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探讨

2024-08-31

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探讨(共7篇)

篇1: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探讨

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探讨

摘要:由于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教学有着根本的联系,而机修钳工教学主要是由实践和指导实践的理论两部分组成的。但是由于教学的实际操作中理论和实践出现了一定的冲突,极不利与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工作的开展,现在这也是机床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亟需解决。本篇论文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对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探讨,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希望此篇论文可以为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工作中提供参考意见与指导[1]。

关键词:机床修理;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TG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08-0000-01

随着近些年来机修事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机修钳工的需求也在扩大,同时对机修钳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机修学校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应用而生的就是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机床修理是一门需要借助理论的支撑去进行大量实践课程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实现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的工作中按部就班进行,结合理论的指导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推进教学一体化的进程。本篇论文主要对解决机修教学所面临的教学课程中理论与实际的冲突问题以及对更好推进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的教学特点

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都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质。故而在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在开展理论教课的同时,也要注重然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是针对钳工需要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大量实践的课程而应用而生。现在的机修钳工更是如此,在理论课教授完毕后,才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这样根本起不到从实践中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的作用。

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教学是应该依据实际的操作经验来讲授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而非理论与实践分开来教学[2]。

二、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课程教学现状

钳工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并且需要大量实践工作去完善理论的不足,教师所教授的理论课程知识是为了以后的实际工作打基础的,现在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相脱节,使得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后,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掌握理论知识的要点,从而无法更好把握理论知识。

理论是为更好地指导实践而讲的,一般而言,机修类学生很大一部分课程是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最后的一段时间将进行实践。然而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这样的安排是不合理的,在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一方面由于时间过去长久,学生忘记了一部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无法及时巩固,把新老知识堆积在了一起,更是不利于实际操作,也不利于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要领。学生只有从实践后才发现,原来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需要自己领悟以及对知识的反复吸取才可以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来,务必在学习理论知识后需要进行实践工作,在实践中再一次深刻理解理论的指导,然后才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但是由于一部分机修院校过分强调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使得现在机修类工程学校过分注重实际操作,从而忽视了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讲授,使得学生有些只知道然也,而不知道所以然也。

总的来说,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在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教学一体化,如何处理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冲突化解,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得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课程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3]。

三、关于一体化教学的探讨

(一)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也是应用而生,这也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操作冲突问题的方法。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可以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地更深刻的理解,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再一次实际运用,也加深了印象,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也可以在实践中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自身的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这样的知识才不是空中阁楼。

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也可以随时检验学生对机修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深度的标尺,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事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这门技能。

(二)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的开展

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善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稳进推行,扎扎实实的落到实处,在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的进度中更要戒骄戒躁。在教学中明确教师教学的任务,指导教师做好教学一体化的转变,同时也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学校教务处,更要积极配合,做好配置教材,课件等等工作。

整体来看,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的开展势在必行,这也是推进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教学的改革的前兆,使之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4]。

四、结束语

由于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探讨其一体化教学中,应该稳进不骄不躁,在努力推进教学一体化的同时积极改进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希望本篇论文可以为各个机修学校在教学中提供参考意见,也希望为广大的机修教师在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中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冲突,帮助同学在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中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学习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从容不迫的应对。

参考文献:

[1]李福伟.提高学生钳工实习效果的途径探索[J].科技信息,2010(16).[2]杨箭雄.钳工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尝试[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3]李俊华.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的做法与体会[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4]宋长安.钳工一体化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09(05).[作者简介]祝辉(1969.03-),男,现任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专业课教师,一级实习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装配、维修及教学研究。

篇2: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探讨

哈尔滨市第十八职业中学 胡泉

职业高中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我们职业高中教师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作为一名钳工实习指导教师,根据自己20年的生产经验和近20年的实习教学积累,总结出在实习教学 中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方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使用一体化实习教学法对钳工基本功训 练,能充分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特点。使学生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操 作技能。

一、钳工“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

多年来,我校的工艺与实习课教学一直由教务、实习组分头安排,考核管理。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实习课由分散实习改为集中实习后,这种管理形式逐渐暴露出部门独立、多头指挥、工艺课教学和技能训练相互脱节,工艺、实习课教师无法交叉使用等弊端。

一是工艺课与实习课教学脱节,每学期工艺开设内容和实习课题不符,形成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是学生在学习工艺课时,缺乏与实际的结合,没有感性认识,常感枯燥无味,难以接受。实习过程中,往往用得着的内容没讲,不用的东西讲了一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操作水平的提高。

