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真情无言》有感

2024-04-27

读《真情无言》有感(共11篇)

篇1:读《真情无言》有感

读《真情无言》有感

把点点滴滴的爱洒向学生,把浓浓烈烈的情捧给学生——老师啊,你是爱的使者!那么无私,那么真诚!在驳杂的尘世之上,你洗亮了我的眸子,让我看到:天是那么蓝,那么辽远。。

——题记

那里是一座山,山里有些人家,也有一所学校。因为家里穷,很多孩子上不了学。孔莲莲是那所学校的老师,教初三的老师。那一个早晨,他来到小路破烂不堪的小茅屋,看见了小路又聋又哑的母亲和失去双腿的父亲,她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又咽了回去。她摸着小路的头说:“去上学吧,学费的事,我会想办法的。”下午,小路便去上学了。转眼到了教师节的前一天,学校要求每位同学交一块钱,学校要给老师买苹果。小路准备回家拿钱,孔老师却告诉他:你的一块钱已经交了,回寝室看书吧。孔老师把小路的情况写成材料交给学校,让学校为小路募捐。起始学校不同意,孔老师说:“以前不也是有这样的活动吗?”校长说:“人家是乡长的侄子。”“乡长的侄子就是人,农民的儿子就不是人?再说了,我把电视台都请来了,总不可能打发人家回去吧。”校长一听电视台要来,一口就答应了。募捐仪式很成功,孔老师把钱交到小路的手中,小路顿时泪流满面,说:“孔老师,谢谢你。”

看完了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很多。突然觉得,老师真的好伟大。

想起过去的种种,我对小学班主任的不喜欢,对初中班主任的不理解,我好愧疚!老师就像父母一样照顾我们,关心我们,爱护我们。他们就像天使一样,永远对我们都是那么的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讨厌,不满他们呢?

人走在地上如空洞的风,窗黑色的花朵,沉甸甸的盛开,在用刀的两旁,谁的背影透视着蓝色的遥远,谁在整夜扑打着翅膀,让我们升起来上下下上。。

——后记

篇2:读《真情无言》有感

——读《终无言》有感

寒假的时候一口气便读完了雪小禅的《终无言》,书名很有味道。终无言,光阴远去,闷闷独忆,终是无言以对、无计相思。我想到了邓丽君的一句歌词,跟它甚是相配,“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人生几何能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那样的深情、那样的珍重,就如同雪小禅在书里提到的“纤光浮沉,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都在那恍惚的刹那了”一样,这是一种名为回忆的的东西在拉扯着思绪。而当思绪被拉扯成丝状,一头系在年少烂漫的自己指中,另一头被垂垂老去的自己咏柳牵住时,敏感内敛固执多愁的女子便生成了,如《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坐着桐华,就如同,《终无言》的作者雪小禅。

有那么瞬间,我从她的文字中看到了“她”,看到了“我”。

读她的书,必然陷入她精心编织好的绮丽楼阁、桂香小院似的忆镜中。陷在这里的,不只是正读着这本书的我们,还有雪小禅她自己。忆镜中,她仍穿着青布衫子白罩衣,坐在种有合欢树的院子里,和女友们谈天说地。忆镜外,她白描着那些细碎的光阴:“那时流行铺天盖地的明信片,我寄人一张,人家还一张。我收集了无数好看的明信片,如今全发霉了,被母亲卖了破烂”(选自《一个人的山河岁月》),“记得小时候,早春,去放风筝,穿了外婆的家做棉袄,不喜欢穿,一定要那时流行的羽绒服,哭红了眼睛”(选自《光阴里开出蓝莲花》······言辞都不甚绮丽华美,却能将心扯出大段大段的伤,手指勾勾,连接两段时光的丝线便牵动了过去,一时红遍双瞳。有一句话说的很感性,可我总觉得很适合她,或者说很适合所有伤忆的孩子:“原来和文学沾边的孩子从来都是不快乐的,他们的快乐像个贪玩的孩子,游荡到天光还不肯回来”。虽然她已不再是孩子,但是再在我看来,所有留恋回忆的人都是孩子,年岁走过,苍老的是容颜,不变的是珍重曾经拥有。

如此伤忆的女子,必然走向内敛与典雅,所以她的性格有独特的暗色情节的倔强。她喜欢的不强迫大家喜欢,除非她自己换了心意,否则没有人能够强迫她停止喜欢;她厌恶的也

不强迫他人跟着厌恶,但是他人也无计以上位者的姿态让她停止厌恶。这是一种倾尽所有如同迷上罂粟花般不能自己的爱恨。看她在《法桐呀法桐》、《灰呀灰》里一遍一遍地强调法桐的飘逸干净、灰的低调温和踏实,又看她痴恋世间一切的“瘦”,不仅仅是人骨感的瘦,还有梅的瘦、风的瘦、雨的瘦、相思的瘦。其实梅、风、雨、相思哪里来的瘦呢?说到底,我才不过是喜欢事物衍生出来的那种“清幽之感”罢了吧。法桐在他人眼里,至少是在过去没有法桐的回忆的人来说,它和其他树相比也就那样,哪里来的飘逸干净呢?我想她喜欢上的不过是有法桐、灰的回忆罢了,那回忆中的那半疼半喜半惆怅之感恰好契合了她内心阴阴冷冷而已。“日子也瘦了,过得寡了”(选自《瘦》)是一种凉薄;“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那日复一日烧制着瓷器的人,要等多久才能在釉色成形的时候遇上雨过天晴呢?而一个人又要等多久,才能在对的时间里遇上对的人”(选自《青花》是一种浅浅深深的无奈;“喜欢银,低调、温和,把锋芒藏起来,只露出这若隐若现的暗冷。不似金,强烈明丽夺人,有疯狂的气质”(选自《银》)是一种内敛澹然风华、更是一种抵御外在纷扰的保护色,即使把自己与众人有意识的隔绝开来也不在意。“赏心只有两三只”便很好,只要这份宁静的 孤独不被打破就好。

