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2024-07-2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通用18篇)

篇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写德国人爱花、养花把花栽种在临街的窗外,让花朵朝外开放,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享受和快乐,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课后回味,觉得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

篇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这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篇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赞颂德国人养花“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精神意境的课吗?大家提出这样的疑问。仔细读课文, 会发现, 季老先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一语的道出, 是在他看到满窗鲜花满街鲜花时触景生情, 是作者当时的感受, 这境界绝非德国人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然而, 习惯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我们, 当读至此处时, 往往都会将课文的主题升华上去, 赞叹德国人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高尚的精神品质, 如若不然, 就会感觉失去了学习的必要, 不然, 学了一篇课文, 不学点品质精神之类的, 孩子怎么向善呢, 不来个上纲上线, 如何对孩子们进行教化呢。但是我全然忘了这一单元的主题“异域风情”, 是否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考虑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作者眼中的景, 作者心中的情, 都是属于作者的, 作者的情感就是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精神境界吗?编者选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教育我们及孩子什么吗?千万不要忘了, 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异域风情”, 选编课文的目的, 只是让我们及孩子了解异域的风情。我们如此过渡挖掘教材, 让孩子学习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岂非误读了作者, 误解了编者。

在最近的一次培训中, 评委们特意请到了课文的作者参与此次活动, 在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 有一个环节是, 请这篇课文的作者到台上来讲话, 可是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 这位作者走到台上, 首先深深地给所有的语文教师鞠了躬, 并说:“我要感谢所有的语文教师, 如果不是你们, 我还不知道我的文章写得那么美……”话至如此, 听者都不由得暗笑, 是呀, 有时候, 我们语文教师是否对教材挖掘得“过”了呢, 有时候, 可能连作者写作当时都没有的情感都被我们挖掘出来了, 真是很佩服教师的挖掘能力, 解读功夫。

恍然大悟的我, 再次上这一课, 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了许多问题, 于是, 在带领孩子们领略完德国奇丽的景色之后, 引导孩子们理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一重点句子时, 让孩子们深入思考:德国养花人真有这种精神境界吗?还是这只是作者处在这样的情景之中生发的情感?结果, 孩子们一致认为是第一种情况, 我又引入作者的一些资料, 让孩子们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 至此, 孩子们才稍稍会意, 课后我反思产生这样教学效果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 学生对季老先生不够了解, 我的引导欠缺火候, 而另一方面, 就是长期的情感目标的教化作用, 孩子们的思维已成定势, 让他们换一种思维方式, 孩子们一时还很难转过弯来。

作为语文教师, 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让自己“语文”起来, 要让学生“语文”起来, 我们不但要读作品, 更要读作者。

摘要: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2014年6月7日上了一节公开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恰巧是比赛课, 成绩可观。而时至今日, 才猛然发现, 这课是一篇多么有争议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篇赞颂德国人养花“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精神意境的课吗?许多大家提出这样的疑问。语文教师是否对教材挖掘得“过”了呢, 有时候, 可能连作者写作当时都没有的情感都被教师挖掘出来了, 真是很佩服教师的挖掘能力, 解读功夫。作为语文教师, 要让自己“语文”起来, 要让学生“语文”起来, 不但要读作品, 更要读作者。

篇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CAI课件收集与德国、季羡林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你知道吗?1935至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猜一猜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出示】:颇、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指导: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甜甜的、淡淡的莞尔一笑多指女性微微一笑。

师:这一课当中有7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需要同学特别注意的就是“脊梁”的“脊”字。上面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写的要窄一点。请同学们在本上写一个脊字。

四、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引导:这篇课文仅仅写了养花吗?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从字面上理解“奇丽”和“奇特”的意思,再找出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

五、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并圈出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师:看得快、找得准,这也一种学习的本领。请同学们划下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生读,交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花团锦簇,“锦”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织起来的丝织品,非常漂亮。读读花团锦簇这个词你能想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姹紫嫣红,“姹”和“嫣”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姹:美丽,嫣:娇嫩)

师:这些花不仅颜色多而且还很娇嫩。作者用两个词就把花的形态和色彩写出来了,不愧为语言大师。这句话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景色奇丽?(引导:任何一条街怎么理解的?)走过德国的大街上,这条街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条街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随便每一条街都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想象着画面,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你读得很认真。朗读的时候,边读着眼前的文字,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景象,这就是秘诀。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感受到景色奇丽?(花的海洋,大片大片的花汇成了浩瀚无边的海洋。)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奇丽?(应接不暇)站在德国的大街上,看了左边的又想看右边的,看了上面的又想看下面的,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是应接不暇。这些让我们感觉人像是在山阴道上一样,那知道什么是山阴道吗?