三是工艺与实习教师由两个部门分管,老师难以交叉使用,造成教师教学任务单一,工艺课教师缺乏动手能力,实习课教师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鉴于以上状况,就必须建立工艺课、实习课统一领导,统一协调,两统一体的教学管理体制,而就我校钳工专业教师队伍分析,大部分均既能讲工艺课,又能带实习,完全符合“一体化”教师的要求。

二、钳工“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

1、制定了钳工“一体化”教学计划

根据工艺实习教材内容,结合中级工鉴定目标,将钳工专业的相关工艺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课题都制定具体工艺理论和技能要求。

2、计划编制钳工“一体化”教材

实习组报请学校批准和支持,进行钳工“一体化”教材编写。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钳工“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编制原则:中级以原教材为主,结合鉴定教材和机械工业出版社教材编制。

3、加大了“双师型”师资培养力度

即使有了再完善的计划、再完美的教材,如果仍然采用理论教师讲理论、实习教师指导实习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就如同空谈。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工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之所以在钳工专业进行“一体化“教改试点,是因为我校钳工专业一体化师资符合条件。

4、改善了“一体化”教学场地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他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实习组对钳工一体化教室进行了布置整理,进行了钳工工位和工艺课教室改造。并制定了出台了《钳工“一体化”教室规范》,保证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钳工“一体化”教改取得的成果

通过钳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试点,在以下几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提高了教学质量。由于一体化教学有效地避免了工艺课和实习课的脱节,使钳工工艺课更有针对性,直观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工艺、实习课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2、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钳工“一体化”教学成功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

中心围绕如何向学生“灌输”知识,向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如何“教会”学生知识的转变;从

严格以大纲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向以鉴定规范为标准。

3、钳工“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一体化教学实习教学方案的教学实施,多届钳工毕业班都使用过这套方案,08级、09级两届三年制钳工班毕业率100%,毕业生优秀率85%,取证率100%。这两届毕业生在哈 尔滨市钳工专业技能大赛中均获个人、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在黑龙江省钳工技能大赛获得三 等奖,钳工班使用这套方案教学,毕业率也均达100%。

篇3: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探讨

一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对钳工专业的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一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的实质是对该教材的教学环节进行整理和融合。通过对教材中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理论进行提炼, 结合实际操作将整个教与学、了解到应用视为一个整体, 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通过沙盘式教学来保证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钳工专业涉及的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复杂性, 而一体化教学利用最直观的方式令受教者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 打下坚实的基本功, 可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的需要。由于其汇聚多方面的因素来制定教学内容、方法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专业性, 同时又通过不同模式很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 易于受教者吸收、消化知识, 也常被称为最快显效教学法。

二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一体化教学虽然具有较多的优点, 但要建立一套最适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

1. 多角度创建优质一体化教学氛围

形而上的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理论教授内容枯燥乏味, 会严重阻碍受教学员的学习热情。因此一体化教学中应从多个角度积极调动一切因素来保持教学气氛的活跃。采取教学双向因素思考可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可行方案。如教授者可以在同行之间进行交流, 掌握学生对哪些课程反应较好, 从这些课程中找到共通点, 或组织教师开展讨论会激发思维, 研究如何调动学习气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换位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同时要令学生真正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和实际意义。如, 可采取“抛砖引玉”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课程讲解过程中穿插小故事令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第四模块“锉削”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有关刀具的尺寸学员掌握起来有难度, 经常会出现超差现象。教授者可在教学过程中分解优化控制刀具工件尺寸精度的锉削技能, 进而用概念、公式等理论进行讲解分析。还可在过程中对于锉削平均值进行设疑, 发起“自己如何测出?”的类似提问,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寻求答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训练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 在探索积累锉削余量的利用时, 教师先进行总思路的讲解, 即根据积累锉削余量规律, 当工件进行粗加工 (余量较大) 时, 应尽量缩减测量次数, 提高工效;细锉时, 应增加相应测量频率, 此时, 应相应减少每次积累锉削的余量, 防止尺寸超差。当实际操作时再进行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个体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的不同, 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每个解决思路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来应对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令学生较快速地掌握锉削技能和较为安全的技巧,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针对难题突发个案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采用多渠道开展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建立在多渠道、全方位的基础上, 将教学理论通过视、听、触、感、观等实际操作强化教学内容, 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战教学的有机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让学员从认知、做事、生存和共处等层面理解专业技能达到成功步入社会的目的。开展有声有色的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打造师愿教、徒乐学, 教学相长的良性局面。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动态教学、形象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例如, 技工学校可在每间教室或公共大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 将教学内容提前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图像显示、动画模拟、数字分析和文字说明等功能系统地组织在一起, 为学生营造一个集图文、声像、数形于一身的直观的、生动的教学环境。这不仅能将传统课程书写板书的时间节省下来, 还可以拓宽知识面, 更多地传递专业信息, 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进行教学“主轴箱常用机构的装配与维修”一节时, 可制作简单立体的3D装配动画, 利用网络图片和实际中的机器装配的生产场景进行形象展示。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有效刺激学员的形象思维。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利用社会相关企业这一渠道进行现场观摩。以该专业相关的基层设备相关参数, 如机械压力机的工作特性和安全性的内容带入企业参观中进行讲解。通过企业现场生产中对曲柄压力机的种类、型号的识别。从工作中曲柄压力机的技术参数设定来熟悉各种参数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现场观摩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3. 坚持以质为本的一体化教学, 激发学生的实践创能新力