然而看着这大片大片的文字里对自己喜好的强调时,心理闷闷的,有种不舒服感一时遍布四肢五骸,因为那强调的语气仿佛世间仅此物能入眼、能合心意。因想着树种还有像《秘而不喧》、《守口如瓶》等表明不愿他人知晓自己心事、只愿深藏在心中慢慢发酵便很好的散文存在,我变怀疑她如此大花笔墨来陈列心迹的缘由在哪里,一度不愿再看,嫌太做作。但终究放不下,便也试着思索其原因。后来也慢慢明白了,其实点破就一层窗户纸的厚度。文人将伤春悲秋、感世抒意化成笔墨文字是常态,发表成书为世人所知则是文笔关系、是读者的关系、只要她周围的人愿意以心相交、不去拿这些文章里的内容打趣她、质询她,她就还能处于秘而不喧的状态。所以她的性子能如此的内敛淡淡,文字却那么的固执、孤傲。

当然,《终无言》里有太多的滥情却是真正存在的,大概是雪小禅已然积累了太多情太多爱恨情闷,不曾透过这凉薄的性子释放出来,所以行文才会如此。如“质地,是多么关键,由多么妥当的一个词。它忽然有了动感,有了风吹向掩面的温暖,像火焰,又似春天,暖着缠着,外表安详,内心狂热。质地最能说明一切,一个人的质地,一个词的质地”(选自《质地》),我不明白就一个“质地”是如何衍生出那么多的美好的,那大段大段的抒情未免让人觉得反感。

篇3:读《真情无言》有感

难忘那声音

李耀炜

家中的一隅摆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它属于我的奶奶。

家中的老物件大多更新了,父母也曾多次提议把这台缝纫机扔了,但每次都被我阻止,只因我有一份弥足珍贵的情思需要它为我保藏。

从前,爷爷奶奶与我们同住,我孩提时的大部分时光都是与两位老人一起度过的。奶奶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她在退休后 很快又找 到了自己 的价值———做针线活。奶奶生得一双巧手,我幼时穿的衣服多是出自她之手。不仅如此,她还会不断推陈出新,跟电视上学一些新花样,因此,大院中的左邻右舍都乐意交一些活计给她做。奶奶也乐意义务帮忙, 只图一个乐子。于是,那台老式缝纫机“嘎吱嘎吱”运作的声音, 就成了深藏于我心中的难以抹去的记忆。

午后的阳光总是慵懒的,似乎使世界都变得慢了下来。悠闲飘过的云、蜷缩打盹的狗,也给这世界增添了一份宁静。奶奶收拾完碗筷后,就坐在缝纫机前忙碌起来,不是给贪玩的王家孩子摔破的裤子打补丁,就是给徐家快出嫁的女儿做嫁衣,虽说烦琐,却也自得其乐。而我, 则坐在一旁听那些永远不同、永说不尽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的背景音乐永远是那台缝纫机发出的“嘎吱嘎吱”的有力而富有节奏的韵律。有时我困了,奶奶便会唱起催眠曲。她低沉的声音配上舒缓的节奏,哦,也漏不掉缝纫机给我唱的曲子,使我安然入睡。而在睡梦中,那时断时续的“嘎吱嘎吱”声也陪着我,似乎直到世界尽头。

后来,曾经的邻居有的随儿女去了异乡,有的则去了另一个世界,奶奶的缝纫机开启的次数便越来越少。再后来,爷爷奶奶也搬走了,只剩下一个如同孤儿般的缝纫机静静地放在那里。

现在, 这台缝纫机被盖上了一块布,似乎是为了掩饰它消逝的生机。锈蚀的转轮令它再也无法欢笑,它的心脏也无法“嘎吱嘎吱”地跳动了。它被无数的杂物压着,一如当年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

现在的它更像一个存放记忆的八音盒,只要一看到它,那记忆深处的声音连同幼时的时光便会喷吐而出,充满了我的脑海。我会一直珍藏它,只为那份情思。

课前导学

这道“难忘”是配合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点“有感而发”布置的半命题作文。李耀炜同学试图以“那声音”切入,叙写往事,怀念亲情,倒也显得情真意切。不过通篇读下来,总觉得与“有感而发”的训练点不太合拍,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找出“病症”所在,并开出医治“良方”。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汇报课前“初 诊”的意见。

学生1: 文章题目拟得不好,“那声音”太笼统,不够具体明确。不妨在“声音”前加上修饰语,比如,“嘎吱嘎吱的”“老式缝纫机的”等,一下子就点明了描写的内容或情感寄托的对象。

