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唐诗

2024-07-11

王勃的唐诗(共16篇)

篇1:王勃的唐诗

王勃的唐诗

1、亭夜宴——王勃

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森沉野径寒,肃穆岩扉静。

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清兴殊未阑,林端照初景。

2、风——王勃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3、泉宴——王勃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4、道观——王勃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5、关晨度——王勃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6、薛华——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7、别薛华——王勃

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8、梵宇三觉寺——王勃

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9、平晚行——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10、主簿——王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11、兵曹——王勃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12、驿饯唐少府——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3、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4、郊外——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15、——王勃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16、即事——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17、迹寺——王勃

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馀。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

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18、晚眺赠王道士——王勃

金坛疏俗宇,玉洞侣仙群。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

斜照移山影,回沙拥籀文。琴尊方待兴,竹树已迎曛。

19、径——王勃

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

代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20、还郊——王勃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21、春园作——王勃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狭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22、怀仙——王勃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

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23、别王长史——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24、饯别——王勃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

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25、早发——王勃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26、早行和陆四——王勃

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

27、夜宿——王勃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28、江亭夜月送别——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2:王勃的唐诗

年代: 唐 作者: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篇3:王勃的唐诗

(一生背《清明》)

师:真棒, 背出了诗的节奏, 掌声送给他。还有谁来?

(一生背《咏华山》)

师:我们很早以前就认识了两位7岁的小诗人, 一位是7岁的寇准, 我们一起背背。

(生齐背《咏华山》)

师:还有一位7岁的小诗人, 他叫骆宾王。 (引背《咏鹅》)

师:听你们背得这么好, 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背一背, 想不想听?

生:想。

师:披绣闼, 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 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生鼓掌)

师:其实, 不是我背得好, 而是一位少年写得好。 (板书:少年)

二、简介人物, 初识“奇才”

师: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少年, (课件出示王勃画像) 他的名字叫王勃。拿出你的手, 跟着老师一起写写他的名字。 (在“少年”后板书:王勃) 三横王, 生机勃勃的勃。 (生跟着书空) 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王勃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从小就饱读诗书, 少年时他就已经才名远扬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师:王勃写下的千古传诵的佳作是《滕王阁序》。滕王阁是江西南昌赣江边的一座楼。《滕王阁序》就是为滕王阁而写的文章, 正因为王勃的这篇文章才使这座楼名扬四海。谁能把它的题目读好?

(一生读)

师:你看他的停顿停得多好。你读。

(一生读)

师:《滕王阁序》一共有800多字, 老师背的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这篇文章里面最有名的一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课件出示)

师:谁能把它的节奏读出来?

(生练读)

三、初读课文, 感知“奇才”

师:关于这个《滕王阁序》还有一个故事呢, 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

生:想。

师:打开书, 自己轻轻地读读课文。听清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并且想一想课文里边的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读课文)

师: (课件出示词语:探望、宴会、姓阎的都督) 看看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生1读词语)

师:前鼻音读得真准。谁再来?

(生2读词语)

师:“都”是个多音字, “督”是轻声, 读得真准。再请一个同学。

(生3读词语)

师:都督是怎样的人啊?猜猜看。

生:是当时的一个官。

师:是的, 在唐朝的时候, 地方上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 就叫——— (生:都督。)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一位都督。来, 把这个词读好。

生 (齐读) :姓阎的都督。

师:“督”字是上下结构, 怎样才能把它写得好看呢? (出示田字格) 上面要写得宽一点, 下面要写得窄一点。看老师写。

(师边讲解边范写“督”)

师: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生练写字)

师: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 我请五位同学来读一读。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要听仔细, 想想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生轮流读课文)

师:不多字, 不少字, 真好, 真认真, 字正腔圆。掌声谢谢他们。

师: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少年王勃是个风华正茂的人。

生2:少年王勃是个才思敏捷的人。

生3:少年王勃是个有才气的人。

师:用课文中姓阎的都督的话来说, 就是———

生:奇才。

师: (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一个奇才夸不够哇。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奇才”就是指有着杰出才能的人。

四、品词析句, 感悟“奇才”

师:少年王勃“奇”在哪儿?课文中又是怎样写出来的?自己再静静地读读课文, 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想一想。开始。

(生默读课文)

1.正面描写, 直面“奇才”。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个奇才, 课文是怎样写出来的?

