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2024-07-01

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探讨(共8篇)

篇1: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2014B2 初中音乐 3000字 新鲁教版

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学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们当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缺乏活力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如何发现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寻找出有效性的方法加以解决,是下文重点探究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初中音乐;创新;学生;审美

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深化改革、实施不变的目标之一。而音乐教学的实施则是完善教育素质、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构成。但是在“唯分数论英雄”的教育体制下,音乐的教学实施逐渐地凸显出各种问题。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学不受重视

所谓音乐教学不受重视就是指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校方、家长还是学生都是唯分数论。因而大部分的精力均都投入到语数外等科目上,而对音乐的学习则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

校方的不重视,学生的不投入直接也影响了音乐教师的教学热情,而这也阻碍了音乐教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2、音乐教学缺乏活力

音乐教学缺乏活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第二个则是因为教学的实施缺乏新鲜元素的融入。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仅剩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被无情地扼杀,而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以及方式也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实施好初中音乐教学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

以上问题是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也是应当充分引起重视的问题。唯有正视这些问题并且不断地加以解决,才可以更好地做好初中音乐教学工作。

二、如何做好初中音乐教学工作

我们常常说要“对症下药”,做好初中音乐的教学工作同样需要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来解决以上两大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彻底地解决好以上问题应当从两大方向入手:一是解决好思想上的认识问题,二是做好初中音乐的创新性教学工作。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1、重视初中音乐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的实施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也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性教学实施。因此,无论是从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还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抑或是完善学生的素质发展,都应当重视初中音乐教学。

重视音乐教学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需要校方和音乐教师切实做好的一项教学工作。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思想观念上为初中音乐的教学实施奠定扎实的基础。

校方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初中音乐教学时间提供一定的支持,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障初中音乐的教学时间。而且,校方还应当积极地完善初中音乐教学实施的硬件、软件设施。

例如:开设琴房以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也利于有兴趣的学生开展训练;结合教材开设一些充满趣味的音乐讲座或者沙龙。

而教师则应当重视自己的教学工作,并且从备课、教学、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来做好具体的教学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备课阶段,教学一定要做好充分地准备。

例如:在2013年修订的鲁教版六年级第二单元《祖国的颂歌》这个部分的学习之中,教师就应当从以上三个部分来做好教学工作,并且积极地准备好相关的素材来实施好教学。因为该单元的内容包含有:唱歌——歌唱祖国;听乐赏画——红旗颂;选听——在灿烂的阳光下;欣赏——伏尔塔瓦河。所以,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就应当收集与该部分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并且加以筛选,从而为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校方和教师在意识上重视音乐教学实施,在行为上加强音乐教学实施的

方式,必将为初中音乐的有效教学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

多媒体设备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助手,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在初中音乐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多加利用多媒体设备,继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实施与发展。

而且,多媒体设备进入到初中音乐的课堂之中,也将极大地丰富教学的素材,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为教学的创新化实施提供技术的支撑和庞大的数据资源库。因此,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积极地借助这一工作来丰富初中音乐的教学资源,进而更好地做好初中音乐的教学实施。

例如:在2013年修订的鲁教版六年级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一)》这个部分的教学中,由于该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唱歌——黄河船夫曲;欣赏——月牙儿五更,乌苏里船歌,包楞调,走绛州。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该部分的内容与中国的民歌、民调有一定的关联。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中国经典的民调以及为学生所熟悉的民族民间音乐,如《东方红》、《康定情歌》、《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牧歌》、《阿里郎》等加入到欣赏课中。

这样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课本的束缚,使得教学的实施更加灵活而充满趣味。与此同时,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跟随着这些熟悉的歌曲进行哼唱,在哼唱中去欣赏,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欣赏水平。除此以外,在多媒体设备的协助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有效地拓展,也很好地丰富了初中音乐的教学实施。

3、寓教于乐的趣味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无法吸引学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学的趣味性不够、吸引力不强。因此,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吸引进来,并且创新初中音乐的教学实施。笔者认为教师还应当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实施趣味教学。

简言之就是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唱”的方式来创新初中音乐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音乐教学实施并非是要将学生培养为歌唱家,而是要借助音乐教学的实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操作可以是通过一个故事性的内容来引入音乐欣赏或者在对某一个音乐曲目加以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

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述自己的欣赏感受或者是借助故事讲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欣赏体验。并且在学生加以阐述的过程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生日日期,然后再以从该学生的座位号往下寻找到下一位发言的同学。

例如:在2013年修订的鲁教版六年级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这个部分的欣赏曲目包含有:《秋》、《丰收锣鼓》。所以,在引导学生听完这两个曲子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回答问题时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如该学生的生日日期为“16”,紧接着,由该下数找到下一位发言的同学。然后,一直往下进行。

通过这样的方式则是旨在借助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在做好初中音乐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即兴教学实施

所谓即兴教学实施主要是指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外部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合理要求即兴开展教学。

例如:有一天教室外正下着雨,那么教师就可以这样来开始教学: 教师说:老师知道同学们好像对流行歌曲都比较熟悉,现在外面下着雨。那么大家可以告诉老师你所了解的有关“雨”的歌词吗?