张老师:你说得很好。半命题作文的拟题很有讲究,“小中见大找切点”就是拟题方法之一。这里的“小”就是“具体、实在”的意思,要么点明文章叙写的对象,要么牵出行文构思的线索,要么提示全篇蕴含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拟半命题作文的题目时切忌空泛、笼统。关于半命题作文的拟题方法,以后我们会系统讲解。

学生2: 我觉得文章题目拟得不够恰当。题目是“难忘那声音”,而文章读来让人感觉真正难忘的不是“那声音”,而是“那台老式缝纫机”。

张老师: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2: 文章写到第三自然段才引出“那台老式缝纫机‘嘎吱嘎吱’运作的声音”。而接下来的内容中,“那声音”也是一带而过,描写不生动,叙写不到位。

张老师:你是说文章中对“那声音”的叙写“薄”了。文章主要是围绕“那台老式缝纫机”叙事表情,而“那台老式缝纫机‘嘎吱嘎吱’运作的声音”是在叙写“那台老式缝纫机”时顺势带出的。

学生2:是的。

学生3:我认为文章扣题牵强。这篇半命题作文, 横线部分补充的应当是文章着重叙写的内容,“难忘”二字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所以不管怎样叙写,都应该突出对“那声音”的难忘。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张老师:张老师提醒大家一点,我们本次作文训练的“点”是:有感而发。这个“感”指什么?

学生3:应该指“感受”。

张老师: 也就是“内心的体验”,对吗?

学生3:对!

张老师:那么这个“感受”,这种“内心的体验”,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呢?

学生3(豁然开朗):老师,我明白了。有“感”是因为特定的人、事、物、情。这篇文章就题目而言,是对“那声音”的“难忘”;而就内容而言,却是对“那台老式缝纫机”的“难忘”。“感”和特定的人、事、物、情不对应。

张老师:非常棒!有“感”是因为特定的人、事、物、情。这里“特定的人、事、物、情”就是“感点”,这篇文章最大的病症就是“感”和“感点”错位了。退一步讲,小作者对“那声音”的“难忘”之感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画。

学生4:“……就成了深藏于我心中的难以抹去的记忆”“……也陪着我,似乎直到世界尽头”有点空泛了。

张老师:对!此外,张老师认为,这篇文章还需在开头结尾处细致打磨, 力求做到首尾呼应,凸显主题。

2. 医学档案 : 中考满分 作文《因为有爱》的启示

因为有爱

湖北荆州一考生

夜深人不静, 因为有爱牵动着我的情思。

在我久攻数学、物理堡垒而未果时,一阵朦胧的雾气从桌底蹿出, 氤氲起来,弥漫开来,继而扑向我的脸颊,使我的镜片一阵模糊。“干吗呀你? ”我颇有些不耐烦地责备道。“新买了个泡脚桶,试试怎么样? ”母亲做事向来不多做解释,我于是顺从地抬起双脚,任由母亲如往常一样娴熟地摘掉我的鞋子,又脱下我的袜子。

她一手将我的脚捧在手心,一手轻轻搅动盆中的水,自言自语道:“还是有点烫呢!”片刻后,她掬起一小捧水,往我的脚心撩去,暖暖的,柔柔的,像是有一股暖流从脚底滋生,又涌上心头。

过了一会儿, 她缓缓地把我的脚放入水中。她并非如教科书或文学作品中所写的那般老。她的双手依然细嫩白哲,她的秀发依然乌黑亮泽,她的肌肤依然富有弹性与活力。不!我对自己的想法有些不满意了, 不一定青春逝去、容颜不再的才是母亲;不一定鱼尾纹爬上眼角的才是母亲。相反,此刻蹲在桌边,为女儿消耗着青春的才是母亲。

她往我的脚上浇着一股股细细的水流,又用手轻轻地搓着,一股股热气在脚边飘散, 空气里满是松木的香气。“妈,辛苦了。”我由衷地说。一刹那,我仿佛看见她嘴角上扬,眉宇间淡淡的愁绪也在倏乎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不,女儿更辛苦,做功课多累啊! ”她一边说道,一边捧起我的脚,用褐色的毛巾轻而缓地擦拭着,又将我的脚放入鞋中。“让女儿舒服点,妈辛苦点又算啥啊。”镜片再次模糊,不只是因为水汽。

她终于站起身来, 轻轻地将泡脚桶撤去,雾气也慢慢消散了。她如往常一样,用柔和而安详的语调叮嘱着:“别写太晚了,早点睡吧! ”然而此刻,脚下有这样幸福的温度, 身上燃烧着这样的激情,我又怎能安安静静地进入梦乡?

回味着脚底的温度, 体验着身上的温暖,嗅着空气中残留的味道……母爱早已拨动了我的心弦, 牵动了我的情思。

夜深了,我无法静下来。因为有爱!