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高素质人才的输出。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以教学质量为根本, 以激发学员创新能力为原动力。一体化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不能只依靠教师的热情和现代化设备, 还要从学员本身出发。因此,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科学化的教学控制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设置过程中要不断研究课程、开发教学新思路、进行课程的调整和改革。同时还应建立公正、公平、具有竞争力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切实可行地使教学质量的控制取得成效。此外, 不能忽视对学员教学的反馈环节, 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教与学的可持续循环发展。例如, 在《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材“车床操作”这一环节针对铰孔、攻丝的理解。如果仅凭教授者在台上描述, 学生无法完全掌握如何进行种类的区分、工具的组装等问题。教授者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尝试将具体的铰刀实物分发到学员手中或带到模拟现场, 边讲解、边让学员对照实物加以理解。待讲解完毕学生可以清楚地明白和区分各种铰孔和攻丝。又如, 讲解《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一书中关于“车床操作”的教学环节时, 可将讲课现场布置在实习现场。通过作业现场的对照车床操作为学生实时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进行切削用量、切削液等相关思考;讨论正确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并不时设置现场提问环节, 激发学员们大胆假设;鼓励他们合理开展、想象创新:如在传动机构中是否存在更加合理的可能?若存在, 应该如何进行改造?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 培养他们勇于创新、树立安全规范操作施工作业的意识和观念。

三结论

传统式教学已远不能适应职业技工学校向社会输送高质储备人才的需要。因此, 建立一个理论结合实践、多元化、现代化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职业技校的长期教学发展战略。一体化教学应时而生成为这种创新型教学的领头羊值得被更广泛地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卫民.模具钳工技能训练 (第2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篇4: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研究

【关键词】机修钳工;机械修理;一体化

0.前言

现在工厂车间中,传统的生产工具已经被大量的数控车床所替代,进一步提升了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其在市场的竞争力。这些车床需要技术水平高的操作工来控制,才能保证设备正常的运转。但是,钳工是一门实践性强的技术,而现在高校的培养方案却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环节,这样导致学生掌握不了机修钳工这门技术。所以,我国已经开始研究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高水平的技工,满足我国工业发展的需要。

1.我国机修钳工教学的发展现状

如果想要掌握钳工这门技术,需要将理论不停地付诸于实践。钳工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而现在我国技校的教学模式却相对落后,只是注重理论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环节,这导致学生接受不了课本上的知识,根本没办法吸收所学的东西。现在已经毕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不能熟练操作机床,需要工厂提供培训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这直接影响到了工厂的效益。所以,现在国家已经重视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其操作能力,利于培养技术水平更高的技工。

2.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研究的相关内容

2.1浅析下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教学方案的优势

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还是传承者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导致毕业的学生技术不扎实,几乎不符合未来岗位的要求。现在就浅析下传统教学模式与一体化教学方案的不同之处,进而深入理解一体化教学方案的优势所在。传统的职业教学中,钳工这门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但是分别由不同指导教师教学的,理论课程占据的比重比较大,这样的配置将节约教学成本。但是,这种传统模式存在着很多的的弊端,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学生多为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并无工作经验,教师在讲解机床设备时,只是一味地借助模型来展示,这很难让学生接受。从教学配置的角度来看,理论和实践分开教学,这不能让学生直接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当开始上实践课时,还需要实习老师进行重新讲解并操作,学生才能回想起以前学习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了提高钳工教学的质量,近年来,相关领域的专家从事研究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方案会将专业理论课程分解,把各个知识点整合到相应的实习课题中,在实习车间实施教学。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同步进行,最大限度地弥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相应的实操训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割裂,使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后能马上进行运用,将会对知识进一步的吸收,也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践的效果。