学生1: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

学生4: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我们有共同的期许。„„

教师说:嗯,很好!那么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如何这些写雨的歌曲都表达了什么东西。

借助这种即兴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将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内容融入到课堂之上,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继而做好初中音乐的教学工作。

三、小结

初中音乐这门学科的存在为完善学生的素质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和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教师应当更加积极地做好初中音乐的教学实施,不断地挖掘出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初中音乐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彦宏,浅析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创新[J],软件·教学,2014年第1期; [2]张爱静,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J],软件·教学,2014年第1期;

[3]徐凤,浅议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篇2: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摘要: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学生在识图、画图、操作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实际例子,对培养学生的识图、画图、操作、探究能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 几何图形 画图 操作 探究 策略

在初中数学几何学习中,学生对几何图形越来越不敏感,他们的绘图能力下降,操作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数学学习效果。笔者结合课堂案例,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应对策略,现表述如下。

一、课堂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教师展示出∠AOB,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角大约多少度,并给出以下选项:A.大约45°;B.大约60°;C.大约75°;D.大约30°;E.大约90°。

学生的回答情况(班里50人):选A的10人,选B的26人,选C的8人,选D的2人,选E的2人,2人未选,回答准确的只有8人。

案例2.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后,教师给出平行四边ABCD,让学生观察图中可能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可能有哪些相等的角。

学生的答案:AC平分∠BAD,AC=BD,OA=OD„„

案例3.题目:矩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把它的一条边分成2cm和3cm,求矩形的面积。下面是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的图形。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在识图、绘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他们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笔者认为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生活经验的缺失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但是,现在的学生几乎不做家务,而且极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至于不知道“梯子如何放置”,不知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哪条线段的长度,他们不能把这些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更别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了。

(二)观察能力的缺陷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没有观察就没有思维,没有正确精细的观察就不会有正确的思维”。观察图形需要我们准确地感知数量的大小,建立多元素之间的联系,辨别不同图形的差别,预见图形的运动特征。但学生受快节奏生活环境的影响,心态普遍浮躁,很难静下心去观察、去分析、去辨别、去思考。

(三)画图机会的缺乏

印刷技术的提升,绘图软件功能的强大,使学生不需要通过手工绘图来理解知识。因此,学生在几何学习中自己绘图的机会很少,这也是造成他们读图绘图能力较低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识图、画图、操作、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在画图、检验、修改中感受图形的大小位置关系,提高作图能力

1.加强基本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的作图训练。例1,用无刻度的直尺画出长度为2cm、5cm、10cm的线段和30°、45°、60°、90°的角,并用绘图工具检验所画的图形是否准确。

2.尝试“根据描述画图”的练习。例2,(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作图)作Rt?ABC,∠ACB=90°,∠BAC=60°,DE垂直平分BC,垂足为D,交AB于点E,又点F在DE的延长线上截取AF,使AF=CE。观察四边形ACEF,猜想它可能是那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猜想。

(二)在观察、猜想、验证中发展推理能力加强空间观念

例3,如图,点C是线段BD上的一点,?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R、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E各边的中点。观察四边形RFGH,猜想它可能是哪种特殊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教师可以先给出图形,让学生充分观察图形,猜想或利用必要的工具检验四边形的形状。再让学生依据要求,改变点C的位置,再画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引导学生运用中位线定理证明结论。

(三)在操作、想象、思考中体验图形的变换,感悟数学思想

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直观的、真实的环境下感受图形的变换。例4,剪一个含有60°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ABC,如图,画出其中位线EF,沿中位线剪开,用剪开的两张纸片能拼成哪些图形?

对这问题教师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一下过程:

让学生画出三角形,说出三角形的特点,再画出中位线,找出各线段间的关系和角的度数。在不剪图形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通过想象得出结论,之后再剪开图形,透过拼接和观察验证答案。

例5,已知四边形ABCD是直角梯形,∠B=90°,AB=8cm,AD=24cm,BC=26cm,点P从点A出发,以1cm/秒的速度向点D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3cm/秒的速度向点B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从运动开始,经过多少时间,四边形PQCD成为平行四边形,经过多少时间成为等腰梯形?

