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探

2024-06-23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探(共8篇)

篇1: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探

祁奋勇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遇到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灵活改变,这样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对于地理科目的要求。

掌握一些好的地理教学方法是作为一名优秀地理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1小组合作竞赛式学习现在七八年级的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的身心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形式进行组内合作,组外竞赛,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进行这种方式的学习,首先要对小组进行划分,组员的构成应该遵循男女均衡,成绩均衡的原则,以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在小组成员确立之后就要让成员集思广益,确立小组的名称,名称应以积极向上的为主。

其次为了保证课堂氛围活跃而又有秩序,在比赛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共同制定小组竞赛规则。不要过分看重分数,应以全班大局为重,做到文明竞争,回答问题必须举手得到老师的同意后方能回答问题,组长需带领本组人员分配协调学习任务和讨论题目,务必让全组成员都做到有事可做,参与课堂教学,做到组员人人有事做。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实施小组合作竞赛式学习后,成员为了能使本组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学生往往在课前就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听讲业格外认真,这有利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利用作业去与学生做心灵的沟通在批改地理作业时笔者不会简单只用对与错来标识,针对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学生笔者都会写上独有的评语。比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由于读题马虎、不严谨造成的错误,笔者就会写:“审清题意是做题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耐心认真完成作业。如果碰到一道题型新颖,内容复杂的综合问答题,一些学生独辟蹊径,回答简捷明了,符合题意,笔者会写道:“你有敏捷的思考力和洞察力,能力非凡!”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进步,无论大小,笔者都给与鼓励。如碰到作业平时马虎,但是这次作业却很干净整齐的学生的学生可写上“再接再砺,你是一位很有潜力的学生”。通过作业的批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缺点,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地理人才。

篇2: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探

玉山县岩瑞中学毛尚根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教师的面前。

笔者认为,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有效地理教学。

一、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篇3:初中地理兴趣教学初探

一、充分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初中生的学习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对任课教师喜欢与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 要求地理教师增强自身人格魅力, 例如:运用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幽默风趣、具有号召力的语言表达;赏心悦目的板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版图等。如果能用几分钟时间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形象逼真的世界地图, 那么, 学生肯定很佩服你。另外, 初中生的思想处在一个分水岭, 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关心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经历体验、家庭等方面, 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学生自然会感激你和喜欢你, 从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上地理课程。

二、设计新颖导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 导文有兴。导好课可以强化学生好奇心, 使他们在迷惑疑问中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导语或以具体生动的案例, 或以精辟的分析, 或以扣人心弦的精巧设问, 把学生的思维带进一个陌生而新鲜的情境中, 使学生有愉快的心境, 增强求知欲望,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一节中, 如果只讲地球上几大板块名称, 学生会觉得太简单而感到平淡。如果讲大陆板块漂移, 则学生认为时间漫长而看不到变化过程, 感到深奥莫测, 只能以太平洋在缩小、大西洋在扩大说明漂移是真实的。各板块在漂移过程中相撞击, 使得某些板块越抬越高, 说明地壳是在不停运动的。要选择有趣的问题为教学开路,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唤起学生探索奥秘的激情,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一年为什么有四季之分?为什么夏季白昼比冬季白昼时间长?我们学校所处的位置和温度带? 等等设置若干疑点, 学生会产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愿望和渴求。这时, 适时启发。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 疑点全消, 既增强学习动力, 又轻松愉快地获得有益知识。

三、引用故事教学

把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课堂中, 会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妙趣横生, 很受欢迎。如讲到“季风气候”一节时, 我引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 火烧曹营”的故事作为导语:“……当时正值隆冬, 赤壁战场盛行冬季风, 曹营在江北, 东吴在江南, 若用火攻反而烧了自家, 为此, 周瑜焦虑成疾, 一筹莫展, 正在危急关头,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 准确预测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出现刮东南风的反常天气现象, 结果助东吴火攻曹营成功, 大获全胜。”如此讲述幽默风趣, 学生乐听乐学, 寓教于乐。

四、联系现实生活

鉴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 可以联系周围事物获取地理知识。如结合冬天府南河河水不结冰的事实, 加深理解我国南方地区河水无结冰期。还可以结合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等, 使学生懂得生活离不开地理。如播放《西南地区干旱短片》, 说明季风气候不稳定带来的旱灾。

