金的筹集管理、资金的日常运营管理、资本结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分配管理等。在我国,由于建国后长期采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的独立权限很小,而且财务管理业务比较简单,所以我国当时的财务管理职责主要由会计部门行使;在学科设置上,我国借鉴前苏联财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将财务管理学作为一门课程设置在会计学专业中。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财务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在大型企业,财务管理职能逐渐从会计中独立出来;在学科设置方面,财务管理学长期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设置在会计学专业中。我国从1998年开始,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财务管理设置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目前不少高校还自行设置了财务管理学(或财务学)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专业。

审计可以说是因会计而产生,并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提供会计信息,延伸职能是进行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职能从会计中分化、独立出来以后,专门致力于提供会计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就成为狭义的会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就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检查和监督;而对会计的检查或监督就是早期的审计活动。在企业组织形式比较简单,社会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不甚明显的情况下,对会计的检查或监督自然不会引起广泛的重视。当股份公司得到发展后,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所有权与控制权开始分离,受托责任关系变得明显而复杂,会计也随之分为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两大系统。此时,对对外报告会计信息的检查和监督不仅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民间审计最早在西方国家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1853年爱丁堡特许会计师协会成立是重要的标志),审计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会计工作范围的扩展,审计的工作范围也从财务报表审计延伸到合法、合规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另外,广泛的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以及社会和市场对鉴证、确认的需求也推动了审计职能和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

鉴于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密切关系,审计学长期以来是作为会计学的专题学科而存在,并设置于会计学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审计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已经广泛存在,并且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审计学理论和方法的日益成熟,审计学作为专门的学科独立性越来越强。从财务报表审计到合法、合规审计,再到绩效审计;从政府审计到民间审计,再到内部审计,目前审计学已经发展为由众多分支学科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社会和市场对审计专门人才也形成了强劲的需求。在学科设置方面,1998年教育部将审计学设置为在少数高校招生的试点专业,2012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正式设置审计学专业,2011年设置审计硕士专业学位。因此,可以说审计学已经从会计学科体系中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已成为独立的专业。

二、设置会计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学科从会计学科体系中分化出来,并成为独立的专业以后,与会计学专业一起,作为二级学科(或专业)归属在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之下。笔者认为,现在有必要而且已经具备条件设置会计学一级学科(或专业类),并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二级学科(或专业)纳入到会计学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之下。这样会计学将成为与工商管理相并列的管理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或专业类)。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会计学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畴会计最基础的功能是会计主体的货币计量和会计信息的提供。这种会计主体不仅包括工商企业,还包括一切类型的企业以及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任何企业或组织,只要涉及到资金活动就离不开会计。前已叙及,会计信息不仅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各种职能管理,而且服务于资本市场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税收管理、国民经济管理,以及法务管理、社会责任管理等等。作为企业或组织综合性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会计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财政、金融、资本市场运行的不可分离的基础。会计还是市场经济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前提条件。因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产权界定和明晰的基础之上,会计通过复式记账法清楚地核算了法人财产权、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权益(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来源—利润,因此说,如果没有会计,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都是难以想象的。从会计学中分化出来的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已经远远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畴。只要有受托责任关系及其相应的会计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审计活动作为保障。审计是国家财政资金运行的保障,是资本市场和金融运行的必要制度安排,它因此而获得了“经济警察”、“国家的看门狗”等美誉。这些都足以说明审计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工商管理。另外,不仅工商企业需要财务管理,任何企业及有资金运行的组织都离不开财务管理,所以工商管理也难以涵盖财务管理。

(二)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三个专业分立的必要性、局限性以及整合的必要性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审计学尽管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1)三者有不同的目标、功能和任务。会计重在面向会计主体的内部和外部提供连续系统的会计信息,服务于会计主体的内部管理,同时通过会计信息连接会计主体与外部环境,服务于资本市场以及社会经济管理;(2)财务管理作为会计主体的一种职能管理,重点从价值角度负责资金的筹集、日常运营及控制、资本结构管理、对内和对外投资,以及资金的退出和分配等;(3)审计则是侧重于对会计信息以及财务管理(包括制度)的鉴证或监督。除此之外,三个学科分别已经发展出比较独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而且分别拥有众多分支学科。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财务和审计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比较独立的职能部门,比如外部审计就有政府审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另外,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一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会计和财务管理在比较大型的企业中也是分开设置,另外我国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政府管理和监管部门还专门设置了负责制定会计法规的会计部门。也就是说,实务部门对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而且需求规模很大,这从普通高等学校以及高等职业学校这三个专业的招生和就业规模就可见一斑。因此,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审计学设置为独立的专业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都有其必要性。

