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高考作文的三种写法

2024-06-26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的三种写法(精选4篇)

篇1:今年上海高考作文的三种写法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的三种写法

来源:文汇报 作者:单学文 日期:2011.06.16 版次:10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的三种写法

单学文

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今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材料作文题,需要把两句铭文结合起来加以阐发。单取一句铭文立意而成的文章,显然不符合材料作文的常规作法,也不是对“自选角度”的正确理解,更无法把题目暗示给考生的材料“深意”挖掘出来。至于两句铭文结合起来的阐发,一般认为就是分析“过去”与“不过去”的辩证关系。但是,对于铭文中的“一切”,也可以作进一步的细分,从过去中看到不过去,从一切中看到非一切,并以这非一切来呼应其与过去和不过去的错综关系,诸如此类,可以把人们的思考引向深入。这里结合例文,提出三种构思方式:

关键词:个人情感

有人以为,题目要求只说引发怎样的思考而不说联想,貌似在暗示只能写议论文。这样说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将其理解得绝对化。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文当然能较好体现考生思索所达到的深浅程度,但如果因这两句铭文引发了考生写记叙文的冲动,其思考主要就体现在如何通过细节的刻画和情节的设计,把过去和不过去的辩证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如果其对两句抽象铭文的理解,如盐撒于水那样,能够彻底融化在形象的捕捉中,那么就会写出既切合题意,也感人的好作文来。

限于作文的时间和篇幅,其对形象的刻画难以充分展开,这就需要在过去与不过去的时间切换中,找到一种生活短时段的横断面。与此同时,也不能把这种横断面简单理解为是静态刻板的生活画面,而是要把生活中看似碎屑、平常的冲突包蕴于其中。其结果,不仅仅在时间意义上,使过去与不过去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而且,就是在空间意义上,也能构建起一种人与人、人与自我间的戏剧性冲突,这就对文章的选材提出了较高要求。例文1《那过去了的„„》就是符合题意的记叙文。

关键词:社会价值

就高中生而言,平时偏重于议论文训练,面对文体不限的作文,首选的往往还是议论文。虽然面对这样富有深意的两句铭文,通过揭示互相间的多重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议论该有的思辨性。但要使这种思辨性获得力量,就需要跟现实紧密联系,把这两句看似抽象的铭文,置于具体的语境中。由于提供的材料非常简单,我们无从知道犹太王大卫是在怎样的语境中刻下“一切都会过去”的铭文,我们更不知道契诃夫笔下的人物是怎样的状态,又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说“一切都不会过去”的。但是,自选角度的宽泛性,使得考生把铭文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具备了可能。所以,像例文2《不是一切都成浮云》的构思,干脆以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作为第一句铭文的历史背景,又以安妮日记为典型事例,通过把第一句铭文对应于痛苦和灾难,从中挖掘出面向未来、超越痛苦的积极价值。

如何把历史拉到现实中来,如何在历史与现实间获得一种思辨的张力,也使得作文的内在逻辑完成从“一切都会过去”到“不会过去”的发展,这是写作者的整体意识需要在文章中加以确立的。这种整体意识,既体现在文本内材料间的联系,也体现在文本外的历史和当下的联系,以及文本材料与现实的联系。

关键词:话语主体

如果把思辨性仅仅理解为是处理两句铭文的“过去”与“不过去”间的关系,或者即便引入了对“一切”的细分,即便注意到了话语对象、话语内容与个人感情、社会现实的联系,而没有考虑到话语与话语主体的关系,思想的触角似乎还是有很大局限。这样,思考话语言说的一切与话语自身的关系,思考所刻的话语与话语主体的关系,把话语作为一种动态化的产生和接受的活动加以思考分析,以追问话语中主体的位置。其意义,恰恰是当下建构主义教育观念中,教学活动以追问特定语境中学生主体位置的有力体现。