五、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必须善于设疑, 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冲击,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有知识的不足, 从而对新知识产生期望和兴趣, 这比教师一般的说教效果显著。例如:从“风吹草低现牛羊”到漫漫黄沙的变化, 让学生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解决的方法”, “我们青少年学生如何为保护环境做自己的努力”, 在设置疑问时, 我们要注意梯度, 先易后难,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使学生“跳一跳, 能够摘到果子”。采用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 不仅非常容易地解决问题, 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在攻克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和欲望, 兴趣油然而生。

六、培养思维能力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 而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 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 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培养思维能力。比如:讲授“大陆漂移说”时, 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巨大煤层? ”“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 却发现古代冰川的遗迹? ”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 就必须认真听课, 积极思考。思维被激发了, 兴趣得以巩固。

七、运用图像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要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阅读地图, 充分发挥地理图册、填充图、教材彩图、插图的作用。

首先, 看图的名称。

其次, 看图例, 这是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常会忽略这一点, 致使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有误。

最后, 看地图内容。老师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名称、图例思考, 得出结论。

运用图像教学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和最突出的特点, 能极大地丰富学生语言外信息, 增添教学活力。课堂上学生对五颜六色的挂图、声像结合的电教展示图、简明新颖的插图、 灵活流畅的版图和形象逼真的教具模型等很容易产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用好图像,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使教学生动活泼, 富有新意。

篇4:初中地理复习方法初探

【关键词】地理复习;读图识记;提高

当学生的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距离考试越来越近,为了让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老师都要花费比较多的精力有效的组织学生复习。复习方法得当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部分同学的自学能力较差,有的同学态度不端正,复习方法不合理,所学知识一知半解等原因,导致在复习的过程虽然花了很多精力,可复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有条理地去循序渐进的抓好复习非常必要。

一、详细阅读教材,理清复习重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教材条理非常清晰,对一些内容的理解和复习应把握好需要识记的重点,比如复习《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用“语意式”阅读法(语意式阅读法是让学生也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地理课文,主要适用于复习课文篇幅较长,但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晰的章节或段落。)读通课文,找出知识点并梳理知识层次,然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括,并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关键词,再标记疑难问题,最后做好标记。按照这个分析思路,本课的复习先理清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根据比例算出海洋和陆地各自的面积,由引申到把地球划分成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接着复习关于陆地的知识点,引出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到大洲的名称、大小顺序排列,大洲分界线知识。然后复习海洋部分:洋、海、海峡的概念,四大洋的特征、形状,最后把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形状大洲分界线等知识点都落实在地图上,能够准确的说出大洲大洋的名称,熟练掌握后用简图绘出来,这一课的复习任务就完成了。

二、读图识记,提高复习效率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因此,地图被称作“地理学的眼睛”,复习过程中恰当的用好地图,最大限度的发挥地图的作用,可以使复习事半功倍。 在复习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熟练掌握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规律、熟悉地理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图上的信息。并学会图文转换,既能识记图上的内容,又能把教材描述的知识点用简图绘在简易图上,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例如:在复习《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一课时,先根据前面所学的地球的五带知识,引导学生熟悉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是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分别是北寒带、南寒带,学生在熟悉了各温度带的范围后,再根据气候的要素是气温和降水以及“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就可以确定热带的气候类型就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总体特征是终年高温,不同类型的气候降水多少不同,以此类推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特征和分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使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复习效率明显提高。

三、学绘简图,强化复习目标

在复习过程性,有些内容比较容易识记,一提醒学生就能记住,但有些内容易混淆,需要反复强调学生才能记住,因此,我就选择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复习,而且在多次尝试中感觉效果很好,就是指导学生绘制简图,边画边记。在复习《西亚》时,学生知道西亚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三洲五海、两洋之地,引导学生绘出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的位置,重点位置再做强调,里海、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以及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西亚就处在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之间。而从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的亚欧航线是世界最繁忙的航线之一。在绘图的过程中适当的降低要求,多鼓励学生动手绘图,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绘画中复习了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

四、练习巩固,突出复习重点

篇5:初中地理教学有效记忆方法初探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县金华中学

宋成艳

初中地理知识繁杂,学生在记忆上免不了会存在困难,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故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来学习。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地理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实现趣味性与实效性的统一。因此,有效的地理教学必须以趣味性为依托,创建学生喜闻乐见的地理课堂。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介绍

如下:

一、谐音记忆法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相近内容的知识点很多,象国家的名称、人口的多少、民族的名称等等。那么怎样把易混淆的知识区分开,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加以引导,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好方法是运用谐音记忆法。如在初中地理“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中,教材讲到“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人口也较多,在500万人以上”。对于这一知识的记忆,首先我把各民族取其中一字连在一起,就是“壮满回苗,维彝土蒙藏”,在记忆时可联想到:(把珍贵的东西)装(壮族)满(满族)了回(回族)到苗(苗族)家,唯(维吾尔族)一(彝族)的方法是用土(土家族)蒙(蒙古族)起来而藏(藏族)之。这样化枯燥为有趣,学生在轻松之中便完成了对知识的记忆。

又如在学习“发展与合作”时,对于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国家的记忆,同样采取谐音记忆法,我指导学生先把前六位国家名取前一字连在一起就是“俄加中,美巴澳”在记忆时可联想为:因为俄罗斯和中国发展很快,美国生气地说“俄罗斯加(加拿大)上中国,你们就美(美国)吧(巴西)啊(澳大利亚)”。

二、顺口溜记忆法

记得在中学时代,对于一些难记的知识老师常教我们一些顺口溜,学生十分喜欢,有些至今还能记得,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在教学中我也尝试指导学生用顺

口溜来记忆。

如在学习“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的“三横五纵”时要求学生对照“铁路干线分布图”记住“三横”。一横:包兰线——京包线;二横:兰新线——陇海线;三横:贵昆线——湘黔线——浙赣线——沪杭线。“五纵”,一纵:京哈线、京沪线;二纵:京九线;三纵:京广线;四纵;焦柳线;五纵;宝成线、成昆线。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指图说出各铁路线名称,并介绍概况,最后展

示顺口溜,如下:

五纵

京字打头南北向(京字打头的铁路线都是南北走向),除去京包特殊项(只有京包线不是南北走向),宝昆中间成字放(宝成线、成昆线),加上焦柳南北向(焦柳线)

三横

亚欧陆桥东段线(亚欧铁路线最东段),陇海——兰新数最长(陇海线——兰新线),沪杭——浙赣东西放,(沪杭——浙赣东西走向),湘黔——贵昆紧跟上(湘黔——贵昆线),京包——包兰想一想,还是三横里面放(京包——包兰线)

顺口溜把晦涩的字连成句,琅琅上口反复吟诵几遍学生会在不自觉中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顺口溜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

乐。

三、贴图游戏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便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我会经常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世界地理的某一国家的有关知识时,为了引领学生尽快掌握国家位置,我的做法

如下: 准备工作:

1、教师自绘一张世界地图。

2、把要学的国家用硬纸按其在世界地图中的比例剪下并在背面粘上双面胶

以备粘贴。

3、准备纸签并写上大洲、大洋的名称并在背面粘上双称面胶以备粘贴。

游戏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并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说出该国轮廓象什么。

2、把该国轮廓贴在教师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准确位置上。

3、指图说出该国相邻国家。

4、把该国所在大洲、相邻大洲及濒临海洋的纸签贴在准确的位置上。

(注:以上活动可以分小组进行,看哪组完成的最好)

通过游戏活动,学生们会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教学中我会一直努力 索,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快乐中高效率地学习。

联系电话:***

篇6: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初探

摘要: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在地理课堂中有效的联系生活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及实施途径,并结合自己从教的实践经验,对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初中地理

生活化

初探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地理教学应当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要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也就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一、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现实背景

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提出要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也就是说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近年来上海市又提出要建立“主动 有效”的课堂,其实质就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习兴趣为前提,还主动权给学生为关键,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为基本方式,宽松、容错的学习环境为心理保障,合理、恰当的激励学生为有用方法,以学论教为客观评价的课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就是要使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途径

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多少知识和灌输多少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将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卢梭强调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获得直接经验。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所以要倡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平等的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也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并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地理学科的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是具体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的把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地理现象,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运用生活化的活动。

