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急需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2024-07-06

我国食品安全急需建立信息管理体系(共7篇)

篇1:我国食品安全急需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我国食品安全急需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张星联 唐晓纯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消除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目前,各国都积极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如欧盟在2004年就出台了6类有关食品生产、进口和市场投放的卫生管理条例,标志着其食品安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可以说,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无论是加工食品还是农畜产品,从生产(生长)、加工、包装、流通到消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有害物质会进入动、植物体内或直接进入食品,进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体健康。同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程度的了解不够以及难于鉴别,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因为食品是一种“经验产品”甚至是“后经验产品”,在未食用之前很难对其品质进行评价,消费者只有购买并食用之后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加上一些食品中存在的残留物的剂量和潜伏期较长,消费者在食用后仍不能立即对该食品的效用做出准确的评价。

然而,从监管体制上看,我国在经历了50多年的监督管理历程之后,虽然现有的卫生监督有关人员达20万人,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检验监督技术人员的比例差距依然突出。如:日本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所占比例是1:15800,荷兰是1:22300,而我国目前的比例是1:40000,可见,增加相关监管人员队伍势在必行。

从科研技术上看,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的量的安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对于食品质量的安全技术研究与开发,则投入较少,造成研究成果储备不足,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的技术需求。

此外,我国还缺乏对一些重要食源性危害的检测技术,农药残留以及环境污染物方面的检测也尚有不足。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 种农药;而我国缺乏同时测定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超痕量检测及 “瘦肉精”、激素、氯丙醇的痕量检测技术,我国目前也没有有效的快速检测方法、技术和设备。除了关键检测技术和设备的落后之外,我国没有广泛采用危险性评估技术(特别是对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的暴露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也是导致我国食品安全技术与国际水平不接轨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国应加大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强食品安全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完成对食品的把关、溯源、设限和布控四个方面的研究,尽快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

首先,政府要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传导机制,把建立有效的信息作为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及时向公众通报各种食品的安全状况,以便消费者能够尽快了解,减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提供一个平台,使消费者也能参与改善食品安全的管理,针对消费者做出的反馈意见,各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积极的采纳,有益于下一步的安全管理生产。

其次,应当有效的整合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因素,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化,以便于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食品安全问题、流行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和危害等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测,从而达到食品安全预警的目的,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以及对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篇2:我国食品安全急需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智慧城市在国内进行的如火如茶,浩瀚的大工程需要建设者考虑到可能注意的每一个细节,根据智慧城市运营商贝尔信多年来在智慧城市落地实施上的经验总结,建立信息安全保障纵深防御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是从智慧城市业务系统概念设计和建设实施,到后期运维各个环节充分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安全,形成一个只会成好似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的完整闭环。

建设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安全组织架构,配备和设立安全决策、管理、执行以及监管的主要责任人员岗位和机构,明确各级机构的角色与责任。建设信息安全制度保障体系。贝尔信认为,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总体方针框架、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管理规范、流程、制度体系,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的行为准则、依据和指导。

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在信息安全组织、运行和技术体系等标准化、制度化后形成一整套对信息安全有效管理的规定,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与控制的流程,将高层人员参与、安全绩效考核、人员信息安全意识与技能培训和安全人员上岗/离岗控制等纳入信息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保证智慧城市建设安全运行。

建设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综合利用各种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与时俱进不断开发适应信息安全新形势的新技术与产品,实现不同层次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和抗抵赖等安全功能,从物理、网络、主机、应用、终端和数据几个层面建立起强健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建设信息安全灾难恢复体系。建设灾备中心,建立业务连续性计划、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计划等,定期对相应计划进行有效性评测和完善,定期开展会员参与的应急演练,保证只会成好似运行的业务连续性。