就像一篇报道说的,这是一道让每个人都思考的铭文题。因为思考,过去与不过去,得以重新审视,并把思考与思考的主体置于一个不过去的当下位置。

例文1:《那过去了的„„》

小时候最怕上托儿所,每天一早母亲送我去那里,总是连骗带哄的:“走,上街买香蕉吃。”刚吃完早饭就有香蕉吃,在当时真是奢侈得让人不敢相信。我牵着母亲的手就往外跑,但是走过水果摊,母亲的脚步不但停下来,而且把我的手一下子握紧,我才发觉上当,于是大哭特哭,努力要把小手挣脱出来。但母亲一脸严肃,几乎是把我拖到了托儿所门口的老师面前。“不哭不哭,小朋友都在看你了”,老师说。我静默下来,但眼泪还在眼眶里打转,老师就把我胸前的一块手绢扯起来,擦我的眼睛。那时候,我的手绢,是用一只别针别在胸前的衣襟上。我不想让手绢太湿润,所以硬是忍住眼泪,坐到屋内昏暗的一角发呆。突然母亲的脸在窗口露了一下,手里高举的一只香蕉,被窗外耀眼的光衬托着,我赶紧把小凳子搬到窗前,站上凳子,接住了香蕉。我当时一定有了笑脸,所以母亲说了一句:“一会哭一会笑,两只眼睛开大炮。”然后一晃就不见了。我当时觉得奇怪,窗口那么高,母亲在屋外,哪来的凳子可以让她站到窗前向我传递香蕉呢?

许多年过去了,当母亲已是满头白发的时候,长高了的我,偶然经过这里,看到房子还在,就特意走过去,突然发现窗户是那么地低矮,屋内有些昏暗,堆了杂物,不见一人„„。“接住,香蕉!”我觉得当年的母亲此刻正站在我的位置,探手窗内。而我似乎又站在屋内凳子上,仰头伸出手去,伸向被一片光亮衬托起的那只香蕉„„读中学时,功课远没有现在的中学生这么紧张,我和姐姐早早放学回家,还可以去外边玩一会。天色暗下来时,母亲把晚饭全做好了,差不多在父亲下班的时候,母亲把菜端到桌上,我们三个坐在桌前,等着父亲敲门。那是一所老式的平房,透过临街的木板门,能够清晰听到过往行人的脚步声。街道幽僻,行人不多,知道父亲走近了,主要不是传来的脚步声,而是从裤兜里掏出的一大串钥匙声。钥匙用一根松紧带子系住,系着钥匙的一头放在裤兜里,另一头系在裤腰上。近门时,父亲把裤兜里的钥匙拉出来,沉重的铜钥匙互相撞击的声音在空旷的街道里回荡。我突然躲到门背后,悄悄拉住门把手,等父亲把钥匙插进锁眼扭动时,我用力把门往里一拉,来不及退出钥匙的他,几乎是被我拖进了屋子。“这小鬼!”他轻轻拍了我一下脑袋。不像拍打,更像是抚摸„„

现在,当他的生命已经走进另一个世界,当我为他打开的任何一道门再也见不到他出现时,我却还能感到他那宽厚、温暖的手掌抚摸在我的头顶,抚摸在我的心头。

诗人普希金说过:“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例文2:《不是一切都成浮云》

据说,有人因为犹太王大卫戒指上的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就反其意而用之,打算在自己的戒指上刻道:“一切都不会过去。”