张老师: 这篇满分作文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学生5(有点调皮):有感而发。

(全班学生笑)

张老师:你很聪明,说得不错。请具体谈一谈。

学生5: 文中叙写 的事情很 简单———妈妈帮我洗脚。这类事情,我们在生活中都有可能会碰到。但是小作者写得很感人,妈妈的每一个动作,甚至“她的双手依然细嫩白皙”“她的秀发”“她的肌肤”以及她“柔和而安详的语调”都引起了“我”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体验。

张老师: 说得非常好! 正因为有了细腻的“感受”和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体验, 这篇文章才获得了阅卷教师的青睐,获得了满分。再请大家看看我们刚刚学过的一篇文章———巴金的《繁星》。巴金从前在家乡看到繁星,在南京读书时看到繁星和“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时,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

屏幕展示《繁星》中巴金面对“繁星”抒写内心感受的句子

1.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2.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 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3.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张老师:那漫天的繁星就是巴金老人的“感点”,他就是对繁星进行了无数次的观察, 才获得了繁星是“母亲”和“朋友”的深切感受 ,进而“有感而发”,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精美的散文。要做到“有感而发”,就必须“感点”明确 ,感受真切,这样,才能下笔成文,真情涌动。

【诊疗方案】

张老师汇总了大家对李耀炜同学的《难忘那声音》的修改方案:

1. 精心拟题明对象。

拟题时加上合理的限制语或修饰语,丰富补题词语的内涵,缩小文章的切口,达到“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

2. 对应一致巧行文。

不妨将文章的题目“难忘那声音”就改成“难忘那台老式缝纫机”,借对老式缝纫机的回忆叙写往事,抒发真情。

3. 言说感受抒真情。

要将感受的着眼点放到“老式缝纫机”上,将内心的感受寄寓在这一特定的“物”上加以言说,做到“感受”和“感点”相对应,从而抒发真挚的情感。

4. 首尾呼应显主题。

文章开篇点题,结尾再回扣文题,回应开头,力求首尾呼应,凸显主题。

【手到病除】

针对诊疗方案, 合作小组讨论交流。12分钟后,投影展示李耀炜同学的升格作文《难忘那台老式缝纫机》。

难忘那台老式缝纫机

李耀炜

家中的一隅摆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父母曾多次提议把它扔了,但每次都被我阻止,只因它牵连着一份弥足珍贵的情思,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从前,爷爷奶奶与我们同住,一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父母每天上班,爷爷奶奶就负责照顾我。于是,我孩提时的大部分时光便是与两位老人一起度过的。

奶奶一生勤劳,即便退休了也闲不下来, 很快, 她就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做针线活。奶奶生得一双巧手,针线活做得非常好。听爷爷说,奶奶年轻的时候,周围的邻居常常请她裁剪衣服。我幼时的很多衣服也是出自奶奶之手,衣服上刺绣的花鸟鱼虫、老虎狮子,常常令同龄的小朋友羡慕不已。如今,退休后的奶奶竟也与时俱进, 跟着电视、书本学了一些新花样,因此,大院中的左邻右舍都乐意将一些简单的抑或是需要手工制作的活计交由她做。奶奶图一个乐子,也乐得帮忙。于是,家中那台老式缝纫机也便抖落了一身的尘埃,一如退休后的奶奶焕发出新的生机。从此,午后清闲之时,落日黄昏之际,那老式缝纫机独有的“嘎吱嘎吱”声,就飘荡在大院的上空,飘荡在我童年岁月的天幕,深藏为我难以忘怀的记忆。

午后的阳光总是慵懒的,似乎使世界都变得慢了下来。悠闲飘过的云、蜷缩打盹的狗,也给这世界增添了一份宁静。收拾完碗筷后,奶奶就坐在那台老式缝纫机前忙碌起来了,不是给贪玩的王家孩子缝补摔破的裤子,就是给徐家快出嫁的女儿刺绣美丽的嫁衣,虽说烦琐、忙碌,却也自在、充实。大院中的人们常常听着那低沉回环的“嘎吱嘎吱”的“歌谣”午睡;而我,则绕着那台老式缝纫机, 绕着在缝纫机前忙碌的奶奶,自顾自地玩耍。厌了,累了,奶奶就给我讲那些永远不同、永说不尽的童话、传说,那“嘎吱嘎吱”的“歌谣”就是最好的配乐;困了,倦了,奶奶就轻踩厚实的转轮,此时,那“嘎吱嘎吱”的“歌谣”又俨然是世间最优美的催眠曲。在我童年的睡梦中,总会奏响那“嘎吱嘎吱”的“歌谣”;在我童年的心空上,总会闪现那台老式缝纫机厚重的姿容;在我童年的回忆里, 总会飘过奶奶那忙碌快乐的身影。

后来, 曾经的邻居离开了不少,奶奶的缝纫机开启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再后来,爷爷奶奶也搬离了大院,那台老式缝纫机也便落寞地驻足一隅,一年又一年。

现在, 这台缝纫机被盖上了一块布,似乎是为了掩饰它消逝的生机。它锈蚀的转轮再也演奏不出那动听的“嘎吱嘎吱”的“歌谣”了。然而,它就像一个存放记忆的八音盒,只要一看到它,幼时伴随在奶奶身边的美好时光就连同那记忆深处的“嘎吱嘎吱”声喷涌而出,令我久久难以忘怀。

师生点评

张老师: 同学们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比照一下,说说有哪些变化?

学生6:开头结尾有变化。开头更简洁,做到了开篇入题;结尾更凝练,能够呼应开头。结构也就更严谨, 中心更加突出。

张老师:开头、结尾、结构、中心都考虑到了,这就离一篇优秀的作文不远了。

学生7:文章注意了选材,删去了无关紧要的内容,叙写更加集中,中心自然突出。

张老师:还有呢?