生:我从“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看出他很有才华, 如果他没有事先想好的话, 不会胸有成竹的。

师:你找到了一个关键词。什么叫“胸有成竹”?

生:自己很有把握。

师: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词语是有感情的, 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胸有成竹。

师:多有信心啊, 读。生 (齐) :胸有成竹。

师:还找到什么词语感受到了?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这儿有两个“如”, 什么意思?

生:像、好像。

师:你看, 他写文章的思路就像———

生:泉水涌出来。

师:他的笔一直不停地在写, 都快———

生:飞起来了。

师:真是———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再快一点儿。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一口气写了800多个字, 真是才思敏捷。谁再读?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谁还有? (指名读)

生:我从“让我来试试吧”看出来的。

师:“让我来试试吧!”听, 自信当中还有点儿谦虚呢。

师:我们从王勃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中感受到他是一个———

生:奇才。

对比描写, 反衬“奇才”。

师:还从哪儿感受到了?

生:我是从“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的文章……谁也不敢答应”看出来的。

师:为什么?

生:都督请来的客人都是一些年纪已经很大的、有才气的人, 他们都写不出来, 而小小年纪的王勃却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师:说得多有道理啊!明明是写少年王勃, 为什么要写这些客人?

生:因为写这些客人更能反映出王勃很有才气。

师:课文正是通过写客人的表现和王勃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衬托出王勃才华出众, 真是个———

生:奇才。

3.侧面描写, 烘托“奇才”。

师:真会找句子, 还有吗?继续交流。

生: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师:说说你的体会吧。

生:我是从“竟忍不住”中的“竟”体会到的。

师:“竟”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就是出乎预料, 没想到。

师:都督想不到什么呀?

生:一个少年, 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写得这么好。

师:奇才出少年, 他还想不到什么?

生:他在南昌的时候就知道王勃很有才气, 现在王勃参加了这个宴会, 都督想不到王勃真的这么有才气。

师:是啊, 百闻不如一见, 真是名不虚传。还有吗?还会想不到什么?

生:他想不到王勃小小年纪竟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其他那些年纪大的、很有才气的人都不敢写。

师:是呀, 据说这位都督在宴请之前已经让他的女婿准备了一篇文章, 初闻王勃要试试时, 他心里可是很不屑一顾的。都督请到的都应该是怎样的人?

生:才华横溢的人。

师:是的, 可他们都不敢说, 王勃却胸有成竹地说———

生:让我来试试吧。

师:真是出类拔萃。

师:还从哪儿能感受到?

生:“拍案叫绝”, 要不是他很欣赏王勃的才气的话, 他不会拍案叫绝的。

师:说得真好, 你知道“案”是什么意思吗?

生:桌子。

师:你看, “绝”, 老师这儿有四种意思, 你选哪一种? (课件出示义项)

生:独一无二的, 没人能赶上的。

师:是啊, 是最好的。都督拍着桌子是在为王勃———

生:叫好。

师:谁来为王勃叫好?

(生练读)

师:两个感叹号, 语气多强烈呀!

(生练读)

师: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呀!

(生练读)

师:此时, 都督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1:惊讶。

生2:震撼。

生3:激动、佩服。

师:谁拍着桌子为王勃叫叫好?可以加上动作。

(生表演读)

师:让我们一齐为他叫好。

(生集体表演读)

师:你们是从都督的动作、语言中感受到, 王勃是个———

生:奇才。

4.赏析名句, 领略“奇才”。

师:王勃写下的这个句子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为什么能让都督拍案叫绝呢?请大家自己再读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找找相关的内容, 先试着读懂这个句子的意思。

(生自读)

师:有谁读懂了?你读懂了哪些意思?

生:“鹜”指的是野鸭。

师:“孤鹜”指什么呢?

生:指一只野鸭。

师:你读懂了一个词, 不错。还读懂什么了?

生:我把“落霞与孤鹜齐飞”全都读懂了。

师:那你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是什么意思。

生:前面都是余晖, 一只野鸭正在慢慢地飞行着。

师:是啊, 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大家吗?