篇3:我国食品安全急需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较为认可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框架和逻辑结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 所提出的SFAC No. 2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框架。基于其目前被我国学者广泛认同的现状,笔者对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也是基于本框架之上的。其中,包括约束条件、各级质量特征与限制性标准。并且将其有机结合。根据笔者的设想,首先是整个财务会计信息提供行为的最高约束条件,提供财务信息的过程收益必须大于成本,即会计行为的经济性。与其并列的是其总体质量特性,也就是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接下来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性的关键质量特性,即合理性与公正性。其包含的次级质量特性分别是可理解性、可验证性、谨慎性和可比性、一致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他们共同组成了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次要质量特征,即相关性。接下来是次级质量特征: 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性。而整个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限制性标准就是其重要性。这就组成了我们所设想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1. 1 总体质量特征———真实性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评估的第一要务。它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能否被决策者采信。而在会计实务中,真实性也是凌驾在对会计实务上的最高要求。因此,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够满足其真实性的话,对于企业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借鉴作用就无从谈起。同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进行有效控制的第一手资料。而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定,必须通过失真度检测。而我国《会计法》中的总则第一条中规定的立法目的就是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与人民对于会计行为的认识,也必须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作为会计信息评价的总体质量特征。

1. 2 关键质量特征———合规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

合规性,是会计行为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只有依靠法治,才能做到在会计行为的评价上有章可循。在合规性的保障之下,必须充分重视其次级质量特征。也就是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

1. 3 关键质量特征———公正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

会计公正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基础。会计行为在企事业单位的运营中,要避免各个利益相关方对于会计行为的干扰。做到客观反映。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于利益都有着不同的诉求。因此,在会计信息的发生过程中,必须围绕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求来提供财务会计信息。所以必须具备会计信息的公正性。不受特定的某一利益相关方的干扰。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这样,在会计行为中产生的会计信息才有可信度和真实性。

1. 4 次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

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直接指向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也就是在企业活动之中,企业经济决策者的决策和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程度。这就需要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作出较为完善的浏览。而不管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财务会计信息都有可能对决策者的决策造成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正面与负面。因此,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必须以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性进行佐证。

1. 5 约束条件———收益> 成本( 经济性)

在商业行为中,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收益大于成本。也就是商业行为的经济性。而提供会计信息的可行性,也是需要进行收益和成本的权衡的。而在信息时代,这种会计信息提供行为的收益被大大压缩。这也为提供会计信息的经济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1. 6 限制性标准———重要性

如果会计信息的偏差对于企业的决策具有影响的话,那么它就具有重要性。而且,重要性的体现只存在于会计信息误报或省略的情况下。因此,必须采用一种定量的方法对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进行评估。

2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2. 1 总体质量特征———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信息使用者可以从会计信息中满足需求和利益的程度。因此,在商业联合体的语境下,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评价必须具有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

2. 2 关键质量特征

( 1) 及时性。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就是会计信息能否及时被信息使用者所知晓。在信息时代,对商业行为的决策越来越依赖信息的实时性。因此,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才能够具有相关性等关键质量特征。

( 2) 预测性。预测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否对于未来商业行为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的性质。这也充分体现了会计信息对于目前情况的真实反映和切实相关。

( 3) 反馈性。反馈性,是指信息技术下的会计信息能够频繁地往返于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中间,以此来实现对于提供者和使用者双方判断和决策的功能,同时也是决策者和管理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修正。如果决策者根据会计信息作出的某些决策对于管理对象是无效的,则说明该会计信息不具有反馈性。

2. 3 次要质量特征

财务会计信息次要质量特征对关键质量特征的影响不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会计信息的次要管理对于整体会计信息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些具有专业性的次要质量管理,既要做好对其的分析,又要做好对其特征的剖析和理解。

次要质量特征主要有可理解性、可靠性、系统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内部性。其中可理解性主要是会计信息能够被使用者所理解的程度,主要是根据使用者的自身知识理解能力对其进行理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可理解性一般不会被人们所利用。对于可靠性和系统性就要从其本身的性质考虑,也要注重对其进行分析改革的目标。以求达到次要质量特征标准所要求的可靠性和系统性。对于每个事物而言,都有其特殊的多元化特点,因此对于次要质量的多元化特征,要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在做好多元化特征分析的同时,给予一个数据多次运用单一元素考虑办法,以此应对其多元化的特点。灵活性和内部性及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的方式提出来新的要求,也为其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了分析。只有对于信息的确认加工的工序进行灵活掌握,才能在处理问题时得出正确的应对方法。内部性的会计信息管理一定要从其内部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外部的数据统一。

3 结论

我国的会计信息具有十分浓重的中国特点,对会计信息质量要进行特征分析,并建立相应的特征体系,这不但能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升,对于整体的会计系统来说也是一种进步。在进行会计信息质量分析时,不但要兼顾整体的会计信息问题,更要注重对每个进行会计工作中的人员考察。只有做到全面综合的问题分析,才能得出有利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发展的特征体系。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是指在会计行为中所有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的总和。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其信息学上的特殊性,因此现在很难对会计信息进行一个具有量化标准的评估体系。所以,至今也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来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目前,较为常用的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估标准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等十分模糊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被称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估体系依然处在较为模糊的阶段,这不利于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也就无法将我国的会计准则与世界接轨。因此,我国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英明,刘昂.对构建中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设想[J].商品与质量,2012(S2).