师(出示山阴道):作者把什么比作山阴道?漫步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上,都仿佛走在山阴道上,楼房成了陡峭的山崖,陡峭的山崖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长满了绿绿的叶,让我们感觉徜徉在两山之间。那走在这样的山阴道上会是什么感觉,带上你的感受读读这两句话。

师生合作读:

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两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师:有人说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和想象,读着这两句话你觉得哪是观察,哪是想象?(提示:运用比喻,拿我们熟悉的山阴道引发联想)作者丰富的视觉描写与诗意的想象融为一体,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在以后的写作当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语体会到花多、花美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觉民族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让我们感到很吃惊。

读第一个句子,这是我第一次吃惊,看来德国不愧是爱花的民族。

读第二句,特别的是什么?

读第三句话,特别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写的特别生动形象?

师:脊梁,摸摸自己的脊梁,这里花的脊梁其实就是?这时候面对花的脊梁的是谁?那花朵是朝着谁开的?这三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着作者的吃惊,一而再再而三地写着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切。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一读,注意要表达出这种吃惊和真切!

……

师(小结):德国人养花是为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别人花,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多么精炼的8个字,这才是爱花的真切境界呢!还从哪里感受到这个民族很特别?

师:一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年,四五十年以后呢,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改变吗?(生交流)

师: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一直传承下去,当作者四五十年后再踏上这阔别已久的故土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这里的美丽指什么?(生交流)

师:是啊:历经四、五十年都没有改变,我们可以相信,即使再过四、五十年,德国人还会这样养花;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也还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正因为这样,作者由衷地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总结):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故乡明月》《留德十年》去读一读,读了这些作品你就会明白他的梦境到底有什么了。

篇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赵湾镇中心学校 刘花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都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

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在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策略,那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篇6:《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本课文的教学目的: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根据这个目的我精心的设计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案例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

篇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

许芙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授课结束后,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让课文走进内心。

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很喜欢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文章,文辞优美,景色更是令人神往,所以决定在集体备课时展示这一课。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对德国这样一个异域国度充满了向往,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第三、第四遍„„我不断深入解读文本,不断地在内心自我发问:文本到底要给我们展示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是什么,如果我是学生,我想学什么?我有哪些是自己读文就可以理解的,又有什么是自己疑惑的?从而确立好本文的三维目标,让自己的备课有了确定性的方向!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是学生走进文本还能走出文本

自己喜欢的文章不代表学生会喜欢,自己感悟的情感不代表就是学生的情感。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在文本间自由行走!

1、抓关键词句,通过多种读文方式和多媒体课件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默读课文,抓重点句;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等,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导入部分以“花”的四字词语为引,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描写“花”的其它四字词语。目的一:直接走进今天文本中的“花”,走进文本;其

二、为下文学习德国“多么奇丽的景色”部分的拓展朗读做好铺垫!

2、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借助画面理解读,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再次渲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同时,在此处采用词语替换的形式让学生积累了词语,多角度深层次感受景色奇丽。

3、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一、在品味“民族奇特”时学生由于课前收集了有关德国的资料,所以对文本上所展示的句段的解析偏少,多数都是以自己收集的资料为补充说明,这一环节稍显处理的仓促,没有很好地站在文本的基础上。

二、在读写结合这方面点得还不够透,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说话的表达仍需坚持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还要不断向他人学习,自我反思,寻求更好的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篇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课。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 又看到这番情景, 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 理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体会“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 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流程:

一、自由读课文, 找出中心句

1.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 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看看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围绕中心句, 理解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 又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了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画, 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巡视)

(1) 小组之间交流。

(2) 全班交流:

(1) 好, 我们一起来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位同学说, 其他同学认真听, 可以补充, 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b.就这句话, 你是怎么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学生抓住“家家户户”、“任何”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c.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在你眼里,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是怎样的景象?

d.练读这句话。

(2) 就这一段, 你还从什么句子中看出景色的奇丽?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b.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从“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和“山阴道”这几个词谈了自己的理解)

c.练读这句话。

(3) 下面听老师朗读这两句话, 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 一边展开想象, 通过这些语言文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儿请你描述一下。