三、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重视系统的理论说教,很多学科的教学现状就是照本宣科,严重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灌输花费时间多,但是效果很差,学生听、记、背,学得很累,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而上海市二期课改,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的基础上,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这样就会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六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地理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就显得比较重要。在学习地图的三要素时,如何辨别方向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北半球为例,在野外如何确定方向?让学生讨论并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除了教材提到的方法之外,还有哪些方法?这样就可以得到许多教材中完全没有提及的答案,如在晴朗的白天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在晴朗的夜晚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在下雪天,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答案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将课堂推向高潮,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又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地理知识就在身边,通过学习地理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在七年级学习由地球公转所产生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时,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冬季大家放学回家的时候,天是亮的还是有点黑?夏季放学回家的时候,天是亮的还是有点黑?这说明了什么呢?”由于上海市冬季和夏季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是一样的,同学们每天都亲身经历,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的就回答出:在冬季放学回家时,天有点黑了,而夏季放学回家时,天还是亮的,晴天的时候还能看到太阳,这说明了冬季白天的时间比较短,晚上的时间比较长,而夏季正好相反。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春夏秋冬四季的昼夜长短情况。对于学习地球公转所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地理现象时,由于课程标准对这一现象不做要求,所以讲解时,就简单的提出:在冬季和夏季时,正午你的影子长短有什么不同?这一节课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参与度大大的提高,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解决地理问题,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掌握得非常牢固。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促进多向交流,营造在生活中学习的氛围

教学实践表明,过分严肃的课堂教学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化情境,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实际问题,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在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学习城市环境问题时,恰逢召开上海世博会,于是巧妙的利用这一生活细节创设问题情境,与教学重点难点相结合完成学习内容。教学设计思路如下: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导入,随之转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利用学生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官也兴奋起来。接着教师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见过哪些环境污染问题?毫无疑问,这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地理,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动机和兴趣。同时,也为后续学生讨论如何采取措施解决和缓和部分环境问题做了铺垫,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提出了很多有效可行的措施,并积极倡导从自身出发,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

(三)运用和生活有关的视频等进行直观性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早有研究表明,学生对平面的静止的黑白的知识总是不感兴趣,接收效果也不好,同时对理性的知识也不能很好的接受,相反对立体的动感的赋予各种色彩的知识点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感性的知识也是深入脑海。而视频,录像等直观教学就很好的创设了这样一种新情境新氛围,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毫不费劲的接受了新知识,提升了能力。视频,录像等影视资料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它图文并茂,而且生画同步,视听结合,图像活动变化,能展示情节,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因此适当筛选、借鉴、引用现成的与地理有关的影视资料辅助课堂教学,对于初中生普及地理知识大有裨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我们由衷的感叹生命之脆弱,思考着该如何更好的尊重、保护和关爱生命。所以在讲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影像资料,学生从悲壮的画面中,深深感悟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国四川汶川会发生大地震,如果一旦发生了灾害,我们大家应该怎样做。在讲到我国人口问题时,播放春运时上海火车站的情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深深的体验到我国人口之多,从而为缓和我国人口问题献计献策。

(四)设计生活化的地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设计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探究活动,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和探究活动:日历是我们日常生中一件很普通的物品,但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它呢?它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知识呢?有的同学平时根本就没有仔细观察过日历,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回家观察的也很认真,总结出我国的日历通常由阳历和农历两部分组成的,阳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并根据拓展的知识,分别说出了公历和阴历的优缺点。通过设计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探究活动,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有一部分同学根据这次探究活动,把历法与扑克牌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能力,把娱乐与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也激发了部分平时表现不积极的同学,从而使地理课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我们要充分挖掘地理教学中的生活情境,让地理贴近学生生活,让我们的学生发现地理就在身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成为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36.[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9898381.html,什么叫主动有效课程,2011.[3]http://wenku.baidu.com/view/a4fc4943336c1eb91a375d94.html,张国伟,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究与实践,2011.[4]徐建英,基于教材

篇7: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探

关键词:研究性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研究;探索。

新课改的实施,必然要有与新课改精神理念和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本人在前一段时期进行了题为《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对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验,现把有关结果呈现出来,以供商榷。

一、目标定位

是以教材为依托的、基于课堂的研究性教学,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在初中实施研究性的课堂教学,理论、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以探索和研究的理念为中心重新构建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建立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研究性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学习,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型分类

根据地理学科的知识类型、新课标地理教学的目标以及学习对象“知识量”与需要的“思维量”的大小来划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一、认知事象型研究性学习。即查找、发现和认识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研究性学习。

二、认知规律型研究性学习。这一类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对有关地理规律、原理的研究;②对象条件的确定与变化。如假设地球没有自转运动、自转的速度加快或减慢、黄赤交角的变化、地图比例尺的变大或变小,会引起地球和地图上哪些现象的变化等;③的影响因素与地理事象特征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和结果等。