[2]郜进兴,林启云,吴溪.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十年回顾[J].会计研究,2013(1).

[3]周逸凡.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J].商场现代化,2014(16).

[4]汲卫民.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些见解[J].经营管理者,2012(3).

篇4:澳门急需建立政府绩效管理机制

所谓政府绩效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式,制定政府的长期和近期目标、达成目标的策略、评估绩效的标准,从而对行政机构运作进行管理和评价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绩效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政府的高效运转和高品质、高效率的服务。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途径,是"利用绩效管理、绩效标准、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公共组织。奖惩可以是财政性的,也可以是准经济性的,或者还可以是纯粹心理上的"。具体来说,政府绩效管理的内涵可以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包括对政府工作人员工作业绩、贡献的认定;对政府各分支部门及特定的政府机构的管理评估;对整个政府的绩效测评。具体表现在:政治的民主与稳定、经济的健康与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与改善及社会的公正与平等等方面。

政府绩效管理是以服务取向、社会取向、市场取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与建立责任政府、公平政府、廉洁政府、公益政府、廉价政府和法治政府紧密相连。通过实施政府绩效管理,可以牢固树立民本主义的公益观念,有助於政府部门形成结果为本的绩效意识以及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更能突出体现政府管理中经济、效率、效益和责任等方面的新型价值观。加强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因此,"一国两制"的澳门,必须加大力度探索有效的政府绩效管理模式。

1.加强理论研究,借鉴先进经验

要大力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的研究,协调理论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实践工作者共同努力,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操作性强的评估模型。同时,加强国家间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注意吸收和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探讨和建立适合"一国两制"国情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采用先进的现代资讯技术、分析技术、预测技术等作为技术支援。资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政府绩效评估所需大量资料资料的存储、分析、查询速度,增强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可信性,增强了政府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加强绩效管理的制度安排

完善绩效管理立法,是促进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保证。要从立法上确立绩效管理的地位,树立绩效管理的权威性。绩效管理机构在政府中应具有相应的地位,保证绩效管理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环节,促使政府开展评估工作,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准;颁布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对公共管理评估的方式、内容、过程等问题作出详细规定,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建立激励制度。通过对政府绩效的奖惩制度设计,来强化公共组织人员的责任意识,调动政府部门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促进政府组织内部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的潜能。

3.建立有效的评估体制

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是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关键。政府管理部门内部的评估机构主要是通过对公共项目实施检查、回顾和总结,发现问题,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品质最有发言权,理应成为绩效评估的主体。立法、审计部门的评估机构主要是进行公共项目实施的审计和监察,向立法机关、政府以及公众公布评估结果。同时,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鼓励和发展民间仲介评估组织。

4.充分利用现代资讯技术改善政府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所需要的信息量大,涉及的部门多,来自全国各个方面的资讯、资料和资料都需要进行必要的统计、归纳、整理和加工,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资讯技术,为评估工作对有关材料的收集与查询提供方便。要充分利用电子电脑和现代通讯技术,把国家各项公共专案的实施结果、实施过程的监测资料、已开展评估工作的资料、有关各地方和各部门乃至全国性的统计指标和资料等汇集形成全国性的绩效管理资料库,实现评估资讯系统网路化。同时,要发展电子政府,加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和民主化程度。

5.优化政府工作人员绩效

政府工作最终是通过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将决定政府工作的效率与效益。要通过细化职位分工,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组织、职位和工作分析,确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降低人才引进的成本;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增加公务员培训的机会,及时介绍新知识、新理论;要改革工资分配方式,拉大工资级差,改革公务员的非领导职位,减少政府机关的压力;同时,要加强公务员绩效评估的研究,确保评估的公平、公正,以提高工作绩效。政府机关要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研究,降低政府工作成本。