(1)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2)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说话)

(3) 教师出示景色奇丽的相关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 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 闻着花香, 听着鸟语, 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 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奇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地读一读?

a.一名学生读。

b.齐读。

c.多么美的异国风光, 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d.学生背诵。

2.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丽?让我们接着交流。

(1)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 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 唉, 原来他们也喜欢花, 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 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3) 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 那季爷爷初到德国, 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 花朝外开, 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 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4) 自由练习朗读。

(5) 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 突破重难点

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给当时的季爷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么为什么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结合课文内容, 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深入理解内容, 感受作者心境

1.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 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 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 奇特的民族, 深深地打动了季爷爷, 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齐读)

2.那我们再看看, 当季爷爷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 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中的“美丽”到底指什么?

3.四五十年后, 作者漫步异地, 置身于花的海洋, 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 此时, 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 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4.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爷爷的作品, 了解他的心境。课下, 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有关介绍季羡林先生的文章, 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篇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看看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围绕中心句。理解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了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画,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1)小组之间交流。

(2)全班交流:

①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位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b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学生抓住“家家户户”、“任何”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c,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d练读这句话。

②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中看出景色的奇丽?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b,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从“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和“山阴道”这几个词谈了自己的理解)

c,练读这句话。

(3)下面听老师朗读这两句话,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会儿请你描述一下。

①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说话)

③教师出示景色奇丽的相关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奇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地读一读?

a,一名学生读。

b,齐读。

c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d,学生背诵。

2,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丽?让我们接着交流。

(1)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唉,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3)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那季爷爷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4)自由练习朗读。

(5)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重难点

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的季爷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么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深入理解内容,感受作者心境

1,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爷爷,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2那我们再看看,当季爷爷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中的“美丽”到底指什么?

3,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地,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4,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爷爷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课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有关介绍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的奇丽

景美

民族的奇特

篇10: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胡静

若不是读到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散文,我大概还不知道,这世界上竟有如德国这般奇特的一个民族——种花给别人看。是啊,德国的风土人情着实叫人惊叹,而这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这至美至善的人性,在季羡林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我个人学完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之后最为真切的感受。季老先生用他朴实无华的文字,精炼概括的语言,为我们记录下他留德期间的所见所闻。文章精美隽永,所揭示的道理意味深长。德国人爱花种花的习性叫人印象深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令人钦佩。

文章虽然短小,内容也极为浅显,但想要上好,却不简单。更何况对于习惯了“三三四”课堂的我和学生们来说,一下子回到传统课堂,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不得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做足课前功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在课前查阅了德国的一些风土人情,了解了作者留德时期的相关资料,阅读了他留德期间所写的一些散文,这对于我个人理解文章背景有很大帮助。

在了解文章背景,认真研读教材、教参之后,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置为“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在导入的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德国风景介绍的图片,借以音乐渲染,先让学生对德国有一个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初步印象,然后再通过初读课文,找出作者三十五年之后踏上德国之时所发出的的由衷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这两个词,让孩子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这两个词的句子,然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德国的风情。目标一所设置的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我选择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在抓重点句指导朗读的过程当中,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其次借助画面进行渲染,通过这样一个由“形”到“意”再到“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词语教学也就变得生动起来。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和理解,目标二的达成自然是水到渠成。在体会“自己把花给别人看”和“自己看别人的花”这样的意境中,衍生出文章的主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的此类现象,那么这一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得以有效的完成。

整堂课下来,感觉自己有了很多的变化,课堂上语速过快的问题,在这堂课当中得到了有效的改进。我能够在课堂始终保持微笑,教态良好且富有活力,课堂目标完成较好,重难点突出。这些好的现象令我倍感欣慰。但是,纵观整堂课的教学,遗憾也颇多。

首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整堂课下来,“不错”“正确”“有创意”“声音洪亮”等等评价都显得过于平常,在预设与生成方面还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评价的多样性,在公开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有可能因为我一句贴切而到位的评价,整个课堂的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自然。所以,今后应该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丰富课堂评价方式。其次,在理解文章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个句子时,其中的“美丽”不仅仅局限于德国人家里养的花,德国街头的美景,更有德国人这种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对这一句子的理解有些片面。