三、应用技术型研究性学习。主要对是已有知识进行应用的研究。

四、综合宏观型研究性学习。这一类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对象具有较大的综合性,所涉及的知识量、知识领域和范畴、需要使用的思维量都相当的大;或者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研究,包括对象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发生发展、母系统、子系统、环境等的研究;或是在研究过程中兼有认知、应用、文献等的研究。如本地环境质量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西部大开发,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阿以问题的由来、现状和未来等。本质上讲,这一类型的研究性学习,实质上就是课题型或专题型的研究性学习。

三、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初中地理研究性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它的理论基础和意义与价值所在,国内外的学者们都作了详尽和精到的研究与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重点研究一下它的课堂组织形式。

四、教学模式

限于初中生认知能力和课堂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初中研究性地理课堂虽然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但又不能完全照搬,有一些环节必须调整或舍弃。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发现并明确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资料→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定位和内容与任务,以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们在研究和实验中确立了初中地理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模式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1.设置情境

提出课题

研究性课堂教学的“设置情景”的着眼点不是为了达到传统教学导入新课的目的,而是为了提出课题,并让学生在进入研究学习之前, 就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问题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学生对这一核心问题的有关情况很不了解而又渴望了解, 这就成为学生这节课研究学习活动的灵魂, 它将贯穿学生本节课研究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总的要求是应该有趣、有启发性,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问题才能诱导学生进入良好的认知情境,才能在对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良好的认知体验。

时间约为2~3分钟。

2.提出问题

制定方案

这一环节的目的和任务,是在设置情景、提出主课题之后,提出与确定要研究和学习关于这一课题的哪一些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即确定本节课要研究学习的子课题,并制定出研究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计划和方案。

〈1〉提出问题

在提出和确定研究学习的主课题之后,师生即开始研究、提出并确定,在该主课题下要研究学习的具体的问题(即子课题):“对于这一主课题,我们所关心和想了解它的哪一些情况?这一节课我们应该研究、学习哪一些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过思考、分析、讨论,提出本节课研究学习的子课题。所提出的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和学生的经验与学力水平,灵活确定。

〈2〉制定方案

方案的内容包括:①研究、学习的方法和手段;②利用的材料 ;③何种组织方式(小组协作还是个人独立);④小组内的任务分工(即任务分配);⑤结论(或成果)的整理与呈现方式;⑥时间如何分配等。

制定计划与方案的原则和方式同提出问题的原则和方式相似,既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制定,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师生一起共同制定,但大多数情况下,主要应该是由学生自己确定和制定。

时间为3~4分钟左右。

3.实施研究,达成目标

这一环节是整个研究性课堂教学最核心的环节,它的成败和成效大小,直接决定着整节课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达成,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这一环节要经过两个程序来完成:

一、自主探究;

二、交流成果。

〈1〉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中,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都是基于客观材料(即各种知识载体)的研究和学习。客观材料是其研究学习的立足点。每个学生个体基本的研究学习程序是:①探索研究,获得知识(地理事物、现象和结论)、形成解释、得出结论;②检验解释,验证结论。

如前所述,这一环节的课堂活动形式大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个小组成员分别负责某个学习要点(子课题),分别就某个子问题进行精到的研究,在这个要点上他可以成为“专家”,而后再汇总各成员的研究成果,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科学解释。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把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认知负担”分散到各个小组成员的身上,通过合作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如果所研究的课题比较大,包含的知识比较多,涉及的范畴比较广,且其各部分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比较密切,综合性较强,那就需要采取全班合作研究的方式。

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任务所要求的资源最好是单个学习者所不可能全部具有的,离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个人就无法实现任务目标。另外,在学生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时,教师要经常巡视,注意观察了解,知道小组中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以及每个人的进度、遇到的困难等开展,以便使学生能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

如果课堂教学中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机制,那么,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内容与方法的自我调控,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体验竞争与合作的微妙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

在研究和学习的具体方法上,因为地理学科所包括的知识非常繁杂,各类知识的性质差异很大。有的比较散乱,有的比较集中;有的比较单一,有的综合性比较强;有的知识,科学性的成份较大,有的知识,科学性的成份较小。因此,有的知识可用于研究的程度较大,有的知识可用于研究的程度较小。在学生具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各类知识的不同特点, 采用不同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但主旨性的方法应该是基于任务的学习方式,有很多情况下可以使用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方式。