2.2剖析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可行性

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教学方案的产生,将会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对我国职业教学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一体化教学方案直接将理论课程分成了不同的部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每个知识点深刻地传授给学生。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这样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方案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让一个教师进行讲授,这样可以对理论和实践的进度有一定的掌握,更利于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所以,一体化教学方案是全新的教学体系,将对师资、教学场地、教学组织过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在对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教学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首先,应分析下钳工这门课程,以实习课程作为主线,将理论知识渗入到实习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机修钳工主要表现出实践性,有些理论知识与实习联系不太紧密,需要进一步舍弃,这样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实习课程。传统的专业理论课,课程涉及到很多研究性的内容,并不适合职业技术的学生,他们只是需要应用钳工这门技术进行实践,满足岗位的要求即可。接着,需要对教学的时间分配进行改革,因为一体化教学方案需要将专业课程融入到实习教学中,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各个教学课题的实施时间都会相应延长,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操训练时间。一体化教学总的教学时间与原来的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时间之和相当,这样的时间安排从理论上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教学过程中,应在实习车间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中,所以需要对原有的实习车间进行改造,营造出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环境,这样就为实习指导教师讲解实操课题提供了条件。最后就需要提出对教师的新要求,一体化教学要求理论和实践互相融合,需要一个教师来讲授,这样就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经验,能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将一体化教学模式付诸于实践了。

2.3小议机械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机械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方案中,学生都是在实习车间进行学习的,由于理论知识并不扎实,他们都会不遵守机械拆卸的规则,会破坏车床的结构,影响到后期实习课的开展。学生们亲手进行机械维修,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这将带来一个弊端,学生会不按照要求私拆机床,了解机床传动原理及内部构造,将会造成机械零件的变形、丢失和损坏,最终导致机床无法修复,影响后续的教学进程及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实习课程教学时,提前让学生了解维修机床详细的图纸资料,通过讲解让学生们深刻了解的机床的性能、构造、运行机理及精度等,教师选择适宜的修理工具,亲自示范演示,从外往内拆,从上往下拆,从整体拆到组件再到零件,展现出最优的拆卸步骤,这样可以使学生记得更为准确。在机床修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反复强调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以免零件发生变形,影响机器的运行。

在一体化教学中,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在机床修理教学中要严格要求零部件的修复质量,让学生们一定要对零部件的质量要极度地敏感性,因为未来从事的工作,必须得保证生产零件的质量。所以,在要求学生对机床修理后,要保证机床的质量、性能及精度等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现在机床的修理主要有连个质量标准:第一,加工的零件必须满足其工艺技术要求,把机床恢复到出厂时的标准。钳工类学生的刮削质量影响着机床的精度,钳工需通过刮削法使机床恢复到原有的精度。在装配过程中,监督学生按照装配图进行装配,修复好一切能修复的部分,更换完零件,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每一个部件都不能落下。如果工作态度不认真,极可能影响生产的产品质量,甚至造成严重的事故。机床修复完成后,在检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按照精度标准先检验,加强其对质量观的认识,保证修复后的质量。

3.结语

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教学方案的研究,将为培养大量高技术水平的职业技工作为重大的贡献,钳工本身是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只有将理论结合实践,实现一体化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钳工这门技术,达到未来岗位的要求。 [科]

【参考文献】

[1]周伦一.机床修理与钳工实习教学之我见[J].科技资讯,2008(16).