篇1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第八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对德国气力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教学时,我从风景的气力和民族的奇特两方面进行学习,让学生明白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文既让学生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篇1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一、自己的语言还不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些过度的语言还不是很熟练,有些牵强。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的学习、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

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目的一定要明确、正确。不要把孩子引导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和文本对话的同时,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感受德国的美丽不仅是花还有心灵,学着去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中国公民。真正体会系羡林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真的更要求我掌握好方向,在充满动感的课堂上,需要我的心灵时动起来,时静下来。

三、这堂课的目标达成还是不错的,老师比较亲切、和蔼。学生积极性很高,发言也很精彩到位。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自己和学生,条理清晰,抓住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展开分析。学生感受语言、品读语言、感悟内涵,在朗读中感知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丽和写作特点,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篇1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德国独特又美丽的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 要让学生们理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含义。在语言价值方面, 这篇课文对花的描写用词非常贴切, 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设计理念】

让课堂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 让课堂成为语文实践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魅力, 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现生命价值的自然生成。求实、求活、求新、求效是本课设计总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 会写七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 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整体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五彩斑斓的世界里, 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优秀的中国文化, 又有我们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 我们就跟随季羡林先生一起到德国去走一走、看一看, 领略一下那里奇特的风景与风俗。 (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读课题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产生了什么疑问? (自己养的花为什么是给别人看的?)

2.你家里有养过花吗?是给谁看的?

二、学习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同时边读边想:“作者先后几次踏上德国?德国这个民族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刚才大家自学得很认真,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收获吧。

(1) 谁愿意读读这几句话? (投影出示)

a.“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指读“脊梁”。摸一摸自己的脊梁。在这句话中“花的脊梁”指什么?

b.她莞尔一笑, 说:“是这样!”

“莞尔一笑”是怎么一种笑?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莞”字还有一个读音, 当地名时读“guǎn”, 如“广东东莞”。

c.“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分别是描写花的什么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应接不暇”这个词中的“暇”字是什么意思?整个词语又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

d.“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颇”是什么意思?“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2) 生字大家掌握得不错!课文内容读懂了吗? (投影出示)

作者先后 () 次踏上德国。在德国留学期间作者惊奇地发现 () 。时隔四五十年, 作者又来到德国, 他发 () 。他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多么 () !多么 () !”

3.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德国是奇特的民族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画出有关语句。

4.全班交流。 (谁来读读让你感到“奇”的句子)

(1) 体会“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含义

读了这些句子, 你觉得“奇”在哪里? (指导朗读) 感受到“奇”了吧!还有吗?

(2) 体会“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的含义

从哪些关键词语体会到的?“这哪里是大街呀, 简直就是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海洋, 花的世界吧。读——”

(3) 体会“我走在街上, 抬头一看, 又是……”的含义

此处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字“又”,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 体会“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的含义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是什么意思? (就是首先要为别人着想, 如果大家都为别人着想, 反过来别人也会为你着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 大家轮流值日, 还有呢?

三、课堂总结

课上到这里, 在上课之初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吧?

正因为在德国“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才有了这样一道奇丽的风景, 才有了这样一个题目——《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四、布置作业

篇1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片段一】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他们认为美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后,师指名汇报)

生1:我认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几句很美。

师:“脊梁”指什么?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自己在家看花的脊梁是不是说明这些德国人并不喜欢花?那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生2:不,第一自然段就写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还有刚才看到的德国风光图中也可以看出德国人特别爱花,公园里、路边的绿化带中都有用花种植的图案呢。

师:哦,自己种花却是为了让别人欣赏,那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为别人着想的人。那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指名读,齐读。要求学生读出敬佩的语气)(在学生找出如下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要求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和“应接不暇”几个词语后)

师:假如此时的你就走在德国的街道上,你认为会看到一些什么样的花?用屏幕上的句子说一说。

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

(白的茉莉花,红的芍药花,黄的……)

师:走在街道上能欣赏这么美的风景,你的心情会怎样?那就让我们带着高兴、愉悦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学生美读这几句话,有个人读,小组读和齐读)

(当有学生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时)

师:对,我也很欣赏这一句话。大家齐读这一句话。“人人”指谁?“我”又指谁?

(大屏幕展示下面两句话,要求学生理解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师:能自觉做到我为人人,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事例呢?