我不知道大卫王是在怎样的语境中刻下这句铭文的。但是犹太人在历史上的多灾多难,从古代社会出埃及的颠沛流离,到现代社会被纳粹囚禁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苦苦挣扎,都给世人理解这句铭文,提供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语境。在困难中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以坦然的心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就像那位犹太小姑娘安妮那样,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捕,即便长期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但仍然坚持书写日记,以自己乐观的心态和灿烂的文字照亮自己、照亮旁人,其积极态度,不正是“一切都会过去”的绝好注解吗?(材料源于课文)当然,以达观乃至乐观的态度相信“一切都会过去”,有勇气直面磨难和痛苦,并不意味着遮蔽磨难和痛苦,更不意味着是以消除对痛苦的感受,来制造痛苦消除的幻觉。虽然古希腊哲人留下过“一切皆流”,“人不能两次插足同一条河流”的名言,似乎也提醒了我们,时间之流会把磨难和痛苦在内的一切带向过去。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如绵延不绝的河流,难以划出一道截然的界限。且不说当下发生的一切,在现实中会留下许多物质的印记,无法被时间之流所淹没。即以过去了的一切而论,一方面,过往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都会构成当下的背景,对现在乃至未来的一切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人的记忆难以磨灭,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一切都不会过去”,在强调过去对现实乃至未来发生深刻的影响言,与“一切都会过去”这句铭文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貌似截然对立的两句铭文中,所能揭示的,依然是一以贯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立场。但是,针对当下的现实语境,针对当下许多人对一切都抱无所谓的态度,以躺倒在地的方式来娱乐至死甚至愚乐至死,以故作潇洒的态度把缠绕于身边的一切都看得如同过眼烟云,如网络流行语所谓的“神马都是浮云”,在这样的氛围中,强调当下的现实立场,强调一种坚定不移的执着态度,以沉潜于人生的真切痛苦,来磨砺自己的智慧和意志,在不否认“一切都会过去”这句铭文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会对“一切都不会过去”的铭文,投以更多的赞许。

篇2:今年上海高考作文的三种写法

有人说市场部是“做物料的”(负责制作各种宣传物料、促销礼品的);有人说市场部是“做设计的”(设计一些平面广告、专柜、专卖店等);有人说市场部是“做培训的”(培训内部营销人员和外部经销商);有人说市场部是“做促销的”(策划各种促销活动的);有人说市场部是“管品牌的”(进行品牌规划与传播);有人说市场部是“做策略的”(策划品牌、产品、价格、传播、通路策略);有人说一个完整的市场部,以上功能全部都必须有;,。。。。。很多企业都成立了“市场部”,但每个企业对市场部定位、功能理解迥异,众说纷纭。

很多企业的领导人对市场部并不满意,认为市场部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市场部并不能指导销售”、“市场部对研发方面贡献极少”、“市场部闭门造车,脱离一线”。。。。。。中国企业的市场部普遍存在职能缺位。

但另一方面,企业对市场部的要求很高,却并未投入相应的资源。市场部人员数量少、薪酬低、在企业中地位低,这样的市场部,苛求其成为“公司大脑”、“指导销售”不现实。

很多市场部经理也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们来自销售部门,或是做设计的,做文案的,对市场部的使命、职能并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

所以,才造就了中国企业市场部的“千姿百态”。

目前中国企业的市场部主要有三种,可用“SHI”的三种写法来概括,一是“事”场部,二是“市”场部,三是“势”场部。

“事”场部:“销售要什么我做什么,客户要什么我做什么”

“事”场部主要存在于“销售驱动型”的公司,在中国为数众多。这类“事”场部的职能定位就是“服务”,偏内,依附于销售部,几乎所有工作指令均来源于销售部或销售副总,“销售要什么我做什么,客户要什么我做什么”,所以“事”场部是“销售导向”,充当“销售助手”或“销售内勤”的角色,与内务部、财务部的工作性质无异。“事”场部的经理有些是来源于销售部门,有些则是半路出家,其工作表现出明显的即期性、可视性和服务性。主要的工作有:

――平面设计:品牌VI、平面广告、产品画册等设计。

―― 展示设计:产品卖场、展架、堆头设计。

―― 销售工具、宣传物料、促销礼品制作:画册、POP、展具、礼品制作。

―― 简单的传播:配合销售的线下广告投入。

―― 服务客户的各种需求,如广告设计、效果图设计、偶尔的一个培训等。

“市”场部:“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事”场部运作一段时间后,有些营销负责人渐渐对“事”场部不满,认为其工作被动,没有发挥引导销售、推动经销商的作用,“闭门造车”,缺乏创造性,于是赋予其更多的职能,主要是情报收集、市场调研、策略规划、传播企划、经销商辅导与培训等,于是“市”场部应运而生。