[2]杨箭雄.钳工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尝试[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篇5: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探讨

1 学习内容安排分层次

在一体化教学中应划分出层次, 由浅至深地开设内燃装卸机械构造理论与拆装实习、内燃装卸机械修理等课程, 课程安排尽可能连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学习层次。

1.1 内燃装卸机械构造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 学生在完成内燃装卸机械及各总成的结构组成、作用及其工作原理的理论教学同时, 还要学会各总成的正确的拆装及简单的调整方法。为内燃装卸机械修理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1.2 内燃装卸机械修理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 学生除了要熟练各总成的拆装方法外, 要学会零件的清洁、检修方法、测量方法, 能正确判断零件是否可用、是否要修理、是否要报废, 能提出修理方法;要学会各总成的调整方法;学会各种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为内燃装卸机械修理中级工资格技能鉴定做好准备。

1.3 综合学习阶段 (考证辅导阶段)

在全部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开设之后可进行综合学习阶段, 使学生能受到综合、系统、全面的操作训练, 熟练掌握内燃装卸机械修理工艺及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提高综合分析、应用等能力并能顺利通过内燃装卸机械修理中级工技能鉴定考证。

2 教学方法分层次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2.1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在讲授内燃装卸机械构造理论时, 可采用这种模式, 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图文并茂, 且可以配以动画和视频, 演示各种结构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使学生明白易懂。比较适合单一理论教学。

2.2 传统的“讲授、演示+练习”的教学模式

在讲授内燃装卸机械拆装、修理等实践项目教学时, 可采用这种模式。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 是明确标准、理论解释, 由指导教师讲解实习目的、实习内容、理论依据、验收手段; (2) 是由指导教师针对标准、示范操作, 要边示范、边讲清拆装步骤、操作要领、安全规程和技术要求; (3) 是由学生围绕标准、模拟训练, 教师则进行巡视指导, 其间教师要做到脑勤、脚勤、眼勤、嘴勤、手勤, 对学生操作中的疑问有针对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加以解决, 对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及时更正; (4) 是紧扣标准、现场考核, 训练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实习态度、检验学生的实操能力、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 结合课后的实习报告核定本次课的实习成绩。这样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心手口并用,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实习效率和效果。

2.3 任务引领教学模式

任务引领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有效地调动人的各种感官, 心脑手并用, 行知结合的新教学办法,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较适应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的教学。例如:针对“叉车升降机构的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这一课题, 教师可以在多台叉车上设置不同的故障点, 然后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3.1 确定实习任务

根据学生的情况分成4个小组, 均匀搭配, 每组的故障点设置都不同。第一组:门架起升时跳动;第二组:货叉自行下降及门架自行前倾;第三组:内门架下降时卡住;第四组:起重量达不到额定值。然后下达任务书, 每组一份, 如表1。

让学生首先认真阅读任务书, 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 主动提出承担的任务, 推选出组长, 确定分工。然后进行诊断及排除工作。

2.3.2 任务实施步骤

以“第四组:起重量达不到额定值”为例:

任务1:熟悉教材内容, 掌握故障现象、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在组长的带领下, 各组同学首先熟悉教材内容, 通过阅读分析教材内容、上网查找资料, 了解故障现象、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任务2:起动发动机, 操纵叉车升降机构, 观察故障现象, 判断故障是何种类型的故障。

各位同学仔细观察叉车升降机构的工作情况, 发现叉车升降机构的工作大致正常, 但在进行起升载荷试验时, 发现叉车的起重量达不到额定值。

任务3:根据故障产生的原因, 逐一分析, 找到造成故障的原因并做好记录。绘出故障诊断流程图。

同学们根据产生该故障分析原因:油泵损坏或漏油;安全阀压力过低;高压油管或起升油缸漏油;门架变形, 内外门架互相卡住;油箱缺油等。采用从外到内、从易到难, 逐一分析, 分段查找故障原因并将其排除。具体方法是:首先观察门架是否变形, 门架变形则要修理校正。若正常, 则观察外部有无漏油情况, 若漏油, 则要更换油管或油封。若正常, 则检查安全阀压力是否调整过低, 若过低, 则重调安全阀压力。若正常, 则要拆检起升油缸和油泵。他们在检查安全阀压力时, 发现压力调整过底, 经重新调整, 叉车的起重量达到额定值, 故障排除完毕。

绘出故障诊断流程图, 如图1所示。

2.3.3 教学评价

任务的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是否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灵活应用为标准。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激励学生的热情和成就感。所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任务完成的情况来评定。各组根据发现的故障, 故障的成因及排除方法, 首先进行小组自评:总结经验并指出存在问题, 绘出故障诊断流程图并进行张贴。然后进行小组互评:各组派出代表, 对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并指出其优、缺点。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 对各组的任务完成的情况及质量进行分析、总结。对故障排除思路较好或成功排除故障或配合默契的小组, 要给予表扬和赞赏, 对不成功的需要改进的小组, 给予鼓励和指导, 这样学生才能更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学生完成任务绩效评分标准与评价表如表2。