(生读相关句子)

师:你读懂了一行诗, 了不起!还有谁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别着急, 就用书上的句子把你读懂的说出来。

(生读相关句子)

师:王勃写的这句诗, 正是他在窗前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咱们对应着读读, 我读诗, 你们找意思, 行不行?

师:落霞与孤鹜齐飞。

生: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 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远处, 天连着水, 水连着天, 水天一色。

师:想不想去看看秋天的景象?

生:想。

(课件出示秋天景象, 师描述。)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那是多么深远辽阔的天空呀, 一只野鸭缓缓地飞翔。读得再慢一点, 女生们一起来。

(女生读)

师:多么祥和宁静的画面, 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

(生配乐读)

师:这正是———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名句呢?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这两段中, 有两处写到了王勃的“看”, 发现了吗?

生1:凝望。

生2:边看边想。

师: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两处“看”啊, 可有讲究了。凝望是怎样地看?

生1:目不转睛地看。

师:用了一个成语。

生2:专注地看。

生3:全神贯注地看。

生4:一心一意地看。

师:他不仅在专心致志地看, 一边看还一边———

生:想。

师: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生:他在想我要把这美景写下来。

师:你和王勃心灵相通。还在想什么?

生:他在想如何用诗句把这样的美景写出来。

师:对呀, 王勃满腹诗书, 现在有用武之地了呀。

师:你看, 就这样, 用词、情感、表达方式一气呵成, 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诞生了。 (出示课件: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齐读)

师:仅仅用了14个字, 王勃就把这迷人的秋景展现了出来, 字字读来皆味道。

师:看, 天水相连, 浑然一体!读———

(生齐读诗句)

师:看, 野鸭缓飞, 云霞轻飘!读———

(生齐读诗句)

师:水天一色, 霞鹜齐飞, 一静一动, 真是美妙绝伦。再读———

(生齐读诗句)

师:阎都督听到这句时, 心潮澎湃, 竟忍不住拍案叫绝———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在座的宾客自叹不如, 纷纷跟着拍案叫绝———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这句名句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读到它, 怎能不为王勃拍案叫绝———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有条理地写了王勃创作的过程, 先写他观赏美景, 再写他边看边想, 写下佳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个过程, 想不出的地方你可以看看书。

(生配乐背诵)

师:后来啊,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 成了千古传诵的佳作。

五、拓展积累, 深化“奇才”

师:孩子们, 读了这个故事, 你能不能用个成语来夸夸少年王勃?

(出示:少年王勃)

生1:少年王勃出类拔萃。

生2:少年王勃风华正茂。

生3:少年王勃才华出众。

师:老师课前也积累了一些形容人有才华的成语, 一起来读读。一边读一边记在心里, 看谁记得多。 (课件出示: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才华出众)

(生齐读)

师:成语是有感情的, 读出来。 (课件出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出类拔萃、文采风流、妙笔生花、博学多才)

(生齐读)

师:今天, 咱们认识了一位奇才———

生:少年王勃。

师:了解了他的一篇名文———

生:《滕王阁序》。

师:记住了其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王勃笔下的名句还有呢, 比如“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下节课, 我们再来走近王勃, 慢慢品味。少年王勃是个奇才, 我看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有才。今天我们还学到了许多表示看的词语, 记得吗?

生1:凝望。

生2:边想边看。

师: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

生:仰望。

师:对呀, 这是从下往上看。

生:眺望。

师:往远处看。还有吗?

生:俯瞰。

师:从上往下看。

师:远远地看, 我还可以说成———

生:遥望。

(课件出示表示看的词语)

师:会不会用呢?能用上这些词说句话吗?选择一句, 可以说说感受, 也可以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当凝望______, 我______。

当仰望______, 我______。

当遥望______, 我______。)

(生选择练习, 师巡视。)

师:交流一下。

生:当凝望山腰间的云雾时, 我感觉自己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如梦如幻。

生:当仰望拉萨的天空时, 我久久不忍移开自己的视线。

师:能联系学过的课文, 学以致用。

生:当遥望庐山瀑布时,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4:唐诗王勃诗词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王勃的`诗词:《始平晚息》