学生8:题目重新拟定,将“感点”和“感受”对应起来 ,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

张老师: 很好! 这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一个调整,而且“感受”真挚动人,引人卒读。

【杏林春暖】

最后,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请大家欣赏。

难忘那缕缕炊烟

徐超群

很久没有看到家乡的炊烟了, 很久没有闻到家乡炊烟的味道了。然而家乡的炊烟总在我的脑海里飘舞,经久不绝,难以忘怀。

小时候, 我住在舅舅家。那是一个不算偏僻的小村庄,小河两岸一溜排住着几十户人家,每户人家的屋顶上都矗立着一根烟囱,每日三餐前,每根烟囱里都会升起袅袅的炊烟,优雅地在天空中轻舞。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略带些焦煳味的气息渐渐地弥漫了整个村庄,熟悉的乡村气息也就溢满了整个心房。如果此时站在阳台上眺望,几十缕青烟勾勒出的动人景象比任何山水风景画都要美。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最美的炊烟总在清晨———淡淡的,蓝蓝的,斜斜的,在村庄的房舍上、绿树间轻轻拂过,像山间树林里氤氲的雾霭,像披着薄薄轻纱的梦幻。偶有一阵轻风吹过,那柔柔的炊烟便调皮地向蔚蓝的天空飘去,和着晨曦共舞,直至化为天空中一抹淡淡的烟痕。村庄这时也便褪下了轻纱般的睡衣,露出初醒的清新与美丽。

现在想来, 家乡的炊烟还是一种无声的召唤。炊烟飘起便是告诉在田间劳作的家人,该收工歇歇,回家吃饭了。舅舅很多时候总会在舅妈将饭菜端上桌、洗脸水打好的当口,准时回到院中。当然,舅舅也有耕种忘归、误了看炊烟的时候,这时,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便会与哥哥一起到就近的高处对着舅舅劳作的方向反复呼喊———“舅舅, 回来吃饭了! ”“爸爸,回来吃饭了! ”直至舅舅回应后才作罢。有时候在舅舅回应前,村里喜欢恶作剧的同龄人会爽快地响应,于是, 双方没有一番对骂是不肯罢休的。现在想来,那时的恼怒早已无影无踪,留在心头的只有悠悠的乐趣。

我对于家乡的炊烟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多的是缘于外婆。记忆里,我家的炊烟总是与烤红薯、炒花生、蒸馒头、煮玉米棒子等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美味自然都出自外婆之手。那时候,外婆总是担心整天上蹿下跳、皮闹不停的我会饿坏了,所以总会在全家人吃饭之前给我准备红薯、玉米一类的食物。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美味啊,至今,我的口齿之间似乎还留存着那焦煳的清香。

现在,家乡燃烧柴火的土灶越来越少,炊烟自然也越来越少。偶尔升腾起来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人们:乡村最美的风景正在上演绝唱! 然而在城里,我仍时时怀念家乡那缕缕炊烟,因为那美丽的炊烟饱含着亲情, 令我终生难忘。

难忘那绺白发

张爱军

转眼间, 时光已由积雪初融的新春走到了艳阳炙烤的盛夏。屈指算来,与母亲不相见已经五个月了。春节刚过,母亲就打点行装去扬州继续摆她的修鞋摊了, 一如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行色匆匆。工作的闲暇,独自静坐,总会想起母亲, 想起母亲清瘦矍铄的面庞、渐趋佝偻的腰背、布满老茧的双手和那绺垂在额前的白发。

母亲已经60多岁了,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然而,她独自一人在扬州摆摊修鞋已经6个年头了。我的家在苏北运河岸边一个偏僻的村子里,乡人们一年到头拨弄泥土, 日子过得非常紧巴。即便这样,母亲并没有像其他乡人那样让我辍学打工帮补家用,而是始终坚持供我读书。我师范毕业,回乡教书,想让母亲清闲一些,就将家中的几亩农田转给邻居代种。孰料,母亲又在亲戚的帮助下去扬州租房摆起了修鞋摊。我劝她歇歇, 她却对我说:“我不能闲下来,只要妈妈还能动,就不会增加你的负担。”

那年夏天,我去南京进修,归途路过扬州,顺道去看望母亲。拿着母亲留下的地址,沿途问人,几经辗转,终于来到母亲摆修鞋摊的地方。那是西湖镇上的一个十字路口,附近的一处商住楼工地正在施工, 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程车辆过处尘土飞扬。母亲的修鞋摊就挤在这路边众多的摊位之间,很不起眼。老远,我就看见母亲坐在鞋摊后的小马扎上,埋着头,左手不时地上扬;走近,才看清她右手拿着锥针,用劲地将麻线穿过鞋底,左手攥紧线头,上扬,将麻线拽出: 原来她在“上鞋子”(将鞋帮固定到鞋底上)。“妈,我来了! ”“哦! ”母亲闻声很是兴奋,放下手中的活儿抬起头来,笑吟吟地看着我,那缠着胶带、布满老茧的左手很自然地向上拢了拢贴在额前的头发。顺着她的手望去:母亲的面庞更黑了, 额上的皱纹也加深了。我的心一紧:母亲老了,虽然依然精力旺盛,但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那绺白发便是母亲勤苦辛劳人生的缩影,更是母亲美好年华逝去的见证。我的眼眶湿润了。