“市”场部的工作在传承“事”场部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跳出了“销售”的藩蓠,围绕市场需求而展开,

“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眼睛不再盯在公司内,而放眼行业、市场、消费者,眼界与视野也开阔了许多。他们不再被动的等待指配工作,而是主动出击,推动营销策略的实施。其工作表现出动态性、创造性。

“市”场部的主要工作表现为:

―― 情报系统:广泛搜集竞争对手、行业经销商的信息,并提出应对建议。

―― 消费者需求研究:市调、消费者访谈等。

―― 营销策略规划:年度营销策略

―― 传播企划:年、季、月度传播计划

―― 经销商培训与辅导:开展多项培训、编制教材、出版内刊等。

“势”场部:为未来做事

“市”场部的工作主要着眼当下,为达成当期的销售业绩、利润指标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配合了一些短期的行为,如促销手段的大量运用、激励“移库式销售”、热衷“舞台表演”等。这些职能虽然满足了企业生存的需要,但对“发展”方面却考虑甚少。企业想要永续经营,作百年老店,需要造“势”,制造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些动力包括:企业文化、消费者喜爱的品牌、独有的价值组合。

―― 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

―― 确立品牌所代表的价值组合;

―― 通过传播建立有影响力的品牌。

当制造势能成为主要任务时,“市”场部转变成为“势”场部。在中国真正的“势”场部并不多,但只有真正做到“势”场部,市场部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市场部要三“SHI”俱备

一个完整的市场部,要事、市、势俱备,以事为基、闻市而动、铸造势能。既要做实事,做服务,取得销售伙伴与客户的支持;也要围绕市场为中心开展工作,关注市态,与市俱进,提升业绩;同时要面向未来,铸造“企业永动机”―― 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部是长着“两个脑袋”、“三只眼睛”的怪物

市场部是一个“怪物”,有多重“性格”。市场部要有两个脑袋,一个脑袋思考如何应对现况,一个脑袋思考如何决胜未来。还要有三只眼睛,作为策略人员要一只眼睛看企业,一只眼睛看顾客,另一只眼睛看竞争对手;作为产品人员要一只眼睛看消费者需求,一只眼睛看竞争对手,一只眼睛看技术前沿;作为设计人员要一只眼睛看企业,一只眼睛看市场,一只眼睛看设计潮流。

篇3:作文评语的三种写法

一.捕捉作文中的闪光点, 撰写鼓励性评语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本质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学生的作文大多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言为心声嘛。因此, 他们更加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赏识。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 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 并且不要吝啬对学生作文的溢美之辞, 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位学生几乎每次作文都不及格, 但有一次写《在我们这个年龄》的作文时, 可能是近期训练过仿写的原因, 他在开头竟然写了一组排比句“在我们这个年龄, 即使考试失败, 也不会放弃学习, 因为我们敢于战胜自我;在我们这个年龄, 即使做错了事情, 也不会逃避责任, 因为我们敢于承担;在我们这个年龄, 即使前方路途坎坷, 也不会停下追求梦想的脚步, 因为我们有勇气去克服一切困难。”这段话对于他的作文而言无疑是一个大亮点, 笔者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 欣喜地在他的这组排比句下面划上醒目的波浪线, 并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连排比句这样高难度的句式你都能写得如此精彩, 真让老师对你刮目相看。同时, 作文言为心声, 通过这段话老师也读出了你的上进心, 读出了你的勇气。我也相信, 把字写工整, 把标点符号写规范, 把句子写通顺, 对于你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吧。老师期待着你更精彩的作文。”果然, 又一次作文时, 他一改过去“书写潦草、错字连篇、病句连连”的状况, 第一次作文达到合格水平。所以教师在评学生作文时, 要善于沙里拣金, 要用放大镜去捕捉学生习作中的亮点, 哪怕只是一点点的闪光点。这样就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 并从中获取力量和启示。赏识性评语不仅对后进生起作用, 对优生同样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有个优生第一次写议论文就写得非常好, 笔者是这样写的评语:“如果说苏州园林是皇家园林的典范, 那么你这篇文章就是议论文中的典范, 不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分析议论精辟透彻, 结构严谨, 更难能可贵的是观点新颖, 见解独特, 论据鲜活, 有时代气息。”这样高度的评价既肯定了他的作文, 又让他无路可退, 既然是典范, 那以后肯定还要是典范, 并且还要是典范中的典范, 压力产生动力嘛。倘若我们老师每次都能恰当地毫不吝啬地把最美的语言送给学生, 就能使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到写作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让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 学生在老师赞赏的眼光下、激励的言辞中, 思维空间会更为广阔, 写作水平也会不知不觉地提高。