年代: 唐 作者: 王勃

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

篇5:唐诗王勃滕王阁序

唐诗王勃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仙人 一作:天人;飞阁流丹 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 通:舳;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序》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课文。

1、作者:

见课下注释。

教师的补充: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写作背景:

见课下注释。

教师的`补充: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二、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

要求:

分段读,师个别指导正音,节奏校正。

明确:

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熟读课文。

篇6:王勃的唐诗

田家三首(一作王勃诗)

作者:王绩朝代:唐 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

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

倚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回头寻仙事,并是一空虚。

家住箕山下,门枕颍川滨。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

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

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朝朝访乡里,夜夜遣人酤。

家贫留客久,不暇道精粗。抽帘持益炬,拔箦更燃炉。

篇7:致王勃

人不轻狂枉少年, 滕王高阁, 先生旁若无人, 登台作赋, 一曲《滕王阁序》直扼住半天云彩, 敛尽一江秋华。“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妙语精言, 竟是要把天景划出血来。

关山难越, 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先生繁华大笑之中, 隐隐透出意意无奈, 无奈中又蓄着脉脉悲情。没有长吁短叹, 没有扼腕悲泣。有的只是用长饮一杯的畅然去观生望死, 有的只是用狂佯大笑去临驾凡尘。

先生慕乘万里风破千尺浪的壮志, 然而时不我待, 命途多舛, 但先生仍达人知命以乐观的心态处之待之。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这份豪情, 这份逆境中的自信与自我, 吾辈当仰之, 敬之。

天地炯照, 君自独行。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篇8:王勃的诗

高低寻戌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篇9:王勃的诗

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

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

篇10:王勃的人物评价

王勃因诗才而得唐高宗赏识,为“初唐四杰”之冠。王勃的作品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毛泽东对王勃作过长篇宏论的评点,“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由此展开发了一段有名的议论:“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们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们干的。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

王勃简介

王勃字子安,唐代著名诗人,祖籍古绛州龙门,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河津。王勃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且为四杰之首。

据《旧唐书》王勃简介记载,王勃小时候就聪明好学,六岁就能写文章,而且文笔流畅,被誉为“神童”。王勃九岁时,不仅能读颜师古注的《汉书》,还撰写了十卷《指瑕》,指证颜师古的.不足和错误,为世人称颂。王勃十六岁就应幽素科试及第,被授职朝散郎,但王勃恃才傲物,因为写了《斗鸡檄》触怒权贵,被赶出沛王府。遭遇挫折的王勃游览巴蜀山川景物,三年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返回长安后,王勃求补得虢州参军一职,可后来又因私杀官奴而再次被贬。676年8月,王勃在去交趾县探望父亲返回的路上,不慎落水后惊悸而死。

在诗人辈出的唐代,王勃以其独有的才华和文学主张为世人和后人所推崇。王勃崇尚实用文学,抵制魏晋时期虚华无用的文风,在转变风气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王勃在诗词方面擅长五律和五绝,现存于世的诗有80多首,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王勃在文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佳品,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滕王阁序》。

篇11:王勃的唐诗

师:王勃的《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了千古传唱的名句。 (课件出示, 生齐读。)

师: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并把它画下来。

(生读、画后交流)

师:找得很对。 (出示:远处, 天连着水, 水连着天, 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 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秋天的傍晚, 夕阳西下, 灿烂的晚霞染红了天空, 映红了水面, 水天一色, 还有一只野鸭在缓缓地飞翔。静中有动, 有声有色, 这样的景色多美呀。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学生好像领会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但仔细研究一下上面的教学过程, 有哪些活动是属于学生的呢?他们又拥有哪些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呢?整个过程似乎都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找”, 在教师的命令下“读”。再深思一下:一段时间甚至若干年后, 孩子们是否还记得这一名句的意思呢?或者当他遇到“新月已生飞鸟外, 落霞更在夕阳西”“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时, 他是否也能独立理解呢?“落霞”究竟是什么?“孤鹜”又是什么?句中又传达出了怎样的诗境和情感……

十年间, 我曾听过三次《少年王勃》的教师随堂课, 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异, 只是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有先后之分。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教师全盘掌控课堂, 用细碎的“小花步”生拉硬拽着学生往前奔赶, 甚至为了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不惜用简单的“告诉” (“暗示”) 或反复的“强调”进行教学, 课堂中也就缺失了让学生自己理解、想象、体悟、探究的时空。长此以往, 缺失的将会是什么呢?