临别,母亲坚持送我上车。车开了,回首望去,母亲正目送我离开,她挥着右手,左手自然地向上拢了拢头发。随着母亲上扬的左手, 那绺白发迎风飘起,在夏日婆娑斑驳的树影中是那样地醒目,那样地让人难忘。时至今日,母亲左手上扬拢起的那绺白发,连同那挥手送别的身影,一直飘飞在我的心头。

后来,家中遭逢变故,近乎难以为继。母亲为了让我安心教书,放下手中的修鞋活儿, 带着我写给她的电话号码,独自一人去南京向舅舅求助。在我的担心和不安中, 母亲从南京回来了。望着满脸歉疚的我, 母亲乐呵呵地说:“别看我不识字,生意做到扬州,独自闯荡南京,也算是走南闯北的人了。”似乎一点也没有求人帮忙的难处。说话时,她的左手自然上扬,习惯性地拢了拢低垂在额前的那绺白发。那绺白发越发地纯粹了,母亲也越发地苍老了。看着母亲慈祥的、不以为意的笑容,我的喉头溢满了酸涩。

直至现在,母亲还在扬州西湖镇的那个十字路口修鞋。虽然只是偶尔的电话联系,但工作的闲暇,独自静坐,我总会想起母亲: 难忘母亲慈祥的笑容,难忘母亲“上鞋”的身影,更难忘母亲额前那绺低垂的白发。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秉持“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宗旨,不断丰厚文化内涵,倾力打造“名师工程”,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扬州市教科研样本校”等一系列荣誉。

篇4:大爱无言 真情涌现

【关键词】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  契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204

要想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从中小学生入手,班主任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充满爱的行为。作为班主任,要细心体察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尊重、了解、贴近他们,把握他们的成长规律,调动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努力成长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爱作为情感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爱无言——善于捕捉契机

教育契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事物发展或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关键。发现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抓住机会,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清洁委员跑到办公室非常委屈地说:“老师,我不想当清洁委员了,他们不听我的……”清洁卫生这个老大难问题确实让我大伤脑筋。高一学生不懂学校的要求,清洁不很到位,而清洁委员又非常负责任,只是有时方法欠妥,所以有些学生故意和她对着干。到班级时,我先没有提清洁的事,而是说:“我作为班主任,和你们一样,一同来到这陌生的学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并且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很感谢你们。但我自己的许多工作没有做好,比如清洁方面没管理好,经常被扣分,我觉得很对不起大家。”紧接着,我还谈了一些不很理想的地方。我说完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本学期在班级工作上的得失。由于平时和学生很有感情基础,所以很容易产生心灵的对话和碰撞,当时大部分学生都哭了。

就这样,经过这次班会,清洁和问题学生这两个老大难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这种教育契机是经常的、大量出现的,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敏锐地识别教育契机,及时抓住并加以利用,把不理性的因素变成有力的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爱无言——努力感动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班上有一个女生,她大方漂亮、能歌善舞,大胆管理班务工作,是我的得力助手。但由于家庭的创伤,使她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无助,以至于用极端的方式发泄,造成成绩严重滑坡。我与她多次交流,谈心、家访,关心她的生活,解决她的困难,甚至还动员班上其他学生和她交朋友。她终于被我的良苦用心感动了,渐渐地,冷若冰霜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成绩也逐渐提高,走出了家庭的阴影,走向了阳光地带。

选择了教师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出灿烂的希望之花。

三、大爱无言——正确看待学困生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这些响当当的口号,时刻都在提醒着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我们的付出是否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与关爱;是否有助于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任何一个班级群体之中都有弱势的成员——学困生——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定位。他们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各方面的发展上和其他同学有差距,极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理应得到他人更多的关爱。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他们往往成为被取笑的对象,被遗弃的角落。所以,班主任的作用是帮助学困生甩掉自卑的包袱,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使之能有勇气、有信心,能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面对周围的每个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许多学生在品行、学习、个性心理锻炼中,时冷时热,一次或几次考试失败,就心灰意冷;有的学生昨天才受教育,今天又犯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反复或倒退。班主任要多给他们一些爱心,不歧视、不嘲弄,正确引导,允许学生犯错误,让他们在失败中崛起,在曲折中走向成熟。

篇5:读《大爱无言》有感

淄川区昆仑中学七年级六班孙郡迤

读了《大爱无言》一文,我真正领悟到了父爱是无形的,是无私的,是慈祥的。

文中的主人公“大大”(爸爸)不畏辛苦,白天黑夜不停的打工赚钱,为的是让“我们”过上好的日子,但“我”却不领会“大大”对我的爱,总是挑三拣四,不懂得关心和体贴别人。那个脸比炭黑的“大大”是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呀!可“我”竟然总是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大大”虽是乡下的一位普通农民,大字不识几个,可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爱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