对于认知事象型和认知规律型的研究性学习,或者是阅读地图,结合用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等手段展示的图片或影像,来探索、认识有关地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探索、研究有关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或者是搜集阅读有关文字材料、数据、统计图表等来分析、判断、推理、抽象、概括得出形成自己的结论;或者是自己演示和观察有关的地理模型、仪器,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解释;或者是进行实验,模拟有关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过程,观察、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解释,等等。这一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是初中地理研究性课堂教学的主体。

对于应用技术型的研究性学习,操作时首先要对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计划项目(如选择水库坝址、旅游线路、太阳热水器的安装、楼距的确定、区域开发规划等等)本身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分析它的性质、特点、所和需要用到的地理知识、方法和技能;然后进行对已有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应用方法、应用方案、应用结果的研究;应用中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以及一些决策咨询研究。如果计划项目是属于课堂上能够付诸实践和实施的(如制作有关的地理模型、器具,模拟有关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等),则在最后还要进行实施和实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有关的应用方法手段与方案进行检验和修正。

对于综合宏观型的研究性学习,由于其实质上是属于课题研究型或专题研究型,课题较大,包含的内容较多,而课堂教学时间又太少,所以一般不宜在课堂上开展,大多数要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

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把握“研究”和“学习”二者的度与量,既要把握好“研究”的过程,又要把握好满足“学习”的要求。要让学生明白和把握好,他的自主性的研究学习活动,是学中有探有研,探中有学有习,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也是要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

以上是“自主探究”这一活动的第一个程序(即探索研究、获得知识、形成解释、得出结论)。在这一程序完成之后,接下来是进行第二个程序:检验解释,验证结论。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学习获得出结论之后,还需要对形成的解释和得出的结论进行检验和验证,以确定其正确性,并进行初步的自我评价。检验与评价的方法,一是要注意运用实证。对解释的验证、修正或排除,以及评价,是科学与其他形式的研究及其解释相区别的一个特征。学习者要重视实证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在实证的基础上,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解释。解释和观点必须与实验或观察得来的实证材料相一致。学习者必须尊重事实、尊重规律,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批评,运用与科学相联系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过程,例如归类、分析、推论、预测,以及像批判性推理等一般方法。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二是要把自己获得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学生只要将他们的结果与适应他们的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在这一教学程序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自觉反省与创造。问题解决后应对所完成的工作自觉地进行反省,做到“求取解答并继续前进。”而不只是满足于用某种方法求得了问题的解答,不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甚至不能对所获得的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作出必要的检验或证明,需继续“问题提出”。如:①这种方法正确吗?有没有其他方法?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否用于解决其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时遇到什么特殊困难?那些未获成功的方法是何原因?②实证材料能够证明所提出的解释吗?解释是否足以回答问题?在将实证材料与解释联系起来的推理中有没一有明显的偏见和缺点?根据实证材料能不能得出其他解释? 等等。要教育改变学生不正确的观念,树立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怕失

败、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冷嘲热讽、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平时会“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核心的、也是终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和创造性、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研究性课堂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必须始终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开展自我研究学习,教师任务是指导和帮助。

这一步大约用18分钟左右的时间,〈2〉交流成果

交流的目的是展示、小组每个成员都完成了各自的探索研究后,即开始进行交流各自研究学习的成果。交换各自的研究成果,获得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各知识点的知识)和思想,整合关于这一课题的各部分知识, 形成掌握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探索研究的学习能力。

交流的方式是先在小组内初步交流,然后再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讨论、辩论。也就是说,这一程序,又分两步进行:

一、小组内交流;

二、组际交流(即全班范围内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特点,灵活使用成果报告会、材料呈现、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竞赛、演讲、游戏等各种形式。①小组内交流

这一步活动的目的是在小组范围内展示、交换各自的研究成果,获得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各知识点的知识)和思想,整合关于这一课题的各部分知识, 形成掌握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

个体之间在学习中因任务不同,内容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协调人(负责人)组织一起交流和讨论,先内部协商、自身辩论,对本组内其他同学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惑,相互指点、启发,使学习的结果表现为“小组研究成果”,个体的学习结果成为小组成果的一部分。

②组际交流

方法和成果,在全

组际交流的目的一是通过各小组内负责相同知识点探究的成员展示各自的研究思路、班范围内进行质疑、辨难、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得到最科学最正确的学科知识;一是借鉴他人的研究思维、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探索研究的学习能力。

交流中,各小组代表针对自己的课题,说明自己的研究方案,资料获取情况,以及研究成果。通过对初步结论开展的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结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由小组代表发言,师生集体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启发,互相促进,进一步优化研讨研究方案。