教学的归宿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就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 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展开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徜徉其间, 张开思维的翅膀, 亲自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从中习得思维与方法, 形成初步的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真正获得学习的经验, 走向“学会学习”。

一、经历:在开放问题情境中得到释放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首先要“点燃”他们的思维, 而问题正是“点燃”这个思维的“火星”。事实上, 在语文课中, 教师往往用“问题”来串引教学, 但问题往往过于细碎、频繁, 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按照教师事先确定的“行进路线”匆匆赶路, 应接不暇地接老师的“招”。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 收获的也只是零星的、支离的“碎点”。如在上一课例中,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 教师总共提问达70多次:少年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都督是怎么夸他的?什么叫“奇才”?“拍案叫绝”又是什么意思?都督在夸奖王勃时, 心情怎样?之前都督又是怎么看王勃的?后来为什么又对王勃赞不绝口了呢?……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连珠炮轰。这些问题看似环环相扣, 实际上却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窄化了学生的思维轨道, 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向。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课堂一定要开放。而开放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时空极其开阔, 宏大。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聚焦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提出高质量的、探究空间大的主问题。对于《少年王勃》这一课, 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题“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进行质疑, 从而带动全文的教学。这样一来, 学生产生了一种思考、探索的心理, 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过程中。

二、经历:在展开学习过程中得到历练

学生要掌握某个知识、某项技能, 有其内在的过程。作为教师, 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 提供合理适宜的学习方式或平台, 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自主地去经历学习的过程, 从而不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学习活动经验。例如, 面对“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 而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读课文, 从文章内外寻找答案, 寻找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学生在充分触摸、感受文本的基础上, 搜集并提取文本中的相关信息 (圈画) ,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释 (批注) ;内化于心的时候,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 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理解用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表达出来, 并且在“倾听”其他组员发言中得到启发, 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与缺陷, 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然后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清晰。这样操作,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学习的过 程中 , 在“思维中、情境中、联系中、创新中”学习;在交往和对话中, 个体思维之间通过相互确认、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得以发展 ;在“阅读—思考—表 达—倾听—再表达”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经验被不断地进行再建构, 学生体验到新知形成的过程, 领悟到学习阅读的方法:用圈画、批注的精读方法, 用“两只眼睛”读书的方法, 用对比读书的方法, 多次重复情境读懂作者情感的方法……真正实现了多方位让学生从“读懂”到“会读”的教学态势。

三、经历:在进行自我评价中得到提升

篇12:王勃的名句

1、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更几重。

2、人生百年,犹如一瞬。

3、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

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5、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6、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7、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8、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1、渔舟唱晚,响穷澎澧之滨。

12、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13、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14、紫雾香烟渺难托,清风明月遥相思。

15、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16、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17、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8、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19、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0、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21、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22、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

23、无猖狂以自彰,当阴沉以自深。

24、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25、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26、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27、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28、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29、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青。

篇13:王勃的故事200

十四岁时,王勃以神童而被举荐,在考核中名列前茅,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十六岁那年,沛王把他召去当沛府修撰,对他很是爱重;十八岁那年,由于当时盛行斗鸡,各个王爷之间的斗鸡更是热闹非凡,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声讨英王的鸡”),惹得皇上大怒,立即把他逐出王府。他便到四川各地去旅游,“远游江汉,登降岷峨”,得到山川灵气的陶冶启悟,在诗文上进步神速,“神机若助,日新其业”,每写一篇文章都令人惊叹赞赏,特别是《益州夫子庙碑》,被认为“宏伟绝人,稀代为宝”。后来他又被启用为官,但因杀一犯罪的官奴而险些自己丢了性命,连累他父亲也贬官。以后他弃官在家,一心著书。当他27岁时(虚岁28岁),去交趾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卒”。