篇5:建立我国食品监督管理体系的思考

我国食品监管中存在问题, 主要原因:一是, 利益距动。食品生产, 在众多投入的生产行业中相对技术含量较低, 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在利益的催动下, 个别不法份子妄顾社会责任铤而走险, 制造了一幕幕惊人事件———“无任何营养价值的阜阳婴儿奶粉”、“回流餐桌的地沟油”, 让国人谈之色变。二是, 食品生产监管存在漏洞。市场成千上万的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给社会管理带来极高的难度, 加上我们管理上的信息不公开、多部门同时监管———职责不清, 导致每隔几年就有食品问题重大事件发生。要让人们吃上放心又安全的食品, 我认为必须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食品安全网, 重点抓以下几项工作:

1 食品安全应从源头抓起

食品的源头, 首先来自于农业。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技术相对较为落后, 生产单位分散而难以管理, 日益严重的境污染问题, 极大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来源;更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并没有足够了解和认识, 最近媒体曝光的“含镉超标的大米”、“毒农药种的生姜”等事件, 值得我们反思和忧虑。相反日本早在2006年, 制定了针对农产品的《肯定列表制度》, 为农业产品的安全制定了统一标准, 注重农产品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要监督管理农产品的安全, 应建立一个可监督管理的源头, 农业生产分散到千千万万的农户, 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 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其构思是———通过生产要素集约的道路, 让农业生产形成产业规模, 从而才条件改造和提升目前落后的生产技术和水平。农业应走合作化、公司化的道路, 通过信息共享合作、技术合作、地区合作、产业合作、市场合作、生产要素和资金入股等多形式产业合作模式转换, 大幅度地提升我国农业的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 实现从落后的一家一户生产模式走向规模化经营, 从传统的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业产品品质才能有保证。也只有这样, 农业从低品质产品向高品质产品升级中, 才能从中获得与其他行业一样的平均利润率, 做农业才会不吃亏。农业产业形成企业化、规模化的经营, 既有利该行业的发展、经营, 也有利于社会监督管理。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 我们目前是难以有效监管的。

食品的另一个来源是食品的加工企业, 这一类企业也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在今天的食品安全上, 也是曝光了的问题食品主要来源, 如三聚氰胺添加入奶粉中、白酒中的塑化剂等等。今天的我们有市场准入制度, 只有取得产品符合标准和生产环境符合要求的企业, 才可以取得工业品生产许可证, 才可以进入食品市场生产经营。这样保障了有了加工食品来源, 是食品安全的第一步。但日常管理中却偏向于政府的日常的监督检查, 难免存在漏洞。

建立可监管的食品源头, 只是食品监管的起步, 日常的管理, 才是最主要食品安全管理。通过社会监督、法定监督和农业产业的地方和企业建立起行业协会的自我监管等, 才有助于引导该行业未来的发展。

2 要有可朔源性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食品包装或食品表面, 粘贴产品来源及产品相关信息, 是食品监管的必要手段;对食品实行强制性记载产品相关信息及来源, 以让消费者在市场购买食品中有知情权、监督权;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也能通过商品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必要手段。要建立我国可溯源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要完善:

一是, 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营过程建立相关的过程记录管理台帐登记制度, 把企业生产过的原材料入库、生产环节的操作、产成品检验、商品购进、储存、销售等一系列过程都有严格的登记管理。做到每个环节有人抓, 出了问题可明辨责任及原因, 也有助提升生产者、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二是, 商品信息必须公开化。目前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对加工食品的包装要求, 作出法规性的规定。但是, 这一规定, 没有对农产品的, 特别是初级产品裸包装产品的必须强制性地在包装上记载产品信息的法律要求。同时市场大量包装上的“三无 (无产品名称、无生产厂家和来源地) ”食品, 在市场上堂而皇之地销售, 人们吃了这些有问题的食品, 又不能找到相关的责任人、或者某些不法商人, 通过食品包装上造假的信息, 欺骗消费者。强制性地规定食品的信息公开及信息的准确性, 是食品信息可溯源的根本保障。

三是, 强制性地把食品信息管理要求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谁违反了谁就违法, 给予严厉处理。利有这样一套信息管理系统, 把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诚信、信用实施管理, 若企业或相关责任人在食品经营过程存在的违法行为, 除了对相关人员作相应法律惩罚之外, 通过该系统, 禁止他们今后再进入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的许可。