总之, 在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上, 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 做是在劳力上劳心。所谓劳力就是指动手, 是行动, 而劳心则是指动脑, 是思考, 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做”的最高境界是创新。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在实践中提高素质, 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

3 思考和体会

3.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实施者, 是教学成功的主导因素。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 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相关知识面广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1) 注重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实习指导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 安排教师下厂实习, 以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 从企业单位中选聘一些修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中高级内燃装卸机械修理专业人才来校担任课程的教学工作, 同时安排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去听课、观摩, 以及进行现场培训, 既提高了教学质量, 还促进了专业知识的交流。

(4) 让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 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加强教学研究教学改革

现在的教材已经滞后, 要加强教研和教改的力度, 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 尽快完善教材。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 对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适当予以调整、简化, 增添实践中应用性较强、技术新的内容。编制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教材。以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进行。

3.3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3.3.1 完善学校实习工厂的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发展方向, 要完善学校实习工厂的建设。必须加大投入, 购置足够的实习设备。

3.3.2 模拟实际生产现场的操作

在内燃装卸机械修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 可设置多种模拟实际生产现场的操作实习岗位, 让学生进行多种岗位模拟实习操作, 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强调学生在实习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解决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模糊认识, 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同时让学生相互检查、监督, 共同促进。

当今时代,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最高目的的。

参考文献

[1]孙连栋, 李晓敏.项目训练式综合实训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工育, 2009 (5) .

[2]叶昌元, 李怀康.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篇6: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探讨

一、汽车修理专业传统教法分析

目前的汽修专业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即将同一门专业课里的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截然分开。理论课, 教师只讲解定义、概念、结构、原理与维修方法等。而汽修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比较差, 抽象思考能力也不强, 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了形象教学, 可是学生仍然对汽车的整体结构、各零部件间的拆装方法不能熟练地掌握, 更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实习课, 教师只负责教会学生进行结构拆装、技术参数调整、性能测试等。虽然学生对技能实习课很感兴趣, 但由于理论课与实习课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的不同步, 在实习时, 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 从而导致了实习课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求, 无法形成系统技能。

汽车修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严重脱节, 使汽车专业教学资源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 更无法培养出汽车修理行业所需的技能人才。由此来看,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汽车修理专业教育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汽车修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涵义及要求

(一) 涵义

汽车修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教师辅助指导, 学生主体参与, 理论与实践真正相融合,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边讲边演示, 学生边听边看边操作, 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较好地运用到实习实践中去, 从而把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很好地相互融合, 培养出汽车修理行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解决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严重脱节的问题。

(二) 要求

一是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观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本领;二是“教”要为“学”服务, 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三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在实习中亲自动脑、动手体会并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

三、汽车修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 汽车修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促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往往衔接不上, 出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局面, 无法起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作用。汽车修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 学生边学边练, 教师巡回指导,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理论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汽车修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适合学生现状

传统的教学中, 整堂课讲授的几乎全是抽象的理论知识, 不适合专业基础较差、思考能力低的学生, 他们听不懂, 也想象不到,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恰好能解决这一问题, 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多实习, 通过实习发现问题, 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去解决问题, 能使学生摆脱抽象的理论, 获得汽车修理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三) 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了汽修专业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目前, 汽修专业教材的内容繁琐且陈旧, 远远滞后于汽车行业的发展, 已不能适应汽车修理专业的需求, 而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理论要精简, 注重实操过程的设计。因此, 教材的内容也要偏重实际作操, 理论简单易懂。这就迫使汽修专业要研究、开发教学需求的校本教材。

四、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教学中要避免重练轻学

因为大多数汽修专业学生情愿动手实操, 而不愿单纯动脑学习理论, 所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 将理论知识适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 否则会使学生陷入不愿学习理论、只愿盲目动手实践的误区。

(二) 教学中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会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避免出现理论和实践貌合神离的现象, 从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

五、实现汽车修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汽车修理专业要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学校必须重视对汽车修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 以老带新

学校要让担任汽车修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带着“非双师型”教师学习, 以使其掌握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为以后的单独教学做好准备。

2. 校外培训

学校要组织汽车修理专业教师到相应的职业培训中心、汽车修理企业, 进行实践操作培训, 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 教师在学校专业教学中才能灵活自如地指导学生的实训。