此题属于动态几何问题。学生习惯了静态的图形,难以想象出两点同时运动过程中的各种状态,需要用到方程思想归思想解决问题。如果让学生改变P、Q两点的位置,画出相应的图形,观察四边形PQCD和四边形ABQP形状的变化,体会其中不变的关系,就会比较容易的找到问题突破口。

篇3: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认识过于浅显

对于初次接触生物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会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比如:学生会对显微镜非常感兴趣, 恨不得将一切东西都放到显微镜底下仔仔细细的观察一番, 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兴致和热情都表现在了实验的操作上, 对于实验过程中体现的生物知识却不求甚解, 多数学生都处于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部分同学只对有明显现象的实验活动感兴趣, 而需要耐心观察, 操作过程繁琐的实验则兴致缺缺;更有甚者则对实验完全不感兴趣, 全程处于“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姿态。

(二) 学生对于生物的抽象概念兴趣较低

对于新事物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都表现的非常明显, 然而随着实践的推移以及接触的知识越来越复杂, 学生在生物教学活动的参与上就表现出明显的惰性, 尤其是对于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等名词和概念, 由于初中学生的逻辑性和抽象思维还处于培养阶段, 如果学生在一开始没有跟上教师的步伐, 那么很容易在随后的生物学习中掉链子。

(三) 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主动性较低

尽管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活动已经进行了很长的时间, 但是对于现有的教育模式来说, 大部分学校和教师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被大大的削弱,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低, 学生只是记住教师所传递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与实践探究的环节,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四) 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没有延伸到课外

对于现有的教学场所来说, 依旧以课堂为主体, 学生学习的理论没有检验和实践的地方, 久而久之知识会被学生淡忘, 然而只靠日复一日的重复却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是的掌握相关知识。

二、面临初中生物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让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认识由表象引入到本质

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 我们就可以发现, 学生对于生物现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却对生物原理极为冷淡。在此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断地抛砖引玉, 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独立思考, 分组合作进行讨论。对于一些成功的实验总结经验, 对于失败的实验就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 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生物的好奇心和动力才能真正的被激发出来。

(二) 不断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耳熟能详的, 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去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的兴趣, 而不是一味的利用强权去强迫孩子学习生物, 这种强迫的手段往往会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恼羞成怒, 破罐子破摔, 教师不光没有得到满意的教学结果, 学生也没有得到知识。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大多学生是非常喜欢实验的, 那么何不利用实验当做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跳板?在实验中增加师生互动的几率, 对学生进行耐心、细心的指导;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 这就需要叫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习和实验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消除学生对于教师和生物的抵触心理, 全身心的投入到生物的学习当中来。

(三) 理论结合实践, 学习生物的场所不局限在课堂

学习的知识不应该被固化, 学习的场所更不应该被限定在课堂上, 要知道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大多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只有把教学与生活完全融合起来, 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目的, 才能达到非凡效果, 离开生活的教学, 是无根之教学, 是无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

在实际生活中就离不开探究和实践, 让学生跳出“做题背定义”这个学习生物的怪圈, 让学生在实验和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比如在植物的生长这一课程中, 教师可以在教室放一个花盆撒上种子, 让学生记录和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 当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渗透的生物科学的时候, 学生也就会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现有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别为: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认识过于浅显、学生对于生物的抽象概念兴趣较低、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主动性较低、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没有延伸到课外;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也提出了初中生物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其中包括:让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认识由表象引入到本质、不断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理论结合实践, 学习生物的场所不局限在课堂。最后我们发现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不断地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调整, 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和质量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摘要:初中时期的生物教学将会对学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 然而对于现有的初中生物教学来说还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也将会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街对策, 以此来提高现有的生物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不断的满足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董相英, 王复兴.分析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15 (2) :214-214.