读到这里,我不禁思绪万千,是啊,世界上处处都有着父爱,父爱也无处不在,也许它就在你的身边,正在等待着你用心去品味它、去感受它。

爱的力量是无比大的,爱的色彩是无比美的,它能够使心中有爱的人幸福,使贡献出爱的人快乐,使得到爱的人欢笑;它能够使家庭美满,使社会安定,使世界和平。关心,宽恕和体谅都是爱,让我们一起把爱贡献出来吧,给社会,给世界,给人间,让人间处处有温暖,处处有温情,处处都有爱。但是,爱有时犹如一颗尚未发芽的小苗,要用充满爱的清泉来浇灌;爱却常常犹如缕缕阳光,只要拥有爱,阳光才会更加温暖。

父爱是伟大的,无比高尚的,也许在你失落时,父亲会给你送上一份温暖,在你受到打击是,是父亲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你,鼓励着你。

父爱如一座稳固的靠山,在我们心中是永远不会倒塌的,因为这种爱会深深的固定在内心,永远不会懈怠。

我们的世界处处都存在着亲情,友情,而父爱正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我们前行的远方;父爱又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我们渴求的心房;父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

大爱无言,因为它使每一个人都拥有爱;大爱无言,因为它使人们变得高尚,大爱无言,因为它使这个世界充满爱,爱无处不在!

(指导教师孙宁忠)

篇6:读《真情无言》有感

读《不屈的天使》有感——大爱无言

我是一个天生就爱读书的孩子,当我读到这本《不屈的天使》时,我却被文中的这位天使深深的感动了。也更被这女孩不屈的身影和倔强的心感动了。

在家里我们享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在社会有好心人对孩子的爱;在学校有老师对学生的爱,爱无处不在。而书中有这样一个更需要爱的孩子,这个女孩患了重度脑瘫,好不容易上了学,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她,疼爱她,同学们像兄弟一样帮助她,学校里处处充满着爱的气息。校长为了给学校拿出取暖费,到处东跑西奔,县里视察完毕后,为学校改善了学习环境。面对这样学习环境,晨飞懂得了怎样面对人生,怎样面对生活。读到这,使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校长,去年搬家时,她亲自下手去搬砖头,干粗活,为了学校的利益,她整整奔波了一个假期。最后顺利完成了搬迁工作。其实,这就c充满着校长对我们的爱。也正是她对学校的付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得到家长的认可。更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们三小的学生也敬重她、尊敬她。此时此刻让我更加感觉到了爱是相互的,大家更是无言的,爱更是无价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赢得荣誉,才能为我们三小增添光彩。

篇7:读《人间真情》有感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说明爱可以创造奇迹。父亲在用独特的爱创造和改变着你的生活,让你过得更加美好。

《迟到》里讲:或许父亲的巴掌也曾打在你的屁股上,或许他那不苟言笑的脸了也曾让你敬而远之。但是,你可知道父亲的爱都深深地埋在他的心里。

《金色的沙子》告诉我:想人之想,急人之急,拥有爱心的你就是天使,会为他人也为自己带来快乐。你的快乐是什么?让别人也来分享你的快乐。

《假币》讲了文中的老教授生活俭朴,目光远大,懂得呵护学生的尊严,没将辰用假币的事揭穿,从而成就了辰。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老教授一样。

《爱心是文明的前提》说:“爱心是文明的前提,文明是和谐的根基。我们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颗颗冷漠的心会慢慢融化,每一个人都能在爱的天空下茁壮成长。

《四个字创造的奇迹》中的司机让我明白了: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根火柴,只要有火花都会被点燃。

《会上楼的牛仔裤》说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感受身边的爱。如果我们都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发现来自他人的爱,同时,也能以爱去回报他人的话,我们的世界将会多么的美好。

《芦花鸡与小雀》让我们知道了:芦花鸡和小麻雀虽然不是真正的母子,但芦荟鸡却对小麻雀关怀备至,甚至为了小麻雀牺牲了自己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啊!

篇8:读《教育的真情与智慧》有感

读着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集,让我接受着对心灵的洗礼,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让人觉得是在与一位智者聊天,他那谦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再表达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肖川教授在《名师不可仿》说到:不要简单的模仿名师,重要的是学习名师的教学思想和个性修养。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值得学下的,他们的成长之路也是值得研究、借鉴的,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是不可简单模仿的。我们只有“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作为新教师,起初我是以取经的目的去拜读这本书。但在书的篇末,肖川教授说:“功夫在诗外”,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你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只能从深厚的精神修养中内在地孕育和生长出来。看到这里,我并没有失望,我读到了“学问变化气质,知识滋养人生”;我知会了“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

篇9: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一本真知卓见的好书,一个敢于说出真话的学者,精彩处太多,选择几处谈谈收获。

一、体育的价值

也许是由于奥运会正在进行,也许由于自身体质不太好,所以对这一篇更加关注,每次升旗仪式只要时间稍长一点我们的医务室就会被送满晕倒的学生,而这些学生问题在什么地方,营养不会缺,只会过剩或不均衡,最主要的是缺乏体育锻炼,而实际上体育的价远远不仅与促进身体发育,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培植、释放和提升人心灵深处潜存着的狂热与痴迷,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投入生活,是心灵丰满和生活圆融。所以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重视体育运动,我们自己也应该投入健身活动。

二、民主的课堂首先是开放的课堂

民主是保障全体公民充分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政治制度,但民主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态度,他是为人处事的个性与风格,而这种个性和风格一般在0~20岁通过民主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氛围来严惩。所以民主的课堂很重要。我们教师要经常引证和发挥由学生提出的观点,学生提出的创意、建议和合理要求均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当然还要有能力调控课堂,引导课堂的进程。再举一例,在学期末的各项评优活动中,教师能当堂唱票也是民主的体现。