组际交流的意义和作用非常重大。让学生们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出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使学生提出新问题,也能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已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交流中,每个学生要对当前问题提出或作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能从多调度地去思考同一现象或同一事物。通过这样的协作探讨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通过这样的研讨,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的严密性和与实际的切合性;在研讨中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或质疑他人的观点、方法与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①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②有的研究成果要上升到理论高度;③教师要及时给予科学而恰当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内容既要涉及智能因素,又要涉及一些非智能因素。主要包括:①参与探究学习的态度;②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情感;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④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⑤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⑥研究成果的质量情况,包括知识获取与能力提高。

这一环节大约用6~7分钟的时间。4.梳理成果,整合知识

这一环节相当于传统教学的总结全课。内容既包括梳理研究的成果,也包括整合获得的知识,还包括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

梳理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反思和概括。反思概括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内化新知识,加工与整合新旧知识,达成同化和融合,达成知识迁移;其次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或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学习了哪一些知识,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用几句画龙点睛的话,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梳理成果,整合知识,学会方法。

评价时,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作出简要的概括性、总体性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

这一环节大约用2分钟的时间。5.应用成果,训练提高

这一环节相当于传统教学的训练提高。其作用既是对研究研究学习成果的检验,又是对获得的知识的巩固,同时还是对地理学科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注意的是:

一、所用训练题须是教师自己编制或精选的,属于开放性、创新性的训练题;

二、指导学生要以研究性、创新性的精神和思维方法来解答有关题目。

这一环节大约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6.反思回顾,提高研力

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所以,为了提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研究性教学除了要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反思概括之外,还应充分重视指导学生对自己研究学习的过程、思路和方法进行自觉反省与创造。在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结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与巩固研究学习的思路、程序和方法,如:在本节课的研究学习中所使用的方法正确吗?存在什么问题?那些未获成功的方法是何原因?有何经验教训?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是否正确?今后如何改进?等等,加深理解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同时,科学的反思往往能使新的问题成为教学的归宿,也就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

在学生的回顾与反思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同时, 教师还要给出简要的、概括性的、也是科学而准确的评价。

这一环节大约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需注意的问题】

1、时刻注意和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以防喧宾夺主,为研究而研究,不能忘记教学任务;

2、注意把握好时间,在某一环节上不能用时太多,完不成教学任务;

3、不能局限于教材和教学本身,在内容上要具有开放性、在功能上要有综合性、在方法上要有灵活性和创新性、在过程上要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4、教师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实施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多地干预,也不能太过放任,使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得到几时的指点。

5、掌握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应是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学习活动。

6、适当地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将研究性学习超越课堂、超出教材,走出学校,走近自然,走入社会,在现实的生活情境、社会情境中学习。学生通过发现和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关爱自然、关心社会、尊重生命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大多数学科还没有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在传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初中地理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还将是任重而道远。本教学模式还有待经过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与修正。

参考文献:

1、张崇善 《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教育理论与实践》

2、李丽芳 《研究性——理论与实践》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5-6.

3、钟启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霍益萍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 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5、朱嘉颖 林智中 《从变革能量看解决研究性学习核心争议点问题》(《教育发展研究》)

6、盛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年06期

7、何晓文 《小课题研究与研究性学习》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8、全疆发《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改实践》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年06期

附件二:课题研究论文一

初中地理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李贞民

2004年10月

【课例】

研究学习步骤与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展示一幅美国硅谷的广告宣传画,画上有硅谷的位置及世界各大公司标志在硅谷的位置等,引导学生思考:5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50年后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电子工业的领头羊,最著名的新兴工业区?

2、确立研究课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讨论后确立了下列研究课题:(1)课本上列出的硅谷崛起的因素可能在其它地方也有,为什么只有硅谷成为世界电子工业的领头羊?除了课本的因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对硅谷的崛起起了作用?(2)我国也有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它们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硅谷?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与硅谷相比还存在着哪些差距?(3)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有什么有利条件?还有哪些不足?(4)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条件有哪些?(5)新兴工业区以中小工业为主,它们依靠什么与传统的大企业竞争?给我们什么启示?(6)常州地区的乡镇工业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认为常州地区的新兴工业区应如何发展等,三到四个人学生组成一个组,自主选题,制定一个简单的方案便开始研究。

3、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回,给学生一些帮助和指导,并对学生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4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学生用word或演示文稿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的研究学习方法和策略】