篇4: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 存在的问题 解决对策

初中政治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思想教育学科,对于处于思想建立和三观可塑性良好的初中阶段来说,政治学科的教育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学校升学率的压力下,初中政治明显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由此也就引发了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鉴于此,本文对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据实际教学经验,寻求总结了几点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观念束缚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教学理念太过落后,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高。首先,教师重知识、轻能力。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完全不关心,只看重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忽略学生是否将知识转换成为了能力,这样的教育观念下,教学质量当然也不会有所提高;其次,教师对政治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把政治学科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往往重理论性学科,轻文科,认为政治就是死记硬背,就是文章阅读,没有将政治学科和学生的思想品德、个人修养、三观培养联系起来,只上课,谈内容,而不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最后,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政治课程本身较枯燥乏味,文字性较强,所以学生对政治提不起兴趣,而教师没有将教学的首要任务放到培养兴趣上,只是单一的将原因归结为学生学习不努力、不认真。

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激活课堂。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却长期占据着初中政治课堂,尽管现代教育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但是能转变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教师还是少数,大多数教学模式仍旧是“填鸭式”教学,即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做笔记,划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难以得到提升。

3、评价方式单一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考试,初中政治的教学评价方式当然也是如此。学校和教师都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测评模式,认为考试成绩高的学生,政治学的好,知识掌握的牢固,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政治学的不好,知识掌握有问题,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就是政治学科的学习并不是知识点的掌握,不是考试题目的完美解答,更重要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

二、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的对策

1、改变教学观念

要想提升初中政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将政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只是科技的发展,还有文化的发展,人民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上要重视学生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教师要将对知识的讲解转换到能力的培养上,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正真愿意学习政治学科。

2、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形、视频于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相关政治教学多媒体的利用,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理解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将课堂移到户外,通过爱心活动、游览红军胜地等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在这些社会实践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能真实的体验到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更好的理解知识,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3、多元化评价方式

对于政治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而不只集中于对学生进行试卷考察。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户外实践调查,做实践调查报告,并对报告进行一定的讨论或者演讲;还可以将学生平日里对别人的帮助,参加爱心活动等作为学生的德育分,对学生好的道德素质进行鼓励。在这些评价方式中,教师要切记给予学生极端的评价,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最佳的个人素质和个人能力的潜力。

小结

综上所述,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方式单一是初中政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教学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教学策略进行改善。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多储备政治知识,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质彬. 农村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06:48.

[2]彭贺新. 关于对初中政治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4,35:117.

[3]宋岩. 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新视角[J]. 吉林教育,2016,29:52.

[4]杨大治. 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J]. 考试周刊,2016,93:21.

[5]朱根初,王美燕. 浦东新区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07:79-81.

篇5: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要:歌唱教学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增强幼儿审美情趣,丰富幼儿情感体验,提升幼儿音乐素养,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歌唱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的教育观念已深入每个幼师的心灵,然而,当前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作品选取随意性大,忽略了幼儿的情感体验;过多关注歌唱氛围营造,忽视了幼儿心理氛围;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僵化了幼儿智力思维等。因此,在幼儿园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引导幼儿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去表演、去创造,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创造性,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增强教学有效性。

一、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作品选取随意性大,忽略了幼儿情感体验。某些教师在选取歌唱作品时随意性较大,不考虑幼儿的情感需求和体验,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有的教师为小班幼儿选择的歌曲内容过于深奥复杂,超出了幼儿理解范围,歌曲节奏繁杂,幼儿难以跟上;有些教师甚至直接选用流行歌曲来代替儿童歌曲,长此以往,容易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

第二,过多关注环境营造,忽视了幼儿心理氛围。幼儿情绪的好坏,影响着幼儿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在当前的幼儿园歌唱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多关注物质环境的营造,忽视了幼儿心理氛围的营造,影响了幼儿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教学方法古板单一,僵化了幼儿智力思维。在当前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多数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往往以机械的方式教导幼儿唱歌,教师一遍遍的讲解和示范,幼儿一遍遍的模仿、一遍遍的练习,这种集体机械的反复练习方式,将歌唱活动演变成被动的学习活动,僵化了幼儿的智力思维,束缚了幼儿自主感受情感的能力,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久而久之,会降低幼儿的唱歌兴趣,导致幼儿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二、对策分析

1.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合理选择歌唱作品

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歌曲的选择是歌唱活动至关重要的环节。幼儿歌唱作品的选择,应从幼儿角度出发,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富有趣味性的歌曲,以唤起幼儿歌唱兴趣,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

歌曲主要由歌词和曲调两方面组成,因而从歌词方面来看,应选取幼儿能理解和熟悉,形象鲜明、充满童稚的、孩子气的、游戏式的歌曲。比如,小班可选《吹泡泡》《母鸡下蛋》《铃儿响叮当》《两个小娃娃打电话》等歌曲,既简单易懂、新颖有趣,又贴近幼儿生活,往往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给幼儿带来充足的快乐和满足。在曲调方面,速度以适中和稍慢为主,不可过快;旋律平稳,跨度不可过大;音域窄,顿逗多;结构短小简练,不可过长,以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大班可选《卖报歌》《小猫钓鱼》《劳动最光荣》等歌曲,句幅短小、节奏生动、轻松活泼、通俗上口,既可以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又可以稳定幼儿情绪,激活课堂氛围。