(二) 学校必须要加大教学资源和实习费用的投入

培养适应现代汽车修理行业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就必须加大投资力度, 尽快将实习设施更新并配备到位。若设备陈旧或配套设施没有及时到位, 就无法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修理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也就无法培养出合格的汽车修理人才。

(三) 专业课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模块化整合, 并改变授课方式

要想培养出适应现代汽车行业所需的汽车修理人才, 学校就要根据汽修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将专业知识划分成若干教学模块, 明确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 确保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中职汽修专业课应划分为汽车总论、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设备四大模块, 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小模块。教学中,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学习一个小模块, 并配备一位教师。一个模块的学习结束后, 学生可循环到下一个小模块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国亮.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 2010 (34) .

[2]成国.职业技术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赤峰学院报, 2008 (1) .

篇7:机床修理与机修钳工一体化教学探讨

许多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把自己当做“教书的机器”, 使得课堂成为陈旧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一言堂”、“独角戏”, 再加上教师面无表情, 语言乏味, 使学生兴致不高, 课堂沉闷如一潭死水, 毫无生机, 以致“学生厌学, 教师厌教”。如何改变这一局面,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途径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一言堂”变成“大合唱”。

同样一门课程, 有人讲来备受欢迎, 一听就懂;有人教来学生如听天书, 不得要领。这与教师是否会教有很大关系。物理学家严济慈曾说过:“教师对他所教的课程懂得越透彻、越深刻, 就能讲得越简单、越清楚。”有的教师之所以讲不明白, 就因为自己还不懂, “以其昏昏”是不可能“使人昭昭”的。这就要求教师熟读教材, 对教材经过粗读、细读、精读的“三步曲”后, 把所教所讲内容彻底地弄懂吃透。只有这样, 讲课时才不会以概念解释概念, 以术语说明术语, 变成课本的“复读机”。要把本专业的工艺课教好,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就有必要研究如何发掘课堂教学的优势, 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乐, 借用语言的通俗性、举例的生动性、生活的科学性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 注重调动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促成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的氛围,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通俗而生动的教学语言是解除枯燥的金钥匙

教学语言的运用过程是教师充分吃透教材后, 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知识的口头传授过程。它不是对书本内容的机械照搬, 不是人云亦云的模仿复制, 而是在把书本内容读懂弄通的前提下进行语言的“自我整合”———将书本上的“书面语”变成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的口语, 也就是“书面语言口头化”。

教师应在精通业务、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讲课。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依据,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只有自己真正懂了, 讲解时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讲, 而不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 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的讲课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精确严谨, 又要有口头语言的通俗易懂, 应做到顺口悦耳, 深入浅出, 生动活泼, 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 课程内容“有意思”, 在这样的课堂, 教师才会“乐教”, 学生更会“乐学”。如在讲述六点定位原则时, 学生总难掌握其定位原理。这时, 教师可以提问题的方式请学生思考:“你拿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 在对号入座的原则下可以做几个座位?”学生立即应答:“一个”。教师随即补充:“六点定位原则是运用六个定位支承点限制一个工件的自由度。这就相当于六张电影票可以坐六个座位, 一张电影票只能坐一个座位。”通过这个示例, 学生很快掌握了六点定位原则的实质, 明白了要想限制工件上的若干个自由度, 必须用相同数目的定位支承点来限制, 使其吻合“一一对应”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专业课教学中, 应从学生专业需要出发, 从学生实际出发, 紧紧围绕学生心理及其学习基础特征, 编写可授性强的教案。如在讲到切削加工过程中工件上形成的三个表面时, 有意将三个表面转化为英语语法中的三个时态:待加工表面——一般将来时;加工表面——现在进行时;已加工表面——一般过去时。这样, 学生一听即懂, 牢牢地记住随着切削运动的进行, 工件上有三个切削表面也不断地变化着:有即将被切去金属层的待加工表面, 有正被切削的加工表面, 还有已被切去金属层的已加工表面。

通俗而形象的教学实例是消化知识的酵母

实践证明, 教学方法优劣不仅关系着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而且也影响着学生以后是否能用好的方法去掌握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授人以鱼, 仅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 可使终生受益。所以,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应避免使用平铺直叙式的教学模式, 作为专业课教师, 要想上好每一堂课, 就必须做到“三个结合”——结合课程实际、结合生产实际和结合学生实际。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平时教学之余, 经常深入生产现场, 捕捉新的信息, 熟练操作技能。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参考其他相关内容充实所授内容。这样, 在上课时既可开阔学生的思路, 又能提高学习兴趣, 增加讲解的趣味性。