还应当看到,尽管三个专业独立设置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口满足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需求,也能够满足学术研究分工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学科发展趋于精细化的趋势,但是其局限性也比较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三者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共同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但是若仅以独立专业的视角,而不以宏观综合的视野看待三者,很容易画地为牢、人为隔断联系,从而难以实现共同的目标。(2)财务管理学与财务学有所不同:前者是会计主体对资金运动所进行的职能管理,属于建设性学科,后者则以解释和预测财务现象为主要目标,严格来说偏重于解释性学科;前者的主要基础是会计学和管理学,后者的主要基础是经济学和金融学。因此,财务管理学专业若不与会计学和审计学专业进行适当整合,很有可能偏离其本来的研究目标和学科定位。(3)审计学最重要的学科基础是会计学,审计的对象可以说是会计和财务管理,因此审计学虽然可以设置为独立的专业,但实则无法完全独立于会计和财务管理。

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这些活动都是围绕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而展开、服务于资金运动管理,或者说它们是为进行资金运动管理所做的不同制度安排。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三者在会计主体的资金管理中有不同的分工或侧重: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连续、系统地提供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信息(价值信息);财务管理(包括成本管理则)以会计信息为基础从资金的实体运作与资金的权益及结构两大纬度对资金运动进行职能管理;审计则从监督和鉴证的角度来保障会计主体资金运动信息及资金运动管理的有效性。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分别是研究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从三个学科的基本关系看,会计学是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的基础;从学科发展的先后顺序看,会计学的历史最久,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可以说是从会计学脱胎、发展而来;再从各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成熟程度看,也属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最为成熟和完善;另外,会计学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基础性以及发挥的作用都在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之上。因此,这三个学科适合以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管理(价值管理)为概念依据整合为广义会计学。

(三)从三个专业的社会需求和招生规模看设置会计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在上述三个专业中,会计学专业历史最久,建国以前,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高等教育中都设置了会计学本科专业,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和市场对会计学专业人才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因此近年来,除了艺术、医学类院校以外,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置了会计学专业,而且招生人数较多。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该专业也成为一个热门专业。审计学专业在2012年才正式进入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因此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目前还相对较少。另外,会计和审计都已设置专业硕士学位,而且招生规模较大。不少高校还自行设置了财务管理学(或财务学)普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业。财经院校举办会计学专业的历史较长,办学经验也比较丰富,这些院校一般都设置会计学院,所涵盖专业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审计学。这些会计学院一般招生人数多,学院规模较大,往往是所在学校最大的学院。综合性大学一般将这三个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经济管理学院)(之所以在综合性大学一般不设置会计学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会计学只是一个二级学科)。目前,商学院明显的特点是:专业多(往往十几个以上,而且跨一级学科或门类)、学生人数多(往往是学生最多的学院)、教师和管理人员多(往往是教职工最多的学院)。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三个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有以下不利之处:(1) 三个本来密切联系的专业画地为牢,缺乏必要的联系,形成了三个学科的人为割裂;(2)从学科建设上看,财务管理学很有可能偏离以会计学和管理学作为基础的建设性学科的性质,向着以经济学为基础的金融学方向发展,从而建设成以经济解释为主的解释性学科。这与当前的学术评价制度有关,解释性研究的科研成果更容易在被列为更高层次的学术期刊发表,因此更受重视。(3)科研评价执行管理类或经济类的统一标准,难以顾及到这三个学科的自身特点,不利于这三个学科的正常发展。比如,在科研评价方面,很突出《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以及国外的SSCI期刊,这样就引导这三个学科从事比较脱离本学科理论和实践,与经济学等解释性学科更密切的,比较模式化的实证研究。(4)从师资建设方面看,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师资难以统筹规划,使得教师结构不甚合理。如果会计学建成一级学科,能为综合大学建立会计学院提供更强的依据,有利于这三个学科的整合和管理,也有利于缩减商学院过大的规模。

三、结论

上一篇:海底世界的教学设计下一篇:考核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