二.张扬作文中的个性, 撰写尊重性评语

青少年学生由于身心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的扩大, 自我意识的增强, 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种自尊心往往是他们进步的内驱力。因此, 作为凝聚着学生智慧结晶的作文, 同样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 无论什么内容、什么题材、什么风格。还记得我们在七年级开始作文训练时, 为了让学生作文写出真情实感, 我们要求学生每次作文必须写身边的人和事。有一次在写“读_______”作文时, 很多同学的作文都写的是读了什么文章, 什么书, 获得了什么启示, 也有写读某一个人的。只有一个女生写的是《读山》, 文章充满了理性色彩, 完全不是一般的记叙文。笔者在给她的评语中这样写道:“你的作文就像你的人一样, 思辨、理性, 有个性, 你比你的同龄人的思想更有深度、更有广度。”而且在以后的作文中笔者再也没有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她, 就这样无形中张扬了她的作文个性, 慢慢的, 她的作文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个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 写出来的作文也就各有千秋,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也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我们班还有一个男生, 只要一写作文就要和历史挂上钩, 但就是有时表述不准确,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看法也比较肤浅。笔者在给他的作文评语中写道:“你是一个有个性的男孩子, 我尊重你对历史的热爱, 但历史是客观事实, 我们在作文中一定要准确运用, 也一定要准确挖掘其内涵, 这样才能有说服力, 也方能体现出作文水平和作者的综合素养。”此后笔者发现, 他更加注重对历史的关注和学习。后来在一次作文中, 他的作文《李白, 你是我心中不落的太阳》, 对李白的精神, 对李白的作品风格的解读把握都很到位, 赢得了全年级师生的一致好评。作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就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写出最富有个性色彩的佳作。《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个性化也有这样的要求:“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所以语文教师写作文评语时, 也一定要立足学生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 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关注作文中的问题, 撰写启发性评语

每个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关注, 得到老师的重视。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一定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而这些须通过评语来完成。所以, 我们在给学生的作文评语中应该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评价。我们要在肯定学生作文亮点的同时, 也要具体指出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 对学生作文中的问题给予有效的指导。

在评语中, 我们应在鼓励学生的同时诚恳指出其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启发性建议。写评语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详细、具体、明确, 不要笼统, 尤其是一些废话、套话, 比如“重点突出, 结构合理”;“用词准确, 语句通顺”;“文章选材不当, 中心不明确”……这类评语既空洞又乏味, 甚至会打击学生作文的兴趣。文章好, 好在哪里, 不足又不足在哪里, 简单的一句“中心突出”或“中心不明确”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之后还是不知如何进一步的写好作文。作为评改的教师应该指出学生作文的病源, 具体指导。如有些学生不管什么作文, 开头基本上都是这样写的:“人人都有……, 笔者也不例外, 我也有……”我在评语中这样指导他:“这样的开头太不吸引人, 能不能尝试在开头引用相关的歌词、诗句、名言等, 这样的开头要新颖很多。”还有一位学生喜欢用小标题, 但就是用得不恰当, 不仅不新颖, 而且有画蛇添足之感。如写《最美的风景》, 他的小标题就是:妈妈的爱, 陌生人的爱。我在评语中对他说:“如果把文章看成一个人, 小标题就好比是文章的首饰, 如果得当, 就能锦上添花, 否则就是累赘之物。小标题可引用、化用诗歌、名言, 可根据内容概括提炼典型的话语、典型的动作……”这样, 学生就会感受到你的用心、感受到你的真诚、感受到你的师爱。所以, 评语一定要有指导性, 一定要有的放矢, 不要隔靴搔痒。