(生自由说)

师:是呀,每家每户,每个人都那么无私,他们的品格是多么高尚。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赏析】执教者让学生自己找答案,与同学交流,汇报时教师采用步步深入的方法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拓展思考的广度,在可见可想的美景中让学生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心灵美,从而震撼每位学生的心灵。

【片段二】

师:美的风景,美的心灵总是让人无法忘记,让人永远追寻!我们季老先生就是因为无法忘记哥廷根这座美丽的城市,这个奇特的民族,所以他才再次踏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自然段吧。

(师生齐读,抓住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作者在结尾写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

(大屏幕出示季羡林的个人简介,特别是他成为2006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事实。)

(有个别学生写到了季羡林的梦可能是希望未来中国的街道也能花团锦簇,人们能够处处为别人着想。虽然身处美丽的德国,但他迫切希望学成回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让我们把她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赏析】这个片段中,执教者用季羡林自己的事迹和课文结语很好地诠释了全文的主题:为别人着想,欣赏别人的美丽,为他人创造美丽,让自己的人格更完美,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作者单位:遂川县泉江小学)

□责任编辑 徐慧林

篇1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文中作者先点明了作者四五十年前到德国感受到德国人养花的独特,四五十年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际上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进行人文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我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整个课堂上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

并教给多种读书方法,如:自由读把握主要内容、默读思考、快速浏览提取重要的信息、品读理解感悟。

二、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当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时,通过让学生在文中去尽情地体验异国他乡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感受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并由衷地发出感叹——德国人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思想,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在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或是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谈到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例如:轮流值日,建立班级图书角等,这些具体的事例就一一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教学中如果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具体操作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描写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2、在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还不太扎实。

在教学时,理解“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己来解释这些词语。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词义,如:找近义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查找字典等方法。

篇16: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一、提倡“慢”课堂,把“以生为本”牢记心头

本课的教学一共用了6课时,原本我计划将第1.2课时放在熟悉课文内容上,包括扫除生字词障碍、规范手语表达、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等等。按照之前的预设,用两课时来疏通课文,在时间上应该是较为充裕的。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教学时间超出了预设。由于课文中出现了好些个四字成语,这对理解力较弱的聋生来说很是晦涩难懂。像“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耐人寻味”等成语,让学生乍一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借助《完全解读》这本书初步理解词义,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做到“词不离句”,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番,之后我请学生上台说说他(她)对这几个成语的理解,再由老师进行更正并尝试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成语造几个句子,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由于在学习字词上用掉的时间超过了计划用时,所以我本能地放慢脚步,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进度,将之前定下的5课时教完本课增加至6课时,从容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我们的教学说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学生跟不上老师预设的教学步伐,那么这时“以生为本”是我们最应坚守的唯一的指导教学的底线与原则。

二、直面“生成”,让“课堂生成”成为教学中的彩虹

都说好的课堂大多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这一课的教学也给了我始料未及的惊诧与挑战。在读到课文中“……他们的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时,有一位思维很活跃的学生立马站起来问道:“德国人脑子坏了吗?把花种在窗外,自己看不到,那为什么还要种?”我原本以为学生读到德国人种花给别人看会觉得他们很无私、很值得大家向他们学习,而这位学生表现出的不一样的脑回路着实令我有些缓不过神来。

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质疑,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表扬这位同学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接着我出示备课时上网找到的在沿街的窗口各种花儿竞相怒放的图片,请同学们观赏美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很快被图中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吸引住了,我赶紧追问大家,这么美的街道你们喜欢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心情是不是很愉悦?而且老师相信爱拍照的同学一定会在这里拍下很多美美的相片去发朋友圈的。可是,这些漂亮的花如果没有人种在窗台上,那我们哪能置身于花海而心旷神怡呢?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德国人很勤劳、很爱花、很爱美?你们再想一想,如果大家都把花种在自己家里,那这条街道还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美吗?听老师这么一说,还有同学认为德国人的脑子有毛病吗?这时,班上的同学都在以摇头回应我。我最后进行小结:其实这正是本文作者要大力称赞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美好境界啊……

篇1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1、整体感悟,抓住单元主题直奔重点,层层突破。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质疑,然后抓住单元主题,即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也就是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的学习,进而突破其他内容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到生活在德国的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一朵朵、一簇簇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会令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同时让学生闭眼听朗读想象奇丽美景。我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学民族奇特这一部分,还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然后抓住第4自然段中的“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让学生感悟美丽背后更深层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梦究竟寄托着他什么样的期待。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潜心思考,