篇14:王勃的故事200

王勃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27岁,但同时又是富于变化的、丰富的一生。他在27年中所遭遇的、所作的事情并不比一个活了80岁的人少。作为一个早熟的神童,他的思想不但超出同龄人、甚至超过博学的成年人太多,因此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把他想象成一个活了81岁的人,只不过他生活的“速度”是常人的三倍:常人三年中所经历和作过的事情他一年就完成了。这样再去观察他的一生,就要容易理解得多。他的超常的才华和超短的生命形成一个太大的反差,以至千百年来知道他的人始终惋惜、遗憾并感叹不已。不过,我们如果从修炼角度去看一看他的一生,倒是觉得自然得多、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任何一个修炼人的一生总是按照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修炼道路来安排的`,历史上有些成道之人就是很年轻就以“死亡”的形式而离开这个世界的。在他短暂多变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修炼人的、和他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的一条修炼的道路。

篇15:王勃的唐诗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显示了王勃少年时期便表现出的非凡才华。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课时, 在生字教学后, 选择三四自然段进行突破, 这两个自然段既描绘了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秀美景象, 又让人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是课文的重点。

[设计理念]

抓住重点段落, 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 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和王勃的才华横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绿色通道里5个字, 认识多音字“少”“都”, 会用生字组词。

3.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景象, 初步感悟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骛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 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

1.介绍滕王阁, 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 在我国江西赣江边上, 有一座名楼, 它是———滕王阁。

(指名读, 读准“滕”的后鼻音)

师:滕王阁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曾多次被毁多次进行整修。有一个人为它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字《滕王阁序》, 这个人就是少年王勃。

(生读课题, 师板书)

2.初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

师:请大家翻开语文课本, 自由读课文, 注意把字音读准, 句子读通顺,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学生自读课文)

师: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字音读准了没有, 这里有几个带生字的句子, 你能读好吗?

(学生自己先练习读, 教师指名读)

师:生字在句子中, 你们读准确了, 非常好, 如果生字单独出示, 你们会读吗?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学生开火车读)

师:相信去了拼音也难不倒你们。

(学生齐读生字)

师:生字不仅要会读, 还要会用, 你会给哪个生字组词?可以是课文内的, 也可以是课文外的。

(学生组词)

师:生字要会读会用, 我们要来学写三个容易错的生字“督、宴、序”,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这三个字, 描一描。

(师提醒写字姿势, 评价学生表现)

3.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字写好了, 我们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指名读, 师提示:谁在哪里干什么)

师:谁愿意来说说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有才、会写文章、年少有为……

4.读语句, 体会王勃才华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 在文中找出最直接表现王勃有才华的句子, 画下来。

(学生汇报, 师相机出示:王勃边看边想, 突然回转身来, 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师:这句话中哪几个成语能表现王勃非凡的才气?

(师相机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理解意思后读好成语, 把刚刚理解的成语带到句子中, 读好句子。

师: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地写成了什么?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什么是“千古传诵”?

生:好文章在长远的年代中被口口相传, 大家都在诵读。

师:想看看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吗?

(师出示《滕王阁序》)

师:一千多年来很多书法大家都因为喜欢这一作品而书写它,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书法作品。

师:王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出了如此长、且被人传诵千年的文章, 你怎么看?

生:王勃想得快、写得好, 果然才思敏捷、名不虚传, 特别是文章中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师:同学们能从佳句中找到哪些景物?

生: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师:课文中有段话具体描写了这句话中的美景, 快速把它找出来。

(师出示:远处, 天连着水, 水连着天, 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 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江上秋景如此迷人, 老师也想通过朗读来感受一番 (配乐读第三自然段秋景) 。

(学生读佳句: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地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多美的画面, 多传神的佳句, 读到这里, 不光阎都督, 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对王勃的才华感到佩服, 都会发出赞叹———“奇才, 真是奇才!”

5.课堂总结, 拓展巩固

师:学到这里你想用哪些成语来夸夸王勃?用你想到的成语说一说。

师 (出示) :今天, 我们认识 () 的少年王勃, 他 () 地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 真是 () 。

[教学反思]

篇16:王勃安慰的诗句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俘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代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翕尔登霞首,依然蹑云背。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坐惆怅,虚此江上华。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上一篇:开发区第一小学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园教玩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