2.营造良好的歌唱氛围,激发幼儿的歌唱动机

良好的学习氛围,往往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在幼儿园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歌唱氛围,让幼儿身临其境,引发幼儿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幼儿歌唱动机。例如,在进行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时,笔者可以扮演“青蛙妈妈”,要求幼儿扮演“小青蛙”,随音乐模仿青蛙蹦跳、游水、捉虫等动作,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样既可让幼儿陶醉在欢乐有趣的音乐情境中,又可增加幼儿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又如,在教学大班幼儿歌唱《吉祥三宝》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了蒙古草原风景图和载歌载舞的场景,让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草原之中,然后再播放歌曲《吉祥三宝》,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中引发幼儿对歌曲的学习兴趣。

3.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幼儿活泼好动,好学好问,爱玩爱模仿,因此,在幼儿歌唱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鼓励幼儿自主实践、探究、创造,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性,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1)游戏教学,寓教于乐。在学习歌曲过程中,通过游戏让幼儿边玩边理解歌词,进而掌握歌曲。比如教学大班歌曲《小老鼠打电话》前,笔者先组织幼儿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样氛围浓烈,幼儿学习兴趣将大大增加,为接下来的歌曲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2)填词创编,放飞想象。在熟悉歌曲旋律、明确中心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创编歌词生成歌曲,激发幼儿想象力,培养幼儿创造力。如歌曲《小动物叫》,笔者引导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联想,填词创编歌曲:“小牛怎么叫?牟牟牟;青蛙怎么叫?呱呱呱;小猫怎么叫?喵喵喵„„”这样,在填词创编过程中,幼儿想象力得到发挥,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有助于增加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3)情景互动,以情激情。借助歌曲表达的大意设置情境,吸引幼儿注意力,引导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激发幼儿学习激情。譬如,教学小班歌曲《做客》时,笔者创设了“做客”情境:事先将教室布置成一个温馨的家,让幼儿带小朋友们去自己的好朋友家做客,边玩边说歌词内容,让幼儿熟悉歌曲旋律,体会歌词。

总之,在幼儿园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合理选择歌唱作品;注重营造良好的歌唱氛围,激发幼儿的歌唱动机;注重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6: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临武县麦市中学黄林兵13487517

432摘要:初中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在农村中学无数教师为这默默奉献着,辛苦的耕耘着,探索着,取得的成绩并不是预期中显著。笔者在近年来的物理教学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思索,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问题和困难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物理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主要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农村中学无数教师为这默默奉献着,辛苦的耕耘着,探索着,取得的成绩并不是预期中显著。笔者在近几年来的物理教学教育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思索,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问题和困难进行了调查、总结,归纳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自身

1、心理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乐观的态度是取得成功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正确面对学习,盲目的学习,严重阻碍学习,因此而缺乏一定的信心,影响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通过调查,约20%—30%的同学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存在畏惧心理,在初中生中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学习简单、考的难”,从高年级学生传给低年级学生,再传到下一年级,周而复始,使得部分学生一接触到物理学习,就感到畏惧(特别是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畏惧程度更大)。加之教师没有及时加以正确引导,或在某次测试中失利,于是在这部分同学的心中牢牢地扎根畏惧了。

2、心态方面。一部分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报无所谓的心态,丧失了竞争意识,这样一来良好的学习习惯没养成,懒散的思想却形成了。进入初中,科目增多,因为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各科都差,于是进入初二,增设物理科目,觉得压力更大,于是产生“反正我其他学科都不行,物理肯定也学不好,还不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

3、基本素质。农村初中,生源窄,加之实施“普九”之后,凡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至使小学教育压力减小,学生竞争意识丧失,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素质较差。

二、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广大的农村大部分家庭教育出现极端化。

一方面,由于学生家长所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于是在教育方式上也缺乏研究,在很多家长的心中,“黄荆条儿出好人,棍棒下面出孝子”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一旦做错了事,先是一顿暴打,然后一顿臭骂,使得孩子产生畏惧,甚至“恐惧”,这样孩子再也不敢大胆干任何事情,就算是家长吩咐,也得小心翼翼,循规蹈矩,不得越雷池半步。这种简单粗暴