3 建立职能独立的食品监督机构

我国目前食品管理体制是由《食品安全法》第四条中规定的。2010年国家成立食品安全全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是:评估食品安全风险, 统筹、负责协调、监督涉及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总局这几个主要的食品管理部门管理工作, 。这些机构在食品监管上职能分开, 质检部门负责生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流通、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消费环节, 形成我国目前的由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统协调的、由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这几个主管理部门实施分段式管理。

这一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 分段管理, 职能难协调。今天不断有新媒体曝光食品质量问题, 部门之间难免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责任, 导致食品安全监督网络漏洞百出。这是食品质量管理上纵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第二, 我国地域广阔, 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发展, 对地立企业肯定是百般“呵护”, 企业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就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只要不闯出大祸, 就不要管死这类企业。如果处理这些企业,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无疑是“杀死会生金蛋的鸡”。同时, 地方的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因受“双重领导” (即业务上受同行上级部门领导, 行政上受地方政府领导) , 最终也得听命于地方政府, 对问题食品企业不会严厉打击。结果, “吊白块”的面粉、“塑化剂”的面条, ……生活中的问题食品仍然无处不在, 屡禁不止。这我国食品管理上横向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督体制, 首先必须是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体系, 针对我国现状, 把食品安全涉及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生产者在食品安全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通过法律形式明确, 做到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同时, 也要完善我国的食品商品标准。强制性的商品标准, 是法律其中一部分。要保证食品标准的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其次, 强化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功能, 由原来的主要协调功能改变为主管功能, 主管理目前食品管理主要部门———农业、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形成一个有效的、纵向的、垂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把食品安全管理的行政管理、安全监测、信息通报等基本社会管理职能集中一个部门身上, 实现食品从生产到流通、消费整个供应链过程监督管理, 强化管理职能, 提高管理效率。最后, 实行食品安全问责制, 无论是食品监督管理部门, 还是地方政府领导, 哪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谁就要负责任。这样才能有效杜绝只追求经济发展, 妄顾社会安全的现象。只有这样, 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才能建立起来。

4 发挥新闻媒介、消费者的社会监督的作用

“新闻媒体曝光”、“消费者委会信息公开”、“消费者维权”这些当今社会活动, 均可形成了食品质量监督的社会力量。社会舆论力量一方面, 可以有效地弥补监督食品监督管理中存漏洞;另一方面, 可以督促我们行政管理机构在食品监管上加强管理。多年来, “三鹿奶粉”事件给我们的教训和经验是深刻的:如果社会中只有行政监督力量之外, 没有第二方 (消费者等) 、第三方 (新闻媒介等) 监督, 难免在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为了完善社会上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体系, 必须首先通过各种各样媒体向消费者进行科学的食品消费观念、食品标准、食品相关法规等教育, 让消费者懂消费、会消费, 形成市场力量, 去引导市场生产;消费者掌握必须的知识, 是对食品安全监督的基础。其次, 必须建立新闻媒体、监督机构与消费者之间有效联系的沟通机制。让消费者在此机制下, 了解食品安全信息, 反馈食品安全问题, 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食品管理体制, 强化我国食品监督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才能构建食品安全网络。做到食品安全监管中———产品信息可溯源性, 公开化, 监管具有强制性, 这需要全社会从上而下予以高度重视, 大家来齐抓共管, 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 让人们能吃上“放心”食品。

摘要:食品安全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难题, 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保证社会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食品的生产源头管理、信息管理、管理体制的建立等几个方面, 探讨如何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体系, 保障供应安全食品。

关键词:食品安全,信息,监督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条[Z].