在经过充分的备课工作后, 课上得怎样?学生听得明白与否?这都与课堂质量有直接联系。精心设计课堂举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好的实例有着化难为易、由深变浅的作用。如在讲解锉削一节内容时, 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 你听说过‘车工一把刀, 钳工一把锉’吗?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锉削加工——配钥匙, 为什么在配钥匙的最后阶段都会用一种工具进行细小的修整来保证钥匙开启的灵活性, 想解开其中的科学谜底就需要掌握今天的学习内容——锉削。”由于这个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 很自然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从内心深处想弄清其中的奥秘, 思维开始活跃,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又如, 在讲解粘接过程时, 为弥补理论知识过于抽象的不足, 精选补车胎作为讲解实例,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举手回答补车胎的过程。由于这个案例在日常生活中人人熟知, 都有亲身体会, 因此问题一出学生七嘴八舌开始说起来, 回答问题积极性无比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善举手、缺少自信的学生也会敢于表现, 在这种生活实例中他们的学习潜能被大大激发。一个实例就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适时加以鼓励和欣赏, 使学生既看到了“我能行”, 又可主动地配合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再因势利导, 把理论知识在劳动技能中的应用加以点拨, 就能更加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俗而贴近生活的课堂比喻是理解疑难问题的工具

专业课既有理论知识的科学性, 有要求体现实践生产的应用, 教材内容是科学也是生活。如何在授课中把枯燥的工艺原理、技能技巧让学生尽快接受并得以自我应用, 牢固掌握科学概念、原理和技能技巧是课堂教学的难题。而对技校学生的教学, 备课中的“备学生”是关键。教师应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变化, 掌握学生学习基础, 选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更应注重学生的“兴趣点”及授课时学生的可接受性, 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问题, 作为教学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合作者, 创设一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活动天地, 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 提高授课质量。

学生底子薄、年龄小, 刚刚从基础教育转化到职业教育, 既缺少文化知识, 又缺乏实践经验, 面对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授课时就应运用“形象生动、贴近生活的比喻”这个有效的工具, 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实例诠释书本上抽象的专业术语及工艺原理。打比方、作比喻、用比拟是教师上课中解决疑难问题高质高效的工具, 它们避免了以往“讲了空讲, 听过白听”的陈旧教学套路, 可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 在讲授“划线基准的选择”一课, 为使学生明确选择基准的重要性, 教师可举一个体育课中人人都知道的站队一例:每次整队时, 体育委员总会喊道:“向右看齐, 报数。”口令一出, 同学们的目光会自然地投向自己右边的同学, 然后有顺序、有目标地挪动脚步, 调整自身位置。这个排头的作用至关重要, 只有当他笔直站立后, 其他学生才能以他为基准向他看齐, 整齐化一的队伍才能站好。这个站队的排头不正是划线的基准吗?基准选不好, 划线的质量无从谈起。这个例子既通俗又简单, 教学效果较好。又如, 在讲授显示剂的正确用法时, 为了使学生尽快明白粗刮和精刮的不同调制, 可列举喝米粥和吃米饭的实例, 同样的米, 多放些水或少放些水, 结果就不一样。此例一出, 学生很快理解了粗刮时为便于涂抹, 显示剂应调得稀些;精刮时为使显点清晰, 显示剂应调得干些。

陶行知先生曾说:“治学以兴趣为主, 兴趣愈多, 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 则成效显著。”专业工艺课教学亦是如此。要想提高课堂质量, 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把理论知识转移到生活实际中, 精心组织上好每一堂课, 使学生迅速、透彻、准确地理解新的专业知识, 激发内在学习热情, 实现“三个转变”———变“被动”为“主动”, 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变“厌学”为“乐学”, 燃起求知的欲望, 激励自己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营造愉快的学习情境, 创设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氛围, 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摘要:在钳工专业一体化教学中, 教师应借用语言的通俗性、举例的生动性、生活的科学性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 促成乐教与乐学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钳工,一体化教学,乐教,乐学

参考文献

[1]李金.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2]黄华.浙江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06.

[3]曾兵芳.高职化工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实证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7.

上一篇: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稿下一篇:六一儿童节节目主持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