家族教育方式,改变了孩子的一生,在学习中,部分学生不敢动手实验,也不敢于猜想质疑,不敢创新,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家长的溺爱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宣传、贯彻,农村的独生子女也逐渐多起来,因为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从来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长期以来孩子养成懒惰情绪,依赖思想,总想着父母会给我办。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缺乏动手实验,理论失去支撑,也无法得到应用,像这部分娇生惯养的孩子,动手动脑能力差,依赖思想强,学习中,总是希望别人去做,自己看,甚至看都不看,严重阻碍了对物理的学习,也包括对其它学科的学习。

三、学校教育

1、教师的教学教法。部分教师教育艺术性不高,采用“填呷式”、“授之以鱼”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主动性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差,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加之部分教师(特别是部分老教师)不善于学习,不注重关心本学科前沿知识不关心相关学科进步,摆资格,吃老本,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

2、教学设备。广大农村初中,教学设备不齐备,或陈旧,实验不能完全开展。就如我校来说,虽然新添了实验仪器,但是实验柜台急缺,新的仪器没地方摆放,旧的仪器被丢弃,实验根本就无法正常开展,这也是阻碍学生学习发展的因素之一。

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学生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针对上述影响和制约学生学习物理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对策来力争解决这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把握初中物理的入门教学。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教学,学生一般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而且女同学占多数。因此,为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起始阶段的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实验、生活、情感等教学资源优势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而增强信心。

二、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果离开实验,离开生活,那么学生总会有“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深刻体会,使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而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亲自动手亲自实践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如 小实验“你能制霜吗?”让学生动手实践,既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又明白了“霜”的成因,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完善教学设备。

齐全的教学设备为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先进的教学设备为课堂带来意外的效果。如多媒体设备,所演示的实验具有动画的立体效果、直观的各种图形、清净的相互交融等优势,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享受,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容易的让中学生接受;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图表、动画音响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给学生以立体感受,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认知冲突更好的理解记忆知识。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某些试验中的环境及条件,将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它还可以将一些课堂演示效果不明显的实验,直观、清晰的展现出来,让学生更易理解,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新教学教法,倡导义务教育。

课堂是传递信息的桥梁,正因为课堂的存在,才有了教师的存在。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才能充分调节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来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已经落伍了。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教法,提高授课的艺术性,用教学的方式方法应多样化来迎合和激发各种不同学生的兴趣。因此,创新教学教法,提高课堂的艺术性,活跃课堂气氛,平等的参与,愉快地完成教育任务,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

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真正地关心关爱每位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艺术魅力、形象魅力,让学生由衷敬佩教师,而不是“怕教师”,从而建立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有助于让学生克服一些学习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话敢向教师说,愿意向教师说。只要有了沟通,就有机会纠正和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教育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

六、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强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 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多于学生家长联系,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宣讲一些新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介绍一些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使家长同志们转变观念,明白怎样进行家庭教育。

我们作为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理应进一步认识现状,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问题和困难,对症下药,才能不负重任,为农村初中物理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一版

[2]《物理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7: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一、绪论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已经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于是,各级学校开始对信息技术教育给予重视,不断增加投入、增加课时。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获取、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普通初中的评价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普通初中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从自己的实习及自我的教学经验出发简要谈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适应于教学的教学策略,更好解决已出现的问题,推进教学制度,避免更多教师走弯路,趋利避害,使信息技术更好地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的出现及其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伴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形成而出现的。计算机产业是个大产业,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军事、宇航、工业、银行、服务等大多数领域里。可以说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程度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的重要性甚至不低于其他的基础学科。

现在初中的计算机课被命名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说这是一门学习怎样接受信息、分享信息、发送信息的学科。而现在计算机课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讲计算机的使用和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信息只是计算机科学的一小部分内容。

信息技术课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动手操作是本学科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多人认识仍然不够明确。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不能顾喜不顾忧,更应该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由于这门课程目前还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不知该教什么,设备不完善,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模式单一,这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一)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够明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各学校也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知道由于这门新兴的课程在初中普及的时间还不长,有些学校领导及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意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他们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部分学校机房设备较为简陋。也有学校为了迎接评估、评优,专搞“形象工程”,花大价钱够买各种硬件设备,但在平时这些也只是摆设而已,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由于他们的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教什么?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很多学校都不知道信息技术课应该教什么。主要分为两方面: 1.由于条件不同,教学内容有差异