篇6:我国食品安全急需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各高校的网络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普遍加大了对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 配置了一些网络安全设备, 诸如硬件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认证系统等, 基本形成了技术层面的一道保护屏障, 似乎可以一劳永逸了。但是, 服务器瘫痪、病毒感染、网页被篡改、机密资料泄露等各类信息安全事件依然频繁出现, 这些事件必将给学校的声誉甚至国家安全都带来严重的影响。

2011年年底发生的CSDN.NET (全球最大中文IT社区) 网站600万用户、天涯社区4000万用户数据泄露事件, 震惊了整个业界,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用户的密码都是以明文形式存放于网站的后台数据库。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性问题了, 而是暴露出严重的管理漏洞。

俗话说, “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本文以数字校园为背景, 从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ISM S) 入手, 用风险评估的方法, 探索在信息安全事件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的情况下, 如何将风险控制在学校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并运用PDCA过程方法, 持续改进, 不断地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从而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管理机制。

二﹑数字校园信息安全形势概述

不同于公司、企业环境的网络, 高校的网络氛围比较倡导自由与分享, 对上网行为受到各种限制比较反感, 这样一来, 一些应用于公司网络环境下的常规的安全管理策略, 就难以在学校应用和落实。

随着QQ、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应用的普及, 教师、学生不再单纯是信息的“消费者”, 也是信息的“生产者”, 一旦有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 甚至传播谣言, 必将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安全稳定造成巨大的挑战。

另外, 数字校园的Web网站数量众多, 代码开发质量更是参差不齐, 几乎每时每刻都面临来自内部、外部的各种网络攻击, 尤其是学校主页、招生网等访问量较大的Web站点, 经常是黑客攻击的重点目标, 表1是公开报道的近几年我国几所著名高校所发生的Web安全事件。

需要注意的是, 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 除了重视传统网络安全的管理, 还应加强对技术专利、重要合同、重大研究课题、关键技术人员、财务数据等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的安全管理。尤其是近些年来, 广大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了众多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其中涉及重大国防军工科研项目、尖端技术以及国家重要政策的研究, 涉密程度较深, 其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等信息已经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国外情报机构窃密的重要目标[1]。

尽管各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保密工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 信息系统所定级别普遍较低, 而且备案系统的数量远远少于实际的信息系统数量, 无法对高校的信息资产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管理。

三﹑建立ISMS

针对上述问题, ISMS成为近年来在管理体系和信息安全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 ISMS最初来源于英国标准学会发布的BS7799标准, 并伴随着其作为国际标准 (ISO/IEC 27001:2005和ISO/IEC 27001:2005) 的发布和普及而被广泛地接受, 我国已经完成了上述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 等同采用、发布了GB/T 22080-2008 (ISO/IEC 27001:2005) 和GB/T 22081-2008 (ISO/IEC 27002:2005) , 并于2008年11月1日实施。

事实上, ISMS目前已是业界所公认的信息安全最佳实践之一[2], 依据上述标准, 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一般经过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如图1所示。

ISMS作为数字校园整体规划的一部分, 首先要获得主管校领导的强力支持和推动, 并建立信息安全组织机构。目前, 我国数字校园的建设主要由学校的网络中心负责, 而学校的网络中心普遍被视为提供技术服务的后勤保障部门, 而不是享有管理权限的职能部门, 因此, 在建立、实施和保持数字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对学校的组织架构和职能划分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 要分工明确, 目标清晰。如图2所示, 是一种典型的数字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组织架构, 将相关人员大体上分为三类:高层、中层和基层。

(1) 高层:一般由信息中心主任作为管理者代表, 协助主管校领导建立、实施和保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处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事务, 还包括一些相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2) 中层:主要由数字校园信息系统主管 (内部审核员, 负责信息系统规划、人员培训、信息安全、文件编制等事务) 和数字校园网络主管 (内部审核员, 负责网络规划、人员培训、网络安全、文件编制、上网流量分析、上网行为管理等事务) 组成。

(3) 基层:主要由各分院 (部门) 信息员、网络管理员、各业务系统管理员等组成, 负责贯彻、执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各项要求, 完成高层、中层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

四﹑实施和运行ISMS

如图3所示, 提供了一种数字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框架, 针对确立的范围、方针和目标, 可以从组织管理和技术保障两方面来建立和规范相关的实施过程。具体可以参照GB/T 22080-2008 (ISO/IEC 27001:2 0 0 5) , 附录A提供了多达1 3 3项的信息安全控制措施, GB/T 22081-2008 (ISO/IEC 27002:2005) 第5章至第15章提供了最佳实践的实施建议和指南。

五﹑监视和评审ISMS

在建立数字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制订和分发大量的管理体系文件, 典型的管理体系文件层次如图4所示, 包括管理手册、方针文件、程序文件、作业文件、记录表单等。