2、以读为本,层层推进,读中激情。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通过这种“层层推进”的“阶梯式”感情朗读训练,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让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做到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3、延伸梦的内容,再次感受德国人无私的境界。

课文的结尾季羡林爷爷说:“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我抓住梦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明白这不仅是季老仿佛进入梦乡,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更是寄托着季老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德国人民的这种境界,希望祖国人民也相处得这样和谐。让他们明白在美丽的鲜花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还隐藏着作者的一种殷切希望,难怪三十五年后季老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会感慨万千。

在教学中我认为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1、在指导朗读上,自己只注重齐读,没有给好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也没有给差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朗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有的学生在“滥竽充数”,应该多给优秀学生和潜能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对于朗读的指导,自己做得还不到位,体现德国奇异景色的那一部分,我虽有范读,但我在让学生齐读时,学生把我标出的重点词读得声音非常大,以示重读。但我们知道重读不只是只有大声读,只要能体现出这几个词语,体会到景色的美,轻声也可以。这与平时自己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以后应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2、自己的语言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时甚至有些罗嗦。有些过渡的语言还不是很自然,有些牵强。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有时干脆什么也不说,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学习、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

篇1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则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教学本课应力求让学生通过多读书,在读书中抓住重点词句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要求。

【教学过程】

1. 交流比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养过花。你们都把花摆放在哪里?同时想一想,家里摘种花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知道我们养花常常是等花开了就把花摆放到厅堂里、案桌上、阳台上,养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赏。现在,请看投影上的图片,说说图片上的人把花养在哪里?(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读图,总结图片里的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师(谈话):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啊!这里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会明白。(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先让学生说说养花的目的,然后教师小结过渡,出示课文插图,在读图中直观感知德国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从而出现奇丽的景色,最后引出话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导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直接切入课文内容,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师出示课文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纠正读音,重点引导学生识记“脊、嫣”等生字。教师检查课文朗读,注意正音,了解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情况)

师: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奇丽景色?找出课文有关语段读一读,初步感知这种奇丽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接着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的要求,初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奇丽景色,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作铺垫。

3. 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1)抓住“家家户户”,让学生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情感。

师(出示):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师:文中有一个多次出现的词最能说明德国人爱花,请同学生们读读课文,找出这个词,并把相关的语段标注出来。(师随机出示句子,并作相应指导)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这句话的指导,首先要抓住语段中的三个“都”字,让学生明白家家户户都养着花,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铺垫,朗读时声调要上扬,要有层次)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句话的指导,要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从而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花的海洋”之间的联系;另外,教师要对“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进行提示,提醒学生联系春游、秋游的体验来朗读,语速可稍快,要有“应接不暇”之感)

(3)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这句话的指导,要抓住“又”字,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从而明白“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原因;抓住两个“多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寻味的是什么;三要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要保持高昂的情绪)

(2)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德国人是个爱花的民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找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并把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读句子,说自己的理解)

师(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请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把“我为人人”与第二自然段“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联系起来理解。

师:把“人人为我”与第三自然段“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在看别人的花”联系起来理解。

师:把“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与第四自然段“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联系起来理解。

(3)抓住“没有改变”,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师: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四五十年后,作者又看到这一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教师指导学生读句子,明白“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教学时要抓住“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有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师:朗读时,要在“美丽”后稍作停顿,“没有改变”要读得肯定,读出重音)

(4)抓住“花的梦、思乡的梦”,悟出“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内涵。

师: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写了“我”做梦,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梦的呢?反复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读句子,说看法)

师(出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在德国“思乡”,这个“乡”指的是哪里?不是德国,是“我”的祖国,是在中国的“乡”。“我做了一个花的梦”,“我”在德国梦到的“花”指什么?联系上文“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让学生明白“我”看到德国临街窗户的花就想到家乡的山河和家乡的花)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四个关键句段,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

4. 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师:请同学们回读全文,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赞美)

设计意图:通过感情朗读、背诵的练习,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5.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也可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走进德国,认识了一个爱花的民族,知道养花要给别人看才能在看到别人的花中看到自己的花,明白了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懂得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请同学们写一写生活中你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上一篇:小学生英语老师评语下一篇:无锡市城市管理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