由于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的限制,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就是在一个学校里同一年级教师所教的内容也有差异,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程序设计的教育。有的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如何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选择既适应现有的硬件条件、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内容,确定好教什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2.由于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68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35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我曾实习的学校就严重存在此问题,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羊式”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三)硬件设备匮乏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县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一共有53万所,占中小学总数的 88%;在校学生1.6亿,占中小学总数的81%。这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存在着严重不足,据2001年底统计,北京 14.8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上海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云南18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贵州11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甘肃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在有限的条件下,学生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使用技能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只会计算机的开关、文件存取、简单文字处理等基本操作,尚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更不可能从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源。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致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举步维艰。有许多学校甚至不太重视它,它的发展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受到了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四)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中小学已经开设过的《微机》课程相比,二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上都有根本的区别。《微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唯一学习对象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来掌握。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不加区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套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无兴趣。

(五)信息技术老师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各初中学校由于受人员编制、教育经费等方面的约束,很多专业方面的教师数量不足。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较少,又没有升学的压力,领导对该学科普遍认识不足,缺乏重视。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多数教师是改行任教。即使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在学校课时少、工资低,待遇不高,造成教师敬业精神不够,一旦有机会就会另求发展,致使专业队伍不稳定。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质量不高、培训机会较少,大多数也没有受过正规信息专业的培训。有不少教师只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等不能达标,基本的网络知识甚少。这样的师资状况,是难以胜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六)学生信息技能存在较大差异,教师教学任务难度大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材从小学到初中的连接不紧密,出现重复的内容较多,再加上课时设置不足等原因,使教师在教学中不好安排教学内容,导致各学校、各阶段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同。由于学生以前所接受的信息技术课内容都不一样,致使学生年级越高,信息技术能力的个体差异就越大。就比如我所在学校的学生,他们来自榆林的各个城区和农村,由于在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内容不同,在进入初中后,当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讲授同一内容时,有的来自城市中心的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就强些。由于以前的接触,他们对老师讲的内容能很快接受;但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他们明显就表现出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能力较差,教师讲授的内容接受较慢,甚至无法理解。有的学生表示以前小学根本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上机操作时间较少或没有,几乎没怎么用过电脑,有的学生甚至没听过电脑,而好一点的学校虽然接触了这门课,但是当碰上期末考试,开会等情况时,这些课就被占用了。学生的基础能力不一样,也就是认知水平不一,使得教师难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难度加大。

四、对策

根据以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来看,这些都将影响和阻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策如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领导与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意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快推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实现观念的转变,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各学校应当使《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师生信息素养能力。确保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力争把我国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到一个新水平。(二)选择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

1.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据统计,有3.1%的学生希望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能更贴近实际生活、更实用一些;45.7%的学生认为操作性和理论性应兼备,只有5.8%的学生认为理论性应更强。可见,学生门都希望能从信息技术课学到一些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生活的知识。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介绍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产品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介绍现代科技的现状和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信息技术课究竟该教些什么呢?2000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却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应该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效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程本身的性质和内在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来选择学习内容。初中应侧重于基础教育,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侧重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高中、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迅速提高,几年之后,在学习、工作中一定会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再一方面应用到信息的特征,就如我们学校,有多数学生不知道 modem是什么;基本上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却知道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这些信息产品,只是都没用过,很希望能知道其简单的操作方法,并能实际操作一下。这些说明学生有极强的了解新科技及其产品的愿望,希望和这个信息时代有更多实际的接触。因此,教材和教师所教的内容决不能只局限于一些系统的计算机知识,而更应为学生创造更多从各个角度了解信息技术和这个信息时代的机会,并安排更多与此相关的学习内容。2.解决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的方法(1)教学内容系列化、学习进度统一化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它是小学阶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的恰当表达,更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前期准备。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系列化,各学习阶段应紧密衔接。教学内容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应分别配备相统一的教材,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使得各地区、各学段的学生个体信息技能的差异性减小到最低。在小学依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进行计算机入门教育,学习打字、绘图等基本技能和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访问因特网等等;在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讲授常见的办公(字、表处理)、多媒体、网络(网页制作)软件、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就已经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信息技术基础及信息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实现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必修课变成“小学→初中→高中”系列化的课程。