这些管理体系文件如果不落实、不执行, 那将是一纸空文, 依照ISMS相关标准, 组织需要定期进行内部审核, 发现不符合项, 开具不符合项报告, 并编写审核报告, 提交给管理者代表和最高管理者, 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4]。对于高校来说,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 建议每学期至少一次内部审核, 每学年至少一次管理评审,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如果条件允许, 甚至可以申请ISMS认证, 由第三方的认证机构来进行审核。

六﹑保持和改进ISMS

建立数字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并不是以通过ISMS认证为目的, 也不是要从根本上杜绝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 更不是一步到位, 一劳永逸, 而是建立一种常态化的管理体系。对于高校来讲, 可以同我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相结合, 在信息安全事件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的情况下, 能将信息安全事件所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控制在学校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并基于ISMS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或者其他信息, 及时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 甚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接受风险的准则, 以持续改进ISMS。

七﹑总结

ISMS在我国高校还处于起步和应用阶段, 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持续改进, 并根据数字校园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 提高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另一方面, 把组织管理和技术保障相结合, 充分识别资产以及资产面临的各项风险, 从而有的放矢, 将风险控制在学校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徐业松.高校及科研机构泄密案件探因与防范措施研究[J].兰台世界, 2011 (8) .

[2]谢宗晓, 刘琦.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案例及文件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3]郭夏言, 周洁.基于ISMS思想的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体系框架研究与构建[J].保密科学技术, 2011 (8) .

篇7:我国食品安全急需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1 我国大型水电站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并不大, 但是管理水平却较为滞后, 水电站安全管理方面更是存在着很多弊端, 这已经严重制约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

1.1 政企不分, 缺乏正规公司运作体系

在我国, 国家水利部对大型水电站具有领导权和管理权, 这使得水电站除了国有企业的属性外, 还担负着事业单位的部分职能, 具有公益性任务属性。这种情况使得大型水电站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存在。从人事管理和分配体制方面看, 大型水电站的资产、人员、机构组织无法做到真正的政企分离, 在某种程度上, 我国大型水电企业管理过多依赖于事业单位。尽管近年来我国水电行业改革不断深入, 在人员工资分配、用人制度方面大型水电站也进行了多次的调整与改革。

然而, 大型水电企业的改革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与市场经济体制向相关的各种企业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缺乏, 此外, 在大型水电站的电力调度与水利调度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1]。在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建设方面, 我国大型水电站的管理职能往往由水电厂代理集团来行使, 但我国每年水电建设项目很多, 这使得水电厂代理集团公司有着极其繁重的生产任务和管理任务, 然而它所承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任务又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合。因此, 服务水平、管理权限和管理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

1.2 企业负担沉重, 发展较为滞后

在我国, 由于大型水电站规模庞大, 相关人员数量较多, 编制规模巨大。如三门峡水电站就有将近4000人的员工编制。此外, 我国很多大型水电站都实行了多种经营的策略, 存在着较多的配套型企业。还以三门峡水电站为例, 电力产业是其支柱产业, 但也发展了诸如铝业、棕刚玉冶炼、水电开发等多种行业经营方面, 这种情况导致企业人员编制庞大, 经营规模较大的特点, 从而导致企业负担沉重, 发展较为滞后。这具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 我国大型水电站经营的扩大化特点, 使得水电站企业员工的队伍素质普遍不高, 加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编制制度, 使我国大型水电站的企业员工优越感普遍较高, 这样就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不理想, 大型水电站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2) 我国大型水电企业, 由于企业性质、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大的特殊性, 使得企业的计划经济因素较多, 往往经营思维僵化, 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运用机制和管理机制, 员工队伍开拓意识淡薄, 竞争精神不强, 依赖、铁饭碗负面思想比较突出, 而且, 在我国大型水电站内部建设方面, 出现了产权结合不合理, 职责不清、管理效率低、人浮于事等不良现象, 企业市场竞争力较为缺乏。

(3) 我国大型水电企业下属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大多困难重重, 这种多种经营模式虽然为大型水电企业走向市场、实现人员分流等方面带来正面影响很大, 但是这些子公司的规模普遍较小, 来自员工队伍的压力和包袱较重, 但是限于规模和竞争力原因, 这些企业往往在经营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1.3 技术改造缓慢, 安全隐患因素很多