三、教师真的需要解放

肖教授列举的几条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条条真实,条条无奈。我们常常叫苦连天是否是教师已经不再崇高?在面对过多的课时,还有那么多的检查、考评之后,我们有多少真正静下心来备课,全心考虑学生收效的时间呢?难怪教师的职业倦怠慢慢成为了一个不再陌生的词语,难怪我们还没有下班两条腿已经不想再走了。

篇10:读《教育的智慧和真情》有感

万克连

我最近读了一本好书------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光是写给教育工作者的一本书,它更是一种思考,对教育,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按肖川的话: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书中还提到“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怎么走就得看每个人自己了。如今教育界流行的“填鸭式”,“应试型”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遏制孩子们个性化发展的枷锁。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有什么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他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 1 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又如书中“教师的解放”这一篇,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

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 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恰是形成“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的必要条件。

作为学生内心世界的窥探者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老师又该如何修炼?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学生需要学习,老师也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

“没有理想,就没有企盼和期待,也就没有明天;没有信念,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没有情趣和艺术,才情就会逐渐地枯萎,生命之花就不能得到醇美的滋养;没有情趣和艺术,理想、信念、智慧与真情,就缺少了最有力、最动人的表达方式。”

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那些纯净的心灵,我们一次次攀岩在不同的教育“革命”中,在品尝了干涩的甜后,对逝去的青春的怀念可以用无悔来祭典。这也许就是所谓教师的幸福吧!

篇11:读《真情无言》有感

——读《重返狼群》有感

黄少兰

看李微漪的《重返狼群》是在去贵州夏令营的动车上,我们班的“小书虫”邹萃洁递给我一本书,我随手翻看了几页,便被深深吸引住了。接下来的十多个白天黑夜,我发扬了90年代看琼瑶小说的那股“痴狂”,看完了这本厚厚的书。说实话,读完之后,内心五味杂陈,久久难以平静,一种久违不曾有过的感动伴随着一种震撼灵魂的东西在内心升腾,人和狼的真情演绎让我顶礼膜拜。格林最后离开它日夜相伴的“狼妈”重返狼族时频频回头,难舍难分的情景,是那样让人柔肠寸断,潸然泪下。回想起来,嗓子梗梗的,鼻子酸酸的,眼眶润润的!那是一种怎样厚重的情感,才能让人与狼之间有着如此撼人肺腑的依恋啊。在阅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共同历经无数次九死一生的艰难,一路相伴,不离不弃,相依为命,直到最后的离别。

还记得在大雪封山,粮尽弹绝,面临生死威胁的时候,格林日夜狩猎,保护着自己的人类狼妈妈。狼是一种何等护食的动物,可它为了照顾人类狼妈,却忍着饥饿,将它猎取到仅有的肉食和它的人类亲人分享。这种信任与爱,是狼妈用无私的爱和巨大的牺牲换来的,“人类狼妈”与格林的这种厚重的母子深情,让我深深地懂得:爱能改变一切!

狼,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凶恶而又残忍的,是一种恩将仇报的冷血动物。可看了《重返狼群》之后,狼在我的印象中彻底改变了,狼是有感情的,狼是懂感情的。当李微漪因为肺水肿必须离开草原回成都治疗时,他与亦风两人将格林暂时托付给当地可靠的牧民,两人离开时,依依不舍的格林,跟着车、拼命奔跑。当因大雪封山缺乏食物,他们偷拿格林藏在雪下面的野兔,并将两块压缩饼干埋在原地作为交换,而食肉动物的格林发现食物被拿走了,犹豫片刻,将压缩饼干吃了。

亦风对李微漪说:“格林再藏食物,一定会背着我们,换个地方藏起来。”但让两人大为惊讶的是,格林再次在雪原上猎到野兔,依然藏在原地。

泪眼中,我想到一个真实事件:一群人因事故被搁浅在荒岛,人性中的残忍彻底被激活,人吃人拉开序幕……而格林却懂得抚养它长大的狼妈妈也会饥饿,也需要食物才能活下去。

李微漪在冰面上崴伤了脚,无法行走,格林围着狼妈妈转几圈才离开,却从山背面牵了草原牧童的一匹马,整整走了40分钟,终于将马缰绳递到李微漪的手中;格林知道狼妈妈受伤,从背后用两只前爪帮她助力站起!

看到这里,我眼泪情不自禁悄悄地流淌下来。

作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她知道会遇到怎样的狼,但却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人!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在冰天雪地的狼山上,当饥饿和生存环境威胁到生命时,他们希望可以遇到人,但也最怕遇到人。因为他们怕遇到凶残无情的人类猎手。

当今社会,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信仰却消失殆尽了,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敬,唯对金钱和权利顶礼膜拜。铜臭味让他们丧失了人性。那些人前君子,人后小人,人前冠冕堂皇,人后勾心斗角的人,玩弄一些让人不齿的潜规则,自欺欺人,让我觉得人类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种族。

格林和人类狼妈之所以这般深情厚意,是李微漪的真情付出让它感动。

上一篇:先就业再择业四辩稿下一篇:这爱情没有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