另外, 我们教师批改作文还要及时, 有专家幽默地把写评语比成打麻将付钱。笔者觉得很有道理, 麻将的魅力就在于付钱能一把一到。同样, 如果能让学生很快看到教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 写作兴趣一定会越来越浓厚。所以写作文评语一定要及时, 不能超过两天, 不然在学生的兴奋点过后, 就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

篇4:今年上海高考作文的三种写法

一、开门见山 落笔扣题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这种方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是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点明敌论,如此等等,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鲜明清晰,不枝不蔓,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第一,线索式。多用于记叙文的开头。作者为了展开娓娓动人的故事或抒发细腻丰富的情感,往往用亲切的语气,自然而又直接地牵出文章的线索。

如朱自清《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开头一下子点明文章以“背影”为线索。

如矛盾《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开头清楚告诉读者文章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为线索。

第二,要素式。亦多用于记叙类文章的开头,起笔交代有关记叙内容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使读者在文章的开端即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大致了解。

如丰子恺《白鹅》的开头就介绍白鹅的来历特点等。

如郑振铎《海燕》的开头就介绍燕子的活动背景、燕子的外形、燕子飞翔及憩息等特点。

第三,概括式。在文章首段概括全文内容,点明全文题旨,以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文章意思。

如周国平《家》的开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飘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飘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这开头一下子道出了家的内涵。

如季羡林《永久的悔》的开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开头一下子告诉读者作者悔恨的原因。

如林希《石缝间的生命》的开头:“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开头直接表达作者对石缝间倔强生命的敬畏之情。

第四,介绍式。文章起笔就介绍与文章中心内容有关的人、事、物、原因、缘由、目的、过程等。这样的入题简捷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开头表达作者因痛悼母亲去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二、引用经典 彰显底蕴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如下例几种常用的:

1.诗词开头

以诗句开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如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开头就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开头一下子点出荔枝的特征,引发读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2.俗语开头

俗语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以此开头,倍感亲切,激发兴趣。

如刘大杰《巴东三峡》的开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开头一下就渲染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3.名人名言开头

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简明扼要,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幻想》的开头就引用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话“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长,今后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候几乎后悔自己出生过早,以至于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这开头一下子扣紧主旨,科学的发展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故事导入

引用一则典故、神话或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开头的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茅以升《桥梁远景图》的开头:“少年朋友们,你们都该听过牛郎织女的神话吧,牛郎和织女原是天上的两颗星,据说他俩都是神仙,每年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一次。这“鹊桥”就是喜鹊搭的一座桥,它们真是杰出的桥梁工程师——你们想想看,这天河该有多宽啊!同时也可见桥梁的重要,虽是神仙,也还需要桥”。这以神话故事开头,极大引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三、精辟修辞 韵味悠长

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

1.比喻

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

如王力《谈语言》的开头:“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这开头一下子就突出语言工具的重要性。

2.对比

用对比来开头的方法,可以加强文采,有力地突出主题。

如凯利的《懒惰的智慧》开头: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这开头通过对比,一下子点题:正是懒惰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3.排比

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语势铿锵,促人赏读。

如: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

4.设问

设问开头,铺排文气,先声夺人。

如:梁启超《最苦与最乐》的开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老吗?不是。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这设问开头,一下子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拟人

拟人开头,增加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如朱自清《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开头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好事近,好事近仲并,好事近的意思,好事近赏析下一篇:珙县第一高级中学特色班级创建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