(2)“两课”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综合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动地去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最后用板报、网页、多媒体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我认为: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合并,有机整合,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取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解决《信息技术》课程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大量活生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调动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筹措资金增添信息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我认为各级政府应对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例如:对偏远贫困的农村弱势学校可实施特殊补助经费策略,并明确补助原则和相应政策、审批制度,还要确保策略的可持续性。目的是使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对弱势学校的援助,增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常规设备配备和设备更新、软件配备、设备维修等费用,以提高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积极性。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一些优秀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做出贡献。可制定包括通过减税等有效措施来鼓励企业捐赠的政策。总之,要广开思路、多开渠道,搞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中学不可能像城市发达地区中小学一样普遍建立校园网,应该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制定自己的“校校通”工程规划。例如:条件较好的县城中小学可先建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然后逐步扩展为校园网;条件差一点的学校,大多数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学应普遍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好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便能主动参与教学。课堂教学可设置一种情境,或通过任务驱动模式来到教学效果,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时给予学生启示,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达到充满生命与活力的目的。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可巧用生活中的实例,用形象的比喻法导入教学最容易被学生接受。还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很好的应用了发现学习模式,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可在探讨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不管采取什么类型的教学模式,教师都起着很重要的角色。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水平,信息时代召唤高素质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型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一般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师所应有的素质。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学科,它的发展、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定期充电,对已有的知识和教学能力水平进行升级提高,这样才能跟得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各地区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更应采取相应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去。并对在职中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学习给教师创造一种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和紧迫感,增强意识,然后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六)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达到共同进步 面对学生之间信息技能的差异,每个教师都会碰到这种难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全面地考虑到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充分地准备工作,从而实现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根据学生技术掌握的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将学生按程度分组,采用异步教学,一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课堂任务,另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布置的更高层次的任务,并且可以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更高的学习目标。这种方法,可以让一窍不通的学生开开窍,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让学习缓慢的学生加快速度,达到教学进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基础好悟性高的学生找到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总结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供大家借鉴,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来选择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有益的教学内容,采取真正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面对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育者应不拘泥于传统的办学、教学思想,努力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方法。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困难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不断努力,以学生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勇于面对和挑战这个信息时代的勇气和本领。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5,6.[2]浅析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EB/OL].http:

//

篇8: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1、应试教育影响着教学模式

教学仍然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这就直接主导了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应试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千方百计地把一些考题陈列在黑板上, 或在各种资料中画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和兴趣。整个教学就是围绕着考试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想学好知识培养能力是很难得。

2、教学观念的落后

在目前的教学观念中存在着两个极端, 一是过去的“填鸭式”教学, 二是现在流行的“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前者学生完全沦为了知识的容器, 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 何谈能力的培养。后者为了适应新课堂改革, 注重了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感受, 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经验, 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 式教学内容偏离轨道, 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3、陈旧单调的教学方法

虽然学校一直在对教法进行改革, 但由于应考和教师观念的影响, 自主、合作、探究….等好的教法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很难施展, 很多老师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变化很小, 很稳定的学科, 死记硬背的学科, 学生很难自己获得新知, 于是就出现了老师让学生把该掌握的重点知识画出来。再用单调的识记方法背会写会, 完全忽略了对孩子的历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久而久之就会是学生产生一种观点, 历史学科是可听可不听的学科。

4、学科教师业务水平低

由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是开卷考试, 再加上历史学科是副科的原因, 这样就造成了各学校对历史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 很多学校没有专一的历史学科老师, 大部分都是主科老师兼这这一学科, 或者把相对业务能力差的教师群体调进历史学科任教, 有的学校由于老师的调动等原因, 一度使这一学科出现误课拉课等现象发生。这样历史学科教学就会受到更大影响。

5、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的基础不扎实, 对课本知识生疏, 历史语言表达不规范, 不准确。学习过程中, 学习方法过死, 尤其表现在对课本上的变式问题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结构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运用, 都要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作出决定, 由教师根据课堂动态随机调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应转变学习方式,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主体,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变被动为主动, 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的主人。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 事例放手让学生寻找, 结论放手让学生总结。要给学生以自读、思考、质疑、议论、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

2、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大部分历史教师都有同感, 实行开卷考试以来, 师生都反应比闭卷考试更难了。究其原因, 有的说时间短, 有的说背的东西联系不起来等等吗, 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深。开卷考试时由于学生过度的依赖手中的资料, 对一些基础知识掌握的非常欠缺, 以至于把时间都浪费在查阅资料上, 这样时间就紧张多了。在新课程改革下更多的人会把目光盯在能力的培养上, 把学生从过去的死记硬背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从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学好历史, 夯实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3、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 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取知识, 拓展视野, 丰富内心世界的最大动力。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 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是历史学科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性, 知识竞赛、演讲比赛, 爱国主义教育, 表演情景剧, 观看历史题材的教学片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要利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 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丰富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可谓一举多得。

上一篇:岔河中学“五心”方案下一篇:春节全国各地快递放假时间安排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