在我国, 还有一部分大型水电站建设于20世纪50、60年代, 经过多年投入使用, 这些水电站防汛设备、发电设备老化严重, 技术水平和工作效能也普遍较低, 这些技术方面的严重滞后情况, 已经对我国大型水电站的正常运营带来很多安全隐患。例如, 三门峡水电站运营时间已经超过40年, 相关设备已经严重老化。如已经运行了40多年的第一防汛设备已经在超期使用, 第二泄洪闸门与第三泄洪闸门又存在很多设备缺陷和技术问题, 伴随着三门峡水电站不断恶化的运行情况, 安全隐患因素已经形成。由此看出, 我国大型水电站, 特别是那些投入使用时间较长的水电站, 技术改造缓慢, 已成为阻碍其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3]

1.4 信息化建设滞后, 安全信息化建设不足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 我国大型水电站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也在加快。然而, 对于那些投入使用多年的大型水电站来说, 信息化改造步履艰难, 十分缓慢[4]。我国水利部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信息化改造的人员和资金投入, 但受各种原因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型水电站的信息化建设还很缓慢, 这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方面, 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对水电站信息化建设的忽视, 这很大程度减缓了水电站建设的信息化步伐;另一方面, 企业员工由于缺乏技术能力, 不熟悉信息化运作手段, 使得水电站信息化缺乏人力支持。特别是老员工, 往往扮演着抵制信息化建设的角色。

2 提高我国大型水电站运营管理效率的措施

在我国大型水电站运用中, 结合实际运营经验, 深入分析我国大型水电站安全管理现状, 探索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建立方式十分必要。

2.1 改革管理体制

目前,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 我国大型水电站也都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 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些制度的管理效果和运行效率却不令人满意。因为它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程度、要求相差甚远。对此, 我国大型水电站应将发展目标放远些, 积极推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彻底分离。此外, 在大型水电站企业内部各级公司的管理方面, 企业管理层应给予各级公司以完整、彻底的企业自主权, 从而促使公司的董事会的作用和职能发挥的比较彻底。

2.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大型水电站建设和管理, 必须依靠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保障。所以, 水电站应不断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 加深对员工的培养, 实施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 建立起具有充足数量、优秀素质与合理结构的人力资源队伍[5]。

(1) 建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我国大型水电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 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水电企业自身的人才竞聘与竞争机制, 通过明确岗位职责, 设计岗位工作目标, 形成岗位竞争局面, 建立能者上岗机制。同时, 也要制定规范、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对于那些工作成绩卓越、贡献较大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对高层管理者和高级人才, 企业应实行年薪制, 对于一线技术人员, 应该加大培训力度, 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制度。并且对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给予充分的关心与照顾, 尽可能的满足员工的各种合理需求。同时, 鼓励员工创新, 使整个企业都充满创新氛围,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 搭建高效、合理的劳动用工平台形成一种公平竞争的企业内部环境。在大型水电企业的管理中, 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不应该有“门第”观念, 而应该果断打破人才身份限制, 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使大型水电企业内部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3) 转变大型水电企业的业务战略, 及时调整人才队伍结构, 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大型水电企业应该根据相关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 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两套精干的队伍:一只队伍要懂经营、善于管理、勇于创新的管理队伍;另一只队伍要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技术工人队伍。

2.3 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控制企业成本

在我国大型水电企业的管理中, 运营管理往往是被忽视的重要部分。这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比较高。其中, 对于企业来说, 预算管理应该贯穿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之中。从实际效果角度分析, 大型水电企业预算管理应该实行全员参与, 并且应共同组织执行的综合性管理系统。

我国大型水电企业的预算管理系统必须具备强大的内部协调性和预算管理性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战略管理目标为核心, 从而建立起一种综合性的预算管理模式, 深入推进公司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控制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功能, 准确的对企业资金进行评估、计算和运用,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 使预算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从而促进我国大型水电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遵廉.电力市场运营系统[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5-36, 247-255.

[2]胡鞍钢.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环境和总体思路[J].会议材料, 2011:15-20.

[3]王黎敏, 市场呼唤水电站专业化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 (12) :52-53.

[4]谢俊光, 杨俊峰.三门峡水电站运行管理模式[J].湖南水利水电, 2011 (2) :45.46.

上一篇:四月新浪微博同城会主题活动下一篇:信誉楼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