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

在实施指导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先让学生尝试运用,然后是经常运用,最后是习惯运用一些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右脑思维、非言语思维、次协调思维、辩证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

3.思维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转变学生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在实施指导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先让学生尝试运用,然后是经常运用,最后是习惯运用一些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右脑思维、非言语思维、次协调思维、辩证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

(《论地理课堂教学的“留白”》。适当“留白”

篇8:初中地理兴趣教学初探

1. 精心设计课程导入, 注重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所谓精心设计课程导入, 就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注重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例如, 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 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精心设计, 提出一些可以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如在学习西亚地理时, 可以提出:“除石油之外, 西亚战乱不断的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 是如何扬长避短, 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 新加坡的发展又得益于哪些优越的地理条件, 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从发达国家的失败范例中, 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等等。这些“疑问”的设置, 就象推理小说中的一个个悬念, 可以起到步步深入、引人入胜的作用, 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 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从而不断产生求知欲和成就感。

2.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例如, 地图知识一直是地理教材较突出的重难点知识, 在学生学习有关地图方面的知识的时候, 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三维动画、图片等素材, 发挥多媒体声、图并茂的特点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刺激, 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又如, 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地理景观方面, 多媒体技术也是一般讲述无法与之相比的。因为相当多的地理知识本身以景观的开式存在。“百闻不如一见”, 这样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 既激发了兴趣, 又强化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如结合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 放映录像《世界建筑奇迹》, 展现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万里长城这一人文景观, 使学生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精华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爱国情怀的熏陶, 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他们最喜欢的课型。

3. 学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区域地理一般是通过对一个区域的典型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的学习, 来展示该区域的地理概貌。如果每一区域都一成不变地逐一讲授, 有些像陈述“地理八股”, 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这是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如何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呢?学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学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以下几步:

(1) 学案自学:教师下发学习提纲 (学案) ;学生自读教材, 分析教材, 独立完成学习提纲;请几位学生把自己的笔记写在黑板上, 大家修改。

(2) 讨论:老师检查提纲完成情况, 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 教师提示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修改提纲、巩固提高。

教师编写学习提纲是这一教学方法的基础, 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提纲的编写工作。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逐步放手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自己对手学习编写提纲。在学案自学的环节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自学时间, 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机会。

在讨论环节中, 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其优点是以学生为主体, 让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在直接参与的过程中真正得到发展,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区域地理东南亚、南亚时, 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地理资料, 为课堂讨论发言做准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为了搜集资料, 要上网看很多的书报,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经过充分的准备专题讨论, 学生发言积极, 充分体验到了地理学习的乐趣。随着学生讨论兴趣的上升, 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 形式活泼的专题辩论。

即针对教材某些重点内容展开辩论形式的专题讨论课。如以《我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是否合理》为题展开辩论, 课堂上参与辩论的双方学生都出色地运用了已经学习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方法, 利用大量地理资料, 旁征博引, 全面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成因, 用以说明自方的观点, 反驳对方的观点。这实际上是一场在辩论中展开的地理知识以及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竞赛, 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锻炼组织、协作、应变等能力的难得机会。通过激烈的辩论, 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 复习了旧知识, 学到了新知识, 达到了深化、强化课本知识的目的。

5. 学生动手实践。

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性学科, 针对教材的特点,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验证地理原理, 接触、认识地理事物, 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例如, 地图知识一直是教材的重点知识, 教师可从其实用性出发, 在学习的一开始, 结合教材中某动物园平面图, 先给学生布置一项实践作业, 让学生在学完此章绘制一张校园平面图。这就需要学生在室外观察, 再在室内绘制, 并经过多次反复, 才可能最后成图。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 要不断解决在完成这项作业时遇到的各种地图学方面的问题, 经过不懈努力, 才能完成这项难度较大的作业。这样, 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乐趣, 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 在学习“辨方向、测距离”一节内容时, 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 通过观察建筑物的朝向、树桩年轮、太阳、一些景物的特征来测定方向, 并用步测法测出操场的长、宽。学生积极参与, 乐此不疲。当他们看到自己测定的方向与指南针相符, 测量的距离与卷尺相近时, 显得异常兴奋, 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 兴趣是一种愉快的心理倾向, 成功的体验对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学生时代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珍贵、不容忽视的内部动因, 引导得当, 可转化为志趣, 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 兴趣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探索。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程导入,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学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形式活泼的专题辩论和学生动手实践等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2017年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试卷下一篇:冰心诗集《繁星春水》读后感